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北缘燕山褶断带早中生代地层年代学格架及其意义
燕山褶断带下板城盆地
从杏石口组碎屑锆石的年龄主要分布在2.5Ga~ 2.0Ga、1.9Ga~1.7Ga和193Ma~302Ma之间,这3组年龄 的峰值分别为2505±5Ma、1783±8Ma和251±4Ma表明, 约2.5Ga峰值年龄说明杏石口组中部分碎屑物质来自于 新太古代晚期的陆壳物源区,这与华北克拉通太古宙基 底时代组成的有关认识相吻合。 除了有太古宙碎屑锆石外,还有峰值约为1.8Ga碎 屑锆石存在,这表明物源区存在相应时代的构造热事件。 近年来,华北克拉通基底相当于吕梁运动的构造热事件 已受到广泛关注(郭敬辉等,2001;耿元生等,2000; 毛德宝等,1999)。这一构造热事件代表了华北最终克 拉通化(Rogers J J W et al.,2002;Zhao Guochun et al.,2002)。杏石口组砂砾岩中1.9Ga~1.7Ga碎屑 锆石的存在,进一步说明了这一构造热事件的存在。
前人(1:5万平泉幅区域调查报告)获得花岗岩的 K-Ar全岩等时线年龄为175±10Ma及王季亮等(1994) 后来获得花岗岩的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约为198±10 Ma。上述同位素测年结果表明花岗岩的冷却年龄值与其 侵位年龄在误差范围内非常相近,暗示了该岩体可能在 早侏罗世发生了快速冷却过程。因此,早侏罗世内蒙古 隆起可能发生了快速隆升,致使在早侏罗世与王土房杂 岩体同期侵入的岩体被剥露至地表并为盆地提供物源, 这一构造作用过程暗示在早侏罗世平泉-古北口断裂向 南逆冲以及杏石口组砾岩快速沉积相伴随。结合前人 (Davis et al.,2001)对燕山褶断带早中生代前构造 变形时期的认识,更为合理的变形时代是在197~180Ma 之间。
前人(赵越,1990;Davis et al.,2001)认 为燕山褶断带在前燕山期发生过强烈的构造活动。 由于燕山褶断带常被晚侏罗世甚至更新时代地层所 掩盖以及后期构造叠加改造等,致使长期以来人们 对其构造演化历史存在不同的认识(赵越,1990; Davis et al.,1998,2001)。但是,不同时期盆 地的充填记录和原型盆地的特征是受控于区域构造 演化(Cloetingh S. et al. 1999,Alfredo A et al.1999,刘少峰等,2004)。本文通过冀北典型 盆地—下板城盆地沉积记录、物源分析以及杏石口 组中的花岗岩砾石和碎屑锆石年代学分析,初步探 讨了杏石口组的形成时代及其指示盆缘山脉隆升和 剥露过程。
燕山构造期中国构造期(图)地质时代发展表(图)
燕山构造期中国构造期(图)地质时代发展表(图)燕山构造期燕山构造期,简称燕山期,是侏罗纪至早白垩世早期(205—135Ma)之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燕山运动或称燕山事件。
燕山期是中国地质学家翁文灏最早提出的术语,用来表述以侏罗纪为主发生的构造事件。
燕山期对于中国的东部地质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时期。
期间,由于鄂霍次克板块和伊邪那岐板块先后与欧亚板块东北部碰撞,不仅造成了包括中国东部在内的大面积地区的褶皱隆起,形成李四光命名的“新华夏构造体系”,而且使欧亚板块逆时针旋转了30度,使这一板块逐渐接近现在的取向。
相比之下,燕山运动对中国西部的地质影响就十分微弱。
具体来说,鄂霍次克板块前缘的一个碎片完达山—西锡霍特阿林地块在中国东北与欧亚板块碰撞,形成了完达山碰撞带,这是燕山期中国大陆上唯一的碰撞带。
与此同时,伊邪那岐板块在相当于今日本列岛、琉球列岛的地方与欧亚板块碰撞,造成中国东部原先已经存在的几条断层带——如绍兴—十万大山断层带、阴山北—西拉木伦断层带、郯城—庐江断层带出现剧烈活动,特别是郯城—庐江断层带,此时继续向北发育,直抵今哈尔滨和中俄边境。
此外,原来一些板块内软弱的地区,这时也发育出大型断层,如尚义—平泉断层带、辽西断层带、大兴安岭东侧断层带、太行山东侧断层带、沧东—聊城断层带、雪峰山断层带等等,至今仍有活动。
其中,阴山北—西拉木伦断层带和郯城—庐江断层带、大兴安岭东侧—太行山东侧断层带在今燕山地区相会,使这一地区的岩石圈十分软弱,发生了大规模的拗陷,接受了厚达35.4千米的沉积。
大量断层的出现,还造成了燕山期中国东部强烈的岩浆活动。
其中华南地区(特别是福建沿海地区)的岩浆活动更为剧烈,这可能是因为这一地区的地壳在莫霍面处发生滑脱,大陆性的地壳直接推覆到了大洋性的地幔岩石圈之上。
在这些岩浆活动中喷出或侵入的岩浆增加了华南地区岩石圈的刚性,从而使之在以后的构造运动中相对比较稳定,在今天也是中国地震较少出现的地区之一。
地质界的口诀,最后一个绝了!
