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气论与原子论
林德宏科学思想史整理-古代-【3】中国的元气论
中国的元气论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大特色,就是它比较早地提出了一些关于天体演化的思想,这是古代天文学采用气的概念的必然结果。
气态物质不断改变它的形状和体积,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发生物态的变化。
在古人看来,物态的变化是物质最显著的变化,用气的概念能较好地解释气态、液态和固态物质的形成与转换。
因此能解释自然界许多变化。
承认气是世界的本原,很自然地会承认事物的变化。
元气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关于演化的理论。
气化论是古代的发生之学,演化之学,生化之学,变化之学,它试图对自然界做动态的描述。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和天文学家只要把“气”用于天文学,往往都要讨论天体的演化问题。
一、元气论的自然观早期道家就把“气”引入世界的演化过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四十一章)这是主张先有天地,然后有气,再生万物。
庄子曰:“通天下元气耳。
”这实际上是认为先有气,然后才有天地.这才有可能用“气”来说明天地的形成过程。
所以《鹖冠子》曰:“天地成于元气。
”(《泰录》)气可派生出“形”的概念。
“气”和“形”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被看作足天地发生和变化的基本机制。
宋代的吕坤说:“形气混而生天地,形气分而生万物。
”(《呻吟语·天地》)有人认为,成书于汉代的《淮南子》记述了我国最早的天体演化的理论。
“天坠未形,冯冯翼翼,洞洞漏漏,故同‘太始’。
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
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
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
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积阳之热气久者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久者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日月之淫气精者为星辰。
”(《淮南子·天文训》)空廓生字宙,宇宙生元气。
清轻的气互相摩荡向上成为天,重浊的气逐渐凝固向下成为地。
清轻之气容易聚集,故天先成;重浊之气不易凝固,故地后定。
阳的热气积聚久了产生火,火的精气变成太阳;阴的寒气积聚久了产生水,水的精气变成月亮;日月多余的精气变为星辰。
《化学史》第二章 古代物质观的演变
方法:研磨,蒸馏,升华,溶解,沐浴,密封
炼丹术士对化学物质的认识:典型代表HgS、
Hale Waihona Puke Hg水银“烧时飞着釡上灰,名汞粉,俗称水银 灰”----升华 “河上姹女,灵而最神。得火则飞,不见埃。将 欲制之,黄芽为根”----化合反应 “丹砂烧之成水银”----分解反应 可逆现象还表现在铅与碱式碳酸铅(胡粉)、铅 与铅的氧化物间的相互变化 已注意到炼丹过程中量的掌握:P24
五行说认为:水、火、木、金、土是构成万 物的基本材料。它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中 对自然界的一种认识。 因此有:“民非水火不生活,昼夜扣人之门 求水火,无不与者”。 “孜孜无怠,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 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 也,是为人用。”
“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再稍后的赫拉利特是古希腊著名的唯物论 和辩证论者。他基本依循米利都学派的路线。 认为火是万物的本源。客观世界是不断地产生 和消灭的永恒运动的过程。 事物都在发展变 化,就像流动的水,一切皆流,皆变。他的至 理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列 宁称之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
上述哲学家的共同特点是主张一元论,然而 他们在说明世界上都存在着困难。出生于西西 里岛的医生兼哲学家恩培多克勒,则融合各派 主张,提出了世界万物是由水、火、土和气四 种元素按不同比例组合而成的观点。为解释运 动的起因,他假定万物都含有爱和憎两种成份。 物质在爱的影响下结合,在憎的影响下分离。 这是用一组固定的力来说明结合的首次尝试, 同时也是后来成为一种重要化学理论的亲和力 学说的先驱。
长期从事冶金、染色等化学工艺的埃及工匠, 当时已萌发由普通金属仿造贵金属的思想。他们 把金银和其金属混合熔化后,就会得到一些不易 与金、银分辩开的东西,因此发现了黄金仿造术, 但此时工匠还未产生由贱金属炼制贵金属的意识。 当亚历山大里亚城成为重要的学术中心时,埃及 工匠开始受到希腊哲学、特别是亚里士多德学说 及其他希腊思想的熏陶,他们因此开始有意识地 把四元素四原性说的观点渗透于所从事的化学工 艺过程中,相信贱金属(铜锡铅铁等)通过人工 操作可以炼制出贵金属(金银等)。以亚里士多 德的四元素论为主要理论依据,掺杂波斯的神秘 主义和埃及的巫术,希腊化埃及炼金术因此诞生。
元气论与原子论
中医问题与思考:医学与哲学自然观及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后者决定医学的不同的态及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哲学的元气论自然观规定了中国传统科技特别是中医学重整体的基本特征;西方传统哲学的以分析为思维路径的原子论自然观决定了西医的重视局部的基本特征。
如何正确认识两种医学体系之间的互补性,充分发挥中西医学各自不同的侧重与优势,将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
