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认知与人格
人格

第九章人格(personality)☐案例:小马的故事主要内容☐人格的概念与特性☐人格的结构☐人格测评方法☐人格的形成一、人格的概念☐Personality,来自拉丁文“persona”,意指戏剧演员所带的面具。
暗示人有两面——公开的一面和藏于其后不为人知的一面。
☐中国古代:蕴蓄于中,行诸于外。
人格的定义☐各派观点不一:⏹生物进化过程中对环境适应的一种现象;⏹个体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习惯花的行为模式……☐科学心理学定义:⏹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它赋予个体适应环境的独特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包含着个体受过去的影响以及对现在和未来的建构。
二、人格特性☐独特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
”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
如有人外向,有人内向。
独特性还体现在人格各种特征组合的不同风格。
各种人格结构的组合千变万化,而使人格千姿百态。
例如:固执性。
诸葛亮:夫知人之性最难察焉。
美恶既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尽忠者。
☐稳定性⏹指那些经常表现出来的,跨时间、跨情境的一致性特点。
一时表现出来不能称为人格。
例如:一个人平时性情和善,但偶然一次突然大发脾气,我们仍然认定其人格特征为性情和善而不是坏脾气。
某种人格特点一旦形成,很难改变。
如性格内向学生。
☐统合性⏹每个人的人格世界里,并非是由各种特征简单堆积起来,而是依照一定的内容、秩序、规则有机结合起来的一个动力系统。
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控制。
健康人格特征是各方面彼此和谐一致,否则会产生心理冲突,甚至分裂人格。
☐功能性⏹人格是一个人生活成败,喜怒哀乐的根源。
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有时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当人格正确发挥其功能时,表现为健康有力,支配着一个人的生活与成败,当人格功能失调时,就会表现出软弱、无力、失控、甚至变态。
人格的认知理论课件

心理疏导
通过倾听、理解和支持,帮助来访者缓解心理压力和情绪困扰。
职业指导与规划
01
02
03
职业测评
通过人格测试和评估,帮 助个人了解自己的职业倾 向和优势。
职业规划
根据个人的兴趣、能力和 价值观,制定职业发展计 划,实现个人职业目标。
职业辅导
提供职业咨询和指导,帮 助个人解决职业困惑和问 题,提高职业适应能力。
理论框架的完整性
人格认知理论在某些方面仍缺乏完整的理论框架,需要进一步研 究和探索。
实证研究的局限性
尽管人格认知理论取得了一些实证研究的支持,但仍存在局限性, 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来验证和完善理论。
跨文化适用性
人格认知理论主要基于西方文化背景,其跨文化适用性有待进一步 探讨。
未来发展方向与趋势
深化理论基础
人格的认知理论课件
目录
• 人格认知理论概述 • 认知人格理论的构成要素 • 认知人格理论的应用 • 人格认知理论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 认知人格理论的实际案例分析
01
人格认知理论概述
认知人格理论的基本概念
01
认知人格理论认为人格特质 和行为是由个体内部认知过
程所驱动的。
02
它强调个体对自我和他人的 认知、情感、动机和行为之
促进个体发展
人格认知理论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 人,促进个体的发展和成长。
提升人际关系
通过理解人格特质和行为模式,个体可以更好地 与他人相处,提升人际关系的质量。
推动社会进步
人格认知理论可以为社会政策和组织管理提供指 导,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05
认知人格理论的实际案例 分析
成功人士的人格特质分析
人格心理学基础知识

第一章1.人格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2.人格这个概念应该从两个方面来定义:首先是外在的人格,即个人被他人知觉和描述的方面;其次是内在的人格,涉及一些内在因素,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个人被他人认为是这样的。
3人格在心理领域的定义分为:罗列式,综合性,层次性,适应性,区别性,本质性。
4,奥尔波特认为,人格是一个人内在的心理生理系统的动力组织,决定着个人特有的思想和行为。
5本书认为: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的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6人格的基本特征:整体性,稳定性,复杂性,和独特性。
整体性:指人格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孤立的,都与其他方面密切联系。
稳定性指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具有跨时间的连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
7现在人格心理学的正式诞生以奥尔波特的《人格:心理学解释》,和默里《人格探究》两书为标志。
8人格心理学家关注人的所有层面,第一,人类本性的层面(揭示人的共同本性),第二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的层面(揭示个体差异和群体的差异),第三,个人唯一的层面(个体的唯一性)。
