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交通网络的可达性时空特征及其演化规律
基于城市交通网络的出行时间可达性分析
基于城市交通网络的出行时间可达性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对出行时间的可达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基于城市交通网络的出行时间可达性分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从城市交通网络的建模方法、出行时间可达性的计算方法以及应用案例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深入了解和分析这一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
一、城市交通网络的建模方法城市交通网络是指城市中各个交通节点(如道路、公交站点、地铁站等)之间的连接关系。
建立准确的城市交通网络模型是进行出行时间可达性分析的基础。
目前,常用的建模方法包括图论方法、空间网络模型和智能交通系统等。
图论方法是一种基于图论的建模方法,通过将交通网络抽象为图的形式,节点表示交通节点,边表示交通路径,利用图论算法来分析交通网络的特性。
这种方法简单直观,适用于小规模的交通网络分析。
空间网络模型是一种基于空间分析的建模方法,将城市交通网络视为一种空间结构,通过空间分析方法来描述交通网络中的节点和路径之间的关系。
这种方法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城市交通网络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智能交通系统则是一种基于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建模方法,通过采集和处理交通数据,实时监测城市交通状况,为出行时间可达性分析提供实时数据支持。
这种方法能够更精确地预测出行时间,并提供实时的交通导航服务。
二、出行时间可达性的计算方法出行时间可达性是指从一个地点到达其他地点所需的时间。
计算出行时间可达性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基于网络分析的方法和基于模拟仿真的方法。
基于网络分析的方法是一种静态的计算方法,通过对城市交通网络进行网络分析,计算出每个节点到其他节点的最短路径和最短时间。
这种方法适用于规模较小的交通网络,计算速度较快,但无法考虑实际交通状况的变化。
基于模拟仿真的方法是一种动态的计算方法,通过模拟车辆在交通网络中的行驶过程,考虑实际交通状况的变化,计算出行时间可达性。
这种方法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实际交通状况对出行时间的影响,但计算速度较慢。
中国各省铁路运输效率的测度及时空特征分析
中国各省铁路运输效率的测度及时空特征分析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对1997—2014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铁路运输效率进行了测度,并进行了时空特征分析。
结果表明:(1)除了东北三省外,我国各省铁路运输综合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技术效率水平整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形特征,规模效率水平整体水平显著提高;(2)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的发展,铁路运输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部分省份从规模报酬递增转向规模报酬递减,表现出铁路运输发展相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从滞后型转向适应型甚至超前型;(3)整体看来,我国各省铁路运输效率水平呈现出东高西地的分布格局,并且呈现出铁路运输效率由中西部地区向京津冀、长三角地区集聚的趋势。
标签:铁路;运输效率;超效率模型;时空特征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5.0091引言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逐渐加大了对交通运输业的投资力度。
铁路作为我国主要的运输方式之一,具有运量大、污染小、安全性高、能耗低等特点,在未来的运输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
面临运输需求的飞速增长,其他运输方式的竞争,铁路运输压力逐渐加大,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考虑运输效率问题是人们获得可持续运输的保证。
除此之外,交通运输作为缩短距离的重要手段,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重塑经济地理格局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国外学者对运输效率的研究较早,在内容、方法上均有一定的研究成果,1980年,Caves and Christensen从所有制方面研究了加拿大铁路运输企业的相对效率;1994年,Oum和Qu运用数据包络模型,根据1978—1989年的数据,对19个OECD国家的铁路业生产效率进行了测度;2007年,Richard Bozec and Mohamed Dia采用DEA模型研究了加拿大国有铁路的产业组织结构和生产技术效率间的关系。
相比而言,国内对运输效率的研究较为滞后,近几年通过引进国外研究成果,在测度方法及运输效率等实证分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规划方案的可达性和交通可及性分析
规划方案的可达性和交通可及性分析引言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规划方案的可达性和交通可及性成为了城市发展中的重要考量因素。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扩张,交通拥堵、交通安全、交通效率等问题日益凸显,规划方案的可达性和交通可及性的分析与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可达性和交通可及性的角度出发,探讨规划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可达性的概念和意义可达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时间和成本内到达目的地的便利程度。
它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指标,关系到人们的出行效率和生活质量。
可达性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幸福感。
一个具有良好可达性的城市,可以提高人们的出行效率,减少交通拥堵,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二、交通可及性的概念和影响因素交通可及性是指人们在城市中通过各种交通方式到达目的地的便利程度。
它是可达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交通可及性的高低取决于城市内部的交通网络、交通设施的布局以及交通方式的选择。
一个交通可及性好的城市,可以提高人们的出行效率,减少交通拥堵,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三、规划方案的可达性和交通可及性的关系规划方案的可达性和交通可及性密切相关,相互影响。
在制定规划方案时,需要考虑到交通可及性的要求,合理规划交通网络和交通设施的布局,以提高城市的可达性。
同时,交通可及性的改善也需要依靠规划方案的支持和引导。
规划方案的合理制定和实施,可以优化城市的交通结构,提高交通可及性,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出行方式。
四、规划方案的可达性和交通可及性的分析方法1. 可达性指标分析法可达性指标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通过建立可达性指标体系,对城市的可达性进行评估。
