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临安邸 教学设计教案
《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案)
2.语言建构与应用:提高学生的古诗词朗读、背诵能力,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提升语言表达技巧,增强语文学科素养。
3.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诗歌意象、寓意,锻炼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创新意识。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题临安邸》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通过引导他们朗读、分析诗意,大多数学生能够体会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问题。
首先,对于诗歌背景的介绍,我感觉可能还需要更加深入一些。学生们对于诗人林升及其创作背景的了解还不够充分,这可能会影响到他们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提供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诗歌的情境。
在讲解诗歌重点难点时,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对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这可能是因为我举的例子不够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选择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以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还有一个值得反思的地方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评价和反馈可能还不够及时。在今后的课堂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反应,及时给予他们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在创作练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仿写一首以“题某地”为主题的古诗词,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表达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诗三首》中的《题临安邸》。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游览名胜古迹时,是否有过被美景陶醉,仿佛穿越时空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有密切关系。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优秀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优秀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借助写作背景和作者介绍理解诗文深刻含义,体会诗中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有个性化体验)3、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和作者介绍,帮助体会古诗更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1、示儿有一个字概括了诗人感情是?悲。
(板书:悲)诗人为什么感到悲伤?(看不到国家统一而感到悲伤)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永远的离开了。
与此同时,当朝统治者在做什么呢?今天,让我们再次穿越历史去品读宋代诗人林升的爱国名作——《题临安邸》。
2、板书课题。
二、熟读古诗,了解大意。
(一)板书课题,并解题。
1、板书课题。
2、题写在杭州一家客栈的墙壁的上的诗。
3、这是一首题壁诗。
这种题壁诗在唐宋年间十分流行,诗人们在墙壁上留诗寄情,就好像今天的人们上网络发个帖子一样。
一些客栈还专门设置“诗板”供旅客题诗。
【设计意图:设计“题解”这一环节,提高学生对这首诗的认识和理解】4、齐读课题。
(二)熟读古诗。
1、指名朗读,正确流利。
读诗要字正腔圆,声音洪亮。
2、有板有眼,读出韵律,读出节奏。
在字里行间。
)2、指导书写“熏”字。
(三)了解古诗大意。
1、出示合作学习方法:(1)齐读古诗。
(2)共同研究,借助注释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再读一遍古诗。
(4)分配任务,每人汇报一句诗意。
2、学生合作学习。
3、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注: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师:这个小组的汇报流程完整,诗句意思简单明了。
4、教师总结诗词大意。
(①青山之外还是青山,楼阁之外还是楼阁。
②西湖边上的歌舞什么时候能够停止?③暖洋洋的的风吹得游人沉醉其中。
④简直把杭州当作是汴州了。
)师:现在这首古诗我们已经读通,读懂了,接下来要做的是读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探索诗中深刻的内涵的能力](一)学习前两句。
题临安邸教案范文
题临安邸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临安邸》这首诗;(2)理解诗文的内容,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学习诗词的表现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诗词的韵律美;(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族前途的忧虑;(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幸福生活的心态;(3)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题临安邸》这首诗;2. 理解诗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3. 学习诗词的表现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2. 诗词表现手法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讲解课件或黑板;2. 准备与诗文相关的背景资料;3. 准备朗读、默写等教学用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简介《题临安邸》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预测诗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文,理解大意;(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诗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思想感情;(3)讲解诗词的表现手法,如韵律、意象等。
4. 朗读与背诵(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2)学生分组朗读,互相评价;(3)学生背诵诗文,教师检查。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6.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回家后,将自己的朗读或背诵视频至学习平台;7.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总结教学得失,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学习:组织学生学习其他描写临安的诗文,如林升的《山园小梅》,对比两者的异同,进一步理解《题临安邸》的意境和情感。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理念】1、语文课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途径之一就是整合,对三维目标的整合,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对教与学方式的整合,在整合中实现学生语文素养最大程度的提升。
