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经典诗词赏读《一枝一叶总关情》素材
枝叶关情系民心的古诗词

枝叶关情系民心的古诗词
以下是三条相关诗句及解析和例子:
1.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们虽然只是小小的州县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牵动着我们的心。
例子:就像那些基层的工作人员,面对群众的各种需求,可不就得像这句诗说的那样,哪怕是再小的事情,都要用心去对待呀!百姓的事无小事,这一枝一叶都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呢,怎能不重视?
2.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管子·牧民》
意思是:政令所以能推行,在于顺应民心;政令所以废弛,在于违背民心。
例子:想想看啊,一个政策好不好,不就是看它顺不顺老百姓的心嘛!如果违背了大家的意愿,那肯定推行不下去呀,这就跟“政之所兴在顺民心”说的一模一样啊!
3.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梁惠王下》
意思是: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的人,百姓也会以他的快乐为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忧愁的人,百姓也会以他的忧愁为忧愁。
例子:这不就是说嘛,当官的要是能真正关心老百姓的快乐和忧愁,那老百姓也会和他一条心呀!就像朋友之间一样,你对我好,我肯定也对你好呀,这道理多浅显!
我的观点结论:这些古诗词都深刻地表达了要关注民心、重视百姓的道理,这是永远都不能忘记的呀!。
一枝一叶总关情

一枝一叶总关情
佚名
【期刊名称】《今日中国:中文版》
【年(卷),期】2005(054)003
【摘要】有一位名叫郑板桥(1693—1765)的人,在清朝中叶,他做过两任县官,世人记住他,更多的是他的诗与画。
他在今山东做县官时,写过一首《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诗中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诗中用竹子枝叶比喻老百姓的每一件小事,切望为官者体察民情于细微之情跃然纸上。
【总页数】1页(P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诗一枝一叶总关情古诗注音版

古诗一枝一叶总关情古诗注音版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一枝一叶总关情》是唐代诗人李颀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通常被认为是描写乡愁的经典之作,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厚的感情,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这首诗的开篇即是“一枝一叶总关情”,以一枝花一片叶子为载体,表达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不难看出,李颀通过这种细微之处的描写,将家乡的风景和情感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一种细腻而真挚的情感。
接着诗句“一枝一叶总关情,向化终须老。
红消香断有谁留?”再次强调了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逝去,表现出作者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慨。
诗句中的“红消香断”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花朵凋谢和芬芳消逝的场景,暗示了一切美好事物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逝去。
然后诗句“一点浩然清丽间,云山况是金戈铁马。
”通过对比家乡宁静清丽的风景和动荡战争的景象,突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纠结。
正是这种矛盾的心情,让诗中的情感更加丰富和深刻,也更加符合人们对乡愁的理解。
最后诗句“去留肝胆無他事,枝枝香刹总相宜。
”概括了整首诗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依恋。
尽管时光荏苒,一切都会改变,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情感永存不渝,这种眷恋之情也成为了这首诗的灵魂所在。
第二篇示例:古诗《一枝一叶总关情》是唐代诗人张籍的一首抒情绝唱。
该诗塑造了一个典型的诗人形象,借助一枝一叶的景物描写,表达了他对离乡思念的悲切之情。
以下是该古诗的注音版及相关赏析。
一枝一叶总关情yī zhī yī yè zǒng guān qíng最是一年春好事zuì shì yī nián chūn hǎo shì向来一笑向前生xiàng lái yī xiào xiàng qián shēng祗应随妾向天涯zhī yīng suí qiè xiàng tiān yá这首诗的标题是“一枝一叶总关情”,表明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怀念之情。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意思及作者全诗翻译赏析

