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第五章物质循环

合集下载

第5章 农业生态学

第5章 农业生态学

6.明显的区域性 . 农业生态系统除了受气候、土壤、地形地 貌等自然生态因子影响形成区域性外,还 要受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影响而形 成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如“低投入农业生态系统”与“高投入农 业生态系统”、“集约农业生态系统”与 “粗放农业生态系统”等,是根据人类的 投入水平和经济技术水平划分的。
2.净生产力高的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的总生产力低于相应地带的 自然生态系统,但其净生产力却高于自然 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组分多数是按照人 的意愿(高产、优质、高效等)配置而来,加 上科学管理的作用,使其中优势种的可食 部分或可用部分不断发展,物质循环与能 量转化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扩展,因而具有 较高的光能利用率和净生产量。
(1) 初级生产与次级生产 1)初级生产 主要包括农田、草地和林地等 的生产。陆地平均太阳光能利用率0.25%, 农田平均达0.6% 左右,高产农田可以达到 1.0% 以上,小麦、玉米、水稻、高粱等作 物可达1.2%~2.4%。 2) 次级生产 主要是指畜牧业和渔业生产。 家畜可将食物中16%~29%的能量同化为化 学能,33% 用于呼吸消耗,31%~49% 随 粪便排出体外。 按饲料的数量计,鸡的转化效率最高;按饲 料的能量计,猪的转化效率最高。在水产养 殖中饲料的转化效率较陆地家畜高。
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分析方法1确定系统的边界2确定系统主要成分及其关系并绘成能3确定系统各组分的实物流量4将各种能流换算成统一的能量单位析计算结果能量输入与输出结构分析能量输入输出强度及能量转化效率分析能流状况综合分析和评价农业生态系统的物流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一般模式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动态模型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1需要大量养分投入才能维持系统养分的平衡养分输入主要来源于人工生产的无机肥3农业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来源主要是作农林牧结合发展沼气解决生活能源问题促使桔秆还田充分利用非耕地进行养分的区域性富集54生态农业与持续农业541生态农业的产生与发展农业发展的历史进程渔猎采集生活原始刀耕火种农业阶段传统的畜力铁器农业阶段现代的机械化集约农业阶段