元气论与原子论的差异及其对中西医学发展的影响元气论和原子论作为东西方占主导地位的自然观,都属于朴素的唯物主义,它们“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现象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看做不言而喻的,并且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
”这些表现了人类早期认识的某种一致性,但比较元气论和原子论,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自然观还存在着重大差异。
张岱年先生曾指出:“西洋哲学中之原子论,谓一切气皆由微小固体而成;中国哲学中元气论,则谓一切固体皆是气之凝结。
亦可谓适成一种对照。
”深刻地指出了西方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自然观是原子论,而中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自然观是元气论。
其中,气一元论思想认为: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运动是气的存在形式及固有属性。
气是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气分为阴阳二气或五行之气,阴阳二气的升降交感,氤氲合和,五行之气的交互作用,产生了宇宙万物并推动着它们的发展与变化。
气一元论思想是中国传统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基础,中医学的发展深受气一元论思想的影响。
气一元论思想注重整体、分化、相互作用、内在矛盾,包含着有机整体论观点和朴素系统论思想。
原子论思想认为,原子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无数的原子永远在虚空中向各个方向运动着,相互冲击,形成漩涡,从而产生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
原子是事物不可分割的单元,它没有质的差别,只有大小,形状的不同,原子以不同的秩序和位置互相结合而形成各种事物。
作为欧洲传统唯物主义哲学形成的基础思想,原子论思想注重粒子、实体、组合、可分解性、外部作用,其所形成的理论观点:机械论观点和还原论观点。
略谈中国古代的“元气论”
元气
”
。
“
元 气论
”
认为
,
宇宙 夭 地 和 世 界万 物都 是 由 一 种
。
气
”
构成 的
,
,
“
气
”
希 微无
形 气
,
人 眼 察 觉不 到
但 是它 却充 满宇宙大 空
,
元气 的聚集 生成 万物
万物 离 散 而 为 元
,
。
元 气 还 处在 不 停 的 运 动 状态 之 中
。
由 于 元 气 巾 阴 阳两 种 属 性 的 矛 盾 冲突
。
阴阳
思 想 十分 鲜 明
,
阴阳说
还 广 泛 地 用 来解 释 各 种 自然 现 象
阴 不 可 以 乘 阳也
“ ”
。
《 淮
南子
说 山 训 》 解 释 月食
,
“
月望
日夺 其 光
“
阴阳 说
“
”
后来 发
为 两 个方 向 展成
一是 与
“
五行说
”
结 合而 成 为
阴 阳 五行 说
”
;
一是与
元 气论 ” 结
67
合 而 成 为 我 国 古 代 独 特 的 科 学 思 想 休系
逐 渐 形成 的
,
集 中
,
并 用 来 比 拟 人 间涡 福
”
,
形 成 了 原 始 的 宇宙
,
生 成 观 和 对立 统 一 观 点 腹背
. 、
“
易有 太 极
。
,
是生 两 仪
“ “
“
两 仪生 四 象
”
中国古代物理学史100题
中国古代物理学史100题一、选择题1.春秋时代,有几何光学,力学等研究成果在科学史上有名的著作是:(1)《墨经》(2)《礼记》(3)《禹贡》(4)《内经》答(1)2.春秋末年,记载了当时手工业的主要工种,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工程技术方面的专著是:(1)《易经》(2)《诗经》(3)《尚书》(4)《考工记》答(4)3.春秋时记载了声音共振现象的著作是:(1)《管子》(2)《韩非子》(3)《庄子》4)《山海经》答(3)4.1954年,在长沙出土了我国最早的天平及砝码是什么朝代的?(1)周(2)战国(3)秦(4)汉答(2)5.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叫“侯风地动仪”,它的发明者是:(1)张衡(2)马均(3)丁缓(4)刘安答(1)6.明朝时,以等比数列创立了十二平均律的科学家是:(1)徐光启(2)宋应星(3)朱载土育(4)沈括答(3)7.唐初,在《礼记注疏》中解释虹的形成原因的人是:(1)刘禹锡(2)一行(3)孙思邈(4)孙颖达答(4)8.我国关于透镜聚焦的最早记载是公元2世纪的:(1)《论衡》(2)《淮南方毕术》(3)《春秋纬》(4)《初学记》答(2)9.《汉书西域传》记载有公元3年观察到:(1)摩擦起电(2)磁石吸铁(3)尖端放电(4)光的折射答(3)10.西汉刘歆写的什么书记载了指南车?(1)《太平御览》(2)《西京杂记》(3)《博物志》(4)《后汉书》答(2)11.西汉墓出土的弩机装有带刻度瞄准用的什么东西,可提高射击确度,类似近代步枪标尺。
(1)望山(2)准尺(3)瞄镜(4)靶标答(1)12.我国什么时代已有玩器竹蜻蜓的记载,竹蜻蜓能飞起的原理与直升飞机相同。
(1)汉代(2)唐代(3)秦代(4)晋代答(4)13.北宋初年,杨亿记载了什么光学现象?(1)反射(2)天然晶体的色散(3)折射(4)衍射答(2)14.北宋时,谁在《萍州可谈》中第一次记载了指南针用于航海,比英国人纳肯早71年(1)朱或(2)梅文(3)曾公亮(4)张载答(1)15.明末,宋应星在《论气》中对什么物理现象作出合乎科学的解释?(1)气体流动(2)大气压(3)空气成份(4)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答(4)16.我国最早有关毛发摩擦生电的记载,是西晋张华写的(1)《庄子》(2)《水经注》(3)《博物志》(4)《淮南子》答(3)17.反映我国古代声学成就的北京天坛内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建于何时?(1)清代(2)明代(3)元代(4)宋代答(2)18.明代发明的用于水战的什么武器是两级火箭的雏型,它当时已有多级火箭的设想(1)火弹(2)神火飞鸦(3)飞筒(4)火龙出水答(4)19.宋代谁用浮船打捞沉落江中的铁牛?这是现代沉箱打涝技术的最早应用。