该方法可以综合考虑交通网络、交通设施、居民出行需求等因素,量化城市的可达性水平,并为规划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 交通模型仿真分析法交通模型仿真分析法是一种基于交通仿真技术的分析方法,可以模拟城市交通系统的运行情况,评估不同规划方案对交通可及性的影响。
2000年以来重庆市人口分布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
2000年以来重庆市人□分布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I孙秋兰闰记影文章编号1009-6000(2019)11-0033-07中图分类号:[K901.3]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9-6000.2019.11.005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管理空间信息综合服务应用示范"之课题五"多层级多专题城镇空间信息综合服务应用示范"(2018YFB0505400);重庆市技术创新与应用示范(社会民生类重点研发厂小城镇空间信息综合利用适宜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 (cstc2018jscx—mszdX0067).作者简介:孙秋兰(1987-).女,硕士,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调查监测院,重庆欣荣土地房屋勘测技术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经济与不动产管理;闰记影(1988-),通信作者,男,硕士,重庆市地理信息和遥感应用中心,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2000年以来重庆市人口分布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Spatial Pattern and its Evolution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Chongqing since2000孙秋兰闰记影SUN Qiulan RUN Jiying摘要:运用人□规模与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模型、人□分布结构指数、人□重心迁移模型、人□偏移份额分析,定量研究了2000年以来重庆市人□分布格局及时空演变特征。
主要结论有:①重庆市人□空间分布相对集中在主城和渝西地区,各区县人□规模及密度差异极大;②重庆市人□密度空间自相关性显著,"高一高”类型区集中分布在主城区,"低一低"类型区相对集中分布在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的偏远区县;③重庆市人□空间分布的集中程度在持续上升,不均衡趋势在不断増强,全市人□重心持续向西南方向迁移,且迁移速度在加快;④偏移漕长分析表明,主城区极化效应在持续増强,渝中区人□集聚效应开始降低,渝西地区整体进入到了人□快速集聚期,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人□集聚能力一直较弱。
区域交通可达性时空格局演化及旅游效应
Geographical Science Research 地理科学研究, 2014, 3, 46-54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4 in Hans. /journal/gser/10.12677/gser.2014.34006Regional Transportation AccessibilitySpatial-Temporal Pattern Evolution andTourism EffectsAnle Liu1,2, Qingzhong Ming1,2,3*, Chengyue Yang1, You Song1,2, Meiting Li1,2, Fan Li1,21Scholl of Tourism and Geographical Science,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2Tourism Planning Center,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3Yunnan Tourism Industry Research Base, KunmingEmail: liuanle34@, *mingqingzhong01@Received: Sep. 30th, 2014; revised: Oct. 15th, 2014; accepted: Nov. 4th, 2014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Accessibility values based on 16 central towns in Yunnan Province in 1996, 2001, 2006 and 2011 have been measured using ArcGIS10.0 Network analysis technology choosing Yunnan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weighted average travel time as an indicator. On the basis the article has done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pattern of the traffic accessibility in Yunnan Province by using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 (GAM) to analysis the tourism effect about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pattern of the transportation accessibility in Yunnan Province. Results are shown as follows: 1) In the study period (1996-2011), the spatial pattern of accessibility in Yunnan Province shows a “core-periphery” model as a whole, and as the core area in Kunming has been gradually expanded; 2) The accessibility of Yunan Province was optimized obviously; the accessibility level of major city nodes have greatly in-creased, but at different stages the degree is different; 3) There has a greater difference about spatial pattern of accessibility change between different stages; 4) The transportation acces-sibility optimization has positive spillover effects o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Yunnan province.KeywordsTourism Transportation, Accessibility, Temporal Evolution, Tourism Effect, Yunnan*通讯作者。
基于GIS的城市交通网络可达性分析
基于GIS的城市交通网络可达性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交通拥堵、优化交通路线规划等问题,基于GIS的城市交通网络可达性分析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从交通网络的建立、可达性分析方法以及可达性分析结果的应用三个方面,进行讨论和探索。
一、交通网络的建立城市交通网络是可达性分析的基础。
建立一个准确、完整的城市交通网络模型对于分析交通可达性至关重要。
以某市为例,可以通过收集交通路网数据、公共交通站点数据以及交通流量数据来搭建城市交通网络模型。
利用GIS软件,将这些数据进行整合和处理,建立出一个真实、精确的城市交通网络模型。
二、可达性分析方法在城市交通网络模型建立完成后,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交通网络可达性分析。
