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普通逻辑基本规律
第8章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7.对同一事物,有的人说“好”,有的人说“不好”,这两种人 之间没有共同语言。可见,不存在全民族通用的共同语言。 以下除哪项外,都与题干推理所犯的逻辑错误近似? (A)甲:“厂里规定,工作时禁止吸烟。”乙:“当然,可我 吸烟时从不工作。” (B)有意杀人者应处死刑,行刑者是有意杀人者,所以行刑者 应处死刑。 (C)象是动物,所以小象是小动物。 (D)这种观点既不属于唯物主义,又不属于唯心主义,我看两 者都有点像。
5. 张先生买了块新手表。他把新手表与家中的锥钟对照,发现手表 比挂钟一天慢了三分钟;后来他又把家中的挂钟与电台的标准时对 照,发现挂钟比电台标准时一天快了三分钟。张先生因此推断:他 的手表是准确的。 以下哪项是对张先生推三分钟,挂钟比 标准时快三分钟,这说明手表准时。 (B)张先生的推断是错误的,因为他不应该把手表和挂钟比,应 该是直接和标淮时比。 (C)张先生的推断是错误的,因为挂钟比标准时快三分钟,是标准 的三分钟;手表比挂钟慢三分钟,是不标准的三分钟。 (D)张先生的推断既无法断定为正确,也无法断定为错误。 解:应选(C).选项(C)指出了张先生的推断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 换概念”的逻辑错误。张先生把手表与家中的挂钟比,一天慢了三 分钟的“三分钟”是“不标准的三分钟”。而张先生后来把家中的 挂钟和电台的标准时比,一天快了三分钟的“三分钟”是“标准的 三分钟”。两个“三分钟”,虽然是一个语词,但表达的是不同的 概念。
6.根据男婴出生率,甲和乙展开了辩论 甲:人口统计发现一条规律:在新生婴儿中,男婴的出生率总是摆 动于22/43这个数值而不是1/2。 乙:不对,许多资料都表明,多数国家和地区,例如苏联、日本、 美国、联邦德国,以及我国的台湾省都是女人比男人多。可见,认 为男婴出生率总在22/43上下波动是不成立的。 试分析甲乙的对话,指出下列选项哪土个能说明甲或乙的逻辑错误? (A)甲所说的统计规律不存在。(C)乙混淆了概念。 (B)甲的统计调查不符合科学。(D)乙违反了矛盾律。
逻辑学 第八章 逻辑基本规律

7
二、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所 作的互相反对或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都断定 为真,即不能“两可”,必须断定其中必有一 假。
错误: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错误叫自相矛盾。 (韩非子“以子之矛,功子之盾,何如”)
8
三、正确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两者是两种不同的矛盾: ⒈性质不同。 ⒉内在关系不同。 ⒊逻辑值不同。 ⒋客观基础不同。 ⒌解决方法不同。
17
二、充足理由律对正确思维的要求
⒈理由要真实。 ⒉理由与推断之间要有逻辑联系。
三、违反充足理有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⒈理由虚假:以主观臆造的理由为根据。 ⒉推不出来:有时,孤立地看,理由是真实的, 但它同推断没有必然逻辑联系, 从与意义
关系: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在本质上是一 致的。它们都反映思维的确定性,但它们反映的 角度和形式是不同的。 同一律:肯定形式,同一性。 矛盾律:否定形式,一贯性。 排中律:“非此即彼”,明确性。 充足理由律:论证性的反映。 意义: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是科学理论的有 利工具
第八章
逻辑基本规律
1
第 一 节 逻 辑 基 本 规 律 概 述
逻辑规律 有 同一律、矛盾律、
试论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试论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2500字以上)。
答: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有四点,分别是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首先,同一律,其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
可用公式表示为:“A是A”或“P P”(读作如果P,那么P)A表示任何一个概念,P表示在任何一个判断。
这表示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概念或判断都与其自身保持同一性,以及保持确定性。
同一律要求是1、概念方面,他要求人们在运用时必须保持概念的同一性。
2、在命题方面,他要求人们在运用命题进行推理或论证的过程中必须保持命题的同一性。
假若违反其要求,则会犯逻辑上的错误。
如果违反概念方面要求,则会犯“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的错误。
例如,A混淆概念(无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把甲概念理解成乙概念)如:日本人很奸诈,小德是日本人,所以,小德很奸诈。
这是把不同概念的“日本人”混为一谈,导致三段轮推理错误。
B偷换概念(有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故意把甲概念换成乙概念)如:古希腊一个诡辩论者欧布里德对他朋友说:“你没有掉的东西,那么你就有这件东西,是不是这样?”对方回答说:“是这样。
”诡辩论者接着说:“你没有失掉头上的角吧?那么你的头上就有角了。
”这里,“没有失掉的东西”应指“原本有现在还未失掉的东西”,不能指“从来未有的东西”。
人头上的角是从来没有的,何谈“失掉”“未失掉呢?这是故意偷换概念,让对方上当受骗。
违反命题方面的错误,则会犯转移论题和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例如:A转移论题B偷换论题(有意地将要讨论的某个论题偷换成其他论题,以此来达到其诡辩的目的。
如明代有位姓靳的内阁大学士,他的父亲不太出名,他的儿子很不成材,可他的孙子却考中了进士。
这位内阁大学士经常责骂他的儿子,骂儿子是不孝之子。
后来,这个儿子实在忍受不了责骂,就和内阁大学士顶了起来:“你的父亲不如我的父亲,你的儿子不如我的儿子,我有什么不成材的呢?”这位内阁大学士听了之后,放声大笑,就不再责备儿子了。
法逻-普通逻辑学的基本规律

由此我们可以提出矛盾律在命题方面的第一条要求: 1.不能同时肯定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两个命 题。 我们曾经介绍过什么是矛盾关系命题、反对关系命 题。矛盾关系命题是指不能同真、不能同假、一真 一假的两个命题,反对关系命题是指不能同真、可 以同假的两个命题。 例1:“我们老家有一个山洞非常恐怖,从来没有 人进去过,进去的人从来没有出来过。” 例2:我校所有大学生都勤奋”和“我校所有大学生 都不勤奋”就是反对关系命题。
“人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张三是人,所以,张三 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
鲁迅的著作不是一天能够读完的,《孔乙己》是鲁 迅的著作,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够
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教条主义的学习方法的确不好,应当克服。但是又难于克服,如背警 句、背外语生词、演员背台词等等,怎么能全都不用呢?(混淆概念)
四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 由律
逻辑思维的规律是人们思维过程中正确地运用概念、 命题、推理等思维形式的规律。普通逻辑所研究
的基本规律(简称逻辑规律)有:同一律、矛盾
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逻辑基本规律是人类正确思维和有效交流的
起码要求。
逻辑基本规律是正确思维所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思 维准则。 人们在交流思想过程中,必须满足两个起 码的要求:一是要有确定性,具体表现为思想的 同一性、一贯性和明确性。二是要有论证性,即 每一个确定的思想或论断何以为真或何以为假。 同一律是思维具有同一性的规律,不矛盾律是思 维具有一贯性的规律,排中律是思维具有明确性 的规律,充足理由律是思维具有论证性的规律。
