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痛经诊疗常规
原发性痛经中医诊疗专项方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原发性痛经中医诊断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原则: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张玉珍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出版社,),《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引原则》(卫生部发布,)。
(1)病史:随着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以小腹疼痛为主证史。
(2)临床体现: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天,行经第1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甚至可会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普通不伴有腹肌紧张或反跳痛。
(3)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
2.西医诊断原则:参照《妇产科学》第七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病史:随着月经周期规律发作下腹部疼痛史。
(2)临床体现:①青春期多见,常在初潮后1-2年内发病;②疼痛最早出当前经前12小时,以行经第1日疼痛最激烈,持续2-3天后缓和,疼痛常呈痉挛性,普通位于下腹部耻骨上,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内侧;③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面色发白、出冷汗。
(3)妇科检查:排除生殖器官器质性疾病。
(二)证候诊断1.寒凝血瘀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②经血有瘀块。
次症:①经色紫黯;②月经推后或量少;③面色青白;④肢冷畏寒。
舌脉:舌质黯,或有瘀斑、瘀点,苔白,脉沉紧。
2.气滞血瘀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②经血有瘀块,块下痛暂减。
次症:①经色紫黯;②经血量少,行而不畅;③经前乳房胀痛;④胸闷不舒;⑤心烦易怒。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弦。
3.湿热瘀阻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灼痛;②经色暗红,质稠或夹较多黏液。
次症:①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②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③低热起伏;④小便黄赤。
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4.肾气亏虚证主症:①经期或经后1-2天内小腹绵绵作痛;②腰骶酸痛。
次症:①经色黯淡,量少质稀薄;②头晕耳鸣;③面色晦暗;④健忘失眠。
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中医治疗
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中医治疗痛经是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症状之一,它困扰着很多很多女性,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在中医上来讲,痛经是由于气滞血瘀、经血运行不畅或者着凉受寒引起,由于不同病因所致,痛经出现的具体症状也不尽相同,因此痛经分为很多种类,有气滞血瘀型、寒湿凝滞型、气血虚弱型、肝肾亏虚型,不同的类型由不同的治疗方法,接下来我们就具体来谈谈原发性痛经中寒凝血瘀型的中医治疗。
1.什么是原发性痛经呢原发性痛经是指在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的下腹部疼痛、坠胀、痉挛性疼痛,伴有腰痛或其他不适如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严重者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质量。
原发性痛经多发于年轻女性,受各种因素所影响,例如精神因素、心理压力或者经期进食生冷食物、饮食不规律缺乏适当的体育锻炼、有痛经家族史等,原发性痛经是不伴有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的月经期腹痛,如果不能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还出现一些严重并发症如面色发白、四肢冰冷甚至会出现晕厥等。