“些⼩吾曹州县吏,⼀枝⼀叶总关情。
”的意思及作者全诗翻译赏析潍县署中画⽵呈年伯包⼤中丞括:郑燮·清衙斋卧听萧萧⽵,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吾曹州县史,⼀枝⼀叶总关情。
【注释】:潍县:今属⼭东省。
年伯:古称同榜考取的⼈为同年,称同年的⽗辈为年伯。
包⼤中丞括:包括,字银河,钱塘(今浙江杭州市)⼈,康熙四⼗五年(1706)进⼠:乾隆年间,曾任⼭东布政使,署理巡抚,故称“中丞”。
衙斋:官衙中的书斋。
些⼩:指官职卑微。
吾曹:我们。
关情;关⼼。
译⽂:在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叶发出萧萧之声,⽴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
我们虽然只是些⼩⼩的州县官吏,但是⽼百姓的⼀举⼀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背景:这⾸诗是郑板桥(郑燮)在乾隆⼗⼀、⼆年间出任⼭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
郑板桥五⼗岁时,即1742年春天,为范县令兼署⼩县朝城,始订定诗、词集。
1743年,五⼗⼀岁,将⼏经修改,⾄是⽅定稿,刻者为上元司徒⽂膏。
1744年,饶⽒⽣⼦。
郑板桥宰范期间,重视农桑,体察民情、兴民休息,百姓安居乐业。
1746年,乾隆⼗⼀年,五⼗四岁,⾃范县调署潍县。
是年⼭东⼤饥,⼈相⾷。
潍县原本繁华⼤⾢,然⾃是年灾荒连年,救灾便成了郑板桥主持潍县政事的⼀项重要内容,他开仓赈货,令民具领券供给,⼜⼤兴⼯役,修城筑池,招远近饥民就⾷赴⼯,籍⾢中⼤户开⼚煮粥轮⾷之。
尽封积粟之家,活万余⼈。
秋以歉收,捐廉代轮,尽毁借条,活民⽆算。
潍县饥民出关觅⾷,板桥感叹系之作。
1748年⼤学⼠⾼斌和都御史刘统勋为特使到⼭东放赈,板桥随之。
秋⼤熟,潍县灾情渐趋缓解,饥民也由关外络绎返乡,板桥作>纪其事。
为防⽔浸寇扰,捐资倡众⼤修潍县城墙。
1751年,海⽔溢,板桥⾄潍县北边禹王台勘灾。
郑板桥作官意在得志则泽加于民”,因⽽他理政时能体恤平民和⼩商贩,改⾰弊政,并从法令上、措施上维护他们的利益,板桥宰潍期间勤政廉政,⽆留积,亦⽆冤民”,深得百姓拥戴。
潍县富商云集,⼈们以奢靡相容,郑板桥⼒倡⽂事,发现⼈才,留下了许多佳话。
诗歌鉴赏专题:一枝一叶总关情——咏物诗鉴赏ppt

