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临诗

合集下载

登临诗的特点及写作思路

登临诗的特点及写作思路

登临诗的特点及写作思路
1. 登临诗啊,常常有很广阔的视野呀!就像王之涣登上鹳雀楼,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多壮观呀!写登临诗时,咱就得把看到的宏大场面写出来,让读者也能感受到那震撼。

2. 它一般会引发深深的感慨哟!杜甫登上岳阳楼,不就发出“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感叹嘛。

咱写的时候,也得把心里的那些情绪都倒出来。

3. 登临诗很多时候会有历史的厚重感呢!像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那种历史的沧桑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咱也得试着挖掘一下那些过去的故事呀。

4. 还有啊,登临诗会让你身临其境呀!崔颢在黄鹤楼上写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你是不是感觉自己也在那楼上看着美景呢?所以咱得把细节写好,让读者也能进去。

5. 写登临诗时,心情很重要哇!高兴时可能看到的都是美好,像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多豪迈呀!心情不好时可能就很惆怅啦,咱得把这些情绪都写活咯。

6. 登临诗里少不了对自然的描写呀!你看王维写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多美呀!咱也得把自然的美展现出来呀。

7. 它还常常会有哲理思考呢!苏轼登上庐山,就悟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道理。

咱写的时候也可以试着思考思考人生啥的。

8. 登临诗能让你和古人对话呀!你站在他们站过的地方,写着和他们类似的感受,这多有意思呀!
9. 写登临诗得有自己的独特视角呀!不能人云亦云,得写出自己看到的不一样的东西。

就像王安石登上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多独特呀!
10. 最后哇,登临诗就是要让你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想法,把你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写出来,这才是好的登临诗呀!你还等什么呢,赶紧去试试吧!。

登临诗 诗歌赏析

登临诗 诗歌赏析

登临诗诗歌赏析登临诗诗歌赏析一、引言登临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独特的诗体,它以描写登高远眺美景为主题,通过感慨生命短暂、追求自由和追求真理等主题,展现了诗人的独特情怀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登临诗进行赏析。

二、登临的意义与象征⒈登高远眺的意义描述诗人登高远眺的行为,是表达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渴望追求自由的一种方式。

登临诗中常常出现的“高山”、“云霄”等词语,体现了人们对高远清净之地的向往和追求。

登高远眺的行为也象征着诗人对真理和智慧的探索。

⒉意境与情感表达登临诗注重通过景物的描绘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描写自然景观的壮丽、高远、宏伟等特点,抒发诗人内心的雄壮豪放、志向远大的情感,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三、登临诗的艺术特点⒈描述精细入微登临诗中,诗人会对景物进行详细的描绘,注重描绘细节,以突出景物的美丽和诗人的感受。

例如,诗人描绘山峦的形状、云霞的颜色和流动等,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景物的真实和美丽。

⒉情感真挚深沉登临诗常常以壮丽的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感叹生命短暂、追求自由和追求真理等主题,表达诗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美的追求。

诗人的情感真挚深沉,能够打动读者的心灵。

四、经典登临诗赏析⒈杜甫《望岳》山光忽西落,山色最关情。

过春风十里,尽草青青。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⒉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五、本文档涉及附件请参阅附件1:登临诗选编,附件2:登临诗表格排版。

六、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⒈诗体:指诗歌的一种体裁,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特点。

⒉登临诗:以描写登高远眺美景为主题的诗歌形式。

《古诗词诵读——群文阅读之登临诗》

《古诗词诵读——群文阅读之登临诗》
四、学习目标确定:
语言建构与运用:分析意象和意境,品味诗歌语言的简约美,体悟作者在诗词中表达的情感;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登临诗词意象、意境、手法和情感的分析,掌握登临诗的一般鉴赏规律;
审美鉴赏与创造:完成知识迁移,阅读更多的登临诗作,学会鉴赏登临诗作,感受古典诗词之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掌握登临诗的一般鉴赏规律,激发同学们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培养学生传承古典诗词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十三、教学反思:
在最初选择设计这一节课时,我是想逐渐消除学生对古诗鉴赏题的畏惧之心,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所以根据教材内容选这两首诗作为依托点,来探究登临这一题材诗作的鉴赏规律,让学生明白这类诗作在意象选择、意境营造、手法运用和情感表达方面有着一定的规律,给他们鉴赏登临诗作提供一个抓手。学生在学习并掌握这个规律之后,遇到这类诗词不再无从下手,进而提高他们阅读诗词的兴趣。
D.尾联笔锋一转,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2.对《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前三句,点出词人的立足点、地点、季节,为全词设置出悲凉的气氛。
B.上片末三句,以水中的彩舟、江洲中的白鹭,展现了金陵多彩多姿的美景。
C.下片起句“念往昔繁华竞逐”,总结上片内容,并引起下文。
D.下片中“繁华竞逐”四字道出了六朝更替的根本原因。
4.艺术手法:
5.情感表达:
根据《望岳》一诗的分析,初步概括登临诗的鉴赏规律
1.登临对象:山
2.选用意象:云鸟山顶众山
3.营造意境:开阔壮阔
4.艺术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夸张
5.情感表达:热爱、赞美、人生理想。
培养学生总结规律的意识,增强学生鉴赏诗词的信心。
学习任务二:小组合作鉴赏新诗《登岳阳楼》《桂枝香·金陵怀古》,补充完善登临诗词鉴赏规律内容。