在中医妇科学中,痛经主要有两大病因,一是不荣则痛,如肾气亏损型、气血虚弱型;二是不通则痛,如气滞血瘀型、寒凝血瘀型、湿热瘀阻型;病机是充任气血运行不畅,冲任胞宫失于濡养而出现的痛经。
中医很早就对原发性痛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例如在《华佗神方》中写道:“妇人行经时,腹痛如绞,谓之痛经。
”这是最早对痛经下的定义。
在南宋陈自明的《妇人良方大全》认为:“痛经有因于寒者,有气郁者,有血结者。
”痛经的发生有虚有实,正如《景岳全书·妇人规》记载的:“经行腹痛,证有虚实。
” 实者则实由于气滞血瘀、寒凝气滞、湿热瘀阻导致的不通而产生的疼痛,虚者则由于肾气亏损、气血虚弱导致的不荣,子宫失于濡养产生的疼痛。
1.寒凝血瘀型的痛经有何临床表现呢在中医中,原发性痛经分为很多种类型,在之前的内容中也有提到过,本文主要是谈论寒凝血瘀型的痛经。
那么寒凝血瘀型的痛经有何特别的临床表现呢?首先,寒凝血瘀型痛经是实证,它是在经期中产生疼痛,拒按,疼痛性质为冷痛,月经量少、色黯,有血块,全身表现为寒症、血瘀证的表现,舌脉表现为舌黯苔白、脉沉紧,应该以散寒、化瘀、止痛的护治原则来进行治疗和护理。
原发性痛经的中医诊治
原发性痛经的中医诊治痛经又称经行腹痛,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病,是指妇女在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坠胀,伴腰酸或其他不适,剧痛者程度较重以至影响生活和工作,多见于青年妇女。
西医将无盆腔器质性病变的痛经称为原发性痛经。
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表明,子宫内膜和血中前列腺素(PG)含量增高是造成痛经的决定性因素,过高的PG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度收缩,血管痉挛,子宫肌层缺血、乏氧导致痛经,而痛经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以及经血中的前列腺素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妇女。
故西医治疗痛经多选用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或短效避孕药抑制排卵,以减少PG合成及子宫收缩,缓解疼痛,这些药物虽可解一时燃眉之急,但不治本。
中医认为痛经是胞宫的气血运行障碍,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通过辩证施治,采用汤药、针灸、推拿,配合平时生活防治与调理等,其临床疗效显著。
祖国医学将痛经亦称“血痔”,又名“月水来腹痛”“经行腹痛”“经期腹痛”“经痛”等。
本病最早记载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并创用活血化瘀的土瓜根散治之;至隋《诸病源候论》,对本病的病因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书中曰:“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气血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
”认为本病为内伤兼外感邪气致冲任受损所引起,为研究痛经的病因病机奠定了理论基础。
宋代《妇人良方大全》认为痛经有因于寒者,有气郁者,有血结者,所创良方温经汤治实寒有瘀之痛经,至今仍常用。
再如明代《景岳全书?妇人规》则对此病有了详细的描述,书中写到:“经行腹痛,证有虚实。
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
然实痛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痛者,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
大都可按可揉者为虚,拒按拒揉者为实。
有滞无滞,于此可察。
但实中有虚,虚中亦有实,此当于形气禀质兼而辨之,当以察意,言不能悉也。
”这段话,可谓是现今临床对痛经辨证论治的总提纲,指出了痛经应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性质、辨其虚、实、寒、热,更难能可贵的是指出辨证不应拘泥,还应该结合患者体质仔细区别。
原发性痛经 中医辨证治疗效果很好
原发性痛经中医辨证治疗效果很好*导读:痛经是指女性在经期前后,出现小腹及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给工作、生活带……
痛经是指女性在经期前后,出现小腹及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给工作、生活带来一定影响。
临床可将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针对原发性痛经,中医辨证治疗效果很好。
●气滞血瘀型:若月经前1-2天及经期小腹冷痛,得温痛减,属于寒症;若痛甚于胀,经行时有血块排出,排出后腹痛减轻,属于血瘀。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方药:吴茱萸3克,小茴香、川芎、甘草各6克,桂枝、干姜各5克,当归、法半夏、香附、延胡索各10克,乌药9克,白芍12克,水煎服。