2、语文课堂中,预设与生成应该实现最高程度的统一。
预设不充分的课堂不可能是高效率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不可能是人*化的课堂。
充分的预设能为生成提供宽广的平台与深厚的知识背景,即时的生成能为预设增添灵动的**和跳跃的节奏。
3、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宏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
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
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文本解读】这两首古诗都是南宋诗人的作品,反映的是相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生活情况。
但是两首诗所反映的社会角度又是不一样的。
《题临安邸》表现了南宋的统治者们在南逃至临安后,依然穷奢极欲、置国耻家难于不顾而终日沉湎于酒*香风中的种种丑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原沦陷的原因及*南面临的命运。
【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意思。
2、在两首诗的对比学习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策略】对课文中的两首古诗进行整合,构建主题式、立体式的诗歌教学框架。
即以对南宋这一时代的整体观照为核心,将文中的两首诗组织纳入这一个主题。
再适量补充同时期的相关诗词。
建构起一个互相联系、互相映衬、互相比照、互相延拓的立体课堂。
【教学过程】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两首古诗,他们的作者所处的朝代都在南宋。
你们对宋王朝有哪些了解?2、是的,那是个非常复杂的时代。
今天我们所学的两首诗正是从不同侧面反映那个时代的。
相信同学们通过学习,会对历史上曾经建都杭州的南宋王朝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学设计第【1】篇〗设计简介:本课设计,紧扣住本单元语文要素进行,带着学生读中理解、感悟情感、熟读成诵。
遵循古诗教学的基本规律,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惑点,在朗读与表达中让学生“言”“意”得以生长。
同时基于学生学情,引入背景资料和同类诗词,让学生通过资料、通过诵读走近诗人的时代生活,走进诗人的内心,进而体会情感。
课文简析:《古诗三首》是统编本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本课紧扣“爱国情怀”单元主题,由《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三首古诗组成,分别为宋朝和清朝不同年代的诗作,但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本课要认识“乃、熏”等5个生字,会写“祭、乃”等8个字,其中“杭、恃、拘”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都要写得左窄右宽,“祭、熏”笔画较多,“哀、乃”容易与“衰、及”混淆,书写时容易多笔少画,要注意辨析。
《示儿》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绝笔诗,至死不忘收复失地、渴望统一祖国;《题临安邸》是林升题写在临安一家旅店墙壁上的一首诗,讽刺南宋权贵们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被淫靡之风熏得纸醉金迷,醉生梦死,苟且偷安;《己亥杂诗》是龚自珍在己亥年创作的一组诗,共315首,教材选的是其中一首,此诗是诗人在镇江应道士所邀为祭风神、雷神而作,期待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潮、涤荡旧势力的决心和抱负。
由于时代隔阂,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一开始会停留在字面上,对诗中表达的爱国情感体会不深。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了解诗歌大意之后,借助注释、结合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同类诗词等多种方式深入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教学目标:1. 认识“乃、熏”2个生字,会写“祭、乃、熏、杭”4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示儿》。
人教版语文《题临安邸》教案
教案设计:《题临安邸》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背诵《题临安邸》全诗,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掌握诗歌中关键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情境模拟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背景、诗人的情感以及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林升爱国情怀的共鸣,引导学生思考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培养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题临安邸》的字面意义和深层情感,掌握诗歌中的关键意象。
难点:理解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体会林升的爱国情怀,以及将这份情感转化为个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准备教学材料:《题临安邸》原文及注释、林升生平及创作背景资料、南宋末年历史背景资料、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具准备:黑板、粉笔、PPT课件、音频朗读材料、历史地图。
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提前预习《题临安邸》全诗,尝试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并搜集南宋末年的历史背景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故事导入:以简短的故事形式介绍林升的生平,特别是他作为南宋末年爱国诗人的身份和时代背景,为理解《题临安邸》的情感基调做铺垫。
设疑激趣:提出问题:“如果你是一位生活在南宋末年的诗人,面对国家的危亡,你会写下怎样的诗句来表达你的情感?”引发学生思考,引入《题临安邸》的学习。
(二)初读感知(约10分钟)朗读指导:播放《题临安邸》的音频朗读,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情感氛围。
自主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注意停顿、重音,尝试体会诗人的情感。
初步解读:请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字面意义的理解,教师适时补充和纠正。
(三)深入解读(约20分钟)关键词解析:选取诗歌中的关键词,如“临安邸”、“暖风”、“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含义,并讨论这些词汇在诗歌中的作用。
通过关键词的解析,逐步揭示诗歌的深层情感,即林升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批判,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题临安邸》 教学设计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题临安邸>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题临安邸》这首诗。
