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真——歌德自传
从浮士德形象看歌德的精神发展

从浮士德形象看歌德的精神发展陈晓娟(安徽大学,安徽合肥230000)摘要:《浮士德》是歌德的精神自传,歌德一生经历丰富。
他把自己很多想法和理想赋予浮士德。
解读《浮士德》,要了解歌德的所处的时代和其经历。
关键词:浮士德追求精神理想德国大文豪歌德的诗剧《浮士德》是一部不朽的巨著和杰作。
它在问世后的近两个世纪里,先在德国,继而在欧洲乃至全世界引起了越来越大的重视,不仅一再被翻译成世界各国的其它文字,而且很多国家和民族甚至发行不止一种译本,研究它的著作、论文也居千累万、汗牛充栋。
人们不断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中,带着不同的审美眼光对《浮士德》进行观察;而这部杰作,如同一块硕大的水晶体,随角度、背景和审美眼光的变化而变化,永远闪射着美丽迷人的异彩。
我自从接触到《浮士德》后,有一个感受,就是它看似字面简单.但是在字面背后,却蕴涵了作者无尽的思想。
也就是《浮士德》作品本身是非常丰富、深邃、复杂而多层面的.所以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的读者,都可以从中发现新东西。
一个作者的作品,总是与他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背景密切相关的,《浮士德》就凝聚了歌德的生活的时代和思想。
歌德在他的自传著作《诗与真》里(中译本书名改为《歌德自传》)说:“我所写出来的一切.只是一大篇自白的片断,这本小书(指《诗与征着伊丽莎自的生活方式,而且象征着她的命运。
菊花首先是“一些纷乱的粉红色菊花,宛如挂在矮树丛上的粉红碎片”。
尔后.伊丽莎自的儿子“扯着一簇簇高高低低的菊花,把花瓣大把大把地沿小路扔下”。
“别这样做一看起来太邋遢啦,他妈妈说。
他停止了,妈妈突然神情可怜地折断一枝有三四朵蔫了花儿的细树枝,……她没有把花儿放开。
反而把它别在自己的围裙上。
”花应该是生命的象征。
可这里的菊花并没有传达生命力。
反而是“破碎的”和“蔫”了的花儿,为整篇文章的基调作了铺垫。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菊花又一次出现在读者面前:“您的围裙上有一朵花!”女孩说,她对这件事情感到有点儿欣喜。
人生导师歌德的诗意智慧

人生导师歌德的诗意智慧注:以下是我为你准备的文章,字数共计约1500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人生导师歌德的诗意智慧导语:人们常说,诗歌是灵魂的呼唤,是心灵的歌唱。
而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无疑是一个拥有诗意智慧的人生导师。
作为18世纪德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歌德的诗歌、戏剧、小说以及哲学思考都蕴含着深邃的智慧。
本文将通过探索歌德的诗意智慧,从不同角度认识和理解人生导师歌德。
一、艺术之于人生,如同视线之于眼睛歌德在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和戏剧作品,他将艺术视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歌德来说,艺术是人类灵魂的抒发,是对现实的审视和批判。
“黑暗,我深深地喜爱/因为黑暗中的天空/能够燃烧幸福的火焰。
”这是歌德在他的著名作品《浮士德》中的一句诗句。
这个诗句体现了歌德对于黑暗和痛苦的态度。
他并不逃避黑暗,相反,他从黑暗中寻找到了幸福的火焰。
这种积极的态度无疑深刻影响了他的作品,使其充满了生命力和勇气。
二、教育之于人生,如同光芒之于星空歌德一直认为教育是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关键。
他将教育视为人生永无止境的过程。
在他的著作《威廉·梅斯特的挣扎》中,歌德写道:“教育是为了让人摆脱对其他人的依赖,成为一个自由和独立的个体。
”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歌德鼓励人们通过自我学习和思考来实现自我提升。
他认为,教育是光芒,它能够照亮人生的道路,让人们在星空中找到自己的航向。
三、态度之于人生,如同草木之于春风歌德的诗意智慧并不仅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更体现在他的态度和人生观中。
他一直强调人们应当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痛苦。
“我喜爱朝阳,野球场并且优雅地跳舞/我喜爱歌唱和进步/我喜爱人,我喜爱道路/我喜爱未知的道路和明亮的天空。
”这是歌德在他的自传《诗歌与真实的自我》中的一段话。
他的态度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
无论遭遇多大的困难,他总能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这种心态不仅让他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也成为了他作品的精髓所在。
歌德妙语录