也可用中成药痛经停,每次1袋,每日3次。
●湿热瘀阻型:经期腹痛拒按,痛连腰骶,经量多,经期长,经色黯红质稠或夹较多粘液,伴小便赤黄。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方药:生地黄、黄连、当归、川芎、红花、延胡索、薏仁、车前子各10克,白芍、败酱草各15克,水煎服。
也可用中成药银甲丸,每次3丸,每日3次。
●肾气亏损型:经来小腹绵绵作痛,面色晦暗,经血暗淡,经量少,健忘失眠。
治法:补肾益精、养血止痛。
方药:当归、
熟地黄、巴戟天、艾叶各15克,乌药、杜仲、桑寄生、枸杞各10克,续断12克,益母草20克,水煎服。
也可用中成药金匮肾气丸,每次1丸,每日2次。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妇科主任医师徐杰。
中医讲堂:原发性痛经
中医讲堂:原发性痛经痛经为最常见的妇科症状之一,指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适,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者。
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痛经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继发性痛经指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引起的痛经。
中医学将此病称之为“经行腹痛”,认为本病多由劳伤气血,体质虚弱,气滞血瘀;或风寒之气外袭,伤及冲任等所致。
临床主要表现为下腹部绞痛,也可出现胀痛或坠痛。
有时疼痛放射到腰骶部、股内侧、阴道甚至肛门等处。
多在月经来潮第1~2日出现,一般于月经来潮前数小时即已感到疼痛,成为月经来潮之先兆。
月经开始时疼痛逐渐或迅速加剧,疼痛历时数小时,有时甚至2~3日。
疼痛呈阵发性,疼痛剧烈时患者脸色发白,出冷汗,全身无力,四肢厥冷,并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尿频、头痛等症状。
原发性痛经的治疗1 体针刺法取穴:关元、三阴交、十七椎。
辨证加减:气滞血瘀型加合谷、太冲、气海穴;寒湿凝滞型加命门、足三里;气血虚弱型加足三里、气海;肝肾亏损型加肾俞、肝俞、太溪、太冲。
操作方法:每次选用3~5穴。
针刺关元、气海,采用连续捻转的手法,务使针感向下传导,三阴交施以泻法;十七椎下可刺入1~1.5寸深,得气后快速捻转,使针感向小腹传导。
寒证、虚证者起针后在小腹部穴位施以艾灸,至皮肤红润;或在腹部穴位施以温针灸。
非发作期可隔日治疗1次,至月经来潮前3日,可每日治疗1次。
2 十七椎治痛经取穴:十七椎。
操作方法:此穴位于第五腰椎棘突下凹陷处,消毒后,用毫针刺入一寸到两寸左右(深浅因人而异),得气后强刺激快速捻转手法行针,使针感向小腹传导,行针一分钟,留针十五分钟即可。
说明:此方法简便容易操作,要点是一定要快速捻转行针,强刺激,大部分一次见效,治愈率极高。
3 大陵穴治痛经取穴:大陵穴。
操作方法:从大陵穴进针平刺向指尖方向一寸左右。
快速捻转行针,留针十五分钟。
说明:此方法急则治标,通常可快速缓解,但治愈率不如十七椎。
原发性痛经患者诊治经验分享
42
2018.08 No.22
E-mail:wuwangqun@ 责编/吴王群
中医 药
选穴:百会,合谷,膈俞,肝俞,脾 俞,中髎,下髎,三阴交。
操作要点:①先用75%酒精棉球常规 消毒穴位处皮肤后,采用单手进针法, 各穴均直刺1~1.5寸,得气,偏虚者平补 平泻;偏瘀者用捻转泻法,捻转幅度约 360°~540°,频率约100次/分。②每穴 行针约5秒~30秒后,截取约2cm长艾条 插于针柄上,下垫纸板以防烫伤,留针30 分钟。③月经来潮前3~5天开始温针灸治 疗,隔天1次,治疗12次为1个疗程,连续 治疗3个疗程(不少于3个月经周期)。
味辛、咸,性温,有小毒。归肺、大肠 经,具有祛痰止咳,开窍通闭,杀虫散 结之功效。而用皂荚来刺激鼻窍,人为 地诱发打喷嚏,则是一种排邪气的过 程,打喷嚏后人体全身阳气为之振奋, 则邪气去。多年来,笔者使用皂荚散吹 鼻孔治疗过敏性鼻炎患者(具体用法见 典型病例“治疗”部分),7天为1个疗 程,两个疗程左右即可见效。■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主要 包括3种:①非药物治疗,如改善生活方 式和饮食结构,增加体育活动,减少压 力,普及相关知识,提供心理支持等。 ②药物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以止痛 片和口服避孕药为主,虽然疗效较好, 但会增加健康风险,如消化道出血、体 重增加、影响备孕等不良影响。③手术 治疗,主要是神经阻断,但复发率较 高,一旦复发,可供选择的治疗办法不 多,治疗难度进一步提高。
体位:嘱患者取俯卧位或仰卧位。 针具:铝柄套管刃针直径0.5mm,长 度50mm。 选穴:主穴为肾俞。配穴为阿是穴, 即压痛点。治疗时,除主穴外还可随证加 减2~3个配穴。 操作要点:①穴位常规消毒。垂直刺 入0.5~1寸左右(具体根据患者体型胖 瘦而定),到达骨骼肌、骨骼或韧带之 间,此与针灸穴位所至之处基本一致。 ②纵行扇形扫描切割2~3刀,患者局部 会有酸、麻、胀的感觉。③术毕,拔出 全部针刀,予创可贴覆盖针眼,并嘱患 者创口处保持干燥。④宜经前2~3天开 始治疗,每周1次,连续治疗2个月经周 期。须注意,刃针治疗也需要辨证,这 里介绍的是主要选穴部位,临证需要灵 活变通。
