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 张籍

合集下载

秋思古诗表达的情感

秋思古诗表达的情感

秋思古诗表达的情感
《秋思》是唐代著名诗人张籍的乡愁诗。

这首诗描述了宦游在外的诗人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它深沉于浅浅,寓意曲折在柔和。

乍一看,几句话,仔细吟诵,却意味无穷。

张籍户籍吴郡,他在写作这首诗时正清居东都洛阳。

那时候是秋天,秋风瑟瑟激起了作家独在异乡的凄寂情结,产生对故乡、家人的怀念之情,因此写作了这首诗。

作品原文:
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作品赏析:
第一句说我清居洛阳,秋风瑟瑟。

平平的叙述,不事渲染,却有含蕴。

秋风瑟瑟是隐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好像不可见。

秋风瑟瑟所包括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村黄落,百卉凋零,给大自然和世间产生一片秋光秋景、秋容秋态。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

这就使原本早已很真切明显的乡思中又带来了欲归不可的怅惘,心绪变的更为繁杂跨平台了。

三、四两句,抛开寄信的实际全过程和主要内容,只剪取家信就需要传出时的一个关键点一一“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J
作家既因“意万重”而觉得难以下笔,又因托“路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浓厚丰富多彩的爱意和无法表述的分歧,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括着万语千言的信几近“书被催成墨未浓”了。

这首诗简洁易懂,不费吹灰之力就能理解它的意思。

平淡却又不平淡,也是诗歌中难得的好作品,让人读后有同感。

王安石对张籍诗歌风格的评价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J在这首诗中,张籍用生活中最常见的细节来表达对家乡亲人深深复杂的思念。

张籍《秋思》原文赏析

张籍《秋思》原文赏析

张籍《秋思》原文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成语大全、谜语大全、汉语拼音、美文、教案大全、实用模板、话题作文、写作指导、试题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dioms, riddles, pinyin, American writing, lesson plans, practical templates, topic essays, writing instructions, test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materials Format and writing, please pay attention!张籍《秋思》原文赏析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张籍《秋思》赏析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张籍古诗秋思赏析

张籍古诗秋思赏析

张籍古诗秋思赏析张籍古诗秋思赏析《秋思》这首诗作犹如间谍的谍文,其实隐含许多哲音思维理论文法。

对易理的理解,极有好处。

接下来是小编带来的张籍诗歌秋思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课文简说。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全诗的大意是: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

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此诗可见一斑。

词句解析。

(1)“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 第一句说秋天来到了洛阳城里,因为秋风起了,平平叙事,似乎不事渲染。

第二句中的“欲作家书”,才一下子使我们感到了平淡的秋风中所蕴涵的游子情怀。

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却不可见。

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寂寥肃杀之气,也可使秋叶纷纷,落红遍地,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容秋态。

那么,诗人见到的恐怕是这秋风带来的凄凉摇落之景。

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怎能不勾起羁泊异乡的孤独寂落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呢?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给予读者多么丰富的想象啊!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要表达这思念之情,在那个时代,只有修一封家书了。

可写一封家书,来表达离情别绪又谈何容易!这“意万重”颇值得玩味。

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古诗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翻译赏析

古诗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翻译赏析

古诗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翻译赏析《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作者是唐朝文学家张籍。

其古诗全文如下: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前言】《秋思》是唐代诗人张籍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描写的是宦游在外的诗人,面对秋天的景物写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及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深深思念。

【注释】⑴家:一作“归”。

意万重:形容思绪万千。

⑵行人:指送信的人。

⑶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

【翻译】洛阳城中又刮起了秋风,那凉丝丝的秋风似乎在催我写一封家书,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向亲人诉说。

心事永远说不尽,无奈太匆匆,捎信人即将出发,我又拆开了合上的信封,检查有没有说全自己的心事。

【赏析】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

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

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

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

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

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

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

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

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

《秋思》原文及翻译赏析(通用)

《秋思》原文及翻译赏析(通用)

