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翻译过程中语言与文化的不可译性

合集下载

翻译中不可译性的文化阐释

翻译中不可译性的文化阐释

翻译中不可译性的文化阐释如单位、类别、结构成分等等,在译语中尽可能占有与原语范畴在原语中同样的地位。

所谓范畴就是语法中的词性以及数、格、体、人称、时态、语态、情态等的各种变化。

卡特福德还提出了语言的不可译性和文化不可译性观点。

语言不可译性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原语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法单位或单词,共用了一个语言形式;或者目的语种没有原语中能替换的词汇和语法,只有调整词序和句子结构作为补偿。

二是原语单位一词多义,而译入语没有相应的一词多义。

文化不可译性产生的原因是,原语文本功能相关的语境特征在译语文化中却不存在。

[3]等值翻译的两个限度是:其一,媒介之间的翻译是不可能的,及不能把一个文本的口头翻译成书面形式,反之亦然。

其二,无论是媒介层次(音位学或字符学)之间,还是语法和词汇层之间的翻译都是不可能的,语音与语法,词汇和字形是不能互换的。

他提出的等值意义在于,从某一侧面反映翻译的本质在于等值关系的确立,对翻译学的双语转换机制的建立有借鉴作用。

二、语言层面上的不可译性语言层面上的不可译性大致可以分为语音层面上的不可译性、字形层面上的不可译性、修辞层面上的不可译性三种。

语音层面上的不可译性是指每种语言都有其特有的音位结构,这种特点不可能被其他语言所代替。

英语和汉语有太多的不同,在语音方面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很难在另一种语言上面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语音。

将汉语译成英文时,汉字的语音无法保留,因此原语语音上的特点无法在译语上面体现出来。

另一个由于汉语语音特点导致不可译性的现象就是古典小说的翻译。

在古典小说的章节中有很多谐音部分,这些谐音部分虽说有游戏的成分,但是谐音在古典小说中却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有的时候可能涉及到整部作品的主旨或是思想。

汉语中有很多谐音现象,如“他是典型的气管炎(妻管严)!”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直接翻译成“tracheitis”并不能达意,但如果意译也翻译不出谐音的成分,就失去了语音的效果。

字形层面上的不可译性(Untranslatabilityin CharacterStructure)汉语是由有意义的字符组成的,而英语是由没有意义的字母组成。

2024年浅析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

2024年浅析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

2024年浅析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英汉互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所属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价值观念等存在显著差异,翻译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并分析如何在翻译中妥善处理这些差异。

一、语言习惯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句子构造和表达习惯上存在明显的不同。

英语注重形式逻辑,句子结构严谨,常使用长句和复合句;而汉语则更注重意合,句子简短明了,多使用并列结构和流水句。

在翻译时,需要灵活调整句子结构,以适应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例如,英语中的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在汉语中可能需要转化为独立句或者前置修饰语,以确保译文的流畅和自然。

二、词汇文化内涵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也是文化信息的载体。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词汇往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一些在英语中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词汇,在汉语中可能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表达。

反之亦然。

在翻译时,需要深入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选择恰当的译文,避免误解和歧义。

例如,“dragon”在英语中通常代表着邪恶和凶猛,而在汉语中则是吉祥和力量的象征。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文化认知,以避免产生误解。

三、习语与俚语翻译习语和俚语是语言中富有表现力的部分,它们通常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习语和俚语,这些表达在直译时往往难以传达原文的含义。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对习语和俚语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找出它们在不同文化中的对应表达或者采用意译的方式传达原文的语义和情感色彩。

同时,还需要注意保持原文的风格和韵律美感,以使译文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思维方式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也存在差异。

英语国家的人们往往更注重逻辑分析和形式推理,而汉语国家的人们则更注重整体思维和直观感悟。

这种差异在翻译中表现为对同一事物的描述和表达方式的不同。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思维习惯,适当调整表达方式,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

浅析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

浅析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

浅析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话题:休闲阅读跨文化交际语言与文化社会实践语境摘要: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相对于语言应用来说,翻译是沟通人类思想信息交流活动的桥梁和纽带。

文化属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语境是语言使用者在应用语言时所处的实际环境,文化语境的诸多因素影响着语词的翻译。

本文针对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进行了简要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语言文化语境翻译影响相对于人类的语言应用活动来说,翻译是交际活动中进行语言信息转换的行为活动,属于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相互依存并相互影响,语言记录着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反映着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任何一种语言的应用和发展都以文化背景为依托。

从语用视角来看,语境是语言产生和应用的前提条件,现代语言学认为,语境是影响语言翻译的关键要素,文化语境是语境的重要构成,研究和了解文化语境对语言翻译的影响,意义深远。

1 文化语境的内涵类型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财富总和,反映与体现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地理环境、历史渊源、宗教信仰、意识形态、道德习惯、风俗人情以及价值观念等诸多要素。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信息交际工具,语言的产生、演变或发展及其交流传递,总是以一定的环境条件为前提的,这就是所谓的语境,即语言环境,通常是指语言使用时所处的实际环境,从语用角度分析,语境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中为达到语言理解和应用效果所依赖的各种主客观因素,语境能使意向所指具体确定为当前表达的对象。

文化语境是语境的构成类型,所谓文化语境,广义理解为与言语交际相关的所有社会文化背景,是指某一特定文化中人们的认知环境,文化语境属于某一语言特定的规范和习俗,主要包括文化习俗和社会规范两个方面,文化习俗属于人类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沿袭成习的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文化模式,文化语境对从属成员言语交际活动具有规范约束性。