登临诗举例

登临诗举例

登临诗举例
哇塞,朋友们,今天咱就来讲讲登临诗!你知道啥是登临诗不?嘿嘿,就像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喊出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那样的诗!这可太有意思啦!
比如说,杜甫的《登高》。

他站在高处,看着那无边无际的景色,心里得有多少感慨啊!“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哇,你试着想想那个画面,是不是感觉特别壮观,又有点儿悲壮呢?这就像咱有时候站在山顶,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那种复杂的情绪一下子就涌上来了。

还有崔颢的《黄鹤楼》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哎呀,他登上黄鹤楼后,那种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眼前景象的感慨,简直太强烈啦!就像咱有时候走进一个老地方,想起以前在这里发生的事,是不是也会有类似的感觉呀?
孟浩然也不甘示弱呀,他的《与诸子登岘山》里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哇哦,他站在山上思考人生呢!这多像咱有时候也会突然感慨一下岁月的流逝和生活的变化呀!
你说这些诗人怎么就这么厉害呢?他们能把登上高处后的那些感觉、想法都用那么美的诗句表达出来。

咱有时候也有挺多感触的,咋就说不出来呢?
登临诗不就是把咱们心里想说却说不出来的话给说出来了嘛!它让我们能和那些古代的大诗人一起,站在高处,看看这世界,想想这人生。

你难道不觉得这特别神奇、特别棒吗?这些登临诗真的就像是一扇扇窗户,透过它们,我们可以看到古人的内心世界,也可以看到自己的内心呀!这不就是诗歌的魅力所在嘛!所以呀,咱可得好好欣赏这些登临诗,感受其中的美妙和深意呢!。

古代登临诗的特点与主题探讨

古代登临诗的特点与主题探讨

古代登临诗的特点与主题探讨标签:语文教学;登临诗;主题探讨孔子说:“君子登高必赋”,登高赋诗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向往和推崇的习惯,是代代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

从《诗经》的“陟彼景山,松柏丸丸”到楚辞的“乘鄂渚以反顾”;从汉赋的“华实蔽野,黍稷盈畴”到南朝乐府的“望郎上青楼”,中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源流从一开始,就畅泻着登临诗的淙淙清泉。

登临诗在问世之初,就展示出巨大的生命活力,下面,笔者以分类整合的方式论述古代登临类诗歌的主题。

一、登临诗特点简析登临诗即古人登山、登台(高台)、登楼之时所创作的诗篇。

登临诗与一般的写景抒情的诗在阅读分析时有所不同,应该注意登临诗的以下特点:1.景象壮观,境界开阔。

在古代的登临诗里,我们会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那就是人远眺空间的时候,往往他也望见了时光。

空间有时候是一个载体,越辽阔,其实人对时间那种悠长隽永和庄严的体会也越深刻。

当人在山巅水涯的时候会真正体会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登临展现的就是这样一种旷茫无边背景下的景与情,所以登临诗从空间的广阔,到时间的深邃,不僅是视野的广阔,而且有诗的开阔浑厚的精神气度。

2.“现实心境”与“登临诗境”的完美契合。

登上高处的旷茫和辽远,使人眼界开阔,心境豁然,更能激发诗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和对人生、自然、宇宙的思考,体味亘古如斯的山川从远古走来,带着远古的诗情画意和风流人物,一步一步走到了我们的生命里,这里的“高”已经不是一个物理的高度,它应该体现一种开阔的视野所带来的一种心灵的丰富精神的高度。

总之,绘壮景、写豪情、感沧桑是优秀登高诗的常态。

3.结合儒家文学传统。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入世”,重视现实,求理想,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百折不挠,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也主张“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以“平治天下”为“舍我其谁”之重责。

所以儒家这种“济天下”的积极参与的思想在登临诗歌中处处体现。

登临诗一般的创作思路

登临诗一般的创作思路

登临诗一般的创作思路
登临诗的创作思路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选定立足点:登临诗首先要选定一个立足点,这个立足点可以是山巅、高楼、亭台等高处,也可以是江河湖海等水边。

