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题西林壁》

合集下载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古诗两首诗意题西林壁游山西村直接打印贴课本上背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古诗两首诗意题西林壁游山西村直接打印贴课本上背诵
哲理:要客观、全面地观察、认识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不要被局部现象所迷惑。正如成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游山西村》:
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
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哲理:当陷入困境,看似无望的时候,千万不要放弃,只要心中充满希望,就会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
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哲理:当陷入困境,看似无望的时候,千万不要放弃,只要心中充满希望,就会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
《题西林壁》: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是巍然耸立的高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
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自己在这座山当中,视野太窄了。
《题西林壁》: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是巍然耸立的高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
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自己在这座山当中,视野太窄了。
哲理:要客观、全面地观察、认识事物,不要被局部现象所迷惑。正如成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游山西村》:
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
哲理:要客观、全面地观察、认识事物,不要被局部现象所迷惑。正如成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游山西村》:
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
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哲理:当陷入困境,看似无望的时候,千万不要放弃,只要心中充满希望,就会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教案一. 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苏轼的一首写景抒情诗,描绘了诗人游历庐山时的所见所感。

诗中通过壁上题诗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庐山景色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

本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充满了哲理,适合四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基础,能够理解和欣赏简单的古诗词。

但对于这首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深刻的哲理,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解释。

同时,学生可能对古人题诗的行为和心态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教学使其了解和感受。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掌握生僻字词的意思,理解诗中的哲理。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僻字词的解释。

2.诗歌意境的理解和体会。

3.诗中哲理的领悟。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诗歌的朗读录音。

2.准备诗歌的解释和注释。

3.准备与诗歌相关的故事或背景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庐山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庐山的美丽景色。

然后教师范读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诗歌,让学生自主阅读,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然后教师逐句解释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读诗歌,模仿教师的发音和语气。

然后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会。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鼓励学生运用诗中的句子进行回答。

5.拓展(10分钟)教师出示与诗歌相关的故事或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诗人苏轼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然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中的哲理。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哲理。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要背诵诗歌,并用自己的话解释诗中的意思。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5.古诗二首《题西林壁》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5.古诗二首《题西林壁》




不Leabharlann 同高低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意思是:认不清庐山的真面 目,只是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悟诗情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中”这两句诗启示人们: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论就会不同 ,我们要客观全面的看待
问题的道理。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5.古诗二首《题西林壁》
你还知道哪些事情需要我 们客观全面去了解事物的?
盲人摸象 画杨桃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5.古诗二首《题西林壁》
比一比,再组词
缘( ) 隐( ) 绿( ) 稳( )
侧( ) 峰( ) 测( ) 锋( )
读诗句
注释:
题:书写,题写。 不识:看不清。 只缘:缘,因为;只缘,只是因为。 面目:面貌 ,这里指庐山的风景。 身:自己。 此山:此,这;此山,这山,指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连绵起伏的山岭。
侧看:高耸入云的山峰。
横看庐山成了连绵起 伏的山岭,侧看庐山成了 高耸入云的山峰。
庐山出名的原因除了优美的风光 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一 首诗。你知道是什么诗吗?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知诗人
苏轼,(1037- 1101),字子瞻,又字和 仲,号“东坡居士”。汉 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栾 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 画家、文学家、词人、诗 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 代表。诗文有《东坡七集》 等。“唐宋八大家”之一。
解诗题
题西书写林壁西林寺 墙壁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 诗。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第五课《古诗两首》一、教材分析1.题西林壁。

这是苏轼在1084 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2.游山西村。

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二、解释词句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不知道庐山的真样子,是因为自己在山里面,只能看到一部分。

2.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译:不要笑农民的酒浑浊,丰收之年总能用足够的东西招待客人。

3.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译:走过了一座座山,一条条河,以为没有路,在前面看到一簇簇花,一棵棵树,就知道前面又有村子了。

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译:在正面看都是连绵不断的山岭,在侧面看都成了一座座山峰。

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形状、姿态是不同的。

三、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答: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答: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感到没希望了,忽然有了新的转机。

3、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应该用那句诗句来形容?(横看成岭侧成风,远近高低各不同)四、悟理:1.《题西林壁》这首诗是(宋朝苏轼)写的,这首诗不仅对庐山( 雄奇壮观、千姿百态 ) 景象的赞美,而且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诗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正如俗语所说:(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游山西村》是(宋)朝( 陆游 ) 写的 , 该诗生动地描绘了( 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 ,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 ( 农村生活的喜爱的真挚感情。

