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梅雨锋暴雨中尺度特征分析

合集下载

湖南“6.19"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湖南“6.19"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0 引 言
暴 雨是 中 国最主要 的气 象灾 害 之一 , 夏 季南 方 往 往 暴 雨洪 涝 灾 害 频 发 , 给 国家 和人 民生命 财产 造 成 重 大损
失, 因此 , 对 暴 雨灾 害 的预报一 直是 汛期 预报 的关 键 。近年 来 气象 工作 者 从不 同角度 对 暴雨 进 行 了大 量 研究 , 并
摘要i 针对 2 0 1 0年 6月 1 9 ~2 0日湖南 一 次大 范 围暴 雨过 程 , 利 用常 规 观测 资料 、 F Y 一 2 E卫 星 T B B资 料 、
N C E P 1 。 ×1 。 格点资料及 WRF模式输 出的高分 辨率资 料 , 采 用数值 模拟 和诊 断分析 相结合 的方法 , 综合 分析 了此
取得 丰硕 的成 果 。暴 雨 是多种 尺度 天气 系统 相互 作用 的结 果 , 大尺度 环 流系统 对暴雨 的发生发 展有 制约作 用 , 而 中尺度 系统 是暴 雨发 生 的直接 影 响系统 I 3 。但 由于观测 手 段 和资 料精 度 限制 , 过 去许 多暴 雨 的研究 主 要集 中 在大 尺度 环流 形势及 天气 尺度 特征 分析 上 。近年来 随着观 测 手段 和 天气 预 报技 术 的发 展 , 人 们 把 研究 的 目标 投 向 中小尺 度天 气现 象 。地面 自动 站资料 因其 时空 密度 大 , 是 实况 监测 和 中尺度 分析 最重要 的资 料之 一 ; 高 时空分
度系 统 的演变 和 动力机 制 。
1 暴 雨 过 程 及 其 主 要 影 响 系统 分 析
1 . 1 降水过 程分 析
2 0 1 0年 6月 1 8日- -2 0日湖 南省 出现 一次暴 雨 天气过 程 ( 1 0 9 。 E ~1 1 4 。 E, 2 4 . 5 o N- -3 0 。 N) , 降水 过程具 有强度 大、 范 围广并伴 有 强雷暴 的特 点 。1 8日 0 8时 ~2 0日 2 0时 , 全省 平 均 降水 量 7 2 . 5 mm, 6 0县 市 累积 降 水 量 大于

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雨团特征分析

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雨团特征分析

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雨团特征分析姜俊玲,张雪冬,党英娜,石磊(山东省烟台市气象局,山东烟台264003)摘要 结合多普勒雷达产品特征对2007年7月18~19日烟台地区出现的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雨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多个强降水雨团自西北向东南移过半岛是产生这次大暴雨的主要原因。

冷锋带状回波与冷锋前方块状回波结合后迅速发展,有中气旋出现。

700hP a 干舌、500h P a 弱冷平流和强上升区的存在是出现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暴雨;中尺度雨团;中气旋中图分类号 S1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9)17-08075-03C h a ra c te r An a ly s is o f M e so -s c a le R a in G rou p in a R e g io n a l R a in s to r mP ro c e ss J I ANG J un -lin g e t a l (Y an ta i M e teo ro log ica l B u reau o f S h andon g P rov in ce ,Y an ta i ,S h an don g 264003)A b s tra c t C om b in ed w ithth e ch a racte rs o fD oppler rada r p rodu ct ,th e ch a racte rs o f a m eso -sca le ra in g rou p in a reg ion a l ra i n sto rmp ro ce ss occu r red onJ u ly 18th -19tho f 2007i n Y an ta i w ere an a ly zed.T h e m o st rea son w a s se ve ra l s tron g precip ita tionra in g roup m ov e fromn o r th e as t to sou th ea st o f pen i n su la.T h e ech oe s o f s tr ip sh ape o f co ld fron t i n te gra ted th e ech o o f b lock be fo re co ld fron t an d de ve loped rap id ly.A n d m e socyclon e appea red.T h e dry a ir flow in 700hP a ,co l d flow an d pu issan t a scen din g flowin 500h P a w e re th e m a i nre ason s o f stron g con vection.K e y w o rd s R a i n sto rm;M eso -sca le ra in g rou p ;M e socyclon e基金项目 山东省烟台市科学技术发展计划项目(2005124)。

苏南一次梅雨锋大暴雨的环境条件及对流系统演变特征

苏南一次梅雨锋大暴雨的环境条件及对流系统演变特征

第42卷暴雨灾害一次暴雨到大暴雨过程,全市121个气象站有89个出现暴雨到大暴雨,最大日降水量为202.6mm,出现在相城区黄埭镇(图2a)。

7月6日凌晨至上午苏州中南部地区出现短时强降水,全市有102个气象站小时雨量超过20mm,即出现短时强降水的站数占比达84%,其中16个气象站小时雨量超过50mm。

降水强度短时间内迅速增强,08∶00—09∶00苏州站最大小时雨量41.3mm;09∶00—10∶00太仓浏河站降水量为35.5mm,昆山姜巷村站最大小时雨量72.5mm,打破该站2012年建站以来小时雨量记录(2021年58.9mm)(图2b)。

此次过程具有降水效率高、极端性强等特点,造成苏州部分地区严重积水。

32.0°31.531.0120.0120.5121.0°E2501005025100.1北京时706050403020101h降水量/mm01∶0003∶0005∶0007∶0009∶0011∶00苏州昆山姜巷村站高新区浒墅关站(b)图22020年7月5日20∶00—6日20∶00苏州24h累积降水量分布(a)以及7月6日01∶00—12∶00苏州站、昆山姜巷村站、高新区浒墅关站逐小时降水量变化(b)Fig.2(a)Distribution of24-hour accumulated precipitation amount(unit:mm)in Suzhou from20∶00BT on5July to20∶00BT on6July2020and(b)the variations of hourly rainfall(unit:mm)at Suzhou,Jiangxiang Village,Xushuguan Town stations from01∶00BT to12∶00BT on6July20203天气背景及环境条件此次大暴雨过程中夜间有超低空急流存在并加强,持续向苏州地区输送暖湿空气和不稳定能量。