痛经诊疗方案
痛经诊疗方案痛经,也称为月经痛或经痛,是指女性在经期或经前会出现的腹痛不适感。
虽然痛经在女性中非常常见,但是它可能给女性的生活造成严重的不适和困扰。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痛经诊疗方案,以帮助女性更好地应对痛经问题。
一、诊断在确定痛经诊疗方案之前,首先需要进行准确的诊断。
痛经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
原发性痛经是指没有明显妇科疾病引起的痛经,而继发性痛经是由妇科疾病引起的。
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案之前,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以确立痛经的类型和原因。
二、非药物治疗1. 热敷:在经期或经前,可以将热水袋放在腹部,用热毛巾敷在腹部,或者用热水泡澡,以缓解痛经症状。
2. 腹部按摩:使用温和的手法,用手指轻轻按摩腹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痛经。
3. 适当运动: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可以帮助缓解痛经症状,促进身体的放松和舒缓痛感。
4. 饮食调理: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咖啡和浓茶等,增加摄入富含维生素B、钙和镁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豆类、绿叶蔬菜和坚果等。
三、药物治疗1. 非处方药:在轻至中度痛经症状下,可以选用非处方药物来缓解疼痛,如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s)、乙酰水杨酸等。
在使用时,需要遵循医生或药师的建议,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剂量和使用方法进行。
2. 处方药:在疼痛较为严重或者伴有其他症状时,可能需要使用处方药来治疗痛经。
例如,口服避孕药可以调整月经周期,减轻经痛症状;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可以降低雌激素的作用,缓解痛经等。
3.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在缓解痛经方面也有一定的效果。
比如,川芎、益母草等中药可以舒经活血、调经止痛,但是使用中药时需要遵循中医医师的指导,避免滥用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四、手术治疗对于一些由妇科疾病引起的继发性痛经,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例如,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病变可以通过手术切除或纠正来解决。
手术治疗一般是在其他治疗无效或不适用的情况下才考虑,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原发性痛经临床辨治
原发性痛经临床辨治【关键词】原发性痛经;辨证论治;中医药疗法痛经是妇科常见病之一,多发生于青春期少女、未婚或已婚未孕青年女性。
现代医学将其分为无盆腔器质性病变之原发性痛经和由盆腔器质性病变所引起的继发性痛经。
笔者认为,原发性痛经主要病机为瘀血阻滞,冲任气机不畅;临床治以活血化瘀、调理冲任气血能获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原发性痛经的发生发展是阴阳失衡,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常导致冲任瘀阻,胞宫经血流通受阻所致“不通则痛”,“不荣而痛”。
或因经期冒雨、涉水、游泳或经期贪食生冷,内伤于寒,或生活于湿地,风冷寒湿客于冲任、胞中,以致经血凝滞不畅;或素禀阳虚,阴寒内盛,冲任虚寒,致使经水运行迟滞,血滞不行,留聚而痛。
或素多抑郁,经期或经期前后复伤情志,肝气更为拂郁,郁则气滞,气滞则血亦瘀滞,血海气机不利,经血运行不畅,发为痛经。
或宿有湿热内蕴,流注冲任,阻滞气血,或经期感湿热之邪,流注于冲任、胞宫,湿热与经血相搏结发为痛经。
或脾胃素弱化源不足,气血两虚,冲任胞脉失于濡养,兼之气虚血滞,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痛经。
或病延日久,或失治误治,损伤正气,寒热错杂,气血不畅,瘀血内阻发为痛经。
2.1 识别痛经属性周期性小腹疼痛,伴随月经周期而发作,疼痛可引及全腹或腰骶部,或外阴,或肛门坠痛,一般无腹肌紧张或反跳痛为本病的特点。
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性质、部位以及疼痛的程度,结合月经的期、量、色、质及全身证候,辨明痛经的寒热虚实,结合兼症及素体情况、舌脉特点,可以辨其病在何脏何经,或气病血病。
