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意象的互文性与文化意象翻译_舒奇志
文化意象的互文性及其翻译策略
关系,同时将文化意象互文性对译语文化的封闭性转变为开放性。
依据关联理论,任何言语交际都是以认知关联为基础的。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活动,其本质是
要目的在于传达原作的意图。译者首要的任务是达到翻译的效度和信度,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接
受者的期待相吻合,在保证传达原作意图的前提下,译语语篇应力求在语旨、语义、语形诸方面向原语语
篇趋同,使所译的文化意象囊括所有相关的文化内涵。 由于源语文本读者对本国文化的熟悉程度超过对异国文化的了解,在分析和理解源语所代表的文
如英语意象习语Two
birds,one
stone源自一个典故,无论其语言形式还是意象语义均为英语读者
・137・
万方数据
所熟悉。如果借用汉语本来就有的意象成语将其译为“一箭双雕”,对汉语读者来说当然容易理解,其
中的信息意图也得到了充分传达,但它所包含的文化意蕴则丢失殆尽。而如果采用异化法将其译为
“一石二鸟”,则保留了这一意象原汁原味的文化特色,将汉语读者带入异国情境,同时也丰富了汉语的
80
is not
80
black is
as
he is
painted的字面直译,好像有人给他画了一幅
painted是一个英语习语,寓意是“不像传说的那么坏”, 因此,这句话应该译成:他并不像人们说的那么坏【9 Jl嚣。 ——借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不少文化意象在物象和寓意方面都非常相似,对此我们完全可以采
背景及其内涵,翻译中切忌生搬硬套,望文生义。如:
翻译研究文化转向视角下《围城》英译本中的隐喻翻译
074《名家名作》·翻译[摘 要] 翻译的过程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国内外很多学者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阐释翻译。
从文化翻译视角,对钱锺书先生的小说《围城》英译本中文化隐喻的翻译进行了分析解读。
[关 键 词] 《围城》;文化意象;隐喻;翻译策略翻译研究文化转向视角下《围城》英译本中的隐喻翻译唐 甜 申卫华翻译是人类的一项活动,人类借助语言进行的交流包括文化交流、文学研究等。
人类文明的发展无疑伴随着多样化的翻译理论。
现代翻译理论在哲学、语言学、文学、跨文化交际学、社会学等领域得到了诠释和再诠释,其成果丰富多彩,进一步完善了我们对翻译理论的研究。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从语言学角度讨论的翻译理论已经转向文化角度。
随着苏珊·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t)和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等翻译领先人物的出现,使20世纪90年代的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
文化研究不再主要强调“对等”和翻译技巧,而是将翻译研究的范围从过去的文本分析扩大到对翻译中的历史和社会因素、译者个人对译文的影响以及其他外部因素对文本的影响的研究。
文化研究理论家建立了翻译理论的一个新分支,在宏观翻译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
基于文化研究理论,笔者拟对小说《围城》(Jeanne Kelly 和Nathan K. Mao 译)隐喻翻译中的文化转译进行分析。
作为一种文化传播方式,翻译中的文化转译一直是文化研究的重点,隐喻通常承载着一种语言最突出的文化特征。
钱锺书小说《围城》中的隐喻蕴含大量中国特有的文化信息,在不同情况下,有些隐喻的转译需要特别注意。
本文主要论述了《围城》中隐喻的文化多样性、文化转译中应遵循的翻译原则以及《围城》隐喻翻译中的一些有效技巧。
一、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现代翻译理论涉及语言间的翻译,包括语言、文学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语言学派将翻译视为“科学”。
语言学派的理论家从更系统的角度研究翻译,更关注语言的语法、句法和语义;关注文本,分析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并找到等效性。
互文视域下的文化意象翻译
互文视域下的文化意象翻译一、文化意象的互文性文化意象并不是孤立的语言符号,它在本质上具有互文性。
根据互文性理论,任何一个文本的构成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这就意味着,文化意象同样是由文化意象的语言符号及其文化所指之间依存联结构成的,是语言符号和文化意义化合而成的结果。
文化意象的互文本质揭示了文化意象在特定的文化话语空间中的参与价值,反映了文化意象及其语言符号、知识代码和文化表象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文化意象的互文性源自其存在的文化母体,同一切其他互文关系一样,必须将其置于它所赖以生存的文化母体中予以考察Ⅲ。
“互文性”概念的提出者法国后结构主义文艺批评家克里斯蒂娃指出,一个文本总会与别的文本发生某种形式的关联,总是处于该民族的哲学、宗教、传统、习俗、传说等所构成的文化体系之中,同时又与世界上别的民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由于所属文化圈的隔膜,互文性的关联往往不为其他文化体系中的人们所熟悉,从而成为翻译中的“超语言因素”,构成理解与交际的障碍。
可见,文化母体约束了文化意象的互文性,但文化意象的“互涉”、“互为释义”从广义上讲,不只是存在于语内文本和文化内,由于人类经验的普遍性,文化意象的互文性可扩展至人类文明的母体中,并以其文化特色构成对其他文化母体的吸引和渗透,使文化意象跨越语际文本和文化成为可能。
文化意象由物象和寓意两个部分组成。
物象是形成意象的客观事实,是信息意义的载体;寓意则是物象在一定语言文化环境中的引申意义。
意象的功能是指在不同的语境中,以具体来表现抽象,以已知或易知来启迪未知或难知。
如苏轼在其著名的《前赤壁赋》中用形象的语言写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其中,蜉蝣这种朝生暮死的小昆虫是汉语言读者所熟悉的文化意象,诗人在此用这种独特的意象来比喻人生的短暂和人的渺小,体现了诗人独特的创作风格和高超的艺术水平。
由此可知,文本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语言文字符号,还包含了社会、历史、文化、意识形态等语言之外的因素。
互文性视阈下英语习语中的文化意象及其翻译