歌德妙语录歌德妙语录憎恨是积极的不快,妒忌是消极的不快。
所以妒忌很容易转化为憎恨,就不足为怪了。
——《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各人都有各人的癖好,而且还无法克服;可是许多人却因之而被毁掉,尽管是些最无害的癖好。
——《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我能保证做到诚实无欺,但不能保证不偏不倚。
——《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偏见缠住了人的性格,就无法克服,因为它们成了人本身的一部分。
无论证据、常识还是理性都拿偏见毫无办法。
——《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经验性的道德说教就其大部来说,无非是恶意和妒忌。
——《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雪是虚假的纯洁。
——《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长达一刻钟之久的彩虹就不再有人看它了。
——《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虚荣是追求个人荣耀的一种欲望,它并不是根据人的品质、业绩和成就,而只是根据个人的存在就想博得别人的欣赏、尊敬和仰慕的一种愿望。
所以虚荣充其量不过等于一个轻浮的漂亮女人。
——《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荒谬的事物用高雅的气派表现出来,就叫人既厌恶又赞赏。
——《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凡是把虏诚作为目的和目标来标榜的人,大都是伪善的。
——《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人们对沽名钓誉的人,开头只敢在背后发发议论,慢慢就大声嚷开了,等到有朝一日他从顶峰上栽下来,成千上万个声音就会对他叫喊!——《哀格蒙特》凡是用卑劣的思想偷偷建立起来的胜利纪念碑,世人都会嗤之以鼻的。
——《哀格蒙特》很多人足够聪明,有满肚子的学问,可是也有满脑子的虚荣心,为着让眼光短浅的俗人赞赏他们是才子,他们简直不知羞耻,对他们来说,世间没有什么东西是神圣的。
——《歌德谈话录》有种人利用自己对另一颗心的控制力,去破坏人家心里自行产生的单纯的快乐,这种人真可恨。
要知道世间的所有礼物,所有的甜言蜜语,也补偿不了我们倾刻间失去的快乐,补偿不了被我们的暴君的嫉妒所破坏了的快乐哟。
——《少年维特的烦恼》难道我们不能使彼此幸福还不够,还必须相互夺去各人心中偶尔产生的一点点快乐么?请你告诉我有哪一个人,他性子很坏,同时却有本领藏而不露,仅仅自苦,而不破坏周围人们的快乐呢!或者您能够说,这坏脾气不正表现了我们对自己的卑微的懊丧,表现了我们对自己的不满,而且其中还掺杂着某种由愚蠢的虚荣刺激起来的嫉妒么?要知道看见一些幸福的人而这些人的幸福又不仰赖于我们,是够难受的呵。
读书心得——歌德与《少年维特的烦恼》

读书心得——歌德与《少年维特的烦恼》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749~1832)是德国十八世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他的名字总是与他早在二十五岁时就创作出来的不朽之作《少年维特的烦恼》连在一起,从而被广大中国读者所熟知。
《少年维特的烦恼》采用书信体小说的形式,虽然篇幅不长,情节也不曲折,却写出了主人公维特内心深处起伏跌宕的情感波澜。
小说的主要情节是维特写信向局外人倾诉自己的爱情经历,他深深地爱上了一位法官的女儿绿蒂而不能自拔。
绿蒂是家中的长女,母亲早逝使她早早地担负起了关心弟妹、操持家务的重任。
所以,绿蒂有她同龄女孩儿所没有的成熟、理智和稳重。
面对维特炽热的情感,绿蒂不是无动于衷。
但是绿蒂已经订婚了,未婚夫阿尔贝特是一个正直善良的好人,他很爱绿蒂,甚至还把维特当作自己的朋友。
那么,绿蒂该如何做出抉择呢?最后,这个极理智的女子,选择了忠诚于未婚夫。
维特满腔炽烈的爱情却得不到结果,而先前友好的阿尔贝特渐渐对维特也表露出了不满,官场的失意、生活的不顺使得维特一步一步地走向了绝望,最终,他拿起从阿尔贝特那里借来的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结束了自己的烦恼。
几百年来,围绕着《少年维特的烦恼》这部作品,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一个不变的话题就是歌德与维特究竟是什么关系?维特到底是不是歌德自己?借助歌德自传《诗与真》,我们可以了解到作家创作这部小说时的情感纠葛。
小说的整体构思起始于歌德自己一场刻骨铭心的情感经历,当时歌德去斯特拉斯堡深造法学,在那里结识了好友克斯特纳并爱上了克斯特纳的未婚妻夏绿蒂.布甫,夏绿蒂是一个理智的女子,她意识到歌德是一位非凡的天才,但却不像克斯特纳那样忠厚可靠,所以她宁愿选择一个普通人托付终身。
克斯特纳为人宽容、大度、正直、善良,自始至终对歌德都非常友好。
据歌德回忆,一天晚上他与二人就所讨论的问题发生了分歧,于是愤然离去,不辞而别。
之后歌德仍与这个家庭保持着书信往来,但从此一别就没有再相见。
在《少年维特的烦恼》这部小说出版之后,歌德给夏绿蒂寄去了赠书,赠言上这样写着:“这本书对我来说如此宝贵,就好像它是世界上唯一存在的东西。
中西论诗画之界限——以莱辛、钱钟书、宗白华为例

