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视域下的框架理论
框架理论的名词解释
框架理论的名词解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使用框架这个词,比如我们会说某个问题的“框架”是什么,或者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思考的框架”。
然而,对于这个词的具体含义和定义,很多人可能并不十分清楚。
本文将解释和探讨框架理论的概念,并深入探讨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首先,让我们更加明确地定义框架理论。
框架理论是由美国认知语言学家乔治·浙瑞斯基提出的,他认为人类的思维和理解是通过建立和运用各种认知框架来实现的。
简单地说,框架理论指的是人们脑子里存储的一种思维结构,用于理解和解释世界。
这些框架是通过个人的经验、文化背景以及社会交往而形成的,它们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框架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概念框架”。
概念框架是对特定概念的基本认知结构和逻辑组织的表达方式。
以“爱情”为例,我们每个人对于爱情的理解都可能不同,因为我们在不同的文化和环境中成长,对于爱情的经历和看法也不同。
这些个人的经验和理解形成了我们对爱情的概念框架。
而这个概念框架又会影响我们对于爱情的思考和行为。
框架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动态性。
框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个人的经验和学习而演变和变化。
人们在解释和理解世界时,会根据自己的框架进行思考和推断。
但当遇到与现有框架不符合的信息时,我们可能会经历认知冲突,我们需要调整或改变我们的框架来适应新的信息。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有时候需要接受新的观念或改变旧有观念的原因。
框架理论在不同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包括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
在语言学中,框架理论被用来解释语言的意义和语义。
根据框架理论,我们的理解和使用语言是基于概念框架的交互和启发。
在心理学中,框架理论被用来研究人们如何理解和解释信息,并进一步影响人们的决策和行为。
在社会学中,框架理论被用来研究社会认知和社会行动,例如如何形成和传播社会思潮和观念。
在政治学中,框架理论被用来研究政治沟通和舆论形成的过程,以及人们对于政治事件的认知和看法。
框架语义学理论与应用
框架语义学理论与应用框架语义学是一种基于框架的概念,研究词语意义及其相互关系的语言学理论。
它通过构建一个个框架,对词汇和语句的意义进行解释和推理。
本文将从框架语义学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探讨如何根据输入的关键词和内容撰写文章。
一、框架语义学理论框架语义学的基本概念是框架,它指的是一种认知和表达思想的基本结构。
框架可以涵盖一系列相关的经验和知识,包括各种概念、实体及其之间的关系。
框架语义学认为,词语的意义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特定的框架相关联。
词语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其所处的框架来解释。
框架语义学的理论模型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词汇-框架映射:词汇与框架之间存在映射关系,每个词汇都可以映射到一个或多个框架。
2、框架-意义映射:框架与意义之间也存在映射关系,每个框架都可以映射到一组意义。
3、语境-框架映射:语境与框架之间也存在映射关系,不同的语境可能需要不同的框架来解释。
二、关键词处理在撰写文章时,如何处理关键词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的定位、提取、处理流程对于文章的主题和内容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1、关键词定位:关键词应选择在文章中起到核心作用的词汇,一般为主旨词或主题词。
2、关键词提取:从文章中选取与主题相关的关键词,应确保关键词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3、关键词处理:对关键词进行解释和阐述,揭示其背后的框架和意义。
三、内容撰写基于关键词和内容,可以开始撰写文章。
以下是撰写文章时需要考虑的几个方面:1、主题展开:以关键词为主题,构建文章的基本框架。
2、句子组织:运用适当的句子结构将关键词串联起来,表达完整的思想。
3、段落构成:每个段落应围绕主题展开,并包含关键词或其相关词汇。
4、逻辑结构:确保文章逻辑清晰,条理分明。
四、实例分析下面以“教育”为例,运用框架语义学理论撰写一篇文章: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重要基石,它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广泛的影响。
教育涉及到许多方面,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职业教育等。
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一个教育体系,为人们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和发展途径。
[语言学,框架,理论]浅析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及理论框架
浅析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及理论框架系统功能语言学形成的萌芽时期是20世纪60年代,源于以弗斯为代表的伦敦学派,弗斯的学生韩礼德继承和发展并完善了弗斯的语言学理论,因此新伦敦学派或者新弗斯学派也是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代名词。
该学派研究的鼎盛时期就是韩礼德出版其伟大著作《功能语法导论》的时期,这本书为该学派的所有语言学家提供了参照和基础。
该学派最杰出的代表韩礼德曾指出系统这个概念来自弗斯。
弗斯是现代最先使用系统这一术语的语言学家。
[1]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形成主要受以下五方面的影响:一是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人类学方面的研究;二是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的语言相对论观点;三是伦敦学派弗斯的系统语言理论;[2] 四是哥本哈根学派叶尔姆斯列夫的语符学思想;五是布拉格学派的功能思想。
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提出了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两个概念。
