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黄宗智过密化理论的修改
评论“过密化”假设引出的分析思路问题
可能性。“ 过密化 ” 假设 对需要 用到的经济学理论 , 对人 均产值长期没 有得 到提 高这 个问题 , 都没有很 好地进行研 究。衡量 中国农村的经济发展 , 需要规 定一种统 一的定量属性 的标准 。 关键词 :过密化” 设 ; “ 假 分析思路 ;农村 经济变迁” “ 假设 ; 经济 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 :3 0 F2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 号 :(2 62 (070 — 07 7 A 10 — 3020 )1 0 9 —0 1 自美 国学者黄宗智 在其著作《 华北 的小农经济 与 社会变迁》 长江三角洲小农 家庭 与乡村发展》 和《 中提 出“ 过密化 ” 假设 后 , 对美 国学 界 的 回应我 们姑 且 不 谈, 中国学界的 回应可以归纳为三种类 型。一种类 型 我们称 其为反驳说 , 一种类 型则 称其 为赞 同说 , 另 如 果我们再从方法论角度把两者合称为数字分析派 , 那 么, 第三种类型可 以看做模式分析派 。数字分析派 的 主要特征是 以各 自所引用 的不 同数据资料为前提 , 利 用“ 统计数字来解释 问题 ” ]3 。这带来 的一个很不 【( 1 1 P)
大 多用劳动生产率作为评判标准 , 国学者主要是 以 中
农 民家庭收入和 农 民生活水平 作为评 判标 准。当然 不论 劳动 生产率还是 农 民家庭收 入 , 同黄宗智 “ 都 过 密化” 假设直接相关 。具体说 明如下 : () 1黄宗智“ 过密化 ” 假设 是针 对农业 而 言 , 或者 说 主要指农业 “ 过密化 ” 。按照通常说法 , 小农经济大 体包括农 业 和家庭 手 工业 , 里 的农 业 也 叫做 种植 这 业, 家庭 手工业 也叫做 副业 。实 际上家庭手工业 只是 副业的一项内容 , 而副业 还包 括采集 野生植 物 、 捕猎 好 的结果是 , 反驳说 和赞 同说 的论 战被认 定 “ 在某种 野禽野兽 , 以及从 事运输 、 屠宰 、 发 、 理 修理 等 。当然 程度 上也有些 ‘ 字游戏 ’ 数 的味道”2。也 就是说 “ _ J 有 这一方面与一定 的地域环境有关 , 另一方 面又与一 定 些‘ 数字游戏 ’ 的味道 ” 的论战 , 最终“ 取决于每个学者 的专业技术有关 。不 过严格 地讲 , 家庭手工 业 ( 以家 也 的立场和每人研究 的区域 ” “ ,数据资料在做 出修正值 庭棉纺织 业为代 表 ) 和一 定 的地域 环境 有很 大 关 后几乎可以游戏般 地让 每个学 者做 出对 自己有利 的 系 , 只是 因为它直接涉及农户的“ 这个基 本生活问 穿” 解释”3。模式分析派在呼吁“ 止论战 , _ J 停 携手 整理 和 题 , 以通 常就用 家庭手 工业作 为副业 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种代 称 。 所 修订资料 ” 同时 , 导 “ 建起 科学 的评 判 尺度 ” 至于黄宗 智认 为长江三角 洲小农 经济 的家庭手工 业 的 倡 构 , “ 它的突破” 主要在 于“ 理论创 新” “ , 建立源 于 中国适 也呈现出“ 过密 型化 ” 特点 , 这属于另一个问题。 于中 国的具有原创性 的 ‘ 国派 ’ 中 的分析模 式和 思想 () 2 黄宗智“ 过密化 ” 假设 是针 对劳 动投入 而言 , 方法”2。美 国学者 赵 冈对 此有 同感 , _ J 并撰 文对有 关 或者说侧 重于由劳动投 入所 引发 的“ 过密化 ” 。该假 过密化” 的主要特征定义为总产 出增加 , 边际报 模式 ( 一种可变生产 要素 的生产 函数 的产 量 曲线 图 ) 设把“ 提 出补充意见 _ 。对 于 以上 这些 因评论 “ 4 J 过密化 ” 假 酬递减 。也可以认 为 , 黄宗智“ 过密化” 假设是 以边 际 设所 引出的分析思路 问题 , 本文打算从三个方面进行 报酬为尺度 在构 建一 个评 价体 系; 或者 , 农业 “ 过密 研讨 。 化” 假设 以边际报酬递 减为基本特征 。 () 3 黄宗智 作这项 研究 的最终 目的, 似乎 是要提 评判 的标 准 出一个有关小 农发 展 的理论 ,0世 纪初几 十 年 间华 2 长江三角洲 的小农经济无非是为其立论充 当论据 就对黄宗智“ 过密化” 假设 的回应而言 , 西方学 者 北 、
新中国农业的发展资料文档
以标志性事件划分
(一)土地改革阶段(1949—1952年) (二)农业集体化阶段(1953—1957年) (三)人民公社阶段(1958—1978年) (四)家庭承包制阶段(1978—) (五)市场经济阶段(1992—)
土地改革阶段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第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 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的土地政策;
1978年开始,中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农村改革。主要内容是实行
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建立了集体统一经营与农户分散
经营相结合的农业经营管理体制,打破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统 一经营模式。另一项重要改革就是实行政社分设,重新建立乡政府作为
政权的基层单位。同时,在村一级建立了农民群众自治组织--村民委员 会,村民委员会下设村民小组,分别管理本村、组范围内的各种社会事
《人民日报》发表《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
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人民日报》1958年元旦社论,提出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口号,
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人民公社管理体制阶段(1956-1978);
经济形式为人民公社集体所有;经营方式为集体 统一经营;分配方式为通过“工分制”进行分配。 简单讲,人民公社是一种政企合一、“三级所有, 队为基础”的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
郊区共成立了4个人民公社。当时农民害怕 “财产”归公社,3天之内杀牲畜700多头, 杀鸡2000多只。
长春市的人民公社实行三化管理:组织军 事化,生活集体化,生产战斗化,按照年 龄性别组成“罗成队”,“穆桂英队”, “老黄忠队”,全体社员上工听钟声,干 活听命令,食宿在兵营。
1959~1961 三年经济困难
传统农业“过密化”:内在机理与边界条件
为当 “ 过密化”假设和小农贫困化联系时避 开 了马克思 学说 ,带给 中 国小农 经 济研究 的
负 向模 仿效 应 。
追 求最 大 利 润 ,而 是 为 了满 足 其 家 庭 的 消 费 需 要 。三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者 的 受 压 迫 小 农
论 ,他们 认 为封 建小农 是租 税 的交纳 者 ,
维普资讯
传 统 农 业 “ 密化 ” 内在 机 理 与边 界 条 件 过 :
传 统 农业 “ 密化 " 过 :内在 机 理 与边 界 条 件
(. 1 安徽 财经大学 ,安徽 蚌埠 2 3 6 301
202) 0 0 5
2 .上海社科 院经济研 究所 强 烈反
响 ,而且 在 国 内更 受 学术 界关 注 ,促进 了国
