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的应用
雨果美丑对照原则在人物塑造中的运用—以《巴黎圣母院》为例

雨果美丑对照原则在人物塑造中的运用—以《巴黎圣母院》为例摘要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明确提出美丑对照原则,这一原则既是浪漫主义创作的纲领,亦是雨果美学思想的核心。
而《巴黎圣母院》正是将这一辩证美学思想,发挥到极致的作品。
本文将从人物自身的对照与人物之间的对照两方面,浅谈该原则在人物塑造中的运用。
关键词美丑对照美学雨果《巴黎圣母院》正文所谓“美丑对照原则”,是指美与丑是共存的,主张在文学创作中不应只表现优美、崇高,也应表现“丑”,正如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所说:“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共存,黑暗与光明相共……”[1]《巴黎圣母院》正是雨果这一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不仅表现人物自身存在着美丑对照,而且人物之间也构成了“美中有丑,丑中有美”的人物网。
(一)人物自身的美丑对照在人物自身的对照方面,主要有三位人物,即外表丑却心灵美的加西莫多,以及外表美却心灵丑的弗比斯、克洛德。
1.加西莫多“那四角形的鼻子,那马蹄形的嘴巴,那猪鬃似的的红美貌地下小小的左眼,那完全被一直大瘤遮住了的右眼,那像城垛一样参差不齐的牙齿,那露出一颗如象牙一般长的大牙的粗糙的嘴唇,那分叉的下巴,尤其是那一脸轻蔑、惊异和悲哀的表情。
”[2]在加西莫多的外貌描写中,作者几乎用尽了一切丑化的词语。
不仅如此,作者还给他加上了驼背、耳聋、单眼失明等残疾,这使得加西莫多成为了一个不仅丑陋,而且畸形的人间至丑。
可就是这样一个样貌丑到极致的人,却有着一颗单纯而柔软的心。
因为从小生活在圣母院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导致加西莫多形成了相对单一的性格,其核心特点可用“忠诚”概括。
前期这份“忠诚”表现为不加判断的愚忠,而在艾丝美拉达的感化下,这种“忠诚”开始有了是非善恶的判断。
2.弗比斯弗比斯是法国国王卫队的队长,“穿着漂亮的军装,有一副高雅的容貌和一柄剑”[3]。
巴黎圣母院中美丑对照原则的运用

巴黎圣母院中美丑对照原则的运用巴黎圣母院是法国巴黎的一座著名教堂,也是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之一。
其建筑充满着对美与丑的对比,这种对照原则的运用使得巴黎圣母院在建筑领域具有独特的魅力。
首先,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照体现在建筑结构上。
整个建筑以浑厚厚实的檐口和雕塑装饰、尖拱门窗等元素构成,这些美丽的装饰为整个建筑增添了艺术的韵味。
与之相对应的是,建筑中的一些粗糙破损之处,例如砖石上的龟裂、柱子上的凹陷等,展示了岁月的沧桑和历史的痕迹。
这种美丑对照的结构设计让巴黎圣母院既具有庄严的美感,又凸显了历史的厚重感。
其次,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照体现在装饰艺术上。
巴黎圣母院外墙上的雕塑是哥特式建筑的典型特点之一,这些雕塑让整个建筑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
同时,雕塑中的人物形象也充满了各种不同的美与丑的对比。
有些雕塑展示了优雅高贵的贵族形象,有些则展示了丑陋卑微的魔鬼形象。
这种美丑对照的装饰艺术让巴黎圣母院的外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另外,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照还表现在光线的运用上。
在教堂的内部,有着丰富的彩色玻璃窗。
这些彩色玻璃窗透过阳光的照射,在教堂内部创造出了美丽而神秘的光影效果。
不同颜色的玻璃窗形成了明暗对比,使得教堂内部的光线变得丰富多彩。
同时,在教堂的某些角落,由于缺乏光线的照射,形成了阴暗的地方,这种对比让整个空间更加立体感和层次感。
总体来说,巴黎圣母院中美丑对照原则的运用使得整个建筑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通过建筑结构、装饰艺术以及光线的运用等方面的设计,巴黎圣母院既具有了哥特式建筑的庄严美感,又展示了历史的厚重感。
这种美丑对照的设计手法不仅使巴黎圣母院成为法国文化的象征,更成为建筑领域中的经典之作。
当人们欣赏着这座建筑时,对于美丑的对比也让人们产生了深思,这种矛盾与和谐的结合也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毕业论文】浅析《巴黎圣母院》的美丑对照原则

【毕业论文】浅析《巴黎圣母院》的美丑对照原则【标题】浅析《巴黎圣母院》的美丑对照原则【作者】刘会菊【关键词】雨果巴黎圣母院对照原则基督教二元论人道主义【指导老师】胥志强丁世忠【专业】小学教育【正文】《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早期的浪漫主义长篇小说,这部长篇小说最成功之处在于思想和艺术的多元化。
它始终贯穿了作家在《序言》中所提出的美与丑、崇高优美与滑稽丑怪相对照的创作原则。
雨果的对照原则并非简单的衬托,不仅体现在甲事物与乙事物、丙形象与丁形象之间的对照,也体现在这些事物与形象的内部对照上。
雨果的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过去的许多评论家多数只谈到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些个性鲜明、生动形象的人物典型形象是小说产生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却很少深入研究这种魅力产生的根源:作者的“美丑对照”的美学主张在《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和情节与场景的对照上得到忠实的体现。
正如丹麦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说的那样,这种对比手法“是建立在肉体与灵魂冲突的中世纪信仰上的一种对比手法”。
[1](P23)毫无疑问,《巴黎圣母院》是一部爱情悲剧和命运悲剧。
对于悲剧,恩格斯认为“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种要求实际上不能满足的悲剧冲突”,[2](P346)而鲁迅则认为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3](P7)雨果在这部作品中正是通过这种“悲剧冲突”和对有价值的“毁灭”的对比,勾画出了中世纪法国社会的广阔图景,体现了雨果以仁爱为基础的人道主义思想。
一、雨果的美丑对照维克多?雨果是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
在雨果看来,艺术是顺应时代的产物,所以艺术必须要真实地反映生活,现实生活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
造物主在创造人类世界的时候,就已经设置好了它的对立统一面,男人与女人、欢乐与忧伤、爱情与仇恨、善与恶、伟大与渺小等等。
“大自然,就是永恒的双面像”,[4](P47)它无时不在变化着和运动着,然而对称却“无时不有,无处不有,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对照”。
《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照原则

