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合集下载

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了理查·弗ェ尔-亨克尔和贝里·修
泽瓦尔德,以表彰他们在金属-有机框架(MOFs)领域的贡献。

理查·弗ェ尔-亨克尔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贝里·修泽
瓦尔德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教授。

他们的研究工作在化学储能和气体储存方面有重要应用。

金属-有机框架(MOFs)是一种由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组成的晶体结构。

它们具有高表面积和可调理的孔隙结构,可以用于吸附和储存气体、催化反应和分离等应用。

弗尔-亨克尔和修泽瓦尔德在研究中合成了多种新型MOFs,
并对其性质进行了研究。

他们的工作为MOFs的应用提供了
新的可能性,并促进了该领域的发展。

获得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理查·弗尔-亨克尔和贝里·修泽
瓦尔德的研究对于开发更高效的储能和气体储存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推动可持续发展有重要贡献。

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是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了三位科学家的殊荣,他们分别是美国科学家理查德·海克、尤鲁斯·洛夫和尤尔根·科尔德霍夫。

他们因为他们对碳合成的研究而获得了该奖项。

这一研究对于现代化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为制造新的医药品和新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这三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涉及到的是碳合成的领域。

碳素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元素,也是地球上大多数化合物的基础。

但在过去,合成碳合物的方法非常有限,仅限于使用高温和高压等条件下的复杂化学反应。

这种方法限制了合成碳素化合物的可行性。

海克、洛夫和科尔德霍夫的研究贡献在于他们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合成碳素化合物的方法,这种方法被称为交叉偶联反应。

交叉偶联反应可以将两个不同的有机分子连接在一起,形成新的化合物。

这项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它极大地扩展了有机合成化学家的合成工具箱,提供了更多合成碳化合物的方法和途径。

交叉偶联反应的突破主要包含两个重要方面:第一是发现了一种有效的催化剂,这种催化剂能够促进有机分子之间的反应,使其在常温下进行;第二是成功地解决了反应中产生副产品的问题。

以往的反应过程中,副产品的产生往往会降低合成产物的纯度,而海克、洛夫和科尔德霍夫成功地开发出了一种催化剂,能够在反应中降低副产物的产生,提高产物的纯度。

交叉偶联反应为制造新的医药品和新材料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许多药物和材料的合成需要将不同分子连接在一起,以形成目标化合物。

交叉偶联反应能够提供灵活多样的合成途径,使得科学家们能够更加高效地合成目标化合物。

这一突破在医药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加速新药的研发过程,并为药物治疗的革命提供了先决条件。

交叉偶联反应也为新材料的合成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许多新型材料的合成需要通过将不同分子连接在一起,以形成具有特殊功能和性能的材料。

交叉偶联反应提供了一种快速、高效和可控的合成方法,可以合成一系列的高分子化合物,从而开辟了新的材料研究领域。

1980--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1980--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1980--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1980---2009年1980保罗·伯格 (PauI Berg) 美国人 (1926-- )沃尔特·吉尔伯特 (Walter Gilbert) 美国人(1932--)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的生物化学教授保罗·伯格是世界上第一位操纵基因重组DNA 分子的学者,并由于开创了这一对人类未来极有影响的新领域,而荣获一九八O年诺贝尔化学奖。

此后,吉尔伯特的研究兴趣就完全转到用化学方法决定DNA 上核苷酸的序列,以及利用遗传工程学来制造胰岛素。

经过几年的悉心研究,他终于研制成一种直接决定DNA核苷酸的方法。

吉尔伯特是采用直读法原理来进行的,故又称为化学降解法。

这种方法是先利用化学反应把DNA裁剪成一系列不同长度的核苷酸片断,使它们的一端是相同的,并标明有放射性同位素,然后测定各个片断的长度和另一端的最后一个核苷酸,这样就可弄清楚DNA分子的结构。

这种方法每次可以测定台一百至二百个核苷酸的DNA的顾序。

如果将测过的所有片段再拼接起来,就可知道整个DNA大分子的结构。

这种方法的发明,不仅可使科学家准确测定DNA分子的结构,通过这种结构的测定,还可间接推断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从而纠正以前某些蛋白质结构分析中的错误。

这一贡献的意义是怎么估价也不会过高的。

因此他赢得了一九八O年诺贝尔化学奖。

1981罗尔德·霍夫曼 (Roald Hofmann) 美籍波兰人(1937--)福井谦一 ( Kenichi Fukin) 日本人(1918--)霍夫曼正是由于在分子轨道理沦上的贡献,光荣地获得一九八一年诺贝尔化学奖。

他是当今年轻有为的科学家之一。

他获奖时只有四十四岁,而他提出这一著名理论时仅二十八岁。

日本京都大学的福井谦一教授和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罗尔德·霍夫曼教授共同获得了一九八一年诺贝尔化学奖。