须 正视 的现实 。因此 ,如何 冲 破小 农经 济 的 历 史路 径 依赖 ,寻 找 中 国特 色 的现 代农 业 发 展 模式 ,这 已经 成 为诸 多学 者关 注 探讨 的课 题 。从 小农 经济 的历史 和现 实解 读 中 ,著 名
内农村经济史 的研究 。赞成或反对其观点的 兼而有之 ,本文不便罗列 。值得注意 的是 ,
一
些 学者 采用 经济 分 析工具 探 索传统 农 业 的
资源 配置 。李 成贵 (97 19 )较 早用 图形表 示 黄 宗 旨的 “ 密化 ” 区 间 ,不过 其 图形横 轴 过 用 劳 动 时 间 却 不 能 反 应 生 产 函 数 的静 态 优 化 ,他 认 为传 统农 业是 在产 权 制度 的激励 机
造传 统农 业 的思 路 。
一
制和国家对小农再生产扶持下的零利润习俗 经 济 ;赵 冈 ( 9 7 1 9 )用 一个 随 意的 图形来 抽 象 农业 生产 ,他把 平均 维生 费 与边 际产量 线 和平均产量线的交点表示过密型生产 ,对其 社会背景他 强调 了传 统家庭 观和诸子 均分 制 ;冯小 红 (0 4 20 )利用 古 典生产 函数 图 形 ,认 为黄 宗智 的理 论前 提 与 中国明清 经济
内卷化_概念辨析
“内卷化”概念辨析3刘世定 邱泽奇3 本文最早是作为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的“工作论文”(2003)印行,用于范围较小的同行之间交换观点和意见。
此后,根据收到的反馈意见,进行了多次修改。
在这里,对提出意见的同仁一并致谢。
①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
这本书的第一个中文版于198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2000年,中华书局将这本书收入了“中国乡村社会研究丛书”,但仍然采用了1986的版型。
这里引用的是2000年的版本,在后面的行文中不再进行注解。
②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年。
这本书的第一个中文版于199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2000年,中华书局将这本书收入了“中国乡村社会研究丛书”,但仍然采用了1992年的版型。
这里引用的是2000年的版本,在后面的行文中不再进行注解。
在中国的社会学研究中,存在着为数不多的几个被认为和中国社会的某些特色联系密切且使用频次较高、影响较广泛的概念,“内卷化”是其中之一。
这个概念随着黄宗智教授的著作《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①(以下简称《华北小农》)的面世而在中国农村研究中受到关注,并由于黄教授的另一著作《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②(以下简称《长江三角洲小农》)的出版而产生了进一步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这一概念的使用领域就产业而言已不仅仅用于农业分析,而且伸展到工业分析;就区域而言已不仅仅用于农村研究,而且伸展到城市研究;就组织形态而言已不仅仅用于传统小农经济,而且伸展到其他一些组织如国有企业的分析中(黄平主编,1997;李培林、张翼,2000)。
对于《华北小农》和《长江三角洲小农》,史学界已经有较为广泛的争论。
就我们粗略的了解,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1)史实的厘清和史料的运用;(2)对农业生产相关比率的计算与判断,如劳动生产率;(3)人口数量的计算与判断;(4)比较问题,如与18世纪英国农业的比较;以及(5)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现代工业(王国斌,1998;李伯重,2000;黄宗智,2002;彭慕兰,2003)。
农村社会学重点整
农村社会学重点整word名词解释1.农村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分支学科,是通过农村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化与其行为来研究农村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与其特殊规律性的科学。
2.农村社会网络是农村社会结构的概念,是指由农村个体间的社会关系所构成的相对稳定的体系,农村社会就是由相互交织或平行的网络所构成的一个大系统。
3.农村社会组织是农村中为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执行特定的社会职能并根据一定的规章、程序而进展活动的人群共同体;是农村社会从无序到有序开展的一种状态和过程,是一定社会成员所采取的某种社会生活方式。
4.农村社会流动是指农村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
它既表现为农村社会成员地位的变动,也表现为农村社会成员社会角色的转换。
5.社会控制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以与与之相应的手段与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与其价值观念进展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展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预防和限制越轨或越轨行为的进展,惩罚和教育社会越轨行为的进展的过程。
6.农村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因各种原因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生活困难的农村社会成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或服务支持,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提高其生活质量的制度。
7.农村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脱离农业,逐步向城镇集中,从而使城镇人口和非农业产值比重逐渐增大的过程,也是由传统农村社会的存在形态向现代城市社会的存在形态变迁的过程8.城乡融合就是指在科学技术开展的带动下,社会生产力得到高度开展,城乡社区之间的本质差异逐渐消失,最终融为一体的状态和过程。
简短回答1.农村社会学研究的方******【实证主义方******,非实证主义方******,马克思主义方******。
〕实证主义方******孔德1.相社会与自然的同构性,认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没有根本区别,社会开展过程在本质上与生物开展过程一样,只不过更为复杂而已。
读《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读《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最近读了黄宗智先生写的《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作者利用在华北平原33个自然村的实地调查资料和清代刑科档案,分析了近数百年来华北农村经济和社会的演变型式。
他提出了中国经济史中的悖论现象和规范认识危机问题,这应当是明清以来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核心问题。
过去的研究:近代农村演变的古典型式是英国模式(小农分化为农业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而农业伴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而现代化)。