《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照原则一、本文概述《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以15世纪的巴黎为背景,描绘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社会画卷。
其中,雨果巧妙地运用了“美丑对照原则”这一艺术手法,使得小说在描绘人物、情节和环境时更加生动鲜明。
本文将通过对小说中这一原则的运用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如何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主题内涵。
本文将简要介绍《巴黎圣母院》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为后续的分析提供基础。
将重点阐述“美丑对照原则”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包括人物形象的美丑对比、情节发展的美丑交织以及环境描写的美丑呼应等方面。
本文将总结这一原则在小说中的作用和意义,探讨其如何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社会批判力度。
通过对《巴黎圣母院》中“美丑对照原则”的详细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这部文学经典的魅力所在。
二、美丑对照原则的定义美丑对照原则,作为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独特的美学理念,是一种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性复杂性的文学手法。
它并非简单地以貌取人,将美与丑划分为两个绝对的对立面,而是通过对美与丑、善与恶在同一人物或不同人物之间的交织、冲突和转化,揭示出人性的多面性和社会的复杂性。
在这一原则下,美与丑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映照。
美可能隐藏着丑,丑也可能孕育着美。
雨果通过这种手法,打破了传统美学对于美与丑的单一定义,使得作品中的角色更加立体、生动,更加接近真实的人性。
在《巴黎圣母院》中,美丑对照原则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无论是主人公卡西莫多那丑陋的外表下隐藏的纯净心灵,还是克洛德副主教那华丽的外表下隐藏的扭曲灵魂,都是这一原则的生动诠释。
这种美丑对照不仅体现在人物的外貌和内心上,还体现在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上,以及人物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上。
通过这种对照,雨果成功地展现了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社会现实,让读者在深感震撼的也对人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三、《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照原则在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美丑对照原则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论述巴黎圣母院的美丑对照原则

论述巴黎圣母院的美丑对照原则(原创版)目录一、引言:介绍《巴黎圣母院》和美丑对照原则二、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中的体现1.人物形象的美丑对照2.社会阶层的美丑对照三、美丑对照原则的作用1.突出人物性格特点2.强化社会矛盾3.提升艺术价值四、结论:总结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中的重要性正文一、引言:《巴黎圣母院》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中通过丰富的人物描绘和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展现了美丑对照原则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
美丑对照原则是指在艺术作品中,通过将美好与丑陋、高尚与卑贱等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以突出两者之间的矛盾,构成一种巨大的反差,从而更深刻地揭示出两个事物相反的本质特征。
二、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中的体现1.人物形象的美丑对照:在《巴黎圣母院》中,人物形象的美丑对照体现在多个方面。
例如,主人公伽西莫多外貌奇丑,却表现出正义、勇敢、真诚和强烈的爱憎感情;而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内心阴险毒辣。
这种美丑对照不仅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还使读者对人物产生强烈的共鸣。
2.社会阶层的美丑对照:《巴黎圣母院》中,美丑对照原则还体现在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描绘上。
小说主要描写了宫廷、贵族、市民和乞丐等各个社会阶层的人物,通过他们之间的互动和冲突,展示了当时法国社会的美丑对照。
这种美丑对照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三、美丑对照原则的作用1.突出人物性格特点:通过美丑对照原则,可以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突出其性格特点,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和把握人物。
2.强化社会矛盾:在《巴黎圣母院》中,美丑对照原则不仅突出了人物性格特点,还强化了社会矛盾,使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不公和问题。
3.提升艺术价值:美丑对照原则的运用,使《巴黎圣母院》在人物描绘和社会矛盾方面更加丰富和深刻,从而提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
四、结论:总之,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中的运用,使得作品在人物描绘和社会矛盾方面更加丰富和深刻,提高了作品的艺术价值。
试论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人物塑造中的体现

试论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人物塑造中的体现【摘要】雨果是世界文坛的不朽作家,也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领袖,《巴黎圣母院》是他的代表作。
本文主要论述他的“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中人物塑造中的体现,对人物进行善与恶的剖析,使我们能够深刻洞察人性的复杂和多变,感悟现实人生。
【关键词】美丑对照;善恶;现实人生别望着脸形,少女呵,要望那心灵。
漂亮少男的心往往丑恶,有些心里不存在着爱情。
少女呵,枞树并不美丽,并不像普通树木那么美丽,但他能保住它的树叶,在寒冷的冬季。
—雨果《巴黎圣母院》“美丑对照”的创作原则是雨果一贯倡导的文艺作品的创作原则,即在文艺作品中大量运用美丽、高尚与丑陋、卑贱的人物或意象作对比,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尖锐的矛盾和强烈的冲突。
给读者造成强烈的心理反差,使故事情节更为跌宕起伏,这在雨果的很多作品中都有体现,但《巴黎圣母院》将这一原则运用到了极致。
其中有外形丑陋无比但心地却纯洁善良的钟楼怪人加西莫多,与之截然相反的道貌岸然的副主教孚罗诺,当然也有美貌与美丽心灵俱备的吉卜赛女郎爱斯美哈尔达。
而加西莫多作为最鲜明的故事人物形象,仅仅在他一个人身上就体现了美与丑的极端对立——外表的极度丑陋和心灵的高尚美好:这不但体现了雨果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极具夸张的想象力,也体现了他不拘一格的思维方式,毕竟在他以前,大部分文艺作品中的崇高总是附加于相貌俊美者,相应的丑美者一定是心灵黑暗卑劣之徒,但雨果并没有循规蹈矩。
“别望着脸形,少女呵,要望那心灵”,这简单明了的话语出自又聋又丑又跛又瞎的加西莫多之口,却是发自内心的哀求、呼唤与告诫,这就是爱的体现,是外表与心灵的辩证关系。
她不比湘西世界中的翠翠,“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但却是“出污泥而不染”,她就是我们为之感叹并深深遗憾的吉卜赛女郎爱斯美哈尔达。
爱斯美哈尔达是个“超自然的生灵”,她有迷人的身材、乌黑的大眼睛、淡金色的皮肤、婀娜的舞姿,她从小在吉卜赛人中长大,浑身洋溢着蓬勃的朝气和青春的活力,她粗犷热情、矫健活泼,在圣母院前翩翩起舞,如乳燕翻飞、多彩多姿。
(完整版)《巴黎圣母院》对美丑对照原则的运用

