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美国20世纪70年代滞胀的成因与对策
对美国20世纪70年代滞胀期财政、货币政策的思考
对美国20世纪70年代滞胀期财政、货币政策的思考许剑峰在宏观经济学中,滞胀特指为经济停滞、高失业以及高通胀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其中生产停滞是经济滞胀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美国经济上世纪70年代前后所经历的缓慢增长阶段被称为典型的滞胀阶段,其可细分为1968年中至1970年中,1973 年初至1975年初,1978 年底至1980 年底的三次滞胀期,尤其是70 年代后的两次,CPI增长达到10% 以上。
目前有很多专家学者已经列举了导致美国滞胀的因素,其中包括美国在上世纪60、70年代长期实施的扩张性财政及货币政策,越南战争导致美国预算支出大为增加,上世纪70年代初的美元危机,1973年的粮食危机及第一次石油危机,1978年的第二次石油危机等。
总体来说,造成美国70年代前后经济增长停滞的主要因素是之前支持美国经济增长的动力逐渐消失。
得益于二战期间积累起来的对固定资产、住宅建筑、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并在以原子能及电子信息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为先导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作用下,美国经济在战后至60年代初期得到快速增长,虽然在1949、1954、1958三年出现了GDP负增长,但其他年份的增速在美国战后均处于较高水平。
但支持经济增长的需求因素在进入60年代后逐步消失,第三次科技革命也开始进入末期,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新型材料、宇航工程、海洋工程、核能技术等尖端技术的应用为主要标志的新科技革命远未到应用的层面,而西德、日本的崛起也开始导致美国制造业竞争力开始下降,美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开始放缓。
为了应对60年代初出现的经济衰退及失业率上升,肯尼迪-约翰逊总统执行了积极的凯恩斯主义政策,包括减税、增加社会支出等,希望实现充分就业和更加迅速的经济增长目标。
在此同时爆发的越南战争也进一步增加了财政预算支出,因此在1962-1966年美国经济出现了由扩张性财政政策带动的经济增长。
从产能利用率这一指标观察,1962-1969年间,美国产能利用率长期高于平均水平的80.56,不仅幅度最高,而且历时最长。
70年代滞胀危机(转载)
70年代滞胀危机(转载)⼀、滞胀危机 1950-1973年是欧洲经济的黄⾦时代。
但是⼤约从1973年-1983年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以滞胀为特征的经济危机。
滞胀的含义是:经济低速增长及⾼失业率与通货膨胀并存发展、相互纠结的现象被称之为“滞胀”。
也可以简单地说就是⽣产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
说这是新现象是因为在通常的经济危机中,⽣产下降的同时,产品过剩,物价随之下降,银⾏信贷崩溃。
但是这⼀时期的危机是⽣产下降的同时,物价继续上涨。
过去解决危机的办法是⽤财政⾚字、⼤量发⾏货币的办法来提⾼物价,最终刺激⽣产来摆脱危机。
但是这个时候这种办法不⾏了。
因为⽣产停滞和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同时存在。
所以这是⼀个新现象。
危机的表现主要为以下⼏个⽅⾯:⼯业⽣产⼤幅度下降、股票下跌、失业率增⾼、物价上涨、货币危机。
造成滞胀的原因,主要是三条:第⼀,财政原因。
西欧国家的经济由于国有化,造成⽣产效率低,甚⾄严重亏损。
再加上福利国家开⽀使政府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
这是⽣产发展速度减慢,物价上涨的⼀个原因。
第⼆,⾼税。
因为财政⾚字加上⽣产发展速度减慢,政府的财政困难更加加剧,为了弥补财政⾚字,政府只能增税,这就形成了⾼税,但是⾼税可能在⼀时增加政府收⼊、弥补财政⾚字,但是⾼税使企业利润减少,个⼈收⼊也减少,⼜使物价进⼀步上扬,形成了恶性循环。
第三,这段时期内发⽣的两次⽯油危机加剧了经济危机。
西欧国家对⽯油的依赖要⽐美国严重得多,除英国外,西欧国家的⽯油的3/4需要进⼝,主要是中东国家。
⽯油涨价使西欧国家的⽣产成本⼀下⼦提⾼。
⽯油价格虽然是经济体制之外的因素,但是产⽣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经济调整 由于从80年代初期起,西⽅各国陆续采⽤新的经济政策,逐渐⾛出滞胀局⾯,经济从衰落⼜重新⾛向低速发展。
这时期解决滞胀这⼀经济危机的新现象的办法主要是以撒切尔夫⼈和⾥根为代表的货币紧缩政策。
他们采⽤的经济学理论主要取⾃针对凯恩斯主义的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
美国上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的成因分析及采取的措施
上世纪70年代是美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困难时期,经济危机的成因包括石油危机、通货膨胀、贸易逆差等问题。
为了应对危机,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改变货币政策、推动能源开发、加强贸易调整等。
首先,石油危机是1973年至1974年间美国经济危机的主要成因之一、由于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的支持,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限制了对西方国家的石油供应,导致石油价格急剧上涨。
这对于高度依赖石油的美国经济来说是一个重大冲击。
石油价格的暴涨导致了能源成本的急剧增加,许多公司遭受了巨大的压力,许多工人也失去了工作。
其次,通货膨胀也是经济危机的主要成因之一、20世纪70年代上半叶,美国经历了高通胀的时期。
原因之一是越南战争,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费用,大量增发货币导致货币供应过度扩张。
此外,石油价格上涨也增加了生产成本,进一步推动了物价的上涨。
高通胀削弱了消费者的购买力,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进一步恶化了经济状况。
贸易逆差也对美国经济形成了压力。
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贸易逆差急剧扩大,特别是与日本的贸易逆差大幅增加。
大量廉价日本进口商品对美国制造业造成冲击,导致大量工人失去工作。
贸易逆差加剧了经济危机,使得美国的贸易政策成为经济调整的重要课题。
为了应对上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改变了货币政策,通过提高利率来遏制通货膨胀。
这使得借贷成本增加,减少了消费和投资,但也成功地抑制了通胀。
其次,美国政府推动能源开发,鼓励国内能源的生产和使用。
这包括扩大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增加核能量的利用,以降低对进口能源的依赖。
此外,为了应对贸易逆差,美国政府加强了对进口商品的监管措施,并与日本等贸易伙伴进行了贸易谈判。
以上措施使得美国经济逐渐摆脱了上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
特别是货币政策的调整使得通货膨胀得到控制,经济逐渐稳定。
美国的能源开发也减少了对进口能源的依赖,提高了经济的韧性。