而中国近代农村演变则是在小农经济范围内的进展,所导致的不是资本主义工业经济,而是一个高度分化的小农经济。
对中国农村演变型式的研究:(1)形式主义学者强调人口压力,采用博塞拉普模式(强调人口增长是农业集约化发展的主要动力);(2)中国的传统马克思主义学者则强调生产关系,主要分析模式是“资本主义萌芽论”(认为帝国主义入侵之前,资本主义已经在中国萌芽;而帝国主义的入侵,妨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正常发展),将中国历史置于五种生产方式的公式;(3)实体主义学派主要是蔡雅诺夫模式,认为农场家庭经济的请况随家中消费者与劳动者比例的周期性变化而升降。
在亚当斯密,马克思等经典理论的指导下,在西方成功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参照下,人们自然而然的以西方标准评价中国的经济历程,然而经济史的内容是异常复杂的,因此就产生了黄宗智所说的“悖论”。
面对悖论,一部分学者坚信经典理论的正确性;而另一部分学者,则比较注意中国历史发展的独特性。
黄宗智的卓越之处就在于把人为认定的事实之间的矛盾还原为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
即他注意到了把经济现象割裂为先进与落后,传统与现代的方法无助于接近事实真相,而是把中国经济作为一个结构功能意义上的整体来把握,这种重视整体的区域实证研究,使他意识到基于西方模式的理论无法概括中国的历史实际。
于是他围绕“过密化”这一中心概念,构建了一个独到的分析模式。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农业经济为“缺乏有效制度创新增长”,正是由于在制度方面没发展出适当的模式。
黄宗智的“过密化”理论和“规范认识危机”论
黄宗智的“过密化”理论和“规范认识危机”论一、黄宗智的“过密化”理论:探究产业过密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二、企业经济危机与“规范认识危机”论:寻求合适的危机管理模式三、过密化所引发的企业经济危机:从理论到实践的分析四、危机管理中的主动与被动:以企业为例五、企业经济危机的防范:从危机意识到危机预防黄宗智的“过密化”理论:探究产业过密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近几年,随着全球范围内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刚进入现代化阶段的经济体在过度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往往忽视了产业的过密化问题。
由此引发的经济危机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
黄宗智在其关于“过密化”理论的研究中,认为产业过密化是产生经济危机的一个主要条件。
产业过密化不仅会导致资源和环境的极度浪费,还会引起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和市场需求的不平衡,从而降低整个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性发展水平。
因此,对于一个欲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必须谨慎处理产业过密化的问题,加以处置。
企业经济危机与“规范认识危机”论:寻求合适的危机管理模式企业经济危机的产生往往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规范认识危机的重要性愈加凸显。
黄宗智认为企业危机的产生无法避免,但危机管理可以被规范和控制。
企业危机管理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过程,其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自身的规范管理和决策水平。
因此,在规范认识危机的基础之上,企业应当积极参与危机管理,及时监测各种风险的存在,调整自身发展战略,在不断完善自身风险管理体系的同时,寻求合适的危机管理模式。
过密化所引发的企业经济危机:从理论到实践的分析黄宗智认为如果产业过密化不得到有效的控制,很难避免企业经济危机的产生。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经济实体不仅面临着过密化的问题,还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完善、市场需求下降,技术创新的乏力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经济危机的爆发是时常存在的。
因此,企业管理需要在加强危机预警的基础上,适时采取对策,从而避免或者减轻企业经济危机的影响。
论古史辨的评价及其相关问题_林甘泉先生访问记
文 史 哲JOU R NA L O F L IT ERA T U R E,HIST O RY A ND PHIL O SO PHY 2003年第2期(总第275期)N o.2,2003(Serial N o.275)论古史辨的评价及其相关问题——林甘泉先生访问记沈 颂 金(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研究所,北京100088) 摘 要:解放以后对“古史辨”没有客观公正的评价,这与当时的政治气氛有关,但总的来说评价还是比较积极的。
胡绳1957年说“古史辨”的“疑古精神是当时反封建思潮的一个侧面”,1993年又说顾颉刚是“马克思主义的朋友”,评价很高。
“古史辨”在思想启蒙方面有积极意义,是思想解放的一个环节,这一点应该充分肯定。
“古史辨”所受到的诟病是说它把古史砍掉几千年,这其实是误解。
说它是“民族虚无主义”也不对。
“古史辨”疑古所疑的主要是三皇五帝的古史系统,并不是对一切古史都怀疑。
“古史辨”之前已有疑古,之后也应该有疑古精神。
不能把信古、疑古、释古截然分开和绝对化,中国古代史研究也不是这三个阶段的问题。
“走出疑古时代”的提法不合适。
关键词:顾颉刚;古史辨;走出疑古时代;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图分类号:K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1-4721(2003)02-0019-06 2001年12月24日上午,我们一行六人按照事先约定时间,来到林甘泉先生家中,就“古史辨”及其相关问题对林先生做了一次极有意义的访谈。
林先生的谈话涉及现代学术史上许多重要问题,使我们深受启发,获益良多。
事后,我们据录音和笔记将访谈内容整理出来,呈林先生审阅时,又增加了部分内容。
现发表出来,以飨关心“古史辨”及其相关问题研究的读者。
问:林先生,进人新世纪以来,各种报刊杂志纷纷对过去100年的学术发展做一番回顾和总结。
“古史辨”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疑古思潮,怀疑古史,考辨伪书,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尤其是顾颉刚先生提出的“层累的造成的中国古史说”,曾在学术界引起—场大争论。
国外农户经济理论研究述评
