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德国教育发展
西方教育制度
第二节西方的学校教育制度由于我国近现代的学制一直以西方为模版,所以我们先来看看西方学校教育制度的沿革。
总的来说,古代西方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统一的学校教育制度。
近代西方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是人类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推动了人类制度化教育的发展,并深刻地影响到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
当前,西方的学校教育制度正处于一个剧烈的变革时期。
一、西方古代学校教育制度(一)古希腊的学校教育制度1、雅典的民主教育制度①0-7 岁接受家庭教育。
②7-12(13)岁上音乐学校。
③12(13) -15(16)岁上体育(体操)学校。
④15(16) -18 岁上体育馆学习:学习投标枪、驾御战车、角力等在当时十分重要的知识,为学生成为一名军人做准备。
⑤18 岁以后上埃夫比学校学习。
雅典民主教育制度的目的在于培养民主的公民,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发达的智力,健康的体魄,多方面的兴趣,身心和谐发展等。
女子在家里接受教育。
以私立学校为主,学生上学要交纳一定数量的费用,只有部分有钱家庭的子女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2、斯巴达的军事教育制度①0 岁以前就开始进行胎教:斯巴达非常重视胎教②0-7 岁接受学前(家庭)教育。
③7-18 岁上国家设置的寄宿学校④18 -30岁接受长期的军事训练。
斯巴达军事教育制度的特征:教育由国家办理,禁止私人办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骁勇善战的军人,与雅典的全面发展教育有很大差别;男女接受同样的教育,对以后女子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二)中世纪的西方教育制度1、宗教教育宗教教育主要由教会学校进行传授,学习神学知识,其目的在于培养僧侣,并向群众宣传教义。
2、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公元十一世纪,一些大的主教学校和修道院发展成为大学,是古代西方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
比较著名的有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等。
在学校组织上,中世纪大学分为两段(预备阶段和正式阶段)、四科。
预备阶段学习“七艺”,括文学、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
然后才能报考神学、医学和法学等科目,在入学年龄和学习年限上没有严格的规定,每科学习时间一般为5-7 年。
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近代社会的教育近代社会是以18世纪末到19世纪世界产业革命浪潮为基础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由于各国进入工业革命的时间不同,各国进入近代社会的时间也有所不同。
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同样离不开经济社会的变迁,教育受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所制约。
关于近代教育起始年代的划分,教育界的争论很多。
我们一般认为,欧洲近代教育肇始于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成熟于20世纪初的美国;1而我国的近代教育发轫于19世纪中期的鸦片战争,1904年“葵卯学制”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一)我国近代教育的特征马克思认为:“一方面,为了建立正确的教育制度,需要改变社会条件;另一方面,为了改变社会条件,又需要相应的教育制度。
”2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大炮、兵舰和鸦片轰开了中国的大门。
列强的人侵,一方面使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另一方面,中国强行被卷人资本主义世界的狂潮。
以“儒礼”为内容的传统教育主题已不再呈现独占局面,旧的教育主题开始受到冲击,产生腐败。
与此同时,新的、外来的——开始是裹着大炮的声威,新的教育主题开始萌芽、发展和壮大起来。
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是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以“洋务运动”为标志。
其特征有: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科学教育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办教育的总的指导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各类新式学堂在课程设置上,突出“实用性”课程,开设“格物”、“天文”、“舆地”、“算术”、“化学”等。
最早提出这一思想的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湖广总督张之洞和两江总督曾国藩是倡导者,他们是伴随着洋务运动而产生的,随后逐步酝酿成“实业救国”思想。
容闳、何启、胡礼垣在《新政论议》中指出:学校科目中应包括机器工务、轮船建法、电气制用、开矿理法、农务树畜等科,以期“振兴农工商各项实业”“富国裕民之本”。
32.“广开学校”,创建新式学堂,强调国民教育的重要性出于对传统教育的质疑,主张效仿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制度开办新式学堂,并派“志趣1杨文花,为什么说文艺复兴是近代教育的开端.科教文汇,2008(2),第204页.2《卡尔·马克思关于现代社会中的普及教育的发言记录》(1869年8月10日和17日),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16卷,第654页.3元青,中国近代实业教育初探.天津:天津师大学报,1986(2)第30—32页.远大,品质朴实,不牵于家累,不役于纷华”的聪颖子弟去欧美留学,不仅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改革,还为近代中国培养了第一批科技人才。
近现代德国教育(总结)
三、德国近现代的教育制度(一)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笼络人心及扩充军队,德意志各邦的王公们都非常重视国民教育。
16世纪末17世纪初开始,各封建公国把初等学校由教会管理改为国家管理,并颁布一些学校法令,规定实行初等强迫教育,如德国最大的一个邦国——普鲁士,于1717年和1763年先后两次颁布此类法令,规定5~12岁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否则对家长要课以罚金,甚至儿童缺课,也要对其家长加以罚款。
