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古籍整理的几个重点(一)
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策略
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策略
古籍是人类文化的重要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珍贵财富。
为了保护和传承古籍,需要做好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
以下是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的策略。
1. 明确古籍的价值
古籍是人类智慧和文化的结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
在进行整理与保护工作时,需要认真研究古籍的价值,制定科学合理的整理与保护方案。
2. 选择合适的储存环境
古籍会因为环境的恶劣而受到影响,因此选择合适的储存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古籍应当放置在干燥、通风和光线较弱的环境中,防止出现发霉、变色、变形等问题。
此外,古籍应当放置在防火、防水的储藏室内,以防止火灾、水灾等不幸事件的发生。
3. 制定合理的管理标准
古籍对于管理标准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在整理与保护中,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标准,比如古籍的排序、著录、编目等。
管理标准要与古籍的价值和特点相适应,以便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古籍。
4. 注重传承与推广
古籍的保护不仅是为了防止古籍损毁和丢失,更重要的是要让古籍得到传承和推广。
因此,在整理与保护过程中,需要注重与相关学术机构和学者的沟通与交流,让更多的人了解古籍的价值与意义,提高公众文化素养,推动古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古籍的保护和传承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古籍的价值和意义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至关重要。
希望通过以上措施,能够有效地进行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让古籍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与古籍整理有关的学问
与古籍整理的学问与古籍整理有关的学问要把古籍整理好,还需要掌握哪些有关的学问?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与古籍整理有关的学问,欢迎大家阅读!各种古籍通用的,有:目录学。
这不是图书馆工作所需要的讲如何分类编目的目录学,也不是讲我国分类编目历史的目录学,而是讲我国古籍源流的目录学,即是指在我国古代先后出现过哪些重要的古籍,现在还保存了哪些重要的古籍,作者是谁,内容是什么,在当时和今天各有什么价值等等,因此,严格地讲可称之为古籍目录学。
如果整理古籍的人连这种古籍目录学都没学过,就不可能知道哪些古籍要整理,也不知道应该怎样整理。
版本学。
严格地讲是古籍版本学,包括两个内容:一是讲如何鉴别古籍的版本,包括各个时代的刻本和抄本、稿本、批校本;一是讲每种古籍有过哪些版本,哪个善,哪个不善,其间有什么渊源递嬗的关系。
后者也可以称做版本目录学,即讲各种古籍的版本的目录学。
整理古籍如果不懂这门学问,就根本无从选择底本,选择对校本,一切整理工作也就无从进行。
但目录学和版本学这两门学问都自有其体系,自成其为专门的、独立的学问。
这两门学问不仅古籍整理用得上,对其他工作,如研究古代语文、古典文学、古代历史、古代哲学以及鉴别古籍善本、编制古籍书目等等都用得上。
因此,尽管这两门学问是古籍整理所适用的、必不可少的学问,但在这本《古籍整理概论》里却只能在必要时简单地谈一些,详细内容另作独立的课程来讲授。
此外,还有一门文献学,近来又多称之为“古典文献学”或“历史文献学”。
历史文献学者,是研究历史上的文献而非当前的文献之谓,和古典文献学、文献学其实只是一回事。
但文献学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则说法颇多出入。
有人说:“张之洞《书目答问》末附列清代学者姓名略,将学有专长的名家按类分列。
但有时也显现出这一方法的.局限,例如一个钱大昕,既列入经学家,又列入史学家,又列入小学家,又列入算学家,又列入校勘学家,又列入金石学家。
这是由于他的治学范围很广博,造诣都极精湛,不可以单从某一方面去肯定他。
古籍整理的若干原则与方法
古籍整理的若干原则与方法
1.条理系统原则:
古籍整理应按照条理清晰、系统完备的原则进行,以便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籍的内容。
2.文献来源原则:
收集整理的古籍应以诚实、准确的原始文献为基础,避免错误和篡改。
3.文献考证原则:
古籍整理需要进行文献考证,以确保所整理的古籍真实可靠。
4.中外学术对照原则:
在整理古籍中,应充分对照国内外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提高古籍研究的国际化水平。
5.文字校勘原则:
对于已传世古籍,在整理过程中需要进行文字校勘,比对不同版本的古籍,排除错漏之处。
6.标点符号原则:
对于没有标点符号的古籍,整理时应根据句意和语法规则进行标点,以便读者读懂句子结构和意思。
7.注释和解释原则:
古籍整理时,应在合适的地方进行注释和解释,帮助读者理解不常见的文汇和辞义。
8.考据原则:
整理过程中需进行全面、细致的考证工作,以确定古籍的作者、创作年代、版本、留存程度等信息。
9.目录编排原则:
在整理古籍时,应编制详细的目录,按照从大到小的层次编排,便于读者查找和阅读。
10.出版和传播原则:
整理古籍后,应选择合适的形式进行出版和传播,以便让更多的人分享古籍的文化价值。
_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_(1)
78国庆特刊民族·物像1981年9月1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决定由时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的李一氓主持这项工作,并恢复了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
1982年1月2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李一氓的署名文章《论古籍和古籍整理》,文中提出:“对于少数民族语言古籍,自亦为中国古籍,如藏、蒙古、回鹘、西夏、契丹等文,都应加以整理。
”少数民族古籍的定义很广泛,它不仅指那些有文字记录的出版物或非出版物,还包括至今流传在民间的口碑文献(主要指那些民族神话、英雄史诗或创世纪史诗等)。
虽然它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但却沉睡了数个世纪,直到改革开放后才被唤醒,从此开始我国历史上最完整、最全面的一次大整理。
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由国家提出整理少数民族古籍。
1982年,教育部高教一司副司长纪啸风等两次到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听取各族专家学者对整理少数民族古籍的意见,提出“救书、救人、救学科”的原则。
同年3月22日,教育部的《教育通讯》上发表了题为“少数民族古籍亟待搜集整理”的文章。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民委主任杨静仁作了批示,国家民委于4月2日转发了这一文章。
由此,我国拉开了新时期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工作的序幕。
1982年5月,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立,下设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
这是全国最先成立的少数民族古籍整理专门机构。
1983年,第一次全国性的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工作座谈会召开。