自然观与医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自然观与医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在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教学中,自然观部分,根据医学生实际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中西医体系形成、发展、结合关系,进而文化层面分析了中西医体系差异原因。
一、古代朴素唯自然观与医学体系的形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主要指古代埃及、希腊、罗马、中国等文明古国对自然界总的看法。
古希腊有水成说、火成说、四元素。
古代中国有阴阳说、五行说和元气论。
其中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中国古代王充的元气论,标志着古代自然观的最高水平,并分别成为西方古代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主流思想。
元气论、原子论两种自然观,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均为一种天才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
二者有明显差异,不同的文化孕育了元气论(化生说)和原子论(元素说)的不同自然观倾向,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西方自然科学不同的发展方向和潜势。
通过比较可知: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医学体系发展十五世纪下叶到十八世纪末,在西方逐渐形成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这种自然观与当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从机械力学的观点出发,解释一切现象,甚至把人都看成机器。
它在哲学上是错误的,但在实际自然研究中却具有积极意义的。
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把人看成机器,从而促进解剖学以及生理学、病理学的大发展,形成近代西方实验医学理论体系。
比较此时中医和西医可以发现:中医不论在理论形式上还是经验内容上,均有量的扩张,并出现革新的倾向,但医学性质仍属于自然哲学,医学发展阶段仍属于经验医学;而西医体系发生质变,形成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完整医学体系。
医学性质属于自然科学,医学发展阶段属于实验医学。
详见下表;至此,中西医体系的不同一目了然,不仅在量上,而且在质上和发展阶段上,都完全不同了。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与中西医汇通、结合十九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医学大量传入我国,一部分中医试图用改良方法沟通中西医。
他们或者以西医解剖、生理印证中医古典医理;或者以中医的有关论述印证西医有关知识;形成中西医汇通学派。
中西哲学比较03_元气论与原子论_中西自然观比较
相传周武王向箕子(商纣的臣子) 询问治国方略,箕子以《洛图》 阐释了九种大法,史官记录了他 的话,写成《洪范》。(即大法) 称作“洪范九畴”。具体为: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 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 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人 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 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 威用六极。 五行为首,五行即水火木金土。 五行的性质、作用:“水曰润下, 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 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 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 穑作甘。” 原始五行说从事物性质、方位、 形状等对事物进行了区分,认识 到不同质的物质间存在差异。具 有哲学思想的萌芽。(规律性、 能动性思想)。
伊壁鸠鲁对德谟克利特 原子论的发展。 第一,提出了“每一形 状的原子数目都是完全 无限的,但它们形状的 差别并不是完全无限的, 只是数不清。” 第二,提出原子不仅有 形态、体积的不同,还 有重量的区别。第三, 提出原子偏离运动的思 想。
卢克莱修
卢克莱修(约公元前99-55)古罗马时期伊 壁鸠鲁主义的最大代表。长诗《物性论》是 保存下来的古代原子论唯物主义的最完整的 著作。 原子唯物主义:第一个原理:没有任何事物 是由神的意志从无中产生出来的。第二个原 理是:没有任何物能消失为无。物质是永恒 的,宇宙是无限的。
伊壁鸠鲁
伊壁鸠鲁(公元前341-270) 晚期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自幼开 始研究德谟克利特原子论,30岁 开始在小亚细亚各城市教授哲学。 36岁回到雅典,创办了一所学校 “花园”学校,至死在此讲学。 一生据说写了300多卷著作,但 保存下的只有三封信与一些作品 的片段。
伊壁鸠鲁哲学的出发点 是关于幸福与快乐的思 想。把幸福或快乐作人 们生活追求的最高目的。 是“我们天生的最高的 善”。特别强调个人的 独立自由。把社会秩序 看着不过是人们为了保 证自己自由、幸福,防 范彼此伤害而互相预定 的结果,这一思想是 “社会契约论”思想的 萌芽形 的物质微粒,由此提出了对物 质结构的天才猜测。留基伯、 德谟克利特把原子的特性归为 三种:形状、次序、位置。伊 壁鸠鲁还认为原子有重量。
