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与朱元思书》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的1、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并掌握一些初步的学习方法;3、侧重在朗读中感悟,除读出情感外,还要求表现出作品的音乐美。
重点难点1、强调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领会内容,深入体悟词语的表现力为重点;2、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来感受语言的表现力,能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多媒体)“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
”可是,你曾否想过,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有一条秀绝人寰的富春江,如绿色的飘带萦绕倘佯在同样青翠的群山间,她上面缀满了无数眩目的珍宝,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古往今来,有多少游客为这山光水色所倾倒,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吴均的《与朱元诗书》一文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
二、读1、听读:明确读音和句读(多媒体)欣赏:课文录音及画面,要求仔细听,并在书上记下读音、句读。
2、朗读:学生齐读和个人读相结合(注意字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点评:侧重在句读方面。
适当点评学生的.情感处理三、学1、自由朗读,对照课本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朗读:出声散读课文;圈出不理解的词句,并相互讨论。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理解(学生不提不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负势竞上,互相轩藐;==……,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优质课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与朱元思书优质课教案概述:朱元思书作为一本经典的文学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这部书以其深厚的思想内涵和瑰丽的艺术风格,对中国文化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朱元思书》的知识和文化背景,设计一份优质的课堂教案,对于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这部作品的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学习《朱元思书》,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点。
(2)通过课堂讲解和讨论,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解读《朱元思书》中的隐含意义和思想。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采用讲解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3)设计合理的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幅描绘《朱元思书》中场景的图片,启发学生对这部作品的初步认识,引发学生对该作品的兴趣。
2.学习和理解《朱元思书》的背景和作品内容:(1)介绍朱元思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以及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贡献。
(2)详细讲解《朱元思书》的内容,包括其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艺术风格等。
(3)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对《朱元思书》中的隐含意义和传世价值进行思考和解读。
3.分析《朱元思书》中的艺术表现手法:(1)讲解《朱元思书》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法,如夸张、对偶、意象等。
并通过具体实例的解析,使学生理解这些手法对作品的艺术效果产生的影响。
(2)通过分析诗歌中的视觉、听觉和意象描写,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感受和理解《朱元思书》的美。
4.开展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1)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诗歌篇章进行分析和讨论,提炼每篇诗歌的主题和核心思想。
(2)小组展示和互评,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表达能力。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与朱元思书》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疏条交映(掩映 )
负(凭借 )势竞(争着 )上
横柯上蔽(枝干 )(遮蔽 )
3、 解释下面词类活用的词:
任意东西 东西(名词—动词,向东向西); 猛浪若奔 奔( 动词—名词,飞奔的马); 负势竞上 上( 名词—动词,向上 ); 互相轩邈 轩邈(形容词—动词,向高处远处伸展 ); 横柯上蔽 上( 名词—状语,在上面 )。
1、清澈
水色——水皆缥碧 水深——千丈见底
正面描写 静
夸张 (详)
水清——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侧面描写
2、湍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比喻 动
(略)
小结:第2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这部分以简练传 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 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读第3段,思考:作者从哪两个方 面描写奇山?作者有什么感受?
泉水激石 , 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疏通文意: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
全,都 消失 同样的颜色 顺、随
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
名词活用为动词, 向东向西
表约数,相当于“左右”。
异水,天下独绝。
绝妙
译文:
没有一丝风, 烟雾也完全消失, 天空和群山是同样 的颜色。(乘船) 随着江流飘荡,时 而向东,时而向西。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 来里(的水路上), 奇山异水,天下独 一无二。
停止,消失
译文: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 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 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 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 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 和远处伸展。笔直地指向天 空, 形成无数的山峰。(山 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 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 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 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 着。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与朱元思书》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⑴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⑵感受文中所描写的富春江独特的自然美景。
⑶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⑷背诵并默写全文。
