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教的类型及其先知孔子的身份特征_由马克斯_韦伯的宗教类型学引申出去

合集下载

韦伯眼中的儒教——比较宗教学视角

韦伯眼中的儒教——比较宗教学视角

韦伯眼中的儒教——比较宗教学视角一、韦伯对于古代中国的社会学阐述在本书的前几章,韦伯并没有直截了当的论述中国的宗教是什么,而是从各个层面对古代中国的特征进行了剖析,这就涉及到韦伯社会学方法中的“理想类型”,即从纷繁复杂的事实中提取出更加一般的特质,并形成一种理论的框架以作为研究的工具。

这在研究古代中国的时候就显示出了它的优点,中国有着深厚的述史传统,千年的历史积攒下了许多的“事实”,许多学者扑倒在史实面前,皓首穷经也抓不到精髓,可是聪明的韦伯却巧妙地化解了这个难题。

在有限的材料面前,韦伯利用他已经建构出的概念作为工具,从史料中提取出了“理念型”。

例如,韦伯在他的著作《城市:一种非正当性支配》中已经对于中世纪自治城市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有过系统的阐述,在第一章部分又把这些概念工具“借”过来来分析古代中国的城市地位。

韦伯对中国的看法值得玩味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对前四章做一个概括,首先从经济层面来看,中国一直以来缺乏统一性的货币政策,主要原因非常多元,包括:外敌入侵的威胁、传统主义、铸币成本大幅上升等,尽管中国在明清时期已经有大量贵金属涌入(《白银资本》),也导致了货币经济的大幅发展,但是资本主义却并没有激发出来(《经济通史》中韦伯举了西班牙的例子,大量贵金属假如不能投入资本生产中,那对资本主义的促进基本等于零)。

除此之外,人口的巨幅增长,也并没有刺激走资本主义的诞生。

从支配结构来看,作为一种非正式的支配结构,中国的城市相比于西方,并不是一个具有政治特权的“共同体”,而只是依附于庞大帝国的行政管理(西方城市是具有固定权利的高度特权团体,甚至有的城市是自治的),说到城市也不能不提到行会。

韦伯指出,由于没有可以信赖的理性法律(根本原因是力量的匮乏),行会并不是城市的支配阶层,行会只能走上自助之道,一方面行会对于其成员有绝对的支配权,另一方面对于官方,行会却是缺少力量的。

从正式的支配结构来看,中国早早的走出了封建制,而进入到了家产制与官僚制的混合状态,这就是所谓的“大一统的中央国家”。

马克斯·韦伯比较儒教与犹太教:未彻底祛魅的理性主义与彻底祛魅的理性主义

马克斯·韦伯比较儒教与犹太教:未彻底祛魅的理性主义与彻底祛魅的理性主义

马克斯·韦伯比较儒教与犹太教:未彻底祛魅的理性主义与彻底祛魅的理性主义吾 淳【摘要】在马克斯·韦伯深邃的思想中,理性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而其宗教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考察不同宗教,确切地说,考察不同宗教“祛魅”之于理性的影响。

韦伯判断一个宗教的理性化水平即祛魅程度主要依据两条标准,要之就是:对巫术斥逐的程度和对伦理依赖的程度。

韦伯对儒教与犹太教都有过专门的论述,其中理性与祛魅主题可说贯穿始终;?集这些论述并加以梳理,我们即可看出韦伯对于这两个宗教系统,进而,对于更多宗教系统祛魅程度或理性程度的基本看法。

无疑,韦伯对于中国宗教的看法未必都正确,但是,其大的方向没有偏差,大的判断没有错误。

本文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一、儒教:未彻底祛魅的理性主义;二、犹太教:彻底祛魅的理性主义;三、其它因素特别是宗教伦理之于理性主义的重要影响。

有意义的是,宗教理性化或祛魅化这一问题恰恰是与张光直“连续性”与“突破性”理论相吻合的,因此对这一问题的考察就不仅仅涉及宗教问题,而是会涉及更为深广的历史与文化问题。

【关键词】韦伯;儒教;犹太教;理性;祛魅中图分类号:B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8)06-0152-9作者简介:吾淳,又名吾敬东,浙江衢州人,哲学博士,(上海200234)上海师范大学哲学—法政学院哲学与跨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项目成果在马克斯·韦伯深邃的思想中,理性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而其宗教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考察不同宗教,确切地说,是不同宗教“祛魅”之于理性的影响。

韦伯认为“判断一个宗教所代表的理性化水平”,“可以运用两个在很多方面都相关的主要判准”,一是“这个宗教对巫术之斥逐的程度”;二是“它将上帝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及以此它本身对应于世界的伦理关系,有系统地统一起来的程度。

”①要之,就是:一、对巫术斥逐的程度;二、对伦理依赖的程度。

马克思韦伯-中国的宗教

马克思韦伯-中国的宗教

技術的改革在宗教的基礎上被反對,因為那可能會擾亂對於祖先的崇敬、進而招致壞運氣,而調整自身適應這個世界的現狀則被視為是更好的選擇。

∙對於土地的賣出經常被禁止、或者被限制的相當困難
∙擴張的親戚關係(根基於對家庭關係和祖先崇敬的宗教信仰上)保護家庭成員免受經濟的困境,也因此阻撓了借債、工作紀律、以及工作過程的理性化。

∙那些親戚關係也妨礙了城市特殊階級的發展,並且阻撓了朝向完善法律制度、法規、和律師階級崛起的發展[26]。

依據韋伯的說法,儒教和新教代表了兩種廣泛但彼此排斥的理性化,兩者都試著依據某種終極的宗教信仰設計人類生活。

兩者都鼓勵節制和自我控制、也都能與財富的累積相並存。

然而,儒教的目標是取得並保存「一種文化的地位」並且以之作為手段來適應這個世界,強調教育、自我完善、禮貌、以及家庭倫理。

相反的新教則以那些手段來創造一個「上帝的工具」,創造一個能夠服侍上帝和造世主的人。

這樣強烈的信仰和熱情的行動則被儒教的美學價值觀念所排斥。

因此,韋伯主張這種在精神上的差異便是導致資本主義在西方文明發展繁榮、卻遲遲沒有在中國出現的原因[30]。

高中历史选修四《专题二东西方的先哲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172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选修四《专题二东西方的先哲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172人民版PPT课件