地质界的口诀,最后一个绝了!地质年代表口诀记忆法新生早晚三四纪,六千万年喜山期;中生白垩侏叠三,燕山印支两亿年;古生二叠石炭泥,志留奥陶寒武系;震旦青白蓟长城,海西加东到晋宁。
注:1、新生代分第四纪和早第三纪、晚第三纪,构造动力属喜山期,时间从6500 万年开始。
2、中生代从2.5 亿年开始,属燕山、印支两期,燕山期包括白垩纪、侏罗纪和三叠纪的一部,印支期全在三叠纪内。
3、古生代分为早晚,二叠纪、石炭纪、泥盆纪属晚古生代,属海西期;志留纪、奥陶纪、寒武纪在早生代,属加里东期;震旦纪、青白口、蓟县、长城纪在元古代,震旦属加里东期,其余属晋宁期。
地质年代单位&年代地层单位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和时年代地层单位:宇-界-系-统-阶-时间带冥古宙,四十六(亿年)地球一片灰蒙蒙太古宙,三十八主要分布在北华片、片麻岩火山岩五台运动花岗嵌元古宙,二十五宙分古中新三代滹沱长(城)蓟(县)青白口(纪)震旦纪,荒诞极无脊椎动物找裸替显生宙,五亿七宙分三代古、中、新古生代,好繁盛大量化石在地层寒武奥陶和志留海生无脊水中游鱼类生在泥盆里石炭二叠水陆栖中生代,两亿五秦祁昆仑画条弧南方为海北为陆侏罗纪,爬着行地上霸主是恐龙白垩纪,环境恶恐龙菊石全绝灭新生代,三、四纪哺乳动物盖被子台湾喜马被海淹二百万年(前)褶成山事过不久人出现不过暂把地球看岩浆岩矿物共生规律二氧化硅定共生金硅氧化不相容不足变木多发光过剩结晶成石英莫氏硬度计一滑二石三方解四莹五磷六正长七英八黄九刚玉向斜背斜向斜成山,背斜成谷,逢沟必断,有沟必火岩石滑石方,莹磷长,石英黄玉刚金刚中华大地构造歌中华厚壳小块集,罗迪尼亚另聚齐。
喜马拉雅冈底斯,羌塘兴凯属泛非。
西域地块多迁移,亲近中朝变扬子。
东西排列转南北,陆块滑动数千里。
天山印支碰撞多,偏安欧亚东南翼。
东移陆壳坐洋幔,东亚逆转燕山期。
拼合碰撞冈底斯,缩短顺转白垩纪。
太平洋底西俯冲,背斜走滑造油藏。
内蒙中部华北北缘中生代逆冲-伸展构造
内蒙中部华北北缘中生代逆冲-伸展构造格局及空间关系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00级戚国伟摘要:在内蒙古大青山地区从楼华山至苏勒图,共发育3条大致走向北北东的大型逆冲断层,这些断层具有向北西逆冲推覆的运动性质,将研究区分割成四个构造带(构造岩片),从而构成一套完整的逆冲推覆体系。
原来确定的呼和浩特拆变质核杂岩,可能作为一个岩片而构成逆冲推覆体系的最上部一个构造单元。
构造年代学研究表明,本区逆冲发生的年代为121.6+1.6Ma,伸展的年代也为125Ma~121Ma,说明挤压和伸展构造同时发生。
本区构造形态与喜马拉雅地区具有一定的可比性,而喜马拉雅的逆冲与伸展同时形成的模式将对本区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对这两个地区的对比研究,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弄清这种板内造山带的成因机制。
关键词:大青山;逆冲推覆构造;变质核杂岩;拆离断层;挤压—伸展转换;喜马拉雅;藏南拆离系第一章前言已有的研究表明,碰撞后新大陆的发展趋势总是由早期的挤压增厚转换为后期的伸展减薄,这种转换确定了本地区后期大陆构造的基本框架,决定了其构造-热事件的发展趋势以及矿产形成与分布的规律。
因此,对大陆挤压-伸展构造体制转换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而对这一转换形成的构造格局及不同性质构造的时空关系的研究,则有助于对构造体制转换过程及机制的深入探讨。
华北地区处于多个构造体系的夹持部位,自古生代开始先后该区经历了古亚洲洋和环太平洋体系作用,形成了独特的大地构造格局。
中生代此区经历了强烈的构造转换,大陆动力学体制由挤压增厚转化为伸展减薄。
在此转换期间,既形成了印支-燕山期的大规模逆冲推覆构造,又发育中生代以来为数众多的伸展构造,如大规模的拆离断层、变质核杂岩及伸展盆地等,这种挤压与伸展共存的构造形式为研究大陆动力学体制转换提供了理想场所。
华北地区伸展构造发育的广泛性和完整性堪与美国科迪勒拉相比较,典型的变质核杂岩广泛发育,已确定的变质核杂岩有北京云蒙山(戴维斯等,1994)和房山变质核杂岩(宋鸿林,1996)、内蒙亚干(郑亚东等,1990;郑亚东,张青,1994;Webb et al.,1999)和赤峰娄子店变质核杂岩(王玉芳等,1994)、豫西陕东小秦岭变质核杂岩(Zhang and Zheng,1997a;张进江等,1998;Zhang andZheng,1999;Zhang et al.,2000)等。
华北地块北缘地质问题
华北地块北缘地质问题一、地层-沉积:1、东北区区域地层发育与地壳演化-王友勤,1996中晚元古代亚洲洋打开,也就是东北地区古生代洋—陆阶段地层发育演化的开始时间。
这个阶段结束或古亚洲洋封闭或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的碰撞时间众说纷云。
其中最主要的是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和二叠纪两种意见。
古生代的沉积史就是欧亚大陆从分裂到统一侧向增生及逐渐形成成熟地壳的历史。
中生代亚洲东北部环太平洋是一个活动带,是太平洋板块发展并与欧亚大陆相互作用的历史时期。
晚二叠世的成熟陆壳在中生代进入后地壳发展阶段,首先表现的是拉张型过渡壳的特点,然后是挤压型。
欧亚大陆形成了一系列北北东或近南北向火山喷发带和大型裂陷盆地,它们有的继承了古生代裂陷,有的是新生的裂陷或陆内裂谷。
新生代是太平洋板块活跃时期,形成一系列北东向的拉分线状盆地和沿断裂基性熔岩的喷溢。
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的碰撞:奥陶世末火山弧的火山活动停止时,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即开始碰撞。
这个碰撞有两次挤压高潮,一是晚奥陶世—志留纪,另一是中泥盆世—晚泥盆世。
碰撞对接带应该位于二连-南至锡林浩特北一线。
这样,亚洲洋的闭合时期在晚奥陶世—志留纪。
东北地区的洋—陆阶段边界在泥盆纪以前结束。
2、对内蒙古东部西拉木伦河南岸上二叠统铁营子组的重新厘定-刘永高,2001铁营子组由辽区二(1971)克什克腾旗幅20万区调中创立。
并定义为海陆交互相碎屑岩沉积夹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地质时代为晚二叠世。
1997年《内蒙古自治区岩石地层》将该组废弃,归入于家北沟组。
1997年1∶5万区域地质调查确定西拉木伦河南岸应存在上二叠统铁营子组,并厘定了新的含义——角度不整合于下二叠统于家北沟组之上的晚二叠世早期形成于河流至湖泊环境下的沉积碎屑岩。