国外农户经济理论研究述评饶旭鹏【摘要】农户经济理论是农村研究的重要分支领域.国外农户经济理论研究历史悠久、学派众多并互有采借.在我国"工业反哺农业"、大力缩小城乡差距的今天,对国外农户经济理论进行建设性反思批判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国内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兼顾各理论流派的理论争论与交锋,结合中国当前"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特殊国情,对国外农户经济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并指出其对中国研究的意义与局限,以期为农户经济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期刊名称】《江汉论坛》【年(卷),期】2011(000)004【总页数】6页(P43-48)【关键词】小农经济;道义小农;理性小农;农场户理论【作者】饶旭鹏【作者单位】兰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斯密和马克思代表了两种迥然不同的学术传统:斯密是自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倡导者,马克思则主张对资本主义进行彻底改造,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社会。
在农户经济理论上,斯密和马克思尽管着眼点不同,但对其发展趋势的判断则比较一致,都认为市场化和商品化会导致小农经济的衰落和消亡,被资本主义大农场所取代。
斯密非常重视农业,把农业视为国民经济的基础。
但是,在斯密的理论体系中没有自耕小农制的历史地位,他认为在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控下,自由的市场竞争和个人理性经济行为会导致社会分工、生产的专业化和市场的扩张,并最终推动经济的增长。
这种增长方式被称为“‘斯密型’增长”①。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小农经济只是农业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
马克思指出,在小农经济中,“生产条件日趋恶化和生产资料日益昂贵是小块土地所有制的必然规律。
对这种生产方式来说,好年成也是一种不幸。
”②恩格斯则提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形式的发展,割断了农业小生产的命脉;这种小生产正在无法挽救地灭亡和衰落。
”③因此,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必将发生内部分化,从而产生一个拥有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和依靠雇佣劳动为生的无产阶级,小农经济的发展趋势只能被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大农场所取代。
中国小农经济的评判尺度——评黄宗智的“过密化”理论
中国小农经济的评判尺度——评黄宗智的“过密化”理论一、关于中国小农经济评判尺度的探讨中国小农经济是指以私人占有、极少使用雇佣劳动力、单一种植业或畜牧业为主要营生的农业经济形态。
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不是一般农业形态所能比拟。
同时,它也存在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例如资金进入不足、缺乏规模效益等。
在评判小农经济时,我们需要以实效为标准,同时遵循公平、可持续、协调发展等原则。
二、黄宗智的“过密化”理论及其影响1. 黄宗智的“过密化”理论假设,农业发展必须根据自身的资源和环境特征来制定相应的政策,避免过分增加土地利用密度,造成环境破坏和生态危机,同时可以重视农村社区的自我管理作用。
2. 虽然有争议,黄宗智对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他的理论强调了土地的保护和环境的可持续性,有助于平衡经济和生态发展的关系。
3. 然而,这一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对小农经济来说,土地增加和利用密度提高都是重要的手段和目标。
其次,过于强调环境要求,有可能压缩农业发展与生产能力的空间。
三、小农经济的优缺点分析1. 经济优点小农经济通过集约化经营,提高产出效率,成本和经营风险也得到控制。
通过建立稳定的家族经济,可以增加家庭收入,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增强稳定性。
2. 经济缺点在市场化进程中,小农经济往往难以跟随和适应变化。
由于规模小,生产力低,缺乏规模效应,难以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另外,由于缺乏先进技术、人才和资金,难以提高质量和标准。
3. 社会和环境优点小农经济在农村社区中常形成集体的社会资本,也有助于大众的社会稳定与平衡发展。
此外,小农经济经营方式受制于有限的土地、水资源,要注重环境保护,也能够将环境危机最小化。
4. 社会和环境缺点虽然小农经济对土地和水资源比较谨慎,但是其规模和技术水平的限制使得它的污染传染效应难以避免。
同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地区的小农经济可能会导致土地过度使用和过度垦殖,从而引发地面水资源的大量外流。
去“过密化”现象的微观分析——以鄂中小黄村为个案
、
前 言
在 中国, 耕地 资源少 、 人 口 多 是其 最 基 本 的 国情 。 因此 , 当 劳 动 力 无 法 向城 市 转 移 的时 候 , 农 民只 能 采取 将 无 限劳 力 投 入 到 土 地 的 耕 种 中 , 这 就 是黄 宗 智 所 说 的农 业 的 “ 过 密化” 。“ 过 密 化” 是黄宗智借用 吉尔茨提 出的“ 农 业 内卷 化 ” , 它 指 的 是农 业 集 约 化 导 致 边 际 报 酬 递减 的现 象 。 在 黄 宗 智 的概 念 中 , 认 为 内卷 化 , “ 这 是 在 高 度 人 口压 力 之 下 , 伴 同 商 品化 而 形 成 的现 象 , 其 核 心 内容 在 于 以 劳 动 边 际报 酬 递 减 的 代 价 换 取 农 业 生 产 的劳 动 密 集 化 ” 。[ 1 】 在 其后来 , 将 内卷 化
2 0 1 3年第 l 期 双 月刊 ( 第3 5 卷 ・总第 1 9 1 期)
中 共 宁 波 市 委 党 校 学 报
J 0URNAL OF T HE P I Y S CHOOL OF CP C NI NGB0
No. 1 , 2 01 3
Bi mo n t h l y
一
日总数 增长 了 3至 4倍 。其 结果是单位工作 日 生 产 和 报 酬 的停 滞 或 降 低 ” [ 2 ] 。 如果 中国大多数农 民走 的是 “ 过密化” 的路 径, 那么 , 在 小 黄村 的调 查 却 给 了我 们 一 个 另类 的个案 , 那 就 是他 们 的去 “ 过密 化 ” 行 为 。在 小黄 村,土地较 多,几乎家家农都有 l O 几亩到 2 0 几
中国作为现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一进行微观实证研究规 避 规 范 认 识 危 机 黄氏提出的 +过密化 $理论 !其意义不仅在于为 中国 近 代 资 本 主 义 萌 芽 为 什 么 没 有 发 展 起 来 提 供 了一个独特的分析模式 0 更在于黄宗智借助这一理 论的构建 0 从方法论的高度对原有的传统理论模式 提出了挑战 0 使一直以来为学术界所忽视的 + 规范认 识危机 $ 得以凸现 0 其影响 力 不 仅 限 于 史 学 研 究 0 其 他人 文 社 会 科 学 也 同 样 面 临 着 这 一 无 法 回 避 的 问 题" 据黄宗智说 !+ 过密化 $ 理论的提出不是一蹴而 就的 ! 而是有一个过程 " 他在研究中也长期受到过 经典 理 论 模 式 的 影 响 ! 在 他 关 于 华 北 的 研 究 著 作 中 ! 曾提到了 + 过密化 $ 问题 ! 但只是 将 + 过 密 化 $ 作 为小农家庭化生产中的一种现象 ! 并未作深入的分 析 " 当他的研究转移到长江三角洲地区时便发生了 困难 ! 依靠既有的理论体系无法解释这一地区诸多 悖论现象的存在 !
