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系词的发展及其演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中系词的发展及其演变
关键词:系词的起源系词的产生和发展系词的活用类系词和准系词
摘要:汉语中的系词起源于上古汉语中的判断句,而上古汉语中没有系词出现。

系词产生在两汉期间并在六朝时期发展成为一个正统的汉语语法。

系词虽然起源于上古汉语中的指示代词“是”,但“是”字在新时期有自己的独特用法,并且随着系词使用范围的扩大而产生了系词的活用。

类系词与准系词很容易与系词“是”混淆,但它们的词性是不同的。

正文:
当今中外汉语言学界对系词的研究很多,分歧较大。

总的来说很多语法学家对系词的定义和具体涵盖范围都持有不同的态度。

中国国内著名的语法学家王力、吕叔湘、高名凯等都对系词有自己的著述,但他们的意见不是很一致,导致了语法界至今没有达成一个对系词统一的定论。

在此,我姑且采用了王力先生的观点,也参考了吕叔湘、高名凯的看法,谈谈我对汉语系词发展情况的认识。

系词,顾名思义,就是联系主语、谓语的一种词。

这个概念是从逻辑学中引进的。

系词是一个语法概念,它是在判断句中把名词性谓语联系于主语的词,主、谓两项缺一不可。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系词是与判断句相互依存的,而且事实证明系词也是由判断句发展而来的:“他是.三年二班的学生”,“金子是.
稀有金属”,“她是.一个好相处的人”,这些判断句式中“是”字都是系词。

我们站在历时的角度来研究系词,就会发现系词的产生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根据王力先生的说法,汉语中真正的系词只有一个“是”字。

王力认为,系词不是从来就有的,上古汉语中并没有系词。

在上古汉语也就是秦汉以前,汉语中的判断句往往没有系词,名词性词组不需要系词的帮助就可以构成判断句:
a、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

(易·系辞下)
b、他人之贤者,丘陵也;仲尼,日月也。

(论语·子张)
c、百里奚,虞人也。

(孟子·万章上)
d、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
e、彼后王者,天下之君也。

(荀子·非相)
f、管夷吾者,颖上人也。

(史记·管晏列传)
g、予先,周室之太史也。

(汉书·司马迁列传)
上古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从上边的例子就可以得到:一般来说要用“也”字结束句子,主语后面还要用“者”字复指,“者”字可以省略,如例c、例g。

有时候判断句有“者”字复指了,句末也可以不用“也”字,如“天下者,高祖天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虎者,戾虫”(战国策·秦策)。

但这样的情况很少见,上古书籍中更多的体现出一种“者”“也”都不用的判断句,比如说大家都熟悉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就是“窈窕淑女者,君子好逑也”的缩写形式。

