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传质机理及模型
传质机理与扩散速率
或者
CC 2 推 D 动 力 1 N CC 1 2 z z z D 阻 力
A A A A 2 1
结论:
p
p
p p 1) N A A 1 A 2
2)组分的浓度与扩散距离z成直线关系。 3)等分子反方向扩散发生在蒸馏过程中。
pB2
pB1 pA1 pA2
0 扩散距离z
Dc N ( c c ) A A1 A2 zc Sm
Dp N ( p p ) A A1 A2 RTzp Bm
漂流因数(>1) 代表总体流动的影响
D C N C C A , z A A 1 2 z z C 2 1 B m
对 照 : 等 摩 尔 相 互 扩 散
漂流因数(>1) 代表总体流动的影响
§2.2.1 分子扩散与费克定律
二.费克定律
说明:(1)JA是相对扩散通量
(2)DA,B是物性之一
D f( P , T ,x ) A , B
DA,B(气)10-5m2/s
DA,B(液)10-9m2/s DA,B(固)<10-10m2/s
§2.2.1 分子扩散与费克定律
1.等摩尔反向扩散 通过连通管内任一截面处两个组分的扩散速率大小相等。
组 成
pG pi 气相主体 Ci
传质方向 液相主体 CL z
单相内传递方式:
分子扩散;湍流扩散 。
dG
dL 距离
双膜模型
二、传质理论简介
双膜模型缺陷: ①只适用与有固定相界面的情形; ③界面阻力不计,这是一个尚有争议的问题
§2.2 传质机理与扩散速率
一.传质方式与理论
每cm3 所具有的分子个数, 氧气:2.5×1019 水:3.3×1022 铜:7.3×1022
相变传质模型
相变传质模型相变传质模型是研究物质在相变时传输和转化的数学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环境等领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定义、原理、应用三个方面来全面介绍相变传质模型,以期为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利用相变传质模型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定义相变传质模型是针对物质在相变过程中传输和转化的数学模型。
相变是指物质由一种相态转变为另一种相态,例如从固态到液态、从液态到气态等过程。
在相变过程中,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会发生很大变化,同时也会发生传质现象,例如气体、液体中的分子跨越相界面传递等。
二、原理相变传质模型基于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动量守恒等原理,考虑相变界面处的传质、传热、传动量等现象。
相变传质模型的核心是传质方程,传质方程用于描述物质在相变过程中的传输和转化,主要包括质量传输、动量传输、能量传输等方面。
具体来讲,传质方程考虑相变过程中的两相间传递、相变传递和相变反应等细节,包括相变速率、相变界面温度、相变前后的物性变化等因素。
为了更准确地描述相变过程,需要引入一些额外的物理和化学现象,例如固体-液体相变时的晶格排布、气体-液体相变时的分子吸引力等。
三、应用相变传质模型是工业、环境等领域中常用的数学模型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工业领域中,相变传质模型常用于研究化工反应、燃烧等问题,例如反应器内的相变传热、相变传质等;在环境领域中,相变传质模型常用于研究海洋、大气等大自然中的相变传输现象,例如冰川融化、河流湖泊的蒸发等。
总之,相变传质模型是重要的数学模型之一,广泛应用于工业、环境等领域,用于研究相变过程中的传输和转化现象。
理解相变传质模型的原理和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问题,提高科学研究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化学反应中分子的扩散与传质机制研究
化学反应中分子的扩散与传质机制研究化学反应是物质转化的过程,而分子的扩散与传质机制则是决定化学反应速率和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传递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探讨分子的扩散与传质机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以及相关研究进展。
一、分子的扩散与传质机制的基本概念分子的扩散是指分子在空间中由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移动的过程。
分子的扩散是热力学平衡的结果,遵循浓度梯度的规律。
而传质则是指物质从一个相到另一个相的传递过程,可以是气体、液体或固体之间的传递。
传质过程中,分子通过扩散、对流和反应等方式进行传递。
二、分子扩散的机制分子扩散的机制主要有普通扩散和活性扩散。
普通扩散是指分子在热力学平衡条件下由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移动的过程。
普通扩散的速率受到温度、浓度和分子大小等因素的影响。
活性扩散则是指在非平衡条件下分子的扩散过程,常见于化学反应中。