有两个猎人老伊和老鲍一起到山里去打猎。在树 林里.他们看见一棵大松树上有一只可爱的小松 鼠。奇怪的是,这只小松鼠一点也不怕人,张大 着双眼紧盯着老伊和老鲍。他们向左走了几步, 松鼠也同样向左移动了几步。他们向右走了几步 ,松鼠也向右移了几步。老伊和老鲍干脆围绕着 这棵大松树走了一圈,没想到的是,这只松鼠也 在树上绕了一圈,它的脸一直对着两个猎人,并 且双眼紧紧盯着他们。
论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论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作者:————————————————————————————————日期:论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概述: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关于思维的逻辑形式的规律,它们普遍地适用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相对于各种逻辑形式特有的规律(规则),它们是逻辑形式的基本规律。
我们在思维中经常运用的各种逻辑形式,都有她各自的特点和各自特殊的规则,例如,概念的定义和划分,判断的换质、换位,以及各种推理和论证,都在遵守自己的一些特殊的规则。
但是我们在思维过程中除了要遵守这些特殊的规则外,还要遵守一些基本的、广泛适用的逻辑规律。
这些基本规律分别贯串于所有逻辑形式之中,是思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是运用各种逻辑形式的总原则。
各种逻辑形式的具体规则是由基本规律产生出来的,是基本规律在各种逻辑形式中的具体体现。
逻辑基本规律有四条,即同一律、矛盾律(有的书叫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遵守这些逻辑规律,就可以使我们的思维首尾一贯,保持同一和确定,从而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有逻辑性和论证有说服力。
违反这些规律的要求,我们的思维的论证就会含混不清,自相矛盾,模棱两可和无论证性,从而也就不能达到正确地表达思想,交流思想和正确地认识事物的目的。
逻辑的基本规律是思维规律,不是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
事物本身并不存在是否遵守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的问题。
但它们又不是和客观现实亳无关系的纯粹的思维规律。
这些逻辑规律虽然只在思维论证中起作用,但却都是客观事物的一定的规律、方面和关系的反映。
人们能发现、认识它们,并在思维实际中加以运用,但不能改变或废除它们。
一旦人们违反了这些规律的要求,思维就会发生混乱。
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相对固定性的反映,而充足理由律则是事物的因果必然联系的反映。
因此,它们带有强制性和规范性。
一、同一律1、同一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具有同一性。
试论普通逻辑的基本原理

试论普通逻辑的基本原理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关于思维的逻辑形式的规律,它们普遍适用于概念、判断和推理。
逻辑基本规律有四条: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这四条规律带有强制性和规范性。
遵守这些逻辑规律,可以使我们的思维首尾一贯,保持同一和确定。
一、同一律同一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同一律的几点要求。
1、我们所使用的概念要有确定的内容,也就是要有确定的内涵和外延。
为了避免在思维和论证中发生混乱,我们必须预先确定我们所运用的概念。
保持了概念的确定性,那么就有确定的外延和内涵。
例如,商品的含义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这个含义是明确的,不能随意变换。
2、我们所做的判断,也必须有确定的、同一的含义,以保持思维论证的同一性。
"狗是动物"这一判断是真的,"狗是植物"这一判断是假的,我们必须明确这些判断是个什么判断,是真的还是假的,始终围绕中心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议论。
如果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就会出现混淆概念和偷换概念,转移论题和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1、混淆概念是无意识地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把不同的概念当做同一个概念来使用所犯的逻辑错误。
例如,群众是英雄,王小二是群众,所以王小二是英雄。
"群众"这个词用了两次,但是含义不同,第一个"群众"是指广大劳动人民群众,而第二个"群众"是特指。
把两个不同的概念当做一个概念来使用,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
2、偷换概念是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把不同的概念当做同一概念加以使用的逻辑错误。
王小二喜欢打麻将,隔壁李小燕上门劝说:"你们打麻将打搅别人休息"。
王小二说:"你说我们打搅的是别人,又没有打搅你"。
这里就偷换了"别人"的概念。
3、转移话题是指无意识地违反同一律的要求,使议论离开了论题所犯的逻辑错误。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欢迎阅读第八章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第一节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概述逻辑思维规律作为普通逻辑的研究对象,它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是概念、判断、推理等各种逻辑形式的特有规律,二是普遍适用于各种逻辑形式的基本规律。
就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而言,主要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或称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①。
一、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作用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是人类正确进行逻辑思维的根本准则和基本依据。
正确的逻辑思维必须具另外,就表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一个思想必须保持自身的同一。
也可以表述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一个思想,如果它反映了某个客观对象,那么它就反映了这个客观对象。
同一律的逻辑表达式:A 是A ,或者A →A 。
表达式中,“A ”表示任何一个思想(概念或判断)。
“A 是A ”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如果A 反映什么,那么它就反映什么。
“A →A ”表示如果A 是真的,那么它就是真的;如果A 是假的,那么它就是假的。
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概念或判断所反映或所断定的内容始终如一,其性质始终不变。
①关于充足理由律是否属于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逻辑界历来有争议。
本章对充足理由律也作一介绍,供学习时参考。
②“概念和判断”是与“词项和命题”对应的,考虑到日常思维中对违反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逻辑错误进行命名的语言习惯,我们在本章中使用“概念和判断”这一称谓。
同一律要求人们的思维过程要具有同一性、确定性。
就概念而言,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概念必须保持相同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质量”这一概念,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要有确定的含义。