清高隐逸、鄙视世俗官场的思想感情的?(学生可结合“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自由探讨在当时一定程度上黑暗的封建社会,避世是怎样的呢?思考半分钟后,开通我们的“自由论坛”。
四、小组合作交流、代表发言完成,评改打分总结计划课时情感与价值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平。
检查上节课所学知识一、理清背诵思路根据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首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
本文写作手法上采用了先总后分的手法。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文)1、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2.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一、学生展示上节课所学知识:二、学生研讨、交流篇的基础上重点负责一个语段,然后各组选一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三、学生明确: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册水总的印象。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
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异”和这个“奇”字的?异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大家看看以上写异水的三个句子,前两句和最后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明确:前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一句是间接描写。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最后一句是动态描写。
动静两两结合,直接间接描写两两结合,所以,才如此美妙。
3、分析:“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这两句突出水之清。
省公开课一等奖《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4篇)
省公开课一等奖《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4篇)《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读出本文生动形象、美丽传神而富于意蕴的特点。
2、调动丰富的想象拓延本文的意境。
3、了解景物描写的层次、艺术处理方法及的感情。
【教学重点】赏读基础上熟诵全文【教学难点】寓情于景【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我们要有仁智之人的修养,就要会醉于山水。
好,就让我们跟随散文家吴均,让他带我们到富春江那奇山异水去走一走,看一看。
吴均何许人也?南北朝时南朝文学家、诗人。
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文书札见长,表现出沉湎山水的情趣,称为“吴均体”。
本文是一篇另种文体,多用偶句,少用散句。
二、教学过程〔一〕读其文,疏其义1、对于这样杰出的写景美文,需要我们好好品读吟诵,一起来读一遍,读时肯定要以“乐山水”之心去读,节奏要随情景而易。
要读其文,感其美,汇其情。
2、下面我们还是先来疏通文意,请同学们结合课下解释,四人一小组合作沟通。
〔同学分组活动〕请三个同学来翻译一下,一人一段。
老师在屏幕上打出了课文中一些挺重要的词句,和大家一起沟通。
〔二〕神游佳境本文在文中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从富阳到铜庐一段沿途百里的很多景物,请同学们用波浪线将文中的景物划出来。
〔同学回答:风烟、天山、水流、小舟、游鱼、细石、急湍、孟浪、夹岸、寒树、清泉、小鸟、鸣蝉、哀猿、横柯、疏条〕〔三〕体情品意“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那么寓于山水间的感情是怎样的呢?思索半分钟后,开通我们的“自由论坛”。
〔同学商量〕整理同学发言得:本文抒写了富春江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喜爱美妙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你是从文中哪一句话中看出崇尚清高隐逸、鄙视世俗官场的思想感情的?〔同学可结合“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自由探讨在当时肯定程度上黑暗的封建社会,避世退隐的主动性及消极性。
与朱元思书获奖教案
与朱元思书获奖教案八年级《与朱元思书》优质课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以李白诗《朝发白帝城》导入。
这首诗写出了江水流速之快。
今天,我们欣赏一下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看着富春江水是怎样的流速,周围的山又是怎样的?吴均,字叔庠(iáng)吴兴教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南北朝时梁代的文学家。
他的诗文多描写山水景物,风格清新,在当时文坛上产生过较大影响,人们把他的风格称为“吴均体”。
2.背景。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
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
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
“与”:给,“书”:信。
三、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
(配乐)2.学生朗读、诵读课文。
3.学习课文中重点词语。
韵、柯、飘荡、缥碧、负势、轩邈、泠泠、相鸣、戾天、息心、经纶、奇山异水、天下独绝4.结合注释,请学生口译全文。
译文略。
四、阅读分析1.欣赏学习第1段。
全班同学齐读第1段,然后让同学归纳这段段意:总写富阳到桐庐间的山水之美。
特点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应掌握哪些重点词。
俱净:都清散尽净。
风烟:指烟雾。
共色:同样的颜色。
从流飘荡:(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
独绝:独一无二。
2.学习体会第2段。
(1)教师提问:本段写了富春江水的什么特点?(组织学生讨论)答:水清、水急。
(2)哪句话体现了水的清澈?答: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哪句话体现了水流很快?答: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7.鼓励同学们大胆想像,通过而读,把课文所描述的景色用一幅画表现出来。
(同学们都动手画,把画得最好的选出来,当场表扬,并用电脑打在大屏幕上供大家欣赏。
)第2没写了水的异,那么山的奇又表现在哪里呢?我们学习第3段,看这一段是通过什么手法表现的?大家齐声诵读,然后男同学读一遍,女同学读一遍,看谁读得最好?这一段通过什么笔法把山写得充满活力呢?调动了什么感觉器官?调动的感觉器官是:视觉、听觉。
第12课《与朱元思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2课《与朱元思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4.背景链接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
一些仕途失意或受佛教、道教影响的士人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居。
吴均一生仕途不如意,因而,他只能通过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
他曾在《与顾章书》中说:“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表明自己辞官后,将要到石门山中去隐居。
因此,这篇文章也不单纯是写景,而是寓情于景,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寄情于山水,向往自然的志趣;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世间追求利禄之徒的讽刺之意。
三、整体感知1.听读课文(播放朗读,注意字音、停顿)2.朗读指导(1)读准下列加点字注音缥碧piǎo 急湍tuān轩邈xuān miǎo 泠泠líng líng 嘤嘤yīngyīng 鸢飞yuān戾天lì___经纶lún窥谷kuī3.朗读展示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 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tuān]/ 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xuān 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yīng]/成韵。
