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服务浙江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00d7aa3e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d6.png)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6.07.25•【字号】浙政办发〔2016〕83号•【施行日期】2016.07.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计划正文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浙政办发〔2016〕83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浙江省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6年7月25日浙江省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策部署,形成"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共识,让创新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发展新路径,根据《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迈向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决胜阶段(一)形势与需求。
十二五"以来,全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紧紧围绕破解科技创新"四不"问题,深入开展"八倍增、两提高"科技服务专项行动,自主创新能力、科技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持续增强,创新型省份建设步伐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5位,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居全国第6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居全国第2位。
2015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首次突破千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1倍;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1.78%提高到2.36%;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均保持全国前列。
杭州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杭州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a924cfc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50.png)
杭州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作为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杭州在各个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将对杭州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未来杭州发展的趋势。
一、杭州发展现状分析1.经济发展: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杭州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和全球化的趋势,经济持续保持稳定增长。
杭州已成为中国电子商务中心,阿里巴巴等知名互联网企业的发展使得杭州成为了中国互联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2.创新驱动:杭州积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互联网发展的助力下,杭州培育了一批优秀的科技企业,并吸引了大量的创新人才。
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的支持也为杭州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城市建设:杭州在城市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西湖景区的保护和整治成为了杭州城市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
此外,杭州还修建了地铁网络,改善了城市交通状况。
这些城市建设的措施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形象。
4.文化旅游:杭州作为中国的文化古城,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西湖、宋城等知名景点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
与此同时,杭州还通过举办亚运会等大型活动,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杭州未来发展趋势分析1.互联网经济持续发展:作为中国互联网经济的核心城市之一,杭州将继续发挥科技创新的优势,积极打造数字经济高地。
杭州将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进一步推进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2.绿色可持续发展:杭州将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优良环境。
减少污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将成为杭州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3.深化城市建设:杭州将继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
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此外,杭州还将加强老旧小区改造,改善居住环境,促进城市内部的均衡发展。
4.创新驱动发展:杭州将进一步培育和引进高端创新人才,加强技术研发和知识产权保护。
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以提高杭州的综合竞争力。
科技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科技创新行动方案》的通知
![科技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科技创新行动方案》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dbf696ea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58.png)
科技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科技创新行动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公布日期】2022.01.15•【文号】国科发区〔2022〕13号•【施行日期】2022.01.1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其他规定正文科技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科技创新行动方案》的通知国科发区〔2022〕13号各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需要中的重要战略支撑作用,率先突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特制定《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科技创新行动方案》。
现印发给你们,请加强协同配合,认真推进落实。
科技部浙江省人民政府2022年1月15日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科技创新行动方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充分发挥科技创新重要战略支撑作用,特制定《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科技创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创新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先行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引领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试验区、文明和谐美丽家园展示区,进一步强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扎实推进全域创新区域协同,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动力基础,以高水平科技创新赋能民生福祉,着力破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为全国提供科技创新支撑共同富裕的示范。
浙江大学“六高强校”战略
![浙江大学“六高强校”战略](https://img.taocdn.com/s3/m/c68e9715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c0.png)
积极实施“六高强校”战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培育时代高才、构建学科高峰、打造科研高地、汇聚名师高人、积累文化高度、探索改革高招——“六高强校”战略,是针对当前工作实际提出的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主要路径。
“六高”围绕的是学校办学的重大问题,也是师生反映较为集中的问题,更是努力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阶段性战略战术问题。
只有真正在“六高”上实现了突破,学校才能持续接近世界一流大学目标。
“六高强校”战略是一个有机整体。
培育时代高才、打造科研高地、积累文化高度,涵盖了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项最基本的功能;培育时代高才、打造科研高地、汇聚名师高人,统一于学科建设,支撑着学科高峰的构建;学科、学术、学生、学者,是一所大学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体现了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和主要的影响力。
文化高度体现大学的精神追求,改革高招是大学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学科高峰、名师高人是办学支撑,时代高才、科研高地是办学成果。
培育时代高才■时代高才的基本内涵从学校培养人的标准看,高才的主要内涵有志向远大、品学兼优、素质全面、视野开阔、身心健康等等;从时代特征和社会需求看,高才应具备较强的创新力、适应力、领导力、实践能力和跨文化沟通协调的能力;从历史视角看,高才必须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浙江大学必须向社会输送更多有志于治国兴邦、献身经济社会事业的栋梁之才,有志于解决重大难题、增进人类福祉的学术大师,有志于引领时代风尚、弘扬先进文化的思想巨擎,有志于担当社会责任、创造社会财富的创业精英,有志于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未来领导者。
■努力方向一是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上进一步破题。
当前要认真学习领会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宣传阐述好中国特色,引导青年学生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切实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要大力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真正将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要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正能量。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浙江省科协办公室关于实施高等学校“院士结对培养青年英才计划”的通知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浙江省科协办公室关于实施高等学校“院士结对培养青年英才计划”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3fdfb339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d1.png)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浙江省科协办公室关于实施高等学校“院士结对培养青年英才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公布日期】2018.09.18•【字号】浙教办高科〔2018〕82号•【施行日期】2018.09.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浙江省科协办公室关于实施高等学校“院士结对培养青年英才计划”的通知浙教办高科〔2018〕82号各省重点建设高校、各市科协:为深入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突出人才强省、人才强校工作导向,切实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批杰出青年人才,省教育厅、省科协决定实施“院士结对培养青年英才计划”(以下简称“青年英才计划”),延请两院院士通过“带徒授艺”的方式,为我省高校结对培养青年人才。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培养重点与目标“青年英才计划”共选拔100人,分两批完成。