对1∶20万克什克腾旗幅所建铁营子组进行了合理解体:①将含磨拉石建造及单纯古植物化石的陆相河流——湖泊沉积厘定为上二叠统铁营子组;②将含腕足、海生双壳及古植物等化石的海陆交互相沉积划入下二叠统于家北沟组。
华北地块北缘晚古生代-中生代花岗岩体侵位深度及其构造意义
A c t aP e t r o l o g i c aS i n i c a 岩石学报
华北地块北缘晚古生代 中生代花岗岩体侵位深度 及其构造意义
张Leabharlann 宏1 赵越1 刘健1 胡健民1 陈正乐1 李淼1 裴军令1 陈振宇2 周剑雄2
1 1 1 1 1 1 1 2 2 Z H A N GS h u a n H o n g ,Z H A OY u e ,L I UJ i a n ,H UJ i a n Mi n ,C H E NZ h e n g L e ,L I Mi a o ,P E I J u n L i n g ,C H E NZ h e n Y u a n dZ H O UJ i a n X i o n g
Z h a n gS H,Z h a oY ,L i uJ ,H uJ M,C h e nZ L ,L i M,P e i J L ,C h e nZ Ya n dZ h o uJ X .2 0 0 7 .E mp l a c e me n t d e p t h s o f t h e L a t eP a l e o z o i c-Me s o z o i cg r a n i t o i di n t r u s i o n sf r o m t h en o r t h e r nN o r t hC h i n ab l o c ka n dt h e i rt e c t o n i ci mp l i c a t i o n s . A c t aP e t r o l o g i c aS i n i c a , 2 3 ( 3 ) : 6 2 5- 6 3 8 A b s t r a c t A
燕山断崖知识点
燕山断崖知识点燕山断崖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地质景观,位于河北省燕山山脉中段,是中国大陆东西两侧地壳运动碰撞的产物。
它是世界上少有的属于陆壳碰撞的断崖地貌之一,也是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
本文将为您介绍燕山断崖的形成原因、地质特征以及相关的科普知识。
一、形成原因燕山断崖的形成源于地质构造的演化。
约4亿年前,欧亚板块与古太平洋板块相碰撞,形成了一个古老而庞大的太行地壳压褶带,其中包括了燕山山脉。
在随后的地质历史中,由于地壳运动的持续作用,造成了太行山地区的地壳抬升和挤压。
地壳的抬升使得古老的河流改道,而挤压压缩使得山脉之间的地层破裂,形成了断崖陡壁的地貌特征。
二、地质特征1. 峭壁:燕山断崖的最明显特征是陡峭的崖壁,垂直高耸于平原之上。
断崖峭壁的高度通常在数百米至千米以上,形成了壮观的景象。
2. 岩层倾角:燕山断崖上的岩层倾斜度较大,通常在40度至70度之间。
这是地壳受到挤压和抬升作用的结果,形成了陡峭的断崖。
3. 剪切带:燕山断崖的裂缝和剪切带是地壳运动造成的结果,也是燕山断崖独特的地质特征之一。
这些裂缝和剪切带形成了断层,使得断崖更加陡峭。
4. 古老地层:燕山断崖所见的岩层是地质历史的见证,包括了古老的变质岩、沉积岩等。
这些地层记录了地壳运动的演化过程,对研究地质学和构造地貌学具有重要意义。
三、科普知识1. 地壳运动:燕山断崖的形成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地壳运动是地球上陆地和海洋地壳不断变动的过程。
它包括了板块运动、地震和火山活动等现象,是地球构造演化和地质灾害发生的基础。
2. 构造地貌:燕山断崖是一种典型的构造地貌,构造地貌是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活动所形成的地貌类型,包括了山脉、盆地、断崖等。
燕山断崖的形成是地壳构造活动的结果之一。
3. 地质遗迹:燕山断崖上的地层和裂隙是地质演化过程的遗迹,它们记录了地球演化的历史。
对于地质学家和科学研究者来说,燕山断崖是一个宝贵的自然实验室,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规律。
华北北缘燕山褶断带早中生代地层年代学格架及其意义
华北北缘燕山褶断带早中生代地层年代学格架及其意义华北克拉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克拉通之一,自<sup>1</sup>.8Ga克拉通化之后保持了长期的相对稳定,直到中生代以来开始活化,导致了复杂的构造变形、频繁的岩浆活动和剧烈的地貌差异,并形成了一系列火山–碎屑沉积的山间盆地。
中生代是华北克拉通从相对稳定状态到开始活化的关键时间节点。
燕山褶断带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是一条近东西向自内蒙古延伸到辽宁西部的板内造山带。
它在中生代经历了从古亚洲洋到古太平洋构造域的重要构造体制变革,是华北克拉通北缘中生代岩浆活动、构造变形、盆地演化、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及板块动力学研究的经典地区。
而对上述问题的讨论都要以精准的地层年代学格架为基础,这有赖于详细、系统的地质调查以及对关键地层和岩体的精确定年。
此前在燕山褶断带的研究多集中在中生代晚期,因此本文聚焦于中生代早期(三叠纪–侏罗纪)。
我们在燕山褶断带的盆地内选择经典剖面对关键层位和重要岩体展开系统的地质调查和测年工作,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建立精确的中生代早期的地层年代学格架。
燕山褶断带三叠系多为陆源碎屑沉积,缺少可以限定地层时代的生物化石及火山岩夹层,这严重制约了地质工作者对该区域地层时代及盆地演化的认识。
笔者在冀北下板城盆地上三叠统的辉石安山岩中获得了229±3 Ma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和232.6±0.6 Ma的黑云母<sup>40</sup>Ar–<sup>39</sup>Ar坪年龄。
同一样品使用不同的测年方法获得了误差范围内一致的同位素年龄,验证了测年结果的可靠性。
该套火山岩覆盖在蓟县系燧石条带白云岩之上,为下板城盆地最底部地层,其喷发年龄为<sup>2</sup>30 Ma,岩性和时代均可与辽西凌源上三叠统水泉沟组火山岩对比。
华北地块北缘晚古生代_早中生代岩浆活动期次_特征及构造背景_张拴宏