农业生态学知识点

农业生态学知识点

第一章:1、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现状:湿地退化、草原退化、荒漠化加剧、水土流失2、五大危机:人口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3、三“P”危机:Population人口问题、Poverty粮食问题、能源问题、资源问题Pollution环境问题4、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其中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1866年德国学者海克尔提出5、生态文化:建立一种以生态学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建立起符合生态学原理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经济法则、生活方式和管理体系,改变以往那些不良观念,以生态学的思想与方式来认识世界、观察世界;6、生态方法论:整体观、层次观、关联观、协同观、动态观;7、按研究对象的生物组织水平可分为: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全球生态学;8、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与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关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农业生态系统;理论基础:生态学原理;方法基础:系统论;9、系统: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相互联系的诸要素的联合体;系统的构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两个以上的组分2组分之间有密切联系3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注:功能→系统的功能是一种整体效应整合特性,不但包括各组分的独立功能,还增加了各组分之间相互作用后产生的新效应增强、减弱、原来没有→所以各组分功能之和不等于系统的整体功能或效应1+1≠210、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简单定义:在一定空间内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系统;特点:1组分上:无生命和有生命2空间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动态性3时间变化上: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4内部功能上组分间不断进行能量转换与物质循环,使系统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5外部关系上:开放系统,物质能量交换11、农业生态系统: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受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共同制约特点:1组分上:生物组分以人工驯化和培育的农业生物为主;人类——大型消费者,同时是管理者、调控者;环境组分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2结构上:系统的组分及其量比关系、空间分布等都受到人类的调控,使农业生态系统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3外部关系上:输入:增加了大量的人工输入,如肥料、农药、薄膜、农业机械、人力、信息等输出:农产品的大量输出,水土流失等4功能上:系统开放程度高,自身稳定性减弱;5调控上:自然调控、农民直接调控与社会经济间接调控;第二章:农业的基本生态关系1、生态因子:指自然环境中对生物生存起作用的各种因子;分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2、大气圈:提供生物生存所必须的碳、氢、氧、氮等元素;保护地面生物的生存条件水圈:降水量、大气湿度影响生物的生存与分布;直接的生理与生物学作用;土壤圈:提供生物生存的场所提供生物适宜的生存条件;是物质和能量的贮存和转化的场所;3、生态因子作用定律⑴ Liebig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元素;这种元素不但直接限制植物生长,同时也会限制其他因子的效应;即最小养分定律⑵ Blackman限制因子定律:生态因子的最大状态对植物生长也具有限制性作用⑶ Shelford耐性定律;生物对每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性范围,即有一个生物学上限与下限;在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4生活型:不同种的生物长期生活在相同环境条件下会发生耐性范围的趋同适应,形成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相似的生物类群;4、生境栖息地:在环境条件制约下,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种和生物群落,只能在特定的小区域中生存,此小区域称该生物或群落的生境;简单:生物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综合环境5、生态型: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会发生耐性范围的趋异适应,形成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6、.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出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物种之间的功能关系;即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地位与角色同一生境中每一个物种都有一个特定生态位意义:在研究物种进化、竞争、资源利用等方面有理论价值生态位理论说明:1同一生境中的群落不存在两个生态位完全相同的物种2同一生境中能够生存的相似物种相似性有限,会发生生态位分离3为了减缓竞争,同一生境中同时存在两个或多个物种时,尽量选择生态位上有差异的类型;7、种群:种群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基本特征:数量特征、空间特征、遗传特征;8、种群的增长模型:1种群在无环境限制条件下的指数式增长特征;种群在不受环境条件限制下,即食物充足、无种内竞争、无天敌、具有稳定的年龄结构,并且光、温、湿等环境条件处于最适状态,种群以指数方式增长,此时的种群增长率最大,称作内禀增长率;种群增长率稳定不变,不受种群自身密度的影响;类型:A 离散种群增长型:种群的增长是一代一代进行的,各世代相互分离,没有重叠世代分离的种群;Nt+1=λNtλ是模型的重要参数:λ>1,种群密度上升;λ=1,种群稳定;0<λ<1,种群下降;λ=0,雌体没有繁殖,种群在下一代灭亡;B 连续种群增长型:种群的增长呈连续状态,各世代间有重叠,种群中同时有不同年龄级的个体共存世代连续的种群;即以种群大小Nt对时间t 作图,种群增长曲线呈“J”字型;种群增长的初级阶段⑵种群在环境制约下的Logistic增长模型即S型Logistic增长方程的重要意义:1、它是许多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2、是渔业、林业、农业等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3、模型中两个参数r、K已经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9、种群间的相互作用:中性作用、负相互作用、竞争分直接干涉型和资源利用型、偏害作用、捕食作用、寄生作用、正相互作用偏利作用、原始协作、互利共生;10、化感作用他感作用:植物或微生物的代谢分泌物对环境中其他植物或微生物的有利或不利的作用,一种特殊的种间关系;生态意义:1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植物群落组成,生物多样性;2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在农林业生产管理中,利用化感作用控制田间杂草和病虫害,是一种具有潜力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措施;植物化感物质产生途径:茎叶挥发、茎叶淋溶、根系分泌、残体腐解;11、作物自毒现象:连作后产量降低,是造成作物连作障碍的一个原因;12、生物防治:利用自然的或经过改造的生物、基因或基因产物来减少有害生物的作用,使其有利于有益生物如作物、树木、动物和益虫及微生物;一农田害虫的生物防治:以虫治虫捕食、寄生、以菌治虫;二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放线菌抗菌素、真菌抗菌素、细菌抗菌素、噬菌体;三农田杂草的生物防除:以虫防草、微生物防治杂草、动物和植物防除杂草;13、种群的生活史对策:生物在生存斗争中为适应环境而采用的不同进化对策,表现在体型大小、生理功能、繁殖方式、迁移方式、寿命长短等方面,也称生态对策;能量分配原则:生物采取的任何一种生态对策,都意味着能量的合理分配与权衡,并通过能量使用的协调,来促进自身的有效生存与繁殖;生活史对策的类型:生物按其栖息环境和进化对策分为r—对策型和k—对策型两种;属于K选择类的生物:个体较大,寿命较长,存活率高,要求稳定的栖息生境,不具较大扩散能力,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其种群密度较稳定,常保持在K水平;虽然种间竞争能力强,但增长率r 低,自平衡时间长,容易灭绝,如大象、恐龙等;属于r选择类的生物与属于K选择类的生物相反;14、农业生态系统r—K对策类型者的合理配置:利用r-生物加速系统的物质循环,减少损失,增加次级产品的输出;利用K-生物稳定农业生态环境15、生物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16、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水平结构:群落中各物种在水平空间方向上的配置状况;交错区:相邻的不同群落或生态系统的过渡区域边缘效应:交错区单位面积内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较相邻群落有所增加,且系统生产力也相应增大的效应;2群落的垂直结构:包括两个方面:不同类型群落在海拔高度不同的生境上的垂直分布;同一群落中不同类型物种在垂直空间方向上的分层配置,即成层性,最基本的外貌特征;3时间结构: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自然环境因素的时间节律所引起的群落各物种在时间结构上相应的周期性变化,即不同季节和不同年份的有序变化二是:群落演替;17、自然生物群落的演替:指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其环境随时间发生有序变化的现象; 主要标志:物种组成上质的变化;特点与趋势: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可逆过程;依据演替发生的最初场所性质:分为原初演替与次生演替;原初演替:指在从未有过生物的裸地上开始形成的演替演替进程慢,上千年;次生演替:指在原有群落被破坏后的地面上进行的演替 ,如撂荒地、火烧后的森林地演替进程快,几十年或十几年;18、顶极群落:在一个地区内,植物群落相继替代,通过一系列的演替阶段,最后达到与该地区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稳定群落;19、群落的多样性与稳定性一群落多样性:群落中物种的多样化和变异性,是群落生物组成结构的重要指标;由物种的丰富度与均匀度构成丰富度:指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寡;均匀度:指一个群落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状况,即反映分配的均匀程度;二群落稳定性包括两个不同的特征方面:抵抗力: 指群落在受到干扰时维持物种相互结合及各物种数量关系的能力;恢复力:指群落受干扰后恢复到原来平衡状态的能力;注意:群落的稳定性有一定限度,而非无限;三两者关系:群落多样性是影响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多样性有利于提高稳定性; 20、生物多样性:指生物的多样化或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包括3个主要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数学表达式:通常采用多样性指数表示生物多样性的数量特征,以下介绍常用的辛普生指数;SD=1-∑Pi^ 