以《巴黎圣母院》为例,简述雨果对于浪漫主义对照原则的运用。
在这部小说中,雨果从哲学和美学的高度,运用美与丑、善与恶强烈对照的艺术原则,编织了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创造了异乎寻常的人物,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光明与黑暗殊死搏斗的画面.雨果对对照原则的实践,主要体现于下述两个方面:(一)情节场景的对照①情节上的对照:《巴黎圣母院》的情节由吉卜赛女郎爱斯梅哈尔达先后五次遇险与得救、最后被害的曲折过程所构成,最后出现的悲剧性结局与开头的喜剧性场面遥相呼应,所有情节都处在鲜明、强烈的对照之中。
综观《巴黎圣母院》的情节发展,纵横跌宕,曲折纷繁。
爱斯梅哈尔达时悲时喜,时而厄运临头,时而绝处逢生.她的每一次遇险与得救的前因后果,都具有明显的对照性质,善恶两种势力的尖锐冲突,则在层层的对照中愈演愈烈,显示出各自的政治背景和社会内容。
②场景的对照:随着情节发展而形成的场景的尖锐对照,又使小说增添了反映历史、概括现实的广度和深度.首先有两个王朝的对照:一个是以路易十一位代表的封建王朝,另一个是以克罗班为首的乞丐们的“奇迹王朝".也有两种法庭审判的对照:在“怪厅"里,贫民的头领按照自己的法律审判甘果瓦,立法、司法都公正严明,审理过程井然有序。
而宗教法庭对爱斯梅哈尔达的审判,则随心所欲,故意制造冤案,草菅人命.还有两种演出场景的对照:宗教神秘剧千篇一律,演员甚多,观众极少。
爱斯梅哈尔达的街头演出,一人歌舞,观众云集,掌声不绝,叹为观止。
总之,情节场景的强烈对照,贯穿于《巴黎圣母院》之中。
它不仅使小说的布局结构显得紧凑、匀称,而且还有利于揭示社会斗争的复杂性,使小说富有紧张的戏剧性,扣人心弦.(二)人物形象的对照人物形象的对照,是《巴黎圣母院》对照艺术的精髓。
作家通过爱斯梅哈尔达与四个男性人物的相互关系的描写,以及彼此的强烈对照,展示出四种不同性质的爱,给人们划出了爱情、婚姻、情欲的美丑、高下的界限.1、她与四个男性人物的对照在《巴》中,女主人公是美的化身,善的集中体现,实现了体态美与灵魂美的高度统一,表和里的高度统一。
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照原则

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照原则
“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的建筑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
这个原则可以理解为,通过展示美丽和丑陋的事物之间的对比,来强调美的价值和意义。
在巴黎圣母院中,这个原则通过多种形式体现出来,包括建筑结构、雕塑、绘画等等。
以下是一些例子:
1. 建筑结构
2. 雕塑
在巴黎圣母院的内部,雕塑是美丑对照的最明显体现之一。
教堂内有很多雕像,其中一些是美丽的类天使人物,而另一些则比较丑陋的恶魔和罪人。
这种对比的目的是让人们透过丑陋和恶劣的形象,更加珍惜美好和高贵的道德品质。
3. 绘画
巴黎圣母院的墙壁上大量覆盖着绘画,其中的许多场景都是关于美丑对照的。
例如,在教堂内部的下层,有一组雕塑描绘了一个揭示坠入地狱的最后审判的场景,一些人画得非常帅气。
这些画面中,天使和圣徒通常被描绘得非常美丽,而魔鬼和罪犯则经常被描绘得非常丑陋和可怕。
通过上述方式,建筑师在巴黎圣母院中实现了美丑对照的原则,通过对比,展示了美和丑的强烈对比,使人们更加理解美和丑之间的关系和价值。
这种对比使得教堂的空间更加丰富和有趣,让人们在欣赏巴黎圣母院的建筑艺术时,更容易记住和理解它所传达的教义和道德思想。
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中的运用

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中的运用示例文章篇一:《<巴黎圣母院>里的美丑大对照》嘿,小伙伴们!你们读过《巴黎圣母院》这本书吗?那可真是一本超级精彩的书啊!今天我就来跟你们聊聊书里特别厉害的一个写作手法——美丑对照原则。
先来说说那个美丽的爱斯梅拉达吧,她就像一朵盛开在荒野里的娇艳花朵。
她的美丽,能让所有人看了都忍不住惊叹。
她有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就像那瀑布一样顺滑。
她的眼睛,明亮得像星星,一闪一闪的,仿佛会说话。
她的笑容,哇塞,那简直能把冬天都给融化掉!可再看看那个敲钟人卡西莫多,哎呀呀,他的样子真的是让人吓一跳!他的背驼得像个大虾米,脸上全是疙疙瘩瘩的,就跟那被石头砸过的土墙似的。
他的眼睛一只大一只小,嘴巴还歪歪的。
这模样,谁见了能不害怕?这一美一丑的对比,难道不像是白天和黑夜吗?爱斯梅拉达是那充满希望和温暖的白天,而卡西莫多就是那黑暗又阴森的黑夜。
再看看副主教克洛德,表面上他是个道貌岸然的家伙,穿着那身长袍,装得一本正经。
可他的内心呢?丑陋得要命!他的欲望就像一只张牙舞爪的怪兽,把他的灵魂都给吞噬了。
而善良的乞丐们,虽然他们穿得破破烂烂,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可他们的心灵却比那些表面光鲜的人要美得多!这就好像一颗珍珠,即使被埋在了沙子里,它的光芒也依然能透出来。
书里这样的美丑对照,难道不像是镜子的两面吗?一面照出了美好的光芒,一面却映出了丑陋的阴影。
你们想想,要是没有这样的对比,这故事还能这么吸引人吗?肯定不能啊!正是因为有了美丑的鲜明对照,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美,什么是真正的丑。
美丑对照原则,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们对人性的思考之门。
它让我们明白,不能只看表面的东西,要用心去感受内在的美丑。
所以啊,小伙伴们,读《巴黎圣母院》的时候,一定要好好体会这种美丑对照原则,它会让我们收获好多好多呢!示例文章篇二:哎呀呀,你们知道《巴黎圣母院》这本书吗?这可真是一本超级精彩的书!先来说说里面的卡西莫多吧,他那长相,真的是丑得吓人!驼着背,独眼,还长着个大龅牙,这模样,谁见了不害怕呀?可是他的心,却比谁都美!他善良,忠诚,为了心爱的姑娘可以不顾一切。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对照手法的应用

