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化学高分攻略专题突破01 化学与传统文化
高中化学专题01 传统文化题提分精准突破(解析版)
![高中化学专题01 传统文化题提分精准突破(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877561d0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8b.png)
快速提分精准突破01:传统文化题精准突破1.传统文化和化学科学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要素,其中化学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素养说明:高考对本题型的考查通常以生产、生活、环境及古诗词中涉及的物质为依托,考查考生对物质的组成、性质、用途、反应本质的掌握情况,进一步达到考查考生化学学科素养的目的。
试题选材大量来自于实际应用情景,内容涵盖医药、材料、能源、生活与日用品、化工、环境与环保、现代技术、古诗词等领域,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的发展性和实践性。
2.传统文化中的化学内涵(1)传统文化中的物质如杜康酿酒,《本草经集注》中“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硝石”指KNO3。
(2)传统文化中的物质变化如成语“火上浇油”;古诗词“热火焚烧若等闲”(主要是化学变化)。
(3)传统文化中的实验操作如明代《本草纲目》记载烧酒的制造工艺,“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数倍也”涉及的操作方法是蒸馏。
3.以传统文化为依托的问题解答四步骤解答“传统文化”题,要求考生除了要有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和一定的生活常识外,还要求考生能运用自身的语文基础知识,尤其是文言文知识,读懂题目,然后综合多方知识,联系化学知识,运用化学知识分析题意,最后作出正确解答。
【典例导引】☆以传统文化为依托,考查物质成分【典例1】[2019·课标全国Ⅰ] 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答案】A【解析】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与氧化亚铁有关,而氧化铁显红色,A 项不正确;B.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B 项正确;C.陶瓷以黏土为原料,经高温烧制而成,属于人造材料,主要成分是硅酸盐,C 项正确;D.陶瓷主要成分是硅酸盐,硅酸盐中硅元素化合价处于最高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D 项正确。
2020高考化学高频热点1化学与传统文化增分练(含解析)
![2020高考化学高频热点1化学与传统文化增分练(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7a1894a49649b6648d747bb.png)
高频热点一 化学与传统文化1.(2019·石家庄检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史书记载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本草纲目》记载“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烷衣”,其中“碱”指的是K 2CO 3B .《易经》记载“泽中有火……上火下泽”,其描述的是CO 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的现象C .《本草经集注》记载“强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硝石也”,此法是利用焰色反应鉴别“硝石”D .《抱朴子》记载“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该过程为氧化还原反应解析 “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描述的是CH 4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的现象,故B 项错误;草木灰指的是K 2CO 3,故A 项正确;硝石(KNO 3)灼烧时火焰为紫色,该方法利用焰色反应,故C 项正确;该过程发生反应:HgS=====△Hg +S 、Hg +S===HgS ,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D 项正确。
答案 B2.(2019·衡水三调)中国古代人民常用如图所示装置炼丹、熬烧酒、制花露水等。
南宋张世南所著《游宦纪闻》中记载了一种民间制取花露水的方法:“锡为小瓶,实花一重,香骨一重,常使花多于香。
窍甑之傍,以泄汗液,以器贮之。
”该装置利用的操作方法是( )A.升华B .过滤C .萃取D .蒸馏解析 根据文中“以泄汗液,以器贮之”以及图示可知该操作适用于液体并需要加热。
升华是通过加热使固体变为气体的过程,故不选A 项;过滤不需加热,故不选B 项;萃取无需加热,故不选C 项;蒸馏是根据液体的沸点不同来进行分离提纯的方法,故选D 项。
答案 D3.(2019·衡水五调)中华民族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A .四千多年前用谷物酿造出酒和醋,酿造过程中只发生水解反应B.商代铸造出工艺精湛的司母戊鼎,该鼎属于铜合金制品C.汉代烧制出“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其主要原料为黏土D.屠呦呦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该过程包括萃取操作解析在酿造过程中,酒中酒精与空气中的O2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醋酸,所以不只发生水解反应,故A项错误;司母戊鼎是用青铜制成的,所以是青铜制品,属于铜合金,故B 项正确;瓷器主要原料为黏土,故C项正确;青蒿素的提取工艺有:干燥、破碎、浸泡、萃取(反复进行)、浓缩提取液、粗品精制,故D项正确。
2020届高考化学专题一第1讲传统文化与STSE教案(含解析)
![2020届高考化学专题一第1讲传统文化与STSE教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b01e685b7360b4c2f3f648b.png)
第1讲传统文化与STSE [考纲·考向·素养]考纲要求热点考向核心素养(1)了解化学与生活、材料、能源、环境、生命、信息技术等的关系。
(2)了解“绿色化学”的重要性。
(1)STSE(2)传统文化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通过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和利用及“传统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关心人体健康,具有“绿色化学”理念,崇尚科学和安全意识,自觉将化学成果应用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
1.一念对错(正确的划“√”,错误的划“×”)(1)唐代诗人白居易留下了“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的名句。
“玉”的熔点较高,玉的成分是硅酸盐。
(√)(2)有人称“一带一路”是“现代丝绸之路”,丝绸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3)我国晋朝傅玄的《傅鹑觚集·太子少傅箴》中写道:“夫金木无常,方园应行,亦有隐括,习与性形。