值得指出的是,这两位获奖者都是运用现代物理学的基石——量子力学来解释分子是如何形成的科学家。

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及在命题中的应用

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及在命题中的应用

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及在命题中的应用科学前沿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变可得事物之真理.陶行知福建江合佩2010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美国科学家理查德F赫克、日本科学家根岸英一和铃木章201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表彰他们在有机物合成过程中钯催化交叉偶联取得的巨大成就.化学奖评审委员会说,三人的研究成果向化学家们提供精致工具,大大提升合成复杂化学物质的可能性.1972年赫克率先发现借助钯催化,不用高温和高压,碳原子间可以相互接近至可以发生反应的距离,1977年根岸英一和1979年铃木章分别对这一理论作出补充,把研究范围扩大到更多有机分子,三位科学家创制了迄今所能使用的最复杂工具之一.碳原子化学性质不活泼,不愿相互结合.怎么让这些懒洋洋的碳原子活跃起来,好将它们凑作一堆?一百多年前人们已经想到办法,法国科学家格林尼亚发明了一种试剂,利用镁原子强行塞给碳原子2个电子,使碳原子变得活跃.但这样的方法在合成复杂大分子的时候有很大局限,人们不能控制活跃的碳原子的行为,反应会产生一些无用的副产物.在制造大分子的过程中,副产物生成得非常多,反应效率低下.赫克、根岸英一和铃木章通过实验发现,用钯作为催化剂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钯原子就像媒人一样,把不同的碳原子吸引到自己身边,使碳原子之间的距离变得很近,容易结合也就是偶联,而钯原子本身不参与结合.这样的反应不需要把碳原子激活到很活跃的程度,副产物比较少,更加精确而高效.这一技术让化学家们能够精确有效地制造他们需要的复杂化合物.目前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技术已在全球的科研、医药生产和电子工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21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之间的竞争,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创新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应该好好抓住诺贝尔化学奖这个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激发学生的创造愿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基于此,设计了如下几。

2010诺贝尔化学奖

2010诺贝尔化学奖

2010诺贝尔化学奖简介201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于2010年10月6日宣布,该奖项颁发给了三位科学家:理查德·F·海兹、本杰明·E·库贝和阿尔德·A·海利,以表彰他们对偶氮芳烃化合物的重要发现及其应用的贡献。

获奖原因偶氮芳烃化合物的发现海兹、库贝和海利三位科学家的研究工作聚焦在偶氮芳烃化合物的合成和应用上。

他们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探索了许多新颖的化学反应,并发现了许多有机合成方法。

然而,他们最重要的发现是实现了偶氮芳烃化合物的合成。

偶氮芳烃化合物在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它们是人造DNA和RNA的构成单位,并且在医药领域中也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许多抗癌药物和抗生素都是以偶氮芳烃化合物为基础合成的。

应用价值和意义这一发现使得科学家们能够合成更多的有机化合物,并深入研究它们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

由于偶氮芳烃化合物的结构稳定性和生物活性,它们已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和有机化学合成中。

通过研究偶氮芳烃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科学家们可以发现新的药物和化合物,提高现有药物的效果,同时也为新药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获奖人简介理查德·F·海兹理查德·F·海兹,生于1941年,美国化学家。

他是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也是一名企业家。

他以其对合成有机化学的杰出贡献而著名。

他的研究聚焦于有机合成、药物化学和能源科学。

本杰明·E·库贝本杰明·E·库贝,生于1947年,美国化学家。

他毕业于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曾任教于哈佛大学。

库贝教授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有机合成方法学、材料化学和催化反应领域。

阿尔德·A·海利阿尔德·A·海利,生于1955年,美国化学家。

他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教授,也是一名企业家和顾问。

他在完善和推广偶氮芳烃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2010年诺贝尔奖简介

2010年诺贝尔奖简介

2010年諾貝爾獎簡介蔡蘊明譯於2010年十月七日(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本文譯自諾貝爾化學獎委員會公佈給大眾的新聞稿:/nobel_prizes/chemistry/laureates/2010/info_publ_eng_2010.pdf 若需要進一步的資訊,請至以下網頁點選:/nobel_prizes/chemistry/laureates/2010/Sciback_2010.pdfㄧ個化學家的強力工具對具有複雜結構的化學品之需求越來越高,人類需要新的藥物來治療癌症或阻止致命病毒在人體內的毀滅性破壞,電子產業正在尋找能放光的化學物質,農業則需要能保護作物的化學物質。

2010年的諾貝爾化學獎,賞給了一項工具,它以非常有效率的方式增進了化學家的能力,來滿足上述的需求,這項工具就是:鈀催化的交叉偶合反應。

在1980年代末期,在加勒比海的潛水夫取得了一種名為Discodermia dissoluta 的海綿,那是一種在33公尺的深處所找到的一種沒有眼睛、嘴巴、胃和骨頭的小生物。

頭一眼看去,它很原始,但由於無法躲避敵人,使得Discodermia dissoluta 以及其它的海綿精通了化學,它們具有令人稱奇的能力去製造巨大且複雜的化學分子,這些分子具有毒性而能讓它們避免其它的生物掠食。

