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结肠癌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疗现状和进展全文
高龄结肠癌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高龄结肠癌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陆金英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
【年(卷),期】2010(019)005
【摘要】目的探讨高龄结肠癌术后胃瘫综合征中西医结合应用及其护理.方法对高龄结肠癌手术后胃瘫12例中西医结合护理经验进行总结,采用胃镜下置鼻肠管于Trietz韧带下15cm肠内营养,加香砂六君子汤滴注和新斯的明足三里穴位注射.护理过程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腹部体征变化,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妥善固定导管、掌握好肠内营养液和中药输注要点.结果经严格保守治疗,置鼻肠管肠内营养加中药滴注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和护理,平均胃功能恢复时间9.2d.结论高龄结肠癌术后胃瘫综合征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明显缩短康复时间,良好的护理对保证其成功实施具有重要作用.
【总页数】3页(P890-892)
【作者】陆金英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嘉兴中医院,嘉兴,314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73
【相关文献】
1.结肠癌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J], 陆金英
2.快速康复外科策略下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在高龄结肠癌患者中的应用 [J],
向荣超
3.结肠癌患者术后胃瘫综合征发生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J], 岳静
4.结肠癌术后胃瘫综合征的研究现状 [J], 秦永康;朱跃坤;金煦;朴大勋
5.高龄结肠癌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J], 李晓红;王慧敏;袁红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胃瘫的病因及临床治疗进展
胃瘫的病因及临床治疗进展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普通外科张瑞奎毛中鹏石莹胃瘫(gastroparesis)又称为胃排空障碍( delayed gastric emptying DGE)是腹部手术,尤其是胃癌根治术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是指腹部手术后继发的非机械性梗阻因素引起的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胃瘫一旦发生,常持续数周甚至更长时间,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方法。
术后残胃和远端空肠正常的运动功能破坏是发生功能性排空障碍的主要原因。
消化道造影和胃镜检查是诊断本病及与机械性梗阻鉴别的重要方法。
采取非手术治疗一般均可治愈,针对胃排空动力学机制的改变采用促胃肠动力药物可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胃瘫的临床重要性在于有时会被误诊为吻合口或输出袢的机械性梗阻而采取再手术治疗,因此,正确地诊断和治疗胃瘫,对避免盲目再手术,减轻病人痛苦具有重要意义。
1 临床特征:病人多于术后数日内停止胃肠减压、进食流质或由流质饮食改为半流质饮食后出现上腹饱胀不适、恶心、呕吐及顽固性呃逆等症状,一般疼痛不明显,食后吐出大量胃内容物,可含有或不含有胆汁,吐后症状暂时缓解,胃肠减压抽出大量液体,每日1000-3000ml。
胃瘫发生时,小肠及结肠动力功能一般不受影响,故患者可正常肛门排气、排便,体检发现胃振水音。
胃镜检查及胃肠道碘油造影可排除流出道机械性梗阻,核素标记液体胃排空试验提示胃排空延迟。
发病率:国内报道0.47-3.6% ,国外报道5%-24% 。
2 发病机制:胃的正常运动功能包括容纳食物,调节胃内压,推进、搅拌、研磨食物等,其动力是由胃壁肌肉的收缩和括约肌的协调启闭完成。
其功能除与进食等情况有关外,主要受神经及体液的调整。
本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的原因有多种,如术中麻醉药物的直接抑制作用,精神紧张,吻合口水肿,输出袢痉挛、水肿,长期应用抑制胃肠道运动药物,水、电解质与营养失调,饮食改变或术后早期进食不当,食物中脂肪含量过高,及变态反应,大网膜与吻合口周围团块状粘连,炎性肿块压迫等因素,术后整个消化道内环境改变、紊乱导致的空肠麻痹或痉挛为常见原因。
手术后胃瘫综合诊治进展
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亦称胃功能性排空障碍,是指排除了胃流出道器质性梗阻后的胃排空延迟所导致的恶心、呕吐、上腹饱胀等一系列的症候群。胃瘫多见于胃部手术后,但腹部非胃手术后亦可发生胃瘫。
