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丹参酮单剂量和多剂量给药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丹参酮ⅡA与丹参酮ⅡA磺酸钠体内药动学与药效学
丹参酮ⅡA与丹参酮ⅡA磺酸钠体内药动学与药效学石远;李秀英;王天怡;常笛;郑力;王思玲【期刊名称】《中国药剂学杂志:网络版》【年(卷),期】2009(000)003【摘要】目的将注射用丹参酮ⅡA(tanshinone ⅡA,简称Tan ⅡA)制剂在大鼠体内过程和对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与市售药品诺新康(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相比较,初步评价2种药物制剂的药动学与药效学。
方法以大鼠为模型动物,测定注射用丹参酮ⅡA制剂及诺新康在尾静脉注射给药后不同时间下的血药质量浓度,以描述体内的药动学过程。
以垂体后叶素致急性心肌缺血大鼠的心电图T波高度变化、PR间期变化和PP间期变化为指标,比较2种药物制剂的药效和注射用丹参酮ⅡA的量效关系。
结果药动学实验表明,2种药物制剂均符合二室开放模型,注射用丹参酮ⅡA及诺新康药时曲线的AUC无明显差异,平均体内滞留时间(MRT)分别为29.14min和39.17min,平均分布半衰期(t1/2(α))分别为11.64min和18.00min,平均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34.92min和54.00min,推测注射用丹参酮ⅡA比其磺酸钠制剂在体内的吸收分布消除稍快。
初步药效学实验显示,注射用丹参酮ⅡA 的中、高剂量组及诺新康组对垂体后叶素所致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2种药物制剂相同剂量下,注射用丹参酮ⅡA药效在一定程度上优于诺新康。
结论:注射用丹参酮ⅡA与诺新康相比,在体内有相似的药动学过程,具有更好的药效。
【总页数】11页(P143-153)【作者】石远;李秀英;王天怡;常笛;郑力;王思玲【作者单位】沈阳药科大学药学院;沈阳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相关文献】1.红细胞负载丹参酮ⅡA磺酸钠给药系统的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J], 董晓婷;牛亚伟;王悦敏;赵嘉兰;秦凌浩;2.红细胞负载丹参酮ⅡA磺酸钠给药系统的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J], 董晓婷;牛亚伟;王悦敏;赵嘉兰;秦凌浩3.丹参脂溶性提取物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 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J], 许丽媛;黄彩凤;黄鸿章;黎亮星;梁艳芬;郭波红;李宁4.丙戊酸钠对丹参酮ⅡA在癫痫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 [J], 乔羽君;贾晨;曹爱佳;张睿;华玺;焦海胜5.丹参酮Ⅱ_A与丹参酮Ⅱ_A磺酸钠在小鼠体内的分布 [J], 梁臻;毛声俊;尹宗宁;金辉;吴宇;储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丹参酮ⅡA抑制内皮细胞焦亡减轻糖尿病大鼠肾损伤
丹参酮ⅡA抑制内皮细胞焦亡减轻糖尿病大鼠肾损伤张珂嘉;周子铉;高坤;孙斯凡;刘超侠【期刊名称】《徐州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24(44)1【摘要】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TanⅡA)对大鼠糖尿病肾脏疾病(DKD)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方法高脂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注射液(STZ)复制大鼠DKD模型。
将实验动物分为对照组、模型组、TanⅡA组、缬沙坦组。
实验过程中动态检测各组大鼠的体重、血糖变化,收集血、尿标本检测生化指标;收集肾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HE)、过碘酸雪夫染色(PAS)、透射电镜以及免疫组化检测。
结果TanⅡA可增加DKD大鼠体重(P<0.01),降低血尿素氮(BUN)、24 h尿蛋白和血清肌酐(Scr)水平(P<0.05),而用药各组空腹血糖(FB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anⅡA组肾组织HE染色后肾小管损伤分级、PAS阳性的肾小球系膜区统计均较DKD组减轻(P<0.05)。
TanⅡA改善DKD大鼠的氧化应激与细胞焦亡:透射电镜观察到TanⅡA组和缬沙坦组大鼠肾小球微血管内皮细胞(RGMEC)的细胞膜损伤明显减轻;TanⅡA组和缬沙坦组的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Txnip)、含NLR家族Pyrin域蛋白3(Nlrp3)表达减少(P<0.01)。
结论丹参酮ⅡA可以通过调节Txnip/Nlrp3炎症小体,抑制大鼠肾小球微血管内皮细胞焦亡,从而延缓DKD的进展。
【总页数】5页(P1-5)【作者】张珂嘉;周子铉;高坤;孙斯凡;刘超侠【作者单位】徐州医科大学公共实验研究中心;徐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江苏省中医院;徐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1【相关文献】1.硫氢化钠通过抑制经典细胞焦亡信号通路减轻巨噬细胞焦亡2.滋水清肝饮通过抑制细胞焦亡减轻抑郁模型大鼠海马区炎症3.微小RNA-346抑制心肌细胞焦亡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4.丁苯酞通过下调NF-κB信号通路抑制细胞焦亡减轻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5.甜橙黄酮体外抑制氧化应激减轻肾小球微血管内皮细胞焦亡的机制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丹参酮体内、外代谢及代谢性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丹参酮体内、外代谢及代谢性相互作用研究进展李秋月;裘福荣【摘要】通过检索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丹参酮代谢研究最新成果,对丹参酮体内外代谢规律、主要代谢酶类及丹参酮与药物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综述,从代谢角度解释丹参酮药理活性的科学内涵,为丹参酮临床合理应用和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期刊名称】《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34)006【总页数】5页(P52-56)【关键词】丹参酮;体内代谢;体外代谢;代谢产物;代谢途径;药物相互作用【作者】李秋月;裘福荣【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临床药理科药代动力学实验室,上海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临床药理科药代动力学实验室,上海2012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9.1丹参酮是从活血化瘀中药丹参中提取的脂溶性有效成分,主要包含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等。