研究者發現許多這類的毒物具有醫療效果,它們可作為抗生素、抗病毒或消炎的藥物。

例如初期的一些測試顯示,由Discodermia dissoluta 分離出的discodermolide 有機會在未來成為一個化療的藥物,在它許多的性質中,包括了在試管中可以阻止癌細胞的增生。

移除一個重要的障礙向前推進經過許多深入的研究,科學家已經證實了discodermolide如何與紫杉醇(Taxol,一個現在全球最常使用的抗癌藥物) 以相同的方式打敗癌細胞。

發現一個這麼有潛力的化學物質的確是非常令人雀躍的,但如果沒有2010年的諾貝爾獎所推崇的發現,discodermolide的故事可能就結束在那裡(圖一),進展可能因為缺乏足夠的物質而停頓,因為不可能從這樣一個從加勒比海的深海中取得的微量物質,來發展成為有效的藥物。

2010年诺贝尔奖

2010年诺贝尔奖

2010年诺贝尔奖作者:专业:引言:诺贝尔奖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工业家、发明家阿·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

其奖励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每年12月10日在斯德哥尔摩和奥斯陆分别举行颁发仪式。

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和经济六项奖。

1、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爱德华兹[摘要]新华网斯德哥尔摩10月4日报道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4日宣布,将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有“试管婴儿之父”之称的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

罗伯特·爱德华兹1925年出生于英格兰曼彻斯特。

二战中服完兵役后,他进入威尔士大学和爱丁堡大学学习生物学,1955年获得博士学位,论文内容为小鼠胚胎发育。

1958年他成为英国国立医学研究所研究人员,开始了对人类授精过程的研究。

从1963年开始,爱德华兹相继在剑桥大学和Bourn Hall诊所(世界首个试管授精中心)工作。

Bourn Hall由爱德华兹和Patrick Steptoe所建立,爱德华兹担任其研究主任多年。

爱德华兹同时还是授精研究领域多本顶尖期刊的编辑。

爱德华兹目前是剑桥大学名誉退休教授。

因为在人类试管授精(IVF)疗法上的卓越贡献,罗伯特·爱德华兹(Robert Edwards)获得2010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他的贡献使治疗不育症成为可能,包括全球超过10%的夫妇在内的人类因此获益匪浅。

“试管婴儿”是伴随体外授精技术的发展而来的,最初由英国产科医生帕特里克·斯特普托和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合作研究成功的。

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路易丝·布朗于1978年7月25日23时47分在英国的奥尔德姆市医院诞生。

“试管婴儿”一诞生就引起了世界科学界的轰动,甚至被称为人类生殖技术的一大创举,也为治疗不孕不育症开辟了新的途径。

“试管婴儿”是让精子和卵子在试管中结合而成为受精卵,然后再把它(在体外受精的新的小生命)送回女方的子宫里(胚卵移植术),让其在子宫腔里发育成熟,与正常受孕妇女一样,怀孕到足月,正常分娩出婴儿。

1980--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1980--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1980---2009年1980保罗·伯格 (PauI Berg) 美国人 (1926-- )沃尔特·吉尔伯特 (Walter Gilbert) 美国人(1932--)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的生物化学教授保罗·伯格是世界上第一位操纵基因重组DNA 分子的学者,并由于开创了这一对人类未来极有影响的新领域,而荣获一九八O年诺贝尔化学奖。

此后,吉尔伯特的研究兴趣就完全转到用化学方法决定DNA 上核苷酸的序列,以及利用遗传工程学来制造胰岛素。

经过几年的悉心研究,他终于研制成一种直接决定DNA核苷酸的方法。

吉尔伯特是采用直读法原理来进行的,故又称为化学降解法。

这种方法是先利用化学反应把DNA裁剪成一系列不同长度的核苷酸片断,使它们的一端是相同的,并标明有放射性同位素,然后测定各个片断的长度和另一端的最后一个核苷酸,这样就可弄清楚DNA分子的结构。

这种方法每次可以测定台一百至二百个核苷酸的DNA的顾序。

如果将测过的所有片段再拼接起来,就可知道整个DNA大分子的结构。

这种方法的发明,不仅可使科学家准确测定DNA分子的结构,通过这种结构的测定,还可间接推断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从而纠正以前某些蛋白质结构分析中的错误。

这一贡献的意义是怎么估价也不会过高的。

因此他赢得了一九八O年诺贝尔化学奖。

1981罗尔德·霍夫曼 (Roald Hofmann) 美籍波兰人(1937--)福井谦一 ( Kenichi Fukin) 日本人(1918--)霍夫曼正是由于在分子轨道理沦上的贡献,光荣地获得一九八一年诺贝尔化学奖。

他是当今年轻有为的科学家之一。

他获奖时只有四十四岁,而他提出这一著名理论时仅二十八岁。

日本京都大学的福井谦一教授和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罗尔德·霍夫曼教授共同获得了一九八一年诺贝尔化学奖。