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里的“朱”指的是HgS(√)(4)“月波成露露成霜,借与南枝作淡妆”属于物理变化。
(√)(5)《天工开物》中对“海水盐”有如下描述:“凡煎盐锅古谓之牢盆,……其下列灶燃薪,多者十二三眼,少者七八眼,共煎此盘,……火燃釜底,滚沸延及成盐。
”文中涉及到的操作是过滤,没有涉及到的操作加热、蒸发、结晶。
(×)(6)赵孟頫诗句“纷纷灿烂如星陨,霍霍喧逐似火攻。
”灿烂美丽的烟花是某些金属的焰色反应,属于化学变化。
(×)(7)用高锰酸钾溶液、乙醇、过氧化氢、次氯酸钠等消毒液均可以将病毒氧化而达到消毒的目的。
(×)(8)酸雨的pH在5.6~7.0之间。
(×)(9)“雾霾天气”“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的形成都与氮的氧化物无关。
(×)(10)中国古代利用明矾溶液的酸性清除铜镜表面的铜锈。
(√)(11)喝补铁剂时,加服维生素C效果更好,原因是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
(√)(12)医用消毒酒精中乙醇的浓度(体积分数)为95%。
2020届高考化学考前突破训练 化学与传统文化(含解析)
![2020届高考化学考前突破训练 化学与传统文化(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4732f9cff00bed5b8f31d2b.png)
2020届高考化学考前突破训练化学与传统文化【考向分析】该类试题常以我国传统文化(科技发明、古籍文献、经典诗词等)为素材编制试题,考查实验操作、物质的成分、性质及应用、反应类型、化学原理等。
不仅需要考生能够运用所学文言文知识快速提炼有效信息,还考查考生运用化学知识诠释古代化学成就的能力,既体现考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又体现考生的人文素养。
【核心导学】1.传统文化涉及“物质”的判断根据文言文信息分析物质的性质,判断是何种物质。
如“有硇水者,剪银塊投之,则旋而为水”,“硇水”指的是硝酸;“鼻冲水”条目下写道:“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入脑,非有病不可嗅。
”“鼻冲水”指的是氨水。
2.传统文化涉及“变化”的判断由古代文献内容,联系化学反应的特点与本质,判断是否为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判断化学反应的类型,如置换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分解反应等。
如“烈火焚烧若等闲”,该过程涉及的化学变化——碳酸钙的分解;“熬胆矾(CuSO4·5H2O)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涉及的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或氧化还原反应。
3.传统文化涉及“分离”方法的判断根据过程判断分离和提纯的常见方法。
如蒸馏、蒸发、升华、萃取等,如“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甄,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该过程涉及蒸馏操作;“……(KNO3)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煎炼”涉及蒸发结晶操作。
【题组训练】1.(2019·全国卷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B.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C.“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D.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D 解析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A、B项正确;“蜡炬成灰”指的是蜡烛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属于氧化反应,C项正确;高级脂肪酸酯不属于高分子聚合物,D项错误。
【冲刺必刷】2020届高考化学三轮冲刺要点突破:化学与传统文化【专题训练、答案+解析】
![【冲刺必刷】2020届高考化学三轮冲刺要点突破:化学与传统文化【专题训练、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ebcc8af43323968011c92ed.png)
——化学与传统文化【专题训练】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史书记载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本草纲目》记载“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其中“碱”指的是K2CO3B.《易经》记载“泽中有火……上火下泽”,其描述的是CO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的现象C.《本草经集注》记载“强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硝石也”,此法是利用焰色反应鉴别“硝石”D.《抱朴子》记载“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该过程为氧化还原反应解析:选B。
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K2CO3,K2CO3水解显碱性,可洗衣服,“取碱浣衣”其中的碱是K2CO3,故A正确;湖泊池沼中腐烂的植物能产生甲烷,则“泽中有火……上火下泽”,其描述的是甲烷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的现象,故B错误;钾元素的焰色反应为紫色,硝石是硝酸钾,灼烧会产生紫色火焰,故C正确;丹砂(HgS)烧之成水银,Hg的化合价从+2价降低到0价,Hg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D正确。
2.很多诗句或谚语都包含了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雷雨发庄稼”说明有铵盐生成B.“落汤螃蟹着红袍”涉及化学变化C.“水乳交融”“火上浇油”前者涉及物理变化,后者涉及化学变化D.“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的海市蜃楼是一种自然现象,与胶体知识有关解析:选A。
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化合生成了氮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再经过复杂的化学变化,最后生成了易被农作物吸收的硝酸盐,A不正确;“落汤螃蟹着红袍”生成了红色的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B正确;水乳交融指形成乳浊液,是物理变化,火上浇油脂燃烧,包含化学变化,C正确;海市蜃楼现象和胶体的丁达尔现象有关,D 正确。
3.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很多科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含浆似注甘露钵,好与文园止消渴”说明柑橘糖浆有甜味,可以止渴B.“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未涉及化学变化C.“霾尘积聚难见路人”形容的霾尘中有气溶胶,具有丁达尔效应D.“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描述的是可逆反应解析:选D。
