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下册全套(优质教学教案)
部编版人教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优质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部编版人教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2.1 全等三角形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领会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的有关概念.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能在全等三角形中正确找出对应边、对应角.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观察、操作、分析能力,体会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价值.重点难点1.重点: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2.难点:掌握找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3.关键:找对应边、对应角有下面两种方法:(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2)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教具准备四张大小一样的纸片、直尺、剪刀.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感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举出形状、大小相同的实例,加深认识.教学过程一、动手操作,导入课题1.先在其中一张纸上画出任意一个多边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2.重新在一张纸板上画出任意一个三角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学生活动】动手操作、用脑思考、与同伴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用剪刀剪出重叠的两个多边形和三角形.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事先在纸上画出三角形,然后固定重叠的两张纸,注意整个过程要细心.【互动交流】剪出的多边形和三角形,可以看出:形状、大小相同,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用“≌”表示.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教师活动】在纸版上任意剪下一个三角形,要求学生手拿一个三角形,做如下运动:平移、翻折、旋转,观察其运动前后的三角形会全等吗?【学生活动】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得出结论:两个三角形全等.【教师活动】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每个剪下的三角形,同时互相指出每个三角形的顶点、三个角、三条边、每条边的边角、每个角的对边.【学生活动】把两个三角形按上述要求标上字母,并任意放置,与同桌交流:(1)何时能完全重在一起?(2)此时它们的顶点、边、角有何特点?【交流讨论】通过同桌交流,实验得出下面结论:1.任意放置时,并不一定完全重合,•只有当把相同的角旋转到一起时才能完全重合.2.这时它们的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内角分别重合了. 3.完全重合说明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内角对应相等,•对应顶点在相对应的位置.【教师活动】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给予补充和语言上的规范.1.概念: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2.证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如果本图11.1─2△ABC和△DBC全等,点A和点D,点B和点B,点C和点C是对应顶点,•记作△ABC≌△DBC.【问题提出】课本图11.1─1中,△ABC≌△DEF,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学生活动】经过观察得到下面性质:1.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2.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二、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P4练习.【探研时空】1.如图1所示,△ACF≌△DBE,∠E=∠F,若AD=20cm,BC=8cm,你能求出线段AB的长吗?与同伴交流.(AB=6)2.如图2所示,△ABC≌△AEC,∠B=30°,∠ACB=85°,求出△AEC各内角的度数.•(∠AEC=30°,∠EAC=65°,∠ECA=85°)三、课堂总结,发展潜能1.什么叫做全等三角形?2.全等三角形具有哪些性质?四、布置作业,专题突破课本P33习题12.1第1,2,3,4题.板书设计把黑板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左边板书本节课概念,中间部分板书“思考”中的问题,右边部分板书学生的练习.疑难解析由于两个三角形的位置关系不同,在找对应边、对应角时,可以针对两个三角形不同的位置关系,寻找对应边、角的规律:(1)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2)有公共角的,公共角一定是对应角;(3)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两个全等三角形中一对最长的边(或最大的角)是对应边(或角),一对最短的边(或最小的角)是对应边(或角).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SSS)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SS),•及利用全等三角形进行证明.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会应用“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边边边”判定全等三角形的过程,解决简单的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难点: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学会综合分析法.教具准备一块形状如图1所示的硬纸片,直尺,圆规.(1) (2)教学方法采用“操作──实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形成直观形象.教学过程一、设疑求解,操作感知【教师活动】(出示教具)问题提出: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损坏后,只剩下如图2所示的残片,•你对图中的残片作哪些测量,就可以割取符合规格的三角形玻璃,与同伴交流.【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回答教师的问题.方法如下:可以将图1•的玻璃碎片放在一块纸板上,然后用直尺和铅笔或水笔画出一块完整的三角形.如图2,•剪下模板就可去割玻璃了.【理论认知】如果△ABC≌△A′B′C′,那么它们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反之,•如果△ABC与△A′B′C′满足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对应相等,即AB=A′B′,BC=B′C′,CA=C′A′,∠A=∠A′,∠B=∠B′,∠C=∠C′.这六个条件,就能保证△ABC≌△A′B′C′,从刚才的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只要两个三角形三条对应边相等,就可以保证这两块三角形全等.信不信?【作图验证】(用直尺和圆规)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AB,B′C′=BC,C′A′=CA.把画出的△A′B′C′剪下来,放在△ABC上,它们能完全重合吗?(即全等吗)【学生活动】拿出直尺和圆规按上面的要求作图,并验证.(如课本图11.2-2所示)画一个△A′B′C′,使A′B′=AB′,A′C′=AC,B′C′=BC:1.画线段取B′C′=BC;2.分别以B′、C′为圆心,线段AB、AC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A′;3.连接线段A′B′、A′C′.【教师活动】巡视、指导,引入课题:“上述的生活实例和尺规作图的结果反映了什么规律?”【学生活动】在思考、实践的基础上可以归纳出下面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定理.(1)判定方法: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SSS”).(2)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三角形全等.【评析】通过学生全过程的画图、观察、比较、交流等,逐步探索出最后的结论──边边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同时增强了数学体验.二、范例点击,应用所学【例1】如课本图11.2─3所示,△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求证△ABD≌△ACD.(教师板书)【教师活动】分析例1,分析:要证明△ABD≌△ACD,可看这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是否对应相等.证明:∵D是BC的中点,∴BD=CD在△ABD和△ACD中AB=ACAD=ADBD=CD∴△ABD≌△ACD(SSS).【评析】符号“∵”表示“因为”,“∴”表示“所以”;从例1可以看出,•证明是由题设(已知)出发,经过一步步的推理,最后推出结论(求证)正确的过程.书写中注意对应顶点要写在同一个位置上,哪个三角形先写,哪个三角形的边就先写.三、实践应用,合作学习【问题思考】已知AC=FE,BC=DE,点A、D、B、F在直线上,AD=FB(如图所示),要用“边边边”证明△ABC≌△FDE除了已知中的AC=FE,BC=DE 以外,还应该有什么条件?怎样才能得到这个条件?【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巡视、引导学生,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后,再发言:“还应该有AB=FD,只要AD=FB两边都加上DB即可得到AB=FD.”【教学形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师生互动.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P37练习1、2.【探研时空】如图所示,AB=DF,AC=DE,BE=CF,BC与EF相等吗?•你能找到一对全等三角形吗?说明你的理由.(BC=EF,△ABC≌△DFE)五、课堂总结,发展潜能1.全等三角形性质是什么?2.正确地判断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利用全等三角形处理问题的基础,你是怎样掌握判断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3.“边边边”判定法告诉我们什么呢?•(答:只要一个三角形三边长度确定了,则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完全确定了,这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课本P43习题12.2第1题.12.2 三角形全等判定(2)(SAS)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领会“边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的过程,学会解决简单的推理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合情推理能力,感悟三角形全等的应用价值.重点难点1.重点:会用“边角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2.难点:应用结合法的格式表达问题.教具准备投影仪、直尺、圆规.教学方法采用“操作──实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教学过程一、回顾交流,操作分析【动手画图】【投影】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学生活动】动手用直尺、圆规画图.已知:∠AOB.求作:∠A1O1B1,使∠A1O1B1=∠AOB.【作法】(1)作射线O1A1;(2)以点O为圆心,以适当长为半径画弧,交OA•于点C,•交OB于点D;(3)以点O1为圆心,以OC长为半径画弧,交O1A1于点C1;(4)以点C1为圆心,以CD•长为半径画弧,交前面的弧于点D1;(5)过点D1作射线O1B1,∠A1O1B1就是所求的角.【导入课题】教师叙述:请同学们连接CD、C1D1,回忆作图过程,分析△COD和△C1O1D1•中相等的条件.【学生活动】与同伴交流,发现下面的相等量:OD=O1D1,OC=O1C1,∠COD=∠C1O1D1,△COD≌△C1O1D1.归纳出规律: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评析】通过让学生回忆基本作图,在作图过程中体会相等的条件,在直观的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获得新知,使学生的知识承上启下,开拓思维,发展探究新知的能力.