9,人格心理学的目的:描述(最基本),理解,预测,控制。
10人格理论是心理学家对人性及其差异进行描述和解释,从而对人的行为进行预测和改变所使用的概念体系。
确定一个理论的标准:内部一致性,包容性和广博性,简约性,实用性。
11,人格心理学是以整体的人为研究对象。
三种研究途径:临床途径,相关途径,实验途径。
人格测评是指创立并应用各种系统的技术来搜集人格资料,从而对人格的个人方面进行考察。
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特征是将人性作为其核心12,第一个正式意义上的人格理论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由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
第二章1个案研究是一种以单独的个人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取向,它把个体看作一个整体,对之进行丰富全面,深入细致的描述和解释。
2测验资料分为:自我报告资料,观察者报告资料,实验资料,生活史资料。
心理学人格与自我认知

心理学人格与自我认知教案:心理学人格与自我认知引言:人格是指一个人在长期的行为和思维模式中形成的独特品质和特点,它对个体的行为和情绪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了解程度及对自己行为动机和意图的认知与解析。
本节课将重点探讨心理学人格与自我认知的关系、影响因素以及发展途径,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人格特点与自我认知水平,从而对个体发展和人际关系有所助益。
一、人格与自我认知的定义1.1 人格的定义人格是指内心长期稳定的行为和思维模式,充分体现个体的独特性和稳定性。
它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影响形成,并在个体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1.2 自我认知的定义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了解程度。
它包括对自身特点、优点、缺点、需求、动机以及对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等的认知和解析。
二、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2.1 遗传因素对人格的影响遗传因素是人格形成的基础,通过基因决定个体的遗传特征和基本行为模式。
遗传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个体的人格塑造。
2.2 环境因素对人格的影响环境因素对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环境因素对人格形成起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2.3 需求与动机因素对人格的影响个体的需求和动机对人格的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
需求和动机的特点决定了个体在行为和思维模式上的表现,从而间接影响了人格的发展。
三、自我认知发展的途径3.1 自我观察与自我评价个体通过观察自身行为和思维模式,以及对他人的反馈和评价,逐渐构建自己的自我认知模式。
这种模式的发展需要个体具备一定程度的客观性和自省能力。
3.2 引导性经验与自我变革个体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社会和学习经验,特别是那些与个体当前自我认知不一致的经验,从而推动自己的自我认知发展和个体变革。
3.3 教育与心理干预的作用教育和心理干预在个体的自我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教育和心理干预可以通过提供正确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自己、接纳自己,从而推动自我认知的发展和巩固。
人格与认知能力的相互作用

人格与认知能力的相互作用人格和认知能力是人类智力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着个体在认知过程中的表现和行为。
本文将探讨人格与认知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分析它们对个体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的影响。
一、人格对认知能力的影响人格是一个人在长期生活和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
人格特质的不同会对认知能力产生明显的影响。
首先,外向性与内向性是人格特质中最为明显的两种类型。
外向性的个体在社交活动中更加积极主动,善于表达自己,倾向于寻求新的刺激和冒险。
而内向性的个体则更加安静、内敛,倾向于深思熟虑。
研究表明,外向性的个体在认知任务中更具灵活性和创造性,而内向性的个体则更加注重细节和条理性。
这说明人格特质与认知风格紧密相关,不同特质的个体在认知过程中会有不同的表现。
其次,神经质与稳定性是人格特质中的另一对重要维度。
神经质的个体情绪较为不稳定,容易感到焦虑、紧张和抑郁,而稳定性的个体则情绪较为平稳和抵抗力较强。
研究发现,神经质的个体在认知任务中更容易分心,注意力难以集中,而稳定性的个体则更具专注力和稳定性。
因此,人格的情绪稳定性会对个体的认知能力产生直接的影响。
此外,人格特质还包括开放性与封闭性、责任心、宜人性等,它们都与认知过程的不同方面有关。
例如,开放性的个体更加乐于尝试新的事物,对认知刺激的接受度更高,而封闭性的个体则更加保守,更加注重常规和规则。
不同的责任心水平和宜人性也会对认知过程的有效性和有效性产生影响。