中国古代物理学史题
中国古代物理学史100题一、选择题1.春秋时代,有几何光学,力学等研究成果在科学史上有名的着作是:(1)《墨经》(2)《礼记》(3)《禹贡》(4)《内经》答(1)2.春秋末年,记载了当时手工业的主要工种,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工程技术方面的专着是:(1)《易经》(2)《诗经》(3)《尚书》(4)《考工记》答(4)3.春秋时记载了声音共振现象的着作是:(1)《管子》(2)《韩非子》(3)《庄子》4)《山海经》答(3)4.1954年,在长沙出土了我国最早的天平及砝码是什么朝代的?(1)周(2)战国(3)秦(4)汉答(2)5.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叫“侯风地动仪”,它的发明者是:(1)张衡(2)马均(3)丁缓(4)刘安答(1)6.明朝时,以等比数列创立了十二平均律的科学家是:(1)徐光启(2)宋应星(3)朱载土育(4)沈括答(3)7.唐初,在《礼记注疏》中解释虹的形成原因的人是:(1)刘禹锡(2)一行(3)孙思邈(4)孙颖达答(4)8.我国关于透镜聚焦的最早记载是公元2世纪的:(1)《论衡》(2)《淮南方毕术》(3)《春秋纬》(4)《初学记》答(2)9.《汉书西域传》记载有公元3年观察到:(1)摩擦起电(2)磁石吸铁(3)尖端放电(4)光的折射答(3)10.西汉刘歆写的什么书记载了指南车?(1)《太平御览》(2)《西京杂记》(3)《博物志》(4)《后汉书》答(2)11.西汉墓出土的弩机装有带刻度瞄准用的什么东西,可提高射击确度,类似近代步枪标尺。
(1)望山(2)准尺(3)瞄镜(4)靶标答(1)12.我国什么时代已有玩器竹蜻蜓的记载,竹蜻蜓能飞起的原理与直升飞机相同。
(1)汉代(2)唐代(3)秦代(4)晋代答(4)13.北宋初年,杨亿记载了什么光学现象?(1)反射(2)天然晶体的色散(3)折射(4)衍射答(2)14.北宋时,谁在《萍州可谈》中第一次记载了指南针用于航海,比英国人纳肯早71年(1)朱或(2)梅文(3)曾公亮(4)张载答(1)15.明末,宋应星在《论气》中对什么物理现象作出合乎科学的解释?(1)气体流动(2)大气压(3)空气成份(4)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答(4)16.我国最早有关毛发摩擦生电的记载,是西晋张华写的(1)《庄子》(2)《水经注》(3)《博物志》(4)《淮南子》答(3)17.反映我国古代声学成就的北京天坛内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建于何时?(1)清代(2)明代(3)元代(4)宋代答(2)18.明代发明的用于水战的什么武器是两级火箭的雏型,它当时已有多级火箭的设想(1)火弹(2)神火飞鸦(3)飞筒(4)火龙出水答(4)19.宋代谁用浮船打捞沉落江中的铁牛?这是现代沉箱打涝技术的最早应用。
元气论与原子论
元气论与原子论中医问题与思考:医学与哲学自然观及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后者决定医学的不同的态及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哲学的元气论自然观规定了中国传统科技特别是中医学重整体的基本特征;西方传统哲学的以分析为思维路径的原子论自然观决定了西医的重视局部的基本特征。
如何正确认识两种医学体系之间的互补性,充分发挥中西医学各自不同的侧重与优势,将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
元气论与原子论的差异及其对中西医学发展的影响元气论和原子论作为东西方占主导地位的自然观,都属于朴素的唯物主义,它们“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现象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看做不言而喻的,并且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
”这些表现了人类早期认识的某种一致性,但比较元气论和原子论,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自然观还存在着重大差异。
张岱年先生曾指出:“西洋哲学中之原子论,谓一切气皆由微小固体而成;中国哲学中元气论,则谓一切固体皆是气之凝结。
亦可谓适成一种对照。
”深刻地指出了西方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自然观是原子论,而中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自然观是元气论。
其中,气一元论思想认为: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运动是气的存在形式及固有属性。
气是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气分为阴阳二气或五行之气,阴阳二气的升降交感,氤氲合和,五行之气的交互作用,产生了宇宙万物并推动着它们的发展与变化。
气一元论思想是中国传统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基础,中医学的发展深受气一元论思想的影响。
气一元论思想注重整体、分化、相互作用、内在矛盾,包含着有机整体论观点和朴素系统论思想。
原子论思想认为,原子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无数的原子永远在虚空中向各个方向运动着,相互冲击,形成漩涡,从而产生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
原子是事物不可分割的单元,它没有质的差别,只有大小,形状的不同,原子以不同的秩序和位置互相结合而形成各种事物。
作为欧洲传统唯物主义哲学形成的基础思想,原子论思想注重粒子、实体、组合、可分解性、外部作用,其所形成的理论观点:机械论观点和还原论观点。
何裕民:(二)元气论和原子论
(二)元气论和原子论尽管元气和原子分别被东方和西方学者认定为世界的究极本原,属于客观的物质存在,但对这种本原的认识却迥然相异。
东方贤哲认为气是“无形”的(小到没有具体形态)、连续性的物质;其内容没有空隙,外部没有清晰的边界,本身又有阴阳之分(阴气、阳气)。