值得指出的是,这两位获奖者都是运用现代物理学的基石——量子力学来解释分子是如何形成的科学家。

2000-2010诺贝尔化学奖

2000-2010诺贝尔化学奖

2000美国科学家黑格、麦克迪尔米德、日本科学家白川秀树因发现能够导电的塑料,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01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巴里·夏普莱斯、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因在“手性催化氢化反应”领域取得的成就,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02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因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构分析、质谱分析的方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03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罗德里克·麦金农因在细胞膜通道方面做出的开创性贡献,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04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

其实他们的成果就是发现了一种蛋白质“死亡”的重要机理。

2005三位获奖者分别是法国石油研究所的伊夫·肖万、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罗伯特·格拉布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理查德·施罗克。

他们获奖的原因是在有机化学的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

烯烃复分解反应广泛用于生产药品和先进塑料等材料,使得生产效率更高,产品更稳定,而且产生的有害废物较少。

瑞典皇家科学院说,这是重要基础科学造福于人类、社会和环境的例证。

2006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所作出的贡献而独自获得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一份声明中说,科恩伯格揭示了真核生物体内的细胞如何利用基因内存储的信息生产蛋白质,而理解这一点具有医学上的“基础性”作用,因为人类的多种疾病如癌症、心脏病等都与这一过程发生紊乱有关。

2007德国化学家吉哈德-艾尔特因为其在固体表面化学研究领域所做出的贡献而获此殊荣。

2008美籍华裔钱永健、美国生物学家马丁·沙尔菲和日本有机化学家兼海洋生物学家下村修因研究绿色荧光蛋白获奖。

近十年诺贝尔化学奖

近十年诺贝尔化学奖

近十年诺贝尔化学奖201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美国科学家理查德-海克和日本科学家根岸英一、铃木彰因在研发“有机合成中的钯催化的交叉偶联”而获得201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颁奖委员会在颁奖状中称,钯催化的交叉偶联是今天的化学家所拥有的最为先进的工具。

这种化学工具极大地提高了化学家们创造先进化学物质的可能性,例如,创造和自然本身一样复杂程度的碳基分子。

碳基(有机)化学是生命的基础,它是无数令人惊叹的自然现象的原因:花朵的颜色、蛇的毒性、诸如青霉素这样的能杀死细菌的物质。

有机化学使人们能够模仿大自然的化学,利用碳能力来为能发挥作用的分子提供一个稳定的框架,这使人类获得了新的药物和诸如塑料这样的革命性材料。

为了创造这些复杂的化学物质,化学家需要能够将碳原子联接在一起。

不过,碳是稳定的,碳原子之间并不能够轻易发生反应。

因此,科学家们将碳原子联系在一起的首批方法就是基于使碳更为活跃的技术。

这样的方法在创造简单的分子时起到了效果,但是在对更为复杂的分子进行合成时,科学家们在他们的试管里发现了太多并不需要的副产品。

钯催化的交叉偶联解决了这一问题,向化学家们提供了一个更为精确和更为有效的工作工具。

在海克反应、根岸反应和铃木反应中,碳原子遇到了钯原子,它们之间的接近性启动了化学反应。

钯催化的交叉偶联被用于全球各地的研究工作,也被用于制药等商业生产、制造供电子行业使用的分子。

79岁的理查德-海克是美国公民,他1931年出生在美国的麻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他1954年从洛杉矶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是美国德拉华大学荣誉教授。

75岁的根岸英一是日本公民,他1935年出生在中国长春,1963年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得博士学位,是美国普渡大学化学系杰出教授。

80岁的铃木彰是日本公民,他1930年出生在鹉川町,1959年从日本北海道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现为北海道大学名誉退休教授。

200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7日宣布,万卡特拉曼-莱马克里斯南、托马斯-施泰茨和阿达-尤纳斯获得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

