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是当前我国的国家发展理念

合集下载

科学发展观_百度百科

科学发展观_百度百科

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出发,其体系具有三个最为明显的特征:
其一,它必须能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度”,发展度强调了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动力特征,即判别一个国家或区域是否在是真正地发展?是否在是健康地发展?是否是理性地发展?以及是否是保证生活质量和生存空间的前提下不断地发展?
其二,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协调度”,协调度强调了内在的效率和质量的概念,即强调合理地优化调控财富的来源、财富的积聚、财富的分配以及财富在满足全人类需求中的行为规范。即能否维持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效率与公正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市场发育与政府调控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当代与后代之间在利益分配上的平衡?
[编辑本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通常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编辑本段]科学发展观的本质
国家发展战略的整体构想,既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标出发,也从哲学观念更新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性化目标出发,几乎是全方位地涵盖了“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运行规则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辩证关系,并将此类规则与关系在不同时段或不同区域的差异表达,包含在整个时代演化的共性趋势之中。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国家的战略,必然具有十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哲学内涵。面对实现其战略目标(或战略目标组)所规定的内容,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具体条件,去规定实施战略目标的方案和规划,从而组成一个完善的战略体系,在理论上和实证上去寻求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满意解”。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篇一:科学发展观形成的背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背景分析摘要: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新的执政理念,是当代中国富有创造性的发展理论,是当代中国富有创造性的发展理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四代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苏联发展观和当代国外发展观,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观演变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理论背景。

科学发展观在发展目标上具有全面性,在发展方式上具有统筹性,在发展目的上具有人本性。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第二,全面发展观。

第三,协调发展观。

我国当前最大的国情,是仍然处于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思想,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强调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同时,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此后,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重申和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

十七大报告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我们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

其次,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进入新世纪后,基本国情又表现出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

对这些特征的科学判断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和基础。

2024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思想汇报

2024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思想汇报

2024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思想汇报一、引言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总结我国发展经验,借鉴国外发展理念,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

本文将深入探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思想体系和实践意义,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其内涵和要求。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利益,以满足人民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它要求我们在发展中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观倡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它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注重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它要求我们在社会发展中注重公平正义,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推进改革开放创新科学发展观要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它要求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体系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始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这一理念贯穿于整个思想体系的各个层面。

它要求我们把人作为发展的主体和动力,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统筹兼顾的方法论指导实践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它要求我们运用系统思维方法,注重全局性和长远性,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对立统一的矛盾分析方法科学发展观认为事物内部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需要用对立统一的矛盾分析方法来认识和处理问题。

它要求我们正视矛盾和问题,通过化解矛盾推动事物发展。

四、实践意义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实施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它是破解当前面临的各种难题和挑战的有效途径。

其次,它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科学发展观产生的背景

科学发展观产生的背景

科学发展观产生的背景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06年10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

它是在我国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新时期的历史条件下,针对当前我国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而提出的。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为了回答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新问题,以及推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产生的背景,首先在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然而,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也日益突出,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愈发凸显。

因此,亟需建立一种科学的发展理念,来引导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产生的背景还在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和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社会变革不断加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涌现。

传统的发展观念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因此需要提出一种科学的发展观,来更好地解决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

科学发展观产生的背景还在于我国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要求。

党的建设是九十年代以来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所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党的建设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

党的建设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坚持正确的发展观,才能更好地推动党的建设工作。

科学发展观产生的背景是多方面的。

它是回答我国发展中的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需要,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我国新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重要思想武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全面闸述我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全球治理观

全面闸述我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全球治理观

一、我国的发展观1.1 我国的发展观是指国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认识和战略部署。

我国的发展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2 科学发展观我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突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特点,突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全局一体的发展要求,坚持发展与环境保护、社会公正相统一,坚持效率优先和社会公益并重。

1.3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国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以推进科技创新为主要动力,培养和引进更多创新型人才,改革创新机制,不断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努力建设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1.4 开放发展理念我国提出了开放发展理念,强调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努力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和平、稳定、公正、包容的国际环境。

二、我国的文明观2.1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进步我国强调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进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文明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2 民族精神传承和创新我国强调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创新,倡导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融合创新,立足国情,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2.3 推动人类文明发展我国强调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倡导和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为世界文明进步和中华文明的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三、我国的全球治理观3.1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观,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公平正义、包容共生的全球治理体系。