会上,与会者围绕少数民族古籍范围的界定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当时,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根据“古籍”的字面含义认为,“少数民族古籍”即有文字记载的少数民族书籍。
但中央民族学院学者张公瑾、吴肃民认为,少数民族古籍的定义是广泛的,它不仅指那些有文字记录的出版物或非出版物,还应包括至今流传在民间的口碑文献(主要指那些含有民族历史折影的神话、英雄史诗或创世纪等)。
1984年,国家民委《关于抢救整理少数民族古籍的请示》呈送中央。
古代中国的古籍整理与研究方法
古代中国的古籍整理与研究方法古籍是古代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一部分,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历史和哲学知识。
在古代中国,古籍的整理和研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旨在保存和传承文化遗产。
古籍整理和研究方法也是一个广泛的话题,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古代中国的古籍整理与研究方法。
一、古籍的搜集与整理在古代,古籍的搜集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可以发现珍贵文献,另一方面可以保存和传承文化遗产。
古籍搜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征集法: 朝廷或学府会发出征集令,征求民间文献,尤其是一些不为人知的珍本。
2.重编法: 在原有成套文献的基础上,去精取糟,重写整理,使之更加通俗易懂。
3.抄录法: 以人工逐字手抄复制文献,以便将书传抄下来。
古籍的整理也非常重要,要做到尽可能地还原原文,包括一些细节上的修复和恢复。
古籍整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校对法:将一些原始版本和传抄版本进行比较,确定各抄本间的各种差异,最终复原朝代原貌。
2.注释法:对文献内容进行注释,解释义理。
注释中融汇了注释者的经历、感悟、哲理。
3.编目法:将整理完毕的文献分类、行次,设置篇目,编排编号,给整个文献以分类、序次和顺序,方便大家后续阅读。
二、古籍的研究方法古籍的研究是古代学者必修的一门课程,也是比较复杂的一种研究方法。
古籍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比研究法:将一个时期、一个文化沿着性质、演变、渊源、互动及其意义所作的总结比较分析结论。
2.比较研究法:对整个时期或几个时期内的文化、政治、思想、文学等重要文献比较分析,列举比较结论。
3.纵向研究法:对一个时期、一个作家的某一件事情、某一文献等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4.横向研究法:对不同时期、不同作家的相同或相关的事情、文献等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做出结论。
在古代,古籍的研究方法不仅仅是通过文献本身,同时也可以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宗教信仰、政策法规等综合因素进行分析。
三、古籍的保护和传承在古代中国,由于一些自然和文化灾难的影响,很多珍贵的古籍文献已经失传。
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策略
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策略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是指对古代书籍进行收集、整理、修复、保护和研究的工作。
古籍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历史和文化的珍贵遗产,其整理与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就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的策略进行讨论。
一、收集与整理古籍收集是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的基础。
收集工作需要广泛的调查研究和深入的文献查阅,确保收集到的古籍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和重要性。
在古籍整理工作中,首先需要对收集到的古籍进行初步整理,包括分类、编目和鉴定等工作。
还需要进行文字校勘、修复和整理等工作,确保古籍的完整性和可读性。
二、修复与保护古籍修复工作是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
古籍因为历经岁月的侵蚀和人为的破坏,往往存在破损、褪色和虫蛀等问题,需要进行修复和保护。
修复工作需要专业的技术和设备,例如使用特殊的胶水和纸张进行修复,使用专业的扫描仪对古籍进行数字化处理等。
在修复的过程中需要尊重古籍的原始特征和原貌,不得改变其本来面貌。
保护工作是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的重要任务,主要包括对古籍的环境保护和安全保护。
环境保护包括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因素,防止古籍受到损害。
安全保护包括加强古籍的监管和管理,防止古籍被盗或损毁。
三、数字化与推广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不仅需要进行传统的修复和保护,还需要进行数字化和推广。
数字化可以将古籍转化为数字形式,以便更好地保存和传播。
数字化可以通过扫描、影像和数据库等方式进行。
推广工作可以通过建立展览馆、举办展览和出版图书等方式进行。
通过展览和出版,可以将古籍的重要性和价值传播给更多的人,增加公众对古籍的了解和关注。
四、合作与交流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需要进行广泛的合作与交流。
这包括与其他机构和专家的合作,共同推进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的开展。
同时还需要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的经验和技术。
五、教育与培训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支持,因此需要进行教育和培训工作。
教育工作可以通过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和研究生项目等方式进行。
中医古籍整理的研究方法
中医古籍整理的研究方法中医古籍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传统知识的重要载体。
而中医古籍的整理研究,则是对中医传统知识的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的过程。
中医古籍的整理工作对于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对中医古籍的整理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医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挖掘中医学的精髓和经典理论,为中医学的研究和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指导。
中医古籍的整理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 文献搜集:搜集中医古籍的文献资料是整理研究的首要工作。
这包括对古籍的收集、整理和编目等工作。
搜集到的文献资料需要经过筛选和鉴别,确保其真实性和可靠性。
2. 文献整理:对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分类,建立起完整的中医古籍数据库,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基础。
整理工作包括对文献的篇目、作者、年代、版本等信息的整理和记录,对文献内容的摘录和归纳等工作。
3. 文献研究:对整理的文献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其中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