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①断肠,销魂②李商隐 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 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 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 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 倦的幕府生涯。
因例说法
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声色形味、活动心理、品质特点、所处环境等) 外在特征:细长低垂的柳枝随风轻扬。 (环境特点) “乐游春苑”、“舞筵”,
《北陂杏花》: 诗人托物言志,以水边的杏花自况,把 杏花比喻成“雪”和“尘”,并形成对 比,写它纵然被春风吹落水上,仍保持 着纯洁,远胜于路边的杏花,在车水马 龙中被碾碎,化为污浊的尘土。流露出 悲壮的情感,表现出坚持自己的理想情 操,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
小结:鉴赏咏物诗步骤与方法
1、看题目,明确诗中的物象是什么。 2、整体把握物象的形态特征,紧扣文本。 3、找“物”与“人”的契合点,联系写作背景 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不能架空分析 4、关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为基本手法,并常 物喻人、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侧面描 境烘托)手法。 5、注意答题规范:明物象—指特点—析手法— 情
一、定义
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 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 思想感情的诗歌。
以物象为题,如《小松》、《蝉》 形式标志
咏(题、赠、赞)+物象,如《咏梅》、
判断下列哪首是咏物诗 余杭四月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
春之柳的繁盛。
“清秋”、“斜阳”、“秋蝉” , 一派凄凉,秋之柳的稀疏衰落。
因例说法
及人,知人论世,抓物与情志的契合点 )
2、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情与志。 春柳繁盛 秋柳枯凋
一枝一叶总关情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枝一叶总关情》是一句描写细腻情感的古诗,表达了人与自然相互关联的情感纽带。
它通过对细微之处的关注和理解,传达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
这句诗的意境在于传统文化中的"万物有情"的理念,即以物感人、以人感物的思考方式。
它展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强调了人们应该以敏锐的感知力和关爱之心来对待自然。
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一句简练而凝练的描述。
它通过对细微之处的观察和体会,来传达人类和自然相互关系的感情。
一枝一叶所蕴含的是自然的美,也是生命的至善。
人们通过观察一枝一叶的细腻之处,引发对生命的敬畏与感悟。
一枝一叶,虽微小,但代表着自然的生机和力量。
一枝可能是一个花枝,微风中摇曳生姿;一叶可能是一片绿草,柔软地踏着青苔。
它们微不足道、寒碜不起眼,却托起了整个大自然的美丽。
总关情,是全面关注的意思。
通过关注一枝一叶,我们可以了解更多自然界的事物。
我们感受到了它们的生命力、美丽和不可替代。
这样的感受不仅仅来源于对外在形态的观察,更是一种对自然内在精神的理解与分享。
一枝一叶总关情,也可以延伸到人与人之间。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浮躁和麻木。
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就能发现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一面。
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独特魅力。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尊重和理解基础之上的。
正如我们关注一枝一叶,我们也应该关注每个人的情感和需要。
只有通过真正的倾听和理解,我们才能培养出友情和爱情,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和融洽。
在敏锐观察和责任感之下,我们才能将这句诗的内涵引申得更广。
我们不仅仅要关注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要关注更大的社会群体以及整个世界。
只有通过关注和行动,我们才能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的世界。
"一枝一叶总关情"是一句质朴而含蓄的古语,它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复杂的情感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这句诗提醒我们应该用心去体验自然的美丽,并通过对细微之处的关注,培养起人与人之间更加和谐的情感纽带。
一枝一叶总关情

一枝一叶总关情A Branch or A Leaf is always Related withAffection1985年,我考上了山东省潍坊市的一所中等专业学校。
去了以后不久,就跟着当地的同学到一个叫“十笏园”的公园里游玩。
我已记不起是否要买门票,只记得它的小巧和精致,好似就是个私人花园,而直到今日,我才知为何叫做“十笏园”。
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拿的板子,上面可以记事。
我在影视剧里看到过这种板子,“十笏园”就是有十块笏大的园子吧。
已不记得“十笏园”内有何美景,但我至今记得里面的竹子,郁郁葱葱,颇有生机。
潍坊市是个沿海城市,不像泰安这样的内陆城市干燥、多风沙,或许正好合适竹子的生长吧。
后来又知,郑板桥曾任潍县知县,对竹子情有独钟,他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墨竹图题诗》,时至今日还是那样受人喜爱,时常被人念起或引用。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着竹子,声音呜咽,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
而郑板桥却从中听出了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老百姓的呜咽之声,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才感慨也是提醒:老百姓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琐屑小事,都牵动着我们的心。
二百多年前的潍县衙斋早已无迹可寻,可若是有那么一个机会,我愿到“十笏园”中再看一看那里的竹子,听一听那风吹竹子的萧萧声。
只是遗憾,那时的我竟是那样的孤陋寡闻,白白错过了一段亲身体验之旅。
大自然的声音一直在那里,却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悄悄溜进了渐渐变得成熟人的心里。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现在方知,能够入耳才是心灵之门开启的结果,是一种心灵的呼应。
小时候,每逢大雨过后,院子外农田地头的排水沟里满满的雨水,甚至把路也淹没了。
那里竟成了青蛙的天下,天一擦黑,蛙声大鸣。
好似它们永远不知道累,只知拼命喊叫,吵得人心烦意乱。
我向水里扔上几块石块,可只是停息那么一小回,就又开始叫起来。
歇息一下,反而更有劲了,我只好任它们狂叫,实在是无可奈何。
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咏竹诗赏析