从另一角度看,文化语境通常分为历史文化语境、地域文化语境、习俗文化语境以及宗教文化语境等类型。

论中国古装剧台词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论中国古装剧台词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论中国古装剧台词翻译中的不可译性【摘要】中国古装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中的台词翻译却存在着不可译性。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障碍使得部分内涵无法完整表达。

文化内涵的丰富性使部分台词难以准确翻译。

音韵和韵味的损失也是一个难题,因为英文等外语无法完全还原古装剧的魅力。

人名、地名、物品名称的难翻译性也给翻译带来挑战。

情感与文化情节的契合更是难以用外语表达。

提高翻译水平和尊重原著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古装剧的翻译困难重重,但只有尊重原著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的精髓。

【关键词】古装剧、中国、台词翻译、不可译性、文化、语言障碍、丰富性、音韵、韵味、人名、地名、物品名称、情感、文化情节、困难性、翻译水平、尊重原著文化。

1. 引言1.1 引言古装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文化内涵,在近年来备受观众喜爱。

随着中国古装剧的国际化进程,其台词翻译成为了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这其中存在着许多不可译性的问题,不仅仅是因为语言之间的差异,更是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所导致的。

在翻译古装剧台词时,翻译者不仅需要注重语言文字的准确性,更需要考虑如何传达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保留原作的音韵和韵味,同时避免遗漏人名、地名、物品名称等难以准确翻译的部分。

古装剧中的情感表达和文化情节也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得到恰当的契合,以确保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作品。

提升翻译水平,尊重原著文化,是翻译古装剧台词时所面临的重要挑战和责任。

2. 正文2.1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障碍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古装剧台词翻译时,常常会遇到语言障碍。

这主要是因为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法结构、词汇表达和表达方式,因此直译往往无法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

一方面,中国古装剧常常使用古老的词汇和成语,这些词汇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无法找到对应的准确翻译。

对于一些古代称呼和礼节用语,英文可能无法准确表达其中蕴含的尊重和礼貌之意。

中国古装剧中经常出现大量典故和历史背景知识,而这些典故在其他国家可能并不常见,导致观众无法理解其中的隐含意义。

英语翻译中的语言特点与文化体现

英语翻译中的语言特点与文化体现

英语翻译中的语言特点与文化体现翻译是使不同语言之间能够相互沟通和理解的重要工具,而英语作为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在翻译过程中具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和文化体现。

本文将就英语翻译中的语言特点与文化体现进行探讨。

一、语言特点1. 多义性英语作为一种高度多义的语言,同一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下常常具有不同的含义和层次。

这对于翻译者而言,意味着在进行英语翻译时需要根据具体语境来准确捕捉原文的意思,并在目标语言中选择适当的词汇进行表达。

2. 隐含性英语中的隐含性较为常见,即文本中的信息并不直接明确表达,而是通过上下文、语气、语法等手段暗示或间接反映。

在英语翻译中,翻译者需要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推测,在合适的情境下对隐含信息进行恰当的表达,以保持原文的意义和风格。

3. 形象性英语翻译中常常涉及到具象、具体的表达,而形象性在英语语言文化中被广泛运用。

翻译者在进行英语翻译时应注意将原文中具体的描述、形象的比喻等准确传达到目标语言中,以使翻译结果更具有视觉和感官上的冲击力。

二、文化体现1.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指不同地域或国家特有的风土人情、历史背景、社会习惯等方面的文化特征。

在英语翻译中,翻译者需要了解并充分考虑原文所涉及的地域文化差异,以确保传递准确的信息和文化内涵。

2.历史文化历史文化是指不同历史时期所产生的文化现象和价值观。

在英语翻译中,往往会涉及到历史事件、文学作品等相关内容,翻译者需要对这些背景进行深入了解,以在翻译过程中恰当地传达原文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内涵。

3.习俗文化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习俗和礼仪,这些习俗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英语翻译中,翻译者需要注意将原文中涉及的习俗文化传达到目标语言中,以充分展现原文的文化背景和特点。

综上所述,英语翻译中的语言特点与文化体现对于翻译者而言十分重要。

准确把握英语翻译中的语言特点,善于运用文化传播技巧,将原文所包含的语言和文化内涵准确而生动地呈现到目标语言中,是翻译工作中不可忽视的关键要素。

浅析文化差异和习语翻译

浅析文化差异和习语翻译

浅析文化差异和习语翻译摘要: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作为语言精华的习语更是沉积了浓厚的历史和民族文化。

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因此英汉习语翻译常会遇到许多困难。

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四个方面阐述中英两国文化差异对各自习语形成的影响,并详细说明英汉习语互译中处理这种文化差异的几种常用译法。

关键词:语言;文化;文化差异;习语翻译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生存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同的自然环境对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

华夏民族生活在广袤肥沃的东亚大陆上,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土地在人们的生活中就显得至关重要。

因此,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与农业和土地有关的成语。

如“斩草除根”“风调雨顺”“山穷水尽”“挥金如土”等。

英国则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水。

历史上航海曾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英语中也就有了许多与水、鱼以及航海有关的习语。

如aseaasater,drinlieafish,toisstheboat、allatsea。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

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

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

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Iparetheetoasuer’sday?Thouareorelovelyandoreteperate。

历史典故从一定角度上说,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与沉淀,汉语中大量的习语都是以本民族的历史、经济、文化、传统、习惯等为基础而形成的,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深远的社会历史渊源,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

语言的不可译性与文化的不可译性比较

语言的不可译性与文化的不可译性比较

语言的不可译性与文化的不可译性比较一、本文概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精髓往往通过语言得以传承和展现。

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尽管语言交流日益频繁,但语言和文化的不可译性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语言的不可译性与文化的不可译性之间的关系和差异,以期深化对语言和文化的理解,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发展。

