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育种研究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百合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百合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要: 主要从 目前 国 内外 百合 (iu p ) Ll m s . 的百合 育种 目标 、 i p 新品种培育、 育种技术等方面的研 究进行 了阐述 . 为 认
近年来在百合新品种选育及育种技 术方法等方面均有很 多创新 , 使百合育种 工作 呈现 出美好 的前景。 同时对 百合抗
性 、 色 、 期 育 种 等 方 面提 出几 点 建议 。 花 花
安徽农学通报 , n u Ag . c B l2 1 ,8 0 ) A h i r Si u1 0 2 1 (9 i . .
百 合 育种 技术 研 究进 展
邱 日红 殷姝 媛 许 敏 赵文进
( 1德兴 市 林 业 局 , 西 德 兴 江 3 4 0 2江 西 财 经 大 学 艺 术 学 院 园林 系 , 西 南 昌 3 0 3 3 20; 江 3 02)
花 期均有 商业价值 的优 良变异 植株 。 目前 , 过太 空诱 变 通 育 种 已培 育 出了在花 期 、 性 、 型 等 方 面具 有 优 良性 状 抗 株 的百合 突变体 , 诱 变 育种 试 验证 明根 尖分 生 组 织 、 太空 胚 性 细胞甚 至原生 质体 的诱 变效 果 比种 子更 好 。因此 , 百 在 合 的航天 诱变 育种 中可以利用 这些更 为有 效 的搭载 材料 , 以提高其诱 变频 率 。
关键词 : 百合 ; 种质资源 ; 育种技术 ; 究进展 研 中图分类号 Q4. 1 .3 9 97 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7 3 (0 2 0 5 O 07— 7 1 2 1 )9— 6一 l
百合( iu p ) L i s . 是单子 叶植物亚纲百合科百合属 lm p
家, 也是世 界百 合 属植 物 的起 源 中心 。除 观 赏外 , 百合 属

百合的组织培养综述

百合的组织培养综述

百合的组织培养xxx摘要:百合的离体培养是目前为止百合迅速繁殖的最有效方法,下文对百合的外植体选择和处理、离体培养的器官发生途径、和组织培养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综述。

并对百合组织培养的未来发展做出展望。

关键词:百合;外植体;组织培养;器官发生百合是百合科百合属,多年生草本球根植物。

是著名的观赏花卉,可食用,有很高的利用价值。

利用组织培养进行繁育是百合无毒化和商品化的必要途径。

百合的传统繁殖方式主要有珠芽繁殖、小子球繁殖、鳞片繁殖3种方式。

由于百合的常规繁殖率低,易感染病毒,所以对繁殖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工繁殖技术对百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1、百合组织培养的特点和优势培养条件可人为控制,进行周年生产。

植物组织培养中采用的植物材料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他们生长的培养基及小气候环境都是人为控制的对其生长最有利的,摆脱了大自然中四季、昼夜气温频繁变化甚至是灾害性气候等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

并且条件均一,便于稳定地进行周年生产。

生长周期短,繁殖率高,成本较低。

人为控制的条件可以满足其快速生长的需要,所以生长快,培养周期比其它繁殖方式短很多。

虽然组织培养先期投资较大,需要一定的设备及能源消耗,但是在百合开始批量生产之后,相对于有性繁殖来说成本低廉的多。

管理方便,便于工厂化生产和自动化控制植物。

组织培养可以在工厂高密度培育,并可以通过机械进行培育,与传统的盆栽相比,省去了中间一系列繁杂劳动。

培养材料来源广泛。

由于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在生产实践中, 单个细胞、小块组织等经离体培养均可再生形成完整植株。

由于取材少,培养效果好,对于新品种的推广和良种延续还有灭毒等都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另外,百合组织培养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百合可以进行远缘杂交,但由于生理代谢等方面的原因,常使杂种胚早期败育,而不能得到相应的杂种植物。

而通过组织培养,可使其顺利生长,得到远缘杂交品种并讲品种延续下去,从而选育出园艺新品种。

此外还可采用愈伤组织诱变、花粉培养等多种方法来进行花卉育种。

百合鲜切花开发前景和栽培技术研究论文(优秀范文5篇)

百合鲜切花开发前景和栽培技术研究论文(优秀范文5篇)

百合鲜切花开发前景和栽培技术研究论文(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百合鲜切花开发前景和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摘要:百合花种类繁多,花朵大,颜色鲜艳,深受大家喜爱。

近年来,随着花卉市场的不断扩大,百合花对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国民生活有很大的作用。

本文就百合鲜切花的开发前景和栽培优质高产百合技术进行简单介绍。

关键词:百合鲜切花;花卉栽培技术;优质高产在中国百合具有百年好合、美好家庭、甜蜜爱情等含意,有深深祝福的意义,而且因其花朵大,颜色鲜艳,花姿妖娆,是深受大家喜爱的花种之一。

特别适合用作切花、盆花和园林布景,深受人们的喜爱。

百合花种类繁多,大约有90多种,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温带和寒带地区,少数种类分布在热带高海拔山区。

我国是拥有百合种类最多的国家,据调查约有46种、18个变种,占世界百合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有36个变种为中国特有种,是百合花的发布地。

1开发前景1.1生活所需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消费需求多元化,对花卉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1.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近几年,随着产能过剩,农业产业结构急需调整,花卉业可以重点开发。

当前,有很多地区的农村已经对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百合切花的生产已成为重要的发展项目,不仅对土地资源进行了合理利用、农业生产效益大步提高、农民收入增加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3发展花卉,增加对外贸易百合切花属于高档切花的一种,市场上的销售价格明显高于其它切花品种。

近年来,中国花卉产业迅速发展,特别在我国云南省,每年以20%的增长幅度快速发展,是目前国内百合切花质量较高的产区之一。

生产的切花除了供应国内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外,还远销香港、新加坡等地,为我国赚取大量外汇。

2发展优质高产的栽培技术中国百合栽培具有悠久的历史,但目前我国的百合切花生产工艺流程、技术水平均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荷兰、日本等),而且百合种球主要依赖进口,伴随着我国鲜切花产业的不断发展,切花百合栽培面积不断扩大,许多科研、生产单位为发展我国的百合种球产业,进行了大量百合种球繁殖的实验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