活性扩散的速率除了受到普通扩散的影响外,还受到反应速率和表面反应等因素的影响。
三、传质机制的研究进展传质机制的研究对于理解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理论的发展,对传质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1. 扩散层模型扩散层模型是传质机制研究中常用的模型之一。
该模型假设传质过程主要发生在界面的扩散层内,通过测量扩散层的厚度和浓度分布来研究传质机制。
该模型适用于液体相传质和气体相传质的研究。
2. 分子动力学模拟分子动力学模拟是一种基于分子尺度的模拟方法,可以模拟分子在空间中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可以研究分子的扩散与传质机制。
该方法在研究液体相传质和固体相传质中具有重要应用。
3. 表面反应模型表面反应模型研究表面上的化学反应和传质过程。
表面反应模型考虑了分子在表面上的吸附和解吸过程,以及在表面上的扩散和反应过程。
该模型对于理解催化反应和界面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四、分子扩散与传质机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分子的扩散与传质机制在化学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化学工程基础第4章 传质分离基础
c c Nb J B JA cB cB
NA JA
cA p A pB pA JA 1 JA p cB pB B
D dp A RT dz
JA
p - p - pA
p p A2 pD 积分得: N A ln RTz p p A1 p B2 pD ln RTz p B1
p/pBm>1 传质速率较大。
若pA p/pBm;反之pA p/pBm≈1
18
3、分子扩散系数
分子扩散系数D表示物质单位浓度梯度下、通过 单位面积上的扩散速率,是物质的传递性质。
计算: 实验数据(表4-1及表4-2) 气体中的D :半经验公式,福勒(Fuller) 提出
1.013 10 T D P ( VA )
16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由于
p pA1 pB1 pA2 pB2
pA1 pA2 pB2 pB1
pB2 pD p A1 p A2 NA ( ) ln RTz pB2 pB1 pB1
D p ( pA1 pA2 ) p p RTz B2 B1 pB2 ln pB1
令 pBm pB2 pB1 , pB2 ln pB1
T2 1 D2 D1 T1 2
固体中的扩散系数需靠实验确定。
2、对流扩散
依靠流体内部漩涡的强烈混合而引起的物质传递称 为涡流扩散。
J AB dc A DE dz
21
湍流流体中进行涡流扩散的同时,也存在着分子扩散。
J AB D DE dc A dz
层流:D占主要地位; 湍流:DE占主要地位。
三种传质理论模型
三种传质理论模型在化学和工程过程中,传质过程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主要涉及物质分子在不同相之间(例如气体与液体、液体与液体、气体与固体等)的转移。
为了更好的理解和描述这些过程,研究人员提出了不同的传质理论模型。
一、费克定律费克定律(Fick’s Law)是传质理论中最基本的模型之一,它描述了溶质在不同浓度下经过一个固定的距离后的扩散速率。
该定律可表示为:$$J=-D\frac{\partial c}{\partial x}$$其中,$J$为扩散通量,单位为 $\text{mol}/(\text{m}^2\cdot\text{s})$;$D$为扩散系数,单位为 $\text{m}^2/\text{s}$;$c$为溶质浓度,单位为$\text{mol}/\text{m}^3$;$x$为扩散的位置,单位为 $\text{m}$。
该定律表明,扩散通量与浓度梯度成正比,与扩散距离成反比。
费克定律适用于各种扩散系统,如气体扩散、液体扩散和固体扩散等。
它的局限性在于,它忽略了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没有考虑非均匀性和复杂性。
二、斯特凡—麦尔定律斯特凡—麦尔定律(Stefan-Maxwell Law)是描述多组分流体中传质过程的理论模型,它包括了非对称和非线性的质量转移。
该定律可表示为:$$J_i=-\sum_{j\neq i}\frac{D_{ij}}{RT}c_i\nabla\mu_j$$斯特凡—麦尔定律适用于多组分气体、液体和固体的传质过程,能够反映溶剂和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非线性的效应。
但是,该定律也有一些局限性,如扩散系数随浓度变化很大,扩散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流动等。
对流传质模型考虑了流体流动与传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传质过程中,流体流动会带动溶质的运动,从而影响溶质的分布、浓度、速度和扩散通量等。
对流传质模型可以表示为:其中,$v$为流体速度,$D$为扩散系数;$\rho$和$c$分别为流体的密度和溶质的浓度。
相际对流传质三大模型
相际对流传质三大模型相际对流传质是指在流体中,物质的传递既受到扩散的影响,又受到对流的影响。