中西论诗画之界限——以莱辛、钱钟书、宗白华为例摘要:诗画之界限是个古老的话题,在国外,莱辛在《拉奥孔》中系统论证了诗画的界限;在国内,钱钟书和宗白华也有专门论文论证诗画之异同。
对于诗画界限的辨析,他们有各自的独到之处和侧重点,本文将他们的观点进行梳理并加以比较,从而得出中西诗画论之异同。
关键词:诗画界限;莱辛;钱钟书;宗白华关于诗歌和绘画这两门艺术,古今中外论述颇多。
但古人主要强调诗画的相同性,例如中国古代就有“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郭熙《林泉高致》第二篇《画意》)的说法,苏轼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在西方,希腊诗人西蒙尼德斯说过:“诗为有声之画,画为无声之诗。
”罗马诗论家贺拉斯也曾经说过“画如此,诗亦然”。
这种状况直到莱辛才有所改变,他的《拉奥孔》打破了传统的诗画同质说,系统的分析了诗画的界限。
在国内,钱钟书在论文《中国诗与中国画》讨论了诗画之别,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也讲到了诗和画的分界。
本文将他们三人论诗画观点归纳总结,以比较他们论诗画观点之异同。
一、莱辛《拉奥孔》论诗画莱辛的《拉奥孔》是美学发展史上的划时代巨著,他通过比较出土的拉奥孔雕像群和维吉尔史诗《伊尼特》中的拉奥孔,得出以下的不同点:首先,在史诗中被巨蟒缠身的拉奥孔张开大口,发出惨痛的哀嚎;但在雕像中,拉奥孔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
其次,在史诗中,那两条长蛇绕腰三道,绕颈两道;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
最后,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帽;在雕像中拉奥孔父子却是裸着体。
通过对照比较,莱辛首次系统的提出了诗画(史诗与雕塑)的区别:一,诗比画有更大的表现范围,能表现个性特征,也可表现丑的和反面的东西;画则宜于写一般的、美的和正面的东西。
二,模仿的媒介不同,绘画运用空间中的形体和颜色,诗运用在时间中明确发出的声音,前者是自然的符号,后者是人为的符号。
三,对于艺术家来说,表达要比构思难;对于诗人来说,情况正好相反,表达要比构思容易。
人物传记的写作

人物传记一、定义和类型先秦时代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当中,有些篇章记载了人物的言行业绩,成书于公元前四世纪的《左传》里的《晋公子重耳字之亡》,还写了他的相当长的一段经历,写出了人物的发展变化,当然这样的篇章是极少的,但也不妨认为那时已有了传记雏形的东西。
公元前二世纪司马迁完成了以历史任务活动为中心内容的伟大著作《史记》,其中有很多篇章是成熟的典范的传记作品,有些传记堪称是历史性和文学性完美结合的杰作,写出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特征。
因此,可以说司马迁开创了传记文学的体裁西方古代传记写作的发展脉络,与中国有相似之处,也起始于历史典籍。
从时间来看传记的开端在古希腊,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传记失传很多,目前能知晓的较早的自述性质的历史著作是公元前四世纪色诺芬的《远征记》,叙述了他本人所参加的波斯皇帝之弟小居鲁斯谋取王位惨遭失败及其以后的辗转征战的艰辛经历,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他还写了一部比较真实的记载苏格拉底思想的作品《苏格拉底回忆录》。
郁达夫在《什么是传记文学》一文中认为它是“西洋古代的传记”的“第一部”。
1公元一、二世纪塔西陀的《阿格利可拉传》、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和特郎奎鲁斯的《十二凯撒传》,对后世有不小的影响,也表明传记作为一种独立的体裁已经形成。
经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人文主义、人权宣言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思想潮流,文学传记的创作有了长足的进步。
十八世纪詹姆斯·鲍斯威尔的《约翰森博士传》在完整的理解人物性格,恰切的心理分析和叙述的抒情气息方面都有了焕然一新的面貌。
卢梭的赤裸裸袒露襟怀的自传《忏悔录》,深入内心和感情世界讲述自己的美德和罪恶,这种敢于解剖自身的精神,至今也是惊世骇俗之举。
文学传记真正成熟还是在二十世纪,因为这时有不少杰出的作家从事这一形式的写作,像斯特雷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等都是传世的杰作,对于世界传记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些名著能够深入具体地描绘传主的性格气质和心理感情的特征,完整而准确地刻画出人物的精神面貌,使其不仅具有历史的真实性,还有艺术的典型性。
专题五-教师个人自传的方法