递减
" $在社会经济的历史过程中 ! 可以不通过
改进生产技术或变革劳动组织形式 ! 以提高劳动生 产率的途径 ! 来 实 现 生 产 的 增 长 ! 而 是 通 过 一 种 过 密型的增长途径 ! 即 在 人 口 压 力 下 ! 生 产 产 出 的 增 长通过劳动力或劳动时间的超量投入来实现 ! 但这 种增长是以单位工作日边际报酬递减为代价的 ! 是 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 " 近代中国的乡村社会经济即 属于此种类型 ! 中国农村的商品化进程是 + 过密型 $ 的商品化 " ()) 过密型增长不仅可以存在于以家庭 劳动力为生产基础 ! 以满足家庭消费为生产目的的 封闭型经济中 ! 也可以在商品化乃至国际市场化及 集体化的条件下延续和深化 " (+) 在特定的历史条 件下 ! 例如在近 现 代 的 中 国 ! 过 密 化 可 以 成 为 社 会 经济过程的主要倾向 ! 过密型增长可以成为社会经 济活 动 的 主 导 ! 过 密 化 不 会 促 进 社 会 经 济 发 生 质 变"
对黄宗智过密化理论的修改
对黄宗智过密化理论的修改--对清代中国内卷化的经济学解释作者杜车别一、对黄宗智理论的简单介绍[1]黄宗智曾经指出,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中国经济史研究领域内,无论是中国本土的"封建主义"模式和"资本主义萌芽"模式,还是西方的"冲击--反应"模式和"近代早期论",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规范信念,也即商品化导致资本主义或者换一种说法就是商品化导致近代化。
所以主张中国停滞的一方,竭力论证中国明清时期商品经济不发达,而强调中国自身发展进步的一方,则找出种种事实证据说明明清时期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而在黄宗智看来,恰恰是这个争辩双方都默认的规范信念本身缺乏足够根据。
他在文章[2]中前后提出了如下几个"悖论现象",来验证他对传统理论中规范信念的质疑第一是"商品化蓬勃发展与小农生产停留于糊口水平"第二是"产量增长",但同时却"缺乏劳动生产率的发展"第三是"城市工业化",但却"没有乡村发展","中国乡村人口的大多数仍束缚于土地,从事仅够糊口的食物生产"(这点里的城市工业化黄宗智也主要是指19世纪后的中国)第四是"分散的自然经济与整合的市场"第五是"社会生活中公众领域持续扩张",但同时"没有相应的独立于国家的政权的公民权力的发展"第六是"法律已经高度规范化,而且相对地系统化和独立化"但却"直至民国时期和西方影响的到来,它并没有向保护人权的自由主义发展"[3]黄宗智对所谓悖论现象的解释是"悖论现象指的是那些被现有的规范信念认定有此无彼的对立现象在事实上的同时出现""悖论现象对那些信念的挑战首先在于相悖现象各方的存在的确实性。
黄宗智的“过密化”理论和“规范认识危机”论
黄宗智的“过密化”理论和“规范认识危机”论黄宗智(Philip chung-chih Huang),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历史学教授兼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亚洲研究协会会员。
1940年10月出生于香港,1960年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人华盛顿大学深造,于1966年取得该校历史学博士学位。
此后长期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任教,并于1975年参与创办了《现代中国》(Modem China)杂志。
主要从事明清以来社会经济史和思想史的研究,论著有:《梁启超和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Liang Ch‟ I-chao and Modem Chinese Liberalism.University of Washington.1972)、《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Fhe Peasant Economy and Social Change in North China。
Stanford,1985)、《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 (The Peasant Familv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the Yangzi Delta,1350—1988.Stanford,1990)、《20世纪中国农村分析》 (Analyzing the Twentieth Century Chinese Countryside.Modem China,7/1975)、《毛泽东和中农》(Mao Tse-tung and Middle Peas. ants.Modem China,7/1975)等。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以下简称(华北》)和《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以下简称《长江》)是黄宗智的代表作。
前者获1986年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奖,后者则在1992年赢得美国亚洲学会列文森奖。
特别是(长江》及以后发表的《中国经济史研究中的悖论现象与当前的规范认识危机》(以下简称《悖论》),不仅系统地阐述了黄宗智的学术见解,同时也对国际中国经济史学坛上占有主导地位的理论模式与规范认识提出了全面的挑战,在中美中国经济史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理论构建与方法反思——从“过密化”理论谈起
200 8 年 9 月
� 历史学研究
2008 年 9 月 第 8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一 �进行 微观 实证 研究 �规避 "规 范认 识危 机 "� 黄氏提 出的 "过 密化 "理论 ,其 意义不 仅在 于为 中 国 近 代 资 本 主 义 萌 芽 为 什 么 没 有发 展 起 来 提 供 了 一个 独特 的分 析模 式, 更在 于黄 宗 智借 助这 一理 论 的构 建, 从 方法 论的 高 度对 原有 的传 统 理论 模式 提 出了 挑战, 使 一 直以 来为 学术 界 所忽 视的 "规 范认 识 危 机 "得 以 凸 现 , 其 影 响 力 不 仅限 于 史 学 研 究 , 其 他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也 同 样 面 临 着 这 一无 法 回 避 的 问 题. 据 黄 宗智 说 ," 过密 化 "理 论的 提 出不 是 一 蹴而 就 的 ,而 是有 一 个过 程 . 他 在 研究 中 也长 期 受 到过 经 典 理 论 模 式 的 影 响 , 在 他 关 于 华 北 的研 究 著 作 中 , 曾 提到 了 " 过 密 化" 问 题 ,但 只 是 将 " 过 密 化 "作 为 小 农家 庭 化生 产 中的 一 种现 象 ,并 未作 深 入 的分 析 . 当 他的 研究 转移 到长 江三 角洲地 区时 便发 生了 困 难 ,依 靠既 有 的理 论 体系 无 法解 释 这一 地 区 诸多 悖 论 现象 的 存在 ,
� 中国 作 为现 今 � � 世界 � � � � � � � 上 � � 最大 � 的 发展 中 国 家, 一 直 密 化 印 度 尼 西 亚 的 生 态 变 化 过 程 (A
黄宗智_过密化_理论探讨述评_张常勇
中国农史 (Agricultural History of China) 2004.1黄宗智“过密化”理论探讨述评张常勇(河北大学 人文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摘 要】黄宗智以“没有发展的增长”、“过密型商品化”解释数百年来中国农村经济的变迁,在国内外史学界激起极大反响,部分学者从不同角度给予肯定,也有学者在发展标准、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等问题上提出了质疑,关于“过密化”的争论促进了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黄宗智;中国农村经济;过密化【中图分类号】K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459(2004)01-0113-06A General Review On the Argument About“the Involution”by Huang Philip C.CZHAN G Chang-yong(Institute of Humauities,He bei Unive rsity,Baoding071002)A bstract:Huang Philip C.C presents the concept of”Involutionary Growth”and”Involutionary commercial-ization”as a means of understanding the rural economy in China over the past centuries,which evoked great reper-cussions in the circles of histor y.Some scholars agree with him from different views,whereas others call in question about the development criterion,commer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population and economy develop-ment.The study of Chinese r ural economy histor y is advanced by the ar gument on the involution Key words:Huang Philip C.C.;Chinese rural economy;Involutionary growth;Involutionary commercializa-tion中国小农经济源远流长,一直是倍受中外学者关注的课题,在传统农业经济近代化的问题上众说不一,部分学者着眼于封建生产关系和帝国主义对农村经济的阻滞与破坏,部分则偏重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因素。
发展的幻象——近代华北农村农户收入状况与农民生活水平辨析(1.