弗斯深受其语言研究的影响,打算基于情景语境建立一套更加完善的语言学理论,以便让人们了解语境在表达意义潜势时所起的作用,但其生前未能完成这一目标,韩礼德发展了伦敦学派奠基人弗斯的关于系统思想,对系统进行划分,区分阶和范畴,并创建阶和范畴语法理论,而后将这个理论模式进一步发扬光大,完善为系统语法;几年后,又进行进一步补充,在系统语法中增加了功能部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系统功能语法。
一、系统理论(一)阶和范畴语法理论语言中共有系统结构类别单位为四个主要语法范畴。
系统用来说明一系列类似且具有同样功能的项目,出现一个项目而不是另一个项目的原因。
结构是在位置上有顺序的排列。
类别表示一个语法范畴,具体情况与其上一级单位的结构,如英语中的词性的分类。
单位指语言中的语段所具有的语法模式。
韩礼德又分别用句小句词组/短语词和语素来指代语言中的五个基本单位。
四个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分别涉及三个有明显区别的阶,即级阶说明阶精密度阶。
级阶,也就是等级体系,指由一个单位到另一个单位有高向低进行移动。
说明阶可以把具体语篇和范畴相联系。
语类研究理论框架探索
语类研究理论框架探索在当代语言学研究中,语类研究越来越受到。
语类指的是特定语境中语言的运用方式,是语言与语境交互作用的产物。
语类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语言的结构和功能,还能为语言教育、翻译和跨文化交流等领域提供指导。
为了进一步推动语类研究的发展,本文将探讨语类研究理论框架的构建。
关键词:1、语类:指特定语境中语言的运用方式,包括口头和书面语言。
2、理论框架:指用于解释和预测语类现象的概念体系和逻辑关系。
3、语境:指语类运用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是语类研究的重要因素。
4、结构:指语类内部的词汇、语法、句法等语言特征。
5、功能:指语类在特定语境中的交际目的和作用。
6、认知模式:指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过程,是语类形成的心理基础。
理论框架:1、确定研究目标语类:首先明确研究的语类对象,如新闻报道、学术论文、小说等。
2、构建理论框架:分析目标语类的结构、语义规律和认知模式。
例如,新闻报道通常采用倒金字塔结构,强调重要性;学术论文注重逻辑推理和论证;小说则注重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
3、验证理论框架:通过分析具体实例,验证理论框架的正确性和适用性。
例如,对新闻报道、学术论文和小说进行实际分析,观察其结构、语义和认知模式的体现。
研究方法:1、分析法:对目标语类的整体进行分析,归纳出其中的共性和特点。
例如,对不同类型新闻报道进行比较,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点。
2、分类法:将目标语类中的不同种类进行分类,探究其异同点和发布规律。
例如,将新闻报道按题材、体裁等进行分类,分析各类别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3、案例分析法:选择一个或多个引人入胜的案例,检验理论框架的适用性。
例如,分析一起重大事件的新闻报道案例,探讨新闻报道的结构、语义和认知模式在实际运用中的体现。
通过对语类研究理论框架的探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明确研究目标语类是进行语类研究的基础,有助于针对性地构建理论框架和分析实例。
其次,理论框架的构建需要深入了解目标语类的结构、语义规律和认知模式,以全面准确地解释语类现象。
语言学习的分析能力提升方法学习语言学的理论框架
语言学习的分析能力提升方法学习语言学的理论框架语言学习一直是现代人提升个人能力和拓展国际交流的重要途径。
然而,要想在语言学习中获得更好的效果,提升分析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提高语言学习中分析能力的方法,并学习语言学的理论框架。
一、深入了解语言学理论在学习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学术资料、教科书、学术论文等来深入了解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理论的逻辑结构和相关术语的定义,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二、培养语言敏感性语言敏感性是指对语言细节和语言使用方式的敏感程度。
要培养语言敏感性,可以通过反复听、读、写、说的方式进行。
在阅读和听力中,我们要注意语言的表达方式、文化背景、逻辑结构等方面;在写作和口语中,我们要尽量注意语法、词汇、语气、语调等因素。
三、掌握分析语言的技巧提升语言学习中的分析能力需要掌握一些分析语言的技巧。
比如,可以通过分析句子结构、语法规则、词汇搭配、上下文含义等来深入理解语言的运用。
此外,可以通过比较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来加深对语言的理解。
同时,还可以通过参加相关的语言学习讨论会和研讨班来与他人交流和分享学习心得,以提升自己的分析能力。
四、拓展语言学习的资源除了学习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和培养分析能力,还可以拓展语言学习的资源。
比如,可以利用互联网上的语言学习平台、课程视频和学习社区等;可以通过语言交流项目和留学机会来提升语言技能和加深对语言学的理解;还可以参加语言学习研究项目和实践活动,从而加强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之间的结合。
五、不断实践和反思语言学习的提升是一个不断实践和反思的过程。
在语言学习中,我们要不断应用和实践所学的语言学理论和分析技巧,同时要时刻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效果。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写作、演讲、辩论等方式来检验自己的语言学习成果,并不断改进和完善。
总结起来,要想提升语言学习中的分析能力,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培养语言敏感性,掌握分析语言的技巧,拓展语言学习的资源,并不断实践和反思。
英语语言学框架
英语语言学框架
英语语言学是研究英语语言的结构、历史、功能和使用的学科。
它涉及到许多不同的领域和理论,因此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框架。
以下是一些最常见的英语语言学框架:
1. 统计语言学:统计语言学是一种使用统计模型和算法来研究语言的方法。
它的目标是确定语言的规则和模式,以便能够自动生成和理解语言。
2. 生成语法:生成语法是一种研究形式语言结构的方法。
它使用形式规则来生成语言的句子,以便能够理解和解释语言的结构。
3. 语言意义学:语言意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学科。
它研究语言符号和其所表示的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方式。