元气就是阴阳混一之气,而阴阳两气间也无“毫发断处”。
各种有形的具体事物(肉眼所见的种种有具体形态的物体)都是“气”聚合而成的(“气聚而有形”),人体亦不例处(“气聚则生,气散则亡”);物体之间的空间(“虚空”)也充满着“气”;只不过其间的气处于“弥散”状态;有形物体并无不可入性,“气”还可出入其间,使粗看上去互不相干的万物通过“气”的中介而成为互有联系的整体;故有“通天下一气耳”,“大千世界,一气牵系”等命题。
气聚合成有形之物事,又可复归于弥散状态,故有形物体与无形虚空之间还有着相互转化的关系,它们只是气的不同存在形式而已(“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
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
就是这些观点,勾勒出中国人对物质世界的总的看法,也决定着医学家的基本认识。
持原子论的西方学者认为各种物体是由一种最小的、不能再分的物质微粒组成的,这种物质微粒称作“原子”。
它们肉眼难以见到,但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有形”),有着一定的性质和重量。
不同事物的性质特点是由组成它的原子在形态结构和性质等方面的不同所造成的。
因此,要弄清事物的本质,只有借助“还原”,了解组成它的基本物质单位——原子的结构和性质特点,舍此便别无他途。
这就是统治着西方科学界的基本信念。
这种信念促使科学家们不断深入物质内部,孜孜不倦地“找到”最基本的物质单位,从而揭示了微观世界一幕幕诱人的实情。
科学(也包括医学)就在这种不断深化的“探微寻源”过程中得以发展。
就中医而言,它的发展标志就是从细胞到蛋白质,到大分子,到亚微和超微结构......。
然而,这一基本信念也带来了一些矛盾。
中国古代精气论与古希腊原子论
流 于 天 地 之 间 谓 之 鬼神 内业 》 说
:
“
,
藏于 胸 中谓 之 圣 人 气 之精 者 也
, ,
是说 奇 妙 的 鬼 神 和 圣 人 的
,
是 由 于 天 地 和 人 体获 得 了精 气而 产生 的特殊 功能
。
而 不 是 说鬼神 和 智 慧是 由精 气构成
的独 立实 体 止
《 管子
,
精 气者 所以
、
。
综 观 中 国 气论 的发展 过程
。 ,
大 致 可 分 为三 泞阶
段
,
即 战 国 时期 的 精 气论
汉 唐 时期 的元气 论及 宋 明 时 期 的 气 本论
,
中 国精 气论 与古 希肚原
,
子论是 同一 时期 出现 的两 种关 于物 质存 在 的理论 族不 同 的 致思趋 向 和 思 维特征
、
将 二 者进行 比较 研究
有 助 于理 解 两个 民
。
从 而 对继承 传 统文化 和 吸 收 外来文 化提 供有 益 的 启示 精 气论 与 原 子 论 的 思 想 要 点
《国 语
,
一
气 作 为物 质 元 素 的概 念 最 早 见 载 于 释
, 。 、
周语》
、
,
西 周末 年伯 阳 父 对 地 震 原 因 印 解
,
表 明 当 时人们 不 仅 用气 解释 天 地 的 构成
,
,
气道 乃 生
生乃 思,思 乃知, Nhomakorabea,
知乃
十分 明 显
作者 并 没 有 把知 和 气等 同起 来
, ,
思 和 知是有 生 命 的 人 体的一 种功 能
原子论是古希腊自然哲学中的最大成就之一
原子论是古希腊自然哲学中的最大成就之一。
创始人是留基波穷竭法:是古希腊的数学家阿基米德在计算圆面积和螺线所围面积时运用的方法,实际上是微积分方法的先声。
中国三国时魏人刘徽也曾用穷竭法算得圆周率。
,)阴阳说:是我五行说:是我国商周之际出现的自然观。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
国商周之际出现的自然观元气说:是中国古代的哲学观点。
元气是人眼所不能见的原始物质,它无所不在,不生不灭,并且永远运动和变化;元气的凝聚就成为可以感觉到的实物,元气弥散就是人们所说的空间;世上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元气运动变化的表现,元气运动变化的原因在于它自身所具有的阴阳两种九章算术》:是我国汉代成书的被公认为世界数学史上的名著。
载有246个应用问题及其题解,涉及到算术、几何、代数等许多方面的问题,其中一些概念和运算方法在世界上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例如正负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属性的相互作用。
炼丹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炼丹著作是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
)《黄帝内经》:是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医术。
它以阴阳说和五行说为据,强调人体的有机整体性,提出了研究人体生理和疾病的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为中医药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19)《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医书。
其中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又为中医的临床医学奠定了15、16世纪的远洋探险三成就:在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欧洲人在经济发展的驱动下,进行了远洋探险,取得了三项成就: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达。
伽马开辟了通往印度的新航路,麦哲伦率领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基础。
哥白尼的日心地动说:是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中阐述的观点。