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最短路径分析、可达度分析和权重距离分析等。
最短路径分析是计算两点之间最短路径的方法,适用于短途出行的可达性分析。
可通过计算两个点之间的距离或时间来评估出行的便捷程度。
可达度分析是根据交通网络模型计算出各区域的总可到达性,常用指标是可达性指数。
可通过计算每个节点到其他节点的最短路径长度,再统计可到达其他节点的个数,得出可达度指标。
权重距离分析考虑了不同交通路段的阻抗系数,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交通网络的可达性。
通过设定不同的权重,可以得出更接近实际情况的结果。
例如,道路拥堵程度高的路段可以设置较大的阻抗系数,从而在计算中反映出拥堵对可达性的影响。
三、可达性分析结果的应用交通可达性分析结果可以为城市交通规划、交通拥堵疏导、公共交通站点布局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通过研究交通网络中不同节点的可达性情况,可以找出交通瓶颈区域,并进行相应的优化规划,以提升交通效率。
此外,可达性分析结果还可用于公共交通站点布局。
通过分析各个区域的可达性指数,可以确定哪些区域需要新建或调整公交站点,以提供更便捷的公交服务。
另外,可达性分析结果还可以为交通拥堵疏导提供参考。
城市交通可达性分析与优化
城市交通可达性分析与优化在现代城市的发展进程中,交通如同城市的血脉,其可达性直接影响着城市的运行效率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交通可达性,简单来说,就是人们从一个地点到达另一个地点的便捷程度。
这不仅包括物理上的距离和时间,还涉及到交通方式的选择、出行成本以及舒适度等多个方面。
交通可达性对于城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个具有良好可达性的城市能够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
企业能够更高效地运输原材料和产品,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同时,便捷的交通有助于人员的流动,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投资,促进产业的集聚和升级。
对于居民而言,交通可达性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日常生活。
良好的交通条件可以减少通勤时间,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工作、休息和娱乐。
这不仅能够提高生活的幸福感,还有利于身心健康。
此外,方便的交通能够让居民更轻松地享受城市的各种公共服务和设施,如教育、医疗、文化活动等。
然而,在现实中,许多城市的交通可达性存在着诸多问题。
交通拥堵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
在高峰时段,道路上车辆排起长龙,行进缓慢,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能源,还增加了环境污染。
交通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一些地区公交线路覆盖不足,地铁站点分布不合理,导致居民出行不便。
另外,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不够顺畅,比如公交与地铁的换乘距离过长,换乘设施简陋,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困扰。
要对城市交通可达性进行分析,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首先是交通网络的布局。
包括道路的密度、等级结构以及道路之间的连接性。
一个合理的交通网络应该是主次分明、四通八达的,能够满足不同出行需求。
其次是交通方式的多样性和比例。
公交、地铁、出租车、私家车、自行车等各种交通方式应该相互补充,形成一个完善的出行体系。
再者是交通设施的服务水平,如公交的准点率、地铁的运行速度、道路的平整度等。
最后,还需要考虑出行者的特征和需求,包括出行目的、出行时间和出行距离等。
为了优化城市交通可达性,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中的可达性分析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中的可达性分析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因此,城市公共交通规划成为了解决交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城市公共交通规划中,可达性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能够评估城市的交通网络对居民的可达性程度,为规划者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优化城市交通布局,提高居民的出行便利性。
一、可达性的概念和意义可达性是指人们在一定的时间和成本内,到达所需目的地的便利程度。
在城市公共交通规划中,可达性是衡量交通网络质量的重要指标,它直接影响着居民的出行选择和出行效率。
一个具有良好可达性的城市,能够提供高效便捷的交通服务,减少交通拥堵和出行时间,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可达性分析可以帮助规划者了解城市交通网络的现状和问题,为规划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通过可达性分析,规划者可以评估不同区域的交通服务水平,确定交通设施的优化方向,合理规划交通线路和站点,提高交通系统的效益和可持续性。
二、可达性分析的方法在城市公共交通规划中,可达性分析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指标。
以下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可达性分析方法。
1. 出行时间分析法:通过分析不同目的地之间的交通时间,评估不同区域的可达性。
可以使用交通模型和交通流数据,计算出行时间,并绘制出行时间等值线图,直观地展示不同区域的可达性差异。
2. 距离分析法:通过计算不同区域到交通设施的距离,评估不同区域的可达性。
可以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计算不同区域到最近交通设施的距离,并绘制距离等值线图,揭示不同区域的可达性格局。
3. 网络分析法:通过构建交通网络模型,评估不同区域的可达性。
可以使用网络分析工具,计算不同区域到交通网络的连接度和通达性,从而评估不同区域的可达性水平。
以上方法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全面的可达性评估结果。
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考虑其他因素,如交通设施的容量和服务水平,出行成本和便利性等。
三、可达性分析的应用可达性分析在城市公共交通规划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城市交通网络的可达性分析
城市交通网络的可达性分析城市交通网络的可达性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高效的交通网络可以提升人们的出行便利性,推动经济的繁荣,改善居民生活品质。
因此,对城市交通网络的可达性进行分析和评估,有助于城市规划者和决策者更好地进行交通规划和优化。
1. 为什么需要可达性分析城市交通网络的可达性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交通网络的运行效率,揭示出交通流量高峰期和低峰期的变化情况,从而为交通规划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面对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时,通过可达性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并优化交通瓶颈,提高道路利用率,提升交通系统的整体效率。
2. 可达性分析的方法可达性分析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引入网络分析和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分析。