为了描述相际对流传质的过程,科学家们提出了三大模型,分别是物理模型、经验模型和数学模型。
一、物理模型物理模型是基于对流和扩散机理的简化描述,它通过对流和扩散通量的叠加来描述传质过程。
在物理模型中,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物质的量。
对流通量和扩散通量是同时存在的,它们的大小取决于流体的流动情况和物质的扩散性质。
对流通量是由流体的流动引起的,它与流体的速度和浓度梯度有关。
当流体速度较大时,对流通量占主导地位,物质可以很快地从一个位置传递到另一个位置。
但当流体速度较小时,对流通量较小,物质的传递主要依靠扩散。
扩散通量是由物质浓度梯度引起的,它与物质的扩散系数和浓度梯度有关。
扩散系数反映了物质在流体中扩散的能力,扩散通量随着浓度梯度的增大而增大。
当物质的浓度梯度较大时,扩散通量占主导地位,物质的传递速率较快。
物理模型的优点是简单直观,可以用来描述大多数相际对流传质过程。
但它也有一些局限性,比如无法考虑流体的非线性特性和不稳定性,以及无法准确描述复杂的流动现象。
二、经验模型经验模型是通过实验和观察得到的经验公式,用来描述相际对流传质过程。
经验模型通常是通过大量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到的,可以用来预测传质过程中的参数和性质。
经验模型的优点是可以适用于不同的传质系统,且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经验模型可以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验证,从而提高其可靠性和准确性。
但经验模型也有一些限制,比如只适用于特定的传质系统和条件,无法提供物质传递的机理解释。
三、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通过建立偏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来描述相际对流传质过程的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是基于质量守恒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建立的,可以用来求解传质过程中的参数和性质。
数学模型可以考虑流体的非线性特性和不稳定性,能够准确描述复杂的流动现象。
数学模型可以通过数值方法求解,得到传质过程中的详细信息。
化工原理下传质机理
cD (cA1 -cA2 ) 同理可得N A= z cBm
P c 漂流因子: , p Bm cBm
二、一组分通过另一停滞组分的扩散
比较
NA D RTz ( pA1 pA2 )
相差
P/ p
BM
D P NA (pA1 -pA2) RTz pBm
P/ p
Bm
—反映了总体流动对传质速率的影响。
描述对流传质的基本方程
N A kc cA kmol/(m2·s )
对流传质 速率方程
s· △c)。 kc ——对流传质系数,kmol/(m2·
23
二、对流传质的类型与机理
1.对流传质的类型 对流 传质 强制对流传质
√
强制层流传质
√
强制湍流传质√
自然对流传质 流体与固体壁面间的传质 两流体通过相界面的传质
传质机理: 分子传质 浓度分布: 为一陡峭直线 传质机理 分子传质 涡流传质
层流 内层
在与壁 面垂直 的方向 上分为 三层
缓冲 层
湍流 主体
浓度分布: 为一渐缓曲线 传质机理: 涡流传质为主 浓度分布: 为一平坦曲线
26
2.2.6 吸收过程的机理
一、双膜模型☆ 二、溶质渗透理论 三、表面更新理论
双膜模型
kL D c z L cSm
气膜对流 传质系数 液膜对流 传质系数
30
根据双膜模型,推出
kG ∝DAB
或
kL ∝DAB
双膜模型 模型参数 气膜厚度 液膜厚度
zG zL
31
练 习 题 目
思考题 1.何为“总体流动”,对传质过程有何影响?
2.何为“漂流因子”,与主体流动有何关系?
固液传质过程
固液传质过程一、概述固液传质是指在固体和液体之间发生的物质传递现象。
在化学、生物、环境等领域中,固液传质都是非常重要的过程。
例如,土壤中的植物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就是通过固液传质实现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固液传质过程。
二、传质机理1. 扩散扩散是指分子或离子由高浓度区域自发地向低浓度区域移动的过程。
在固液界面上,扩散通常是最主要的传质机制。
扩散速率与浓度梯度成正比,与距离平方成反比。
2. 对流对流是指由于流体流动而导致物质移动的过程。
对流可以加速物质传输,但需要外力驱动,如重力、电场等。
3. 平衡吸附平衡吸附是指分子或离子在固体表面上吸附并与表面结合形成一个稳定的状态。
这种吸附通常不会改变溶液中物质总量。
三、影响因素1. 温度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扩散速率也越快。
2. 溶液浓度溶液浓度越高,浓度梯度越大,扩散速率也越快。
3. 固体颗粒大小固体颗粒越小,表面积就越大,吸附和扩散的速率也就越快。
4. 溶质分子大小溶质分子大小对扩散速率有影响。
分子较大的物质扩散速率较慢。
四、传质模型1. Fick第一定律Fick第一定律描述了在稳态条件下的扩散过程。
它表明传质通量与浓度梯度成正比。
2. Fick第二定律Fick第二定律描述了非稳态条件下的扩散过程。
它表明浓度随时间变化的速率与浓度梯度的二次导数成正比。
