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教学设计
高中一年级下学期地理《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
展示福建土楼
老师讲解:客家人原居住在中原一代,因战乱、饥荒等原因南迁,为了躲避乱军流寇和原住民的袭扰,定居在偏僻的山区中。在离乡背井的过程中,他们最深的体会就是:许多困难都得依靠自己人团结互助来解决。因此,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聚居在一起,形成了土楼内以血缘姓氏为纽带聚群的特点。
而山林中野兽与强盗的出没,则让客家人把“防御性”的设计融入其中:楼中不仅可以堆积粮食,饲养牲畜;还有水井提供水源,大门一关,土楼就像坚强的大堡垒,妇孺老幼尽可高枕无忧。适宜聚族而居的生活和共御外敌的要求,体现了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
3.空间格局
展示明清时期北京城区的空间分布图
学生通过景观展示以及老师讲解,加强对于知识的感性认识。
课堂小结
帮助学生梳理本节知识点,建立知识框架,利于本节知识的巩固。
学生结合初中区域地理的知识和生活知识分析江西婺源和福建土楼的形成原因,锻炼学生的分析和综合思维能力。
地域文化与城市景观
1.房屋建筑
展示粉墙黛瓦和彩色建筑的图片
老师介绍背景
2.建筑构造
展示北京四合院的构造图
老师讲解:四合院坐北朝南,由北侧的正房、南侧的倒座房、东西两侧的厢房组成,大门位于宅院的东南角。宅院中部的开敞空间,是家庭成员劳作、休闲的场所,大多种植观赏性花木。依据我国上下尊卑、长幼有序的传统观念,家庭成员居住在不同的房间里,长辈居正房,晚辈住厢房,佣人住倒座房。
3.运用观察分析城镇等相关人文地理数据等,培养学生对地理数据的统计和分析能力,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
通了解乡村和城镇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让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2.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
二、学情分析
针对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2.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这一章节,学情分析如下: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对我国地理环境有了初步了解,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地域文化这一概念较为陌生,对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中的体现认识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上教学重难点,以下是我的教学设想:
1.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展示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景观案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域文化的内涵及其在城乡景观中的体现。同时,引导学生从地理、历史、文化等多角度分析案例,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2.创设互动式课堂,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对地域文化的认识和感悟。在讨论中,教师适时引导,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形成系统的认识。
6.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地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7.在教学评价方面,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提升、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地域的城乡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域文化对景观的影响,激发学习兴趣。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安排以下活动: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某一地域文化景观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2.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规划师、建筑师等角色,从不同角度提出对地域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发展策略。
3.交流分享:组织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观点。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必修第二册》(人教版2019)第二章第三节,本节内容贴近生活,学习本节内容具有理论联系生活的作用。
教材重点关注了物质文化方面最易于观察和感受的城乡景观,通过大量景观图片的展示,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地区城乡景观的特征,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充分认识到地域文化的形成是自然环境条件与人类活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与此同时,感受地域文化的美,学会欣赏城乡景观的美,对学生了解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弘扬历史文化有着积极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本章前两节的学习,对城镇和乡村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城乡空间结构有初步的认识,已具备基本的地理学习方法。
学生通过政治课及媒体报刊等多渠道学习,对“文化”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对地域文化现象的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但是学生对地域文化这一抽象的概念理解有难度,还缺乏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结合生产、生活实例,理解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含义。
2.结合乡村和城镇景观分析地域文化的形成。
3.结合乡村和城镇景观特点认识景观能够体现人地和谐理念及文化内涵。
【教学重难点】1.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和城镇景观中的体现。
2.结合实例,对地域文化进行感知体会。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角色扮演法【教学过程】做好文化的保护、传承,形成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
【板书设计】2.3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2.3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自然环境形成地域影响城乡传承文化体现景观发展人类活动。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19必修第二册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2. 学会分析城乡景观的地域文化特征。