一般痛在经前、经期多属实;痛在经后多属虚。
疼痛剧烈拒按多属实;隐隐作痛喜揉喜按多属虚。
得热痛减多为寒,得热痛剧多为热;绞痛、冷痛者属寒,灼痛者属热。
痛甚于胀,血块排出则疼痛减轻或刺痛者多为血瘀;胀甚于痛多为气滞。
痛在两侧少腹病多在肝,痛连腰际病多在肾。
2.2 辨治2.2.1 温经散寒,除湿化瘀本法适用于寒湿凝滞,经行不畅之证。
原发性痛经的疗法
原发性痛经的疗法原发性痛经即功能性痛经,是指月经期疼痛,常呈痉挛性,集中在下腹部。
其他症状包括头痛乏力、头晕、恶心呕吐、腹泻、腰腿痛,是年轻女性十分常见的病症,原发性痛经不伴有明显的盆腔器质性疾病。
昨夜急诊值班被一名年轻女性惊醒,该患者为原发性痛经病人,夜间突发痛经难以忍受就诊,因为这一块接触较少,经妇科会诊并给以治疗,晨起后文献了原发性痛经有关文献,其中一篇《临床原发性痛经诊疗指南》比较实用,现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初步解读如下:一、约90%的痛经都是原发性痛经,它通常在月经前出现,可持续1-3天,伴有下腹部疼痛、疲乏、恶心等多种症状,严重时影响生活质量,但能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有效的控制。
对于月经量大、体重指数小于18.5、月经不调、年龄小于30岁、初潮小于12岁等是该病的高风险人群。
针对痛经需要鉴别期临床特征,现总结如下:1.原发性痛经:月经前数小时开始,1-3天缓解,在初潮后2年内以及年龄小于30岁的女性人群中尤其多见,通常无潜在病症、妇科检查结果常常无异常。
通常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镇痛缓解症状。
2.继发性痛经:月经前数小时开始,可贯穿经期,年龄大于30岁女性较为常见,多由病症引起,常见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检查等妇科检查多可发现病症,需要通过治疗病变来缓解症状。
二、针对该病的一般疗法可以分为:1.改善身心状态:充足的睡眠、戒烟、戒酒、适当增加运动量(至少每周3次,每次30分钟),文献中特别指出对患者详细讲解痛经的有关知识,帮助其不惧怕月经,对痛经治疗有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
2.经期适度运动:建议降低日常运动的强度、避免竞技类运动,同时需要指出的是运动过程中应该避免压迫腹腔,建议以中等强度运动为主。
3.日常适当使用补充剂如欧米咖-3脂肪酸、硫胺素、镁等4.当痛经发作时建议选择合理的镇痛方式:①物理方式:热敷下腹部、避免冷水澡;②使用止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250-500mg/6h、布洛芬200-600mg/6h。
1.原发性痛经中医诊疗方案
省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原发性痛经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2007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卫生部发布,2002年版)。
(1)病史:伴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为主症史。
(2)临床表现: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天,行经第1—2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侧;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
(3)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第七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2009年)(1)病史:伴随月经周期规律发作的下腹部疼痛史。
(2)临床表现:①青春期多见,常在初潮后1-2年发病;②疼痛最早出现在经前12小时,以行经第1—2日疼痛最剧烈,持续2-3天后缓解,疼痛常呈痉挛性,通常位于下腹部耻骨上,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侧;③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面色发白、出冷汗。
(3)妇科检查:排除生殖器官器质性疾病。
(二)证候诊断1.寒凝血瘀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②形寒肢冷。
次症:①经色紫黯有块;②月经推后或量少;③面色青白;④带多、色白。
舌脉:舌质黯,或有瘀斑、瘀点,苔白,脉沉紧。
2.气滞血瘀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②经血有瘀块,块下痛暂减。
次症:①经色紫黯;②经血量少,行而不畅;③经前乳房胀痛;④胸闷不舒;⑤烦躁易怒。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或弦涩。
3.湿热瘀阻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灼痛;②经色暗红,质稠或夹较多黏液。