2020年高考化学高频专题考点:化学与传统文化、STSE(解析版)
![2020年高考化学高频专题考点:化学与传统文化、STSE(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7029acbd49649b6649d7471c.png)
2020年高考化学高频专题考点:化学与传统文化、STSE(解析版)考点1 化学与传统文化1.中国古代化学的工艺简介(1)炼制陶器陶瓷是传统的硅酸盐材料,它的基本原料是黏土。
釉料中主要含有一些金属及其化合物,在高温烧制时金属及其化合物发生不同的氧化还原反应,产生不同颜色的物质。
(2)冶炼青铜冶炼青铜的过程大致是先把选好的矿石加入熔剂,再放入炼炉内,点燃木炭熔炼,等火候成熟,弃去炼渣得初铜。
初铜经提炼才能获得纯净的红铜。
红铜加锡、铅熔成合金,即是青铜。
(3)造纸以我国古书《天工开物》卷中所记载的竹纸制造方法为例,步骤如下:①斩竹漂塘:将新砍下的嫩竹放入池塘中,浸泡一百日以上,利用天然微生物分解并洗去竹子的青皮。
②煮徨足火:放入“徨”桶内与石灰一道蒸煮,利用石灰的碱性脱脂、杀死微生物等。
③舂臼:把上述处理的竹子,放入石臼中打烂,形同泥面。
④荡料入帘:将被打烂的竹料倒入水槽内,并以竹帘在水中荡料,竹料成为薄层附于竹帘上面。
⑤覆帘压纸:将竹帘反过来,使湿纸落于板上。
重复荡料与覆帘步骤,叠积上千张湿纸后,加木板重压以挤去大部分的水。
⑥透火焙干:将湿纸逐张扬起,生火焙干。
(4)黑火药主要成分:硝酸钾、木炭和硫黄。
反应原理:2KNO3+S+3C=====点燃K2S+N2↑+3CO2↑。
(5)酿酒先用米曲霉、黑曲霉、黄曲霉等将淀粉分解(水解)为葡萄糖,称为糖化;再用酵母菌将葡萄糖发酵产生酒精,发酵后的混合料经过蒸馏,得到白酒和酒糟。
(6)染色染色是一个很古老的工艺,即用染料使物品着色。
2.常考经典史籍材料归纳(1)《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
(2)《抱朴子内篇·黄白》中“曾青涂铁,铁赤如铜”,其“曾青”是可溶性铜盐。
(3)《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里的“碱”是K2CO3。
(4)《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CO3。
2020届高考理综化学选择题逐题突破之化学与CSTSE(一)
![2020届高考理综化学选择题逐题突破之化学与CSTSE(一)](https://img.taocdn.com/s3/m/6065ecdfb307e87101f696db.png)
高考理综化学选择题逐题突破之化学与CSTSE(一)一、化学与优秀传统文化、科技成果1.《本草纲目》中的“石碱”条目下写道:“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原水淋汁……久则凝淀如石……浣衣发面,甚获利也。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石碱”的主要成分易溶于水B.“石碱”俗称烧碱C.“石碱”可用作洗涤剂D.“久则凝淀如石”的操作为结晶2.《本草纲目》中有“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的记载。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薪柴之灰”可与铵态氮肥混合施用B.“以灰淋汁”的操作是萃取C.“取碱”得到的是一种碱溶液D.“浣衣”过程有化学变化3.“白墙黑瓦青石板,烟雨小巷油纸伞”,是著名诗人戴望舒《雨巷》中描述的景象,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A.“白墙”的白色源于墙体表层的CaOB.“黑瓦”与陶瓷的主要成分都是硅酸盐C.做伞骨架的竹纤维的主要成分可表示为(C6H10O5)nD.刷在伞面上的熟桐油是天然植物油,具有防水作用4.中国五年来探索太空,开发深海,建设世界第一流的高铁、桥梁、码头,5G技术联通世界等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它们与化学有着密切联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我国近年来大力发展核电、光电、风电、水电。
电能属于一次能源B.“神舟十一号”宇宙飞船返回舱外表面使用的高温结构陶瓷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C.我国提出网络强国战略,光缆线路总长超过三千万公里,光缆的主要成分是晶体硅D.大飞机C919采用大量先进复合材料、铝锂合金等,铝锂合金属于金属材料5.下列我国科研成果所涉及材料中,主要成分为同主族元素形成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是()二、化学与科学技术材料6.2019年9月25日,全世界几大空之一―—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
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机杨航站楼所用钢铁属于合金材料B.航站楼使用的玻璃是无机非金属材料C.航站楼采用的隔震支座由橡胶和钢板相互叠加粘结而成,属于新型无机材料D.机场高速应用自融冰雪路面技术,减少了常规融雪剂使用对环境和桥梁结构造成的破坏7.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2020届高考化学考前提分精练:化学和传统文化
![2020届高考化学考前提分精练:化学和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aad9a2e901f69e3142329473.png)
2020年高考化学考前提分精练:化学与传统文化1.近年来,我国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成语“百炼成钢”、“蜡炬成灰”中均包含了化学变化B. 常温下,成语“金戈铁马”中的金属能溶于浓硝酸C. 谚语“雷雨肥庄稼”,其过程中包含了氧化还原反应D. 《荷塘月色》中“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中的“青雾”属于胶体2.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很多科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含浆似注甘露钵,好与文园止消渴"说明柑橘糖浆有甜味,可以止渴B."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未涉及化学变化C."霾尘积聚难见路人"形容的霾尘中有气溶胶,具有丁达尔效应D."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描述的是可逆反应3.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
古诗词的意蕴含蓄,意境深远。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中的“柳絮”和棉花的成分均含纤维素②“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烟”是弥散在空气中的PM2.5固体颗粒③“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中的“香”体现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其中包含了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4.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涉及到很多的化学知识。