材料二: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材料三:人而不仁,如礼何?
孔子的“礼”是指什么? 他提倡“礼”的目的是什么? “仁”和“礼”有何内在关系? 你如何看待孔子 “仁”和“礼”的思想?
孔子所谓的礼就是周礼,其主要内容 首先是尊尊,其中最重要的是尊君。 其次是亲亲,就是对亲人的爱。为了 维护周礼,提出“君君、臣臣、父父、 子子”也就是“正名”思想。
1.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2.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 语·为政》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 政》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
问》),
“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先 进》)。 “敬鬼神而远之”,并主张把探讨和解决社会实际问
题放到首位。所以儒家讲究“入世”,所谓“学而优 则仕”
3、孔子的教育思想
(1)教育原则:有教无类; (2)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3)学习方法:实事求是;温故知新;持之以恒;学思结合;当仁不让。(4) 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 而不厌,诲人不倦”、 “当仁不让于师”等。
孔子对文化教育的贡献:
1、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范围(孔子弟子三千, 成就突出者72人) 2、整理文化典籍,保存了古代文献——《诗》、 《书》、《礼》、《易》、《春秋》(五经)、 《乐》(佚失) 3、孔子的言行,被他的弟子整理成为《论语》 一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孔子的思想为什么在当时不会受到太多重 视?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53讲东西方的先哲教程讲义(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53讲东西方的先哲教程讲义(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选修四第53讲东西方的先哲考点导学扬帆启程的导航灯考点一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1.孔子生平:幼年学礼、通“六经”办私学、在鲁从政失败、周游列国、献身文教。

2.思想观点:(1)核心内思想:仁、礼、中庸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

(2)政治思想: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

(3)教育思想3.对后世影响对世界,亚洲,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对这些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西方,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产生了重大影响考点二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柏拉图1.生平事迹2.思想内容3.主要评价(1)作为苏格拉底的继承人,学园的创立者,柏拉图受到人们的尊敬,他在思想史、哲学史、政治学、社会学、自然科学史上是奠基者,世界影响巨大。

(2)其思想虽存在争议,但其一生追求真理、崇尚美德的境界令人佩服。

随堂验收学以致用的训练营1.古代东西方先哲在治国主张上有些近似,孔子和柏拉图就是其中的典型。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材料二除非哲学家就是王,或者这个世界上的王和君主都具有哲学的精神和力量,使政治的伟大和智慧合而为一,并把那些只追求两者之一而不顾另一的平庸的人们驱逐到一旁去;否则城邦就绝不会免于灾难而得到安宁……而且,我相信就连全人类也不会得到安宁,……唯有到了那时候,我们的这个国家才有获得生命并见到天日的可能。

——《柏拉图全集》第二卷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的治国主张,其思想有何进步意义?(2)根据材料二,指出柏拉图提出哲学家与国王应“合而为一”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和柏拉图两人治国主张的相同之处。

评马克思韦伯的儒教与道教

评马克思韦伯的儒教与道教
评马克思韦伯的“儒教与道教”
本书内容概述
• 他问的问题: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资本主义? • 他的答案:中国的宗教没有产生基督新教的那种 “(可以和科学并存的)高度的理性主义精神” 和“世俗的禁欲主义”的伦理 • 全书骨干:一、社会学的基础;二、正统(儒 教);三、道教 • 论述方法:本于 “舞台/演员” (或历史结构/行 为者)的隐喻框架。先用社会建制(氏族、村落、 城市、皇朝…等等)的历史结构来搭舞台,完了 就塑造出两个主要角色上台演戏,一个叫儒生, 由他们代表儒教,另一个是道士,代表道教。然 后用这两个主角的说辞和他们演出的一些历史情 节相配,说明这两种宗教的“经济伦理”。
本书的基本概念问题 III
• 什么是“经济”?韦伯的经济观已经预设了欧洲资本主义时代 的、在现代国家架构底下的市场经济,对经济的认识主要是分 工、资本积累、大规模生产、货币、交易…等等,而他的目光 焦点尤在资本积累和大规模生产。这显然是一种制造业资本主 义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的有效范围,恐怕仅限于工业革 命以后的欧洲、十九世纪后半至1970年代前的北美、日本,以 及第三波、第四波工业化国家。就算是对于以玩金融、智慧财 产权为主力的当代(晚期)资本主义,上述那套观念都是不适 用的。 • 工业革命以前经济的核心问题是稳定而多样化的生产,其次是 平均分配,积累和交易是很边缘的问题。其根本理念在于保证 小规模的生产者能够独立自足,理想是根本不需要交易。反正 存货会坏,所以追求积累没用,不如定期将之耗尽再更新。 • 在前工业革命经济里,“理性化”的焦点不在避免耗散、扩大 积累,而在于保证再生产的稳定与多样化(使人的活动规律化 并巧妙配合季候地宜的变化),“世俗的禁欲主义”的焦点也 不在积累资本,而在于克制个体的欲望扩张以消弭可能危及这 套经济秩序的变化。——例如James Scott 所说的“农民的道 德经济”,“理性小农论”,M. Sahlins 的“Stone Age Economy” 等等,都在谈前工业时代的经济伦理。

国学常识-什么是儒家——儒家介绍_国学经典

国学常识-什么是儒家——儒家介绍_国学经典

什么是儒家——儒家介绍儒家儒家思想,又称儒学,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宗教而称之为儒教,最初指的是冠婚丧祭时的司仪,自汉代起指由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流派,自汉以来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国的官方思想,至今也是一般华人的主流思想基础。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奉儒学为官学的最后一个王朝大清帝国被民国取代以后,儒家思想受到了外来新文化最大限度的冲击,不过在历经多种冲击、浩劫乃至官方政权试图彻底铲除儒家思想之后,儒家思想依然是中国社会一般民众的核心价值观,并在世界上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和民族传统的标记。

儒家的思想和主张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儒家哲学注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

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为官者要清廉爱民。

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

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对待其他人要博爱,“幼吾幼,及人之幼。

老吾老,及人之老。

”。

对待上司要忠诚\,“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

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父母在,不远游。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尊重知识,“朝闻道,夕死可矣。

”,善於吸取别人的长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提倡人要到达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

马克思韦伯 儒家文化

马克思韦伯 儒家文化

马克思韦伯儒家文化马克思韦伯与儒家文化马克思韦伯是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和经济学家,被誉为现代社会科学之父。

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社会理论,包括理性化、官僚主义、社会阶层等。

而儒家文化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道德、礼仪、忠诚、孝道等价值观念,对中国历史和现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们将从马克思韦伯和儒家文化两个方面来探讨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一、马克思韦伯1. 理性化马克思韦伯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理性化的社会。