如果在一段议论中的各处它都是指“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那么,这段议论就遵守了同一律。
反之,它如果时而表示这个意义,时而又表示为“由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决定的量度物体惯性大小的物理量”,那么,“质量”这个概念就失去了同一性,从而违反了同一律。
就判断而言,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某一判断的内涵(内容)和外延(真值)保持不变,具有确定的思想和逻辑值。
逻辑学教程第五版课件普通逻辑课件5

8.3 论证的规则
论题不清
论题必须清楚明确
首先在思想 上必须把论题弄 清楚、弄确切
其次,在论证 时必须把论题清楚 确切地表达出来
论题必须保持同一
证明过少
转移论题 偷换论题
证明过多
论据必须是真实的判断
虚假论据 预期理由
循环论证
论据的真实性不能 依靠论题来证明
从论据应推出论题
推不出
论据不足 论据与论题不相干
8.1 论证的概述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与他人交流思想,还是独 立地思考问题,经常需要证明什么或反驳什么的。其中 的证明与反驳就是论证。
论证就是用某个或某些真实的判断确定另一个判断的 真实性的思维形式。
张三这次不用负刑事责任,因为张三 属于正当防卫,而《刑法》规定属于 正当防卫的不用负刑事责任。
归谬法也是一种间接反驳的方法。它先假定被反驳的 论题为真,然后由这个假定推出一个或一系列显然是荒 谬的结论,最后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前件就 要否定后件”的规则,确定被反驳的判断虚假的反驳方 法。
从被反驳的判断中引伸出假判断
被反驳的论题:p 假设:p真 证明:如果p,那么q
非q 所以,非p 根据矛盾律:所以,P假
间接反驳就 是通过证明与 对方的论题具 有矛盾关系或 反对关系的判 断的真实性, 从而根据矛盾 律,确定对方 的论题虚假性 的反驳方法。
被反驳的论题:p 假设:非p(非P与P是矛盾关 系或反对关系)
证明:非p真 所以,p假
反驳的论题:喝醉酒的人犯罪不用负刑事责任。
反驳的方式:引用《刑法》的有关条文规定,证明“醉 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刑法》规定和被反驳论 题是相矛盾的,根据矛盾律两者不能同真,得出“喝醉酒的 人犯罪不用负刑事责任”为假。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2、矛盾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同 时肯定相互对立的思想。是非不可两可,就是这 个意思。 在概念方面,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不能用相互矛盾或反对关系的概念指称同一对象。 比如:有小孩讲:街上来了一群女解放军叔叔。 这是不合逻辑的。 在判断方面,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 能既断定对象是什么(或具有某种属性),又断 定它不是什么(或不具有某种属性)。
有一个旅行者经过长途跋涉,又渴又饥,步履艰难地走进了一家 酒店。“老板,请问夹肉面包多少钱一份?”“五先令一份,先 生!”“请给我拿两份。”老板给了旅行者两份夹肉面包,旅行 者又问:“请问,黑啤酒多少钱一瓶?”“十先令一瓶,先 生!”“现在我感到渴比饿还厉害,我想用两份夹肉面包换一瓶 黑啤酒,可以吗?老板!”“当然可以。”老板爽快地说。老板 收起了面包,拿来一瓶黑啤酒,旅行者“咕嘟咕嘟”一饮而尽, 嘴巴一擦,然后背起背包就要登程。老板急忙叫住他,客气地说: “先生……”旅行者打断了老板的话,不耐烦地说:“难道非要我 在这里住下?”“不,先生,您还没有付啤酒钱呢?”“我不是 用夹肉面包换的啤酒吗?”“可是面包钱您也未付啊,先 生!”“我没有吃你的面包.为什么要我付面包钱啊?”“是啊, 他没有吃我的面包。”老板想,一时竟找不出对方的差错,听任 旅行者扬长而去。 在这段故事中,旅行者用了偷换概念的手法进行诡辩,使对 方听起来似乎有理。所谓偷换概念,就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把 两个不同的概念等同起来,将一个概念变换为另一个概念。旅行 者在对话过程中,是把“没有付钱的夹肉面包”偷换为“已付钱 的夹肉面包”。当老板指出旅行者面包钱也未付时,旅行者又把 话题由“未付钱”转移到“没吃”,而由“没吃”又推出“不付 面包钱”。这一系列貌似有理的诡辩,都是违反同一律的 .
法律逻辑学试题跟答案(经典)

法律逻辑学试题及答案1一、填空题1,在"有的犯罪不是故意的"这一性质判断中的逻辑常项是(有的……不是……),逻辑变项是(犯罪,故意).2,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只有当前件(真)而后件(假)_时,它才是假的;在其它情况下,它都是真的.3,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有(同一律),( 不矛盾律)和(排中排).4,在"刑法就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这一定义中,被定义项是(刑法),种差是(规定犯罪和刑罚) ,邻近属概念是(法律).二,单项选择题1,"犯罪不是合法的行为"这一定义的逻辑错误是(3 )(1)定义过宽(2)定义过窄(3)定义用否定联项 (4)以比喻代定义2,下列判断形式中,主,谓项都周延的是(2 )(1)所有的S是P (2)所有S不是P(3)有S是P (4)有S不是P3,"p→q"负判断是( 4)(1) p∧g (2) p∨q(3) p∨g (4) _p真且q假______p→g4,与"不必然P"等值的判断是(1 )(1)可能非P (2)可能P(3)必然非P (4)不可能非P5,"现在不是强调法治吗就是说,强调让法院的人来治理社会治安."这段议论(1 ) (1)违反同一律的要求 (2)违反不矛盾律的要求(3)违反排中律的要求 (4)不违反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6,"所有的公民都享有选举权"与"有的公民没有选举权"这两个性质判断具有(2 ) (1)反对关系 (2)矛盾关系(3)差等关系 (4)下反对关系7,"凡贪污罪都是故意犯;这个行为是故意犯罪,所以,这个行为是贪污罪."这个三段论所犯的逻辑错误是(3 )(1)大项不当周延 (2)不项不当周延(3)中项不周延 (4)两否定推结论_______8,"p∨g"的等值判断(3 )_______ ______(1) p→g (2) p∨g_ _ _ _(3) p∧g (4) p→g9,当:"所有S是P"与"有的S是P"均是假时,则S与P在外延上的关系是(2 ) (1)反对关系 (2)差等关系(3)矛盾关系 (4)下反对关系10,当p假q假时,下列判断形式为真的是(3 )(1)p∧q (2) p∨q(3) p→q (4) p∧q三,问答题1,同一律内容和要求是什么?答: 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都与其自身保持同一.普通逻辑所说的"同一思维过程",是指同一时间,同一关系,同一思维对象三个方面的"三同一"的思维过程。
论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论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概述: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关于思维的逻辑形式的规律;它们普遍地适用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相对于各种逻辑形式特有的规律规则;它们是逻辑形式的基本规律..我们在思维中经常运用的各种逻辑形式;都有她各自的特点和各自特殊的规则;例如;概念的定义和划分;判断的换质、换位;以及各种推理和论证;都在遵守自己的一些特殊的规则..但是我们在思维过程中除了要遵守这些特殊的规则外;还要遵守一些基本的、广泛适用的逻辑规律..这些基本规律分别贯串于所有逻辑形式之中;是思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是运用各种逻辑形式的总原则..各种逻辑形式的具体规则是由基本规律产生出来的;是基本规律在各种逻辑形式中的具体体现..逻辑基本规律有四条;即同一律、矛盾律有的书叫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遵守这些逻辑规律;就可以使我们的思维首尾一贯;保持同一和确定;从而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有逻辑性和论证有说服力..违反这些规律的要求;我们的思维的论证就会含混不清;自相矛盾;模棱两可和无论证性;从而也就不能达到正确地表达思想;交流思想和正确地认识事物的目的..