2018年,启动第一批选拔工作,计划选拔50名左右。
第一批“青年英才计划”人选原则上从我省重点建设高校中产生。
各重点建设高校结合相关领域的发展和自身学术创新水平提升的需要,重点围绕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突出以数字经济(含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等)、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经济等产业领域为重点,邀请我国两院院士担任导师,实行一对一指导,培养期为5年。
通过参与项目研究、学术交流、课题指导等多种形式,加速提升青年学术骨干的学术创新水平,力争成为“长江学者”、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或省部级重要奖项一等奖的完成人,国家级重要奖项的主要完成人(排名前3),为培养成为两院院士、省特级专家等高层次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加快推进高教强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申报条件(一)青年学术骨干应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学风正派,诚实守信;2.在浙江省高等学校全职工作1年以上的在职在岗人员;3.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能密切关注本学科专业及科技发展前沿动态,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4.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5.年龄在40周岁以下。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数字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的通知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数字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932a1fa0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a9.png)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数字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23.12.27•【字号】浙教技〔2023〕61号•【施行日期】2023.12.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正文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数字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的通知浙教技〔2023〕61号各市、县(市、区)教育局,各高等学校:现将《浙江省数字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附件:《浙江省数字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浙江省教育厅2023年12月27日附件浙江省数字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战略部署,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深入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根据《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四五”发展计划》等文件精神和浙江省数字教育发展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一)建设目标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背景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以教育信息化驱动引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数字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内变量、快变量、强变量作用,统筹做好技术支撑、数字赋能、应用深化、公共服务、安全保障,构建数字教育基础设施、数字教育资源应用、教育数据开放服务、数字教育协同创新、教育网络安全保障和数字教育发展制度等六大体系完善、结构合理、供给充分的高质量数字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支持公平包容、更有质量、适合人人、绿色发展、开放合作的数字教育生态。
到2027年,形成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在国际具有影响力的数字教育高地,助推中国式现代化教育示范省建设。
(二)基本原则立德树人、全面育人。
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促进人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习者的终身幸福奠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下达2013年度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的通知-浙科发计[2013]183号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下达2013年度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的通知-浙科发计[2013]183号](https://img.taocdn.com/s3/m/b6c28c06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fc.png)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下达2013年度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的通知正文:----------------------------------------------------------------------------------------------------------------------------------------------------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下达2013年度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的通知(浙科发计〔2013〕183号)各市、县(市、区)科技局(委),省级有关厅局(集团公司),有关高校、科研院所:“构建浙江省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对策研究”等207个项目,列入我省2013年度省软科学研究计划。
现将计划下达给你们,请各归口管理部门及时通知项目承担单位,按照《浙江省软科学研究计划和项目管理办法》和《浙江省省级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加强项目实施管理,并于2013年9月10日前完成项目任务书的签订工作。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2013年8月15日附件:2013年度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清单序号计划编号项目名称负责人项目承担单位备注合计12013C25011构建浙江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对策研究张汉东浙江省商务研究院省政府委托课题22013C25012各类开发区开展“工业强区”建设与水平评价问题研究陈建军浙江大学省政府委托课题32013C25013财税政策与金融结合共促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陈娟浙江工商大学省政府委托课题42013C25014保险业改革创新与社会管理研究王海明省社科院省政府委托课题52013C25015建立完善舟山群岛新区开发建设投融资体系研究孙伍琴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省政府委托课题62013C25016资本与“智本”结合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的对策研究朱李鸣省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省政府委托课题72013C25017深化改革促进新型城市化发展问题研究王祖强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省政府委托课题82013C25018加快提升浙江“智能制造”水平的对策研究王雷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省政府委托课题92013C25019浙江省装备制造业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陈瑞浙江大学102013C25020浙江省企业国际化战略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效应研究及对策建议杜健浙江大学112013C25021基于大数据的政府网站智慧化评估体系陈熹浙江大学122013C25022浙江企业海外并购与技术创新研究陈菲琼浙江大学132013C25023浙江省企业开放式创新及开放式创新能力培育研究范柏乃浙江大学142013C25024品质城市的建设与评价徐林浙江大学152013C25025发达国家科技人才政策动向及其对我国影响研究朱晓芸浙江大学162013C25026加快我省再制造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陈智君浙江工业大学172013C25027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绩效评价及持续成长机制研究施放浙江工业大学182013C25028提升我省高端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陈国波浙江工业大学192013C25029中小企业民间借贷后续财务行为与影响研究:浙江的证据雷新途浙江工业大学202013C25030加快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浙江省工业用地政策优化研究虞晓芬浙江工业大学212013C25031关于推进专利保险支撑产业创新的对策研究于世忠浙江工业大学222013C25032浙江省商业银行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创新研究李嘉浙江工业大学232013C25033长三角研发资源空间分布、研发效率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方建春浙江工业大学242013C25034浙江省出口农产品转型升级问题研究周晓东浙江工业大学252013C25035企业跨国并购推动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政策谢洪明浙江工业大学262013C25036基于技术、金融与产业链融合的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路径与对策研究XXX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272013C25037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浙江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研究俞顺洪中共浙江省委党校282013C25038浙江省创新型省份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徐明华省委党校292013C25039促进我省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对策研究沈亚伟省委政研室302013C25040按照“四化同步”要求,进一步发挥高新园区在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核心载体作用的对策研究朱李鸣省发展规划院、省战略院312013C25041推动浙江省纺织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研究兰建平、陈文强浙江省工经所、省科技发展战略院322013C25042“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国际化发展对策研究钟凯凯浙江海洋学院332013C25043浙江省海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研究林静浙江海洋学院342013C25044新医改背景下我省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创新研究王斌艳浙江中医药大学352013C25045基于供应网络协同运作的江浙沪物流产业集群升级路径及对策研究陈素芬浙江师范大学362013C25046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研究---基于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现实背景孙建红宁波大学372013C25047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创新与政策设计熊德平宁波大学382013C25048浙江省科技投入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蒋开东宁波大学392013C25049地方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问题研究王雁红宁波大学402013C25050智慧城市建设之“宁波模式”研究邵一骏宁波大学412013C25051建立科技风险、