二、认知能力对人格的影响认知能力是人们对信息加工和处理的能力,包括知觉、注意力、记忆、思维、学习和解决问题等方面。
认知能力的强弱与人格特征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
首先,注意力是认知能力的核心之一。
个体对于外界刺激的注意力分配与维持水平直接影响其对信息的获取和处理。
研究表明,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的个体往往表现出冲动、好动、易分心等特点,而这些特点同样可以影响其人格特征的形成和发展。
自我认知与人格特质的关系

自我认知与人格特质的关系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自我认知和人格特质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塑造着我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自我认知,简单来说,就是对自己的了解和认识。
它涵盖了我们对自己的兴趣、价值观、能力、优点和缺点等方面的清晰感知。
当我们拥有准确而深入的自我认知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需求、动机和目标,从而做出更符合自身发展的选择。
人格特质则是指个体在行为、思维和情感方面相对稳定的特征模式。
例如,有些人可能天生乐观开朗,善于与人交往;而另一些人可能较为内向,更倾向于独自思考和工作。
这些特质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在遗传、环境和个人经历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那么,自我认知与人格特质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首先,自我认知有助于我们发现和理解自己的人格特质。
当我们对自己的行为、情绪和思维方式进行反思时,我们能够逐渐察觉到那些反复出现的模式和特点,从而识别出自己的人格特质。
比如,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在面对压力时总是容易焦虑和紧张,那么这可能反映出我们具有较高的神经质人格特质。
通过这样的自我观察和分析,我们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性格倾向,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其次,自我认知可以帮助我们调整和优化自己的人格特质。
虽然人格特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并不是完全不可改变的。
当我们意识到某些人格特质可能对我们的生活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时,我们可以通过自我约束和刻意练习来加以改进。
例如,如果我们发现自己过于冲动和缺乏耐心,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在做决策前多思考、多倾听他人的意见,来逐渐培养更加沉稳和理性的思维方式。
反过来,人格特质也会影响我们的自我认知过程。
不同的人格特质会导致我们在感知和理解自己时产生偏差。
例如,具有外向型人格特质的人可能更容易关注外部世界和他人的反馈,从而对自己的评价更多地依赖于他人的看法;而内向型的人则可能更注重内心的感受和自我反思,对自己的认识更加深入和细致。
人格心理学 认知与人格

特殊化的防卫这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防卫机制类型:泛化的或非特殊化的,如否认和压抑 特殊化的:如孤立、理智化和投射等 神经生理分裂是分化:可预测心理机能的特殊化是与脑机能的 特殊化相联系。与场依存性者相比 , 场独立性者的脑半球会 表现出较大的机能特殊化。
性当作重要的心理学现象来研究,从而把认知与人格两 方面结合起来,并通过一系列发展心理学的、临床心理
学的以及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而扩展了认知方式的含义。
8
二、威特金的认知方式论体系 ( 一 ) 认知方式的实质与成因
知觉领域中流行的占优势的研究方法:在知觉中忽视了 产生知觉的人。
“新观点”运动迅速发展的因素: 1.知觉心理学家在“新观点”运动中的促进作用; 2.人格心理学家的质问:“人格理论中知觉在哪里?”
1.高层次的概念:分化;
2.三个主要的分化指标或表现:自我-非我的分裂、
心理机能的分裂、神经生理机能的分裂。 3.次一级概念。
自我与非我的分裂:即作为个人意识、情感和需要核心的自我
与外界环境及他人分离开来,自我有了一定的自主性 , 其行
为活动较少受环境和他人的支配,较多由自我来指引。 认知改组技能:个体解决问题时,打破并改组问题情境以求 的问题解决途径的技能。 心理机能的分裂:分裂的程度可以通过对冲动有组织的控制和
一、内部原因
行为主义的失败; 意识 行为 冯特
实验内省法
意识 格式塔心理学
反对元素分析,强调原型
华生
反应和行为
格式塔心理学的传播从内部削弱了行为主义,行为主义的失败, 心理学重新将意识恢复为研究对象创造了条件。认知心理学所 强调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研究成为心理学的迫切任务。
二、外部原因
1.临近学科的影响: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科学和语言
自我认知与人格发展的关系如何探究

自我认知与人格发展的关系如何探究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自我认知和人格发展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我们独特的个性和行为方式。
那么,自我认知与人格发展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探究。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自我认知和人格发展。