2、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醉生梦死生活的愤慨。
3、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等重点词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深刻内涵。
2、教学难点(1)理解诗人以景衬情的写作手法,以及诗歌背后所蕴含的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2)引导学生将诗歌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相结合,深入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大意。
2、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和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社会现实。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南宋时期临安(今杭州)的繁华景象图片或视频,如西湖美景、热闹的街市等,引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看到这些景象,你们觉得当时的南宋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思考南宋的社会状况。
2、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题临安邸》,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再集体朗读。
(1)逐句讲解诗歌的意思,重点解释“邸”“休”“熏”“直”等字词的含义。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青山之外还是青山,高楼之外还是高楼,西湖边的歌舞什么时候才能停止?“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温暖的风把游人吹得陶醉,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汴州。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如“山”“楼”“歌舞”“暖风”等,体会诗人通过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情感。
4、深入探究(1)组织学生讨论:“西湖歌舞几时休?”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让学生思考:“暖风熏得游人醉”中的“游人”指的是谁?诗人为什么这样说?(3)引导学生分析:“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5、体会情感(1)结合历史背景,向学生介绍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的情况,让学生理解诗人对统治者的愤慨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题临安邸》经典教案
《题临安邸》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掌握《题临安邸》的基本内容、作者及背景知识。
o理解诗中的意象、语言特色及表现手法。
o学会朗读并背诵《题临安邸》。
2.过程与方法:o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歌的意象与情感。
o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感受诗中表现的忧国忧民情怀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o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o掌握《题临安邸》的基本内容和诗歌特色。
o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2.难点:o深入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历史背景。
o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诗歌,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o研读《题临安邸》原文及相关资料,了解作者林升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o准备课件,包括诗歌原文、注释、译文、赏析等内容。
o收集与《题临安邸》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辅助教学。
2.学生准备:o预习《题临安邸》课文,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背景知识。
o收集与《题临安邸》相关的历史资料和诗歌鉴赏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o教师展示一幅南宋临安城(今杭州)的风景图片,引起学生对南宋历史的兴趣。
o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幅图片展示的是哪个历史时期的城市吗?有没有了解过南宋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了解和感受。
2.新课讲解(15分钟)o教师简要介绍南宋的历史背景和《题临安邸》的作者林升,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环境。
o朗读《题临安邸》原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o逐句讲解诗歌的意象、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o讨论诗中的情感表达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
3.深入探究(15分钟)o教师提出启发性问题,如:“诗中的‘山外青山楼外楼’和‘西湖歌舞几时休’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对国家命运的看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o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题临安邸》教案(通用5篇)
《题临安邸》教案(通用5篇)《题临安邸》篇1《题临安邸》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讽喻诗,诗人的讽刺、谩骂不着痕迹。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题临安邸》教案及反思,供你参考。
《题临安邸》教案一、播放《示儿》1、同学们,我们先来听一首曾经学过的诗。
2、谁能告诉我,这首诗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陆游在临终的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收复中原失地)3、有谁知道,中原失地是被谁占领了吗?(金国)师述:是啊,北宋时期的半壁江山已被金兵占领,包括宋朝的都城汴州,在陆游临死的时候,中原已被金兵占领了整整83年,而且北宋的两个皇帝徽宗、钦宗也被金兵抓起走了。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北宋和南宁的对照图。
二、出示地图师述:这就是被金兵占领的土地,占去了宋朝的一半,可想而知,那里的老百姓在金国的统治之下过着怎样的悲惨的生活,他们痛失亲人,他们家破人亡,他们流离失所。
同学们,你们说这大片的被占领的土地,该不该收回来?师述:然而陆游在《示儿》中所说的“王师北定中原日”,那些“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今天我们来学习又一位南宋爱国诗人林升在旅店的墙壁上的一首诗《题临安邸》来,看一看,南宋的王师都干什么去了?看一看,南宋的权贵都干什么去了?还有南宋的皇帝都必须干什么去了?三、出示《题临安邸》1、师读书中⑴介绍诗人及背景。
2、同学们,看了这段介绍,你认为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3、听朗读。