钯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_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钯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_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1 早期研究
有机合成化学制 造出的这几 千万种新的 物质绝大 多数都是以碳原子为 主来构建的。为了制 备结构更复 杂、 功能更强大的新型材料, 就要想办法通过各种化学 反应将碳原子连接在 一起。然而碳原子本 身是十分稳 定的, 在化学反应中并不活 泼, 所以就得想办法来激活 碳原子, 让它 更容易 参与反 应并 与其 他碳 原子连 接起 来, 逐步 形成 更 高层 次 的碳 基 骨架。1912 年, 法 国人 Grignard 因发明有机镁试剂( 格 氏试剂) 而 荣获诺贝尔 化学奖, 可以说是碳基活化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随着 时代的发展, 人们对碳基的研究愈加深入。在研究的前 期, 要么无法活化碳基, 化合物难于参加反应; 要么使碳 原子过于活 跃, 虽然 能有效 地制 造出 很多 简单的 有机 物, 但要是合成复杂分子却有大量的副产物生成。正如 大家所知, 在有机合成操 作中提纯是一项繁琐的工 作。 H eck, Negish i 和 Suzuki 等人 通过实验 发现, 当 碳原子 和钯原子连接在一 起, 会形成一种∃ 温和% 的碳钯键, 在 这里钯既活跃了碳基, 又使 其不至于过于活泼, 然后又 可以把别的碳原子吸引过来, 这样使得两个碳原子距离 拉近, 容易成 键而 偶联 起来。在 这里 钯原 子就相 当于 ∃ 媒人%的作用, 只需使用 催化剂就行。所以∃ 钯催化交 叉偶联反应%就 是一款精致 的工具, 让化学 家得以像艺 术家一样来雕刻和拼接类似积木的模块( 小的基团) , 构 筑令人叹为观 止的艺术品 ( 有机复杂 分子) 。与此同时 还避免了过多不必要副产物的生成。 H eck 1931 年出生于美国麻省斯普林菲尔 德( Spri
的交叉偶联反应 在全球的科研、 医药生产、 电子 工业和 先进材料等领域 都有广泛应用。以在 此领域有卓 越贡 献的科学家名 字命名的有 机反应对于 从事化学的 人来 说是耳熟能详的, 如 H eck 反应、 N egishi 反应、 Suzuki 反 应、 Stille 反 应、 Kum ada 反 应、 Sonogashira 反 应 以 及 H iyam a 反应等等。 众所周知, 有机合成化学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制造出 了几千万种新 的物质, 并且这个数目仍在迅 速的膨胀, 而有机合成化学的基础核心是新型、 高效三次与 有 机合成方法学 相关的诺贝 尔化学奖授 予情况可以 看出 这一领域的重要性: 2001 年 W. S. K now les, R. Noyori 和 K. B. Sharpless 因在发展催化不对称合成研究方面 获奖; 2005 年 Y. Ch auvin , R. H . G rubbs 和 R . R . Sch rock 因在发展 烯烃 复分解 反应所 作出 的贡 献而 获 奖; 最后 就是 2010 年的 钯催化 交叉偶 联反 应的获 奖。 下面对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的早期研究、 反应机理以及 发展应用等 做一 个粗浅 的介 绍, 以期 达到 抛砖 引玉 之 作用。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pdf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pdf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1901−2010)(2011−3本室整理)1901雅可比.亨利克.范特霍夫(Jacobus Hendricus Van’Hoff),荷兰人(1852-1911)。

因在化学反应速度、化学平衡和渗透压方面取得了骄人的研究成果,获得了190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

他还开创了以有机化合物为研究对象的立体化学。

1902埃米尔·费雷 (Emil Fischer)德国人(1852-1919)。

他发现了苯肼,对糖类、嘌呤类有机化合物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因而获得1902年诺贝尔化学奖。

他对科学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对糖类的研究;二、对嘌呤类化合物的研究:三、对蛋白质;主要是氨基酸、多肽的研究;四、在化工生产和化学教育上的贡献。

他的研究领域集中在对有机化学中那些与人类生活、生命有密切关系的有机物质的探索。

可以说他是生物化学的创始人。

1903斯范特.奥古斯特.阿伦尼乌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 瑞典人(1859-1927)。

他是近代化学史上的一位著名的化学家,又是一位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

阿累尼乌斯同时提出了酸、碱的定义;解释了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提出活化能的概念及与反应热的关系等。

由于阿累尼乌斯在化学领域的卓越成就,1903年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成为瑞典第一位获此科学大奖的科学家。

著作:《天体物理学教科书》、《免疫化学》、《生物化学中的定量定律》等。

1904威廉·拉姆赛(William Ramsay) 英国人(1852-1916)。

英国著名化学家。

他与物理学家瑞利等合作,发现了六种惰性气体:氦、氖、氩、氪、氙、氡。

由于他发现了这些气态惰性元素,并确定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他荣获了190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905阿道夫·冯·贝耶尔(Adolf von Baeyer) 德国有机化学家 (1835-1917)。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十一)】2010年化学奖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十一)】2010年化学奖

化学奖美国科学家理查德·海克(RichardF,Heck)、伊智根岸(Ei-ichiNegishi)和日本2010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科学家铃木彰(AkiraSuzuki)因在有机合成领域中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的卓越研究获奖。

钯催化的交叉偶联是今天的化学家所拥有的最为先进的工具。

这种化学工具极大地提高了化学家们创造先进化学物质的可能性,例如,创造和自然本身一样复杂程度的碳基分子。

碳基(有机)化学是生命的基础,它是无数令人惊叹的自然现象的原因:花朵的颜色、蛇的毒性、诸如青霉素这样的能杀死细菌的物质。

有机化学使人们能够模仿大自然的化学,利用碳能力来为能发挥作用的分子提供一个稳定的框架,这使人类获得了新的药物和诸如塑料这样的革命性材料。

这一成果广泛应用于制药、电子工业和先进材料等领域,可以使人类造出复杂的有机分子。

理查德·赫克理查德·赫克,美国人,1954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博士学位。

随后,他进入瑞士苏黎世联邦工学院进行博士后阶段的学习,后又进入美国特拉华大学工作并于1989年退休。

2010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人物简介理查德·赫克,美国科学家。

1952年和1954年,他分别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取得理学学士和博士学位,指导教授是化学家绍尔·温施泰因。