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咏竹诗赏析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咏竹诗赏析川雪清代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一生酷爱画竹、写竹。
他写的咏竹诗意境隽永,蕴含着很强的哲理性。
他晚年时画了一幅《竹石图》,图中一瘦石兀然而立,几竿修竹傍石而生,竹身清秀挺拔,竹叶疏密错落,全幅画虽不着色,却使人感到青翠的秀色和超然的风韵。
画家自己为这幅画题诗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诗的前两句以画竹四十年昼思夜想之像,通过想象,比喻在专注某一件事时,不仅要注重社会实践,还应不断地思考,用“思”指导实践,由实践不断丰富“思”之内容。
第三句是说要削尽冗繁,画出清瘦之竹。
“冗”和“繁”都是多的意思,“瘦竹”是诗人追求的理想之竹,诗人酷爱清瘦之竹,在他的咏竹诗中也是多次提到,这是诗人取削冗繁、留瘦竹之事像,比喻要实现心中所追求之事,应去除繁杂、多余之物,留其精髓之处,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第四句说画竹达到“生时是熟时”的境界,“生”本义为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后有生的、未煮熟之意,与“熟”相对。
这里,以“生”“熟”之像,比喻做事由“生”到“熟”,达到熟练之时,还应设法创新,避免千篇一律,做到“熟”中有“生”的境界。
诗人一生画竹、写竹四十余年,回顾自己的创作经历,感慨良深。
“画到生时是熟时”,正是诗人艺术生活的哲理总结,它表现出诗人不懈追求至美艺术的精神。
诗中“日写”、“夜思”阐明了写作要勤写多思的道理。
“削”“留”则启发我们写文章应删繁就简,使之脉络清晰。
“生”“熟”两词启示我们文章要新颖别致,不落俗套,才会成为好文章。
他曾对友人说,画竹要经历三个阶段,达到三种境界。
一是“眼中有竹”,二是“胸有成竹”,三是“胸无成竹”,这也许是对他的创作理念的最好诠释。
诗人画竹写竹,把竹的生长作为自己生活处世的操守。
他在《竹》中写道: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竹的物理属性,竹子一节又一节的生长着,一枝一叶随着时间的积累,积攒到千枝万叶,表面是写竹子的生长,其实不尽然。
《一枝一叶总关情》

《一枝一叶总关情》
在浩渺的大自然中,无论是参天大树还是矮小草丛,每一枝、每一叶都承载着生命的情感与意义。
它们不仅仅是自然的组成部分,更是我们人类情感与记忆的载体。
一枝一叶,总关情。
每当我们漫步在林间小道,或是徜徉于公园花丛,总会不经意间被某一枝树叶或某一朵花瓣所吸引。
或许是因为它们的形状独特,或许是因为它们的色彩艳丽,但更多的时候,是因为它们触动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感。
那一枝嫩绿的柳条,或许让我们想起了童年的故乡,那时我们与小伙伴们在河边嬉戏,折下柳条编成帽子,戴在头上扮演解放军。
那一叶火红的枫叶,或许让我们回忆起了与恋人共度的浪漫时光,那时我们在枫树下相拥而立,誓言要携手走过每一个秋天。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枝叶,却承载着我们如此深厚的情感。
它们见证了我们的成长与变迁,也陪伴我们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光。
在忙碌而喧嚣的生活中,我们或许会忽略它们的存在,但当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时,却会发现它们早已成为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正如那句诗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每一枝、每一叶都蕴含着生命的奥秘与智慧。
它们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真谛,也向我们传递着自然的力量与美好。
当我们学会用心去聆听它们的声音,去感受它们的情感时,我们便能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
《一枝一叶总关情》不仅是对自然的赞美与敬畏,更是对生命的热爱与珍视。
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不忘初心、保持善良与纯真;让我们在追求梦想的路上勇往直前、坚定信念;让我们在享受成功的喜悦时不忘感恩、回馈社会与自然。
因为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一枝一叶总关情》都将永远伴随着我们前行。
俱怀逸兴雅思飞,一枝一叶总关情