《秋思》原文及翻译赏析(通用)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欲发又开封。

译文孙长江客居在洛阳城里,眼见得秋风又起;想写一封家书,告慰家人,真的千愁万绪,感慨万端。

只恐怕匆匆写来,说不尽心中的思念;行人就要上路了,匆匆拆开信封,再看一看啊,有没有漏掉什么重要的话!百字赏析文孙长江如小溪般清澈,如大海般深沉,这就是乡情、乡思、乡恋与乡愁。

写思乡之情,偏选在他乡之秋,秋风思归嘛!于是,诗人只是淡淡一笔,“洛阳城里见秋风”,轻轻撩拨了一下,全诗便被龙笼罩在了也浓也淡的愁绪之中。

“偏是有家归不得”,写封家书吧!匆言匆语,怎写得尽心中一个“苦”字!“行人临发又开封”,一个细节,细小的动作,何其微妙,何其传神!古人说:“以一目尽传精神。

”张籍的《秋思》一诗,可谓得其神哉!作品鉴赏篇二范仲淹是当时的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官至副宰相。

他了解民间疾苦,深知宋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主张革除积弊,但因统治集团内部守旧派的反对,没能实现。

他也是著名的文学家。

这首《渔家傲》是他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他亲身经历的边塞生活。

古代把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交界地方叫做“塞”或“塞上”、“塞下”。

这首词所说的塞下,指的是北宋和西夏交界的陕北一带。

从词史上说,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任何一首诗词的审美价值,是由多种艺术功能构成的。

这首《渔家傲》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怀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来衡量,而应该用艺术的尺度来衡量。

它的艺术功能、艺术力量,在于抒情写景,但即使从政治上要求,此词的意义也并不消极。

“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正是这首词最本质的思想亮点。

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

后汉时,将军窦宪追击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纪功。

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已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他是以戍边军务为重。

他尽忠职守,不建功勋于边陲,虽有时思乡心切,也是不打算归去的。

张籍唐诗精选秋思赏析

张籍唐诗精选秋思赏析

张籍唐诗精选秋思赏析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唐诗就是最灿烂的代表作。

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带来的是张籍唐诗精选秋思赏析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霸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首诗是怎样写的吧。

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诗鉴赏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

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

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

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

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

霸留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

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异常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

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

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

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

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平添了欲归不得的愁怅,思绪变得愈加复杂多端了。

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

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无法下笔的神情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秋思张籍注释和译文

秋思张籍注释和译文

秋思张籍注释和译文《秋思张籍注释和译文》“哎呀,这秋天可真让人发愁呀!”我坐在书桌前,看着窗外飘落的树叶,不禁自言自语道。

前几天上课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讲了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哎呀,可有意思啦!老师说张籍这个人呀,特别想家,于是就写了这首诗。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我轻声读着这首诗。

妈妈走过来,笑着问我:“宝贝呀,你知道这首诗啥意思不?”我摇摇头,妈妈就开始给我解释:“这第一句呀,就是说张籍在洛阳城里感觉到了秋天的到来。

这秋风一起呀,他就特别想家,就想写封信回家。

这第二句呢,说他想写的东西太多啦,心里头的情意呀,重得很呢!第三句是说他又怕自己写得太匆忙,想说的没说完。

最后一句最有意思啦,送信的人都要走了,他又把信打开,再看看有没有漏写的。

”我听完,忍不住笑了起来:“哈哈,这个张籍可真好玩,怎么这么纠结呀!”妈妈也笑了:“是呀,这就是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呀。

”我突然想到,我有时候也会想念在老家的爷爷奶奶呀。

我要是给他们写信,是不是也会像张籍这样呢?哎呀,那我可得好好想想写些什么。

我仿佛看到了张籍坐在桌前,皱着眉头,咬着笔头,苦苦思索的样子。

他的心里一定装满了对家人的牵挂和爱吧。

这小小的一首诗,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思念的理解。

思念就像是秋天的风,看不见摸不着,却能让人心里痒痒的,暖暖的。

我想,我以后再读这首诗,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我会更加明白张籍的心情,也会更加珍惜我和家人之间的感情。

这就是我对《秋思》的理解呀,你们觉得怎么样呢?是不是也和我有一样的感受呢?。

秋思唐张籍朗诵稿

秋思唐张籍朗诵稿

秋思唐张籍朗诵稿秋思唐张籍朗诵稿《秋思》是唐代著名诗人张籍的乡愁诗。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秋思唐张籍朗诵稿,欢迎阅读。