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增强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城乡景观的地域文化特征,如何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城乡景观的地域文化特征,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视频、图片和案例,用于课堂讲解。
2. 准备教学PPT,包括课程大纲、图片和案例等。
3. 安排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
4.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相关地理知识和地域文化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新课(20分钟)教师详细介绍地域文化的概念、分类以及城乡景观的形成因素,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和城乡景观的形成原因。
3. 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域进行讨论,分析该地域的文化特色和城乡景观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师巡回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4. 分享与总结(15分钟)各小组选派代表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可以提问或补充。
教师对各组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关系。
5. 课堂练习与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一些与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相关的思考题或作业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提醒学生关注身边的城乡景观和文化,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课后,教师需要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效果和不足之处,以便改进今后的教学。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课后反思,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以便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地理素养。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2.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一份关于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练习题,内容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以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对答案进行讲解,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3.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己家乡的地域文化景观,并提出保护与发展的建议。
3.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包容不同地域差异的价值观,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国家意识;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社会的情感,激发学生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的积极性。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学习本章节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如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等,具有一定的地理素养。但在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对地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在分析、综合、评价等方面的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1.结合教材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短文,要求不少于500字。文章需包括以下内容:
-概述地域文化的概念、特征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在城乡景观中的具体表现;
-讨论地域文化在城乡规划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保护地域文化的措施。
2.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选取一个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乡景观进行分析,并完成以下任务:
4.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和分析地域文化及城乡景观资料,提升实践操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将引导学生:
1.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发现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汇报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乡村和城镇第3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1.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如建筑风格、空间布局、生态环境等,并分析这些影响背后的原因。
2. 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等工具,结合地域文化特点,进行城乡规划设计和模拟。他们能够充分考虑地域文化在规划中的融入,提出具有地域特色的规划方案。
3.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中,能够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他们能够在讨论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提出针对地域文化保护和弘扬的可行性建议。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 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物模型、城乡景观图片、规划案例册。
软件资源: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教学课件、专题研究资料。
2. 课程平台:校园网络教学平台、教室互动白板。
3. 信息化资源:电子教材、在线地图服务、数字化教学视频。
4. 教学手段:
b. 对于短文和规划方案中存在的问题,给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和改进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写作和规划能力。
(2)实践作业:
c. 对学生的考察报告进行批改,关注学生对实地景观的观察和分析是否准确、深入,以及报告的结构和文字表达能力。