专题五
教师个人自传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自传的兴起与发展,理解自传对教师专业 发展的影响。 2.掌握怎样写自传。
专题五 教师个人自传的方法
一、自传的兴起与发展 二、自传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三、怎样写自传
专题五 教师个人自传的方法
一、自传的兴起与发展 (一)介于文学传记与历史传记之间的个人自传 最初形式:自传最初显示为文学传记和历史传记,
当下,就可能发生“自我反思”、“自我唤醒”的
效应。
专题五 教师个人自的效应,不少 研究者鼓励教师以“讲述自己的故事”的方式来构 建自己的个人化教育理论或“保存自己的教育信 念”。
专题五 教师个人自传的方法
(二)显现教师“个人化实践知识”
教师个人自传的另一个价值在于:它使教师的“个 人知识”(或称为“个人化实践知识”)在教师的
专题五 教师个人自传的方法
(二)撰写自传:选择并解释传记事实 为了建立传主的“个性”和故事的“情节”,作者 需要考虑传记的三个关键要素: 一是寻找“成长线索”和“个性身份”; 二是叙述“个人生活史”,由个人生活史带出影响 自己成长的“重要他人”和“时代精神”(或称之 为“时代变迁”); 三是“自我反思”,通过对“当时的心理感受”和 “事后的忏悔”,使“自传”与一般意义上的“回 忆录”拉开距离。
近代:胡适的《四十自述》、《口述自传》;鲁
迅《朝花夕拾》 等。
专题五 教师个人自传的方法
2.自传在西方的兴起与发展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卢梭的《忏悔录》(法国
乃至欧洲自传的开山鼻祖)
欧洲的传记在“文艺复兴”时期真正兴旺发达。
19世纪的美国,自传成为“美国人最卓越的表达方
歌德写到的一段法院史【0228】

歌德写到的一段法院史□ 李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春节假期里,偶然看到一本《歌德自传——诗与真》(198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刘思慕译),本是上下两册,但我只有下册,不过,这本自传是由相对独立的短章组成,每篇都有各自的题目。
在这下册的《学位论文的写作》一篇中,歌德写道:“我对于法学以及它的各分支学科,已能相当不错地获知其梗概,而对于法律上的各个课题也深感兴趣。
”由此或可推测,获得过法学博士学位的他,对法史应有相当不错地解说与评论的资格。
后面的《高等法院的历史》一篇,歌德虽说是“简略的记述”,但也算是篇幅稍长的——作者自认为“这种苦心的研究本基于道德的和诗的意图,但也能在别的方面应用”。
早年曾实习于该高等法院的歌德,在本文的开始部分是这样写的:“无论在哪一个国家,如果对法院和军队的体制了解清楚,就能精确地知道这个国家的性质和制度。
财政虽被视为国家的重大要素,但比起法院和军队来,却远乏考究的价值。
”——这样的观念,也许不是歌德的独创,但是必定经过了他的传承,司法体制与国家构成的重要关系,也会由此得到重申,得到明鉴。
歌德所写的这个“高等法院”,存在于1495年至1806年的德国地区。
这份歌德版的院情介绍,自然有着“也能在别的方面应用”的东西。
对这个“别的地方”,也许可以作如此理解,就是同在法的框架内,不同于当时德国的情况,又有与彼时彼地相关之处。
在此不妨再删繁就简,按原作的行文顺序,抽取语意大致完整的若干语句,即:“人类计划一事时所犯的一般的过失,也就是这个高等法院最初的而又永久的根本的缺陷:这就是以不充分的人力财力来办大事。
”在这里,歌德介绍说,该院“陪审官的数目太少了,以他们区区之数怎样能解决繁重困难的问题呢”,“初时,陪审官要靠诉讼费生活,其后由议会给予定额的俸给,两者都是微薄得很”。
2023北京高二(下)期末语文汇编: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2023北京高二(下)期末语文汇编文学类阅读-单文本一、文学类阅读-单文本(2023春·北京东城·高二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羌笛何须怨杨柳①在中国古代,边塞诗十分盛行,到了唐代尤甚。
它着力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高适的《燕歌行》《蓟门行五首》、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等,都流传甚广。
②“羌笛何须怨杨柳”就是王之涣名作《凉州词二首·其一》中的一句。
全诗如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③这首诗简单明了,十分好懂: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白云中间。
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立在那里,显得冷峻又孤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天迟迟不来呢,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④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就是指幅员辽阔的大西北。
这里虽有大山大野,但戈壁荒漠也多,著名的黄土高原就在此。
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只两句,便勾勒出大西北苍茫、浩瀚的轮廓。
他虽不属边塞诗人,但他的边塞之作下笔有神,让后人一诵再诵。
⑤玉门关,我是去过的,在上世纪80年代。
“孤城”之说,一点也不假。
玉门虽然已繁华了很多,但从整体的地理环境上看,还是显得孤立无援。
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就在玉门市——不知为什么,我总会把这座巍峨的孤城与王进喜联系在一起,觉得这座边关也应该姓“铁”。
诗人李季笔下的玉门,便是战士,是石油工人,是铁打的硬汉!“春风不度”,是悲观的写法,春风是不会忽略玉门关的。
⑥阳关,离玉门关不远,大概三十公里的样子。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担心,友人过了阳关,就进入另一片天地,在那里,连折柳送友都很难办到。
在古人看来,这里也是春风不度之地,然而,阳关在历史上是繁华过的,曾经车水马龙,著名的阳关大道至今留有往日喧腾的车辙。
作家周而复的小说《上海的早晨》里有一句话“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后来成为百姓口头的俗语,可见“阳关大道”之盛名。
青少年必看的名人传记推荐