蝉/则/千转[zhuàn]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yu ān]飞/ 戾[lì] 天者,望峰/息心;经纶[lún]/ 世务者,窥[kui] 谷/忘反。
横柯[ke]/ 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4、文言知识及翻译(1)重点实词①天山共色(同样的颜色)②从流飘荡(跟,随)③水皆缥碧(青白色)④争高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⑤泉水激石(冲击,撞击)⑥横柯上蔽(树枝)⑦疏条交映(互相掩映)(2)通假字①千转不穷(“转”,同“啭",鸟叫声,这里指蝉鸣)②窥谷忘反(“反”,同“返”,返回)(3) 一词多义①天下独绝(绝妙)(1)绝②猿则百叫无绝(停止)①负势竞上(向上)(2)上②横柯上蔽(在上面)(4)词类活用①任意东西(东西,名词用作动词,向东或向西)②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③负势竞上(动词作状语,争着;名词作动词,向上)④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5)重点句子翻译1.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与朱元思书》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案【教材解析】《与朱元思书》是一篇以书信形式描绘富春江山水的美文。
它以清丽的文字,明快的节奏,错落的韵致,隽永的意境成为山水小品文中的佳作,历久不衰。
作为教材来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读懂它,品味文章佳处,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对文言文的语言能力,积累文言语汇,这这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目的。
【学情分析】对富春江水的陌生,可能会减弱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致。
然而文章优美的语言会第一时间打动学生,我们不妨从朗读、品位语言下手。
对于文章的难点“鸢飞戾天”两句的理解,以学生现有的生活阅历恐怕是勉为其难。
我们不必刻意求深,求透,有所感悟即可。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弄清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
2、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3、体会文章的“结构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志趣之美”,获得美的享受,培养审美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以诵读带动课文内容的学习,以自主合作展示达标的方式完成“积累——感悟——运用”的学习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追求自由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在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品位山水意境。
难点:文章中表现出的情怀和对朋友的劝导。
【教学过程】一、导语:古人描写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烟海。
大家一定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三峡》吧?文章描写了三峡两岸高俊的山势、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峡中四时景色的变化,充满了诗意,成为古今传诵的名篇。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描写山水的文章《与朱元思书》。
二、资料助读:了解本文的体裁,写作特点.资料助读:1、这是一篇山水小品文,作者以简练隽永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
阅读时要注意作者是怎样抓住山光水色的特点模山范水的。
资料助读2、小品:两种解释一指文艺节目,一指散文的一种,以生动活波的文笔写景、说明、抒情。
模山范水:制作器物的模型,这里是指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山水。
三、学习指导1、吟诵课文①正确、流利的吟诵②有层次的吟诵③有感情的吟诵2、欣赏课文①结构之美②表达方式之美③修辞之美④景物描写之美⑤动静结合之美等⑥谈谈你学完本课后的感受3、穿插趣味活动四、课堂展示(一)吟诵课文之前先做一个趣味活动,请结合本文内容,说出一个四字词语,里面含有“山水”二字。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与朱元思书-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与朱元思书【教学思路】本文可用两课时指导学生自读。
这是一篇美文,应当使学生初步懂得怎样审美。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要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二是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朗读的指导,总的来说,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要注意停顿,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以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两个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
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
教师可以做示范朗读,学生中读得好的也可以给同学们示范。
启发想象,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假定某些情节,然后设问。
例如,作者这次是特意选择一个“风烟俱净”的日子并且自雇小船出游;作者说“猛浪若奔”不是从旁看见的,而是小船在浪尖上行驶时亲自感受的等等。
根据这些情节的设问,也可能引起争议,更有可能出现教师意想不到的好答案。
本文的难点是“鸢飞戾天者”两句。
学生以现在的生活阅历很难理解此中的深意,如刻意求深,也可能效果反而不好,讲清字面上的意思即可。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对古诗文已经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对古诗文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和基本的鉴赏能力。
因此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进一步积累文言词语,借住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大意,同时重视引领学生体验古诗文的语言美感,获得进一步的语感熏陶,较为深入地理解作者借助古诗文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品析写作特点,激发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进一步提高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1.情景导入法:积极地创设情境,营造与文章内容相关联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美、理解美、欣赏美、体会作者的高洁情趣。
3.语文活动教学法: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结合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感悟能力的特点,设计语文活动,对比阅读,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美,并提升语言文字的整体感受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翻译文章重要词句的含义。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与朱元思书》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案本文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
本文叙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途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它创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根据这种情况,我觉得引导学生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尤为重要。