梅雨锋对引发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影响的研究

梅雨锋对引发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影响的研究

梅雨锋对引发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影响的研究赵玉春【期刊名称】《大气科学》【年(卷),期】2011(035)001【摘要】针对梅雨锋(湿度锋)上或附近偏南暖湿气流一侧中尺度对流系统不断发生发展和长时间维持而引发长江流域暴雨的观测事实,利用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V3.1.1)设计了一系列三维理想数值试验,研究了梅雨锋两侧自身水汽差异效应,探讨了基本气流和风垂直切变对梅雨锋上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的影响,揭示了梅雨锋对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组织作用.结果发现:梅雨锋两侧自身水汽差异造成的质量不平衡可在梅雨锋附近激发出小振幅重力波,在梅雨锋暖湿气流一侧对流层低层产生上升运动,并与非绝热加热过程耦合激发出对流形成一条平行于梅雨锋的对流降雨带,对流系统的尺度一般为20~60 km,对流雨带形成后逐渐向南传播,其中对流扰动形成后激发出振幅更大的重力波向南传播以及对流雨带北侧干下沉气流支的低层回流对新对流系统的触发可能在对流雨带的南移中起到重要作用.梅雨锋对其附近的对流有一定的组织作用,对流扰动在梅雨锋附近可发展成尺度为100~200 km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对流扰动受到湿度锋在低层组织的偏北气流作用后,它在低层出现辐合,流场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发生倾斜,这有利于对流系统的维持和发展.基本气流的平流效应使梅雨锋移动,有利于抵消梅雨锋对流雨带南移效应,它对水汽和能量的输送在梅雨锋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风的方向变化引起的风垂直切变有利于梅雨锋对流的启动和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组织,并影响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移动方向;而风的大小形成的风垂直切变似乎并不利于梅雨锋上对流的启动和中尺度对流系统的长时间维持.%Aiming at the fact that the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 develop on or in the south vicinity of the Meiyu front, lasting a long time and producing rainstorm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a series of three-dimensional idealized numerical experiments are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moistur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Meiyu front, to reveal the impacts of basic flow and wind vertical shear up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soscaleconvective systems along the Meiyu front, and to show the convection organization by the Meiyu front.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ass imbalance resulting from moistur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Meiyu front can generate small-amplitude gravity waves, which may organize upward motions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trigger convection when coupled with diabatic heating process and lead to a convective rain band forming along the Meiyu front. The scale of the convective systems is usually 20 - 60 km The convection rain band moves southward after its formation. The southward propagation of larger-amplitude gravity waves generated by convective perturbations and the triggering of new convective systems by the low-level backflow of dry downdraft to the north of convective rain band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outhward movement of the convection rain band. The Meiyu front plays a certain role for the convection organization in its surrounding areas. The convective perturbations near the Meiyu front may develop into mesocale convective systems with a scale of 100 - 200 km. When the convective perturbation is affected by low-level northerly winds organized by the moisture front, a convergence band forms in its low level and its flowstructure tilts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which is beneficial to the mainten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onvective systems. The advective effect of basic flow plays a role in the movement of the Meiyu front, which can offset the southward movement of Meiyu frontal convective rain band itself. The moisture and energy transportation by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iti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 The wind vertical shear resulting from wind direction variations is in favor ofthe convection initiation and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 organization on the Meiyu front and influences the moving direction of the convective systems, while that from wind velocity variations seems to be not favorable for the convection initiation on the Meiyu front and the long-time maintenance of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总页数】14页(P81-94)【作者】赵玉春【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41【相关文献】1.2006年6月5~8日梅雨锋上中尺度对流系统引发福建北部暴雨的诊断分析 [J], 赵玉春;李泽椿;王叶红;肖子牛2.华南"94·6"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及其环境场研究I.引发暴雨的β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数值模拟研究 [J], 孙建华;赵思雄3.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的β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机理的数值研究 [J], 江晓燕;倪允琪4.2002年6月20~24日梅雨锋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分析 [J], 孙建华;张小玲;齐琳琳;张高英;赵思雄;陶诗言5.一次持续性梅雨锋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分析 [J], 黄洋; 赵康; 张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次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一次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Me s o s c a l e C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n a l y s i s o f a Ra i n s t o r m Pr o c e s s
ZHANG Yo u — q i n e t a 1 .( D e z h o u Me t e o r o l o g i c a l B u r e a u,De z h o u,S h a n d o n g 2 5 3 0 0 0)
Ab st r ac t By us i ng t h e c o n v e nt i o na l me t e o r o l o g i c a l d a t a, p h ys i c a l qu a n t i t y a na l y s i s a n d t he r a d a r e c h o da t a, a r a i n s t o r m
no .h e m l O W l a ye r wi n d s h e a r a nd s u r f a c e c o n v e r g e n c e l i n e.At e a r l y r a i n s t o r m.v a p o r t r a ns p o r t c o n di t i o n s a r e b e t t e r a t l O W
l e v e 1 .I t i S p r o v i d e d t h e b e t t e r c o n d i t i o n s f o r t h e h e a v y r a i n t h a t t h e v e  ̄i c l a mo t i o n b e l o w t r o p o s p h e r e a n d t h e l o w l e v e l

一次梅雨锋特大暴雨过程分析及数值模拟

一次梅雨锋特大暴雨过程分析及数值模拟

一次梅雨锋特大暴雨过程分析及数值模拟尹洁;郑婧;张瑛;吴琼【期刊名称】《气象》【年(卷),期】2011(037)007【摘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卫星、雷达和地面加密观测等资料,对2010年6月1 7 20日江西北部一次罕见大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中尺度分析和WRF模式模拟分析。

结果表明:(1)这次罕见大暴雨是一次典型梅雨锋暴雨,是在极为有利的天气形势下导致的强β中尺度系统强烈发展所致。

500hPa 东亚大槽槽后冷平流与强盛稳定的副高西北侧西南气流汇合,导致冷暖交汇带在江南北部维持。

(2)冷暖交汇带的稳定和西南暖湿气流的异常强盛,使暴雨的水汽、动力、热力条件十分充足,非常有利于触发中小尺度对流系统强烈发展。

(3)%By using conventional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NCEP reanalysis data,satellite and radar data,densified surface observational data,etc.,a rare rainstorm process which happened during June 17—20,2010 in northern Jiangxi was analyzed.In this paper,the heavy rain process was analyzed from three aspects:dynamics and diagnosis analysis,mesoscale analysis,and simulation analysis by WRF model.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1) This rare rainstorm is a typical heavy rain over Meiyu front,it is caused by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strong meso-βsystem generated in the extremely favorable weather situations. The cold air flow behind the 500 hPa East Asia trough joined up the SW flow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part of the strong and stable subtropical high,thus the cold air and warmair converged and maintained over the northern part of Jiangnan.(2)Since the area that cold air and warm air joined up is stable and the SW warm and wet flow is abnormal strong,the vapor,dynamical,and thermodynamic conditions leading to heavy rain are quite adequate,the physical quantities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these are very helpful to trigger the strongly development of meso and microscale convection systems.(3)The extraordinary rainstorm is caused by the interaction of many factors such as strong vapor and convergence ascending motion, weak cold air activities in middle-levels,the strengthening of SW low-level jet,the weakening of stablility of convection layer,stability of surface convergence lines,the form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meso-βvortexes and strong divergence in higher-levels,etc.(1) Numerical simulation analysis of WRF model shows that at 08:00 BT 19 June 2010,the formation of meso-βvortex is related to the strengthening of weak cold air and warm and wet flow,the vertical thickness of this vortex is between 950 and 550 hPa.and it is the strongest between 800 and 950 hPa.In addition,a string of intense convective systems appear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is meso-βvortex,these systems are nearly in east-west direction and the scales are about 30 to 60 km,and their positions are well corresponding to the severe rain area.【总页数】11页(P827-837)【作者】尹洁;郑婧;张瑛;吴琼【作者单位】江西省气象台,南昌330046;江西省气象台,南昌330046;江西省气象台,南昌330046;江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南昌330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57.8【相关文献】1.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中陆面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J], 李鹏2.一次梅雨锋上中尺度气旋波引发的特大暴雨过程分析 [J], 张家国;黄小彦;周金莲;韩芳蓉3.一次梅雨锋特大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不同尺度天气系统的影响作用 [J], 廖捷;谈哲敏4.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及机理分析 [J], 张晓芳;陆汉城5.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数值模拟的云微物理参数化敏感性研究 [J], 周志敏;崔春光;胡扬;康兆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次梅雨锋特大暴雨过程分析及数值模拟