4、男生读,女生读。
5、教师范读6、全班齐读。
7、诗人把那些“王师”“权贵”“皇帝”们都看成了什么人?你如何理解“游人”?我觉得这些不顾老百姓死活的权贵们不配做人,说他们是“家伙”更为确切,大家说好不好?(对,游山玩水的家伙,寻欢作乐的家伙)8、他们玩得都怎么样了?(醉了)9、读着这一句“暖风熏得游人醉”,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想象说话)10、你怎样理解这一句话?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只知道游山玩水的家伙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
11、是啊,他们只知道吃喝玩乐,歌舞升平,醉生梦死,同学公益事业看两幅图画。
《题临安邸》课文教案
《题临安邸》课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题临安邸》一诗。
该诗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诗词五首”。
本课详细内容主要围绕宋代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通过对诗句的解析,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题临安邸》的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2. 分析并欣赏《题临安邸》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引导学生描述画面,进而引入诗句“山外青山楼外楼”。
2. 新课导入: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首与《题临安邸》风格相近的古诗,分析其艺术特色,让学生学会欣赏古诗。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诗句,进行诗句改写,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手法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诗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2. 作者:林升3. 诗意:向往美好生活,批判时弊4. 艺术特色:意象丰富,手法巧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题临安邸》中的意象,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答案示例:诗句中的“山外青山”和“楼外楼”描绘了一幅层次分明的山水画面,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课后反思: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反思自己在鉴赏古诗方面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题临安邸》,让学生感受到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及时进行课后辅导。
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题临安邸》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题临安邸》。
2. 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并记忆其意思。
3.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通过小组讨论和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3. 通过拓展延伸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语文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
2. 引导学生树立忧国忧民的情怀,增强爱国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句的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2.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并记忆其意思。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和批判态度。
2. 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对统治者的讽刺和愤怒。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 创设情境,引发共鸣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精选的西湖美景图片或短视频,每一幅画面都展现西湖的恬静与韵味,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美丽的湖光山色之中。
这样的视觉盛宴不仅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在展示过程中,适时穿插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时代环境,为学生勾勒出一个生动的历史背景画面。
例如,可以提到当时的南宋王朝、中原的沦陷以及统治者们的寻欢作乐,这些背景信息为学生理解诗歌内涵打下基础。
2. 提问互动,引导思考播放完毕后,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被西湖的美景所吸引了吗?那么,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诗人林升为何要写下《题临安邸》这首诗呢?他想通过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情感呢?"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课堂氛围。
3. 引出课题,明确目标在学生们积极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顺势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充满历史韵味和民族情感的诗歌——《题临安邸》。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学会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含义。
3. 通过诗句的内容,了解诗人对苟且偏安、一味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们的讽刺和愤慨,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诗人的愤激之情。
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学会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含义。
4. 2.通过诗句的内容,了解诗人对苟且偏安、一味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们的讽刺和愤慨,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诗人的愤激之情。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几句诗:欲把西湖比西,淡妆浓抹总相宜。
忆江南,最忆是杭州。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些诗是写哪里的?没错,写的都是杭州的诗,那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与杭州有关的诗《题临安邸》。
2.板书诗题,读题释题(临安:杭州)3.简介作者:林升:林升,字云友,号平山居士,南宋诗人,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
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题临安邸》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