网络分析可以根据交通网络的拓扑结构,计算出交通节点之间的通勤时间和距离,并绘制出交通流量图。
而GIS技术则可以通过地理空间数据的可视化,展现出交通网络的密度、分布情况,分析不同区域的可达性水平。
3. 数据的获取和处理在进行可达性分析前,我们需要获取各种与交通网络相关的数据,包括道路网的通行能力、交通节点之间的距离和通勤时间、公交线路及站点的分布等。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城市交通局、公交公司、交通调查机构等渠道获得。
然后,使用专业的分析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整合,构建城市交通网络的模型。
4. 可达性评价指标为了评价城市交通网络的可达性水平,我们可以考虑以下指标:通勤时间、道路通行能力、交通节点的密度和分布、公交线路的覆盖率以及多模式交通的互联互通程度等。
这些指标既可以定量分析,也可以定性评价,全面反映城市交通网络的可达性水平。
5. 实例分析:某城市的交通网络可达性评估以某城市为例,通过对该城市交通网络的可达性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些问题和改进的空间。
首先,我们可以针对交通拥堵的瓶颈节点,进行交通优化规划和交通信号灯的调整,以减少拥堵和排队等待时间。
其次,根据不同区域的可达性差异,合理规划公交线路和地铁线路的布局,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率和便利性。
重庆市主城区交通拥堵成因分析及对策
重庆市主城区交通拥堵成因分析及对策 收稿日期:2019-12-19; 修订日期:2020-04-09作者简介:陈伟(1995—),男,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交通工程。
陈 伟(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重庆400020)摘 要:在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稳步增长、城市路网结构趋于成熟、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低的背景下,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
总结重庆市交通拥堵特点并分析形成原因,结合国内外先进城市的治堵经验,提出在“多中心、多组团”式发展的重庆应以管理手段为主、建设为辅的发展方式;构建以“公共交通+步行”为主导的出行模式,尽可能在组团内解决居民日常生活、工作、居住等问题,缓解隧道、桥梁的交通压力,在时空上建立和谐的人、车、路、环境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交通工程; 交通拥堵; 公共交通中图分类号:U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297(2020)05-0037-06一、引言近年来,城市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加,城镇化率不断提升,2009—2018年间,重庆市市域城镇化率由51.59%提高至65.5%,年均增长约1.4个百分点;市域城镇人口由1474.92万人增至2031.59万人,净增556.67万人;机动车拥有量由203.7万辆增至520.25万辆[1],净增316.55万辆,年均增长率为15.5%。
重庆受地形条件限制,穿山隧道、过江桥梁以及立交成了早晚高峰的主要交通瓶颈点。
截至2018年,重庆主城共有桥梁29座、隧道16座、立交235座。
主城区居民出行结构中,小汽车占比35%,轨道交通占16.3%,地面公共汽车占42.1%,巡游出租汽车占5.8%,其他方式占0.8%[2]。
在此背景下,重庆主城的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峻,成为城市发展的一大难题。
二、重庆主城区交通拥堵的主要特征及问题(一)高密度的开发吸引高强度的交通基于重庆市主城区两江、四山的特殊地形,可建设用地局促,促使核心组团高强度开发,导致人口高度集中,进而引发高强度的交通流。
城市交通设计中的可达性分析
城市交通设计中的可达性分析在当今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交通系统如同城市的血脉,其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发展效率。
而在交通设计中,可达性分析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它能够帮助我们评估一个地区交通的便利程度,以及人们获取各种资源和服务的难易程度。
一、可达性的概念及重要性可达性,简单来说,就是从一个地点到达另一个地点的容易程度。
它不仅仅取决于距离的远近,还受到交通方式、交通设施的完善程度、出行时间和成本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个具有良好可达性的城市交通系统,对于城市的发展有着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它能够提高居民的生活便利性。
想象一下,居民能够轻松地前往工作地点、学校、医院、商场等,这将大大减少他们在出行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增加生活的舒适度和满意度。
其次,良好的可达性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
企业能够更便捷地获取原材料、劳动力和市场,从而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便捷的交通也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推动城市经济的繁荣。
再者,可达性的提升能够增强城市的社会公平性。
使得不同区域的居民都能够平等地享受到城市的各种资源和服务,减少因交通不便而导致的资源分配不均。
二、影响城市交通可达性的因素1、交通基础设施道路网络的布局和质量是影响可达性的基础。
宽敞、平坦、连接顺畅的道路能够减少交通拥堵,提高车辆行驶速度,从而增强可达性。
此外,公共交通设施如地铁、公交站点的分布密度和覆盖范围,也直接关系到居民能否方便地使用公共交通出行。
2、交通方式的多样性除了传统的私人汽车和公共汽车,地铁、轻轨、共享单车等多样化的交通方式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不同的交通方式在速度、成本、舒适度等方面各有特点,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出行需求,从而提高整个城市交通系统的可达性。
3、出行时间和成本人们在选择出行方式和路线时,往往会考虑出行时间和成本。
交通拥堵导致的长时间出行,以及高昂的交通费用,都会降低可达性。
因此,优化交通信号控制、减少拥堵,以及提供合理的票价政策,对于提高可达性至关重要。
中国铁路网的可达性分析
中国铁路网的可达性分析作者:江娟肖宁来源:《物流科技》2013年第06期摘要:基于铁路网的特征,利用双层网络模型对中国铁路网进行建模。
在模型的两个层面上分别研究中国铁路网的可达性:物理层可达性、逻辑层可达性。
由于两个层面上的指标侧重点不同,导致结果存在明显的差异。
物理网络层面上,可达性较好的节点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地区;逻辑网络层面上,可达性较好的节点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客流量大的城市。
结果的差异说明了在利用复杂网络理论研究实际的复杂系统时,结合实际系统的基本特征能够使分析更加合理、准确。
关键词:中国铁路网;双层网络模型;最短路径;列车路径;可达性中图分类号:F530 文献标识码:A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大陆型国家,由于经济联系和交往跨度大,铁路运输系统是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系统。
它将整个国家联系起来的同时还能引导和促进其它运输方式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
铁路运输具有载运量大、运行成本低、安全准时、能源消耗少的特点。
在中国交通运输中发挥着其他交通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的铁路事业进入了全面建设时期,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可达性是评估交通网络的一项重要指标。