《题西林壁》说课稿

《题西林壁》说课稿

《题西林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题西林壁》。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古诗。

本单元以“观察与发现”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学习,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这首诗是苏轼在游览庐山时所作,诗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得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深刻哲理。

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不仅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还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诗的魅力,提高审美情趣,同时也能够受到启发,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能够熟练背诵一些常见的古诗,对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有一定的感知。

但是,对于古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此外,学生在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上还不够成熟,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针对以上学情,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理,同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会。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想象、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庐山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领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蕴含的哲理,培养学生客观、全面看待问题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庐山的景色之美。

体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人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所得到的不同感受。

部编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共26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共26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部编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
11、不为五斗米折腰。 12、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 贞秀姿 ,卓为 霜下杰 。
13、归去来兮,田蜀将芜胡不归。 14、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15、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教案【教材简析】《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

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

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嶂;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游山西村》是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第一、二行诗写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

第三、四行诗写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

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学情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有了学习古诗的基础和方法,而且学生喜欢诵读这种节奏感强烈的古诗。

然而,两首古诗中都有富有哲理的诗句,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故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题西林壁》说课稿(精选7篇)

《题西林壁》说课稿(精选7篇)

《题西林壁》说课稿(精选7篇)《题西林壁》说课稿(精选7篇)引言:《题西林壁》是苏轼写的一首哲理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以下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题西林壁》说课稿,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题西林壁》说课稿篇1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们: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题西林壁》,一、说教材《题西林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古诗。

这是一首哲理诗,编排在“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中。

《题西林壁》是北宋诗人苏轼在1084年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诗人紧扣游览庐山的独特感受,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读来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二、说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苏轼及写这首诗的背景。

2.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四、说教法基于自己对古诗教学的理解,本节课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为源头,采用激趣——晓意——明理——提升的四步教学法,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品读诗句,在读中知情,在读中悟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将知识拓展、内化、深化、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升华情感的目的。

五、说学法古诗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从而热爱古诗词。

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本节课我让“读”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悟情悟理,在读中感受古诗优美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六、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分为六大部分,我先来说第一大部分(一)欣赏中激趣新课一开始,我就问学生:你们都游览过哪些地方?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地方。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五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五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五篇】题西林壁知识点《题西林壁》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原文翻译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题西林壁》鉴赏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

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

题西林壁说课稿(精选3篇)

题西林壁说课稿(精选3篇)

题西林壁说课稿(精选3篇)题西林壁说课稿1一、说教材:对于《题西林壁》这篇课文,我是这样解读的:它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一共包含四篇__,这四篇课文都讲的是通过细心观察和仔细思考发现新现象的故事。

《题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诗,作者通过描写游览庐山的经历,总结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的道理。

二、说学情:对于学生的情况,我是这样认为的:四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以具象思维为主,因此他们对于文中描写的景物有自己的感触。

但是他们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而本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除此之外,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和稳定性还是较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多媒体、图片等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我设立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题、横看、侧、缘”等词的意思;翻译全诗;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作者从自然景物中总结出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诗中所蕴含的观察问题要客观全面的道理,学会从全局的角度出发看问题。

四、说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理解诗句,走进诗句的意境。

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与领悟全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五、说教学方法: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育不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

为此,我主要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配合朗读法、点拨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探索。

接下来我将重点阐述我的教学过程,它分为以下五个环节:环节一:营造氛围,导入新课良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求知欲和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

对此我会采用温故知新导入,给学生朗读《登鹳雀楼》这首诗,具体过程如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题西林壁 》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和知识点汇总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题西林壁 》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和知识点汇总
同学们描述的还是不够形象准确。看老师的手势。
谁来形容一下山岭与山峰有什么不同?那连起来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诗第一句,一边用手势来表 示: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生:连绵不断(引导学生缓缓张开手臂,又做波浪状,表示 山岭起伏);师:从侧面来观赏,庐山的山峰——生:高耸入云(直插云天)(引导学生双 手搭成一个尖角,迅速上举)。
二、说学情
孩子们已经有四年的学习经历,学生已经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在阅读和习作过程中要继续培养学生写规范字的习惯,具备了朗读课 文的能力,能够初步把握文章大意,体会重要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能力目标】: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读懂古诗的意思。 【情感目标】: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
2023-2024年部编版语四年级上册说课稿及知识点汇总
2023-2024年部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一课时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说课稿和知识点汇总
【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一 课时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 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和课后作业及答案这九 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体会诗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程要通过创设多样性的情境 不断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教学中我 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启发法、阅读感悟法,直观演示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 学活动中来。