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天工开物》中有“至于矾现五色之形,硫为群石之将,皆变化于烈火”,其中的矾指的是金属硫化物B.成语“刀耕火耨” 蕴含的化学原理是放火烧去野草,用余灰肥田,还可降低土壤碱性C.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指凋谢的花可以包裹植物的根,对植物有保护作用D.西晋刘琨《重赠卢谵》中的诗句“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中包含有化学变化5.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月饼因为富含油脂而易发生氧化,保存时常放入装有硅胶的透气袋B.《本草经集注》中关于鉴别硝石(KNO3)和朴硝(Na2SO4)的记载:"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该方法应用了焰色反应C.酸雨样品露天放置一段时间,酸性减弱,为防治酸雨,应对化石燃料进行脱硫处理D."笔、墨、纸、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为"文房四宝",用石材制作砚台的过程是化学变化6.下列有关化学和传统文化关系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古剑"沈卢"以剂钢为见,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是铁的合金B."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C.东汉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对汞的描述:"太阳流珠,常欲去人…得火则飞,不见埃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这里的"黄芽"是指硫。
2020年高考化学与传统文化
![2020年高考化学与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0867dd94fad6195f302ba61f.png)
解密01 化学与传统文化、STSE高考考点考查内容考查规律及趋向考查频率化学与STSE 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基本原理以及能力变化等规律。
高考中对于本专题的考查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以生产、生活、社会、科技中的物质为载体或以传统文化、古籍中的描述等为素材,考查物质的组成、分类、性质、用途及变化;二是以重要的新闻背景、新科技产品为题材考查物质的性质、制备及应用。
★★★★★考点 1 化学与传统文化1.中国古代化学的工艺简介(1)炼制陶器陶瓷是传统的硅酸盐材料,它的基本原料是黏土。
釉料中主要含有一些金属及其化合物,在高温烧制时金属及其化合物发生不同的氧化还原反应,产生不同颜色的物质。
(2)冶炼青铜冶炼青铜的过程大致是先把选好的矿石加入熔剂,再放入炼炉内,点燃木炭熔炼,等火候成熟,弃去炼渣得初铜。
初铜经提炼才能获得纯净的红铜。
红铜加锡、铅熔成合金,即是青铜。
(3)造纸以我国古书《天工开物》卷中所记载的竹纸制造方法为例,步骤如下:①斩竹漂塘:将新砍下的嫩竹放入池塘中,浸泡一百日以上,利用天然微生物分解并洗去竹子的青皮。
②煮徨足火:放入“徨”桶内与石灰一道蒸煮,利用石灰的碱性脱脂、杀死微生物等。
③舂臼:把上述处理的竹子,放入石臼中打烂,形同泥面。
④荡料入帘:将被打烂的竹料倒入水槽内,并以竹帘在水中荡料,竹料成为薄层附于竹帘上面。
⑤覆帘压纸:将竹帘反过来,使湿纸落于板上。
重复荡料与覆帘步骤,叠积上千张湿纸后,加木板重压以挤去大部分的水。
⑥透火焙干:将湿纸逐张扬起,生火焙干。
(4)黑火药主要成分:硝酸钾、木炭和硫黄。
反应原理:2KNO 3+S +3C=====点燃K 2S +N 2↑+3CO 2↑。
(5)酿酒先用米曲霉、黑曲霉、黄曲霉等将淀粉分解(水解)为葡萄糖,称为糖化;再用酵母菌将葡萄糖发酵产生酒精,发酵后的混合料经过蒸馏,得到白酒和酒糟。
(6)染色染色是一个很古老的工艺,即用染料使物品着色。
2020高考化学决胜大二轮新高考省份专用版:专题一化学与STSE、传统文化含答案
![2020高考化学决胜大二轮新高考省份专用版:专题一化学与STSE、传统文化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f03c223b3567ec112d8a3c.png)
先用米曲霉、黑曲霉、黄曲霉等将淀粉分解(水解)为葡萄糖.称为糖化;再用酵母菌将葡萄糖发酵产生酒精.发酵后的混合料经过蒸馏.得到白酒和酒糟。
(6)染色
染色是一个很古老的工艺.即用染料使物品着色。
2.常考经典史籍材料归纳
(1)《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
(2)《抱朴子内篇·黄白》中“曾青涂铁.铁赤如铜”.其“曾青”是可溶性铜盐。
解析:选A。谷物的主要成分为淀粉.用谷物酿造出酒和醋.酿造过程主要包括淀粉水解为葡萄糖.葡萄糖发酵生成乙醇.乙醇被氧化为乙酸.因此酿造过程中涉及水解反应和氧化反应.A项错误;后(司)母戊鼎为青铜器.属于铜合金制品.B项正确;陶瓷的主要原料为黏土.C项正确;青蒿素易溶于乙醚.而不易溶于水.因此.屠呦呦用乙醚提取青蒿素的过程包括萃取操作.D项正确。
解析:选C。A选项.乙醇汽油可降低CO排放量.有效降低碳氢化合物、酮类等污染物的浓度.减少汽车尾气污染.A正确;B选项.甘油具有吸湿性.添加到化妆品中有保湿作用.B正确;C选项.某些有机高分子聚合物可以做导电材料.如聚乙炔、聚苯胺等.故C错误;D选项.葡萄在成熟过程中会释放出乙烯.高锰酸钾溶液可吸收乙烯.防止水果过度成熟或提早成熟.从而达到保鲜的目的.D正确。
3.解题பைடு நூலகம்键和思维建模
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是根据所给文本信息提取有效信息并正确解读.转化为化学学科中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分离与提纯方法、反应类型及反应原理等熟悉的教材知识。解题的思维模型如下:
1.(20xx·高考全国卷Ⅰ)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化学与传统文化
1.中国古代化学的工艺简介
专题01突破化学与传统文化和新成就(选择题)-23年高考化学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全国通用)21页
![专题01突破化学与传统文化和新成就(选择题)-23年高考化学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全国通用)21页](https://img.taocdn.com/s3/m/bbc63618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41.png)
【答案】B
【解析】
【详解】A.抱薪求火,燃料燃烧生成新物质,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A不符合题意;
B.木已成舟,只是物质形状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的生成,没有涉及化学变化,B符合题意;
C.蜡炬成灰,物质燃烧,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C不符合题意;
D.百炼成钢,将铁中过量的碳除去,发生了化学反应,且铁、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则属于氧化还原反应,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B。
【题型二】化学与古代典籍
【典例分析】
3.小柴胡汤常用于感冒、流行感冒的治疗。《伤寒论》叙述如下“柴胡,黄芩、生姜……共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其中不涉及的操作是
A.加热B.过滤C.浓缩D.蒸馏
【答案】D
【解析】
【详解】“煮取六升”为加热操作,“去滓”为过滤操作,“再煎,取三升”为浓缩过程,故不涉及的操作为蒸馏,故选D。