文章将首先定义语言和文化的不可译性,然后分析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最后探讨如何在文化交流中应对这些不可译性挑战。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有望更好地理解语言和文化的本质,为跨文化交流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二、语言不可译性的定义与表现语言不可译性,是指某些语言元素或语言现象在另一种语言中无法找到对等或等价的表达方式。

这种现象源于语言的本质特性,包括词汇、语法、句法、音韵等多个方面。

每个语言都是独特的文化产物,其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都深受其所在文化的影响。

因此,当一种语言的元素或现象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应表达时,就产生了语言不可译性。

语言不可译性的表现多种多样。

在词汇层面,某些概念或事物在某些语言中可能不存在对应的词汇。

例如,某些特定文化中的习俗、信仰或物品,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对应的词汇来描述。

语法和句法层面也存在不可译性。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法规则和句子结构,这使得某些语言中的语法现象在另一种语言中难以准确表达。

音韵层面的不可译性则体现在语音和韵律上。

不同语言的语音系统和韵律模式各有特点,这使得某些语言的音韵特征在另一种语言中难以实现。

语言不可译性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理解和翻译其他语言。

相反,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翻译策略和方法来尽可能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和风格。

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语言不可译性的存在,并在翻译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应对。

例如,我们可以采用音译、意译、直译加注释等方法来处理不可译的词汇和表达。

我们也可以通过调整句子结构、改变表达方式等手段来弥补语法和句法层面的不可译性。

在音韵层面,我们可以尝试通过模拟原文的语音韵律来传达原文的音韵特征。

从文化角度看中西方英语翻译的差异

从文化角度看中西方英语翻译的差异

AY30233 从文化角度看中西方英语翻译的差异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古代文明得以传承的基础,英汉两种语言拥有很久的历史,都有属于自己特有的文化内涵,可是由于两者地处不同的地方,经过漫长的独立发展后,会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很多文化因素,找到共同点,这样才能使两者的交流能够顺利进行。

关键词英汉互译文化特色习俗中西差异0引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西两种文化的碰撞越来越强烈,由于英语和汉语的语言的差异,所以英语翻译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在实际的交流中,双方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不同,所以会造成在翻译过程当中,会出现偏差,下面就从文化角度分析中西方英语翻译差异的原因。

1认知角度由于每个民族有他们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所以不同的民族对于客观存在的事物认识是不同的。

也就是认知角度不同,认知角度不同,一个词语代表的意思就大不相同,因此要注意。

就拿颜色来说,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每个颜色对于不同民族来说,同一颜色的词语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白色在中国代表着不详,人们只有在老人去世时戴上白色的孝布,以及在有人去世的家庭里过年时就得贴白色的对联,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

而在西方国家,白色象征着天使和纯洁,他们结婚时新娘就穿着白色的婚纱。

再看红色,在中国,红色意味着喜庆,欢乐美满,在过年时,在家门口会大红灯笼高高挂,也会贴红色的春联,在一些喜庆的日子里,例如结婚和出嫁,人民会用红色来增添喜庆,在自己的本命年里,人们会穿红色的衣服,红色还有避邪的说法,再看西方,在他们看来,红色是暴力,血腥,一种厌恶这种颜色的认知。

然后就是蓝色,蓝色在英语国家是忧郁,代表心情不好,蓝天是说没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当人们说蓝天时,大家第一反应是碧水蓝天,阳光明媚,空气清新,代表的是快乐的积极的。

从上面举的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同一个代表颜色的词语,代表的意思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因此翻译人员在翻译时,要特别注意这种差异,认知的不同是不可改变,体现是是文化的差异,在翻译时要特别留心。

浅析汉藏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浅析汉藏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浅析汉藏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汉藏翻译的文化差异是一种常见的情况。

由于中文和藏语的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不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文化差异。

本文将从语言结构、编码方式、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和习俗等方面对汉藏翻译中的文化差异进行浅析。

语言结构方面,中文和藏语的语法结构、表达方式和语言表述习惯存在差异。

譬如,在汉藏翻译中,中文喜欢使用被动语态,而藏语则更倾向于使用主动语态。

同时,中文表达方式直接、简洁,喜欢归纳概述,而藏语表达方式则经常使用丰富的修饰词汇和形容词。

在翻译过程中,这种不同的语言结构会导致翻译不当。

编码方式方面,中文和藏语的文字编码方式也存在差异。

汉字是象形文字,直接反映事物的本质,而藏文则借助于符号和纹样来表述逻辑和概念。

这种编码方式差异在翻译中会导致词义和语义上的差异,甚至会造成译文误解。

思维方式方面,中文和藏语的思维方式存在差异。

中文文化强调现实生活和实用性,看重功利,而藏文文化则更重视人的内在,注重精神上的满足。

在翻译过程中,思维方式的不同会导致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评价之间的差异。

宗教信仰方面,汉藏文化的宗教信仰差异会对翻译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藏族人信奉藏传佛教,而汉族人信奉众多的宗教和信仰体系。

因此,翻译中与佛教有关的词汇,如“法师”、“佛教”等,在汉语和藏语之间也存在差异。

习俗方面,汉藏文化的生活习俗、历史人文和民俗信仰也会对翻译产生影响。

在翻译中,需符合各自习俗的用词、风格、形式、礼仪等。

例如,藏族婚礼形式较为庄重,而婚庆活动也比汉族人更加讲究,因此,在翻译藏族婚礼相关的专业文体中应该注意到这种差异。

在进行汉藏翻译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文化差异进行有目的的、认真的研究和分析,从而避免在翻译过程中出现译文歧义、用词不当、缺乏语境等问题。