伦理评估和预警制度的研究王学川浙江科技学院422013C25052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及企业参与动力机制研究冯军浙江科技学院432013C25053舟山大宗商品交易与国际物流中心建设的难点与创新路径研究刘东升浙江工商大学442013C25054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绩效评价与政策建议马淑琴浙江工商大学452013C25055浙江科技人才政策演化及其人才集聚效应研究:评价与对策盛亚浙江工商大学462013C25056浙江省畜禽污染防治的“绿色补贴”机制与对策研究--以嘉兴、宁波和衢州的规模化养殖户为例赵连阁浙江工商大学472013C25057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测算方法及实证研究朱发仓、柴亮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482013C25058从采购商驱动的GVC向流通主导的NVC跨越:浙江传统制造业升级路径研究王俊浙江工商大学492013C25059动画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机制和制度环境优化研究胡峰浙江工商大学502013C25060浙江省学科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研究程华浙江理工大学512013C25061战略演变下公司总部迁移行为及其对业绩的作用机制研究:基于浙江省的研究徐建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522013C25062新生代农民工创新创业状况及扶持研究吴新慧杭州电子科技大学532013C25063基于龙头企业的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及政策研究江青虎中国计量学院542013C25064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质量评价与管理策略研究杨幽红中国计量学院552013C25065浙江省推进节能减排,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绩效评估与政策设计杨文培中国计量学院562013C25066浙江省专利权资本化研究陶丽琴中国计量学院572013C25067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构建研究孙彩霞中国计量学院582013C25068浙江省民艺保护与开发的对策研究胡晓东中国美术学院592013C25069微博舆论倾向及政治影响研究奚建华浙江传媒学院602013C25070企业家精神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吴俊杰浙江树人大学612013C25071优化财政科技资源配置,提高使用绩效的研究苏为华浙江财经大学622013C25072基于价值链视角的浙江省制造业服务化路径研究毛丽红浙江财经大学632013C25073浙江民营企业对外文化贸易研究赵玻浙江外国语学院642013C25074基于网络多维互动的金融营销学习平台的构建研究徐海洁浙江金融职业学院652013C25075基于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浙江省“腾笼换鸟”对策研究陈建忠浙江省品牌建设促进会662013C25076“工业创强”背景下浙江省工业强县(市、区)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尹晓敏浙江树人大学672013C25077舟山市海洋电子信息产业高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研究赵川平浙江大学舟山海洋研究中心682013C25078舟山新区海洋产业生态化培育与升级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冯娟浙江大学舟山海洋研究中心692013C25079浙江省专利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贾玉健浙江西安交通大学研究院702013C25080协同视角下的浙江科技型企业创业服务体系构建研究王呈斌台州学院712013C25081节能减排背景下关于推广绿色建筑创新科技应用的政策研究PeterHofman宁波诺丁汉大学722013C25082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与举报投诉体系建设研究程佳、潘灿金浙江省知识产权服务中心、浙江工业大学732013C25083浙江省高校、科研院所创新绩效评估研究沈建明浙江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基金会、省政府研究室742013C25084基于绩效审计的政府投资项目绩效评价与监管机制研究钱水祥绍兴文理学院752013C25085浙江省技术市场建设建设发展三年专项行动李东华浙江省社会科学院762013C25086浙江农业前沿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方豪浙江省农业科学院772013C25087浙江省科技特派员长效机制研究陈国定浙江省农业科学院782013C25088生态文明视角下浙江创意农业发展模式选择及激励机制构建研究杨良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792013C25089促进创业风险投资支持实体经济的对策研究顾斌浙江省创业风险投资协会802013C25090巩固提升广电惠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陶广平省广电学会812013C25091加快我省影视动画产业发展研究李明月省广电产业协会822013C25092浙江省出口非洲市场产品竞争力研究:以埃塞俄比亚、塞拉利昂和埃及为例程鉴冰浙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832013C25093政府规制视角下浙江纺织行业节能减排的路径研究吴绩新绍兴文理学院842013C25094商业化育种体系运行机制探索应兴华中国水稻研究所852013C25095科技项目绩效评价方法的标准化和科学性研究俞锋华浙江省科技开发中心862013C25096基于海洋环境容量的浙江涉海产业布局优化对策研究张呈念温州科技职业学院872013C25097优化省属科研院所财政经费配置的研究叶永棋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882013C25098加强“六型”机关建设,推进科技行政管理创新的思考与对策曾叶浙江省医疗器械研究所892013C25099浙江省高新园区转型发展的路径研究刘信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902013C25100深入推进我省实施“科技惠民计划”的措施研究贾玉平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912013C25101浙江企业国际科技合作路径和对策研究葛慧丽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922013C25102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条例立法调研鲁文革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932013C25103浙江省创新方法国家基地建设方案编制陈敏玲浙江省科技干部培训中心942013C25104浙江省可再生能源核算方法研究佘孝云浙江省能源与核技术应用研究院952013C25105浙江省技术和管理节能潜力与实现机制研究沈才忠浙江省计量科学研究院962013C25106浙江省交通物流领域物联网应用政策研究游道柱浙江省交通科学研究所972013C25107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的研究叶灵杰、杨艳娟浙江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982013C25108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奖励的对策研究吴晓冰浙江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992013C25109深化创新型城市建设,强化创新驱动发展研究张乐萍浙江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1002013C25110浙江省块状经济转型升级路径研究宁建荣浙江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1012013C25111全面加强浙江省科技统计监测的对策研究刘君浙江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1022013C25112浙江省建设“创新集群”的政策措施研究李强伟浙江警察学院1032013C25113浙江省高速公路运营期能耗测算及节能措施研究姚钟华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1042013C25114公共安全和重大传染病免疫策略研究姚军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052013C2511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研究钟要红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1062013C25116建立体育资源开放共享机制的对策研究丁春琴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1072013C25117书记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研究陈棉权浙江省审计科学研究所1082013C25118“腾笼换鸟”界定方法研究及应用蒋建平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1092013C25119浙江省智慧城市建设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颜鹰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1102013C25120转型升级背景下浙江省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分析及竞争力提升政策研究吴雪飞浙江旅游职业学院1112013C25121浙江省雾霾成因和治理机制研究周文浙江省科协1122013C25122公立医院药品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葛孟华绍兴第二医院1132013C25123文化产业对我省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促进作用胡文革杭州南天信息系统有限公司1142013C25124科技社团服务区域创新的途径方式及对策研究隗斌贤浙江省科协信息中心1152013C25125深度推进《浙江省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政策机制研究吕元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1162013C25126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债券融资对策研究吴庆念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1172013C25127浙江省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途径与评价体系研究皇甫静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1182013C25128《浙江省贯彻国家知识产权纲要实施意见》实施情况评估研究包海波中共浙江省委党校1192013C25129浙江省建设知识产权强省指标体系研究陈志军浙江省知识产权研究会1202013C35001阿里巴巴集团推进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与模式研究郑燕伟中共浙江省委党校1212013C35002促进浙江实体经济和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林赛燕中共浙江省委党校1222013C35003区域金融发展中的地方政府行为及其作用边界研究孙雪芬中共浙江省委党校1232013C35004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浙江省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研究应思思中共浙江省委党校1242013C35005浙江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张颖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1252013C35006浙江省人力资源和创新社会管理现状分析研究--基于人口基础信息共享林崇责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1262013C35007人力资本集聚及其对企业创新活动和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张海峰浙江大学1272013C35008关于优化科技资源与支撑环境促进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对策研究钱佳平浙江大学1282013C35009科学数据开放共享机制与政策保障研究郑江平浙江大学1292013C35010基于智慧化服务的乡村旅游创新扩散研究吕佳颖浙江大学1302013C35011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国际品牌建设研究池仁勇浙江工业大学1312013C35012中资企业海外并购融资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的现状分析与战略转型俞锋浙江工业大学1322013C35013高校信息资源服务于浙江海洋经济战略的对策研究卢振波浙江工业大学1332013C35014金融机构支持浙江省小微企业成长绩效评价及服务创新研究卜庆军浙江工业大学1342013C35015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浙江经济转型的对策研究皮江红浙江工业大学1352013C35016浙江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应对机制研究张友连浙江工业大学1362013C35017浙江省创新型产