【媒体使用】投影显示作法.【教学形式】操作感知,互动交流,形成共识.二、范例点击,应用新知【例2】如课本图11.2-6所示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侧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和B的点,连接AC并延长到D,使CD=CA,连接BC并延长到E,•使CE=CB,连接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显示例2,分析:如果能够证明△ABC≌△DEC,就可以得出AB=DE.在△ABC和△DEC中,CA=CD,CB=CE,如果能得出∠1=∠2,△ABC和△DEC•就全等了.证明:在△ABC和△DEC中AC=DC∠1=∠2BC=CE∴△ABC≌△DEC(SAS)∴AB=DE想一想:∠1=∠2的依据是什么?(对顶角相等)AB=DE的依据是什么?(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学生活动】参与教师的讲例之中,领悟“边角边”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学会分析推理和规范书写.【媒体使用】投影显示例2.【教学形式】教师讲例,学生接受式学习但要积极参与.【评析】证明分别属于两个三角形的线段相等或角相等的问题,常常通过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解决.三、辨析理解,正确掌握【问题探究】(投影显示)我们知道,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由“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条件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为什么?【教师活动】拿出教具进行示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问题的本质.操作教具:把一长一短两根细木棍的一端用螺钉铰合在一起,•使长木棍的另一端与射线BC的端点B重合,适当调整好长木棍与射线BC所成的角后,固定住长木棍,把短木棍摆起来(课本图11.2-7),出现一个现象:△ABC与△ABD满足两边及其中一边对角相等的条件,但△ABC与△ABD不全等.这说明,•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学生活动】观察教师操作教具、发现问题、辨析理解,动手用直尺和圆规实验一次,做法如下:(如图1所示)(1)画∠ABT;(2)以A为圆心,以适当长为半径,画弧,交BT于C、C′;(3)•连线AC,AC′,△ABC与△ABC′不全等.【形成共识】“边边角”不能作为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形式】观察、操作、感知,互动交流.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P39练习第1、2题.五、课堂总结,发展潜能1.请你叙述“边角边”定理.2.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思路是:首先分析条件,•观察已经具备了什么条件;然后以已具备的条件为基础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来确定还需要证明哪些边或角对应相等,再设法证明这些边和角相等.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1.第2、3题.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把黑板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其中右边部分板书“边角边”判定法,中间部分板书例题,右边部分板书练习题.12.2 三角形全等判定(3)(ASA)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SA,AAS),•及利用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过程,能运用已学三角形判定法解决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几何推理意识,发展思维,感悟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价值.重点难点1.重点:应用“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2.难点:学会综合法解决几何推理问题.教具准备投影仪、幻灯片、直尺、圆规.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教学法”在情境问题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过程一、回顾交流,巩固学习【知识回顾】(投影显示)情境思考:1.小菁做了一个如图1所示的风筝,其中∠EDH=∠FDH,ED=FD,•将上述条件注在图中,小明不用测量就能知道EH=FH吗?与同伴交流.(1) (2)[答案:能,因为根据“SAS”,可以得到△EDH≌△FDH,从而EH=FH]2.如图2,AB=AD,AC=AE,能添上一个条件证明出△ABC≌△ADE吗?[答案:BC=•DE(SSS)或∠BAC=∠DAE(SAS)].3.如果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一定会全等吗?试举例说明.【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提出问题,组织学生思考和提问.【学生活动】通过情境思考,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学会正确选择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小组交流,踊跃发言.【教学形式】用问题牵引,辨析、巩固已学知识,在师生互动交流过程中,激发求知欲.二、实践操作,导入课题【动手动脑】(投影显示)问题探究:先任意画一个△ABC,再画出一个△A′B′C′,使A′B′=AB,∠A′=∠A,∠B′=∠B(即使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把画出的△A′B′C′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简写成“角边角”或“ASA”).【知识铺垫】课本图11.2─8中,∠A′=∠A,∠B′=∠B,那么∠C=∠A′C′B•′吗?为什么?【学生回答】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C′=180°-∠A′-∠B′,∠C=180°-∠A-∠B,由于∠A=∠A′,∠B=∠B′,∴∠C=∠C′.【教师提问】在△ABC和△DEF中,∠A=∠D,∠B=∠E,BC=EF (课本图11.2─9),△ABC与△DEF全等吗?【学生活动】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及“ASA”很快证出△ABC≌△EFD,并且归纳如下:• • 归纳规律:•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与成AAS).三、范例点击,应用所学【例3】如课本图11.2─10,D在AB上,E在AC上,AB=AC,∠B=∠C,求证:AD=AE.【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例3.•关键是寻找到和已知条件有关的△ACD•和△ABE,再证它们全等,从而得出AD=AE.证明:在△ACD与△ABE中,∠A=∠A, AB=AC, ∠B=∠C∴△ACD≌△ABE(ASA)∴AD=AE【学生活动】参与教师分析,领会推理方法.【媒体使用】投影显示例3.【教学形式】师生互动.【教师提问】三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学生活动】与同伴交流,得到有三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会全等,拿出三角板进行说明,如图3,下面这块三角形的内外边形成的△ABC和△A′B•′C′中,∠A=∠A′,∠B=∠B′,∠C=∠C′,但是它们不全等.(形状相同,大小不等).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P41练习第1,2题.五、课堂总结,发展潜能1.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有几种方法?如何正确选择和应用这些方法?2.全等三角形性质可以用来证明哪些问题?举例说明.3.你在本节课的探究过程中,有什么感想?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课本P41习题12.2第4、5,6,9,10题.12.2 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4)(HL)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探究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操作、比较中理解直角三角形全等的过程,并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的过程,掌握数学方法,提高合情推理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几何推理意识,激发学生求知欲,感悟几何思维的内涵.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利用“斜边、直角边”来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2.难点:培养有条理的思考能力,正确使用“综合法”表达.教具准备投影仪、幻灯片、直尺、圆规.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领会知识.教学过程一、回顾交流,迁移拓展【问题探究】图1是两个直角三角形,除了直角相等的条件,还要满足几个条件,•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才能全等?【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提出“问题探究”,组织学生讨论.【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发表意见:“由三角形全等条件可知,对于两个直角三角形,满足一边一锐角对应相等,或两直角边对应相等,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就全等了.”【媒体使用】投影显示“问题探究”.【教学形式】分四人小组,合作、讨论.【情境导入】如图2所示.舞台背景的形状是两个直角三角形,工作人员想知道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但每个三角形都有一条直角边被花盆遮住无法测量.(1)你能帮他想个办法吗?(2)如果他只带了一个卷尺,能完成这个任务吗?工作人员测量了每个三角形没有被遮住的直角边和斜边,发现它们分别对应相等,于是他就肯定“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全等的”,你相信他的结论吗?【思路点拨】(1)学生可以回答去量斜边和一个锐角,或直角边和一个锐角,•但对问题(2)学生难以回答.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工作人员提出的办法及结论进行思考,并验证它们的方法,从而展开对直角三角形特殊条件的探索.【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验证.【学生活动】思考问题,探究原理.做一做如课本图11.2─11:任意画出一个Rt△ABC,使∠C=90°,再画一个Rt•△A′B′C′,使B′C′=BC,A′B′=AB,把画好的Rt△A′B′C′剪下,放到Rt△ABC上,•它们全等吗?【学生活动】画图分析,寻找规律.如下:规律: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二、范例点击,应用所学【例4】如课本图12.2─12,AC⊥BC,BD⊥AD,AC=BD,求证BC=AD.【思路点拨】欲证BC=•AD,•首先应寻找和这两条线段有关的三角形,•这里有△ABD和△BAC,△ADO和△BCO,O为DB、AC 的交点,经过条件的分析,△ABD和△BAC•具备全等的条件.【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分析例4.证明:∵AC⊥BC,BD⊥BD,∴∠C与∠D都是直角.在Rt△ABC和Rt△BAD中,AC=BD,AB=BA∴Rt△ABC≌Rt△BAD(HL).∴BC=AD.【学生活动】参与教师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评析】在证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时,要防止学生使用“SSA”来证明.【媒体使用】投影显示例4.三、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P43第练习1、2题.四、课堂总结,发展潜能本节课通过动手操作,在合作交流、比较中共同发现问题,培养直观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反思中发现新知,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今天的学习和对前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求,可知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有五种方法.(教师让学生讨论归纳)五、布置作业,专题突破课本P44习题12.2第7,8题.板书设计把黑板分成三份,重复使用,左边部分板书直角三角形判定定理等有关概念,中间部分板书“探究”,右边部分板书例题.12.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1)教学内容本节课首先介绍作一个角的平分线的方法,然后用三角形全等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作图直观地理解角平分线的两个互逆定理.