这种理性化表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法律制度的规范以及官僚机构的建立等方面。

他认为,理性化既带来了进步和效率,也带来了冷漠和异化。

2. 官僚主义马克思韦伯提出了“官僚主义”的概念,并认为它是现代社会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官僚主义的特点是规范化、等级化和专业化,它可以提高组织的效率,但也容易导致机械化和僵化。

3. 社会阶层马克思韦伯认为,社会阶层是现代社会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他将社会分为三个阶层:经济阶层、政治阶层和文化阶层。

这些阶层之间存在着不平等和竞争关系,而人们的地位和机会往往取决于他们所处的阶层。

二、儒家文化1. 道德儒家文化强调道德观念,认为人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是仁爱,即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

2. 礼仪儒家文化还强调礼仪观念,认为人应该遵守社会规范和礼节。

礼仪可以促进社会秩序和稳定,并且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3. 忠诚儒家文化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念是忠诚。

忠诚是指对国家、家庭、朋友等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的认真履行。

儒家思想中认为,忠诚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可以体现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人格魅力。

三、马克思韦伯与儒家文化之间的联系1. 理性化与礼仪马克思韦伯提出了理性化的概念,而儒家文化则强调礼仪观念。

这两个概念看似相反,但实际上它们可以相互补充。

理性化可以带来效率和进步,而礼仪则可以促进社会秩序和稳定。

2. 官僚主义与道德马克思韦伯提出了官僚主义的概念,而儒家文化则强调道德观念。

韦伯:儒教与道教

韦伯:儒教与道教

宗教伦理与资本主义制度——读马克斯·韦伯之《儒教与道教》吴帆 M200773689一、引子马克斯·韦伯(1864-1920)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一生著述颇丰,涉及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社会学、宗教学等多各领域。

韦伯的代表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即为一本宗教社会学著作,在1904年出版这本书以后,韦伯想进一步探讨世界其他文明体为什么没有诞生出资本主义制度。

尤其对于中国——这个黑格尔认为“是一切例外中的例外”的古老国度。

1915年,韦伯写作了《儒教与道教》一书,并于1916年发表在《社会科学与社会政治文献》的第41卷第5册上。

后来经作者补充、修改收录到《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的第1卷中,于1920年,即韦伯去世的那一年出版。

此外,该文还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新教教派与资本主义精神》一起收入韦伯的《宗教社会学论文集》中。

在《儒教与道教》中,韦伯延续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研究思路,研究了儒教伦理与东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阻力之间的生成关系。

韦伯在本书中先介绍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接着考察了在此社会结构之上被视作正统的儒教文化,以及他所认为的异端文化——道家文化。

最后,他将儒家思想(韦伯称之为“儒教”)与新教伦理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得出结论:儒家伦理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韦伯的这本书,是宗教社会学的经典著作,亦是西方经典的汉学著作。

时至今日,书中的很多观点及其论证引发许多讨论,褒贬不一。

读完此书,我想就我的感受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二、本书的主要内容:与“理想类型”的比较研究本书一共八章,从结构上来看,应分做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一至四章:在这一部分中,韦伯着重分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如没有货币经济和独立的城市,没有发达的法律制度,宗族包揽民间一切事物,中央集各种权力于一身。

在这四章内容中,韦伯开始就从中国的货币制度、城市与行会起头,讨论其中有什么样的因素利于、又有什么样的因素不利于激发资本主义。

四大古典社会学家视野下的宗教问题研究

四大古典社会学家视野下的宗教问题研究

四大古典社会学家视野下的宗教问题研究马克思(1818-1883);韦伯(1864-1920);涂尔干(1858-1917);齐美尔(1858-1918)。

前言以前读完古典四大社会学家(马克思、涂尔干、韦伯、齐美尔)社会学相关著作写的一篇大读书总结,最近正在重读韦伯《儒教与道教》,把这篇文章又翻了出来,稍作修订,重发一下,不足之处,多多批评!通过对古典四大社会学家马克思、涂尔干、韦伯、齐美尔关于宗教问题研究文献的梳理,比较分析古典四大家在宗教的定义、起源、本质、功能上的观点的异同。

对于古典四大家来说,其对宗教所持价值立场不同、对宗教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也有所差别,对于宗教的认识以及其发展前景的观点也有很大差异。

本文通过对古典社会学家有关宗教问题的研究的分析与理论整合,试图挖掘古典社会学家有关宗教问题的理论观点,对古典社会学家有关宗教的定义、起源、本质及功能论述进行梳理。

一、引言十九、二十世纪,西方向现代工业社会迈进的过程中,宗教改革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声与导引,也随着社会变革发生巨大的变动。

为解释纷繁的社会现象,古典四大社会学——马克思、涂尔干、韦伯、齐美尔——都关注了宗教问题,基于不同的方法论与认识论,对宗教问题进行了分析。

马克思在宗教研究中基于鲜明的阶级立场以及唯物主义史观对宗教进行了猛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将对宗教的批判与对基督教国家、市民社会的批判结合在一起。

在对宗教的分析与批判中,马克思并没有构建系统完整的宗教社会学研究方法与理论体系。

涂尔干则采用是实证主义的研究理路对宗教进行了分析,采用类型学分析法对原始宗教进行了人类学考察,并对宗教中三大要素——圣物、信仰、仪式——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分析。

韦伯以“理想类型”的研究范式对世界宗教进行了类型学比较研究与发生学因果分析,阐明宗教伦理对经济生活(或曰精神气质)的影响,分析社会阶层与宗教思想的关系,以探明与解释西方文明的特点。

韦伯分析的核心是一个社会中各种团体的宗教信仰与其地位及其权力结构之间的关系。

儒 家 思 想 浅 析

儒 家 思 想 浅 析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
2、“义”
——指正当、正直和道义,行为适合于 “礼”。
儒家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 道德原则。
“仁则荣,不仁则辱”,“由义为荣,背义为辱”,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
3、“礼”
——指礼仪、礼貌和礼节这样的规矩。
礼仪礼节是形式,内涵是秩序规范。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
“礼”最初是原始社会祭神祈福的一种习俗和 仪式。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被作为道德准则 加以提倡。 《诗经》:“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 仪,不死何为”
儒 家 文 化 浅 析

"......所以我们可说,研究儒家哲学,就是研 究中国文化,诚然儒家之外,还有其他各家, 儒家哲学,不算中国文化全体;但是若把儒 家抽去,中国文化恐怕没有多少东西了。" ——梁启超 《饮冰室书话》