百合的施肥及其营养吸收规律的研究概述-文献综述

百合的施肥及其营养吸收规律的研究概述-文献综述
本文查阅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资料,通过筛选概括,选取比较权威的论文文献作为参考资料,对百合的施肥及营养吸收规律的研究现状做了简介,希望能通过前人的研究,来为课题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及实验方法技巧,从而可以少走弯路。
二、主题部分(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
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百合及相关施肥和营养研究的文献,大致了解了其研究现状。其研究的方向大致可以概括为:其一百合对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营养需求的差异性及其施肥的方法;其二从百合整个生长期来看,百合对不同营养元素需求的差异;其三百合施肥的元素配比,该研究方向实际上是对前两个研究内容的具体量化,更能具体、直观的体现出百合对不同营养元素需求的差异性。
高年春等(1999)对新铁炮百合研究后指出,百合定植后,苗期施肥以氮肥为主,并加入磷钾肥,百合进入生殖生长时期,施入的肥料N、P、K并重。
周琼研究不同水肥条件对百合鲜切花品质的影响表明随着钾肥用量的增加,百合叶面积、叶片数、株高、花直径以及切花寿命提高;[11]
而曲伟红等研究认为:充足的氮肥能促进百合营养体生长,可以提高百合多糖的含量,是百合品质的基础。钾肥为酶的活化剂,能够提高光合作用强度,增加碳水化合物的合成。磷肥对百合的磷脂含量提高则有明显作用。[12]
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综述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或争论焦点)
百合是单子叶植物植物亚纲百合科(Liliaceae)百合属(Lilium)所有种类的总称。英文名称为Lily,拉丁文名称为Lilium spp.。我国人民依据百合地下鳞茎是由许多鳞片抱合而成,将其起名为“百合”。[1]
[15]Alessandro Chiari,George C.Elliott. Resin-coated fertilizers affect postproduction growth,but not flowering,of potted alstroemeria. HortScience 1999,34(4):657-659

大百合属植物引种栽培及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大百合属植物引种栽培及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大百合属植物引种栽培及繁殖技术研究进展大百合属植物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其美丽的花朵和观赏价值受到人们的喜爱,因此在园林绿化和鲜切花市场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和观赏园艺的需求不断增长,大百合属植物的引种栽培及繁殖技术愈发受到重视。

本文就大百合属植物引种栽培及繁殖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引种栽培技术大百合属植物根系发达,比较耐阴,在栽培土壤上要求松散肥沃、排水良好,中性或微酸性的土壤。

引种时一般选用株龄2-3年的健壮苗木,因为这个时候的苗木生长势强,容易成活。

一般来说,在春季或秋季进行引种较为合适。

引种时需要控制好深度,通常是将根系埋入土壤中后用手轻轻拍实即可。

在幼苗初植后需要养护管理,包括良好的灌溉和施肥,保证幼苗的健壮生长。

要定期除草和松土,保持整洁。

二、繁殖技术大百合属植物的繁殖方式主要有种子繁殖和分株繁殖两种。

1. 种子繁殖:种子繁殖是大百合属植物的主要繁殖方式之一。

种子繁殖的种子一般在秋季成熟,需及时收集,晒干后储存。

春季播种,播种前要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以避免病虫害的发生。

播种时需选择肥沃、排水良好的培育土,播种后覆土约1厘米左右,保持土壤湿润。

发芽后要适时间苗移栽,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和充足的光照。

在秋天移栽后的植株一般在隔年春季能够开花。

2. 分株繁殖:大百合属植物也适宜用分株繁殖的方法进行繁殖。

分株繁殖通常在春季或秋季进行。

首先挖掘出母株,然后用锋利的刀具将根茎进行切割,每一份根茎都要有完整的根系和芽。

分株后的新株应迅速移植到适宜的土壤中,保持充足的水分和光照,促进其快速成活。

分株繁殖能够保留母株的优良性状,是一种比较常用的繁殖方式。

三、技术研究进展随着园艺科技的不断发展,大百合属植物引种栽培及繁殖技术也得到了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和研究进展。

基因工程技术的引入,通过基因转移和改良,可使大百合属植物具有更好的抗病虫害能力、耐逆性和观赏价值。

培育新品种,通过杂交、选择和育种,研发出更加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新品种,从而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

百合的组织培养技术综述

百合的组织培养技术综述

百合的组织培养综述(辛文龙,200674010152)摘要对百合的分布和组织培养的进展状况及组织培养在百合育种中的应用作了综述。

特别罗列了百合组织培养中所选用的外植体类型和一些组培材料的最佳分化、生根培养基配方;阐述了组织培养中常见的一些问题;并介绍了百合组织培养在其育种中的应用。

关键词百合;组织培养;百合(Lilium.spp.)是百合科(Iiliaccae)百合属(Lilium)多年生草本植物。

我国是百合植物的原产地,早在1400多年以前就有人工栽培,食用、观赏和药用百合的栽培利用历史十分悠久。

百合除具有观赏价值外,大多数可以食用、药用,是上等的滋补佳品。

传统的白合繁殖方法主要采用常规分球、分珠芽鳞片扦插、鳞片包埋等。

但采用这些方法繁殖,繁殖系数较小,特别是经多代分殖以后,常造成种性退化,甚至病毒积累,影响百合的产量和质量。

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能够迅速去除病毒和更新品种,加快了百合的快速繁殖速度,缩短了百合的生育周期。

在百合杂交育种中也存在着基因库贫乏、种间杂交不亲和等局限性,而组织培养中的胚培养、花药培养等技术则可克服这些弊端。

现将目前百合组织培养及育种方法做简单总结。

1百合的分布全世界百合约有90多个种,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温带和寒带地区,少数种类分布在热带高海拔地区,南半球没有野生种分布。

中国是百合种类分布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百合起源的中心。

据调查,中国约有47个种18个变种,占世界百合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有36个种15个变种为中国特有种;日本有15个种,其中9个种为日本特有种;韩国有11个种,其中3个为特有种;亚洲其他国家和欧洲共有约22个种;北美洲约有14个种。

2百合的组织培养外植体类型2.1外植体的选择2.1.1鳞片百合鳞片作为外植体具有容易获得、分化能力强、对培养基要求不严等优点是目前百合组织培养中普遍采用的外植体。

主要是通过调节生长素和细分裂素的比例来诱导其组织产生不定芽和再生植株。

百合的遗传与育种研究

百合的遗传与育种研究

百合的遗传与育种研究百合(Lilium spp.)是一种受人们喜爱的花卉,具有优雅的花朵和多样的颜色。

百合的遗传与育种研究对于培育出更多种类的百合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遗传研究可以揭示百合的亲缘关系和基因表达方式,而育种研究可以通过杂交和选择培育出具备特定性状的新品种。

本文将介绍百合的遗传背景、遗传研究方法以及育种策略。

百合属于百合科(Liliaceae),包括了许多种类和亚种,分布广泛。

根据形态和生物学特征,百合被划分为几个组,例如亚种、品种、变种等。

这些分类基于不同的形态特征,如花型、花色、植株高度等。

遗传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分类的背后遗传基础。

遗传研究通常涉及基因型和表型的分析。

基因型研究可以揭示百合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从而帮助我们理解不同品种之间的遗传距离和亲缘程度。

常用的遗传研究方法包括分子标记(如DNA标记)和基因测序技术。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分析DNA序列,找到与特定性状相关的基因。

基于这些研究结果,我们可以设计更精确的育种策略,以培育出更具特色和良好性状的百合品种。

同时,表型研究是遗传研究的关键环节,通过观察和测量物种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了解百合各品种之间的差异。

例如,植株高度、花朵颜色和形状、花期长度等都是被广泛研究的重要性状。

通过对这些性状的观察和记录,可以帮助我们确定理想的育种目标,并找到具备这些目标特征的亲本进行育种。

百合的育种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杂交和选择。

杂交是指通过人工授粉,将两个具有不同有益性状的亲本进行交配,获得具备这些有益性状的后代。

选择则是从杂交后代中进行筛选,选择具备理想特征的个体进行繁殖。

这样的反复选择和繁殖过程可以逐渐稳定和积累有益性状。

在进行百合育种时,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些重要的因素。

首先,百合的种子培养和繁殖困难,因此多数情况下我们采用球鳞块茎或鳞片繁殖。

其次,百合的杂交育种需要掌握良好的花粉保长技术,以便成功进行杂交。

此外,百合的花朵授粉后需要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以保证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