二.一读古诗,读出节奏。
1.出示自读要求:(1)放声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自学生字词。
(2)试着读出诗的节奏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交流生字,重点指导“邸”的读音,“熏”的写法。
(2)指名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4)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等形式进行朗读练习。
三.二读古诗,理解诗意。
1. 大屏出示自读要求:1)默读古诗,联系上下文理解“临安”“邸”“汴州”等词的意思。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优秀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优秀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优秀教案第【1】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题临安邸》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材分析:《题临安邸》是一首政治讽刺诗。
是作者林升看到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然而南宋朝廷却一味苟且偏安,寻欢作乐,为吐心头的愤恨,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而题写在墙壁上的心里话。
诗的头两句抓住临安城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触景伤情,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后两句是诗人进一步感概,一语双关,剑指南宋统治阶级。
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
设计理念:因南宋朝代离现在久远,对当时的情况孩子们都不理解,所以,我在设计时紧紧围绕“诵读和情感”两条线索展开,期间穿插时代背景,最终为“感自诵读来,情自心中发”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反复诵读,合理想象,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境,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受到心灵的熏陶。
3、在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尝试通过诗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三个目标的确立,注重了学习的梯度。
第一目标的确立是理解诗的意思,是对古诗的初步解读;目标二是体会古诗之意味,是精细解读;目标三是挖掘古诗之意蕴,尝试习作,为深度解读。
) 教学流程:一、看图想象,引出课题。
1、多媒体出示“醉”的篆书体。
2、仔细观察,放飞思想,你想到了什么?3、是呀,我为什么写“醉”呢?我们一块看大屏幕。
(出示《题安林邸》范读)(此环节是抓住古诗的要旨,通过对“醉”字观察、思考提出问题,为初步解读古诗提出要求。
)二、通读全诗,初步了解。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了解诗意,可以进行交流。
A学生自由读诗,理解,交流。
B进行简单汇报,及时评价。
题临安邸教案范文
题临安邸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临安邸》这首古诗;(2)理解古诗的内容,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学习古诗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古诗的韵律美;(3)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古代诗词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思想意识;(3)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题临安邸》这首古诗;2. 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 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古代诗词;(2)介绍诗人林升及其作品《题临安邸》;(3)揭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题临安邸》,感知古诗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感受古诗的韵味;(2)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古诗中“山外青山楼外楼”的理解;(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题临安邸》。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临安邸》;2.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内容,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 学生能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古诗所描绘的画面;4. 学生能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品质。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2024《题临安邸》新教案范文3篇
2024《题临安邸》新教案范文3篇教案《题临安邸》——宋代建筑与文化的探秘之旅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题临安邸》这首诗。
2. 学生能够描述宋代建筑的特点及其在诗歌中的体现。
3. 学生能够探讨宋代文化对现代建筑和文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
2. 将宋代建筑特点与诗歌内容相结合。
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宋代建筑和文化背景。
2.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
3. 视觉辅助:展示宋代建筑图片和现代建筑对比。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宋代诗歌。
2. 展示宋代建筑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
二、诗歌解析1. 齐读《题临安邸》,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讲解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三、宋代建筑与文化1. 介绍宋代建筑的特点,如斗拱、飞檐、彩画等。
2. 讨论宋代建筑在诗歌中的体现,如“楼高不见章台路”、“烟柳画桥”等。
四、现代建筑与文化的影响1. 展示现代建筑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
2. 讨论宋代建筑和文化对现代建筑和文化的影响。
2.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宋代建筑与文化的短文,要求结合《题临安邸》这首诗。
课后作业:1. 背诵《题临安邸》。
2. 写一篇关于宋代建筑与文化的短文,要求结合《题临安邸》这首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题临安邸》这首诗,描述宋代建筑的特点及其在诗歌中的体现,并探讨宋代文化对现代建筑和文化的影响。
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对宋代建筑和文化的认识。
教案《题临安邸》——宋代建筑与文化的探秘之旅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题临安邸》这首诗。
2. 学生能够描述宋代建筑的特点及其在诗歌中的体现。
3. 学生能够探讨宋代文化对现代建筑和文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