从而德国在西欧率先将学校管理权国家化。
德国的初等学校主要是由路德派倡导和兴办起来的,学校设施一般非常简陋,师资水平也不高,大多由裁缝、鞋匠和退伍士兵担任或兼任。
宗教教育是其主要内容,同时也教一些简易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教学方法主要是死记硬背和体罚。
后来,经虔信派努力,这类学校得到较大发展,手工科列入学校课程,直观性原则和学生自主性原则受到重视。
另外,班级教学和本族语教学等在这一时期也得以实施。
这些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这一时期,德国的中等学校主要有三种类型:古典文科中学、武士学校和实科中学。
文科中学在德国中等学校中占据重要地位,由宗教改革时期梅兰克吞创立的拉丁中学和斯图谟创建的文法中学演变而来,主要是为了把贵族子弟训练成政府官吏,与劳动人民无关。
武士学校则沿袭中世纪骑士教育而来,其任务是把贵族子弟训练成为文武官职及从事外交事务的人员。
学习的内容较宽泛,但很肤浅。
18世纪出现的实科中学则适应了工商业资产阶级发展的需要,是一种既具普通教育性质,又具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中学。
实科中学主要讲授一些接近实际生活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实用知识,这促进了德国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实科中学曾盛极一时。
此时,德国大学受国家的影响日渐增强,人文主义精神逐渐排斥着欧洲大学传统的中世纪学风。
学校增加了新人文主义学科和实用学科。
国语授课、教学方法的改进,打破了旧大学沉闷的氛围,给大学增添了新的活力。
此外,这一时期的德国还创办了许多新大学,如圣·尼古拉大学、哈利大学、赫丁根大学等,这为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
德国教育发展史
德国教育发展史德国教育发展史是一部悠久且富有成果的历史。
从古代到近现代,德国教育在不断变革中发展,为培养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德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体系特点、成就与挑战以及对中国教育的启示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德国教育的发展历程1.古代德国教育古代德国教育主要受到天主教会的控制,教育体制以寺院学校为主。
公元8世纪,查理曼帝国时期,教育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
然而,在随后的中世纪,教育发展陷入停滞。
2.近现代德国教育近现代德国教育始于18世纪初。
在此背景下,德国教育家夸美纽斯等人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理念。
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奠定了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础。
3.20世纪以来的德国教育改革20世纪以来,德国教育经历了多次改革。
其中,1955年颁布的《基本法》明确了联邦德国教育体制的基本框架。
2005年,德国政府又推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旨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二、德国教育体系的特点1.双元制教育德国教育体系最显著的特点是双元制教育。
这种教育模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职业发展机会。
2.高等教育体制德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包括综合性大学、应用科学大学和职业学院等。
这里的高等教育以研究型大学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职业培训与继续教育德国的职业培训与继续教育体系世界闻名。
在这里,企业与学校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
此外,德国政府还为在职人员提供多种继续教育途径,提高了整个国家的职业素养。
三、德国教育的成就与挑战1.教育质量德国教育在质量上具有较高水平,尤其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等方面表现突出。
这得益于德国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大力投入。
2.国际化程度德国教育国际化程度较高,吸引了众多国际学生。
德国高校也为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机会。
3.教育公平与多样性尽管德国教育在整体上表现出色,但仍面临教育公平与多样性方面的挑战。
为解决这个问题,德国政府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增加教育投入、改革教育体制等。
浅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崛起及启示
浅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崛起及启示[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在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系统化改革,使其教育事业发展突飞猛进,教育的发展推动了德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崛起并与工业生产相结合,为德国的工业化提供了大批高素质人才,极大地促进了德国的工业化进程。
[关键词]德国教育;工业化;借鉴意义1871年统一后的德国以惊人速度跃进,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全面工业化,成为欧洲后起的头号工业强国。
德国工业化出现跳跃式的快速发展,原因颇多,例如政治的统一、科技的进步、战胜法国所掠得的胜利果实以及德国银行业的特殊作用等,为德国工业发展的迅速提供了解释。
其中,作为后起型的发展中国家,在德国工业化的过程中凸显了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工业发展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
本文在前人探究的基础上,拟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教育在工业崛起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教育概况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教育网络为德国公民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机会,形成了重知识、重实际的社会氛围,促进了全民族文化素养的提高。