我国野生百合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我国野生百合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我国野生百合种质资源研究进展摘要为掌握我国野生百合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对我国野生百合种质资源的利用、引种及遗传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为百合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野生百合;种质资源;利用;引种;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园林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们对园林绿化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希望有更多丰富多彩、健康美丽的园林花卉来装饰、美化人们的工作、生活环境。

我国被西方人士赞誉为“园林之母”,野生花卉资源及栽培种类极为丰富,多种世界名花都起源于我国。

欧美国家曾大量引种并加以选育,广泛应用于园林中,而作为百花故乡的我国,在园林花卉应用种类的多样性上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我国是世界百合属植物自然分布中心,原产约49种(《中国植物志》收录39种,10个新发表种),约占全世界百合种类的1/2,国外许多观赏价值较高的百合原始种类由我国引入,但目前我国百合资源应用很少,绝大多数仍处于自生自灭的野生状态,而且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流失,某些种类已濒临灭绝。

如何保护、研究、利用我国宝贵的百合种质资源,加快我国百合育种的步伐,是我国花卉育种工作者亟待解决的课题。

1 野生百合种质资源的利用我国丰富多样的百合种质资源是世界花卉种质库中的珍贵材料。

18世纪以后,我国原产的百合种相继被引入欧美各国,对世界百合育种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按英国皇家园艺学会(RHS)、北美百合协会(NALS)对百合栽培品种的分类方法可以将栽培百合分为8类栽培杂种系,其中的亚洲百合、东方百合、麝香百合、喇叭型百合等4类百合杂种系均用到了原产于我国的百合种质资源。

曾经在19世纪后期,欧洲百合的大多数品种大面积感染了病毒病,几乎濒临灭绝,但是自从我国的岷江百合(L.regale)引入欧洲后,作为亲本培育出了抗病的百合品种,才使欧洲的百合重放异彩[1]。

早在17世纪西方的植物学家就开始从科学的角度,对本地百合资源进行植物学分类,Comber把百合原种分为7组,Michae则更进一步对百合分类系统进行细化,把世界上的86种百合划分为7组13个亚组。

百合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百合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百合杂交育种研究进展摘要百合作为集药用、食用、观赏于一身的植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但是百合种性易退化,并存在严重的病害,培育出高产、优质、抗性强的百合新品种已成当务之急。

而百合育种主要以杂交育种为主,现主要就杂交亲本的选配、育种目标及克服种间杂交不亲和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提出我国百合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以期指导百合的育种工作。

关键词百合;杂交育种;亲本选配;育种目标;存在问题;解决方法百合是单子叶植物亚纲百合科(Liliaceae)百合属(Lilium)多年生草本植物,是国家卫生部首批公布药食同源的食品,也可以作切花、盆景等观赏用。

但是百合主要靠鳞茎进行无性繁殖,种球容易退化,并存在严重的病虫害,因此培育出高产、优质、抗性强的百合新品种已成为当务之急。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飞跃发展,分子育种、体细胞杂交、倍性育种等现代育种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百合的育种工作中,目前百合育种仍然以杂交育种为主。

1亲本选配19世纪后期,由于百合病毒病害的蔓延,使大多数栽培种与商品种都面临灭绝的危险;20世纪初,欧洲人发现并引种了原产于我国的岷江百合,立即用于杂交育种中,培育出许多适应性强的新品种,从而掀起了百合育种的高潮。

Van Tuyl等认为[1]OA杂种(Oriental×Asiatic hybrids)是最有前景的杂交组合,两者均是商品种,但是商品种大多都是高度杂合的,其种间杂交未必有有利的基因组合,并提出利用野生种与商品种多代杂交以及回交,将野生百合的优良基因渐渗到商品种中,是完善商品种切实可行的育种之路,如细叶百合有较强的抗镰刀菌和抗叶枯病的能力,将其与欧洲百合杂交,将抗病基因渐渗入欧洲百合中,从而培育出新品种金橙花山丹[2]。

2育种目标百合杂交育种目标主要集中在观赏(如花色、花形、香味、株型等)及栽培性状(如抗病性,抗热、寒性,不同生长周期及无花粉型)的改良方面[3]。

2.1抗病育种百合主要靠鳞茎进行无性繁殖,而随着百合种植面积日益扩大,百合病害和衰退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给百合的种植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东方系百合引种及栽培试验技术研究

东方系百合引种及栽培试验技术研究

东方系百合引种及栽培试验技术研究东方系百合引种及栽培试验技术研究引言:百合是一种重要的观赏花卉,其优雅的花姿和芬芳的香气深受人们喜爱。

东方系百合是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百合之一,具有大花、丰满、色彩丰富等特点。

本研究旨在研究东方系百合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引种及栽培试验技术,为其广泛推广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材料与方法:1. 引种材料:选择适宜栽培的东方系百合品种,包括“红玉”、“金封”和“白雪公主”等品种。

2. 引种地点:选择日照充足、排水良好的栽培基地,确保生长条件良好。

3. 栽培试验设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不同品种分布于不同实验区,进行对比试验。

4. 培育土壤:选取性状适宜的培育土壤,并在土壤中添加适当的有机肥料和复合肥料,提供充足的养分供应。

5. 植物生长调控:按照适宜的生长调控方法,包括修剪、浇水、追肥等,保证植物在生长期间获得充足的光照和水分。

6. 病虫害防治:采用有机农业防治措施,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虫害,确保植株的健康生长。

7. 数据记录与统计分析:记录植株的生长情况、花期和花色等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讨论:1. 引种适应性:经过初步引种实验,发现东方系百合在选定的引种地点条件下具有很高的适应性和生存率。

2. 生长特性:不同品种的东方系百合在生长时间、植株高度和叶片数量等方面存在差异。

特别是“金封”品种,在生长初期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和较高的植株高度。

3. 开花情况:经过栽培试验,东方系百合在适当的生长环境下能够顺利开花。

不同品种的花朵色彩丰富多样,尤其是“白雪公主”品种的花朵具有纯白色且芬芳怡人。

4. 病虫害防治:采用有机农业防治措施,有效控制了常见的病虫害,保证了植株的健康生长。

结论:通过本次引种及栽培试验,证明东方系百合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生长潜力,可在相应的生长环境下成功引种和栽培。

对于不同品种的东方系百合,应根据其生长特点和适应环境选择合适的栽培技术,以保证其良好的生长和开花效果。

百合的组织培养技术综述

百合的组织培养技术综述

百合的组织培养技术综述组培经典378湖北农业科学HU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 No11,____文章编号:0439-8114(____)01-0078-05百合的组织培养技术综述蒋细旺1,司怀军2(11江汉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56;21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对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百合组织培养技术进行了综述,包括百合外植体的准备、百合的快速繁殖技术等。