4. 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和社会关系的学科。
它研究语言在社会上的使用方式和作用,以及语言如何反映和塑造社会关系。
5. 语音学:语音学是研究语音的学科。
它研究语音的物理特性和如何产生和感知语音。
6. 语言习得:语言习得是研究人类如何学习语言的学科。
它研究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和影响,以及不同语言环境下的习得方式。
以上是英语语言学中一些常见的框架,每个框架都有其独特的贡献和限制。
了解这些框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英语语言的复杂
性和多样性。
语言学视域下的框架理论
语言学视域下的框架理论“框架”作为一个跨学科概念,由人类学家提出,经过社会学家系统论述,然后被传播学、语言学等学科的学者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这一发展历程赋予“框架”丰富的意义内涵和复杂的功能层次,可以为不同学科带来借鉴与启示。
以菲尔墨的框架语义学作为切入点,可以看出框架理论在语言学中的意义与应用,及其为语言学研究带来的启示。
框架理论(frame theory)的研究已经走过半个世纪,其“多范式”的理论内涵与研究工具为诸多学科提供了启示,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运用框架理论进行研究,并取得较丰富的理论成果。
在语言学领域,美国学者菲尔墨(CharlesJ.Fillmore)最早引入框架的概念,并将框架作为语义分析的一种工具,创立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与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探讨人们如何建构语言事实的问题,为语言学的研究开辟多个新视角。
一、“框架”:一个跨学科概念一般而言,框架理论的依据源于社会学和心理学两个领域。
在社会学领域,20世纪40-50年代有学者提出,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往往与个人、社会或者环境等潜在因素相关。
进入20世纪60-70年代,框架理论迎来大发展:1972年贝特森(Bateson)在研究动物之间的互动模式时首次将框架与信息传播活动联系起来,提出互动过程的本质是运用符号进行诠释与传播的活动,框架在其中起到提示传播内容的作用,并告知人们诠释符号的种种规则。
1974年,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在《框架分析》(frame Analysis)-书中系统论述人们如何运用框架建构社会事实的过程,使人们对框架的作用机制有更为系统的了解,可谓框架理论的集大成者。
戈夫曼认为,个人并非依据某些随机因素来理解世界,而是依赖某种更为宽泛的理解模式——“基本框架”(primaryframeworks),这种框架常被描述成为人类分类信息提供帮助的、较为稳定的、具有社会共享性的分类系统。
框架、场景与视角_Fillmore语义理论认知观探源
框架、场景与视角:Fillmore语义理论认知观探源框架、场景与视角: Fillmore 语义理论认知观探源引言语义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探究语言中的意义如何表达和理解是理解人类语言行为的关键。
Fillmore 语义理论是美国语言学家Charles J. Fillmore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以框架、场景和视角为核心的语义理论,它赋予了意义更加丰富和深入的认知内涵。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理论要点、认知观等方面对 Fillmore 语义理论进行深入解析,以探寻其认知观的源起和哲学思考。
一、历史背景Fillmore 语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认知革命。
在当时,认知科学迅速发展,人们对人类知觉、认知过程以及语言处理方式的理解变得越来越深入。
Fillmore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传统的语义理论提出了质疑,并发展了自己的语义观。
特别是他对于意义的认知维度的注意,使得 Fillmore 语义理论成为了一种注重实际使用和认知过程的理论范式。
二、理论要点Fillmore 语义理论的核心要点包括框架、场景和视角。
其中,框架指的是一个抽象概念的基本特征和结构,用来组织和解释相关的语言和认知现象。
框架可以用于描述特定领域或主题的概念结构,不仅适用于语言本身,也适用于人类常识和思维方式。
通过使用框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词语和句子的意义。
场景是 Fillmore 语义理论另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一个具体的情境或背景,与某个特定的事件、话题或概念有关。
场景可以为语言的意义提供额外的信息,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句子的含义。
例如,在“农场上有一只牛”这个句子中,场景就是“农场”,它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牛的相关信息。
视角是 Fillmore 语义理论中的第三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一个特定的观点或理解方式,用来解释或描述某个事件或话题。
视角可以根据不同的人或情境而变化,通过视角的调整,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和理解语言中的意义。
框架、场景与视角_Fillmore语义理论认知观探源
框架、场景与视角_Fillmore语义理论认知观探源框架、场景与视角:Fillmore语义理论认知观探源引言:在语言学领域中,人们一直致力于研究语义理论,试图解释和理解人类语言的意义。
Fillmore语义理论作为认知语义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探讨了框架、场景与视角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成为了该领域中的重要研究对象。
本文将介绍Fillmore语义理论的基本概念,探讨框架、场景与视角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并分析Fillmore语义理论在认知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一、Fillmore语义理论的基本概念Fillmore语义理论由美国语言学家Charles Fillmore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它试图通过研究语言的结构和使用来揭示语义的本质。
Fillmore强调了认知语义学的重要性,认为语义不仅仅是对应关系,更是一种认知过程。
在Fillmore的理论中,框架、场景与视角被视为其中三个重要的认知概念。
二、框架的作用框架是指由一系列概念和关系组成的知识结构,用以理解和组织世界。