手术后胃瘫综合诊治进展
(作者: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邮编:___________)
【摘要】术后胃瘫综合征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并发症,目前认为与胃去神经化、消化道的重建、手术创伤、麻醉及镇痛、手术前基础疾病、术后进食、精神神经因素、胃肠激素的分泌及其功能的改变等多种因素有关。该疾病的诊断在国际上尚无统一标准,国内常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提出的标准以及胃排空检查、胃内压测定及胃电图等辅助检查。治疗方面除给予禁食、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一般治疗外,胃镜检查是对胃壁的一种适度刺激,对胃瘫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除了常规的胃动力药物外,头孢哇琳及西酞普兰对加速胃排空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近年应用胃电起搏对胃瘫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尚需进一步阐明。
1.8胃肠类激素分泌及功能的改变 术后胃肠肽类激素如胃泌素、胃动素分泌水平降低,残胃动力受到抑制,抑制性胃肠类激素如胆囊收缩素、胰泌素等具有抑制残胃排空的作用[9]。
2临床诊断
关于PGS的诊断目前还有很多争论,国际上尚无统一的标准。国内多采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提出的诊断标准[10]:经一项或多项检查提示无胃流出道机械性梗阻,但有胃潴留;胃引流量每天在800 mL以上,并持续10 d以上;无明显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无引起胃瘫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无应用影响平滑肌收缩药物史。慢性PGS的诊断主要包括3个方面:病史、明确的胃排空延迟、无机械性梗阻。
术后胃瘫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术后胃瘫综合征的研究进展(作者: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作者:赵同刚牟洁孙栋王西涛刘凤军【摘要】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operative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近年来,发生率有上升趋势。
其确切病因和发生机制尚不清楚。
PGS诊断和治疗方法较多,疗效已得到明显提高。
随着对PGS疾病本身及其发病机制进一步认识,临床营养支持手段的飞速发展,多数PGS均能得到正确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从而取得满意的疗效。
【关键词】胃瘫综合征•诊断•治疗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operative gastroparesis syndrome ,PGS)是指在手术后出现的一种以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为主要征象的功能性疾病,其特征为胃排空迟缓,其原因是正常胃调控功能异常。
多见于腹部手术,尤以胃和胰腺术后多见,据文献报道妇科手术、食管手术以及心肺移植术均可出现,近年来发生有上升趋势[1-2]。
PGS主要表现为术后开始进食的1〜2 d或由流质饮食向半流质饮食过渡时,餐后上腹部疼痛、饱胀、恶心、呕吐、食欲下降和体质量减轻等,可持续数周甚至数年。
辅助胃镜、口服或胃管注入消化道稀钡、泛影葡胺检查,可见胃液潴溜、胃无蠕动或蠕动减弱,吻合口水肿、炎性反应,造影剂在胃内潴留,但部分造影剂或胃镜仍可通过吻合口,不存在机械性梗阻。
PGS的发生使患者术后营养摄取出现障碍,导致恢复时间延长或诱发其他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1发病机制PGS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是十分明确,有学者认为是由多种因素诱发或者改变正常神经激素和肌源性因素对胃排空的调节而引起[3]。
1.1精神-神经因素患者对疾病和手术的恐惧心理,使其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加之术后疼痛等刺激导致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特别是激活的交感神经纤维不仅通过抑制胃肠神经丛的兴奋神经元抑制胃动力,还可通过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儿茶酚胺直接与胃平滑肌细胞膜上的a和B受体结合,抑制平滑肌细胞收缩,导致胃排空延迟[4]。
32例胃肠手术后病房胃瘫综合症的因素及治疗分析
32例胃肠手术后病房胃瘫综合症的因素及治疗分析摘要】目的对胃肠手术后病房胃瘫综合征的发病因素以及治疗方案进行分析。