2 0≤D≤1-1/Si=1D为辛普生多样性指数,Pi为群体中物种i个体所占的比例,S为种类数目;21、景观生态学:是研究在一个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区域内即景观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及其相互作用过程的综合性学科;研究对象:景观景观生态学研究内容包括:1景观结构:不同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2景观功能:各种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能量流、物质流和物种流例如动物活动等;3景观变化:景观的结构和功能上随时间的变化;4景观管理:通过分析景观特征,提出景观利用管理最优化方案;特点:1宏观性: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层次包括生态系统、景观和区域;2异质性:景观内部事物或者其属性在时间或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或非随机性特征;与异质性相反的景观特征被称为均质性;3强调空间分异尺度:在观察景观现象或过程时一个特定的空间分辨率或标准时间单元;尺度效应:优势景观现象或过程特征随尺度变化而变化的现象;4注重人为活动22、景观:是由景观元素组成,景观元素是地面上相对同质的生态要素或单元;景观元素有三种类型:1 斑块:是一个在外观上与周围环境明显不同的非线性地表区域,是景观尺度上最小的匀质单元2 走廊或廊道:与本底有所区别的一条带状土地,可以看作是一个线状或带状的斑块;例如:树篱、公路3 基质本底:相对面积大于景观中斑块和廊道的景观要素,是景观中最具有连续性的部分,往往形成景观背景;基质的特点:1 相对面积比景观中的其他要素大2 在景观中连接度最高3 在景观动态中起最重要的作用本底结构特征——孔隙度:斑块在本底中称为孔,单位面积的斑块数目称为孔隙度;它是本底中斑块密度的量度;与斑块大小无关;23、景观的功能:就是景观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即能量流、养分流和物种流从一种景观元素迁移到另外一个景观元素;通过大量的“流”,一种景观元素对另外一种景观元素施加于控制作用;关于景观要素间的流有两个基本观点:其一是半透膜观点,其二是关于源区和汇区的观点;24、景观生态学理论: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在生物群落里,物种的多样性随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岛上种数与面积大小的关系的三种解释:稀有种多、大岛屿物种多、小岛近亲繁殖;S=CAZ S-多样性;A-面积; C-比例常数 Z-一般为~~2等级理论与尺度效应等级理论认为:任何系统皆属于一定的等级,并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尺度:是对研究对象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测度,分别称为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一般包含范围和分辨率两方面的意义;范围:是指研究对象在空间或时间上的持续范围;分辨率:是指研究对象时间和空间特征的最小单元;尺度效应:生态学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动态变化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有不同的表现,也会产生不同的生态效应.尺度外推: 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人们往往需要利用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或知识来推断其他尺度上的特征的这一过程;包括尺度上推和尺度下推3自组织理论4边缘效应与生态交错带边缘:指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相交而形成的狭窄地区;边缘效应或边际效应:是指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两侧生态系的共同影响和交互作用而表现出与斑块内部不同的生态学特征和功能的现象;边缘物种:生活在边际带中多种环境资源条件或适应多变环境的物种;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结构:指生态系统组分在时间、空间上的配置及组分间的能物流联系;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组分的物种结构、空间结构水平结构与垂直结构、时间结构、营养结构物种结构:生物种群组成及它们之间的量比关系空间结构:生物群落在空间上的垂直和水平格局变化;时间结构:生态区域内各生物种群生活周期在时间分配上形成的格局;营养结构:生态系统中生物间构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结构;2、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1景观多样性与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农业景观:是由多种类型的在景观上有差异的农业生态系统的集合所组成的区域,如农田、鱼塘、林地等;2自然条件引起的农业生态系统水平结构包括:温度和湿度等气候条件引起的水平结构和地貌类型差异形成的水平结构;3农业区位引起的农业生态系统水平结构杜能农业经济区位——农业圈布局:不同类型的农业以中心城市为圆心呈同心圆状的空间分布;三个要素决定农业的利润:P = V - E+TP为利润,V为商品售价,E为生产成本,T为商品运费;杜能的两个理论:生产集约度理论、生产结构理论;3、生态交错带:在景观中不同斑块连接之处的交错区域为生态交错带;4、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垂直结构:根据自然资源的特点和不同农业生物的特征,在垂直方向上建立的由多物种共存、多层次配置、多级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立体种植、养殖等的生态系统;1自然地理位置与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包括:流域位置与垂直结构、地形变化与垂直结构;2木本群落内的垂直结构农林复合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指在同一土地单元内将农作物生产与林业或畜牧业生产同时或交替结合起来,使得土地生产力得以提高的持续性土地经营系统;分农主型、林主型、牧主型;3作物群体内的垂直结构农田立体模式农作物间混套复种复合群落——立体种植稻田养鱼——立体种养效益:在空间结构和营养关系上互为补充的利用农业资源,提高了稻田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与转化率;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协调统一;农田种菇——立体种养效益:提高系统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基塘系统——立体种养效益:充分利用资源,提高系统的生产力、稳定性和经济效益注:体种植作物组合的原则:选择形态、生理、生化、生态特性互补的物种进行搭配;5、食物链: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员间通过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而联系起来的链状结构;营养级:食物链上的每一个食性环节生态意义:食物链是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基本单元;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及信息传递的主要渠道;食物网:一种生物以多种生物为食,同时又被多种生物取食,食物链相互交错形成复杂的网状结构;生态意义:食物网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能量利用效率;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以营养为纽带,把生物和环境、生物和生物紧密联系起来的结构.6、食物链加环类型:生产环如在种植业的基础上,发展畜牧渔养殖业、增益环如用粪、沼气养殖蚯蚓、蝇蛆,用于喂猪、鸡、鱼、减耗环如引入天敌,减少生产损耗、复合环如建立沼气池;稻田养鱼,增产、灭草灭虫减耗,同时增加动物产品、加工环如编织篮、筐、草帽、凉席、密度板、燃料等注:食物链加环并非越长越好;食物链加环要讲究综合效益;食物链加环的作用:1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提高农副产品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3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和转化率7、设计食物链、网结构的原则:①填补空白生态位,增加产品产出;②使废弃物质资源化,提高废弃物的利用价值;③减少养分的丢失浪费和能量的无效损耗;④扩大产品的多样化,广开就业门路,增加收入;⑤实现环境净化,提高生态效益;8、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指在生态系统内合理安排各种生物使他们的生长发育及生物量积累的时间相错有序,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的一种时序结构;农业生产中,调节时间结构的方式为间作、轮作、套作、轮养、套养等第四章: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1、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价值转化、信息传递;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2、农业生态系能量:来源:1太阳能③④2辅助能:除太阳辐射能以外,其它进入系统的任何形式的能量;分为自然辅助能、人工辅助能;①自然辅助能:在自然过程中产生的除太阳辐射能以外的其它形式的能量②人工辅助能: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地投入的各种形式的能量分生物辅助能、工业辅助能生物辅助能:来自生物有机体或有机物的能量;如畜力的做功,有机肥、种苗的化学潜能;工业辅助能:来自工业生产中的各种形式的能量;包括石油、电等形式直接投入的和化肥、农药、农膜、机械等等形式间接投入的能量;3、1生物辅助能一般是农业系统内部能量的再利用,表示归还率,是有限的;封闭形式的投入;2工业辅助能表示对该系统能量的补充;开放形式的投入;资源量、形式、成本、环境影响不同3生物辅助能/工业辅助能,称人工辅助能的组成投能结构;产出生物能/投入人工辅助能,称人工辅助能的能效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人工辅助能投入量,称为人工辅助能投入水平4、生物质能:主要是植物或其被动物转化的排泄物等生物有机质储存的能量;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6、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员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食物营养关系将彼此联系起来的链条;类型:捕食食物链、腐食食物链、寄生食物链、混合食物链;营养级:食物链上的每个食性环节绿色植物:第一营养级草食动物:第二营养级肉食动物:第三营养级食物网:多条食物链交错形成的网络;生态效率:食物链各营养级上能量的转化效率;十分之一定律:生态系统中,能量在食物链上流动,上一营养级大约只能固定下一营养级能量的10%,这种规律称之为十分之一定律;生态金字塔:当生态系统的营养级由低到高排列时,其个体数目、生物量及能量一般呈现出下大上小的塔形分布;7、能流路径:1太阳辐射能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成为生态系统能量主要来源;2植物有机质形式的化学潜能,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流动;3化学潜能储存在生态系统生物组分内,或者随着产品等输出离开系统;4生物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热能,离开生态系统;5辅助能起辅助作用;8、生产力是农业生态系统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分为:初级生产植物,光合:次级生产动物,转换;系统生产力最终产品,生物维持量9、提高初级生产力方法:间套复种、育种、改良生产环境和条件、生产技术、充分利用非耕地;提高次级生产力的途径:1发展草食动物充分利用富含纤维素的有机物质;2控制环境,管理水平;。