这个概念由Hansen在1959年首次提出,他将网络的可达性定义为网络中的各节点间相互作用的几率大小[1]。
多年来,通过不断的引申和发展,可达性的内涵日益丰富。
评价它的方法和指标也日益多样,各种方法和指标有着不同的侧重点[2-4]。
可达性分析广泛应用于交通领域的相关研究中。
Javier Gutikrez在1996年对欧洲铁路网的可达性进行了预测性的分析。
他们根据欧洲铁路2010年的规划图,分析了高速铁路的发展对整个铁路网络在时间距离上的可达性的影响,并且分析了铁路的发展对城市格局的影响[5]。
同样,2004年金凤君和王娇娥也将运输距离以及通达性系数等作为指标,分析了中国铁路网络的可达性。
他们根据中国铁路网可达性的演变,分析了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将中国铁路网的发展总结为起步、筑网、延伸和优化四个阶段[6]。
城市规划中的可达性与交通连通性
城市规划中的可达性与交通连通性一、引言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进行合理布局和设计,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城市规划中,可达性与交通连通性是两个关键概念。
可达性是指人们在城市中能够方便快捷地到达各种服务设施和资源的能力,而交通连通性则是指不同区域之间的交通联系程度。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中的可达性与交通连通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高它们。
二、可达性的重要性可达性是城市规划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它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一个具有良好可达性的城市,居民可以更便捷地到达各种服务设施,如医院、学校、购物中心等,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同时,可达性还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流入。
因此,城市规划中应该注重提高可达性,使城市更加便利和宜居。
三、交通连通性的重要性交通连通性是城市规划中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一个具有良好交通连通性的城市,不仅能够方便居民的出行,还能够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交流。
交通连通性可以提高人们的出行效率,减少交通拥堵和时间浪费。
同时,它还可以促进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加强城市的整体竞争力。
因此,城市规划中必须考虑如何提高交通连通性,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四、提高可达性与交通连通性的方法1. 建设完善的交通网络为了提高可达性和交通连通性,城市规划师应该建设完善的交通网络。
这包括建设道路、铁路、公交系统等,以满足不同层次和需求的出行方式。
此外,还应该注重发展新兴的交通方式,如自行车道、步行街等,以减少对汽车的依赖,提倡绿色出行。
2. 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城市规划师在规划城市布局时,应该注重提高可达性和交通连通性。
他们可以通过合理布局各种服务设施和资源,使其更加分散和均衡分布,减少人们的出行距离。
同时,还可以规划建设多功能的城市中心区域,集中各种服务设施和商业活动,以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
3. 提供多样化的交通选择为了提高可达性和交通连通性,城市规划师应该提供多样化的交通选择。
城市空间规划中的可达性分析
城市空间规划中的可达性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规模的不断增长,城市空间规划显得越来越重要。
其中,可达性分析作为一种评价城市空间布局合理性的方法,正逐渐受到重视。
一、可达性的定义和意义可达性是指一个地理区域内不同点之间的相互关联程度。
城市的可达性越高,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交通成本将会降低,交通效率会提高。
因此,进行可达性分析有助于评估城市规划方案的合理性,为城市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二、可达性评价的指标在可达性评价中,常用指标包括交通方式、交通网络、交通时间和交通成本。
1. 交通方式:不同的交通方式对可达性有直接影响。
城市规划中应该鼓励发展便捷、环保的公共交通工具,例如地铁和公交车,以减少交通拥堵和大气污染。
2. 交通网络:交通网络的密度和覆盖范围决定了城市内不同地点之间的连通程度。
发展完善的交通网络可以提高可达性,减少交通拥堵。
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应该注重建设道路、轨道交通以及自行车等多种交通网络。
3. 交通时间:交通时间是影响可达性的重要因素。
人们通勤、购物、娱乐等活动所需要的时间越少,可达性越高。
因此,城市规划应该合理规划和布局各项服务设施,使不同地区之间的交通时间缩短。
4. 交通成本:除了交通时间外,交通成本也是评价可达性的重要指标。
高昂的交通费用会限制人们的出行选择,降低可达性。
因此,城市规划中应该考虑通过提高交通效率和降低交通成本来提高可达性。
三、可达性分析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可达性分析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下面以几个方面进行具体探讨。
1. 住宅规划在住宅规划中,可达性分析可以帮助决策者选择合适的用地,确保居民生活的便利。
通过评估周边的交通网络和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和商业中心,可以提供更好的住房选择,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
2. 商业规划商业区的规划也需要考虑可达性因素。
通过评估周边的交通网络,确定商业中心所在地的交通便利性,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提高商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3. 公共设施规划公共设施的规划也需要考虑可达性分析。
交通拥堵时空演化规律及预测研究
交通拥堵时空演化规律及预测研究交通拥堵早已成为城市快速发展的附带问题,随着车辆增加以及城市规划的并不完善,交通拥堵现象越来越严重。
然而,虽然交通拥堵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不便,但是研究交通拥堵时空演化规律及预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交通拥堵问题。
交通拥堵的时空演化规律交通拥堵的时空演化规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空间演化、时序演化和特征演化。
首先,空间演化是指交通拥堵所涉及的空间范围。
交通拥堵一般是在路段、路口或区域内出现。
路段或路口通常是交叉口、路口以及附近道路环境拥堵造成的。
而区域内的拥堵则可以是受到区域周边道路网络影响所引起的。
其次,时序演化是指交通拥堵的时间分布规律。
一般来说,交通拥堵会出现在交通拥堵的高峰期,例如早晚高峰以及假日等。
最后,特征演化主要是描述交通拥堵的特性。
交通拥堵表现为速度慢、通行时间长,同时还伴随着排放的废气和车辆噪音等问题。
交通拥堵的特征演化也取决于路段/路口的规模、通过的车辆种类和流量等因素。
交通拥堵的预测方法针对交通拥堵问题,预测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通过预测,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交通拥堵带来的影响。
现在我们来介绍一些交通拥堵的预测方法。
1. 历史数据预测法历史数据预测法是一种通过分析历史数据的方法来预测未来交通拥堵情况。
使用历史数据预测法需要有足够的历史数据,并且数据质量要求较高。
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对未来因素的考虑较少,难以应对突发事件的影响。