d. 针对学生的行动计划,提出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可能遇到的挑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程的核心素养目标立足于培养学生的人地关系协调观、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通过深入探讨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旨在使学生能够:一是形成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理解地域文化对城乡环境塑造的重要性,认识到文化传承与城乡建设的和谐共生;二是发展综合思维能力,能够综合分析自然、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因素对城乡景观的影响,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三是提升地理实践力,通过案例研究、实地考察和模拟规划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素养目标的实现,与教材内容紧密相连,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旨在使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实际行动力。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教学设计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2)章节:第二章第三节一、教学目标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1.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能够说明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上的体现。
3.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镇景观上的体现。
二、教学重点: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三、教学难点:地域文化的含义。
四、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辩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知识回顾]:一、城镇化1.概念2.标志3.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指标4.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联系5.城镇化的意义(1)促进区城经济增长(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改善城乡居住环境(4)增强区域社会和谐二、世界城镇化的进程1、时间差异2、空间差异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过程(1)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过程(2)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过程4.城镇化进程示意图(1)初级阶段(2)中期阶段(3)后期阶段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 环境问题2. 社会问题四、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1.城市管理2.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提问]1.城镇化的意义2.城镇化的概念、标志及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指标3.城镇化过程三个阶段的特点[新课导入]:出示“智利瓦尔帕莱索城市景观”图,导入。
[新课教学]:一、地域文化1.文化具有地域性文化如同空气,我们置身其中,须臾不能脱离。
文化源于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感悟与认知。
我们每天从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中看到世界各地的文化现象,它们可能与我们身边熟悉的文化有许多不同,这说明文化具有地域性,俗语所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 地域文化的存在形式地域文化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饮食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
3. 地域文化的含义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的物质方面和非物质方面的文化。
2.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
教学课题: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第二章第三节,上接城乡结构和城镇化内容,为其迁移拓展,下启产业区位因素内容,为其先声。
本节内容既直观又抽象,直观之处在于景观的辨认与概括,抽象之处在于景观与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需要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配合具体景观案例进行讲解分析和自主探究,以便形成系统性认知,为产业因素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此前已经学习过城乡结构和城镇化的内容,对于区域的发展以有所了解,具备一定的探究分析能力,但本节课内容较为庞杂,其内在因果联系较为隐蔽,学生难以完全自己理解,因此需要进行讲解与合作探究配合的方式进行学习。
三、教学目标(一)能够辨别典型的景观并概况说出其特点;(区域认知)(二)能够说明景观与自然以及人类活动的关系;(综合思维)(三)能对具体的景观进行分析,理解其影响因素。
(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地域文化在城镇景观中的体现;难点:地域文化对城镇景观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合作探究法六、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堂导入智利的港口城市。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的导入内容:五彩斑斓的智利港口城市。
并提问学生。
阅读图文内容,认真思考,回答教师的提问。
以阅读任务的方式引起学生注意,使其快速进入课堂学习,激发其需求,并引出教学内容。
新课讲授地域文化、景观的概念;景观的类型。
配合板书和教材图片进行系统性讲解,并随机提问学生。
聆听教师讲解,并做下笔记,回答教师问题,记下教师的补充。
通过配合图文讲解使其形成直观又系统的认知,为其下一步的探究打下知识基础;通过提问检测教学情况,提高学生的专注度。
课堂探究探究一:尝试寻找影响景观特点的因素。
发布问题:影响景观特点形成的因素。
要求其进行小组根据教师要求进行小组探究,总结探究成果,派代表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使其主动参与到学习之中,培养其讨论,4人一组,就近组队,讨论五分钟。
2.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案—2023-2024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
4. 组织课后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撰写分析报告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实践能力。
5. 定期进行教学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根据这些改进措施,努力提高学生对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关系的认识,培养他们的学科核心素养,使他们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既能掌握知识,又能提升综合能力。