农业生态系统地物质循环

农业生态系统地物质循环

六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本章提要生态系统中的物质(Substance)是指系统中生物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无机和有机物质,包括碳(C)、氧(O)和氮(N)等几种大量元素及铜(Cu)、锌(Zn)和硼(B)等多种微量元素。

如果说能量是生态系统维持与运转的基本动力,那么物质即是生态系统存在的基本形式,物质通过重组与分解的不断循环执行着系统的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的载体功能。

物质的循环因所经过的途径、循环中物质存在的形式等的不同在循环方式和特点有所差异。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因受人类活动的调控与干扰,同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又有明显不同,既存在着物质循环效率提高的优点,同时也存在着某些物质循环不畅等问题。

了解农业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规律及问题,对分析系统的健康状况、保证系统功能的正常运转及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优化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概述一、物质循环的概念及特征(一)物质循环的概念生物地球化学循环(Biogeochemical cycles),是指各种化学元素和营养物质在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内,乃至整个生物圈里,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从生物体再到环境,不断进行流动和循环的过程。

几乎所有的化学元素都能在生物体中发现,但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大约只需要30-40种化学元素。

这些元素根据生物的需要程度可分为二类:(1)大量营养元素(macronutrients)这类元素是生物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同时在生物体内含量较多,包括碳(C)、氢(H)、氧(O)、氮(N)、磷(P)、钾(K)、硫(S)、钙(Ca)、镁(Mg)、钠(Na)。

其中碳、氢、氧、氮、磷五种元素既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成份,同时又是构成三大有机物质(糖类、脂类、蛋白质)的主要元素,是食物链中各种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的最主要物质形式。

(2)微量营养元素(micronutrients)这类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较少,如果数量太大可能会造成毒害,但它们又是生物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无论缺少哪一种,生命都可能停止发育或发育异常。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ppt课件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ppt课件
物质: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循环: 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反复循环。
3
施用农药DDT 的地区,虽然只占陆地面积的一小
部分,可是在远离施药地区的南极动物企鹅体内也发
现了DDT,南极动物体内为何会出现DDT?此现象说
明了什么?
全球性
4
CS H O N P S Ca Mg K
最基本元素 基本元素 主要元素 大量元素
14
氮循环:
氮是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主要成分。 氮占大气成分的79%,必须经过生物固 氮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等才能 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反复循环。
15
物质循环的主要特点:物质循环是带 有全球性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 间的物质可以反复出现,反复利用, 周而复始的进行循环,不会消失。
(全球性、循环性)
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10
温室效应:
1、概念: 由于环境污染引起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
2、影响: ①气候转变“全球变暖”; ②地球上的害虫增加;
CO2增多的原 因:
③海平面上升;
④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 化石燃料的大
⑤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量燃烧
森林、草原等
3、对策: ①保护植被、增加植被面积; 植被的破坏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都是由地球提供的。 这些物质可以被循环利用。
2
一、物质循环
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 断地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 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 里说的生态系统,指的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 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这种物质循环 又叫做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国开作业《农业生态学》 (5)

国开作业《农业生态学》 (5)

题目:生物小循环的特点是()。

选项A:范围小,时间短,开放式循环选项B:范围大,时间长,闭合式循环选项C:范围大,时间短,闭合式循环选项D:范围小,时间长,开放式循环答案:范围小,时间短,开放式循环题目: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效应是()。

选项A:农药污染选项B:生态失衡选项C:水体富营养化选项D:温室效应答案:温室效应题目:磷元素从植物有机体直接归还土壤,被微生物分解后,再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循环属于()。

选项A:气相型循环选项B:沉积型循环选项C:生物小循环选项D:地质大循环答案:生物小循环题目: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而在生物体内浓缩和富集的现象称为()。

选项A:水体富营养化选项B:农药污染选项C:生物浓缩选项D:赤潮答案:生物浓缩题目:以下关于温室效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选项A:温室效应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类的健康选项B:温室效应会使海平面上升,危及到沿海地区的城市、港口和农业产区选项C: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氯氟碳等选项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答案:以上说法都不正确题目: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一般模式是()。

选项A:土壤—植物—动物—水体—土壤选项B:土壤—植物—动物—土壤选项C:土壤—植物—土壤选项D:土壤—动物—微生物—土壤答案:土壤—植物—动物—土壤题目:太湖蓝藻暴发主要是由于()。

选项A:农药污染选项B:水体富营养化选项C:赤潮选项D:温室效应答案:水体富营养化题目:有害物质的富集使人类受害最大,这是因为()。

选项A:人类的摄食量大选项B:人们经常接触有害物质选项C:人处于食物链的终端选项D:大多数人直接从事农牧业生产答案:人处于食物链的终端题目: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选项A:草原生态系统选项B:生物圈选项C:森林生态系统选项D:农业生态系统答案:生物圈题目:属于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的是()。

选项A:土壤选项B:风选项C:二氧化碳选项D:玉米答案:玉米题目:属于陆地生态系统的是()。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章节重点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章节重点

农业生态学第一章绪论农业生态学:应用生态学的原理,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平衡发展规律的学科。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称为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是驯化的生态系统,既受生态规律的制约,也受社会经济规律的制约。

1. 1865年,勒特(Reiter)造了生态学一词2. 1935年,英国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尼(A.G.Tansley)第一次提出了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概念。

3. 1941年,美国科学家林德曼(R.L.Lindeman)提出了食物链、食物网、生态金字塔理论4. 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E.P.Odum)——对遗弃农田的次生演替及生态系统的能流与物流做了大量的研究,写成《生态学基础》5. 1963年,海洋生物学家卡逊(R.Carson)——《寂静的春天》6. F.C.Pielou《数学生态学引论》、R.M.May《理论生态学》——推动生态学向定量化方向发展8. 21世纪五大危机:人口危机、粮食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能源危机(一说为生物危机)第二章农业的基本生态关系1.生境(habitat):在环境条件的制约下,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种和生物群落,只能在特定的小区域中生存,这个小区域就称为该生物种或生物群落的生境。

生境也叫栖息地。

2.最小因子定律:(德国化学家李比西)——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相对稳定状态下E.P.Odum(1973)做了两点补充:①这一定律只有在相对稳定状态下才能运用;②要考虑因子间的相互作用。

谢尔福特耐性定律:在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所需要的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的过多、过少或质量不足,都会成为限制因子。