青少年必看的名人传记推荐青少年多看一些名人传记,品读他们的励志人生,可以从中学习到很多,可以激励自己的成长。
下面是由店铺给大家带来关于青少年必看的名人传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青少年必看的名人传记1.《贝多芬传》罗曼·罗兰著傅雷译 2017年1月版贝多芬生在一个“破”与“立”相冲突的时代。
他才华横溢,创作了一曲又一曲传世之作;他命运多舛,历经磨难,依然坚持着“一心向善,爱自由甚于爱一切;在任何情况下,绝不背叛真理”的初衷。
在这部传记中,作者从不同的视角,不仅以优美的语言讲述了音乐大师贝多芬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更将一个伟大心灵展现在读者面前。
2.《托尔斯泰传》罗曼·罗兰著傅雷译 2017年1月版罗曼·罗兰视托尔斯泰为其精神导师,托翁的人道主义情怀深深感动着他。
研究托翁的艺术创作、书信,甚至同时代人的回忆文章就成为罗曼·罗兰表达其对托翁仰慕之情的媒介。
于是,一部不朽的《托尔斯泰传》诞生了。
3.《米开朗基罗传》罗曼·罗兰著傅雷译 2017年1月版ISBN:9787507545951 华文出版社米开朗琪罗拥有可以影响一个时代的强大力量。
在他之前,佛罗伦萨的艺术天空是沉闷的、缺乏活力的,他的出现如疾风骤雨般吹散了笼罩其上的阴云。
在他之后,米开朗琪罗的风格几乎影响了三个世纪的艺术家。
这部传记主要由上编“战斗”、下编“舍弃”和尾声三大部分组成。
作者高度赞扬了米开朗琪罗的艺术成就,并对其内心世界进行了剖析,从而使一个平易又超凡脱俗,且具有无与伦比艺术天赋和创造力的米开朗琪罗展现在读者面前。
4.《歌德自传:诗与真》(德国) 歌德著刘思慕译2013年3月版华文出版社这是一部倾注了译者半生心血的译林精品。
1936年,为共产国际搜集情报的刘思慕因叛徒出卖被迫前往日本,正是在那时,远在东京的刘思慕完成了《歌德自传:诗与真》的翻译。
时隔近半个世纪,已是耄耋老者的刘思慕又重新翻译了这部文学巨作。
歌德自传:“诗与真”之间的“精灵”