通过对古籍的解读和分析,揭示其中的科学原理和思想体系,挖掘其中的经验和智慧,为中医学的现代化转型和创新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4. 古籍校勘:对古籍的版本进行校勘,比较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和变异。
通过校勘工作,可以还原原始文献的面貌,修订和改进后世版本的错误和缺漏,确保古籍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中医古籍整理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学、历史学、医学考据学等学科方法的综合运用。
其中,文献学是中医古籍整理的基础,通过对文献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可以还原古籍的面貌,揭示其中的学术观点和思想体系。
历史学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籍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从而更好地理解古籍的内容和意义。
医学考据学的方法则可以对古籍内容进行解读和分析,揭示其中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
中医古籍整理的研究方法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中医古籍的整理和研究,可以让中医学的经典理论重现光芒,为中医学的现代化转型提供理论依据。
同时,整理研究工作也可以促进中医学的创新发展,通过对古籍的解读和分析,可以发现其中的宝贵经验和智慧,为中医学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指导和启示。
古籍整理与研究的方法与难点
古籍整理与研究的方法与难点古籍作为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保存和整理研究工作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时代的变迁,古籍整理和研究的方法也在不断地完善。
然而,在古籍整理和研究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难点。
一、古籍整理的方法1.数字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已经成为古籍整理的一种重要方法。
将古籍数字化处理,可以提高对古籍的保存和传播效率,同时也可以方便学者们进行研究。
数字化处理的核心包括:数字拍摄、人工识别、自动识别和传输等环节。
其中,最难的环节是自动识别,即通过计算机算法进行文本识别和字符识别。
目前,自动识别技术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学术出版学术出版是指将古籍整理成为书籍、论文等学术成果,并向社会公开发行。
学术出版对于古籍整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推动古籍整理工作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帮助学术研究者分享研究成果,提高其影响力和知名度。
学术出版的过程需要考虑版权、质量控制等问题,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保证文献的准确性。
3.图书馆藏图书馆藏保存着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源,因此,通过收集、分类和整理这些资源,可以为古籍整理提供便利。
而图书馆也可以通过馆藏整合和数字化手段,加强对古籍文献的保存、传输和研究。
二、古籍整理的难点1.文献场所的保护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籍的保存状况不断恶化。
因此,文献场所的保护尤为重要。
文献场所的保护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控制光照、温度和湿度;采用防潮材料进行保存;加强火灾、盗窃等防范。
2.文献翻阅的限制对于部分珍贵文献,由于其特殊性质,需要采取特殊的翻阅方式。
一些文献收藏机构出于保护文献的考虑,对文献的翻阅进行限制。
这对于学术界的研究工作造成了阻碍。
3.古诗文的加工由于古诗文的书写方式与现代文字差异巨大,需要进行特殊的处理。
这就要求整理工作者具备相应的语言能力和专业技能。
4.文献知识表达难度古籍文献内容涵盖面广,而且知识表达方式也十分复杂,因此对于文献的研究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
仅仅对文本的搜寻并不能深入理解古籍的含义,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地理、哲学等方面的综合知识。
中国古典文献学知识点 (1)
导论两汉在儒家经典文献整理上出现过几次由官方主持的大型会议或活动,专门审定经义、校订经文。
第一次是西汉宣帝甘露三年,宣帝诏群儒在石渠阁论定五经同异,留下一部《石渠议奏》,后亡佚。
第二次是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在自虎观召开群儒大会,考论经义同异。
会议讨论的结果是产生一部《白虎议奏》,乂称《白虎通德论》,经班固撰集后,题作《白虎通义》。
第三次是东汉灵帝熹平四年,灵帝诏诸儒正定经书文字,校书宜和书法家蔡邕亲自书写于碑,使工锈刻,立于太学门外,供后儒晚学取正经文,史称“襄平石经”。
魏晋时期在古典文献的传播与发现上有两件大事值得关注。
一是魏正始三体石经的刊刻。
按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刊刻儒家经典,故称为三体石经或三字石经。
二是汲冢竹书的发现。
流传至今的有《竹书纪年》《穆天子传》。
隋、唐两朝,唐太宗命国子祭酒孔颖达与诸儒共同撰写了《五经正义》,即《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唐代的壁经和石经。
唐代的石经提议于大和元年,开雕于大和九年,雕成于开成二年,因此称为开成石经。
五代时在古典文献学史上最值得书写的大事是蜀石经与雕版印刷九经。
后唐长兴三年由国子监主持雕版印刷九经,是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上的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
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袁枢还首创记事本纪事本末体,成《通鉴纪事本末》。
有一些史料价值很高的著述体裁都是在宋代兴盛起来的,像年谱。
南宋郑樵《通志》《艺文略》《校睡略》。
王应麟最能体现王氏古典文献学考据才能的著作是《汉书文志考证》、《困学纪闻》。
元胡三省《资治通鉴注》,马端临《文献通考》。
明《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
清代是继宋代之后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的又一高峰时期。
清代的古典文献学长于考据,并坚持把考据建立在扎实的小学基础之上。
因此,这种考据学又被称为汉学,与长于义理之学的宋学相对立。
又因为清代考据学作风朴实而被称为“朴学”。
清人的考据学家层出不穷,在整理和研究古典文献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对于古籍深度整理的几点认识
对于古籍深度整理的几点认识作者:宋一明来源:《出版参考》2022年第08期摘要:古籍深度整理,主要是在新文化运动前后新式标点符号推广以后,在用不同版本校勘、用新式标点符号标点的基础上,再采用传统的注释方法对古籍做进一步阐释性整理,也应包括版本系统复杂古籍的系统性校勘与系统性辑佚。
其历史渊源与主要形式承袭传统注释,但在学术视野上与传统的注释有所区别。
目前从事古籍深度整理,宜充分利用前人基础,有所侧重且留意与古籍研究的边界,做成与时代、环境、学术条件相匹配的成绩。
关键词:古籍整理古籍出版深度整理经过古籍整理工作者与古籍出版工作者几十年的努力,传世汉文基本古籍整理已是琳琅满目。
其中具有校注、笺注、汇校、集评等形式的古籍整理更容易体现整理深度,也更易获得关注,以至于“深度整理”成为表明古籍整理水平的一种标志。
甚至一些古籍图书越深度整理越厚,披沙拣金,往往见宝不易。
但到底什么样的是深度整理,什么样的又不算,似乎并无界定。
本文并非也不可能对深度整理的标准进行严格界定,仅尝试提出一些看法,以求推动对古籍深度整理的思考。
一、古籍深度整理的历史渊源及演化中国的文献典籍一经产生,经过一段历史时期,就会出现后代对前代文献典籍的整理。