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治疗的32例胃肠手术后出现病房胃瘫综合征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发病因素和治疗方案。
结果经过治疗,32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其总有效率达到了100%,其中治疗5~10d后7例患者恢复,治疗11~20d后16例患者恢复,治疗20d之后9例患者恢复。
患者的发病因素比较多,其中包括有患者精神因素、手术因素以及电解质紊乱因素等。
结论在胃肠手术后,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对患者的病房胃瘫综合征进行预防,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胃肠手术病房胃瘫综合征因素胃瘫综合征属于是胃肠疾病患者手术治疗后,出现的继发性并发症,其在临床上被认为是因为非机械性梗阻因素,导致出现胃排空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胃动力紊乱综合症。
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腹胀、呕吐、手术之后无排气和排便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
下面本文就以我院进行治疗的32例胃肠术后出现病房胃瘫综合症患者为例,对其发病因素以及治疗方案进行分析。
现将其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4年到2012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32例胃肠手术后出现病房胃瘫综合征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26~64岁,平均年龄(43.5±4.8)岁。
患者原发疾病为:直肠癌7例、胃体癌患者5例、胃间质瘤患者3例、胃恶性淋巴瘤患者2例、十二指肠溃疡6例、胃窦癌患者6例、结肠癌6例。
手术方式为:胃大部切除术、胃癌根治术、直肠癌根治术以及毕(Billroth) Ⅰ、Ⅱ式吻合等。
其中患者的诊断标准为:检查提示患者没有出现胃流出道机械性梗阻,但有胃潴留;没有无明显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现象;没有能够引起胃瘫的基础疾病;胃引流量>800ml/d,持续10d以上。
1.2临床表现患者临床症状发作时间均是在手术之后,其胃肠功能恢复之后,其表现主要为腹胀、呕吐、术后没有排气和排便等。
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断与处理
药物治疗主要采用促胃肠动力药,包括:①多巴 胺受体拮抗剂,如甲氧氯普胺和多潘立酮。此两者 均属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多潘立酮可选择性拮 抗周围性多巴胺D2受体,加速胃的运动和协调胃十 二指肠运动,促进胃内食物排空,疗效约为22%;甲 氧氯普胺是临床上最早使用的胃肠动力促进剂,兼 有中枢和外周双重作用,故应警惕其锥体外系症状, 疗效约为18%。②呱啶苯酰胺衍生物,代表药物为 西沙必利。这是一种5一HT4受体激动剂,能增加肌 间神经丛节后神经末梢乙酰胆碱生理性释放,加快 胃肠运动,可使约40%的病人症状缓解。近年来出 现一种新型胃肠动力促进剂一普卡比利(prucalo— pride),也属5一HT4受体激动剂,具有促进胃肠动力 和结肠转运的双重作用。③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主 要为红霉素及其衍生物。其对胃肠动力的影响越来 越受到重视。红霉素治疗剂量为3~6 mg/kg,溶于 100 ml 5%葡萄糖或氯化钠溶液中,以5 ml/min的 速度静脉滴注,每天2次,连续5 d,具有快速纠正胃 电节律和改善胃排空的功能。国外新开发了很多大 环内酯类衍生物,统称为胃动内酯类(motilides),其 促进胃动力的作用优于红霉素,且无抗生素活性,显 示出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④非甾体类抗炎药和 COX-2抑制剂:两类药物均具有镇痛作用,可减少 围手术期阿片类药物的用量,还可通过抑制前列腺 素合成,减轻局部炎症反应以减少对胃肠动力的抑 制。⑤替加色罗(tegaserod):作为5一HT4受体部分 激动剂,替加色罗是美国FDA最新批准的促动力
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问题讨论
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问题讨论【摘要】:手术后胃瘫是腹部手术尤其是胃大部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约13%,以胃排空不良为主要表现,经保守治疗可以恢复。
而肠内营养支持可以使营养物质经胃肠道吸收,并通过食物的机械刺激以及对消化道分泌的刺激,帮助胃肠道恢复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本文主要论述了胃瘫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方面的护理及研究进展。
【关键词】:胃瘫,肠内营养支持,护理术后胃瘫综合症又称手术后胃排空障碍,是指手术后非机械性梗阻,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症。