在Fillmore的理论视角中,框架是对认知过程中某一主题或概念的整体认知结构的抽象表示。
例如,在“旅行”这个框架中,我们会想到行程安排、交通工具、目的地等概念。
通过框架的激活和组织,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语言的意义。
三、场景的作用场景是指特定情境中的认知经验。
Fillmore认为,语义不仅依赖于词汇本身的定义,还依赖于语境中的场景。
当我们使用一个特定的词汇时,我们会根据场景中的丰富信息和经验来理解其意义。
例如,当我们谈论“家庭聚会”时,场景中的元素如家人、食物、活动等,会对我们的理解起到重要作用。
因此,场景是我们理解和使用语言意义的基础。
四、视角的作用视角是指个体对于框架和场景的独特观察和理解方式。
Fillmore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因此对于同一框架和场景的理解和表达可能会有差异。
视角受个体的经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它影响着我们在认知过程中的选择和表达。
Fillmore框架理论浅析
Fillmore框架理论浅析Fillmore框架理论是语言学中一种描述语言结构的方法论。
本文将对Fillmore 框架理论进行浅析,并介绍其应用。
Fillmore框架理论概述Fillmore框架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Charles Fillmore提出的,用于描述自然语言中的语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的结构。
该理论着重于从句子的构建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入手,强调语言结构是由词汇项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共同构成的。
Fillmore框架理论基于“框架”一词,指的是在某些语言结构中,有一些特定的要素构成的结构,这些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语言的意义。
框架本身并不规定具体的词汇或语法形式,而是会根据具体的语言形式和上下文不同而变化。
具体而言,Fillmore框架理论主要包括以下要素:•核心要素(core elements),包括动作者、客体、工具等,是引起某个特定领域事件发生的基本要素;•周边要素(peripheral elements),包括时间、地点、方式等,对基础要素的描述和补充,同时也有助于获得更全面的意义;•语境限制(contextual restrictions),指在某个特定框架中,一些要素的出现是有限制的,也就是说在不同框架下,同样的句子可能需要其他的要素限制。
Fillmore框架理论的应用Fillmore框架理论的一大应用是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
通过对自然语言结构的描述和理解,能够实现自动化文本处理、机器翻译、语音识别等应用于人工智能的技术。
此外,Fillmore框架理论还在实际语言学的研究中有着广泛应用。
下面简要介绍其中几个领域。
语义角色标注语义角色标注(Semantic Role Labeling, SRL)是指在一段文本中自动地为每个词汇标注其在句中的语义角色,例如动作者、客体、接受者等。
Fillmore框架理论提供了一种描述这些角色之间关系的理论框架,因此广泛应用于SRL方法的设计与实现。
认知语言学中框架理论对“意思”的分析
用框架理论阐释多义词“意思”潘晓燕摘要:认知语言学是一种新的语言研究方法,它以非客观现实主义为哲学基础,从认知的角度研究语言。
框架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两大语义学之一,本文将从框架理论角度,对汉语中的多义词“意思”在不同句子中语义的选择的认知过程进行阐释。
关键词:框架理论,认知,意思引言在汉语词汇中,“意思”一词在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并衍生出许多不同的涵义,体现了人类思维和心理的发展过程。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框架理论的提出为观察词语意义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式。
Fillmore 和Atkins(1992)曾经提出过,多义词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词汇具有多重框架模式的现象,或者说,一个框架就是一种意义。
从框架理论的角度来看,词汇意义是被界定在某一框架内的,而意义的获得就是理解的过程,是根据语言使用的环境,从人类大脑储存的知识体系中选择恰当的框架(邓静,2010)。
因此用框架理论分析多义词“意思”的语义具有重要意义。
一、框架理论简述框架(frame),也成为认知框架,是储存在人脑中的经验和知识的认知结构,或“根据经验建立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对固定的关联模式”(沈家煊,1999)。
一个认知框架代表一个概念系统,而“系统中各概念相互关联的方式是:要理解其中任何一个概念,就必须理解与它相适的概念结构;结构中任何一个成分若被引入一个语篇或一次对话,其他所有成分均可自动呈现”(Fillmore,1982)。
Ungerer & Schmid(2001)认为,框架是一种认知模型,是具体的、经常出现的情景所特有的知识和信念的表征,每一个框架中都包括一些框架元素,而每一个元素的出现都会激活此框架中的其他框架元素,唤起大致相同的情境。
认知框架由空位(slot)组成。
被激活的框架意味着框架内各个空位被概念或实际情景中的实体所填充。
这些被概念或实体填充的空位有时又被称为默认值(default values),默认值是在没有提供明确的语篇信息的情况下的空位值(slot values)(Lakoff,1987)。
英语语言学框架
英语语言学框架
英语语言学框架是指对英语语言进行研究和分析时所采用的理
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英语语言学框架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
结构语言学主要研究英语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结构特点,强调语言的形式和规则;而功能语言学则更注重英语语言的使用和交际功能,强调语言的意义和功能。
在英语语音研究方面,英语语言学框架主要采用国际音标进行分析和描述,探究英语语音的发音特点和语音系统。
在英语词汇研究方面,英语语言学框架主要关注英语词汇的形态、词义、词汇分类等方面,探究英语词汇的内部结构和语义特征。
在英语语法研究方面,英语语言学框架主要关注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探究英语语法的形式和功能。
除了以上三个方面,英语语言学框架还包括语用学、语篇分析、话语分析等。
其中,语用学主要研究语言的使用和交际功能,探究语言与社会、文化、认知等方面的关系;语篇分析则关注英语文本的整体结构和逻辑关系,探究英语文本的意义和表达方式;话语分析则更注重英语交际中的具体语境和语言行为,探究英语交际的目的和效果。