2. 人为干预预测法人为干预预测法是一种比较简单却有效的交通拥堵预测方法。
通过在交通重要节点放置监控设备以及实时收集路况信息,预测出拥堵情况,进而采取相应措施。
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监测设备数量有限以及预测准确性依赖于人的主观因素。
3. 模型预测法模型预测法是一种基于数学模型来预测交通拥堵的方法。
这种方法通常使用计算机模拟,针对不同的路段/路口和车辆流量设计各种数学模型,通过模型输出结果进行预测。
模型预测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历史预测法和人为干预预测法的局限性,可以更好地应对复杂的交通网络条件。
城市交通拥堵时空分布及规律研究
城市交通拥堵时空分布及规律研究城市交通拥堵一直是大多数城市面临的难题,不仅影响了人们的出行效率,也加重了公共资源的负担,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很多不利因素。
为了更好地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需要进行交通拥堵时空分布及规律的研究。
1.城市交通拥堵的时空分布城市交通拥堵的时空分布是指市区交通拥堵的分布情况及车流量的分布规律。
一般来说,城市交通拥堵的时空分布与城市规划、城市形态、交通网络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
在城市规划上,如果交通系统缺乏规划、布局不合理,或者是道路、交通枢纽的设计不合理,都会导致城市交通拥堵。
通常,城市的主干道越宽敞,交通流量就越大;而如果与主干道相连的小街巷过于复杂、纵横交错,则会阻碍交通的流通。
城市形态对城市交通拥堵也有重要的影响。
城市中心区域的道路交通发展与其建筑高度和总体用途相吻合,如果是住宅区,则以小面积、多层的住宅为主,并且要有足够的绿化带;而商业圈则要想办法减少客流量在中心集中,让客流更分散。
交通网络也是影响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因素。
城市交通网络疏导不畅、唯一通道容易拥堵且难以疏导,而交通支撑不健全的地区就缺乏连接各交通模式及节点的有效设施,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城市交通拥堵。
2.城市交通拥堵的规律城市交通拥堵的规律是指城市中交通拥堵的发生规律,以及它的发展和演化趋势的规律。
对于城市交通拥堵的发生规律,在现代城市交通管理中,经常采用实时监测的方式对交通状况进行评估。
交通拥堵的发生缘由大多能通过模式判别方法得到规律。
从交通拥堵的机理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几类:中心城区道路网分布和周边扼流点的压力态势、热点景点游览流拥、交叉口控制不当等,这些都成为迅速预处理交通拥堵孕育机制。
此外,交通管理部门还需要对交通拥堵的演化趋势进行分析。
例如,根据不同的区域、时间、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可以得到不同的拥堵时间段和交通流分布区域的规律。
通过研究这些规律,可以为交通拥堵预警和疏解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城市交通拥堵时空分布及规律的研究对交通治理和城市规划是非常重要的。
城市交通枢纽规划中的可达性分析
城市交通枢纽规划中的可达性分析引言城市交通枢纽规划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着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而在城市交通枢纽规划中,可达性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能够帮助规划者评估和改善城市交通系统的效率和便利性。
本文将探讨城市交通枢纽规划中的可达性分析方法和应用,并分析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一、可达性分析的概念和意义可达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时间和成本内到达目的地的能力。
在城市交通规划中,可达性分析是通过定量和定性的方法来评估不同地区的交通便利程度。
它可以帮助规划者了解不同区域的交通状况,发现交通瓶颈和不便之处,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可达性分析还可以帮助规划者评估交通枢纽的布局和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
可达性分析的意义在于它能够为城市交通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不同区域的可达性进行评估,规划者可以了解到人们在不同区域的出行需求和出行方式,从而制定出合理的交通规划方案。
此外,可达性分析还可以帮助规划者预测未来的交通需求,为城市的长远发展提供参考。
二、可达性分析的方法和指标可达性分析的方法和指标有很多种,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和指标。
1. 出行时间指标:出行时间是人们选择交通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
可以通过测量不同区域到达目的地所需的时间来评估其可达性。
出行时间指标可以分为平均出行时间和最大出行时间两种。
平均出行时间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的整体交通状况,而最大出行时间则可以反映交通拥堵情况。
2. 公共交通可达性指标:公共交通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城市可达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公共交通可达性指标可以通过计算不同区域到最近的公交站点或地铁站点的距离来评估。
这个指标可以反映人们使用公共交通的便利程度。
3. 道路网络可达性指标:道路网络是城市交通系统的基础设施,它的连通性和流畅性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可达性。
可以通过计算不同区域到最近的道路网络节点的距离来评估道路网络的可达性。
这个指标可以反映人们使用私家车的便利程度。
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规划中的可达性分析
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规划中的可达性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成为了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公共交通的可达性是评估城市交通系统效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将从可达性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分析方法等方面,对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规划中的可达性进行深入探讨。
一、可达性的概念可达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时间和成本内到达某一地点的便利程度。
它是交通系统对城市居民提供服务的能力的度量,也是城市交通规划的核心目标之一。
可达性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的出行选择、交通效率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可达性的影响因素1. 交通网络布局:城市公共交通的可达性与交通网络的布局密切相关。
交通网络的完善与否、交通线路的覆盖范围以及交通节点的合理设置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公共交通的可达性水平。
2. 交通运营效率:公共交通的运营效率是影响可达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运营效率包括车辆的频次、运行速度、运行时间等。
高效运营的公共交通系统能够提高居民的出行效率,提升可达性水平。
3. 地理环境因素:城市的地理环境也会对可达性产生影响。
例如,地形起伏、水系交通等都会对交通网络的布局和运营产生一定的制约。