-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值得表扬,但对于地域文化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仍有待加强,未来教学中将继续关注这一方面的讲解和引导。
- 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建议在后续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激发他们的讨论兴趣,提高小组讨论的质量。
- 随堂测试结果显示,学生对教材知识掌握较好,但仍有部分同学在分析问题时缺乏深度。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 强调地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 巩固练习(10分钟)
-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一个城乡景观案例,分析其地域文化特点,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解读地域文化特色,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提问(5分钟)
-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提问学生:“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有哪些影响?如何体现在建筑、规划等方面?”
- 地域文化在城市规划中体现为对历史文脉的保护和延续,如北京旧城的胡同、四合院保护区规划,旨在维护老北京的历史文化特色。
3. 论述题型:论述地域文化保护在城乡发展中的重要性。
答案示例:
- 地域文化保护有助于维护城乡的个性和特色,防止“千城一面”的现象,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
4. 设计题型:设计一个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公共空间。
2-3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2.3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之间的关系。
(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上的体现。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3.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镇景观上的体现。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4.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方案调查武汉特色文化景观及其保护现状。
(地理实践力)【教学资源开发】需要使用到的教学资源:瓦尔帕莱索景观与我国江南粉墙黛瓦景观视频、课前学生收集的不同地区特色建筑照片、北京四合院的介绍视频、苏州山塘文化景观的资料等。
开发思路及理由:以上教学资源的开发均基于教材素材的扩展和延伸,教材提供的素材内容因版面篇幅和纸质局限,呈现的资源质量难以创设更加真实、容量更大的情境。
因此,教师在课堂前可利用网络媒体搜集相关资料整理到课件之中,对下载的相关视频进行剪辑处理,精减冗余信息。
此外,需要学生参与教学资源的开发,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课前手机不同地区特色建筑的照片,然后发给教师筛选整理,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教学设计整体构思】出问题,分析问题文化与城镇景观出的问题,以北京四合院为例,播放北京四合院的介绍视频,提出以下问题:1.北京四合院的建筑风格体现着什么样的价值观和制度?2.北京四合院的建筑风格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3.现代建筑设计与传统民居相比有何异同?看视频,自主思考回答形成相应答案进行全班交流材,多媒体景历史文化思考影响北京四合院的建筑风格的因素生们较为熟悉,但具体并不真正了解,学生对探究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内涵很感兴趣,通过这个案例,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区域文化特色对景观形成的影响。
总结提升分析思路总结通过以上实践体会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分析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关系的一般思路:在教师的指导下总结、记录分析思路,为迁移运用做好准备。
多媒体总结记录分析思路,以备迁移运用学生通过鲜活的案例情境感悟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及时整理思路升华理性思考,实现思维的结构化。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二(2019年新编)2-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教学目标】1.结合篁岭的乡村景观,归纳篁岭的乡村景观和地域文化的形成原因,分析影响其形成的因素,能够解释篁岭地区独特的区位条件如何造就其独特的地域文化。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2.通过篁岭地区因地制宜利用土地与特色晒秋文化形成原因的探究,分析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上饶市某高中高一下半学期的学生。
作为高一的学生,对文化有所了解,但对城乡景观这个抽象的大范围的概念,定位比较困难,而且受年龄和环境的影响,他们实际接触认识各地的城乡景观是很少的。
如果不以生动的实例讲述,是比较抽象且难以理解的。
【设计理念】本节主要采取案例探究的教学模式,选择学生熟悉的家乡案例——篁岭晒秋,能假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植家国情怀。
本节课以篁岭游览的时间线索串联课程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乡村景观与其地域文化是怎样形成的,以及影响它们形成的有哪些因素。
本次授课我们以一道2016年的高考题为导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引出中国最美符号“篁岭晒秋”,进而带领学生一起去参观篁岭的乡村景观,感受它的地域文化,让同学们做到“沉浸式体验”,再让同学们一起分析影响因素,一方面是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最后回到课堂开始的题目,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乡村景观与地域文化的形成过程及设计的地理要素。
教学难点:乡村景观与地域文化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
【教学过程】。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特点;2.掌握文化地理学的基本概念;3.了解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二、教学内容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三、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文化地理学的基本概念;2.掌握不同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与师生活动安排1. 教学方法讲授、互动。
2. 师生活动安排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特点;2.教师讲授文化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例如文化要素、文化景观等;3.指导学生分析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联系,并通过实例进行讲解;4.学生自主完成小组探究任务,围绕某一特定地域文化,研究其与当地城乡景观之间的关系;5.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并就研究内容进行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学生自主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特点。