儒家文化是由孔子创立,孟子和荀子加 以发扬光大,经董仲舒等人不断扩展充 实,被汉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正宗 的一个学派。
《中国贤哲孔子》

第一部分是柏应理给法王路易十四的《献辞》。 第二部分是106页的‚导言‛。说明编著此 书目的是希望此书能为帮助传教士了解中国以便 传教。 第三部分是8页的孔子传记


第四部分是《大学》、《中庸》、《论语》 的译文和注解,共288页。
西方人眼中的孔子及其思想
当时及后来的一些名人如英国政治家、散文 家坦普尔,英国著名的东方学家威廉· 琼斯,德国 伟大的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德国著名的古 典学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巴耶等都读过此书. 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大都读过《中国哲学 家孔子》,不少人对孔子及其思想大加赞赏。
孔子:“克己复礼为仁”,

儒家各派及释 道

儒家各派及释  道

宋元明清儒家学派的类型作者:蔡德贵儒家学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

就宋元明清四朝而言,儒家内部的分野相当明显,有学派一百多个,注重音韵训诂的汉学系统和注重义理发明的宋学系统,泾渭分明。

而从学术流派的归属上来看,四朝的儒家学派大致可分为独尊儒术型、儒道互补型、三教合一型、四教会通型,现对这四种类型分述于后。

一、独尊儒术型独尊儒术型的儒家学派,是指恪守先秦儒家大师孔子、孟子、荀子的传统和基本精神的学派。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虽也有差别,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就是荀子大醇而小疵,也离孔子相去不远。

但汉代以后,真正恪守儒家一派思想的,并不多见。

即使如董仲舒,虽被称为汉代大儒,且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但其思想中显然已杂有阴阳家的思想,这是学术界普遍承认的事实。

到宋代,真正独尊儒术型的儒学家已经很少,大致看来,仅安定、泰山、横渠、涑水四派而已。

安定学派由胡瑗所创。

该派以仁义礼乐为学,创以经术教授吴中的‚苏湖教法‛,‚科条纤悉具备,立经义、治事二斋,经义则选择其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使之讲明《六经》。

治事则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摄一事,如治民以安其生,讲武以御其寇,堰水以利其田,算历以明数是也‛。

该派以‚明体达用之学‛,‚以为政教之本‛,提倡‚命者禀之于天,性者命之在我。

在我者修之,禀于天者顺之‛。

‚进退周旋,皆合古礼‛。

所以宋神宗称赞该派‚得孔、孟之宗‛。

泰山学派以宋初孙复为代表。

该派与安定共同初创宋代理学体系,建立了宋代理学的重要原则和概念。

其学上承唐代名儒陆淳,教学与著书以治经为先,发明治道,强调以尊王为本,主张‚欲治其末者,必端其本,严其终者,必正其始‛。

孙复宣扬道统论,推尊儒家道统人物,认为董仲舒、扬雄、王通、韩愈等人‚始终仁义,不叛不杂‛。

该派提倡独尊儒术而反对佛老各家,治经时注重探寻义理,不惑传注,开宋代用义理解经的风气。

全祖望评论该派为‚高明‛、‚刚健‛,与安定相比,各有千秋,‚宋世学术之盛,安定、泰山为之先河,程朱二先生皆以为然。

马克斯?韦伯:儒生、官僚与儒家文化

马克斯?韦伯:儒生、官僚与儒家文化

马克斯•韦伯:儒生、官僚与儒家文化“在这种(中华帝国)漫长传统中,管理着一个巨大帝国的官僚阶层,追求的是绅士的儒雅风度,以纯书本知识为谈话主题。

崇尚清谈,交流中完全排除实际政治、经济问题成为时尚。

这些人士最高处事理想就是成为一个彬彬君子。

”“他们追求合乎古典美的自我完善,生活里都是一些机智的文字游戏、婉转的甚至是转弯抹角的表达方式以及引经据典的考证。

这也就造成了在官场形式主义的流行和泛滥,讲述幽默的文书形式和标准的文字表达方式,而对经济管理却放任自流,或者根本就没有能力对其进行管理,这种仅靠吟诗作赋式的管理从古代持续到近代。

——这源于学校的教育。

”“儒学文化不是实学,而只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一整套价值体系。

学校的教育既不教数学,也不教自然科学、地理和语言学理论,哲学本身没有思辨与系统特征,也没有理性或“形而上”特征,还没有经验案例学特征,中国哲学没有讲授专门的逻辑学。

”“逻辑这个概念对于单纯重视实际问题和世袭官僚制的等级利益、受经典束缚的中国哲学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这些都清楚的体现在以孔子为首的中国哲学家的思维方式中……”“(在这样的环境下)培养出来的人,注定了毫无逻创造的才能!”简介:马克斯·韦伯,1864年4月21日-1920年6月14日),男,德国社会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是现代西方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与卡尔·马克思和埃米尔·杜尔凯姆并称为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

韦伯曾在海德堡大学与哥廷根大学求学,后在腓特烈·威廉大学(今柏林洪堡大学)就读并开始执教。

之后韦伯陆续于弗莱堡大学、海德堡大学、维也纳大学以及慕尼黑大学任教。

韦伯对政界影响不小,曾前往凡尔赛会议担任德国谈判代表团的顾问,并参与了魏玛共和国宪法的起草设计。

韦伯的弟弟阿尔弗雷德·韦伯也是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

声明:本公众号部分转载图文只为交流分享,感谢原创。

马克思韦伯 儒家文化

马克思韦伯 儒家文化

马克思韦伯儒家文化一、简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马克思和韦伯是两位重要的思想家。

他们对社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和韦伯对儒家文化的看法和评价。

二、马克思对儒家文化的看法2.1 儒家文化的特点儒家是古代中国的一种思想文化体系,儒家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和谐。

儒家思想以仁、义、礼、智、信等为核心价值观,强调个体的责任与义务,并倡导君子之道。

2.2 马克思对儒家文化的批判马克思对儒家文化持有批判的态度。

他认为儒家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而存在的。

马克思主张无产阶级革命,推翻旧的统治阶级,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

三、韦伯对儒家文化的评价3.1 韦伯对儒家道德伦理的认可韦伯认为儒家文化中的道德伦理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儒家思想倡导的道德价值观可以促使个体遵循社会规范和礼仪,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3.2 韦伯对儒家传统的批判韦伯也对儒家传统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儒家文化中的等级观念和权威主义倾向是抑制社会变革和个体自由发展的因素。