同时,城市的人口密度分布、土地利用结构等也会影响到公共交通的可达性。
4. 社会经济因素:城市的社会经济因素也会对可达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城市的收入水平、就业分布、人口流动等都会影响到居民对公共交通的需求以及出行行为。
三、可达性分析方法1. 换乘分析:换乘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常见的出行方式。
通过分析换乘的便利程度、换乘时间以及换乘站点的布局等因素,可以评估公共交通系统的可达性水平。
换乘分析可以通过调查问卷、GPS数据以及模型模拟等方法进行。
2. 覆盖范围分析:覆盖范围分析是评估公共交通系统服务范围的方法之一。
通过分析公交线路的覆盖范围以及线路密度,可以评估不同地区的可达性水平。
覆盖范围分析可以使用GIS技术进行空间分析,结合人口分布和出行需求进行综合评估。
交通网络可达性空间分析研究
交通网络可达性空间分析研究随着城市化不断推进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交通网络的构建越来越重要,不仅对城市各种产业的发展而言,也对人民的出行、生活、工作等方面有着重大的影响。
而交通网络可达性空间分析就是以交通网络作为分析对象,研究城市交通网络的性能和作用,为城市交通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交通网络可达性空间分析需要了解交通网络的网络结构。
交通网络是由不同类型的交通线路(公路、铁路、地铁、轻轨、公交等)构成的网络,以其在城市或者区域范围内的联系和导通性来描述城市交通的联系与流通。
交通网络的节点是城市或区域内的交通枢纽,交通线是连接各个节点的通道。
其次,交通网络可达性空间分析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网络范围内的城市区域可达性。
城市区域可达性是一个衡量城市区域交通便利程度的指标,旨在描述市民出行的自由度和便利度。
不同的城市区域可达性状况,将对居民生活、工作和旅游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同时,交通网络可达性空间分析研究还需要综合考虑各种交通方式的网络效应。
各种交通方式的网络效应影响城市区域可达性和交通网络的作用效率。
越多的交通方式,越高的网络效应,城市交通网络的可达性将更加丰富和完备。
另外,交通网络的建设和发展旨在尽可能为市民提供便利。
因此,判断和提高交通网络的可达性空间分析指标非常必要。
可通过建立具体的交通可达性指标体系体现出交通网络的性能和作用。
例如,城市道路交通可达性,通常表示为在单位时间内可到达某一目的地的道路网规模、疏导能力和交通延误等因素的评价指标,或者采用总交通导入量、出现拥堵的时间或起始点周围的交通拥堵情况等标准来评估。
此外,城市公共交通可达性通常表示为在单位时间内到达某一目的地的公共交通网的覆盖范围、公共交通线路的运行时刻表和公共交通站点的设施等方面的标准。
交通网络可达性空间分析是城市规划及交通运输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它为城市建设、交通规划和交通发展等方面提供了依据和方向。
通过深入研究交通网络可达性空间分析,可以更好地促进城市交通现代化,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优化城市发展布局,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可达性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可达性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本文概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交通系统的日益复杂,可达性研究在交通规划、城市规划、地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可达性,简单来说,是指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便利程度,它不仅反映了交通基础设施的布局和效率,更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社会公平与经济发展。
因此,对可达性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优化城市交通网络,提高出行效率,还能为城市规划者提供决策依据,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旨在回顾可达性研究的发展历程,梳理现有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分析可达性研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文章将首先回顾可达性研究的起源和发展,阐述可达性概念的演变及其内涵的拓展。
接着,将重点介绍可达性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常用方法,包括空间可达性、时间可达性、经济可达性等多维度评价模型,以及基于GIS、大数据等技术的分析方法。
随后,文章将展示可达性研究在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地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应用实践,探讨可达性对城市发展、居民出行、社会公平等方面的影响。
文章将展望可达性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探讨如何结合新技术、新方法,推动可达性研究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可达性研究的历史回顾可达性研究作为地理学、城市规划、交通运输、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其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中期。
初期的研究主要关注物理可达性,即基于交通网络和地理距离的可达性评估。
随着研究的深入,可达性的内涵逐渐扩展,涵盖了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可达性研究开始关注不同群体之间的可达性差异,如不同收入群体、不同种族群体等。
这一阶段的研究揭示了可达性与社会公正、社会排斥等问题的紧密联系。
进入21世纪,可达性研究更加注重多维度的整合,综合考虑交通、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形成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研究框架。
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大数据的快速发展,可达性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 交通网络可达性空间格局 利用式(1)计算不同时间断面下重庆市 38 个区
县节点的可达性值,并采用克里金(Kriging)插值的 方法得出空间格局图(图 2)。
可达性空间分布具有以主城区为中心向外围 区县逐渐减弱的“核心-边缘”特征,可达性等值线 总体上呈现出不规则环形的分布特点。在选取的 5 个时间断面上,边缘区县可达性值始终比较高,其 中城口县及周边地区一直是可达性最差的区域,而 主城区的可达性值始终较低。这主要因为可达性 和研究区域的地理几何位置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分布上具有距离衰减特征,即距离区域中心越 远,可达性越差。渝中区等主城区县位于重庆市区 域的几何中心,而城口县则位于区域东北部边缘, 并且受到地形地质的影响不利于巫山、奉节、巫 溪、城口、秀山等由于距离主城区距离远,地势起伏 大,以及政策因素等造成道路建设起步晚,发展慢, 可达性较差。从 1997-2012 年来看,北碚区、江津 区、潼南区、长寿县的交通可达性波动较大,这是因 为不同时间段内重庆市对各区县的交通道路发展 规划不同,造成有些年份交通建设改善程度相对微 弱,有些年份交通改善程度相对较强。 3.3 交通网络可达性动态演化特征和规律
第 17 卷 第 1 期 2015 年 1 月
Vol.17, No.1 Jan., 2015
重庆市交通网络的可达性时空特征 及其演化规律
肖京格 1,周廷刚 1,2,3*,姚林虎 1,廖 莎 1,何惠丽 1