选定立足点后,诗人可以从容地展开视野,描绘景色。

2.描写景物:登临诗的景物描写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大笔勾勒,着力于苍茫雄浑;也可以工笔细摹,于细节处见风神。

写景时可以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入手,通过远近、高低、明暗、动静、虚实等手法,将景物生动地展现出来。

3.融入情感:登临诗往往寄托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因此景物描写要与情感表达相融合。

可以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引出情感的抒发;也可以以景生情,以景转意,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

4.营造意境:登临诗的意境营造也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对情感的抒发,营造出或雄浑、或清幽、或苍茫、或空灵的意境,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5.运用修辞:登临诗的修辞运用也是必不可少的。

可以通过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6.注重音韵:登临诗的音韵也很重要,要注重押韵和节奏。

可以通过平仄、对仗、押韵等手法,使诗歌更加优美动听,富有音乐性。

总之,登临诗的创作思路可以概括为“立足点选择、景物描写、情感融入、意境营造、修辞运用和音韵把握”。

当然,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套路,诗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和表达需求进行灵活运用。

登临诗特点范文

登临诗特点范文

登临诗特点范文登临诗是一种古典文学体裁,主要描写人们攀登高山的情感体验和景物描写。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登临诗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广泛运用于诗人们的创作中。

登临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登临诗着重描绘登山者的情感体验。

登山是一种身心两方面的挑战,不仅需要体力的支撑,更需要登山者内心的力量。

在登临诗中,诗人们常常会描绘自己或他人登上高山的过程中的内心体验,如对自然景观的敬畏、对自身能力的自豪、对登山困难的克服等。

其次,登临诗以自然景物描写为主。

中国山川众多,自然景观独特,登临诗常常以描写山川景色为主题,诗人们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富有感情的笔触将美丽的山川景物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仿佛亲临其境。

再次,登临诗也注重抒发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登临诗往往伴随着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诗人们通过登山的过程,表达自己对于人生、社会等方面主题的思索和感悟。

登临诗在表现自然景物的同时,也凸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诗人对于人生的思考。

此外,登临诗还注重音韵的运用。

登临诗往往以五言绝句或七言绝句的形式存在,诗人们通过运用韵律、对仗和押韵等手法,使诗歌更加饱满和有韵律感。

此外,登临诗还常常使用富有感染力的形象语言,让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最后,登临诗具有强烈的诗情画意。

诗人们以字画山水的手法,运用具体形象和美丽的意象描绘自然景物,达到以诗画山水的效果。

登临诗兼具文学艺术和美学价值,既有绘画的味道,又有诗歌的抒情和思考。

总之,登临诗以描绘登山者的情感体验和自然景物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自然、社会等方面的思索和感悟。

其特点包括突出情感体验、以自然景物描写为主、注重抒发情感和思想、运用音韵、注重诗情画意等。

登临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力,展示了诗人的个性、情感和对世界的独特观察,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朵瑰丽的花朵。

登临诗鉴赏

登临诗鉴赏

古诗鉴赏七——登临诗(学生版)Ⅰ登临诗的相关知识一、何为登临诗?所谓登临诗,是指作者或抒情主人公登临某处(楼、山、亭、台、阁等)而生发某种或某些情思的诗词。

登临诗题目上主要有以下两种表述:一种题目直称“登某处”或“上某处”,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杜甫《登岳阳楼》、王安石《登飞来峰》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等。

另一种题目中不含“登”“上”等词,但题中或内容点明所登临之亭台楼阁等名称,如曹操《观沧海》、崔颢《黄鹤楼》、刘禹锡《汉寿城春望》等;此类题目更多的直接跟“怀古”相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等;还有的题为“题某阁(楼)”,如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等。

何为登临?分析登临含义,本义为登山临水,登高临下,泛指游览山水。

从作品中感受诗题。

“登”即登高、攀登,强调行为过程,登高则可望远,望远则致深思。

且登高是相对平地而言,登山、登楼、登台、登阁,形式不同意义相同;“临”,不外乎“面对”或“从高处向下看”的意思,联系“登”,可见是从高处看远处的人、景、事,于种种情绪激荡之下,墨客文人多生望远登高之意,或游目览胜,明理致知,或抒怀写志,怀人思乡。

于是,万里江山尽收眼底,无限情思涌上心头,有长江大湖、白云红日,枝头杨柳、陌上繁花;有豁达心胸、豪情壮志,几许闲愁、无限悲凉。

高楼一上,在自然和个人的观照中,在历史和现实的对比中,在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中,许许多多的锦绣辞章便蓬勃而生了。