贸易政策的调整有效地降低了贸易逆差,保护了国内产业。
美国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的成因及走出滞胀的措施
美国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的成因及走出滞胀的措施一、1970-1982年美国“滞胀”成因1、科技发展正处低潮、出口贸易份额下降、实体经济缺乏增长点是根本原因。
在“滞胀”阶段,美国共经历了4 次经济危机(分别为1970 年11 月,1975 年3 月,1980 年7 月,1982 年11 月)。
这几次经济危机期间,在生产下降和失业率猛增的同时,物价不但没有下跌反而普遍大幅度上涨,成为高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和低经济增长并存的独特经济现象。
缺乏增长点的实体经济是“滞胀”的根本原因。
美国经济出现停滞始于1969 年,当时的通货膨胀率约在5%左右。
美国经济为什么会出现“停滞”?原因在于:其一,战争对美国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刺激正逐渐消失。
比如五、六十年代美国工业高涨,得益于世界大战积累起来的被抑制的对固定资产、住宅建筑、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以及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刺激。
这些因素在70 年代以后已经逐步消失。
其二、科技发展处于低潮。
20 世纪40 年代末,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率先掀起了以原子能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为先导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五、六十年代以来推动了美国工业的高速增长。
但经过了近20 年的科技高潮后,到70 年代初,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力已经明显减弱。
直至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基础上,全世界范围内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新型材料、宇航工程、海洋工程、核能技术等尖端技术的应用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革命的新科技革命才再掀高潮。
其三、美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出口贸易额开始下降。
自1960 年代开始,由于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发展,商品和生产要素国际间流动的限制大大减少,世界市场竞争加剧。
1947 美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的约三分之一,1948 年下降到23.5%,1960 年下降到18.2%,1970 年再降到15.5% 。
1美国从1971 年首次出现了13.03 亿美元的对外贸易逆差,此后,除了1973 、1975 年为小额顺差外,其余年份均为逆差。
20世纪70年代美国滞胀内因的新探究
第34卷第1期许昌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Vol.34No.1JOURNAL OF XUCHANG UNIVERSITY No.1,2015收稿日期:2014-09-28作者简介:张宏宇(1987—),男,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国经济史。
①参见张晓晶:《滞胀成因的重新审视与中国的滞胀风险》,《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7期。
②参见肖艳丽:《浅析滞胀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商场现代化》,2006年第2期。
20世纪70年代美国滞胀内因的新探究张宏宇(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烟台264025)摘要: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爆发的滞胀危机主要是由于长期执行扩张型财政政策导致的后果。
约翰逊政府时期减税、增加社会福利和对越战争同时进行,财政赤字迅速增加,导致经济发展停滞,通胀严重。
尼克松时代,为抑制通货膨胀,实行价格管制,暂时遏制了通货膨胀发展的趋势,但随着管制的放松,通胀率报复性回升。
而其滞胀内因也因此表现在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上,由于美联储没有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屈从于政治压力,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货币发行量,使美国的通货膨胀愈加严重。
关键词:滞胀;价格管制;美联储中图分类号:K712.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824(2015)01-0094-0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成为美国政府制订经济政策最主要的依据。
在经历了高度繁荣的黄金时代后,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出现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现象,由此形成的危机对美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因此,研究滞胀危机的成因是研究美国历史的关键节点。
尽管学术圈对于滞胀原因的分析已有相关的论述,如中科院研究员张晓晶认为导致滞胀的因素主要有负向总供给冲击、总需求影响以及实际工资刚性;①西南财经大学的肖艳丽则从经济周期的角度分析滞胀成因,②但多数仅从政府财政政策方面论述滞胀形成的内因,缺少对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分析。
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滞涨原因及分析
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滞涨原因及分析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时候,随着欧洲经济的复苏,欧共体的建立,日本经济的强劲发展,日益冲击着二战后美国保持的霸主地位,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同时,这些资本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先后出现了滞涨,严重地影响了这些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
在凯恩斯主义之后,西方主流的经济学派普遍认为,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是不可能并存的。
因为,通常下,通货膨胀可以使得就业率上升。
但是,上个世纪的一次经济危机中(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并存”这个事实,而使得该理论观点被否认。