《巴黎圣母院》的作者就是法国浪漫主义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她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这本书就是雨果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
小说的情节曲折离奇,紧张生动,变幻莫测,富有戏剧性与传奇色彩。
故事发生在四百多年前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法国。
丑陋的卡西莫多被圣母院的副教主克洛德收养,长大后成为教堂的撞钟人。
克洛德自从偶然遇见美丽的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达后,被她的美丽诱惑得无法自拔。
虽然克洛德知道这就是教会禁欲,但神魂颠倒的她还就是指使卡西莫多抢走了爱斯梅拉达。
途中被国王骑兵队队长弗比斯所救,并鞭打了卡西莫多。
但由于善良的爱斯梅拉达送水给喝,使得卡西莫多很感激她,并不断报答她。
天真的爱斯梅拉达爱上了弗比斯。
失去爱斯梅拉达的克洛德怀恨在心,刺伤了弗比斯,并嫁祸于爱斯梅拉达,使她被判死刑。
行刑时,卡西莫多将爱斯梅拉达救走并藏在圣母院中,诗人甘果瓦引诱救爱斯梅拉达的乞丐与卡西莫多大战。
同时,爱斯梅拉达被克洛德的军队绞杀在广场上,卡西莫多愤然将克洛德从教堂顶楼推下摔死,并拥抱着爱斯梅拉达的尸体。
2特色:《巴黎圣母院》最集中最典型地反映了雨果的浪漫主义文艺观。
其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表现在:1.离奇的情节这部小说情节曲折离奇,富有戏剧性,充满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巧合,夸张与怪诞。
如:"奇迹王朝"对诗人奇特的审判;加西莫多的劫法场,抵御千军万马的进攻;母女重逢;加西莫多的尸骨一被分开就化为灰尘等。
这些曲折多变,但在本质上又就是真实的情节,大大加强了小说的戏剧性,从而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2.非凡的人物小说的人物就是浪漫主义的典型人物:爱斯梅哈尔达的美貌与人格力量就是非凡的:加西莫多的非凡则表现在她可怕的外貌,奇特的举动,巨人般的体力,以及对爱斯梅哈尔达高尚而充满自我牺牲的爱情及表达方式;克罗德的禁欲与纵欲的矛盾等。
这些人物的特点,表现了雨果独具的浪漫主义特征,即追求夸张,想象而不求细节的真实,不求酷似现实。
雨果美丑对照原则在其作品中的运用

雨果美丑对照原则在其作品中的运用就说《巴黎圣母院》吧,里面的卡西莫多长得那叫一个丑。
他驼背、独眼、又聋又哑,简直就是外貌协会最不待见的那种。
可就是这么个丑八怪,内心却善良得像个小天使。
他深爱着爱斯梅拉达,那种爱纯粹又无私。
他在爱斯梅拉达被绞刑的时候,抱着她的尸体大哭,那场面真的是特别感人。
而对比之下,副主教克洛德,他看起来道貌岸然的,长得也不难看,穿着那身神职人员的衣服,看着还挺威严。
但他的内心呢,充满了嫉妒、欲望和邪恶。
他对爱斯梅拉达的爱那是扭曲的,得不到就想毁掉。
这种美丑对照,就像把黑白两个极端放在一起,特别鲜明。
再看看《悲惨世界》里的冉·阿让。
他一开始因为偷了一块面包就被判刑,在监狱里待了好多年,整个人都变得有些麻木和凶狠。
这时候他的形象是丑的,是社会底层被压迫被扭曲的那种丑。
可是当他遇到了善良的主教,主教的宽容让他开始转变。
他变成了一个善良、有爱心、努力帮助他人的人。
这时候他的美就绽放出来了。
而那些一直在追捕他的警察,他们认为自己在维护法律,表面上是正义的一方。
但他们对冉·阿让的穷追不舍,丝毫不考虑冉·阿让已经改过自新,这种冷酷又显得他们很丑。
雨果用这个美丑对照原则啊,就像是给我们读者的眼睛上装了个放大镜。
他让我们看到,人不能只看外表,那些长得好看的不一定就是好人,长得丑的也不一定就是坏蛋。
他让我们对人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种对照就像是生活里的酸甜苦辣,混在一起才是真实的味道。
我们看他的作品的时候,一会儿为那些内心美的丑人揪心,一会儿又对那些外表好看内心丑恶的人咬牙切齿。
这就是雨果的厉害之处,他通过这个原则把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真实都展现在我们面前啦。
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的应用

论《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照原则引言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
他指出:“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①”他认为有了美丑对照,美才能给人以更强烈的感染。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就是运用这种鲜明的美丑对照原则来塑造人物和展现情节的。
本文将从人与人之间的横向比较、人物外表与内心、人物前期与后期的纵向对照以及情节的美丑对照三个方面论述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中的运用和体现。
一、人与人之间的横向对比( 一) 小说中心人物———爱斯梅拉达与其他人物的对比1.1 爱斯梅拉达与伽西莫多。
小说的中心人物爱斯梅拉达她从小在吉卜赛人中长大,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她形成了善良的本性,浑身洋溢着蓬勃朝气和青春活力,她粗犷热情、矫健活泼,在圣母院前,翩翩起舞,如乳燕翻飞,多彩多姿。
善良的吉卜赛人都热爱她,把她看成亲人,而她也将吉卜赛人看做她唯一的亲人。
她既有美丽的容貌,能歌善舞,又有纯洁善良的内心,是作者理想美的化身。
这个天真可爱的波希米亚少女乐于助人,总是毫不犹豫地救助别人而从不考虑自己的利益。
而同样是孤儿的伽西莫多,却天生就遭受了截然不同的待遇。
一出生就猴子不像猴子,人不像人,简直就是怪物一个。
伽西莫多作为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是一个弃儿,“跛足、独眼、驼背,四面体鼻子、马蹄形嘴、赤红眉毛下长着小左眼,右眼被一个大肉瘤遮住了的一个怪人。
他身残貌丑,五官不全,不为人们理解和尊敬,有的只是鄙视和嘲笑,这无形中形成了他与人们的距离,形成了怪癖的性格,他也唯克洛德是听。
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与她的不同,伽西莫多在封闭的、充满敌意与仇视的教会生活中逐渐失去人性,而爱斯梅拉达则在自由的、内部较为和睦平等的吉普赛人中逐渐完善了人性。
可以说,真善美在爱斯梅拉达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与升华。
1.2 爱斯梅拉达与甘果瓦。
甘果瓦是爱斯梅拉达所谓的“丈夫”——他在误闯奇迹王国的怪厅时被乞丐王判了死刑,爱斯梅拉达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以和他结婚的方式救下了的落魄诗人。
简述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中的运用

