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几处失误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几处失误

罗贯中笔下,诸葛亮是治戎与奇谋兼长,理民之才与为将之谋皆优的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是人民意中的英雄人物,是忠贞和聪慧的化身。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诸葛亮的智谋战略上亦有缺乏之处,在培育后继人才上和用人方面呈现了严重失误,受其历史的局限性,从而使其更契合客观理想,使其血肉更丰厚,更真实可信。下面从两个方面,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几处失误之处,作粗浅的讨论。

一、战略和诚信上的失误

诸葛亮出山后,以己聪慧树立起本人在刘氏集团中的威信。之后又孤胆赴江东,笔战群儒、理导孙权、智激周瑜,完成了联吴抗曹的战略。赤壁之战,写下了战争史上辉煌的一页,刘备也因此分享了三分之势。在这场战争中,真正的指挥、导演、主角都是他——孔明。也是展现他政治胆略和杰出聪慧最精彩的章节。其后的入蜀、平蛮、伐魏六出祁山等一系列的描写,不过是继续完成和不时饱满的过程。

就其对手而言,曹操、周瑜、司马懿等皆是旷世奇才、高明之士,但是诸葛亮比他们技高一筹,并最终打败了他们,其谋略单就智算华容道的小插曲“实而实之”令操走投无路,便足见一斑。诸葛亮虽胡言乱语,但他是人,万无一失是不可能的,他也有困境之时。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一)战略上的失误

能够这样说,事之成败,全视首领人物的才能如何而定。作为战略家、丞相的诸葛亮来讲,他的战略有两方面的失误,也正是这二方面使“出师未捷身先死”留下了终生的遗憾,过早地走上了沦亡之路。

首先,他在把握方向、驾驭全局的统揽才能上仍有欠缺。如前面提及的“刘备伐吴”“荆州主将任命” 问题上,诸葛亮就遭到忠的思想约束而做出有损大局的决策,就其丞相职责而言是一种在其位而不谋其政的渎职行为。

又如他在辅助后主时,作为蜀汉最高决策者,却不顾实践状况,六次出师北伐,这种出于报知遇之恩,唯恐完不成托孤重担的思想,而绝不是出于洞察大势、控制机遇的思索,是极不明智的。当时三国鼎立形势已根本肯定,一时难以改动。总体实力上看,曹魏较吴、蜀强大,明智的指导者,只宜开展国力,养精蓄锐,进步与魏、吴抗衡的才能。由于在这种权力下,任何军事行动均不能获得本质性的成功,六出祁山结果也正阐明了这点。何况以小国与大国拼耗费,打耐久战,对小国是极不利的,要打的话也宜智出奇兵,速战速决才有点希望。

作为指导人,还应擅长抓大事,不应为小事而繁忙,应学会让更多的人为本人去做,这才是指导的艺术。诸葛亮怕他人不似本人尽心,便“罚二十以上皆亲览,”“常自校薄书”“亲理细事”。古人云:坐而论道,谓之三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昔丙吉忧牛喘,而不问横道死人;陈平不知钱谷之数,曰:“自有主者。”诸葛亮这种舍本求末的亲力亲为,一则影响其对大事的决断,二则没有发挥下属的才干,且防碍培育人才;三则使己无所作为,缺乏取也。

其次,诸葛亮的民主、科学、善断的决策才能还稍欠火候。诸葛亮每次打仗,都故作神秘,不与众将商议,事后才说出其中微妙。这在客观上失去了群策群力、锦上添花的时机。

诸葛亮在伐魏决策上便是独断专行,致使功败垂成。不失机遇,权衡利害的决断力,诸葛亮远不如曹操、司马懿、邓艾等,操以“有权谋、多机变”著称,司马懿克日擒孟达,邓艾偷渡阴平,都显现出特殊的决断艺术。诸葛亮在荆州守将任用上就因忠的约束而缺果断,结果反受其乱,北伐时又不采用魏延之出子午谷径取长安之计,只顾求稳,错失良机。

诸葛亮平生当心不肯弄险,对形势的把握过于拘谨。可举两例:其一,刘备兴师伐吴复仇,这是灭吴的好时机。诸葛亮本应该以赵云、马超、马岱、魏延等扼守隘口以拒魏,明言本人在蜀而暗随刘备伐吴。就当时而言,曹丕基本不是诸葛亮的对手,魏定不敢侵蜀而坐观成败。吴灭了,然后北伐中原,不是也轻而易举吗?其二,第一次北伐,若采用魏延之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取长安,中原不也是囊中之物吗?这叫兵贵神速。诸葛亮既然用反间计胜利地解除了司马懿之患,却没有争取这一有利的机遇一举胜利,结果给魏国以喘息之机,重调司马懿以拒蜀,从而为蜀国尔后的北伐平添了许多障碍。