该文是一篇有名的山水游记,千百年来广为人赞。
文章中的志趣美是原因之一,这也是教学难点之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与朱元思书》的作者及背景;2、准确熟练的朗读课文,了解短文的大意;1、了解“骈文”文体的有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2、注意本文中的对偶句,学会将全文翻译成白话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3、学习作者动静相生、拟人、比喻、夸张等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加强学生自主的解释、翻译文言字词的能力;2、理解文体,分析第一层;3、学习文言文,侧重阅读,要反复读,熟读成诵;4、在内容探究上,要学生分析作者写景的目的,从而领悟作者要抒发的情感;5、在写作训练中,要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描写角度和多种修辞方法进行写作,可以采用学生自学、协作讨论、教师启发点拨等方法完成该文的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理解作者通过对富春江优美景色的描写,抒发了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情感;2、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掌握文言词汇;2、掌握对富春江水绮丽多姿这个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3、背诵课文;4、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涵义。
【教学难点】1、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他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和思想;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谈话导入。
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声律、对偶的骈体文,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
与朱元思书优质课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与朱元思书优质课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与朱元思书》。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掌握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联系实际生活,发挥想象,提高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谦虚谨慎、勇于创新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与朱元思书》。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掌握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朱元思及其作品《与朱元思书》。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僻字词的认读。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5. 实践训练(1)学生模仿课文中的文学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2)学生分享练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与朱元思书》。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的小作文。
六、教学过程7.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对大自然的感悟和体验。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与朱元思书》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朱元思书》一篇,工于写景的文章。
选文层次清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富春江自富阳到桐庐间的山光水色,描绘了祖国南方秀丽江山的奇异景象,使人读后确有悠然神往之感。
同时,文中也表现出作者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从形式上,本文是一篇骈文,文笔精美,自然流畅,基本上使用四六句式,声律和谐,具有一种音乐美。
学习目标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的主旨。
3.深入文章意境,涵咏体会,体会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获得美的享受。
学习重点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学习方法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时间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骚人墨客吟诗作文,为今人留下了众多脸炙人口的山水佳作。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元•吴桓赞)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唐•韦庄)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
(宋•苏东坡)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
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导。
(清•刘嗣绾)可见,富春江早已为世人所熟知。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朝梁代著名骈文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仅用114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旖丽风光,被视为骄文中写景的精品。
吟诵此文,可谓美不胜收。
二、读文字,反复朗读,疏通文义,沟通古今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不解之处可提出疑问,共同商议解决。
2.反复朗读,要读出语气和重音,特别强调要读出层次。
3.做古今沟通的练习。
(学生互相测试)A.请查找工具书,找出和下列加下划线实词意思相同的成语。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一应俱全百废俱兴面面俱到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荒谬绝伦聪颖绝伦绝代佳人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自强不息息事宁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横何上蔽,在昼犹昏;──虽死犹生过犹不及B.给出译文,能快速背出原文。
省公开课一等奖《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省公开课一等奖《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省公开课一等奖《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精选9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省公开课一等奖《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省公开课一等奖《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本文从题目看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但与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事务的叙述,而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作者描绘了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富春江上雄奇秀丽景致,是一篇写景美文。
文章形声兼备,虚实相间,动静互见,骈散相间,艺术上也给人以美的享受。
【教学目标】1、朗读训练:读中品味文中的美的意境,读出本文生动形象、优美传神而富于意蕴的特点并背诵。