结晶 , 集 中反 映 了不 同民族 的思 维方 式 、 审美情 趣 和 传 统 习俗 。 习语 的翻译 也就 是其 所蕴 含 的文化 意 象
互 文 性理 论是 法 国符 号 学家 、 女权 主义 批 评 家
朱丽娅 ・ 克里斯蒂娃最先提 出和论述 的。1 9 6 9年 她在《 符号学 , 语意分析研究》 中提到 : “ 任何一篇文
2 0 1 3 年 2月
蚌埤学院 学稚
J o u r n a l o f B e n g b u C o l l e g e
第 2卷
第 1 期
F e b. 20 l 3 Vo 1 . 2, No .1
互 文 性 视 阈下 英 语 习语 中的 文 化 意 象及 其翻 译
语言 是 文化 的载 体 , 习语 是 语 言 的精 华 。 习语 是人 们在 漫 长 的社 会 历史 中所 累积 下来 的文化 沉淀 在语 言层 面上 的表 现 , 带 有 浓厚 的 民族 色彩 和 鲜 明 的文 化 内涵 。 习语 的形成 与语 言所 属 的 民族 文 化 紧
有助于处理好英语 信息和汉语信息之 间的完整传 递, 从 而尽 量 减少 文化 缺损 。
有一 个共 同点 : 互 文 性 涉及 到 的是 某 个 特定 的文 本
的传递 , 英汉习语的翻译不得不面对文化意象传递 这一令人人 们 对 翻 译 的研 究 逐 渐 深 入。英汉 习语翻译 中引入互文性理论 , 对 习语 中所
文化意象的互文性及其翻译策略
文化意象的互文性及其翻译策略孙桂英【摘要】文化意象翻译的实质是体现文本间文化意蕴的吸收与转化.为保存源语文化意象原有的文化特质和蕴涵,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是一种必然,同时必须权衡译语文化的互文接受能力,才能将源语文化意象的互文性映现至译语文化,产生出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相互作用后的新的文化意象.着眼于文化意象的互文性,探讨互文性与文化意象翻译的关联性以及文化意象的翻译转换策略,规避可能出现的消极互文干扰,对于翻译这一具有明显互文属性的文本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学术交流》【年(卷),期】2011(000)011【总页数】4页(P136-139)【关键词】文化意象;互文性;源语文化;译语文化;翻译【作者】孙桂英【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河南开封475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12;H315.9任何语言都包含着广袤而深邃的文化蕴涵,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是跨文化交际的最主要的手段。
”[1]139同时,语言又往往呈现出丰富而多姿的文化意象。
文化意象依赖特定的文化母体而存在,互文性是其本质属性。
当文化意象需要借助语言转换至另一种文化体系时,要做到源语和译语完全的文化对等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文化意象的翻译并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符号转换,更是具有不同社会特征的两种文化之间的转换。
翻译的可能性建立在文化的共性上,翻译的局限性建立在文化的个性上。
不同文化的共性与个性为翻译提供新的译语语言及文化参照,推动翻译语境的变化与发展,从而构建了更加合理完备、广泛公认的翻译语境,使翻译成为可能。
尤其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文化语境下,探索文化意象的互文性及其翻译对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合作更具有深刻而广泛的现实意义。
1.1 文化意象的内涵。
“意象”是一个古老的概念,英国《现代评论术语词典》这样界定“意象”:“任何由文学语言所引起的可感效应,任何感人的语言、暗喻和象征,任何形象,都可以被称为意象。
关联论视角下文化意象的互文性翻译
关联论视角下文化意象的互文性翻译作者:赵慧来源:《亚太教育》2016年第11期摘要:文化意象体现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具有本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
吸收与转化文本间的文化意蕴是其互文性翻译的实质。
关联论作为一种言语交际和认知理论,对文化互文性翻译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从关联论出发,采取合适的翻译方法是保存源语文化意象原有的文化特质和意蕴的一种必然。
本文着眼于文化意象的互文性,试图探讨最佳关联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关联论;文化意象;互文性;翻译文化意象存在于特定的文化母体中,其本质属性是互文性。
除了语言层面的语码转换,文化意象的翻译还是一种传递文化意义的跨文化转换。
关联论从认知语用角度阐释了翻译过程,翻译时寻找互文性的过程就是在不同的文本中寻找最佳关联的过程。
文化意象是最难把握的部分,因为相同意象在不同民族文化中往往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特别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语境下,世界各国文化相互融合、交流和渗透的背景下,探索文化意象的互文性翻译具有深远的社会现实意义。
一、文化意象的互文性1966年,JuliaKristeva首先提出“任何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这一概念。
她认为互文性文本之间既有空间上的组合关系,又有时间上的聚合关系,它体现历时与共时、时间和空间的统一。
根据互文性理论,文化意象也不是单独存在的语言符号,是语言符号和文化意义结合的产物。
所以,本质上文化意象具有互文性。
这种互文性本质体现了文化意象在某个特定文化语言中的参与,反映了文化意象与其语言符号、知识代码和文化意义之间的关系。
文化意象的互文性来自于它所存在的文化母体,互文关系必须放在文化母体中考察,母体结构对文化意象有约束作用。
因为文化意象的互文性受到了文化母体的约束,所以当我们将它翻译到别的文化母体中时,首先,要始终保证原语文化母体的约束作用,把原语文化的互文意义尽可能的体现出来;其次,为了弥补翻译过程中在交际意图上出现的文化亏损,译者必须在译语文化中构建一种具有约束作用的规则,将两种文化内涵结合起来,才能体现作品的原貌。
汉英翻译中文化意象及处理
汉英翻译中文化意象及处理【论文关键词】:翻译; 文化意象; 翻译策略【论文摘要】:文化意象是各个民族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结晶,具有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