还对百合种质资源离体保存和百合的组织培养技术在百合育种中的应用作了论述。

关键词:百合;组织培养;育种中图分类号:S68211;Q94311;Q81311+2 文献标识码:A百合(Lilium.spp)是全世界著名的观赏花卉之一。

中国是世界百合种质资源的分布中心,约有47个种、18个变种,占世界百合属总数的一半以上。

其中36个种、15个变种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种类[1]。

百合除具有观赏价值外,大多数可以食用、药用,是上等的滋补佳品。

但由于人类、非人类的影响,使一些分布地区窄或生态适应性弱的百合种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球、分珠芽鳞片扦插、繁殖,,常造成种性退化,,量。

,能够迅速去除病毒和更新品种,加快了百合的快速繁殖速度,缩短了百合的生育周期。

在百合杂交育种中也存在着基因库贫乏、种间杂交不亲和等局限性,而组织培养中的胚培养、花药培养等技术则可克服这些弊端。

自1957年Robb[2]首次发表了百合的组织培养文章后,到现在百合诱导分化的能力依次为种子_gt;鳞片_gt;花丝_gt;花瓣_gt;叶片。

112 外植体灭菌常用的药剂有乙醇、升汞次氯酸钠及漂白粉等。

,使用浓度75~60s。

升汞的1灭菌时间为10min左____g L-1的次氯酸钠溶液浸泡min,灭菌时要不断摇动[9,10];漂白粉的使用浓度为饱和溶液,灭菌时间为10~20min[11,12]。

材料灭菌后再用无菌水冲洗5次左右。

另外也有将2种灭菌剂同时使用的,如先用1%次氯酸钠溶液浸泡6min,取出后放入011%升汞溶液中浸泡8min,无菌水冲洗6~7次[13]。

百合引种及矮化栽培技术研究报告

百合引种及矮化栽培技术研究报告

盆栽百合引种及矮化栽培技术研究项目可行性报告一、项目摘要盆栽百合的引种及矮化栽培技术研究项目由XXXXXXXXXX有限公司负责建设实施;本项目建设地设在XXXX花卉产业科技园核心区块的XXX省级花卉种苗繁育基地内;项目计划时间为1年;本项目建设规模为XXXX㎡,拟定XX个百合品种的XX万只种球研究方案;项目投资估算XXX万元,运行费用XX万元,利税XX万元。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百合花大色艳、姿态优美,是五大著名鲜切花之一。

近几年盆栽百合悄然兴起,补充了切花百合的不足。

高质量的盆花要求株型矮壮、紧凑,茎干粗壮,叶茂花繁。

现多数百合品种的植株高度为60~120cm,若种在盆中,太高的茎干容易倾斜折断,不便搬运,脚叶发黄脱落后显得稀稀拉拉,综合观赏效果不好。

但百合矮化品种甚少,盆栽时进行适当的矮化,同时根据需要调节植株高度,可以大大提高观赏价值,适应不同的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

XXX省级花卉种苗繁育基地已有X-X年的经营历史,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技术力量雄厚,并建有组培室、高标准发芽室、冷库及智能温室,对本项目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项目自XXXX年X~6月间,按批次开始实施,到XXXX年X月结束,通过矮化技术处理,对比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最优矮化盆栽百合新品种。

第 1 页共 1 页三、市场供求分析及预测与切花百合相比,盆栽百合没有了换水、修剪的麻烦;与其他盆栽花卉相比,盆栽百合具有花朵漂亮、颜色鲜艳、香味浓郁的优势,市场售价也就几十元,性价比非常高。

为了让盆栽百合具有中国的“年味儿”,生产商纷纷在品种选择上动脑筋。

从荷兰引进了专门用于盆栽的品种,其具有株形矮生、花蕾数量多、花期长、花色艳丽的优点;同时,中国人过春节图喜庆,因而选择颜色鲜艳、花蕾丰富的品种。

现在他们的主打品种是亚洲百合的‘Tiny’系列和东方百合的‘Sunny’系列。

每年年宵期间,XXXX园艺公司都有10万盆盆栽百合上市。

XXXX年宵XX地区盆栽百合的上市量有100万盆。

观赏百合资源与育种研究进展

观赏百合资源与育种研究进展

观赏百合资源与育种研究进展
观赏百合资源与育种研究进展
从引种驯化、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总结了我国百合的资源研究现状;综述了近年来在百合杂交育种、细胞工程育种、倍性育种、诱变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等方面的进展.对于我国百合种质创新的关键,笔者认为在百合种质资源研究中应十分重视资源保护和异地收集保存,引入群体和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开展资源系统发育地理学研究;在百合育种中应加强倍性育种及体细胞融合等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研究.
作者:吴祝华施季森池坚席梦利胡凤荣姜福星 WU Zhu-hua SHI Jisen CHI Jian XI Meng-li HU Feng-rong JIANG Fu-xing 作者单位:吴祝华,施季森,席梦利,胡凤荣,姜福星,WU Zhu-hua,SHI Jisen,XI Meng-li,HU Feng-rong,JIANG Fu-xing(国家林业局、江苏省林木遗传与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37) 池坚,CHI Jian(国家林业局、江苏省林木遗传与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37;上海振东园艺有限公司,上海,201109)
刊名: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6 30(2) 分类号:S722.3 关键词:百合资源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育种。

研究报告百合的栽培

研究报告百合的栽培

我国是百合的重要原产地,百合喜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环境。

较耐寒,怕高温和湿度大。

百合的生长适温为15~25℃,温度低于10℃,生长缓慢,温度超过30℃则生长不良。

生长过程中,以白天温度21~23℃、晚间温度15~17℃最好。

促成栽培的鳞茎必须通过7~10℃低温贮藏4~6周。

百合对水分的要求是湿润,这样有利于茎叶的生长。

如果土壤过于潮湿、积水或排水不畅,都会使百合鳞茎腐烂死亡。

盆栽百合浇水应随植株的生长而逐渐增加,花期供水要充足,花后应减少水分,地上部分枯萎后要停止浇水。

盆土过湿,同样导致鳞茎腐烂。

百合喜柔和光照。

也耐强光照和半阴,光照不足会引起花蕾脱落,开花数减少。

光照充足,植株健壮矮小,花朵鲜艳。

百合属长日照植物,每天增加光照时间6小时,能提早开花。

如果光照时间减少,则开花推迟。

土壤要求肥沃、疏松和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土壤pH在5.5~6.5最好。

盆栽土壤以腐叶土、培养土和粗沙的混合土为宜。

百合耐寒,但最适生长温度在15--25度之间,低于10度或高于30度均生长不良。

百合一般喜在ph 值为5.5--6.5的偏酸性土壤及容重在1克/立方厘米以下富含腐殖质的土壤。

忌水淹,喜半荫环境,但过度荫蔽会引起花茎徒长和花蕾脱落。

多数品种的百合花喜光照,南方一带宜栽种在遮阳半阴处。

百合花适宜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对腐殖质要求不太高,PH值为中性或偏酸性,百合花为短日照植物,要求暖湿冷凉气候,怕高温炎热。