3.2 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完善我国强调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完善,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和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和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和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是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科学文化、科学生活、科学观点和科学方法为基础,通过统一的管理和协调,以及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实现对未来发展的科学、系统和制度的管理和调控的科学发展观。

它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思想指导,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的发展理念,也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

一、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条件1、新的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国家发展过程中对环境和可持续性问题的重视不够,造成了社会经济环境的破坏,我国政府从追求经济高速发展向追求可持续发展转变,因此需要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即科学发展观。

2、社会主义社会的特点: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社会的特点是发展一切事业,特别是弘扬公平正义,实现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建设富强国家,建设文明美好社会。

科学发展观正好可以满足这些要求,它以人民全面发展为核心,从宏观层面统筹发展,使社会主义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更加科学。

3、党和国家领导班子的指导和责任: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在实施科学发展观的全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和责任作用。

领导班子要充分发挥党的先进性、科学性作用,为科学发展观的实施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1、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科学发展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把调整结构、促进发展、维护社会公平、实现国家安全稳定、提高民生和国家实力等因素统筹起来,形成一个新的发展模式,实现新的发展结构和发展过程。

2、科学文化、科学生活、科学观点、科学方法: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推进科学文化的建设,并且要求我们要有科学的生活态度,也要有正确的科学观点,并以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和实现发展问题,才能使我们的发展更加科学。

3、统一的管理和协调、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要统一管理和协调处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它们协调的发展,以实现对未来的科学、系统和制度的管理和调控。

科学发展观的确立

科学发展观的确立

科学发展观的确立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它旨在指导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标志着我国发展理念的新变革,它强调了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

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是源于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和面临的新的发展问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资源环境压力、贫富差距扩大、城乡发展不平衡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要求我们以科学的态度面对发展问题,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在现代社会,科技进步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动力。

我们要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

在过去的发展中,我们经常出现一些不协调的问题,如城乡发展不平衡、资源分配不合理等。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均衡发展,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

我们要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

在过去的发展中,我们经常出现一些不可持续的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

我们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

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标志着我国发展理念的新变革。

它为我们指明了发展的方向,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理解,使其成为我们日常工作中的行动指南,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科学发展观的集中概括,为什么

科学发展观的集中概括,为什么

科学发展观的集中概括,为什么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发
展理念,是党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丰富经验和科学理论的结晶。

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这一理念强调的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尊重人的价值和需求,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它既强调了经济效益,也注重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环境保护,是一种有利于全面发展的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集中概括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 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需要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2.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需求,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3. 创新驱动:创新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科学发展观强调创新驱动发展,为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4. 绿色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5. 共享发展:科学发展观注重社会公平和正义,强调共享发展,让全体人民分享发展成果。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和共享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科学发展观成为了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重要理念和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核心

科学发展观核心

科学发展观核心简介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新形势下提出的一种科学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之一。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理念。

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纲,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进步。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将人的全面发展置于首要位置。

人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的核心。

科学发展观要求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福祉,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增进人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中,科学发展观倡导为人民谋利益、增进人民福祉。

第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倡导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追求经济增长,而是追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要求识别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寻求协调的解决方案,避免过度追求经济增长而造成不可持续的发展。

第三、创新驱动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创新驱动发展,将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

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第四、绿色发展科学发展观提倡绿色发展,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节约。

科学发展观要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推动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第五、文化引领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推进。

科学发展观要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升。

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的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针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以及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迫切需求。

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探索,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首先,科学发展观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目标和路径。

科学发展观相关

科学发展观相关

科学发展观相关
科学发展观是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创新驱动为动力,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为根本出发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科学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观包含了八个关键要点:
1. 发展是硬道理:强调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是全党全国人民始终要坚持的首要任务。

2. 以人为本:将人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关注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 创新是第一动力:强调科技创新对发展的重要性,鼓励创新,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

4. 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强调发展的全局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5. 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倡导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6. 开放发展:促进对外开放,深化国际合作,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7. 共享发展:促进资源共享、机会共享、发展成果共享,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8. 加强党的领导:强调党在各个发展阶段的领导地位,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实施,对于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深远影响。