在汉英翻译中,应尽量保留原文意象,同时还要采取其它策略恰当地处理文化意象问题。
一、文化意象的界定根据辞海的解释,意象是表象的一种。
即由记忆表象或现有知觉形象改造而成的思想性表象。
文艺创作过程中意象亦称"审美意象",是想象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生发,而在作者头脑中形成的形象显现。
由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语言历史、社会习俗、价值观念以及文学传统等,意象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饱含着丰富的内涵文化信急。
一般说来,文化意象大多凝聚着各个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结晶,其中相当一部分文化意象还与各个民族的传说以及各个民族初民时一期的图腾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各个民族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它们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语言里,出现在一代又一代的文艺作品里,它们慢慢形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了相对固定、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彼此间就立刻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的沟通。
文化意象蕴含的浓厚的文化色彩通常使得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语言不可译和文化不可译性。
前者是指目标语没有与原语文本相对应的语言形式,后者是指与原语相关的语境特征在译语文化中不存在。
尽管翻译时困难重重,人类是有共性的,语言也是有共性的,这就构成了语言可译性的基础;不同民族间的往来和文化的大融合则构成了文化可译性的基础。
总的来说,只要采取适当的方法策略,文化意象的可译性还是大于不可译性的。
二、汉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处理翻译是信息的传输,文化意象翻译就是文化信息的传输。
传达文化意象,一是译者的职责,即译者不应满足于传达原文文化意象的一般意义,而应把尽最大可能传达原文的文化意象也视为自己的一种职责。
二是对读者的信任,即译者应该相信读者随着民族际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接触到的外来文化日益增多,已经有能力接受带有外来文化印记的各种文化意象。
互文性视野下的中国诗歌文化意象翻译
互文性视野下的中国诗歌文化意象翻译
胡永华
【期刊名称】《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年(卷),期】2022(6)29
【摘要】由于源语和译语的巨大文化差异,文化意象翻译中的文化缺失似有不可避免之势。
后结构主义的互文性理论通过表现不同文本间微妙的内在联系,为文化意象的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
中国诗歌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一直是翻译中比较棘手的问题。
将互文性理论引入中国诗歌翻译研究中,笔者试从意象群的融合和意象的移植两个方面研究诗歌中文化意象的传递,期望有助于真实全面地展示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总页数】4页(P46-49)
【作者】胡永华
【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46
【相关文献】
1.互文性视野下的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象的翻译
2.互文性视野下现代派诗歌翻译与诗歌创作
3.互文性视野下的类书与中国古典诗歌——兼及钱钟书古典诗歌批评话语
4.互文性视野下的诗歌意象互涉解读——以洛夫《因为风的缘故》为例谈诗歌鉴赏的有效方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互文视域下的文化意象翻译
互文视域下的文化意象翻译一、文化意象的互文性文化意象并不是孤立的语言符号,它在本质上具有互文性。
根据互文性理论,任何一个文本的构成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这就意味着,文化意象同样是由文化意象的语言符号及其文化所指之间依存联结构成的,是语言符号和文化意义化合而成的结果。
文化意象的互文本质揭示了文化意象在特定的文化话语空间中的参与价值,反映了文化意象及其语言符号、知识代码和文化表象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文化意象的互文性源自其存在的文化母体,同一切其他互文关系一样,必须将其置于它所赖以生存的文化母体中予以考察Ⅲ。
“互文性”概念的提出者法国后结构主义文艺批评家克里斯蒂娃指出,一个文本总会与别的文本发生某种形式的关联,总是处于该民族的哲学、宗教、传统、习俗、传说等所构成的文化体系之中,同时又与世界上别的民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由于所属文化圈的隔膜,互文性的关联往往不为其他文化体系中的人们所熟悉,从而成为翻译中的“超语言因素”,构成理解与交际的障碍。
可见,文化母体约束了文化意象的互文性,但文化意象的“互涉”、“互为释义”从广义上讲,不只是存在于语内文本和文化内,由于人类经验的普遍性,文化意象的互文性可扩展至人类文明的母体中,并以其文化特色构成对其他文化母体的吸引和渗透,使文化意象跨越语际文本和文化成为可能。
文化意象由物象和寓意两个部分组成。
物象是形成意象的客观事实,是信息意义的载体;寓意则是物象在一定语言文化环境中的引申意义。
意象的功能是指在不同的语境中,以具体来表现抽象,以已知或易知来启迪未知或难知。
如苏轼在其著名的《前赤壁赋》中用形象的语言写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其中,蜉蝣这种朝生暮死的小昆虫是汉语言读者所熟悉的文化意象,诗人在此用这种独特的意象来比喻人生的短暂和人的渺小,体现了诗人独特的创作风格和高超的艺术水平。
由此可知,文本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语言文字符号,还包含了社会、历史、文化、意识形态等语言之外的因素。
中国古典诗词中文化意象的互文性及其英译