(二)诚信上的缺失

“三气周瑜”是《三国演义》中较为精彩的一节,在这段故事中,罗贯中不惜纸墨地描写了诸葛亮狡黠的聪慧,也透显露了他对诚信道义的蔑视。仅从“一气周瑜”来讲,诸葛亮的诚信缺失便呼之欲出。赤壁之战后,周瑜想一鼓作气拿下南郡,但他担忧刘备浑水摸鱼,于是去试探刘备。刘备依照诸葛亮的叮嘱说:“闻都督欲取南郡,故来相助。若都督不取,备必取之。”周瑜倒也直爽,说:“吾若取不得,那时任从公取”。接下来便是周瑜与南郡守将曹仁的一场严酷大战,周瑜将曹仁打得大败,东吴也伤亡沉重。但是最终,刘备、诸葛亮还是食言了,他们乘周瑜与曹仁激战正酣时,悄然占领了南郡。就这样,周瑜辛辛劳苦用鲜血换来的果实,却被诸葛亮悄悄松松地窃取了。

从《三国演义》的逻辑推理来看,“三气周瑜”的直接结果便是孙刘联盟的瓦解,以及东吴偷袭荆州,关羽父子被杀。以至刘备东征孙吴时遭遇“火烧连营”败局,最终白帝托孤,也处在这根逻辑链条之上。从这一点来看,诸葛亮“三气周瑜”绝对是一大败招。

二、培育和用人上的失误

诸葛亮在培育、任用人才方面的不得力,也招致了他最终的失败。

(一)培育人才的忽略

诸葛亮能够说是一个疏于培育人才的人,这是指导的大忌。蜀汉初期,诸葛亮所指导的集团还勉强算是一支实力比拟雄厚的人才队伍,有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又有魏延、王对等人,但这些人都有其缺憾:关羽骄矜自大、张飞脾气暴躁、魏延难以驾驭、马谡性情轻狂,他们给西蜀带来一次次的致命打击。诸葛亮终身只是在追求人格的自我完善,凡事亲力亲为,不放心下属去做。蜀地原本就人才不盛,却不去办学兴教育培育后备人才,当第一代将才相继逝世后,形成青黄不接,无人可用,致使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地步,呈现这种捉襟见肘的场面,孔明是难辞其咎的。他也深深感到这一失误的痛苦,当他听到赵云、关平、张苞等的死讯的反响,不是大哭昏倒,就是吐血就可知,为何呢?就是由于再也无人可助其完成进取中原的宏愿。

(二)任用人才上的失察

首先,也是诸葛亮最大的用人失误,是在进军西川的人事布置上。按当时的状况,假如把赵云和庞统留在荆州,诸葛亮同刘、关、张共进西川,可谓武可定国文可安邦。但是诸葛亮没有这么做,他让庞统陪王伴驾,把关羽、赵云都留在了荆州。刘备从心眼里就厌恶庞统的随机之策,两人征途上闷闷不乐,最终招致落凤坡凤雏夭折,唾手可得的西川反成了烫手山芋。无法之下,诸葛亮又带赵云助阵,留下关羽独守荆州,为失城误国留下伏笔。诸葛亮让关羽担当此任,使得“走麦城”成为必然。

另一个用人失察之处,就是街亭一役。当时,司马懿欲领兵袭街亭,诸葛亮却派了素无作战经历的马谡去扼守。斩因战失利的马谡便是其再次失算。这对蜀汉也是一个严重的损失,蜀人才缺乏非常突出,老成凋谢,新秀未起,诸葛亮应从蜀汉的久远思索,多方延揽人才,培育人才才对。像马谡这样的人,如假以时日,能够置信,他定会是一位出色的将才,可孔明轻率地把人材杀掉了。惋惜!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在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上一直没遗忘立足于理想的根底上,没把孔明完整神化,而是勇于写出理想人物的欠缺,勇于写出特定历史时期给主人公形成的约束,使其更契合人物形象性格复杂性的需求,使创作的人物更真实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