业集群现状评价与发展对策研究夏良康浙江海洋学院1372013C35018浙江省农村医疗救助现状与体系完善研究林瑾温州医学院1382013C35019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过程及能力评价指标研究谢红莉温州医学院1392013C35020基于“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浙江省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沈漪文浙江师范大学1402013C35021浙江省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品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及对策研究周志丹浙江万里学院1412013C35022浙江现代服务业集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刘春香浙江万里学院1422013C35023基于多目标决策模型的浙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优化研究谢子远浙江万里学院1432013C35024地方政府助力小微企业突破自主创新瓶颈之路径研究唐果宁波大学1442013C35025金融发展助推浙江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理及对策研究徐建军宁波大学1452013C35026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中的社会协同机制研究李娜宁波大学1462013C35027地方科技立法实证研究--基于提升浙江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视角顾建亚浙江科技学院1472013C35028浙江省高校青年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研究应卫平浙江科技学院1482013C35029面向集群升级的设计驱动型创新模式及对策研究:以浙江省制造型产业集群为例徐蕾浙江工商大学1492013C35030协同创新中心运作管理研究--基于长三角地区考察潘文安浙江工商大学1502013C35031浙江传统制造业的转型模式、路径与案例研究易开刚浙江工商大学1512013C35032浙江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对策研究:基于市场和客户视角潘旭伟浙江理工大学1522013C35033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与提升策略王晓蓬浙江理工大学1532013C35034面向浙江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科技创新的信息服务研究隋秀芝浙江理工大学1542013C35035浙江省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评价、影响因素及异质性研究智瑞芝浙江理工大学1552013C35036合作博弈视角下协同创新利益分配机制研究-以浙江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例唐雯嘉兴学院1562013C35037浙江科技型中小企业商业信用融资能力提升研究王喜嘉兴学院1572013C35038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协同机制研究张慧杭州电子科技大学1582013C35039基于开放源用户创新的设计与R&D政策的比较研究任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1592013C35040省城交通协调指挥与优化控制研究张定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1602013C35041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研究申屠晓娟中国计量学院1612013C35042研发风险影响我省新能源产业创新的实证及对策研究:基于资产专用性视角王洪涛中国计量学院1622013C35043适应义乌小商品特点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研究季任天中国计量学院1632013C35044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及效率的实证研究王晓军中国计量学院1642013C35045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科技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研究余晓中国计量学院1652013C35046浙江省低碳物流的合作模式及其引导策略研究黄祖庆中国计量学院1662013C35047我省小微文化创意企业的成长路径和支持策略研究姜玉峰中国美术学院1672013C35048金融集聚助推浙江产业转型升级的机制、路径及对策研究李敏浙江金融职业学院1682013C35049浙江制造企业实施制造服务化战略研究黄秋波浙江树人大学1692013C35050浙江高端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机制研究陶晓丽浙江财经大学1702013C35051基于网络服务平台的区域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政策研究张琼妮浙江财经大学1712013C35052浙江中小企业技术路线图制定协同机制与推进策略赵昶浙江财经大学1722013C35053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浙江省创意产业的发展对策研究陈颖浙江财经大学1732013C35054拉美国家出口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管控模式及对浙江的启示研究赵银德浙江外国语学院1742013C35055浙江省区域创新能力“东北崛起与西南塌陷”格局的驱动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杨龙志温州大学1752013C35056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政策体系构建:创新主体的职能配置、模式选择及实现机制研究马家喜温州大学1762013C35057科技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机制与路径研究周一真杭州师范大学1772013C35058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融合的推进机制研究赵立杭州师范大学1782013C35059蔬菜质量安全追溯模式与保障机制研究--基于全产业链视角方湖柳杭州师范大学1792013C35060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的老年人体育锻炼心理效应评价体系研究史青杭州师范大学1802013C35061优化集群内技术创新保护机制助推集群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李晓博浙江大学城市学院1812013C35062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研究王雪洁浙江大学城市学院1822013C35063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的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与对策研究侣传振浙江大学城市学院1832013C35064技术标准下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基于专利池的组建与管理许琦台州职业技术学院1842013C35065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及标准研究-基于浙江的案例研究范理浙江省知识产权服务中心1852013C35066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科技人才激励模式研究朱杏珍绍兴文理学院1862013C35067建立以公益性为核心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研究金欣绍兴文理学院1872013C35068我省海外高端人才引进的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王荣德湖州师范学院1882013C35069浙江省欠发达地区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研究马点明衢州学院1892013C35070财政投入机制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以浙江省地方高校为例赵祖地衢州学院1902013C35071基于产业集群的浙江省先进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张学良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1912013C35072浙江新能源产业补贴政策研究--基于内需视角李爱香嘉兴职业技术学院1922013C35073关于推进我省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对策研究沈应仙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1932013C35074浙江省“个转企”对策研究刘淑春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1942013C35075推进我省创意城市发展的机制与对策研究安娜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1952013C35076光伏陶瓷瓦屋顶发电系统关键技术标准研制及示范余子英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1962013C35077能效制度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其推进机制研究--以浙江省为例王岚浙江省质量检测科学研究院1972013C35078融入产业群的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模式研究韩忠培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1982013C35079多重嵌入对集群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及协同演进研究向永胜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1992013C35080企业大学与高职院校协同共生的模型构建研究俞步松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02013C35081创新我省现代物流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张伟萍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12013C35082在“新四化”背景下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朱亚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22013C35083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与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对策研究夏雨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32013C35084政府公共财政支持的高等教育科研项目信息公开机制研究商兰芳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42013C35085浙江省软件产业项目群资源配置优化与评价方法研究郭研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2052013C35086浙江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对策研究姜卫韬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2062013C35087浙江省企业知识产权维护援助服务机制建设与实施问题研究董玉鹏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2072013C35088促进浙江省旅游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对策研究李华敏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结束——。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的若干意见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的若干意见](https://img.taocdn.com/s3/m/f7023d2c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66.png)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6.07.12•【字号】浙政办发〔2016〕81号•【施行日期】2016.08.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的若干意见浙政办发〔2016〕81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为推进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打造我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平台、引领全省创新发展的主引擎,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1.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试点。
省级有关部门和杭州市要依法依规提出下放至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权力清单。