第29卷第6期2010年11月岩石矿物学杂志ACTA PETROLOGICA ET M INERALOGICAVol.29,No.6:824~842Nov.,2010华北地块北缘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活动期次、特征及构造背景张拴宏1,赵越1,刘建民1,胡健民1,宋彪2,刘健1,吴海3(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2.北京离子探针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 3.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河北燕郊065201)摘要:通过对华北陆块北缘近年来获得的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岩锆石U-Pb及部分39Ar-40Ar测年结果的分析,认为该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期间至少经历了泥盆纪、早石炭世晚期)中二叠世及二叠纪末)三叠纪等3期明显的岩浆作用过程。
泥盆纪岩浆活动时限在400~360M a左右,岩性主要为碱性岩(正长岩及二长岩),其次为基性-超基性岩、二长闪长岩、碱性花岗岩及流纹岩,出露面积较少。
早石炭世晚期)中二叠世岩浆活动时限在330~265 M a左右,岩性主要为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及花岗岩,其次为辉长岩及英云闪长岩。
二叠纪末)三叠纪岩浆活动(250~200M a),岩性主要为钾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及碱性杂岩,其次为基性-超基性岩及少量中酸性火山岩。
华北地块北缘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岩呈近东西走向的带状分布,其中泥盆纪及早石炭世晚期)中二叠世岩浆岩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隆起上,而二叠纪末)三叠纪岩浆岩分布范围更大,其南界可以到达燕山构造带最南端的蓟县盘山及太行山北段的河北涿鹿矾山地区。
这些广泛分布的多期次岩浆活动表明华北地块北缘在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岩浆及构造作用过程。
泥盆纪岩浆活动可能与白乃庙岛弧岩带与华北克拉通弧-陆碰撞后的伸展作用有关。
早石炭世晚期)中二叠世岩浆活动的形成与古亚洲洋向华北地块的俯冲作用有关。
而二叠纪末)三叠纪岩浆活动的形成与华北地块与西伯利亚南缘蒙古增生褶皱带拼合后的伸展及岩石圈拆沉作用有关。
华北板块早古生代构造_沉积演化_刘波
1999年7月SCIEN T I A G EO LO GI CA SIN ICA34(3):347—356华北板块早古生代构造-沉积演化*刘 波 钱祥麟 王英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北京 100871)摘 要 任一特定时期的地质演化都必定源自前期背景,并影响后继地质作用。
元古宙的构造特征及晚古生代的地质记录可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早古生代华北板块的构造-沉积演化,这一演化包括4个阶段。
第1阶段(∈1—∈3)以被动陆缘的发育和全球海平面上升为特点,二者叠加形成强烈的相对海平面上升,并在南、北边缘形成早期沉积。
第2阶段(O1y—O1l)表现为因洋壳俯冲导致的西南部构造抬升及全球海平面下降,二者结合形成的相对海平面下降在华北中部及西南部形成分布广泛的不整合面及白云岩。
第3阶段(O1m—O2)期间,来自南、北的挤压导致以边缘上凸为特点的板块变形,在伴以全球海平面上升的情况下导致轻度的相对海平面上升并形成板块中部局限陆表海的膏岩沉积。
第4阶段(O3—C1)则是强烈的南北挤压和全球海平面下降导致华北大陆板块整体鞍状抬升和长期不整合的发育,该不整合在北部及南部的侵蚀作用明显强于中部。
关键词 早古生代 华北板块 构造-沉积演化1 构造背景早古生代华北板块包括现在的鄂尔多斯及朝鲜半岛。
华北板块在晚太古代进入板块构造机制演化(钱祥麟1986,1995)之后,在中、新元古代形成了以大套浅海相沉积为特点的第一套盖层,其典型代表是蓟县中上元古界剖面。
元古宙广泛裂谷火山岩及岩墙群的存在表明此时华北板块已属成熟刚性板块(候贵庭等,1994,1998)。
沉积岩系展布及火山岩系性质显示中、新元古代的华北具有拗拉槽的构造背景。
元古代时华北板块内存在两条主要拗拉槽,即燕辽拗拉槽和中条拗拉槽(孙枢等, 1981,1982;李继亮等,1987)。
或者说华北板块元古宙最主要的构造单元是燕辽、太行和中条拗拉槽构造(钱祥麟,1986)。
华北板块南部边缘存在北西西向的豫淮拗拉槽,该拗拉槽一直活动到元古宙末(震旦纪)。
华北及其以北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格架主体特点
华北及其以北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格架主体特点
华北及其以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构造地质区,其构造格架主体特点主要表现在晚古生代到早中生代时期。
具体来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晚古生代时期(约4.2亿年前至3.6亿年前),华北及其
以北地区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地壳演化事件,即华北板块原地生长、叠加和隆升。
这一事件使得华北地区的地质变迁显著加剧,发生了许多塌陷和隆升事件。
二、早古生代至中古生代时期(约4.2亿年前至2.5亿年前),华北地区经历了多次垂向构造运动和经典环状构造发展。
这期间的构造事件主要表现为逆冲和挤压,使得华北及其以北地区逐渐形成了较为复杂的构造格架。
此外,华北地区还发生了多期岩浆活动,形成了一些特殊的岩浆岩,如山西花岗岩、塔曼岛花岗岩等。
三、晚中生代时期(约1.5亿年前至6500万年前),华北及
其以北地区经历了一次重要的构造事件——华北地块与其他地块的闭合碰撞,形成了中国大陆东部构造格局的基础。
在这一时期,华北及其以北地区的地质构造进一步复杂化,出现了大规模的花岗岩浆活动,形成了巨大的岩浆侵入体和火山岩熔岩流等。
同时,华北地区还经历了持续时间较长的地壳伸展和隆升作用,形成了一些断陷盆地。
总之,华北及其以北地区晚古生代至早中生代时期的构造格架主体特点是地壳演化加剧、逆冲和挤压作用、经典环状构造发
展、花岗岩浆活动等。