同时,加强汉藏语言学和文化研究的交流和合作,有助于不同文化间互相学习、包容、融合,提高汉藏翻译的质量。

浅析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浅析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浅析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摘要:翻译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在人类历史上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翻译不仅是语言层面上的转换,更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由于政治、经济等原因,文化往往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形成的文化霸权,导致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策略:归化或异化。

但事实上,人类文化是平等的,不存在文化优劣之分。

所以翻译过程中要尊重文化的差异,进行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和对话,实现翻译的最高境界,促成翻译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文化差异;归化;异化;翻译翻译是一项实践活动,是因人类思想与文化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一开始便有着明确的目的性,为满足某种意愿或需要而存在。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交流活动,翻译恰如一座桥梁。

把两个相异的文化连接起来,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必不可少的角色。

”翻译表面上是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但这种转换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语言层面和技术层面,其语言转换的背后,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协商。

因为语言不是孤立的,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镜像折射,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层面窥见的乃是整个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

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民族的文化自然会迥然不同,这种文化形态上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呈现在语言系统的不同层面上。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面临两种不同的文化,他必须在其中做出选择。

一、文化内涵的差异语言的翻译往往借助双语词典来寻找词语的对等。

事实上,双语词典只是对两种语言在表面上大致相当的事物的罗列。

在本质上,双语词典中的对应词并不完全是同一的,因为它们蕴含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早在1959年,霍尔(Edward Hall)就指出,“文化是沉默的语言,只为特定文化系统的成员懂得的语言,外人即使会他们的语言,也不懂其文化内涵。

”虽然这句话有些绝对的成份,但它却表明了语言交流后面隐藏的文化交流的实质。

翻译的文化性

翻译的文化性

翻译的文化性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决定了翻译离不开文化。

中西文化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如传统习俗,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方面。

比如中西文化差异的一个著名例子就是所谓中国人比较保守,性格内向;西方人善于交际,性格外向。

这种保守和开放的民族性格逐渐造成中西方的语言文字在表达方式上的许多差异,比如西方人讲话显得直率而有攻击性,而中国人在表达上曲折,委婉,谦虚。

例如在写信方式上的不同,英文信一般开门见山地说明写信的目的:I am writing to let you know that …; 但汉语信函常常有很多客套话,到信末才委婉的说道:有一件小事相求,不知您能不能……。

这种表达的差异就是文化的差异造成的,所以在翻译也应注意到说话方式,文化意象翻译等方面的不同,也就是翻译的文化性。

例如: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译文一:穷得像教堂里的老鼠译文二:穷得像叫花子∕一贫如洗在中国信奉基督教的人比较少,对教堂的了解也不多,如果把“church mouse”直接翻译成“教堂里的老鼠”就不能让读者明白其中的意思,而译成“叫花子”才是中国人了解的意向,使读者明白其表达的穷的程度。

翻译的社会性翻译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活动,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演变而不断发展,丰富。

翻译活动是人类各民族、各文化交流的一种主要方式,翻译活动时刻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介入和制约,所以翻译具有社会性。

例如《红楼梦》第二十四回中的一段:“偏是咬舌子爱说话,连个`二'哥哥也叫不出来, 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回来赶围棋儿,又该你闹`幺爱三四五'了”史湘云也毫不示弱,反唇相讥道:“这一辈子我自然比不上你.我只保佑着明儿得一个咬舌的林姐夫,时时刻刻你可听`爱'`厄'去.阿弥陀佛,那才现在我眼里”杨宪益译文:Naturally I’ll never come up to you this life time, I’ll just pray that you marry a husband who talk like me, so that you hear nothing but “love” the whole day long. Amida Buddha! May I live to see that day!霍克斯译文:I shall never be a match for as long as I live. Xiang-yun said to Dai-yu with a disarming smile, “All I can say is that I hope you marry a lisping husband, who that you have “it hee-with”“it hee-with” in your every minute of the day. Ah holy name! I can see that blessed day already before my eyes.”原文反映黛玉和史湘云之间的斗嘴,整段话俏皮活泼。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一、文化与翻译语言与文化之间的重要关系是不言而喻的, 文化是语言活动的大环境, 而文化又是通过语言来反映与传递的。

人们在进行交际的过程中, 语言中所蕴藏的文化因素与人们大脑中的文化意识是相互作用的, 从而形成人与人的交流。

若是原有的文化环境消失或者被改变, 或者是进行交流的语言系统发生了变化, 都会导致文化环境与文化意识之间的沟通中断, 往往通过语言其本身的概念进行交流是较为困难的。

而对于翻译工作来说, 看似简单地将两种语言进行转换, 但实际上是空间与时间上的移动, 在这个过程中, 译者是要面临多方面的困难, 例如如何保持原文民族风格, 如何让读者理解与接受原文中的异域风情等等。

所以在翻译工作中, 对文化因素的处理是最为关键的内容。

在将汉语与英语进行互译的过程中, 文化的载体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同时读者的环境也有着翻天覆地的不同。

中西方文化背景上的巨大差异为翻译工作的开展设置了较大的难度, 而想要克服其中的困难, 最为根本的就是找到问题的根源。

下面的内容中, 就将着重分析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如何对翻译产生影响的。

二、文化差异对翻译产生影响的具体内容1. 思维方式差异对翻译产生影响文化上的巨大差异, 导致中国人与西方人在思维上方式上有着较大差别。

中国人的主体思维是综合性思维, 整体优先是中国人的主要思维方式, 而西方人的主要思维方式是部分优先。

这种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表现在对时间与空间这两种概念的表达方面, 主要就是表现在排列顺序上。