11.《神农本草经》中“水银……熔化还复为丹”里的“丹”是HgO。
12.《本草图经》中“绿矾形似朴消(Na2SO4·10H2O)而绿色,取此物置于铁板上,聚炭,封之囊袋,吹令火炽,其矾即沸,流出,色赤如融金汁者是真也”里的“绿矾”是FeSO4·7H2O,描述了绿矾受热分解的现象。
13.公元前200多年写成的《山海经》记述:“……令丘之山。无草木,多灰。”这些都说的是天然气露到地面后,发生燃烧的现象。
诗人杜甫所述的“箧笥”乃是竹箱之意。将珍珠放置在竹箱中无法很好地防潮、防雨,久而久之,珍珠中的主要物质碳酸钙在潮湿的环境中与水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逐渐溶解,即:CaCO3+CO2+H2O=Ca(HCO3)2。
2020年高考化学专题复习《化学与传统文化及STSE考题解题策略》
![2020年高考化学专题复习《化学与传统文化及STSE考题解题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2251b64831126edb6f1a10d6.png)
弘扬传统文化,关注STSE——化学与传统文化及STSE考题解题指南近年来,化学与传统文化及STSE考题已经成为高考热点。
这类题起点高,落点低,角度新,范围广,意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学生对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在高考中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主要将古诗词、古文献、生活常识、材料、能源、环境等与化学知识结合进行考查。
一、化学与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统文化中一些千古流传的文献资料、诗词歌赋不仅仅是非常重要的文学瑰宝,也蕴含了许多化学智慧。
【例1】(2019·全国卷Ⅱ·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B.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C.“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D.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答案】D【解析】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蜡炬成灰”指的是蜡烛在空气中与氧气燃烧,属于氧化反应。
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高级脂肪酸酯不属于高分子聚合物。
本题以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诗句为载体,考查蚕丝和蜡烛的成分、物质属类、化学变化,学生在欣赏优美诗句的同时还能品味出其中蕴含的化学知识。
结合古诗词、古文献来考查传统文化与化学有关的内容,需要考生具有一定的古文言基础,但更重要的是从中提取有用的化学信息。
这类题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形式:1.推测相关物质相关考题及解题方法总结如下:①《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其中的“洧水”指石油,石油可燃,可发生氧化反应。
②《咏煤炭》中有“凿开混沌得乌金,蓄藏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其中的“乌金”指石油,可以根据煤炭燃烧发出红色的火焰推出。
③《抱朴子内篇·黄白》记载“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其中的“曾青”是可溶性铜盐,可以联想铁置换出铜的反应。
④《本草纲目》中有“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的记载,其中的“碱”指K2CO3,可以联想K2CO3水解显碱性,促进油脂的水解,可用于清洗衣物。
2020年高考化学与传统文化
![2020年高考化学与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7897ddb05fbfc77da269b1f5.png)
解密01 化学与传统文化、STSE考点1 化学与传统文化1.中国古代化学的工艺简介(1)炼制陶器陶瓷是传统的硅酸盐材料,它的基本原料是黏土。
釉料中主要含有一些金属及其化合物,在高温烧制时金属及其化合物发生不同的氧化还原反应,产生不同颜色的物质。
(2)冶炼青铜冶炼青铜的过程大致是先把选好的矿石加入熔剂,再放入炼炉内,点燃木炭熔炼,等火候成熟,弃去炼渣得初铜。
初铜经提炼才能获得纯净的红铜。
红铜加锡、铅熔成合金,即是青铜。
(3)造纸以我国古书《天工开物》卷中所记载的竹纸制造方法为例,步骤如下:①斩竹漂塘:将新砍下的嫩竹放入池塘中,浸泡一百日以上,利用天然微生物分解并洗去竹子的青皮。
②煮徨足火:放入“徨”桶内与石灰一道蒸煮,利用石灰的碱性脱脂、杀死微生物等。
③舂臼:把上述处理的竹子,放入石臼中打烂,形同泥面。
④荡料入帘:将被打烂的竹料倒入水槽内,并以竹帘在水中荡料,竹料成为薄层附于竹帘上面。
⑤覆帘压纸:将竹帘反过来,使湿纸落于板上。
重复荡料与覆帘步骤,叠积上千张湿纸后,加木板重压以挤去大部分的水。
⑥透火焙干:将湿纸逐张扬起,生火焙干。
(4)黑火药主要成分:硝酸钾、木炭和硫黄。
反应原理:2KNO 3+S +3C=====点燃K 2S +N 2↑+3CO 2↑。
(5)酿酒先用米曲霉、黑曲霉、黄曲霉等将淀粉分解(水解)为葡萄糖,称为糖化;再用酵母菌将葡萄糖发酵产生酒精,发酵后的混合料经过蒸馏,得到白酒和酒糟。
(6)染色染色是一个很古老的工艺,即用染料使物品着色。
2.常考经典史籍材料归纳(1)《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
(2)《抱朴子内篇·黄白》中“曾青涂铁,铁赤如铜”,其“曾青”是可溶性铜盐。
(3)《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里的“碱”是K 2CO 3。
(4)《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CO 3。
2020年高考化学精选考点专项突破卷1 传统文化 化学与生活 化学基本概念附答案
![2020年高考化学精选考点专项突破卷1 传统文化 化学与生活 化学基本概念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c2ba943de80d4d8d15a4fb9.png)
突破卷01 传统文化基本概念化学与生活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19年原创题)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下列物质主要成分是有机物的是()A BCD茅台酒景德镇瓷器华新水泥铸造后母戊鼎答案:A解析:答案A的主要成分是乙醇,是有机物,B、C、D的主要成分都是无机物2、“笔、墨、纸、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为“文房四宝”,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B C D用灼烧法可鉴别毛笔羊毫的真伪用墨写字画画可长久不褪色纸及造纸原料的主要成分均是纤维素用石材制作砚台的过程是化学变化答案 D解析蛋白质灼烧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因此用灼烧法可鉴别毛笔羊毫的真伪,A正确;松烟墨性质稳定,因此用墨写字画画可长久不褪色,B正确;纸及造纸原料的主要成分均是纤维素,C正确;用石材制作砚台的过程是物理变化,D错误。