一次梅雨锋特大暴雨过程分析及数值模拟
) 资助 CMAY B Y 2 0 1 1 0 2 5 中国气象局预报员专项 ( 2 0 1 1 年 1 月 7 日收稿 ; 0 1 1年5月1 7 日收修定稿 2 第一作者 :尹洁 , 从事暴雨预报的研究 . : i n E m a i l o h u. c o m @s y j j j
7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气 象 第 3 8 2 8
, , o f c o n v e c t i o nl a e r s t a b i l i t f s u r f a c ec o n v e r e n c e l i n e s t h e f o r m a t i o na n dm a i n t e n a n c eo fm e s o o r t e y yo g βv , ( x e sa n ds t r o n i v e r e n c ei nh i h e r l e v e l s e t c . 4)N u m e r i c a ls i m u l a t i o na n a l s i so f WR Fm o d e ls h o w s gd g g y 0 0B T1 9J u n e2 0 1 0, t h e f o r m a t i o no fm e s o o r t e x i s r e l a t e d t o t h e s t r e n t h e n i n fw e a kc o l d t h a t a t 0 8: g go βv , , a i ra n dw a r ma n dw e t f l o w t h ev e r t i c a l t h i c k n e s so f t h i sv o r t e x i sb e t w e e n9 5 0a n d5 5 0h P aa n d i t i s t h e , s t r o n e s tb e t w e e n8 0 0a n d9 5 0h P a . I na d d i t i o n as t r i n fi n t e n s ec o n v e c t i v es s t e m sa e a ri nt h e g go y p p , s o u t h e r np a r t o f t h i sm e s o o r t e xt h e s e s s t e m s a r en e a r l i ne a s t w e s t d i r e c t i o na n d t h e s c a l e s a r e a b o u t y y βv a n dt h e i rp o s i t i o n sa r ew e l l c o r r e s o n d i n ot h es e v e r er a i na r e a . 3 0t o6 0k m, p gt : , , , , 犓 犲 狅 狉 犱 狊 h e a v a i n v a o r d n a m i ca n dt h e r m o d n a m i cc o n d i t i o n s m e s o a n dm i c r o s c a l es s t e m s yr p y y y 狔狑 ,m WR Fm o d e l s i m u l a t i o n e s o s c a l e l o w r e s s u r e p

2003年江淮梅雨期一次特大暴雨的研究——中尺度对流和水汽条件分析

2003年江淮梅雨期一次特大暴雨的研究——中尺度对流和水汽条件分析
Ya gz - ah ie a i ,a d t e r vd d p e t u trv p rfrt e e ou i n o S a d f r - n te Hu i e R v rB sn n n p o ie l n i l h f wae a o h v l t fMC n ma o o o
( a ̄uMe oo gcl be a r , aj g2 0 0 ) 2f n t rl i s vt y N n n 10 8 i e o aO r o i
( eate t Am s eiSi e, ai gU i r t, 彬n 10 8 3Dp r n o top r c n sN nl n e i m f h c e c n v sy g2 00 )
Ab t a t W i o v n i n l a d u c n e t n l d t a c s f tre t l r i s o i td wi sr c t c n e t a n n o v n i a aa. a e o o r n i an a s cae t h o o a h
Mey rn u n - uy2 0 Sslce n x mie n d ti T e rs l e n t td ta S iu f td r g4 5 J l 0 3 i ee td a d e a n d i eal h e ut d mo s ae h tMC 年 7月 4日 5 日 - 江淮梅雨期间的一次特大暴 雨过程进行 了多尺度 的
详细分析。环流背景、 中尺度对流云团和水汽条件分析表 明, 这次特大暴雨是在典型梅雨的有利环 境背景形势下, 由梅雨锋上的中尺度对流系统造成的 , 地面低压、 低层切 变线及西南低空急流与这 次特大暴雨过程有着密切 的关系。强降水 中心与 中尺度对流云 团的关系十分 密切,中 B尺度云 团

黔南地区一次梅雨锋西段特大暴雨特征分析

黔南地区一次梅雨锋西段特大暴雨特征分析

现代农业科技2023年第15期资源与环境科学黔南地区一次梅雨锋西段特大暴雨特征分析莫乙冬唐红忠苟杨潘启学(黔南州气象局,贵州都匀558000)摘要本文利用贵州省气象局提供的气象站观测资料、国家气象卫星中心提供的FY-2G云顶亮温(TBB)资料及NCEP2.5°×2.5°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6月22—24日黔南地区典型的梅雨锋西段特大暴雨的环流背景、中尺度对流云带演变、水汽条件、不稳定度条件、涡度与散度等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梅雨锋的发展以及低空切变线在黔南中部一线长时间停滞,触发中尺度对流系统(MCS)造成暴雨;降雨增强过程与TBB降低过程较为一致;对流风暴在锋区东南部触发并加强发展,暴雨区和能量锋区走向显示出良好的一致性。

关键词梅雨锋西段;特大暴雨;环流背景;中尺度对流;物理量;黔南地区;2020年6月22—24日中图分类号P45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23)15-0176-03DOI:10.3969/j.issn.1007-5739.2023.15.046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梅雨锋暴雨由于持续时间长、灾害重,一直以来都是长江流域夏季天气预报的重难点。

张小玲等[1]将梅雨锋暴雨大致分为三类,其中一种就是梅雨锋西段深厚高空低压槽前持续性暴雨。

熊秋芬等[2]发现,梅雨锋西段暴雨是500hPa槽前切变线产生的持续性降雨。

谌伟等[3]研究认为,静止锋降水的其中一种类型就是梅雨锋西段降水。

关于梅雨锋暴雨的特征和预报的着眼点,相关人员已经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积累了部分经验,但是对于黔南出现的梅雨锋西段暴雨的预报指示还略显不足。