具体例如对地名的排列, 在汉语中的顺序是从大的地点到小的地点, 而英语中的顺序是从小的地点到大的点;时间上同样也是如此, 汉语中是按照年、月、日来排序, 而在英语中则相反的是从日、月、年来排序的。

中方的思维总体来说就是更加重视整体的效果, 并不重视形式上的完整程度以及各个部分关系上的严谨性。

西方人的思维与中国人也就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 他们更加注重形式上的完整程度以及各个部分之间严谨的关系。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知识文库 第17期21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王琳博翻译是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是两种不同语言的相互转换;翻译是两种不同文化沟通的桥梁,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语言也是文化的载体。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文化差异是不可忽视的一方面。

本文从中西文化差异入手,在宗教信仰、思维方法、表达习惯、认知方式、价值观等方面分析了汉语和英语之间的差异,并且结合具体的例子,指出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1 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各国之间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相互交流也日益密切,但是不同国家在语言方面存在着差异,想要实现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就需要进行翻译工作。

可以说,翻译是自身文化与异国文化进行转换沟通的重要桥梁,也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媒介。

因此,翻译是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的。

2 影响英汉翻译的因素2.1 宗教信仰的差异宗教信仰在人类文化发展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在中国,宗教文化主要儒教、道教和佛教文化三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而在英语国家,宗教文化则是由基督文化与哲学思想共同形成的。

两种不同的宗教文化影响了人们对于各种事物的认知,影响了语言的表达。

例如,“God”一词表示上帝,主,主宰世界的神。

但是由于宗教文化的差异,不同民族所表现出的内涵是各不相同的。

在我国,由God 所联想到的通常都是玉皇大帝、神仙,而在西方,联想到的是上帝。

例如:“God bless you.”,按照字面翻译为“上帝保佑你。

”但是考虑到佛教的影响,根据上下文语境汉译时可译为“佛祖保佑”。

2.2 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的差异思维方式因民族而异,也是对英汉翻译造成影响的因素之一。

汉语表达按照一定的时间和事理顺序,逐层叙述;而英语在表达思想时,逻辑严谨,由主到次。

通常先给出主要信息,然后再介绍辅助信息。

同样,在句法结构方面,汉语重意合,句中少用连接词语;而英语重视形式逻辑,即形合,表达时常使用各种形式连接词。

浅析语言、文化和翻译的关系

浅析语言、文化和翻译的关系

浅析语言、文化和翻译的关系作者:毛劝劝来源:《北方文学·中旬》2014年第11期摘要:近年,语言、文化和翻译三者的关系备受关注。

确实,这三者的关系密不可分。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却又受到文化的限制。

翻译作为一种语际和跨文化交际活动,大部分发生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之间。

当译者进行翻译活动的时候,不仅要求其精通这两种语言而且对着两种语言背后文化的异同也要十分了解。

本文首先对语言、文化和翻译以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做了一个简要的说明。

然后讨论了这三者是如何相互影响的,指出了文化导向和语境导向两种翻译现象。

既然语言体现着文化,那么在我们进行翻译活动的时候就必须要考虑文化因素。

为了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翻译,译者必须在文化的视角下,基于源语言处理原则来翻译成目标语言。

关键词:语言;文化导向;文化对于一种特定的语言来说文化是其很重要的部分。

而文化对一种特定语言的冲击则是与生俱来的。

长久以来,不少学者对于文化和语言的关系的阐释使人们误以为如果没有社会语境,语言不可能独立使用。

同样,语言分析,文化研究和实地调查的完美结合,使人们相信没有文化背景任何文本都不可能被完整的解读一.语言、文化、翻译的定义语言就广义而言,是一套共同采用的沟通符号、表达方式与处理规则。

爱德华.伯内特.泰勒于1871年首次提出了对于文化的定义。

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任何能力与习惯。

总体上说,文化可以理解为:1.人类从长期经验中所创造的共同生活方式,包括物质的与精神的内容2.学术思想等精神层面的活动及其成就。

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包含了由文化衍生而来的成语、熟语和固定搭配等。

我们在研究语言的时候必须将它与宏观的社会文化相联系。

第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包含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语言不能完全的表现文化,但语言是文化本质的一部分。

第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能够体现文化,而文化的发展又是语言发展的前提。

浅析文化翻译理论

浅析文化翻译理论

浅析文化翻译理论引言语言、文化和翻译三者密不可分,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文化的内涵性和外延意义,而翻译的过程则是语言和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

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理论”以文化为翻译的基本单位,强调在翻译过程中,目的语不仅要准确传达源于文本的信息,更要将文化传递置于首位。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20世纪70年代前,各语言学派和功能学派等学者聚焦于研究西方文化翻译理论的语言学功能,并升级至文化层面。

70、80年代后,随着东西方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日益加强,多元文化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之一,文化在语言交际活动的大背景下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

在文化翻译研究方面,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作为主要代表人物,在其著作《翻译、历史和文化》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文化转向”一词,着重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以“文化”为翻译的基本单位,站在文化的立场上扮演好文化传播的使者角色。

理论综述据巴斯奈特的观点,若将文化比作人的身体,那语言就是人的心脏,只有心脏与身体相互协调,人才能存活。

因此译员在翻译时,不能将文化割裂开进行翻译。

诠释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之后,巴斯奈特引用斯内尔霍恩比的观点,论述了文化翻译观的具体含义:(1)翻译应将文化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而非停留在以往的语篇之上;(2)翻译不只是简单的解码到重组的过程,更是一个交流的过程;(3)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功能上的等值;(4)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用来满足文化的需要和一定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