首先,初等教育普及化,提高全民素质。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初等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初等教育网有很大的补充。
1875年《普通初等学校和师资培训学院的管理规章》(简称《一般教育规定》)出台,进一步强调实行强迫初等义务教育。
该规章的主旨是:第一,在教育目标方面,提高所有各学科的学习效能,尤其重视对历史和自然科学的提高;第二,在教学方法方面,同时注意尽量促进学生的理解力和思考力的发展。
根据教育规定,对6岁儿童开始实施八年制的强迫义务教育,对违反此项规定的父母予以法律制裁。
[1]由于教育体制的改革,德国普及初等教育有了实质性的进步。
以普鲁士为例,1848年普鲁士小学入学率为82%;1871年时实际上学率为86%-90%;19世纪80年代则达到了100%。
[2]这使整个德意志民族的文化素养大为改善。
学前教育史第九章近现代西方各国家学前教育实践
第九章近现代西方各国学前教育实践第一节英国的学前教育英国成为最早产生近代学前教育机构的国家。
以欧文的幼儿学校和维尔德斯平的幼儿学校最为重要。
欧文幼儿学校的产生为英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开了先河。
维尔德斯平也为英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推动了幼儿学校在英国的普及,而且维尔德斯平幼儿学校的主知主义倾向非常具有代表性,曾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被一些国家的学前教育机构所借鉴。
英国学前教育发展的步伐迟缓,其原因有二:一是英国重视家庭教育的习俗根深蒂固,上层社会人士不重视为参加工作的贫困家庭的母亲设置的,专以劳动民众的子女为对象的学前教育;二是政府认识不足、行动迟缓,在20世纪上半期学前教育主要是由民间组织来承担和推动,政府只是给予有限的人力和物力协助。
一、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政府学前教育政策与计划1697(识记),其中规定一般的救济措施外,还提出设置“纺织学校”和“贫穷儿童劳动学校”的计划,对年收入不足40先令的家庭中6~14岁的男女儿童全部实施免费义务教育,而4~6岁的儿童可以自由入学。
入学儿童每天最多只能进行0小时的纺纱作业,其余时间用于学习。
(识记)是由资产阶级教育家约翰·洛克制定的,其中规定,在每一个教区内设立一所“劳动学校”,教区中所有受救济贫民的3—14岁儿童必须进入这种学校,在学校中边劳动边学习,既能养活自己也能接受基本的教育。
二、欧文的幼儿学校罗伯特·欧文是19世纪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于1816年创办的新兰纳克幼儿学校,是英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
(一)欧文幼儿学校的背景欧文认为,孩子的性格在入小学前基本成型,学龄前教育重要的一点就是促进儿童健康性格的形成。
他明确主张幼儿(二)欧文幼儿学校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三、维尔德斯平的幼儿学校维尔德斯平是英国19世纪幼儿学校的积极创办者,一生致力于宣传普及幼儿学校,发展学前教育事业。
幼儿家长的要求,幼儿家长们要求维尔德斯平的学校教授“三艺”;而是由于当时贫民、工人阶级儿童的受教育年龄被规定在8岁以内,过了这个年龄就被迫去从事劳动,而无法再继续学习。
德国音乐启蒙教育体系
德国音乐启蒙教育体系德国作为世界音乐之都,其音乐启蒙教育体系一直备受瞩目。
德国音乐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为培养了许多世界级的音乐家和音乐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德国音乐启蒙教育体系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首先,德国音乐启蒙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审美情趣。
在德国,音乐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从幼儿园到大学阶段都有相应的音乐教育课程。
在学龄前阶段,德国的幼儿园和学前教育机构注重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和感受,通过歌唱、舞蹈、音乐游戏等形式,激发孩子们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
在学龄阶段,学校的音乐教育课程也是必修课,学生们可以通过学习音乐理论、乐器演奏、合唱等方式,培养自己的音乐审美情趣和技能。
其次,德国音乐启蒙教育体系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技能。
德国的音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技能,包括音乐理论知识、乐器演奏技能、音乐创作能力等。
在德国的学校和音乐学院,学生们可以接受系统的音乐理论和乐器演奏培训,学习各种乐器的演奏技巧和音乐创作方法,培养自己的音乐才华和技能。
再次,德国音乐启蒙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和创作能力。
德国的音乐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和乐器演奏技能,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和创作能力。
在德国的音乐学院,学生们可以参加各种音乐比赛和演出活动,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和表演技能。
同时,学生们也可以通过参与音乐创作课程和活动,培养自己的音乐创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总之,德国音乐启蒙教育体系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审美情趣,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和创作能力,努力打造一个全面发展的音乐教育体系,为培养更多的音乐人才做出贡献。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在音乐的世界里茁壮成长,为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前教育学的历史与发展
学前教育学的历史与发展学前教育学是关于幼儿教育和儿童发展的学科,它研究儿童在幼年时期各个方面的学习和成长。
本文将回顾学前教育学的历史,并探讨它在不同国家和时期的发展情况。
一、古代学前教育学的雏形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关注幼儿的成长和教育。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政治学》中首次提出了“幼年教育”的概念,并强调儿童早期的教育对于塑造其后的性格和人格发展至关重要。