古籍整理的起源很早,先秦时期孔子删订《诗经》,编定《尚书》,即是对古籍的深度整理。
再从汉代刘向、刘歆父子的校书,到清人编纂《全唐诗》《全唐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十三经注疏》,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在广泛搜集、深入研读基础上的整理活动。
仅就深入阐释、解读古籍的著述而言,汉代毛亨《毛诗故训传》、郑玄注《三礼》笺《毛诗》,魏晋南北朝时期韦昭注《国语》、王弼注《老子》《周易》、杜预集解《春秋》经传、郭象注《庄子》、裴松之注《三国志》、裴骃集解《史记》、刘孝标注《世说》、郦道元注《水经》、陆德明撰《经典释文》,唐代孔颖达正义《五经》、颜师古注《汉书》、章怀太子等注《后汉书》、司马贞索隐《史记》、张守节正义《史记》、成玄英疏《庄子注》、李善与五臣注《文选》,都属传之后世的经典注释,与今日所谓“深度整理”有所渊源且较为接近。
中医古籍整理方法
中医古籍整理方法中医古籍是中医学的重要研究资源,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中医理论知识、临床经验和医方。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古籍,开展整理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将介绍中医古籍整理的方法。
一、查阅古籍1.了解古籍的特点:首先需要了解古籍的内容、作者、版本以及古籍的独特特点,这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整理方案。
2.分析古籍的结构:阅读古籍的内容并进行整理,需要从目录、章节、篇幅等方面入手,掌握古籍的结构和框架。
可以制作目录、大纲等工具,对古籍进行分析和分类。
3.整理古籍的篇章:将古籍分为不同的篇章,根据篇章的主题和内容进行整理和分类,使用目录、索引等方式帮助整理工作。
二、整理古籍1.制定整理标准:制定古籍整理的标准,包括文字规范、标点符号的使用、古籍的装订格式等。
这有助于提高古籍的整理质量,并方便后续的阅读和研究。
2.修复古籍:对于损坏的古籍,需要进行修复工作,包括对古籍的纸张、装订进行修复。
修复古籍可以提高其保存和使用价值。
3.整理文字:古籍使用的文字可能有古文、异体字等特殊情况,需要进行文字整理工作,规范古籍的文字使用。
可以使用文字处理工具对古籍进行文字录入和整理。
4.整理排版:对整理后的古籍进行排版工作,确保古籍的内容表达清晰、易读。
可以使用桌面出版软件进行排版,也可以选择传统的手工排版方式。
5.制作目录和索引:在古籍整理的过程中,制作目录和索引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目录帮助读者快速了解古籍的结构和内容,索引则方便读者查找古籍的具体内容。
三、数字化处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处理成为古籍整理的重要手段。
1.扫描古籍:将古籍的纸质版进行扫描处理,将其数字化。
可以使用专业的扫描设备,也可以使用智能手机等设备进行扫描。
3.建立数据库:将整理和数字化后的古籍内容导入数据库,建立起中医古籍的数据库。
数据库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查询和检索,方便研究和使用。
4.建立网站或移动应用程序:可以将整理和数字化后的中医古籍内容发布在网站或移动应用程序上,方便广大读者的阅读和研究。
古典文献重点总结分类简单版
古典文献分类重点总结一、刘向、刘歆父子主要贡献1、中国文献学开创于西汉刘向、刘歆父子。
后人用校雠学来阐释刘氏父子开创的学问。
“校讎学”是指将目录、版本、校雠三者。
2、刘向:《五经通义》;《别录》,我国目录学之祖,开创了叙录体目录的范例;《新序》采集舜、禹时代至汉代史事和传说,分类编纂;《说苑》,根据皇家藏书和民间图籍,按类编辑的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并带有一定的哲理性;《列女传》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妇女行为的书。
西汉末年,刘向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中记录纵横家的写本,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按照国别体编订《战国策》。
3、刘歆:刘向之子。
《三统历谱》,造有圆柱形的标准量器。
计算的圆周率是3.1457,世称“刘歆率”4、刘歆、刘向: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组织的大规模图书整理编目工作。
综合性的图书分类目录《七略》,为中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
“辩章学术,考镜源流”对每种每类都加小序,说明其学术源流,类别含义,为中国目录书的典范。
5、《别录》,《七略》,均是群书目录的范例。
二、合称作品总结1、宋代四大类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2、唐代四大类书:《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白氏六帖》3、中国古代四大类书:《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册府元龟》《全唐文》4、北四阁:北京紫禁城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奉天故宫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
5、南三阁:镇江文宗阁、扬州文汇阁、杭州文澜阁。
(均指古代《四库全书》的藏书地)6、三礼:《周礼》、《仪礼》、《礼记》7、春秋三传: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榖梁赤《春秋榖梁传》8、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9、五常:仁,义,礼,智,信(均出自《春秋繁露》一书)10、《七略》:《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术数略》《兵书略》《方技略》11、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12、《四朝高僧传》:南朝梁僧人慧皎《高僧传》;梁代以后,唐代道宣撰《续高僧传》;宋代赞宁等撰《宋高僧传》;明代如惺撰《大明高僧传》。
论我国古籍整理的几个重点(一)
论我国古籍整理的几个重点(一)摘要:从文献流传形式和保存形式来划分,我国古文献可分为世传古文献、出土文献、民间古文献、域外古汉籍四大类。
世传古文献的整理已受到普遍重视,但其中“古佚书”的整理尚未全面展开,应开展前人所辑古佚书的全面整理和古佚书新辑工作。
近百年来出土文献约百七十余批,原文披露者和整理发布者尚为少数,应加强出土文献的基础性整理和研究工作。
复制、整理域外古汉籍应不断加强。
民间古文献数量众多,收藏分散,急需抢救。
关键词:古籍整理;世传古文献;出土文献;民间古文献;域外古汉籍Abstract:Byspreadingandkeepingforms,classicdocumentsinourcountrycanbeclassifiedintoancient, unearthed,folk-preservedancient,andforeignancientChineseclassics.Sincecommonconcernisshow edwithrearrangementofancientclassics,especiallyrearrangementof“scatteredancientclassics”,anov erallrearrangementofscatteredancientclassicseditedbytheearlyscholarsshouldbecarriedoutimmed iately.KeyWords:rearrangementofancientclassics;handed-downancientclassics;excauateddocume nt;folk-preservedancientclassics;foreignChineseancientclassics从文献流传、保存形式来划分,我国古文献可分为世传古文献、出土文献、民间古文献、域外古汉籍四大类。
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