养护要点首先要选择充实、健壮的种鳞茎,亚洲系列的种鳞茎周径必须在10~12厘米,东方系列的种鳞茎周径在12~14厘米。

种鳞茎越大,花蕾数也多,见表。

但品种不同,着蕾数也有一定差别。

因此,好的种鳞茎具有较高的商品价值,对盆栽百合十分重要。

盆栽百合常用12~15厘米深盆,每盆栽一个种鳞茎。

或用15~18厘米深盆,每盆栽3个鳞茎,开花时形成茂密的花丛。

栽植时,盆底多垫碎瓦片,然后加土,鳞茎顶芽离盆口2厘米,顶芽上覆土1厘米。

亚洲百合论文:亚洲百合杂交育种研究

亚洲百合论文:亚洲百合杂交育种研究

亚洲百合论文:亚洲百合杂交育种研究【中文摘要】目前国内百合杂交育种多是在野生种之间或野生种与栽培品种之间进行,而对品种间,尤其是亚洲百合品种间的杂交育种研究相对较少。

本研究以亚洲百合和东方百合部分品种为亲本进行杂交,以期选育出综合两个品种系优良特点的新品种。

此外,通过百合系内及系间杂交,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同品种之间的杂交亲和性,为进一步开展百合育种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本研究主要包括花粉生活力的测定、杂交授粉、利用荧光显微技术观察花粉管的生长、杂交后代的培育和杂种鉴定,最终获得了5个杂种后代。

通过试验,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正交试验设计,得出花粉萌发最佳培养液为蔗糖100g/L+H3BO3 40mg/L+CaCl21 Omg/L,用此培养液测得’Black Out 1106’、Detroit’、’Gironde’、’Loreto’、’Mount Duckling’、’Tresor’的花粉萌发率较高,其他品种花粉萌发率较低。

2)百合系内杂交亲和性比较好,多数组合能获得膨大的果实;百合系间杂交亲和性较差,虽然部分组合获得膨大的果实,但果实较瘦弱且维系时间较短;对于给定的两个亲本而言,正反交结实情况差异也很大;对于大多数杂交组合而言,蒴果的膨大程度与种子有胚率呈一定的正相关性。

3)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Mount Duckling’自交(?)(?)’Loreto’×’Black Out 1106’杂交组合中,父本的花粉均能在母本的柱头上萌发,进入中央花柱道,到达花柱基部,最终到达子房并进入胚珠。

不过某些花粉管在生长过程中也表现出了一些不亲和的现象,如在花柱及子房中均出现了胼胝质反应等。

4)在杂种幼胚离体培养基的筛选试验中,以’Navona’x’Tresor’为试材,通过试验分析得出最佳离体萌发培养基为MS+蔗糖3%+NAA0.01mg/L;在杂交幼苗最适生根培养基的筛选试验中,发现在培养基中添加活性炭利于杂交幼苗生根,最适生根培养基为MS+蔗糖6%+NAAO.1 mg/L+活性炭1.0g/L5)利用ISSR-PCR分子标记方法对所获得的5个杂种后代进行杂种真实性鉴定,从15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2个引物进行扩增,共得到29条DNA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4条,占总条带数的82.76%。

东方百合杂交后代培育技术研究

东方百合杂交后代培育技术研究

东方百合杂交后代培育技术研究东方百合花型花色美观,芳香宜人,是重要的切花百合,国内外对其进行了广泛的杂交育种。

百合杂交育种的后代往往通过快速繁殖技术进行扩繁,通过组织培养获得的组培子球最终需进行移栽才能进行正常的生长发育直至开花结果,因而移栽是百合快速繁殖的重要技术环节,它直接关系到百合组培子球的生产能否产业化。

本研究以三种东方百合杂交后代‘西伯利亚’ב生日快乐’、‘莱奥多’ב西伯利亚’、‘莱奥多’ב伯尼尼’为试材进行了组培子球生根培养基的筛选、移栽基质和营养液的筛选及低温冷藏解除休眠这三部分研究,为百合组培子球的产业化生产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通过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最适‘西伯利亚’ב生日快乐’和‘莱奥多’ב西伯利亚’组培子球生根的培养基配方为1/2MS+NAA0.1mg/L+蔗糖30g/L,并添加1g/L活性炭。

2、最适‘西伯利亚’ב生日快乐’的移栽基质配比为V(珍珠岩):V(草炭):V(蛭石)=1:1:1,喷施的营养液浓度为1MS;最适合‘莱奥多’ב西伯利亚的移栽基质配比为V(珍珠岩):V(草炭):V(蛭石)=1:2:1,喷施的营养液为1MS。

最适‘莱奥多’ב伯尼尼’的移栽的基质配比为V(珍珠岩):V(草炭):V(蛭石)=1:2:1。

3、试验结果表明:‘西伯利亚’ב生日快乐’和‘莱奥多’ב西伯利亚’的杂交后代子球在9℃冰箱内冷藏35d可有效解除休眠,‘莱奥多’ב伯尼尼’则需冷藏42d。

碳水化合物和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是东方百合杂交后代子球冷藏解除休眠过程中关键的生理指标。

随着冷藏时间的延长,淀粉分解,可溶性糖含量积累,ABA含量逐渐下降,鳞茎休眠被打破。

大百合属植物引种栽培及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大百合属植物引种栽培及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大百合属植物引种栽培及繁殖技术研究进展大百合属植物是一类重要的观赏植物,以其高雅的外观和香气而备受关注。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和植物景观的需求不断增加,该植物种类的种植和普及也逐渐受到重视。

在引种栽培和繁殖技术方面,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这对促进该植物在城市和乡村生活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百合属植物的引种栽培和繁殖技术进行综述。

一、引种栽培方法大百合属植物的引种主要通过分株、扦插和种子繁殖等方式实现。

其中,分株是最为常见的引种栽培方法之一,利用植株地上部分的地下茎进行繁殖。

具体操作方法是,在春季或秋季将地上部分切下后,将地下茎稍加修剪后移植至新的土壤中。

在移植过程中,应注意土壤湿度和肥料的添加,以促进植物生长。

另外,扦插也是一种常用的引种方法,适用于其它方法不易成功的情况。

扦插一般在盛夏或秋季进行,将植株的新生生长点剪下后,插入含有一定培养基的土壤中,待其生长成植株后再将其移植至新的生长环境中。

最后,种子繁殖是最基本的引种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可以选择使用种子、果实和芽等方式进行。

具体来说,选择果实成熟后采摘,将果实中的种子取出放入含一定培养基的土壤中,并进行适当的保湿和肥料添加,促进种子进行萌芽和生长。

同时,注意控制温度和光照,以营造适合植物生长的宜居环境。

二、栽培技术大百合属植物是比较耐阴的植物,针对其耐阴的特点,在进行栽培的时候,应该选择比较阴凉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从而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

同时,避免过度密植和浅植,地面覆盖物的选用也需要避免使用带有化学成分的物品。

另外,对于大百合类植物的栽培还需要注意保湿,给予充足的水分和肥料供给。

一般来说,选择土壤富含有机质、排水良好的环境进行,同时在植株生长过程中不断补充有机肥和营养。

三、繁殖技术大百合属植物的繁殖可以通过分株、扦插和种子繁殖等途径实现。

其中,分株是比较常见的繁殖方法,由于大百合类植物地下部分有比较发达的鳞茎或地下茎,所以可以很容易地进行分株繁殖。

大百合属植物引种栽培及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大百合属植物引种栽培及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大百合属植物引种栽培及繁殖技术研究进展大百合属植物是重要的观赏植物之一,其美丽的花朵和极具观赏价值的叶片深受人们的喜爱。