逻辑的基本规律是思维规律;不是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事物本身并不存在是否遵守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的问题..但它们又不是和客观现实亳无关系的纯粹的思维规律..这些逻辑规律虽然只在思维论证中起作用;但却都是客观事物的一定的规律、方面和关系的反映..人们能发现、认识它们;并在思维实际中加以运用;但不能改变或废除它们..一旦人们违反了这些规律的要求;思维就会发生混乱..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相对固定性的反映;而充足理由律则是事物的因果必然联系的反映..因此;它们带有强制性和规范性..一、同一律1、同一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具有同一性..同一律的公式是:“A是A”;或“如果A;那么A”..也可用符号表示为:“A→A”..同一律的基本要求是:第一;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必须保持同一;不能任意变更;第二;判断也必须保持同一;不能随便转移..概念同一;包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同一..但是;形式逻辑把研究重点放在概念的外延的同一性上..2、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1、混淆概念;2、偷换概念;3、转移论题;4、偷换论题..1混淆概念:是无意识的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来使用所犯的逻辑错误..这种逻辑错误多半是由于思想模糊;认识不清;或由于缺乏逻辑素养;不善于准确地使用概念来表达思想所造成的..2偷换概念:是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加以使用的逻辑错误..偷换概念是论敌经常使用的诡辩手法之一;其目的是为了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使人上当受骗..例子:A说:"我要去看花灯"..B说“家中这么多灯;何必去看”3转移论题:是指无意识地违反同一律的要求;使议论离开了论题所犯的逻辑错误..例子:-顾客:请问;我的排骨面怎么还没来;我等了已有半小时了..-营业员:你为什么非要吃排骨面;你不能吃竦酱面吗4偷换论题:是故意违反同一律要求用某一些论题来暗中代替所要讨论的论题而犯的逻辑错误..违反同一律的例子:劳动创造财富;作家在辛勤劳动;所以;作家也在创造物质财富..3、同一律的作用;主要是保证思维具有确定性;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1 它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必要条件..通过对概念、判断、推理和论证;构成人们的知识、知识体系;进而建立科学理论..2 它有助于人们正确地交流思想..在交际或交流思想过程中;必须准确地表达思想..思想模糊;概念混乱;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思想交流..3 它在反驳谬误和揭露诡辩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掌握同一律;运用同一律;就可以从思想的确定性方面反驳谬误、揭穿诡辩..4、正确理解同一律正确使用同一律;首先要清楚它与形而上学相区别;其次;同一律要求思想保持确定性;但它并不否认思想的发展变化..二、矛盾律1、矛盾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或者互相反对的思想不能都真;必有一假..矛盾律的公式是:“A不是非A”..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即就同一对象、同一时间、同一关系而言;不能用同时用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概念指称同一个对象;同时;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或互相反对的判断;不能都肯定..否则;就会出现逻辑矛盾..2、违反矛盾律的要求所产生的错误:自相矛盾..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所作的两个互相反对的判断;或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都是真的;因此不能同时都加以肯定..如果同时肯定它们都是真的;那就要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违反矛盾律的例子:1你对教学制度提出的意见是正确的;我完全同意;不过;你的意见中有些观念我是不认同的..2这张纸是黑色的;也是白色的..3、矛盾律的作用:保证思维具有无矛盾性首尾一贯性..无矛盾性是正确思维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不论何时何地;对待任何问题;如果思维中违反矛盾律的要求;出现逻辑矛盾;那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现实..4、正确理解矛盾律1矛盾律并不否认客观事物的内在矛盾;它只排除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的逻辑矛盾..把矛盾律解释为排斥一切矛盾;那是对矛盾律的误解或歪曲..2矛盾律也不否认作为客观事物的反映的思想认识上的矛盾..矛盾律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起作用的;它的运用是有条件的..它要求在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事物不能做出两个相反的判断..三、排中律1、排中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排中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都假;必有一真..排中律的公式是:“A或者非A” ..排中律要求:就反映某对象的概念来说;或者是“A”;或者是“非A”;二者必居某一;同时;对反映同一事物情况的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或下反对关系的判断即一切不能同假的判断不能都加否定..否则;就会违反排中律..2、违反排中律所犯的逻辑错误:“模棱两不可”..违反排中律的通常表现是:在鲜明的是非面前含糊其词;顾左右而方他;或寻求第三种答案;采取似是而非的态度..违反排中律的例子:青年人有个人志向不好;没有个人志向也不好..3、排中律的作用:在于保证思想的的明确性..思想具有明确性;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才便于被人们所理解和把握..排中律是揭露“骑墙居中”、“模糊两可”逻辑错误的有力武器..对于在日常生活中玩弄含糊其辞;用“模糊两可”来回避明确回答问题的手法;都应当旗帜鲜明地进行驳斥;运用排中律揭露其逻辑错误所在..在论证中;排中律是间接论证的逻辑依据..4、正确理解排中律1排中律并不否认客观事物本身有可能存在两种以上的情况或某种中间状态..例如;在上和下;左和右之间客观存在着不上不下、不左不右的中间状况或某种过渡形态..2排中律也并不排除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由于对事物尚未作出明确断定而采取的“二不择一”的态度..3不要把所谓的“复杂问语”看成是互相矛盾的判断;不应简单地对它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5、排中律与矛盾律的区别第一;适用范围不同..矛盾律既适用于互相矛盾的思想;又适用于互相反对的思想..排中律只适用于互相矛盾的思想;不适用于互相反对的思想..例如;“这里所有的人都是老师”和“这里所有的人都不是老师”只适用于矛盾律..第二;要求不同..矛盾律要求对互相反对和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加以肯定..第三;逻辑错误不同..违反矛盾要求的逻辑错误是“自相矛盾”;违反排中律要求所犯的错误是“模棱两可”..四、充足理由律1、充足理由律的基本内容与要求充足理由律的基本内容是:在思维过程中;任何一个正确的真实的思想总有它的充足理由..充足理由律的公式是:A真;因为B真并且B能推出A..充足理由律对思维和论证的逻辑要求是:第一;理由必须真实;第二;理由必须充足;即理由与推断之间有逻辑的必然联系..2、违反充足理由律所犯的逻辑错误根据充足理由律的要求;违反充足理由律的逻辑错误也有两处:“虚假理由”和“推不出”..1、虚假理由2、推不出违反充足理由律的例子:我爸爸读书时成绩也不好;基因条件太差;所以我成绩差;不能怪我..3、充足理由律的作用:用来保证思维的论证性..