俱怀逸兴雅思飞,一枝一叶总关情竹,以其清秀、俊朗的外形,虚心有节的内涵和作用的广泛,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人们爱它,赞它,文人画士描绘于笔端,使其美得以永恒;志士仁人抒豪情于其身,使其节操光大。
诸如此类,举不胜举。
但中学语文课本里却难觅其身影,致使当今学子对竹及竹文化知之甚少甚至空白。
我以为这对一个注重修身养性的文明古国,对一个有着深厚竹文化的诗国来说,不能不说是点缺憾。
下面我就从咏竹诗的海洋里采撷几朵浪花来说说其内容分类及特点。
“雨洗娟娟秀,风吹细细香。
”(唐·杜甫《严公宅同咏竹》)“年年长春笋,只是泪痕多!”(唐·李商隐《湘竹词》)“寂寂空山中,凛此君子志。
”(元·吴镇《墨竹轴》)以上诗句,按其内容可分为侧重写景、侧重抒情、侧重言志的三类。
唐代王昌龄在《诗格》中把诗分为三境,把偏重于写景的称为物境,偏重于抒写情怀的称为情境,偏重于说理言志的称为意境。
第一类:偏重于写景的诗,即物境诗。
其特点是:以景为主,景中藏情。
如大诗人杜甫所写的“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雨洗娟娟秀,风吹细细香。
”调动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把竹的颜色、形态、雨后的清丽、淡淡的馨香表现得细腻真切,让人悦目赏心,陶醉其中。
又如唐代江西宜春人郑谷(851—910)的咏竹诗: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复间松。
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疏净见前峰。
侵阶藓拆春芽迸,绕径莎微夏荫浓。
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
诗人把江南竹的婀娜、茂盛、颜色、形态等之妙绘之笔下,景中有画,不仅把竹写活了而且把江南的春意渲染出来了。
另外还有不少诗人把竹作为美丽画面中必不可少的映衬物来展现。
如王维的《山居秋瞑》中的“竹喧归女”,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中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总之,无论是着眼于竹本身还是以竹为映衬的写景诗,无不显示出竹整个生长过程中别具一格的美。
第二类,偏重于抒情的诗,即情境诗。
其特点是:以情为主,景为情设,情中带景。
一枝一叶总关情中国古典诗歌意蕴解读

一枝一叶总关情--中国古典诗歌意蕴解读————————————————————————————————作者:————————————————————————————————日期:ﻩ一枝一叶总关情——中国古典诗歌意蕴解读诗歌是中国文化长廊中一道最为亮丽的风景线。
“诗庄、词媚、曲谐”,“诗言志来词言情”,解读诗歌意蕴无疑是领略中国文化内涵和魅力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多年来备受命题者青睐的热点题型之一。
在此,笔者结合诗家名篇和2010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拟从三个方面作以归纳:一.自然:1.热爱自然、赞美自然之情世间万物皆为自然之子,歌颂自然,表达自己由衷的敬意和喜爱之情便成为历咏不衰的诗歌主题之一。
如: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拥有灵性、慧眼,去捕捉常人难以发现的诗意,借助细致入微的刻画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韩愈借对初生春草的刻画,表达自己对春天来临、生意盎然的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这也是“早春”题材惯常表达的主题,因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象征着生机和希望,而暮春时节,常使人发出好景不常在的惋叹,惜春、伤春之情是主格调,但本质上还是源自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也有诗人托物抒怀,借春花凋零表达美人迟暮的失意之慨。
再如:苏轼《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初冬时节一般不为人关注,但一向旷达的苏轼却满怀喜悦地提醒人们:一年中最美好的景致还是在“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的初冬时节!结合诗题,不难发现,本诗是将写景、咏物、赞人融为一体,在礼赞自然的同时,又赞美了刘景文的品格、节操,运思可谓巧妙。
2.忘情山水、天人合一之致古代文士尊崇“学而优则仕”的理念,但仕途凶险,未必尽如人意,于是得志时崇儒,积极建树功业,失意时向佛,求得自我开解,为生命减压。
如陶渊明《饮酒》、张志和《渔歌子》再如王维《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郑燮: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丨一日一诗