丹参酮类主要为二萜类化合物,均含有邻醌或对醌结构,由于醌类成分易被还原为二酚类衍生物,后者再被氧化又易转变为醌,在转变过程中起电子传递作用,同时它们在生物体内的代谢产物容易参与机体的多种生物化学反应,并作为生物反应的辅酶对某些生化反应起促进或干扰作用[1],表现出多种药理作用,如抗菌消炎、抗凝血、抗雄性激素、抗肿瘤、抗氧化以及保护心脑血管等,对多种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2]。
目前对丹参酮在实验动物及人体内外药代动力学及药物相互作用进行了较多的研究,本文拟对国内外丹参酮体内外代谢及代谢性相互作用的最新成果进行综述。
1.1 生物样品处理方法生物样品主要有血浆、尿液、胆汁、组织等。
研究对象包括大鼠、小鼠、豚鼠[3]、家兔[4]、比格犬[5]、斑马鱼[6]、人[7]等。
常用的生物样品的前处理包括沉淀蛋白法、液液萃取法和固相萃取法等。
沉淀蛋白法操作简便,是处理含丹参酮血浆样品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
乙腈作为沉淀剂不仅与流动相中的有机相一致,而且沉淀蛋白效果最佳,进样后峰形良好,实践表明采用1∶3的比例可以沉淀99.8%的蛋白,采用此比例进行蛋白沉淀能满足一般测定要求,但是此种方法不适用于样品浓度较低时的测定。
三氧化二砷与隐丹参酮不同配比对人肝癌HepG2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三氧化二砷与隐丹参酮不同配比对人肝癌HepG2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倪珊珊;廖广辉;张广顺;申力;钱旭武;李范珠;张光霁【摘要】[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s2O3)与隐丹参酮对人肝癌HepG2裸鼠的最佳配伍剂量,以期提高As2O3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并减轻其毒副作用.[方法]建立人肝癌细胞系HepG2裸鼠肝癌模型,将As2O3(1.25mg·kg-1、2.5mg·kg-1、5.0mg·kg-1)与隐丹参酮(50mg·kg-1,100mg· kg-1,200mg· kg-1)低、中、高三个剂量分为9组联合治疗,计算各组瘤体体积、瘤重及计算肿瘤抑制率;进行血常规及血生化检测.[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除L-L剂量组的平均瘤重外,As2O3与隐丹参酮联合用药组平均瘤重及瘤体积均显著小于模型组(P<0.05).H-M剂量组瘤体积抑制率和瘤重抑制率分别为(56.38%,54.36%),抑瘤作用大于M-M剂量组(52.25%,45.43%)、L-M剂量组(48.90%,42.13%)、H-L剂量组(50.34%,40.82%)、H-H剂量组(46.10%,35.72%)、M-H剂量组(47.13%,33.68%)、L-H剂量组(32.08%,33.25%)、M-L剂量组(36.38%,31.94%)、L-L剂量组(33.39%,20.71%).对血常规的影响:与模型组比较,M-H剂量组的白细胞数量显著升高(P<0.05); L-M剂量组、L-H剂量组、M-L 剂量组、H-L剂量组、H-M剂量组、H-H剂量组的红细胞数量比模型组有显著下降(P<0.01),M-M剂量组(P<0.05); L-H剂量组、H-M剂量组、H-H剂量组血红蛋白数量有明显下降(P<0.05),M-L剂量组、H-L剂量组的血小板数量下降(P<0.05).对血生化的影响:除L-L剂量组ALT升高外(P<0.05),As2O3联合隐丹参酮各剂量组ALT含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L-L剂量组、L-M剂量组的AST含量有显著升高(P<0.05);L-L剂量组、L-H剂量组CREA含量升高(P<0.05);BUN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2O3与隐丹参酮配伍用药可显著的抑制肝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高剂量的As2O3组对血液系统的影响较大,隐丹参酮的联合运用可以起到协同的作用,这为临床上As2O3治疗肝癌疗效的提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39)001【总页数】5页(P62-66)【关键词】As2O3;隐丹参酮;肝癌;血常规;血液生化;HepG2裸鼠肝癌模型【作者】倪珊珊;廖广辉;张广顺;申力;钱旭武;李范珠;张光霁【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310053;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310053;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310053;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310053;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310053;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310053;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31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5-9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s2O3)是砒霜的主要成分,已成功应用于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的临床治疗[1],近年来研究结果表明As2O3对肝癌、脑胶质瘤等实体肿瘤同样具较强的抗肿瘤活性[2-3]。
丹参酮的临床研究进展
高玉桂等 采 用小 白鼠作实验 证 明丹参 酮局 部应 用
有明显 的抗炎作用 ; 动物 模型 经灌 胃给 丹参 酮 , 用 结果 显 示丹参酮对急性 和亚急性炎症有 良好 的治疗作用 , 对慢 而
作用 。
抗作用 。高玉桂等 用精 囊 和前 列腺重 量法证 明丹 参酮 有抗丙酸睾丸酮作 用。利用 丹参 酮抗雄 激素 作用来 控制 皮脂腺活性 , 减少皮脂产生 , 是其 治疗 痤疮 机理 之一L 1 。
4 心血 管方面作用 4 1 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
13 抗 真菌作用 .