这一时期的构造变化,为华北及其以北地区演化历史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也为后来的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辽西中生代火山喷发旋回划分与地质意义
辽西中生代火山喷发旋回划分与地质意义【摘要】中生代辽西地区经历了多旋回多期次火山喷发作用,各旋回火山作用间歇期有巨厚的河流相或湖沼相沉积。
依据火山岩地层层序、喷发韵律,可将辽西火山岩划分为中生代侏罗纪兴隆沟火山喷发旋回、髫髻山火喷发旋回,白垩纪张家口火山喷发旋回、义县火山喷发旋回、大兴庄火山喷发旋回。
与火山岩及火山作用有关的金属、非金属矿产具有一定的成矿规律性。
【关键词】中生代;辽西;火山喷发旋回;划分1.区域地质背景辽西地区位于华北地台燕山台褶带与山海关隆起的交接部位,自中生代已上升为陆地而成为欧亚大陆板块的一部分(东缘),进入了滨太平洋构造域的发展演化阶段,受太平洋板块北西向作用影响,产生了一系列北东向分布的断裂和褶皱,伴随着这种作用,形成了以裂隙式、中心式火山喷发为主要特点的火山活动,陆相火山岩十分发育,是中国东部濒太平洋构造-岩浆-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生代为陆相火山喷发,中生代火山岩岩浆演化具由基性—中性—中酸性—酸性演化趋势。
火山喷发型式:侏罗纪以裂隙式喷发为主,白垩纪以中心式喷发为主。
2.辽西地区中生代火山喷发旋回划分及特征依据火山岩地层层序、时空演化过程、岩浆成分的规律性及喷发韵律,辽西地区中生代火山岩自下而上可进一步划分为侏罗纪兴隆沟火山喷发旋回、髫髻山火山喷发旋回,白垩纪张家口火山喷发旋回、义县火山喷发旋回、大兴庄火山喷发旋回。
(1)兴隆沟火山旋回兴隆沟旋回火山岩主要分布于北票市兴隆沟—三宝四坑、朝阳上扣—泉盛合和南票兴隆屯等地,为辽西燕山旋回火山岩第一期火山喷发,以宁静的喷溢为主,由基性—中性熔岩和中性碎屑熔岩组成,岩石类型有玄武岩、安山岩、及安山质碎屑熔岩,以安山岩为主。
在北票兴隆沟一带,该旋回火山岩可划分出5个火山喷发韵律,韵律类型为碎屑熔岩—熔岩。
(2)髫髻山火山旋回髫髻山旋回火山岩分布较为广泛,主要分布于朝阳、北票、建昌、凌源等地。
火山活动具有多期次喷发,且喷发韵律发育的特点,以中性岩浆喷溢为主,岩浆演化由基性—中性—基性。
辽西地区燕山板内造山带早中生代构造变形的年代学限定
A c t aP e t r o l o g i c aS i n i c a 岩石学报
辽西地区燕山板内造山带早中生代构造变形的 年代学限定
胡健民1 刘晓文2 杨之青3
1 2 3 H UJ i a n Mi n ,L I UX i a o We n a n dY A N GZ h i Q i n g
H uJ M,L i uX Wa n dY a n gZ Q. 2 0 0 7 .G e o c h r o n o l o g i c a l c o n s t r a i n s f o rt h ee a r l yMe s o z o i ct e c t o n i cd e f o r ma t i o no f Y a n s h a n i n t r a p l a t eo r o g e ni nn o r t h e a s t e r nC h i n a .A c t aP e t r o l o g i c aS i n i c a , 2 3 ( 3 ) : 6 0 5- 6 1 6 A b s t r a c t T h es t u d yo nt h et e c t o n i c s i nt h ew e s t e r nL i a o n i n gp r o v i n c eh a s c o n f i r m e dt h e r eo c c u r r e ds e v e r a l t i m e s o f t h r u s t i n ga n d s l i d i n g .I ng e o l o g y ,t h et i m eo f t h e d e f o r m a t i o n s w e r e d e f i n e dd u r i n g a f t e r t h e s e d i m e n t a t i o no f t h e l a t e T r i a s s i c L a o h u g o uF o r m a t i o nt o t h ee v a p o r a t i o no f t h ev o l c a n i cr o c k s o f t h el a t eJ u r a s s i cT i a o j i s h a nF o r m a t i o no r L a n q i F o r m a t i o n .E s p e c i a l l y ,t h ee a r l yt h r u s t s w e r e c o v e r e db y t h e S h u i q u a n g o uF o r m a t i o na n dt h e l a t e t h r u s t s w e r e c o v e r e db y t h e T i a o j i s h a nF o r m a t i o no r L a n q i F o r m a t i o n . I nt h i s p a p e r , t h ea u t h o r s o b t a i n e ds o m eS H R I M PU P ba g e s o f z i r c o n s f r o mt h e v o l c a n i c r o c k s o f t h e S h u i q u a n g o uF o r m a t i o n ,t h e v o l c a n i c g r a v e l s o f D e n g z h a n g z i F o r m a t i o n ,t h ev o l c a n i cr o c k so f T i a o j i s h a nF o r m a t i o n ,a n dt h ea n d e s i t i c p o r p h y r i t ev e i ni n t r u d e di n t ot h ee a r l yt h r u s t s y s t e m .T h ea g e s c o n s t r a i nt h et i m e s o f t h ee a r l yM e s o z o i cd e f o r m a t i o n s i nY a n s h a ni n t r a p l a t e o r o g e n .T h e y a r e v e r y i m p o r t a n t f o