韦伯主张通过合理化的现代制度来推动社会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的关系4.1 冲突与融合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因为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革命,而儒家文化则注重和谐与稳定。

但是,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说,马克思主义和儒家文化也可以相互融合,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2 儒家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作用儒家文化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中的道德和伦理观念可以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指导。

同时,儒家文化中注重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也可以激发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五、总结马克思和韦伯对儒家文化的评价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马克思主张革命推翻旧社会,而韦伯认可儒家文化在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方面的作用。

不过,可以通过适度融合,马克思主义和儒家文化可以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宗教学11(2014)儒教

宗教学11(2014)儒教

2、三代之教
这是牟钟鉴所谓的“宗法性传统宗教”, 也是过去习称的夏商周“三代之教” (参见教材第八章第三节)。其基本信 仰是“敬天法祖”。“它没有独立的教 团,其宗教组织即是国家政权系统和宗 族组织系统,……祭政合一,祭祖合 一”。(《宗教学纲要》页199)关于这 点,学者中尚未达成共识。在杜维明看 来,后来发展出来的儒教固然“从来就 不是一个有组织的宗教”,同时“也不 是一个以宗教礼拜活动为核心的宗教。” (《儒教》也13-14)
儒:“儒”是春秋时从巫、史、祝、 卜中分化出来的、熟悉诗书礼乐而为贵 族服务的术士。《说文》:儒,术士之 称。《法言·君子》:通天地之人曰儒。
儒教:或称孔教。儒教广义的概念就 是自古流传至今的儒家思想,而狭义的 概念则是民国初年以来的孔教运动。
(李兰芬老师归纳整理,下同)
儒家经典
中国儒家经典著作,其范围随历代 王朝的增设而不断扩大。由最初的 《诗》、《书》、《礼》、《乐》、 《易》、《春秋》等“六经”和《周 礼》、《仪礼》、《礼记》等“三 礼”,发展为宋代的十三经,即 《诗》、《书》、《易》、《周礼》、 《仪礼》、《礼记》、《春秋左传》、 《公羊传》、《谷梁传》、《论语》、 《孝经》、《尔雅》和《孟子》。
四书五经
四书:
《论语》、《孟子》、《大学》、《中 庸》。
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易 经》、《春秋》。
儒教基本特点
其特点为:以孔子为至圣先师,崇奉孔子 学说。
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 和“中庸”之道。
我们在宗教学导论课中介绍“儒教”, 有时会碰到麻烦。问题主要存在于两个 方面,一是在历史层面,二是在现实层 面。 在历史层面,儒释道三教,载于典籍, 腾传人口,似乎没有异议。其实不然。 今人借助宗教学的知识,既可定义“儒 教”为宗教,又可反驳“儒教为宗教” 的说法。大致说来,当下国人中不赞成 儒教为宗教的人居多,而国外认可儒教 的宗教性质者更多。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东西方先哲第1课先师孔子讲义岳麓版选修4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东西方先哲第1课先师孔子讲义岳麓版选修4

第1课先师孔子[课标要求] 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孔子其人1.出身: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

2.求学活动:孔子从小勤奋好学,曾到宋国考察殷礼,到鲁国太庙考察周、鲁的礼仪和典章制度,还向齐国乐官学习音乐。

3.教学活动:孔子30岁左右时,已博学多才,他收徒授业,开创了私人办学的先河。

4.政治活动:孔子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他青年时代只做过管理仓库和牛羊的小官。

后来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

5.整理文化典籍:孔子晚年收集古代的文化典籍,整理成《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典籍。

其一生的主要言论被弟子们收集整理在《论语》里。

理解深化孔子生活在宗法分封制日趋崩溃、奴隶社会不断瓦解的春秋时期,一生大致经历了幼年学礼、从政失败、周游列国、献身文教四个阶段。

二、孔子思想1.仁者爱人(1)“仁”的含义:“仁”最基本的含义就是“爱人”;但“仁”是一种有等差的爱,由亲及疏,爱的程度是逐渐降低的。

(2)“忠恕”之道:孔子认为要实现“仁”,就要遵守“忠恕”之道,“忠恕”就是推己及人。

2.克己复礼(1)“礼”是指周礼。

(2)为维护“礼”,提出“正名”的主张,只有“克己复礼”才能实现“仁”。

3.中庸之道:提出要遵循中庸之道,认为中庸是最高的品德。

重点精讲对中庸思想的认识“中庸”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

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和坚定信念。

4.教育思想(1)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2)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原则,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史论要旨“仁”和“礼”贯穿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有教无类”,一视同仁,是教育思想中仁的体现和度的考量;教育目的是要使学生举止合乎礼数,且需将仁礼完美统一;注重因材施教和言传身教则体现对学生个体的关爱(仁)和礼的示范作用。

儒教与道教

儒教与道教

读书笔记——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200930202016李燕国贸093儒教与道教皆是产生发展自中国本土,对中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重大影响,是中华文明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马克斯·韦伯是著名的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以一个外国人的立场来看待中国,将东方与其自身所在的西方从各个方面进行比较。

有利于我们跳出自家的文化圈子、更加客观地透过强烈反差来认识自己,找到前进和突破的动力与方向。

韦伯认为,物质与精神是可以相互独立的,不存在决定与被决定的问题,恰好相反,在现代资本主义问题上,却是资本主义精神导致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1)。

这一点在本书中便有所论述:中国具备了许多资本主义发展所必须的条件,如人口的剧增和私有制的出现等,但是儒教与道教这些没有经过宗教改革的宗教伦理精神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在西方,新教伦理对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重大促进作用。

他相信价值是多元的,需要区分“非理性的价值”和“理性的价值”,超人的权力意志是要低能者的意志服从于超人的意志。

马克思认为问题不仅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变世界。

韦伯则认为他的任务在于理解和解释世界。

集团并不能思想、感受、理解,只有人才能如此,因此理解的社会学和任务在于深入到个体的主观理智中,通过一种对行动者的移情联系,去理解社会行动。

(2)“为了社会学的目的,并不存在‘行动’的集体个性这样一种东西。

当在社会学系统里涉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家公司或者其他类似的集团时,它所意味的只是单个个人的现实的或可能的社会行动的某种发展。