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过程,领会其应用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几何思维,启迪他们的灵感,使学生体会到几何的真正魅力.重点难点1.重点:领会角的平分线的两个互逆定理.2.难点:两个互逆定理的实际应用.教具准备投影仪、制作如课本图11.3─1的教具.教学方法采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领会定理.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问题探究】(投影显示)如课本图11.3─1,是一个平分角的仪器,其中AB=AD,BC=DC,将点A 放在角的顶点,AB 和AD 沿着角的两边放下,沿AC 画一条射线AE ,AE 就是角平分线,你能说明它的道理吗?【教师活动】首先将“问题提出”,然后运用教具(如课本图11.3─1•)直观地进行讲述,提出探究的问题.【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得出:根据三角形全等条件“边边边”课本图11.3─1判定法,可以说明这个仪器的制作原理.【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完成下面的作图问题.操作观察:已知:∠AOB .求法:∠AOB 的平分线.作法:(1)以O 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作弧,交OA 于M ,交OB 于N .(2)分别以M 、N 为圆心,大于MN 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在∠AOB 的内部交于点C .(3)作射线OC ,射线OC•即为所求(课本图11.3─2).【学生活动】动手制图(尺规),边画图边领会,认识角平分线的定义;同时在实践操作中感知.【媒体使用】投影显示学生的“画图”.【教学形式】小组合作交流.二、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P19练习.【学生活动】动手画图,从中得到:直线CD 与直线AB 是互相垂12直的.【探研时空】(投影显示)如课本图,将∠AOB 对折,再折出一个直角三角形(使第一条折痕为斜边),然后展开,观察两次折叠形成的三条折痕,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提出问题,提问学生.【学生活动】实践感知,互动交流,得出结论,“从实践中可以看出,第一条折痕是∠AOB 的平分线OC ,第二次折叠形成的两条折痕PD 、PE 是角的平分线上一点到∠AOB 两边的距离,这两个距离相等.”论证如下:已知:OC 是∠AOB 的平分线,点P 在OC 上,PD ⊥OA ,PE ⊥OB ,垂足分别是D 、E (课本图11.3─4)求证:PD=PE .证明:∵PD ⊥OA ,PE ⊥OB ,∴∠PDO=∠PEO=90°在△PDO 和△PEO 中,∴△PDO ≌△PEO (AAS )∴PD=PE,,,PDO PEO AOC BOC OP OP ∠=∠⎧⎪∠=∠⎨⎪=⎩【归纳如下】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教学形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交流.三、情境合一,优化思维【问题思索】(投影显示)如课本图11.3─5,要在S 区建一个集贸市场,使它到公路、铁路的距离相等,•离公路与铁路交叉处500米,这个集贸市场应建于何处(在图上标出它的位置,比例尺为1:20 000)?【学生活动】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动手操作探究,获得问题结论.从实践中可知: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将条件和结论互换: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也在角的平分线.证明如下:已知:PD ⊥OA ,PE ⊥OB ,垂足分别是D 、E ,PD=PE .求证:点P 在∠AOB 的平分线上.证明:经过点P 作射线OC .∵PD ⊥OA ,PE ⊥OB∴∠PDO=∠PEO=90°在Rt △PDO 和Rt △PEO 中,∴Rt △PDO ≌Rt △PEO (HL ),,OP OP PD PE =⎧⎨=⎩∴∠AOC=∠BOC,∴OC是∠AOB的平分线.【教师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组织小组之间的交流、讨论;帮助“学困生”.【归纳】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教学形式】自主、合作、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比较上述两个结论,弄清其条件和结论,加深认识.四、范例点击,应用所学【例】如课本图11.3─6,△ABC的角平分线BM,CN相交于点P,求证:点P•到三边AB,BC,CA的距离相等.【思路点拨】因为已知、求证中都没有具体说明哪些线段是距离,而证明它们相等必须标出它们.所以这一段话要在证明中写出,同辅助线一样处理.如果已知中写明点P到三边的距离是哪些线段,那么图中画实线,在证明中就可以不写.【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显示例子,分析例子,引导学生参与.证明:过点P作PD、PE、PF分别垂直于AB、BC、CA,垂足为D、E、F.∴BM是△ABC的角平分线,点P在BM上.∴PD=PE同理 PE=PF。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十四章:因式分解1.1 提公因式法1.2 运用公式法1.3 分组分解法1.4 交叉相乘法2. 第十五章:分式2.1 分式的概念与性质2.2 分式的乘除法2.3 分式的加减法2.4 分式方程3. 第十六章:数据分析3.1 平均数3.2 中位数与众数3.3 方差与标准差3.4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四种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2. 使学生理解分式的概念与性质,掌握分式的运算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掌握数据的收集、处理与分析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1)因式分解的灵活运用。
(2)分式的乘除法与加减法。
(3)数据分析方法的实际应用。
2. 教学重点:(1)因式分解的四种方法。
(2)分式的概念、性质与运算。
(3)数据的收集、处理与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挂图。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引言(5分钟)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出因式分解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5分钟)1.14节:提公因式法1.15节:运用公式法1.16节:分组分解法1.17节:交叉相乘法3. 例题讲解(20分钟)结合教材例题,详细讲解因式分解的四种方法。
4. 随堂练习(15分钟)布置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知识拓展(10分钟)介绍分式的概念与性质,引导学生了解分式的运算方法。
6. 课堂小结(5分钟)7. 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因式分解四种方法。
2. 黑板右侧:分式的概念、性质与运算。
3. 中间部分:例题、随堂练习及解答。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解因式:x^25x+6(2)分解因式:16a^29b^2(3)计算:\(\frac{3}{4} \div \frac{2}{5}\)(4)计算:\(\frac{5}{6} + \frac{1}{3} \frac{1}{2}\)(5)已知平均数为25,求这组数据:18、23、x、27、30的方差。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全册)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全册)部编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全册完整版)概述本文档是一份部编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的优秀教案集合。
该教案全册完整,内容包括了八年级数学上册的所有章节和知识点。
教案列表以下是本文档包含的教案列表:1. 第一章: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 教案1:乘法和除法的基本概念- 教案2:乘方和除法的基本性质- 教案3:有理数的乘除法混合运算2. 第二章:代数式的等值变形- 教案1:代数式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教案2:等式与等值变形的基本规律- 教案3:解一元一次方程式3. 第三章:图形的相似与尺度- 教案1:相似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教案2:相似图形的判定和构造- 教案3:相似图形的尺度及应用4. 第四章:初识函数- 教案1: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教案2:函数的表示和读图- 教案3:函数图象的平移和伸缩5. 第五章:一次函数与方程- 教案1:一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教案2: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教案3:一次方程的解与应用6. 第六章: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教案1:平移的概念和性质- 教案2:平移的表示和图像- 教案3:旋转的概念和性质7. 第七章:数据的搜集、整理与表示- 教案1:数据的搜集和整理- 教案2:数据的图表表示- 教案3:数据的分析和应用8. 第八章:统计与概率- 教案1:统计调查和数据分布- 教案2:概率与事件- 教案3:概率的计算和应用使用说明本文档可以作为教师备课参考,提供了八年级数学上册的优秀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授课和引导学生研究。
每个教案都包括了基本概念、性质、规律和应用等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
注意事项请在使用教案时,根据具体教学需求进行调整和适应,并注意教学过程中的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指导。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最新版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最新版一、教学内容详细内容如下:1.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根的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
2. 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3. 函数的概念、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4. 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等腰三角形。
5. 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
6.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位似图形。
7. 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图像与性质、解直角三角形。
8. 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与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函数、三角形、四边形、相似、锐角三角函数等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学会运用方程、不等式、函数等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函数图像的分析、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锐角三角函数的应用。
2. 教学重点:不等式组的解法、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的性质、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性质、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几何模型。
2. 学具:直尺、圆规、量角器、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知识。
2. 例题讲解:详细讲解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
3.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2. 知识点:用不同颜色粉笔标注重点和难点,条理清晰。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一元二次方程:x^2 5x + 6 = 0。
(2)解不等式组:2x 3 > 1,3x + 4 < 10。
(3)分析一次函数y = 2x + 3的图像。
(4)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