r t h e r e s e a r c h i n go nt h ee a r l yd e f o r m a t i o n a l f e a t u r e s a n dd e f o r m a t i o n a l e v o l u t i o no f Y a n s h a ni n t r a p l a t eo r o g e n . K e yw o r d s Y a n s h a nI n t r a p l a t eo r o g e n ,We s t e r nL i a o n i n gP r o v i n c ea n dN o r t h e r nH e b e iP r o v i n c ea r e a ,S h r i m pU P bd a t i n g o f Z i r c o n s 摘 要 在辽西进行的构造研究确认了这里曾经在早中生代期间发生过几次重要的构造变形事件, 地质上, 这几次构造变 形的时代被限定在中三叠世老虎沟组沉积之后到晚侏罗世髫髻山 / 蓝旗组火山岩喷发之前。期间, 第一期逆冲推覆构造被水 泉沟组不整合覆盖, 第二期逆冲推覆构造被髫髻山组 / 蓝旗组不整合覆盖。本文通过对水泉沟组火山岩、 邓杖子组火山岩砾 石、 髫髻山组底部火山岩以及侵位到逆冲构造岩片中的安山玢岩脉体进行锆石 S H R I M P法 U P b 定年, 比较准确地限定了燕山 板内造山带早中生代几次构造变形的时代。这对于研究燕山板内造山带早期变形特征和变形历史、 研究整个燕山造山带的 变形过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燕山板内造山带;辽西 冀北地区;锆石 U P b 定年 中图法分类号 P 5 9 7 . 3 ;P 5 4 2 . 2
[解读]中生代-燕山运动(构成中国地貌格局)
7、燕山运动(约1.5亿年):侏罗纪和白垩纪期间中国广泛发生的地壳运动。
该运动形成了大量褶皱断裂山地和大量小型断陷盆地,并伴以岩浆活动,特别在东南沿海一带花岗岩侵入和火山岩的喷发尤为剧烈,显示了太平洋沿岸地带构造活动的加强。
经过燕山运动,中国地貌的构造格局已清晰地显现出来。
1927年翁文灏在《中生代以来中国东部的地壳运动和火山活动》中,将中国东部造山运动分为4期:秦岭期(古生代末)、燕山期(侏罗纪末、白垩纪初)、南岭期(白垩纪末、第三纪初)和陇山期(第三纪后半期)。
燕山运动以北京附近的燕山为标准地区而得名。
此后中国地质学家对燕山运动不断进行研究,并提出不同的分期意见。
燕山运动对中国大地构造的发展和地貌轮廓的奠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此时中国陆域又有扩大,古地中海继续后撤。
由于构造背景不同,燕山运动的强度和表现形式有明显的东、西差异。
西部:在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以西,为相对稳定的一些大型内陆盆地所在,如鄂尔多斯、四川、准噶尔、塔里木等盆地,它们在中生代期间几乎连续地接受河、湖相沉积;盆地外围已固结了的古生代地槽带,普遍发生基底褶皱。
东部:上述一线以东,构造活动较强烈,造成许多北北东或北东向平行斜列的褶皱断裂山地和大量小型断陷盆地,并伴以岩浆活动,特别在东南沿海一带花岗岩侵入和火山岩的喷发尤为剧烈,显示了太平洋沿岸地带构造活动的加强。
经过燕山运动,中国地貌的构造格局已清晰地显现出来。
褶皱、岩浆侵入和喷出活动,以及陆内碰撞、张裂拗陷和挤压推覆等现象,所有这些构造活动即相当于燕山运动在中生代环太平洋地带是构造运动最强烈的地带。
特别是在侏罗纪和白垩纪,由于太平洋洋壳板块不断向大陆板块俯冲,引起大陆边缘地带的挤压。
燕山运动的结果,形成环太平洋褶皱带(如北美的内华达山脉、亚洲西伯利亚东部各山脉等)以及环太平洋岛弧和海沟体系。
由于大陆活动边缘的增长,导致活动带的向外推移,包括北美东部的海岸山系、日本、中国台湾、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西兰等地,到了新生代即新阿尔卑斯阶段才褶皱隆起。
燕山地区土城子组沉积岩古地磁新结果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燕山地区土城子组沉积岩古地磁新结果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土城子组沉积岩的积时代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在华北板块北缘,有着大面积出露。
对于土城子组的年龄约束的成果近年来也相继发表(~153-137 Ma),地层良好的定年以及未受到变质变形作用,这些条件都对我们的古地磁学研究有利。
此次研究在北票盆地、承德盆地以及延庆地区采集了土城子组上、中、下层位的砂岩进行古地磁学研究。
我们采集了294块样品,共计30个古地磁采样点,对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热退磁处理。
清理掉现代场产生的粘滞剩磁后得到了稳定的特征剩磁方向,其中北票地区通过了C级倒转检验和95%置信区间与99%置信区间的褶皱检验,表明其为原生剩磁。
承德盆地的样品可以通过99%置信区间的褶皱检验,延庆地区与其他两个地区特征剩磁方向基本一致,这些基本可以说明了他们特征剩磁的原生性。
对三个地区的30个采点的VGP进行Fisher平均得到了华北~145 Ma的古地磁极83.3°N,233.2°E(A95=4.4°)。
土城子组(~145 Ma)的古地磁极,对于华北中生代时期的极移曲线的建立做出了贡献,我们对中生代的西伯利亚的极移曲线进行拟合的得出了西伯利亚板块同时期的古地磁极,并通过同时期的华北板块的古地磁极与西伯利亚板块的极进行对比,发现在~145 Ma之后还存在~1200千米的地壳缩短。
燕辽地区中生代构造格局的再讨论
燕辽地区中生代构造格局的再讨论
燕辽地区中生代构造格局的再讨论
本文中,笔者对燕辽地区的构造形迹进行了重新厘定,并将其划分成不同构造阶段的产物,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燕辽地区范围包括"内蒙地轴"和燕山沉降带,其构造格局主要由燕辽向斜、燕辽复向斜和秦皇岛背形及其配套断裂组成,在这三个区域构造样式之下又发育次一级的褶皱构造及其配套断裂,并且后期构造对前期构造改造、叠加和利用,致使出现复杂的构造格局.海西一印支期形成了燕辽向斜及其配套断裂,"内蒙地轴"是燕辽向斜的北翼.燕辽沉降带是燕辽向斜的南翼.早中侏罗世进一步褶皱成复向斜,"内蒙地轴"南缘断裂是复向斜的轴部纵断裂并充填了上侏罗统作为裂隙充填物.中晚侏罗世开始,以秦皇岛-凌源断裂为轴面褶皱成一个背形.秦皇岛-凌源断裂的存在及其对燕山段和辽西段的影响致使燕山段和辽西段具有不同的地表出露形态.