咸宁学院学报 ( 医学版 )0 8 20 年第 2 卷第 6期[o aoXa i n ei( e c i c ) 2 J r n n Uirt M d aS e e ] u l f i n g vs n y ilc n s
53 4
丹 参 酮 的 临床 研 究 进展
朱春 霞 白育庭 , (. 宁学 院附属 第 一 医院妇 产科 , 北 成 宁 4 70 ;. 宁学 院附 属第 一 医院外科 ) 1咸 湖 3 10 2 成
内的代谢产物容易参 与机体的多种生物化学 反应 , 作为 并
生物反应 的辅酶对某些 生化反应起促进或干扰 作用 , 表现 出以抗菌作用 为主 , 有抗 炎 、 兼 性激 素作 用 。近 年其 在心
研 究发现 : 定浓度( O g m 以上 ) 一 1 n/ l 丹参酮能 有统计学 意 义 地抑制 白细胞化学运动 。由此可 以推测 , 参酮抗 炎效 丹 应是 通过这种抑制作用 阻止 白细胞过度 的游 出和集聚 , 防 止 溶酶体酶 、 氧化代谢 产物过多释放 , 从而减轻 组织损伤 , 以控 制炎症发展 , 一步证实了丹参酮的抗炎效应。 进
丹参酮ⅡA调节骨关节炎小鼠骨代谢的作用机制
丹参酮ⅡA调节骨关节炎小鼠骨代谢的作用机制张超;周迎锋;路坦;赵红星;耿晓林;陶金刚;徐海斌【期刊名称】《西北药学杂志》【年(卷),期】2024(39)2【摘要】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TanⅡA)通过介导Yes激酶相关蛋白(Yes-associated protein,YAP)、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RANKL)/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eceptor activatorof nuclear factor-κB,RANK)/骨保护蛋白(osteoprotegerin,OPG)调节骨关节炎小鼠骨代谢的作用机制。
方法建立骨关节炎小鼠模型,将60只小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TanⅡA低剂量组和TanⅡA高剂量组,每组15只,造模成功后灌胃给药,连续4周。
HE和番红O固绿染色观察软骨组织病理损伤并进行Mankin评分。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骨钙素(osteocalcin,OC)、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telopeptide of typeⅠcollagen,CTX)、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
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YAP、RANK、RANKL和OPG蛋白。
结果TanⅡA可改善小鼠软骨组织病理变化并降低Mankin评分。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BALP、OC水平下降,CTX、TNF-α、IL-6、IL-1β、IL-8、MMP1、MMP3和MMP13水平升高(P<0.05)。
丹参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丹参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刘慧颖;姜长涛;冯娟;王宪【摘要】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 (Dan shen in Chinese)is extracted from dried roots and rhizomes of Labiatae Salvia.Tan-shinones are the mainlipid-soluble components in Salvia,each has specific pharmacological activity.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anshinones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an-ti-inflammatory and immunomodulatory effects, anti-tumor effect,hepatocyte protection and neuroprotective effects.Thera-peutic effects and mechanisms of Tanshinones on diverse disea-ses are summarized,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eutic evalua-tion were concluded.This review provides a global understand-ing about Tanshinones as a class of effective and promising can-didates for further studies,and lays a foundation for developing new Tanshinone-based agent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anshinones.%丹参为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和茎,丹参酮是丹参的主要脂溶性成分,每一种丹参酮都有其特定的药理活性。
《化学药创新药临床单次和多次给药剂量递增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目录一、前言 (1)二、总体考虑 (1)(一)单次给药剂量递增药代动力学研究 (2)(二)多次给药剂量递增药代动力学研究 (3)(三)代谢产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3)(四)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研究 (4)三、研究设计 (4)(一)受试人群 (5)(二)样本量 (6)(三)剂量选择 (6)(四)采样设计 (8)(五)检测物质 (9)(六)其他考虑 (9)四、数据分析 (13)(一)药代动力学参数的估算 (13)(二)剂量-暴露-效应关系分析 (13)(三)多个研究数据的汇总分析 (14)(四)其他 (14)五、研究报告 (14)六、参考文献 (15)一、前言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研究旨在阐明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态变化及其规律。
创新药临床PK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是推进创新药临床研究和制定临床合理用药方案的重要依据。
本指导原则旨在对化学药创新药临床研发起始阶段的以经典PK方法开展的单次和多次给药剂量递增PK研究给出建议。
本指导原则仅代表药品监管部门当前的观点和认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本指导原则中的相关内容将不断更新与完善。
在应用本指导原则时,还应同时参考其他已发布的相关技术指导原则。