歌德自传:“诗与真”之间的“精灵”作者:郝晗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05期摘要:本文探讨歌德在《歌德自传:诗与真》中提到的“精灵”(Das Däemonisch)所涉及的问题:歌德所指的“Das Däemonisch”是什么,歌德关于它的思想是怎样形成的以及它与歌德的自传、文学创作和诗学思想之间有什么联系。
本文认为,歌德虽在自传中运用了文学的手法,然而其目的是反映作者眼中的“更高的真理”,揭示一种不受任何秩序约束的、人的理性和知解力都无法理解的力量的存在及其对人与时代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歌德;自传;诗与真;魔力;精灵一、《诗与真》:文学性还是忠实性?如果将自传理解为一种承载个人经验的文学形式,我们往往绕不开一个关键的问题:自传作者应怎样忠实于自己的现实经历?《歌德自传:诗与真》完成于歌德的晚年,记叙的是他二十六岁决定赴往魏玛之前的经历。
一些学者指出,歌德对这段经历的回忆并不忠实,甚至凭空捏造了许多情节。
针对此问题,美国学者Marjorie Perloff认为,单纯地还原现实既不是歌德写作自传的目的,也不符合自传本身的性质。
歌德撰写自传的目的是塑造一个以自己为原型的形象,他通过编排合适的情节来完成一个完整的叙事,最终指向一个主题——一位诗人对自己的天职的探索。
这种解读着眼于自传本身的文体性质,指出了自传的内容不等同于作者的现实生活,为歌德不严守“完全忠实于现实的原则”提供了理据;但同时,它也局限于对自传文学性的理解。
Perloff对自传的看法受到了德国学者Roy Pascal的影响。
在Pascal看来,自传作者须对自己的过去进行一种诉诸连贯性的塑造,突出“我”作为一个主人公的“性格”。
这样的理解下自传已明显偏向于小说的艺术形式,然而虚构并不是自传的主题,在理解“诗”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歌德所指的“真”是什么。
在自传序言中,歌德谈到他之所以开始撰写自传,是为了探讨人在成长过程中是如何受到时代的影响并对其作出反应的。
歌德自传 读后感

歌德自传读后感摘要:一、引言二、歌德自传简介三、歌德自传读后感1.内容概括2.思想内涵3.艺术特点4.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四、结论正文:【提纲】一、引言德国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歌德的的自传《诗与真》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哲理的传记作品。
这部作品不仅详细记录了歌德的一生,还展现了他独特的个人魅力和深邃的内心世界。
在这里,我将分享我的读后感,以期对读者有所启发。
【提纲】二、歌德自传简介《诗与真》是歌德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思考撰写的一部自传,全书共分为两部分:“诗”和“真”。
其中,“诗”部分主要描述了歌德童年和青年时期的经历,以及他在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的探索;“真”部分则聚焦于歌德中老年时期的生活,以及他在政治、哲学和伦理等方面的思考。
【提纲】三、歌德自传读后感1.内容概括阅读《诗与真》,我深刻感受到了歌德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卓越的成就。
自传中,歌德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自己的成长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
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传记,更是一部充满智慧的人生哲学手册。
2.思想内涵歌德自传中的思想内涵丰富多样,涵盖了人生哲学、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
通过自传,歌德传达了他对生活、爱情、友谊、道德等问题的深刻见解。
这些见解充满智慧,令人深思。
3.艺术特点《诗与真》作为一部自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歌德以其独特的文笔,生动地描绘了自己的人生历程。
作品中融入了歌德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审美观,使得这部自传成为一部艺术佳作。
4.对个人成长的影响阅读《诗与真》对我个人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歌德的自传让我明白了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和困难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如何面对和克服。
同时,自传中也传授了许多关于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的宝贵经验,对我个人成长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提纲】四、结论总之,《诗与真》是一部值得一读的自传作品。
它不仅展示了歌德丰富多彩的人生,还传递了他对世界和人生的深刻见解。
通过阅读这部自传,我们可以在歌德的智慧中汲取力量,为自己的成长助力。
歌德自传 读后感

歌德自传读后感摘要:一、引言二、歌德自传简介三、歌德自传读后感1.内容概述2.歌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对我国读者的启示四、总结正文:【提纲】一、引言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的的自传《诗与真》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哲理的作品。
这部自传展现了歌德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让读者深入了解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哲学家。
本文将结合歌德自传的内容,探讨歌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对我们国家的读者的启示。
【提纲】二、歌德自传简介《诗与真》是歌德晚年的一部自传作品,全书共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诗篇》主要讲述了歌德从童年到成年的成长经历,以及他在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的探索。
第二部《真实篇》则着重描述了歌德在政治、社会活动方面的表现,以及他的爱情生活和家庭生活。
【提纲】三、歌德自传读后感1.内容概述阅读歌德自传,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歌德的人生轨迹,还可以感受到他坚定的信仰、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
书中,歌德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自己的人生历程,展现了他不断追求进步、勇于挑战的精神风貌。
2.歌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歌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鲜明的特点。
他主张人应该在不断追求中完善自己,强调自我教育与自我提升。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克服困难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此外,歌德还提倡宽容、理解和尊重他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3.对我国读者的启示歌德自传对于我们国家的读者具有很高的启示意义。
首先,我们应该学习歌德坚定的信仰和不断追求进步的精神。
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诸多诱惑和困境,更需要保持信仰,勇往直前。
其次,我们要学习歌德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精神。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我们要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以和谐共处的心态面对人际关系。
【提纲】四、总结歌德自传《诗与真》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作品。
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歌德这位伟大文学家的人生历程,还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阅读这部自传,我们能够学到许多宝贵的人生经验,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提供动力。
歌德的诗优秀作文