(5)计算锐角三角函数值:sin30°、cos45°、tan60°。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第十一章三角形主要学习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多边形的内外角和。
本章节是后两章的基础,了解了相关的知识,教学时加强与实际的联系,加强推理能力的培养,开展好数学活动。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主要介绍了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及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条件。
更多的注重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学生在直观认识和简单说明理由的基础上,从几个基本事实出发,比较严格地证明全等三角形的一些性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第十三章轴对称立足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历,从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开始,从整体的角度直观认识并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通过逐步分析角、线段、等腰三角形等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引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概念。
第十四章整式在形式上力求突出:整式及整式运算产生的实际背景——使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符号化”的过程,发展符号感;有关运算法则的探索过程——为探索有关运算法则设置了归纳、类比等活动;对算理的理解和基本运算技能的掌握——设置恰当数量和难度的符号运算,同时要求学生说明运算的根据。
第十五章分式主要学习分式的概念、性质、能用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并进行相关的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时重视和分数类比,加强分式、分式方程与实际的联系,体现数学建模思想。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
有少数同学基础特差,问题较严重。
在学习态度上,绝大部分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少数几个学生对数学处于一种放弃的心态,课堂作业,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完成,少数学生需要教师督促,这一少数学生也成为老师的重点牵挂对象,课堂家庭作业,学生完成的质量要打折扣;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还不理想,预习的习惯,进行总结的习惯,自习课专心致至学习的习惯,主动纠正(考试、作业后)错误的习惯,比较多的学生不具有,需要教师的督促才能做,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是本期教学中重点予以关注的。
八年级数学(上)全册优秀教案(新人教版)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11.1全等三角形教学目标:1了解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的的概念;2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3在图形变换以及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觉;4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全等形和实际操作中获得全等三角形的体验在探索和运用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重点:探究全等三角形的性质难点:掌握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教学过程:观察下列图案,指出这些图案中中形状与大小相同的图形问题:你还能举出生活中一些实际例子吗?这些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3思考:归纳: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改变,即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全等”用“望”表示,读作“全等于”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如/ ABC和/ DEF全等时,点A和点D,点B和点E,点C和点F是对应顶点,记作/ ABC^/DEF 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思考:如课本P3思考图11.1-1中,/ ABC^/ DEF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归纳:全等三角形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思考:(1)下面是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按下列图形的位置摆放,指出它们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2)将/ ABC沿直线BC平移,得到/ DEF说出你得到的结论,说明理由?(3)如图,/ABE^/ACD,AB与AC AD与AE是对应边,已知:/ A=43°, / B=30°, 求/ ADC的大小。
作业:P4习题11.1第1,2,3题课题:11. 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教学目标①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②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③通过对问题的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教学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一、复习过程,引入新知多媒体显示,带领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其性质,从而得出结论: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根据上面的结论,提出问题:两个三角形全等,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如果只满足上述六个条件中的一部分,是否也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呢?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经过学生逐步分析,各种情况逐渐明朗,进行交流予以汇总归纳. 三、建立模型,探索发现出示探究1,先任意画一个△ ABC再画一个厶A'B'C',使厶ABC与厶A'B'C',满足上述条件中的一个或两个.你画出的△ A'B'C'与厶ABC-定全等吗?让学生按照下面给出的条件作出三角形.(1) 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是30°、50°.(2) 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4cm, 6cm(3) 三角形的一个角为30°,—条边为3cm再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比一比的方式,得出结论: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出示探究2,先任意画出一个厶A'B'C',使A'B' = AB B'C' = BC,C'A' = CA 把画好的厶A'B'C'剪下,放到△ ABC上,它们全等吗?让学生充分交流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厶A'B'C',并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四、应用新知,体验成功实物演示:由三根木条钉成的一个三角形的框架,它的大小和形状是固定不变的.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给出例I,如下图△ ABC是一个钢架,A吐AC, 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求证△ ABD^A ACDB D C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口头表达理由,由教师板演推理过程. 例2女口图是用圆规和直尺画已知角的平分线的示意图,作法如下:①以A为圆心画弧,分别交角的两边于点B和点C;②分别以点B、C为圆心,相同长度为半径画两条弧,两弧交于点D;③画射线ADAD就是/ BAC的平分线.你能说明该画法正确的理由吗?例3 如图四边形ABCD中, A吐CD AD= BC你能把四边形ABCD^成两个相互全等的三角形吗?你有几种方法?你能证明你的方法吗?试一试.A D五、巩固练习:课本P8页的练习.六、反思小结回顾反思本节课对知识的研究探索过程、小结方法及结论,提炼数学思想, 掌握数学规律.七、布置作业课本P15习题11. 2第1、2题.八年级数学教案(马兰勤)课题:11.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2)教学目标①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图形能力、动手能力.②在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及其运用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③通过对问题的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知识重点应用“边角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进而得出线段或角相等.教学过程(师生活动)一、情境,引入课题多媒体出示探究3:已知任意厶ABC画厶A'B'C',使A'B' = AB, AC = AC,/ A =/ A.教帅点拨,学生边学边画图,再让学生把画好的△ A'B'C',剪下放在厶ABC上,观察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二、交流对话,探求新知根据前面的操作,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规律: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SAS)补充强调:角必须是两条相等的对应边的夹角,边必须是夹相等角的两对边.三、应用新知,体验成功出示例2,如图,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 和B的点C,连接AC并延长到D,使C[> CA连接BC并延长到E,使CE =CB.连接DE那么量出DE 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让学生充分思考后,书写推理过程,并说明每一步的依据.(若学生不能顺利得到证明思路,教师也可作如下分析:要想证A吐DE只需证△ ABC^A DEC△ ABC tA DEC全等的条件现有……还需要……)明确证明分别属于两个三角形的线段相等或者角相等的问题,常常通过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解决.补充例题:1、已知:如图AB=AC,AD=AE, BAC=/ DAE ACADAB=AC(已知) / BAD=Z CAE (已证) AD=AE(已知) •••△ ABD^A ACE ( SAS ) 思考:求证:1.BD=CE 2./ B= / C 3. / ADB=Z AEC 变式 1:已知:如图,AB 丄 AC,ADL AE,AB=AC,AD=AE. 求证: △ DAC^A EABBE=DC / B= / C / D= Z E BE 丄 CD四、再次探究,释解疑惑出示探究4,我们知道,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 三角形全等.由“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条件 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为什么?让学生模仿前面的探究方法,得出结论: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 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教师演示:方法(一)教科书10页图11.2-7 . 方法(二)通过画图,让学生更直观地获得结论.五、巩固练习 课本P10页,练习1、2.六、 小结提高1. 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2.证明线段、角相等常见的方法有哪些 ?让学生自由表述,其他学生补充,让学生 自己将知识系统化,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建构.七、 布置作业1. 课本P15页,习题11. 2第3、4题.2. 选作题:DE= DF, EH h FH,你能发现哪些结沦?并说求证BO DE(1)小明做了一个如图所示的风筝,测得 明理由.八年级数学教案(马兰勤)课题:11.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3)教学目标① 探索并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ASA “AAS ,并能应用它们判别两个三角形 是否全等. ② 经历作图、比较、证明等探究过程,提高分析、作图、归纳、表达、逻辑推理等 能力;并通过对知识方法的总结,培养反思的习惯,培养理性思维.③ 敢于面对教学活动中的困难,能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遇到的困难.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ASA “AAS .教学难点探究出“ ASA “AAS 以及它们的应用.教学过程(师生活动)创设情境复习:师:我们已经知道,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有哪些 ?生: “SSS “SAS师:那除了这两个条件,满足另一些条件的两个三角形 也可能全等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三角形全等的另一些 探究新知:一张教学用的三角形硬纸板不小心被撕坏了,如图,你能制作一张与原来同样大小的新教具?能恢复原来三角形的原貌吗?1. 师:我们先来探究第一种情况.(课件出示“探究5……”)⑴探究5先任意画出一个厶ABC 再画一个厶A'B'C',使 A'B' = AB, / A' =Z A ,Z B'= / B (即使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把画好的△ A'B'C'剪下,放到△ ABC 上,它 们全等吗?师:怎样画出△ A'B'C'?先自己独立思考,动手画一画。