1 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第一部分古籍文献的定义与分类 (2)第二部分古籍文献的历史演变 (4)第三部分古籍文献的价值与意义 (6)第四部分古籍文献整理的原则和方法 (8)第五部分古籍文献版本鉴定的基本技巧 (11)第六部分古籍文献的数字化趋势与挑战 (13)第七部分古籍文献保护的现状与对策 (16)第八部分古籍文献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18)第九部分古籍文献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 (20)第十部分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的未来发展 (22)第一部分古籍文献的定义与分类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一、古籍文献的定义古籍文献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图书资料。
它涵盖了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文字记载,包括经史子集等各类著作以及碑帖、契约、书信等各种形式的文字记录。
这些文献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文化思想、学术观念、社会状况、历史事件等方面的情况,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古籍文献的分类根据古籍文献的内容特点和形式特征,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类别:1.经部文献经部文献主要包括《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及《孝经》、《尔雅》、《仪礼》等其他儒家经典著作。
这些文献是我国古代文化的核心部分,代表了儒家学派的思想体系和社会价值观。
2.史部文献史部文献主要包括正史、编年史、纪事本末、实录、杂史、地理志、人物传记等多种类型的历史著作。
它们详细记载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是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3.子部文献子部文献主要包括哲学、医学、天文、历法、农学、兵法、法律、艺术等领域各种专著和论著。
这些文献反映了古代学者在各自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思想见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4.集部文献集部文献主要指诗歌、散文、骈文、词赋等文学作品的总称。
这些作品展现了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情感世界和生活理想,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审美趣味。
5.佛道宗教文献佛道宗教文献主要包括佛教的经典、注疏、教义论述、僧侣传记等;道教的经典、注释、科仪书、道教神仙传说等。
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策略
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策略古籍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读者对古籍的需求不断增加,古籍的收藏、整理和保护工作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的策略。
古籍整理工作是指对传承下来的古籍进行整理和编纂,使其能够更好的呈现在读者面前。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古籍的分类整理首先,古籍需要按照各种类型进行分类整理,包括典籍、史书、子集、集部、古诗词等不同的种类。
针对不同种类的古籍,需要采用不同的整理方式和方法。
文字是古籍的灵魂,因此,在整理过程中,需要仔细地对古籍的文字进行扫描和考证,对文字有问题的部分进行修补和纠正,以保证古籍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3.古籍校对和评定在整合过程中,需要安排专门的人员对古籍进行校验和评定,以确保古籍的质量和价值。
古籍保护工作是指通过各种方法来保护古籍的完好和安全,以延长古籍的寿命,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修补和保存如果古籍存在破损或者老化等问题,需要通过一定的维修和修补措施来保护其完整性和可读性。
为此,需要采用专业的方法和技术,并制定相应的修补标准和流程。
2.防潮防虫古籍保存需要控制环境温度、湿度和气流等因素,防止古籍发霉或者遭受虫害侵袭,以确保古籍的完好无损。
3.数字化保护为了确保古籍得到更好的保存和分享,可以采用数字化技术对古籍进行备份和保护。
数字化能够使古籍得以传承和分享,同时也极大便利了读者的阅读和研究。
古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整理和保护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合理的整理和保护策略,能够使古籍更好地传承和分享,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策略
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策略古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遗产,其保存和传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由于历史的长河和社会的变迁,许多古籍遭受了自然环境和人为损毁的危害,给古籍的保存和传承增加了难度和复杂度。
因此,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越发显得至关重要。
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的策略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古籍的分类、鉴定、修复、数字化和储藏等方面。
一、分类:古籍按年代、内容、体裁等相关因素进行分类,有利于整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二、鉴定:古籍的鉴定是整理工作的前提,需要专业人员采用专业的检测手段,鉴别出古籍的真伪、完整性、损毁程度以及出处等相关信息。
鉴定结果为整理和修复提供了基本的资料和指导,也有利于古籍的保护和利用。
三、修复:古籍的修复主要是针对其损毁、老化和变形等现象进行修复,包括页面的修整、污渍和虫蛀的去除、揭胶和裱纸等工作。
修复需要采用专业的手法和材料,严格遵照古籍保护原则,同时需要进行品质评估和质量检验。
四、数字化:数字化是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有助于古籍的更加广泛的利用和传播。
数字化需要采用高质量的图像技术,保证数字古籍的质量和准确性,同时需要遵循版权保护的原则,避免侵权。
五、储藏:完成对古籍的整理和修复之后,需要进行妥善的储藏。
储藏需要遵循古籍的保护原则,比如避免阳光直射、防潮防虫、适温适湿等。
同时,要定期对古籍进行检测和维护。
以上所述是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的一些常规策略,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运用。
整理和保护古籍是一项非常细致繁琐的工作,需要长期坚持和不断提高整理与保护的技术水平,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籍文献的整理理论与方法
中国古籍文献的整理理论与方法作者:师宝玉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21期摘要:中国有几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延绵不断的历史,历代形成的古籍之丰富举世无匹。
为了使古籍和古书中涵容的古代文化能更好的传播,就需要对他们进行整理。
系统的介绍古籍文献的校勘和编纂方法以及基本要求,为中国古籍文献整理工作提供依据。
随着现代社会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古籍文献整理也越来越多地依靠计算机,只有采取更现代化的水平,中国古籍整理工作才能更好地为现代科学社会的文化繁荣服务。