中国古典诗词中文化意象的互文性及其英译摘要: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文化意象随处可见。
翻译和阅读这些经典诗词需要很强的互文性鉴赏力。
同时,互文性的使用也给诗歌翻译提供了新的灵感。
在翻译过程中,有的译者因对文化意象考虑不够,没有将其恰当地体现或简单将其删除,就不能完整地传递原语文化的完整性和自主性,造成文化意象的缺失。
以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文化意象为研究对象,提出译者首先要通过语境分析确定一个词是不是具有文化意象,然后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确定某一文化意象在两种语言中引起的联想及独特的感情评价,最后精心地选择翻译策略,可采用直译,意译及替换等翻译方法。
关键词:文化意象;互文性;古典诗词;翻译―意象‖一词既是一个美术学术语,又是一个文学术语,在古今中外的文论和译论中被频繁地使用。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意象说萌生于先秦。
《周易》中有―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说。
―独造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将意象的概念运用到文艺美学中。
意象是―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如身临其境,在情感上受到感染。
‖[1]文化意象是记录文化的语言符号,各民族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精华。
在各个民族悠久的历史中,它们在人们的语言和文学艺术作品里不断地出现,慢慢地就形成了一种文化符号,并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能引起人们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
文化意象有多种表现形式,在《译介学》中,谢天振提到文化意象可以是―一种植物,实有或传说中的飞禽或走兽,一句成语,谚语,一则典故或某个形容性词语中的形象或喻体,甚至可以是某个数字。
‖[2]181―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诗歌通常形式简短但寓意深刻,在不同民族中都被看成是可涵盖一切文艺形式的最高的艺术审美形式。
特别是中国的古典诗歌,因其多种多样的文化意象,可谓将这一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同时,这些文化意象还负载着极为强烈的文化意义,相当大一部分与本民族的传说、典故、比喻、成语、谚语和风俗习惯等等有密切的联系,能够唤起本民族的文化群体中人们非常强烈的文化认同,对他们来说,联想意义与意象本身融为一体,与本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互文性。
从互文性视角看李清照词中文化意象的翻译
从互文性视角看李清照词中文化意象的翻译摘要:宋词,中国诗歌中光彩夺目的明珠,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是中国诗歌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李清照,作为宋词的代表人物,其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因此,对李词的研究更是中国文学史的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本文致力于从互文性视角出发分析李词不同版本的文化意象的翻译。
本文将文化意象分为三大类:动物意象,植物意象和典故,用互文理论一一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在互文性理论的指导下,同化和异化是翻译文化意象的两种主要策略。
在互文性理论的指导下,诗歌翻译的空间得到了空前的提升。
互文性也拓宽人们理解诗歌原文的思维,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和翻译视角。
关键词:互文性理论;李清照的词;文化意象Analysis of Cultrual Image Translation in Li Qingzhao’s Lyrics from Intertextual PerspectiveAbstract: Song Ci, one of the brilliant pearls in the treasure-house of Chinese literature, sharing the same fame with Tang Poems and Yuan Qu, is a significant part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etry. Li Qingzhao is universally considered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Song Ci, whose works enjoy the great importance of position in literature and hist ory. Therefore Li’s lyrics are significant resourses to study Chinese literature which have brought both attention from home and abroad. Studies on translations of Li’s lyrics are plentiful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This research aims to analyse the trans lation of cultural images in Li’s lyrics from intertextual perspective by comparing different English versions . This thesis divides cultural images into three categories: animals, plants and allusions, and studies the way to translate these images into English versions from intertextual perspective.