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视域下的框架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学视域下的框架理论

“框架”作为一个跨学科概念,由人类学家提出,经过社会学家系统论述,然后被传播学、语言学等学科的学者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这一发展历程赋予“框架”丰富的意义内涵和复杂的功能层次,可以为不同学科带来借鉴与启示。以菲尔墨的框架语义学作为切入点,可以看出框架理论在语言学中的意义与应用,及其为语言学研究带来的启示。

框架理论(frame theory)的研究已经走过半个世纪,其“多范式”的理论内涵与研究工具为诸多学科提供了启示,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运用框架理论进行研究,并取得较丰富的理论成果。在语言学领域,美国学者菲尔墨(CharlesJ.Fillmore)最早引入框架的概念,并将框架作为语义分析的一种工具,创立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与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探讨人们如何建构语言事实的问题,为语言学的研究开辟多个新视角。

一、“框架”:一个跨学科概念

一般而言,框架理论的依据源于社会学和心理学两个领域。在社会学领域,20世纪40-50年代有学者提出,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往往与个人、社会或者环境等潜在因素相关。进入20世纪60-70年代,框架理论迎来大发展:1972年贝特森(Bateson)在研究动物之间的互动模式时首次将框架与信息传播活动联系起来,提出互动过程的本质是运用符号进行诠释与传播的活动,框架在其中起到提示传播内容的作用,并告知人们诠释符号的种种规则。1974年,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在《框架分析》(frame Analysis)-书中系统论述人们如何运用框架建构社会事实的过程,使人们对框架的作用机制有更为系统的了解,可谓框架理论的集大成者。戈夫曼认为,个人并非依据某些随机因素来理解世界,而是依赖某种更为宽泛的理解模式——“基本框架”(primaryframeworks),这种框架常被描述成为人类分类信息提供帮助的、较为稳定的、具有社会共享性的分类系统。在心理学领域,框架理论的基础被慨括为“参照框架”(frames of reference),其理论假设是,个体的判断和理解发生在一定的“参照框架”之内,是个体对社会境况的一种评价与反馈表现。凯尼曼(Kahneman D.)等人发展了这,观点,提出所有的理解都依赖参照,参照框架假设一条给定的信息依据不同的理解图式进行解读而不同的理解图式又会被这条信息的小同框架所激发。由此可见,社会学传统强调“主要框架”对社会及社会活动的分类与架构作用,而心理学传统强调“参照框架”对个体解读社会及社会活动的方式、角度和思路的影响,两者构成框架研究的理论基础。

“框架”大致包括静态与动态两层含义。静态的框架(frame)指用以认知、理解和展示所要选择、强调和排除的内容的一系列连续的模式,这些连续的模式决定信息的组织方式,也会影响受众埘信息的理解;动态的框架(framing)指模式,卜成和运作的过程,是构建社会现实的过程,电就是说,静态的框架提供了构建礼会现实的模式,动态框架则是运用某种模式进行建构的过程,两者共同构成框架研究的主嘤内涵。框架的内涵预示着框架的范式可以运用于不同学科,

不太可能达成一种对框架的统一性理解。框架作为联结社会、语言与文化的理解路径,具有多义性和多功能性,可从不同学科视角进行诠释。从框架的概念定位看,框架作为呈现社会事实的分类与规范,使对问题的分析和判断更为具体、系统,又可从中管窥现象与结论背后的社会背景或意识形态,是位于微观事实与宏观环境之间的中层(见图1)。从框架的功能定位看,框架的效应表现在面对两个有关同一问题的、在逻辑上等同的论断时,框架会影响个体从而做出不同的选择,其效果多体现在话语内容的影响力上,这种“中层”的定位帮助传媒研究区分社会真实与媒介真实(见图2)。

从语言的传播属性看,作为承载和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之一,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媒介,因而在语言学语境下,社会真实与媒介真实(这里特指语言真实)的分析框架同样适用。将个体、语言与社会三者统一于语言学研究是科学的,也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语言的发展历史已验证了这一点①,关注语言的社会功能及个体运用语言的传播与心理机制对理解语言至关重要。

二、框架理论在语言学中的应用

美国语言学家菲尔墨(1975)最早在语言学中引入“框架”的概念,并对框架的内涵进行多次修正。他提出框架是“一种认知结构方式”,“与某些经常发生的情景相关的知识和观念”,是“纯语言知识和概念知识之问的一个接口”。菲尔墨认为社交功能是语言的最要本质,对语言的考察应在传播的语境中进行,语境对于认识语言及运用语言实现交际而言至关重要,因为脱离语境去探讨“纯粹的、认知上的”语言行为与判断,要比借助语境进行的理解复杂得多。基于这一点,菲尔墨将“框架”这一概念引入语言学中,着重从语义与语法两个方面寻找突破,在语义学方面,他与同事创立框架语义学,开辟研究语义学的新视角,彻底改变人们对语义概念的认识;在语法学研究方面,菲尔墨批判地继承他的老师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相关理论与思想,为构式语法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框架语义学是将“框架”引入对语义学的研究,通过对描述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框架与互动框架,理解个体如何认识环境、处理信息、理解他人信息以及构造内在语言机制等问题。框架语义学试图理解言语社团为何会创建一个范畴并以词语来表达它;同时通过原因加以呈现和澄清,来解释这个词语的意义,“框架使词语意义结构化,而词语则唤醒框架”。从这个角度看,框架语义学贯穿词汇、句法、语法、语篇、语义等多个层面,在分析语言本体现象的同时,兼顾对语言交际功能的考量。

(一)框架元素的认定问题

“框架”作为一个概念系统,构成人类经验与思维的背景,想要理解系统中任何一个概念,首先需要理解系统的整体结构。为了表征一个具体的类别,不同的说话人构建的框架在细节上差别很大,取决于他们的生活经验、感知相似度、认知概括能力与思维方式等。如要进行有效交际,需要说话者与听话者在同一框架内进行信息传播活动,且具有大量相重合的元素。在语言学的视野中,“框架”的角色更偏向于结构与语义层面,即与构词方式、语法选择、句子结构及语义等相关。框架相对抽象,构成框架的所有元素彼此之间能够兼容,且在语义上相互关联,可以从不同角度解释这一框架,而框架能够体现所有元素之间的共有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