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名言俗语哲学道理
马哲常考的名言、成语、谚语、诗歌解析(据TWB说一定会考得到!)
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考的名言、成语、谚语、诗歌汇编与解析 (1)名言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解析:列宁的这句话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表明,要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土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5、“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解析:这句话是形而上学否定观,这种观点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这就割断了事物的联系,使发展中断。
6、“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而所谓的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在自然界中到处发生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①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②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③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④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则是不同的。
7、“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辩证思维与科学研究的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①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②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及其成果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法。
8、“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考研:蕴含马原哲理的成语短语们,要学会举一反三!
2019考研:蕴含马原哲理的成语短语们,要学会举一反三!摘要:考研政治比较抽象又重要的当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了,这是每年政治出题的重点、考点、失分点。
这部分经常会有这样的题型,说一个成语或者名言让你说出里面蕴含的哲学原理,今天就为大家总结了常见短语中蕴含的哲学原理。
但是这样的短语名言很多,不可能全部列举,所以大家要学会举一反三哦~1、守株待兔解析:这个成语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观点,想问题、办事物没有从客观实际出发,把事物的个别现象当成了一般规律,把事物之间的偶然联系当成了必然联系。
2、田忌赛马解析:这个成语说明了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够引起质变。
掩耳盗铃。
解析:这个成语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
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都属此意。
3、刻舟求剑解析:这个成语反映了一种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观点,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
4、揠苗助长解析:这个成语说明生物成长过程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试图用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性,必然要受到惩罚。
又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等亦属此类。
5、按图索骥解析:这个成语反映了一种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6、智子疑邻解析:这个成语说明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人们立足点不同对客观事物反映结果也不同。
7、审时度势解析:这个成语说明了看问题、做事情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8、对症下药解析:这个成语体现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又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指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等都包含了这一原理。
9、对牛弹琴解析:这个成语比喻不分对象,用同一方式对待不同的事物,违背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
又如,张冠李戴、良莠不分、不分皂白等同属此类。
考研政治:思修常考名言
考研政治:思修常考名言名言警句题是思修与法基这部分内容在考试中经常出现的题型,在历年考试中也多次以单选或多选的形式出现,如2010年第11题和第12题,2012年第11题,2013年第31题,2014年第31题等。
中公考研指出,如此高频率地在考试当中出现提醒我们对这一类型题目的重视,因此,我们针对思修与法基这门课中比较重要的名言警句进行归纳总结,方便同学们集中复习这类知识点,以便更好地应对考试。
一、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1.热爱祖国,矢志不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位卑未敢忘忧国”;“报国之心,死而后已”等名言,都寄托了对祖国矢志不渝的热爱和一片赤诚之心。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思想深刻表达了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
3.维护统一,反对分裂4.同仇敌忾,抗御外侮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1.爱国主义2.团结统一3.爱好和平4.勤劳勇敢5.自强不息,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
具体体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刚毅品质;体现为“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不屈不挠的精神;体现为“因时而变”、“随时而制”、“与时偕行”、“与日俱新”等与时俱进的精神三、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1)《诗经》“夙夜在公”(2)《尚书》“以公灭私,民其允怀”(3)贾谊《治安策》“国而忘家,公而忘私”(4)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1)孔子“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克己复礼为仁”,“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3)荀子“仁者自爱”(4)墨子“兼相爱,交相利”(5)“和为贵”“亲仁善邻,国之宝也”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1)“恭敬之心,礼也”(2)“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考研政治:马哲常考的50个成语哲学原理总结
考研政治:马哲常考的50个成语哲学原理总结摘要:守株待兔、对症下药、田忌赛马、揠苗助长这些成语中蕴含着什么马哲的知识点,你都知道吗?在题目中碰到,你能分辨得出吗?以下特别整合了历年常考的50个成语并解析,考研er速马!1、守株待兔解析:这个成语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观点,想问题、办事物没有从客观实际出发,把事物的个别现象当成了一般规律,把事物之间的偶然联系当成了必然联系2、田忌赛马解析:这个成语说明了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够引起质变。
3、刻舟求剑解析:这个成语反映了一种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观点,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
4、揠苗助长解析:这个成语说明生物成长过程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试图用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性,必然要受到惩罚。
又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等亦属此类。
5、按图索骥解析:这个成语反映了一种违背--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6、智子疑邻解析:这个成语说明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人们立足点不同对客观事物反映结果也不同。
7、审时度势解析:这个成语说明了看问题、做事情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8、对症下药解析:这个成语体现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又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指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等都包含了这一原理。
9、对牛弹琴解析:这个成语比喻不分对象,用同一方式对待不同的事物,违背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
又如,张冠李戴、良莠不分、不分皂白等同属此类。
10、画龙点睛解析:这个成语是说在工作中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
符合主要矛盾的原理。
又如,擒贼先擒王、牵牛要牵牛鼻子、好要用在刀刃上等同属此理。
11、本末倒置解析:这是违背了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不分主流与支流,主次颠倒。