西方经济学中政府政策有几个目标即:经济高增长、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
这个观点是凯恩斯提出来的,他认为增加货币供给--需求增加--经济增长--失业减少--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减少货币供给—需求减少—经济停滞—失业增加—物价下跌—通货紧缩。
即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不会同时存在,但在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增长停滞、失业增加、通货膨胀同时存在,凯恩斯主义因此受到了质疑。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出现滞涨呢?学术界众说纷纭,每个人对此都有不同的说法,对各个国家的具体原因也有不同的说法。
笔者综合了各方说法,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1历史原因: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人们的一片胜利声中拉下了帷幕,这次空前的世界大战给人类的历史上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亚洲和欧洲作为二战的主要战场,本土受到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战争结束后,这些国家纷纷面临了百废待兴和经济萧条,而美国则远离战场,保护了国内的工业设施,从而保证了战争结束后美国得以持续繁荣和成为超级大国。
1946年,丘吉尔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冷战正式开始,这个时期,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实行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采用了计划经济的经济模式,而以美国为主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则实行市场经济。
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美国实施了旨在振兴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对西欧给予经济援助,在东亚,美国也帮助日本走上了民主的社会道路,同时,借着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契机,日本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并进入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创造了罕见的“日本奇迹”。
70-80年代的美国滞涨历史
分类:经济70-80年代的美国滞涨历史美联储大规模的注资计划,失业率向双位数的进军,黄金,石油价格的上涨,人们开始怀疑是不是将进入滞涨的时代了?先不去讨论会不会,先看看我们的世界曾经经历过的滞涨的历史吧。
本文就 70 年代滞胀成因,滞胀对经济、股市的影响,如何走出滞胀等三方面进行分析。
以史为镜,给读者以启发。
滞胀的成因科技发展正处低潮、出口贸易份额下降、实体经济缺乏增长点是根本原因。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处于转型期的货币政策不但没有刺激经济增长,反而如“火上浇油”。
美元持续贬值、油价高企和粮食紧缺推动了本来就高企的通货膨胀。
滞胀的影响滞胀对私人投资造成了极为负面的影响,大量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经济增长停滞。
在整个滞胀期间美国股市经过了 6 轮调整,股市走熊先于经济衰退,而股市起稳也先于经济起稳。
在西方经济体遭遇滞胀的同时,美国信贷扩张反而促成了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及世界贸易的扩张。
走出滞胀经过里根政府的结构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美国于1983 年迎来经济增长高峰,此轮滞胀历时13 年。
经济学上的“滞胀”是指生产停滞、失业率增加和通货膨胀并存的经济现象。
生产停滞是经济滞胀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由美国学者D.格林沃尔主编的《现代经济词典》把停滞解释为:“实际产量或收入不变、下降或虽增长但大大慢于所能达到的增长速度”。
因此,滞胀时期的生产停滞并不是仅仅指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中危机阶段生产的下降和停滞,它是一种跨越经济周期长期存在的现象。
因此,上世纪1970 年到1982 年美国所经历的经济危机及经济缓慢增长阶段基本上属于“滞胀”阶段。
市场上普遍认为美国当时的滞胀以及此后爆发的经济危机主要是由能源价格上涨所致。
如今,石油价格又再度高企,“次贷”危机愈演愈烈。
美国是否又会重新回到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并存的两难境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本文就滞胀起因、滞胀对股市及全球经济的影响以及如何走出滞胀等话题展开讨论,希望能给读者以启发。
(完整word版)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要点
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摘要】: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了的严重通货膨胀,且其伴随着高失业率与低经济增长率,这使得凯恩斯主义受到怀疑。
同时这场长轮十几年的通胀也使美国经济受到了严重影响,石油危机更使得通货膨胀率一再走高。
最终美国政府改变政策,走出了这场危机。
关键词:通货膨胀凯恩斯主义石油价格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前言:关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定义, 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说法。
尽管众多的说法有一定的差别, 西方经济学界对通胀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货币派”,强调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认为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超过实际需要量时就发生了通货膨胀;另一类是“物价派”,侧重通货膨胀造成的结果, 认为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出现持续性的普遍上升的过程。
同理论一样,目前世界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实际操作的通货膨胀标准。
现实中, 对于价格总水平上升多少才算是通胀在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尺度。
这种判断差异主要取决于经济行为者和社会公众对通胀的敏感度。
20世纪初到20年代末,通胀一般被定义为因货币过度发行从而使单位货币购买力下跌和物价水平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