二、总体考虑单次给药剂量递增和多次给药剂量递增PK研究以及药物代谢产物PK研究是创新药临床起始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可为后续临床研究的剂量和给药方式的确定等提供重要依据。
一般认为,PK研究应在较宽剂量范围内进行,以充分了解剂量-暴露-效应关系。
(一)单次给药剂量递增药代动力学研究单次给药剂量递增PK研究的目的包括了解药物和/或代谢产物在人体内的PK特征、获得药物在人体内单次给药的PK参数、探索剂量-暴露比例关系等。
单次给药剂量递增PK研究设计应考虑所有可用的非临床信息、临床研究数据以及类似作用机制药物的相关信息。
单次给药剂量递增PK研究通常嵌套在耐受性研究中开展,鼓励在耐受性研究的每个剂量组中开展PK研究。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拮抗剂单剂量或多剂量给药法中卵巢反应性和卵泡发育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拮抗剂单剂量或多剂量给药法中卵巢反应性和卵泡发育Lee T.-H;李跃萍【期刊名称】《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妇产科学分册》【年(卷),期】2005(000)010【摘要】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efficiency of a single- dose and a multiple- dose protocol for GnRH antagonist administration. Design: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Setting: University hospital, tertiary medical center. Patient(s): Sixty- one patients undergoing controlled ovarian stimulation (COS) and IVF/ICSI. Intervention(s): COS with either a multiple- dose (MD) or a single- dose (SD) protocol for GnRH antagonist (cetrorelix) administration, or with a long protocol (LP) for GnRH agonist (buserelin) administration, followed by oocyte retrieval, IVF/ICSI, and embryo transfer. Main Outcome Measure(s): Follicular development and serum levels of E2 and LH. Result(s): The SD protocol for cetrorelix was associated with a more reduced level of follicular development, lower levels of serum estradiol on the day of HCG administration, and a more reduced number of zygotes than the LP for buserelin. The pregnancy and implantation rates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for the three study groups. Conclusion(s): The MD and SD GnRH antagonist protocols were effective for preventing LH surge and appear to elicit an equivalent pregnancy rate to that corresponding to a LP GnRH agonist. In terms of follicular development,the SD protocol requires further modification, including flexible scheduling or po- ssibly a small reduction of the dosage of the administered cetrorelix.【总页数】2页(P20-21)【作者】Lee T.-H;李跃萍【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4.8【相关文献】1.布洛芬缓释胶囊单剂量与多剂量给药的人体药动学及生物等效性研究 [J], 梁骏;高丽丽2.隐丹参酮单剂量和多剂量给药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J], 曾金;王猛猛;沈淑娇;张志荣;蒋健;裘福荣3.美沙拉嗪缓释片单剂量与多剂量给药在Beagle犬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J], 向荣凤;喻明洁;熊丽蓉;戴青;李晓宇;陈勇川4.氨茶碱单剂量与多剂量给药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J], 刘秋梅;喻光燚;王晶;薛文婷;张丽锋5.甲氨蝶呤在治疗异位妊娠中单剂量与多剂量给药成功率的比较:一项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 [J], Alleyassin A.;Khademi A.;Aghahosseini M.;李跃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药代动力学研究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药代动力学研究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新药研发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随着组合化学等高技术和天然药物分离制备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候选药物的出现。
在这些候选药物中,不仅需要对其药效学进行评价,药物代谢和动力学性质也是非常重要的新药筛选指标。
理想的药物需要具有持久的药物作用时间和良好的生物利用度。
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候选药物因为其药代动力学参数和代谢特征不佳而被淘汰。
因此,在新药的设计、筛选过程中应该考虑候选药物可能出现的代谢特征以及药代参数特点,以获得更为有效的药物。
体内药物动力学和代谢研究在新药的研发过程中是相当重要的,需要申报临床研究的药物都需要进行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
除了传统的动物试验以外,目前一些体外实验技术也在新药研发筛选过程中应用,包括组合给药技术,代谢预测模型以及体外肝代谢研究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将使对于药物代谢及动力学的筛选变得简便,几种技术的互补将大大加快新药研发的进程。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1999年公布的药学名词“pharmacokinetics”定名为“药动学”,而“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代动力学”为不推荐用名。