发展的幻象——近代华北农村农户收入状况与农民生活水平辨析(1近年来,国内有关近代华北农村社会的研究存在着一种引人注目的倾向。
素来被认为是衰落破败的近代华北农村,在不少学者的笔下则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农村资本主义自由发展的耀眼图景。
而与之相对立的过密型商品化理论,以及近代中国农村经济衰退论,则被当做“近代农村经济史研究的主流思维”而遭致激烈的批评,甚至挞伐。
慈鸿飞先生的论断即颇为惊人。
他断言,黄宗智甚至吴承明先生(尽管他承认吴老“似乎尚认为中国市场的发展方向是趋于资本主义的”)对近代华北农村市场发展“估计不足”,认为“二十世纪前半期华北地区的农村市场有很大发展,其扩大程度远远超出前人已作出的判断”,并且“这种发展方向毫无疑问是朝向自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而不是黄宗智先生所说的‘非资本主义趋向’”。
他强调,“从农村商品交易的自由程度、特别是资本市场融通的自由程度、劳动力大规模迁移的自由程度、外国资本深入农村的自由程度、市场的自治管理程度等等,都可以使敢于正视事实而不仅仅重视政治观念的人们毫不犹豫地作出这样的判断”。
他甚而宣称,“六七十年前华北农村手工业的兴旺景象几乎可与今日乡镇企业的腾飞相比美”。
他还认为,“农民收入的增加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华北农村市场的发展”。
据他估算,20世纪30年代华北农民的收入水平差不多已相当于90年代中期全国农民的年均纯收入,所以“说中国农业直到本世纪中叶仍只是一个‘糊口农业’,既不符合历史实际,也无法对历史的发展作出解释”。
他最后的结论是:“这一历史时期华北的农村经济已经具备了一般形态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也证明农业生产力达到相当水平”;而且由于“参与市场的农民都是享有完全独立自主产权和经营权的生产者(包括租佃者,他们大都享有永租或永佃权)”,“完全依据市场需求和自身的消费需要,自主决策,自己决定要种什么庄稼、做什么副业”,这就“为舒尔茨的理论提供了历史证明”,并“对黄宗智先生的‘过密化’结论提出质疑”。
黄宗智的“过密化”理论和“规范认识危机”论(一)
黄宗智的“过密化”理论和“规范认识危机”论(一)黄宗智(Philipchung-chihHuang),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历史学教授兼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亚洲研究协会会员。
1940年10月出生于香港,1960年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人华盛顿大学深造,于1966年取得该校历史学博士学位。
此后长期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任教,并于1975年参与创办了《现代中国》(ModemChina)杂志。
主要从事明清以来社会经济史和思想史的研究,论着有:《梁启超和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LiangCh’I-chaoandModemChineseLiberalism.UniversityofWashington.1972)、《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FhePeasantEconomyandSocialChangeinNorthChina。
Stanford,1985)、《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ThePeasantFamilvandRuralDevelopmentintheYangziDelta,1350—1988.Stanford,1990)、《20世纪中国农村分析》(AnalyzingtheTwentiethCenturyChineseCountryside.ModemChina,7/1975)、《毛泽东和中农》(MaoTse-tungandMiddlePeas.ants.ModemChina,7/1975)等。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以下简称(华北》)和《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以下简称《长江》)是黄宗智的代表作。
前者获1986年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奖,后者则在1992年赢得美国亚洲学会列文森奖。
特别是(长江》及以后发表的《中国经济史研究中的悖论现象与当前的规范认识危机》(以下简称《悖论》),不仅系统地阐述了黄宗智的学术见解,同时也对国际中国经济史学坛上占有主导地位的理论模式与规范认识提出了全面的挑战,在中美中国经济史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的农民家庭与农村发展 读后感
《长江三角洲的农民家庭与农村发展》读后感关于中国乡村社会的研究,《长江三角洲的农民家庭与农村发展》可以说是一部区域研究的典型,作为黄宗智老师的区域研究代表作之一,本书与《华北的小农经济和社会变迁》共同奠定了黄在中国乡村社会区域研究的农村经济史研究中的地位。
同时拜读了这两本区域研究的代表作,我觉得黄在两地的研究方法以及相应的理论支撑具有极大的共通性,这说明其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是有一定的普适性的。
在本文中,我将从两个方面来论述自己对本书的读后感:第一部分归纳总结作者对于《长江三角洲的农民家庭与农村发展》一书中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则对支撑着两本书的核心理论“过密化”也就是《华北》一书中的“内卷化”作出具体的阐述说明。
第一部分本书的研究方法一:本书所讲述的大致内容《长江三角洲的农民家庭与农村发展》一书的研究,从时间上来看,上起1368年,下止1988年,长达62年。
由篇幅而言,全书正文共十六章(中文约336页),其中论述了1368一1949年间情况的第一编,共七章(约147页),而论述1949一1988年间情况的第二编则共六章(约158页)。
在第一编中,若扣去有关1949一1950年间的部份,则此书真正论述太平天国之前明清长三角社会经济史(1368一1850年)的部分,粗略估算仅占本文1/4的篇幅。
这样的安排是合理的,因为任何一项长期历史趋势的研究,总是前略而后详。