3、明代《天工开物》记载“火法”冶炼锌:“炉甘石十斤,装载入一泥罐内,……然后逐层用煤炭饼垫盛,其底铺薪,发火煅红,……冷淀,毁罐取出,……,即倭铅也”(注:炉甘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锌,泥罐中掺有煤炭)。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倭铅是指金属锌和铅的混合物B .煤炭中起作用的主要成分是CC .冶炼Zn 的化学方程式为ZnCO 3+2C=====高温Zn +3CO↑ D .该冶炼锌的方法属于热还原法 答案 A解析 倭铅是指金属锌,不是锌和铅混合物,A 项不正确。
4、下列我国科技成果所涉及物质的应用中,发生的不是化学变化的是( )A.甲醇低温所制氢气用于新能源汽车B.氘、氚用作“人造太阳”核聚变燃料C.偏二甲肼用作发射“天宫二号”的火箭燃料D.开采可燃冰,将其作为能源使用答案 B解析 由甲醇制备氢气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显然属于化学变化,A 项不符合题意;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核聚变过程中原子发生了变化,所以核聚变属于核反应,而不是化学反应,B 项符合题意;偏二甲肼用作发射火箭的燃料,是利用其还原性,与氧化剂(常见的是四氧化二氮)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时放出大量的热,把火箭送入太空,C 项不符合题意;可燃冰作为能源是由于其主要成分(甲烷)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D 项不符合题意。
2020届高三化学考前冲刺专题强化——专题1中国传统古文化
![2020届高三化学考前冲刺专题强化——专题1中国传统古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84499adcf7ec4afe05a1df18.png)
2020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1届届届届届届届1.古往今来传颂着许多与酒相关的古诗词,其中“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较好地表达了战士出征前开怀畅饮的豪迈情怀。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忽略酒精和水之外的其它成分,葡萄酒的度数越高密度越小B. 古代琵琶的琴弦主要由牛筋制成,牛筋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C. 制作夜光杯的鸳鸯玉的主要成分为3MgO·4SiO2·H2O,属于氧化物D. 红葡萄酒密封储存时间越长,质量越好,原因之一是储存过程中生成了有香味的酯【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化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解答这类问题应注意知识的归纳和积累,试题难度不大。
【解答】A.由于酒精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忽略酒精和水之外的其它成分,葡萄酒的度数越高密度越小,故A正确;B.古代琵琶的琴弦主要由牛筋制成,牛筋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故B正确;C.制作夜光杯的鸳鸯玉的主要成分为3MgO·4SiO2·H2O,属于硅酸盐,故C错误;D.红葡萄酒密封储存时间越长,质量越好,原因之一是储存过程中生成了有香味的酯,故D正确。
故选C。
2.《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列子》:“物损于彼者,盈于此;成于此者,亏于披。
”文中揭示了质量守恒定律B. 《天工开物·石灰》:“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
”文中涉及了氧化还原反应C. 《华阳国志》:“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石斛盐。
”文中说明我国古代利用天然气煮盐D. 《本草纲目》“硇砂,今时人多用水飞净,醋煮干如霜,刮下用之。
”文中“硇砂”又名卤砂,其主要成分为氯化铵【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学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较为基础,注意对传统文化的掌握和理解,D项较难。
中揭示了质量守恒定律,故A正确;B.“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
”的意思为煅烧石灰石,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B错误;C.“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石斛盐。
2020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一 选择题突破化学与传统文化
![2020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一 选择题突破化学与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cc6f83f983d049649b6658ff.png)
2.(2019·漳州市高考二模)铅霜(醋酸铅)是一种中药,具有解毒敛疮,坠痰镇惊之功效,
其制备方法为将醋酸放入磁皿,投入氧化铅,微温使之溶化,以三层细纱布趁热滤
去渣滓,放冷,即得醋酸铅结晶,如需精制,可将结晶溶于同等量的沸汤,滴醋少
许,过七层细布;清液放冷,即得纯净铅霜,制备过程中没有涉及的操作是
(2)苛性钾 战国时期著作《周礼·考工记》中对氢氧化钾的记述原文:“泺帛,以烂 为灰,渥润其帛,实诸泽器,淫之以蜃”。 大意按现在的话来说,漂洗(泺)丝帛时, 先烧烂木(烂指干燥木头)为灰(含K2CO3较多),用其灰汁浸泡丝帛于光泽容器中,再 加入蜃(蜃指石灰)。其反应:K2CO3+Ca(OH)2===CaCO3↓+2KOH。 晋朝葛洪还指出,“此不宜预作,十日即息”,掌握了苛性钾强烈吸收二氧化碳的 性质;还指出“此大毒”,腐蚀性极强。明朝李时珍还将制得的碳酸钾用于洗衣、 发面。
发生了分解、化合、氧化还原反应
1234567
解析 由“蒸令气上”可知与混合物沸点有关,则这里所用的“法”是指蒸馏,故
A正确;
金(即铜)柔锡柔,合两柔则刚,则说明合金硬度大于各成分,故B正确;
鉴别KNO3和Na2SO4,利用钾元素和钠元素的焰色反应不同,钠元素焰色反应为黄色,
钾元素焰色反应透过蓝色钴玻璃为紫色,故C错误;
沸倾出,候酒冷,其蜡自浮,取蜡称用。”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
A.蒸馏 C.干馏
B.升华
√D.重结晶
解析 “……先将蜡六两熔化作汁,以重绵滤去滓,以好酒一升,于银石器内煮蜡 熔,数沸倾出,候酒冷,其蜡自浮,取蜡称用。”涉及用到加热的方法,将被提纯 物质熔化、过滤、用酒精溶解、冷却结晶的过程,为重结晶操作,故选D。
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专题突破01---传统文化与STSE(命题揭秘)
![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专题突破01---传统文化与STSE(命题揭秘)](https://img.taocdn.com/s3/m/c8b1de2b0740be1e650e9adf.png)
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专题突破01---传统文化与STSE【命题揭秘】1.难度:较低。
2.呈现方式:文字叙述。
3.考查点:生活中化学问题,文言文信息、经典史籍中的材料;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反应本质、基本原理等。
4.关注点:(1)生活、生产中与化学有关的热点。