此外,黔南梅雨锋西段暴雨发生的机理与多重复杂因素有关,仅依据现有的经验和方法还不足以准确预报。

因此,对黔南梅雨锋西段暴雨的特征进行深入研究非常必要。

本文研究了2020年6月22—24日受梅雨锋西段影响而发生的黔南特大暴雨的特征,以期了解贵州省梅雨锋西段暴雨天气的生成机制,提升当地暴雨预报的水平。

一次典型东风波极端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及地形影响分析

一次典型东风波极端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及地形影响分析

一次典型东风波极端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及地形影响分析一次典型东风波极端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及地形影响分析引言:暴雨是气象灾害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它给人们的生活、农业生产等方方面面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而东风波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系统,对于暴雨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本文将针对一次典型的东风波极端暴雨事件,进行中尺度特征及地形影响分析,以期对类似天气事件的预测与防范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事件背景本次分析的东风波极端暴雨事件发生在东亚地区的某一城市,地处东风波的典型路径上。

观测数据显示,该事件表现出以下中尺度特征:降水过程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呈现明显的东西方向流场分布。

二、东风波的形成和演变东风波是一种由位于赤道附近的副热带高压系统和偏北洋高压系统相互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大尺度波动系统。

常见的东风波的方向为东西方向,速度较慢。

在东亚地区,由于山地和复杂的地形,东风波往往受到地形的明显影响。

在本次事件中,东风波在其西侧的山地地形作用下,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垂直环流。

山谷地形的阻挡使得上升气流受到阻碍,形成了一定的气流滞留,并造成降水过程的延续和强度加大。

而在山地的背风面,下沉气流加强,从而高空和低层的气流形成较为明显的辐合,进一步促使了降水的发展。

三、地形对暴雨特征的影响由于地形的复杂性,暴雨往往会在山地地形区域内发生,并呈现出一些典型特征。

在本次事件中,地形区域内的极端暴雨主要表现为强降水、局地性和持续性。

首先,地形区域内的暴雨强度较大。

山地地形可以造成气流的迅速抬升,增加了降水产生的有效升力。

同时,在山地地形区域内,下沉气流的加速和辐合效应会进一步促进降水的形成和发展。

其次,地形区域内的暴雨呈现局地性。

受地形阻挡影响,暴雨主要集中在山地地形区域内,而山谷地形的地形凹坑效应更进一步加强了这种局地性降水的集中程度。

这也是为什么在一些山区,即使在同一时段内,降雨强度差异较大的原因。

最后,地形区域内的暴雨持续时间较长。

山地地形的阻挡作用导致了湿空气的积聚,湿度较大的气团在山地区域上方相对稳定地停滞,从而形成了较长的降水过程。

江苏一次大暴雨过程的诊断与中尺度分析

江苏一次大暴雨过程的诊断与中尺度分析
第3 2卷
第 1期




Vo .3 1 2。No 1 . F b.,2 2 e 01
21 0 2年 2月
J u n lo h tooo ia ce c s o r a fte Mee rl gc lS in e
李晓容 , 濮梅娟 , 王啸华 , 江苏一次大暴雨过程 的诊断 与中尺度分析. 等. 气象科学 ,0 2 3 ( ) 5 -1 2 1 ,2 1 :36 .
2 Ja gu Meerlgc l ra in s tooo i e u,Na n 10 8, hn a Bu g 2 0 0 C ia; 3fa g uMeerlgc lObev tr n s tooo ia sraoy,Ⅳn n 1 0 8, hn i g 2 0 0 C ia;
号 BMC — S影 响 时段 内, 由多个对 流单 体 回波合 并 形 成 的块 状 对 流 回波 。3号 BMC — S影 响 时段 内, 对 流 单体 回波合 并后 形成 一条 东 西 向带状 回波 , 径 向速度 场 上 则 出现 了逆 风 区特 征 。 地 面 中尺 在
度 辐合 系统 与 雨 团的发 生发展 关 系十分 密切 , 对 雨 团的发 生发展 具 有一定 的预 示作 用 。 且 关键 词 垂直 螺旋 度 ;非地 转风 场 ;中尺 度 雨 团 ;BMC ;地面 中尺 度辐合 系 统 — S
d i 0 3 6 / 0 2m .0 5 o :1 .9 9 2 1j s0 3 文献 标识 码 : A 分 类号 : 4 8 1 1 1 P 5 . 2 .
A i g o e a d m e o c l n l ss o o r n i l d a n s n s s a e a a y i f a t r e ta

1998年一次梅雨锋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模拟与诊断分析

1998年一次梅雨锋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模拟与诊断分析

1998年一次梅雨锋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模拟与诊断分析王建捷;李泽椿【期刊名称】《气象学报》【年(卷),期】2002(060)002【摘要】文中利用观测资料(包括部分‘四大科学试验'资料)和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结果,对1998年6月16~17日发生在赣闽浙沿武夷山北麓地区的梅雨锋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表明:(1)本次梅雨锋暴雨发生在对流层中低层中β尺度低压南侧的中尺度辐合线上;在弱的风垂直切变环境下,梅雨锋中α对流云系中有数个中β尺度云呈塔状强烈垂直发展,它们是造成暴雨的中β尺度对流系统.(2)基于加密探空观测的对流有效位能计算显示,赣闽浙沿武夷山北麓地区的强暴雨发生前,最大对流有效位能可达到2600 J/kg;通过时间加密的探空观测有可能捕捉对流有效位能的中尺度变化特征.(3)利用高分辨率模拟结果对赣闽浙沿武夷山北麓的暴雨中β尺度对流系统(中β降水云塔)的结构分析显示,强烈发展的中β降水云塔为有利的中尺度动力配置结构,即对应着一个狭窄的、从地面伸展到250 hPa 的正涡度区,其1.5 m/s的垂直上升运动与低层强辐合和高层强辐散相伴随.(4)通过分析与诊断,提出了低层中尺度辐合线上强烈发展的梅雨锋暴雨中β尺度对流系统的气流运动图像,即:在对流层低层,空气从西南和西北两个方向流入中β降水云塔区,在云塔中垂直(略向东倾斜)上升;靠近云塔南(北)侧边缘的上升气流在约400 hPa高度向东南(东北)方向外流至约150 km处,下沉300~400 hPa后沿东北(东南)方向向云塔区回流,形成南北两个非闭合、似呈螺旋式运动的中尺度垂直环流;而降水云塔中心区域的上升气流则一直伸展到对流层高层(200 hPa),然后向东南一侧水平流出中β降水云塔区域.【总页数】10页(P146-155)【作者】王建捷;李泽椿【作者单位】国家气象中心,北京,100081;国家气象中心,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6【相关文献】1.2006年6月5~8日梅雨锋上中尺度对流系统引发福建北部暴雨的诊断分析 [J], 赵玉春;李泽椿;王叶红;肖子牛2.一次梅雨锋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及低层风场影响分析 [J], 杨舒楠;路屹雄;于超3.一次梅雨锋暴雨的模拟与诊断分析 [J], 李红莉;沈桐立;谢有才4.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的β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机理的数值研究 [J], 江晓燕;倪允琪5.一次持续性梅雨锋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分析 [J], 黄洋; 赵康; 张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2年7月中旬一次安徽梅雨锋暴雨过程的干侵入分析