自我认知,简单来说,就是对自己的了解,包括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优点和不足、价值观等方面。
它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随着我们的经历和成长而逐渐深化。
而人格发展,则是指一个人的个性在一生中不断演变和完善的过程,涵盖了情感、思维、行为等多个方面。
自我认知是人格发展的基础。
当我们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时,才能更好地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比如,如果我们知道自己擅长逻辑思维,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么在未来的学习和职业选择中,可能就会更倾向于与数学相关的领域,从而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能力。
相反,如果对自己的认知模糊不清,就容易在选择中迷失方向,浪费时间和精力在不适合自己的事情上。
同时,自我认知也有助于我们接纳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当我们能够正视这些时,就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自己,不会因为自己的缺点而过度自卑,也不会因为优点而骄傲自满。
这种自我接纳能够为健康的人格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
一个能够接纳自己的人,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更容易保持积极的心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调整自己,促进人格的进一步成熟。
反过来,人格发展也会影响自我认知。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的人格不断变化和发展,这会让我们对自己产生新的认识。
比如,一个原本内向害羞的人,通过参加各种社交活动,逐渐变得开朗自信,他对自己的性格认知也会随之改变。
而且,人格的发展还会拓宽我们的视野和思维方式,让我们能够从更多的角度去认识自己。
此外,环境在自我认知和人格发展的关系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因素都会对我们产生影响。
在一个积极、支持性的环境中,我们更容易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认知人格

三、罗特社会学习论中的四个主要概念: 1、行为发生的可能性(behavior potential,BP) 2、预期(expectancy,E) 3、强化物的价值(reinforcement value,RV) 4、心理情境(psychological situation,PS)
4、心理情境:
在谈到决定行为的因素时,不同的心理学流 派观点非常不一样。 ① 特质论和认知论者:强调个体的特质、个体 主观的预期及其对强化物价值的认识; ② 行为主义取向的学者:只注意情境的作用; ③ 社会学习论者:应该同时考虑个体特质和情 境因素两者的作用。一方面承认特质和主观 认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重视当时情境的 作用,由此提出了心理情境这一概念,特指 个体主观体验到的情境。
1、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是指在某一具体的情境中做出某一行为反应的 可能性。
做出某 一行为 反应的 可能性
强化物 发生的 概率进 行主观 预测 主观赋 予每种 强化物 的重要 性
行为发生可 能性(BP)
= f(
预期(E)
× 强化物的价值(RV) )
2、预期:
(1)预期是指个体在行动之前,会对每种行为之后强 化物发生的概率进行主观预测。 (2)个体预测主要根据先前的经验来做出预期的。例 子:学生复习功课……,他就逐渐养成好习惯,认真 的学习态度也成了他的一种人格特点。从这个例子我 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预期对人格形成的作用。 (3)泛化预期:人不可能事事都有先前经验,那人们 又是怎样预期从未经历过的新情境的呢?靠的是泛化 预期,有的人认为自己不论做什么都会成功的人面对 新的任务是也总是显得自信。不同的人对某一预期的 繁华程度会有所不同。例子:人际信任,高人际信任 的人认为……
自我认知与人格发展的关系

自我认知与人格发展的关系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自我认知和人格发展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塑造了我们独特的个体特征和行为模式。
自我认知,简单来说,就是对自己的了解和认识,包括我们的性格、兴趣、价值观、优点和不足等方面。
它就像是我们内心的一面镜子,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真实模样。
当我们拥有清晰准确的自我认知时,就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和情绪,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人格发展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从我们出生开始,一直到生命的终结。
它受到遗传、环境、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性格特点、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良好的自我认知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基石。