2. 教师讲授讲解文化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例如文化要素、文化景观等。
3.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联系1.教师通过图示和实例讲解地域文化如何影响城乡景观;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某一地域文化对当地城乡景观的影响。
4. 小组探究学生自主完成小组探究任务,选择某一特定地域文化,研究其与当地城乡景观之间的关系。
5. 学生小组展示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并就研究内容进行讨论。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讲解、互动、探究、展示、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积极参与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部分学生在分析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之间的联系时还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更多地进行引导和讲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理解,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教学资源,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效。
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教学设计: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理解地域文化如何影响城乡景观的形成与演变,培养学生的文化尊重与环境保护意识。
2.综合思维:分析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培养学生从文化、历史、地理等多角度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
3.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分析不同地域的城乡景观,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其中蕴含的地域文化特征,提升地理实践能力。
4.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地域的城乡景观具有独特的文化印记,增强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文化敏感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及其表现形式。
•教学难点:理解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三、教学资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教材及相关辅助材料•多媒体教学课件(包含不同地域城乡景观的图片、视频资料)•地域文化案例资料(如建筑风格、民俗活动、传统手工艺等)•学生所在地区或熟悉地区的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调研资料四、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不同地域文化如何塑造独特的城乡景观。
•图片与视频展示法: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域的城乡景观图片和视频,增强直观感受。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学生所在地区或熟悉地区的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特征,促进交流与分享。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境导入:展示一组对比鲜明的城乡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景观背后的文化差异。
提问:“为什么不同地方的城乡景观看起来如此不同?它们与当地的地域文化有什么关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 新课教学•概念讲解:明确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定义,强调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案例分析:•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案例(如江南水乡、黄土高原窑洞、福建土楼等),详细介绍其地域文化背景及其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分析这些案例中城乡景观的构成要素(如建筑风格、布局特点、色彩搭配等)如何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
教学设计模板案例名称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提供者-一、教学目标(1)理解地域文化的概念,并能够识别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其特点。
(2)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能够说明地域文化在乡村和城镇景观中的体现,并探讨地域文化与人地关系。
(3)培养对地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能够就本地区文化景观的保护提出合理的建议。
二、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观察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法三、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1)准备多媒体设备,包括瓦尔帕莱索、上海外滩、江苏周庄、深圳拓荒牛、红河哈尼梯田、江西婺源月亮湾、福建土楼、宏村、浙江乌镇、意大利佛罗伦萨、北京四合院、故宫等地的图片和相关视频资料。
(2)准备教材中相关页码的打印材料,如P42-P43关于地域文化的介绍,P45关于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的关联,P46-P47关于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的描述等。
(3)制作自制教具,如用于展示瓦尔帕莱索城市色彩与地域文化关联的模型或者图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示智利瓦尔帕莱索的彩色建筑群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多彩建筑背后的文化含义。
教师提问:这样的五彩斑斓是否仅仅是为了美观?它们与当地的地域文化又有怎样的关联?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二、新知探索(一)、地域文化概论阅读与思考:学生阅读教材P42-P43,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什么是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等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
多媒体辅助:展示地域文化在物质和非物质方面的多样实例,如中国传统建筑、节日习俗等,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地域文化的多元性与独特性。