总之,英语语言学框架是一种综合的理论体系,它为英语语言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和思路,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英语语言的特点和规律。
- 1 -。
框架理论及其在语篇连贯中的应用研究
框架理论及其在语篇连贯中的应用研究框架理论是指一个文本中客观叙述与形式叙述(表述)的关系,以及这些叙述之间的上下文关系。
文本的形式叙述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上下文关系,组成了框架理论的基本框架,它以帮助人们理解语篇正确性。
这一理论在叙事学,文本语义分析和多种文本研究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其在语篇连贯中的应用也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框架理论的基本原理是,表述和上下文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这一关系直接影响着文本的能提供的信息的数量和形式。
认知心理学家Charles Fillmore提出的这一理论,将研究人员引入了文本表象的层次分析,试图根据文本的内容来推测文本的上下文属性。
表象的层次分析是一种以框架理论为基础的文本分析方法,用于研究框架形成的信息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关系。
此外,框架理论也可以用来研究具有复杂形式的文本,如诗歌,小说或故事。
这一理论能够帮助分析者把握整体结构,并分析作者使用框架结构创造和操作故事行动,以及故事空间的概念。
因此,框架理论有助于分析从形式叙事的角度,对文本的解读,以及文本的连贯性。
框架理论在语篇连贯方面的应用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语篇连贯是一个文本中所有部分一起组成的故事,它构成了一个故事的核心,可以帮助人们理解文本的整体结构,也可以发现文本之间的联系,从而把握文本的含义。
框架理论能够有效地帮助人们理解语篇连贯。
比如,为了把握故事情节,可以通过确定与主题和语义关联的框架,比如角色、环境、空间和时间,来把文本的上下文属性固定下来;此外,也可以运用框架理论来分析文本中出现的重复性,比如反复出现的话语,以及行动中的重复性,以及对方言文化等复杂内容的分析。
所以,框架理论能够帮助分析者在分析语篇时找到有用的信息,并正确理解语篇连贯。
总之,框架理论是一种文本分析理论,它将客观叙述与形式叙述以及它们之间的上下文关系组成一个基本框架,能够帮助人们理解文本的内容,从而推测文本的上下文属性,有助于分析从形式叙述的角度,对文本的解读,以及文本的连贯性。
语言教育中构架理论及实践的对应关系研究
语言教育中构架理论及实践的对应关系研究近年来,语言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重视和研究。
构架理论是一种在语言教育领域中被广泛运用的理论框架,它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的方法来解释语言学习和教学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语言教育中构架理论及实践的对应关系,并分析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首先,尽管构架理论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有不同的定义和应用,但其核心观点是语言是由一系列的构架和模式组成的。
在语言教育中,构架理论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语言结构和语法规则的认知,并促进他们正确运用语言。
通过引入构架理论,教师可以更好地分析学生的语言问题,并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语言技能。
同时,构架理论还能帮助学生建立语言与世界的联系,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其次,语言教育实践中的构架理论应用体现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设计上。
构架理论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在真实情境中学习的重要性。
因此,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基于构架理论的教学方法,例如任务型教学、沉浸式教学和项目学习等。
这些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构架理论还指导教师在课堂上创造具有意义和真实性的语言环境,通过真实的交际情境来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此外,语言教育实践中的构架理论还可以与其他教育理论相结合,以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与认知心理学理论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掌握学习策略;与社会文化理论相结合,可以促进学生的社交与合作能力。
通过将构架理论和其他教育理论相结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全面和有益的语言教育。
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将构架理论应用到语言教育中。
首先,教师要了解构架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则,熟悉相关的研究成果和教学案例。
其次,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和示范教材。
最后,教师还应灵活运用构架理论,并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以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框架理论及其在语篇连贯中的应用研究
框架理论及其在语篇连贯中的应用研究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语篇连贯及其理论研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框架理论是一种语言学理论,它主要是描述和分析语篇中的逻辑表述,以及发出者和接受者之间强烈的关系,如认知和语言关系等。
为了更好地理解语篇连贯,本文将着重讨论框架理论在语篇连贯中的作用及其应用。
框架理论是一种重要的口头传播理论,它基于信息技术,用于分析语篇连贯的文本结构及其创造性思维构建。
框架理论把发言者和接受者视为一个框架,这个框架里包括了发言者的目的、对话的话题、双方的信息、以及发言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
框架理论认为,语篇连贯是一种双向的信息交流,它是一种逻辑表达,通过一系列信息而创造出文本结构。