”(3)韦伯方法论的核心是“理想型”,一种逻辑的体系、一种抽象的概念。

只有通过理想型来分析社会现实或社会行动,社会学家才有可能从经常是互相抵触的、混乱的经验材料中理出个头绪来,从而精确地显示事实的最关键的层面。

本书是韦伯宗教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整个论文集的目的,在于通过东西方诸大宗教的对比研究,来突显西方基督教文明的特色。

孔子属于什么教_孔子的资料介绍

孔子属于什么教_孔子的资料介绍

孔子属于什么教_孔子的资料介绍孔子是儒教的创始人,原名孔丘,仲尼是他的字,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有弟子三千,比较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属于什么教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资料介绍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原名孔丘,仲尼是他的字,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有弟子三千,比较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就是说要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而在教育方面,孔子施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就是说根据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任何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的发展乃至整个世界都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孔子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的首位。

孔子被世人尊称为“孔圣人”,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人物。

他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开创了一个思想核心为“仁”和“礼”的思想学派。

孔子不仅是个伟大的思想家,他还是一个颇有成就的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以子为姓,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

孔子从小就刻苦好学,从他在已经是家喻户晓的老师时却还是认为自己的学问不够,选择不远千里地前往洛阳拜老子为师这件事中就可以看出他对追求学问的热衷。

孔子曾带领他的一些弟子周游列国十余年,以增加自己的学识和见闻。

晚年时期回归后,孔子仍旧继续他讲学事业,培养学生,同时他还对六经等古籍进行整理和修订。

而世人皆知的《论语》不是孔子自己所著,是由他弟子以及再传弟子所记录整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成的,书中有不少可供人学习的孔子典故或孔子的言行。

孔子是哲学思想上的大家,他崇尚仁义、礼乐,提倡德治。

在推崇人道精神的同时,孔子还注重建立制度以维持社会秩序。

孔子还提出了利与义之间要更为重视道义的义利观念,以及重视民生,先富后教的经济思想。

除了在道德和经济方面,孔子在其他领域比如旅游方面、艺术方面等都有一定的思想成就。

而这些使孔子成为伟大思想家的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纵观孔子一生成就无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孔子春秋《孔子春秋》是一部以孔子为主角的历史古装剧,剧情主要围绕孔子所构建的道德体系中仁、礼、义等思想主张而展开剧情,讲述孔子实现自己的道德理想过程中的经历。

论儒教的类型及其先知孔子的身份特征_由马克斯_韦伯的宗教类型学引申出去

论儒教的类型及其先知孔子的身份特征_由马克斯_韦伯的宗教类型学引申出去
伦理先知楷模先知入世方式入世神秘主义出世方式出世神秘主义要理解韦伯为何将儒教归入入世神秘主义的类型就必须分析韦伯构建宗教理想类型的两个维度也就是要分析伦理先知与楷模先知入世方式与出世方式
教育文化
Legal System And Society
20 08. 11(上)
论儒教的类型及其先知孔子的身份特征
关键词 入世神秘主义 先知 祭司 卡里斯玛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8)11-314-02
一、引言 作为欧洲文明之子,马克斯·韦伯曾跨越东西方的各种宗教,研 究不同宗教的教义对人们的思想和经济行为的影响。在韦伯的研究 过程中,儒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韦伯将儒教归入入世神秘 主义的类型,区别于新教的入世禁欲主义、佛教的出世神秘主义等。 通过对儒教的研究,韦伯发现在儒教的教义影响下是不会产生类似于 西方的资本主义的。 另外,韦伯还区分出了先知与祭司两种类型。除分别论述了这两 种类型的区别及影响外,他还认为孔子就是儒教的担纲者,即先知。 若按韦伯的论述,如果孔子仅仅是一个先知的话,就很难产生后世儒 教徒特别重视仕途的特点。因此,孔子在儒教中的身份及其所扮演的 角色需要进一步的分析,以确定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儒教的类型 在韦伯的宗教社会学中,韦伯运用了“理想类型”的方法来研究各 种宗教。 宗教类型①
根源。孔子并不像伦理先知那样接受上帝的命令去布道,而是要劝诫
人们按照他本人的方式去维护礼,也就是“克己复礼”。可见孔子是以
身作则,教导人们去“克己复礼”,孔子自身就是一个榜样。这也正是
楷模先知所具有的特点。 我们还可以从孔子教学的内容方面看出他身上所具有的楷模先
知的特点。“他(孔子)的弟子子夏说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 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④ 这就表明,通过学习事父、事君之道,可以使每一个人明白什么是礼, 从而能够“克己复礼”。可见儒学是号召人们通过学习、修行然后进入 一种神秘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人神合一”的状态,通过这种神秘的 合一来达到救赎。