2、能力训练:调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拓延本文的意境,品味作者景物描写的艺术处理方法和优美的语言,提高审美能力。
3、学习积累文言词汇。
4、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课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对“鸢飞戾天”两句的理解。
【教学建议】《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述说行旅所见的信,寥寥百余字,将富春江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
阅读此文令人悠然神往,仿佛也置身于其中领略山水之美。
故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在读中感受美,通过读去品味文中的美的意境,要做好读的指导。
其次,就是要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意境美及作者写景的心境与写作特色。
至于文中的难点讲清字面意思即可,不必刻意求深。
本文可用一课时指导学生自读。
【教案设计】一、导入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数不胜数。
谁要有仁智之人的修养,谁就会醉于山水。
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著名的风景区?(学生回答)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拍摄于浙江富春江的风景片。
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欣赏。
省公开课一等奖《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
You must do what others don't want to do today, so that tomorrow you can have things that others can't.(页眉可删)省公开课一等奖《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1【教学要点】1、掌握词语;2、体会__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特点;3、体会__骈散结合等特点;4、学习__对景物作生动逼真描绘的特点。
【教学设想】1、__为课外自读课,但由于其很有特色,又加之生字词较多,故安排一课时课内自读;2、重点放在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领会内容,掌握特点。
【教学步骤及具体教学内容】1、请生读课文,正音正字;2、再读课文,根据自读提示,掌握学习重点;在此基础上按下列步骤具体学习课文;3、学习第一段:这段总写富春江山水之美──奇山异水,天下独绝;⑴读课文及注释,明确各句意思,请一生翻译本段;⑵分析各句:第一句:写天光山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写出了天气的晴好;第二句:写乘船江游的心境──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惬意而畅怀;第三句:交待江游距离,总写山水特点。
4、学习第二段:⑴翻译本段;⑵本段承“异水”二字,抓住“清”和“急”的特点:从哪几方面突出这个特点的?从水色──缥碧,水的深度──千丈,水中物──游鱼细石等方面作静态描写,突出水之清;用“急湍”“猛浪”进行形象描绘,从动态写出水之急;总之,这一段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江水之美。
5、学习第三段:⑴朗读本段,概括段意:本段写奇山以及浏览感受;⑵先找出写山的句子,然后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山之奇?从山自身写:山之高:皆生寒树──山高风大,树受侵袭,冒出寒气──以树之寒衬托山之高;山之势:负势竟上,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从山势写其奇;以上从山本身写起,把静止的山赋予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从山上的其它景物来写山;从动物──好鸟、蝉、猿等在山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写山无穷的生命力;从人──热衷功名和经纶世务者临山的心境衬山之雄奇、幽美;从植物──横柯上蔽、疏条交映,写山哺育了万物。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一等奖内容4篇
1、《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一等奖内容一.教学要点1.掌握以下词语:行旅桐庐悠然领略鸢飞戾天经纶亟思遁世缥碧轩邈泠泠窥谷忘反见日2.体会本文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特点;3.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等特点;4.学习本文对景物作生动逼真描绘的特点.二.教学设想1.本文为课外自读课,但由于其很有特色,又加之生字词较多,故安排一课时课内自读;2.重点放在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领会内容,掌握特点.三.教学步骤及具体教学内容1.请生读课文,正音正字;2.再读课文,根据自读提示,掌握学习重点;在此基础上按下列步骤具体学习课文3.学习第一段.这段总写富春江山水之美--奇山异水,天下独绝.⑴读课文及注释,明确各句意思,请一生翻译本段;⑵分析各句:第一句:写天光山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写出了天气的晴好;第二句:写乘船江游的心境--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惬意而畅怀;第三句:交待江游距离,总写山水特点.4.学习第二段⑴翻译本段.⑵本段承“异水”二字,抓住“清”和“急”的特点:从哪几方面突出这个特点的?从水色--缥碧,水的深度--千丈,水中物--游鱼细石等方面作静态描写,突出水之清;用“急湍”“猛浪”进行形象描绘,从动态写出水之急;总之,这一段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江水之美.5.学习第三段⑴朗读本段,概括段意:本段写奇山以及浏览感受.⑵先找出写山的'句子,然后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山之奇?A.从山自身写:山之高:皆生寒树--山高风大,树受侵袭,冒出寒气--以树之寒衬托山之高;山之势:负势竟上,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从山势写其奇;以上从山本身写起,把静止的山赋予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B.从山上的其它景物来写山--从动物--好鸟、蝉、猿等在山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写山无穷的生命力;从人--热衷功名和经纶世务者临山的心境衬山之雄奇、幽美.从植物--横柯上蔽、疏条交映,写山哺育了万物.6.通读全文,体会本文意境,概括写作特色.⑴突出特点,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方法--全文紧扣“奇山异水”这一特点,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描绘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图画。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与朱元思书》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与朱元思书吴均教学目标: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2.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3.通过诵读训练,进一步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教学重难点: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帮助学生理解“鸢飞戾天”两句。
教具准备:让学生通过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
教师准备有关富春江的风景短片及课文重点字词的课件。
教学方法:本文虽是书信可与一般书信不同,人们往往把它看作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小品文。
因此在教学时,应当使学生初步懂得怎样审美。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要教学生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二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ppt。