此外,古代中国和古埃及等文明古国也开展了一些与幼儿教育相关的实践。
二、近现代学前教育学的起步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的启蒙运动促进了学前教育学的发展。
瑞士医生洛克(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强调感性经验和亲身参与对于儿童学习的重要性。
他的观点对于后来的学前教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德国的弗雷贝尔(Friedrich Fröbel)也开创了幼儿园的教育模式,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学前教育机构。
三、学前教育学的国际发展学前教育学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情况有所区别。
在欧洲,德国和瑞士等国家一直是学前教育学的领军者,其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
在美国,学前教育的发展起步较晚,20世纪60年代才得到广泛推广。
美国的学前教育学注重儿童全面发展和幼儿园教育的实践,成为世界上学前教育的重要参考。
四、学前教育学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儿童教育的日益重视,学前教育学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以下是学前教育学未来发展的几个趋势:1. 研究方法的更新:学前教育学将借鉴教育心理学、神经科学和新兴技术等领域的研究方法,拓展研究视角,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深度。
2. 教育政策的支持:政府和社会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将为学前教育学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和资源支持。
3. 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学前教育学将探索更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如个性化教育、游戏化教学等,以满足不同儿童的需求和发展。
4. 师资队伍的培养:培养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师资队伍是学前教育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各国将加强师资培训和教育专业化。
近代德国政治制度与具有独特性的现代化进程
近代德国政治制度与具有独特性的现代化进程摘要:在世界现代化的浪潮中,近代德国迅速崛起而其现代化过程有明显区别于其它发达国家的独特性———崛起在“现代化与传统”之间。
德国农业资本主义的确立是通过“普鲁士道路”实现的。
农业资本主义的“普鲁士道路”为德国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德国工业革命与英、法相比,虽然起步较晚,但后来居上,工业生产很快超过了英、法,在20世纪初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工业强国。
在经济方面,近代德国以铁路和重工业建设为契机,迅速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展示出强劲的现代性;在政治方面,近代德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缓慢,政治体制相对滞后,附带着明显的传统性。
这样具有传统性的政治体制,正是德国飞速现代化不可忽略的推动力。
关键词:近代德国现代化独特性一、德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1)德意志联邦时期的政治制度843年凡尔登条约,形成了独立国家;11世纪末开始使用德意志这个名称。
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德国的分裂割据更加严重;1815年组成松散的联合体;1849年《法兰克福宪法》宣称德意志实行君主立宪的联邦制的政治制度,但未实现。
(2)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俾斯麦通过1864年丹麦战争,1866年普奥战争,1870年普法战争三次王朝战争,统一了德意志,史称“第二帝国”。
1871年通过《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
实际上是一个军事专制的国家。
(3)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19--1933年间的德国。
1919年通过《德意志联邦法》,第一任总统艾伯特。
明确主权在民的原则,开创了德国共和政体的历史。
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宪法,理论上确立了议会民主制政体。
(4)第三帝国的独裁统治又称纳粹德国。
指1933--1945年间的德国。
意识形态是国家社会主义(法西斯主义和极权主义的变体)。
希特勒解散国会,实行独裁统治,并取缔了纳粹党外的所有政党。
本文着眼的是第二帝国时期至第三帝国时期。
教育对二战后德国迅速崛起的作用
教育对二战后德国迅速崛起的作用•要发展,和平是少了的,二战后虽然冷战几十年,全世界小战不断但没有再起大战,相对和平,战后的世界经济开始迅速恢复其实德日在二战后的经济和科技都迅速崛起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德日在战前都在教育上投入大量国民资金虽然工业没了、城市没了但高素质的人材还在正是一大批接受过高级教育人才,让德日战后迅速崛起可以说,外部环境和内部的人才,都缺一不可看一下东德和西德的对比就能看出来共产主义下的东德一片死水再看一下韩国和朝鲜的对比所以说就算有再多的高素质的人材德国是当今世界上名列前茅的经济强国。
在百余年的现代化发展历程来,德国曾三次遭到战争的严重破坏,但它几经沉浮,无论所受到的阻力和困难有多大,都能迅速东山再起, 跃居世界经济的顶面。
德国经济发展原因,就是德国经过了数代人的努力,形成了极具生命力的完整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系,构建了以教育带动科技经济腾飞的发展模式,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德国首开德国经济硕士论文科教兴国的先河,其现代化发展的经验对现今的后发型国家的经济建设具有现实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很值得国人研究和效范。
因此,德国试图对教育对德国经济腾飞的推动作用进行探讨。
德国近现代科技经济成就的回顾掀开世界工业发展史,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德国经济依靠教育推动科技和经济飞速向前发展的历史宏图。
这是德国经济有别于其他工业大国的特色。
正如当代著名的经济史学家卡洛·M·奇波特拉所指出的:“正是德国人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对科学的偏爱使德国工业比英国和美国工业进展更快”[1]。