E.P.Odum(1973)等对耐性定律作了补充:该定律把最低量因子和最高量因子相结合,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下限或耐性上限的因子都称做限制因子3.生活型:不同植物长期适应相似环境的结果使这些植物在外部形态上和对生境的要求上表现为相同或相似。

《农业生态学》word版

《农业生态学》word版

第一章绪论1.农业生态学产生与发展.生态学的发展.科学的发展与农业生态学.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业生态学2.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系统及系统特性.生态系统及特点.农业生态系统3.农业生态学的任务及研究方法.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农业生态学的任务.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生物结构1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1)自然环境(2)人工环境(3)环境对生物的制约(提问)最小因子规律(水桶原理)、耐性定律、生活型与生境(4)生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生态型、生态位(5)生物对自然环境的影响2 .农业生态系统的种群(1)种群结构大小与密度、年龄结构与性比、出生率与死亡率、内禀增长率与环境容纳量(2)种群的动态(图示)生命表与生命曲线、种群的增长型( J 型与 S 型)(3)种群间的相互作用负相互作用(竞争、捕食、寄生)、正相互作用(偏利、原始合作、互利共生)、次生代谢产物的作用。

(4)种群的生活史对策( r 、 K 对策)(5)种群的调节密度制约(种间牵制和种内调节)、非密度制约、 IPM3 .农业生态系统的群落(1)群落的基本特征(2)群落的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时间结构、交错区与边缘效应(3)群落的演替演替的类型(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旱生演替与水生演替)演替的发展趋势利用演替原理建造农业群落(4)协同进化(5)群落的多样性与稳定性4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3)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农业活动、特殊性、威胁因素、保护与开发利用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结构1 .概述( 1 )生态系统结构的概念(举例子引出概念)(2 )合理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标志2 .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 1 )农业生态景观与水平结构(图示)景观多样性、边缘效应与生态交错带、农户庭院经济( 2 )自然条件对水平结构的影响温度、水分( 3 )农业区位和社会经济条件对水平结构的影响(图示)农业区位、杜能农业区位、生态经济区位3 .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 1 )自然地理位置与垂直结构(图示)流域位置、地形变化(大地形和小地形)( 2 )农田立体模式(先提问,再图示)农作物间作、稻田养鱼、稻萍鱼、农田种菇等(图示)( 3 )水体立体模式(先提问,再图示)鱼的分层放养、鱼牧结构( 4 )养殖业立体模式(图示)分层立体养殖、林鱼鸭立体种养( 5 )农林立体模式(图示)农林业系统;农林业模式(桐粮间作、枣粮间作、林胶茶、林药间作4 .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 )食物链(举例)( 2 )食物链类型(图示、提问)捕食、腐食、寄生食物链( 3 )食物链结构类型(图示)食物链加环作用、类型(生产环、增益环、减耗环、复合环、加工环等)、食物链的解列、食物链结构举例5 .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 1 )作物套作(提问)( 2 )轮作、轮养(图示、提问)( 3 )农业生产模式的演替第四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 .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 1 )能的形态、度量、来源(提问:地球上能量主要来源于哪里)( 2 )热力学第一定律( 3 )热力学第二定律( 4 )普里斯津的耗散结构理论2 .初级生产的能量转化( 1 )初级生产的能量平衡(图示)( 2 )初级生产力的分布地球表面的分布、我国状况、初级生产力的估算( 3 )提高初级生产力的途径3 .次级生产的能量转化( 1 )次级生产的能量平衡( 2 )次级生产的作用( 3 )次级生产的能量转化效率( 4 )提高次级生产力的途径4 .生态系统中的辅助能( 1 )生态系统中的辅助能(提问)自然辅助能和人工辅助能(包括工业和生物辅助能)( 2 )人工辅助能的作用( 3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特征和转化效率5 .生态系统的能量关系( 1 )生态系统的能流途径(图示)( 2 )生态效率与生态金字塔(图示、提问)6 .能量生态学上的生态系统类型( 1 )生态系统类型( 2 )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关系的调整方向第五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 .物质循环的概念及物质循环的几种基本类型( 1 )物质循环的概念(举上面的例子引出概念)( 2 )物质循环的几种基本类型:水循环、气相型循环、沉积型循环•水循环( 1 )水贮量及分布(提问:水是从哪里来的)( 2 )水循环过程:文字加图示( 3 )农田生态系统的水分平衡(文字加图示)输入项:降水、灌溉、地下水上升输出项:蒸发蒸腾、渗漏、排水( 4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提问:目前水资源存在什么问题)水资源短缺(文字加图示)水污染(文字加图示)( 5 )与人类活动有关的水循环问题植被破坏;围湖造田;兴建大型水利工程(提问:修建水利工程的利与弊);过度开采地下水( 6 )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分管理扩大土壤水分库容;提高水分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先提问);减少水体污染;加强水资源的跨流域管理3 .碳循环( 1 )碳的贮存库大气圈、生物圈、土壤岩石圈、水圈(提问)( 2 )碳循环过程不同层次水平上(图示)( 3 )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提问)( 4 )温室效应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4 .氮循环( 1 )氮的贮存库大气圈、岩石圈(很少参与循环)( 2 )氮循环过程(图示、提问)输入:生物固氮、工业固氮、高能固氮输出:燃烧、挥发、反硝化、渗漏等( 3 )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亚硝酸盐污染、水体富营养化、氮素利用效率低(提问)( 4 )农业生态系统的氮素调控合理施肥、灌溉、水土保持5 .磷循环( 1 )磷的贮存库岩石土壤圈:主要是地壳( 2 )磷循环过程(图示、提问)生物小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3 )农业生态系统的磷循环(提问)输入:施肥、作物残体、大气沉降、灌溉输出:作物收获、土壤流失及侵蚀、渗漏( 4 )人类活动对磷循环的影响磷矿开采、施肥、水土流失6 .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 1 )养分循环特点( 2 )养分循环的一般模式(图示)( 3 )农田生态系统养分的平衡(提问)( 4 )农田养分循环的调节7 .污染物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 1 )有毒污染物在食物链的浓缩( 2 )主要污染物的危害及其防治重金属污染、农药污染、畜禽粪便污染、固体废物污染、饲料添加剂污染等第六章农业的资源与效益1 .农业资源( 1 )农业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2 )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 3 )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 .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规律( 1 )自有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规律( 2 )公共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规律3 .农业生态系统的效益•农业的社会效益农业就业与人口城市化、食物营养、农产品代用品、农业收成与社会稳定( 2 )农业经济效益收入递减规律、资源相互替代效益( 3 )农业的生态效益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沙化、盐碱化的原因与控制( 4 )三大效益之间的关系第七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1 .农业生态系统的信息流动(例子引出)( 1 )自然信息流(提问)( 2 )人工信息流( 3 )自然信息流和人工信息流的区别( 4 )信息的量度(提问)2 .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 1 )资金流的基本构成( 2 )资金流与能物流的关系(提问)耦联关系、单独的资金流、单独的能物流关系( 3 )农业生产过程的经济外部性问题成本外摊、收益外泄( 4 )经济外部性的解决途径(讨论)( 5 )高斯( Coase )理论 : 产权的确定3 .资源环境影响的经济核算( 1 )资源定价( 2 )资源分类( 3 )资源定价的方法( 4 )资产评价实例4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控制特点( 1 )基本特点中心式和非中心式调控( 2 )自然调控:程序调控、随动调控、最优调控、稳态调控( 3 )人工直接调控( 4 )社会间接调控第八章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 .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概念( 1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提问)( 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自然属性、经济属性、社会属性和科技属性( 3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谐性原则、协调性原则、需求性原则、安全性原则、高效性原则、参与性原则( 4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行动2 .农业的历史发展阶段与现代农业发展思潮(1)历史阶段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替代农业( 2 )发展思潮农业现代化思潮、绿色革命思潮、自然农业思潮、可持续农业思潮3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农业( 1 )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内容( 2 )可持续农业的基本概念( 3 )农业及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SARD )4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持系统及其建设(1)环境与资源支持系统(2)生产与管理支持系统(3)经济与市场支持系统(4)技术与信息支持系统(5)政策与法律支持系统(6)文化与伦理支持系统5 .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1)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2)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与方法(3)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4)可持续发展测度方法6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1)关键技术体系(2)高新技术创新体系第九章中国的生态农业1 .中国农业的发展阶段及面临的挑战( 1 )世界农业发展的阶段( 2 )中国农业面临的挑战2 .中国生态农业的产生和发展( 1 )中国生态农业的特点( 2 )中国生态农业的目标( 3 )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阶段( 4 )中国生态农业的内涵3 .中国生态农业的模式( 1 )不同区域的典型,模式( 2 )模式的适用性及变化规律以沼气和基塘系统为例( 3 )环境梯度对农业模式的制约气候土壤梯度、流域地形梯度、人口密度梯度、城乡经济梯度( 4 )传统模式向生态模式的转变4 .中国生态农业的技术(1)特点(2)技术体系(3)农业技术的生态化改造5 .中国生态农业的组织管理(1)组织管理体制(2)政策法规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农业生态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山东农业大学