八年级数学(上)全册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上)全册教案(新人教版)第一章:勾股定理1.1 勾股定理的发现导入:通过直角三角形的实际测量,让学生感受勾股定理的背景。
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勾股定理,并能够用字母表示。
练习: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勾股定理的应用。
1.2 勾股定理的证明导入:通过回顾三角形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
探究:让学生通过割补、折叠等方法,尝试证明勾股定理。
练习: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勾股定理证明的理解。
第二章:实数与方程2.1 实数的分类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实数的概念。
探究:让学生通过分类讨论,理解实数的分类,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
练习: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实数分类的理解。
2.2 一元一次方程导入:通过实例引入方程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特点。
探究:让学生通过解方程的方法,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练习: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第三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3.1 不等式的概念导入:通过比较大小引入不等式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不等式的表示方法。
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不等式的性质。
练习: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不等式概念的理解。
3.2 不等式的解法导入:通过实例引入不等式的解法,引导学生掌握解不等式的方法。
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不等式的解法。
练习: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不等式的解法。
第四章:函数及其图象4.1 函数的概念导入:通过实例引入函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表示方法。
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函数的性质。
练习: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4.2 一次函数的图象导入:通过实例引入一次函数的图象,引导学生理解一次函数图象的特点。
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绘制一次函数的图象。
练习: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
第五章:平面图形的认识5.1 线段的性质导入:通过实例引入线段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线段的性质。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下册教学设计(全册)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下册教学设计(全册)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下册教材内容丰富,结构严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第一章:二次根式2.第二章:分数指数幂3.第三章:方程(一)4.第四章:方程(二)5.第五章:不等式(一)6.第六章:不等式(二)7.第七章:函数(一)8.第八章:函数(二)9.第九章:几何综合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公式、定理的理解和运用有一定的掌握。
但部分学生在数学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上还存在不足,需要通过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进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本册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公式、定理,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决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公式、定理。
2.教学难点:对于部分抽象的数学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案例教学:分析典型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共同完成任务。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符合教学内容的PPT,辅助讲解。
2.教学案例:挑选具有代表性的题目,用于案例教学。
3.教学道具:准备相应的教学道具,如几何模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讲解本节课的基本概念、公式、定理,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3.操练(15分钟)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现场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纠正错误,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对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114页)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114页)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共114页,涵盖了本册的所有知识点。
本册内容主要包括:一元一次方程、不等式及其应用、整式的加减、因式分解、函数及其图像、几何图形的性质等。
这些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还存在着对概念理解不深、逻辑思维不清晰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本册的全部知识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本册的所有知识点。
2.教学难点:函数的图像、几何图形的性质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数学概念,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精美的教学PPT,辅助讲解和展示教学内容。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数学题目和案例,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3.教学设备:准备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方便教学演示和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通过PPT和板书的形式,清晰地呈现教学内容。
3.操练(10分钟)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点,给出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八年级数学(上)全册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上)全册教案(新人教版)教案内容:一、第一章:勾股定理1. 教学目标:理解勾股定理的定义和证明;能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表述和证明;勾股定理的应用。
3.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计算和应用。
4.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练习题。
5. 教学过程:导入:介绍勾股定理的背景和意义;讲解:讲解勾股定理的表述和证明;练习:学生练习解决实际问题;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第二章:平行四边形1. 教学目标: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能够识别和判断平行四边形。
2.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3.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
4.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练习题。
5. 教学过程:导入:介绍平行四边形的背景和意义;讲解:讲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练习:学生练习识别和判断平行四边形;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第三章:三角形1. 教学目标:理解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能够识别和判断三角形。
2.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三角形的判定。
3. 教学难点:三角形的性质证明;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4.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练习题。
5. 教学过程:导入:介绍三角形的背景和意义;讲解:讲解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练习:学生练习识别和判断三角形;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第四章:数的开方与乘方1. 教学目标:理解数的开方和乘方的概念;能够熟练进行数的开方和乘方运算。
2. 教学重点:数的开方和乘方的概念;数的开方和乘方的运算规则。
3. 教学难点:数的乘方运算;数的开方和乘方的逆运算。
4.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练习题。
5. 教学过程:导入:介绍数的开方和乘方的意义;讲解:讲解数的开方和乘方的概念和运算规则;练习:学生练习进行数的开方和乘方运算;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五、第五章:实数1. 教学目标:理解实数的定义和性质;能够运用实数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优秀5篇)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优秀5篇)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篇一因式分解1.因式分解: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注意:因式分解与乘法是相反的两个转化。
2.因式分解的方法:常用“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3.公因式的确定:系数的公约数?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幂。