(二)、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中的体现城镇景观案例分析上海外滩:分析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如何体现了近代中国开放包容的地域文化。
江苏周庄:探讨水乡景观如何融入江南温婉细腻的文化特性。
深圳拓荒牛:讲解雕塑象征的开拓创新精神,反映城市快速发展中的地域文化特征。
乡村景观与地域文化红河哈尼梯田案例讨论:(1)引导学生找出梯田文化中生产活动、用水用地制度、价值观及审美情趣的体现。
2.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二
3.提高学生对地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认识,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民族自豪感。
重难点解析:这是一个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需要通过案例教学、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
3.导入新课:在学生初步感受地域文化的魅力后,教师正式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2.3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了解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二)讲授新知
1.知识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地域文化的概念、内涵及其对城乡景观的影响,结合课本内容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地域文化的内涵及其对城乡景观的影响,能够分析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及其在城乡景观中的具体体现。
重难点解析:地域文化的内涵丰富,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来感知和理解。此外,将地域文化理论与实际的城乡景观相结合,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掌握地理信息技术在分析城乡景观中的应用,能够运用地图解读地域文化特征。
7.课后拓展,提高能力:布置与地域文化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景观图片,如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云南的丽江古城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地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2.提问引导: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景观分别代表了哪些地域文化吗?地域文化又是如何影响城乡景观的呢?”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1.学生对地理学科具有一定的兴趣,但对地域文化的认识相对模糊,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实践操作来深化理解。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概念及其关系;2.理解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对于地理环境的影响;3.了解我国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和城乡景观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重点1.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2.不同地域的文化和城乡景观特点。
三、教学难点1.如何分析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对经济、环保、社会发展等的影响;2.如何整体把握我国的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特点。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图片、视频或地貌图等多媒体形式,引导学生在视觉上感受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
2.讲解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地域文化:指某个地区特殊的文化现象和特点;•城乡景观:指城市与乡村地域特有的景观变化。
教师通过具体的实例介绍,讲解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
3.讲解不同地域的文化和城乡景观特点•北方地区:地域文化特点:黄河文化、战国文化、辽西文化等;城乡景观特点:多为平原,以煤炭矿业为主要产业,富有民俗特色。
•南方地区:地域文化特点:江南水乡、客家文化、闽南风情等;城乡景观特点:多为丘陵山地和盆地,以农业为主要产业,自然景观和历史风貌独特。
•西南地区:地域文化特点:川渝文化、滇黔文化、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等;城乡景观特点:山地和高原地区多,以景区和旅游业为主要产业,具有多民族文化特色。
•西北地区:地域文化特点:陕北文化、丝绸之路文化、草原文化等;城乡景观特点:以荒漠、戈壁和高原为主,以矿业和农牧业为主要产业,具有浓厚的游牧风情。
4.情境模拟老师让学生进行情境模拟,对不同地域的城乡景观和地域文化进行储备性练习。
5.案例分析教师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让学生从实际角度出发,分析某个地域的文化和城乡景观对经济、环保、社会发展等的影响。
五、教学总结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学生应该明确地知道:1.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2.不同地域的文化和城乡景观特点;3.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对于经济、环保、社会发展等的影响。
新教材2025版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标要求学习目标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1.结合相关图片、视频,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地域文化差异形成的缘由以及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和城镇景观上的体现。
必备学问·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一、地域文化1.文化起源:文化源于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感悟与认知。
2.地域文化的内涵[特殊提示] 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不断发展、改变的,但在肯定阶段具有相对稳定性。
从成因上来看,是自然与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从景观入手感受地域文化景观分为________景观和人文景观。
如下表所示:景观类型含义举例自然景观较少受到________的干脆影响或未受人类影响的景观行云飞瀑、高山流水等人文景观人类利用________加以创建形成的景观农田、村落、矿山、道路、建筑、雕塑等4.城镇和乡村地域文化的差异[特殊提示] 城镇景观和乡村景观都是在地域文化的孕育下形成的,都有各自独特的风貌和特性。
通过城镇景观和乡村景观可以感受地域文化。