充足理由律主要是有关论证的逻辑规律;但由于论证是复杂的思维过程;包括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如果违反充足理由律;也会影响到判断和推理的正确运用..因此;它同所有的逻辑形式;包括概念、判断、推理和论证都有关系;即使不是直接有关;也是直接有关..因而;可以说;充足理由律具有普遍意义;对于任何一种逻辑形式都起作用..4、充足理由律与前三条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关系充足理由律和前三条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是有密切联系的..前三条规律是它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如果思想不确定;自相矛盾在;模棱两可;那就根本谈不上有论证性..如果概念和判断本身的确定性尚成问题;那就无法讲清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是否合乎逻辑..充足理由律是由前三条规律的必要补充..在前三条规律的基础上;保持了概念和判断的确定性之后;还要求更进不步;指出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具有必然性;具有论证性..总结:这四条规律中的前三条规律实质上是从不同角度要求正确思维必须保持确定性;避免相互混淆、自相矛盾和模棱两可..充足理由律则要求思维诊断必须具有论证性..在思维和认识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这些逻辑规律的要求;以保持思维诊断的确定性、明析性、无矛盾性和论证性;同时要善于运用这些逻辑规律去揭露各种逻辑谬误和诡辩..我们在学习和研究这些逻辑规律时;为了便于分析;常常是分别加以考察;但在实际中总是综合地加以运用..一方面;我们的思维诊断必须同时遵守这些逻辑规律的要求;一条都不能违反;否则;思维就会是不正确的..另一方面;有些逻辑错误常常是同时违反数条逻辑规律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在相互联系中来把握这些逻辑规律的实质和内容..论生活中的逻辑错误逻辑有其自身的规律;不管使用什么概念和命题;进行何种推理和论证;都必须遵守最基本的逻辑规律.否则;人们的思维就会出现错误..逻辑错误;一般指思维过程中违反形式逻辑规律的要求和逻辑规则而产生的错误..常见的逻辑错误有偷换概念、偷换论题、自相矛盾、模棱两可、推不出、以偏概全、因果倒置等..一、偷换概念、偷换论题1、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个思想必须与其自身保持同一;..可用公式表示:A是A;A表示一个概念或命题..一个概念反映什么对象就反映什么对象;在同一语言环境中;它不能既反映这类对象;又反映彼类对象..在概念上有意识地违背同一律的要求而出现的逻辑错误;逻辑上称之为“偷换概念”.其特点是有意不明确某个概念的含义;进而在这个概念中塞进新的含义..例子1:鲁迅的着作不是一天能读完的;阿Q正传是鲁迅的着作;因此;阿Q正传不是一天能读完的..题干中的推理两次提到"着作";前一个指鲁迅着作的总体;是集合概念;第二个指一部具体的着作阿Q正传;是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是反映集合体的概念;它的外延不是构成集合体的个体不能划分;非集合概念表示组成这个类的任何一个分子可以划分..把两个概念不同的概念等同起来;就属于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2、在概念的运用方面;有的人是不了解某个概念的确切含义;以至在后面运用这一概念时改变了这一概念的含义..这种错误叫做"混淆概念"..例子1:现在的年轻人就是喜欢明星..我倒是觉得;哪里都有明星;谁在哪一行里做得好就是哪一行的明星..跟宇宙间的明星一样;都需要有人去挖掘..上面几处都用了“明星”这一概念..但“明星”的概念是不同的..开始讲的“明星”是指着名演员;但接下去把每行中的佼佼者说成“明星”;再接下去的“明星”是指宇宙间的天体..看作通顺;但略加分析;就可以发现“明星”概念的含义并不同一;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3、同一律还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命题肯定什么就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就否定什么..一个命题必须具有确定的“真”、“假”意义..我们把不自觉地违背同一律的逻辑错误称为“转移论题”..其表现为在说话或论述中;把所要说明或论证的问题无意识地变成了另外的问题..例子1:有人向执法人员质疑乱罚款的问题;执法人员说:“罚款本身不是目的;严格执法是为了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人们质疑的是乱罚款的问题;但是执法人员主动把论题引到了了罚款是严格执法的论题上来..从逻辑上来讲;就是犯了“转移论题”的错误..执法人员通过转移论题;把问题的答案转到对自己有利的方面上来..二、自相矛盾违反矛盾律的要求而出现的逻辑错误;称之为“自相矛盾”..矛盾律要求对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不能都肯定;必须否定其中的一个..否则;会犯"自相矛盾"的错误..可用公式表示:A不是非A;A表示一个概念或一个命题..一个概念不能既是它;又不是它;一个命题不能既肯定某一对象又否定这一对象..例子:对于你提出的意见;我完全同意;不过有一点;我是不赞同的..题干中一方面说“完全同意;一方面又说"有一点是不赞同的";违反了矛盾律..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都肯定;必须否定其中的一个..如果改成“对于你提出的意见;我完全同意”或者“对于你提出的意见;我只不赞同一点”就是对的了..三、模棱两可1、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都是假的;其中必有一个是真的;这是排中律的要求..对于是非问题必须作出明确而肯定的回答..否定了其中的一个;就必须肯定另一个..否则要犯“两不可”的逻辑错误..由于这种逻辑错误的特征是对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都予以否定;因此;又有人把这种错误称为“模棱两不可”..例子:“这个说法不能说是全面的;也不能说是片面的..”以上例子既否定了“这个说法是全面的”;又否定了“这个说法是片面的”..“全面”和“片面”是相互矛盾的;不能同时否认..从逻辑上讲;该句子违反了排中律;犯了模棱两可的错误..只能说“这个说法不能说是全面的”或者“这个说法不能说是片面的”..2、当人们对一组矛盾的命题缺乏足够的认识时;不能明确地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这种情况不能诊断为违背了排中律..比如“火星上有生命”;“火星上没有生命”;这是一组矛盾命题..虽然其中必有一真;但人们却不能明确表态..3、对于不是矛盾关系的概念或命题;都加以否定;也不是违反了排中律..如“今天没有太阳;也没有下雨”..“没有太阳”或“没有下雨”不具有矛盾关系;所以可以同时否定..四、推不出论证的另一条重要规则是要求从论据出发能合乎逻辑地推出论题;即论据和论题之间要有必然的联系..有时;理由孤立地来看是真实的;但它同推断没有必然联系;从理由推不出推断..例子1:“他近视得很厉害;一定很聪明..”“近视”跟“聪明”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我们不能以近视为依据;证明他是否聪明..这个论证实际上运用了如下推理:所有的聪明人都是近视眼;他近视得很厉害;所以;他一定很聪明..这一推理违反了三段论的推理规则:中项至少要周延一次..两个前提中的“近视”;表述方式都是肯定的;均不周延;所以这个推理形式是无效的..例子2:人都是要死的;狗不是人;所以狗不是要死的..例子3:共产党员要守员;我不是共产党员;所以我不用守法..五、以偏概全1、依据不充分的例证通常不具代表性或者过于琐碎得出普遍的结论..这是不正确构造时出现的逻辑错误..例子:小明说考大学很难;小燕也说考大学很难..因此;考大学是件很难的事..由两个人说考大学难;不足以得出考大学难这样的结论..用2个人的事例;不能够推出所有人的事例..当依据不充分时;得出的推论也会犯片面化的错误..2、归纳推理是以个别性知识为前提而提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归纳推理的前提是一些关于个别事物或现象的判断;而结论是关于该类事物或现象的普遍性的判断..