科学发展观是当前我国的国家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观是当前我国的国家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理念的创新 , 实现了对传统发展观的历史性超越 , 反映了对 当代发展问题的独创性贡献 ,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思想 的宝库 增添了更为璀璨的明珠 。 ( 三) 科学发展观是文 明理念 的创新 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 是一手抓物质文明, 一手抓精神文明。只 有两个文 明都搞好, 才是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在坚持 “ 两手抓 ” 的基础上, 提 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思想。 这些都使文 明理念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 科学发展观在坚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 明、 政治 文 明、 精神文明的过程 中, 总结 当代 中国和世界文 明建 设的经验教训 , 第一 次提 出了“ 建设生态文明” 的基本概念, 把文 明理念又推 向了一个新 的高度 。 党 的十八大报告提 出: “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 国策 ,坚持节约优 先、 保护优先、 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 、 循 环发展、 低碳发 展,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 、 产业 结构 、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
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为找到一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 展道路, 付出了不懈努力。这个过程中有成功的经验 , 也有失败的教训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最新成果, 科 学发 展观是这个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 其顺应时代潮流 的理论总括 、 立足中国现
科 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我们党 的根本宗旨和执政 理念的集 中体现。坚持 以人为本, 就是要在党的执政实践中, 以实现人 的全 面发展为 目 标, 从人 民群众 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 促发展 , 不 断满足人 民 群众 日益增长 的物质文化需要 ,切实保 障人 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 益, 让发展 的成果惠及全体人 民。 要坚持权为民所用 , 情为民所系 , 利为 民所 谋, 始终把实现好、 维护 好、 发展好最广大人 民的根本利益作 为党和 国家一 切工作的出发 点和落脚点, 把人 民拥护不拥护、 赞成不赞成 、 高兴不高兴、 答

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发展理念

作者: 曹明
作者机构: 东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系,江苏南京211189
出版物刊名: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9-12页
主题词: 科学发展观;历史考察;阶段性特征;以人为本;和平发展;党的建设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在邓小平、江泽民关于全面发展思想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立足于对世情、国情、党情的科学判断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发展理念。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对内应做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对外应做到和平发展。

只有将科学发展观切实贯彻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党的建设中,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走向胜利。

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启示

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启示

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启示一、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重要理念。

它一方面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为首要目标,强调有效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增强人的全面发展能力,发挥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调动各个社会部门的积极性,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步伐。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通过发挥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发展理念的转变和认识观念转变,强调以发展为中心、以人民为核心的中国新发展理念。

二、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1、在经济发展方面,实行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以发展为中心,把经济发展的核心放在以人民的实际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可持续发展上来,加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方面的努力,发挥科学技术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2、在社会发展方面,实行科学发展观,要注重社会发展的统筹性和协调性,把社会的正发展和发展的可持续性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提高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水平。

3、在改革发展方面,实行科学发展观,要加快改革的进程,调动改革的热情,让改革的动力源自于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改善民生的科学动机,把科技进步作为改革动力的源泉,发挥科技的重要作用。

4、在国际合作方面,实行科学发展观,要发挥国际社会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协同作用,加快推进发展国家国际合作的全面深入发展,发挥科学技术及其发明创造的作用,更好地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我们需要以人为本,保护生态环境,发挥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用科学的发展理念和方法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发展。

29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29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指导思想之一,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下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一、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面发展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而不是片面、单方面的发展。

协调发展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制约、相互冲突。

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且要考虑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

三、统筹兼顾的方法论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要坚持以统筹兼顾的方法来推动发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四、坚持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同时,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我国
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充分借鉴人类文明成果,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五、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重社会事业的发展和人的素质的提高,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同步推进。

五大发展理念与科学发展观关系探析

五大发展理念与科学发展观关系探析

五大发展理念与科学发展观关系探析作者:向恒来源:《大东方》2019年第02期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

这是给我国发展的新定位,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即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

自十八大五中全会这一理念的提出以来引起了学界的争论,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是不是意味着科学发展观将要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五大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究竟有何关系,他们各自的意义在哪里,本文将会试着从理论和政治定位等角度探析这二者的关系。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关系笔者认为,五大发展观念和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他们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基本国情结合的产物,他们只是处于不同的快速发展时期。