当我们对自己有深刻的认识时,能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也更有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比如说,如果一个人清楚地知道自己性格内向,但善于思考和分析,那么在选择职业和社交方式时,就能够找到更适合自己的道路,从而避免因为不符合自身特点的选择而带来的挫败感和焦虑。
相反,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模糊不清,可能会陷入迷茫和困惑之中。
他们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也不了解自己的能力边界,在面对选择时往往犹豫不决,或者盲目跟风,最终导致人生道路的曲折和不顺利。
自我认知还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潜力和优势。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天赋和才能,但如果没有自我认知,这些潜力可能就会被埋没。
比如,有些人可能一直没有意识到自己在音乐方面有天赋,直到通过某种契机发现并加以培养,从而开启了新的人生可能。
人格发展也会反过来影响自我认知。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不断经历各种事情,这些经历会塑造我们的人格。
而随着人格的变化和成熟,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也会不断更新和深化。
比如,一个原本胆小怯懦的人,通过不断地挑战自己,逐渐变得勇敢自信。
在这个过程中,他对自己的认知也会从“我是一个胆小的人”转变为“我可以勇敢面对困难”。
同时,社会环境对自我认知和人格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从认知和人格的关系探析看儿童人格培养

从认知和人格的关系探析看儿童人格培养人的心理基本包涵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大方面,分别对应着人的认知和人格两大系统。
现代素质教育特别注重对儿童的创造能力和独立人格的培养,但目前从认知与人格的相互关系入手对人格培养问题的研究还比较少。
对此,本文尝试从心理发展中认知与人格的关系出发,进一步探讨认知和人格在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对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意义。
以下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心理发展的单模式还是多模式等十个方面内容来论述。
1.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说明,认知和人格都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不断发展的辩证过程。
早期发展是后期发展的基础,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分成若干个阶段,阶段内不是连续的量的变化,阶段之间是超过一定“度”的质的飞跃。
[1] 不过,阶段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十分确定的,不同的人,其阶段的分界线的年龄特征也不同,个体之间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也有明显和模糊之分,个体差异很大。
一个精神发育迟滞的人其心理发展的阶段性要比正常人模糊,也很难具体画清他的分界线。
人格发展的阶段性是在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阶段性在情绪发展、意志自控能力发展上有很好的体现。
在培养孩子的人格时,要注意的就是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人格培养要循序渐进,从培养安全依恋、到信赖、到性别认同、再到观点采集、责任、价值观等都要一步步来。
2.心理发展的单模式还是多模式各心理学派对心理发展的单模式还是多模式同样有不同的认识。
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发展是单模式的,假定发展有着相同的阶段;信息加工学说也认为大多数甚至所有儿童的变化都差不多;生态学理论认为物种适应性和敏感期决定着行为。
以上均持心理发展是单模式观点。
而持心理发展是多模式观点的主要有: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每一个孩子的行为强化和模仿都不相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认为有关社会的思想和行为变化因文化不同而不同;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儿童的生物素质和多层次的环境力量结合在一起,以独特的方式塑造着发展;动态系统理论认为生物基础、每天的任务和社会经历的不同造成了个体在特殊能力上的巨大差异。
自我认知与人格形成的关系

自我认知与人格形成的关系自我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的能力,而人格形成是个体在社会环境和遗传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并稳定的一套具有相对一致性的行为模式、情感反应和认知方式。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自我认知和人格形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首先,自我认知对人格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会直接影响到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对外部信息的接纳。