简言之,翻译绝非单纯的语言行为,而是根植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中。

翻译不仅要满足文化需要,同时也要满足读者需求。

此外,翻译会对文化产生一定影响,对其进行“构建”,二者相辅相成。

理论发展据宋建浩的观点,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理论”基于比较文学,对各国、各民族和地区之间的文学交流和关系进行研究,而翻译在其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浅析翻译过程中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其方法

浅析翻译过程中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其方法

英 语 中 的c n ( 隆 ) dso 迪斯 科 ) 。 同样 , 国传 统 文 化 l e克 o ,i ( c 等 中 中 的 许 多 词 语 在 翻译 成 英 语 时 , 于 西 方 文 化 中 没 有 对 应 或 由 对 等 的词 语 , 大 多 数 情 况 下 也 只 能 采 用 音 译 的 方 法 。 , 气 在 如 “ 功 ” qg n ) “ 子 ” z n z) 。 在 直译 法 中 , 谓 直译 . 是 (i g 、粽 o (o gi 等 所 就 既保 持 原 文 内容 , 保 持 原 文 的 翻译 方 法 的 翻译 方 式 。 英语 又 在 中有 些 词 语 与 汉 语 中的 对应 词 的 隐 喻 意义 完 全 一 样 或 基 本相 同 , 时我 们 采 用 直 译 法 。例 如 , 语 中和 汉 语 中的 “ 子 ” 这 英 鸽 都 象 征 和平 , 语 和英 语 都 以 羊 比喻 温 顺 , 汉 以狐 狸 比 喻 狡 诈 . 以 狼 比喻 凶 恶 贪 婪 。 采用 直译 法能 够 比较 完 整 地 保 留原 词语 的 比喻 形 象 、 民族 色 彩 和语 言风 格 , 需 注 意 , 译 词 语 应 该 是 但 直 在 跨 越 中 西方 文化 的基 础 上 , 以不 至 于 误 传 原 文 意 思 和 不至 于 引 起 读 者 的误 解 为前 提 。在 意 译 法 中 .舍 弃 原 文 中 比 喻形 象, 只译 出其 本 质 涵 义 , 作 解 释 性 的翻 译 。意 译 的 特征 就在 或 于 避 开 文 化 障 碍 ,传 达 原 文 内 容 并 使 译 文 通 畅 。 例 如 。 h e w i t e p a t 昂 贵 的无 用 的东 西 ) 在 作 意译 时 , 时 可 以通 过 转 l h n( e 。 有 换 或 舍 弃汉 语 词 语 中 的 比喻 形 象 而 译 出原 文 意 思 ,例 如 . 畏 “ 首 畏 尾 ”oe— at u )h l ad cre 鬼 鬼 祟 祟)大量 英 语 (vrcui s ,o — n —on r o e ( 。 词 语 的 隐 喻意 义 是 英 语 文 化 中所 特 有 的 ,汉语 读 者 无 法 从 喻 体 形 象联 想 其 寓 意 , 此 翻译 时 只能 译 出其 寓 意 , 因 以利 于 汉 语 读 者 理 解 , 力 求 译 文 语 言 的 流 畅 。 例 如 ,h r i a h d w o 并 T ee s a o s f as i i i f e 成 : 他 脸 上 浮 现 出 一 丝 笑 意 ” 而 不 是 微 笑 l nh a 译 m e s c “ ,

浅析翻译过程中误译的原因

浅析翻译过程中误译的原因

浅析翻译过程中误译的原因
中文翻译过程中误译的原因有多种,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的原因:
1.语言障碍:不同语言之间存在差异,语法、词汇等方面都可能有不同,翻译人员可能会因为对目标语言不够熟悉而产生误译。

2.文化差异: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翻译时需要考虑文化背景和传统习惯,如果翻译人员对目标语言的文化不了解,就容易产生误译。

3.内容理解不准确:翻译人员对原文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或错误,导致翻译结果与原文的意思不一致,从而产生误译。

4.语义多义性:一些词语在不同语境下具有多个意思,如果翻译人员没有正确理解文本的语境,就容易产生误译。

5.语言表达不准确:有些语言表达方式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对应的准确表达,翻译人员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可能会选择近似的表达,但这可能导致误传或误解。

6.时间和压力限制:翻译工作通常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这种压力可能影响翻译人员的准确性和思考深度,从而导致误译的发生。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误译原因,翻译过程中还存在其他复杂因素,如个人经验、专业知识等,这些因素也可能对翻译质量产生影响。

因此,在翻译工作中,翻译人员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并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和翻译技巧,以尽量避免误译的发生。

对卡特福德不可译性的认识

对卡特福德不可译性的认识

对卡特福德不可译性的认识摘要:卡特福德翻译理论揭示了语言和翻译德本质,对于“什么是翻译”有了新的解读,其中德翻译限度着重探讨了不可译性问题。

本文浅析了卡氏对不可译性德阐释,指出其意义和不足,认为应全面地看待理论。

关键词:意义;语言不可译;文化不可译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390-01一、引言人们对于翻译过程中不可译性的认识由来已久。

“在中国,无论是‘文’,‘质’之争,还是后人对‘信达雅’德诠释,无一不是建立在意义是可以完整传达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的这个认识之上的。

当时人们对于意义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

”的确,正如卡特福德所言,每种语言各成其独立的系统,不同的语言在许多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在翻译中意义从一种语言传达到另一种语言当中是站不住脚的,因此必然存在不可译性。