2. 将宋代建筑特点与诗歌内容相结合。
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宋代建筑和文化背景。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题临安邸》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题临安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临、邸、腑、壁,理解诗句意思。
2. 情感目标:理解全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并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
3.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理解、质疑、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感情朗读,体会诗人感情,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
三、教学难点:质疑、表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同学们,你们读了那么多的书,老师送给你们一句话,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告诉你们,读书也是这样的,要想读得更多,读得更透,就要不断地进取,不断地探索。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首诗《题临安邸》来感受一下读书的快乐。
2.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 谁来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学生谈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4. 师小结:同学们谈的非常好。
这首诗是一首讽刺诗,讽刺了南宋统治者只顾吃喝玩乐,不顾国家前途命运的行为。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林升在杭州的旅舍墙壁上写的一首诗。
二、新授过程(一)初读感知1. 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指名读,正音。
3.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首诗写了什么?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想一想这首诗写了什么?并把相关的内容用笔画下来。
4. 谁来说说你的理解?学生说自己的理解。
5. 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我们来看看这些内容是怎样的。
(出示资料)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6. 师小结:是啊!统治者的腐朽行为不仅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使自己走向衰落。
然而他们却在大言不惭地说什么“且作人间快活仙”,这怎能不使人民气愤呢?真是闻者伤心,听者流泪啊!现在让我们回到那遥远的过去,走进那黑暗的客栈,去体会当时那令人发指的情景吧!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找出你最受感触的部分,细细体味。
并把有关的句子多读几遍。
7. 指名说自己的体会。
并引导学生朗读相应的诗句。
8. 正当国家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时候,统治者却偏安一隅,寻欢作乐,而忘记收复失地,这可真是——(齐说)“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1.2《题临安邸》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1.2《题临安邸》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题临安邸》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描绘了作者林升游览临安时,题写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景物描绘为基础,表达了作者对临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材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学会欣赏和理解古诗。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作者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对临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林升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古代诗歌,感受古诗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欣赏古诗的美,体会作者对临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
2.情感教学法:教师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古诗的魅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作者简介、图片等。
2.资料: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林升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课堂活动用品:如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临安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教师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激发学生对临安的向往之情。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followed by a detled explanation of the poem’s meaning and the author’s emotions, helping students to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the beauty of ancient poetry.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题临安邸》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感受诗人对当时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慨之情。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感受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统治者的谴责。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南宋时期的历史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2、提问学生对南宋的印象,引导学生思考南宋时期的政治状况。
(二)初读古诗1、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三)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句的意思。
2、教师检查小组学习情况,重点讲解学生理解有困难的词句。
例如:“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这句诗描绘了临安城繁华的景象,同时也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沉迷于歌舞享乐的不满。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中的“暖风”既指自然界的春风,也指社会上的淫靡之风;“游人”指的是那些达官贵人;“醉”字形象地写出了他们的沉迷和麻木;“直把杭州作汴州”则是对统治者忘记国耻、苟且偷安的强烈谴责。