当个体对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等方面有着清晰且准确的认知时,会对外部环境做出积极的反应,进一步促进人格的形成。
例如,一个具有良好自我认知的个体在面对压力时,往往能够更好地调节情绪、克服困难,从而培养出乐观、坚韧的人格特质。
其次,人格形成也会对自我认知产生深远的影响。
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各种经历和人际关系的交互作用,会塑造个体的人格特征和认知方式。
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个体逐渐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角色和责任,形成对自己的社会角色的认知。
同时,个体的人格特征也会影响其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和接纳。
例如,乐观开朗的人更倾向于寻找和接纳积极的信息,而悲观消极的人则更容易接受负面的信息。
因此,个体的人格特征会影响个体对自己的认知。
此外,自我认知和人格形成还存在互动的调节关系。
个体对自己的认知会影响其行为和情感的表达,进而塑造其人格。
而个体的人格特征也会影响其对自我认知的解释和理解。
例如,自尊心较强的个体更倾向于将积极的事件归因于自己内在的优势,而将消极的事件归因于外在的不可抗力。
通过这种解释方式,个体的自我认知与人格形成互相作用,相互影响。
因此,自我认知和人格形成是相互依存且相互影响的过程。
个体对自己的认知会影响其对外部环境的感知和对外部信息的接纳,进而引导和促进人格的形成。
同时,个体的人格特征也会影响其对自我认知的解释和理解。
这种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使得个体在不断发展和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特征。
人格心理学课件第九章 认知论

个人建构系统
人与人的行为差异是由于建构不同,以及组织 建构的方式不同 个人建构是双向的 重要的个人建构:超级个人建构 非重要的个人建构:次级个人建构 新的建构不断形成以取代旧的不适宜的建构 有相似建构系统的人常常能成为好朋友 建构就像理论一样,有其适用范围和适用焦点
友好的——不友好的 活泼的——文静的 友好的——不友好的 活泼的——文静的 友好的——不友好的 活泼的——文静的 活泼的——文静的
理论观点
人是科学家 构念的含义及CPC循环 人格建构的基本假设和推论 心理问题及固定角色疗法
一、人是科学家( Person as Scientist)
基本假设:人是科学家( person as scientist) 人像科学家那样产生和检验他们的假设,以及得出世界是什么的新观点。 科学家也是人 (scientist as person) 模板匹配 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就象一个个透明的模板,在认识一种事物时就用一个 模板,匹配就保留,否则就修改。 行为差异来自于个人建构的差异 我们在建构世界时,那些相对固定的方式成为我们行为上相对固定的反 应模式 一个人的人格就是他的建构系统 我们用来解释和预测事物的认知结构称为个人建构 个人建构是双向的
转屋测验
转屋测验是利用一个可以在圆形轨道上 旋转的小屋,被试者坐在小屋中一个可 以调整倾斜角度的椅子上;小屋本身总 是和地面垂直的,但当小屋沿轨道旋转 时就有离心力和地球引力同时作用于被 试者,使他产生身体倾斜的感觉;被试 的任务就是当小屋旋转时,把他的坐椅 调整得和地面垂直。
棒框测验
被试坐在黑房中,面对一个发光的框和框里的 一根发光棒,框和棒都向某一个角度倾斜,被 试的任务是把棒调整到垂直位置,倾斜的框用 于转移被试者的注意,以使人在调整棒的垂直 位置时造成错觉。判断垂直位置很准确的人即 场独立者,因为他们能够摆脱那个诱人产生错 觉的木框或现场的干扰来作判断,而那些判断 错误的人即场依存者。
第九章 人格改变(ppt)

4.脑器质性疾病
(二)颅脑创伤 无论何种原因致使颅脑受到外伤,均称作颅脑外伤,它可造成 头部软组织损伤、颅骨变形、颅骨骨折,进而造成脑膜、脑血 管、脑组织以及脑神经等损伤。 国内已有研究报告脑外伤后人格改变高达82.3%至92.8%,而 且人格改变对个人、家庭和社会所造成的不良影响远大于脑外 伤后认知功能损害。
3. 精 神 疾 病
精神疾病一般分为:
轻性精神疾病:焦虑障碍、躯体形式障碍、进食障碍、睡眠障碍等, 对人格影响较小。
重性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重症抑郁、双相障碍等。例如精神分 裂症可能导致人格改变。
3. 精 神 疾 病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 慢起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及精神活动不 协调。
人格改变的治疗
02
心理 治疗
通过深入接触与他们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帮助他们认识人格上的缺陷,鼓励他 们树立信心,改造自己的人格。
团体治疗或支持性心理疗法、认知疗法 、行为治疗、精神分析等个体化治疗
人格改变的治疗
03
药物 治疗
心境稳定剂:针对易冲动、易激惹、情绪 不稳定等患者有效 抗精神病药物:有助于消除无端猜疑、冲 动攻击行为 抗抑郁药物:缓解焦虑抑郁、改善冲动攻 击、自杀行为有效
2. 心 理 创 伤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由于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 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多数在受创伤后数日至半年内出现,大多数人一年内恢 复,少数病人持续多年不愈而成为持久的精神病态和人 格改变。