二、卡特福德对不可译性的解读约翰·卡特福德是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他于1965年出版的《语言学翻译理论》是英国翻译理论学派的代表作,是翻译理论发展的一个新的突破,西方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如谭载喜所言,“卡特福德在翻译理论问题上表现出的语言学取向,给英国乃至整个西方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血液,它连同其他人的努力一起,推动了当代西方翻译研究领域的现代语言学意识。

”卡氏认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中的对等文本材料对另一种语言的文本材料进行的替换。

至于翻译对等的条件则是源语和目的语文本或单位对其所指实体的相同特征(或至少部分相同特征)相关,与就是说如果源语的情境特征不能建立在目的语文本的语境意义中,就没法翻译,也就出现了不可译。

卡特福德将不可译性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语言上的不可译,另一类是文化上的不可译。

(一)语言上的不可译语言的不可译指的是在目的语中找不到语言形式上的对应特征,特别是当源语中有歧义(ambuity)的内容恰好是它功能上的相关特征时,更容易发生不可译。

卡氏认为,语言的不可译主要源自两个方面:一是源语中的两个或更多的语法或词汇单位共有一个表现形式,另一个方面是源语单位一词多义二目的语中没有对应的一词多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翻译过程中语言与文化的不可译性罗润乾,彭军辉(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株洲412007)摘 要:在翻译过程中语言的不可译性是绝对的,而文化的不可译性则是相对的。

在特定的条件下,文化上的不可译性可以转化为可译性。

从表象上看,文化的不可译性比语言的不可译性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转换性。

其实语言的不可译性比文化的不可译性能引发更为复杂的状况。

关键词:翻译;语言;文化;可译性;不可译性谈论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差距时,奈达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事实上,译者在翻译时,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会引发比不同语言结构更复杂的状况。

[1]161可见,奈达认为文化的不可译性比语言的不可译性更复杂。

所谓 可译性 是指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字之间,通过翻译将源语言文本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实现让不同语言的人群对同一事物能够理解。

否则即为不可译性。

不可译性是外来词中 顽固的、未物化的、未分解的、未被扬弃的 成分。

[2]可译性和不可译性 不是泛指两种语言之间能否互相传译的问题,指的是某些感情和艺术色彩以及文化特色比较浓厚的作品,在传译时由于语言的差异而所能达到的译文确切性的程度问题。

[3]由于源语言和译入语语言特征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奈达在 对等的原则 一文中指出 在语言间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对等,因此也没有完全准确的翻译。

译文的总体影响只会接近原文,而不可能在具体内容上一致 。

[1]161由此可见,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并不是一对截然对立的,毫不相关的独立体。

本文在卡特福特对可译性分类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例证分别对两者直观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说明语言的不可译性是绝对的,而文化的不可译性是相对的。

在一定条件下,文化的不可译性可以转换为可译性。

表面看似复杂的文化的不可译性比语言的不可译性更具操作性,可转换性。

一 语言的不可译性和文化的不可译性(一)语言的不可译性语言的不可译性指在语言形式方面,译语没有与源语文本相对应的形式特征。

这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1)源语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汇或语法单位共用一个语言形式。

2)源语单位一词多义在译语中却没有相对应的表达形式。

[4]136-143包惠南从语言现象,字(词)形结构,语法现象和修辞现象四个方面对可译性限度进行了分类。

进而他们又将修辞现象的可译性限度分为古来词、外来词、双关语、回文、镶字和析字现象。

[5]354-366本文所述的语言不可译性主要指语言文字本身差异,即语言文字的本质特征和物理形式所造成的不可译性。

汉英两种语言里有不少修辞现象利用了各自语言的特点,如同形异义、同音异义、谐音双关、拆字游戏和谜语、连珠联、绕口令、押韵、对仗等,要把它们译成另一种语言就相当困难。

下面分别论述。

1、同形异义和同音异义(1)美的空调,美的享受。

(2)默默无 蚊 的奉献。

上面两则广告都是利用汉语中同音异义或同形异义的效果,要把以上二则广告语翻译得既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又忠实于其形式确实是件难事。

2、谐音双关(3)上海某整形医疗机构的广告语:满足您的小 腰 求。

这则广告语中利用 要求 的 要 与 腰身 的 腰 同音,达到了良好的记忆效果。

但在翻译中,既要翻译出其内容含义,又要翻译出汉语的同音双关是不可能的。

3、中文对偶这类对偶颇像拆字游戏,就中文看来确有一番玩味。

(4)人曾为僧,人弗可以成佛;女卑为婢,女又何妨称奴。

钱歌川将内含析字格的猜字谜语翻译成:T he m an w ho has been a monk cannot becom e a Buddha,T he g irlw ho is a bond m a i d m ay be call ed a slav e.而马红军则将其翻译成:第14卷 第2期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14No.2 2009年4月 J O URNALO F HUN AN UN I VER SI TY OF TEC HNOLO GY S OC I A L S C I ENCE ED I T I ON Apr.2009收稿日期:2009-02-20作者简介:罗润乾,男,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汉翻译教学及研究,基础英语教学理论;彭军辉,女,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文学翻译,应用语言学。

M onastical m en m ake m onks,but beco m e Buddhas barely;M iserable m a i dens m ake m aids, styled slaves so square ly.[6]钱歌川虽译出了原文的内容,但未能译出汉字拆字游戏的形美。

而马红军虽然译出了英语的头韵和尾韵,用译文的形音美来传达原文的形美,表面相当。

但是实际效果还是有天壤之别。

4、谜语(5)一月复一月,两月共半边。

一山又一山,三山皆例悬。

上有可耕之田,下有长流之川。

六口共一室,两口不团圆。

(谜底:用)这类谜语与汉字的字形直接相关,多利用字形结构和笔画的关系。

要用英语译出汉字的字形,简直是登天之事!(6)A:W ha tm akes a road broad?B:T he l e tter B .(7)A:W ha t room can peop l e no t live i n?B:M ushroom.这类谜语译成汉语后,谜面与谜底同样不存在任何价值了!汉字属于表意的方块字,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形式,而英语则属于表音文字。