《题西林壁》说课稿7篇

《题西林壁》说课稿7篇

《题西林壁》说课稿《题西林壁》说课稿7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题西林壁》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题西林壁》说课稿1一、说目标我根据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注释,画、演等手段理解诗意。

2.想象诗中的画面,领悟诗文大意,体会诗人情感,背诵并默写课文。

3.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

确立此目标有以下四点依据:一是基于对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理解:第二学段的学生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课标强调的是在这一学段中要引导学生粗知文章大意。

能借助注释、插图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积累凝练的语言。

二是基于对单元重点项目的理解:古诗《题西林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这一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这一组课文选择的文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三是基于对教学内容的认识:《题西林壁》是诗人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从中揭示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

他的哲理用原文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也就是俗语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

《题西林壁》是这组课文的第一课,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

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词的欣赏和诵读,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诗人情感。

同时,背诵、积累古诗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淀。

四是基于对学情的把握:四年级学生思维形式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对于古诗,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

但是对诗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程度上,不能很好地体会到古诗独有的意境和韵味。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苏轼的作品,描绘了诗人登高远眺,对着西林壁题字的情景。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人抒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慨。

这首诗意境高远,语言优美,富有深刻的哲理,是小学阶段接触到的较早的文人山水诗。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对古诗的节奏、韵律有一定的感受力,但对于山水诗的意境和哲理的理解还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文大意,把握诗文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分析古诗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壮美,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文大意,把握诗文的结构。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的哲理,感受大自然的壮美。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讨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引入《题西林壁》这首诗。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古诗,注意停顿、语气、情感等,理解诗文大意。

然后,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合作探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合作探讨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的哲理。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情感体验让学生发挥想象,置身于诗中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5《题西林壁》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 3篇

5《题西林壁》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 3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1)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精神,在数学教学中发挥网络环境下的交互特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2)按照网络教学模式图和教学流程图:情景导入→自主探索→引导探究→归纳小结→反馈评价→升华提高。

3)当学生打开网页课件时,主页上显示与本课有关的知识庐山和题壁诗,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打开“教学资源”网页中“欣赏庐山”“古诗理解”“古诗新唱” “悟出道理”等数学课堂环节。

媒体设计思路:1)根据课程学习的需要,选择并确定主题小组分工等2)组织网络合作学习小组;3)教师提供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网址和途径并指导学生浏览相关网页;4)根据需要组织有关协作学习内容。

5)形成作品,要求学生以在网上找到的资料为基础,做一个与主题有关的网页,并向全体学生展示;6)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在网上评价作品,形成观点意见,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

整堂课步骤设计如下:一、打开网页,主页显示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学生自行阅读,借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打开“教学资源”。

三、学生进行点击学习。

四、点击“古诗欣赏”按钮,然后结合课本进行“理解古诗”。

五、在学习课本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

六、小组协商解决“讨论探究”。

七、当堂练习,点击“拓展练习”进行练习。

八、升华提高,学生充分活动之后,基本解决问题。

进行讨论。

九、通过网页展示教材分析。

是学生更一步理解知识。

十、学生通过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延伸。

教材简析:《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

作者通过写观察庐山的各种不同感受,提示出一个带有哲理性的问题。

尤其是后两句诗历来为人们赞赏。

因为作者在人们十分熟悉、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巧妙地说出了一个“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道理。

特别是这个道理一经作者用诗的形象语言说出,就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9《题西林壁》教案人教(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9《题西林壁》教案人教(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9《题西林壁》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词汇。

2.能够根据课文内容,通过阅读理解完成相关问题。

3.能够练习朗读课文,提高语音语调。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

2.通过理解课文中的意境,感受古人对风景的描写和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诗歌的基本意义。

2.熟练朗读课文,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难点1.理解课文中简洁深刻的意境,把握诗歌的情感表达。

2.掌握一定的古诗阅读技巧,理解古代文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词语解释等多种方式引入“西林壁”题材,激起学生对景观的好奇与向往。

2. 学习(1)预习导入请学生了解《题西林壁》诗人、背景等相关知识。

#### (2)课文学习##### 1. 集体课文朗读 ##### 2.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 ##### 3. 学生理解、分析、讨论 ##### 4. 学生展示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3. 拓展(1)相关活动1.诗歌朗诵比赛2.绘画、手工制作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活动4. 巩固课后作业:阅读课文并回答相关问题,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 5. 课堂小结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重点,梳理思维。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入古诗《题西林壁》,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学生表现积极,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朗读自信。