归纳推理的结论超出了前提所断定的范围;因此;在归纳推理中;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而是或然的;在前提真实的情况下;结论未必真..通过几个特殊的例子而得出结论;并没有一般意义..因此在使用归纳推理进行推理的时候;既要保证前提的真实性;也要保证结论的真实性;这样才会有意义..六、因果倒置因果关系是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一种方式..如果一个现象的存在必然引起另一种现象发生;那么这两个现象就具有因果关系;其中;引起某一种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做原因;被引起的现象叫做结果..原因和结果在因果链中是相对的;此事的结果可能是彼事的原因;但就这一对因果来说;它又是绝对的;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倒因为果;也不能倒果为因..例子:因为他躺在床上;所以他生病了..以上例子犯了因果倒置的逻辑错误..“他躺在床上”不是“他生病”的原因;由“他躺在床上”推不出“他生病了”;而“因为他生病了”;能够推断出“所以他才躺在床上”..因果关系是一定的;不能把原因和结果颠倒过来..总结在生活;我们可能会有意识或是无意识地犯逻辑上的错误..学习普通逻辑具有重大意义;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表达思想;严格地论证思想;也有助于我们识别、驳斥谬误与诡辩..学了逻辑学;最重要的是逻辑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避免犯逻辑错误..牢记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在生活中;在表达思想的过程中;尽量避免犯逻辑错误;使我们说话显得更加地有条理..。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一、逻辑的定义和作用逻辑是研究思维和推理的科学,它旨在帮助人们正确地思考和推理,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逻辑是一种基础性学科,它不仅可以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也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通过运用逻辑思维,人们可以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避免被错误的观点误导。
二、命题和推理1. 命题命题是陈述性语句,它可以判断真假。
命题有两种基本形式: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
简单命题只包含一个陈述性语句,如“今天天晴”。
而复合命题则由多个简单命题组成,如“今天既不下雨也不刮风”。
2. 推理推理是从一个或多个前提出发得出结论的过程。
推理有两种基本形式: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即从普遍性原则得出特殊情况的结论;而归纳推理则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即从具体情况得出普遍性原则的结论。
三、命题的关系1. 否定关系否定关系是指两个命题中一个是另一个的否定。
如“今天天晴”和“今天不下雨”就是一对否定关系。
2. 对立关系对立关系是指两个命题在某些方面相反或矛盾。
如“男人都喜欢足球”和“女人不喜欢足球”就是一对对立关系。
3. 矛盾关系矛盾关系是指两个命题在所有方面都相反或矛盾。
如“今天下雨”和“今天不下雨”就是一对矛盾关系。
4. 互为逆否命题互为逆否命题是指两个命题互为对方的逆否命题。
如“如果A,则B”和“如果非B,则非A”就是一对互为逆否命题。
四、推理规则1. 常识推理常识推理是基于人们日常经验和常识得出结论的推理方式,它通常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例如,如果我们知道太阳每天都会升起,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明天太阳也会升起。
2. 归纳推理归纳推理是从具体事实中得出普遍性结论的推理方式。
例如,如果我们观察到每只鸟都有翅膀,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所有鸟都有翅膀。
3. 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原则中得出特殊情况的结论的推理方式。
例如,如果我们知道“所有人类都会死亡”,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某个具体人类也会死亡。
逻辑学 复习要点

12、“并非所有S是P”等值于( ①有的S是P ②有的S不是P ③所有S不是P ④某个S不是P
)。
2020/4/13
18
13、与SEP具有矛盾关系的命题是
(
)。
①SAP
②SOP
③SIP
④POS
2020/4/13
19
14、运用对当关系推理,从( 可以推出并非SIP。 ①并非SAP ②SOP ③并非SEP ④SEP
2020/4/13
23
18、若“p→q”真与“q”真,则
(
)。
①“p”真假不定
②“p”真
③“p”假
p”假
2020/4/13
24
19“p∧q”真,据联言推理分解式可推
出(
)。
①“p”真
②“p”假
③“q”假
④“非q”真
2020/4/13
25
20、“瑞雪兆丰年”这个结论不是可以:
(
)。
①用完全归纳推理得到的
重点掌握:
1、判断的两个逻辑基本特征。 2、简单判断包括几种判断 ? 3、性质判断由几部分组成?它的种类有哪些? 4、性质判断主、谓项的周延性情况 5、A、E、I、O四种判断间的对当关系怎样? 6、各种性项判断直接推理的有效式、逻辑形式及推
理规则?
2020/4/13
2
7、什么是三段论?它有哪些规则?违反这些逻辑规则会 犯什么逻辑错误?
②主谓项的周延性
③命题的形式
④语言表述
2020/4/13
15
10、“p并且q”真,当且仅当
(
)。
①p真q真
②p真q假
③p假q真
④p假q假
2020/4/13
自考00024普通逻辑 自考重点资料 自考笔记

第一章引论第二章概念第三章判断(一)第四章判断(二)第五章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第六章演绎推理(一)第七章演绎推理(二)第八章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第九章论证模拟试卷1.1.在“作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要研究中国革命发展的逻辑”这句话中,“逻辑”一词的含义是【C】A.表示某种理论、观点或看问题的方法B.表示思维的规律、规则C.表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D.表示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欲获取1.2.在“说话、写文章要讲究逻辑”这句话中,“逻辑”一词的含义是【A】A.表示思维的规律、规则B.表示某种理论、观点或看问题的方法C.表示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D.表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2.1.“商品包括自行车、缝纫机、电视机等,无论何种类型的商品,都是为专门出售而生产的劳动产品”这几个判断对“商品”这个概念是【D】来说明的。
A.仅从内涵方面B.仅从外延方面C.先从内涵,再从外延方面D.先从外延,再从内涵方面2.2.“思维形式”这一概念属于【D】A.集合概念、正概念、单独概念B.单独概念、负概念、非集合概念c。
普遍概念、正概念、集合概念D.非集合概念、正概念、普遍概念2.3.“判断”、“推理”、“论证”这三个概念是【B】关系。
A.属种关系B.不相容并列关系C.相容并列关系D.交叉关系2.4.“所谓自行车就是一种不借助于驾车者以外的力量来行驶的车子”这个定义违反了【C】的定义规则。
A.定义项和被定义项必须相应相称B.定义项中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括被定义项C.给正概念下定义不得用否定语词D.定义项中不得包括含混的概念或语词2.5.“概念”、“判断”、“推理”这三个概念的外延之问是【C】关系。