但由于野生资源日趋稀少,引种栽培和繁殖已成为保护和利用大百合属植物的重要途径。

本文就大百合属植物引种栽培及繁殖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引种栽培技术大百合属植物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适应性广,但对生长条件有一定要求。

在引种栽培上,应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两方面因素。

1、环境因素大百合属植物对光、温、湿度、土壤和水分等环境因素的要求不同。

(1)光照条件:大百合属植物喜欢充足的光线,但对强烈的直射日光有一定的抵抗力。

因此,在引种栽培中,宜选择生长在半阴或半阳处的场地,使其能够有足够的阳光照射,避免光照过强。

(2)温度条件:大百合属植物有较强的适应性,能耐受不同的温度条件。

但在栽培中,适宜的温度为15℃-25℃,在此温度范围内生长最为良好。

而高温和低温状态下的生长均较为缓慢。

(3)湿度条件:大百合属植物对湿度的耐受力较强,但不耐干旱。

在引种栽培中,应选择排水良好的土地,以避免过度积水,影响植物正常生长。

同时,适当增加湿度,保持土壤湿润,有助于促进植物的生长。

(4)土壤条件:大百合属植物对土壤类型没有明显的要求,但在保证土壤排水性良好的情况下,沙质、粘质土壤均可。

在土壤肥力方面,应以有机质含量较高、肥力较好的土壤为主。

(5)水分条件:大百合属植物对水分的要求较高,生长时需要足够的水分供应。

在引种栽培中,应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但避免过度浇水造成积水。

2、生物因素在引种栽培中,大百合属植物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害,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同时,还应根据其生长特性进行适当的管理措施。

(1)病虫害防治:大百合属植物常见的病虫害有叶斑病、黑斑病、白粉病等和蚜虫、叶螨等。

可用绿色防治法,如选用无毒、无污染的生物杀虫剂、杀菌剂进行防治。

(2)管理措施:大百合属植物要求适量施肥,但不能过多,以免造成盐碱度高、根系受损、形成氮肥积累等不良影响。

百合种植高产栽培技术论文.doc

百合种植高产栽培技术论文.doc

百合种植高产栽培技术论文百合属多年生宿根蔬菜类作物,其主食局部为鳞茎,除作蔬菜外,加工制品也广泛用于医药和保健食品。

现把其高产栽培技术简介如下:选择光照充足、土层深厚、排灌方便、pH值5.7——6.3的酸性砂壤土栽培,前茬作物为豆科或禾本科植物为好,应轮作,不宜连作。

应选个头大、品质好、抗逆性强、生长旺盛、产量高的品种。

一般采用小鳞茎(单果重30——50g),无漏底、无病斑、无机械损伤的强健鳞茎作种,以保证出苗整齐,感病少,当年种植,翌年即可以收获。

如种源缺乏也可用鳞片繁殖,但须连续种植3年才能收获。

7月份采种,经过沙藏后熟在8月下旬——9月播种。

在8月份667m2撒石灰100kg左右,硫酸钾三元复合肥30——40kg,深翻土2——3遍,整地作畦,畦面宽1m左右,畦高20——30cm,做到不渍水,然后开沟种植。

沟底施腐熟的碎牛栏粪、鸡粪、火土灰、桐麸等有机肥,667m2施1200——1500kg,上覆一层薄土,种球不能接触有机肥。

栽培密度为30cm×20cm,667m2用种量为125——150kg。

百合播种后覆土盖草,便于冬季防冻、保湿。

第2年出苗前半个月,选晴天点火将盖草烧掉,既可杀死越冬害虫和病源物,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又可保温提早出苗。

1、追肥。

当百合苗萌发后1个月左右,结合浅中耕除草,用腐熟稀人粪尿或桐麸水进行追肥催苗,作种用的百合,不宜追氮素化肥,以免影响繁殖力;作商品用的百合不宜多施氮肥,否那么影响百合的色泽。

4月份追施第2次肥,以人粪尿和三元复合肥为主,以促进苗的生长。

现蕾前可追施第3次肥,这次肥以有机肥和复合肥为主,并补施0.2%的磷酸二氮钾,以促进鳞茎迅速膨大。

如遇天旱,要适当浇水,梅雨和暴雨季节时要注意开沟排水。

2、打顶摘花蕾。

百合生长旺期在5月上旬~6月下旬,此时要注意及时打顶,摘除花蕾及球芽,同时在收获前1个月左右,自生长点往下10cm左右打顶,减少养分消耗,促进鳞茎生长发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合育种研究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杂交育种20世纪80年代初,黄济明率先进行百合的杂交育种工作[1],进入90年代后,许多学者相继开展了杂交育种研究,如毛百合与细叶百合(L.pumilum)、轮叶百合(L.distichum)@王百合、毛百合@细叶百合、细叶百合@垂花百合(L.cernuum)、条叶百合(L.callosum)与王百合等种间杂交研究[2]。

在亲本选配上,认为形态分类学上的亲缘关系与生物学上的生殖可配性不完全相符。

有的杂交组合形态上差异较大,但生殖可配性极强。

百合商品种在花色、花型等性状上较野生种有很大改良,特别是花的开放方向。

野生种中卷瓣组花向下开放;百合组花均为横向开放;钟花组虽然向上开放,但花瓣薄,瓶插寿命短,野生种之间杂交难以获得与商品种抗衡的杂种。

而Creij等用多种克服远源杂交障碍的方法,获得不同组的野生种之间,栽培种之间的多个杂交组合的F1代,认为东方系和亚洲系(OA)杂交种是最有前景的杂交组合[3-5]。

植物育种的历史表明,在抗性和一些特殊品质性状上,野生种保留了大量的有用基因。

利用野生种与商品种多代杂交以及回交,将野生百合的优良基因渐渗到栽培种中,完善商品种是切实可行的育种之路。

如Loffler等用毛百合与麝香百合(L.longiflorum)杂交,将毛百合的抗真菌(Fu-sarium)性病害的特性通过杂交渐渗到麝香百合中[6]。

在百合远缘杂交中,花粉加热、蒙导等多种授粉方法是克服远缘杂交受粉障碍的有效手段。

Tuyl等以百合为研究杂交育种的模式植物,应用子房嫁接、胎座传粉、热水处理、辅助授粉、激素处理等多种方法进行克服不同类型的百合杂交障碍的试验[5],建立了克服远缘杂交障碍的技术体系。

通过离体胚珠授粉试验,纪海珊报道了百合种间杂交的障碍原因[7]。

指出在离体培养过程中,胚珠与花粉间最适授粉距离为1 mm;种间杂交障碍在于花粉管穿入胚珠珠孔所需时间(花粉发芽后8~12 h)早于花粉管内精子形成时间(花粉萌发后17 h)。