而且,本书第二编,由于时代较近,可见资料较多(特别是黄尽了极大努力,获得了大量珍贵的实地调查资料),所以分析更为透彻,论述更为精采,可以说是全书重点之所在。
从内容的分布来看,本书以1949年作为两篇的分界点,前一篇主要讲述了1350到1950长达六个世纪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的蓬勃商品化和城市发展的进程;第二篇则讲述了1950年到1980年三十年时间里长三角地区农业的集体化和现代化进程。
二: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材料和研究论证方法与《华北的小农经济和社会变迁》一文相类似,作者对于论证材料的选取,力求的都是客观具体的一手材料,本书中作者采用的主要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满铁的惯性调查为基础,结合作者自己在松江县华阳桥乡的八个自然村的实地调查,并结合华北地区现有的事实基础,进行对比写作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黄宗智过密化理论的修改——对清代中国内卷化的经济学解释作者杜车别一、对黄宗智理论的简单介绍[1]黄宗智曾经指出,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中国经济史研究领域内,无论是中国本土的“封建主义”模式和“资本主义萌芽”模式,还是西方的“冲击——反应”模式和“近代早期论”,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规范信念,也即商品化导致资本主义或者换一种说法就是商品化导致近代化。
所以主张中国停滞的一方,竭力论证中国明清时期商品经济不发达,而强调中国自身发展进步的一方,则找出种种事实证据说明明清时期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而在黄宗智看来,恰恰是这个争辩双方都默认的规范信念本身缺乏足够根据。
他在文章[2]中前后提出了如下几个“悖论现象”,来验证他对传统理论中规范信念的质疑第一是“商品化蓬勃发展与小农生产停留于糊口水平”第二是“产量增长”,但同时却“缺乏劳动生产率的发展”第三是“城市工业化”,但却“没有乡村发展”,“中国乡村人口的大多数仍束缚于土地,从事仅够糊口的食物生产”(这点里的城市工业化黄宗智也主要是指19世纪后的中国)第四是“分散的自然经济与整合的市场”第五是“社会生活中公众领域持续扩张”,但同时“没有相应的独立于国家的政权的公民权力的发展”第六是“法律已经高度规范化,而且相对地系统化和独立化”但却“直至民国时期和西方影响的到来,它并没有向保护人权的自由主义发展”[3]黄宗智对所谓悖论现象的解释是“悖论现象指的是那些被现有的规范信念认定有此无彼的对立现象在事实上的同时出现”“悖论现象对那些信念的挑战首先在于相悖现象各方的存在的确实性。
例如:商品化和经济不发展这对相悖的现象确实并存。
在更深的层次,悖论现象则对既有的因果观念提出怀疑:商品化是否必定会导致经济发展?明清时期蓬勃的、持久的商品化与糊口农业长期持续的事实,反悖于…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早期中国‟模式的断言,也反悖于…自然经济‟和…传统中国‟模式和认定,这一对悖论现象为所有模式共同认可的…商品化必然导致近代化‟的不言自明的规范信念发难。
”首先应该承认黄宗智提出的这些所谓的悖论现象如果不纠缠于某些某些名词术语的歪曲使用(比如“自然经济”),那么确实是真实存在的。
用这些“悖论现象”来验证他对“商品化必然导致近代化”这个“规范信念”的质疑也是有力的。
但是不得不指出,他在提出这些“悖论现象”的时候,本身就已经犯了一个错误,这个错误就是“明清合论”,在黄宗智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始终是把明清连在一起说而不加区分,在他的观点中,明清这两个朝代统治下的中国似乎是本质相同,连续发展,一脉相承的社会,这对他来说是显而易见,不证自明,约定俗成的一个命题。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按照黄宗智对“规范信念”的定义,在中国经济史的研究中,“明清合论”是一个比“商品化必然导致近代化”更大的“规范信念”,如果说后者毕竟不是被所有的研究者认同,那么前者却被所有的主流研究者当成了一个类似一加一等于二那样无须探讨不容质疑的前提。
黄宗智在证明那些悖论现象确实存在的时候所依据的事实绝大部分都是清朝的事实,而他在下结论的时候的,却又无一例外的把结论不适当的推广到整个明清时期,而不给出更具体分析与证明。
似乎他认为既然清朝时期是如此,那么明朝当然就更是如此,这种想当然的谬误一定程度上导致黄宗智尽管已经对传统的理论观念提出质疑,但最终还是没有能打破窠臼,走出一条新路来。
如果要对黄宗智的理论做一个简单的说明,那么其最核心的一个概念就是“过密化”也称“内卷化”(involution)。
黄宗智认为,明清时期的商品化之所以无法导致近代化,根本的原因在于当时的“商品化来自人口对土地的压力,田场面积的缩减使农民趋于过密化,即以单位劳动日边际报酬递减为代价换取单位面积劳动力投入的增加。
长江三角洲的过密化主要通过扩大经济作物经营的形式进行。
尤其是植棉与棉纺织手工业。
棉花经济增加了劳动力的投入,比起单一粮食作物来增加了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值,然而单位工作日收益却是下降的。
这是一种应付人口压力下的维持生计的策略,而非为了追求最高利润的资本主义式的策略。
它不会带来资本积累。
这样的主要由人口压力推动的过密型的商品化,必须区分于推动近代发展的质变性的商品化。
”那么究竟什么是黄宗智所谓的过密化呢?如果用简单的话说就是由于人口增长而导致的产量增加,也就是在人口数量增加的推动下劳动生产率下降,边际收益递减下的生产增加,或者所谓的没有发展的增长。
从他自己的陈述来看,所谓过密化或者内卷化的最初含义是在农业上“人口增长推动了种植业的密集化”,而黄宗智对这一概念推广后的含义是,第一“在固定的技术条件下劳动密集化的过程是有极限的”,超过了这个极限就是所谓的过密化,第二,这个概念也可以使用于“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商品化农业生产”[4]。
其他学者对这一个概念也有比较详细的解说,我不妨引用一下,有助于加深对这个概念的理解黄宗智的过密化概念是“移植了经济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茨(Clifford Geerts)在研究印度尼西亚生态变化时所运用的“农业过密化”理论(也称农业业内卷化Agricultural Involution)研究中国的农村经济特点。