货币数量论此时在经济理论界影响很大, 通胀被视为一种货币现象。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国政府普遍超量发行货币以弥补赤字和筹措军费的措施导致了各国物价水平剧烈上涨, 这一现实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观点。
此时判定通胀发生标准的主要是双因素论, 即从原因和表现形式两个方面来判定通胀是否存在,强调货币供给量相对于货币需求过多,以及由此带来的物价水平持续较大幅度的上升, 是衡量通胀是否发生的两个依据。
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凯恩斯主义盛行,传统货币数量论受到批判。
他认为经济未达到充分就业水平之前, 货币数量增加至多只会引发半通胀。
只有在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之后, 货币数量论才是适用的。
在这个阶段, 大部分西方经济学都把通胀直接定义为物价水平的全面上涨过程, 先后提出了需求拉上型的通胀、成本推进型的通胀、结构型的通胀理论。
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历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通货膨胀期之一。
通货膨胀是一种病态的货币现象,它会导致物价水平不断上升,购买力不断下降,从而使经济体系出现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分析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一、通货膨胀的原因1.1971年布瑞顿森林体系崩溃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放弃布瑞顿森林体系,并且取消了黄金兑换美元的政策。
这一举动导致美国的货币大量流入国际市场,加剧了通货膨胀的程度。
2.全球石油价格飙升1973年,阿拉伯国家联合组织对美国等西方国家宣布石油禁运,导致全球原油价格飙升。
美国因为依赖进口石油,因此也受到了重创。
高昂的石油价格导致成本上升,物价水平也随之上涨。
3.政府财政政策美国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采取了一系列财政政策,如扩大政府开支、削减税收等措施,以刺激经济增长。
但这些政策导致了财政赤字的出现,加重了通货膨胀的程度。
4.工会力量增强20世纪70年代,美国工会力量的增强使得劳资谈判中工会的要求有较大的发言权,因此工人的工资也随之上涨。
这也起到了推动物价上涨的作用。
1.购买力下降由于物价上涨,消费者的购买力也下降。
这使得人们的消费需求减弱,购买欲望降低,对经济发展不利。
2.生产成本上升成本上涨导致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降低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同时,高昂的生产成本还会抑制企业的扩张和投资。
3.通货膨胀预期高通货膨胀使得市场上出现通货膨胀预期,这会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现象。
因为人们预期物价还会上涨,就会进行消费存货,催生通货膨胀。
4.资源分配失衡通货膨胀会导致资源分配的失衡,因为价格过高的产品和服务会得到更多的资源分配,这会导致其他的领域得不到足够的资源支持,妨碍了经济的均衡发展。
总之,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通货膨胀是由多个因素共同引起的,同时它也给美国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通货膨胀的教训是,货币政策必须稳健,财政政策也必须谨慎,避免通货膨胀现象再次发生。
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历了一场严重的通货膨胀,这对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导致这一通货膨胀的原因,并分析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一、原因1. 石油危机: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中东地区石油供应中断、价格激增,导致全球石油市场剧烈动荡。
美国作为主要石油消费国,受到石油危机的严重冲击。
石油价格上涨导致生产成本上升,进而推高了物价水平。
2. 政府开支增加:美国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加大了对社会福利项目和国防开支的支出,同时还推出一系列减税政策,旨在刺激经济增长。
然而,这种增加的开支超过了实际税收收入,进一步加剧了通胀压力。
3. 劳动力成本上升:在这一时期,美国工会势力强大,经常组织罢工活动,要求提高工资和福利待遇。
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增加,进而推高了产品价格。
4. 货币政策宽松: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在70年代采取了一系列宽松的货币政策,包括降低利率和增加货币供应量。
尽管这些政策起初促进了经济活动,但也助长了通货膨胀。
二、影响1. 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消费者购买力下降。
由于物价飞涨,人们购买生活必需品和可支配消费品的成本大幅上升,给普通家庭带来经济压力。
2. 经济增长放缓: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负面影响。
高通胀使企业难以预测和规划,降低了商业信心。
此外,通货膨胀还促使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抑制了投资和消费需求,因此导致经济增长放缓。
3. 资产价格波动:通货膨胀对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造成了波动。
短期内,通胀预期增加,会推高实际利率和债券收益率,导致股票和债券价格下跌。
长期来看,通货膨胀还会推高房地产价格,给购房者和房地产市场带来影响。
4. 社会不稳定:通货膨胀对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物价的上涨加剧了社会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加剧了社会不平等现象。
高通胀还引发了劳资矛盾,工会频繁举行罢工活动,导致社会动荡。
结论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包括石油危机、政府开支增加、劳动力成本上升和货币政策宽松。
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历了一场严重的通货膨胀。
这场通货膨胀对于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以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首先,为了理解20世纪70年代的通货膨胀,我们需要关注当时全球经济的背景。
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经济正面临着多个挑战,包括石油危机、越南战争以及国际金融体系的不稳定。
这些因素对美国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