上古汉语的判断句发展到后期,“是”字参与进来。

这些“是”字很像系词,但其实并不是,引起了语法学界巨大的争议。

上古汉语是否有系词也成为语法学家们争论的焦点。

杨树达先生在《词诠》中认为,“是”字是系词并出现在上古汉语中。

他举例如下: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b、“是.孔子与?”对曰:“是.也。

”(论语·微子)
c、王之不王,是.折枝类也。

(孟子·梁惠王上)
d、陈平曰:“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

”(史记·陈丞相世家)
黎锦熙先生则持相反观点。

他认为,“是”字并不是动词,在上古汉语中它的功能和“此”相同,是一个指示代词。

在文言文中,主语一般都由一个语句充当,容易造成“头重脚轻”的感觉。

因此古代中国人在运用汉语时用“是”字重指,“是”字指代的是逗号前作主语的那个语句。

如:
a、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此)绝物也。

(孟子·离娄上)
b、今又倍其地而不行仁政,是.(此)动天下之兵也。

(孟子·梁惠王下)
c、若弃德不让,是.(此)废先君之举也,岂曰能贤?(左传·隐公三年)
d、王又以其力所不能取以送之,是.(此)助秦自攻也。

(史记·虞卿列传)
黎锦熙虽然正确认识了上古汉语“是”的词性,但还是错误的认为上古时代有系词,只不过这个系词被一直省略了。

省略的句法成分应该有它的原型,而上古判断句中并没有系词的原型,因此我认为王力的说法还是比较中肯的——上古汉语中没有系词出现。

没有系词就不能算是完整的句子,这是希腊语法学家定下的规则。

其实在一般语法里,不用系词是很普遍的现象。

梵语、希腊语、俄语等虽有系词却不常用,其他语言还有用代词、指示词当作系词用的。

因此上古汉语中没有系词就不足为怪了。

这一期间,可以看作系词的起源。

汉语系词的真正产生,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前后,即西汉末年或是东汉初年。

系词的产生以东汉王充《论衡》的成书为标志,里边的“是”字开始作为系词被使用。

“是”字在这里不可以用“此”字取代,已经成了完整意义上的系词,不再是指示代词。

a、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

鬷夷氏是.其
后也。

(论衡·龙虚)
b、海外西南有珠树焉,察之是.珠,然非鱼中之珠也。

(论衡·说日)
c、夫孔夫子虽云“不及地尺”,但言“如雨”,其谓霣之者,皆是.星也。

(论
衡·说日)
d、夜梦见老人曰:“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

”(论衡·死伪)
e、如以鬼非人,则其信杜伯非也;如以鬼是.死人,则其薄葬非也。

(论衡·薄
葬)
王充是中国古代有名的唯物主义者,他的思想中已经有了朴素的辩证发展的观点。

他认为“文字与言同趋”(论衡·自纪篇),这在当时是很先进的,绝大多数同时代人多没有那样的觉悟。

“是”字在广泛意义上被用作系词是在六朝时兴起的,系词句在口语里完全取代了上古的判断句。

国际上的很多汉语研究专家也
持这样的观点。

日本的吉川幸次郎先生认为“是”字用作系词是《世说新语》中才见到的:
a、张玄中、顾敷是.顾和中外孙。

(世说新语·言语)
b、豫章太守顾邵是.雍之子。

(世说新语·雅量)
c、闻函道中有屐声甚厉,定是.庾公。

(世说新语·容止)
d、后有一田父耕于野,得周时玉尺,便是.天下正尺。

(世说新语·术解)
之所以说这一时期“是”字是系词,主要有三个依据。

首先它摆脱了“也”字语气词,“是”成为一个必要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词:
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b、世论温太真是.过江第二流之高者。