本文综述的是药物动力学及代谢的应用,故采用“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and metabolism)表达以上意思。
1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内容药代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描述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的药物,其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即ADME过程,并且探讨药物在体内发生的代谢或者生物转化途径,进一步确证代谢产物的结构,研究代谢产物的药效或者毒性,使其结果为新药的定向合成、结构改造和筛选服务。
描述药物体内过程的药动学参数主要有以下几个,速率常数(rate constant),包括吸收速率常数(ka)、总消除速率常数(k)以及尿药排泄速率常数(ke)等:生物半衰期(biological half life,t1/2),表征药物在体内的量或者血药浓度消除一半所需的时间,是衡量一种药物从体内消除快慢的指标;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AUC),是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间相互关系的一个比例常数,是药物的特征参数,对于一个具体的药物来说,其值大小能够表示出该药的分布特性;清除率(clearance),指单位时间从体内消除的含药血浆体积或单位时间从体内消除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常用Cl,又称体内总清除率表示。
中药对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影响及研究方法进展
中药对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影响及研究方法进展朱倩;李俊;汤文建【摘要】细胞色素P450酶是机体肝脏中最重要的代谢系统,参与临床上所用大部分药物的生物转化过程;中药成分复杂,在临床上常与西药联用.该文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中药对CYP450酶的影响作用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CYP450酶的几种主要亚型以及目前主要的研究方法,对新药筛选、临床合理用药提供重要依据.【期刊名称】《安徽医药》【年(卷),期】2013(017)009【总页数】5页(P1457-1461)【关键词】中药;细胞色素P450酶;综述【作者】朱倩;李俊;汤文建【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药学院,安徽,合肥,230032;安徽医科大学药学院,安徽,合肥,230032;安徽医科大学药学院,安徽,合肥,230032【正文语种】中文药物在体内进行生物转化的主要器官是肝脏,肝脏中富含药物Ⅰ相代谢和Ⅱ相代谢所需的各种酶。
其中Ⅰ相代谢酶主要参与药物的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Ⅱ相代谢酶主要参与药物与内源性物质的结合反应。
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450)是肝脏中最为重要的Ⅰ相代谢酶系统,对药物的生物转化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有着重要影响。
中药成分复杂,多由两种及以上的化学成分组成、入药;其药效的物质基础大多数仍需要通过药物代谢酶代谢,或对药物代谢酶产生抑制或诱导,从而可能出现基于CYP450酶的中药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 CYP450酶CYP450酶为血红蛋白类酶,是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中最重要的一族氧化酶,由于其在还原状态下可与CO结合,且结合后在450 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峰,故命名为CYP450酶[1]。
CYP450酶在人体肝脏中约重10~20 g,占人体总蛋白含量的1%~2%;主要存在于生物体肝脏微粒体内,也分布于胃肠道、肾、脑、皮肤、肺及胎盘等组织器官。
CYP450酶在不同种属、环境、饮食、年龄、性别等情况下都可能发生变异影响酶的含量和活性。
丹参酮_A体内外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第32卷第6期2010年12月大连医科大学学报Journal of D alian M edical Universit yVo.l32No.6Dec.2010丹参酮 A体内外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马 辉,范 青(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药剂科,辽宁大连116027)摘要:丹参酮 A是从活血化瘀中药丹参中提取的脂溶性有效成分,具有多种药理活性。
本文按消化系统、生殖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等肿瘤细胞分类,总结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了丹参酮 A具有显著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分化与凋亡等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p53、bc l-2、bax、c-my c 等有关。
关键词:丹参酮 A;凋亡;抗肿瘤;诱导分化;抑制增殖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295(2010)06-0709-04Progress in research on anticancer effec t of Tanshinone A andits m echanis m s bot h in vivo and i n vit roMA H u,i FAN Q ing(Depart m ent of P har m acy,t h e Second Affiliated H osp ital of Dalian M ed ical University,Dalian116027, China)Abstrac t:T anshinone A i s a der i va ti ve o f phenanthrene-quinone iso l a ted fro m Sa l v ia m ilti orrhiza B U NG E,wh i ch is a trad iti onal he rbal med i c i ne w ith a var i e ty o f phar m aco log ica l activ it y.T his article,according t o cance rs i n d i gesti ve,g en ita,l resp ira t o ry syste m s and he m ato l og icalm a lignancy et a,l presents an overv i ew o f the current research resu lts.T ansh i none A possesses si gn ifi cant effects o f pro life ration i nhibiti on,d ifferen tiation i nducti on and apoptosis.Its m echan is ms are t hought as regulati ng t he express i on o f genes related to caspase-3,p53,bc l-2,bax,c-my c.K ey word s:T ansh i none A;apoptosis;anticancer;differentiati on i nduc tion;pro life ration i nhibiti on丹参酮 A是丹参酮脂溶性成分的代表,药理作用极其广泛,包括抗氧化、抗炎、心肌保护、抗肿瘤作用等[1-3]。