完成博士后之后,他前往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不久后又回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1957年,他开始在位于特拉华州城市城市威尔明顿的赫克力士公司工作。

在那里期间,他的研究屡出成果,使得他在1971年进入特拉华大学的化学与生物化学系就职。

他在特拉华大学一直工作到1989年退休。

赫克[1]1989年从特拉华大学退休后,仍为那里的化学与生物化学系名誉教授。

特拉华大学自2004年起,将一个讲师职位以赫克的名字命名。

2006年,赫克获赫尔伯特·C·布朗创新合成方法研究奖。

获诺贝尔奖理查德·赫克2010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赫克和日本科理查德·赫克学家根岸荣一和铃木章共同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2010诺贝尔奖获得者详细介绍

2010诺贝尔奖获得者详细介绍

1、美日三名科学家分享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图)三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新华网斯德哥尔摩10月6日电瑞典皇家科学院6日宣布,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赫克和日本科学家根岸荣一、铃木章共同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说,这三名科学家因在有机合成领域中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的卓越研究获奖。

这一成果广泛应用于制药、电子工业和先进材料等领域,可以使人类造出复杂的有机分子。

理查德-赫克目前在美国特拉华大学工作,根岸荣一目前在美国普渡大学工作,而铃木章是北海道大学名誉教授。

2、两科学家用“胶带”和“铅笔”夺诺贝尔奖中新社北京10月5日电 (肖欣) 瑞典皇家科学院今天11时45分(北京时间17时45分)宣布,将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

共同工作多年的二人因“突破性地”用撕裂的方法成功获得超薄材料石墨烯而获奖。

美国航天局曾经悬赏400万美元,寻找一种足够坚韧的材料,来制成长达3.7万公里缆线,搭建一座可以直通宇宙的“太空电梯”。

正是石墨烯的发现让这个人类可以“一步登天”的梦想变成了可能。

这种“只有一层碳原子厚的碳薄片”,被公认为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薄、最坚硬、传导电子速度最快的新型材料。

比最好的钢铁还硬100倍、比钻石坚硬的石墨烯其实就是一种从石墨材料中剥离出的单层碳原子面材料,是碳的二维结构。

其超强硬度、韧性和出色的导电性使得制造超级防弹衣、超轻型火箭、超级计算机不再是科学狂想。

但最大的困难在于:如果想投入实际生产,就必须找到一种方式,制造出大片、高质量的石墨烯薄膜。

为此,石墨烯被发现几十年以来,科学家们从未停止过各种方法的萃取或合成试验。

直到2004年,盖姆和诺沃肖洛夫突破性地创造了撕裂法:他们将石墨分离成小的碎片,从碎片中剥离出较薄的石墨薄片,然后用胶带粘住薄片的两侧,撕开胶带,薄片也随之一分为二,不断重复这一过程,最终得到了截面约100微米的、只有单层碳原子的石墨烯。

解读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解读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解读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蔡蕴明于2010年十月十一日(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表彰的是一种有机合成技术的发现,由于这牵涉到较高层次的化学知识,不是那么普众化的,即使修过大学的基础有机化学也不见得能理解其影响,因此会有一些人问道,这真是那么重要的技术而值得拿诺贝尔奖吗?答案是,真的极为重要,而且这个奖给得其实晚了点。

但这样的问题促使了我在翻译完今年诺贝尔奖委员会公布给大众的新闻稿之外,决定再做一点对此课题的介绍。

化学家有一种能力是别的领域如物理、材料或生物学家等等不易拥有的,那就是合成化学分子的能力。

记得有一阵子很多系所改名,我们几位教授闲聊时开玩笑说“或许化学系也应该改名为「分子建筑学系」,搞不好联考排名会往上拔升”这虽然是对现况的一点反讽,但不无道理。

物理学家著重在物性,以今年的物理奖为例,得奖者取得石墨烯的方式是一种物理的剥离方式。

生命科学家研究生命现象,所研究的分子大半多是生命体已经制造出来的化合物,他们主要在研究那些分子到底在生命现象中扮演何样的角色。

化学家在这些领域里具有一种优势,那就是他们可以针对原理及需求,设计一些化合物并在试管中制造出来,以改进原有的性能。

当科学家发现某种物质具有某些有意思的物理性质时,化学家会去研究这种物质的性质与其分子结构的关系为何,一旦掌握了其机理,化学家就会针对其结构做一些修饰,使得该特性更为彰显。