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two strategies to translate cultural images based on the intertextuality, one is domestication, the other is foreignization. With the guidance of intertextuality theory, the translation space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is broadened. Intertextuality also inspires people’s thoughts to understand the original texts, and provides a new opportunity and horizon for translation.Key words: intertextuality;Li Qingzhao’s lyrics; cultural image sAnalysis of Cultrual Image Translation in Li Qingzhao’s Lyrics from Intertextual Perspective1.Introduction1.1 Research BackgroundSong Ci, one of the brilliant pearls in the treasure-house of Chinese literature, sharing the same fame with Tang Poems and Yuan Qu,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fac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its style - bold faction and graceful faction. Li Qingzhao is universally considered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graceful faction of Song Ci, whose works enjoy the great importance of position i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history. Her early works were mainly under the theme of natural scenery to express her lovesick emotions. Li’s later works focused on her worries about the situation of the nation and homesickness, expressing her sorrow in isolated life. She was good at using line drawing to convey her acute feelings towards surroundings. Thus there are tremendous cultural images in her poems. Li Qingzhao’s lyrics are good models for scholars to study cultural images. However,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are mainly based on criteria of translation, comments on translated texts, the emotions and the meaning of the poem, and the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English versions. The studies of cultural image translation is comparatively few. And the studies from intertextual perspective is even much fewer. This research aims to analyze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images in Li’s lyrics from intertextual perspective by comparing different English versions.1.2 Research SignificanceCultural images are simply not isolated language signals. Actually, intertextuality is the essence of cultural images. That is translation is not only the code-switching in language level, but also the cross-cultural transformation in culture level. Intertextuality theory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ranslation, for translation itself is actually an intertextual activity. According to intertextuality, there exists intertext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When it comes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source text and creation of the target text, translators have to relate them with other texts.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images requires the translators to realize the。
互文性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翻译
互文性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翻译
郭诗宇
【期刊名称】《绿色科技》
【年(卷),期】2017(000)017
【摘要】指出了互文性理论对文本翻译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从互文性的视角出发,探讨了三个经典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翻译中的互文性应用,并从精读、跨文化思考、炼词三个角度提出了古典诗词意象翻译的策略.