杭州市要整合有关行政审批资源,建立集中、便民、高效的受理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确保审批不出区域。
加强和改进对“互联网+”金融、医疗保健、教育培训等企业的监管。
2.改革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机制。
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承接的横向科研项目应由单位职能部门和研发团队负责人共同与委托方签订书面合同,收取的项目管理费最高不超过到账科研项目经费的10%;国有仪器设备有偿使用费按成本据实结算。
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根据需要,安排财务部门或聘请社会中介机构为研发团队代理记账。
横向科研项目由委托方结题验收,结余经费由研发团队自主使用,鼓励其用于后续科研活动,或以资本金形式创办科技型企业。
项目研发团队可按约定获得劳务报酬,并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劳务报酬不纳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绩效工资总额。
3.完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规范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担任管理职务的科技人员创业创新制度。
科研人员在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征得所在单位同意,可在职创业并按规定获得报酬。
担任公益类、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中层领导职务且从事教学科研任务的科研人员,经所在单位批准,可在不涉及本人职务影响的企业兼职;科技成果主要完成人或者对科技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可依法获得现金、股份或者出资比例等奖励和报酬。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https://img.taocdn.com/s3/m/785a801b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bc.png)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8.11.29•【字号】浙政发〔2018〕43号•【施行日期】2018.11.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计划正文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18〕43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为加快创新强省建设,着力构建“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为“两个高水平”建设提供科技支撑,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牢固树立创新强省工作导向,聚焦聚力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创新引领,融合联动,精准高效实施撬动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新政,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创新生态圈为基础的全面创新,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战略支撑。
加快打造“互联网+”和生命健康两大世界科技创新高地,在以“城市大脑”为标志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新一代集成电路等“互联网+”领域和以创新药物研发与精准医疗为标志的结构生物学、靶向药物、免疫与基因治疗等生命健康领域,掌握一批事关我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核心技术。
力争通过5 年的努力,建成10 个左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能级创新平台,取得100项左右国际先进的标志性科技成果,培育100 家左右具有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形成创新主体高效协同、创新要素顺畅流动、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创新创业生态圈,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绿色石化等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到2022 年,主要科技创新指标实现“五倍增、五提高”,即全社会软投入达到6700 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 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6 万家、技术交易额达到1200 亿元、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3000 件,比2017 年翻一番;全社会R&D(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3%,每万名从业人员中研发人数达到130 人年,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5 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高于50%,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8%。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生命健康科技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19〕65号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生命健康科技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19〕65号](https://img.taocdn.com/s3/m/eb6e3555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1b.png)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生命健康科技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正文:----------------------------------------------------------------------------------------------------------------------------------------------------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生命健康科技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19〕65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为加快打造生命健康世界科技创新高地,推动生命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超前部署、融合发展、协同发力、开放合作,瞄准全球生命健康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聚焦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以推动创新药物和高端医疗器械源头创新、精准医疗全链创新、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加速融合创新为突破口,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关键技术控制力,为生命健康产业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二)总体目标。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
生命健康变革性、交叉性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引领性成果不断涌现。
到2022年,取得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30项,形成长三角地区“医学高峰”;在结构生物学、肿瘤与分子医学、脑与脑机融合、生命健康大数据等领域率先实现“国际领跑”。
——高能级创新平台构建获得显著成效。
做大做强生命健康领域浙江省实验室等创新载体,争取布局若干个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引进共建一批在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型研发机构,集聚一批国际一流的创新人才与团队。
到2022年,建成15个以上高能级创新平台。
——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初具全球影响力。
涌现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的领军型企业,规模以上企业的研究与开发(R&D)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6%以上;基本形成产学研医结合、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协同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浙江大学:开展“双百双千科技帮扶行动计划”
![浙江大学:开展“双百双千科技帮扶行动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7a0ec5ddb14e852458fb57e3.png)
> >浙江大学 : > 开展 “ 百双 名 教 师 和 研 究 生 到 全 省 各 地 挂 双
技术 难题 ;积 极 培育 高新 技术 企 业, 促进 企业 转 型升级 ; 极开 展 积
创新 平 台建 设 ,提 高服 务 企业 能 力。( 绍兴 市 科技局 沈德胜 )
千科技帮扶行动计划"
匦
僦
> >杭 州 : 企 业 “ 冬 " > 帮 过 助 究 ,提供 传统 产业 发展 规划 与 咨 企业“ 迎春”
面对 全球 金融 危机 给企 业 带
来 的巨大 冲击 ,杭 州市 科技 局聚 焦企 业 、 焦 自主创 新 , 聚 积极 开展 科 技 帮扶促 调 活动 , 既帮 企业“ 过 冬 ” 更 助 企 业“ 春 ” 重 点抓 好 , 迎 , 以下 八项工 作 :加大 科技 政 策宣 询报 告 ; 从浙江 大 学 3 0 0 0多项 发 明专 利 中优 选 i 0 0 0项 , 向协 会 和
浙江大 学 “ 百双干 科 技帮 双
扶 行 动计划 ” 即在 1 时间里 , 年 组
职 ,组织 浙大 老师 与 困难 企业 做 好对 接工 作 。 ( 江 大学 ) 浙
> >嘉善 :五大抓 手保 稳促 > 调求发展
面 对全 球金 融危 机 等不 利 因
织 1 0家创 新服 务机 构 ( 0 国家 、 省 部和 校属 创 新服 务 机 构) 和 i 0 0 个 创新 服务 团 队 , 围绕 浙 江 2 0个 重要 区域特 色产 业 , 1 0 与 0 0家企
力, 增 强 了企业 依靠 科技 创新 发
促 进 以创业 带动 就业 ;推 进 资本 与项 目有 效对 接 ;加快 启 动今 年 企业 科研 立项 申报 ;抓 住机 遇 加 大 引智 引才 。 ( 州 市科技局 ) 杭
什么是五水共治
![什么是五水共治](https://img.taocdn.com/s3/m/729360ac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ef.png)
什么是五水共治?五水共治是指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这五项。
浙江是著名水乡,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五水共治是一举多得的举措,既扩投资又促转型,既优环境更惠民生。
水文化的价值在于它让人们懂得热爱水、珍惜水、节约水;进行五水共治,是平安浙江建设的题中核心,直接关系平安稳定、关乎人水和谐。
可治理自来水、江水、河水等水资源的污染问题。
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因水而美。
抓五水,是由客观发展规律、特定发展阶段、科学发展目的决定的。
水是生产之要,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决定了什么样的水体水质,治水就是抓转型;水是生态之基,气净、土净,必然融入于水净,治水就是抓生态;水是生命之源,老百姓每天洗脸时要用、口渴时要喝、灌溉时要用,治水就是抓民生。
具体现状根据2013年浙江省水利普查公报,浙江省人均水资源量只有1760立方米,已经逼近了世界公认1700立方米的警戒线。
虽然浙江单位面积水资源量可以排到中国第四,但由于水资源80%分布于山区,所以人口集中、经济发达的浙东是重点缺水地区。
而且浙江水资源还存在着供需缺口大、结构矛盾突出、污染严重、有效利用率低等四大突出问题。
重要意义政治意义从政治的高度看,治水就是抓深化改革惠民生。
抓治水符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落实整改的要求。
治水是新形势下浙江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要求、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生态文明建设的诉求、政治文明建设的追求。
不能把“邀请环保局局长下河游泳”和“水困余姚”当成茶余饭后的一个谈资,一笑了之、一谈了之!必须通过治水牵一发动全身,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以治水和转型的实际成效,向党和人民交上满意的答卷。
经济意义从经济的角度看,治水就是抓有效投资促转型。
治水的投资,就是有效的投资;治水的过程,就是转型的过程。
在最近几年民间投资的意愿下降、优质外资难引、政府投资受限的情况下,好的投资项目对保持有效投资增长至关重要。
治水能够为人民提供一大批优质项目,特别是水利工程项目,这对于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具有现实意义。
浙江创新人才发展实施方案