歌德的诗优秀作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歌德的诗优秀作文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歌德的诗作文内容,我将课余时间分享优秀作文素材,作文轻松拿高分。
自传之夕《诗与真》

自传之夕《诗与真》作者:何玉蔚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何玉蔚(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 100089)摘要:歌德自传《诗与真》开创了近代意义上真正“自传”的先河,但《诗与真》的价值并不局限于此,它博大精深,充满着歌德最圆熟、最周密的洞察力,展现着他“一代文豪”的天才,触及了许多现代性命题,可见歌德的非凡卓绝。
关键词:歌德;《诗与真》;媒介;自审;方言中图分类号:I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4-0150-02《诗与真》是歌德(1749-1832)59岁时开始写作的一部自传,在西方传记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长期以来,真实是传记当然也包括自传的最高标准,甚至“事实是界定传记文学的一个关键词”[1]。
小说、戏剧和诗歌之所以被划分为虚构性作品,而历史、传记则属于非虚构性作品,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们对事实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叙述策略。
而歌德却反其道而行之,公开把自己的自传称之为“半诗半史”的体裁,首次提出了在自传作品中虚构因素(诗)与真实因素(真)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辩证联系。
歌德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掩饰、不否认自传里有虚构、有想象,如果说“真”是自传的目的,那么“诗”就是自传的手段,他是用诗的笔调,运用想象力去实现“真”的目的,这样看来,在歌德这里,“虚构不但不妨碍真实,反而能够帮助作者再现真实,这就是诗与真的辩证关系”[2]。
《诗与真》开创了近代意义上真正“自传”的先河,仅凭这一点,它在世界文学史上就已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但《诗与真》的价值并不局限于此,作为歌德晚年写了20多年的作品,《诗与真》并没有拘泥于任何一成不变的模式,它博大精深,充满着歌德最圆熟、最周密的洞察力,展现着他“一代文豪”的天才,触及了许多现代性命题,给予当下以深刻启示。
一、媒介:延伸人体又截除人体歌德童年时在他的姨夫那里读到一套当时著名的游记丛书,其中第7部标题《荷马著:特洛伊王国征服论》,附有法国戏剧风味的铜版面。
《诗与真》

歌德自传《诗与真》的总述歌德写了许多的自传作品,但没有一部比《诗与真》更著名。
很少有人相信“自传”是“真实”的,歌德也不相信。
但歌德却想以最大的努力,以最大的诚心,去描绘左右了他一生的“根本真实”。
求“真”而又不能得“真”,怎么办?他干脆就明说了,他是用诗的笔调、运用想像力去写“真”的。
所以书名叫做“诗与真”:“真”是他的追求,表达的方式是“诗”。
这部书是歌德晚年的作品,他拿起笔向那个“根本真实”逼近时,已是一个年逾花甲的老人。
他前后写了二十多年,逝世前半年才写完,逝世后次年才发表。
这部书开创了近代意义上真正“自传”的选河,仅凭这一点,它在世界文学史上就已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与价值。
歌德以六十岁以后最圆熟、最周密的洞察力,去描写那个“根本真实”,客观而冷静,沉着而稳健。
他以他“一代文豪”的天才,驱其如椽巨笔,为我们留下这部伟大的巨著。
歌德的基本信息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
歌德除了诗歌、戏剧、小说之外,在文艺理论、哲学、历史学、造型设计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2005年11月28日,德国电视二台投票评选最伟大的德国人,结果歌德名列第7位。
另有,耳机品牌歌德。
中文名: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外文名: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国籍: 德国出生地:法兰克福 出生日期: 1749年8月28日 逝世日期: 1832年3月22日 职业: 剧作家、诗人、思想家、政治家 毕业院校: 莱比锡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 代表作品: 《致月词》《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普罗米修斯》。
诗与真——歌德自传