作者:林晓辉李建国秦正永LIN Xiao-hui LI Jiang-guo QIN Zheng-yong 作者单位: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天津,300170 刊名:地质调查与研究英文刊名:GEOLOGICAL SURVEY AND RESEARCH 年,卷(期):2009 32(2) 分类号:P548 关键词:构造格局构造形迹褶皱断裂中生代燕山辽西。
燕山运动部分
定义翁文灝(Wong,1926,1927,1929)最早命名的燕山运动,是指发生在华北燕山地区中晚侏罗世期的重大构造事;中-晚侏罗世初期(165±5 Ma)东亚多板块拼贴运动学发生重大调整, 构造体制发生重大转换, 启动了以中朝地块为中心、来自北、东、南西不同板块向东亚大陆“多向汇聚”的构造新体制, 形成以陆内俯冲和陆内造山为特征的东亚汇聚构造体系。
同时大陆地壳岩石圈发生显著增厚, 并紧随早白垩世以剧烈的大陆岩石圈伸展和火山-岩浆活动为特征的岩石圈巨量减薄和克拉通破坏, 导致燕辽生物群灭绝和热河生物群兴盛的重大生物群更替, 成为中国大陆和东亚重大构造变革事件, 这是燕山运动的基本内涵。
[1]发生时间关于燕山运动发生的时限,张宏仁(1998)曾以《燕山事件》为题发表了一篇文章,认为燕山运动源于一次强烈的构造事件,其发生事件采纳了翁文灝最初定义的界面,即九龙山组和髫髻山组之间的不整合面所代表的时间。
[2]赵越等(2004)根据中侏罗世日本海沟增生楔和东亚火山弧的出现, 认为作为燕山运动主幕构造转换时代为中侏罗世。
龙门组砾岩含有元古界砾石的事实说明,在龙门组最下面一层砾岩沉积之前,极强烈的断块运动已经发生,不整合面应该在龙门组之下。
另一方面,上、下窑坡组含煤组及相应时代的地层在华北广泛分布,直到煤系地层的顶部,未发现有北东向断块活动的破坏,断块活动应发生在上窑坡组之后,代表燕山运动起始发生的界面不是原来翁文灝提出的侏罗系九龙山祖和髫髻山组之间,而是在门头沟煤系或上窑坡组与龙门组之间[2]。
任纪舜等(1999)以张家口组火山岩系喷发之前约145±5 Ma 作为中国东部构造体制转换时期。
牛宝贵等(Niuetal. , 2004)在张家口火山岩底部获得锆石U-Pb SHRIMP 年龄, 将135 Ma 定为从挤压构造体制向伸展构造体制转换时间。
[1]成因崔盛芹等(1999 , 2002)提出印支运动与燕山运动之间连续性的观点, 认为自印支运动开始,濒太平洋构造带的活动性加强, 到燕山期达到高潮, 将印支运动视为燕山运动的前奏。
燕山地区新元古界青白口系沉积层序与地层格架研究
燕山地区新元古界青白口系沉积层序与地层格架研究
燕山地区新元古界青白口系沉积层序与地层格架研究
燕山地区是中国新元古界青白口系出露最好、层序较为完整的地区.从沉积特征研究入手,确定了各种沉积相、微相及沉积序列,在区内青白口系划分出4 种沉积体系及5种沉积相、12种沉积亚相、16种微相.对副层序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进行了分析,结合层序界面和最大海泛面的研究,将区内青白口系划分出 3 个层序.在层序划分和对比基础上建立了燕山地区青白口纪的地层沉积格架并对其古地理演化进行了探讨.认为燕山青白口纪的沉积为华北陆块上真正的盖层沉积.
作者:周洪瑞梅冥相罗志清邢矿 ZHOU Hong-rui MEI Ming-xiang LUO Zhi-qing XING Kuang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 刊名:地学前缘 ISTIC PKU 英文刊名: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年,卷(期): 2006 13(6) 分类号: P539.2 关键词:燕山地区新元古界青白口系层序地层地层格架。
华北板块北缘元古代年代地层格架及其形成过程
华北板块北缘元古代年代地层格架及其形成过程
徐备
【期刊名称】《现代地质》
【年(卷),期】1999(13)2
【摘要】无
【总页数】1页(P219)
【作者】徐备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内蒙古苏左旗南部华北板块北缘中新元古代-古生代裂解-汇聚事件的地质记录[J], 张臣;吴泰然
2.华北板块北缘东段中元古代造山带地质特征及构造演化 [J], 刘锦;李东涛;蒯兵;李玉超;彭游博;赵辰;杨仲杰;刘文彬
3.辽北地区早石炭世变质火山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对华北板块北缘东段构造演化的启示 [J], 张丽;张超;刘永江;李伟民;葛锦涛;冯志强;陈井胜;付俊彧
4.华北板块北缘中段中元古代晚期花岗岩类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J], 张臣;刘树文;何国琦;黄宝玲
5.华北板块北缘中段二叠纪岩浆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锆石Hf同位素测试数据集[J], 王文龙;刘洋;赵利刚;滕飞;杨泽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北北缘燕山褶断带早中生代地层年代学格架及其意义
华北克拉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克拉通之一,自<sup>1</sup>.8
Ga克拉通化之后保持了长期的相对稳定,直到中生代以来开始活化,
导致了复杂的构造变形、频繁的岩浆活动和剧烈的地貌差异,并形成
了一系列火山–碎屑沉积的山间盆地。
中生代是华北克拉通从相对稳定状态到开始活化的关键时间节点。
燕山褶断带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是一条近东西向自内蒙古延伸到辽宁西部的板内造山带。
它在中生代经历了从古亚洲洋到古太平洋构造域的重要构造体制变革,是华北克
拉通北缘中生代岩浆活动、构造变形、盆地演化、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及板块动力学研究的经典地区。
而对上述问题的讨论都要以精准的地层年代学格架为基础,这有赖于详细、系统的地质调查以及对关
键地层和岩体的精确定年。
此前在燕山褶断带的研究多集中在中生代晚期,因此本文聚焦于中生代早期(三叠纪–侏罗纪)。
我们在燕山褶断带的盆地内选择经典剖面对关键层位和重要岩体展开系统的地质
调查和测年工作,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建立精确的中生代早期的
地层年代学格架。
燕山褶断带三叠系多为陆源碎屑沉积,缺少可以限
定地层时代的生物化石及火山岩夹层,这严重制约了地质工作者对该
区域地层时代及盆地演化的认识。