是经保守治疗可以恢复的一种并发症。
胃瘫的发生影响手术的治疗效果,同时也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许多学者认为:在病情许可下,能源摄取的最大途径仍是胃肠道,而肠内营养支持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维持肠道粘膜的完整性和免疫功能,是治疗胃瘫的有效方法。
本文对腹腔手术后胃瘫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如下:胃瘫的临床表现:胃瘫的临床症状常发生在手术后胃肠蠕动恢复后3~5天,拔出胃管开始进食或改半流质饮食后,出现上腹部饱胀或上腹部压迫感,呕吐少量至大量含胆汁的胃液,呕吐后症状减轻,可有或无肛门排气或排便。
体征为轻度或中度脱水外观,腹部较平坦,一般无胃肠型及蠕动波。
腹部无明显压痛,胃区叩诊为鼓音,胃区振水音阳性,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全天胃肠减压后引流量600~3000ML。
腹部手术后肠内营养支持:1肠内营养支持的给予途径: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给与有经胃和小肠两种途径。
可以采取经鼻置管的方法,如鼻胃管、鼻十二指肠管和鼻空肠管,也可经皮造口,如手术时的空肠造口术和内镜引导下经皮胃造口术。
Moore的研究表明,术后经空肠造口喂养优于口服营养疗法,能减少体重丢失和总体钾的丢失,维持血浆转铁蛋白和前蛋白的水平。
对于空肠内营养管应妥善固定,每日对插入营养管的一侧鼻孔用生理盐水清洗,去除鼻腔内干痂,在表面粘膜和皮肤涂以少量红霉素眼膏,防止营养管压迫鼻腔粘膜和上唇皮肤处出现破溃感染。
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1例循证治疗
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1例循证治疗1病例患者,女,87岁。
因“进食后腹胀不适2年,反复呕吐宿食2个月”人院。
既往无消化性溃疡、高血压、心脏病等病史。
患者中等身材,营养良好,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
血压150/80mmHg,心肺听诊未闻及异常,腹略膨隆,未见胃肠型,全腹软,无压痛,未扪及肿块,有振水音,肠鸣音3~5次分,双下肢无水肿。
实验室及特殊检查:除血钾偏低(3.28mmol/L)外,其他常规检查未见异常,胃镜提示胃幽门部溃疡性病变,胃底、体可见较多食物残渣,病理提示胃窦部腺癌。
入院后予完善检查、禁食、胃肠减压、洗胃及补液治疗3d后,在全麻下行胃癌根治术(远端胃大部切除,残胃-空肠毕Ⅱ式结肠前吻合),术中置放胃管和空肠营养管,术后常规应用抗炎、止酸等药物,术后第4天患者突然出现呕吐,胃肠减压量增至1000mL,以后10d一直维持在1 000mL以上,并出现反复少量呕吐、上腹有饱胀感。
术后检查:4次血电解质检查提示低血钾(2.2~2.9mmol/L),且有轻度低钠,血气分析显示正常;给予胃管内注入泛影葡胺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见残胃蠕动很弱,造影剂排空缓慢,但无吻合口梗阻征象。
术后病理:胃幽门管状腺癌,弥漫浸润型,分期为pT3N1M0。
根据以上病史资料,结合国内标准,该患者诊断术后胃瘫综合征(PGS)成立。
目前患者出现反复呕吐、上腹饱胀;较长期不进食、大量胃液丢失影响患者营养情况;胃动力明显不足,胃排空延迟。
因此,根据病人状况提出临床问题:①哪些药物可以改善术后胃瘫综合征的症状?②哪些药物能加强胃动力,促进胃排空?③哪些治疗手段对术后胃瘫综合征有效?2证据检索按照循证实践证据检索原则,首先检索与临床问题密切相关的二次文献数据库,若无合适的相关证据,再检索原始文献数据库。
我们检索了Cochrane Library(2009年第3期)、Medline(PubMed网站1980—2009.5)、Sum-search网站数据库。
中医外治法治疗消化道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研究进展
.综述•中医外治法治疗消化道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研究进展杨丽惠^田桢2,周天2,胡凯文2T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100078)摘要:术后胃瘫综合征是消化道肿瘤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M,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治疗以西医为主,缺乏特异性方法,疗效欠佳,如何冇效的防治术后胃瘫综合征成为临床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阅读近20年_内外术后胃瘫综合怔相关文献,发现中医药在防治此病方面疗效肯定,具有独特作用,特别是中医外治法笔者通过归纳整理不同外治法在治疗术后胃瘫临床方面的应用,表明中医外治法在防治术后胃瘫方面的疗效确切,操作简单且安全,为临床T.