他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所有行星围绕太阳旋转,地球也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指出,太阳的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表现;天球上恒星位置每年所发生的周期性变化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结果。
它从根本上纠正了自古流传并为基督教会所支持的地心和地静说的错误,动摇了教会的权威。
元气论的主要内容
元气论的主要内容
元气论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 元气论认为,万物都是由“元气”所构成的。
这种元气是宇宙中最为基础的物质,也是最为原始的力量。
2. 元气既有形态又有功能,它可以转化为各种物质、能量和运动形式。
3. 元气学派认为,人类的身体、思想、精神都是由元气所构成,因此生命可以通过调节元气的运动和转化来延续。
4. 元气论主张,世界的发展是由元气的运动所导致的,这种运动有一定的规律和节律,可以被人类所把握和利用。
5. 元气学派还强调了道德和修身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修炼,调节自身的元气,才能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总的来说,元气论强调了宇宙中最基础的物质和力量的作用,同时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密切联系和互动关系,提出了一种结合哲学、自然科学和道德伦理的综合理论体系。
- 1 -。
中医基础理论_最全笔记 2
中医基础理论——导论何谓中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的健康、疾病、预防的生命科学。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科学的思维方法。
集结于汉族地区传统医学(traditional medicine)中医学学科属性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何谓中医基础理论(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中医基础理论是对中医学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研究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一门学科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元气论Essential Qi Theory、阴阳五行学说Yin-yang Theory and Five Phase Theory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visceral manifestation气血津液Qi,Blood, Fluid and Humor经络meridian and collateral体质constitution中医学对人体病理的认识:病因cause of disease、发病occurrence of disease、病机mechanism of disease治则治法therapeutic principle and therapeutic method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医学奠基、形成阶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的标志《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补充《内经》的不足。
《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辨证论治基础。
《神农本草经》:奠定中药学理论的基础。
晋、唐时期:学科分化、临床发展专科专著问世,学科不断分化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探讨病因病机和临床证候学的专著。
▪医学教育规范化:设立太医署宋(金)元时期:学派涌现、理论突破学派:金元四大家(four medical schools)——刘完素(刘河间)(寒凉学派the school of cold & cool ) 主火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从火化”——张从正(张子和)(攻下派the school of purgation ) “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汗、吐、下”——李东垣(李杲)(补土派the school of invigorating the earth ) “脾胃一虚,百病乃生”、“健脾养胃”、“甘温除热”——朱丹溪(朱震亨)(滋阴派the school of nourishing yin )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滋阴降火”明清以降:中医学的综合和集大成集大成:集成性著作涌现1温病学说形成明·吴又可:著《温疫论》一书,首先提出了“戾气”学说。
中医可称是生态医学阅读答案
中医可称是生态医学阅读答案《中医可称是生态医学》阅读材料有人说真理是唯一的,医学真理西方已揭示了,中医学就没有存在必要了。
这句话很不妥,实际上是上世纪占主导地位的科学主义的核心观点。
所有科学探索都受制于哲学观念的指导。
中国占主导的是自然观点元气论,西方占主导的是原子论。
元气论驱使人们注重过程与状态,注重相互关联与互动;而原子论则促使人们注重结构,注重还原,重视细节与构造。
中西医学理论解释的最深层次的分野也就在于此。
因此,我们看到了中医注重整体的气,活体的经络,人与外界的互动,中医叫天人相应。
而西医却汲汲于细胞、大分子、基因。
而现代科学的走向是强调两者的有机互补与结合,特别是新兴的复杂性科学。
举个简单的例子,量子力学是二十世纪物理学的最伟大贡献之一,量子力学的理论解释至今仍存在着粒子说与波动说,而粒子说就是原子论的经典体现,波动说似乎与中国(包括中医学)的气论更能对话。
这就回到了自主论生物学家的基点了:生物不同阶层,有着不同的特征,现代医学着重于揭示细胞、细胞器及基因层次的生物学特征,向上也兼及了器官、组织,但到此为止。