【总页数】3页(P206-208)
【作者】郭诗宇
【作者单位】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武汉430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
【相关文献】
1.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 [J], 陈柯;张闯
2.互文性视野下的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象的翻译 [J], 曾品
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 [J], 陈柯;张闯;
4.互文性理论视域下的中国文化意象翻译 [J], 刘静;王一君
5.文化翻译观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词中花类意象英译研究 [J], 褚金芝; 荆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化意象互文性的限度与翻译策略取向
文化意象互文性的限度与翻译策略取向
马慈祥
【期刊名称】《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00)005
【摘要】近年来互文性理论在翻译中得到广泛应用,这不仅是对当前翻译理论的补充,同时也拓展了译者的视角.然而,文本互文性和文化意象互文性在内涵以及外延关系层面有着很大的差异.由于受政治、历史、经济、文化、时空、语系以及思维方式等因素的限制,文化意象互文性具有一定的限度,这给翻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解决这一问题的翻译策略是:异化异化加注释归化零翻译等.
【总页数】3页(P119-121)
【作者】马慈祥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学院,外语系,青海,西宁,810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关联论视角下文化意象的互文性翻译 [J], 赵慧
2.文化意象的互文性与翻译补偿 [J], 王青
3.食品翻译与互文性文化意象干扰解读 [J], 李琳
4.文化意象的互文性与翻译补偿 [J], 王青;
5.食品翻译与互文性文化意象干扰解读 [J], 李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化意象的翻译与形式对等
文化意象的翻译与形式对等
戚健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上)》
【年(卷),期】2011(000)004
【摘要】形式负载文化信息,改变形式必然造成文化信息的缺损或歪曲,因此,文化意象的翻译必须遵循形式对等的原则.同时,为保证文化交流的顺畅,有时需要在形式对等之外,采用加注、释义、增益等补偿性手段,来补足形式的文化内涵.
【总页数】2页(P160-161)
【作者】戚健
【作者单位】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东东莞5231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字幕翻译的文化意象再现——以《功夫熊猫》中文化意象为例 [J], 徐卓
2.英汉翻译中的形式对等与文化内涵 [J], 郑张敏
3.翻译中的文化意象缺失——从《红楼梦》书名的两种英译本看翻译中文化意象缺失 [J], 刘红利
4.动态顺应论视角下古典诗歌中文化意象的翻译--以菊花文化意象翻译为例 [J], 赵雨
5.异化翻译策略与文化意象的构建——以"龙"的翻译策略与文化意象为例 [J], 徐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文化意象的“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
浅谈文化意象的“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
尹舒
【期刊名称】《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33)004
【摘要】文化意象是一类特殊的语言符号,是各个民族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结晶。
如何较好的保存和传递源语的文化意象,一直是翻译界讨论的问题。
本文从"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出发,分析在这两种翻译策略下文化意象的保留和传递效果,
以及对出发语和目的语的影响。
通过实例得出,对于文化意象的翻译,应该尽量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以便更好地保护源语文化、丰富译语文化,从而促进文化交流。
【总页数】2页(P175-176)
【作者】尹舒
【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安徽合肥2300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5
【相关文献】
1.浅谈文化意象的“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 [J], 尹舒
2."归化"还是"异化"--浅谈阿汉成语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失落 [J], 李雅柯
3.异化翻译策略与文化意象的构建——以"龙"的翻译策略与文化意象为例 [J], 徐
宁
4.归化与异化并重——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翻译策略 [J], 李德清