关键词:古籍文献;整理;校勘;编纂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1-0235-03从孔夫子整理六经以来两千多年,不知多少学者孜孜从事于古籍文献的整理工作,从一代又一代的实践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学者们逐渐地将古籍整理实践加以概括总结,对古籍文献整理中的各种规律进行研究。
一、古籍文献整理的指导思想古籍管理是一项学术工作,其目的是为了便于人们更好地阅读研究古语文章,从而促进古代文化传播。
孔子删定《诗》、《书》、编制《春秋》,是为了宣扬儒家的思想,实现儒家的社会政治理想。
宋朝的理学家注经,是为了印证与宣传道学的理论。
清朝修四库全书是为了实现文化专制,统一思想,泯灭汉族的民族意识,巩固满族贵族的统治。
我们时代整理古籍同样是为现时服务,为中国的四个现代化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
实现现代化需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吸取全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但首先是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
我们整理古籍的目的和任务,就是要是人们能更好地阅读研究祖先留下来的丰富古籍,从中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营养。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古籍文献整理应当遵循的总方针。
古籍整理工作者有义务通过自己的整理工作向广大读者介绍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东西,有义务尽可能地帮助读者分辨精华和糟粕。
古籍整理的方法
古籍整理的方法古籍整理加工究竟包括哪些方法或所谓方式,以及哪些重要的工序?对此,现在还没有比较一致的说法,这里姑且谈谈我个人的理解:(1)选择底本。
这不是整理古籍的方法而只是整理的一个工序,但在所有工序中是最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工序。
古籍不论用哪种方法来整理,都必须尽可能选择好底本。
而选择好底本,又需要具备多方面的学问。
(2)影印。
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
由于具体影印是印刷厂的事情,有了底本就可以送印刷厂影印成书,所以有些人把它看得很简单。
其实,光选择底本这件事就需要不少学问,有些影印本还要加标点,附校记,做索引,就更不容易了。
(3)校勘。
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和工序,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最常用的方法和必备的工序。
除非找到古籍的原稿写定本,可以不必再作校勘外,要整理古籍就少不了做校勘。
有时影印本也要做校勘附校记。
同时,校勘这个工作做起来比较繁难,需要用上各种学问,因此要做好也最不容易。
(4)辑佚。
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
是从类书、古注以及《永乐大典》中把已经佚失的古籍搜辑出来,虽不能恢复该古籍的全貌,至少能起豹窥一斑的作用。
有些从《永乐大典》中搜辑的,还可以大体接近全貌。
当然这不是整理古籍常用的方法,整理现存的古籍除发现有佚篇佚文外,就用不到辑佚。
(5)标点。
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和工序,而且和校勘一样也是常用的方法和必备的工序。
不仅新整理出版的古籍都得施加标点,有些古籍影印时也得加上标点。
标点这个工作,看起来比校勘简单一些,其实也需要学问,要做好并不容易。
(6)注释。
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但并不是常用的方法。
有的古籍并不需要注释,有的已有合用的旧注释就不需要再做新注释,还有的分量太大而不可能作注释。
注释当然要有学问,做出高水平的注释比自己写书更不容易。
(7)今译。
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在某种意义上可说是注释工作的延续。
要作今译的古籍比要注释的为数更少,其难度则并不亚于作注释。
(8)索引。
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和工序,但不是常用的'方法和必备的工序。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古典文献学是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文献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中国古典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发展。
本篇笔记将对中国古典文献学的重要内容进行整理和回顾。
一、古代文献的分类与特点中国古典文献主要包括经典、史书、子集、集部和志书等,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经典是古代文献的核心,主要包括《五经》和《四书》;史书则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记载和叙述;子集则是诸子百家的著作集合;集部是其他文献的总称;志书则收录了各种领域的专门知识。
古代文献的特点在于它们丰富的内容、精炼的文风和深刻的思想。
这些文献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文化传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古典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古典文献学研究的核心在于对文献的考察、整理和解读。
在考察文献的过程中,研究者需要了解文献的时代背景、作者思想、文献传承等方面的信息。
在整理方面,要对古代文献的版本、校勘和注释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整理。
解读古代文献需要结合历史情境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和阐释,以期更好地理解文献的内涵和价值。
三、古典文献学的实践与应用古典文献学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学术需求,更是为了推动古代文献的保护、传承和应用。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和整理,可以更好地阐发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博大精深。
此外,古代文献学还可以为历史学、哲学、文艺理论和社会科学等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研究资料和借鉴。
四、古典文献学的挑战与展望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在现代社会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古代文献的保存和保护问题亟待解决。
二战以来,许多古代文献在战火和时间的冲击下已经散失或破损。
其次,传统文献的解读和研究需要与现代科技手段结合,以加快研究进程并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
然而,古典文献学的未来仍然充满着希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古代文献的保护和研究将得到更好的关注和支持。
同时,研究者需要不断拓宽研究视野,运用多样化的方法和工具来探索古代文献的内涵和意义。
论我国古籍整理的几个重点
论我国古籍整理的几个重点
郑杰文
【期刊名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37)005
【摘要】从文献流传形式和保存形式来划分,我国古文献可分为世传古文献、出土文献、民间古文献、域外古汉籍四大类.世传古文献的整理已受到普遍重视,但其中"古佚书"的整理尚未全面展开,应开展前人所辑古佚书的全面整理和古佚书新辑工作.近百年来出土文献约百七十余批,原文披露者和整理发布者尚为少数,应加强出土文献的基础性整理和研究工作.复制、整理域外古汉籍应不断加强.民间古文献数量众多,收藏分散,急需抢救.