3. 费克-普朗克方程费克-普朗克方程综合考虑了对流和扩散两种传质机制。
它描述了在非稳态条件下物质传输的总通量。
五、应用案例1. 土壤中植物根系吸收营养植物根系吸收水分和营养元素的过程是一个典型的固液传质过程。
土壤中的水分和营养元素通过扩散和吸附等机制进入植物根系。
2. 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地下水中污染物的迁移也是一个固液传质过程。
污染物通过对流和扩散等机制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移动。
3. 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和代谢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和代谢也是一个固液传质过程。
药物通过扩散等机制进入人体细胞内,然后被代谢酶代谢并排出体外。
化学工程中的传质过程分析与计算方法
化学工程中的传质过程分析与计算方法传质过程是化学工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涉及物质从一个相态传递到另一个相态的过程。
在化学工程的设计和优化中,准确地分析和计算传质过程的速率和效率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化学工程中传质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分析与计算方法。
一、传质过程的基本原理传质过程主要涉及物质的扩散、对流和反应等现象。
扩散是指物质分子在浓度梯度驱动下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传递的过程。
对流是指由于流体的运动而导致物质传递的现象,可以进一步分为属于流体本身的动量传递和物质传递。
反应是指物质在传递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新的物质。
二、传质过程的计算方法1. 扩散通量计算方法在扩散过程中,物质的传递速率可以通过计算扩散通量来确定。
扩散通量是指通过单位截面积在单位时间内传递过的物质的量。
根据菲克定律,扩散通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J = -D∙∇C其中,J为扩散通量,D为扩散系数,∇C为浓度梯度。
2. 对流传质计算方法对流传质过程中,物质的传递速率与流体速度和浓度梯度有关。
常用的计算方法包括阻力和质量传递的计算,以及对流传质的计算模型(如Sherwood数、雷诺数等)。
3. 反应速率计算方法在传质过程中,物质的转化速率与化学反应有关。
根据反应动力学理论,可以利用反应速率方程来计算反应速率。
根据不同的反应类型和反应机理,反应速率方程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如一级反应、二级反应等。
4. 多组分传质计算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传质过程往往涉及多个组分的传递。
此时,需要考虑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竞争。
常用的计算方法包括质量守恒方程和组分平衡方程的联立求解,以及利用吉布斯自由能和互相作用系数等的方法。
三、传质过程分析与优化传质过程分析和优化是化学工程的核心任务之一。
通过合理的传质过程分析,可以确定传质速率和效率的影响因素,为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流体力学模拟、传质速率计算、实验测量和模型拟合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准确地分析传质过程中的瓶颈和优化空间,提高工艺的效率和经济性。
化工原理里的物质传质模型
化工原理里的物质传质模型
物质传质模型是化工原理中关于物质在不同相之间传递的模型。
根据物质传质的方式和条件的不同,可以有多种不同的传质模型,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传质模型:
1. 扩散传质模型:扩散是指在浓度梯度的作用下,溶质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自发传播的过程。
扩散传质模型用来描述气体、液体和固体的物质扩散过程。
2. 对流传质模型:对流是指溶质在流体中随着流体运动而传播的过程。
对流传质模型是一种将扩散与对流结合的传质模型,用来描述气体和液体的物质对流传质过程。
3. 渗透传质模型:渗透是指溶质通过半透膜或多孔介质的过程。
渗透传质模型描述了在渗透作用下,溶质通过半透膜或多孔介质传递的过程。
4. 蒸发传质模型:蒸发是指液体表面的分子由液体相转化为气体相的过程。
蒸发传质模型描述了液体蒸发时溶质从液相向气相的传质过程。
5. 结晶传质模型:结晶是指溶质由溶解态转变为固态结晶态的过程。
结晶传质模型描述了溶质在溶液中结晶的过程。
这些传质模型可以通过各种传质方程来描述,例如弗里克定律、亨利定律、斯蒂芬-麦明定律等。
根据具体的物质传质过程和条件,选择合适的传质模型和方程
进行分析和计算。
化学工程中的液固传质研究
化学工程中的液固传质研究液固传质是化学工程中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它研究的是液体和固体之间在界面处发生的传质现象。