2012年7月中旬一次安徽梅雨锋暴雨过程的干侵入分析

2012年7月中旬一次安徽梅雨锋暴雨过程的干侵入分析王喜【摘要】利用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着重对2012年7月13-14日发生在安徽中南部的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中干侵入的特征及作用机制进行了诊断分析。

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是在高空低槽和低空冷式切变线共同作用下产生的。

暴雨过程中,从对流层高层到低层有明显的干侵入。

在整个对流层上均存在干侵入,但是对流层中高层较强,低层较弱,干侵入主要来自对流层中高层。

高低空急流耦合产生次级环流,其正环流圈下沉支为干冷空气侵入提供了动力条件。

低湿、高位涡的干冷空气具有沿假相当位温密集带(即锋面)下传的特征。

%By using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 the dry intrusion of a Meiyu front rainstorm occurred in the south central of Anhui province during 13-14 July 2012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ccurrence of heavy rainfall was caused by the interaction of the upper trough and low-level wind shear line. Although the dry intrusion occurred at all levels of the troposphere ,its effect on the middle and upper troposphere was stronger than that on the lower troposphere. The dry intrusion mainly came from the upper troposphere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ormation of Meiyu-front. The dry air with high potential vorticity presented the downward characteristics passing along equivalent potential temperature intensive belt.【期刊名称】《气象与减灾研究》【年(卷),期】2013(036)004【总页数】6页(P14-19)【关键词】暴雨;干侵入;次级环流;假相当位温【作者】王喜【作者单位】蚌埠市气象局,安徽蚌埠 23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58.121.1干侵入是指从对流层顶附近下沉至低层的干空气。

浙江一次梅雨期暴雨过程中尺度特征及成因分析

浙江一次梅雨期暴雨过程中尺度特征及成因分析
4 中尺度对流系统成因及特征分析
梅雨期暴雨是大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相互作 用 下 产 生 的 。在 大 尺 度 有 利 的 环 流 背 景 条 件 下 ,产 生 暴 雨 的 直 接 影 响 系 统 是 一 些 中 小 尺 度 系 统 。接 下 来 对 形 成 暴 雨 过 程 强 降 水 的 中 尺 度 系统演变极其物理量场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 探究影响强降水落区和时段的主要原因。 4 . 1 假相 当 位温6^场的分析
切变线系统都非常活跃。19一 2 4 日切变线维持在 安徽江苏南部和 浙江北 部一 带,850 hPa上切变线 系统的不断东移北抬(图 3a)或 南 压 (图 3b) ,配合
着高空槽线系统,影 响着 大 气 整 层 的 的 抬 升 ,对此 次暴雨的形成有决定性作用。此 外 ,低空急流稳定 在切变线南侧200 ~ 300 km 的范围内,2 4 日起急流 迅速增强(图 3b ) ,它带来的强盛的西南气流对水 汽 的 输 送 ,对 暴 雨 的 形 成 非 常 有 利 。
2 0 1 7 年 6 月 19—2 4 日 的 暴 雨 过 程 发 生 是 各 高 度 环 流 形 势 相 互 配 合 的 结 果 ,在 降 水 发 生 较 强 的 阶 段 ,对 流 层 顶 层 槽 线 前 侧 扇 形 分 流 场
一 直 维 持 形 成 有 效 辐 散 ,随 着 中 低 层 槽 东 移 以 及 正 涡 度 平 流 的 输 送 ,暴 雨 发 生 区 位 于 气 流 上 升 区 ,配 合 西 南 急 流 和 低 空 切 变 线 的 辐 合 区 ,伴
*余杭
25-
£ 20 £ / _镗 «4
i
3
slFnrH
£6 6
l
d

S蒼言
fe l fe s

一次典型梅雨锋暴雨过程的多尺度结构特征

一次典型梅雨锋暴雨过程的多尺度结构特征
Z a .h n WagY -og. u C u —un .0 . l- a t c r etrso pcl i uf na a s r poes J . r sA mo h oYucu , n eh n C i h ng a g2 1 Muts l su t efaue fat ia Me— r tl i t m rcs[ ] Ta t s 1 ic e r u y y o rn o n
A bsr t: s d o he m u tp e t p o s r ai n l aa, h s pa r prlm i a iy nay e t e o t ac Ba e n t li l —y e b e v to a d t t i pe ei n rl a l s s he m s —
梅雨锋暴雨 中尺度 系统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动力、 热力结构特征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 、 O 中尺度 /
系统具 有 明显 的垂直 环流 , 而 中尺 度 系统 则具 有 惯性 重 力 波特 征 , 往 嵌 套 在 、 中尺 度 系统 往 内发 生发展 。 最后 , 出 了典型 梅 雨锋 暴 雨 系统 的物理概 念模 型 。 提 关 键词 : 雨锋 ; 雨 ; 梅 暴 中尺 度对 流 系统 ; 多尺度 结 构特征 ; 性重 力波 惯
第3 4卷第 1 期 2 1 年 2月 01
大 气 科 学 学 报
Tr ns ci nso mo ph rc Sce c s a at o fAt s e i i n e
V o . 4 NO. 13 1
Fe 2 1 b. 01
赵玉春 , 王叶红, 崔春光 .0 1 一次典型梅雨锋 暴雨过程 的多尺度结构特征 [ ] 大气科学学报 ,4( ) 1 -7 21. J. 3 1 :42 .

苏北东部一次梅雨锋大暴雨过程的多尺度特征

苏北东部一次梅雨锋大暴雨过程的多尺度特征

苏北东部一次梅雨锋大暴雨过程的多尺度特征周宏伟;王群;裴道好;盛也【期刊名称】《气象》【年(卷),期】2011(037)004【摘要】利用美国NCEP再分析资料结合地面加密自动站、卫星、雷达等常规资料,对2006年7月3日苏北东部地区一次最强的梅雨锋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揭示了此次过程不同尺度系统的特征.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是一次非典型的梅雨锋对流性暴雨,贝加尔湖稳定、强大的高压脊是引发大暴雨过程的大尺度背景条件.(2)高空槽、西南涡、低空急流以及地面气旋为大暴雨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和水汽条件.(3)α中尺度上,该暴雨系统的垂直结构为中低层强烈的辐合和上层的辐散,其中心有着强烈的上升气流;同时在中高层,系统的北侧有一个高空急流强迫产生的次级环流.地面多个中尺度涡旋的上升气流汇合成高低空急流耦合产生的次级环流的上升支,这种中尺度暴雨系统的三维结构为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持久必要的动力、水汽和不稳定性条件.(4)云图上对应一个MCS的发展演变,雷达上弓形回波对应的速度图上的"逆风区"和"中气旋"则是这次过程中局地短时强降水、龙卷的γ中尺度系统.【总页数】7页(P432-438)【作者】周宏伟;王群;裴道好;盛也【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气象局,盐城,224005;江苏省盐城市气象局,盐城,224005;江苏省盐城市气象局,盐城,224005;江苏省盐城市气象局,盐城,224005【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一次典型梅雨锋暴雨过程的多尺度结构特征 [J], 赵玉春;王叶红;崔春光2.一次发生在α中尺度涡旋东部的特大暴雨过程分析 [J], 尹东屏;王啸华;张备;严文莲;刘安宁3.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J], 易军;寿绍文;高守亭;李启泰4.一次梅雨锋上中尺度气旋波引发的特大暴雨过程分析 [J], 张家国;黄小彦;周金莲;韩芳蓉5.一次梅雨锋特大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不同尺度天气系统的影响作用 [J], 廖捷;谈哲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武汉一次大暴雨的中尺度分析