对此,我们不妨采用德国经济硕士论文史实加以佐证。
当大英帝国登上世界经济的巅峰时,英国的社会生产值占到了世界生产总值的39%, 商船吨位几乎为当时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的综合,其强大的舰队也游弋在全球海洋的洋面上,其殖民地的范围几乎遍及全球,号称“日不落帝国”。
而此时的德国经济还是一个政治上处于分裂状态、封建容克德国经济在经济领域占统治地位的落后的农业国家,属于典型的后发型国家,其经济在英法等西方先进国家挤压的夹缝中艰难地发展。
近现代史中的教育与知识普及
近现代史中的教育与知识普及近现代史是一个以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为主线的时期,其中教育与知识普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回顾近现代史中教育的发展和知识普及的过程,探讨其在社会进步中的意义和影响。
一、近现代教育改革的背景近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适应新的时代需求,各国纷纷进行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
教育改革成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二、近现代教育改革的关键举措1. 提高普教水平:近现代各国普及基础教育的力度空前,严格实施义务教育制度,确保每个公民接受平等的基础教育。
2. 培养人才: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培养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推动科技和产业的快速发展。
3. 教学改革:注重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引入实践教学和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实际能力。
三、知识普及的重要意义1. 提高国民素质:教育和知识普及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有利于培养公民的科学文化意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发展。
2. 扩大社会公平:教育和知识普及的推进使得各个社会阶层的人们都能够获得平等的学习机会,缩小教育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3. 推动经济发展:教育和知识普及提高了人们的技能和能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创新和进步。
四、近现代教育与知识普及的案例分析1. 中国教育改革:近代中国通过废除科举制度,推行新式教育,为近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2. 美国高等教育:美国高等教育体系健全,其开放和多元化的办学模式吸引了全球学生前来学习和研究,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3. 德国职业教育:德国的职业教育系统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职业选择和培训机会,使得劳动力市场更加灵活和高效。
五、教育与知识普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近现代教育发展和知识普及的经验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前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大背景下,教育和知识普及仍然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关键力量。
第十章_德国近现代教育
(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时期 (18世纪末—19世纪初)
(五)教育的快速发展时期 (二十世纪前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资产阶级镇压 了工人的革命运动,建立了资产阶级的 共和国,魏玛共和国。魏玛共和国期间 (1919年—1933年),德国学校进行了 改革,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复兴。 •主要措施如下:
1、行政管理和教育领导体制:根据 《联邦基本法》,实行地方分权制
•通过洪堡德改革,德国学校教育有了很大变 化,教育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四)教育上反复与倒退时期 (19世纪中叶—末叶)
在法国二月革命的影响下,德国终于在 1848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但革命很快失 败,贵族东山再起,革命后建立起封建贵族 与资产阶级的联合政体。这个政体对已改革 的教育进行了摧残,进一步加强了学校教育 的封建性和宗教性,在学校宣传忠君思想和 宗教信条,取消了自然科学科目,致使德国 教育倒退回去一百年。 这一时期,教育具有明显的封建等级性。 •德国近代教育是在适应工业革命和在农业中 发展资本主义的“ 普鲁士道路 ”上曲折前进 的。
设立学校要经国家允许,所有公立学校都要 接受政府的监督和观察。
在世界教育史上,德国最早实施强迫义务初等教育; 西欧教育史上,将学校教育的管辖权从教会转归国家的开端。
但是:
(1)教师地位低。由仆人、手工业者 (裁缝师、鞋匠)、残废军人等兼任; (2)学习宗教教义,读、写、算水帄低, 管理松弛,学生众多,质量低下; (3)男女分校,实行严格隔离。
近现代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历史演变
近现代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历史演变一、17—18世纪德国职业技术萌芽17世纪德国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状态以及三十年战争使经济发展受到严重挫折各方面远远落后于英、法等国家。
同时在教育史上这一时期的德国教育以普鲁士教育为主。
(一)泛爱学校受夸美纽斯和法国启蒙学者的教育观影响18世纪后期德国出现了“泛爱学校”。
其创始人是巴西多(J.B. Basedow1724—1790)。
泛爱学校的学习内容包括有实用知识、农业劳动、手工业劳动等。
(二)哈勒学园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城市生活的日渐丰富实科教育随之兴起。
在此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是1695年弗兰克(A.H. Francke1663—1727)在哈勒开办的一所国民学校以实科内容和直观方法施教并对贫家子弟免费提供教材此后又设立科学学校其中配备各种实验室、各类仪器、诊所、印刷厂、师范学校以及文科中学。
1708年哈勒学园的副主教席姆勒创办了数学机械学经济学实科学校。
此后肄业于哈勒学园的赫克又于1747年建立了类似的学校所开设的实科课程更为广泛又附设工艺学习班、师训班影响更大。