液固传质在化学工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水处理、药物生产和食品加工等领域。
本文将从传质机理、传质模型和实验技术三个方面介绍液固传质研究。
一、传质机理液固传质通常发生在液体和固体之间的界面处,液体被固体吸附或溶解,从而实现了传质。
传质机理有很多种可能性,例如扩散、对流和换热等。
扩散是液固传质的主要机理之一,它是通过分子之间的碰撞实现物质的传递。
对流是指在物质流动的情况下,由于流体的迅速移动,使物质分子也被带着移动,从而实现传质。
换热是指在传质时,由于温度差异而产生的热传递现象。
这些机理在液固传质中相互作用,因此理解传质机理对于研究液固传质非常重要。
二、传质模型传质模型是描述液固传质的数学方法。
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传质机理和预测传质行为。
目前,传质模型主要是基于Fick定律和质量守恒定律建立的。
Fick定律是指在没有外部力驱动的情况下,物质向低浓度区域扩散的过程。
根据Fick定律,可以推导出扩散通量的表达式。
质量守恒定律是指物质在任何系统中总质量保持不变。
基于质量守恒定律,传质模型可以进一步简化为拉普拉斯定律和Nernst-Planck方程等。
这些数学模型可以用于预测传质速率、传质过程中的扩散距离和相对湿度等参数。
传质模型的选择取决于传质系统的性质以及研究者的实验设备和能力。
三、实验技术实验技术是研究液固传质的关键因素之一。
要在实验中模拟液固传质过程,需要选择合适的实验设备和方法。
传统的实验技术包括静态吸附试验和动态吸附试验。
其中静态吸附试验是指将试验样品置于一定条件下,测量吸附速率和平衡量。
动态吸附试验是指在一定流量和浓度下,通过连续通入液体或气体流体模拟实验,测量传质速率和扩散距离。
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包括光谱分析、反应动力学、微观结构分析和表面分析等。
这些新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液固传质机理和预测传质行为。
热值交换原理第2讲对流传质模型理论
流薄层内,浓度呈线性分布,斜率等于 界面上的浓度梯度。
实际边界层
•
层流
紊流
•
紊流核心
•
•
•
层流底层
假想边界层
cf
•
•
cw
mi
Di
' c
c f cw
' c
c f cw
ci y
y0
五、对流传质系数的模型理论
• 1、薄膜理论 • 内容 • 公式
•定义-速度边界层是存在较大速度梯 度的流体区域,厚度被定义为
u 0.99 u
•时的y值
温度边界层
• 定义-温度边界层是存在较大温度梯度的流体 区域,厚度被定义为
T T 0.99 Ts T
• 时的y值。
浓度边界层
• 1、定义-浓度边界层是存在较大浓度梯 度的流体区域,厚度 c 被定义为
X方向
u u v u x y
1
P x
2u y 2
y方向
P 0 y
能量方程
u T x
v T y
a
2T y 2
cp
2
u y
四、对流传质简化模型
• 实际边界层
假想边界层
• 浓度边界层被假想为等厚的层流薄层, 边界层浓度变化主要集中在此假想的层
A
y
)
z
(DAB
A
z
)
nA
简化
• (1)二维(2)稳定(3)常物性(4)忽 略体积力(5)不可压缩(6)无组分产生 (7)边界层简化
2传质机理及模型
又
dc A ( x, y, z,θ ) dcB ( x, y, z,θ ) =− dl dl
故 即
DA, B − DB , A = 0 DA, B = DB , A = D
两组分混合物中,组分A在介质B中的扩散系数,与B在A中的 扩散系数相等。该结论也适用于两组分混合液体。
三、气相中的稳态分子扩散 1、等mol反向扩散
物质在某个位置处的扩散通量,大小与该处的浓度梯度成正比。
改写为等式
dc A JA ∝ dz dc A J A = − D A, B dz
——费克定律(一维形式)
JA——组分A在z方向上的扩散通量,kmol/(m2⋅s); dcA/dz——组分A在z方向上的浓度变化率(浓度梯度),kmol/m4; DA,B——组分A在介质B中的扩散系数,m2/s。
不要以为N一定是正值
若计算出的N<0,传质方向与坐标轴的方向相反
2、组分A通过另一停滞组分的扩散
p A1 > p A 2
P, T p A1 p B1
p B1 < p B 2
P, T p A2 pB 2
1
Z=0 Z=z
2
2截面上选择通过性膜:只允许A分子从左至右通过,和前边实 验不同,右边容器中的B却不能从右至左通过。(对吸收过程的模 拟。膜相当于吸收中气液两相界面,B组分相当于液相中溶剂) 组分A在连通管内的气相中作稳态分子扩散。由于是稳态传质 体系,故连通管内A、B组分浓度分布稳定。
分子扩散涡流扩散存在场所传质机理传质速率流动的流体中如气相或液相主体区传质方向上流体的宏观流动或搅拌溶质组分随着流体质点的流动被传递到流体各个位置很小几乎可以忽略静止流体中或层流流体流体流动方向与分子扩散方向垂直对传质没有贡献在传质方向上的分子微观热运动例
化工传质与分离 第一章(02)传质过程基础
物理 模型 数学 模型
小结:一维稳态分子传质问题求解方法
注意问题
❖NA与 NB 的关系 ❖沿传质方向面积的变化
练习题目
思考题 1.何为主体流动现象? 2.求解分子传质问题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3.何为“漂流因子”,与主体流动有何关系? 作业题: 6、7