注意公式:a+b=b+a;a-b=-(b-a);(a-b)2=(b-a)2;(a-b)3=-(b-a)3.4.因式分解的公式:(1)平方差公式:a2-b2=(a+b)(a-b);(2)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a2-2ab+b2=(a-b)2.5.因式分解的注意事项:(1)选择因式分解方法的一般次序是:一提取、二公式、三分组、四十字;(2)使用因式分解公式时要特别注意公式中的字母都具有整体性;(3)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分解为止;(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每一个因式的首项符号为正;(5)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加以整理;(6)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相同因式写成乘方的形式。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二1.类比分数的乘除运算探索分式的乘除运算法则。
2.会进行简单分式的乘除运算。
3.能解决一些与分式乘除运算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4. 在故事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良好的数学观的养成。
数学生活化,学好数学,为幸福人生奠基。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八下数学《5.2分式的乘除法》的第一课时。
学生在小学就已经会很熟练的进行分数的乘除法运算,上一章又学习的因式分解,本章学习的分式的意义,分式的基本性质等,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知识上的铺垫。
分式是分数的“代数化”,与分数的约分、分数的。
乘除法有密切的联系,也为后面学习分式的混合运算、分式方程等做了准备。
八年级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性认识的基础,对具体的实践活动十分感兴起,在课堂中思维活跃,乐于表现自己,但在推理方面还不够严谨。
部编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部编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一、教材编写理念本教材立足于国家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核心目标,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研究方法的培养,充分体现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
二、教材结构3.1 教学目标3.2 教学内容本教材共分为以下几个章节:- 第一章:整数的加减- 第二章:小数的加减- 第三章:小数的乘除- 第四章:比例与数的扩展- 第五章:代数式的应用- 第六章:图形的相似与运动- 第七章: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第八章:方程和不等式- 第九章:函数的初步认识- 第十章:三角形及其运算- 第十一章:乘方与乘方根- 第十二章:二次根式3.3 教学方法本教材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示范、实践、讨论、合作研究等,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研究。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教学评价本教材设有各章节的课堂练和单元测试,以及期末检测等形式,旨在全面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研究能力,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三、教案编写每个章节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的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四、教学参考为了辅助教师进行教学,本教材配有教学参考部分,包括教学建议、教学思路、教学资源等。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运用。
以上是《部编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的基本信息和教学内容概述。
希望教师们可以根据教案的引导,灵活运用教材,创造出有趣、互动和有效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数学学科的全面发展。
详细内容请查阅教材。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全册)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全册)教学设计概述本教学设计以《部编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为教材,总共涵盖全册内容的教学安排。
通过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数学下册的知识点,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数学下册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2.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数学分析和推理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包含以下内容:1. 第一单元:代数与函数2. 第二单元:数与式3. 第三单元:图形的位置关系4. 第四单元:平面直角坐标系和函数5. 第五单元:一次函数6. 第六单元:平方根与二次函数7. 第七单元:统计与概率教学方法1. 前置讲解:通过简短而清晰的讲解,引入新知识点,并解释其相关概念。
2. 实例演练:通过实际的例子和练题,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鼓励他们合作解决问题,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
4. 教师引导: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和反馈,进行及时的指导和调整,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教学评估1. 作业评估:布置作业并及时批改,在教学反馈中评估学生的研究情况和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观察和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3. 测试评估:定期进行测试,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课件、教具、实践活动等。
根据每个单元的教学特点和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进行辅助教学。
教学时长根据每个单元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时长。
控制每堂课的时长,确保学生的研究和思考时间。
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策略,如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性问题、概念导图等,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
结束语通过本教学设计的实施,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和掌握数学下册的知识点,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二、时间分配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确保每个环节的时间充足,避免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
2.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时间要充足,保证学生充分理解和消化。
三、课堂提问
1.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思考。
2.针对不同难度的问题,选择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使全体学生参与其中。
五、板书设计的关键信息突出
板书设计要清晰、条理分明,关键信息要用不同颜色或加大字体突出显示,如公式、定理、解题步骤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抓住重点,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六、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准确性
作业设计要具有针对性,既要覆盖课堂所学的知识点,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答案要准确无误,避免误导学生。同时,作业的难度要适中,既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又不会过于繁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
难点与重点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需要教师准确识别。难点通常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部分,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而重点则是整个教学框架中的核心内容,如特殊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识别这些难点与重点有助于教师集中精力进行针对性教学。
四、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设计
例题讲解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题目,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解题思路和方法。随堂练习则应设计不同难度层次的题目,既要有基础题,也要有提高题,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练习题的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确保学生能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
(2)判断以下四边形是否为矩形:ABCD(A(-2, 3),B(4, 3),C(4, -1),D(-2, -1))。
(3)绘制一次函数y = 2x + 1的图像,并求出与y轴的交点。
2.答案:
(1)x1 = 3,x2 = 2。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全册优质公开课教案
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11.1.1三角形的边1.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的顶点、边、角,会数三角形的个数.(重点)2.能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重点)3.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难点)一、情境导入出示金字塔、战机、大桥等图片,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三角形,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三角形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观察.问:你能不能给三角形下一个完整的定义?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三角形的概念图中的锐角三角形有( )A.2个B.3个C.4个D.5个解析:(1)以A为顶点的锐角三角形有△ABC、△ADC共2个;(2)以E为顶点的锐角三角形有△EDC 共1个.所以图中锐角三角形的个数有2+1=3(个).故选B.方法总结:数三角形的个数,可以按照数线段条数的方法,如果一条线段上有n 个点,那么就有n (n -1)2条线段,也可以与线段外的一点组成n (n -1)2个三角形.探究点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类型一】 判定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以下列各组线段为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 .2cm ,3cm ,5cmB .5cm ,6cm ,10cmC .1cm ,1cm ,3cmD .3cm ,4cm ,9cm解析:选项A 中2+3=5,不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选项B 中5+6>10,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正确;选项C 中1+1<3,不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选项D 中3+4<9,不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故选B.