秋思 (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注释:匆匆:指家书写得匆忙,或自认为写的匆忙。

行人:指捎信的人。

临发:临近出发。

即捎信的人就要出发了。

开封:打开已经封好的家书。

这两句大意是:家书匆匆写就,又担心还有什么没有讲,或没有讲清楚,把已封好的书信再打开看看。

思想感情:诗人通过一个生动的细节描写,把写家书的人,心有千言万语,叮咛惟恐不至;疑惑写信匆忙,似乎漏掉什么;在捎信人要走之时,又拆封细审,似要补上点什么的心态和神态极生动地描绘出来,形象而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作者简介: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

字文昌。

原籍苏州(今属江苏),迁居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

贞元初,与王建同在魏州学诗,后回和州。

贞元十二年(796),孟郊至和州,访张籍。

十四年,张籍北游,经孟郊介绍,在汴州认识韩愈。

韩愈为汴州进士考官,张籍被荐,次年在长安进士及第。

元和元年(806)调补太常寺太祝,与白居易相识,互相切磋,对各自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张籍为太祝10年,因患目疾,几乎失明,明人称为“穷瞎张太祝”。

元和十一年,转国子监助教,目疾初愈。

15年后,迁秘书郎。

长庆元年(821),受韩愈荐为国子博士,迁水部员外郎,又迁主客郎中。

大和二年(828),迁国子司业。

世称“张水部”、“张司业”。

和当时的王建齐名,世称“张王”。

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

作品特点张籍诗歌创作大致有3个时期。

40岁前为早期。

40-50岁为中期,其优秀乐府歌行作品多作于此期。

50岁后为晚期。

这时生活逐渐安定,除仍写乐府歌行外,多作近体诗。

他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推动者。

其乐府诗颇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之作,表现了对人民的同情。

其诗作的特点是语言凝练而平易自然。

张籍《秋思》原文翻译鉴赏

张籍《秋思》原文翻译鉴赏

张籍《秋思》原文|翻译|鉴赏《秋思》是唐代著名诗人张籍的乡愁诗。

这首诗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乡愁之深。

它寄深沉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秋思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秋思》原文唐代: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译文及注释译文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身居洛阳城内的游子,不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写封家书问候平安,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

信写好了,又担心匆匆中没有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写完;当捎信人出发时,又拆开信封,再还给他。

注释⑴意万重:极言心思之多;⑵复恐:又恐怕;⑶行人:指捎信的人;⑷临发:将出发;⑸开封:拆开已经封好的家书。

赏析这是乡愁诗。

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乡愁之深。

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以下三句是描写作书前、作书后的心理活动。

作书前是“意万重”,作书后是“复恐说不尽”。

“临发开封”这个细节把“复恐说不尽”的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意形相融。

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

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

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

事本子平,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

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

当然以家书为题材的作品,在唐诗中也不乏佳作。

像岑参的《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写作者戎马倥偬,路遇使者,托传口信以慰家人。

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写作者身陷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吉,切盼来书以慰远情。

他们都用独特的技巧表达了思家的心情。

这首诗与众不同的是寄深沉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颇能道出这首诗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甘苦。

诗以秋风起兴,这是自《诗经》以来常用的手法。

秋思张籍诗意简短

秋思张籍诗意简短

秋思张籍诗意简短1.秋思的诗意简短简短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译诗: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催我写一封家书,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捎信人即将出发,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赶快再添上几句,说不尽的心事,无奈太匆匆.鉴赏: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羁留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异常丰富的.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平添了欲归不得的惆怅,思绪变得愈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无法下笔的神情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三、四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想起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当然,并非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都值得写讲诗里.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这首诗,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复恐匆匆说不尽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摹写.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此评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三昧.这首极本色、极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其实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秋思_张籍