又如,喧宾夺主、得不偿失、微兼收并蓄、良莠不分等,亦属此类。
政治考研名言名句背诵与理解
政治考研名言名句背诵与理解政治考研是考察学生对于政治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的重要考试。
在备考过程中,背诵和理解政治名言名句是提高分数的有效方法之一。
本文将介绍一些经典的政治名言名句,并对其进行解析和探讨。
1. "政权是由枪杆子里面取得的。
” - 毛泽东这句话强调了政权的实质,即权力的来源和维护。
枪杆子象征着武力,代表政权的实际掌控。
这句话意味着政治权力是通过武装斗争来夺取和保持的。
在考研中,理解这句话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政权的本质和政治力量的作用。
2.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 - 邓小平这句话强调了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它意味着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的主体力量。
在考研中,理解这句话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人民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中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重要性。
3. “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
” - 习近平这句话强调了政府权力的合法性和民主性。
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人民赋予政府以权力,是为了更好地管理社会和保障人民的利益。
在考研中,理解这句话可以帮助我们明确政府的权力边界,强调政府的服务属性。
4.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 - 毛泽东这句话强调了科学决策的必要性。
在政治活动中,要对信息进行全面调查和了解,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在考研中,理解这句话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科学决策的重要性,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5.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 - 毛泽东这句话强调了革命的艰辛和牺牲。
革命是一个复杂而艰苦的过程,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奋斗。
在考研中,理解这句话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改革和发展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努力和坚持。
6.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 - 习近平这句话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文化自信是指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价值的自信和自豪感。
在考研中,理解这句话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文化的力量,文化自信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考研政治中成语谚语中的哲学原理
考研政治中成语谚语中的哲学原理成语谚语中的哲学原理前言:随着政治复习的深入,哲学一直是大家头疼的问题,总是会遇到一些耳熟能详的故事、成语、诗词入手,去阐述其中包含的哲学思想。
这不部分内容肯定是大部分小伙伴头疼的部分,帮大家整理如下,记得转存哦!好东西不藏私,记得转给身边小伙伴哦~1、天地和气,万物自生。
宇宙之间的万物自然生存,不以人的意志所主宰。
这说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又如,我们常听到的一些神话故事、宗教传闻、科学幻想,也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不过有的是歪曲的反映,有的是虚幻的或者是夸大了的反映。
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说明了物质在先、意识在后,没有物质就不会产生反映物质的意识。
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4、掩耳盗铃。
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
又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亦属此义。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说明了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又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等,也是这个道理。
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
例如,一张《清明上河图》,画家是从美学角度看的,经济学家是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史学家则是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的。
7、有志者,事竟成。
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会推动事物的发展进程;反之,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又如,“满招损,谦受益”、“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心灵手巧”等亦属同理。
8、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
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
又如,“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是说宇宙间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亦属唯物论。
9、心外无物。
是说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意识之外无物。
这与“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等,同属唯心主义。
考研政治背诵材料
考研政治背诵材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2.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的。
3.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4. 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5. 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
在同一性中存在着斗争性,在特殊性中存在着普遍性,在个性中存在着共性。
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2.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3.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 社会主义提供了一种以人民群众利益为中心的制度设计,它是一种新的尝试和实验,其成功与否取决于社会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和历史条件。
5.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 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屈辱、抗争和探索的历史。
2.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3.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人民民主革命。
4.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5.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考研政治:常见古语成语中体现的马哲原理
2017考研政治:常见古语成语中体现的马哲原理考研路已经走过一大半,你的政治复习咋样了?政治复习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开始,复习的时候觉得还好。
但是,做起题来,完全一脸无辜,尤其是出现一句古语、成语、名言的题目,理解这句话都够呛,根本就是晕乎。
小伙伴们不要担心,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福利贴,给大家普及一下马哲部分常考的古语、成语、名言。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相关原理: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相关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应。
3.画饼充饥。
相关原理: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意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相关原理: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5.揠苗助长。
相关原理: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6.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相关原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7.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唇亡齿寒。
相关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8.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相关原理: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9.刻舟求剑;道之大原处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相关原理:用静止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10.不见高山,不显平川;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形,前后相随。
