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出理论与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财政支出理论与内容
一、分类
1.按经济性质
①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或劳务的活动。(投入回报)
范围:购买日常政务活动和投资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
②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投入无回报)
范围:政府部门用于补贴、债务利息、失业救济金、养老保险、财政补贴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等方面的支出。
2.按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
①补偿性支出:用于补偿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方面的支出。(以前计划时期用)
范围:目前只剩下企业挖潜改造支出
②消费性支出:财政用于社会共同消费方面的支出。(没有形成资产)
范围: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行政管理费、国防费等项支出。
③积累性支出:财政直接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及国家物资储备的支出。(形成资产)
范围:基本建设支出(非生产性基本建设支出、生产性基本建设支出)、国家物资储备支出、生产性支农支出/(流动资金支出)。
3.按目的性
①预防性支出:用于维持社会秩序和保卫国家安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生活稳定等方面的支出。
范围:国防、司法、公安与政府行政部门的支出
②创造性支出:用于改善人民生活,使社会秩序更为良好,经济更为发展的支出。
范围:基本建设投资、文教、卫生和社会福利等项支出。
4.按政府对财政支出的控制能力
①不可控制性支出:根据现行法律、法规所必须进行的支出,刚性很强的支出。
范围:A国家法律已规定的个人享受的最低收入保障和社会保障:失业救济、养老金、食品补贴、职工生活补贴B政府遗留义务和以前年度设置的固定支出项目:债务利息支出、对地方政府的补贴
②可控制性支出:不受法律和契约的约束,由政府部门根据需要决定,即弹性较大的支出。
范围:经济建设支出/国家物资储备支出/(流动资金支出)
5.按受益范围
①一般利益支出:全体社会成员均可享受其所提供的利益的支出。
范围:国防支出、司法支出、行政管理支出等。
②特殊利益支出:对社会中某些特定居民或企业给予特殊利益的支出。
范围:教育支出、医疗卫生支出、企业补贴支出、债务利息支出。
二、经济影响
1.购买性支出对经济的影响
①对流通领域的影响
A社会总需求是由个人与经济组织的消费需求,个人与经济组织的投资需求和政府的消费性需求所构成的。
B个人的消费需求在社会总需求中占主要地位。
②对生产领域的影响
A政府购买性支出的增加,增加社会总需求—价格上升—企业利润率提高—企业扩大生产—所需生产资料增多—社会生产的膨胀—增加国民收入—形成经济繁荣的局面。
B政府购买性支出的减少,减少社会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形成经济萎缩的局面。
③对分配领域的影响
A购买性支出的总额不变,结构改变,将影响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状况。
B购买性支出在总额改变,结构不变。
a购买性支出普遍增加时:社会生产增长——国民收入增加——资本的利润率和劳动力的工资都会有所提高。
b购买性支出普遍减少时:社会生产萎缩——国民收入减少——资本的利润率和劳动力的工资都会有所下降。
2.转移性支出的经济影响
①对流通领域的影响
政府的转移性支出的部分会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社会消费支出和企业投资支出(非政府部门)。
②对生产领域的影响
A对象是个人或家庭(居民生活补贴)—对其生产的影响就是间接的;
B对象是企业(如企业亏损补贴)—对其生产的影响就是直接的。
③对分配领域的影响(可能改变初次分配中形成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A以个人或家庭为对象的转移性支出,将使高收入阶层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低收入阶层的居民手中;
B以企业为对象的转移性支出,将会导致国民收入在纳税企业与居民和获得补贴的企业之间的转移。
三、规模
1.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指标(规模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常用相对量=财政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
①我国过去使用的衡量指标: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更能反映真实)
我国目前使用的衡量指标:财政支出占国民收入(物质)的比重,
②指标分母:我国用国民收入,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多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非物质及国外收入、折旧)。
国民生产总值更科学的原因:
A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忽略第三产业的产值无法反映国民经济的全貌。
B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应将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统计在内。
C随着技术水平不断发展,很难扣除折旧。
2.财政支出的增长趋势(从绝对量上还是从相对量,世界各国都呈上升的趋势)解释:
①瓦格纳的“政府活动扩张法则”。
现代工业的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的要求,社会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增长,因"政府职能不断扩大以及政府活动持续增加"导致公共支出增长。
②皮考克和魏斯曼的“公共收入增长导致论”。
公共支出的增长只是由于公共收入增长而造成的,公共收入和公共支出总是同步增长的。公共支出增长的因素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种。
A内在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的增加,政府所征得的税收收入必然呈不断增长的趋势,支出随之上升。B外在因素:财政收入因动荡原因增加后,很难再降低。公共支出和公共收入总是同步增加的。
③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
A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投资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高比重。公共部门须为经济发展提供必需的社会基础设施。B经济发展的中期阶段: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C经济发展的成熟阶段:公共支出逐步转向教育、保健和社会福利为主的支出结构。使得公共支出增长速度加快,3.中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分析
从1978年至1996年,我国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都呈下降趋势。原因:A政策性调整:财政在政策上“放权让利,政企分开”
B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应该上缴的财政收入不能及时、足额缴入国库
C管理体制上的原因:相当一部分资金以预算外形式管理分配
D统计原因(统计口径变化)
四、效益分析(所费越少,所得越多,则效益越高)
1.意义:财政支出必须讲求效益,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经济资源的有限性。
2.特点
①计算所费与所得的范围不同。
财政支出效益分析:计算所费与所得的范围较宽。(直接的、有形的,且分析间接的、无形的)
②衡量效益的标准不同。
微观经济组织分析:标准就是单纯的经济效益。(明确易把握)
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重的效益标准。
③择优的标准不同。
微观经济组织:自身直接所费最少、所得最多的支出方案即为最优。
财政分配所追求的是整个社会的最大效益。
3.方法
①“成本—效益”分析法——选择不同方案
A基本原理:计算成本-效益比率(强调经济效益最大化)
B适用领域:适用于直接经济效益的支出项目,特别适用于投资性支出项目:基本建设投资支出。
C分析难点:在于直接成本与效益之外的其他成本与效益的测算上。
a实际成本、效益与金融成本、效益(该项目建设使得其他方面受影响如西部修路,使得西部水果能运到东部);
b直接成本、效益与间接成本、效益;
c有形成本、效益与无形成本、效益;
d内部成本、效益与外部成本、效益;
e中间成本、效益与最终成本、效益等因素。
D方法评价:分析过程的复杂性、多面性,实际运用难度较大,对人员的素质、技术装备水平较严格。
②最低费用选择法——选择不同方案(美国,对①的补充)
A适用领域:适用于军事、政治、行政、国防、文化、卫生
B含义:只计算有形成本,不用货币计算支出的社会效益,以成本最低(最少的费用)为择优的标准。
③“公共劳务”收费法——选定方案后,对方案定价
A含义:公共劳务:国防建设、行政工作,道路建设维护、城市供水与排水工作、住宅供应与公园的建设与维护。公共劳务收费法:通过制定和调整公共劳务的价格或收费标准,改进公共劳务的使用状况,提高财政支出效益
B适用范围: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但经济效益难以直接衡量,而产品可以全部或部分进入市场的支出项目(如教育、交通)
C内容(定价政策):
a免费和低价政策:普遍使用,但居民尚未觉悟,获得极大的社会效益。强制进行义务教育、强制注射疫苗。
b平价政策,适用于不鼓励不限制,可以用收取的费用弥补人力、物力耗费。公路、公园、铁路、医疗。
c高价政策,适用于从全社会利益来看必须限制使用的,限制目的,提供收入。停车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