![浙江创新人才发展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b774fa0e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0e.png)
浙江创新人才发展实施方案浙江省是中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国创新能力较强的地区之一。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浙江省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更好地推动浙江省创新人才的发展,制定并实施浙江创新人才发展实施方案势在必行。
首先,浙江省应加大对创新人才的政策支持力度。
通过出台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提高创新人才的收入水平,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来到浙江创新创业。
同时,建立健全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对创新人才进行科学、公正的评价,激励他们在创新领域取得更大成就。
其次,浙江省应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建立健全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引进国际一流人才、培养本土高层次人才、支持青年创新人才等,为不同层次的创新人才提供相应的培养和发展机会。
同时,建立创新人才引进机制,通过各种方式引进国内外优秀创新人才,为浙江省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再次,浙江省应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团队建设和平台支持。
建立创新人才团队建设项目,支持创新人才组建和领导创新团队,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和团队支持,促进创新人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
同时,加大对创新人才的科研项目支持力度,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科研经费和资源支持,推动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最后,浙江省应加强对创新人才的保障和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创新人才的权益保障机制,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激发他们更大的创新潜能。
同时,建立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通过各种方式激励创新人才,包括科研成果奖励、荣誉称号评定、职称晋升等,让创新人才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
总之,浙江创新人才发展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推动浙江省创新创业、建设创新型省份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加大对创新人才的政策支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强团队建设和平台支持、加强保障和激励机制,才能为浙江省的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嘉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嘉兴市“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推进方案(2023—2027年)的通知
![嘉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嘉兴市“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推进方案(2023—2027年)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5300487a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12.png)
嘉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嘉兴市“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推进方案(2023—2027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嘉兴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3.03.30•【字号】嘉政发〔2023〕11号•【施行日期】2023.03.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计划正文嘉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嘉兴市“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推进方案(2023—2027年)的通知嘉政发〔2023〕11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嘉兴市“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推进方案(2023—2027年)》已经九届市人民政府第2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嘉兴市人民政府2023年3月30日嘉兴市“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推进方案(2023—2027年)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动员部署会要求,着力构建“315”(“互联网”、新材料、新能源三大科创高地,智能控制与先进技术、新药创制与高端医疗器械、精细化工与复合材料等15大战略领域)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打造长三角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统一领导,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方向,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深化为战略核心,以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为引领,以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支撑力为关键,全面落实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求,全力推进智造创新强市建设,奋力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
(二)发展目标。
到2027年,长三角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更大突破,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更大进展,体系化创新能力和整体效能大幅提升。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3.65%,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3.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3%以上。
浙大本发〔2018〕5号+浙江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
![浙大本发〔2018〕5号+浙江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https://img.taocdn.com/s3/m/a7a8aee1fab069dc502201e4.png)
浙江大学本科生院文件浙大本发〔2018〕5号浙江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推进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增强学生科研创新创业能力,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管理办法适用于浙江大学全日制在校本科生。
第三条浙江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下简称“项目”)按级别分: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级四个等级,即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国创”);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以下简称“省创”);浙江大学校、院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以下简称“校SRTP”、“院SRTP”)。
第二章项目分类第四条国创分三类: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
(一)创新训练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项目设计和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和交流成果(学术)等的活动。
(二)创业训练项目是本科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编制商业计划书、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的活动。
(三)创业实践项目是学生团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的活动。
第五条省创分三类:科技创新项目、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创新创业孵化项目。
(一)科技创新项目是本科生及其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成果的活动。
(二)科技成果推广项目是本科生、研究生及其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立项调研、技术方案设计和实施、培育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和商业潜力、具有科技成果推广价值的活动。
(三)创新创业孵化项目是研究生及其团队在导师指导和培训下,培育和转化科技经济的活动。
第六条校、院SRTP只设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
科研训练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基础科学探索与研究,培养大学生科学素养的活动。
第三章管理机构第七条本科生院为项目归口管理部门。
浙江省发展改革委、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关于印发《浙江省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浙江省发展改革委、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关于印发《浙江省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fcbf9884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2e.png)
浙江省发展改革委、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关于印发《浙江省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公布日期】2021.06.15•【字号】浙发改规划〔2021〕253号•【施行日期】2021.06.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人力资源其他规定正文省发展改革委、省委组织部关于印发《浙江省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浙发改规划〔2021〕253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级有关单位:《浙江省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
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2021年6月15日浙江省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为全面贯彻落实人才强省、创新强省首位战略,加快建设高素质强大人才队伍、打造高水平创新型省份,为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人才支撑,根据《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背景(一)现实基础“十三五”时期是我省人才工作取得重要成就的五年,面对大变局大变革大事件的深刻影响,全省上下坚决贯彻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全面树立人才强省工作导向,全力打造人才生态最优省,顺利完成“十三五”时期主要发展目标。
1.人才队伍量质齐升。
截至2020年底,全省人才资源总量预计达到1410万人,比2015年增长31.2%;累计入选国家级人才工程2160人次,增长151.7%;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为148人年,增长50.1%;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为31.8%,增长31.4%;新引进各类外国人才25万人次,增长35%。
2.人才平台加速发展。