框架理论认为,语篇连贯在不同的口头传播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例如,当发言者在讲话中传达信息时,他可以用框架理论的概念来分析不同的口头传播,以便更好地理解口头传播的结构,并使口头传播更加有效。
此外,框架理论也可以用来探索语篇连贯的不同模型,以便理解语篇连贯中的各种不同文本结构以及其可能的含义。
框架理论在语篇连贯中的应用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框架理论大大增强了对语篇连贯的理解,并使得口头传播更加有效。
在口头传播中,框架理论可以帮助发言者更好地分析口头传播的结构,建立语言的框架,更好地理解语篇连贯中的逻辑表述,并使口头传播更加有效。
本文也提出了一些框架理论在口头传播中的应用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语篇连贯。
综上所述,框架理论在语篇连贯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框架理论可以帮助发言者更好地分析口头传播文本结构,以及发言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语篇连贯中的逻辑表述,使口头传播更加有效。
此外,框架理论也可以用来探索不同的语篇连贯模式,以便更好地理解语篇连贯的含义。
框架理论的应用研究也可以在通信及其他领域带来重大改变。
未来,将继续深入研究框架理论在语篇连贯及其相关领域中的应用,以期增进对语篇连贯的理解,实现更多的进展。
框架理论及其在语篇连贯中的应用研究
框架理论及其在语篇连贯中的应用研究根据我对框架理论的理解,架理论是一种用于描述语言和语篇行为的理论框架。
架理论关注的是人类思维过程中的评估, 估值和意义的建构。
架理论将语言表达视为一个具有丰富语义的结构,它允许通过联系语言的不同组成部分来产生出许多用于表达和文本连贯的文本模式。
架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语言学、心理学、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等学科之间的研究。
本文将介绍框架理论的含义以及框架理论在语篇连贯中的应用。
先,本文将重点介绍框架理论涉及的几个主要概念,包括编码、认知假设和框架。
,本文将对框架理论在语篇连贯中的应用进行讨论,以及框架理论如何用于理解及描述语篇连贯性。
后,本文将探讨框架理论如何被应用于其他学科,以及框架理论可能带来的一些潜在的挑战和前景。
框架理论是一个涉及多领域的重要概念,它涉及编码、评估、思维过程、叙事、语篇整合等概念。
架理论的核心概念是编码。
码强调的是文本的结构和组织,以及语言用于描述某一场景的特定方式。
架理论认为,文本是由不同类型的编码整合而成,这些编码可以是以说明性或解释性的方式表达的。
框架理论也强调认知假设的重要性。
知假设指的是作者的观点和想法,以及影响观众理解的认知因素。
些认知假设可以通过词汇,句子结构,标点等来表达。
研究框架理论的应用时,研究者需要通过分析作者的认知假设来更加准确地理解文本。
最后,框架理论也强调框架的重要性。
架指的是作者用来描述某一场景的结构化概念装置。
过框架,作者可以将文本中的概念和元素联系在一起,从而实现美感的整体性和高级抽象性的连贯性。
框架理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语篇连贯中。
篇连贯是指一段连续的叙述,在探讨某一话题时,句式、词汇和句子结构等语言元素在文本中会发生变化,从而使语篇有机地组织起来。
架理论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描述语篇连贯性。
例如,框架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本中所交换的信息如何影响观众的理解;何使文本有一个连贯有机的结构;以及文本中的文本结构如何影响观众的理解等。
框架理论及其在语篇连贯中的应用研究
框架理论及其在语篇连贯中的应用研究框架理论是一种研究语言连贯性和句子之间关系的理论,它被认为是一种以语言为基础的、系统的模式,可以用来表示句子之间的关系。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框架理论在句子和段落的语言连贯性研究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帮助学者们更好地理解句子和段落之间的关系,并更好地指导语言研究。
框架理论是一种复杂而有系统性的理论,它把句子看成一组相关的块,这些块之间可能有一定的层次结构。
层次结构是指,句子中有主句和从句,而每个句子都可以归结为各自的语义结构。
同时,框架理论还强调,句子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来说,它将句子分为同位句和中介句,以及下文的更详细分类。
框架理论一般用于语篇分析,它可以帮助解释文章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句子和句子之间的语言连贯性。
首先,框架理论可以帮助学者们查看某一行文所包含的内容以及对应的结构,从而构建出一个框架。
这种框架可以帮助说明某一句子的意义,指明句子在语篇中的位置,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
同时,框架理论也可以用来解释语料库中的各种类型的修辞、语言连贯性和行文手法。
例如,当学者们在研究古代文章时,他们可以通过框架理论来理解古人使用的词语、句子、段落建构及其讲故事的方法。
此外,框架理论也可以应用于多媒体之间的语言表达,例如,在视频领域,学者们可以利用框架理论的视觉框架来解释视频中图片和文本相互之间的关系。
因此,框架理论是一种有效的学习语篇连贯性的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表达中各个句子、段落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整个语篇。
当我们运用框架理论来分析语篇时,可以发现文章中句句之间隐藏的语言规律,也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句句之间的关系,以及句子和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总之,框架理论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理论,它可以用来研究语言连贯性和语篇结构。
它不仅可以用来研究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可以用来研究语言表达中的更多内容,以及多媒体之间的语言表达方式。
因此,框架理论可以说是一门有趣又有用的学科,它将继续为学者们开拓更多的语言研究领域。
《2024年框架、场景与视角_Fillmore语义理论认知观探源》范文
《框架、场景与视角_Fillmore语义理论认知观探源》篇一框架、场景与视角_Fillmore语义理论认知观探源框架、场景与视角:Fillmore语义理论认知观探源一、引言在语言学领域,Fillmore语义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理论框架,其以框架、场景与视角为核心理念,深入探究了语言与认知的关系。