武汉一次大暴雨的中尺度分析
持 续性 和突发性 ,往往会 给 国家 和人 民带 来 巨大 损失。用湿位 阻 塞 高 压 前 东 北 冷 涡 后 方 槽 线 引导 冷空 气 源 源 不 断 从 北 方 南 下 ,
巴尔克什 湖 )也有 弱冷空 气东移 ,河套 南部低压槽 涡 研 究 梅 雨 锋 暴 雨 幅 合 辅 散 的 涡 度 变 化 , 对 流 层 结 的 稳 定 性 及 高 原西部 ( 能量的变化 , 无疑是十 分有效的 , 是暴雨诊断和预报 的有 力工具 。 较 深。在孟加 拉湾一 带有一 低压带并存 在稳定低槽 ,副高 中心
而 引 起 垂 直 涡 度 的 增 长 湿 等 摘 面 的倾 斜 越 大 ,这 种 由干 湿 斜 压 从7 0 0 h P a图 ( 图略 )可 以 看 出,到 了 1 8日 0 8时 , 随 着
性加 强所 引起的涡旋 发展更 激烈 。在 梅雨锋附近 及其 南侧暖湿 5 0 0 h P a 槽 发 展 加 深 ,槽 前 西 南 气 流 加 强 ,宜 昌以 西 一 四 川 盆 地
匠回直 珂目 。 Av i a t i o n 空中交通 2 0 1 3 — 1 0
在 其后 部 ( 3 0 。 N,1 1 1 。 E )附近 又有 中尺 度对 流云 团 C出现 ,
武汉一次大暴雨的中尺度分析
Mes o s cal e an al y s i s o f a t h u n der s t or m i n W uh an
文/ I晓勤 ( 民航湖北空管分局 )
引言
天气形势 : 6月 1 8日 5 0 0 h P a( 图略 )形势为 “ 单 阻型” ,北
北省共有 2 8站 出现暴雨 、2 0站 出现大暴 市黄陂 区武湖站和 新洲 区潘 塘站的 降水量分 别达到 了 发展提供便利。本文使用 ( 2 0 。 ~4 O 。 N,9 5 。 ~1 3 0 。 E)范围内,

揭阳市一次突发局地特大暴雨的中尺度特征

揭阳市一次突发局地特大暴雨的中尺度特征

No .1 201 0
揭 阳 市 一 次 突 发 局 地 特 大 暴 雨 的 中尺 度 特 征
柯 文华 , 端 生 ,陈 映强 杨
( 阳市气 象局 , 揭 广东揭 阳 5 20 2 00)

要: 利用 天气雷达资料及广东 省 自动气象站每 6 mn的风场资料 , 析揭 阳市一次局 地特 大暴 i 分
很难 发现上述特征 。
阵雨天气 , 也可能是特大暴雨 , 由于其 降水差异 大且突发 性强 、 降水集 中而局地性强 , 因此预报 难度极 大。本文利
用 高 分 辨 率 的 雷 达 T E ( 踪 雷 达 回波 的 相 关 性 ) 演 RC跟 反
风场 、 自动气象站 ( 以下 简称“自动站 ” 及新 一代 多普勒 ) 雷达资料 , 步分析发 生在 揭 阳市 的一次 副高 边缘 的特 初 大暴雨 , 希望 能够对提 高短 时 临近天 气预 报和 精细化 预 报水平有 所 帮 助 , 好 地 把 握 发 布暴 雨 预 警 信岸 有 较大块 状 对流 回波生 陆 成, 其余 大部分 以 絮状 回波为 主 , 度 <2 B 。1 4 强 0 d z 0:0 强 回波带北部 断裂分离 东移 , 阳市区 附近 强 回波 继续 揭
加 强 , 强 回 波 强 度 达 到 6 B , 围 回 波 处 于 减 弱 状 最 2dz周 态 ; 强 回波 中心 南 落 到 潮 阳 一 带 , 北 面 有 较 大 片 2h后 西 层 状 云 发 展 。强 度 > 0d z 回波 区在 揭 阳 市 区维 持 了 5 B 的 2h多 , 波 移 速 大 约 为 5~6k / 。从 回波 总 体 特 征 分 回 m s
略 ) 有 许 多 零 散 的 对 流 回波 生 成 。0 4 , 9:6揭 阳市 区 西 面 迅 速 生 成 一 条 长 约 5 m, 7k 回 波 强 度 4 0k 宽 m, 0~5 B 5d z

一次梅雨期暴雨的中尺度数值模拟分析

一次梅雨期暴雨的中尺度数值模拟分析
中心 , 层 辐 合 、 层 辐 散 的单 模 态 分 布 是 上 升运 动得 以维 持 的重 要 条 件 : 境 风 场 并 不 能 控 制 中尺 度 对 流 系 统 的移 动 方 低 高 环
向 , 尺度 对 流 系 统 向低 层 涡 度 增 加 的地 方 移 动 ; 降 水 形 成可 概 括 为低 层 切 变 线 东 移 诱 发 地 面 低 压 发 展 、 起 垂 直 , 中 强 引 升
现 的梅雨 期首 场 暴雨 ( 中鄂 东北 部分 地 区下 了大 暴 其 雨) 过程 进 行 大 尺度 天气 背 景 分 析 , 时 采 用 宇 如 聪 同 等 l设 计 并经 过改 进 的有 限 区域暴 雨 研究 和业 务应 用 1 0 ] 模 式 f R M) 此 次 暴 雨 过程 及 其 中尺 度 系 统 进行 数 A E 对 值 模 拟 研 究 ,且 利用 A E 模 式 输 的 高 分 辨率 资 RM