十九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向世界宣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而科学发展观正是在前者的历史阶段所提出来的,是符合当时的发展需要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科学发展观并不符合现阶段的发展需要,五大发展理念正是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从实际出发,创造性的提出了新观点,新方法,新问题,是五大发展理念的思想来源,同时也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创新。

科学发展观是五大发展理念的直接思想来源。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而五大发展理念是要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

从基本内容上看,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五大发展观的核心也是发展,后者强调的是从五个维度进一步的科学发展。

协调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保持了同一看法,我国现阶段当前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仍然很大。

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解决发展中的不协调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的迫切需要。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如何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核心地位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既涉及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包含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针对当前,又着眼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现实的实践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具有核心的地位。

那么如何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核心地位呢?我们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进行理解: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同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

浅谈五大发展理念与科学发展观

浅谈五大发展理念与科学发展观

浅谈五大发展理念与科学发展观十八届五中全会最突出的贡献和亮点是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思想理论,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新突破、新发展,是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概括和总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讲到,“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五大发展理念既是以往发展经验的总结,又是新的历史时期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方面,五大发展理念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发展经验的总结和提升,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多年来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中,对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凝练和升华。

另一方面,我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和面临的问题和科学发展观产生时已经大不一样了,发展基础、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和发展要求变化了。

因此我们的发展理念也必须随之发生变化,这是时代的呼唤和必然。

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与科学发展观产生时的历史条件相比,有几个没有变,即我们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变;我们仍然是发展中大国的定位没有变; 我们现在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变。

五大发展理念和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

五大发展理念和科学发展观之间有五点是共同的. 一是“历史使命"是共同的;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脉络看,邓小平理论要回答的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回答的是“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的问题,“科学发展观”要回答的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而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要回答的问题仍然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理论的历史使命没有变。

简述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

简述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

简述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科学发展观成为了我国发展的重要理念之一。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其本质是从人的发展角度出发,维护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那么,我们如何来落实科学发展观呢?我认为,要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重视创新和人才的培养。

创新是推进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当前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我们还需要不断地推动创新,把创新转化成实际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人才是创新的重要资源,我们应该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队伍。

其次,加强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

资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我们的资源短缺问题依然存在。

因此,我们需要在资源的利用上加强管理,实现科学、合理、高效的资源利用。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环境保护,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环境污染治理。

第三,要推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公平。

民生是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我们应该让人民群众在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同时,我们也要坚守社会公平的原则,推动社会公正和合理。

第四,要加强制度建设和管理创新。

良好的制度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障,我们应该加强制度上的建设和完善。

另外,我们还需要在管理创新方面下功夫,推广先进的管理经验,提升管理水平。

最后,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交流与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我们需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推进科技创新和文化交流等方面。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理念,实现科学发展观需要我们加强创新和人才的培养,加强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推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公平,加强制度建设和管理创新,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实现科学发展观的目标,实现更加美好的社会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当前我国的国家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观是当前我国的国家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观是当前我国的国家发展理念
岳威
【期刊名称】《科学与财富》
【年(卷),期】2013(000)002
【摘要】科学发展之所以是我国国家发展理念,源自于其是我党执政理念的创新、发展理念的创新、文明理念的创新和和平理念的创新。

【总页数】2页(P258-258,305)
【作者】岳威
【作者单位】武警警官学院四川成都 61021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科学发展观是当前我国的国家发展理念
2.用科学发展观审视当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3.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求真务实精神抓好当前工作--国家安监局王显政局
长在全国安全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4.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破解当前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难题(下)——对双峰县国家税务局税务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5.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破解当前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难题——对双峰县国家税务局税务文化建
设的调查与思考(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发展观是当前我国的国家发展理念摘要:科学发展之所以是我国国家发展理念,源自于其是我党执政理念的创新、发展理念的创新、文明理念的创新和和平理念的创新。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理念创新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独立前赴后继。

从以魏源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始,经过“洋务运动”奋力学习西方技术,再至“戊戌变法”仿照西方政治制度,“辛亥革命”后逐渐建立新式政权,试图走资本主义道路。

这些举国之大行动其最终结果却事与愿违,南辕北辙,民族之振兴、国家之兴衰未有希冀,难见曙光。

直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民众建立起新的社会主义国家。

为尽快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为找到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付出了不懈努力。