本文旨在探讨Fillmore语义理论的认知观来源,从框架、场景和视角三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语言学家和认知科学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Fillmore语义理论框架Fillmore语义理论认为,语言的意义是通过词汇、语法和语境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在这个理论框架中,词汇不仅具有基本的概念意义,还与特定的场景和框架密切相关。
这些场景和框架为词汇提供了丰富的上下文信息,从而使得语言具有丰富的表达力。
三、场景:语境与认知的融合在Fillmore语义理论中,场景是语言理解的关键因素之一。
场景为语言提供了具体的语境信息,使得词汇和句子的意义得以明确。
同时,场景也是认知过程的重要环节,通过将场景中的事物、事件以及相互关系与语言结构相对应,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语言。
因此,场景是语言理解和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框架:语义结构的构成与解析框架是Fillmore语义理论中的另一个核心概念。
在语言学中,框架指的是一种语义结构,它为词汇和句子的意义提供了稳定的支撑。
框架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概念和关系组成,这些概念和关系共同构成了语言的语义结构。
通过对框架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词汇和句子的意义,以及它们在特定语境中的运用。
五、视角: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关系视角是Fillmore语义理论中探讨语言与认知关系的又一重要维度。
在语言交流中,主体(说话者)和客体(听话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理解语言具有重要意义。
视角涉及到主体如何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理解和解释语言,以及如何与客体进行互动。
在Fillmore的语义理论中,视角不仅关注语言的表达方式,还关注语言所传达的信息如何在主体和客体之间进行传递和交流。
框架理论与等值翻译——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
Frame Theory and Equivalence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作者: 姚琴
作者机构: 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镇江212000
出版物刊名: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27-131页
主题词: 框架 形式对等 功能对等
摘要:框架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框架理论认为:对任何一个概念的理解必然会激发一整套相关经验概念,包括它的隐含意义和社会文化意义。
在翻译时,如何处理中西方读者因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差异而造成的框架差异或框架冲突至关重要。
从等值翻译入手,提出译文与原文存在三种对应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学视域下的框架理论“框架”作为一个跨学科概念,由人类学家提出,经过社会学家系统论述,然后被传播学、语言学等学科的学者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这一发展历程赋予“框架”丰富的意义内涵和复杂的功能层次,可以为不同学科带来借鉴与启示。
以菲尔墨的框架语义学作为切入点,可以看出框架理论在语言学中的意义与应用,及其为语言学研究带来的启示。
框架理论(frame theory)的研究已经走过半个世纪,其“多范式”的理论内涵与研究工具为诸多学科提供了启示,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运用框架理论进行研究,并取得较丰富的理论成果。
在语言学领域,美国学者菲尔墨(CharlesJ.Fillmore)最早引入框架的概念,并将框架作为语义分析的一种工具,创立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与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探讨人们如何建构语言事实的问题,为语言学的研究开辟多个新视角。
一、“框架”:一个跨学科概念一般而言,框架理论的依据源于社会学和心理学两个领域。
在社会学领域,20世纪40-50年代有学者提出,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往往与个人、社会或者环境等潜在因素相关。
进入20世纪60-70年代,框架理论迎来大发展:1972年贝特森(Bateson)在研究动物之间的互动模式时首次将框架与信息传播活动联系起来,提出互动过程的本质是运用符号进行诠释与传播的活动,框架在其中起到提示传播内容的作用,并告知人们诠释符号的种种规则。
1974年,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在《框架分析》(frame Analysis)-书中系统论述人们如何运用框架建构社会事实的过程,使人们对框架的作用机制有更为系统的了解,可谓框架理论的集大成者。
戈夫曼认为,个人并非依据某些随机因素来理解世界,而是依赖某种更为宽泛的理解模式——“基本框架”(primaryframeworks),这种框架常被描述成为人类分类信息提供帮助的、较为稳定的、具有社会共享性的分类系统。
在心理学领域,框架理论的基础被慨括为“参照框架”(frames of reference),其理论假设是,个体的判断和理解发生在一定的“参照框架”之内,是个体对社会境况的一种评价与反馈表现。
凯尼曼(Kahneman D.)等人发展了这,观点,提出所有的理解都依赖参照,参照框架假设一条给定的信息依据不同的理解图式进行解读而不同的理解图式又会被这条信息的小同框架所激发。
由此可见,社会学传统强调“主要框架”对社会及社会活动的分类与架构作用,而心理学传统强调“参照框架”对个体解读社会及社会活动的方式、角度和思路的影响,两者构成框架研究的理论基础。
“框架”大致包括静态与动态两层含义。
静态的框架(frame)指用以认知、理解和展示所要选择、强调和排除的内容的一系列连续的模式,这些连续的模式决定信息的组织方式,也会影响受众埘信息的理解;动态的框架(framing)指模式,卜成和运作的过程,是构建社会现实的过程,电就是说,静态的框架提供了构建礼会现实的模式,动态框架则是运用某种模式进行建构的过程,两者共同构成框架研究的主嘤内涵。
框架的内涵预示着框架的范式可以运用于不同学科,不太可能达成一种对框架的统一性理解。
框架作为联结社会、语言与文化的理解路径,具有多义性和多功能性,可从不同学科视角进行诠释。
从框架的概念定位看,框架作为呈现社会事实的分类与规范,使对问题的分析和判断更为具体、系统,又可从中管窥现象与结论背后的社会背景或意识形态,是位于微观事实与宏观环境之间的中层(见图1)。
从框架的功能定位看,框架的效应表现在面对两个有关同一问题的、在逻辑上等同的论断时,框架会影响个体从而做出不同的选择,其效果多体现在话语内容的影响力上,这种“中层”的定位帮助传媒研究区分社会真实与媒介真实(见图2)。