《丹参酮ⅡA对CYP1A2底物茶碱在大鼠体内药动学影响的研
《丹参酮ⅡA对CYP1A2底物茶碱在大鼠体内药动学影响的研究》可行性研究报告(1) 立项的背景和意义药物相互作用(drug-drug interaction)通常指某种药物作用时间或强度因此前或同时服用其他药物对其体内过程方面的影响发生可以量化的改变,继而表现出该药效和/或毒性的变化。
随着联合用药,尤其是化学合成药物与中药等传统药物合用的普遍增加,药物间相互作用在世界范围内对医疗保健系统提出了挑战。
丹参酮ⅡA ( tanshinone ⅡA) 是丹参根中的二萜醌类脂溶性有效成分,经大量药理及临床观察研究证明,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心血管作用、抗肿瘤、抗氧化、抗菌消炎作用等,具有良好的新药开发前景[1]。
茶碱( Theophylline) 是目前常用的平喘药,临床常用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长期治疗。
其治疗指数窄,药动学个体差异大,容易受遗传、病理、生理、合并用药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2]。
由于丹参酮ⅡA药理作用广泛,临床上两种药物合并使用的机会很多,但是尚无有关两者的相互作用的研究报道。
CYP1A2占肝CYP药物代谢酶的13%,参与了多种临床药物的代谢,在对临床疾病的治疗转归方面具有重要的药理和毒理意义[3]。
实验已证实,丹参酮ⅡA能显著地诱导大鼠肝微粒体CYP1A2,提示经CYP1A2代谢的药物在临床上与丹参酮ⅡA合用时,可能发生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4-5]。
茶碱是CYP1A2的底物,主要经肝微粒体CYP1A2 代谢而失活[6]。
理论上丹参酮ⅡA与茶碱合并使用时,由于酶的诱导使茶碱血药浓度降低,从而影响茶碱临床疗效。
因此本课题意在通过动物实验,研究丹参酮ⅡA对茶碱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参数的影响,深入了解中药有效成分对药物代谢酶的影响规律,有助于阐明中药与化学合成药相互作用的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1.毕惠嫦,和凡,温莹莹,等.丹参酮ⅡA在大鼠肝微粒体酶中的代谢动力学[J].中草药,2007,38(6):883. 2.Taylor WJ. Simkin handbook of therapeutic monitoring[M]. USA,SIMKIN Inc,1991: 111.3.王黎青,王勇,邓勋,等.药物代谢酶细胞色素P4501A2的研究[J].今日药学,2010,20(12):9.4.和凡,钟国平,赵立子,等. 丹参酮ⅡA对大鼠肝细胞色素P450酶的诱导作用[J]. 中草药,2009,40(6):938.5.潘莹,邓颖,毕惠嫦,等.隐丹参酮对大鼠肝微粒体CYP酶的影响[J].中国新药与临床药理学,2009,20(4):331.6.Tjia JF,Colbert J,Back DJ.Theophylline metabolism in human livermicrosomes:inhibition studies [J].J Pharmacol Exp Ther,1996,276:9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中药可能通过影响药物代谢酶的活性机制,增加或降低合用药物的疗效或毒副作用,从而影响人体健康,导致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
丹参酮类成分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丹参酮类成分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郑庆虎1,刘 萍1,陈祯祥1※,潘 芳1,赖 平1,伦宪鹏1,王和平1,王 浩1,李 彬1,关 兵2(1.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皮肤科,河南 郑州 450042;2.北京卫戍区驻北京市老干部服务管理局第三十九离职干部休养所,北京 100000)【摘要】 丹参酮又名总丹参酮,源于中国传统中药丹参,主要成分包括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 、丹参酮ⅡB 、隐丹参酮、异隐丹参酮等十多个丹参酮个体,丹参酮具有清除氧自由基、抑制炎症细胞增殖、杀伤肿瘤细胞及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等作用。
目前,相关研究倾向于其在抗肿瘤、抗氧化、抗菌、抗纤维化、消炎等方面的功能。
对丹参酮的研究,不但可以为治疗多种疾病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且可以提升中国民族药在国际上的地位,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广泛的影响。
【关键词】 丹参酮;临床应用;药理作用中图分类号:R285.1 文献标志码:A doi :10.3969/j.issn.1002-1310.2021.02.011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tanshinonesZHENG Qing -hu 1,LIU Ping 1,CHEN Zhen -xiang 1※,PAN Fang 1,LAI Ping 1,LUN Xian -peng 1,WANG He -ping 1,WANG Hao 1,LI Bin 1,GUAN Bing 2(1.