首先,石油危机是70年代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1973年,由于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的侵略行为,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对西方国家实施了石油禁运。
这导致油价大幅上涨,美国作为一个高度依赖石油的国家,能源成本急剧上升,进而推高了物价。
其次,越南战争对美国经济造成了巨大负担。
越战持续了20年,期间美国政府为了战争开支不断增加国内支出和借贷,导致经济出现了通货膨胀。
战争的消耗使得美元供给大幅增加,货币贬值,从而降低了美元的购买力。
此外,国际金融体系的不稳定也是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导致美元与黄金的兑换关系终止,国际汇率体系开始浮动。
这使得美元失去了稳定性,导致进口物价上涨,加剧了通货膨胀的程度。
20世纪70年代的通货膨胀给美国经济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首先,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消费者购买力下降。
这意味着人们需要花费更多的钱购买相同的商品和服务,对家庭和个人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负担。
其次,通货膨胀对投资者和企业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由于物价上涨,企业往往需要支付更高的成本,这会削弱其竞争力。
投资者对于未来物价的不确定性也会抑制投资活动,进一步拖累经济增长。
此外,通货膨胀还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产生了挑战。
政府采取的各种应对措施,如提高利率以控制通胀、削减财政支出,这些措施对经济增长和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
此外,通货膨胀还会导致工资上涨,加大劳工成本,从而对企业和就业市场产生负面影响。
总结起来,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石油危机、越南战争以及国际金融体系的不稳定。
反思美国20世纪70年代滞胀的成因与对策
反思美国20世纪70年代滞胀的成因与对策所谓“滞胀”(stagflation)是停滞膨胀的简称,由经济停滞(stagnation)和通货膨胀(inf1ation)两个单词拼接而成,用以描述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同进并存的新现象。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国家的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通常是在经济周期的两个不同阶段交替地出现的:经济停滞往往出现在萧条阶段,通货膨胀则往往出现在繁荣时期。
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期,却出现了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两难现象。
“医治一种疾病成为加重另一种疾病的手段。
”一、美国当年是如何陷入“滞胀”困境的在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一样,经济虽有起伏,但由于采用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用财政支出和货币扩张来缓解衰退,经济的起伏要比战前平稳得多: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4.6%,生产率年平均增长3.2%;就业情况大为改善(其中,50年代的平均失业率为4.5%,60年代为4.7%);消费物价指数的年平均上涨率仅为2.5%。
以致于有人将这一时期称之为美国经济的“黄金时代”。
20世纪60年代,美国第36届总统约翰逊提出了建设“伟大社会”(Great Society)的内政纲领,其核心是保障民权,向贫困宣战。
它向美国人民许诺了宏伟的目标——即通过社会变革,可以消灭贫困,实现种族平等。
它扩大了政府,尤其是联邦政府对社会福利所承担的责任,其福利范围和对象比原先更广泛,主要表现在有关就业、医疗、教育、生活和住房、城市发展等一系列法律的颁布、机制的设置和政策的实施上。
当时美国经济周期正处于景气扩张阶段,联邦的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然而州和地方政府却面临着技术和财源的不足,于是约翰逊决定通过授权计划的方式将联邦资源输送到州和地方政府。
由于美国人民对肯尼迪总统英年早逝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同情心,美国政府和国会达成了罕见的高度一致,一系列相关法案被迅速通过。
70年代滞涨
量过大,被认为是推高通货膨胀的因素之一。
银行信贷业务扩张也对通货膨胀的产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能源和食品价格上涨使通货膨胀直接上升至两位数
世人常常把上世纪 70 年代的经济“滞胀”归因为石油价格上涨。我们的研究也发现,石油价格大幅上涨与其后的经济衰退的确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一次石油危机发生于 1973-1974 年。十月战争爆发,欧佩克为制裁西方,联手削减石油出口量。国际油价从每桶3 美元涨到12 美元。而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开始衰退。从1973 年到1975 年美国实际GDP 增长下降了0.7%。第二次石油危机发生于 1979-1980 年。伊朗爆发
为了弥补财政赤字,美国政府还发行了大量的国债。1970 年国债额为370 亿美元,1975 年国债额为5332 亿美元,1980 年国债发行额达到9077 亿
美元。人均负担的国债额从1960 年的1572 美元增加到1980 年的3985 亿美元。联邦政府每年为国债付出的利息也从 1960 年的92 亿美元增加到1980 年的749 亿美元;利息约占每年联邦支出的10%左右。
时达10.8%。此外,固定资产投资大幅下降、物价严重上涨都严重影响了美国经济发展。“滞胀”阶段是美国“二战”结束后最为艰难的一个阶段。从 1969 年12 月爆发经济危机,到1982 年12 月经济复苏为止,美国约有13 年的时间停留在滞胀的阴影下。平均每3 年多就有一次衰退,实际GDP 平均增长速度只有2.9%,而其它时期的经济增幅平均为3.87%至5.69%。与此同时通货膨胀率前所未有地高涨,年平均通货膨胀率达到10.46%,而美国战后各经济阶段的平均通货膨胀率为2.33%至3.54%。
美国上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的成因分析及采取的措施
美国上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的成因分析及采取的措施本文为您分析,美国上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的成因及采取的措施,美国政府为了扭转70年代经济滞涨采取了哪些措施?一、1970-1982年美国“滞胀”成因1、科技发展正处低潮、出口贸易份额下降、实体经济缺乏增长点是根本原因。
在“滞胀”阶段,美国共经历了4 次经济危机(分别为1970 年11 月,1975 年3 月,1980 年7 月,1982 年11 月)。
这几次经济危机期间,在生产下降和失业率猛增的同时,物价不但没有下跌反而普遍大幅度上涨,成为高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和低经济增长并存的独特经济现象。
缺乏增长点的实体经济是“滞胀”的根本原因。
美国经济出现停滞始于1969 年,当时的通货膨胀率约在5%左右。