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1.体现人地和谐的理念2.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等三、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1.城市的色调、色调体现文化底蕴景观名称形成缘由文化内涵我国江南城镇的粉墙黛瓦粉墙黛瓦散布于青山绿水中,低调而又淡雅,与秀美山川相辉映追求“返璞归真、回来自然”的精神,人与自然的和谐智利瓦尔帕莱索老城区住房颜色五彩缤纷该城市为港口城市,修船工将修船剩下的油漆调为各种颜色涂在自家的房子上,可以防止海风对木质房屋的侵蚀反映了当地的生产特点和风俗习惯2.城镇建筑反映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北京的四合院以北房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体现了________的家庭文化⇨3.城镇空间格局反映某种价值追求我国古代都城建设突出以________为中心的思想,强调________、对称,宫城居中⇨4.城镇景观设计者的追求【学法指导】1.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含义2.图解地域文化差异的形成【易错辨析】1.误认为自然景观是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景观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日,人类活动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展,地球表面上几乎不存在不受人类影响的地区,也几乎不存在不受人类影响的景观,人类间接、稍微或间或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改变的景观,仍旧属于自然景观,如森林、草原等。
【地理】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
《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教学设计备课人学科地理年级高一时间课题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15分钟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选自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第二课时,是能充分展现地理学科审美情趣与价值观塑造的一节内容,旨在引导学生体会地理环境的美,更重要的是建立正确的发展观,处理好现代化发展与传统保护的关系。
本节教材重点落实“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的内容。
不同地域的乡村和城镇,自然环境、经济活动均存在差异。
第三个标题“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部分,主要是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镇景观上的体现。
城镇地域文化具体表现在色调、建筑、空间格局、价值观等方面。
教材以我国江南的粉墙黛瓦、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黄橙交织为例,说明城镇色调对地域文化的体现。
以北京老城的四合院为例,说明民居体现着恪守礼制的古都文化。
“人家尽枕河”的“案例”则是对苏州水乡文化的体现。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城镇景观有生活感知,能够理解地域文化的概念。
但由于地域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学生可能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的内在联系缺乏深入了解。
教师可在教学环节中增加家乡阆中古城的地域文化和景观的调查展示活动。
课上结合阆中古城风水文化和建筑实例进行讲解,教师和学生合作来丰富教材中的内容和景观图,加深学生对地域文化的理解。
教学目标人地协调观:感受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各具特色的城乡景观,欣赏自然与人文和谐之美,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综合思维:结合阆中古镇的案例理解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
区域认知:结合区域资料,能够说出城镇景观主要特点,并能够说出所反映的地域文化特点。
地理实践力:与他人合作,收集相关资料,通过调查,了解家乡城乡景观与当地地域文化的联系,对区域特色文化传承和保护提出合理建议。
教学重难点重点:不同地域文化对城镇景观的影响。
难点: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的内在联系,如何分析和理解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具体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2)
章节:第二章第三节
一、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1.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能够说明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上的体现。
3.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镇景观上的体现。
二、教学重点: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三、教学难点:地域文化的含义。
四、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辩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一、城镇化
1.概念
2.标志
3.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指标
4.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联系
5.城镇化的意义
(1)促进区城经济增长(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改善城乡居住环境(4)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二、世界城镇化的进程
1、时间差异
2、空间差异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过程
(1)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过程
(2)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过程
4.城镇化进程示意图
(1)初级阶段(2)中期阶段(3)后期阶段
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 环境问题
2. 社会问题
四、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1.城市管理
2.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
[提问]
1.城镇化的意义
2.城镇化的概念、标志及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指标
3.城镇化过程三个阶段的特点
[新课导入]:
出示“智利瓦尔帕莱索城市景观”图,导入。
[新课教学]:
一、地域文化
1.文化具有地域性
文化如同空气,我们置身其中,须臾不能脱离。
文化源于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感悟与认知。
我们每天从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中看到世界各地的文化现象,它们可能与我们身边熟悉的文化有许多不同,这说明文化具有地域性,俗语所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 地域文化的存在形式
地域文化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饮食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
3. 地域文化的含义
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的物质方面和非物质方面的文化。