液体中扩散的特点
❖组分A的扩散系数随浓度而变 ❖总浓度在整个液相中并非到处保持一致
液体中扩散的处理原则
❖扩散系数以平均扩散系数代替 ❖总浓度以平均总浓度代替
一、液体中的扩散通量方程
NA
D
AB
dcA dz
cA Cav
(NA
NB)
平均
总浓 度
其中
C
av
(
M
)
av
1 (
2
1
M1
2
M2
)
D 1 (D D )
2.浓度分布方程
Cav cA
( C av
c A2
( zz1 ) ) z2 z1
Cav c A1 Cav c A1
停滞组分 B 的对数平均 摩尔浓度
小结:一维稳态分子传质问题求解方法
求解思路
❖对所求解的传质问题进行分析 ❖对费克第一定律进行分析 ❖找出边界条件 ❖求解数学模型
传质通量表达式 浓度分布方程
一、传质速率的表示方法
1.传质速率
传质速率:单位时间传递物质的量
kg /s
质量速率
kmol /s
摩尔速率
传质 GA
摩
尔
静止平面
速 率
一、传质速率的表示方法
2.传质通量
传质通量: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传递物质的量
kg /(m2·s)
化工传递过程基础2
化工传递过程基础21. 引言化工传递过程是指在化工工程中,物质、能量、动量等在不同系统或阶段之间的传递、转化和变换过程。
了解和研究化工传递过程的基础原理对于化工工程师至关重要。
本文将进一步讨论化工传递过程的基础知识和关键概念,以增强读者对化工传递过程的理解。
2. 传质基础2.1 传质现象传质现象是指物质在不同相之间的传递过程,包括溶质的扩散、萃取、吸附、蒸馏等。
在化工工程中,传质过程是实现物质分离、浓缩、净化等操作的关键环节。
传质过程的速率和效率直接影响着工程操作的效果和经济性。
2.2 传质模型传质模型是描述传质过程的理论框架,用来预测和优化传质过程的性能。
常见的传质模型包括离散模型和连续模型。
离散模型是指将传质过程离散化分析,使用数学方程描述物质传递的离散步骤。
连续模型则是将传质过程连续化分析,使用连续方程描述物质传递的连续流动过程。
2.3 传质速率传质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物质传递的量,通常以质量或摩尔单位表示。
传质速率受到物质浓度差异、传质介质的性质、传质界面的特性等因素的影响。
了解和控制传质速率对于实现高效的传质过程至关重要。
3. 传热基础3.1 传热现象传热现象是指能量在物体之间的传递过程,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等。
传热过程在化工工程中广泛应用于反应器的温度控制、能量回收等方面。
了解和控制传热过程对于化工工程的安全和效益都有着重要意义。
3.2 传热模型传热模型是描述传热过程的理论框架,用来预测和优化传热过程的性能。
常见的传热模型包括四面体模型、无量纲模型等。
通过建立合适的传热模型,可以更准确地预测传热过程的温度分布、传热速率等关键参数。
3.3 传热传质耦合在化工工程中,传热和传质往往是同时进行的。
传热传质耦合是指传热和传质过程之间相互影响的现象。
传热传质耦合的研究对于提高工程操作的效率和经济性具有重要意义。
4. 传动基础4.1 传动现象传动现象是指力、质量和动量等在物体之间的传递过程,包括动力学传动、液力传动、电力传动等。
化工原理吸收-总结
所以 h HOG NOG
类似地: h HOL NOL
L HOL K xa
N OL
x1 dx x2 ( x x )
e
h HG NG
G H
G kya
NG
y1
y2 ( y
dy y
)
i
hH N
L
L
L HL kxa
NL
x1
( x2
dx x
x
)
i
1 1m
由 Ky ky kx
可近似取
K x C0 KL
(2)分传质速率方程
N A kG pA pAi
NA kL ci c
ky=PkG (3)传质过程阻力
1 1m
Ky ky kx
1 11
K x mk y kx
K x mK y
N A ky y yi
N A kx xi x
kx=C0kL
1 1H
KG kG kL
(1)基本关系式 ● 过程的操作线方程 ● 传质速率方程 ● 相平衡方程
同样可以推得以液相传质速率方程表示的计算式:
Ldx Kxa(xe x)dh
h x1
Ldx
L x1 dx
x2 K x a(xe x) K x a x2 (xe x)
h L x1 dx
K x a x2 (xe x)
▲ 数值变化范围小,一般在0.2 –1.5 m范围内。
k G 0.7 ya
H G G0.3
G
k ya
▲ 传质单元高度数值由实验测定或用Kya计算得出。
(3) 传质单元数的计算
① 平衡线为直线时
计算方法
对数平均推动力法 吸收因子法
三种传质理论模型
6
kc SDAB A
5
表面更新模型
表面更新理论
该理论得出旳传质系数正比于扩散系数 DAB 旳 0.5 次方;
该理论旳模型参数是表面更新机率 S,而不是接
触时间 c ; 目前还不能对 c 和 S 进行理论预测,所以用上
述两个理论来预测传质系数还有困难; 溶质渗透理论和表面更新理论指出了强化传质旳
膜很薄,忽视其中溶质旳积累过程;传质开始时,稳定 浓度梯度旳建立过渡时间很短,能够忽视。
2
溶质渗透理论模型 cAi
液相浓度cA
工业设备中进行旳气液传质过程,
相界面上旳流体总是不断地与主
流混合而暴露出新旳接触表面。
赫格比(Higbie)以为流体在相
界面上暴露旳时间很短,溶质不 cA0 可能在膜内建立起如双膜理论假
发生下一轮旳表面暴露和膜内扩散。c 称为汽、液接触时间或溶质渗透时
间,是溶质渗透理论旳模型参数,气、液界面上旳传质速率应是该时段内