方法总结:判定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只要判定两条较短的线段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的长度即可.【类型二】 判断三角形边的取值范围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4,7,x ,那么x 的取值范围是( )A .3<x <11B .4<x <7C .-3<x <11D .x >3解析:∵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4,7,x ,∴7-4<x <7+4,即3<x <11.故选A.方法总结:判断三角形边的取值范围要同时运用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有时还要结合不等式的知识进行解决.【类型三】 等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和9,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解析:先根据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的性质可得出第三边长的两种情况,再根据两边和大于第三边来判断能否构成三角形,从而求解.解:根据题意可知等腰三角形的三边可能是4,4,9或4,9,9,∵4+4<9,故4,4,9不能构成三角形,应舍去;4+9>9,故4,9,9能构成三角形,∴它的周长是4+9+9=22.方法总结:在求三角形的边长时,要注意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验证所求出的边长能否组成三角形.【类型四】 三角形三边关系与绝对值的综合若a ,b ,c 是△ABC 的三边长,化简|a -b -c |+|b -c -a |+|c +a -b |.解析: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来判定绝对值里的式子的正负,然后去绝对值符号进行计算即可.解: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得a -b-c<0,b-c-a<0,c+a-b>0.∴|a-b-c|+|b-c-a|+|c +a-b|=b+c-a+c+a-b+c+a-b=3c+a-b.方法总结:绝对值的化简首先要判断绝对值符号里面的式子的正负,然后根据绝对值的性质将绝对值的符号去掉,最后进行化简.此类问题就是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判断绝对值符号里面式子的正负,然后进行化简.三、板书设计三角形的边1.三角形的概念: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2.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本节课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抓住“任意的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由学生自己找出原因,为什么能?为什么不能?初步感知三条边之间的关系,重点研究“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验证、再操作,最终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这样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11.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11.1.1 三角形的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2. 掌握三角形三条边之间关系.过程与方法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中,理解三角形三不等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客观实际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了解三角形定义、三边关系。
八年级数学(上)全册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上)全册教案(新人教版)第一章:一元一次方程1.1 方程与方程的解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方程的解的定义。
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掌握解方程的基本步骤。
1.2 方程的解法学习使用加减法、乘除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学会使用移项、合并同类项解方程。
1.3 方程的应用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使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2.1 不等式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性质。
学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掌握解不等式的基本步骤。
2.2 不等式组理解不等式组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组的解法。
学会解不等式组,掌握解不等式组的基本步骤。
2.3 不等式的应用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使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函数的初步认识3.1 函数的概念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定义。
学会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为函数。
3.2 函数的性质学习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基本性质。
学会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
3.3 函数的应用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使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章:整式的加减4.1 整式的概念理解整式的概念,掌握整式的定义。
学会判断两个整式是否相等。
4.2 整式的加减法学习整式的加减法运算,掌握加减法的基本步骤。
学会使用合并同类项进行整式的加减法运算。
4.3 整式的应用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整式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使用整式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5.1 数据的收集学会使用调查、实验等方法收集数据。
掌握数据的整理方法,如列表、画图等。
5.2 数据的整理学习数据的整理方法,掌握数据的分类、排序等基本操作。
学会使用图表展示数据,如条形图、折线图等。
5.3 数据的描述学习数据的描述方法,掌握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基本统计量。
学会使用统计量对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
八年级数学(上)全册教案(新人教版)第六章:三角形6.1 三角形的概念理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掌握三角形的定义。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023新教材全册)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023新教材全册)教案简介本教案适用于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课程,使用2023年材全册。
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有效地组织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研究效果。
以下是教案的详细内容。
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下册材中各单元的重点知识和技能。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研究惯和数学研究兴趣。
教学内容安排第一单元:有理数1. 知识点介绍- 有理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律2. 研究活动- 每日一练:练有理数的四则运算- 实例探究: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有理数解决问题- 小组讨论:学生互相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3. 作业布置- 完成课堂练册相关练题- 课后作业:对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进行巩固和拓展第二单元:代数式的认识与运算1. 知识点介绍- 代数式的概念和基本运算法则- 代数式的化简与展开2. 研究活动- 探究实验:通过模式、规律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代数式的运算规律- 练巩固:做一些简单的代数式运算题- 拓展应用:让学生应用代数式解决实际问题3. 作业布置- 完成课堂练册相关练题- 课后作业:化简和展开一些复杂的代数式第三单元:图形的认识与初步应用1. 知识点介绍- 坐标系和坐标- 直角坐标系和直角坐标- 二维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 研究活动- 观察实践: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认识坐标系和坐标的应用- 分组合作:完成一些有关图形的实践活动,如画线段、三角形等- 探究拓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究图形的性质3. 作业布置- 完成课堂练册相关练题- 课后作业:练判断图形的性质和计算坐标...教学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课堂参与情况、合作能力以及解题思路等。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和正确率,及时给予反馈。
3. 测试评价:定期进行小测验,评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课堂练册- 教学投影仪和计算工具以上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的简要内容和安排。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优质教案(全套)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优质教案(全
套)
简介
本文档提供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的优质教案,包括了所有的课程内容。
这些教案旨在帮助教师准备课堂教学,并提供了一些简单的策略和方法来促进学生的研究。
目标
- 帮助教师准备八年级下册数学课堂教学
- 提供简单的策略和方法来促进学生的研究
- 提高学生在数学方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内容概述
本文档包含了八年级下册数学的全套优质教案,内容涵盖以下几个主题:
1. 初中数学的回顾和扩展
2. 一元二次方程与函数
3. 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
4. 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5. 概率与统计
使用指南
- 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需求选择合适的教案
- 教案中的策略和方法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 教师应注意教学时的互动和引导,鼓励学生活动参与和思考
- 教师可补充其他相关教辅材料来增强教学效果
注意事项
- 本文档提供的教案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
调整
- 教师应遵循教育部门的教学要求和课程标准
-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学生的研究情况和需求,并及时进
行调整和反馈
以上是关于【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优质教案(全套)的简介
和使用指南。
希望本文档能够成为教师们备课和教学中的有力帮助,提高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学习成绩和兴趣。
祝教学顺利!。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下册名师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下册名师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下册教材内容丰富,结构严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册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1.实数与代数:包括实数的概念、运算、函数等知识,为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2.几何:包括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知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统计与概率: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数据,让学生体会统计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概率的基本概念。