【总页数】4页(P120-123)
【作者】郑杰文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4
【相关文献】
1.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一五”重点规划项目初评完成 [J], 无
2.从新技术革命论我国科技情报工作当前几个侧重点 [J], 孙文山
3.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事业的发展研究
——以"十三五"少数民族古籍重点出版项目为例 [J], 王井辉
4.厚积薄发、精益求精,做好大型古籍整理工作
——以《昆曲艺术大典》的编辑出版为例,浅谈大型古籍整理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 王静
5.《中国名医名案要略》一书列入国家“十五”重点古籍整理出版图书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我国古籍整理的几个重点(一)摘要:从文献流传形式和保存形式来划分,我国古文献可分为世传古文献、出土文献、民间古文献、域外古汉籍四大类。
世传古文献的整理已受到普遍重视,但其中“古佚书”的整理尚未全面展开,应开展前人所辑古佚书的全面整理和古佚书新辑工作。
近百年来出土文献约百七十余批,原文披露者和整理发布者尚为少数,应加强出土文献的基础性整理和研究工作。
复制、整理域外古汉籍应不断加强。
民间古文献数量众多,收藏分散,急需抢救。
关键词:古籍整理;世传古文献;出土文献;民间古文献;域外古汉籍Abstract:Byspreadingandkeepingforms,classicdocumentsinourcountrycanbeclassifiedintoancient, unearthed,folk-preservedancient,andforeignancientChineseclassics.Sincecommonconcernisshow edwithrearrangementofancientclassics,especiallyrearrangementof“scatteredancientclassics”,anov erallrearrangementofscatteredancientclassicseditedbytheearlyscholarsshouldbecarriedoutimmed iately.KeyWords:rearrangementofancientclassics;handed-downancientclassics;excauateddocume nt;folk-preservedancientclassics;foreignChineseancientclassics从文献流传、保存形式来划分,我国古文献可分为世传古文献、出土文献、民间古文献、域外古汉籍四大类。
世传古文献指在学界公开流传或被学界所知和被图书馆保存(含个人藏书)的古文献,它是我国古文献的主体,自隋代正式区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
出土文献是考古发掘和发现的前世文献,依其载体不同而分为竹简木牍文献、缣帛文献、甲骨文献、金石文献等。
民间古文献指在民间保存和小范围流传而没有进入公私目录系统的文献,含古代民间之谱牒、石刻、文书、应用文籍和民间创作等。
域外古汉籍指流出国门的汉文古籍和域外产生的汉字古文献等。
改革开放近30年来各类文献的整理取得很大成就,但我们今后还应注重文献整理的重点。
一、世传古文献的整理与古佚书辑考世传古文献整理和研究的队伍庞大。
目前全国有古籍整理研究机构百余个,其中高校古委会直属机构近30个;这些机构中从事古籍整理和研究的专职人员有千余人,再加上从事古代文学、古代历史、古代哲学、古代科技等研究人员的部分参与,估计现有近万人从事古籍整理和研究工作。
建国后,古籍整理研究工作渐受重视。
上世纪50-60年代,出版过诸多文史资料汇编、全集、大型工具书和资料性丛书,“二十四史点校本”可谓其标志性成果之一。
改革开放后,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组织启动了《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甲骨文合集》、《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华大藏经》、《中华大典》等重大项目;全国高校古籍整理领导工作委员会部署了跨世纪古籍整理工程“八全一海”,即《两汉全书》、《全唐五代诗》、《全宋诗》、《全宋文》、《全元文》、《全元戏曲》、《全明文》、《全明诗》、《清文海》,本世纪初又启动了《魏晋全书》;山东省启动了《南北朝全书》,甘肃学者正在编辑整理《先秦文海》。
除“全唐五代文”外,世传古文献的主要部分大都有人在整理或已陆续出版整理本。
国家图书馆正在实施的“古籍数字化工程”,使世传古文献的流通和利用将更加便捷,它代表着当前古籍整理的另一大学术发展趋势。
但世传古文献中古佚书的系统整理工作尚未全面展开。
孙启治、陈建华先生《古佚书辑本目录》著录建国前326种丛书所收前代人所辑先秦至南北朝间古佚书5206种,其中经部18类1702种,史部12类884种,子部12类763种,集部2类1857种〔1〕,而前代人所辑此期古佚书的实际存量还应多于此;并且,前代人所辑隋唐及其后古佚书,目前尚无综合目录,尚未全面统计。
那么,古佚书应是一笔数量巨大的世传古文献遗产。
这批庞大的文献遗产是研究古代文学、史学、哲学、政治学及军事史、宗教史等必不可缺的重要基础文献,故至迟自宋代起,学界就开始辑录古佚书。
(注:据叶德辉《书林清话》卷8《辑刻古书不始于王应麟》条,古佚书佚文的辑佚和辑刻,始于北宋道士陈景元辑《相马经》。
)这一工作在明清两代取得很大成就。