(世说新语·品藻)
c、许允妇是.阮卫尉女。

(世说新语·贤媛)
d、我固疑是.老奴,果如所卜。

(世说新语·假谲)
e、力士是.东郭门外官奴。

(西京杂记)
f、佛是.外国之神。

(高僧传·佛圆澄传)
这里的“是”字不可省略,而且也不能被“此”字代替,说明“是”字从指示代词完全演化成了系词。

不同于指示代词,系词“是”可以被副词修饰:
a、但克让自是
..美事,恐不可阙。

(世说新语·方正)
b、今日若能见杀,乃是
..本怀。

(世说新语·贤媛)
c、殷觊、庾恒并是
..谢镇西外孙。

(世说新语·轻诋)
d、孔、老、释迦,皆是
..至圣。

(唐宗密原人论)
系词前面加上否定词“不”字,在口语里替代了上古的“非”字。

a、劫劫生生,轮回不绝,都由此身不是
..我。

(原人论)
b、余亦不是仵加之子,亦不是
..避难逃人。

(伍子胥变文乙)
一般来说,系词前后联系的两个名词不能完全相同,如果相同了等于没说(如“苹果是.苹果”)。

但有时候为了表示某人或物和别的人或物不同,却用得着这种句子,意在强调:“他是他的,我送的是.我送的”(红楼梦第60回)。

有些句子的意义在逻辑上讲不通,我们可以认为是说话人有所省略:
a、省略主语:你揉眼细瞧,是.镜子里照的你影儿。

(红楼梦第56回)
宝玉笑道:“实在是.他做的。

”(红楼梦第88回)
b、省略主谓:我告诉奶奶,可别说(这是.)我说的。

(红楼梦第44回)
每日起早吃一钟,(这是.)最补人的。

(红楼梦第60回)
c、省略表语:叔叔听,这不是.?(红楼梦第85回)
d、省略谓表:妹妹尊名(是.什么)?(红楼梦第3回)
一些判断句在形式上已具备了主、系、表三个要素,然而它的判断语却不能合乎逻辑上的谓语,如:
a、他是.阳间,我是.阴间。

(红楼梦第16回)
b、程子兴的美人是.绝技。

(红楼梦第42回)
c、宝玉明知黛玉是.这个缘故。

(红楼梦第67回)
d、衣裳也是.小事。

(红楼梦第37回)
e、我喝酒是.自己的钱。

(红楼梦第104回)
其它有的判断句构成一种倒装,表示人或物的处所,主语在系词后面。

如“刘姥姥之下便是.王夫人”(红楼梦第40回)实际上是在说“王夫人在刘姥姥之下”;
“扫红锄药手中都是.马鞭子”(红楼梦第9回)实际上是在说“马鞭子在扫红
锄药手中”。

自中古汉语“是”用为系词以来,系词“是”的用法越来越多,产生了很多与系词用法相近而不相同的用法。

“是”字在这些用法中不能算是真正的系词,我们认为它们是系词的活用。

“是”的活用能力很强,充当别的语法角色时都已经近似副词、虚词了。

活用的“是”字最常见的用法就是用来承认或否认某一事实(例a、例b)。

有时候在承认或否认某一事实的时候,“是”字可用可不用,用了就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如下面的例c、例d。

再者“是”字有时候故意去作极端肯定的语气,然后再接下来转折语气,如下面的例e、例f。

这种变相的让步式结构是近代以来才产生的,也可以认为是承认类的活用用法。

这里我是从中国经典名著《红楼梦》中取的例子,它应当代表了最标准、最权威的汉语语法:
a、想是.没有了,就只有这个了。

(红楼梦第77回)
b、他去了,便是.回苏州去了。

(红楼梦第57回)
c、我虽没受过大繁华,比你们是.(可省略)强些。

(红楼梦第74回)
d、这些混账事,我们爷是.(可省略)没有的。

(红楼梦第16回)
e、东西是.小,难得你多情如此。

(红楼梦第45回)→变相让步式
f、咱们走是.走,我就只舍不得那些姑子。

(红楼梦第112回)→变相让步式
“是”字可以活用用来解释原因。

在一些对话中,上文问句用“是”字提问并要求下文给予解释的,也可以归入此类:
a、敢是.吃多了饮食?不然就是.劳了神思。

(红楼梦第23回)
b、我是.为照管这园子里的花果树木,来到这里。

(红楼梦第83回)
c、这又是.那没脸面的奴才挑唆的。

(红楼梦第60回)
d、众人都说是.秋菱气的。

(红楼梦第80回)
e、这是.为什么?(红楼梦第39回)
有些“是”字与其他副词组成了一个新的副词,在理论上可以不用,但用了这样的词会使句子显得更加流畅:
a、只是
..太富丽了些。

(红楼梦第17回)
b、哥儿已是
..不中用了。

(红楼梦第25回)
c、就是
..哭出两缸泪来,也医不好棒疮。

(红楼梦第34回)
d、自然是
...不敢讲究。

(红楼梦第56回)
系词“是”并非都活用为副词、虚词,有时在句子中一些该用实词的地方用一个“是”字,依托上下文就能显出实在的意义来,达到“以虚代实”的效果:
a、从里面游廊走来,便是
..(便看见)惜春卧房。

