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地分析沉降史作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题目

说明层号底界深度(m)底界年龄(Ma)

7 450 10.3

6 1090 15.4

本层顶剥蚀215米,间断时间2.1Ma 5 2060 24.6

4 2821 28.4

3 4433 33.1

底界沉积时水深230米 2 5421 37.6

1 6643 40.3

已知:地幔密度:3.3,沉积物密度2.5。地表孔隙度48%,3000米深度孔隙度14%,不考虑砂泥变化。(1)编制基底沉降史和构造沉降史图;(2)编制埋藏史图;(3)分析说明盆地的沉降特征。

作业方法与步骤

一、利用回剥法绘制埋藏史图

回剥法绘制埋藏史图,是根据沉积压实原理,从已知的单井分层参数出发,按照地质年代由新到老的顺序逐层剥去,剥蚀恢复过程中考虑了沉积压实、沉积间断、地层剥蚀等地质要素,直至全部地层剥完为止。如下图(图1)模型所示:

图1 剥蚀厚度恢复模型

回剥技术采用地层骨架厚度不变压实模型:即在地层的沉积压缩过程中,压实只是导致孔隙度减小,而骨架体积不变。使用该模型恢复地层的沉降史,实质上是恢复地层中的孔隙度演化过程,因此可以借助孔-深关系来恢复古厚度。即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地层的上覆盖层也增加,导致孔隙度变小,体积减小。可以假定地层的横向位置在沉降过程中不变,而仅是纵向位置变化。因此,地层体积变小就归结为地层厚度变小。在正常压实情况下,孔隙度和深度关系服从指数分布:

cz

-

Φe

=

Φ

(1.1)

其中,Φ是深度为z 时的孔隙度,Φ0为地表孔隙度,c 为压实系数。

根据已知条件:地表孔隙度48%;3000米深度孔隙度14%。将其带入到式(1.1),两个未知数列方程,可计算出压实常数:

c=4.107×10-4

沉积层孔隙度在受压实过程中,沉积物骨架部分的体积不变,只有孔隙部分发生变化。如果某层深度Z 1至Z 2时(Z 2>Z 1),层内孔隙所占体积V m 为:

[]

2

12

1

e -e e 00cz cz z z cz m c

dz V ---Φ=

Φ=

(1.2) 设地层总体积为V ,岩石颗粒体积为s V ,则

w s V V V += (1.3)

纯岩石颗粒的高度H s

[]

2

1e -e )(012cz cz s c

z z H --Φ-

-= (1.4) 由公式(1.4)可以导出

[]

2

1e

-e )(012cz cz s c

z H z --Φ+

+= (1.5) 首先,现今各地层的厚度(单位m )如下:450,640,970,761,1612,988,1222;并由公式(1.4)计算出各地层的骨架厚度(单位m )如下:253,415,725,626,1434,925,1172。(具体计算过程可用程序解决!)然后按照地质年代由新到老地逐层回剥,每剥一层把所有的地层重新计算。

当剥掉地层7时,地层6的顶界为0,其底界等于当Z 1为零和H S =415m 时由公式(1.5)计算得到的Z 2等于711m ;地层6的底界等于711m 加上当Z 1等于711m 和H S =725m 时由公式(1.5)迭代得到的Z 2等于1736 m ;……以此类推,成果见下表:

表1 剥蚀厚度恢复数据统计表

依据以上数据,可以绘出如下埋藏史图(图2),或者直接用国际上的盆地模拟软件进行单井模拟,得出的效果(图3)相差不大,说明计算的正确:

40.3

37.6

33.1

28.4

24.6

15.4

10.3

17.5

01000200030004000

50006000

7000

05101520

2530354045地质年代/Ma 深度/M a

层号

65

43

2

1

7

图2 沉积埋藏史图

图3 PetroMod 沉埋藏史模拟图

二、编制基底沉降史和构造沉降史图

要编制基底沉降史和构造沉降史图,必须通过建立各地层的埋藏史,也就是各地层的总沉降史,如第一问所作。总沉降量由负荷沉降量和构造沉降量两部分组成。如果求出负荷沉降量,然后在总沉降量中减去负荷沉降量就得到构造沉降量。

总沉降量S t 等于负荷沉降S l 与构造沉降S s 之和,即:

s t S S S +=1

所以: l t s S S S -= (2.1)

总沉降量S t 是通过地层回剥求出的,含有埋藏深度z 和水深z w 两个部分:

w t z z S -= (2.2) 根据艾里(Airy)模型:(艾里—海斯堪宁均衡模型(Airy-Hayskanen isostatic model ):在作均衡重力校正时,芬兰人海斯堪宁对艾里地壳均衡假说中的补偿质量作了适当的量化,作了如下简单假设:完全均匀补偿,地壳密度处处相等,壳下层的密度大于地壳的密度,山脉有深入壳下层的轻山根,海洋下面壳下层向上突起,形成反山根,地壳就像漂浮在海洋上的冰山一样漂浮在壳下层上。山脉的轻山根和海洋下的反山根形成补偿质量,山脉的轻山根产生的质量亏损等于山脉的地形质量,海洋的重反山根造成的质量多余等于海洋部分地壳的质量亏损。局部补偿,不管地形横截面积的大小,任何横截面积的地形或海洋都有与其相对应的山根或反山根,山根或反山根的厚度与山脉的高度或海洋的深度成正比。)

z S w

m w

s l ρρρρ--=

(2.3)

将式(2.2)和式(2.3)带入式(2.1),得:

w w

m s

m s z z S +--=

ρρρρ (2.4)

式中:S s —井底的构造沉降,m ;m ρ—地幔密度,g/cm 3;w ρ—地下水密度,g/cm 3;s ρ—沉积物密度,g/cm 3;z —井底埋藏点的深度,m ,由以前的埋藏史得到;z w —井口的水深,m 。(参考前人方法。)

已知:地幔密度:3.3 g/cm 3,沉积物密度2.5 g/cm 3,地下水密度1.0 g/cm 3;并且层2底界沉积时水深230米,由公式(2.4)计算得如下所需数据(表2):

由以上数据可画出构造沉降和基底沉降图(图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