二、登临诗常见情感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感怀身世(慨叹身世,抑郁惆怅)自古以来,身世不畅者多喜登临,他们本欲借广阔之景聊以自慰,希望获得精神的超脱,但往往却更深地沉浸于其间,咀嚼自己的遭遇,触发出催人泪下的愤懑抑郁之情。

比如陈子昂以歌当哭,通过《登幽州台歌》中广袤无垠的时空背景,刻画了自己独立苍茫、怆然涕下的形象,抒发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知音难觅、岁月无情、时不我待等复杂情感。

登临诗赏析

登临诗赏析

登临诗赏析嘿,朋友们!咱今天来聊聊登临诗。

啥叫登临诗呢?简单说,就是诗人登高望远后写出来的诗。

你想想,诗人站在高高的地方,眼前的景色那叫一个开阔啊,心里头肯定也是感慨万千。

这时候,诗就像泉水一样往外冒啦。

比如说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哇,那画面感,太阳慢慢落山,黄河奔腾入海,多壮观啊!最后还鼓励大家要不断向上,多积极啊!这诗读起来就让人觉得特别带劲。

还有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哎呀呀,那落叶纷纷飘落,长江水滚滚不停,感觉诗人心里有好多愁绪呢。

读这首诗,就好像能体会到诗人当时的那种心境。

再来说说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哇,那种历史的沧桑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诗人站在黄鹤楼上,看着那悠悠白云,肯定是思绪万千啊。

登临诗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它能让我们跟着诗人一起登高望远,一起感受那不一样的心境。

有时候是豪情万丈,有时候是感慨万千,有时候又是惆怅满怀。

就像我们自己去爬山,到了山顶,看着那美丽的风景,心里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

可能会觉得世界真大啊,自己好渺小;也可能会觉得生活真美啊,要好好珍惜。

咱读登临诗,就像是跟诗人一起登上了那高高的山峰,一起看那世间的风景,一起感受那人生的酸甜苦辣。

这些诗都是诗人的心血之作,是他们对生活、对世界的感悟。

我们读这些诗,不仅能欣赏到美丽的语言,还能体会到诗人的情感,甚至能从中学到一些人生的道理。

所以啊,朋友们,多读点登临诗吧。

让我们跟着诗人的脚步,一起去攀登那一座座精神的高峰,一起去领略那无尽的风光。

别老是埋头在手机里啦,抬头看看这广阔的世界,说不定你也能写出一首登临诗呢!哈哈!。

登临诗的特点及写作思路

登临诗的特点及写作思路

登临诗的特点及写作思路
1. 登临诗常常有宏大的视野呀!像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那场面多壮观!写作时你可以试着站在高处,把看到的都写下来,让读者也能感受到那种广阔。

2. 情感表达很强烈哦!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满满的积极向上。

写登临诗就要大胆地抒发你的情感,无论是兴奋还是感慨。

3. 会有独特的意境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多么独特的意境。

我们写的时候也要营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氛围,让读者沉浸其中。

4. 登临诗很多时候会和历史文化联系起来呢!像崔颢的《黄鹤楼》,蕴含着深深的文化底蕴。

我们写的时候也可以把当地的历史文化加进去,不是更有深度吗?
5. 细节描写也不能少哇!“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里对插茱萸的描写多生动。

我们也要注重细节,让诗更鲜活。

6. 常常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多能让人感同身受。

写的时候要想想大家会在什么地方有共鸣,使劲儿往那靠。

7. 语言可以很优美啊!看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多美的语言。

我们也要把词句雕琢得美美的呀!
8. 登临诗有时会有人生的思考呢!例如苏轼的《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就是对人生的一种思考?我们也可以借登临来思考思考人生的大道理。

9. 总之,登临诗有这么多特点和思路,还等什么,赶紧去写属于你的登临诗吧!让读者跟着你的文字一起去登高望远!。

咏诗怀古的登临诗

咏诗怀古的登临诗

咏诗怀古的登临诗
咏史怀古诗是古代文人寄托情怀、抒发感慨的一种诗歌形式。

在登高望远、凭栏寄思之时,他们常常借景抒情,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描述和评价,表达对个人命运、国家兴衰的感慨和思考。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咏史怀古诗:
1.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些诗歌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绘和对历史人物的缅怀,表达了诗人对个人命运、国家兴衰的感慨和思考。

在欣赏这些诗歌时,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思考我们自己的人生道路和价值追求。

登临诗 诗歌赏析

登临诗 诗歌赏析

登临诗诗歌赏析
登临诗诗歌赏析
【简介】
登临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特殊形式,以描述登山远眺之景色与感慨为主题。

本文将就登临诗的起源、特点、代表作品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以及对一些经典作品进行赏析。