作者提供参考方案:关键词:中医外治法;术后胃瘫综合征;消化道肿瘤术后基金资助:2017年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十病丨药研发(N n.Z m100001717014),2019年北京中医药大学青年教师研究项目(N〇.2019-J Y B-J S-13〖),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1166”人才工程(N〇.030903010335)Research progress on treatment of 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 e aftergastrointestinal cancer surgery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Y A N G L i-h u i l,T I A N Z h e n2,Z H O U T i a n2,H U K a i-w e n2('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Dongfang Hospital Beijing University of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78, China )Abstract! Postoperative gastroparesis syndrome (PGS) is one of the common complications after gastrointestinal cancer surgery,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The incidence rate of PGS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At present,the treatment is mainly based on western medicine, lacking specific methods, and the efficacy is not good. How to effectively prevent and treat PGS has become an urgent problem for clinicians. By reading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n PGS at home and abroadin recent 20 years, the author found that Chinese medicine has a certain effect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 andhas a unique effect, especially the external treatment of TCM.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different external treatments in the treatment of PGS. It shows that the external treatment of TCM has exact curative effect in preventing and treatingPGS. and the treatment method is simple and safe,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plan for clinicians.K e y W o r d s: Chinese medical external treatment; Postoperative gastroparesis syndrome; After gastrointestinalcancer surgeryFunding:Beij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bject Ten Diseases and Ten Dnig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2017(No.Z171100001717014), Young and Middle-aged Teachers Project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in 2019(N〇.2019-JYB-JS-131), *1166, Talent Project of Dongfang Hospital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o.030903010335)术后胃擁综合征(postsugical gastroparesis s y n d r o m e,P G S)是消化道肿瘤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是一种非机械梗阻因素导致的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特点的功能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餐后腹胀、食欲下降和体质fet减轻等^消化道系统肿瘤发病率逐年升高,伴随的术后并发症P(;S发生率也增加,0前其发病机制不明,现阶段P G S以西医保守治疗为主,包括营养支持、促胃肠动力药、对症处理等,缺乏特异性治疗手段,f U多数药物部存在不良反应且疗效有限,使治疗存在局限性,通信作奔:胡凯文,北京市丰台K方庄芳星一区6号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肿瘤科,邮编:100078,电话:010-******** E-mail :kaiweiih^' 163.c o m一M.