次梅 雨期暴雨 的中尺度数值模拟分析
徐 双 柱 1 , 立维 。 ,邹 2
(. 国气 象 局 武 汉 暴 雨 研 究 所 , 汉 4 0 7 ;. 汉 中 心气 象 台 , 汉 4 0 7 ; 1 中 武 3 0 4 2武 武 3 0 4
3 京 大学 大 气 科 学 系 . 京 2 0 9 ) . 南 南 10 3
料 , 图对 湖北 省 梅雨 期 暴雨 中尺度 对 流系 统 不 同 阶 试 段 的结 构特 征 及其 大气 层 结 、 汽 条件 和形 成 过 程等 水
制 的重 要方 法 , 以往气 象 学 者们 利 用 中尺 度数 值 模 拟
对发 生 在我 国各地 的重 大暴 雨 过程 进 行 了广 泛研 究 ,
并取 得许 多重 要结果 。如冯伍 虎 等l 文莉 娟等嘲 陈敏 1 l 、 、 等l 3 1 分别 对 “ 6 8 华 北 特 大 暴 雨 、 9 ・ ” 南 前 汛 期 9 ・” “8 5 华 暴雨 、9 8年 湖北 大暴 雨进 行 了数 值模 拟 研究 ;王 建 1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次梅雨锋暴雨中尺度特征分析朱志存 (浙江省平湖市气象局,浙江平湖314201)摘要 利用NCEP 一日四次全球再分析资料、FY 22C 卫星云图资料分析2007年7月8~9日发生在江淮流域的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结果表明,这次暴雨过程发生在中高纬度阻塞形势消散后的长波调整时期,脊前西北气流以及副高外围的西南气流共同影响江淮流域。

关键词 中尺度特征;梅雨锋;暴雨中图分类号 S1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9)21-10112-03作者简介 朱志存(1982-),男,江苏东台人,助理工程师,从事气象预报工作。

收稿日期 2009204203 2007年7月8~9日在江淮流域发生了一次梅雨天气过程,笔者对这次天气过程进行研究,重点讨论了这次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以及暴雨发生发展的有利条件,分析了暴雨发生的中尺度特征,揭示暴雨发生发展的原因,以期为得到一些梅雨锋暴雨发生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提供理论依据。

1 降水概况2007年梅雨期间主要强降水集中在7月3~10日,而且雨带集中在江淮流域,对江苏和安徽大部分地区影响比较大[1-2]。

笔者主要研究的是8~9日的江淮地区强降水过程,图1给出了8日08:00~9日08:00的24h 累积降水以及8日平均T BB 分布。

降水带位于江淮流域,在安徽和江苏境内呈准水平状,而在西面是东北-西南走向。

沿着雨带出现了5个降水中心,以江苏西部、安徽北部、湖北东北部3个中心最为强大,中心数值均在160mm 以上。

从对应8日平均T BB 分布可以看出东面的3个中心均处于强T BB 带中,而西面的2个中心处的日平均T BB 并不活跃,这可能与所取的降水时段和日平均T BB时段存在差异有关。

注:等直线为降水量(mm );阴影部分是T BB (℃)。

图1 8日08:00~9日08:0024h 累积降水量(≥60mm )及8日平均TBB (≤-30℃)2 环流形势分析2.1 前期环流形势 自6月底以来,500hPa 中高纬度一直维持着经向环流,在6月27日20:00出现了双阻塞形势(图2a ),一个阻高中心位于(70°N,65°E )附近,另一个中心在(65°N,140°E )附近,在(62.5°N,90°E )处有一个切断低压。

随着切断低压的南下,槽前的冷平流不断入侵东面的阻高,西边的阻高脊线不断北挺东进。

到7月2日20:00,东面的阻高消失而蜕变成一个弱的高压中心。

之后西面的阻高继续向东发展,阻高西侧的槽也不断发展东移,并不断促使高脊区变窄,最终在7月4日08:00与阻高东侧的低压中心汇合,原阻高完全孤立于北方,但很快在汇合后的低压东侧形成“出口”。

而由于(65°N,140°E )处低压中心的维持,使得单阻高形势并未消失,直到7月5日20:00才消失(图2b ),此时高低压中心同在60°E 处,低压位于高压南面。

后来在北方和西面不断有冷平流入侵,高压不断减弱蜕变成弱脊至消失,冷空气沿槽后西北气流南下,副高脊线维持在22.5°N 附近,冷暖空气交汇于江淮,副高主体在8日02:00逐渐移出我国沿海大陆,使得后期的主降水带南移。

纵观这一时期的环流演变,中高纬度阻塞形势的生消以及在这种生消过程中不断有小的扰动传播到长江中下游是造成江淮流域持续降水天气过程的主要因子[3-4]。

2.2 暴雨期高低空环流形式 南亚高压是夏季出现在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上空的对流层上部的大型高压系统,是北半球夏季100hPa 层上最强大、最稳定的控制性环流系统,对夏季我国大范围旱涝分布以及亚洲天气都有重大影响。

从图3可以看出,南亚高压主体位于伊朗及青藏高原上空,在伊朗形成闭合中心,中心强度达1690dag pm,在中国东部脊线位于30°N 附近。

在高压南部是热带东风急流,而在其北部西风偏弱。

副热带西风急流是由哈德雷环流的上层支(或称向北支)携带低层大气在东风中获得的地球角动量来维持,而全球正受拉尼娜事件影响,哈德雷环流偏弱而导致南亚高压北部的西风偏弱,以至于不能形成副热带西风急流。

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位于高压东伸的脊区下方。

7月8日高空500hPa 中高纬度环流形势较为复杂,如图08:00(图4a )形势图上,中高纬度图2b 中的(52°N ,65°E )处的低压,由于其西部低压槽向东南方向伸展使得旁边的弱脊北伸,最终导致该低压在8日08:00完全孤立于高压脊区。

正是由于它的存在使得中高纬度不断有小的扰动沿脊线向下游传播(图4b )。

低纬度副高588线逐渐移出中国沿海大陆,这主要是由于最西面槽的发展使得高脊有东移的趋势,而嵌套在高脊中的低压也影响着副高外围的西南气流。

850hPa 8日08:00(图5a )四川东部有西南涡活动,我国北部由东北涡控制,淮河流域主要影响系统是一条出自于西南涡一直延伸到黄海的切变线。

随着两涡的加强(图5b ),至14:00,一方面在河南和湖北交界处、山西以及黄海各有一低涡生成,在低涡的共同作用下使得河南和湖北交界处低涡的北部等高线呈现狭长区域,且出现1420的断裂高中心;另一方面,西南涡东移减弱,东北涡槽区向南伸展,北方干冷空气开始向南暴发,副高减弱东退,前面生成的低涡都消失,但责任编辑 金琼琼 责任校对 况玲玲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 .2009,37(21):10112-10114图2 6月27日20:00(a)、7月5日20:00(b)500hPa高度场注:阴影区为水平风速≥30m /s 。

图3 7月8日08:00100hPa高度场和风场图4 7月8日08:00(a)、14:00(b)500hPa 高度场(实线)、温度场(虚线)是河南东南角有低涡形成的趋势,也可能是前面低涡减弱北移的余留,江淮切变线有所南移(图5c )。