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中的运用巴黎圣母院,作为世界著名的哥特式建筑,其建筑风格和艺术设计充分展现了美丑对照原则的运用。
美丑对照原则是指在艺术创作中通过对比美丑来突出美的特点,强化美的表现力。
在巴黎圣母院中,这一原则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建筑结构、雕塑装饰等方面的设计,呈现出了一种极具美感和视觉冲击力的艺术效果。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巴黎圣母院中美丑对照原则的运用进行简要分析。
一、建筑结构的对比巴黎圣母院的建筑结构采用了哥特式建筑风格,其特点是高耸的尖塔、精美的拱形结构和复杂的立柱装饰。
在建筑结构的设计中,美丑对照原则通过对比高大挺拔的尖塔和精致华丽的雕刻装饰,突出了建筑的美感和庄严感。
巴黎圣母院的建筑结构呈现出一种对称美和比例美的特点,使整体建筑显得和谐统一。
二、雕塑装饰的运用在巴黎圣母院的外墙和内部空间中,大量雕塑装饰体现了美丑对照原则的运用。
这些雕塑作品既有精美细腻的装饰图案,也有丑陋怪异的恶魔鬼像,通过这种对比,增强了建筑的艺术感染力和宗教神秘感。
尤其是在主要装饰物和圣经故事人物形象的雕塑中,美丑对照原则的运用更加突出,使整体装饰效果更加生动鲜明。
三、玫瑰花窗的设计巴黎圣母院的玫瑰花窗是哥特式建筑中的重要装饰元素,其设计运用了美丑对照原则。
玫瑰花窗上的彩色玻璃镶嵌图案、人物形象和神话故事的描绘,既有绚丽多彩的美感,也有祥和庄严的气息。
在玫瑰花窗的设计中,艺术家通过对比美和丑的元素,创造出了一种极具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共鸣的装饰效果。
总结:巴黎圣母院作为哥特式建筑的典范,其建筑风格和艺术设计充分展现了美丑对照原则的运用。
通过对建筑结构、雕塑装饰、玫瑰花窗等方面的设计分析,可以看出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其成为了世界著名的艺术建筑之一。
美丑对照原则的合理运用不仅增强了建筑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也展现了传统建筑与艺术创作中重要的设计理念。
在巴黎圣母院的建筑结构中,美丑对照原则还体现在了其宏伟的尖塔和精致的拱形结构上。
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的应用

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的应用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建于12世纪,以其华丽的建筑风格和独特的细节而闻名。
在这座教堂的建筑设计中,美丑对照原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在建筑的整体外观上,美丑对照原则呈现在不同部分的装饰和雕塑上。
巴黎圣母院的外观被许多精美的雕塑装饰点缀,这些雕塑描绘了人物、动物和神话故事等各种题材。
其中,一些雕塑塑像栩栩如生,栩栩如生地展示了人物的姿态和情感。
然而,也有一些雕塑被设计成丑陋和恶劣的形象,比如人兽交合的图像和惊慌失措的面孔。
通过将美丑形象相互对照,巴黎圣母院的建筑设计在视觉上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对比效果,使人们感受到美在丑的背后的更加深刻的含义。
其次,在内部的空间布局和装饰中,巴黎圣母院也应用了美丑对照原则。
教堂的内部被精美的彩绘玻璃窗、壁画和雕塑所装饰,这些艺术品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色彩和优雅的线条。
与此同时,巴黎圣母院的内部也设有一些古老的神龛和地下墓穴,这些地方看起来阴暗、丑陋。
通过在内部空间中安排美丑对照的元素,巴黎圣母院的设计师成功地创造了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氛围,深深吸引着参观者的注意力。
另外,巴黎圣母院的建筑设计中还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说明美丑对照原则的应用,那就是正面门廊的设计。
正面门廊是教堂最受瞩目的部分之一,它包含了三个不同风格的门廊,每个门廊上都有丰富的雕塑和装饰。
中央门廊被设计成格外华丽,上面有雕塑的细节描绘了基督的生平和教义,这些雕塑展示了人物的美丽和威严。
而两侧的门廊则以它们的丑陋和形象多样性而著称,雕塑描绘了各种人物和动物,有些会导致人们感到恐惧和不安。
通过将美和丑的元素相结合,正面门廊不仅让人们对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也增添了艺术欣赏的乐趣。
综上所述,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的应用可以在建筑的外观、内部布局和门廊设计等多个方面得到体现。
这种手法通过将美和丑的元素相互对比,创造了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视觉效果,使巴黎圣母院成为了一座令人难以忘怀的建筑作品。
雨果“美丑对照原则”在作品中的巧妙运用 ———以《巴黎圣母院》为例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课题名称:雨果“美丑对照原则”在作品中的巧妙运用——《以巴黎圣母院》为例专业:汉语言文学准考证号: 110111300084 学生姓名:***指导老师:***完成时间:2012 年8月23 号雨果“美丑对照原则”在作品中的巧妙运用———以《巴黎圣母院》为例王亚楠摘要: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即“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祟高的背后,恶与善共存,黑暗与光明永共。
”“美丑对照原则”是雨果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核心原则。
因此,雨果认为成熟的浪漫主义文学,是用美丑对照来描绘的文学,而不是为了表现丑而描绘丑的,而是为了表现美而描绘丑的。
《巴黎圣母院》就是这种运用“美丑对照原则”的文学典型,“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中运用到了极致。
关键词:雨果《巴黎圣母院》美丑对照运用雨果是19 世纪法国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在其浪漫主义文学创作主张中,“美丑对照原则”是其一贯倡导的创作原则。
雨果从哲学和美学的高度,运用了美与丑、善与恶强烈对照的艺术原则,编织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塑造异乎寻常的人物,展现了光明与黑暗殊死搏斗的画面[1]。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就是运用这种鲜明的艺术原则来塑造人物和展现情节的。
本文将从人物间的美丑对照、情节与场景的美丑对照以及社会背景的美丑对照三个方面论述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中的运用和体现。
一、人物间的美丑对照人物形象的对照,是《巴黎圣母院》对照艺术的精髓,主要通过中心人物的美丑对照、各人物之间的美丑对照、人物自身的美丑对照表现出来。
(1)中心人物的美丑对照。
雨果指出,滑稽丑怪作为崇高优美的配角和对照,要算是大自然给予艺术的最丰富的源泉[2]。
美好的东西总要伴随着丑陋的东西而存在,在矛盾和尖锐的斗争中体现出来。
《巴黎圣母院》的情节, 就是以美的代表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与丑的代表副主教克洛德的矛盾冲突及鲜明对照中展现开来的。
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中的运用