对于疾病亦是如此,当生命科学家了解了一个疾病在分子层次的病因时,是药学家或化学家去合成一些分子来医治。

一个成功的药被开发出来时,它能救的生命可以是百万或是千万以上,绝不是一个单纯的医生能做到的。

可惜现在台湾在药学系有一个现象,许多学生进药学系只为了拿一张药剂师执照,那只需要知道药理即可,较辛苦但更重要的药物研发较少人愿意从事。

许多从生命体内得到的物质,常只能取得微量,要进一步研究其性质则有赖化学家来合成。

从上述我的说明,希望现在大家了解了合成化学分子的能力是很重要而独特的。

2000-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详解

2000-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详解

2000年艾伦-J-黑格 (1936-)艾伦-J-黑格,美国公民,64岁,1936年生于依阿华州苏城。

现为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固体聚合物和有机物研究所所长,是一名物理学教授。

获奖理由:他是半导体聚合物和金属聚合物研究领域的先锋,目前主攻能够用作发光材料的半导体聚合物,包括光致发光、发光二极管、发光电气化学电池以及激光等等。

这些产品一旦研制成功,将可以广泛应用在高亮度彩色液晶显示器等许多领域。

艾伦-G-马克迪尔米德 (1929-)艾伦-G-马克迪尔米德,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今年71岁,他出生于新西兰,曾就读于新西兰大学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以及英国的剑桥大学。

1955年,他开始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

他是最早从事研究和开发导体塑料的科学家之一。

获奖理由:他从1973年就开始研究能够使聚合材料能够象金属一样导电的技术,并最终研究出了有机聚合导体技术。

这种技术的发明对于使物理学研究和化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其应用前景非常广泛。

他曾发表过六百多篇学术论文,并拥有二十项专利技术。

白川英树 (1936-)白川英树今年64岁,已经退休,现在是日本筑波大学名誉教授。

白川1961年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理工学部化学专业,曾在该校资源化学研究所任助教,1976年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1979年回国后到筑波大学任副教授,1982年升为教授。

1983年他的研究论文《关于聚乙炔的研究》获得日本高分子学会奖,他还著有《功能性材料入门》、《物质工学的前沿领域》等书。

获奖理由:白川英树在发现并开发导电聚合物方面作出了引人注目的贡献。

这种聚合物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上去。

他因此与其他两位美国同行分享了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

2001年威廉·诺尔斯(W.S.Knowles) (1917-)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和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雷斯,以表彰他们在不对称合成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三位化学奖获得者的发现则为合成具有新特性的分子和物质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近十年诺贝尔化学奖

近十年诺贝尔化学奖

近十年诺贝尔化学奖201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美国科学家理查德-海克和日本科学家根岸英一、铃木彰因在研发“有机合成中的钯催化的交叉偶联”而获得201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颁奖委员会在颁奖状中称,钯催化的交叉偶联是今天的化学家所拥有的最为先进的工具。

这种化学工具极大地提高了化学家们创造先进化学物质的可能性,例如,创造和自然本身一样复杂程度的碳基分子。

碳基(有机)化学是生命的基础,它是无数令人惊叹的自然现象的原因:花朵的颜色、蛇的毒性、诸如青霉素这样的能杀死细菌的物质。

有机化学使人们能够模仿大自然的化学,利用碳能力来为能发挥作用的分子提供一个稳定的框架,这使人类获得了新的药物和诸如塑料这样的革命性材料。

为了创造这些复杂的化学物质,化学家需要能够将碳原子联接在一起。

不过,碳是稳定的,碳原子之间并不能够轻易发生反应。

因此,科学家们将碳原子联系在一起的首批方法就是基于使碳更为活跃的技术。

这样的方法在创造简单的分子时起到了效果,但是在对更为复杂的分子进行合成时,科学家们在他们的试管里发现了太多并不需要的副产品。

钯催化的交叉偶联解决了这一问题,向化学家们提供了一个更为精确和更为有效的工作工具。

在海克反应、根岸反应和铃木反应中,碳原子遇到了钯原子,它们之间的接近性启动了化学反应。

钯催化的交叉偶联被用于全球各地的研究工作,也被用于制药等商业生产、制造供电子行业使用的分子。

79岁的理查德-海克是美国公民,他1931年出生在美国的麻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他1954年从洛杉矶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是美国德拉华大学荣誉教授。

75岁的根岸英一是日本公民,他1935年出生在中国长春,1963年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得博士学位,是美国普渡大学化学系杰出教授。

80岁的铃木彰是日本公民,他1930年出生在鹉川町,1959年从日本北海道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现为北海道大学名誉退休教授。

200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7日宣布,万卡特拉曼-莱马克里斯南、托马斯-施泰茨和阿达-尤纳斯获得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

专英资料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专英资料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12 was awarded jointly to Robert J. Lefkowitz and Brian K. Kobilka "for studies of G-protein-coupled receptors"2012诺贝尔化学奖共同授予罗伯特J莱夫科维茨和布瑞恩K. Kobilka”为研究G蛋白偶联受体”Brian K. Kobilka - FactsBrian K. Kobilka布瑞恩K. KobilkaBorn: 1955, Little Falls, MN, USA出世:1955,小瀑布,MN,USAAffiliation at the time of the award: Stanford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Stanford, CA, USA在颁奖时间单位: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美国Prize motivation: "for studies of G-protein-coupled receptors"奖的动机:“研究G蛋白偶联受体”Field: biochemistry领域:生物化学布莱恩·克比尔卡,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分子与细胞生理与医学系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以GPCRs结构生物学研究著称。