【章节一】
登临诗的起源与发展
1:诗歌流派发展及登临诗的兴起
2:登临诗的起源与发展过程
3:登临诗的形式特点与创作要求
【章节二】
登临诗作品的分类与特点
1:按山脉分类的登临诗作品
2:按地域分类的登临诗作品
3:按文学流派分类的登临诗作品
4:登临诗作品的共同特点与艺术表现形式
【章节三】
登临诗的艺术魅力与价值
1:登临诗的意境与意义
2:登临诗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意义3:登临诗对人们情感表达与心灵共鸣的作用【章节四】
登临诗代表作品赏析
1:杜甫《登高》
2:王之涣《登鹳雀楼》
3:苏轼《前出塞九首·其一》
4:杜牧《秋夕》
5: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附件】
1:杜甫《登高》原文及译文
2: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及译文
3:苏轼《前出塞九首·其一》原文及译文
4:杜牧《秋夕》原文及译文
5:李白《夜泊牛渚怀古》原文及译文
【法律名词及注释】
1:登临诗:一种描述登山远眺之景色与感慨的特殊诗歌形式。

2:文学流派: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具有一定共性
特征的文学作品的集合体。

3:意境与意义:指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思想和美感。

4:传承与发展:指登临诗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延续和推进发展。

5:心灵共鸣:指诗歌作品能够触动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登临诗特点

登临诗特点

登临诗特点登临诗是中国古代流传甚广的一类诗歌,以描写登高远望的景象为主题,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感悟。

在唐宋诗词中居重要地位,被誉为山水诗的代表之一。

本文将从题材、语言、想象力三个方面分别探讨登临诗的特点。

一、题材登临诗最为显著的特点是题材纯正。

与其他山水诗相比,登临诗的主题更加显著,表现出诗人对登高望远的兴致和心情,描写逼真,感悟深刻。

登临诗所描写的景象一般为山岳、江河、云海等,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不仅如此,在叙述的过程中,诗人往往会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寄托自己的情感或精神境界,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和人文情怀。

二、语言登临诗的语言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它的语言表现力很强,富有形象感和音韵美。

在登临诗中,诗人运用众多的修辞手法来描绘自然景观,使作品生动、富有感染力。

比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既表现了登高远望所得到的视觉感受,又突出了壮观的自然景象。

同时还运用了艳丽的色彩和浑厚的音韵,使整个诗歌充满了生命力和美感。

三、想象力登临诗中的想象力也是很突出的。

山水诗之所以具有延伸性,正是因为借助诗人想象力的丰富,把自然景观空间拓展成心灵空间。

在登临诗中,诗人往往会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比如,唐代杜甫的《望岳》:“红旗半卷出天山,虏骑绵绵逐北还。

此地一为儒生留,莫嗟古木直成颜。

吾庐江上山多雨,舟楫无聊日自慙。

更有明朝授官处,应来谢我户牖间。

”杜甫以望山为突破口,表达诗人不畏压力、坚定信仰的思想感悟,使这首诗不仅具有美的韵味,而且富有人文自信。

总之,登临诗具有题材纯正、语言表现力强和想象力丰富等显著特点。

它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既展示了自然的壮美和奇妙,又反映了人们在这种视野中不断追求、探索和感悟的过程,为我们提供了高尚思想和情感上的寄托。

登临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它不仅具有观赏性和审美价值,更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在古代,登临被视为一种文化精神,代表着上进和获得智慧的一种精神追求,反映了古代文人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

几首登临诗

几首登临诗

登临诗1、《登鹳雀楼》唐朝·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登金陵凤凰台》唐朝·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3、《登高》唐朝·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4、《题西林壁》宋朝·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作者: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6、黄鹤楼作者: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7、《桂枝香·金陵怀古》作者: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这首词是王安石在罢相后归居金陵时的作品。

)。

登临诗特点范文

登临诗特点范文

登临诗特点范文登临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常用来描写登高远眺的景色和抒发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在唐代达到了鼎盛时期,著名的登临诗有杜甫的《登高》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

登临诗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景物描写严谨精细登临诗主要通过描写身临其境的山水景色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的刻画,准确地描绘出山川的起伏、江河的弯曲、云雾的飘动等景观细节,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登高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

例如,在《登高》一诗中,杜甫通过细腻的笔墨描绘了山川的壮丽景色:“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读者通过诗人的描写,不仅能够看到茫茫大地的广阔和壮丽,还能体会到诗人在登高过程中的喜悦和豪情。