这一理论大致上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过密化‟的概念是以单位劳动日边际报酬递减为代价换取单位面积劳动投入的增加;第二,…过密化‟的形式主要表现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经营;第三,…过密化‟的动力来源于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人口的增长推动农业密集化;第四,“过密化”的商品化是非质变性的商品化,它与推动近代发展的质变性商品化有着根本的区别;第五,“过密化”可能带来的发展是有限的,生产越是密集化,就越是难于把劳动力抽出而走上通过资本化提高生产率的道路。
”[5]“过密化一词,译自英文Involution。
在不少词典上,此词迄今尚无确切的解释。
过密化理论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领域的提出,始于黄宗智教授1985年出版的《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一书,在1986年的中文版中曾译为“内卷”。
而后,在黄宗智教授1990年出版的《1368-1988年间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1992年中文版)一书中,过密化理论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
过密化,根据黄宗智教授的定义。
是指经济在以单位工作日边际报酬递减为代价的条件下扩展,即所谓的…没有发展的增长‟(该书第11-12页)。
在他的著作由英文版到中文版的过程中,曾就Involution的译法展开过讨论:“内卷”比较形象地描绘出整个过程的轨迹,但很费解;而“过密化”的译法虽失去了形象描绘。
却道出了整个过程的关键点即劳动的超密度投入”“黄说明了他的理论与吉尔茨的不同之处。
吉尔茨的过密化概念只是单纯地提到了边际报酬的递减,而没有黄更强调的“过密型增长”及“过密型商品化”的内容。
吉尔茨的过密化也局限于水稻经济,而没有扩大到手工业(副业)、旱作农业及经济作物方面(黄1992年中文版第18页)。
把过密化放入商品化的大环境,放入综合的社会经济大环境,应该说是黄的重要发现。
”[6]“黄宗智的“过密化”理论得益于克利福德.吉尔茨(Clifford Geertz)等人的研究,…过密化‟即involution.原译作“内卷化”,后来改译为“过密化”,是吉尔茨在其Agricultural Involution:The Press of Ecological in In-donesia一书中对爪哇稻作农业中由于劳动力过量投入导致的边际报酬递减现象的称谓。
俄国农村问题专家、农民学的重要创始人恰亚诺夫(A·V·Chayanov,亦译蔡雅诺夫)认为,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上,家庭农场的要素结合,客观上要求最适度的生产规模。
在人口过剩地区,家庭农场不总是能够从手工业、商业等部门找到多余劳动力的出路。
于是,农场常常增加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劳动和资本,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虽然它也会增加农业总收入,但必定会降低单位劳动的报酬。
黄宗智研究中国农业经济的一系列论著,如:《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年,以下简称《华北》)、《中国农村的过密化与现代化:规范认识危机及出路》(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和乡村发展》(中华书局,1993年,以下简称《长江》)和《中国经济史中的悖论现象与当前规范认识的危机》等,对吉尔茨与恰亚诺夫的观点做了进一步延伸,部分学者将其称之为…过密化‟理论。
”[7]从上面这些学者对过密化概念的介绍概括中,我们大致对这个概念可以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二、对黄宗智过密化理论缺陷的分析应该说黄宗智的过密化理论对突破传统的观念思想,有一定的意义。
但是其本身也有一些根本性的缺陷。
这里主要说两点:1、倒果为因也就是说在黄宗智看来,中国之所以在近代落后于西方,之所以没有象西方那样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或者所谓的近代化道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所谓的过密化。
但是我们深入思考一下就不得不提出疑问,如果中国有所谓的过密化,那么西方有没有?如果答案是西方没有,那么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又是什么?如果答案是西方也有过密化,那么很显然把过密化当成中国在近代落后于西方的原因就更说不通,过密化本身并不能造成这种结果。
在前者的情况下,所谓的过密化理论没有作出真正原因的解释,很大程度上不过是把原来的问题包装了一下,用另外的一种形式提了出来。
而如果是后者的情况,那么就更说明所谓的中国的过密化现象持续的存在本身倒不过是中国没有象西方一样走上近代化或者资本主义化道路的结果,而并非是原因在答案是前者的情况下,黄宗智等人并非没有试图作出更进一步的解释,而这更进一步的解释,实际上仍旧是把问题归结到人口上面,也就是说中国人口太多了,所以过密化,而西方人口相对少,所以没有过密化。
但这样的解释还是没有太大说服力,事实上任何国家或地区,人口总是从少发展到多的,而不可能一开始就多,那为什么中国就比西方更特殊,就一定是从较少的人口发展到过度多的人口,而西方国家则没有如此呢?再进一步说,黄宗智等人自己也察觉这一理论有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方,事实上中国人口在明清交替时期,甚至在清晚期太平天国起义后,都有大幅度的减少,为什么这样大规模的减少,却没有能改变所谓的过密化的状况呢?如庞卓恒所说“把中世纪晚期和近代初期中国与欧洲人口波动情况加以比较,可以看出,中国的波动次数更多,波幅也更大。
如果按人口剧减有助于恢复人口与耕地之间平衡的理论,明初人口较14世纪中叶剧减30%,较13世纪中叶少50%;清初人口只抵明代峰值的60%,减幅达40%,而在四川那样的地区,减幅甚至达80-90%;那么,至少明初、清初数十年间不会存在人口对土地的压力,以黄宗智教授着重研究过的鲁冀两省为例,1800年时,两省人口总计约5000万,人均耕地4亩;但明初人口总共才约700万,人均耕地近2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