但也发现部分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阅读有一定困难,需要在后续课程中加强相关训练。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望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理解《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提高他们对古代文学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小学语文人教2001课标版四年级上册 第二组 5 古诗二首 《题西林壁》

小学语文人教2001课标版四年级上册 第二组  5 古诗二首 《题西林壁》

登乐游原
唐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登乐游原
唐 李商隐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登乐游原
唐 李商隐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观书有感
宋 朱熹Βιβλιοθήκη 登鹳雀楼唐 王之涣
登乐游原
唐 李商隐
半亩方塘一鉴开, 白日依山尽, 天光云影共徘徊。 黄河入海流。 问渠那得清如许, 欲穷千里目, 为有源头活水来。 更上一层楼。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古诗两首之
题西林壁
小学语文>人教2001课标版>四年级上册> 第二组 > 5 古诗二首 >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评课稿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评课稿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评课稿一、课文基本信息•课文名称:《题西林壁》•出版版本: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二、课文内容概述《题西林壁》是一篇描写唐代文人在西林壁上题字的诗歌。

课文主要通过描写古代壁上留存的诗歌,引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创作的动力。

三、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题西林壁》的主要内容和背景;2.能够感受并理解古代文人的创作热情和文化积淀;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创作兴趣;4.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重点1.理解《题西林壁》的基本意义;2.分析《题西林壁》诗句的内涵;3.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探究能力;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自己的小诗。

五、教学准备1.课件和电子设备;2.准备多媒体资料,如图片或录音等来增加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了解;3.打印并复印相关资料,用于辅助教学。

六、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一堂课所学内容,并向学生介绍本节课将学习的课文《题西林壁》。

2. 课文欣赏(10分钟)播放录音或逐句朗读课文,并辅以适当的语音语调和手势表演,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

3. 学习课文(15分钟)•读一读:学生自行或齐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默读:学生默读课文,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分析词句: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要词句,解释词义和理解诗句的内涵。

4. 探究课文(20分钟)•背景了解:通过讲解或讨论,让学生了解唐代西林壁、文人壁题的背景和意义。

•学习历史文化: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历史文化背景,了解唐代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分析诗意:带领学生分析诗句的深层含义,引发学生对诗歌的思考和感悟。

5. 阅读理解(15分钟)设置相关问题,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理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

6. 创作小诗(20分钟)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学过的句型和词汇,创作自己的小诗。

可以自由发挥,也可以参考《题西林壁》的风格。

7. 总结反思(5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所写的小诗,并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古诗的方法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解诗题
题西林壁
书写
西林寺
墙壁
题西林壁: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知作者
作者介绍
苏轼 (1037-1101)宋代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 苏东坡 ”。 居士”,世称“ 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 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 词人的主要代表。诗文有《东 坡七集》等。
被称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
明背景
作品写作背景
《题西林壁》为苏轼47岁时 所作。元丰七年(1084)四月, 苏轼离任黄州、就职汝州时,途 次江西游庐山,写下此诗。这首 诗是他总结庐山之游的绝唱。
初读古诗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1、怎样才能够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你从这首 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悟诗情
《题西林壁》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 是:对某个事物,要有全面的、符合 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 上。
你还知道哪些事 情需要我们客观全面 去了解事物的?
盲人摸象 画杨桃
诗句运用:
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 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就是人们常说的:“( )。” ( 宋 )朝诗人( 苏轼)在《题西岭壁》 中的诗句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 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横看
连绵起伏的山岭
侧看
高耸入云的山峰
横看庐山成了连 绵起伏的山岭, 侧看庐山成了高 耸入云的山峰。


各 不 同


放飞想象:
横着看,庐山 侧着看,庐山 从远处望,庐山 从近处看,庐山 从高处俯视,庐山 从低处仰望,庐山 ; ; ; ; ; ……
放飞想象:
横着看, 庐山 侧着看, 庐山 从远处望, 庐山 从近处看, 庐山 从高处俯视,庐山 从低处仰望,庐山 山岭绵延不绝 山峰高耸入云 遮天蔽日 危崖险岩 深沟幽壑(hè) 重峦叠嶂
第二组
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 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 可能发现事物的奥秘,认识事物间的联系。本组 的几篇课文讲的就是观察和发现方面的趣事。我 观察和发现 们来读读课文,在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真 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并学习他们的观察方法。 还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连续观察,把观 察中的发现记下来。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有节奏 有重音 有感情
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因为
意思是:认不清庐山的真面 目,只是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诗的意思
横着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 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挺立的 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 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
为什么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只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