孙启治等《古佚书辑本目录》著录前人所辑先秦至南北朝古佚书5206种中,绝大部分为明清人所辑。
近30年古佚书辑佚的成就,可以国家图书馆影印的《古籍佚书拾存》(全8册)和《古籍丛残汇编》(全7册)为代表。
前书共收录成书于清代至民国间的辑佚、辑录之作6种,涉及古佚书200余种,其中不仅有珍贵的汉魏遗编,还有流失域外且国内无存的隋唐典籍,和鲜见流传的明清著述及从未刊行的抄本、稿本。
后者从不同丛书中精选、采撷三国至北宋间古类书、古佚书150余种,汇为一辑,其内容涉及经、史、子、集,均为史料价值高、版本较好、流传不广之古佚书。
总之,古佚书辑佚工作历代都有人在做,且已取得很大成就,留下了数量众多的辑佚书。
但是时至今日,尚无全面总括前人辑佚成果的整理著作问世,故今后世传古文献整理的重点之一应是启动“古佚书系统整理与辑考工程”。
“古佚书系统整理与辑考工程”的实施可分为四个步骤:1.在孙启治等《古佚书辑本目录》基础上,编制《古佚书辑本全目》。
除孙启治等所调查的326种丛书外,再借助古籍书目,在更大范围内开展古佚书辑本目录的调查,重点补充前代人所辑隋唐及其后古佚书目录,然后仿“四部分类法”编成《古佚书辑本全目》。
2.对前人所辑古佚书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
依据新编成的《古佚书辑本全目》,将前代学人所辑古佚书分类按篇汇集,将各篇汇集之佚文对比缀合,剔重补佚,点校整理。
3.开展古佚书新辑工作。
利用各图书馆藏和各种数字化典籍之便利,对前人辑佚漏失之上古佚书作新辑。
4.汇合新旧辑佚,整理编辑成分部分类编排的多卷本《古佚书集成》。
二、出土文献与出土文献的整理近百年来出土文献批量众多,初步调查有170余批(注:参见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简帛”网站2005年11月14日发布单育辰《一九○○年以来出土简帛一览》。
)。
其中出土竹简木牍文献数量在100支以下者近110余批约7000余支,在100支以上而不足500支者计30批约7800余支,出土竹简木牍数量在500支以上而不足1000支者计8批约5600余支,出土竹简木牍数量在1000支以上而不足 10000支者计12批约27700余支,出土竹简木牍数量在10000支以上而不足100000支者计5批约9万6千余支;而出土竹简木牍10万支以上者1批约140000支;总计出土竹简木牍文献170余批约28万余支。
另外出土缣帛文献4批。
在这170余批出土文献中,有19批简帛文献存有近200部可与世传古文献对读的典籍,如1957年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的148支简牍中有《墨子》佚篇。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出土的 4942支简牍中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尉缭子》、《晏子》、《六韬》等。
1973年河北定州八角廊西汉中山怀王墓出土的2500支简牍中有《论语》、《文子》、《六韬》、《儒家者言》等。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曾侯墓出土的30件帛书、帛图中有《老子》(甲本、乙本)、《周易》、《战国纵横家书》、《春秋事语》、《相马经》及《丧服图》、《城邑图》、《卦象图》等。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1155支简牍中有《语书》、《为吏之道》、《编年记》、《日书》、《秦律十八种》等。
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 6000余支简牍中有《仓颉》、《诗经》、《周易》、《庄子》、《大事记》、《吕氏春秋》、《天文历占》、《算术书》、《相狗》、《楚辞》、《儒家者言》、《春秋事语》等。
1983—1986年湖北江陵张家山西汉墓出土的1236支简牍中有《奏谳书》、《脉书》、《引书》、《算数书》、《却 食气》、《盗跖》等。
1987年湖南慈利石板村楚墓出土的4557支简牍中有《国语·吴语》、《逸周书·大武》、《管子·霸形》、《宁越子》等。
1993年江苏东海尹湾东汉墓出土的168支简牍中有《六甲阴阳书》、《元延二年起居记》、《行道吉凶》、《刑德行时》、《神乌赋》等。
而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805支简牍中的《老子》(甲、乙、丙本)、《太一生水》、《穷达以时》、《唐虞之道》、《尊德义》、《忠信之道》、《成之闻之》、《六德》、《性自命出》、《缁衣》、《五行》、《鲁穆公问子思》、《语丛》,以及1994年入藏于上海博物馆的1200余支楚简中的《孔子诗论》、《缁衣》、《性情论》(《性自命出》)、《民之父母》(《孔子闲居》)、《子羔》、《鲁邦大旱》、《从政》、《昔者君老》、《容成氏》、《周易》、《仲弓》、《恒先》、《彭祖》、《采风曲目》、《逸诗》、《昭王毁室·昭王与龚之》、《柬大王泊旱》、《内礼》、《相邦之道》、《曹沫之陈》、《乐礼》、《武王践阼》、《赋》、《子路》、《四帝二王》、《颜渊》、《乐书》等,更为大家所熟知。
这些出土的可与世传古文献对读的典籍、久佚的古佚书以及其他古文献的学术价值,王国维先生于清华研究院讲演时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材料之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
”〔2〕以“地下之新材料”弼正或补充“纸上之材料”〔2〕卷4,对于古代文史哲研究,尤其是对于资料相对缺乏的先秦两汉文史哲研究,具有重大作用和重要意义。
因而,出土文献的整理研究在学界甚受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