Brian Kvilca, the famous structural biologists, and Medicine Department of cell physiology professor at the Stanford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molecular,academician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 structural biology is known for his research on GPCRs.1955年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LittleFalls。

201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201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heck理查德赫克1931年出生于美国的斯普林菲尔德springfield79岁1952年1954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随后进入瑞士苏黎世联邦工学院作博士后现为特拉华大学名誉教授总引
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获奖理由:“有机合成中钯催化交叉偶联”研究
学术贡献
• 他们在“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研究成果使人类能有效合成复杂有机物。
• 美国人 • 1931年出生于美国的斯普林菲尔德(Springfield) (79岁) • 1952年, 1954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 • 随后,进入瑞士苏黎世联邦工学院 作博士后 • 1971年进入美国特拉华大学(Univ. of Delaware)工作,于1989年退休。 • 现为特拉华大学名誉教授
总引:107883;他引:70189;H因子:124
• 日本人,1930年出生于日本北海道鹉川町(80岁) • 1959年在北海道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 1961年留校工作 • 曾在美国普渡大学作博士生 • 1973年任北海道大学工学系教授 • 现在是北海道大学名誉教授
Suzuki反应
• 1981年,Suzuki和Miyaura将苯硼酸与芳基溴代物反应生成 了C-C交叉偶联反应。芳基硼酸与金属有机化合物相比,对 热、空气、水不敏感,具有廉价、低毒等优点。
Ei-ichi Negishi (根岸荣一 )
总引: 14300;他引:7349;H因子:61
• 日本人,1935年出生于中国长春 (75岁) • 1958年从东京大学毕业后进入帝人公司 • 1963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 现任美国普渡大学教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诺贝尔化学奖:“焊接”碳原子的艺术根岸英一、铃木章和理查德•海克像拼接玩具那样拼接碳原子
75岁的根岸英一(Ei-ichi Negishi)、79岁的理查德•海克(Richard F. Heck)和80岁的铃木章(Akira Suzuki)。

他们在“钯催化交叉偶联有机合成反应”方面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该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制药和电子元件制造领域。

美国特拉华大学退休教授理查德•海克是美国公民;在美国普渡大学任教的根岸英一和已从日本北海道大学退休的铃木章都是日本公民。

算上这两位新科获奖者,过去十年中已有9位日本籍科学家荣获诺贝尔奖,其中绝大部分是在日本本土完成获奖研究。

“曾经在这个领域耕耘并仍然健在的科学家中,这三位获得诺贝尔奖是众望所归的。

”北京大学教授施章杰对本刊记者说,“另外还有一些科学家也做出了杰出贡献,如熊田诚(Makoto Kumada),遗憾的是他已经逝世。


“这项研究成果最大的意义在于,只要涉及有机化学中含有苯环或双键化合物的合成,就可以使用这个方法,所以其适用范围非常广泛。

”湖南大学教授谭泽告诉本刊记者。

谭泽于1996年至2002年间在普渡大学攻读博士,导师正是根岸英一。

此后,他又以博士后的身份在根岸英一的团队里工作了四年。

施章杰也解释说,任何一个涉及有机合成的领域,必然会遇到碳原子相互连接问题。

要想制造出更多种类、具有更多功能的有机物,必须寻求更加方便、高效的碳碳构建新方法。

但这种偶联反应的原料本身都比较稳定,要想使之发生反应,连在一起形成碳碳单键是相当困难的。

施章杰说:“这就好比爬珠穆朗玛峰,显然珠峰之高超过一般人的体力范围,你要么打个隧道过去,要么有什么东西把珠峰变成几个类似香山的小山峰—在偶联反应中,钯催化剂恰好能做到后者。


1972年,熊田诚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有所突破。

之后几年中,前述三位获奖者相继发表论文,报告了他们的突破性进展。

而他们也都有一个以各自名字命名的化学反应。

“他们为所有的合成化学工作者找到了一类高效、准确地构建碳碳单键的方法,可以称之为有机合成中的‘焊接技术’。

”施章杰说。

谈及自己的导师根岸英一时,谭泽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位新来的博士生,怯生生地问这位素以待弟子严苛著称的教授:“我的博士生阶段应该做些什么?”他得到的回答是:“做些什么?!我都不知道我明天要做什么!”
“在他看来,科学的路上充满了不确定,没有什么实验是可以预知结果的,只有不停地去做,才能根据现实的变化来决定下一步如何走。

”谭泽说。

在谭泽的回忆里,根岸英一基本不看电视,年轻时喜欢滑雪,现在还能弹一手好钢琴。

他经常和自己的学生谈起“时事”,学生们想了半天才记起,那是一两年前的事情了。

“除了化学,他的生命里没有太多的东西,他是一个为化学而生的科学家。


根岸英一1935年生于中国长春,1958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两年后远赴美国。

1966年,他以博士后身份来到普渡大学,在赫伯特•布朗实验室工作,后者于1979年荣获诺贝尔奖。

此前,即1963年至1965年,铃木章也在布朗教授实验室做过博士后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