PTSD障碍主要表现为:
1.反复发生闯入性的创伤性体验重现、梦境,或面临与刺激相似或 有关的遭遇,而感到痛苦和不由自主地反复回想; 2.持续性警觉增高; 3.持续的回避; 4.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 5.对未来失去信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认知与人格心理学部:赵永萍乱枪射杀黑人移民阿马杜-迪亚罗纽约市政府被判赔300万2第一节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一、内部原因格式塔心理学或完型心理学;“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行为主义的失败。
二、外部原因邻近学科的影响,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科学和语言学。
3把人脑看成一个信息加工系统(例如:计算机)4信息加工系统特例:计算机硬盘(记忆系统)CPU(加工器)硬盘、鼠标;各种端口显示器、打印机内存5信息加工系统的一般结构记忆系统加工器感受器效应器6信息加工系统特例:人的认知系统长时记忆工作记忆思维感觉器官运动器官78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感觉登记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刺激注意精细复述提取遗忘?维持复述遗忘遗忘行为反应三、人格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的兴起勒温场理论:人们受到各自认知生活空间的影响,在表征时会有不同的组织方式。
凯利:个体差异是由于个体在对世界的感知和信息加工中存在着差异引起的,将认知结构视为人格结构。
9第二节威特金的认知方式与心理分化论一、认知方式二、心理分化理论三、对认知方式理论的评价一、认知方式(一)认知方式的成因与实质1. 认知方式(cognitive style),又称认知风格,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某种认识活动特征或方式。
2. 认知方式研究兴起于二十世纪40年代末知觉领域中的“新观点”运动:传统的知觉研究忽视了知觉过程的主体,忽视了知觉主体的特殊性和差异性。
传统的人格研究忽视了知觉者的存在。
3. 认知方式研究把知觉的个别差异,作为探讨更广泛的人格机能模式的出发点。
场依存型是指个体倾向于以外界的参照作为认知的依据,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大,对空间方位判断不正确。
场独立型是指个体倾向于更多利用自我内部的参照来认知,而很少受外界刺激改变的影响,对空间方位判断正确。
(二)认知方式研究的热点:场依存——场独立121. 场依存——场独立研究兴起的原因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而明显的表现形成了有效的关于场依存——场独立的评定方法该理论可把通常认为不相干的心理机能组合在一起2. 场依存——场独立概念内涵的演变人在知觉外物的空间位置时,以外在的视野还是以身体本身作为主要参照的倾向。
认知活动主要以外部情境还是以内部自我为参照1415(二)认知方式研究的热点:场依存——场独立3. 场依存——场独立认知方式的特征场依存——场独立是过程变量,而非内容变量场依存——场独立体现在广泛的认知操作中场依存——场独立不随时间发生明显变化场依存——场独立不具有好坏高低之分4. 对于场依存——场独立兼具之人的解释①威特金提出了认知方式的灵活性与固定性的假设。
②场依存——场独立是对立统一的,认知方式不仅取决于个体的认知特点,而且取决于问题的性质和问题情景。
两者的关系:对立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对立:两者是两种不同的认知倾向。
统一:属于同一个认知过程,都需要内外两种参照。
由于问题性质和情景对认知过程有制约作用,可以迫使个体从主要参照内在自我转向外部情景,或者相反。
17二、心理分化理论(一)理论假设1.分化是有机体系统发展的一个主要形态特征。
2.分化主要表现为自我与非我的分裂或自我与外界之间出现一定的界限。
3.分化在各领域机能中表现为自相一致性(二)理论模型二、心理分化理论(二)理论模型1. 自我与非我的分化作为个人意识、情感和需要核心的自我与外界环境及他人分离场独立性者通常具有较强的认知改组机能场依存性者通常具有较强的人际定向和交往技能2. 心理机能的分裂分裂的程度可以通过对冲动有组织的控制和特殊化的防卫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3.心理分化的生理基础——大脑半球机能单侧化心理机能的特殊化是与脑机能的特殊化相联系的。
与场依存性者相比,场独立性者的脑半球会表现出更大的机能特殊化。
三、对认知方式理论的评价1. 认知方式理论将一直分裂的两大领域——认知与人格有机地整合到统一的理论框架中,一改以往对个体心理的孤立的、单向的研究,开创了人格与认知研究的先河。
2. 认知方式理论体现了从元素分析论向系统综合论的转变,符合现代科学方法论发展的趋势。
3. 认知方式理论过于强调场依存——场独立认知方式的对立性而忽视了它们之间的统一性。
4. 认知方式理论强调认知的主体性,但对认知的客体性不够重视。
个体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和变化性不仅取决于人脑神经结构的复杂性和可塑性,而且取决于认识对象的复杂性和变化性。
问题性质和问题情景等因素对认知方式也有重要影响,即使对于认知的主体性,威特金也没有没有明确地提出分析与综合对于认知操作的影响。
5. 认知方式理论揭示了心理分化的生理基础,但人的心理系统不仅与生理系统相联系而且也与生态系统和社会文化系统联系,认知方式理论对于心理分化的生态和社会文化根源认识不足。
6. 认知方式理论过于强调心理系统发展的分化趋势,忽视了整合趋势。