浙江大学、西湖大学、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重大平台影响力、吸附力持续上升;引进共建中科院浙江肿瘤与基础医学研究所、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中电科南湖研究院、北理工长三角研究生院等一批高能级创新载体;开工建设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杭州未来科技城、人才创业园等高端产业平台发展势头强劲,高新技术企业数从2015年的7905家增长到2020年的22232家。
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理论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13a8a15c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23.png)
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理论与实践一、本文概述《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理论与实践》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理论、方法以及实际应用情况。
本文首先将对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后,文章将梳理和分析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理论基础,包括战略管理理论、教育政策理论以及组织行为学等相关理论,以提供理论支撑。
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本文将详细介绍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过程和实施步骤,包括战略规划的制定原则、方法选择、关键要素分析以及实施监控等方面。
文章还将结合国内外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典型案例,深入剖析战略规划在实际操作中的成功经验和教训,以期为高校管理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将反思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未来发展趋势,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如何适应和应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高校管理者提供一套系统的、可操作的发展战略规划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南,以推动高校的科学发展和创新进步。
二、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理论基础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理论基础源自多个学科领域,包括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
这些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论为高校发展战略规划提供了全面的指导和支撑。
教育学理论为高校发展战略规划提供了关于教育目标、教育过程和教育管理的深入理解。
这些理论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人的全面发展,指导高校在制定战略规划时,需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
管理学理论为高校发展战略规划提供了关于组织行为、领导力和决策制定的重要观点。
这些理论强调战略规划的过程应该是系统性的、参与性的和持续性的,需要高校领导者具有远见卓识,能够引导师生共同参与,并根据环境变化及时调整战略。
经济学理论也为高校发展战略规划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它强调高校的经济功能和效率,要求高校在制定战略规划时,要充分考虑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以提高教育投资的回报。
社会学理论为高校发展战略规划提供了关于社会结构、社会变迁和社会关系的重要观点。
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组委会关于举办“建行杯”浙江省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的通知
![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组委会关于举办“建行杯”浙江省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f0626a82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e8.png)
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组委会关于举办“建行杯”浙江省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24.05.24•【字号】浙大创赛组〔2024〕1号•【施行日期】2024.05.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正文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组委会关于举办“建行杯”浙江省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的通知浙大创赛组〔2024〕1号各设区市教育局,各普通高校: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给“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重要回信精神,一体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把创新教育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按照教育部统一部署,决定举办“建行杯”浙江省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选拔赛。
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主题我敢闯,我会创二、总体目标对接全国大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聚焦“五育”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开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新征程,激发青年学生创新创造热情,立足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做到更浙江、更国际、更教育、更全面、更创新、更协同,擦亮创新创业教育浙江新名片。
——更浙江。
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传承以红船精神为代表的浙江红色基因,找准教育服务高素质干部队伍、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高素养劳动者队伍等“三支队伍”建设的新定位,助推数字经济创新提质、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地瓜经济提升能级三个“一号工程”,提升新时代浙江省高等教育感召力。
——更国际。
深化创新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汇聚全球知名高校、企业和创业者,服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国际沟通与互动,打造中外青年思想碰撞、人文对话、相互促进的国际交流平台,提升新时代浙江省高等教育影响力。
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4dfb7c89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3a.png)
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随着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推进,高校也在开展各项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其中骨干专业建设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骨干专业不仅是高校的重要品牌,更是国家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基础。
本文就骨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一些思考和总结。
骨干专业的概念和必要性骨干专业,又称为样板专业,是指在该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学科专业。
骨干专业的建设是高校品牌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其意义在于推进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升和培养优秀人才,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骨干专业建设应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进行规划,将学科建设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起来,推进学科知识体系的完善和科研创新的发展。
骨干专业建设的成功需要高校内外多方面的支持和合作,包括政府、企业、社会和学生等。
一、日本 "骨干课程" 的模式日本教育界有一个"骨干课程"的模式,即在学科专业设置初期,由学校挑选一名优秀的教师作为骨干教师,主要负责该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骨干教师还负责带领其他教师一起开展研究和培训,不断推进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的改进。
这种模式强调了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能够集中力量做好学科、课程的建设和改进。
同时,也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进一步提高课程的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二、国内高校的实践在国内高校,骨干专业的建设也备受关注。
一些具有优势的高校多年来在一些重要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例如,清华大学的信息科学与技术、浙江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南开大学的化学等均是国内领先的骨干专业。
这些骨干专业所在的高校不仅要在学科发展方面积极探索和创新,还要加强与行业、企业和社会的合作,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学科的质量和影响力。
总结随着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高校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的开展,骨干专业的建设作为高校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正在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骨干专业的探索和实践需要高校、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合作,加强学科建设、师生培养、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努力,不断提高骨干专业的质量和影响力,为国家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19〕9号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19〕9号](https://img.taocdn.com/s3/m/e473daf2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1c.png)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实施意见正文:----------------------------------------------------------------------------------------------------------------------------------------------------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19〕9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根据《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号)文件要求,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推动“双创”生态升级(一)持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
优化再造商事登记流程,推进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加快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改革。
迭代升级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3.0版。
推进公共信用平台建设应用,构建全流程信用监管机制。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厅、省商务厅、省市场监管局、省大数据局。
列首位者为牵头单位,下同。
)(二)优化服务便利创新创业。
完善以负面清单为主的产业准入制度,探索企业承诺登记与随机抽查监管相结合的行政审批监管模式。
加快全省创新创业相关政务事项开通网上办理、掌上办理,加强知识产权咨询、维权、援助体系建设。
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省级联席会议统筹作用,建立高效协同机制。