(2)利用所学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化学问题。
(3)传统文化中与化学有关的实验及原理等。
(4)化学与环境、能源、生命、材料等学科的内容,特别是新材料、新技术、新成果的化学知识。
【核心透析】核心一传统文化1.传统文化中的物质与工艺判断:(1)传统文化涉及的“物质”判断:根据文言文信息分析物质的性质,然后根据性质判断是哪种物质。
例如有关“强水”的叙述:“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
”这里的“强水”是指硝酸。
(2)传统工艺涉及的“变化”判断:由古代文献记载的内容,联系化学反应,判断是否为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等。
例如“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是描述石灰石的焚烧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
(3)传统工艺涉及的“分离”方法:根据过程判断是蒸馏、升华、干馏还是萃取等操作。
2.传统文化中的化学知识的思考角度:(1)传统文化中的物质变化与反应类型。
如成语“火上浇油”(主要是化学变化)、“百炼成钢”(主要是化学变化),古诗词“千锤万凿出深山”(主要是物理变化),滴水穿石,落汤螃蟹着红袍等。
(2)传统文化中的物质组成。
如《本草经集注》中“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硝石”指KNO3;如《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洧水”的主要成分是石油等。
(3)传统文化中的实验操作。
如《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的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
”涉及的操作方法是升华;如明代《本草纲目》记载烧酒的制造工艺,“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数倍也”涉及的操作方法是蒸馏;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操作中“渍”和“绞”分别表示浸取和过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雪中平”描述的是水变成冰就没有流动的声音了,有三态变化,“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冰转 化为水吸热,正确;D 项,黑火药是由木炭粉(C)、硫黄(S)和硝石(KNO3)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根据 题意可以知道,题中描述的是制备黑火药的过程,正确。
12.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文明,用化学知识对以下几个事例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商代后期铸造的青铜器属于铜合金制品,其熔点高于纯铜 B.汉代烧制出“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其主要原料为黏土 C.中国古代利用明矾溶液的酸性清除铜镜表面的铜锈 D.唐代后期出现的黑火药,它的燃烧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用,能将红糖变白 【答案】D 【解析】A.“薪柴之灰”中含有 K2CO3,若与铵态氮肥混合施用,则会因 CO32-和 NH4+相互促进水解导致氮
肥的损失,错误;B.玻璃钢是玻璃纤维与合成树脂组成的复合材料,压电陶瓷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 料,错误;C.柳絮和棉花的主要成分都是纤维素,错误;D.“去土而糖白”说明塌了的墙土具有吸附 作用,将红糖中的色素吸附而脱色变白,正确。 14.《后汉书·郡国志》中记载:“石出泉水……其水有肥,燃之极明,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酉阳杂俎》 一书:“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上如漆,采以膏车及燃灯极明。”这里的“石漆”“石脂水”是指( ) A.甘油 B.油漆 C.石油 D.乙醇 【答案】C 【解析】 “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上如漆,采以膏车及燃灯极明。”可知,石脂水难溶于水,且浮在水面 上,说明密度比水小,且颜色呈黑色,燃烧时火焰明亮。A、甘油易溶于水,在自然界不存在,错误;
进行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A.四千余年前用谷物酿造出酒和醋,酿造过程中只发生水解反应 B.商代后期铸造出工艺精湛的后(司)母戊鼎,该鼎属于铜合金制品 C.汉代烧制出“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其主要原料为黏士 D.屠呦呦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出对治疗疟疾有特效的青蒿素,该过程包括萃取操作 【答案】A 【解析】A、谷物中的淀粉水解成葡萄糖,葡萄糖在酒化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酒精和 CO2,酒精中的乙醇被氧 化成乙酸,即醋酸,酒精转化成醋酸的反应是氧化反应,不是水解反应,故 A 说法错误;B、司母戊鼎属于 青铜器,即属于铜合金,故 B 说法正确;C、制造陶瓷的原料是黏土,故 C 说法正确;D、屠呦呦用乙醚从 青蒿中提取出对治疗疟疾有特效的青蒿素,是利用青蒿素在乙醚中溶解度较大的原理,将青蒿素提取到乙 醚中,此操作是萃取,故 D 说法正确。
【答案】A 【解析】A、青铜制品中含有铜元素、锡元素、铅元素等,也就是铜合金制品,合金熔点低于纯金属,错误;
B、制作瓷器主要原料为黏土等矿物原料,正确;C、明矾溶液中 Al3+水解使溶液呈酸性,铜锈为 Cu2 (OH)2CO3,溶于酸性溶液,故利用明矾溶液的酸性清除铜镜表面的铜锈,正确;D、黑火药的主要 成分有硫黄(S)、硝石(KNO3)和木炭(C),黑火药燃烧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正确。 13.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薪柴之灰”与铵态氮肥混合施用可增强肥效。 B.玻璃钢和压电陶瓷都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C.“梨花淡自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中柳絮的主要成分和棉花不同 D.《泉州府志》:元时南安有黄长者为宅煮糖,宅垣忽坏,去土而糖白,后人遂效之。泥土具有吸附作
以盐水洒之,于醋瓮中阴处埋之一百日,铁上衣生,铁华成矣。”中药材铁华粉是指( ) A.醋酸亚铁 B.冰醋酸 C.氢氧化铁胶体 D.铁粉
4
【答案】A 【解析】根据题目描述,制作的过程是将钢(主要成分是单质铁)制成片状或粒状,表面净化后,加氯化钠溶