儒教1

儒教1

一、儒学创始人——孔子
2、孔子思想 (1)天命观 (2)伦理观 (3)政治观 (4)中庸思想
一、儒学创始人——孔子
2、孔子思想 (1)天命观 五十而知天命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 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孔子天命观:知天命、畏天命、顺天命,既承认客观 的天存在,又能积极行事,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一、儒学创始人——孔子
2、孔子思想
孔子之仁。孔子说:“仁者,爱人。”“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又说:“克己复礼为 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所谓“爱人”就是 “博施于人而能济众,”是“泛爱众而亲仁”这是“仁” 的第一要义。这种“爱人”不仅仅是爱自己的父母、兄 弟、宗亲,而是爱所有一切仁。“仁”的第二义便是自 己想达到,自己想完成的,也要帮助别人达到、完成; 由此引申出,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强加在别人身上,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 者怀之,”这便是孔子的终生志向。
二、儒教的形成、发展与衰落
1、儒教的形成 (2)汉代的独尊儒术 董仲舒的贡献 天人感应论 阴阳五行说 人性向善说 君权神授说
二、儒教的形成、发展与衰落
2、儒教的发展 (1)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
(2)唐朝儒教 高祖尊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 ,要求 县府要设孔庙 太宗令颜师古考订《五经》,理出一个 标准版本,令孔颖达对《五经》作义理 疏注即《五经正义》
一、儒学创始人——孔子
2、孔子思想 (5)教育思想 (6)为学方法
二、儒教的形成、发展与衰落
1、儒教的形成 (1)关于“儒” 对“儒”的探讨,可以从语义学的角度和社会历史 的角度进行分析。实际上,如果考虑到以会意和象形为 主的汉字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相应的物事和意义,便应 明白,这两条途径实是相同的。许慎于《说文解字》中 说:“儒,柔也,术士之称。”许氏谓儒乃指称术士, 本义为柔。如果我们稍加分析便会知道,许氏谓儒乃是 某种职业团体的称呼,而这个职业团体(可能是少数人 也或者已成为规模较大的团体)的特征无疑与柔有关, 尽管这个“柔”字的确指还有较大的模糊性。这种观念 实际上无形中为后人研究“儒”大致划定了一个方向: 即从职业和职业的特征和地位入手去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源。孔子并不像伦理先知那样接受上帝的命令去布道,而是要劝诫
人们按照他本人的方式去维护礼,也就是“克己复礼”。可见孔子是以
身作则,教导人们去“克己复礼”,孔子自身就是一个榜样。这也正是
楷模先知所具有的特点。 我们还可以从孔子教学的内容方面看出他身上所具有的楷模先
知的特点。“他(孔子)的弟子子夏说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 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④ 这就表明,通过学习事父、事君之道,可以使每一个人明白什么是礼, 从而能够“克己复礼”。可见儒学是号召人们通过学习、修行然后进入 一种神秘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人神合一”的状态,通过这种神秘的 合一来达到救赎。
伦理先知
楷模先知
入世方式
入世禁欲主义
入世神秘主义
出世方式
出世禁欲主义
出世神秘主义
要理解韦伯为何将儒教归入入世神秘主义的类型,就必须分析韦
伯构建宗教理想类型的两个维度,也就是要分析伦理先知与楷模先
知、入世方式与出世方式。
(一)伦理先知与楷模先知
通过宗教类型表可以看出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划分乃是基于
伦理先知和楷模先知的区分。“先知可以在最终意义上主要是发布上
作为儒教的先知,不仅具有所有先知共有的卡里斯玛禀赋,他的身上还体现出某些祭司的特点。
关键词 入世神秘主义 先知 祭司 卡里斯玛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8)11-314-02
一、引言 作为欧洲文明之子,马克斯·韦伯曾跨越东西方的各种宗教,研 究不同宗教的教义对人们的思想和经济行为的影响。在韦伯的研究 过程中,儒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韦伯将儒教归入入世神秘 主义的类型,区别于新教的入世禁欲主义、佛教的出世神秘主义等。 通过对儒教的研究,韦伯发现在儒教的教义影响下是不会产生类似于 西方的资本主义的。 另外,韦伯还区分出了先知与祭司两种类型。除分别论述了这两 种类型的区别及影响外,他还认为孔子就是儒教的担纲者,即先知。 若按韦伯的论述,如果孔子仅仅是一个先知的话,就很难产生后世儒 教徒特别重视仕途的特点。因此,孔子在儒教中的身份及其所扮演的 角色需要进一步的分析,以确定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儒教的类型 在韦伯的宗教社会学中,韦伯运用了“理想类型”的方法来研究各 种宗教。 宗教类型①
1858 年的“安政大狱”后,中下级武士纷纷放弃对时弊的空言论 议即“处士横议”,一举越过大名登上政治舞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尊 王攘夷运动。对于尊王攘夷兴起,从根本上来说是日本社会经济关系 巨变和外来压力双重作用的结果。德川幕府晚期,幕府和藩国都陷入 了沉重的财政危机中。财政危机进而引发了政治危机。当幕藩无力 再豢养这个群体的时候,矛盾变得尖锐了,变得再也无法遏制。再加 上列强给日本社会带来的灾难,这场运动的发生也就自然而然了。恩 格斯曾说:“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 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武士阶级尚残存着许多封建旧意识,这也是大 家众所周知的。而我们是否太过于诘责下级武士在这场运动中的不 理智呢?在“重农抑商”政策的遏阻下,日本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 限制,资产阶级力量的软弱使得它不足于担负起革命的领导任务。 “尊王攘夷”这个口号也不是一无是处,他可以极大限度地把民众和下 级武士团结在一起,增强斗争力量。随着斗争形势的变化,和部分有 识之士思想的转变,下级武士放弃了直接反夷的方针,把推翻幕府统 治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尊王攘夷”运动的衰落同倒幕运动的兴起, 二者有其一脉相承的地方。后者的出现并不意识着维新志士们放弃 了攘夷,只是他们改变了斗争的策略而已。明治政府成立后的第一个 外交举措就是组团赴欧美进行修约,其后更是为此进行了漫长的修约 谈判。这可以说是“攘夷”在新时期的体现吧。戴季陶在评述这段历
注释: 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第 66 页,
第 63 页. 李申.儒学与儒教.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104 页,第 209,第 100 页,
第 194 页. 杨善华,谢立中.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201 页. 马克斯·韦伯.康乐,简惠美译.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311 页,第 57-58 页,第 58 页.