次症:①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②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质稠;③口腻纳呆;④小便黄赤。
舌脉: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4.肾气亏虚证主症:①经期或经后1-2天小腹绵绵作痛;②腰骶酸痛。
次症:①经色黯淡,量少质稀薄;②头晕耳鸣;③面色晦暗;④健忘失眠。
原发性痛经病因及治疗预防
疼痛程度评估
原发性痛经发病机制
原发性痛经发病机制
原发性痛经
发病机制
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载有“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 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 虚者有因血虚,有 因气虚。”其较为全面的总结了痛经的缘由。痛经的病机不外乎 虚实两端,实者主要在于寒凝、血瘀、气滞及热壅,冲任气血运 行不畅,经血流通受阻致使气血运行受阻,以致“不通则痛”; 而 虚者主要在于血虚以及气虚,致使冲任、胞宫无气血以荣,以致 “不荣则痛”。
(1)经期保持睡眠充足,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适度有氧体育锻炼对子宫雄激素结合 蛋白(APB)、阻力指数(RI)等指标有明显改善,可以有效改善子宫血液循环,缓解子宫痉挛。 (2)保持心情开朗,消除恐惧、紧张情绪,许多患者由于疼痛的原因,月经来潮前都会有焦虑、恐惧感,因此要重视 心理疏导及保健知识的教育。 (3)经期加强饮食卫生。少吃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期间可适当喝红糖姜汤,能有效缓解症状;多吃蔬菜、水果 和易于消化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减少盆腔充血。多饮开水,预防泌尿系炎症。 (4)经期注意保暖,防止受寒受湿,避免涉水(游泳或淋雨)或用冷水洗足或下身等,因为湿、冷容易引起盆腔脏器 血管收缩而导致痛经。 (5)加强营养及月经期卫生,保持外阴清洁,防止病原体侵入。
原发性痛经
发病机制
对于痛经的辨证分型,多数医者依据虚、实、寒、热与血气间相 互交错的联系对病因进行分型。
实证主要分为:
气滞血瘀和寒凝血瘀。 若七情( 喜、怒、忧、思、悲、恐、惊) 所伤,则引起肝气郁结, 导致气滞血瘀; 经期感寒涉水,寒湿内侵胞宫,使经血凝滞无法顺 畅排出即为寒凝血瘀。
虚证多集中于:
气血虚弱、阳虚内寒和肝肾虚损。 身体瘦弱,脾胃虚弱,或者刚遭遇大病的女性,多气血虚弱,血 气不足; 当经后冲任时气血更虚,胞脉失于濡养; 兼之冲任气弱, 无力流通血气,则血行迟滞,因而发为痛经。
原发性痛经的中医诊疗
原发性痛经的中医诊疗发布时间:2021-07-23T15:33:23.250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3月6期作者:罗蔺[导读]罗蔺(古蔺县中医医院;四川泸州646500)原发性痛经也被称为功能性痛经,是很多见的一种妇科疾病,中医称其为“经行腹痛”,西医认为原发性痛经,是因为子宫功能障碍而引起的。
传统医学中对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表现与中医诊治多有研究,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下。
一、临床特点与鉴别诊断①原发性痛经多发生在青少年时期,大部分都是在月经初潮后的半年到一年内发病,无排卵性月经,通常也不会出现痛经。
②如果痛经在月经来之前的一两天就出现的,多表现是下腹部阵发性绞痛,有时还会累及到肛门、腰部和阴道等,这种疼痛感多是变化不定的,可能只是轻微的痉挛性疼痛,疼痛严重时多无法忍受,有些女性在剧烈疼痛下还会发生头晕、低血压、浑身冒汗和面色苍白等,严重情况的会出现昏迷。
有些女性的痛经是发生在经期前的一两天,当月经来潮后疼痛感会更剧烈,当经血顺畅排出后疼痛得到缓解。
③经过妇科检查并无异常情况。
鉴别诊断:月经期时女性盆腔大量充血,盆腔内或是周围脏器原有的病变症状可能会加剧,比如膀胱炎、阑尾炎和结肠炎等,此时容易与痛经混淆,要注意做好鉴别诊断。
二、中医辨证诊疗1、经期前与月经期气滞血瘀证:这是临床上多见的情况,病人多在经行时腹痛加重,子宫内膜会发生整块脱落,经期总会前后不定,在月经前乳房开始胀痛、心情焦躁、胁肋胀满不适,经血量会比较多。
治疗方剂选化膜汤,药材取生蒲黄包煎15克,刘寄奴12克,五灵脂10克,三棱、莪术和生山楂各9克,青皮6克,熟军炭和炮姜炭各45克,还有血竭末3克,要吞下。
阳虚寒凝证:病人日常饮食喜欢吃寒凉食物,在经期腹痛加剧,会伴有大血块和脱膜组织,腹痛时非常喜欢温暖,腰部酸胀不适,手脚发凉,小便比较频繁,大便呈溏稀状。
治疗方剂选金铃子散合青囊丸加减治疗,药材取生蒲黄包煎和泽兰各15克,香附12克,延胡索、五灵脂和当归各10克,川楝子、乌药和炮姜炭各6克,再加吴茱萸3克。
1.原发性痛经中医诊疗方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原发性痛经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卫生部发布,2002年版)。