郑燮: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丨一日一诗昨日诗词回顾:杨慎《临江仙》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清·郑燮】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①年伯:科举时代称同年考中者的父亲及伯叔为年伯。
②包括:郑板桥的年伯,时任山东布政使,署理巡抚。
③中丞:清代巡抚又称中丞。
④大:表示尊敬之意。
⑤衙斋:官署的书斋。
⑥些小:小小。
⑦吾曹:我辈。
在衙门工作完休息的时候,听见屋外竹子萧萧作响,以为是街头老百姓饥饿疾苦的抱怨声。
我辈虽然只是州县里的一些小小的官吏,但老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这首诗是郑板桥于乾隆十一、二年间任山东潍县知县所作。
当时他画过一幅《风竹图》呈送包括,此诗即是题写在这幅画上的。
诗人虽然在官衙内写诗作画,但诗画只是借以抒发自己的情志,他的内心却时时刻刻牵系着百姓的疾苦。
此诗便表达了这种情怀。
诗人从窗外萧萧竹声联想到百姓的疾苦声,并进一步想到自身的责任,可谓“位卑未敢忘忧民”,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能对百姓如此体贴入微,对人民群众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这首诗是题写在画上的,诗人把诗与画的意境结合起来,从不同侧面体现出一共同思想,更具有一种立体的美感。
作者画的是风竹,但已不是自然界植物的一般摹写,而是蕴含了作者深深的思想感情。
诗是写给上司的,语言既要有分寸,又要恳切明晰,所以作者采用了托物取喻、借竹发端的手法。
全诗既有明志自勉之心,更含相与为善之意,一轴画,四句诗,把作者对人民真挚而执着的人道主义情怀寄寓在诗情画意之中,达到了无迹可求的审美境界。
作者简介郑板桥(1693年-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
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一枝一叶总关情李志远

一枝一叶总关情李志远一枝一叶总关情李志远清代郑板桥,因其为官清廉和“诗、书、画三绝”等美誉,留下不少传说、佳话,人们也大都耳熟能详,而我印象最深的,则是以下三件事。
其一,长期的贫困潦倒、数度的乡试落第,使郑板桥体察民情接地气,而又愤世嫉俗。
他于雍正十三年(1735)终于乡试中举,乾隆元年(1736)考中进士。
乾隆六年(1741)春,他被派往山东范县(今属河南)任县令。
为官期间,他从实际出发,精准断案,敢于担当。
有一次,一个和尚和尼姑因私下相爱而被抓,经仔细盘问,得知二人真心相爱,且年龄相若,于是他当即拍板,“令其还俗,配为夫妇”,更为风趣地以诗相赠:“是谁勾起风流案?记取当堂郑板桥”。
此事轰动一时,广为称赞。
不仅如此,在他任内,“案无留牍,吏治清明”。
其二,乾隆十一年(1746),郑板桥因政绩昭著,被调任潍县(今属山东)县令。
期间,他以“安黎元”、“济苍生”为己任,可歌可泣。
当年,潍县发生严重饥荒,以至出现“人相食”的惨况。
面对此情此景,郑板桥果断决策,开仓赈贷,“令民具领券借给,尽封积粟之家,责其平粜,将成千上万的饥民从死亡的边缘拯救过来”。
其三,由于郑板桥明令禁止官商勾结、囤积私盐自利等等一系列措施,触犯了土豪劣绅的经济利益,结果被诬告而丢官。
但郑板桥深得民心、受人爱戴,在离开潍县的当日,“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为建生祠”。
回到扬州后,因其兼有诗、书、画三艺之长,郡中文人雅士慕名求学,纷至沓来,求书索画的亦络绎不绝。
为了弥补生活所需,郑板桥不得已而卖画为生。
但他并不看重卖画之所得,自我定有“三不卖”,即达官显贵不卖、生计够了不卖、自己不喜欢的不卖。
而且,他将卖画之所得置于大袋之中,“归途遇贫苦大众便慷慨解囊至袋空为止”。
郑板桥曾送给山东巡抚一副墨竹,并题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可以说,这末句“一枝一叶总关情”,体现了该诗主旨,是真情流露,也概括了郑板桥任上、任下的高尚精神境界。
一枝一叶总关情期末作文讲解