A.属种关系B.交叉关系C.不相容并列关系D.相容的并列关系2.1.如果有的a是b,那么a与b之间可能存在的外延之间的关系是【ACDE】A.全同关系B.全异关系C.真包含关系D.真包含于关系E.交叉关系2.2.当SEP假而SIP真时,s和P之间可能有的外延关系是【ACDE】A.全同关系B.全异关系C.交叉关系D.真包含关系E.真包含于关系2.3.在“鲁迅的著作不是一天可以读完的,《狂人日记》是鲁迅的著作,所以,《狂人日记》不是一天可以读完的”这段话中,第一句话中的“鲁迅的著作”是【ACE】A.集合概念B.非集合概念C.单独概念D.普遍概念E.实体概念欲3.1.下列各组判断可以同真的是【BCD】A.SAP与SEP;B.SAP与SIP;C.SEP与SOP;D.SIP与SOP;E.SAP与SOP2.1.下列对概念的限制错误的是【BC】A.把“青年人”限制为“中国的青年人”B.把“河南省”限制为“郑州市”C.把“联合国”限制为“美国”D.把“知识分子”限制为“大学教师”E.把“商品”限制为“电视机”2.2.下列对概念的概括错误的是【AC】A.“结论虚假的推理”概括为“无效推理”B.“假言判断”概括为“复合判断”C.“特称判断”概括为“全称判断”D.“直接推理”概括为“演绎推理”E.“判断”概括为“思维形式”2.3.“大兴安岭是我国重要的木材基地”中的“大兴安岭”是【A】与【D】A.单独概念B.普遍概念C.集合概念D.非集合概念E.负概念2.4.当“所有A是B”为假而“有B不是A”为真时,A与B的外延关系或是【D】关系,或是【E】关系。
第八章形式逻辑学基本规律_[全文]
![第八章形式逻辑学基本规律_[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c9842609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8d.png)
第一节同一律一、同一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一)同一律的基本内容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和判断都要保持自身的确定性,如用符号表示则为:A就是A。
A既可以表示一个概念,也可以表示一个判断。
“蜜月”与“度蜜月”二)同一律的基本要求1、在同一个判断中,概念要保持自身的同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始终保持不变;2、在推理过程中,每一个判断必须保持自身的同一,其内容必须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换。
二、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一)混淆概念或者偷换概念1、混淆概念五四运动后,北大教授刘半农提倡“俗文学”,并在“北京晨报”刊登启示,征求“国骂”,拟搜集全国各地骂人的语词辑为“地方骂”和“国骂”。
语言学家赵元任博士见了启示,当天就跑到刘氏宿舍,拍着桌子,用湖南、安徽、四川各地骂人的话骂了他一顿;接着周作人前来,又用绍兴话骂了他一顿。
上课时,又被宁波,广东学生相继用方言骂了一顿。
弄得刘半农啼笑皆非。
刘半农何以啼笑皆非2、偷换概念手法之一为:改变某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手法之二为:将似是而非的两个概念混为一谈;手法之三为:用非集合概念取代集合概念。
二)转移论题或者偷换论题1、转移论题一篇题为《茅台酒的来历》说明文是这样的:名甲天下,誉满全球的茅台酒,是以其产地茅台村命名的。
茅台村现为茅台镇,位于贵州省仁怀县城西北近30华里的赤水河畔。
三四百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小小的渔村,因为到处长满莽莽苍苍的茅草,人们就叫它茅草村,简称茅村。
公元1745年(乾隆十年)清政府组织开修河道,舟楫畅通茅村,茅村成为川盐入黔水陆交通的要冲,日趋繁盛,一度成为拥有六条大街的集镇,于是人们又改称茅村为茅台村。
从清政府末年起,因为茅台酒名声大震,人口大增,遂改茅台村为茅台镇,一直沿用至今。
2、偷换论题三、同一律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一)同一律要求必须保持法律概念自身的确定性同一律的主要作用是保持思维具有确定性。
遵守同一律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必要条件;遵守同一律有助于人们正确地交流思想;遵守和运用同一律,在反驳谬误和揭露诡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完整版)自考普通逻辑学知识点及公式

and作者◆一剑钻神一、判断(一)1.SAP是指所有的S是P; SEP是指所有的S不是P;SIP是指有的S是P; SOP是指有的S不是P。
2.A与E是反对关系(不能同真,可以同假);I与O时下反对关系(不能同假,可以同真);A与O和E与I是矛盾关系(不能同假,已不能同真);A与I和E与O是差等关系逻辑方阵3.性质判断真值表:全同真包含于真包含交叉全异A11000E00001I11110O00111A、E、I、O四种判断的真假情况列表注:1代表“真”;0代表“假”(下同)。
4.普通逻辑是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基本规律和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
任何一种逻辑形式都是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两部分组成。
普通逻辑所研究的思维是指抽象思维中的知性思维。
现代形式逻辑主要是指数理逻辑。
知觉是感觉的综合。
感性认识的基本特征是直接感受性。
人们平常提到逻辑学时,通常指的是形式逻辑。
在感性认识阶段,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三种存在形式人别是感觉、知觉、表象。
在理性认识阶段,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的三种存在形式人别是概念、判断、推理。
5.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有两个逻辑特征,他们是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到概念中的对象中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
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对象,称为概念的外延。
从逻辑的角度讲,所谓明确概念,指的就是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普通逻辑不去研究概念在具体内容上的关系,而是把概念作为思维形式,从内涵或外延方面来研究概念间的关系。
根据概念的外延大小,概念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通概念。
根据概念反映的对象是否为集合体,概念分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根据概念所反映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概念分为正概念和负概念。
6.定义的规则?(1)定义项的外延和被定义项的外延应是相同的(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2)定义项中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括被定义项(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
1逻辑基本规律

(1)万事万物都在变,艰苦奋斗的作风不会变。
(2)交警:你超速行驶。你的车速已达到了60公
里/小时。 女士:哦!这是不可能的 !我总共才行驶了15 分钟。运行不到一小时,怎么谈得上一小时60公里 呢?
交警:我的意思是:60公里的路程,您将会用
一小时赶达。
女士:那也是绝对不可能的,我只要再行驶10
综上所述,排中律要求我们,在同一思维过程 中,对互相否定的思想要作出明确的断定。即确认 其中之一为真,不能确认全部为假,也不能含糊其 辞不作断定。也就是要求人们的思维具有明确性 。
例:从前,有个国家有这样的习俗,每个被判处死刑的犯人, 在处死前有一个起死回生的希望,就是抽一次签。其方法 为在签筒中放两张纸签,一张写“生”,一张写“死”。 抽中“生”者,可得赦免;抽中「死」者,立刻处死。这 个国家有两个国王倚重的大臣,一坏一好,坏者常在国王跟 前说好者的坏话,国王偏信要将好大臣处死,坏大臣私下要 挟制签者,将两张签均作成“死”,制签者私下给好大臣写 信告知此事,好大臣后来在抽完一张纸签后吞入肚中,国 王不知好大臣吞入肚中之签为何?心想,若剩下之签为 “生”,则吞入肚中之签为“死”;反之亦然。结果,签 筒中所余为“死”,因而只好让好大臣活着。
转移论题 偷换论题 把不同的判断当作同一个判断来使用
区别:
例:
转移论题是无意识的 偷换论题是有意识的
(1)警察:你为什么骑车带人,懂不懂交通规则? 骑车人:我以前从未骑车带人,这是第一次。
(2)母亲:你怎么又这么晚回来?