杂种胚的离体培养,即胚拯救技术是百合远缘杂交获得杂种植株的重要手段。

研究表明,胚拯救法效率最高,但需要较高的技巧[7]。

取胚龄为30~50 d的幼胚,培养基pH 5.0,加入氨基酸类物质,4 ℃的预处理培养等是胚培养的较好条件[8-10]。

这些研究为百合远缘杂交奠定了重要技术基础。

、倍性育种在天然多倍体中发现的许多优良特性,引发了研究人员开展百合倍性育种的探索,建立了许多产生多倍体的方法。

通过亲本染色体的加倍,诱导和筛选二倍体的配子进行杂交,以及对百合杂交不孕F1代进行染色体加倍得到可孕后代等技术均是克服百合杂交障碍的重要途径。

Lim Ki-Byung等研究通过栽培种与野生种种间杂交(L. longiforum-Gelria.@L. rubellum)获得不育的F1代,而后通过减数分裂染色体加倍恢复其育性,再与亲本回交[Lilium longiflorum-Snow Queen.@(L. longiforum@L. rubellum)],育出第一个麝香百合系粉红品种-Elegant Lady.[21]。

染色体分析表明,该杂交种为三倍体,表现出较高的观赏性与抗逆性。

要将目标性状基因渐渗到受体中,同源染色体重组是必需的。

染色体原位杂交是了解杂交中的染色体重组及交换规律的有效途径,通过研究染色体重组和交换与对应表型性状的关系,可以极大地提高百合育种效率[12-16],使传统育种走向设计育种。

因此,Lim K-B等用GISH研究了多组杂交组合及回交中同源染色体重组频率,对比亲本染色体、杂种F1代与BC1后代的同源染色体重组频率,发现BC1及基因重组率高。

此外,用天然的二倍体配子杂交可获得可育子代。

Lim K-B等通过研究二倍体花粉细胞的形成[17],认为大多数组间杂种在减数分裂中期I或后期I花粉母细胞运动时染色体容易配对,第2次分裂停止(SDR:second division restitution),产生二倍体配子。

中期I形成2价体,不规则的减数分裂产生可育花粉细胞,用其作父本,可产生可育的杂种获得子代[18]。

可见,以远缘杂交为核心,用诱变加倍的或筛选的二倍体配子用于杂交产生可育多倍体等方法,是百合种质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细胞工程育种通过不同类型的原生质体融合可以克服传统育种方法所面临的生殖障碍,创造新的种质材料。

目前已报道分离了麝香百合配子原生质体[19]。

通过电融合方法获得了可育的体细胞杂交植株[20],该植株移到温室正常生长直至开花,其表型性状与亲本有显著差异。

分子检测表明,该植株为体细胞杂种。

这在百合育种中也是值得尝试的创造新种质的有效手段。

、诱变育种诱变育种虽然存在不定向性,但可能创造自然难以产生的珍贵种质,如花粉不育种质等。

物理诱变研究集中在处理材料、剂量及处理效果上。

张克忠等对王百合进行辐射诱变[21],减数分裂观察结果表明:辐射使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和数量变异,从而造成了花药畸变及花粉败育。

用60e辐照亚洲百合-Pollyana.品种的鳞茎,辐照后的当代植株(M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出现明显的辐射效应,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发生了变异[22]。

多次实验证明,花粉败育时期推测在四分体形成之后。

林祖军等报道诱变育种甚至可以创造不同花序的种质,而且还可延长花的保鲜期[23]。

在化学诱变方面,Takamura等研究认为在百合无菌培养中可用黄草消(Surflan)替代安磺灵(oryzalin)多倍体比例更高[24]。

此外,空间诱变应用在一串红、三色堇、万寿菊等花卉育种上,见到选育出诸如矮生、超长花期、大花径等优良变异性状的新品系的报道。

百合的种子体积小、重量轻,开展航空搭载容易。

我国也是有条件进行空间诱变育种研究的少数国家之一,这方面的尝试也有可能产生新的种质。

、基因工程育种自Tzeng Tsai Yu等2001年利用RT-PCR的方法从麝香百合的花芽中分离克隆了一系列花发育相关基因以来,多个实验室开展了百合花发育基因的克隆研究工作[25-31]。

目前百合ABCDE 功能基因都已经得到,并在模式植物上得到表达,今后应在如何调控花发育上开展研究。

近年来基因工程技术在花卉育种中应用较为广泛,也获得部分有商品价值的转基因植株,但百合的转基因育种研究较少、成效缓慢。

仅建立了东方百合的农杆菌介导的受体系统[32]、龙牙百合遗传转化的快速高频再生系统[33],以及东方系百合杂种-Acapulco.的转基因体系,并用农杆菌与胞质丝衍生愈伤组织共培养,获得东方百合转基因植株[34]。

转化方法上,基因枪法可能更适合于龙牙百合的遗传转化。

但转基因植株与具有商品价值的新品种尚存较大距离。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利用分子标记技术构建遗传图谱,进行QTL定位,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较为深入的探索。

所用标记技术有AFLPTM [35]、RAPD,分别有报道百合抗Fusarium与TBV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构建了亚洲百合品种的抗Fusarium性连锁图谱,发现3个标记与抗性显著连锁[35]。

分析亚洲系百合花青苷色素、花瓣的花青苷与斑点的形成性状的遗传背景,认为单基因控制花瓣花青苷色素形成[36]。

百合为球根花卉的鳞茎类花卉,从种子到鳞茎膨大再到营养积累足够多至成花,除麝香系外均需要3~4 a的时间。

因此百合花的重要性状如花色、花开方向等性状的QTL定位对新品种选育尤为重要。

百合育种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发展趋势(1)、百合遗传多样性丰富,群体差异大,分类学研究中常有新种报道。

研究百合自然变异与新种形成的遗传机制,从而指导育种具有重要价值。

我国百合有广布种,也有地方特有种,可以通过重点研究一些种的系统发育地理学规律,了解百合种的起源与形成机制。

对于育种工作者,要改变重收轻保的观念,加强百合原生境的保护研究以及种群动态研究。

百合以无性繁殖为主,部分种兼有有性繁殖,种群间甚至种群内存在丰富的多样性。

建议在百合的资源研究中,加强种群生物学研究。

(2)、细胞生物学研究是研究植物遗传变异规律的重要手段,也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对百合资源进行细胞生物学研究,建立我国全面的百合染色体数据库,并深入地研究其带型,是百合育种中的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

(3)、人们对花卉性状的欣赏取向会随花卉商品的供求状况及社会审美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花卉性状改良的研究是一项长期工作。

虽然百合育种已取得很多的成果,但仍存在较多亟待改良之处:切花百合花粉易污染衣物;东方系列百合香味过于浓烈;现有百合花型不够丰富、耐热性不够强、盆栽类型株型不够理想等。

我国的百合育种工作如何利用资源优势,结合现有国外百合育种成果,在短时间内赶上荷兰等国的先进水平,是花卉育种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深入了解资源是育种的重要基础,在此基础上选育选配亲本,进行远缘杂交及回交,组合目标性状,走设计常规育种之路是必不可少的。

倍性育种、细胞融合等技术手段,可以克服远缘杂交障碍,将是常规育种的有力保障,有助于加快百合育种进程;在体细胞加倍研究中,除传统的秋水仙素,也可拓宽试剂种类,如黄草消(Surflan)、安磺灵(oryzalin)等。