美国经济为什么会出现“停滞”?原因在于:其一,战争对美国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刺激正逐渐消失。
比如五、六十年代美国工业高涨,得益于世界大战积累起来的被抑制的对固定资产、住宅建筑、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以及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刺激。
这些因素在70 年代以后已经逐步消失。
其二、科技发展处于低潮。
20 世纪40 年代末,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率先掀起了以原子能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为先导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五、六十年代以来推动了美国工业的高速增长。
但经过了近20 年的科技高潮后,到70 年代初,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力已经明显减弱。
直至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基础上,全世界范围内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新型材料、宇航工程、海洋工程、核能技术等尖端技术的应用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革命的新科技革命才再掀高潮。
其三、美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出口贸易额开始下降。
自1960 年代开始,由于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发展,商品和生产要素国际间流动的限制大大减少,世界市场竞争加剧。
1947 美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的约三分之一,1948 年下降到23.5%,1960 年下降到18.2%,1970 年再降到15.5% 。
1973年--1975年美国滞胀危机成因分析
1973-1975年美国滞胀危机的原因分析首先,危机前的美国经济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经历了所谓的黄金时代。
凯恩斯主义者管理社会总需求的政策导致了政府采购的不断增加。
此外,二战时期受到抑制的消费需求已经得到释放,需求的扩大和投资的增长相互促进。
美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周期。
19世纪中后期以来,美国经济历经波折,但总体趋势仍在上升。
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让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黯然失色,而凯恩斯主义却备受青睐。
罗斯福新政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凯恩斯主义反危机措施的有效性。
大萧条也催生了宏观经济学这一学科,转移支付、赤字经济、需求管理等宏观经济管理工具作为个人资本越来越被普通大众所熟悉。
然而,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危机给凯恩斯主义政治家、经济学家甚至普通大众以沉重打击,美国经济陷入了大萧条以来最危险的境地。
“当时‘发达市场经济’的工业生产在短短一年内暴跌了10%,而国际贸易下降了13%。
”①就美国而言,“到1974年,通货膨胀率达到11%……1975年,失业率在几个月内达到9%,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最高水平。
”②通货膨胀和失业是公众最不能接受的两种经济变化,但在70年代的美国却同时出现。
一些学者甚至认为,包括隐性失业在内的调整后失业率将达到25%。
③一切都不是凭空出现的。
区别只在于我们是否在事情发生前意识到了征兆。
同样,探究滞胀危机的原因,首先要探究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第二,滞胀的形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不稳定性加剧,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逐渐失去了世界经济霸权的优势。
滞胀一词最早由美国新古典综合学派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于1976年提出,用来解释经济停滞、失业增加、通货膨胀率上升的经济现象。
正是在1957-1958年,美国经济的价格在危机中显著上升。
在1969-1970年的经济危机中,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出现的频率在增加。
1973年至1975年的滞胀危机是最典型的一次。
20世纪70年代美国滞胀内因的新探究
20世纪70年代美国滞胀内因的新探究
张宏宇
【期刊名称】《许昌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034)001
【摘要】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爆发的滞胀危机主要是由于长期执行扩张型财政政策导致的后果.约翰逊政府时期减税、增加社会福利和对越战争同时进行,财政赤字迅速增加,导致经济发展停滞,通胀严重.尼克松时代,为抑制通货膨胀,实行价格管制,暂时遏制了通货膨胀发展的趋势,但随着管制的放松,通胀率报复性回升.而其滞胀内因也因此表现在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上,由于美联储没有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屈从于政治压力,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货币发行量,使美国的通货膨胀愈加严重.
【总页数】5页(P94-98)
【作者】张宏宇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烟台264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712.54
【相关文献】
1.美国宪法解释的新转向——非原旨主义方法探究 [J], 崔雪丽
2.美国20世纪70年代"性电影"泛滥的原因探究 [J], 陈维虎
3.探究新流行语在美国动画译制片中的使用及其原则——以《里约大冒险》为例[J], 王保令;闫檬
4.我国酒店星级评级系统探究——基于美国、英国酒店评级系统对比分新 [J], 崔
雨
5.美国新黑色电影艺术风格探究 [J], 李砚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世纪70年代美国滞涨危机与西方经济学流派
20世纪70年代美国滞涨危机与西方经济学流派摘要:二战之后直到美国经济大萧条结束,罗斯福新政取得成功,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思想风靡全国。
但是在70年代之后,由于科技发展的低潮,美元贬值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等原因,导致了美国出现了经济停滞与高通货膨胀,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也就是“滞涨”。