(四)体会情感1、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2、让学生结合历史背景,体会诗人对统治者的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3、教师补充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五)朗读感悟1、学生带着对古诗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强调要读出诗人的悲愤之情。
3、分组朗读、全班齐读,让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体会古诗的韵味和情感。
(六)拓展延伸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还知道哪些表达爱国情怀的古诗。
2、引导学生思考: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爱国?(七)课堂小结1、总结古诗的主要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实录导入上课。
孩子们好,请坐。
点评:老师整节课都是称呼孩子们,听起来非常亲切。
古语云,诗言志,歌咏言。
自古以来,诗歌都是人类心灵的窗户。
无数爱国诗人用诗歌来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
孩子们,你们了解哪些爱国诗歌呢?谁能来说一说,你来。
点评:这几句导入很精彩。
生:我想起了以前学的从军行。
会背的孩子可以跟着一起背一背。
生跟着齐朗诵。
点评:学生的朗读功底非常好,可见老师平时下了不少功夫。
真好,请坐。
谁还知道哪些爱国诗歌?生背夏日绝句。
那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首流传千古的爱国诗歌,南宋诗人林升的代表作。
请孩子们齐读课题。
临安是南宋的都城,也就是现在的杭州。
请孩子们读课题的时候注意断词。
再来。
(手势引导)邸(画出)是这一课的生字,我们齐读两遍。
那邸是什么意思呢?提问。
生答。
看样子你做了不少的准备功夫。
题呢?题又是什么意思?生答:题是指写的意思。
是呀,古人都有题诗的习惯。
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谁能完整地说一说?题写在临安一家客栈墙壁上的一首诗。
那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请孩子们翻到162页,第21课。
点评:教师身体放低前倾,亲切温和。
导入环节通过回顾学生们学过的两首爱国古诗入手,一开始其实就点明了这节课的主题:爱国,而看完这节课后回头才发现,这个主题思想贯穿了整节课,环环相扣,令人感叹其设计之精妙。
初读自己读一读。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开始练习吧!好,谁愿意来读给我们听一听?其他孩子要注意听清他有没有读准字音。
生读。
你把这里面的平翘舌音读得特别准。
我希望待会儿孩子们读的时候也能注意读准平翘舌音。
点评:具体的点评语+引导语。
谁还想再来读一读。
生读。
点评:学生停连节奏读得特别好。
不仅读准了字音,还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孩子们,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题临安邸,预备起。
古诗呢,如同音乐一样,有着它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要读出古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优秀教案(推荐2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优秀教案(推荐2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优秀教案第【1】篇〗《题临安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认会写“邸、熏、杭、汴”四个生字。
指导朗读、背诵全诗并能默写,理解诗句意思。
2、过程与方法:在听和读中去体会感悟,在合作交流中探究。
在读、唱、舞中巩固加深等。
3、情感与价值:启发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会背写全诗,并理解诗歌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准备好录音、提前预习诗词。
教学安排:一课时。
课前组织:齐唱《中华民谣》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一曲《中华民谣》,感叹的是“青山依旧,人却已去”,唱尽了“时光匆匆,岁月流连”,作词者引用了一首古诗中的的原句?那是——山外青山楼外楼(学生答)。
二、新课学习:(一)作家简介:师:对,这是哪首诗里面的呢?——《题临安邸》(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并继续发问,那是谁写的啊?——(林升)板书。
师:谁来说说林升是个什么样的人?(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林升:字梦屏,南宋士人,擅长诗文。
)(二)生字指导:师:看来同学们都做好了预习工作。
同学们能写吗?生:“能”师:“我也相信大家能,其实不妨告诉大家一个秘密——我也能。
我已经提前写好了这首诗,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帮我评改一下”请一位学生指出教师的错字。
教师引导其实这几个字就是我们今天这首诗要掌握的生字。
请拿出课堂笔记本,跟我一起来写下。
边拼边写。
之后请学生说一说查资料的情况。
组上词语。
拿出声音男女交换拼读。
邸、熏、杭、汴(时间估计:5分钟设计目的:主要是解决生字问题)(三)疑难攻关:(写作背景、全诗译文、中心思想、关键解析)师:下面请同学们听一段关于此诗的语音介绍。
之后结合你的对本诗的预习,来说一说你对本诗中心思想的理解和不解之处。
(另听到诗人朗读诗的时候,请同学们不妨小声跟读一下)(时间:5分钟)1、中心思想分析:学生甲:通过预习以及刚才的语音介绍,我明白了——全诗的中心思想:——全诗写了西湖美景及权贵丑态,来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权贵们的无比愤怒和对国家无穷忧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题临安邸》是一首政治讽刺诗。
是作者林升看到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然而南宋朝廷却一味苟且偏安,寻欢作乐,为吐心头的愤恨,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而题写在墙壁上的心里话。
诗的头两句抓住临安城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触景伤情,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后两句是诗人进一步感概,一语双关,剑指南宋统治阶级。
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
设计理念:
因南宋朝代离现在久远,对当时的情况孩子们都不理解,所以,在设计时紧紧围绕“诵读和情感”两条线索展开,期间穿插时代背景,最终为“感自诵读来,情自心中发”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意。
2.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反复诵读,合理想象,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境,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受到心灵的熏陶。
3.在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尝试通过诗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三个目标的确立,注重了学习的梯度。
第一目标的确立是理解诗的意思,是对古诗的初步解读;目标二是体会古诗之意味,是精细解读;目标三是挖掘古诗之意蕴,尝试习作,为深度解读。
)
教学过程:
一、看图想象,引出课题
1.多媒体出示“醉”的篆书体。
2.仔细观察,放飞思想,你想到了什么?