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中的运用《巴黎圣母院》是一部由法国作家雨果所写的古典小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犯罪悬疑小说之一、在小说中,美丑对照原则被广泛运用,通过对美丑形象的对比,展示了社会的不公平以及人性的善恶。
首先,小说中通过对女主角艾斯梅拉达和奎亚莫博两个角色的对比,体现了美丑对照原则。
艾斯梅拉达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女孩,拥有一双明亮而深情的眼睛,纯洁而善良的心灵。
奎亚莫博则是个相貌丑陋、心地邪恶的男人,他通过欺骗和迫害艾斯梅拉达,展示了自私和残忍的一面。
通过这两个角色的对比,小说表达了美丑对于个人品质和道德的重要影响。
其次,在小说中,对美丑的描写也体现了社会的不公。
在巴黎圣母院中,美貌的教堂钟楼丑独眼怪卡西莫多被困在了钟楼中,而年轻美丽的艾斯梅拉达却在艰苦的环境中生活。
这种对美丑形象的对比揭示了社会对个体的不公平对待。
卡西莫多只因为自己的丑陋相貌而被边缘化,而艾斯梅拉达则因为自己的美貌而备受关注和追求。
这种社会不公使得卡西莫多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变得更加强烈,也推动了他对艾斯梅拉达的迷恋和爱慕。
此外,小说还通过美丑对照来揭示人性的善恶。
在小说中,美丑形象与人性的黑暗和光明相互对应。
奎亚莫博以他丑陋的外貌和邪恶的行为代表了人性的黑暗面,而艾斯梅拉达则以她美丽的外貌和善良的心灵代表了人性的光明面。
小说通过对这两个角色的描写和对比,暗示出人性中善恶的悖论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最后,在小说的结尾,美丑对照的运用也表达了对人性的怀疑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卡西莫多最终因为自己的丑陋和邪恶行为而死去,而艾斯梅拉达则因为自己的美貌和善良而得到救赎和幸福。
小说通过这种结局表达了对邪恶和丑陋的唾弃,以及对美与善的追求。
只有通过追求美好事物和发展良善心灵,才能真正得到救赎和幸福。
总之,《巴黎圣母院》中的运用美丑对照原则的方式丰富了小说的内涵和思想深度。
通过对美丑形象的对比,小说展示了社会的不公平,人性的善恶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完整版)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中的运用

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中的运用1827年,雨果发表了《〈克伦威尔〉序言》,它被称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书,在文学批评、美学史上都有重要地位。
在该序中,雨果提出了一套新的美学原则:美丑对照。
他认为“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同时,雨果也把这一原则运用到了《巴黎圣母院》的创作中,将他的美丑对照原则发挥到了极致。
在《巴黎圣母院》中,作者精心设置了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的对比体系,正反两组人物互相映衬,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一、中心人物与其他人物的美丑对照。
在人物对比体系中,爱斯梅拉达无疑是这个体系的中心人物,加西莫多、克洛德、弗比斯处在较为次要的地位,形成众星拱月之势.通过他们对爱斯梅拉达的不同方式、不同性质的爱展示他们各自的道德品质和性格特点,从而与爱斯梅拉达形成强烈的对照。
爱斯梅拉达与加西莫多。
爱斯梅拉达是个“超自然的生灵”,她从小在吉卜赛人中长大,浑身洋溢着蓬勃朝气和青春活力,她热情活泼,不仅容貌美,而且心灵更美,是体态美和心灵美和谐的统一,是“纯洁而光辉”的人,而加西莫多却恰恰相反是个极其丑陋的人,他有着丑到极点的相貌: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似乎上帝将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在了他的身上,受尽嘲弄。
雨果采用高度夸张的手法,用加西莫多丑陋的外表和爱斯梅拉达形成鲜明对比, 通过这两个人物外貌的对比来阐释他的美学主张“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 , 同时加西莫多外表的丑也更鲜明地反衬他自己内心的美好与崇高。
爱斯梅拉达与克洛德。
克洛德与爱斯梅拉达的对比其实也是善与恶的对比, 表现善与恶的对立。
爱斯梅拉达是善的化身,她代表着光明和自由, 代表着真善美, 而克洛德副主教却是极恶的代表,他“严峻、沉着、阴郁、狡黠”,是“阴森可怕”的魔鬼,衣冠禽兽。
他对爱斯梅拉达的爱不是真情的表露,而是作为“一个男人去爱一个女人"的本能,是情欲的燃烧,这种长期被压抑的情欲一旦蠢动就表现为罪恶的形式。
巴黎圣母院中美丑对照原则的运用