自此,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思想失灵,美国将如何走出滞涨,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和动力,本文将简要予以讲述。
关键字:滞涨,凯恩斯主义,供给学派,货币学派一、凯恩斯主义与70~80年代美国滞涨在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爆发于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总统实施的“新政”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也为之后美国“滞涨”的出现埋下了伏笔,以致于在本文当中,也不可回避的要简要提到这段历史。
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经济危机,胡佛总统应对不当,罗斯福总统上台党政,实行新政,顺利的带领着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的道路,重新焕发了资本主义的活力,美国经济得以回升,失业率下降,同时,最重要的是奉行了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使得西欧的许多遭受到经济危机波及的国家开始奉行凯恩斯主义,自此,凯恩斯主义思想风靡西方国家。
凯恩斯的宏观财政理论认为,政府进行宏观干预,用财政政策来刺激有效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
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凯恩斯提出实施财政政策更为有效,其中最主要,和本文联系最紧密的就是凯恩斯的财政支出政策。
凯恩斯的财政支出政策,也称赤字财政政策,主张宏观经济政策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充分就业,在此目标下,政府增加公共投资,甚至出现财政赤字也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凯恩斯主张实行财政赤字政策,并通过发行一定数量的货币来弥补财政赤字,实行温和的通货膨胀。
在当时的美国,凯恩斯的宏观财政政策的提出,是基于经济萧条的现实经过深思熟虑的,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因此在西方经济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罗斯福的“新政”取得显著的效果,与凯恩斯的思想不谋而合,遭受经济危机的各国政府也纷纷实行凯恩斯的宏观理论。
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滞涨原因及分析
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滞涨原因及分析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时候,随着欧洲经济的复苏,欧共体的建立,日本经济的强劲发展,日益冲击着二战后美国保持的霸主地位,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同时,这些资本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先后出现了滞涨,严重地影响了这些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
在凯恩斯主义之后,西方主流的经济学派普遍认为,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是不可能并存的。
因为,通常下,通货膨胀可以使得就业率上升。
但是,上个世纪的一次经济危机中(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并存”这个事实,而使得该理论观点被否认。
西方经济学中政府政策有几个目标即:经济高增长、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
这个观点是凯恩斯提出来的,他认为增加货币供给--需求增加--经济增长--失业减少--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减少货币供给—需求减少—经济停滞—失业增加—物价下跌—通货紧缩。
即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不会同时存在,但在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增长停滞、失业增加、通货膨胀同时存在,凯恩斯主义因此受到了质疑。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出现滞涨呢?学术界众说纷纭,每个人对此都有不同的说法,对各个国家的具体原因也有不同的说法。
笔者综合了各方说法,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1历史原因: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人们的一片胜利声中拉下了帷幕,这次空前的世界大战给人类的历史上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亚洲和欧洲作为二战的主要战场,本土受到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战争结束后,这些国家纷纷面临了百废待兴和经济萧条,而美国则远离战场,保护了国内的工业设施,从而保证了战争结束后美国得以持续繁荣和成为超级大国。
1946年,丘吉尔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冷战正式开始,这个时期,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实行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采用了计划经济的经济模式,而以美国为主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则实行市场经济。
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美国实施了旨在振兴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对西欧给予经济援助,在东亚,美国也帮助日本走上了民主的社会道路,同时,借着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契机,日本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并进入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创造了罕见的“日本奇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思美国20世纪70年代滞胀的成因与对策
所谓“滞胀”(stagflation)是停滞膨胀的简称,由经济停滞(stagnation)和通货膨胀(inf1ation)两个单词拼接而成,用以描述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同进并存的新现象。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国家的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通常是在经济周期的两个不同阶段交替地出现的:经济停滞往往出现在萧条阶段,通货膨胀则往往出现在繁荣时期。
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期,却出现了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两难现象。