而中医学却着重揭示粗略的脏腑之间,特别是生命整体及该生命体与其生存的环境(生态)之间的互动特征。
归纳起来,可以这么说,中西医是以不同的术语,揭示着生物不同阶层系统的不同特征。
尽管中医用的术语粗疏得多,甚至有许多荒谬之处,但你无法否定他的理论价值所在,就像整体层次的经络现象,就像是气所揭示的整体生命现象。
中医理论揭示的更多是整体与生态层次的生物问题,认为称中医为生态医学,亦无不可。
就在我来北京参加讨论的当天晚上,电视台采访了又一次获得国家科技大奖的西医肝胆外科权威汤钊猷教授。
当主持人问到他对告别中医事件看法时,他举了自身两个实例作出回应:一是他曾用针灸亲自治疗了他的儿子、妻子和母亲的阑尾炎,而母亲阑尾炎已并发腹膜炎,他是用针灸加穴位注射抗生素的。
第二个例子,他现在每周门诊,复诊许多老患者,不是冲着他刀开得好,而是肝癌术后中药调理方开得好而来的。
从“气一元论”看物质的本性
从“气一元论”看物质的本性作者:赵伟民探索组成所有物质的基本材料问题,无疑是一个很古老而常新的问题。
在古代,限于科学知识水平的低下与贫乏,人们更倾向于用思辩的方法来认识这个问题。
不过,这并没有阻碍他们对自然认识的水平,相反,先哲们都通过许多可观察物体之间的相互转化和对内在自我的体验认识到自然的统一性。
在古老的中国,这种统一性的认识就体现在压倒一切的学术理论――“气一元论”。
即先哲们都几乎毫无例外地将气看作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气的运动转化而成的。
无独有偶,古希腊哲学家也力求把客观世界的多样性归结为唯一的一种朴素的东西,如在泰利士那里被称为水,在阿那克西美那里为气,在赫拉克里特那里是火,从而强调了物质实体与运动源泉的统一性。
后来的亚里士多德还明确提出了以太的观念,即认为以太是实质上连续的,它充满着整个宇宙空间,所有的物质都是由以太组成的。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古希腊的不少先哲也把自然界的统一于一种最原始的物质,但这种物质与古中国“气”的概念是有所不同的,这突出地体现在“气”在古中国被认为是具有生命力的东西,而古希腊那种统一的物质却只是一种死寂的东西。
正是这种差异,造成了古希腊人在运动原因理解上的困难,于是出现了另一种与众不同的学说,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原子论”。
近代西方科学一直是沿着“原子论”的道路前进的。
科学家们相信,丰富多样的物质是由少数几种原子组成的,因此,只要我们挖掘出了这少数几种原子,并了解它们的性质,就可以找到大自然的规律,从而指导我们的生存。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人们先是发现了多种原子,继而发现了它们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组成的,二十世纪人们又发现了为数更多的基本粒子,至今大多数科学家又把这些粒子归于少数几种夸克。
随着科学逐步向更深的层次推进,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发现,用还原论的方法去追寻自然界的终极设计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实践已经不断证实,物质世界是无限可分的,而我们的观测仪器的视野却是有限的,它根本不可能满足我们不断对更深层次推进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问题与思考:医学与哲学自然观及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后者决定医学的不同的态及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哲学的元气论自然观规定了中国传统科技特别是中医学重整体的基本特征;西方传统哲学的以分析为思维路径的原子论自然观决定了西医的重视局部的基本特征。
如何正确认识两种医学体系之间的互补性,充分发挥中西医学各自不同的侧重与优势,将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
元气论与原子论的差异及其对中西医学发展的影响
元气论和原子论作为东西方占主导地位的自然观,都属于朴素的唯物主义,它们“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现象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看做不言而喻的,并且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
”这些表现了人类早期认识的某种一致性,但比较元气论和原子论,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自然观还存在着重大差异。
张岱年先生曾指出:“西洋哲学中之原子论,谓一切气皆由微小固体而成;中国哲学中元气论,则谓一切固体皆是气之凝结。
亦可谓适成一种对照。
”深刻地指出了西方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自然观是原子论,而中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自然
观是元气论。
其中,气一元论思想认为: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运动是气的存在形式及固有属性。
气是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气分为阴阳二气或五行之气,阴阳二气的升降交感,氤氲合和,五行之气的交互作用,产生了宇宙万物并推动着它们的发展与变化。
气一元论思想是中国传统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基础,中医学的发展深受气一元论思想的影响。
气一元论思想注重整体、分化、相互作用、内在矛盾,包含着有机整体论观点和朴素系统论思想。
原子论思想认为,原子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无数的原子永远在虚空中向各个方向运动着,相互冲击,形成漩涡,从而产生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