1)二、体裁介绍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声律、对偶的骈体文,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
但这些骈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三、简介作者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粱文学家。
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
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
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四、朗读课文1、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要注意恰当停顿,读出语句意思。
2、从上下文的语句关联中,要读出自己的理解,从语气、语调中表现出来。
3、对语句中的意思要通过重音强调出来。
例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4、疏通字词韵柯飘荡负势轩邈泠嘤缥碧横柯窥谷鸢和鸣戾天息心经纶五、合作学习,集思广益1 以小组为单位,翻译全文。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与朱元思书》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2.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3.积累文言词汇,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文的语感。
二、教学重难点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帮助学生理解“鸢飞戾天”两句。
三、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但与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事务的叙述,而是一篇由清新秀丽的词藻构成的一片写景的小品文,描绘了从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
让我们一起来领会富春江的美丽景致。
二、关于文章体式和作者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
全篇以偶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
(偶句: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
)吴均:字叔痒,吴兴故鄣人。
南朝梁著名的文学家,家世寒贱,因为好学终成俊才,他的诗清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擅长写景。
因为其诗清拔有古气,故称为“吴均体”。
三、阅读全文,整体感知,疏通文意1、指导学生一读,读准音,通文意。
(教师对于疑难问题及时解答,如“东西”“夹岸”“泠泠”等的解释。
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通过小组讨论,相互交流,疏通文意。
)2、通过诵读,读出语言的神韵。
通过联想,领悟语言的美。
四、通读全篇五、课堂提问1、教师说句子,让学生能够做到不看书也能把句子的意思背诵出来。
2、再次诵读课文。
六、板书解题(教师出4个题目,让学生看书自己找出答案,老师总结并归纳)1、第一自然段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出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总领全文)2、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写水之“异”的?水之“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明确:异{水之“急”甚箭(夸张)若奔(比喻)3、第三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写山之“奇”的?高山、寒树(山树之奇)山峦负势竞上,千百成峰(山峦之奇)明确:奇{泉、鸟、蝉、猿(山音之奇)鸢飞戾天、经纶事物(山魅力之奇)横柯、疏条(山林之奇)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与朱元思书》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弄清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培养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积累文言语汇,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3)体会文章的“结构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志趣之美”,获得美的享受,培养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1)以诵读带动课文内容的学习,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积累—感悟—运用”的学习过程。
(2)掌握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方法。
教会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善于通过辨析、归纳等方法掌握文言字词;通过交流、合作、探究等进行品读赏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追求自由的情怀。
(2)通过学习,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底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能熟读课文,并能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义,积累文言词汇。
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背诵并默写全文。
2、通过反复朗读,掌握文言字词,品味妙语佳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提高审美情趣。
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教学难点】1、掌握积累一些常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在准确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2、学习本文抓住奇山异水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方法】1、朗读法。
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
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帮助学生背诵。
2、合作探究法。
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教学设想】1、本文为课外自读课,安排一课时课内自读;重点放在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领会内容,掌握特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列出文章的结构图。
2、深入探究,从审美的角度关照课文内容。
(由教师给出探究的角度,适当提出一些探究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小组内部合作解决问题,焦点问题,全班共同探讨,提倡有不同的见解。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与朱元思书》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古义:筹划;今义:比喻规划、 管理整治的才能
4、词类活用 (1)上Biblioteka 负势竞上名词用作动词,向上
(2)东西:任意东西
名词用作动词,往东往 (3西)奔:猛浪若奔
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 马
(4)轩邈:互相轩邈 形容词用作动词,往高处和远
(处5)伸上展:横柯上蔽
名词用作状语,在上 (面6)净:风烟俱净
本文是作者吴均写给友人朱
元思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 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 与南朝陶 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可称双 璧,同为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字词检查:
piǎ
xuān
o缥 碧 miǎo 轩 邈
lín yīn
kuī
g泠 g 嘤
窥
谷yuān lì
鸢飞戾天
kē
横柯
全文是什么结构关系?