相关原理: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11.物极必反,相反想成;居安思危;鸟鸣山更幽。
相关原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2.失败乃成功之母;火系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相关原理: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13.量体裁衣;对症下药。
相关原理:矛盾具体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4.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用在刀刃上。
相关原理:抓主要矛盾。
15.形存则神存;气者,理之依也。
相关原理: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16.刻舟求剑。
相关原理:否认运动,形而上学。
17.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2020考研政治:马原常考37条古句及背后的含义
2020考研政治:马原常考37条古句及背后的含义考研政治马原部分知识点众多,但是无论考察形式如何多变,都离不开对于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掌握。
考研君今天整理了考研政治马原常考37条古句及背后的含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体这句话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希腊、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
典型句子有:“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气者,理之依也”、“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五行之气、天与人相交胜”、“水是万物的始基”、“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等。
2.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句话把“天”看成自然界的最高主宰或天意,所以这句话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而且它还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又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形而上学的典型句子有:“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白马非马”、“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飞矢不动”等。
3.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是一种只见联系不见区别的相对主义观点。
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与“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前一句是辩证法观点,后一句是诡辩论观点。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第一句的意思是在人第一次踏入河水中的时候,人与河水相对静止,人是踏入了同一条河流中;而河水是处于绝对运动的状态当中,因此当人再次踏入河中,河水已经流动,人是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的。
这句话承认了绝对运动,也承认了相对静止,因而属于辩证论。
第二句话意思是说河水永远在流动,随着人的“踏入”,河水依然不断流淌,人永远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句话认识到了河水的绝对运动,却没有认识到人在第一次踏入河流中,人与河水的相对静止关系。
这种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属于诡辩论。
2022年考研政治名言锦句里的哲学原理解析
2022 年考研政治名言锦句里的哲学原理解析一、物质和意识的关系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
世界的实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3.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4.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慼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违背世界的实质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5.按图紧骥。
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6.画饼充饥。
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7 .掩耳盗铃。
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
8.世人闻秋悲寂寥,我迸秋日胜春潮。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有差异。
二、实践与认识1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嬰躬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刘实践具有反作用3.吃一堑长一智: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三、运动变更和发攘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事物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
2.树欲静而风不止。
物质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运动变更和开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 .户枢不矗,流水不腐。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四、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制约。
2 、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寒奮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从来系白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桑田,一杯春露冷如冰。
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规律是客观的。
3 、昨夜江边譽水生,帮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需按客观规律办事。
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说明开展是有规律的。
考研政治三十个俗语教给你马克思哲学原理
考研政治三十个俗语教给你马克思哲学原理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解析:这个成语说明了人的能动作用受客观条件制约。
2、知人知面要知心解析:这个成语比喻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因为感性认识只是对事物表面的、片面的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是对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认识。
3、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解析:这个成语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原理。
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又如,“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等同属此类。
4、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解析:这个成语违背了矛盾普遍性的原理,是用一种片面观点看问题,搞一点论,否定两分法。
又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等同属此类。
5、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解析:这个成语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
例如,一张《清明上河图》,画家是从美学角度看的,经济学家是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史学家则是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的。
6、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解析:这个成语说明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也离不开物质。
7、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解析:这个谚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现象与本质的这一对范畴。
8、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解析:这个谚语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它坚持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9、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解析:这个成语所体现的哲理是:①矛盾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②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得到发展。