3.是呀,我为什么写“醉”呢?我们一块看大屏幕。
(出示《题安林邸》范读)
(此环节是抓住古诗的要旨,通过对“醉”字观察、思考提出问题,为初步解读古诗提出要求。
)
二、通读全诗,初步了解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了解诗意,可以进行交流。
A学生自由读诗,理解,交流。
B进行简单汇报,及时评价。
(指导熏、邸的书写)
过渡:通过读、交流就基本掌握了古诗的大概意思。
但你们了解这首诗所描述的朝代背景吗?(请同学回答,教师补充。
)
2.了解宋朝历史。
3.指导朗读。
(通过醉指导朗读)
(在初识古诗时,融入古诗写作背景,便于更好的理解。
)
过渡:你们读得相当不错,使我想起了陆游在临终前所作的一首诗——《示儿》。
三、对比解读,了解诗境
1.回顾《示儿》,深入理解。
学生集体背诵,再指名朗诵,回顾意思。
过渡:北方百姓受尽折磨,盼望朝廷的军队早日收复失地,然而这些朝廷的达官贵人却做什么,林升是怎么回答的?——引导读诗。
2.讨论交流:朝廷、达官贵人到底在干什么,你从哪看出来的?
(1)“暖风熏得游人醉”,这是一副怎样的醉态呀?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看来暖风不仅指杭州的气候好,更重要是指达官贵人的吃喝玩乐之风。
(2)在醉生梦死的达官贵人眼里,杭州还是杭州吗?怎么看出来的,说明达官贵人什么问题?(课件播放《清明上河图》教师解说)
(3)诗的第二句是什么句,谁问谁?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焦急?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①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再问问他们—-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②想到这些,我们又怎能不愤慨?我们和诗人一起,指着鼻子问问他们——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③想到这里,我们义愤填膺,帮着诗人大喝一声:西湖歌舞马上休!(板书:休。
)
(通过细致地分析,抓住醉、杭州与汴州、几时休等进行分析,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悟,从而激发学生读的欲望,达到情感的共鸣。
)
四、整体对照,感悟诗韵
1.北方的壮丽河山沦陷了,西湖边还是一派歌舞升平、纸醉金迷——透过“醉”你感觉那些达官贵人怎样的心态呢?
2.杭州的权贵们在歌与酒的沉醉中昏昏度日,中原的百姓们却在金兵的铁蹄下苦苦期盼、度日如年——在“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质问声中,在“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痛恨声中,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
3.是啊,作者是怎样将揭露权贵糜烂生活和饱含愤恨、不瞒的诗歌展现的呀?
4.现在你们明白我为什么一开始就书写“醉”了吗?(整合板书)
(通过“醉”“休”体会感情,形成一个感情的冲撞,使两种心态落差加大,突出矛盾,解决矛盾。
)
五、感情升华,吐露真情
1.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说些什么?可以是现代文,也可以是对《题临安邸》的改写?(自由选择,自由练笔。
畅谈体会,随机点评。
)
2.教师感言:劝诫诗
山外青山楼外楼,江河破碎驻杭州。
卧薪尝胆兴国运,运筹帷幄复汴州。
(给孩子们一个表白自己的机会,是一种感情的宣泄,教师的感言透露出平等的课堂,也是一个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