4.方程与不等式: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等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应用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但个体差异较大。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树立自信心,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点,如函数的性质、几何中的证明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故事等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共同提高。
4.反馈评价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学参考书、多媒体课件等。
2.练习题、测试题、课后作业等。
3.黑板、粉笔、投影仪等教学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实例或故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讲解“平方根”的概念时,可以以“ sponsors 为什么是负数”的故事为例,让学生思考并引出平方根的概念。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目标本教案旨在辅助八年级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最新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的知识点和技能。
通过本教案的研究,学生将能够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教材概述最新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是八年级学生研究数学的主要教材,共涵盖了多个知识点和技能。
本教材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核心目标,注重知识的启发性教学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本教案全面覆盖了最新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的所有教学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知识点和技能:1. 数与代数- 整数运算- 分数运算和应用- 二次根式的定义和运算- 代数式的等式与不等式- 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问题2. 几何与运动- 角的概念和性质- 三角形的分类与性质- 平行线与平行四边形- 圆的性质与应用- 相似与全等3. 数据的收集与统计- 统计图的制作与应用- 数据的分析与判断- 概率的概念和计算教学安排本教案为全册的教学安排提供了参考,旨在协助教师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和安排研究内容。
每一单元通过明确的课时安排和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系统研究和掌握相应的知识点和技能。
教学活动主要包括:- 听课前预:让学生提前预课本内容,为课堂研究做好准备。
- 导入新知: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入新的知识点,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 知识讲解与练:通过详细的知识讲解和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 拓展应用与巩固训练:提供拓展应用和巩固训练的机会,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课堂总结与复:课堂结束时进行总结和复,强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评价与反馈为了帮助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教案提供了相应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业情况,及时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提升自我研究能力并改进不足之处。
总结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和实施,学生将能够全面掌握最新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的知识点和技能。
教师可根据教案的指导和安排,组织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在数学学科上的综合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说明:在讨论的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可能会遇到不同的困难,我们教师要给与适当的帮助,要给与鼓励】
(三)尝试反馈,领悟新知
例1 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25;(2) (3)15;(4) 。
分析:1、判断这些数是否都有平方根;
2、根据规律各个数的平方根有几个?
【设计说明:在处理例题时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分析,在运算时特别要注意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对解题方式有提醒按要求】
练习题一:完成书本4页练习。
练习题二:1、平方得81的数是 ,因此81的平方根是 。
2、平方根是它本身的数是 。
3、如果-b是a的平方根,那么
A、 ; B、 ; C、 ; D、 。
【设计说明:在练习的过程中,无论哪个层次的学生其回答只得法,我们教师要给与鼓励和肯定】
(四)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P7 1、2
补充思考题:
1、已知2a-1的平方根是±3,3a+b-1的平方根是±4,求a和b的值
2、若 ,求a、b的值
(六)课后反思:
1.2 立方根
编写时间:年月日 执行时间:年月日 总序第个教案
教学目标:
1 在一定的情境只,理解立方根的概念,使学生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学习中要注意感悟“类比”在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二)探索规律,揭示新知
问题一:认真观察下面的式子,积极思考,互相讨论:
请你举例与上面的式子类同的式子;
你得到什么结论?
(分小组讨论,老师适当参与给予帮助。)
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的a平方根(square root),也称为二次方根。
如果 ,那么 就叫做 的平方根。
【设计说明:所选的题目都具有代表性,学生通过做题后思考讨论交流,能够较好接受平方根的概念】
可选用:下列各数有平方根吗?如果有,写出它的平方根;如果没有,请说明理由。
(1) ;(2) ;(3) ;(4) 。
(五)教后反思
1.1平方根(2课时)
编写时间:年月日 执行时间:年月日 总序第个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算术平方根。
2、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悟新知
情景一:小明家装修新居,计划用100块地板砖来铺设面积为25平方米的客厅地面,请帮他计算:每块正方形地板砖的边长为多少时,才正好合适(不浪费)?
情景二:求4个直角边长为10厘米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纸片拼合成的正方形的边长?
【设计说明:将生活实际与数学联系起来,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便于学生主动发现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正的平方根,为解决问题提供方便】
问题二:在下列各括号中能填写适当的数使等式成立吗?如果能够,请填写;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并与同学交流。
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2个,它们互为相反数。
一个正数 的正的平方根,记作“ ”,正数 的负的平方根记作“ ”。
这两个平方根合起来记作“ ”,读作“正,负根号a”.
【设计说明:通过对具体的数的平方根的讨论交流,使学生自己总结出正数、0、负数的平方根的情况,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2 了解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立方根,了解开立方与立方互为逆运算,能用立方运算求一些数的立方根
3 能用立方根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正确地理解立方根的概念及符号表示能熟练应用
教学方法: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探索.
【设计思路】本节课通过问题情景使学生在计算、探索、交流的过程中能感悟到平方根的意义,并且能够知道正负数以及0的平方根的规律。在教学中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去,感受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千万不能在走老路,先告诉规律,然后讲例题,在做练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悟新知
情景一:在等式 中 ,已知 ,你能求a吗?已知 ,你能 求吗?
3、能运用算术平方根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算术平方根的意义,能运用算术平方根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探索.
【设计思路】本节课通过问题情景使学生在计算、探索、交流的过程中能感悟到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并且能运用算术平方根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去,感受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千万不能在走老路,先告诉规律,然后讲例题,在做练习。
(三)尝试反馈,领悟新知
完成下列习题,做题后思考讨论交流。
(1) (2) (3) =
(4) = , (5) , (6) = 。
从这些题目中要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一般形式:
【设计说明:在讨论中我们要相信学生只要他们能发现一点规律或自己的看法,都应给予鼓励和肯定,同时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提供一定的帮助。】
教师讲解:正数有个平方根,其中正数的正的平方根,叫的算术平方根.
例如,4的平方根Βιβλιοθήκη ,2叫做4的算术平方根,记作 = ;
2的平方根是 , 叫做2的算术平方根,记作 。
(二)探索规律,揭示新知
例题讲解: 例2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1)625;(2)0.0081;(3)6;(4)0。
【设计说明:在书写时仍采用结合文字语言叙述是写法,以利于学生加深对开平方与平方互为逆运算关系的理解。此题虽然比较简单但也考查了学生对算术平方根的理解情况,我们从学生的角度尤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思考的话也许讲解起来学生更容易理解了】
(四)归纳小结,巩固提高
你能说出一些数的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吗?
算术平方根与平方根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设计说明:在教学中要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表现出的不同水平,让学生交流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不要把归纳概括出一般形式作为本节课思维拓展的主要目标。】
(五)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完成课本P8习题3、4
第一章 实数
1.1平方根(1课时)
编写时间:年月日 执行时间:年月日 总序第个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
2、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根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能熟练地用平方根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
【教学方法】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