农业生态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山东农业大学

农业生态学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山东农业大学第一章测试1.生态学主要研究的问题有()参考答案:内在与外在原因;发展原则与途径;生物的时空量度;生物的分布格局2.草原生态学与农业生态学一样均属于应用生态学。

()参考答案:错3.《尔雅》的意思是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该书中就有草、木两章,记载了200多种植物的形态和生态环境。

()参考答案:对4.生态学巩固时期的学派有()参考答案:英美学派;法瑞学派;北欧学派5.谁最早在意大利开设农业生态学课程()参考答案:G.Azzi6.按照环境要素分,环境污染的类型有()参考答案:大气污染;土壤污染7.农业生态学的内容包括()参考答案:其余选项都是8.农业生态学的性质有()参考答案:应用性;层次性;综合性9.农业生态学的任务有()参考答案:农业区划与生态功能区划分;农业生态系统的诊断与评价;生态农业模式设计与优化;农业生态工程与技术研发10.应用生态学包括()参考答案:化学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第二章测试1.为了研究的方便,常把群落按物种分为()参考答案: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微生物群落2.在决定整个群落特性和功能上,群落中所有的生物体都是同等重要的。

()参考答案:错3.群落的物种构成包括()参考答案:亚优势种;伴生种;优势种;偶见种4.群落中的优势种一般不以数量的多少作为衡量标准,而主要依靠其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答案:对5.群落的结构包括()参考答案:其余选项都是6.可能偶然地由人带入也可能是衰退中的残遗种的是()参考答案:偶见种7.我国农田群落的主要垂直结构形式有()参考答案:1-2型;1-1型;2-2型;2-1型8.调节农业生物群落时间结构的主要方式有()参考答案:轮作;套种;复种;轮养9.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参考答案:空间特征;邻接效应;遗传特征;数量特征10.生态密度常大于粗密度。

()参考答案:对11.种群增长模型有()参考答案:壶形;钟形;金字塔形12.集群的生态学意义在于()参考答案:共同防御天敌;有利于动物的繁殖和幼体发育。

农业生态学考研必读复习资料 (17)

农业生态学考研必读复习资料 (17)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学科。

2、农业生态学:是人类为满足S H 需求,在一定边界内通过干预,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被驯化了的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称为生态系统。

4、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为满足S H 需求,在一定边界内通过干预,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被驯化了的生态系统。

二、填空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的科学2、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列首次提出()的概念,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作是一个动态整体,受到个学派的赞同。

3、生态学是由德国科学家()首先提出来的。

4、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为()。

三、单选题1、农业生态学是研究的对象时(C )。

A.系统B.生态系统C.农业生态系统D.农田生态系统2、农业生态学的学科基础是()。

A.植物学B.动物学C.微生物学D.生态学3、生态系统概念是由()首次提出来的。

A.赫克尔B.坦斯列C.林德曼D.奥德姆4、食物链的理论是由()提出来的。

A.赫克尔B.坦斯列C.林德曼D.奥德姆四、简答题1、农业生态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农业生态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一、名词解释1、系统:由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细菌等。

3、消费者:是指除了微生物以外的异养生物。

4、分解者:主要是指以动物残体为生的异养微生物。

二、填空1、生态系统是由()和环境组分构成。

2、稻米→人的食物链总共有()营养级。

3、系统组分本身可以自成系统,称为(成层性)。

4、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组分包括()和人工环境组分。

5、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三大功能类群。

6、农业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可以分为水平结构和()。

高中生物《第五章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2 新人教版必修3(共34张PPT)

高中生物《第五章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件2 新人教版必修3(共34张PPT)