10、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解析:这个成语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等成语也是这个道理。
1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解析:这句话说明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1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解析:这句话都强调了任何事物都处在因果联系之中,要求我们自觉树立因果观念,增强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又如“未雨绸缪”、“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都是这个道理。
考研政治哲学题目中的经典名言
哲学题目中的经典名言1.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2. 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3. 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辩证矛盾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4. 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考过,很多人问)5. 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
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6.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指导作用)7. 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动力作用)8. 以为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这是没有道理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想象,甚至微积分的发现没有想象也是不可能的(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9. 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也作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包括到事物的完整的‘定义’中去(价值评价,实践是检验评价结果的标准)10. 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11. 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曲折前进是历史的普遍规律)12. 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观点,考过)13. 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辩证唯物主义观点)14. 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
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一般与个别的关系)15. 本质在表现出来;现象是本质的(现象与本质的统一,注意这里没有打错)16. 假象的东西是本质的一个规定,本质的一个方面,本质的一个环节(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17. 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真理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18. 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
考研政治名言警句
名言警句1、立志当高远毛泽东“身无半文,心忧天下”;“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2、立志须躬行“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3、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禾苗离土即死,国家无土难存”4、热爱祖国,矢志不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位卑未敢忘忧国”“报国之心,死而后已”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6、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因时而变”“随时而制”“与时偕行”“与日俱新”7、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诗经》中的“夙夜在公”;《书经·周官》的“以公灭私,民其允怀”;西汉贾谊的《治国策》中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孙中山的“天下为公”8、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兼相爱,交相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9、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恭敬之心,礼也”“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不学礼,无以立”“事思敬”“不居功”“择善而从”10、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养心莫善于诚”“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信近于义,言可复也”11、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是非之心,智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12、重视道德践履,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做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有能一日而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考研政治:马哲常考名言警句对应速背版
马哲常考名言警句对应哲学原理汇总整理by公众号:小研学长考研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3.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4.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违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5.按图索骥: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6.画饼充饥: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7.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8.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9.审时度势: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10.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惩罚。
11.目无全牛;庖丁解牛∶把握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客观事实的评论也会不同。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
13.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14.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存在即被感知残"物是观念的集合"从哲学上看,这种观点认为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属唯心主义。
15.恩格斯说∶"—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的或歪曲的反映。
"这句话告诉我们不管是正确的思想意识还是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考俗语成语
解析:这句话是形而上学否定观,这种观点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
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这就割断了事物的联系,使发展中断。
6、"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而所谓的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
过是在自然界中到处发生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
历年考研政治: 2012 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论述
No.1“水是一切的始基。”(古希腊 泰勒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No.2“磁石有灵魂,因为它有灵魂。” (古希腊 泰勒斯)——“物活论”思想
No.3“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 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古希腊 赫拉克利特)——此话是对辨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的 说明。
No.45“存在三个世界,世界一是物理状态的世界,包括自然界的物质,一切生物以至人脑;世界二指 意识状态的世界,即精神世界;世界三是指客观知识的世界,这是人类创造的文化世界,包括语言、科学、 艺术和道德等。”——该命题否认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最终是一种二元论,因为世界 2 和世界 3 都属于 意识,而世界 1 则属于物质。
13、"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说明了实践锻炼和提高主体的认识能力。