到9日02:00(图5d ),东北涡变强,槽区继续向南发展,且在江淮流域形成一低涡,北方干冷空气传播到江淮流域,西南涡逐渐与东北涡打通。

9日08:00(图5e )新生成的低涡东移加强,更多的干冷空气沿着东北涡槽后偏北气流南下,不断地在江淮流域与西南气流交汇。

由上可见,西南低涡引导大量的水汽进入江淮流域,并在与东北低涡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切变线或新的低涡,造成在切变线或低涡所影响区域以及后期两低涡相互影响区域,特别是江淮流域大暴雨天气过程,一般情况下暴雨的落区与切变线或低涡所在位置配置相当一致。

2.3 高低空风场 在预报强雷暴或强天气时,应考虑对流层上部的高空辐散机制。

为了分析这次暴雨过程中高低空急流的发生发展以及配置和降水的关系,给出了高低空急流和6h 降水量的叠加图(图6)。

可以看出8日08:00~9日08:0034°N 以北均维持有一高空急流带,而降水(东侧)主要出现在高空急流中心下风方向下侧负涡度区内。

对于低空急流,8日08:00在西南涡东侧相伴有范围较大的低空急流,急流前端达到安徽南部;但由于西南涡和东北涡的增强,副高东移,相应地8日14:00主要低空急流移出大陆,只在湖北东部、安徽南部存有12m /s 的急流闭合中心,14:00850hPa 等高线狭长区域的出现也不利于急流的形成;到8日20:00狭长区域消失,西南涡东移,在其东侧有新的急流形成,在湖北东部及安徽大部也受一急流中心影响,中心风速达16m /s;9日02:00急流加强,范围扩大,整个长江中下游都受其覆盖,在安徽境内的急流中心风速达24m /s,促使了江淮流域低涡的形成;9日08:00,急流中心东移,相应地江淮流域的低涡也东移。

综合高低空急流、850hPa 高度场以及6h 降水配置可以看出,高空急流加强了高层辐散,有利于对流运动的发展,低涡的形成和发展移动以及降水强度和落区与低空急流关系密切,且6h 降水与低涡活动以及切变线有关,降水落区位于它们的活动中心附近以及低空急流和高空急流共同影响区域之内。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500hPa 复杂的环流形势的发展有利于波动不断向下游传播;低空西南涡和东北涡以及副高的相互作用,在江淮流域形成切变或低涡是这次降水过程的主要机制;高低空急流的配置有利于对流的发展,且低空急流的发展增强有利于低涡的生成和移动,也促使了降水的发生和降水落区的移动。

3 结论(1)通过环流背景分析得知此次降水过程发生在中高纬度阻塞形势结束后期的调整时期,中高纬度孤立于高压脊区的低压使得中高纬度环流处于明显的经向型,其与东侧高脊的相互作用使得不断有扰动传播到江淮流域,副高主体的位置也与此相互作用相关。

在脊前西北气流以及副高外围的西南气流的相互影响下,江淮流域出现了暴雨天气过程。

(2)低层,由于西南涡、东北涡以及副高的相互作用,在江淮流域不断产生切变线或低涡,是这次降水过程的主要机制。

雨带或降水中心分布与切变线以及低涡的位置密切相关。

3110137卷21期 朱志存 一次梅雨锋暴雨中尺度特征分析图5 7月8~9日08:00(a)、14:00(b)、20:00(c)、7月9日02:00(d)、08:00(e )850hPa高度场和风场注:北部等值线为200hPa 高空急流(≥30m /s ),南部等值线为850hPa 低空急流(≥12m /s ),风向标表示850hPa 风场。

图6 8日08:00~14:00(a)、8日14:00~20:00(b)、8日20:00~9日02:00(c)、9日02:00~08:00(d)高低空急流及6h 降水量叠加图(3)高低空急流的配置有利于降水的发生。

低空急流带来了大量的水汽和能量,是暴雨发生必不可少的条件,而高空急流产生的辐散机制有利于对流运动的发展[5-7]。

降水通常发生在两者相互影响区域。

参考文献[1]陶诗言,张小玲,张顺利.长江流域梅雨锋暴雨灾害研究[M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3-11.[2]丁一汇,陆尔.据1991年特大洪涝过程的物理分析试论江淮梅雨观测 [J ].气候与环境研究,1997(2):32-38.[3]丁一汇.高等天气学[M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309-442.[4]谷风鸣.1991年和1998年初夏高低空环流特征的分析[J ].浙江气象,2002,24(1):18-20.[5]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等.天气学原理[M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192-195.[6]徐玉貌,刘红年,徐桂玉.大气科学概论[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65-71.[7]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梅雨期暴雨的诊断分析[M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12-122.(上接第10092页)参考文献[5]杭小帅,周健民,王火焰,等.粘土矿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J ].环境工程学报,2007,1(9):113-120.[6]陈从喜,鲁安怀.天然矿物治理污染物研究进展与展望[J ].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02(5):29-33.[7]吴平霄,廖宗文.蒙脱石层间域的性质及其环境意义[J ].地球科学进展,2000,15(2):184-189.[8]VAN HER W I JNE N R,HUT CH I N GS T R,A I 2T ABBAA A,et al .Re media 2ti on of metal conta minated s oil with mineral -a mended co mposts[J ].En 2vir on mental Polluti on,2007,150(3):347-354.[9]屠乃美,郑华,邹永霞.不同改良剂对铅镉污染稻田的改良效应研究[J ].农业环境保护,2000,19(6):324-326.[10]JURATE K U MPI E NE,ANDERS LAGERK V I ST,CHR I STI A N MAU 2R I CE .Stabilizati on of As,Cr,Cu,Pb and Zn in s oil using a mend ments –A revie w[J ].Waste Manage ment,2008,28(1):215-225.[11]刘琴,乔显亮,王宜成,等.Zn /Cd 污染土壤的化学钝化修复[J ].土壤,2008,40(1):78-82.[12]陈志良,仇荣亮,张景书,等.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J ].环境保护,2002(6):21-23.[13]ANS AR I MABABAD I A,HAJABBASI M A,K HADE M I H,et al .S oilcad miu m stabilizati on using an Iranian natural zeolite [J ].Geoder ma,2007,137:388-393.[14]BA I L EY S E,OL I N T J,MARK BR I CK A R,et al .A revie w of potentiallyl o w 2cost s orbents f or heavy metals[J ].Water Research,1999,33(11):2469-2479.[15]鲁如坤.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16]中国土壤学会农业化学专业委员会.土壤农业化学常规分析方法[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17]沈培友,徐晓燕.粘土矿物在环境修复中的研究进展[J ].中国矿业,2004,13(1):47-50.[18]崔妍,丁永生,公维民,等.土壤中重金属化学形态与植物吸收的关系[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5,31(2):59-63.41101 安徽农业科学 2009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