4. 地域景观的类型
感受地域文化,我们可以从景观人手。
景观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之分。
(1)自然景观
行云飞瀑、高山流水是自然景观,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的影响。
(2)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也称文化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
农田、村落、矿山、道路、建筑、雕塑等都是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景观。
5. 城乡景观
城乡景观既包括聚落整体,又包括聚落内的建筑、道路等。
不同自然环境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给我们生活的城镇和乡村造就了特色各异的景观,并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得
我们生活的城镇和乡村具有独特的风貌和个性。
我们可以从城乡景观的角度来探寻地域文化及其影响。
[出示图片]:
红河哈尼梯田景观及剖面示意图。
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1. 红河哈尼梯田的乡村景观----顺应自然、趋利避害
图2.33展示了红河哈尼梯田的乡村景观,而地域文化就蕴含在其中。
较之城镇,乡村的主要经济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更为直接,其景观所体现的人地和谐理念更为鲜明。
2. 人多地少的丘陵地区----“宅高田低”的空回格局----高宅可避洪水、低田便于灌溉,形成了一种人地和谐的乡村景观
例如,在我国人多地少的丘陵地区,乡村民居多分布在山麓的台地或高地上,而农田则分
布在相对较低的平坦区域。
这种“宅高田低”的空回格局(图2.34),使得高宅可避洪水、低
田便于灌溉,形成了一种人地和谐的乡村景观。
3. 我国南方传统土楼----圆楼和方楼----体现了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
乡村景观除了能够体现人们顺应自然、趋利避害的生活智慧外,还能够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等。
例如,我国南方传统土楼是一种大型民居建筑,以圆楼和方楼最常见,适宜聚族而居的生活和共御外敌的要求,体现了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图2.35)。
三、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地域文化同样体现在城镇景观中。
1. 城镇的色调、色彩---- 深厚的文化底蕴
(1)我国江南城镇----粉墙黛瓦
(2)意大利佛罗伦萨----黄橙交织
相比很多现代城镇都是钢筋混凝土、玻璃之类的灰色调,有一些城镇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会有自己的色调、色彩,例如, 我国江南城镇的粉墙黛瓦,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黄橙交织。
(3)智利瓦尔帕莱索老城区住房----颜色五彩缤纷
智利瓦尔帕莱索老城区住房的颜色五彩缤纷,就与该港口城市同欧洲的贸易往来有很大
关系。
港口贸易的主要运输工具是船,修船工将修船剩下的油漆调为各种颜色涂在自家的房子上,可以防止海风对木制房屋的侵蚀。
这种习俗就一直延续到城市的建筑风貌上。
2. 反映了某种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城镇中的各种建筑,不单纯是为某种用途而建造的,它还反映了某种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1)一所民居有其文化意蕴
例如,北京老城的四合院有鲜明的古都特点一一建筑上遵循严格的礼制,在全国各地的矩形院落中独树一帜。
北京老城的四合院一一建筑上遵循严格的礼制----鲜明的古都特点
(2)一座城镇反映某种价值追求
一所民居有其文化意蕴,而一座城镇的空间格局,或整体或局部,也能反映某种价值追求。
例如,我国古代都城建设突出以君主为中心的思想,强调城廓方正、对称,宫城居中。
我国古代都城----城廓方正、对称,宫城居中----突出以君主为中心的思想
3. 城镇景观的设计要融合地域文化
在城镇景观的设计中,如何融合地域文化,体现尊重自然、追求社会公平、增加社会福利、创造灿烂文化,已经成为设计者们共同的追求。
[课堂小结]
一、地域文化
1.文化具有地域性
2. 地域文化的存在形式
3. 地域文化的含义
4. 地域景观的类型
5. 城乡景观
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1. 红河哈尼梯田的乡村景观----顺应自然、趋利避害
2. 人多地少的丘陵地区----“宅高田低”的空回格局----高宅可避洪水、低田便于灌溉,形成了一种人地和谐的乡村景观
3. 我国南方传统土楼----圆楼和方楼----体现了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
三、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1. 城镇的色调、色彩---- 深厚的文化底蕴
(1)我国江南城镇----粉墙黛瓦
(2)意大利佛罗伦萨----黄橙交织
(3)智利瓦尔帕莱索老城区住房----颜色五彩缤纷
2. 反映了某种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1)一所民居有其文化意蕴
(2)一座城镇反映某种价值追求
3. 城镇景观的设计要融合地域文化
[课堂练习]
(2015·江苏地理,1~2)下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繁华的城市风貌。
读图回答(1)~(2)题。
(1)东京城形成的最有利条件是( )
A.文化底蕴深厚B.商业繁荣发达
C.人口高度集聚D.水陆交通便利
(2)东京的城市功能主要以( )
A.行政功能为主B.军事功能为主
C.文化功能为主D.经济功能为主
答案(1)D (2)A
第(1)题,本题考查城市区位因素。
据图分析,当时东京城位于水陆交通枢纽,人口高度集聚,商业繁荣发达,最有利条件选择D项。
第(2)题,考查城市功能。
东京当时为北宋都城,以行政功能为主,A项正确。
[布置作业]
举例说明城乡景观反映地域文化。
六、教学反思
1.乡村土地利用方式相对比较单一,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周围。
在村落内部,住宅往往围绕公共服务设施分布。
2.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复杂,常形成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不同功能区。
3.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受经济、政策、文化、环境、规划等因素的影响,随城镇的发展而变化。
4.合理利用城乡空间,具有改善环境、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传承历史和文化等重要意义。
5.城镇化也称城市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6.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区域的发展相互促进。
7.世界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紧密相关,不同地区呈现不同的特点: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水平低,但目前发展速度快。
8.城镇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失业率高、贫困等问题,需要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解决。
9.在城市管理中,地理信息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
10.文化与我们息息相关,不同地域的文化有各自特点,文化景观蕴含着地城文化。
11.地城文化影响聚落中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建筑景观、建设规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