这个过程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是这个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其顺应时代潮流的理论总括、立足中国现实发展的战略构想,已然成为中国发展的国家理念。

(一)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执政理念的创新执政理念,是一个执政党在全面认识执政地位和执政环境的基础上,围绕执政主旨、执政方式、执政使命、执政方略而形成的思想观念和指导原则。

它集中回答的是“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样执政”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执掌全国政权后,党的第一、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同志和邓小平同志,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确定了执政的大政方针,探索和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

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江泽民同志,在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完善了党执政的理论基础和法理基础,指导我们党完全实现了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开始了执政理念的创新。

坚持执政为民,坚持执政兴国,增强执政意识,改进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等等,已成为重要指导原则并贯彻在党的执政活动中,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在党的执政实践中,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最高标准。

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深刻反映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最具统摄性的执政理念。

党的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作为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方针,全面地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执政的思想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集中地把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我们党执政理论和执政实践的发展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二)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更是当今中国的主题。

它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安康,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执政地位和执政使命。

科学发展观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发展实际,汲取了当代世界的发展理念,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赋予发展思想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可以看到,发展理念更加深刻和系统,更加现代和清新。

在发展的理论链条上,科学发展是统领,人的全面发展是目的,又好又快发展是标尺,全面协调发展是途径,可持续发展是支撑。

在发展的实践要求上,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发展,是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的发展,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

在发展的价值取向上,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是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发展,是重视实现社会公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是既造福当代又造福后代的发展。

在发展的重大关系上,体现了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的统一,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跨越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中国和平发展与世界和平发展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靠发展来不断巩固和前进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执政地位、执政资源是靠发展来不断巩固和拓展的。

新的世纪,能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解决新问题、实现新发展,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是对我们党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重大考验。

在当前国际形势深刻变化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扩散和蔓延的情况下,我们要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断增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理念的创新,实现了对传统发展观的历史性超越,反映了对当代发展问题的独创性贡献,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思想的宝库增添了更为璀璨的明珠。

(三)科学发展观是文明理念的创新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坚持“两手抓”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思想。

这些都使文明理念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科学发展观在坚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过程中,总结当代中国和世界文明建设的经验教训,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概念,把文明理念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这是对建设生态文明的新的战略部署,标志着我们党在文明建设上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建设生态文明的提出,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体系。

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后,既有许多陶醉于对自然界胜利的喜悦,又有很多自然界对人类无情报复的痛苦。

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资源,爱护自然环境,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面临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任务极为艰巨。

建设生态文明是紧迫任务,更是刚性目标。

可以说,这个文明建设是其他四个文明建设的支撑,四个文明建设又是这个文明建设的保证。

它们相辅相成、相长相生,共同推动着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的提出,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能源资源保有量、生态环境承载量的制约越来越大,建设生态文明是别无选择,也是最好选择。

为此,党中央提出了许多重要举措和要求: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我国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

这些都必须贯彻落实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科学发展观关于文明理念的创新,扎根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深厚土壤,借鉴了发达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先进经验,为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理想社会建设的理论增添了更为绚丽的奇葩。

(四)科学发展观是和平理念的创新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这是邓小平同志作出的科学论断。

他还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

江泽民同志指出,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时代的潮流。

这些科学论断都为我国制定正确的国际和外交战略奠定了基础。

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生态文明,逻辑地要求和平发展、和睦相处、和谐世界。

这是一个反映时代潮流、凝结时代精神的伟大构想。

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平等互信,就是要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尊重主权,共享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包容互鉴,就是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性,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从中我们看出,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中国,决不会像一些发达国家那样通过武力扩张掠夺别国资源来实现现代化。

中国将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各地区广泛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既利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有利时机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努力争取互利共赢的结果。

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国主张并努力践行: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建立公平、有效的集体安全机制,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促进世界各国和睦相处;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经济全球化应该使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受益,特别要大力推动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使21世纪真正成为“人人享有发展的世纪”;坚持包容精神,加强对话交流,使不同文明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

科学发展观关于和平理念的创新,升华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追求和睦、崇尚和谐的历史价值,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人类的光明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世界人民向往永久和平增添了更为美好的华章。

作者简介:岳威,武警警官学院训练部教务处参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