巴黎圣母院中美丑对照原则的运用
巴黎圣母院中运用了美丑对照原则,特别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真善美与假恶丑相对照,反差鲜明,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 人物之间的对照。
作品的女主人公爱斯梅哈达是作者着意刻画的真善美统一的理想形象。
围绕她的四个男性人物,即克洛德、法比、加西莫多和甘果瓦,表现出了对于她的四种不同性质的爱,从而与她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爱斯梅哈达是“纯洁而光辉的人”,是善的化身,克洛德却是“阴森可怕的人”,是恶的代表,两者形成善恶美丑的鲜明对照。
- 人物自身的对照。
作品中的卡西莫多是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身体畸形丑陋,但心地善良,与外表的丑陋形成鲜明对照。
他对爱斯梅哈达的爱情纯洁、无私,与克洛德的虚伪、自私形成对照。
美丑对照原则的运用,使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照原则引言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
他指出:“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①”他认为有了美丑对照,美才能给人以更强烈的感染。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就是运用这种鲜明的美丑对照原则来塑造人物和展现情节的。
本文将从人与人之间的横向比较、人物外表与内心、人物前期与后期的纵向对照以及情节的美丑对照三个方面论述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中的运用和体现。
一、人与人之间的横向对比( 一) 小说中心人物———爱斯梅拉达与其他人物的对比1.1 爱斯梅拉达与伽西莫多。
小说的中心人物爱斯梅拉达她从小在吉卜赛人中长大,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她形成了善良的本性,浑身洋溢着蓬勃朝气和青春活力,她粗犷热情、矫健活泼,在圣母院前,翩翩起舞,如乳燕翻飞,多彩多姿。
善良的吉卜赛人都热爱她,把她看成亲人,而她也将吉卜赛人看做她唯一的亲人。
她既有美丽的容貌,能歌善舞,又有纯洁善良的内心,是作者理想美的化身。
这个天真可爱的波希米亚少女乐于助人,总是毫不犹豫地救助别人而从不考虑自己的利益。
而同样是孤儿的伽西莫多,却天生就遭受了截然不同的待遇。
一出生就猴子不像猴子,人不像人,简直就是怪物一个。
伽西莫多作为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是一个弃儿,“跛足、独眼、驼背,四面体鼻子、马蹄形嘴、赤红眉毛下长着小左眼,右眼被一个大肉瘤遮住了的一个怪人。
他身残貌丑,五官不全,不为人们理解和尊敬,有的只是鄙视和嘲笑,这无形中形成了他与人们的距离,形成了怪癖的性格,他也唯克洛德是听。
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与她的不同,伽西莫多在封闭的、充满敌意与仇视的教会生活中逐渐失去人性,而爱斯梅拉达则在自由的、内部较为和睦平等的吉普赛人中逐渐完善了人性。
可以说,真善美在爱斯梅拉达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与升华。
1.2 爱斯梅拉达与甘果瓦。
甘果瓦是爱斯梅拉达所谓的“丈夫”——他在误闯奇迹王国的怪厅时被乞丐王判了死刑,爱斯梅拉达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以和他结婚的方式救下了的落魄诗人。
虽然尚无事实,可爱斯梅拉达对他来说也可谓义重如山,甘果瓦心目中也确实喜欢爱斯梅拉达,但他却在姑娘出事时弃她于不顾,甚至与克洛德合谋诱骗爱斯梅拉达出圣母院,在出逃的船上,他又因利害关系而推开了紧偎着他、把他当做唯一依靠的姑娘,带着她最后的所有———母山羊佳利逃跑了。
他们两人形成了舍己救人者与自私自利者之间鲜明的对照。
1.3 爱斯梅拉达与法比。
爱斯梅拉达献给法比的是忠贞不渝的爱情,她由对法比的救命的感激而心生爱慕,法比是个轻薄少年,他贪慕爱斯梅拉尔达的美色,与她幽会,骨子里却又瞧不起她的身份地位,完全是出于玩弄她,他宁愿要自己不爱的贵族名门百合花小姐也不愿娶她,只抱着拈花惹草,逢场作戏的念头与爱斯梅拉尔达交往,骗取姑娘爱。
出事后,爱斯梅拉尔达身陷囹圄,而法比对她的生死无动于衷,充分显露了一个纨绔子弟淫邪卑劣的兽性,这二者也形成了高尚与卑劣的对照。
( 二) 小说中心人物———克洛德与其他人物的对比2.1 克洛德与伽西莫多。
伽西莫多作为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是一个弃儿,年轻时的克洛德神甫收养了他。
通过伽西莫多与克洛德的对比、烘托、陪衬,表现出克洛德作为人善良的本性,而当美丽的爱斯梅拉达出现后则又充分表现了作为副主教的神性压抑下尚未泯灭的作为人的人性与兽性,这是克洛德与伽西莫多的一大区别。
如果说伽西莫多是验证“丑就在美的身边,畸形靠近着优美”,那么克洛德便验证了“丑陋隐藏在崇高的背后”。
总之,通过这组对比,一方面展示了作为神职人员的神性以及宗教重压之下未灭的人性与尚存的兽性,也正是通过这个概括了一切忠诚与灵魂之美的伽西莫多对克洛德的陪衬、烘托,才使克洛德的多重性得以体现。
2.2 克洛德与法比。
这两个人物的对比,主要表现在各自对待爱斯梅拉达的态度上。
克洛德与法比比较起来显得专一,尽管其追求手段、方法低能,甚至应该说是残忍的,但从中看出他对爱的真诚与执著。
应该说在四个男人对爱斯梅拉达的爱中,克洛德是最刻骨铭心的,执著、专一的。
而法比,年青英俊的军官却是精神空虚,言行轻浮,惯于寻花问柳。
通过这一层对比,更深一层地展现出了克洛德神性下不灭的人性,以及人性中固有的兽性。
2.3 克洛德与甘果瓦。
诗人甘果瓦是克洛德的又一个重要陪衬人物,贪生怕死,没有男子汉气概。
他之所以会成为爱斯梅拉达名义上的丈夫,都是因为爱斯梅拉达的舍身相救。
而当爱斯梅拉达遇到危险时,他在爱斯梅拉达入狱后竟然不顾以往的救命之恩,根本不准备救援。
而克洛德三次特定时间、地点的表白,充分说明了他爱情的真挚与深沉。
这种炽热的感情,与甘果瓦的那种“有些债我是根本不还的”相对比,其人品之高下相差甚远。
( 三) 其他人物之间的对照乞丐国的国王克鲁班以及乞丐国里面的所有人,虽然他们生活习性算不上高尚,比起一些教士,贵族来说,他们的生活作风可谓底下。