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the 988th Hospital of the Joint Logistic Support Force of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Zhengzhou,Henan 450042,China;2.The 39th Retreat for Demoted Cadres of Beijing Veteran Cadres Service Administration of Beijing Garrison Area,Beijing 100000,China )【Abstract 】 Tanshinone also known as total tanshinone, it comes from Chines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anshen, main ingredients including tan -shinone Ⅰ,tanshinone Ⅱ A, tanshinone Ⅱ B, tanshinone, implicit tanshinone such as more than 10 tanshinone individuals, tanshinone has the role of removal of oxygen free radicals, inhibit infl ammation, cell proliferation, killing tumor cells and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 proliferation inhibition. At present, the related research tend includes anti -tumor, antioxidant, antibacterial, the function of anti -fi brosis and infl ammation, etc. The study of tanshi -none, not only can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many diseases, but also can elevate the status of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world, all of these aspects have profound signifi cance and wide impact.【Key words 】 Tanshinone;Clinical application;Pharmacological effects【收稿日期】2020-12-28 ※通信作者E -mail :***************************丹参酮又名总丹参酮,源于中国传统中药丹参,从丹参中提炼出丹参酮是药学等专业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程的一个综合性实验[1],主要成分包括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 、丹参酮ⅡB 、隐丹参酮、异隐丹参酮等十多个丹参酮个体,丹参酮具有清除氧自由基、抑制炎症细胞增殖、杀伤肿瘤细胞及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等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丹参酮单剂量和多剂量给药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曾金;王猛猛;沈淑娇;张志荣;蒋健;裘福荣【摘要】目的评价单剂量和多剂量灌胃隐丹参酮(Cryptotanshinone,CTS)的药动学特征.方法将2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单剂量组(隐丹参酮10 mg/kg,1d)、多剂量组(隐丹参酮10 mg/kg,每天1次,连续10 d)给予灌胃后,用LC-MS/MS法测定血浆中隐丹参酮的浓度.血药浓度数据用DAS 2.0药代动力学软件处理,按两室模型拟合并求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隐丹参酮单剂量给药后,Cmax为(12.16±14.11)ng/mL,Tmax为(2.88±2.56)h,T1/2为(3.70±3.50)h,MRT为(6.69±0.54)h,AUC0-24为(58.40±25.73)ng·h/mL;多剂量给药后,Cav为(1.95±0.61)ng/mL,Tmax为(3.20±2.08)h,T1/2为(7.12±5.06)h,AUCss为(46.74±14.51)ng·h/mL,DF为2.42±0.28.单剂量和多剂量的AUC0-24、Tmax、T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隐丹参酮长期给药后无蓄积风险.【期刊名称】《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35)004【总页数】5页(P1-5)【关键词】隐丹参酮;单剂量和多剂量;药代动力学;LC-MS/MS【作者】曾金;王猛猛;沈淑娇;张志荣;蒋健;裘福荣【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临床药理科,上海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临床药理科,上海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临床药理科,上海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临床药理科,上海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临床药理科,上海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临床药理科,上海2012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5;R969.1目前临床上许多药物长期使用会产生蓄积或耐药现象,有特殊用途的药物如抗肿瘤药、抗病毒药等出现蓄积现象提高药物在体内的血药浓度,加大临床药物运用的危险性;耐药将会降低患者体内的药物浓度,使药物的治疗作用降低甚至消失。
纵观临床上发生耐药现象,究其原因可能是长期服药后造成体内药物代谢酶发生变化,进而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代谢、排泄等过程,加速药物排出体外;而蓄积效应的原因则更需要研究,以便更有效的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可靠。
隐丹参酮(Cryptotanshinone,CTS)是中药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的脂溶性成分之一。
丹参味苦,微寒,归心、肝经,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等功效。
CTS是二萜醌类化合物,是从丹参中提取出的脂溶性混合物丹参酮成分之一,这类化合物在骨架上大多具有三元或四元碳环的邻醌或对醌结构,其特殊结构使其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炎、抗菌等活性。
在众多实验及临床研究中发现,CTS单体在抑制细菌生长[1]、改善组织炎症[2-3]、抑制肿瘤增殖[4]、改善脑缺血损伤[5]、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6]等发面发挥了有效的作用,含有CTS的中成药如丹参酮胶囊、妇炎康片、丹蒌片等在临床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有关CTS的单用以及合并用药等研究已有报道,然而其剂量研究却未见实验报道。