有固氮能力的生物将游离态氮固定为氮的化合物。
碳是地球上储量最丰富的元素之一。 它广泛地分布于大气、海洋、地壳沉积岩
和生物体中,并随地球的运动循环不止。
同时碳又是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成份,是构
成生命体的基本元素。碳循环还与生命活 动紧密相联。亿万年来,在地球的生物圈
和大气圈中,碳通过生命的新陈代谢,往 复循环、生生不息。
• ( 致气4)温A 升(高用,图可中能字会母加表快示极)地中冰C川O融2过化高,,海会面引升起高,温威效室胁应陆,地导
生态系统和人类。
• 由此不难归纳该类示意图的识别步骤:
• 第一步:确定无机环境和生产者。图中双向箭头 所指对象分别是无机环境和生产者,其中,其他 成分都指向的对象是无机环境(另一对象是生产 者)。
碳循环:
碳元素约占生物体干重的49%, 碳是有机化合物的“骨架”,没有 碳就没有生命。碳在无机环境与生 物群落之间是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 的。
碳的循环过程
碳循环
大气CO2库
燃烧 分解者 光合作用 食物链
呼吸作用
生产者
化石
消费者
燃料
碳的固定量 = 碳的返回量
(1)碳循环的形式: CO2
(2)碳在自然界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CO2
中的CO2 含量处于稳定状 态。
关注社会
如果滥伐森林、大量化石燃料燃烧,对生态 系统的碳循环及生态环境有何影响?
破坏碳循环 的平衡
大气中CO2含 量增加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
1、温室效应? 2、CO2增多的原因
3、温室效应的危害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森林、草原等植被的破坏
极地冰川加速融化
沿海城市被淹没 农田减少,粮食减产

第五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五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水循环
三、水分流、养分流与能流的关系
(一)水循环由日光能驱动:太阳能使冰雪融化,液态水变为气态水进入大气。 太阳辐射所引起的大气环流导致水汽的移动及水汽受冷凝结致雨,从而在海 洋、大气、陆地、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形成循环流动。
(二)生命必需的元素除碳、氧、氮外,多种营养元素通过水进入生态系统。其 中数量最大的离子形态养分是 Ca2+ ,Na+,K+ ,NO3- ,PO43-, SO42- 和CO32- 。
输入项:降水 (Rain, R) 、灌溉 (Irrigation, I) 、地下水上升
(underground water up)
输出项:蒸发蒸腾 (Evaporation and transpiration, ET )、渗漏 (Percolation, P) 、侧漏 (S) 、排水 (Drainage, D) 以及农田持水 (Occupying water) 。
下水位下降和地下水漏斗以及地面下沉现象。
水循环
七、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分管理
(一)植树造林,发挥“绿色水库”作用,扩大土壤的水分库容。 (二)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水分利用率 (三) 改变耕作制度与管理方式,发展节水农业 (四)防治水体污染 (五)加强全流域的水资源保护与统一调度
节水农业研发方向: 生物节水技术 非传统水源利用技术 旱作节水技术与新材料 区域节水发展模式 虚拟水的开发利用???
(三)植物吸收养分必须在水分作为介质,在能量的驱动下才能完成。
水循环
四、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1、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河流洪涝或干枯 2、兴建大型水利工程:改变流域的水平衡,造成流域不同部位盐碱化、
沼泽化和干旱化 正效应:防洪、发电、航运、灌溉 负效应:改变流域水平衡,局部地下水位升降,上游水库淤积;水库下

第五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分析ppt课件

第五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分析ppt课件

大 气圈 解 呼用 光 烧植 CO2 吸 合 物 分 作 燃 生物
化石燃料 燃烧

土 壤 圈
径流、水土流失携 带碳量
水 圈
岩石圈 ( 化石燃料 )
3、人类活动的干预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改变了原 有的碳素平衡状态。 每年因燃烧放回到大气中的化石燃料碳50~60亿吨,因 农业土壤耕作返回大气的碳约20亿吨(1970年估计值), 同时由于森林被砍伐,减少了对CO2的固定,因此,尽管海 洋能够吸收近2/3的额外碳源,仍然避免不了全球大气CO2浓 度的升高。 虽然CO2浓度增高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的增强,但CO2的 “温室效应”将导致全球温度升高和降水分布的改变。
5、农田氮素调控的途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空气
NO3
流 失
-
硝化 合成
NO2-
固生 氮物 挥 发 和 损 化 失 学 亚硝 氨化作 有机氨 NH3 用 化 还 合成作用 原 吸 分 收 解 植物 动物
土壤
生物
3、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干扰 (1)含氮有机物的燃烧产生大量氮氧化物污染大气。 (2)过度耕垦使土壤氮素肥力(有机氮)下降。 (3)发展工业固氮,忽视或抑制生物固氮,造成氮素局部富 集和氮素循环失调。

4、农业生态系统的碳流的问题 (1)养分循环的两种控制 生物控制:通过食物链控制。 人为控制:通过食物输入、产品的输出等控制. (2)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要求促进和保护生物控制。
这就面临两个选择(动植物的残体的去向): 肥料:提高地力(以有机形式返回土壤) 燃料:CO2的形式返回大气 土壤有机质数量不足 土 壤微生物C源不足 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 地力衰退。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5第五章__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物流