第1段:概括从富阳至桐庐的奇山总
形容词用作动词,消散
5、常用虚词 (1)自:自富阳至桐庐从
自非亭午夜如分果 (2)俱:风烟俱净 都 (3)皆:水皆缥碧 都 (4)甚:急湍甚箭超过、胜过
甚矣,汝之不太惠、非常 (5)则:蝉则千转不穷就 (6)者:鸢飞戾天者……的
人
写作特点
• 1.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对偶, 比喻,夸张,拟人)使得描写生 动形象,富有生机;
异奇水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2段:描写异水。 水清 、水急 静景、动景
第3段:描写奇山。
分
山之貌(视觉) 山之响(听觉) 山之思(联想) 山之林(补写)
泉响、 鸟鸣
蝉叫、
猿鄙啼 弃功名利禄, 爱慕美好自然, 避世退隐
与朱元思书 吴
均
小结:
本文通过描写沿途所 见的奇山异水,既表现富 春江山水的魅力,又表现 了作者鄙弃功名利禄,爱 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 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朱元思书教案教学目标基础性目标1、了解《与朱元思书》的作者及背景。
2、准确熟练的朗读课文,了解短文的大意。
发展性目标1、加强学生自主的解释、翻译文言字词的能力。
2、理解文体,分析第一层。
教材分析《与朱元思书》是本册书中重要的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篇幅短小,语句优美、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又可达到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因而我把多形式诵读定为本课时教学重点。
学情分析学生有什么我班学生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大部分学生较能主动背诵、解说。
学生缺什么我班学生缺少思维的主动性,不能在课前充分的明确自己理解问题的困难之所在;不能自主地整体把握课文。
难点预估整体把握与逐句翻译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因此我把如何总体上感知一篇文言文的主体内容,定为教学难点。
助学预案课前指导朗读;寻找精美的有内涵的语句;课堂加强师生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第一课时预习设计1、熟读课文,归纳难读、难写的字词。
2、结合有关资料,归纳作者常识。
3、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1、可以帮助学生更快的读通课文。
2、有助于学生掌握课文内容。
30分钟情景创设“天下西湖三十六,个中最好是杭州。
”可是,你曾否想过,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有一条秀绝人寰的富春江,如绿色的飘带萦绕徜徉在同样青翠的群山间,她上面缀满了无数眩目的珍宝,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古往今来,有多少游客为这山光水色所倾倒,又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激发兴趣,快速进入课文。
3分钟活动一、文学常识积累要求:查找有关资料(如课文注解等其他语文资料),整理出你认为重要的与作者有关的常识内容,写在下面空白处。
提示:吴均(469-520),一作吴筠,南朝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人。
他文章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
文词清拔有古气,人称“吴均体”,亦能诗,总之,从生平可见:虽想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本文选自《艺文类聚》,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
这看似随兴之所至而写下的一段文字,可称得上一篇山水小品。
二、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要求:1、读通课文,找出难读难写的常用字,并注音后整理到下面空白处(要查字典)。
教师提示:韵yùn 柯kē飘piāo 荡轩xuān 邈miǎo泠líng 嘤yīng 缥piǎo 碧横héng柯kē窥kui 鸢yuān 和hè鸣戾lì天急湍tuān自行整理:2、熟练而准确的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准确断句)要求:先用铅笔在文中自行断句,做出标记。
(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3、结合课文,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富春江的山水美景。
提示:描写时,要抓住文中主要描写句的大体意思,但绝不可照抄翻译,语言要简洁而生动。
三、初读此文后,你认为这篇文章从应用范围及标题形式看,它属于什么文体?从文章内容上看,又属于什么文体?从语言特点看,是什么文体?提示:从应用范围及标题形式看,它属于书信;内容上,它属于游记(散文);从语言特点上看,属骈文。
四、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奇山异水”;第二段:分两层,先写“异水“部分,再写“奇山”部分,抒发个人感悟。
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横柯()轩()缥()碧和()鸣戾()天急湍()2、给下列句子断句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②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③水/皆缥碧,千丈/见底④夹岸/高山,皆/生寒树⑤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口述作者所描绘的富春江“奇山异水”要求:立足课文,发挥想象,条理清晰,口齿清楚10分钟课堂小结优美的散文要诵读,要读出它的情感,要边读边展开无边的想象。
突出有感情的背诵1分钟板书设计一、作家、作品二、诵读1、读准字音2、注意断句与重读音三、结构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奇山异水”;先写“异水“部分第二段:再写“奇山”部分,抒发个人感悟。
使本课时脉络清晰明白课后作业1、整理笔记(背诵名句、写准字音字形、重点句的断句、掌握重要的作家常识);2、抄写字词、拼音各3遍;抄写课文2遍3、预习并完成下一课时的学习内容反思重建《与朱元思书》教案教学目标基础性标1、诵读课文2、解译课文。
发展性标1、逐层分析课文内容。
2、把握作者情感,准确理解作者的人生观。
制定依据课标考纲1、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教材分析《与朱元思书》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
个中情感较为复杂、矛盾,因而我把体会写景手法,把握作者情感,准确理解作者的人生观,定为本课时教学重点。
学情分析学生有什么上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能较好的诵读课文,已初步了解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大部分学生能主准确的描述课文所绘景色。
学生缺什么学生对写景的妙处难以把握,对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矛盾的人生处世态度不能准确的理解。
难点预估学生缺少的是对写景手法的掌握和对作者人生观的理解,因此我把分析课文写景手法,理解情感,定为教学难点。