二、讴歌壮丽景色登临诗常常以山水之美为主题,形容自然界的壮丽景色,讴歌大自然的伟大和壮丽。

诗人通过对山川、江河、云雾等景观的描写,对自然界的壮丽进行赞美,表达对大自然的追求和崇敬之情。

例如,在《登龙阳楼》一诗中,王之涣以登高为背景,形容了山川的壮丽和宏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人以壮丽的景色来比喻自然界的伟大,表达对大自然的崇敬之意,同时显示了登高所带来的喜悦之情。

三、抒发情感和思想登临诗不仅是对大自然景物的描写,更是对诗人内心情感和思想的抒发。

登高远眺,使诗人产生强烈的思考和感叹,他们通过描写自然风光,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对人生、社会和命运的独特见解。

例如,在杜甫的《登高》一诗中,他以登高的方式来思考人生的意义:“/mei/井老瞿唐苦,窈窕深矫矩。

樵人缘薜荔,书完群猨舞。

孤臣深泽国,会合辞邺宫。

烟景川原接,春城无限中。

”诗人参透人生的苦难和迷茫,在登高的过程中寻找到了一种超脱于尘世纷扰、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总之,登临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独具特色的一种形式,通过对自然界景物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美丽,同时也抒发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登临诗通过具体的描写和抒发,让读者产生共鸣,体味到诗人的感受与思考,具有深远的艺术意义和人生哲理。

课外登临诗

课外登临诗

课外登临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衍生注释:- “鹳雀楼”:是古代的一座名楼,旧址在今山西永济。

- “依山尽”:靠着山慢慢地沉下去。

这里的“尽”表示太阳落山的景象。

- “欲穷千里目”:想要看到更远、更多的景象。

“穷”表示达到极点、穷尽的意思。

赏析:- 主题:这首诗以登楼为线索,描写了山河的壮丽景色,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不断探索的精神内涵。

- 情感:蕴含着壮阔豪迈之情。

诗人面对白日西沉、黄河奔流入海的壮阔景象,内心充满感慨。

同时又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情怀,希望能看到更多更远处的风景而不满足于现状。

- 表现手法:首联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白日”对“黄河”,“依山尽”对“入海流”,将自然景象生动而工整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后两句是富含哲理的千古名句,通过简单直白的话语告诉人们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道理,达到景理交融的效果。

作者介绍:《登鹳雀楼》的作者是王之涣。

他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性格豪放不羁。

他的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

他的诗作虽然留存不多,但每一首都堪称经典,多写边塞风光、行旅情怀等,诗风浑厚磅礴,意境开阔。

运用片段:例子一:在学校组织的登山活动中,大家都气喘吁吁地爬到了半山腰。

看着眼前连绵的青山和远处若隐若现的城镇,班长突然朗诵起“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鼓励大家继续往上爬,只有到达山顶,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

例子二:小李参加工作后,很快就取得了一些优秀的业绩,但他不满足于此。

在一次部门会议上,他说:“我就像古诗里说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现在的成绩还不够,我要不断努力提高自己,争取到更高的职位,看到更广阔的事业前景。

”例子三:小王在绘画上小有所成,他擅长画山水风景。

有一次老师和他说,你的山水画已经很不错了,但如果想要有更大的突破,得去看看那些真正宏伟的山水实景啊。

这时候小王就想到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他决定走出自己的小画室,去游历名山大川,让自己的画作更上一层楼。