从语言的传播属性看,作为承载和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之一,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媒介,因而在语言学语境下,社会真实与媒介真实(这里特指语言真实)的分析框架同样适用。
将个体、语言与社会三者统一于语言学研究是科学的,也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语言的发展历史已验证了这一点①,关注语言的社会功能及个体运用语言的传播与心理机制对理解语言至关重要。
二、框架理论在语言学中的应用美国语言学家菲尔墨(1975)最早在语言学中引入“框架”的概念,并对框架的内涵进行多次修正。
他提出框架是“一种认知结构方式”,“与某些经常发生的情景相关的知识和观念”,是“纯语言知识和概念知识之问的一个接口”。
菲尔墨认为社交功能是语言的最要本质,对语言的考察应在传播的语境中进行,语境对于认识语言及运用语言实现交际而言至关重要,因为脱离语境去探讨“纯粹的、认知上的”语言行为与判断,要比借助语境进行的理解复杂得多。
基于这一点,菲尔墨将“框架”这一概念引入语言学中,着重从语义与语法两个方面寻找突破,在语义学方面,他与同事创立框架语义学,开辟研究语义学的新视角,彻底改变人们对语义概念的认识;在语法学研究方面,菲尔墨批判地继承他的老师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相关理论与思想,为构式语法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框架语义学是将“框架”引入对语义学的研究,通过对描述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框架与互动框架,理解个体如何认识环境、处理信息、理解他人信息以及构造内在语言机制等问题。
框架语义学试图理解言语社团为何会创建一个范畴并以词语来表达它;同时通过原因加以呈现和澄清,来解释这个词语的意义,“框架使词语意义结构化,而词语则唤醒框架”。
从这个角度看,框架语义学贯穿词汇、句法、语法、语篇、语义等多个层面,在分析语言本体现象的同时,兼顾对语言交际功能的考量。
(一)框架元素的认定问题“框架”作为一个概念系统,构成人类经验与思维的背景,想要理解系统中任何一个概念,首先需要理解系统的整体结构。
为了表征一个具体的类别,不同的说话人构建的框架在细节上差别很大,取决于他们的生活经验、感知相似度、认知概括能力与思维方式等。
如要进行有效交际,需要说话者与听话者在同一框架内进行信息传播活动,且具有大量相重合的元素。
在语言学的视野中,“框架”的角色更偏向于结构与语义层面,即与构词方式、语法选择、句子结构及语义等相关。
框架相对抽象,构成框架的所有元素彼此之间能够兼容,且在语义上相互关联,可以从不同角度解释这一框架,而框架能够体现所有元素之间的共有特征,这也是元素激活框架的基础。
比如意义功能相近、甚至可以相互替换的两个词,用于同一句子中,也可能存在语义差异,菲尔墨认为这是受到“格框架”(case frame)的影响,而“格框架”实则是将“框架”概念引入谓词研究范畴的产物。
一般意义的“格”通过表层语言形式变化来判断,如英语中名词的曲折变化、汉语中句子的结构语序等,因而形式多样难以界定;但菲尔墨的“格”是深层且稳定的,是依托于语义的语言深层结构中的存在。
格框架是凭经验能发现的“语义深层结构”和凭观察能接触到的表层结构之间的人为的中间层次,可被看作包含某个动词的实际句子结构,因而动词是格框驾中的主要元素,需要与语义格共同作用,而格,架的功能就是特定动词可以插入这样的格框驾中,生成特定的意义。
语义格包括施事受事、处所、工具、时间、伴随、受益、源点、终点等。
在句子内部,由于格框架的限定,句子成分之间遵循着严格的语义规则,不能随意更换。
什么成分能够成为不可省略的核心成分,需要经过透视域(perspeCtive),而透视域即存在于认知中的各种“场景”或者规则,是框架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又如词汇与意义的联结有三种方式:功毹性、标准性和联系性,不同联结方式指向不同框架,且这三种联结方式出现的先后顺序可能不同。
以“药品”为例,对中国人而言,可能会联想到“中药”与“西药”的直接对应,这是联系性联结;接下来就是药品的构成和功效,这是功能性联结;最后可能是药品的属性、种类等更为专业的标准性联结。
但对西方人而言,首先出现的可能是药品的功效与构成,因为“中药”在西方人的认知世界中并不是生活中一种主要“原型”(prototype),可能不直接与“西药”产生对应,而“西药”可能是其关于药品框架的核心要素;“中药”也存在于这一框架中,但可能受到西方医学界对中医缺乏质量标准与产品功效检验的国际议程设置的影响,会对“中药”是否有效等问题更敏感——这是来自公共生活体验与议程设置的更为宏观的影响,却是格框架无法顾及的。
因而,框架内的要素关系有远近、在框架中所处的位置也是分层性的。
(二)框架的划分问题菲尔墨在初期将框架分为认知框架(cognitive frames)和互动框架(interactionalframes)两大类。
首先,认知框架是通过特定情境激活对应的框架,实现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这种特定情境往往来源于人们头脑中约定俗成的概念,可以独立于实际言谈情况和交际环境而存在,一个该框架中的词汇出现便可能激活整个框架。
比如,在商业情境框架中,一旦“买/卖”、“买家/卖家”、“顾客/店员”、“付费/收费”、“价格/优惠”等词汇出现,说话者和听话者会自动指向与商业活动有关的框架,并在脑海中形成预设,构建起商业活动的场景,即便出现的只是个别相关词汇,依然可以激活整个框架中的结构、联系、目标与事件等要素;同时,由于框架具有提示语义与语法的作用,某些句子成分即便不出现,依然不影响语义理解。
其次,互动框架是基于交流过程中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人际传播关系的框架,首先区分不同的交际情境,然后说话者根据不同情境选择相对应的框架进行语言组织和表达。
两大框架相较而言,认知框架是较易理解的,因为其相对稳定,是人类经验世界的既仃慨念;互动框架则相对抽象,受到语境与个体心理认知行为的影响。
随着框架语义学的发展,及其对计算机自然语言识别项目的关注,对语言事实的分析日趋微观和具象,对框架的分类更多关注语义与句法两个要素,划分渐渐变得复杂而琐碎。
戈夫曼(1974)的框架体系大概由几种不同层级的框架构成。
首先,基本框架(primary frame)是构成人们看待某一事件的最初认知的一个基础,是负责产出意义的。
社会现象经过人们运用语言进行反复呈现、建构,从而转化为话语(discourse),但是这种话语的建构常常受到外界各种因索的影响——这种行为将“世界”分为两个部分,即“过滤” (keying)和“构建”(fabrication)两类,两种行为都以基础框架作为依据。
过滤旨在寻求认同,较易于理解,而构建旨在寻求差别。
基本框架在组织程度上有不同变化,又分为自然框架(natural framework)和社会框架(socialframework)。
自然框架用来识别“纯粹物理性”的非指向性、非活性、非被指引的事件,自然框架理解的事件是不可依凭想象的,而且没有积极或者消极的判断,如物理和生物等自然科学的理解框架就是自然属性的;社会框架用以识别需要愿望、目标和对智力的控制能力参与的事件,这类框架意味着需要依靠标准和规则来做事以获得认可,同时动机和目标等因素还会影响到对其他相关社会框架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