助学预案依据讲学稿,设置有提示的分析性问题。
课前加强师生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教时第二课时教学活动具体内容设计意图耗时估算预习设计1、背诵课文。
2、结合文下注释,解译课文。
3、完成讲学稿上的思考题。
1、可以帮助学生更快的掌握课文。
2、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0分钟情景创设集体收集并背诵写富春江的诗句:①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唐•韦庄) ②三吴行尽于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
(苏东坡) ③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元•吴桓赞) ④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
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
(清•刘嗣绾) 激发兴趣,快速进入课文。
3分钟一、逐层解析课文。
[(一)解析第一部分(第一节)1、字词解释:①风烟:指烟雾。
②共色:同样的颜色。
③俱:都。
④许: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
⑤独绝:独一无二;绝,极点。
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
从,随着、跟从。
2、语段翻译: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3、自富阳至桐庐一百来里的风景,作者是怎样概括的?可见本节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提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总领全篇,使结构清晰,脉络分明。
4、请分别找出本段中写景、叙事、抒情的语句?提示:①写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②叙事: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尽兴观赏的情形。
)③抒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
)5、本段中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天共长天一色”意境相同的句子是什么?提示: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小结:写作者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水总的印象,概括的描述了富春江从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奇山异水,是文章的总起部分。
(二)解析第二部分第一层(第二节)1、字词解释:①缥碧:青白色;②急湍:急流的水;③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④甚箭:比;⑤若奔:像,飞奔的马;2、语段翻译: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3、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哪两种状态描写了富春江水怎样的特点?提示:静态和动态;写了水之清,水之急都突出了富春江水“异”的特点。
4、静态描写了水的哪些方面?动态描写了水的哪个方面?(要找出对应的语句)提示:①静态:A,水色——水皆缥碧;B,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或用前四句即可表明水清)②动态:水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文章有没有直接写水深?“千丈见底”是不是写水深?可见写水清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提示:没有,“千丈”是写水深,可是“千丈见底”就是写水清了。
以深度写水清为间接描写。
6、本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提示:比喻和夸张;生动形象的突出了水至清、至急的特点。
7、《三峡》中的哪句描写与“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描写手法上有何区别?提示: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本文直接描绘急湍、猛浪的形象,使人恍若亲见;而《三峡》是间接描写,流速之快是经过计算流程和与他物作比较后才感知的(三)解析第二部分第二层(第三节)1、字词解释:①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②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
③轩邈:轩,高;邈,远。
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④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
⑤相鸣:互相和鸣。
⑥戾天:到天上;戾,至。
⑦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⑧经伦:筹划、治理。
⑨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
不穷:尽;无绝:停止;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
上,在上,名词作状语。
犹昏:好像,如同。
交映:互相掩映。
可见:同“现”,显现,显露。
直指:向。
2、语段翻译: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
(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
(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
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
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
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3、作者写奇山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写了哪几种景物?明确:视觉:高山寒树、轩邈成峰;听觉: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转不穷、猿叫无绝四种。
4、文中所描绘的是一种非常喧闹、非常嘈杂的景象吗?明确:这里的声音,都是安静的,“洁净”的。
所以这是以闹来写静,或者是,以表面的繁杂来写单纯。
分析:这里表面上喧闹、嘈杂,实际上,却都是自然界的非常和谐的声音,没有社会上、官场里、商场里,那种人声鼎沸。
这种嘈杂,是一种天籁之声,是上天构造大自然,让所有这些动物发出的真实的声响,是非常洁净的声音,它们发出声音,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马之声,也不是争权夺利之声,更不是风啸啸、马悲鸣,刀枪剑戟冲撞的厮杀之声!5、可见作者写“奇山”用了怎样的手法?提示:衬托,如以动衬静(见第3题分析);以观者感受衬山势之奇,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