登临诗100首

登临诗100首

登临诗100首1. 登高远眺九天云,蓝天白云似云船。

2. 山峦叠嶂青峰秀,清风徐来心灵舒。

3. 苍茫大地一望尽,万顷波涛吞日辉。

4. 仰首仙境何方在,如诗如画梦中飞。

5. 远处群山层叠重,近处松涛声不绝。

6. 高峰耸立云蒸霞,深谷幽幽鸟鸣响。

7. 漫步山巅凌云上,俯瞰世界宛如画。

8. 千峰万壑云深处,一溪一石尽收眼。

9. 高山巍峨云雾起,百鸟齐鸣映日辉。

10. 宿雪消融春风至,登高俯瞰万里春。

11. 日出高山风满袖,云开雾散掩映天。

12. 天高云稀风拂面,心旷神怡肆意舒。

13. 山川风景何曾见,想似仙境又如琴。

14. 日暖风轻花簇山,山川如诗画如仙。

15. 山腰处处树林密,鸟鸣声声入耳闻。

16. 登山远眺云蒸霞,一瞥心旷万事忘。

17. 青峰耸立云雾深,幽谷幽长鸟飞吟。

18. 红霞满天夕阳挂,峰顶送我梦中行。

19. 高山巍峨云雾起,万树葱茏蝶舞飞。

20. 漫步山巅静如诗,凌云俯瞰梦中迷。

21. 白云朵朵飘飘舞,翠峰连连层叠重。

22. 万峰挺立护山川,云雾飘逸隐花间。

23. 高山巍巍云雾薄,清风吹拂送我梦。

24. 日暖风和花簇山,翠色峰顶映彩霞。

25. 山底幽谷人迹少,绿树青藤萝蔓垂。

26. 红叶满山秋意浓,一片碧云飘飞空。

27. 陡岩高处树林密,飞鸟落翔枝头间。

28. 云海翻腾浪花飞,山峦绵延直入天。

29. 高山巍峨云雾深,夕阳西下晚霞映。

30. 山腰处处树林密,鸟鸣声声入耳闻。

31. 日暖风轻花簇山,阳光照耀碧波涟。

32. 登山远眺云蒸霞,放眼心旷思如诗。

33. 青峰耸立云雾深,幽谷寂寂鸟鸣鸣。

34. 红霞满天夕阳醉,山巅思我梦中行。

35. 高山巍峨云雾起,万树葱茏蝶舞飞。

36. 漫步山巅静如画,凌云俯瞰心灵迷。

37. 白云朵朵飘飘舞,翠峰连连层叠重。

38. 万峰挺立护山川,云雾飘逸隐花间。

39. 高山巍巍云雾缭,清风吹拂送我梦。

40. 日暖风和花簇山,翠色峰顶映彩霞。

41. 山底幽谷人迹疏,绿树青藤萝蔓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届高三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三)万里江山尽收眼底无限情思涌上心头登临诗一、学习目标1.了解登临诗的意象和表达的情感。

2.用典。

二、学习过程(一)高考真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09江苏卷)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08江苏卷)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4分)(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2011湖北卷)登城望湖楼晚景刘敞苏轼雨映寒空半有无,横风吹雨入楼斜,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雨过潮平江海碧,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

(2分)(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2分)(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

(4分)(二)登临诗的常见意象:流水,落叶,青山;常用手法:即景抒情,用典;常见意境:伤感,愁苦(三) 登临诗的常见情感:意象多数为物象,但也有特殊的,比如说“登临”,它是一个动作。

“登临”是常见且内涵丰富的一个意象,它构成唐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在《唐诗宋词选读(选修)》 (苏教版)所选的31首唐诗中,涉及到“登临”意象的就有滕王阁》《与诸子登岘山》《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西塞山怀古》《九日齐山登高》等8首。

一般来说,登高(山)、登楼、登台(阁)都属于“登临”的范畴。

“登临”何以能成为意象?在这个动作之中,是否也包含着人的情感?常言道,“登楼必愁,登台必悲”,可见,是登临能触发人的悲愁——这一文学永远的情感主题的特点,使得它成为独特的意象。

然而,大家去登高山也好,登楼阁也罢,或是远眺美景以舒畅心胸,或是因循胜迹、追慕古人,大抵乘兴而来,当然也有本身愁思满怀而欲借登临一抒其内心郁闷的,却绝没有人会为了故意生发自己心中的愁苦而特意去“登临”。

那又为何常常会败兴而归,无愁生愁、愁上加愁呢?登临必到高处,到高处则视野广阔、一览无遗,胸襟为之开阔,无所阻碍,一种浩然之气顿时从中喷涌而出,从而获得某种期待的生命意义,正所谓“荡胸生层云”,可借此暂时从世间琐事中挣脱,无复辗转腾挪于其间。

故而登临初是兴致盎然的。

但伫立高处,人迹少至,在获得一份宁静的同时,也易将登临者的思绪拉入对自己生活、生命的思考之中。

原因在于,登上高处,看到天地的广阔、宇宙的无穷,联系自身,极易产生自我的渺小之感:登上高处,也极易感受到周围物体的细微的变化,于是感受到时间的邈远和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流逝,常常让人思古人、追来者,发出生命短暂的慨叹。

所以,登临的结果往往是愁思满怀。

诗歌中登临的时间大多在春、秋季节。

并不是在夏、冬时分没人登临,而是因为春日之融融迟迟能触发登临者对自己境遇的感伤,暮春的阑珊之景也能引发登临者的伤春之感:而秋天的肃杀、萧条、凄凉,更是古往今来人们悲凉情感生发的主要季节背景。

春与秋,本身就是人们情思多发的时节。

"登临"意象包含的情感之多,构成了"登临"丰富的内蕴。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感怀身世自古以来,身世不畅者多喜登临,他们本欲借广阔之景聊以自慰,希望获得精神的超脱,但往往却更深地沉浸于其间,咀嚼自己的遭遇,触发出催人泪下的愤懑抑郁之情。

比如陈子昂以歌当哭,通过《登幽州台歌》中广袤无垠的时空背景,刻画了自己独立苍茫、怆然涕下的形象,抒发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知音难觅、岁月无情、时不我待等复杂情感。