解析:列宁的这句话主要说明了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
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模式,如逻辑格式等。
10、"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
考研政治|常见成语及谚语分析
考研政治常见成语及谚语分析考研政治常见成语及谚语分析·温馨提示:不用刻意背诵,理解即可l、守株待兔这个成语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观点,想问题、办事物没有从客观实际出发,把事物的个别现象当成了一般规律,把事物之间的偶然联系当成了必然联系。
2、田忌赛马这个成语说明了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够引起质变。
掩耳盗铃。
这个成语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
"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都属此意。
3、刻舟求剑这个成语反映了一种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观点,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
4、拫苗助长这个成语说明生物成长过程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试图用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性,必然要受到惩罚。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等亦属此类。
5、按图索骥这个成语反映了一种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6、智子疑邻这个成语说明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人们立足点不同对客观事物反映结果也不同。
7、审时度势这个成语说明了看问题、做事情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8、对症下药这个成语体现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噩体裁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指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等都包含了这一原理。
9、对牛弹琴这个成语比喻不分对象,用同一方式对待不同的事物,违背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
”张冠李戴"、"良萎不分”、”不分皂白”等同属此类。
10、画龙点睛这个成语是说在工作中要善千抓重点,抓关键。
符合主要矛盾的原理。
"擒贼先擒王”、“牵牛要牵牛鼻子”、“好要用在刀刃上”等同属此理。
11、本末倒置这是违背了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不分主流与支流,主次颠倒。
"喧宾夺主”、”得不偿失”、"兼收并蓄"、"良劳不分”等,亦属此类。
考研政治 参透成语中的哲学原理
2018考研政治:参透成语中的哲学原理来源:智阅网在考研政治中,名言、诗歌、成语及谚语常常是马哲这一部分的考察形式,分析这些素材来用马哲知识点进行解读,考察形式以选择题或者材料题中各位大大们的重要讲话为主。
下面总结了一些历年常考成语,大家可以学习一下。
1、守株待兔解析:这个成语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观点,想问题、办事物没有从客观实际出发,把事物的个别现象当成了一般规律,把事物之间的偶然联系当成了必然联系。
2、田忌赛马解析:这个成语说明了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够引起质变。
3、刻舟求剑解析:这个成语反映了一种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观点,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
4、揠苗助长解析:这个成语说明生物成长过程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试图用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性,必然要受到惩罚。
又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等亦属此类。
5、按图索骥解析:这个成语反映了一种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6、智子疑邻解析:这个成语说明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人们立足点不同对客观事物反映结果也不同。
7、审时度势解析:这个成语说明了看问题、做事情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8、对症下药解析:这个成语体现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又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指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等都包含了这一原理。
9、对牛弹琴解析:这个成语比喻不分对象,用同一方式对待不同的事物,违背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
又如,“张冠李戴”、“良莠不分”、“不分皂白”等同属此类。
10、画龙点睛解析:这个成语是说在工作中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
符合主要矛盾的原理。
又如,“擒贼先擒王”、“牵牛要牵牛鼻子”、“好要用在刀刃上”等同属此理。
11、本末倒置解析:这是违背了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不分主流与支流,主次颠倒。
考研政治重要名人名言考点及解析
考研政治重要名人名言考点及解析名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毛泽东)一、考点解析:(一)考点内容分析“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句涉及到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唯物论局部的“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和意识既对立又统一。
对立表达在二者的区别上,①物质是客观存在,意识是主观存在;②物质是根源,意识是派生;③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统一表达在二者之间的联系上,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②物质可以变成意识,意识可以变成物质;③意识与物质具有统一性。
从这可以看出毛泽东的这句名言表达的是物质和意识之间的联系——即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那具体我们应该怎么理解这句话呢?“物质可以变精神”是指意识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
人的意识的是物质世界,人的大脑因为有物质世界的刺激再经过人的实践从而做出对世界的反映,这就是“物质可以变精神”。
例如,一只苹果砸在了牛顿的头上,牛顿经过一系列的论证推理得出“万有引力”这一理论。
“精神可以变物质”是指意识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功能。
就是说,它能反映客观事物并形成观念,从而指导实践,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例如,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被后人广泛应用,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二)考点考试方式及考试角度分析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在考试中常以选择题的方式出现,有以下几个考试角度:(1)物质与意识的区别与联系(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二、真题再现(xx年单项选择)广阔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
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答案】B【解析】该题考点是物质与意识的联系。
题干中说的是要想经济上富裕就要先丰富你的思想,也就是要用知识武装自己,充实自己。
所以表达了精神可以转化成物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格言分类讲解【哲学基本常识】1、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2、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3、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违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4、画饼充饥: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5、掩耳盗铃: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
6、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古代朴素唯物。
7、神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物是观念的集合;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存在就是被感知:主观唯心。
8、神灵天意决定着社会的变化;理生万物,理在气先,理为气本;黑格尔“绝对精神”:客观唯心。
【唯物论】1、树欲静而风不止:物质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物质运动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6、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主要体现的哲理是要做到按规律办事,先要创造一定条件。
8、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9、审时度势: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10、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惩罚。