“医治一种疾病成为加重另一种疾病的手段。
”
一、美国当年是如何陷入“滞胀”困境的
在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一样,经济虽有起伏,但由于采用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用财政支出和货币扩张来缓解衰退,经济的起伏要比战前平稳得多: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4.6%,生产率年平均增长3.2%;就业情况大为改善(其中,50年代的平均失业率为4.5%,60年代为4.7%);消费物价指数的年平均上涨率仅为2.5%。
以致于有人将这一时期称之为美国经济的“黄金时代”。
20世纪60年代,美国第36届总统约翰逊提出了建设“伟大社会”(Great Society)的内政纲领,其核心是保障民权,向
贫困宣战。
它向美国人民许诺了宏伟的目标——即通过社会变革,可以消灭贫困,实现种族平等。
它扩大了政府,尤其是联邦政府对社会福利所承担的责任,其福利范围和对象比原先更广泛,主要表现在有关就业、医疗、教育、生活和住房、城市发展等一系列法律的颁布、机制的设置和政策的实施上。
当时美国经济周期正处于景气扩张阶段,联邦的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然而州和地方政府却面临着技术和财源的不足,于是约翰逊决定通过授权计划的方式将联邦资源输送到州和地方政府。
由于美国人民对肯尼迪总统英年早逝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同情心,美国政府和国会达成了罕见的高度一致,一系列相关法案被迅速通过。
在约翰逊时期,美国共制订和实施了近500项计划,用于增加社会福利开支。
然而,就是在这种繁荣景象的下面,美国的国力却在悄悄地衰落。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效率的恶化:生产率由上升转为下降。
与此同时,工资福利水平却在不断提高,以致于1968年单位劳动成本上升4%,1969~1970年上升6%,1970年后工资上升幅度超过了劳动生产率增长。
同时,因越南战争升级和“伟大社会”建设导致社会开支猛增,使得政府的财政赤字于1968年曾创记录地达到252亿美元,而到1971年6月底美国的财政年度结束时,仍高达232亿美元。
1969~1970年经济危机以后,美国政府于1970年采取了扩张性的
宏观政策以刺激经济回升。
1971年经济虽已复苏,但是失业率仍然高达6%,通货膨胀率也达到了4.5%。
由于美国国内经济状况不断恶化,美元的地位也开始动摇。
二战结束时,美国曾是最富有的国家,拥有占当时世界总量80%以上的黄金储备,因而能够确立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的固定汇率制度。
在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安排下,美元成为一种“硬通货”在全世界流通。
但是到了60年代,随着美国产品竞争力的下降和德、日等国的重新崛起,美国贸易顺差不断减少。
到1971年5月贸易顺差消失,出现了自1893年以来的第一次贸易逆差,以后赤字不断扩大。
美国的黄金储备也不断下降。
大量流入欧洲的美元开始贬值,成为不受欢迎的货币。
美国政府再也无力支持美元/黄金的固定汇率。
在这种情况下,尼克松政府一度采取了“双刃剑”政策:一方面,由联邦储备委员会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以此来刺激经济、减少失业。
另一方面,尼克松总统于1971年8月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宣布了他的“新经济政策”第一阶段:实行为期3个月的工资物价管制和停止用黄金兑付美元。
这个被称之为“尼克松冲击”的举动使得一向生活在自由市场经济中的美国国民深感震惊;同时也使战后初期建立的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倾刻瓦解,使西方经济失去了稳定的国际经济环境。
1971年10月,尼克松再次向全国发表讲话,开始了“新经
济政策”的第二阶段。
这一次,反对的意见开始强烈起来。
而且人们很快就发现,为实施工资、价格管制而成立的工资委员会和物价委员会实际上根本不起作用。
因担心工会可能从监督机构中撤出代表,工资委员会一再作出让步:先是宣布认可延期未加的工资增长,并确定每年工资增加的标准线为5.5%,后又同意煤矿工人增加工资15%。
物价委员会也起不了什么作用。
一开始,它就批准了两家钢铁公司生产的白铁皮提价。
在不到3周的时间,全国1500家最大的公司中有1/3提出了提价申请,而被批准与被否决的比例竟达20:1。
结果,1972年物价在管制的条件下仍然上涨3.2%,失业率也保持在5%的水平上。
1973年春,尼克松因食品价格猛涨和“水门事件”的困扰,于6月间不顾一切地再次实施价格冻结。
结果是灾难性的:市场上见不到牛肉的踪影,食品货架上空空如也。
美国人第一次在和平时期遇到了短缺。
此次冻结实施仅一个月便开始解冻。
这时,美国政府转而采取财政金融双紧政策来控制物价。
虽然如此,1973年第三季度至1974年第三季度,粮食、石油、鱼粉等必需品价格还是猛涨。
时逢石油危机,于是石油价格从3美元一桶上升为12美元一桶,整整涨了4倍,1974年4月30日工资物价管制到期自动取消,加上美元贬值等因素,物价扶摇直上,达到了1974年全年上涨12%的历史最高记录。
到1974年8月福特就任美国总统时,“滞胀”的局面已经形成。
福特总统上台初期宣布通货膨胀为美国的头号大敌。
在当时,福特及其经济官员都没有预料到失业率会在9个月内上升到9%,并成为1975年的特大新闻。
1974~1975年的经济衰退使福特政府改变了初衷。
在国会的压力下,美联储于1975年初开始放松银根。
直到福特卸任为止,美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一直时紧时松,疲于应付,而经济却一直呈现出高失业、高通胀的“双高”特征。
为了降低失业率,卡特政府在1977年执政后开始实行刺激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1977~1979年3年间M1的增长创战后最高记录。
这导致1979年第四季度通货膨胀率上升至12.7%。
1976年第四季度到1979年第四季度,在黄金价格和石油价格都迅猛上升的同时,美元不断贬值;生产率由提高3.1%转为下降2.1%。
GNP增长率从4.9%降为1.0%,失业率却一直在6~8%之间居高不下。
这样,公众对民主党政府及美联储的宏观经济政策失去信心。
这导致了共和党政府的上台,将宏观经济政策重新制定以及对社会福利政策和政府管制政策进行“逆向改革”。
不仅是美国,整个西方世界均于70年代初开始陷入了“滞胀”的泥潭。
西方七个主要发达国家的GNP平均年增长率为2.4%,失业率为5.3%,消费物价指数年增长率为9.4%。
而在此之前的1968~1972年,该七国的平均增长率为4.3%,
平均失业率为3.2%,物价平均上涨率为4.8%。
图表1 西方发达国家“滞胀”发生时的经济概况项目
期间(年)
年均生产率增长
消费品价格提高
失业率
美国
1963-1973
1974-1979
1.9
0.1
3.6
8.6
4.5
6.7
英国
1963-1973
3.0
0.8
5.3
15.7
3.0
5.3
法国
1963-1973 1974-1979 4.6
2.7
4.7
10.7
2.0
4.5
原联邦德国1963-1973
4.6
2.9
3.6
4.7
0.8
3.2
意大利1963-1973 1974-1979 5.4
1.4
4.0
16.1
5.2
6.6
日本1963-1973
8.7
3.3
6.2
10.2
1.2
1.9
加拿大1963-1973 1974-1979 2.4
0.1
4.6
9.2
4.8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