5.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视域下《春江花月夜》意象英译比较分析 [J], 赵春阳;王胜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意象的互文性与文化意象翻译舒奇志(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 411105)摘 要:文化意象翻译的实质是体现文本间文化意蕴的吸收与转化。
为保存源语文化意象原有的文化特质和蕴含,采用异化手段是一种必然,但这种异化必须权衡译语文化的互文接受能力,才能将源语文化意象的互文性融合至译语文化,体现出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相互作用后的一种互文关系,生产出文化意象新的表现形式。
这一异化的本质是一种协调式的异化。
本文着眼于文化意象的互文性,试图揭示文化意象翻译中协调式异化的原则。
关键词:互文性;文化意象;源语文化;译语文化;协调式异化Abstract:The translati on of cultural i mages is,in nature,the absorp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cultural meanings betw een texts.In this process,thetranslator has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cultural images intertextual 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concerned.In order to reserve the cultural flavor,it is necessary to apply the method of foreignization,in w hich the intertextuali ty of the source cultural i mages has to be merged into the target culture.S uch foreignization is actually a variation of the cultural images by applying intertextuali ty based on the cultural contexts of both the source culture and the target culture.It reflects the intertextual relation betw een the tw o cultures after they have been mediatively foreignized.The paper attempts to expose the principles governing the mediated foreignizati on of cultural images from the concept of intertextuality.Key Words:intertextuality;cultural image;source culture;target culture;m ediated foreignization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7)08-0058-030.引言任何语言都包含着广袤而深邃的文化蕴涵,呈现出丰富而多姿的文化意象。
如 莎士比亚 不仅是人名标签,更是中古英语语言和文学的意象符号。
杜牧诗句 十年一觉扬州梦 中的扬州决不是一个简单的地名,而是中国历代文人骚客的憧憬之地,包孕着既深沉又沁心的文化积淀。
这些文化意象依赖其文化母体以语言为载体承传衍变,成为各民族文化宝藏中的珍贵遗产。
当这些文化意象需要转换至另一种语言中时,完全的文化对等是难以实现的,但文化意象的翻译和传递一直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形式。
尤其在当今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东、西方文化日渐形成了一种互渗、互融、互补的文化格局,探讨文化意象互文性和文化意象的翻译和转换问题更具有一种现实的意义。
1.文化意象的互文性文化意象是文化记录的语言符号,它凝聚着人类的经验和智慧,是世界各民族观察、分析外部世界的心灵果实,是各民族的历史沉淀和文化结晶,它高度体现了各民族的文化精神,反映出各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但是文化意象并非孤立的语言符号,互文性理论关于任一文本的构成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的观点,启示出文化意象的构成与文化意象语言符号内部和外部的文化所指彼此联结,表征出文化意象的过去、现在、甚至是将来的意旨,实践着文化意象在语言和文化间的化合过程,这就是文化意象的互文本质。
这一互文本质体现了文化意象在某种文化话语空间中的参与价值,揭示了文化意象与赋予该文化意象意义的语言、知识代码和文化表意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文化意象网络。
文化意象网络的意义或文化意象的互文性来源于其存在的文化母体。
法国符号学家里法泰尔认为,一切互文关系都必须置于每一个文本的结构母体中予以考察,文本和它的互文文本是同一结构母体的变体,并认为母体结构对文本变体具有约束作用(黄念然1999)。
由此可见,文化母体约束了文化意象的互文性,但文化意象的 互涉 、 互为释义 从广义的角度看,不只是存在于语内文本和文化内,由于人类经验的普遍性,文化意象的互文性可扩展至人类文明的母体中,并以其文化本色构成对其他文化母体的吸引和渗透,使文化意象跨越语际文本和文化成为可能。