又如杜甫《登高»,诗人本乘兴而登,却无端因夔州的辽阔之景而顿生艰难潦倒的困苦之情,再加上白发日多却因病断酒,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愁。

(2)思亲怀乡古人安土重迁,一般不轻易离家出门,一旦迫不得己而抛家离乡,则思亲怀乡之情将一直萦绕左右,那低回吟唱,真挚动人,也成为中国文学永恒的主题:戍边将士登临,伴随着他们思乡思亲之情的是对无休无止战争的厌恶:旅人登临,伴随着他们的是一颗四处飘零、疲惫不堪的焦灼之心,一种对精神家园的渴望和呼唤:思妇登临,伴随着她们的是独守空闺、亟盼夫归而不知其在何方的愁绪。

大凡登临思乡思人,或是送目远看却被青山、浮云阻隔、遮蔽,不能极望天涯:或是望尽天涯,那人却在天涯之外、杳不知其踪:诗人通过巧妙的构思,再加上精细的描绘,寄寓深沉的悲凉伤感之情。

(3)怀古伤今众多风云一时的历史人物,众多风云变幻的历史事件,都留下了印迹,面对着这些胜迹或残迹,后来的登临者怎能不怀古,怎能不对历史展开他们的思考?于是吊古伤今、感时抚事、忧国忧民的情绪油然而生。

他们或是因为那些残留的人文景观而感怀身世,发出钦慕古人、伤己遭遇的感叹,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即是如此:或是凭吊已经荒废的历史遗迹,探寻历史规律,发出兴亡之感,希望总结历史教训,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即是如此:或是面对残破江山,悲叹山间的破碎、历史的无情和局势的不可扭转,"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戴复古《江阴浮远堂》)即是如此。

(4)言志抒情有时登临(尤其是登高)不惟要耗费登临者的体力,更是考验登临者的精神意志。

经过登临的过程,参悟到人生意义之所在,抒发积极的人生理念,这是登临者的本意。

比如说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表现了他不畏困难险阻、敢于攀登绝顶、立志俯瞰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通过普通的登楼过程,表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以及高瞻远瞩的气魄,也道破了站得高、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李商隐在"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销雏竟未休"(《安定城楼》)中以凤凰自比,有力地表白了鲜明的处世态度,既是他登临的自负和抑郁情怀的深化,也是他通过登临送目抒写的崇高理想的小结。

当然,也有故作开阔之语的人,比如杜牧的"但将酩町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九日齐山登高》)中所表露的随安的旷达、豪爽是建立在"尘世难逢开口笑"基础上的,那种愁情是愈想排遣愈不能遣,情感是挣扎的。

当然,登临的内蕴并不止于上述几种,我们需要知道,登临,经过千百年来的积淀,其本身己经成为中华文化独特的组成部分(登高长期以来就是一种文化习俗) ,登临的心理历程也成为我国民族心理构建的组成部分,它已经和我们的生活分不开了。

(四)表现手法用典:用典,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用典的目的就是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

所谓典故是指“典例故实”,具体地说,包括历史记载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俗掌故、寓言逸闻以及流传下来的古书成句,一般来说,典故都有确定的典源。

典故的使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余韵盎然、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曹操《短歌行》一诗的最后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引用了“周公”的典故,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原文是:“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说的是周公为了招揽天下人才,一次沐浴要三次握着头发,一餐饭要三次把饭粒从嘴里吐出来,他担忧的是因自己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了人才。

诗人用这一典故,以周公殷勤待贤、礼贤下士之气度来勉励自己。

当然用典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会把作品弄得生涩晦暗,枯燥乏味,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

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

一般而言,古典诗歌中的用典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即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

1.用事用典用事用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爱用典故,常常一连使用数典,多数是出于内容的需要,有时也难免堆砌。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③。

想当年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⑤,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⑥,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⑦,一片神鸦社鼓⑧!凭谁问,廉颇老矣⑨,尚能饭否?[注释]①、京口:江苏镇江市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②、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③、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④、“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帅晋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⑤、“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

草草:轻率。

是说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以至惨败。

⑥、“四十三年”句: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

⑦、佛狸祠: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

他曾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⑧、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

社鼓:祭祀时的鼓声。

⑨、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

从注释上不难看出全词几乎始终在用典中展开。

词人借古讽今,批判了当时的掌权者韩侂(tuō)胄冒险北伐、妄图侥幸取胜的错误,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想建功报国而不能施展才略的悲愤心情。

这个主旨,主要是通过四个影射现实的历史故事表现出来的,即刘裕、刘义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和廉颇的故事。

这首词是对当时统治者的批评,因为不方便正面直说,所以用典就是最好的办法。

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用典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用典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