二、19世纪—20世纪前期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一)19世纪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19世纪德国无论在教育理论还是在教育实践上都令欧洲各国瞩目。
1806年普法战争和欧洲革命给德国教育发展带来了两次重大的冲击。
其实在18世纪德国就已经有少量的适应现代生活的实科中学到19世纪实科中学迅速发展成为德国中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机构。
1832年普鲁士率先颁布《实科中学毕业考试章程》它标志着实科中学这一形式得到政府的承认。
且于1859年颁布《实科中学课程编制》规定高级实科中学修业年限为九年。
然而此时实科中学的社会地位并不高直到1870年才获得具备升入大学的资格。
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德国在19世纪还建立了与大学功能不同的高等工业学校或其他专业性学院为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从而奠定了德国现代两种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
(二)20世纪前期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1、德意志帝国时期19世纪末统一的德国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为国家服务”的民族主义精神成为德国教育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
《外国教育史》题库及答案
《外国教育史》题库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 维多里诺2. 《巴尔福法案》3. 五项竞技4. 产婆术5. 恩物6. 赠地学院7. 骑士教育8. 毛雷尔法案9. 兰学10. 文雅教育11. 公学12. 《民主主义与教育》13、苏格拉底14“从做中学”15导生制16《理想国》17庆应义塾18“七艺”二、填空题1. 中世纪教育中的“前三艺”是文法、__________ 、___________。
2. 世界目前公认最早的学校是__________年___________(国)的宫廷学校。
3. 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_________》;他创办的教育机构叫____________。
4. 中世纪教育的两大系统是和。
5. 阿拉伯帝国的初等学校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6.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的主要代表人是。
7. 文明古国的主要学校类型有宫廷学校、____________、文士学校和__________。
8. 中世纪教育中的“后四艺”包括算术、几何、________ 、_____________。
9. 罗马教育家____________写出了《_____________》,这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着。
10. 拜占廷帝国教育除重视“七艺”外,学生还需学习罗马的_________和________。
11. 法国社会学家______________主张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12. 文艺复兴时期,拉伯雷的著名教育著作是___________,其主人公是 _________。
13. 法国费里教育法案中明确规定了免费原则、________原则、________原则。
14. 中世纪教会学校的主要类型有主教学校、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
15. 斯巴达单纯注重_____________教育,以___________为培养目标。
16. 雅典教育注重体育训练,其项目有跑步、跳跃、_________、_________和角力。
德国近现代教育制度课件
高辍学率与低完成率
部分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就选择辍学,高 等教育阶段也有较高的辍学率,这成为德 国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移民和多元文化教育
随着移民人口的增加,德国教育需要更好 地融入多元文化,满足不同背景学生的需 求。
德国教育的发展趋势
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德国教育体系正逐 步实现数字化和信息化,提高教学质 量和效率。
教育机构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教会学校,德 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公立 学校和私立学校。
两次世界大战对德国教育的影响
教育重建
教育改革
两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的教育系统遭 受严重破坏,需要进行大规模的重建 。
在战后,德国政府进行了多次教育改 革,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和适应社会发 展的需求。
美国教育理念影响
在二战后,美国对德国进行了大量援 助,其中也包括教育领域,引入了美 国式教育理念。
德国教育体系鼓励学生终身学习,提供各 种成人教育和进修机会,满足不同年龄段 和职业人群的学习需求。
德国教育面临的挑战
教育资源不均衡
虽然德国教育体系整体上较为完善,但地 区间和学校间的教育资源存在不均衡现象
,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
职业教育改革需求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德国职业教育体 系需要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技能需求和
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促 进个性发展,为高等教育和职业
发展做好准备。
教育形式
包括小学、中学和特殊教育等类 型,实行免费教育。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定义
高等教育是德国教育体系中的高级阶段,提供学 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教育目标
培养具有创新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推动科 学技术和社会文化的发展。
第九章--近现代学前教育实践
第九章近现代学前教育实践学前教育发展的背景1840年至1688年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始。
英、法、俄、德、美、日等国先后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近代资本主义及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育制度,产生近代幼儿公共教育。