三种关系:人与自我、人与世界、人与自然
三种关注:关注心灵,关注现实,关注民生
三种呈现:人性、人格、人文
有鲜活的思想、独到的见解、颖悟的思 考, “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不人云 亦云,不写空洞的套话文章。 ——聚焦生活
发现事物的本质 把握时代的脉搏 聚焦生活的感动 提升理性的思考
(《竹石》)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字一句总关情
读书要有特识,依样葫芦,无有是处。 而特识又不外乎至情至理,歪扭乱窜,无有 是处。 ——郑板桥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立意正确,即行文须符合题意。所确 立的思想应在作文设题允许的范围内,不 偏题,不跑题。
一枝一叶
总关
情
自然、社会中的一切(小)事物、行为
有枝叶,有情感,但将“枝”、 “叶”分开写,譬如父母是“枝”,孩 子是“叶”;老师是“枝”,学生是 “叶”……写彼此之间的感情(43分左 右) 有“情”,但无枝无叶(38分左右) ①一枝一叶总关情,人非草木孰能无 情,人须有情——呼唤让世界充满爱 ②一枝一叶总关情,引出人须有情, 爱一个东西的整体,连同它的枝节也很 喜欢……
朝阳期末作文
什么样的立意是好的立意?
正确、集中、 深刻、新颖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淮县署中画竹》)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身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劫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学生的问题
1、选材行文,散乱不集中 2、选材构思,缺乏个性
3、情感浮泛
独生子女、远离自然
思想深刻是一种洞察的力量,指对人情 事理,总是比别人看得深,识得透,想得远。 1、善于辨识善、恶、美、丑 2、以现时的沸腾生活为归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枝一叶总关情
yì zhī yí yè zǒng guān qíng
一枝一叶总关情
qīng zhèng xiè
【清·郑燮】
yá zhāi wò tīng xiāo xiāo zhú,
衙斋卧听萧萧竹,
yí shì mín jiān jí kǔ shēng
疑是民间疾苦声。
xiē xiǎo wú cáo zhōu xiàn lì
些小吾曹州县吏,
yìzhī yí yè zǒng guān qíng
一枝一叶总关情。
【大家来欣赏】
这首绝句是板桥山东十年的主题歌。
这首诗思想之精华是个听字:由听竹而至于听民间疾苦之声,以见主人对灾民的关切之深。
全诗浑然天成,自然晓畅,一枝一叶,一撇一横,都散发着耀眼的光采。
这首诗的意思是:卧在衙门的书斋里静听着竹叶沙沙地响动,总感觉是民间百姓呼饥号苦的喊声。
在州县里像我们这些地位卑下的小官吏,民间每一件小事如同画上每一条枝叶总牵动着自己的感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