笔者在冀北下板城盆地上三叠统的辉石安山岩中获得了229±3 Ma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和232.6±0.6 Ma的黑云母<sup>40</sup>Ar–<sup>39</sup>Ar坪年龄。
同一样品使用不同的测年方法获得了误差范围内一致的同位素年龄,
该套火山岩覆盖在蓟县系燧石条带白云岩验证了测年结果的可靠性。
.之上,为下板城盆地最底部地层,其喷发年龄为<sup>2</sup>30 Ma,
岩性和时代均可与辽西凌源上三叠统水泉沟组火山岩对比。
该套上三叠统火山岩长期被当做侏罗系南大岭组,对该套火山岩时代和层位的
新认识将引发对地层划分和对比、盆地演化和构造事件的重新思考和讨论。
Wong(1927,1929)在北京西山和辽西北票的工作基础上提出
了“燕山运动”。
现在该术语被认为代表广泛发育在中国东部的侏罗
–白垩纪的重要构造活动,对中国东部大地构造的发展和地貌轮廓的
奠定具有决定性作用。
然而,关于“燕山运动”的地层年代学格架、
构造分期及时限、活动方式、构造演化特征等仍然众说纷纭。
北京西山是“燕山运动”研究的经典地区,该地区侏罗纪有两期重要的火山
喷发,分别形成了早期的南大岭组和晚期的髫髻山组。
作为北京西山
最早的一期火山活动,南大岭组火山岩的喷发被认为代表了燕山期的
开始,然而其时代长期没有得到准确限定。
其上的窑坡组因含有可与
中侏罗世英国约克郡植物群对比的植物化石而被认为是早–中侏罗世,进而南大岭组的时代被定为早侏罗世。
我们在北京西山进行详细
的野外调查后选择了五条剖面,对南大岭组火山岩系统取样并进行锆
石U–Pb和<sup>40</sup>Ar–<sup>39</sup>Ar同位素定年。
彩虹
桥剖面所取南大岭组火山岩样品自下而上分别给出了170±1 Ma(安山岩段底部)、169±3 Ma(安山岩段中部)、168±2 Ma(安山岩段顶部)和175±1 Ma(火山碎屑岩段中部)的锆石U–Pb年龄。
采自法城口剖面的安山岩样品(下部)给出了172±2 Ma的谐和年龄。
锆石
168 Ma,–175年代学数据表明南大岭组火山岩的喷发年龄为Pb–U.时代主要为中侏罗世而非原来认为的早侏罗世。
在青白口地区,闪长玢岩岩床顺层侵入到中–新元古界地层,之后与围岩一起发生变形,
形成青白口背斜,而在此之前,区域上未见明显的构造变形。
在岩床中取闪长玢岩样品进行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测试,获得了177±1 Ma的岩床侵位年龄,限定了北京西山最早一期构造变形的年龄上限。
由此可知,青白口背斜褶皱变形和燕山期构造作用的起始时间不早于177±1 Ma,大致为早–中侏罗世之交。
南大岭组火山岩
<sup>40</sup>Ar–<sup>39</sup>Ar测试结果(138–149 Ma之间)相对于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结果(168–175 Ma)明显年轻,不指示南大岭组火山岩的喷发时代,而是后期的构造–热叠加事件导致的<sup>40</sup>Ar–<sup>39</sup>Ar同位素时钟重启的结果。
辽西中侏罗统海房沟组主要由沉积碎屑岩夹中酸性火山岩组成,角度不整合覆盖在北票组煤系地层或更老地层之上。
海房沟组之下的角度不整合被认为是燕山运动A幕的产物,且海房沟组沉积地层中Schmeissneria sinensis(中华施氏果)、Xingxueanthus sinensis (中华星学花)和Euanthus Panii(潘氏真花)化石的发现为揭示被子植物起源提供了关键证据,因此精确限定海房沟组的时代对深入了解燕山地区中生代构造活动和古生物演化历史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辽西金岭寺–羊山(金–羊盆地)东南缘选择了两条剖面,对海房沟组火山岩进行系统采样并展开锆石LA–ICP–MS和SHRIMP U–Pb测年工作,获得了海房沟组火山岩段的锆石U–Pb年龄(169–164 Ma),
将海房沟组与北票组的时代分别限,结合前人在北票地区的研究成果定为169–161 Ma和177–169Ma。
中侏罗统海房沟组中发现被子植物化石,因此被子植物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中侏罗世。
同为燕山褶断带的煤系地层,辽西北票组的时代老于京西窑坡组。
燕山褶断带中生代形成了一系列陆相火山–沉积盆地,盆地内广泛分布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以及含有陆相生物化石的沉积地层。
地层定年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依靠沉积其中的古生物化石,另一种则是对其中的火山岩进行同位素定年。
本文将两者结合,在燕山褶断带建立了较为精确的中生代早期的年代学格架。
通过地层划分和对比,本文暂将燕山褶断带中生代早期的构造变形划分为四期:D<sub>1</sub>期(中–晚三叠世)为古亚洲洋闭合碰撞导致的的南北向挤压,随后华北进入了碰撞后伸展阶段。
目前人们对D<sub>2</sub>期(早侏罗世)的构造环境的认识存在较大争议:一些学者认为杏石口组为同构造磨拉石沉积,是构造挤压的产物;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该套砾岩形成于伸展环境。
海房沟–髫髻山组之下的角度不整合原来被认是“燕山运动A幕”的产物,然而同位素年代学数据表明海房沟组时代老于髫髻山组,两者之下的角度不整合有可能为同一构造事件的演化的时空不均一导致,也有可能是对性质不同的两期构造事件的响应。
本文暂将之划分为两期进行讨论(D<sub>3</sub>和D<sub>4</sub>)。
无论是哪种推测,都需要更细致的野外调查和更有力的地质证据。
Coniopteris–Phoenicopsis植物组合是中国北方侏罗纪煤系地层的重要代表,该植物组合大量出现在中侏罗世中晚期的海房沟组(169–161 Ma)和窑
而在早侏罗世晚期–中侏罗世早期的北票组,)161 Ma–168坡组(.(177–169 Ma)奇缺。
因此,可以确定Coniopteris–Phoenicopsis 植物组合的大量出现是在中侏罗世巴柔期之后,并延续到晚侏罗世。
前人在利用该植物组合判断地层时代时,往往认为该植物组合为早–中侏罗世的代表分子,因此对相关地层时代的认识可能出现偏颇。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对Coniopteris–Phoenicopsis时代的新认识,我们对中国北方侏罗纪煤系地层的时代做了些调整。
这次调整综合了已有的古生物学、古气候学、构造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成果,使得原本比较笼统的中国北方侏罗纪煤系地层的时代有了更为精确的
限定。
中国北方侏罗纪煤系地层的时代主要为中侏罗世,由于气候变化或盆地抬升,中国北方侏罗纪成煤期于晚侏罗世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