诗与真——歌德自传当我们还在为社会日趋浮浅虚假而痛心疾首时;当我们还在为理想与现实差之甚甚而慨叹时;当我们还在为生命的前程而迷茫时。
《诗与真——歌德自传》犹如一道从黑暗的云间投射到我们头上的光芒,照耀着我们前进的道路,指示着我们生活的方向。
《诗与真——歌德自传》是一部“各领域的成功人士;正在奋斗但尚未成名的‘准名人’;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六十岁以上阅历深厚的长者;还是心中多少有些‘梦想’的文人。
……”的适用生活指南。
在世界文学史上,歌德、但丁、莎士比亚齐名,并称“三大诗圣”,是公认的文学巨人之一。
歌德为大家所熟悉是他的鸿篇巨制《浮士德》,其中“我愿意看见这熙熙攘攘的人群,在这自由的土地上呼吸着自由新鲜的空气”更是广为传唱。
然而歌德晚年的一部呕心力作或者说是一部伟大的生活指南——《诗与真——歌德自传》,却鲜为人所关注。
这部书是歌德晚年的作品,他以他“一代文豪”的天才,以诗的笔调,驱其如椽巨笔,客观而冷静,沉着而稳健地描绘左右了他一生的“根本真实”;描绘了他孜孜不倦求“真”的人生历程。
它告诉我们该怎样去面对生活,面对社会。
“树可以长高,但终不抵天”,这是歌德在自传中所说的话,只有阅历深厚的老人,在历经长成参天大树的“炼狱”之后,才能彻底悟到这“终不能抵天”的命运。
这部自传,有王者般的“大,有禅师般的“慧,充实,宁静,安谧,而又睿智,像沉甸甸的稻穗,不再如年轻时高昂着头,而是谦卑弯腰,低头向着无言而深重的大地……“一个人的意义,不是在于他遗留了什么东西,而在于他有所作为和享受,而又使他人有所作为和享受”;“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以最大的努力,最大的诚心,始终如一地践行着一份伟大价值理念,用真实的人生履历告诉迷茫的我们:人生短暂,岁月匆匆,勿虚度光阴,碌碌无为,要用辛勤的汗水去浇铸生命的价值,。
这本书闪着睿智的光芒,我想我们都应该抽出一点时间,在一个暖阳当空照的周末,倚靠在布满青苔的阳台的长椅上,轻启《诗与真——歌德自传》的扉页,嗅着纸墨香,细细品茗这一泓沁人心脾的“清泉”,感悟歌德那非同凡响的求“真”人生,从而学会怎样像歌德一样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与真——歌德自传
当我们还在为社会日趋浮浅虚假而痛心疾首时;当我们还在为理想与现实差之甚甚而慨叹时;当我们还在为生命的前程而迷茫时。
《诗与真——歌德自传》犹如一道从黑暗的云间投射到我们头上的光芒,照耀着我们前进的道路,指示着我们生活的方向。
《诗与真——歌德自传》是一部“各领域的成功人士;正在奋斗但尚未成名的‘准名人’;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六十岁以上阅历深厚的长者;还是心中多少有些‘梦想’的文人。
……”的适用生活指南。
在世界文学史上,歌德、但丁、莎士比亚齐名,并称“三大诗圣”,是公认的文学巨人之一。
歌德为大家所熟悉是他的鸿篇巨制《浮士德》,其中“我愿意看见这熙熙攘攘的人群,在这自由的土地上呼吸着自由新鲜的空气”更是广为传唱。
然而歌德晚年的一部呕心力作或者说是一部伟大的生活指南——《诗与真——歌德自传》,却鲜为人所关注。
这部书是歌德晚年的作品,他以他“一代文豪”的天才,以诗的笔调,驱其如椽巨笔,客观而冷静,沉着而稳健地描绘左右了他一生的“根本真实”;描绘了他孜孜不倦求“真”的人生历程。
它告诉我们该怎样去面对生活,面对社会。
“树可以长高,但终不抵天”,这是歌德在自传中所说的话,只有阅历深厚的老人,在历经长成参天大树的“炼狱”之后,才能彻底
悟到这“终不能抵天”的命运。
这部自传,有王者般的“大,有禅师般的“慧,充实,宁静,安谧,而又睿智,像沉甸甸的稻穗,不再如年轻时高昂着头,而是谦卑弯腰,低头向着无言而深重的大地……
“一个人的意义,不是在于他遗留了什么东西,而在于他有所作为和享受,而又使他人有所作为和享受”;“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以最大的努力,最大的诚心,始终如一地践行着一份伟大价值理念,用真实的人生履历告诉迷茫的我们:人生短暂,岁月匆匆,勿虚度光阴,碌碌无为,要用辛勤的汗水去浇铸生命的价值,。
这本书闪着睿智的光芒,我想我们都应该抽出一点时间,在一个暖阳当空照的周末,倚靠在布满青苔的阳台的长椅上,轻启《诗与真——歌德自传》的扉页,嗅着纸墨香,细细品茗这一泓沁人心脾的“清泉”,感悟歌德那非同凡响的求“真”人生,从而学会怎样像歌德一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