原子是事物不可分割的单元,它没有质的差别,只有大小,形状的不同,原子以不同的秩序和位置互相结合而形成各种事物。
作为欧洲传统唯物主义哲学形成的基础思想,原子论思想注重粒子、实体、组合、可分解性、外部作用,其所形成的理论观点:机械论观点和还原论观点。
气一元论思想和原子论思想相比较,气范畴和原子范畴除都具有物质性和运动性的特性外,气范畴还具有弥散性、透达性、能动性、多样性、化生性、经验性;原子范畴尚具有组合性和机械性。
具体来说,其差异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在物质观上,二者存在着无形与有形,连续与间断的不同
元气论主张:气论认为,气是连续性物质,内部没有空隙,外部没有边界,是一种整体性物质,弥漫于整个空间,没有明确的空间范围;由于没有明确的空间界限,它也就没有明确的空问位置,我们就不可能象描述粒子和分立的实物那样,用一个坐标系来确定气的位置。
气本身有着阴阳之分,元气就是阴阳混一之气,而阴阳两气之间也无“毫发断处”;正所谓“气聚成形”各种有形的具体事物,都是气的聚合而成,;无形的虚空亦充满着气“虚空即气”;有形之物并无不可入性,气还可渗入其间,使各自分立的万物通过气的中介而成为具有连续性的整体。
因此,元气论认为,万物的连续性不仅表现在分立的万物被气联结成一个息息相诵的整体,而且表现为有形之物能复归为无形的、连续的气。
原子论认为:万物本原是一种最小的、不可见的、不能再分的物质微粒——原子,原子在性质上是相同的,并在虚空中向各个方向运动着,相互冲击,形成漩涡,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
原子是事物不可分割的单元,它没有质的差别,只有大小、形状的不同,原子以不同的秩序和位置相互结构
而形成各种事物。
有形的原子和万物彼此之间存在着虚空,是间断的。
在物质概念上,西方哲学也表现为强调物质的不可入性,肯定世界本原具有固定形态就使得西方文化起始之初便有注重结构。
(2)在运动观上,二者亦存在着明显的分歧
元气论认为:气本身具有运动的属性,无需外在推动者的推动,其形式是阴阳之间的永不停顿的相互转化。
同时,元气论认为有形物体可以相隔很远的距离而产生相互作用,自然感应是元气论说明万物相互作用的理论。
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第四章气论中说:“中国哲学中所谓气,可以说是最细微最流动的物质,以气解说宇宙,即以最细微最流动的物质为一切之根本。
”“气之观念,实即由一般所谓气体之气而衍出的。
气体无一定形象,可大可小,若有若无,一切固体液体都能化为气体,气体又可结为液体固体。
”所以流动性或者说运动性、变易性是气论的一个基本观点。
气的流动性、变易性在中国古代哲学术语中叫做“气化”,既包括气化形,又包括形生形和形化气。
在气论哲学看来,运动变化的主体或承担者就是气。
明代气论哲学家王廷相明确指出:“气者,造化之本。
有浑浑者,有生生者,皆道之体也。
生则有灭,故有始有终。
浑然者充塞宇宙,无迹无执。
不见其始,安知其终。
世儒止知气化,而不知气本,皆于道远。
”(《慎言·道体》)王廷相指出气是创生万物的根本,气充满整个宇宙,它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以运动变化的形式存在着,其表现就是万物的终始生灭。
原子论在对待运动问题上与元气论迥异。
原子论倾向于“把变化理解为具有一定质的微粒子均存在以及它们的增加(或减少,结合和分离),这显然是形而上学的,其实质是把一切运动变化-目结为原子的机械性的位移。
”至于原子运动的原因,伊壁鸠鲁认为是由于原子自身的重量导致其向下坠落,在下坠过程中,又因原子自身所有的某些自由意志之类的因素,促使其偏离轨道而与别的原子碰撞。
留基伯和卢克莱修也认为:没有直接的接触和碰撞,就永远不会把什么东西创造出来。
原子的碰撞产生了漩涡,在漩涡中原子集结成物体。
原子组合而成的物体之间,也只有通过直接的接触和碰撞,或者通过物体发生的由原子组成的“射流"才能相互作用。
很明显,把运动的原因归结为重量,形式归结为下坠和碰撞(实质上都是吸引)就很难使原子论在这些问题上摆脱外因论、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的陷阱。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注重宏观的机械运动研究,成了西方文化的传统倾向。
元气论和原子论在物质观、运动观等方面的本质差异,对东西方思维方式和认识方式起着不同的导向作用。
这些差异,使得西方文化表现出偏重于结构还原、个别分析和宏观机械运动形式的研究等传统倾向;而东方文化表现为偏重于功能研究、整体综合和自然感应现象的思辨性探讨等特长。
由于医学思想始终与哲学思想相联系,医学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以某种哲学为指导思想和方法论进行理论总结的历史,因此,中西传统自然观的这些特点,不能不对中西医理论的形成以深刻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西医学术范式的主要差异,都可以在东西方自然观的比较中找到某些原型。
作为在两种不同的自然观指导下形成的关于人体疾病防治的科技体系,中西医学二者之间有着根本不同的特征,可以说是从完全不同的角度对人体及人类疾病的认识。
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中西迥异的自然观和思维方式。
概括而言,中西医学的差异,主要包括:中医重整体,西医重局部;中医重功能,西医重结构;中医长无形,西医长有形;中医主运动,西医主静止。
中西医学对于疾病的认识与治疗各有不同的侧重与优势,二者不可代替而是可以互补。
虽然,中医学和西医学的差异是多方面的,但是,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势要求中医学和西医学在发展中统一起来,建立起一种更有效的医学体系和医学模式,这就需要把中医朴素系统论思维提高到现代系统论思维的高度,把西医还原论转变为现代系统论思维,并在这种理论思想指导下对医学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医学模式等进行有效而循序的改进,对医学诊疗手段的不断提高有重要意义。
现代系统论思维的提出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方向。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