(1.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 400715;2.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715; 3. 重庆市地理空间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 401174)
究。E-mail: zhoutg@
1期
肖京格 等:重庆市交通网络的可达性时空特征及其演化规律
55
模拟时间断面,对未来交通演化情况进行模拟和 评价。
考虑到节点在区域内的重要程度、代表性,以 及数据的可获取性,选择重庆市 38 个区县级行政单 位的政府所在地为节点。因不同年份重庆行政区 划有所调整,为使研究具有可比性,以 2012 年行政 区划为基准。在交通运输方式选择方面,对于航空 运输,重庆只有江北与万州 2 个机场,且只包括省际 航班和国际航班,对重庆市域内各区县间交通可达 性水平的影响不大;对于水路运输,从 1997 年到 2012 年时间段内,航运里程、河网分布及码头泊位 数等影响航运的基础设施变化不大,只是港口吞吐 量及进出港船舶数有明显增加。本文旨在探讨可 达性的时空特征和演化规律,故水路运输的影响权 重不大;而陆地交通不仅在连通各区县节点,以及 促进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研 究选取的整个时间段内也有明显的变化,故本文以 陆路交通为代表,对重庆交通网络可达性时空特征 及演化规律进行研究。
优于区域平均水平,大于 1 说明其可达性水平比区
域平均水平差。
为了进一步表明不同年份重庆交通的区域不 均衡性,引入标准差系数,它是衡量要素特征差异
性的常用指标,计算公式为:
n
∑(
Ai
-
Aˉ)2
i=1
∂=
n Aˉ
(3)
式(3)中,∂ 代表标准差系数;Ai 代表 i 节点的
可达性值;Aˉ 代表全部节点的可达性均值;n 代表
对于可达性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12-15],国内可 达性研究较晚,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特定区域可 达性现状及演化特征、交通网络格局演变对区域发 展的影响[16-17]、交通可达性动态演化以及空间格局 变化[18-19]、可达性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0-22]等方面。
重庆成为直辖市以来,大力加强交通基础设施 建设,相继实现“8 小时”和“4 小时”交通工程,为社 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为了有效评价重庆 交通网络的通达性,本研究在 GIS 支持下,对重庆 市 38 个节点区县的陆路交通网络可达性时空演化 特征及规律进行了探索。
由于 5 个时间断面内各区县节点可达性值的大 小关系变化相对稳定,故利用式(2)所求的可达性系 数值域范围([0.4, 0.7)、[0.7, 0.9)、[0.9, 1.2)、[1.2, + ∞ )) 把各节点可达性水平划分为优、良、中等、差 4 个等 级。在选取的研究时间段内始终处于可达性好层 面的区县有巴南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沙坪坝 区、江北区、渝中区、南岸区、渝北区,这些区县为重 庆主城区的主要部分,区域发展历史悠久,道路基 础较好,且为重点发展区域,不同时间断面下均有 多条公路干线构成辐射性交通网络。可达性较好 的区县有荣昌、永川、北碚、涪陵、南川、綦江、武隆、 垫江、梁平、丰都、合川、长寿、璧山,这些区县与主 城区距离较近,是连接主城与周边区县的纽带,同 时这些区县受主城区的辐射影响较大,可达性较
收稿日期:2013-12-09;修回日期:2014-04-12.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0141063500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XDJK2013C079)。 作者简介:肖京格(1992-),男,河北保定人,本科生,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研究。E-mail: xiaojgswu@ *通讯作者:周廷刚(1971-),男,四川南部县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及生态环境遥感研
由每个年份的可达性均值变化(图 3)可知,可 达性均值整体呈下降趋势,但每一时间段内下降的 差值不同,线段的斜率不同。为进一步分析,根据 每一时间段可达性变化情况,绘制了可达性变化量 的插值图(图 4)。
力模型法、概率法、等值线法、累积机会法、平衡系 数法,以及基于矩阵的拓扑法等。其中,距离法在 交通网络空间格局演变研究领域应用较多,又分为 最短时间距离和加权平均旅行时间距离[23-26]。由于 交通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从
合理性与可操作性角度考虑,本文采用加权平均旅
行时间指标进行评价,其计算公式为:
节点数目。标准差系数越小,表明研究区内的可达
性差异越小。
3 交通可达性时空特征及演化规律分析
3.1 公路与铁路交通网络的时空演化 自 1997 年重庆直辖以来,重庆的公路与铁路交
通获得了快速发展,道路等级、密度大幅度提升。 各年份交通网络分布情况如图 1 所示。从 1997 年 开始,相继开工建设渝黔路一期、长涪路、渝合路、 上界路、万梁路 5 条高速公路,约 270 km,到 2000 年 8 月,重庆的道路网络已完全形成了“一环四射”的 格局。此后,交通建设进一步推进,至 2004 年初,实
( ) n
∑ Tij × Mj
Ai = i=1 n
∑Mj
i=1
(1)
式(1)中,Ai 是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值,代表节点
i 在交通网络中的可达性;Tij 代表节点 i 到节点 j
的最短旅行时间;n 代表研究区域中选定的节点个
数;Mj 代表节点 j 所占的权重,反映区域规模对节
点可达性的影响,通常采用的衡量指标为节点的区
1 引言
交通运输系统是国家和区域综合发展的先行 条件[1],合理的交通运输网络不仅可以极大提高区域 的运输能力,还可为区域的开发提供依托轴线[2-4],因 此,研究区域交通变化发展状况,对把握地区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5-6]。度量一个区域交通网络结构有 效性的重要指标是交通可达性 。 [7] 可达性(又称通 达性)是指通过特定的交通网络从起始地点到达目 的区位的难易程度,通常可用旅行时间、空间距离 及运输费用等指标来衡量[8-11]。
56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5 年
图 1 各年份交通网络分布 Fig. 1 The distribution of traffic network in each year
现了“8 小时重庆”的道路建设目标。2008 年,渝遂 高速公路全线贯通,重庆到泸州的高速公路、渝南 高速公路相继贯通,继而川渝两地的高速公路增至 5 条。同时,襄渝铁路二线于 2008 年底建成,此次 增建的二线长度约 507 km。2012 年,“4 小时重庆” 快速贯通的目标成为现实,从此重庆市大体上形成 了“二环八射”的交通网络格局。
2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1997 年重庆被增设为直辖市;2004 年完成了“8
小时重庆,半小时主城”的道路建设目标;2012 年基 本实现“4 小时重庆”工程,因此本文选取以上 3 个 年份作为基础时间断面。为增加数据的连续和可 参考性,增设 2001 年和 2008 年 2 个时间断面。在此 基础上,根据重庆市交通建设规划,设置 2020 年为
域生产总值。 Ai 值越大,可达性越低。 为增强结果数据的可比性,客观反映各区县节
点的可达性差异,采用可达性系数指标对其进行归
一化处理。计算公式如下:
∑ A′i
=
Ai × n
æ
ç
è
i
n =
1
Ai
ö
÷
ø
(2)
式(2)中,A′i 代表节点 i 的可达性系数,其他参
数的定义同式(1)。 A′i 小于 1 表明该节点的可达性
达性相对较差。从图 2 可看出,1997-2012 年可达 性等值线趋于平滑、均匀,整体上得以优化改善,其 中,可达性提升最明显的是渝东北翼地区。进一步 分析可知,重庆直辖后加快了高速路网的建设,多 条省内高速公路的新建大大改善了渝东北翼地区 整体的交通网络通达性。可达性空间格局的优化 反映了路网的完善与建设对提高区域可达性水平 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说明重庆市交通网络建设 正趋于空间均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