11、目无全牛;庖丁解牛:把握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2、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把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13、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15、按图索骥: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认识论】1、智子疑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
人们必须以站在正确立场观察事物。
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价值观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不同:3、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求我们既要学习书本知识,又要参加社会实践,要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4、吃一堑长一智;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而止矣。
明之,行也;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钓多识鱼性,樵多知树名;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⑴理想的实现需要艰苦奋斗精神;⑵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⑶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辩证法】1、瑞雪兆丰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唇亡齿寒: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2、守株待兔:把现象当本质、把偶然联系当作必然联系的错误观点。
3、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事物的部分离不开整体。
4、坐井观天:把部分当作整体的错误观点。
5、舍卒保车:整体处于统帅和决定地位,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6、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关键部分对事物的整体起决定作用。
7、田忌赛马: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够引起质变、当事物的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结合时,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8、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断章取义:割裂了整体部分之间的关系,孤立地看问题。
9、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10、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1、涸泽而渔: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坚持用发展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12、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没有看到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1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向前发展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14、刻舟求剑;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用静止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15、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堤溃蚁穴,气泄针芒;防微杜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必然结果。
16、好事多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从来凯歌出艰难:事物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7、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要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质变,推动事物的发展。
18、治大国如烹小鲜;过犹不及:这说明做事情要注意火候。
要坚持适度原则。
19、不是鱼死,就是网破:矛盾双方是对立的。
20、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事物都是一为二的,(矛盾具有普遍性)。
21、和而不同: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矛盾普遍性一特殊性是统一的。
22、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坚持全面、一分为二的观点盾问题。
23、不见高山,不显平川;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24、物极必反,相反相成;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爱人者则人爱人,恶人者则人恶人;居安思危;蝉口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失败乃成功之母;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统一的关系,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双方(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5、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不同的反作用、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6、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互为存在条件。
27、世外桃源该多好,无奈风波添烦恼,只缘矛盾来捉弄,它是庸人爱自扰;万事如意;讳疾忌医:违背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28、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取胜者,谓之神:事物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
28、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矛盾的特殊性,事物千差万别的原因,就在于它们各有其特殊矛盾,这种特殊矛盾规定了这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29、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兵来将挡,火来水挡,一娘生九子,连娘十个样:矛盾具有特殊性,这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0、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张冠李戴;良莠不分;不分皂白:违背了矛盾具有特殊性,没有看到事物包含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
31、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32、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用在刀刃上: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要求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33、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荷花好看也要绿叶扶持: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产生重大影响,要求我们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34、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学会“弹钢琴”;把握重点、统筹兼顺:抓主要矛盾,不忽视次要矛盾。
35、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36、天不变,道亦不变(静止,否认运动)杀鸡取卵,涸泽而渔;浅尝辄止、固步自封(静止,忽视发展)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巢覆卵破;唇亡齿寒(片面,割裂联系):都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1、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生观价值观】1、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劂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练》;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也: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意志品质影响着其奋斗方向和最终成就。
2、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确阐述了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个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是统一的,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3、“爱人者,人常爱之;敬人者,人常敬之”:贡献和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