(上接第 313 页)很多。但是他们却搭建了下级武士与商人之间联系 的纽带。这对于下级武士所领导的倒幕运动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幕 府的推翻是通过以下级武士和浪人,特别是萨摩、长州、土佐和肥前等 西部强藩的下级武士和浪人为领导,伙同少数公卿,在大阪和京都的 巨商富贾的财力支援下的反德川势力的结合而获得实现的。三井家 的家书曾写道,“王师军事行动所需要的贷款,大部分为三井家所提 供。”可见,在倒幕浪潮中商贾对中下级武士的物质支持起到了极大的 作用。
这使他必然在国家的官僚体制中占有一定的职位,从而享受一定的俸 禄,这显然是祭司所具有的特点。
此外,从孔子的出身也可看出他身上所具有的祭司特点。“在古 代的等级社会中,孔子属于士的阶层。……在民的四个阶层(士农工 商)中,士是民的最上层,士的职责不是从事物质生产和流通,而是积 极谋求和随时准备出仕,担任政府职务。”⑩孔子既然属于士的阶层,就 必然具有出仕的欲求,他也曾希望通过仕途来宣传自己的思想及实现 自己的政治目标。
教育文化
Legal System And Society
20 08. 11(上)
论儒教的类型及其先知孔子的身份特征
——由马克斯·韦伯的宗教类型学引申出去
王翔
摘 要 在韦伯的宗教社会学研究中,儒教是一种入世神秘主义类型的宗教,区别于新教等其它宗教。儒教的先知孔子是
一种楷模先知,因为这种先知的类型,儒教才具有神秘主义的特点。先知是一种纯粹个人性的卡里斯玛禀赋的拥有者,孔子
由此可见,禁欲主义本质上源于伦理先知;而神秘主义则是源于 楷模先知,它是通过学习,修行进入“拥有”的状态(a state of possession,指着魔入迷的附体状态)⑤来达到救赎。
(二)入世与出世 入世方式与出世方式是韦伯构建宗教理想类型的另一个维度。 韦伯认为儒教基本上是入世的,但儒教的入世相比基督新教来说有其 独特之处。 根据基督新教的教义,人们只有荣耀上帝、并得到上帝的恩宠才 能获得救赎,死后才能升入天堂。那么得到上帝恩宠的证据是什么 呢?加尔文教认为人们只有进行世俗的劳作,并获得经济上的成功才 能够获得上帝的恩宠。所以基督新教是讲究入世的,这也是资本主义 精神的重要体现。但是,基督新教是有彼岸世界(天堂)的,只是到达 彼岸世界的方法是参加世俗劳作,并获得成经济上的成功。“儒教不 是主张人们死后进入另一个世界,因而也不主张生前脱离世俗生活, 而是主张把现实的事情办好。”⑥儒教虽然入世,却并没有一个明显的 彼岸世界,入世也不是为了进入天堂或类似的地方。那么儒教入世的 目的在哪里呢? 首先,孔子曾大声疾呼“克己复礼”,以恢复传统的宗教礼仪制度, 这在孔子那个时代是有着重要意义的。这首先就要求儒教徒们以身 作则,“克己复礼”,这一要求显然只有在尘世活动中才能完成。 其次,韦伯在《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一书中这样写到“儒教徒 单单渴望一种从野蛮的无教养状态下超脱出来的‘救赎’。他期望着 此世的福、禄、寿与死后的声名不朽,来作为美德的报偿。……他们没 有超越尘世寄托的伦理……没有追求死后天堂的取向。”⑦由此可见, 儒教的入世是为了能摆脱野蛮无教养的状态,从而成为一个品德高尚 的人,即“君子”。 最后,根据《礼记·大学》中提出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儒者的最高目标是将美德彰名于天下,并且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儒教入世不是为了进入彼岸的世界,而是为了治理好此岸的世界,以 彰显和弘扬儒者的美德。 儒教的入世神秘主义一方面源于其独特的入世欲求,另一方面源 于楷模先知的类型,正是楷模先知的特点才导致了儒教的神秘主义。 因此,韦伯才认为孔子是儒教的担纲者,即儒教的先知。 三、先知与祭司——孔子的身份特征 韦伯曾指出,在高级宗教中,先知及其预言起到了主要的作用,而 不是巫术因数和巫师。而且韦伯还对先知与祭司做出了区分,认为 “个人”的召唤是决定性的因素。
子是怎样得出“克己复礼”的教义的呢,它是通过苦思冥想、还是得到
了上帝的恩宠而去宣传上帝的命令?很显然,都不是!“依周礼,天子
祭天,祭天下各山大川;诸侯祭境内各山大川,卿大夫祭五祀,一般庶
民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③在当时只有周天子才具有资格祭天,而春
秋战国时期各大诸侯互相争霸,纷纷祭天,这才是天下“礼崩乐坏”的
所以,孔子并不仅仅是儒教的先知,他的身上还体现出祭司的特 点,或者说孔子所宣传的儒教思想十分注重出仕。通过考取功名,在 国家中担任一定的职务,从而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正是儒者们 孜孜不倦而追求的目标。
四、结语 经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理解韦伯为何将儒教归入入 世神秘主义的类型。儒教所表现出的神秘主义主要是由于孔子身上 所体现出的楷模先知的特点。同时儒教又是入世的,它的入世不同于 基督新教,而是更加注重此世。 孔子不仅拥有先知所共有的卡里斯玛禀赋,在他的身上还具有某 些祭司的特点,这使后世的儒者们纷纷以出仕担任官职为荣。这正是 由于孔子身上所具有的祭司特点所导致的,如果孔子仅是一个纯粹的 先知的话,是不可能产生后世儒者出仕的要求的。这也影响了后世千 千万万的儒者,“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深深地根植于他们的内心深处。 目前社会中“官本位”的思想根深蒂固正说明了这一问题。
作者简介:王翔,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研究生。
314
20 08. 11(上)
Legal SystemBiblioteka And Society教育文化
(一)先知与祭司的区别 首先,二者的权威来源不同。“与先知截然对立的是,祭司是基于 职务而施与救赎的。虽然也可能有个人卡里斯玛的成分,不过主要是 祭司的宗教职位授予他正当的权威,而成为一个有组织的救赎之经营 的成员。至于先知,就像巫师,纯粹只靠个人禀赋以发挥力量。”⑧根据 韦伯的分析,祭司通过在宗教中担当一定的职务来获得一定的权威, 其教职授予了他基于职务而进行救赎的正当性;而先知则不同,他的 权威来自于个人的启示与个人所具有的卡里斯玛禀赋。当先知丧失 了神的启示或者卡里斯玛禀赋得不到承认,先知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权 威。 其次,二者的经济来源不同。祭司由于附着在一定的职位上而能 够定期领取俸禄,这种俸禄是国家根据祭司的职位而发放的,是固定 并有周期性的;而先知则是完全根据个人的卡里斯玛禀赋来进行宗教 活动的,没有在国家的政权中担当一定的职位,从而也不领取俸禄。 “先知的预言是不图利的。……服务是否免费,也是先知与祭司差异 之所在。典型的先知传道就只是为了‘道’本身,而非报酬。”⑨ 第三,从宗教仪式上看,祭司比较注重献祭和礼拜,通过这种宗教 仪式来达到救赎。宗教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摒弃天主教在教义和仪式 上的繁琐,以简化教义和宗教仪式;而先知则并不关心具体而繁琐的 宗教仪式,只是通过自身所具有的卡里斯玛禀赋来宣传上帝的旨义或 者以身作则。 (二)先知孔子身上的的祭司特点及影响 在韦伯看来,孔子是儒教的“担纲者”,因为孔子也是卡里斯玛禀 赋的拥有者。孔子所崇尚的“礼”既是他的政治理想,也是他的卡里斯 玛所体现的地方。在后世儒者的眼中,孔子是天命的师,被称为“至圣 先师”,是带有神性的,这在韦伯看来当然是卡里斯玛的表现。 不过孔子不仅宣传他的政治理想,也曾通过出仕来实现他的政治 理想。比如,孔子曾仕于鲁国,初为中都宰,又做司空,后又任大司寇, 这是他政治生涯的巅峰。虽然孔子由于政治原因并没有能够长久出 仕,但他并没有放弃出仕,也没有说不能出仕。由于孔子曾仕于鲁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