(1)病史:伴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为主证史。
(2)临床表现: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天,行经第1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一般不伴有腹肌紧张或反跳痛。
(3)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第七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1)病史:伴随月经周期规律发作的下腹部疼痛史。
(2)临床表现:①青春期多见,常在初潮后1-2年内发病;②疼痛最早出现在经前12小时,以行经第1日疼痛最剧烈,持续2-3天后缓解,疼痛常呈痉挛性,通常位于下腹部耻骨上,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内侧;③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面色发白、出冷汗。
(3)妇科检查:排除生殖器官器质性疾病。
(二)证候诊断1.寒凝血瘀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②经血有瘀块。
次症:①经色紫黯;②月经推后或量少;③面色青白;④肢冷畏寒。
舌脉:舌质黯,或有瘀斑、瘀点,苔白,脉沉紧。
2.气滞血瘀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②经血有瘀块,块下痛暂减。
次症:①经色紫黯;②经血量少,行而不畅;③经前乳房胀痛;④胸闷不舒;⑤心烦易怒。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弦。
3.湿热瘀阻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灼痛;②经色暗红,质稠或夹较多黏液。
次症:①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②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③低热起伏;④小便黄赤。
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4.肾气亏虚证主症:①经期或经后1-2天内小腹绵绵作痛;②腰骶酸痛。
次症:①经色黯淡,量少质稀薄;②头晕耳鸣;③面色晦暗;④健忘失眠。
原发性痛经中医证型诊断标准及其常见辨证分型的研究进展
断标准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其在临床较为常用。 原
发性痛经以血瘀、湿滞、寒凝等实证证候要素最为多见,不同
证型其具体辨证内容有所差异。
作者简介:
杜娟,保定济慈门诊部。
·107·
来现代文献中原发性痛经中医证型的诊断标准及其辨证内容,并阐述其应用现状,以期为今后其理论和临床研究提供一定的参
考依据。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一、 资料与方法
( 一) 研究对象
选取年龄在 18 ~ 35 岁的原发性痛经患者 96 例,其中寒
凝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各 48 例,另选择 48 例健康人群( 无
痛经病史) 进行生存质量问卷调查。 患者招募工作主要通过
大学寝室走访、微信朋友圈、门诊就诊患者和已招募患者的
宣传。
( 二) 诊断标准
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全国高等学校 8 版教材《 妇产科学》 ( 谢幸,苟文丽
主编) 制定的标准:①经期或月经前后出现下腹部坠痛,伴腰
酸、恶心呕吐等其他不适:②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排除器质
性痛经相比,原发性痛经因此,中医证型和辨证内容应有
所差异,而目前并没有专门制定出原发性痛经的中医证型和
判定标准。 研究初步发现原发性痛经与痛经的证型分布和
辨证内容有所差异,因此,未来应进行大样本、多层次临床研
究,为后期原发性痛经中医证型的确立和判定提供依据和前
痛 28 例( 占 16.9% ) ,伴有下坠感 80 例( 占 48.2% ) 。 寒湿凝
滞证中疼痛部位发凉或冷痛 352 例( 占 98.9% ) ,同时,伴针
刺样痛 88 例( 占 24.7% ) ,伴有下坠感 68 例( 占 19.1% ) 。 肝
原发性痛经中医疗法
02 第二章 原发性痛经病因机制
原发性痛经病因机制
中医对原发性痛经病因机制的认识
原发性痛经属于中医学中的“经行腹痛”范畴,在中 医理论中,痛经发生的原因可归结为寒、气郁、血结 等主要因素。痛经发生,须分虚实两端,即如《景岳 全书·妇人规》载:“经行腹痛,证有虚实。”
原发性痛经病因机制
• 祖国医学总结为:
• 痛经病位在子宫、冲任,以“不通则痛”或“不 荣则痛”为主要病机,实者可由气滞血瘀、寒凝 血瘀、湿热郁阻导致子宫的气血运行不畅,“不 通则痛”;虚者主要由于气血虚弱、肾气亏损致 子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