所以当我们将文化意象翻译至另一文化母体时,既要体现源语文化母体的约束作用以保存其互文意义,又须在译语文化中重建一套约束机制,增加源语文化意象在译语文本中的可接受性。
文化意象的互文性因此成为文化意象翻译过程中的关键点。
2.文化意象互文性与 归化 、 异化 策略文化意象的互文性在翻译过程中具有双重性:它首先是一种内互文性(intratextuality),这种内互文性对源语文化具开放性,相对译语文化却具封闭性。
当我们将文化意象翻译至译语文化并使其互文性得以实现时,其互文性在本质上已体现出不同文化间的参照关系,表现为一种超出其内互文性的外互文性(extratextuali ty)。
这种外互文性表达了将文化意象互文性对译语文化的封闭性转换为对译语文化的开放性的过程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
所以文化意象的翻译就是作者简介:舒奇志(1967-),副教授,南京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翻译理论研究收稿日期:2007-05-06(修改稿)2007年第8期总第221期外语与外语教学Foreign Languages and T heir T eaching 2007, 8Serial 221将内互文性转化为外互文性的过程,并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实现互文性的双重意义。
克里斯蒂娃认为 文本 概念指涉的语言具有生产性。
这种生产性是研究者通过特殊的分析方法解读出的一种语言潜力,体现对语言原材料进行加工改造、使之变为语言产品的过程(罗婷2001)。
在翻译中,源语文本和译语文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先文本和生成文本之间的关系。
文化意象的内互文性转化为外互文性时,译者要考虑到这种外互文性将如何融合到译语文本的文化内互文性。
因此,译者既要考虑文化意象的内互文性,又要考虑译语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翻译界经常讨论的有关 归化 和 异化 的问题,实际上是互文性上的一种选择,体现一种翻译策略,正如韦奴蒂所说:一种译文是接近读者,另一种译文是接近作者。
罗兰 巴特指出:当文化内涵和知识结构被融入到互文参照系数中时,互文性更是对译者的挑战。
哈蒂姆和梅森也认为: 互文性起着主导作用,它表明文本对于原作者而言从来就不是特有的。
进而指出: 一个文本既要依赖于已有的相关文本,又要依赖于能体现控制语类合适性的总条件,这样,互文性使我们将文本置于一个相关的符号系统和惯例系统中。
(Hatim&M ason,2001:124-125)对文本中的共有参照物(co-reference)的认识与我们用熟悉的经验和对文本的理解来区分特定文本的能力有关,以这一观点来看待互文性能使我们较为容易地察觉到某文本的文本功能与其他相关文本功能的联系,这些联系有助于意识形态、人类权利和文化规则等方面的社会性符号在译语中的保存。
译者在采取 归化 或 异化 的策略时,更多的是注重译语文本的内互文性,即考虑较多的是译语文化读者的接受能力。
当译文读者的译语文化接受能力强时,源语互文性就能渗透到译语互文中去,表现手段多体现为异化;当其译语文化接受能力薄弱时,源语互文性就较难溶入译语互文中,表现手段多体现为归化。
我国翻译史上 归化 或 异化 策略的使用此起彼伏就体现了这一点,如在汉唐时期翻译佛经,整个文化语境是一种平和开放的状态,未曾顾及异域文化的渗入。
而在近代,中国有识之士译介西方文化的目的是 师夷长技以制夷 ,因而国人对西方文化持有一种排斥心态。
20世纪20年代和50年代的两次翻译高潮,性质虽大不相同,但译者使用的策略却相似,都旨在使生成文本接近读者,以使之符合当时中国多数读者对异域文化的一种格格不入的情绪。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译界使用异化策略越来越多,译者在翻译时会有意保存译文中的洋味,而读者大众也乐于接受这种洋味。
这种文化心态表明译者和读者都意识到了译语文本外互文性的存在,并乐于接受这种外互文性,体验一种新鲜的文化刺激,为文化互渗铺垫了基础,反映了一种文化的相异性因素在另一种文化中的接受意向。
而翻译作为一种语言的改造和生产过程,既不能完全违背相异性因素的原有意义,又不能不考虑到这一相异性因素在另一文化中的接受成效。
3.文化意象的翻译转换:协调式异化文化意象包含很强的互文性。
在翻译和传递中,要保持文本内互文性(intratextuality),采用异化(foreignizati on)手段是必要的。
纽马克(2001:47)提出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 ation)的观点,要求翻译重新创造出源语的原有风味和神韵。
他认为: 词是 神圣的 ,不是因为它比内容重要,而是因为形式和内容本来就是一体 。
这一观点与刘勰(南北朝)在 文心雕龙 中所提 文附质 、 质待文 、 因内而符外 的思想是一致的,也与王国维在 人间词话 中所倡导的强调内容和形式不可分的 境,本也 的主张亦即相通。
语义翻译寻求的是造就内容和形式融为一体的境界,与异化策略息息相通。
这种翻译可不受时空限制,只要译得好,后代必然依循。
交际翻译体现的是归化(domes tication)的翻译策略,它扎根在语境中,是一种 定做 (ta-i lor-made)的翻译,其目的在于满足读者在特定语境中的需要。
语义翻译面对的是所有读者,具体处理中必须优先考虑保持原作者的个人风格及其独特的语言表现形式,所以,它比交际翻译更微妙、更复杂、表达更为深刻。
因此,纽马克指出(2001:53,转自S tei n er,G., 2001): 按语义翻译译出的译品是艺术品(art),而按交际翻译译出的译品是工艺品(cra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