第一节英国的学前教育英国近代的学前教育背景:18世纪60年代,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妇女参加工作,儿童无人照料,近代英国学前教育以欧文幼儿学校为起点,形成规模浩大的幼儿学校运动,一度波及欧美各国。
一、18世纪下半期至19世纪上半期幼儿教育的发展(一)欧文幼儿学校的产生1、产生原因2、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1)教育内容:智育方面:提倡发展“推理能力”;提倡学习实际有用的知识,提倡开放式教学;提倡实物教学;游戏场是重要设施道德教育:养成幼儿守纪律习惯,培养与小伙伴友好相处。
舞蹈、音乐和军事活动(2)教育方法:人道主义态度,反对责骂和体罚儿童;集体合作游戏;实物教学等3、评价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所学前教育机构,为近代学前教育开了先河,但将发展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具有局限性。
欧文幼儿学校:1816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欧文创办了新兰纳克幼儿学校,招收1—6岁工人子女。
重视幼儿智育和道德教育,提倡发展儿童的“推理能力”,采取开放教学形式,以人道主义态度对待孩子,反对责骂惩罚儿童。
这是英国也是世界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为近代学前教育发展开了先河。
在世界学前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怀尔德斯平的幼儿学校1、创办目的:为保障幼儿的安全和健康。
2、教育内容和方法:智育内容:国语、算数、自然、社会、音乐、宗教等。
方法:“开发教育方法”(5个方面)教具:“游戏场”“阶梯教室”“旋转秋千”“教学柱”“置换架”德育任务:预防贫儿道德堕落、消除不道德行为、培养德性方法:“爱”和“赏”3、对教师的要求:风采、气质、关于人性的知识、研究幼儿心理4、评价:过于注重智育内容,忽略儿童的理解能力,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外国教育史》第七章___近代世界各国教育_ppt
导生制(贝尔—兰卡斯特制 )学校的推广
英国国教会的牧师贝尔(Dr Andrew Bell)和公谊会 的教师兰卡斯特(Joseph Lancaster)创立的一种教 学组织形式。
导生制
导生制:又称贝尔——兰卡斯特制,是一种新的教学制度。 由英国的传教士兰卡斯特在伦敦创办的一所学校里较早采 用。它主要是由教师先从学生中选择一些年龄较大、学习 成绩较好的人充任导生,以后,也由导生对这些学生进行 检查和考试。在这些导生的帮助下,一位教师在一个教室 里往往能够教几百名学生。 。 采用这种制度的学校被称为导生制学校。 这种制度能够节省开支、能很好地弥补经费和师资不足, 扩大教育规模,也满足了对平民及儿童的初级教育的要求, 同时有助于儿童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因此一度非常盛行。 但由于导生的水平有限,因此教学质量比较低。
19世纪末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城市学院的出现
19世纪后期由地方城市创办的,为地方工商业发展培养专 门技术型的人才 没有取得与传统大学或者伦敦大学同等的学位授予权,大 多数学院只能发放职业资格证书
伦敦大学的变革
进一步加强了与地方工商业发展的联系,成为推动英国工 商业发展的重要机构之一
(1)早期教育。
(2)要求合理。 (3)反复练习。
(4)榜样示范。
(5)奖惩合宜。
7、论智育
一是实用型的知识
二是修养型的知识 三是娱乐型的技能技巧
(二)斯宾塞的教育思想
1、论教育目的
为完满生活作准备
2、论课程
3、论教学原则和方法
知识价值论和生活准备说的论证
德国教育
(二)纳粹统治时期的教育制度
四、二战后德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一)1964年的《联邦共和国关于实行教 育统一的协定》(简称《汉堡协定》)
1.所有学校统一学年,即从每年的8月1日开 始,于次年的7月31日结束。 2.普通义务教育统一为9年。
3.统一学校名称。
4.所有学生统一从第五年级开始必修一门外 语。 5.设立达第十二年级的两年制专科高中。
2.联邦德国特点 (1)当其他国家实现了义务教育的一体 化时,德国仍然保留了三类不同的中学。
(2)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独具特色,为世界
各国所称道和模仿。
(3)文化教育管理上的联邦主义导致全国教
育管理的多中心。
(4)联邦德国的各级各类学校,绝大多数是
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在数量上是很次要 的。
(5)在德国,国家与教会之间没有冲 突,国家允许教会在公立学校中有 一定的影响。 (6)联邦德国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是半日 制的,全日制的学校极少,公立住 宿学校几乎没有。 (7)与中小学相反,联邦德国各地区的 高等学校结构基本相同。
6.完全中学的毕业生要进入一般大学必须符合 下列条件,即从第五学年开始接受第一外语 的教学,从第七学年开始学习第二外语,从 第九学年开始学习第三外语。
(二)1970年的《教育结构计划》
1.把学前教育列入学校教育系统,称为“初步 教育领域”。 2.改组普通中学,让儿童提前一年入学,即儿 童5周岁开始义务教育,这个阶段称为“初 等 教育领域”。 3.把中等教育称为“中等教育领域”,分为两 个 阶段。第一阶段包括第五到第十年级,毕业 生可获得“中学毕业证书I”;第二阶段包 括第
(一)泛爱主义教育思潮
反对压抑儿童身心发展的经院主 义和古典主义的教育,强调教育的目 的在于增进人类的现世幸福,培养掌 握实际知识和健康乐观的人 。
西欧各国近现代教育制度及实践
1958年的教育改革着重点放在了加强学校和生活的联系上,加强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
1966年,苏共通过《关于进一步改进普通中学工作的措施》。
1977年12月,苏联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普通学校学生的教学、教育和劳动训练的决议》。
20世纪80年代以后,苏联进一步加大了教育改革的力度。1984年,苏联通过了《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改革的基本方针》。
主要是富家子弟的升学预备教育
形式有私立教学机构:文法学校和公学、文实中学(也称学园、学院、专科学校)等。
高等教育的发展始于牛津大学的设立,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一直是英国高等教育的标志。
只有上层社会的青年才能进入这两所大学学习。
大学的教学以古典学科和神学为主,具有较强的贵族性。
19世纪
导生制学校。又称贝尔-兰喀斯特制学校。
由耶稣会创办的“耶稣会学院”占据了统治地位。
17世纪初成立的“耶稣基督圣乐会”是仅次于耶稣会学院的另一中等教育机构,重视法国史、数学、力学、地理、现代外语及拉丁文学习。
到18世纪共有大学22所,数量最多,其中巴黎大学最古老、也最保守;