如果不增强整合的趋势,即加强自我与外界环境的联系,以及各心理机能之间的联系,就会导致更多的不协调或冲突。
第三节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凯利生平Kelly,G.A.(1905-1967)生于堪萨斯州的一个小镇,是一个牧师的独子。
1926年从帕克学院毕业,获得数学和物理学学位。
他曾一度想成为一名航空工程师,但最终投身于教育。
1929年他进入爱丁堡大学学习一年,获得教育学学士学位。
1931年在依阿华大学凭借有关语言和阅读障碍的论文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的关键内容来自他的观察,他发现“人们倾向于表现出他们读到或见到的别人身上表现出的症状”。
提纲一、“人是科学家”二、构念的含义及CPC循环三、人格建构的基本假设和推论四、心理问题及固定角色疗法五、对凯利个人建构理论的评价一、“人是科学家”(一)凯利对人格的独特理解1. 人类并非为环境或无意识力量所推动。
2. 人本身就是运动的组合体,无需去探究人类行为的本源。
3. 个人对世界的独特理解比动机更能解释行为。
像科学家一样产生和检验它们的假设,以及得出世界是什么的新观点。
(二)认知结构决定行为反应模式1. 像科学家试图预测和控制事情的发生一样,个体寻求对世界的了解,以帮助其解释和预测事物。
2. 我们用来解释和预测事物的认知结构称为人格结构。
3. 行为的差异主要源于人们认知结构的差异。
二、构念的含义及CPC循环(一)构念的含义构念是凯利人格理论的核心。
构念是对个体的行为所以如此的解释。
【是心理学研究用来解释人类心理和行为的模式而构想出来的概念。
】(二)构念的作用人们用构念来建构环境和各种事件。
建构是为了预测未来,减少未来的不确定性。
因此构念必须适合客观现实。
个体通过与外界接触不断创造构念和验证构念。
人们的处境总包括许多可供他们选换的构念。
人们根据自己的意愿主动的选择构念,建构现实。
二、构念的含义及CPC循环(三)CPC循环当个体遇到新的情境时,他所产生的行动具有CPC循环的特征。
周视(circumspection)先取(preemption)控制(control)。
周视期:谨慎审察,尝试提出多种构念。
先取期:暂时先确定一种构念。
控制期:实施构念,实现构念的建构阶段。
CPC循环有助于个体获得良好的适应。
三、人格建构的基本假设和推论 (一)一个基本假设个体的信息加工过程被他对事件的预期所引导。
(二)十一个推论建构推论:一个人通过对事物的反复建构来预测未来事件。
个体推论:人们在构建事件时的方式各不相同。
组织推论:每个人在预测事件时都会自然形成一种包括结构顺序关系的建构体系。
两分推论:一个人的建构体系包括种种两分结构的构念。
选择推论:每个人在通过自己的建构体系对某事物作出预期时,他都会在两分结构中作出选择。
范围推论:一个结构只能对有限范围的事件作出预测。
三、人格建构的基本假设和推论经验推论:一个人对外界事物的构念与他个人的学习经验有关。
调整推论:个人构念系统的变化调整要受到构念渗透度的制约。
所谓渗透度是指是否可能容纳新的概念与新事物。
片断推论:个人构念系统中存在彼此分离、不一致的亚层次构念共同性推论:建构经验方式的共同性可以导致人们之间心理与行为的相似性。
社会性推论:个体在构建自己的构念时,会在社会交往中扮演他人的角色,即从他人的立场或认识世界的方式去看待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对方,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
(三)行为的动力凯利否认,过去的冲突或外部的刺激是我们行为的根本原因。
期望是行为的动力,它推动和牵引着人们的行为。
31(四)超级个人结构和次级个人结构。
1. 结构组织差别比结构运用的差别更能体现“人格的特性”。
友好的──不友好的↙活泼的──文静的友好的──不友好的↙↘活泼的──文静的活泼的──文静的活泼的──文静的↙↘友好的──不友好的友好的──不友好的2. 理解对方如何建构环境有利于双方和谐相处文化,就是一群人用类似的方式去建构他们的经验。
四、心理问题及固定角色疗法(一)心理问题的原因人们产生心理障碍是因为他们的构念结构系统的错乱。
“不可渗透”的构念结构系统不能预测未来事件。
神经症病人的个人构念就不能有效地预料未来事件。
心理治疗的任务:①考察并检查构念系统;②重新调整构念系统。
(二)固定角色疗法采用多种评鉴技术, 如测量和晤谈法,以便对来访者的构念有深入的了解;对来访者采取信任态度;向来访者描述一个与他本人人格有着显著差异的另一个人的人格特征,要求来访者在各种场合以不同长短的时间来扮演; 一般扮演两个星期,治疗者需要鼓励患者放弃他原来的中心构念,并发展新的构念.34五、对凯利个人建构理论的评价(一)贡献凯利理论有现象主义倾向,原因是他强调完整无缺的主观经验;凯利的理论也有人本主义倾向,因为它强调人的创造性能力和对人类个体所持的乐观态度。
并且它不强调遗传与环境对人格的决定性作用。
凯利的理论还有存在主义的倾向,因为它强调未来而不强调过去,它假定人类对于自己的命运是自由选择的。
该理论强调认知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重视个体对世界的独特的见解,受到许多杰出的心理学家的赞扬。
(二)局限1. 凯利把人格的特点看成是被试的个人因素和历史偶然性所形成的,这种看法显然是片面的。
2. 个人建构理论只强调经验对于构念的检验,否定了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也否认了主观来自客观。
3. 凯利把人格看作是一种对事物的看法,过分强调认知而忽视现实,远离真理,陷入了不可知论的深渊。
4. 个人建构理论没有说明个人构念形成的原因,他不予解释为什么有的人选择安全而另有些人则冒危险于结构变换;为什么不同躯体状态、物理经验的两个人建构的构念十分不同?另外个人建构理论几乎没有涉及人格的发展问题。
凯利认为,个人的构念系统是通过对事件的反复构建而产生的,但他没有进一步说明何种事件会产生渗透性的或非渗透性的构念,也没有进一步说明婴儿期前言语构念的发展。
最后,凯利的心理治疗技术也只能用于智力较高者及有轻微心理障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