这种语言的本质区别也决定了它们的不可译性。

5、连珠联连珠联是句中每个短语或词组的最后一个字与下一个短语或词组的头一个字,上递下接,前后蝉联。

有时上下连接的可以是同音异形异义词。

(8)天心阁,阁落鸽,鸽飞阁未飞;水陆洲,洲停舟,舟动洲不动。

此联若要翻译出汉字所体现的独特的语言单位的组合规则和特点绝非易事。

6、绕口令绕口令是利用语音构成练习该种语言发音,辨音和绕口游戏的一类特殊语句。

英语、汉语中都有这种语言形式。

如:(9)扁担长,板凳短,扁担压在板凳上,板凳不让扁担压在板凳上,扁担偏要压在板凳上。

(10)Ca t,cat,cat,catch the fat ra t fast.翻译绕口令,只能把它蕴含的意义解释出来。

而原语中的语音之美已荡然无存。

7、回文(11)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这种回文正反着念不但意思一样,而且文字排列也是一样。

(12)NO X I N N I XON.尼克松心中没有谜。

按每个字母倒着读产生同样的句子意思。

8、联边联边是汉语里特有的修辞格,在特定的语义环境中,让三个以上在一起的汉字使用同一偏旁部首,让读者看了这反复使用的偏旁,就能联想起与这偏旁有关的形象,这种修辞手法叫做联边。

由于汉字是象形文字,英语是拼音文字,英语无法把汉字偏旁反复使用的形式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也翻译出来。

[7](1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如果只是纯粹按押韵的要求来翻译这句诗是可能的,但要翻译出 落木 的 木 字与 萧萧 两字的草字头(均含有木的意思)和 长江 的 江 字和 滚滚 的三点水(均含有水的意思)的内在含义,就绝非易事了。

因为这种不可译性是由汉字的部首、象形表意特征所决定的。

同样的例子还有下面这个对联:(15)梧桐枝横杨柳树,汾河浪激泗洲滩。

(上海市青浦县有条汾河,汾河的急流之处叫泗洲滩)(二)文化的不可译性卡特福特把文化不可译性产生的原因归纳为: 与原语文本功能相关的语境特征在译语文化中不存在。

[4]136-143 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受地理环境,生活习俗等的影响,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

而文化的差异性是由所从事的物质生活方式以及所建立的社会组织形态的多样性造成的。

由于各个国家的地理环境不同,文化起源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模式与特征也各不相同,特别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均有很大的差异。

[8]正是这种自然,地理环境,民族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使部分文化内容变得无法传译,因为语言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其关系可从三个方面来表述:1)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2)语言是文化的载体;3)文化是语言的底座。

人类学家Sapir在其 语言论 中曾说, 语言有个底座,说一种语言的人是属于一个种族或几个种族的,也就是属于身体上具有某些特征而又不同于别的群体的一个群。

语言决定了我们生活面貌的风格和信仰的总体。

[9]172包惠南和包昂把民族文化的可译性限度分为:物质文化的可译性限度,观念文化的可译性限度,习俗文化的可译性限度和地域文化的可译性限度。

[5]354-366虽然英、汉语大部分词语都有相对应的词可以进行互译,但有的词在原语和译语中所体现的意象不同,这较多地表现在动物名,植物名,颜色,自然现象,食物和亲缘关系等词上。

1、习语和成语英语中的m ouse有 狡猾 的喻义,如:A s ma rtm ouse has m ore than one hole.(狡鼠三窟)A s ti m i d as a hare.(胆小如兔)在汉语中, 鼠 在十二生肖中,是体积最小的。

所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以 鼠 喻 小 或 少 。

因此,汉语里有 鼠目寸光 、 胆小如鼠 等成语。

[10]在上面的两个习语中,两种语言中的动物意象都要相互替换才能在译文中呈现流畅的表达,可分别翻译成 狡兔三窟 和 胆小如鼠 ,因为在这牵涉到不同的意象,而这种意象的差异会引起不可译性。

罗润乾,彭军辉:浅析翻译过程中语言与文化的不可译性2、典故如果说在习语和成语中,利用改换意象进行翻译可以解决其不可译性的问题话,那么某些源于历史事件、神话传说、文献名著的英汉典故互译就只有利用加注的方法,才能避免只知其意、不知其源的不足。

东施效颦:T ung shi h i m itati ng H is shih,wh i ch is not o rig-i nal but ra t her tireso m e.(N o te:H is s h i h was a fa m ous beau t y in the ancien tK i ngdom o fY ue.Tungsh i h w as an ug ly g irl who tr i ed to i m itate he r w ay s)H e l en o f T roy:直译为 特洛伊的海伦 。

(注:源于荷马史诗 伊里亚特 的希腊神话故事。

传说美艳无比的希腊王后H elen(海伦)被特洛伊王子诱走,两国因此引发一场战争,结果希腊大胜特洛伊。

正是由于海伦,使特洛伊遭到毁灭的悲剧,由此产生了这个典故。

3、饮食文化 菜谱的翻译菜名属于某个文化特有的产物,因此在翻译时,要么音译,要么意译。

比如:红烧狮子头:bra ise t he large m ea t ba ll i n soy sauce龙虎斗:ste w ed snake and w il d cat在欧洲的中餐馆里, 小白菜 音译为 X iao Ba i Ca i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