但是他们之间是团结、友善的。
他们与爱斯梅拉达非亲非故,也没有血缘,但他们视爱斯梅拉达为他们的小公主,从不伤害她,甚至可以唯她是听。
当得知爱斯梅拉达遇难要被绞死时,他们毅然决然前往搭救,不怕流血牺牲。
而看似正义的一面,手握兵权的法比却不仅不顾姑娘的死活,而且还带兵参与对爱斯梅拉尔达的追捕。
从这二者身上可看出人民起义首领与统治阶级走狗奴才间正气与卑琐的鲜明对照。
二、人物外表与内心、人物前期与后期的纵向对照最鲜明的人物就是副主教克洛德。
他道貌岸然,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样,是许多大人物常来请教的大科学家,是人们心目中知识、礼教的标准尺度。
令人不齿的是人前人后的他判若两人,真正的他为人虚伪矫作,心如毒蝎,他不信上帝,狂恋淫欲,却又在人前装出一副虔诚信奉上帝的清教徒的模样,他“爱”爱斯梅拉达不成就设计害她,如此种种对照,突出了克洛德的伪善。
假如说他前期的确是个理智的充满仁慈的教士,是“美”的化身,而面对爱斯梅拉达却欲火中烧,人性冲决了教规,一心要占有她,但遭拒绝后,他控制司法,煽动愚昧无知的群众一再迫害不顺从于自己的爱斯梅拉达,直至亲手把她送上了绞刑架,兽性泯灭了人性,这里他又成了恶的化身。
可以说克洛德是一个自我精神世界分裂的典型。
这种行为前后不同的美丑对照,突出地说明了宗教神职如何异化与泯灭克洛德的正常人性,深刻揭露了宗教和教会的罪恶,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第二个鲜明人物就是伽西莫多。
伽西莫多外表丑陋无比,起初在克洛德的指使下劫持爱斯梅拉尔达,凶恶愚昧,像一只“野兽”、一个“魔鬼”。
但爱斯梅拉尔达在他受酷刑、口渴难熬之时,给他送来一壶清水。
“一滴水”的作用使加西莫多逐渐恢复了他人性中美的和理性的一面,而爱情也使这个“魔鬼”变成了一个高尚的人,成了爱斯梅拉尔达最忠诚的保护者。
他为爱斯梅拉尔达所做的一切都证明了这一点,内在的美使他变得崇高、伟大,“渺小变成了伟大,畸形变成了美好”②,这里丑的外貌就更加突出了美的心灵。
对爱斯梅拉达这个人物,认真地考察一下她对爱情的认知,就很容易发现她美丽的外表光环照耀下的无知、平庸和狭隘。
其实,她和伽西莫多一样是个二元化的人,是一个内心与外形、内心的前期与后期都存在着美丑差异的人。
不同的是爱斯梅拉达身上的内外美丑对照和自身前后对照,不像伽西莫多那样鲜明、强烈。
在她身上所呈现的丑与卑贱等成分,不影响我们对这个人物总体上的肯定。
但它对促成自身悲剧的形成则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此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同时认为她的悲剧虽然与那个社会有关,但更重要的则应该说与她的自身性格有关。
爱斯梅拉达在法比出现后逐渐露出了她人性中丑的和非理性的部分。
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在三个匣子选亲的故事中把这些选择十分形象地分为三大类型: 一是只重外表的直觉型,二是只重金钱、权势的功利型,三是以利他为基础的道德型。
爱斯梅拉达选择的是法比,而法比只有外表的光辉,内心却十分丑陋,人人都可见,包括伽西莫多,可是她被爱情蒙蔽了双眼,看不到内心最忠诚的伽西莫多。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价值取向,什么样的思想品质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
爱斯梅拉达选择的是法比,可以看出她是重外表的直觉型。
最可悲的是她甚至愿意做法比的奴仆、情妇,可以看出在她内心深处认为妇女地位低下是天经地义的事,从这里可以看出她性格当中的懦弱与卑贱。
这样自觉自愿地扮演奴隶的角色,并同时把对方推到神明、主子地位的做法,显然是缺乏理智的,疯狂的。
它充分显示了爱斯梅拉达内心深处的妇道与奴性。
爱斯梅拉达的悲剧是必然的。
在门第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在每个人都准备为了自己而牺牲别人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她的悲剧更是不可避免的。
作品通过她的悲剧,一方面谴责了吞噬她的那个社会,另一方面讽刺了她本人在爱情方面的盲目无知和狭隘平庸,从而使这个美与善的化身变得与所有人一样美中不足,真实地体现作者的美丑对照原则。
三、情节的美丑对照雨果指出,在戏剧里形体和心灵都在起作用,人物和情节都被这双重动因所推动。
小说中,作者所描写的故事情节就是严肃与滑稽并存,很明显地体现了美丑对照的原则。
《巴黎圣母院》中,雨果运用了鲜明的对照手法对两个王朝、两个国王、两个法庭和两种法律进行了对照。
小说中描写了两个王朝、两个国王。
一个是作者虚拟的克洛潘国王的“乞丐王朝”,作者对其是大加赞赏的,赞扬国王不畏艰险、坚强不屈。
为了救出爱斯梅拉达,他组织全体平民向圣母院发动进攻,尽管在进攻中遇到种种困难,但他毫不气馁,一次次地鼓舞他的百姓们振作起来。
整个王朝洋溢着平民的友善和勇敢。
另一个是历史上实际存在的法兰西国王路易十一的封建王朝,作者对其是极度愤恨的,痛斥国王阴险、伪善,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自己,从不考虑平民的利益。
整个王朝充斥着残暴、昏庸和黑暗。
作者还用对照手法描写了这两个王朝的两个法庭、两种法律。
“乞丐王朝”的法庭、法律是十分奇怪的,看起来很可怕,又很滑稽可笑,实际上却十分民主,每个人在它的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
小说中“乞丐王朝”对甘果瓦的审判情节就体现了这一点。
当甘果瓦误入“乞丐王朝”时,按照其法律应当被判死刑,但法庭却准许他为自己辩护,还准许他表演偷窃的本领,甚至还表示如果有哪位妇女愿意要他做丈夫,就可以免于死罪。
这看起来很荒唐,但仔细想想却是很民主的,它保证了人民享有充分的权利。
它在滑稽可笑中包含着崇高与庄严的因素。
而路易十一封建王朝的法庭及法律却与此相反,它腐朽黑暗、滥杀无辜,处处与人民为敌。
小说中该专制王朝对爱斯梅拉达和伽西莫多的审判情节就是这方面的体现。
例如,审问爱斯梅拉达的那些人,仅凭爱斯梅拉达的小山羊会排字,就断定会妖法、是魔鬼,并断定爱斯梅拉达就是刺杀弗比斯的凶手,判处她绞刑,这简直是荒谬至极!而对于审问伽西莫多,更是聋子法官审问聋子犯人,答非所问,滑稽透顶!这个法庭及其法律,貌似庄严、公正,实则卑鄙、虚伪,既不平等,也不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