本研究通过灌胃SD大鼠CTS,评价单剂量和多剂量给药后CTS在健康SD大鼠的药动学特性,探讨单剂量多剂量给药方式之间是否存在差异,为该药进一步在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1.1 仪器日本岛津LC-20A超高速液相色谱仪 (日本岛津公司):配置二元泵、系统控制器、自动进样器、柱温箱;API 4000-QTRAP型质谱仪(美国ABI/SCIEX公司):配有电喷雾离子化源(ESI)、大气压化学离子化接口、三重四极杆质量分析器以及Analyst 1.5.2数据处理软件;XS-105型十万分之一电子天平 (瑞士 Mettler Toledo公司);AS20500A型超声波清洗器(天津奥特赛恩斯仪器有限公司);Millipore纯水系统 (美国Millipore公司);Thermo超低温冰箱 (美国Thermo公司);WH-3微型旋涡混合仪(上海沪西分析仪器厂有限公司)。
1.2 药品及试剂CTS,批号 110852-200305,规格 20 mg,纯度98%,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内标(IS):地西泮(DZP),批号115-9302,规格20 mg,纯度100%,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甲醇、乙腈均为色谱纯(美国TEDIA公司);甲酸、吐温-80、乙酸铵、无水乙醇等均为分析纯,购自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水为去离子水;其它试剂均为分析纯。
2.1 色谱及质谱条件液相条件:色谱柱Agilent Eclipse XDB-C18(4.6 mm×150 mm,5μm,美国Agilent Technologies公司);流动相4 mmol/L乙酸铵水溶液-乙腈(15∶85,v/v),流速1 mL/min;等度洗脱5 min;进样量20μL;柱温30℃;进样器温度4℃。
质谱条件:离子检测方式多重反应监测(MRM);离子极性正离子(Positive);离子化方式电喷雾离子化(ESI);离子对CTS m/z 297.3→251.2;内标m/z 285.2→193.1;传输电压103 V(CTS)、98 V(IS);碰撞能量33 eV(CTS)、43 eV(IS);干燥气温度350℃;干燥气流速10 L/min;雾化室压力50 psi;毛细管电压5 000 V。
2.2 对照品溶液的配置精密称取CTS对照品5.0 mg,置于10 mL棕色容量瓶内,加乙腈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0.49 mg/mL的CTS储备液,取储备液适量,依次稀释至所需浓度。
精密称取内标2.5 mg,加乙腈溶于10 mL棕色容量瓶内,加乙腈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浓度为0.25 mg/mL的内标储备液,取适量储备液用乙酸乙酯配置成0.4 ng/mL的溶液,作为内标溶液备用。
2.3 血浆处理方法将血浆从-80℃取出,37℃解冻,振荡5 min,用移液枪精密吸取血浆样品100μL 加入1.5 mL EP管中,并加入含 0.4 ng/mL内标的乙酸乙酯800μL,涡旋混匀3 min,静置10 min,4℃ 12 000 r/min高速离心10 min,吸700μL上清,于60℃氮气挥干,加100μL乙腈复溶,涡旋混匀,12 000 r/min离心10 min,吸取上清,进行LC-MS/MS分析。
2.4 动物实验方案2.4.1 实验动物 6~8周龄SPF级SD雄性大鼠20只,体质量(220±20)g,由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责任公司提供,许可证号:SCXK(沪)2014-0002,饲养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自由饮水、饮食。
2.4.2 实验用药配制精密称取CTS标准品适量,吐温-80、超声振荡器超声助溶,用生理盐水溶解并定容至浓度为2 mg/mL的混悬液,置4℃冰箱中保存,备用。
2.4.3 动物分组及给药将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单剂量组、多剂量组两组,每组10只。
单剂量组:前9天每天予生理盐水(含10%吐温-80)灌胃,灌胃剂量为5mL/kg(剂量换算与灌胃CTS体积相当),第10天以10 mg/kg灌胃含有CTS的生理盐水混悬液,每天每只大鼠给药量不超过2 mL。
末次给药前空腹取血后再灌胃,并按如下时间点进行采血取样:0、10、20、30、45 min,1、1.5、2、3、4、8、12、24 h。
至大鼠眼底静脉窦取血0.3 mL,肝素钠100μL抗凝,放置片刻后室温下4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浆,于-80℃保存待测。
多次给药组:每天按10 mg/kg的剂量连续灌胃含有 CTS的生理盐水混悬液(含吐温-80)10 d,每天每只大鼠给药量不超过2 mL。
末次给药前空腹取血后再灌胃,余下不同时间点采血取样等操作同单剂量组。
上述两组动物整个实验过程中不禁水,给药前禁食12 h,给药后2 h给予食物。
3.1 分析方法验证3.1.1 方法专属性在“2.1”项下的色谱和质谱条件下,分别将空白血浆以及实验大鼠给药后的血浆样品按“2.3”项下方法处理后,进样,记录色谱图。
由图1可见,CTS(保留时间3.44 min)和DZP(保留时间2.11 min)峰形良好,血浆中内源性物质对测定干扰不明显。
3.1.2 标准曲线取1.5 mL的EP管数支,分别精密加入不同量的CTS标准液,加入空白血浆0.1 mL,涡旋混匀,配成含CTS浓度分别为0.1、0.25、0.625、1.5、2.5、7.5、15 ng/mL的标准含药血浆。
按“2.3”项下方法处理,进样,记录色谱图。
计算以血浆中CTS的浓度C为X轴,CTS峰面积AS和IS的峰面积Ai比值f(AS/Ai)为Y轴,采用加权(1/ x2)最小二乘法分别进行线性回归,CTS的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f=0.006 03X+0.000 05,r=0.999 6,n= 7,线性范围0.1~15 ng/mL。
最低定量下限为0.1 ng/mL。
3.1.3 精密度和准确度依“3.1.2”方法精密配制含CTS浓度分别为 0.2 ng/mL (低)、2.5 ng/mL(中)、15 ng/mL(高)的标准含药血浆,每个浓度平行5份,并制备随行标准曲线,按“2.3”项下方法处理,进行检测,并于3 d内重复测定得到日间精密度,将所测定的结果进行t检验(P>0.05),无统计学意义,计算精密度(RSD)和准确度,结果见表1。
3.1.4 介质效应和提取回收率以CTS的0.2 ng/mL(低)、2.5 ng/mL(中)、15 ng/mL(高)3种浓度考察CTS的介质效应,结果见表2,其结果表明CTS和IS无明显的介质效应。
取含CTS浓度为0.2 ng/mL(低)、2.5 ng/mL(中)、15 ng/mL(高)3种浓度的标准含药血浆,按照绝对回收率方法处理后进样。
3种血药浓度的绝对回收率结果见表2。
3.1.5 稳定性试验取低(0.2 ng/mL)、中(2.5 ng/mL)、高(15 ng/mL)的CTS标准含药血浆,分别在4、12 h测定以考察CTS的稳定性;反复冻融稳定性:同法配制低中高3种浓度的血浆样品各5份,置于-20℃冰箱冷冻,后拿出融化,反复3次,并按照前法分别加以测定;长期冷冻:将血样放置-80℃保存30 d后按前法配置3种浓度的CTS标准含药血浆后进行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