液,在醋缸中放置较长时间,在钢的表面会生成铁华粉。所以铁华粉的主要成分应该是醋酸亚铁,选 项 A 正确。 9.《本草纲目》中收载“烧酒”篇:“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 盖酒露也。”《本草经集注》中记载有关于鉴别消石(KNO3)和朴消(Na2SO4)之法:以火烧之,紫青烟起, 云是真消石也”。文字中两处渉及到“法”。分别是( ) A.蒸馏 焰色反应 B.萃取 升华 C.蒸馏 丁达尔效应 D.升华 焰色反应 【答案】A 【解析】由题中所给信息,“蒸令气上”表明该方法是利用各组分沸点不同实现物质的分离,此“法”是指蒸馏, 烧酒利用的是蒸馏原理;钾元素的焰色反应为紫色。通过以上分析,A 项正确。 10.《本草述钩元》中的“石碱”条目下记载“采蒿蓼之属,开窖浸水,漉起,晒干烧灰。以原水淋汁,每百斤 入粉面二三斤,久则凝淀如石,连汁货之四方,浣衣发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石碱”的有效成分为碳酸盐 B.记载中包括石碱的制法与用途 C.制取过程中包括浸取、过滤、煅烧、蒸发结晶操作 D.“浣衣发面”都与石碱的碱性有关 【答案】C 【解析】A 项,“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说明“石碱”成分来自植物烧成的灰中的成分,“以原水淋汁”,说 明该成分易溶于水,久则凝淀如石,浣衣发面,能去污亦能作为发酵剂,说明“石碱”的有效成分为碳酸 盐,正确;B 项,记载中包括石碱的制法与用途,正确;C 项,制取过程中包括浸取、过滤、煅烧等操 作,但没有蒸发结晶操作,错误;D 项,“浣衣发面”,碳酸盐用作去污和发酵剂是利用碳酸盐水解显碱 性,正确。 11.纵观古今,化学与生活皆有着密切联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本草图经》在绿矾项载:“盖此矾色绿,味酸,烧之则赤……”。因为绿矾能电离出 H+,所以有“味酸” B.《天工开物》记载:“凡白土曰垩土,为陶家精美器用”。陶是一种传统硅酸盐材料 C.“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描述的是水的三态变化:“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冰转化为水吸
内熏贴釜上”,符合升华原理,正确;C 项,干馏是指煤在隔绝空气中加强热使之分解,根据题意,不
符合干馏的定义,错误;D 项,根据上述分析,不符合萃取的原理,错误。
7.下列关于古籍中的记载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两个反应互为可逆反应
B.《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涉及的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热 D.唐末《真元妙道要略》中有云:“以硫黄、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焰起,烧手面及烬屋舍者”,文中
描述的是黑火药的制作过程 【答案】A 【解析】A 项,绿矾不能电离出 H+,之所以有“味酸”,是由于 FeSO4 是强酸弱碱盐,易水解而使其水溶液
呈酸性,错误;B 项,陶瓷是传统硅酸盐材料,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正确;C 项,“水声冰下咽,沙
1.《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诗词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绘制《山水画》所用的纸和墨的主要成分都是有机物
2
B.刘禹锡诗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金性质稳定,可通过物理方法得到 C.王安石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的燃放涉及化学反应 D.曹植诗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里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答案】A 【解析】A、纸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是有机物,墨的主要成分是炭黑,是无机物;B、金性质稳定,而且 金的密度比沙子的密度大,可通过淘洗的方法得到;C、爆竹里有易燃物,燃放时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涉及化学反应;D、烧豆萁时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2.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时气错逆,霾雾蔽日”,雾所形成的气溶胶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B.“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C.“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北宋沈括用胆矾炼铜的过程属于置换反应 D.“外观如雪,强烧之,紫青烟起”,南北朝陶弘景对硝酸钾的鉴定过程中利用了焰色反应 【答案】B 【解析】A.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属于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正确;B.对青蒿素的提取利用的是萃取原 理,萃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C.“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铁置换铜属 于湿法炼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正确;D.K 元素的焰色反应为紫色,故“紫青烟起”是由于消石 中的 K+在火焰上灼烧时呈现出特殊颜色,正确。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化学的视角看,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中“淘”“漉”相当于分离提纯操作中的“过滤” B.汉代烧制出“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其主要原料为黏土 C.“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 这段记载中涉及分解反应 D.北斗导航专用 ASIC 硬件结合国产处理器打造出一颗真正意义的“中国芯”,其主要成分为 SiO2 【答案】D 【解析】A、诗句中“淘”“漉”相当于分离提纯操作中的“过滤”,将黄沙和金分离,正确;B、制作陶瓷的原 料为黏土,正确;C、“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是指碳酸钙分解制取氧化钙,正确;D、芯片的主要成 分是半导体材料硅,二氧化硅是光导纤维的成分,错误。 4.《茶疏》中对泡茶过程有如下记载:“治壶、投茶、出浴、淋壶、烫杯、酾茶、品茶……”文中涉及下列操 作方法的是( ) A.溶解 B.渗析 C.蒸馏 D.分液 【答案】A
(注:烟筒),以铁釜倒悬覆突口。其下灼炭举火。其烟气从曲突内熏贴釜上。”文中涉及的操作为( )
A.蒸馏 B.升华 C.干馏
D.萃取
【答案】B
【解析】A 项,蒸馏一般分离的是互溶的液体,根据题意,不符合蒸馏研究的对象,错误;B 项,升华利用
固体受热直接转化成气体,遇冷重新转化成固体,属于物理变化,根据题意,“凡烧砒……烟气从曲突
C.《本草纲目》中“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利用焰色反应区分硝石(KNO3)和朴硝(Na2SO4) D.汉朝的《淮南万毕术》《神农本草经》记载“白青(碱式碳酸铜)得铁化为铜”,“石胆能化铁为铜”都是
指铜可以采用湿法冶炼。
【答案】A
【解析】A、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前者需要加热,后者常温下反应,反应条件不同,
【解析】A 项,柳絮飞时花满城,柳絮主要成分是纤维素,与其他三项不相同,正确; B 项,朝如青丝暮
成雪,青丝主要成分是蛋白质,错误;C 项,狐裘不暖锦衾薄,狐裘主要成分是蛋白质,错误;D 项,
春蚕到死丝方尽,丝主要成分是蛋白质,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