旳平均值。 由该理论解析求得液相传质系数 kc 2
D AB
c
3
溶质渗透理论模型
该理论指出传质系数与扩散系数 DAB 旳 0.5 次方成正比, 比双膜理论愈加接近于试验值,表白其对传质机理分析 愈加接近实际。 考虑了形成稳定浓度梯度旳过渡时间。此段时间内,有 一种溶质从相界面对液膜深度方向逐渐渗透旳过程。
设旳那种稳定旳浓度分布。
界面
增长
距相界面旳距离
溶质经过分子扩散由表面不断地向主体渗透,每一瞬时都有不同旳瞬时浓度 分布和与之相应旳界面瞬时扩散速率(与界面上旳浓度梯度成正比)。 流体表面暴露旳时间越长,膜内浓度分布曲线就越平缓,界面上溶质扩散速 率随之下降。
传质过程 基础
i, t ts
比 较
二、圆管的稳态层流传质
3.数学模型的求解 求解结果如下:
(1) cAs 常数
(2) N As 常数
(1) ts 常数
(2) (q / A)s 常数
Sh kcd 3.66 DAB
Sh kcd 4.36 DAB
hd Nu 3.66
k
hd Nu 4.36
k
与传热过 程比较
与传热过 程比较
二、圆管的稳态层流传质
边界条件分为以下两类 (1)管壁处的浓度维持恒定 (2)管壁处的传质通量维持恒定
cAs 常数
N As 常数
与传热过程比较
(1)管壁处的温度维持恒定
ts 常数
(2)管壁处的热通量维持恒定 (q / A)s 常数
二、圆管的稳态层流传质
dcA
D
AB
[1 d (r dcA )]
对于圆管内的稳态层流,连续性方程和运动方 程求解结果为:
uz
2ub
[1(
r ri
)2
]
二、圆管的稳态层流传质
柱坐标系的对流扩散方程
c A
ur
c A r
u r
c A
uz
c A z
0(稳态) 0(一维)
DAB[
1 r
r
(r
cA ) r
1 r2
2cA
2
2 c
A
z 2
]
R A
0(轴对称) 0(充分发展传质) 0(无化反)
传递过程进行类比分析,建立传递系数间的定量关 系,该过程即三传的类比。
意义
❖利于近一步了解三传的机理
❖由已知传递系数求另一传递系数 h
f k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要以为N一定是正值
若计算出的N<0,传质方向与坐标轴的方向相反
2、组分A通过另一停滞组分的扩散
p A1 > p A 2
P, T p A1 p B1
p B1 < p B 2
P, T p A2 pB 2
1
Z=0 Z=z
2
2截面上选择通过性膜:只允许A分子从左至右通过,和前边实 验不同,右边容器中的B却不能从右至左通过。(对吸收过程的模 拟。膜相当于吸收中气液两相界面,B组分相当于液相中溶剂) 组分A在连通管内的气相中作稳态分子扩散。由于是稳态传质 体系,故连通管内A、B组分浓度分布稳定。
Z位置处,组分的传质速率:
V′ V
1
Z=0 Z=z
2
N A ( z) =
cA ( z) N ( z) + J A ( z) c( z )
N B ( z) =
cB ( z ) N ( z) + J B ( z) = 0 c( z )
N(z)——z位置处,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由整体移动所输送过 去的混合物的总量,kmol(A+B)/(m2⋅s);
*和离心泵的工作 原理:连续甩 出、产生低压、 吸入过程类比。
整体移动对传质速率的影响: 整体移动同时携带着A、B组分,向2截面进行输送,相当于电 梯的滚动速度。扩散速度相当于组分在电梯上前进的速度(对电 梯)。
V′
v
因为有了整体移动,所以向目的地(固定平面)输送物质的速 度更快了:V= V′ +v。
p A1
上述两式说明: 在细管内各组分分压随位置坐标线性分布,如右图。
dpB ( z ) = c2 (cons tan t ) dz
P
pB 2
pB1
0
p A2
z
(2)细管内各组分传质通量 传质通量(速度)N: 在某一固定的空间位置上,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所传递的 物质的量,kmol/(m2⋅s)。
物质在某个位置处的扩散通量,大小与该处的浓度梯度成正比。
改写为等式
dc A JA ∝ dz dc A J A = − D A, B dz
——费克定律(一维形式)
JA——组分A在z方向上的扩散通量,kmol/(m2⋅s); dcA/dz——组分A在z方向上的浓度变化率(浓度梯度),kmol/m4; DA,B——组分A在介质B中的扩散系数,m2/s。
吸收塔任意横截面上,相互接触的气液两相,微观分析:
混合气体
Y2 X2
相界面
吸收液
l
Y(l)
X(l)
l
Y1
X1
湍流主体区 过渡层 层流 过渡层 湍流主体区 底层
稳态吸收塔任意横截面上气液两相间,吸收过程的步骤: 包括以下顺序三步: ①溶质从气相主体传递到相界面附 近;(溶质在气相内传递) ②溶质在相界面上溶解,从气相进入 液相。
证明免去
(2)扩散通量 因截面2处,压强仅有微小下降,因此连通管内,总压p沿传质 方向(Z轴)近似保持不变。混合气体温度T沿Z轴也不变。
p( z ) = p A ( z ) + pB ( z ) = p
对理想气体混合物
c( z) = cA (Z ) + cB (Z ) =
pA ( z) + pB ( z) RT( z)
p A1 > p A 2 p B1 < p B 2
P, T p A1 p B1 P, T p A2 pB 2
1
Z=0 Z=z
2
此处,A、B两组分通过截面Z的传质仅仅是由于该处的分子扩散 导致,故 NB = JB NA = JA
D dp A ( z ) J A ( z) = − RT dz
分离变量,利用边界条件积分