完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统计指标体系。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厅、省科技厅、省市场监管局、省统计局、省大数据局)(三)完善人力资本服务。
培育专业化、国际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展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和管理咨询、高级人才寻访等业态,完善人才测评和技能鉴定等服务。
加快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到2022年,建成3家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责任单位:省人力社保厅、省公安厅、省外办、省国资委)(四)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大学关于全面服务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等文件精神,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现就学校全面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1.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对接国家和区域创新驱动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学科、人才和科技优势,坚持顶天立地、纵横互动、高强辐射,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发挥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
二、总体目标
2.构建以“思想库、创新源、人才泵”为核心的创新服务体系,提高创新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水平;建立健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产学研合作新机制,完善以促进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新型体系,为国家和区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三、重点任务
3.激活科技创新源泉。
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提升源头创新水平,瞄准世界前沿加快打造学科高峰,集中力量支持一流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瞄准区域急需开展前瞻布局,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大力推进一批新兴交叉学科发展。
4.优化合作布局。
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优化行业和区域重点合作领域的规划布局,立足浙江,持续推进与长三角、珠三角、京三角、西三角(中西部)、(能源)金三角等区域的战略合作与互动发展,深度参与实施浙江省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工作,深化与省内产业集聚区和高新园区的产学研合作。
深入推进与国资委直属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和区域骨干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加快形成战略合作型的协同创新产业集群。
5.加快合作平台建设。
深化与杭州未来科技城的合作,推进技术转移中心、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医学中心等载体建设,实现人才共引共享。
加快建设“浙江大学青山湖科技研发园”,启动建设科技成果展示中心、可持续能源研究院、浙江加州国际纳米技术研究院产业创新园和医学影像装备研发基地等一批重大平台。
扎实推进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建设,加大海洋科技、海洋工程等领域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力度,积极培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加快推进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强园扩园工程建设,鼓励支持师生到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转化科技成果,创办科技企业。
6.深化校企合作。
重点加强与央企、国企等大企业及浙江省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在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基础上,推动校企合作载体建设,特别是共同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企业研究院、工程实验室等技术创新平台,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联合著名企业共同打造一批校企联合研发总部,重点选择500家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小巨人”企业在研发总部进行深度孵化培育
7.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围绕浙江省“十二五”战略规划和四大国家战略,以及省级产业集聚区发展,依托浙江大学节能环
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和生物医药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子平台及其下属31个研究(研发)中心,着力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深入推进产学研的协同创新。
8.完善和提升技术转移体系。
加强工业技术研究院、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农业试验站、技术转移中心等技术转移平台载体及其各地分支机构建设,推进技术转移网络建设,构建校校、校所技术创新联盟,完善技术转移促进和服务体系,提升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和产业化能力。
加强网上技术交易市场建设,提升技术转移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水平。
完善农业技术合作推广体系,完善学校首席专家+本地农技推广人员+本地若干经营主体的“1+1+N”合作推广机制。
联合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共同建设3-5个高端公共创新服务平台。
争取至“十二五”末,实现浙江省内地级市、工业强县(市、区)、国家(省)级高新区、产业集聚区技术转移全覆盖。
9.加强技术转移国际合作。
加快推进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国际校区)建设,加强与国际顶尖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积极引进国际一流的科技成果到国内进行转化。
充分利用学校海外合作资源和校友资源,帮助吸引更多的国际知名企业来浙江投资创业。
做好中国浙江长三角欧洲波罗的海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中国-葡萄牙先进材料联合创新中心等合作载体建设工作,探索国际技术转移与成果推广工作新思路、新模式。
10.组织实施“五个一百”工程。
针对浙江省重点企业研究院重大技术需求,调动学科和优势团队力量,开放100个国家(省、部)级科研基地,进行点对点的对接和服务支撑;联合企
业研究院转化示范100项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扩大学校专利池的广度和深度;建立健全学校开放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面向企业研究院开放100台(套)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组织推荐100位知名教授进入技术创新综合试点专家指导组,面向产业前沿进行顶层设计和技术创新指导;鼓励支持教师进入企业研究院联合开展100项产业重点技术攻关。
11.强化创新人才培养培训。
结合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优化培养环节和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
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加强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相关特色优势专业建设,着力培养卓越医师、卓越工程师等高层次创新型专门人才,大力发展面向经济社会急需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健全继续教育体系,发挥全国干部教育培训浙江大学基地的品牌优势,构建高层次人才培训平台。
围绕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和名企、名品、名家“三名工程”,组织开展各类专题培训,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人才;推动实施百万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和紧缺急需专业人才。
12.建设高水平技术转移队伍。
完善人才引进工作体系,充分发挥浙江大学海外联络站、海外高层次人才浙江大学工作驿站的作用,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加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创业人才和科技中介人才引进。
建设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队伍,构建专兼职结合的专业化、国际化科技中介队伍,建立网格化的实时互动技术服务网络。
积极参与浙江省“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探索实施选聘优秀科技企业家、高级工程师担任“产业教授”,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
13.鼓励支持师生自主创业。
引导激励教师从事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鼓励和支持本科生、研究生自
主创业,支持师生利用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平台进行成果转化。
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施大学生创业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创业知识和技能。
加强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办好大学科技园与杭州西湖区政府联合共建的“杭州市大学生创业园”、与杭州市人社局共建的“杭州大学生创业学院”,加强“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建设,为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优良条件。
支持大学科技园拓展孵化场地,建立创业苗圃和加速器,完善创新创业服务支撑体系,提高科技孵化企业成活率和毕业率。
14.加强智库建设。
整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力量打造高水平智库,鼓励教师面向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政策等一系列研究成果,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提供一流的决策咨询服务。
完善决策咨询服务支撑系统,建立“基础数据库”、“决策模型库”和“政策文本库”,加强社会科学基础研究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社会调查研究中心、政策仿真实验室、行为科学实验室等研究机构的作用,为决策咨询研究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
四、政策措施
15.完善岗位和职称评聘制度。
设立“求是特聘推广岗”,鼓励高水平教师领衔从事高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工作。
学校专门划拨一批事业编制用于招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高水平专职科研人才及创新创业团队。
健全职业晋升通道,完善推广类教授、技术研发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职称评聘机制。
优化岗位考评办法,把教师服务企业的工作成果和创造的社会经济效益作为合同期履行职责和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主要依据。
16.鼓励支持师生创业。
支持拥有可供转化科研成果的社会服务与技术推广岗教师全职或兼职到学校工业技术研究院、创新
技术研究院等学校成果转化和高水平产业化平台直接从事技术成果转化和创业。
支持拥有可供转化高科技成果的教学科研并重岗教师,在完成院(系)安排的教学科研工作任务后到企业兼职从事成果转化等工作。
支持本科生、研究生带项目创业,并优先纳入学校相关孵化基地予以支持。
17.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
探索完善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和科研人员转化科研成果的积极性。
经批准到企业全职、半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的教师和专职科研人员,其在企业工作期间取得的成果知识产权归服务企业所有。
鼓励教师发明人备案有限期免费实施科技成果自主创业,学生发明人“1元受让”实施科技成果转让,科技成果作价入股所得按不少于50%的比例奖励给发明人(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