女儿:你总是挑我毛病。
张班是鲁班的师兄弟,手艺高超。有一次,张班给 一个财主修建台阁,财主和他口头约定:如果修的台阁 合其心意,赏“五马驮银子”,外带“一担米、两只猪、 三坛酒”。台阁修好了,财主里里外外都检查了也找不出 半点毛病,该按约定条件给 张班报酬了。财主叫家丁牵 来五匹马,并排站着,马背上横搁一块木板,上面放了 一块比手指还小的银子。财主说:“这就是我给你的工钱 ——„五马驮银子’。”接着财主拿来鸡蛋壳装的米粒说: “这是我赏的‘一蛋米’。”财主又从一个木匣里拉出了两 蜘蛛,说:这是‘两蜘蛛’。”最后,他把指头伸到一只酒 壶里,蘸了一下,向前弹动了三下,对张班说:这是 ‘三弹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逻辑规律的作用范围,并将其运
用于思维实践之中。
普通逻辑基本规律
所谓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是指形式逻辑 四条基本规律(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 和充足理由律)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思维规律
同一律 矛盾律 排中律
充足理由律
第一节 同一律
一、什么是同一律
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同一思维
排中律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在于它是揭露“骑
墙居中”、“模棱两不可”逻辑错误的有力武器。
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玩弄含糊其辞,用“模棱两
不可”来回避明确回答问题的手法,要运用排中
律旗帜鲜明地进行驳斥。
排中律是人们正确思维必须遵守的逻辑规 律,它对于保证人们思维的明确性具有极 为重要的作用。但是,排中律只是正确思 维应遵守的规律,它并不否认客观事物本 身有可能存在两种以上的情况,也不否认 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某种过渡和中间状 态。如果我们将排中律的要求绝对化,就 有可能导致形而上学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 式。同时排中律也不排除人们对事物尚未 明确而采取的“二不择一”的态度。在人 们对事物尚未认识充分、准确之前,采取 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态度并不违反排中律 的要求。
二、矛盾律的要求
其一,在概念方面,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 维过程中,不能同时用两个矛盾关系或反对 关系的概念指称同一个思维对象。
其二,在判断方面,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 维过程中,不能同时肯定两个矛盾关系的判 断或两个反对关系的判断。
二、违反矛盾律的要求所产生的逻辑错误
违反矛盾律产生的逻辑错误就是“自相矛盾”。
对象必须保持与其自身的同一。可将同一律表述
为:A是A
这里的A代表的是思维对象,可以是一个概
念,也可以是一个判断。这个公式的含义是,同
一思维过程中的每一概念和判断与自身是同一的,
即一个概念反映什么对象就是什么对象,一个判
断断定什么情况就是什么情况。
二、同一律的要求
其一,在概念方面,同一律要求概念必须保持 与自身的同一,不准随意变换,即不得在集合概念 和非集合概念之间进行变换,也不得在不同含义的 相同语词之间进行变换。
二、排中律的要求
其一,在概念方面,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不能同时否定两个矛盾关系的概念。
其二,在判断方面,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不能同时否定两个矛盾关系或下反对关系的判断。
三、违反排中律所犯的逻辑错误
违反排中律就会犯“模棱两不可”的错误,简称“两 不可”。
四、正确理解排中律
一、排中律的内容和要求 排中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
矛盾思想不能都假,必有一真。排中律可以用公 式表示为“A或者非A”,即“A∨A”。 从排中律的内容可以看出,排中律与矛盾律作为 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二者是有其不同适用范围 的。矛盾律适用于不可同真的两个命题,即适用 于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两个命题;排中律 适用于两个不可同假的命题,即适用于具有矛盾 关系或下反对关系的命题。
认有鬼,也不能承认无鬼,对于这个问题要具体
分析,因人而异。对于第三种意见就要注意分析。
第三种意见,看起来貌似客观,还提出了所谓的
“具体分析”,其实质仍然是违反了排中律。因
为有鬼与无鬼是互相矛盾的命题,二者必居其一,
不可能有第三种选择。
三、排中律的作用
排中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想的明确性,在一 定意义上,排中律比矛盾律更接近的真理。因为 矛盾律所遇到的命题,其中不一定有真命题,但 排中律遇到命题,其中必有一个是真的。所以排 中律要求人们在含有真命题的两个命题中不能持 完全否定的态度,即“两不可”,必须承认其中 一个是真的,并进一步去探索这个真的命题。
内容,违反同一律要求就会犯“混淆概念” 或“偷换概念”的错误。
*第二节 矛 盾 律
一、什么是矛盾律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同一思维对象反映 两个不相容思想时,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可以用公式表示为:“A不是非A”,即 “(A∧A)”。这里A和﹁A代表的是 互不相容的思想,可以是概念,也可以是判 断。 这个公式的含义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 于同一思维对象,不允许出现两个不兼容的 思想,当出现两个不兼容思想时,不能同真, 必有一假。
二、违反排中律要求所产生的逻辑错误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如果对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 既不承认这个,又不承认那个,就违反了排中律
的要求,违反排中律的要求所产生的逻辑错误被 称之为“模棱两不可”。
比如,在一次关于有无鬼神问题的讨论中,
基本意见有两种;大多数人认为无鬼,少数人认
为有鬼。有人提出了第三种意见,认为既不能承
另外,排中律也不适合处理“复杂问语”的问题。 所谓“复杂问题”是指一种不正当的问语,它隐 含着对方没有承认或根本不能接受的假设。对复 杂问语回答,不论是肯定还是否定,其结果都得 承认这个错误的假设。比如,某法官问某被告人: “你去E地之前在做什么?”这就是一个复杂问 语,其假设是“该被告人曾去过E地”。无论被 告人回答“做了什么”或“没做什么”,其结果 都等于首先承认了去过E地。复杂问语有诱供之 嫌,所以在司法实践中最好不要使用复杂问语。
其二,在判断方面,同一律要求判断必须保持 与自身的同一,不准任意转换,即在运用判断进行 推理或证明时,不能用其他判断取代。
三、违反同一律所犯的逻辑错误
在判断方面,同一律要求判断要有确定的 对象,违反同一律要求就会犯“转移论题” 或“偷换论题”的错误。
同一律的作用在于保证思维的确定性。 在概念方面,同一律要求概念要有确定的
比如,在基督教神学理论中,有一个基本的 理论上帝创世说。其基本内容是说,上一块泥土。世界就是上帝 用这个小鬼从海底拿来的这块泥土创造出来的。 从表现上看,这种理论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如 果作一些深入的分析,就会看出这种理论含有明 显的逻辑矛盾:世界既然是上帝创造的,那么在 上帝创造世界之前,世界是不存在的,海与泥土 也是不存在的;但是,上帝又是用海底的泥土创 造了世界,那就是说在上帝创造世界之前,世界 已经是存在的,上帝创造世界是荒诞无稽的。
三、矛盾律的作用
矛盾律保证思维无矛盾性即思维的前后一贯性, 从而是保证正确思维的必要前提。
矛盾律对思维无矛盾性的要求广泛地运用于一切 科学领域之中。任何科学理论都不应包含逻辑矛 盾,遵守矛盾律是构造科学体系的起码要求。科 学也常常是在发现逻辑矛盾,逐步排除逻辑矛盾 的过程中发展的。
第三节 排中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