秋思_张籍

意万重:形容表达的意思很多。
复恐:怕这封信的内容不够多。 行人:这里指送信的人。 临:将要。 开封:把封好的信有拆开。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里,我想写一封 家书,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一时间却不知从 何处下笔。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
捎信人即将出发,我又拆开了封上的信封,赶快再 添上几句,说不尽的心事,无奈太匆。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
张籍,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 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世称“张 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 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 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 莲曲》《江南曲》。 秋思:秋天的思念
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作:写。
以“家书”为题材的诗 句
岑参的《逢入京使》: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杜甫的《春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经典诗句】秋思古诗

【经典诗句】秋思古诗

【经典诗句】秋思古诗[导语]《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注释: 1、意万重:形容表达的思念很多。

2、行人:这里指捎信的人。

3、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

4、复恐:怕这封信的内《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注释:1、意万重:形容表达的思念很多。

2、行人:这里指捎信的人。

3、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

4、复恐:怕这封信的内容不够多,说不尽。

译文:洛阳城里吹起了萧瑟秋风,要写家信禁不住心绪万重。

又恐匆忙倾述诉不尽情思,捎书人临行又打开我信封。

赏析: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

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

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

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

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

羁留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

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异常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

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

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

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

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平添了欲归不得的惆怅,思绪变得愈加复杂多端了。

“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

张籍《秋思》赏析

张籍《秋思》赏析

张籍《秋思》赏析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课文简说。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全诗的大意是: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

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此诗可见一斑。

2.词句解析。

(1)“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第一句说秋天来到了洛阳城里,因为秋风起了,平平叙事,似乎不事渲染。

第二句中的“欲作家书”,才一下子使我们感到了平淡的秋风中所蕴涵的游子情怀。

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却不可见。

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寂寥肃杀之气,也可使秋叶纷纷,落红遍地,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容秋态。

那么,诗人见到的恐怕是这秋风带来的凄凉摇落之景。

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怎能不勾起羁泊异乡的孤独寂落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呢?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给予读者多么丰富的想象啊!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要表达这思念之情,在那个时代,只有修一封家书了。

可写一封家书,来表达离情别绪又谈何容易!这“意万重”颇值得玩味。

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诗中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是我们对诗人的浓郁思乡情有所体会了。

(2)“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

《秋思》原文及翻译赏析(最新4篇)

《秋思》原文及翻译赏析(最新4篇)

《秋思》原文及翻译赏析(最新4篇)作品格律篇一上片:仄仄平平平仄仄(韵),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韵),平仄仄(韵),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下片:仄仄平平平仄仄(韵),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韵),平仄仄(韵),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秋思》原文及翻译赏析篇二秋思寄子由原文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

翻译山川田野上草木枯萎凋零,知道季节已到了晚秋。

天气渐凉,促织鸣声四起,催促妇女赶制裘衣。

老松饱尝人间世态,高卧云壑。

要想把它拖走,如果没有沧江挽纤的上万头牛是办不到的。

注释黄落:谓草木枯萎凋零。

小虫:指促织(即蟋蟀)。

催:有催促之意,用拟人手法。

功裘:古代天子赐给卿大夫穿的一种皮袄,其做工略粗于国君所穿的“良裘”。

此处泛指冬天的裘衣。

阅世:经历时世。

云壑:云气遮覆的山谷。

沧江:江流,江水。

以江水呈苍色,故称。

赏析此诗虽只短短四句,却蕴含着相当丰富的情感。

开头两句,表面上是在描写晚秋自然景物的凋落,而实际上是借此来反衬诗人落魄无依的心境。

其言外之意是:又到了晚秋的季节,妇女们都在辛劳不息,自己当年也曾想过要干一番事业而落魄至今,一事无成,再也难以展露才华。

一个“知”字,一个“催”字,表达出“光阴徒催人老”之意。

这两句运用了拟人和烘托的手法,借景抒情,借描写晚秋自然景物的凋落与蟋蟀催促妇女织布赶制裘衣来表现了诗人这种难遣的郁闷心情。

三四句,诗人的笔锋陡然一转,把自己比作高卧云壑的老松,早已饱尝了人间的炎凉世态,对功名富贵之类都看透了。

因此,绝不与时俗同流合污。

“挽著沧江无万牛”,说没有一万头牛都拉不动老松,言外之意是:此志甚坚,难以动摇。

这两句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把自己比做高卧云壑的老松,生动形象、瘦硬蕴藉的语言有力地寄托了诗人拒绝与恶浊的社会现实同流合污的孤傲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慰勉之意。