湍流主体区 混合气体 相界面 吸收液
NA(l)
过渡层
③溶质从相界面液相一侧向液相主体 传递;(溶质在液相内传递)
层流 底层
气体或液体与相界面之间的传质,即溶质在单一相内的传质, 叫对流传质。 是研究吸收过程的第一步。
相界面只允许溶质分子通过,但惰性组分被拦截,溶剂也不挥发进入气相。
混合气体
相界面
吸收液
又
dc A ( x, y, z,θ ) dcB ( x, y, z,θ ) =− dl dl
故 即
DA, B − DB , A = 0 DA, B = DB , A = D
两组分混合物中,组分A在介质B中的扩散系数,与B在A中的 扩散系数相等。该结论也适用于两组分混合液体。
三、气相中的稳态分子扩散 1、等mol反向扩散
则,总浓度沿空间任何方向l的变化率
dc( x, y, z,θ ) dc A ( x, y, z,θ ) dcB ( x, y, z,θ ) = + =0 dl dl dl
即
dc A ( x, y, z,θ ) dcB ( x, y, z,θ ) =− dl dl
费克定律告诉我们:只要有浓度梯度, 就会发生扩散。
第二节
吸收过程传质机理及模型 (气液相际传质理论的动力学)
引言
气体吸收是溶质从气相转移到液相的传质过程。
尾气 Y2 吸收剂 X2
稳态连续操作的吸收塔,塔内 气液两相的组成沿塔高分布稳定。
l
Y(l)
X(l)
l
塔任意横截面上相接触的气液两 相,由于浓度不平衡,都在进行溶质 的稳态传递。
原料气
Y1
X1 吸收液
c ( x, y , z , θ ) = c A ( x, y , z , θ ) + c B ( x, y , z , θ )
p A ( x , y , z , θ ) + p B ( x, y , z , θ ) = RT ( x, y, z,θ ) p ( x, y , z , θ ) = = cons tan t RT ( x, y, z,θ )
pA ( z) cA ( z) = RT ( z ) d ( p A ( z ) / RT ( z ) ) J A ( z) = − D dz
因连通管内,沿管长方向,流体温度处处均匀,即T不是位置的 函数。则
D dp A ( z ) JA = − RT dz
因为是稳态过程,且是等径管。则在管内任意一个截面上(z=z),JA(z)都相等, JB(z)也如此(否则在任意两个截面之间就会有出现质量累积),即沿着扩散方向扩散通量 不是位置的函数,是常数。
NA(l)
湍流主体区
过渡层
层流 底层
溶质在单一相中的传递(对流传质),在不同流型的区域中, 有不同的机理。 同时存在两种传质机理:分子扩散与涡流扩散。
第一部分:分子扩散 一、分子扩散的概念
先看一个实验
A P, T
B P, T
流体之中的物质分子,由于在流体内部各部位存在浓度差,凭 借微观热运动,自发地从浓度高处向低处转移,直至其浓度在整个 流体空间中分布均匀的物质传递现象。 在这个过程中,扩散的快慢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扩散的 物质的量来衡量,称为扩散通量(速度),kmol/(m2⋅s)。
此式说明: 在两组分混合气体空间中,A、B分子的分子扩散总是成对发生;发生在同一条直线 上,且扩散方向相反。
l B A B A B A
又,在扩散过程中,空间内何一点上总浓度不随时间发生变 化,则,必然要求在每一个瞬间,在A分子发生扩散的任何方向l 上 , 都有B分子作等mol反向扩散。故 J A ( x, y, z,θ ) + J B ( x, y, z,θ ) = 0
费克定律告诉我们:只要有浓度梯度,就会发生扩散。
公式中负号表示物质的扩散沿着浓度梯度的反方向,即浓度降低的方向。
CA 例如:
Z=0
Z=z
Z
一维扩散
dc A z=z处的浓度梯度: dz
<0
z =z
函数的梯度是函数值增加的方向。
根据Fick出的J>0,表示分子扩散沿着所选坐标轴正方向 若计算出的J<0,分子扩散方向与所选坐标轴的方向相反
故
B组分不通过膜。
c( z ) N ( z) = J A ( z) cB ( z )
气相扩散系数:在管内温度T、总压p沿管长分布均匀的情况下,D和位置无关:
D = f (介质种类, T , P, c A )
D dp A ( z ) J A ( z) = − RT dz
dp A ( z ) = c1 (cons tan t ) dz
D dpB ( z ) J B ( z) = − RT dz
若两端无压差,则管内流体无宏观流动,也就无流动阻力损失,故无压 降。所以,管内总压沿管长恒定。
p A1 > p A 2
P,T p A1 p B1
1
p B1 < p B 2
P,T p A2 pB2
2
Z=0
Z=z
②细管两端面上组成近似维持恒定,从而分压维持恒定。
在有限时间内,通过细管扩散的物质的量很少,不影响两个容器中各自的组成。故, 可认为A、B两种分子通过中间细管,作稳态分子扩散。
沿空间方向l轴,A、B组分的扩散通量分别为
J A = − D A, B dc A ( x, y, z,θ ) dl
J B = − DB , A
dcB ( x, y, z,θ ) dl
故
− D A, B
dcB ( x, y, z,θ ) dc A ( x, y, z,θ ) − DB , A =0 dl dl
③连通管中进行的是等摩尔反向扩散:
N A ( z,θ ) + N B ( z,θ ) = 0
因两容器内总压维持不变,所以单位时间内,从左边容器扩散到右边容器的A分子 数,与从右边容器扩散到左边容器的B分子数,相等。 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