5第五章__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物流

海水用作农业生产用水
• 对承受着巨大人口压力而拥有 18000km漫长海岸线和20779km2沿 海滩涂的我国,发展海水灌溉农业的经 济、社会、生态意义可想而知。
• 海水农业指在沿海盐碱荒地或内陆盐碱 地上,种植能用海水直接浇灌的盐生、 有经济价值作物的农业。
• 海水农业开辟了扩大直接利用海水的领 域,已作为现代化农业的一个新分支正在 兴起,是人类面临自然灾害、生态环境恶 化的合理选择与有效对策,也是21世纪农 业领域令人注目的发展方向。
• ③生物地化循环在受人类干扰以前一般是处于一种稳定 的平衡状态。
• ④元素和难分解的化合物常发生生物积累、生物浓缩和 生物放大现象。
生物地化循环的类型
• 水循环 • 气体型循环 • 沉积型循环
§2 水循环(aquatic cycle)
• 水循环的意义: 水是所有营养物质的介质; 水对物质是很好的溶剂; 水是地质变化的动因之一。 • 水循环的途径 •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空气污染和降水; 改变地面,增加径流; 过度利用地下水; 水的再分布。
巨大的生态环境价值,决定了海水灌 • 沿海地区生态溉环农境脆业弱的,土地地位盐碱化、风沙
化严重。原因是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随土 地毛细管蒸发,水变成蒸汽,而把盐碱留在地 表。 • 如果改地下水地表蒸发为通过植物叶片蒸 腾,地下水中的盐分就积聚不到地面上来,耐 盐作物植被覆盖了地面,抑制了风沙,腐败的 枝叶和根部微生物活动还会提高土壤肥力。
• 刘俊君等克隆了大肠杆菌的mtlD基因 和gutD基因,获得分别表达mtlD和 gutD基因的单价转基因烟草,首次证 实gutD基因的表达能显著提高转基因 烟草的耐盐性。
• 他们将mtlD基因和gutD基因构建在 同一表达载体中,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 化烟草,发现双价转基因烟草比单价转 基因烟草的耐盐性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库存(S)---库在某一时刻所贮存的 某一化学元素的数量。
物质循环的库可分为两大类:
3.流(flow)
• 能量和物质通过食物链形成的转移运 动状态,称为流。
• 生态系统中主要流有物质流、能量流 和信息流。
• 农业生态系统要获得高的生产力,就 要使系统内的能量和物质的流量大, 流速快且畅通无阻。
19世纪争土地,20世纪争石油,21世纪争水 以色列和叙利亚
严重干旱小船无法下水 美国干旱西部土壤龟裂
(二)中国水资源状况
• 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 • 人均2600m3,相当于世界人均的1/4,列世
界第88位,已被列为世界贫水国之一。
人均水资源量 m3 大于10000 5000~10000 1000~5000
球性质,是闭合性循环。 •①大气中的CO2通过生物圈的光合和呼吸作
用约400年循环一次。 •②O2通过生物代谢,2000年循环一次。 •③水圈(包括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中的
水,通过生物圈的吸收、排泄、蒸腾,每当 200万年才循环一次。 •④至于由岩石土壤圈风化出的矿物元素循环 一次则需要更长时间,甚至要经过几亿年。
径流37 ×103

降水 324 ×103

1350×106
单位:km3
(二)水循环特点
三、水资源现状
• (一)世界的水资源危机
• 1.全球水资源分布不均;
1/3人口缺水, 发展中国家居多,例如非洲中东 和中亚大部分地区
• 2.随着人口增长,缺水趋势更为明显; • 3.国家之间因为争夺水资源而发生纠纷.
土壤水
50 ×103
800米地下水 3000 ×103
更深地下水
3000 ×103
29 ×106
9(13) ×103
980(1350) ×106
15亿Km3
0.0001 0.005 0.31 0.31 2.15 0.001
97
• (1)地球上咸水多、淡水少。
• 全球水量15亿km3,海洋占97%,淡水 占3%。
4.库与流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5.周转期与周转率
• 周转率与周转期--衡量物质流动效率的指标

输入(FI)
• 1.流通率(flow rate):单位时间

内出入库的物质流量

输出( FO)
2.周转率:系统达到稳定状态后,流通率(FI或FO)
与库存(S)的比例。 R=F/S
• 3. 周转期:周转率的倒数,表示该库的全部物质全部更
• 举例:
• 温室气体CO2的一个重要的源:化石燃料 燃烧;
• CO2的一个重要的汇:海洋
2.库(pool)
• 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 被暂时固定、贮存的场所,称为库。
• 农业生态系统中主要有植物库(农作 物、蔬菜、果树、林木、牧草等), 动物库(畜、禽,虫等)土壤库、大 气库和水体库。
(2)生物小循环:
• 是指环境中元素经生物体吸收,在生态 系统中被相继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 作用,回到环境后,再为生产者吸收、 利用的循环过程。
• 特点:在一个系统内进行,范围小、时 间短、速度快,是开放式的循环。
• 2.根据循环主要是与大气圈,还是与岩 石土壤或水圈联系划分(根据物质在五 大自然库的库存量的主次、大小和固定 的时间长短)
(二)物质循环的几种基本类型
• 根据物质的主要贮藏库不同,可分为:
(三)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
第一节要点
第二节 水循环
第二节 纲要
一、水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上总水量分布
数量
%
地表水 淡 水 湖
94×103
0.009
盐湖内海
75 ×103
0.008
地下水
冰川 大气 海洋 合计


0.9 ×103
• (2)淡水中,固态水多,液态水少, 能直接利用的少。
• 淡水中,3/4为固态水,主要分布在两极 的冰川。1/4为液态水,其中多为地下水。
二、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一)地球上的水分循环
大 气0.013×106
蒸发62× 103
陆地
降水99×103
生物中水 0.6 ×103
37 ×103 蒸发
361×103
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分类
• 根据循环的范围和周期,可分为: • 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 • (1)地质大循环:物质和元素经生物
体的吸收作用,从环境进入有机体内, 然后生物有机体以死体、残体、排泄 物等形式将物质或元素返回环境,进 入五大自然圈的循环。 • 回忆五大自然圈
地质大循环的特点
• 特点:时间长、范围广,影响面广,具有全
换一次平均需要的时间。 T=S/F
• 4.循环效率:循环物质占总输入物质的比例 • EC=FC/FI
四、物质循环的基本类型
(一)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Biogeochemical cycles)
• 1、概念:
• 各种化学元素,包括生命有机体所必 需的营养物质,在不同层次、不同大 小的生态系统内,乃至生物圈里,沿 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从生 物体再到环境,不断地进行着流动和 循环,构成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等级



<1000
很低
特点: 总量多,人均资源少
(三)缺水形式
• 1.水量型缺水(资源型)
• 定义:水资源数量不能满足需要。
• 例如:北京,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300立方 米,是全国的1/8。
• 目前,江苏省的人均水资源量在全国排在20 多位,是全国人均1/6。淮北地区为常年型缺 水,南京、扬州一带为季节型缺水。
2.质能转化没有能量的物 质质量,也不存在没有质量的物质能量。 能量和质量作为一个统一体,其总量在任 何过程中都是保持不变的守恒量。
• E=mc2 (质能方程) • △ E= △ mc2 (质能亏损方程)
三、物质循环的库与流
1.源
• 源(source):产生和释放物质的库。 • 汇(sink):吸收和固定物质的库。
第五章
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流
第五章 纲要
第一节 生态系统物流的一般特点
一、生命与元素
3、生命活动含20多种必要元素:
二、物质循环的基本原理
• 1.物质不变定律
• 化学方法可以改变物质的成分,但不能改变物 质的量,即在一般的化学变化过程中,觉察不 到物质在量上的增加或减少。
• 物质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
2.水质型缺水
• 定义:水质型缺水指由于水质量达不到 要求而导致的缺水.
• 苏南地区属于水质型缺水。
• 上海:“东方水都”怎么成“缺水城市”? 上海被联合国“命名”为未来全球六大缺水 城市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