(红楼梦第50回)
b、倘或有人问起来,倒又是
..(又生出)一场是非。

(红楼梦第60回)
c、我能够和姊妹们过一日是.(算)一日。

(红楼梦第71回)
需要申明的是,并非所有的不是系词的“是”字都是系词的活用。

“是”字可以做一些形容词,与系词的用法毫不相干。

“是”字相当于“有道理”,这是从古代白话文中产生出的意义:“倒要让他一步为是.”(红楼梦第20回),“要如
此方是.”(红楼梦第17回)。

与之相近的,“是”字略等于“可以”或“对”的
意思,仅在“就是了”这样的句子中出现:“每月叫芹儿支领就是.了”(红楼梦
第23回)。

另外,从古白话到现在人们在日常生活的用语中,“是”字表示恭敬的答应用语,这一用法沿用至今。

“非”“为”“乃”“即”“曰”“谓”等字在古代汉语中出现的频率也比较大,不少语法学家认为它们是系词。

而在现代汉语中,这些词都不必用为系词。

究竟这些词是不是系词,语法学界争议很大。

据王力先生的理论,“非”“为”“乃”“即”“曰”“谓”等字不是系词,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都不是。

这主要是由于“为”“乃”“即”“曰”“谓”等词并不完全等于“是”,“非”也并不完全等于“不是”。

活用是系词的一大特征,“是”字作为系词时的活用是“非”“为”“乃”“即”“曰”“谓”等字绝对不能够代替的。

上古时代的有些动词被误认为是系词,如“曰”:“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尚书·洪范)。

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这里的“曰”字译成
现代汉语时可以译作“叫做”、“称作”。

显然,“曰”是一个动词。

类似的动词还有“谓”“有”等。

“乃”“则”“即”等词译成现代汉语是“就是”、“却是”的意思:“吕公女,乃.吕后也”(史记·高祖本纪)。

显然这是一批易被认为系词的副
词。

像这类容易被误认成系词的词,我们可以称作“类系词
...”。

“象”“似”“如”这一类词并不是逻辑上的系词,只因为他们在用途上有些像“是”字,所以有些普通语法学家也把它们认为是系词的一种。

我们姑且叫它
们“准系词
...”。

准系词的词性与系词“是”相似而不相同。

在现代汉语肯定句中,准系词常用的只有一个“象”字(例a、例b),这个字也写作“像”。

而“如”与“似”都只算是古语的残留(例c、例d)。

否定句中常用的有“不如”和“不象”。

“不象”是“不相似”的意思(例e),“不如”则表示程度或价值上的差异(例f)。

此外,“象”与“是”由于比喻句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意义相通。

a、我倒象.杨贵妃。

(红楼梦第30回)
b、好个美人儿!真象.个病西施了!(红楼梦第74回)
c、面如.美玉,目似.明星。

(红楼梦第15回)
d、再几年,岫烟也不免乌发如.银,红颜似.槁。

(红楼梦第58回)
e、怪道穿上不象
..那刺猬是的。

(红楼梦第45回)
f、可怜我熬的连个混帐女人也不如
..了!(红楼梦第44回)
g、女孩儿未出嫁是.(与“象”相通)颗无价宝珠,出了嫁不知怎末就变出许
多不好的毛病来,再老了,更不是珠子,竟是.(与“象”相通)鱼眼睛了。

(红楼梦第59回)
以上是我对系词发展历程的认识,我是从历时研究的角度来看待系词的。


语语言界对系词的争议道现在仍然在持续着,关于系词了讨论随着时间的进展也不断深入下去。

我相信终于会有一天语言界能达成一个共同的、准确的认识,客观、精辟的认识系词的产生与发展。

我希望中国的语言学家能更多吸收国际上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从而结束现在的分歧状态,在共时、历时两个角度上对系词作一个权威、正确的分析。

参考文献:
1、《汉语语法史》,王力著,商务印书馆,1989。

2、《中国现代语法》,王力著,商务印书馆,1985。

3、《汉语语法论》,高名凯著,商务印书馆,1986。

4、《吕叔湘全集第一卷〃中国文法要略》,吕叔湘著,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5、《词诠》,杨树达著,中华书局,1965.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