同时,诗人在这里化用了杜甫“云壑布衣鲐背死”和“万牛回首丘山重”两句诗,显得贴切自然。

《秋思》的诗意

《秋思》的诗意

《秋思》的诗意导读:《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注释:1、意万重:说不完的情意。

2、行人:这里指捎信的人。

3、临发:快要出发。

4、复恐:怕这封信的内容不够多,5、开封:打开信封。

诗意:洛阳城中又刮起了秋风,那凉丝丝的秋风似乎在催我写一封家书,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向亲人诉说。

心事永远说不尽,无奈太匆匆,捎信人即将出发,我又拆开了合上的信封,检查有没有说全自己的心事。

赏析: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第一句说秋天来到了洛阳城里,因为秋风起了,平平叙事,似乎不事渲染。

第二句中的“欲作家书”,才一下子使我们感到了平淡的秋风中所蕴涵的游子情怀。

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却不可见。

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寂寥肃杀之气,也可使秋叶纷纷,落红遍地,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容秋态。

那么,诗人见到的恐怕是这秋风带来的凄凉摇落之景。

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怎能不勾起羁泊异乡的孤独寂落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呢?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给予读者多么丰富的想象啊!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要表达这思念之情,在那个时代,只有修一封家书了。

可写一封家书,来表达离情别绪又谈何容易!这“意万重”颇值得玩味。

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诗中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是我们对诗人的浓郁思乡情有所体会了。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

“复恐”二字,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

张籍的秋思是什么诗

张籍的秋思是什么诗

张籍的秋思是什么诗
张籍的秋思是什么诗
秋思
《秋思》是唐代著名诗人张籍的乡愁诗。

这首诗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乡愁之深。

它寄深沉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

古诗原文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意万重:极言心思之多;
⑵复恐:又恐怕;
⑶行人:指捎信的人;
⑷临发:将出发;
⑸开封:拆开已经封好的家书。

白话译文
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身居洛阳城内的游子,不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
写封家书问候平安,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

信写好了,又担心匆匆中没有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写完;
当捎信人出发时,又拆开信封,再还给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步骤2:抓字眼 明诗意(读一读)
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作:写。
意万重:形Leabharlann 表达的意思很多。复恐:怕这封信的内容不够多。 行人:这里指送信的人。 临:将要。 开封:把封好的信有拆开。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里,我想写一封 家书,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一时间却不知从 何处下笔。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 捎信人即将出发,我又拆开了封上的信封,赶快再 添上几句,说不尽的心事,无奈太匆忙。
学习步骤3:想意境 悟诗情(想一想)
1、诗以秋风起兴,这是自《诗经》以来常用的手法。秋风一 起,北雁南飞,他乡羁旅,易触归思。 2、第二句“欲作家书意万重”,其中的“欲”字紧承“见秋 风”。原来诗人的心情是平静的,像一泓清水。秋风乍起,吹 起他感情上的阵阵涟漪。 “意万重”,是极言思想感情的复 杂。 3、“匆匆”二字,生动如画,既写了自己一方,也反映出捎 信者一方。由于捎信人是在行期在即时遇到的,也许就要上马、 上船,是这样的行色匆匆,因此写信人不得不匆匆落笔。 。 “说不尽”三字,也与上文“意万重”紧相呼应 4、第四句从内容上看,极言其怀乡之切;从结构上看,上句 说“匆匆说不尽”,下句说“临发又开封”,渲染足了“匆匆” 的气氛。
每周一诗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
学习步骤1:知诗人 解诗题(查一查)
张籍,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 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世称“张 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 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 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 莲曲》《江南曲》。 秋思:秋天的思念
以“家书”为题材的诗 句
1、岑参的《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 传语报平安。” 写作者急迫匆忙,路遇使者,托传口信以慰家人。 2、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写作者身陷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不知战乱中的家人 是否安吉,切盼来书以慰远情。他们都用独特的技巧 表达了思家的心情。 这首诗与众不同的是寄深沉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 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