由于重视商业,一些实用的技术专门学校和机构开始出现,如路桥学校、矿业学校、皇家军事学校、法兰西科学院和自然历史博物馆等。
18世纪40至60年代是殖民地大学迅速增加的时期,出现“巡回学校”。
在18世纪末,联邦新政府又开始了创办州立大学的尝试,尽管如此,由于种种原因19世纪前美国高等教育尚未形成一定的体制。
19世纪
公立学校运动
1749年,富兰克林倡议建立实际的新型的中等学校——文实中学。
办学形式上,以私立为主体,公私皆有。
20世纪以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了18世纪初叶,虔信派仅在普鲁士就开办了 2000多所学校,还办了许多贫民学校、拉丁语 学校、初等学校、师范学校、孤儿院,等等。
新教派的这些教育举措,主观上是为新教派揽 民心、争地盘,扩大影响,客观上却起到了一 个发展民族教育的作用。
(二)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发展
同泛爱主义学校运动相呼应的是新人文主义 教育。它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出现于德国 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当时新人文主义运动的 重要组成部分。
新人文主义教育主张发扬古希腊文化中一切 珍贵的和有用的东西,强调复兴古希腊文化 的内容和精神,注重领会其中积极的世界观 和人生观,而不在于对古代语言和生活样式 的模仿;强调在教育中尊重人性,重视人性 的和谐发展,促进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均衡发 展;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 一切力量。
各封建公国(公国)除了通过立法加强对学 校的管理外,还设立必要的机构,直接 把学校管理权掌握起来,1787年普鲁士 成立的高级学校委员会就是负责管理中 等和高等学校的专门机构。
(三)兴办实科中学
实科中学的兴办和骑士学校的衰亡也是这一时期德 国中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特点。
从18世纪初开始,德国则出现了适应工商资产阶级 活动需要的实科中学,它比英国、法国的实科中学 早建一个世纪。这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 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
二、各封建公国分权管理教育的 时期
(一)颁布强迫义务教育法
17世纪初,各封建公国已经把初等教育 由教会控制变为国家管理,并开始颁布 自己的强迫义务教育法。然而,真正全 面实现城邦国(公国)分管教育还是18世 纪以后。最有代表性的是18世纪初,普 鲁士两次颁布的实施强迫教育法令。
(二)设立教育管理机构
德国教育史上传统的双轨制,在学制形式上被废除 。
在中等教育方面,共和时期除九年制的文科中学、 实科学校和文实中学继续存在外,还增设了德意志 中学与建立(上层)中学。
建立中学招收读完高等国民学校七年级的学生,学 制6年,这种中学设在乡村小镇。
德意志中学以德意志文化为主要教育教学内容,浸 透着日耳曼民族沙文主义的精神,它与其他中学一 样招收基础学校毕业生,此外,还设有一些为转入 中学做准备的中学和各类女子中学。
(三)洪堡对教育的改革
首先,洪堡注意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 加强小学师资的培训。
其次,洪堡在任职期间,注意对文科中 学进行多方面的改革,重视中学师资的 考核与选择。
再次,洪堡还重视创建新型大学,主张 把大学办成哲学、科学和学术研究的中 心。
(四)“神圣同盟”时期与欧洲革命失败后, 教育上的倒退与反复
近现代德国教育发展概述
教师教育学院 李海云
思考题
一、德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情况。 二、德国中等教育在历史发展中有哪几
类学校。 三、洪堡改革有什么重大举措。 四、德国教育给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资源
一、纪录片《德国人》之奥托和他的帝 国
二、东法兰克王国与西法兰克王国封建 发展的差异
一、新教派控制教育的时期
三、18世纪末至普法战争(1870)时期
这一时期为德国的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教育 上出现了新的变化:
(一)泛爱主义学校运动的兴起
泛爱主义学校运动是德国资产阶级反封建的启蒙教 育运动,以学习、移植卢梭教育思想为宗旨。其代 表人物有巴西多(Johann Bernhard Bassedow,17241790),康德(Lmmanuel kant,1724-1804),他们 赞同卢梭的教育思想,反对压制儿童的封建式经院 教育,主张热爱儿童,让儿童自由发展。
五、德意志共和时期
在初等教育方面,1920年6月,魏玛政府在柏林召开的 教育会议上讨论通过了初等教育法规,规定废除原招 收6岁儿童入学,肄业3年,以直升中学为目的的贵族 化的预备学校;将4年制的基础学校定为统一的初等国 民学校。基础学校的经费由地方政府负担,并由地方 学校管理局直接管理。
全国所有的学龄儿童,不论阶级出身,一律均须进 基础学校学习。学校仍保留教派性质,师生均按其 宗教信仰严格划分。义务教育定为8年,学生在基 础学校毕业后,经考试,少数成绩优秀者升入各类 中学,大多数进入4年制的高等国民学校继续学习 ,以完成8年义务教育。
是历史的进步。但是德国的统一是经由王朝战争的
道路完成的,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封建残余势力大量
被保留下来,普鲁士容克的地位更加巩固。容克贵
族与资产阶级联盟的德意志帝国继承了家。这一时期
的德国教育充满着沙文主义、军国主义和僧侣主义
。
适应德国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德国在
19世纪中叶以后形成了等级性很强的双轨学
制。一轨是通过8年的国民学校再进入职业性
质的补习学校,这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计的
。另一轨则是由家庭教育直接进入中学,但
只有为封建贵族子弟开办的文科中学是与大
学相连接的,为资产阶级子弟开办的实科中
学的毕业生是不能升大学的。
帝国时期的德国中学由文科中学、实科 学校和文实中学三种类型所构成,但文 科中学仍为主要类型。
实科中学以教授数学、物理学、力学、自然等学科 为主,并辅之以绘画、制图,后来又增设建筑、商 品经济、贸易、经济等学科。教学内容均和实际生 活、国民经济部门直接相联系,适应了德国发展重 工业为主导的经济方针,为德国后来成为工业强国 培养了大批经济管理人才。
(四)改革高等教育内容
这一时期,德国的大学也增加了人文学科(历史、哲 学、法律等)人文主义精神开始占据重要地位,改变 了以神学宗教为主要学科的状况。学校教学用语上 不再限于拉丁语与希腊语,可以用德语授课。
德国教育的发展出现了反复和倒退,宗
教事务和国民教育部又取代了公共教育部。
这一反复和倒退尽管推迟了德国教育改
革的发展进程,却无法阻挡教育改革的历史
潮流继续向前涌进。
四、德意志帝国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指1871年至1919年。1871年的普
法之战,法国战败,普鲁士得以最终实现德意志的
统一。这给德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