03 第三章 原发性痛经治法治则
原发性痛经治法治则
痛经病因不同,其治法各异
治则多以清代高世栻提出的“以通为用”为准绳,他指出 痛经“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 也 …… 虚者助之以 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
原发性痛经的中医治疗
漂亮宝贝调经活血胶囊以膈下逐瘀汤组方为基础,加以改进而成
活血化瘀经典名方 膈下逐瘀汤
清代医家王清任创制, 载于《医林改错》
不通则痛
治 标
不荣则痛
治 本
+ _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益肾健脾,养血益气
木香,川芎,乌药,香附,
+ 延胡索,当归,赤芍,丹参,
红花,鸡血藤,泽兰
熟地,吴茱萸,菟丝 子,白术
原发性痛经治法治则
“虚
实”
虚证者需更加注重 日常补益调养
实证于经前即开始治疗
0中药古方加减
——膈下逐瘀汤
中药外治
——中药穴位敷贴、中 药灌肠、中药耳穴敷贴
推拿手法 针灸治疗
原发性痛经的中医治疗
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方法
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方法
一、概述
其实很多女性在经前经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小腹疼痛等症状,这种情况是属于正常现象,但是对于有原发性痛经的女性来说,在月经前后都会出现疼痛剧烈的影响,这是一种痛经的表现,一般多发生于青年或者妇女,这是一种妇科疾病严重者可能会影响到工作和生活,所以对于原发性痛经的患者应该要积极治疗,避免严重影响,今天大家一起来分享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方法。
二、步骤/方法:
1、青春期少女的痛经都属于原发性痛经,由于子宫尚未发育完全,宫颈口内或宫颈管狭窄,子宫位置过度后倾后屈,经血流通不畅时,子宫必须加强搜索,才能排出经血,子宫肌痉挛性收缩,导致组织缺血引起的疼痛。
2、原发性痛经的治疗原则是精神治疗与药物治疗并重,经期要
注意劳逸结合,绝经期卫生,避免剧烈运动,情绪波动,注意保暖的,适当的应用止痛药物,如,复方颠茄片阿司匹林等,有很好的止痛缓解作用。
3、激素治疗,主要是应用于已发育成熟的青年女性,对于青春
期少女不宜使用,痛经主要是由于血液停滞,淤阻胞宫,胞脉,使行经滞涩,不通则痛,治疗上以理气活血,行你止痛为原则,常用药物如血府逐瘀汤,八珍汤等。
三、注意事项:
治疗原发性痛经,也要根据患者的情况来决定治疗的方法,所以根据不同的症状,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为了能让痛经得到尽快的治疗,最好是到医院去进行相关检查后,再针对性的治疗。
原发性痛经治疗方法
原发性痛经治疗方法女性在一生中会遇到痛经问题,痛经过程中许多女性采用忍忍方法,这种方法其实对女性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因此,女性在出现痛经过程中,需要积极采取措施治疗,减少痛经对身体的伤害。
女性在痛经时,为了有效治疗痛经,需要对痛经知识了解,并且采用针对性方法治疗,才能够提高痛经治疗效果。
基于此,本文对女性痛经治疗相关知识分析,现将分析内容科普如下。
痛经的种类女性在痛经过程中,为了对痛经采用针对性方法治疗,首先需要区分痛经的种类。
目前,痛经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原发性痛经;另一种是继发性痛经。
两种痛经引起的原因不同,因此采取的治疗方法也不相同。
继发性痛经和其它病因有关系,需要寻找病因。
今天我们主要是介绍原发性痛经的治疗知识,原发性痛经在女性痛经中常见,该种疼痛会引起下腹部疼痛,疼痛呈现痉挛性。
女性由于原发性痛经常见,而且这种痛经根治困难,许多女性对该种痛经不关注。
为了解决原发性痛经威胁,现在介绍几种治疗原发性痛经方法[1]。
原发性痛经治疗口服避孕药:避孕药一般是指采取避孕使用的药物,这种药物使用后能够防止女性以外怀孕,减少女性以外怀孕造成的伤害。
其实,在使用避孕药过程中,这种药物不仅仅可以使用在避孕治疗过程中,女性还可以使用避孕药治疗原发性疼经。
其药物原理是女性使用避孕药后,会改变卵巢雌激素,使卵巢雌激素处于不平衡状态。
该种情况下会使子宫的活动获得控制,从而有效缓解女性痛经问题。
女性在使用避孕药治疗痛经时,需要注意,该种药物不是所有的痛经都可以治疗。
因此,在女性使用避孕药治疗痛经后临床症状无缓解时,需要及时就医[2]。
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有些原发性痛经患者在使用口服避孕药后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也有部分患者没有避孕需求,那么,就可以采取这种方法,也就是说可以用非甾体抗炎药来缓解原发性痛经带来的痛苦。
痛经时自我护理:女性痛经是一种正常现象,女性需要对痛经知识了解,在出现痛经后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缓解,降低痛经对身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