此外,航空搭载育种是值得尝试的新的育种途径。

参考文献[1]黄济明,赵晓艺,张国民,等.玫红百合为亲本育成百合种间杂种[J].园艺学报,1990,17(2):153 -157.[2]杨利平,张敩芳,丁冰,等.条叶百合@王百合种间杂种的育成[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8,26(3):37 -43.[3] Tuyl JM Van,Van Dien MP, Creij M GM Van, et al. Application ofinvitropollination, ovary culture and embryo rescue for overcoming incongruity barriers in interspecificLiliumcrosses[J].Plant Science,1991,(74)115 -126.[4] Tuyl JM Van.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of flower bulbs :A review[J]. Acta Hort ,1997,430:465 -471.[5] Tuyl JM Van,AVan Dijken,Chi HS,et al. Breakthroughs in 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of lily[J]. Acta Hort,2000,508:83 -88.[6] Loffler HJ m, Meijer H,Straathof Th P, et al .Segregation ofFusariumresistance in an interspecific cross betweenLilium longiflorumandLilium dauricum[J]. Acta Hort ,1996,414:203 -208.[7]Chi HS. The efficiencies of various embryo rescue methods in interspecific crosses ofLilium[J]. Bot Bull Acad Sin ,2002,43:139-146.[8]王亚斌,杨国锋,安俊学,等.百合幼胚离体培养的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2,33(4):249 -251.[9]屈云慧,吴丽芳,杨春梅.百合幼胚离体培养成株体系的建立[J].云南农业科技, 2002(2):9 -13.[10]孙晓梅,罗凤霞,王亚斌,等.百合幼胚离体培养基的筛选[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2,33(1):22 -26.[11] Lim Ki-Byung,Tuyl JM Van.A pink longiflorum lily cultivar,/Elegant Lady0suitable for cut flower forcing[J]. Korean J Breed ,2004,36(2) : 123 -124.[12] Lim Ki-Byung, Ramanna M S,Tuyl JM Van. Comparison of homoeologous recombination frequency between mitotic and meiotic polyploidzation in BC1progeny of interspecific lily hybrids[J] .Acta Hort, 2001,552: 65 -72.[13]Lim Ki-Byung , Tuyl JM Van. Identification of parental chromosomes and detection of ribosomal DNA sequences in interspecific hybrids of Liliumrevealed by multicolor in situ hybridization[J]. Acta Hort, 2002,570: 403 -409 .[14] Tuyl JM Van, Ingrid ,Maas W G M, et al. Introgression in interspecific hybrids of lily[J]. Acta Hort,2002, 570: 213 -218.[15] Lim KB, Ramanna MS, Jacobsen E,et al. Evaluation of BC2progenies derived from 3x-2x and 3x-4x crosses ofLiliumhybrids: aGISH analysis[J]. Theor Appl Genet,2003 106:568 -574.[16] Lim Ki-Byung, Munikote S, Ramanna, Jaap M,et al .Homoeologous recombination in interspecific hybrids ofLilium[J]. KoreanJ, Breed,2003,35(1) : 8 -12.[17] Lim Ki-Byung, Tsai-Mu Shen, Rodrigo Barba-Gonzalez, et al. Occurrence of SDR 2N-gametes inLiliumhybrids[J]. Breeding Science, 2004,54:13 -18.[18]Barba-Conzalez R,Lokker A.C, K-B Lim, et al. Use of 2n gamet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sexual polyloids from sterile Oriental@Asiatic hybrids of lilies(Lilium)[J]. Thero Appl Genet,2004,109:1125 -1132.[19]Hiroyuki Saito, Masaru Nakano .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gametic microprotoplasts from developing microspores of Lilium longiflorumfor partial genome transfer in theLiliaceous ornamentals[J].Sexual Plant Reproduction,2002, 153:1005 -1011.[20]Mitsugu Horit, Hitomi Morohashi ,Fuminori Komai. Production of fertile somatic hybrid plants between Oritental hybrid lily and Lilium@Formolongi[J]. Planta an Internation Journal of Plant Biology, 2003, 102:1110 -1119.[21]张克中,赵祥云,黄善武,等.辐射对百合鳞片生成不定芽及M1植株的影响[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2,17(4):19 -25.[22]陆长旬,黄善武,梁励,等.辐射亚洲百合鳞茎(M1)染色体畸变研究[J].核农学报,2002,16(3):148 -151.[23]林祖军,孙纪霞,迮福惠,等.电子束在花卉诱变育种上的应用[J].核农学报,2002,16(6):351 -354.[24] Takamura T, Lim K B,Tuyl JM Van. Polyploidization ofLilum longiflorumand Oritental hybrid lilies [J]. Acta Hort, 2002,572:37 -42.[25]Tzeng TY, Yang Ch. A MADS box gene from lily(Lilium longiflorum)is sufficient to generate dominant negative mutation by interacting with PISTILLATA (PI) inArabidopsis thaliana[J]. Palnt Cell Physiol,2001,42(10):1156 -1168.[26] Tzeng, Chen Hy, Yang Ch. Ectopic expression of carpelspecific MADS box genes from lily and lisianthus causes similar hometic conversion of sepal and petal inArabidopsis[J]. Plant physiol,2002,130:1827 -1836.[27] Tzeng TY,Hsiao C C, Chi P j, et al. Two lily SEPALLATA-like genes cause different effects on floral formation and floral transition inArabidopsis[J]. Plant Physiology,2003,133(3):1091 -1101.[28]Benedito V A,Visser PB , Tuyl JM Van, et al. Ectopic expression of LLAG1,an AGAMOUS homologue from lily(Lilium longiflorumThunb.) ,cause floral hometic modification inArabidopsis[J]. Journal of Experimentsl Botany,2004,55(401):1391 -1399.[29]Bbenedito VA , Angenent G C,Tuyl JM Van.Lilium lonhiflorumand molecular floral development :the ABCDE model[J].Acta Hort,2004,651:83 -89.[30] Winter KU ,weiser C,Kaufmann K ,et al . Evolution of class B floral homeotic proteins :obligate heterodimerization originated from homodimerization[J] .Mol Biol Evol,2002,19:587 -589. [31]张云,刘青林,欧阳青,等.百合花发育相关MADS box基因的克隆[J].园艺学报,2004,31(3):332 -336.[32]余桂红,马鸿翔,周森平,等.百合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受体系统的建立[J].江西农业学报,2004,16(2):15 -19.[33]刘菊华,金志强,徐碧玉,等.龙牙百合的植株再生与遗传转化[J].分子植物育种,2003,1(4):465 -474.[34] Hoshi Y, M Kondo,S Mori,et al. Production of transgenic lily plants byAgrobacteriummediated transformation[J]. Plant Cell Rep,2004,22:359 -364.[35]Heusdn A W Van,Jongerius MC,Tuyl JM Van, et al. Molecular assisted breeding for disease resistance in lily[J]. Acta Hort, 2002,572:131 -137.[36]Abe H, Nakano M, Nakatsuka A, et al. Genetic analysis of floral anthocyanin pigmentation traits in Asiatic hybrid lily using molecular linkage maps[J]. Theor Appl Genet, 2002,105:1175 -11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