术后出现F M;S或胃肠功能障碍会影响患者术n•恢复,造成 身心痛苦,治疗不及时可能会伴随新的并发症,严重者可威胁 生命针对西医现阶段治疗存在的问题及PGS严觅影响患者生 活质量等问题,如何寻求一种能够及时缓解症状、有效且不 良反应少的防治PGS方案成为了目前临床:1:作#亟需解决的 问题现已有多项临床试验及相关文献研究表明中医药在防治PGS方面优于常规治疗,通过多途径、多方法较快缓解 P(;S患者症状、减轻病痛,促进早H康&,提高患疗生活质从中医学来讲,PCS应属“呕吐”“痞满”“胃反”等范畴,肿瘤患者体虚,又W消化道肿瘤手术多位于腹部,伤及中焦脾 胃、腹部脉络,引起中焦气机不畅,气滞血瘀,腑气不通,出现 上腹部胀满、恶心、呕吐、纳呆、上腹部疼痛等_状|>5'治疗方如以“六腑以通为W T力大法,P(;S多本虚标实,治疗时应通 补兼施、辨证论治^61:中医药在防治恶性肿瘤术后p(;s r t有简便效廉、疗效确切、患者易于接受等优点,经不同的方法、途径可较快减轻病痛、缓解症状、恢复胃肠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敁中医治疗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内治法指通过内服中药达到治疗P的的—种方法,主要包含口服中药和胃管给药;外治法,《中医大辞典》将其定义为“泛指除口服药物以外施T休表或从体外进行治疗的方法”,包括针灸、穴位贴敷、灌肠、推拿等,在治疗P(;s 方面中医外治法具有相对的优势,P(;S患者术/fi禁食水、早期难以进食或部分患者祀药,外治法则"了通过皮肤、经络腧穴或肛肠等途径达到治疗S的,《理瀹骈文》言:“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荇法耳,K理药性无二,而法则神奇变化”:说明外治法与内治法相比具有“殊途同t l,异rth同丁.”之妙在治疗p(;s方面通过“内病外治”n r有效改善胃肠功能,不仅可以避免口服中药对胃肠道的刺激,也无肝肾代谢不良反应,也可有缓解胃肠负扣.,避免吻合口漏发生的风险卜笔者阅读近20年同内外文献,发现中医外治法在治疗P( ;S //面疗效M著目.安全,优丁•常规治疗,H.各中不M技术手段踔 冇不同优势,现将外治法治疗PGS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针刺针刺是针灸学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刺激 体表腧穴,通过经络传达至内在脏腑,达到防治疾病的□的1X1针刺起效以腧穴为作用点、以经络理论为基础,“夫十二经脉 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经络具有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的作用.针刺体表的腧穴可以调节相关内在脏腑的功能活动1X1针刺在治疗P(;s时通过刺激腧穴经络i周整机体、脏腑功能,Jt 可以通过刺激腧穴影响胃肌电活动、促进胃肠蛄动、调节胃的运动及分泌功能还能有效预防术后其他并发症,如肠粘连、肠梗阻等1.毫针针刺针刺指医者通过辨证论治,选用合适的针刺炻度、深度及补泻手法达到治疗疾病的B的,医荇可根据疾病所在发展阶段使用不同T•法治疗,疗效敁著,操作简单,不足方面吋能会因K荇技术水平不同而影响疗效:林培#|m|将60例P(;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i p氧氯普胺药物)和试验组(针刺),结果显示在胃肠动力恢复时间、胃瘫症状指数、_液引流量等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F C0.05);张明1111将99例胃癌术后残胃排空障碍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针刺绀,观察表明针刺组患荇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拔除胃管时M、总住院时间均较常规治疗组缩短(P<〇.〇l)以上两项研究衣明,针灸f t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治疗P G S方面具有较好的作川2.电针电针是传统针刺与电刺激相结合的一种新技术T•段,通过针刺激与电刺激协同起效,激发、调整经络气血达到防治疾病的H的与普通针刺治疗相比,电针可有效节省人乃,增强针刺疗效,调IV胃动力,促进胃肌电活动及胃肠激素分泌水平电针较普通针刺相比具有持续刺激及通过电流放大治疗效果的优势乍登科等〜将37例P(;S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传统针刺组比较疗效,结*M示电针组总有效率高于传统针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〇5);王佩等1151将60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分为电针组和常规治疗组,结论表明电针治疗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总体疗效优丁•常规治疗组(P<〇.()5)两者结论表明术后电针r预可防治水后胃肠功能紊乩,且疗效可靠灸法灸法,指沿州灸火的热力对局部皮肤、腧穴f•以温热刺激,通过激发局部穴位、经络传导于全身系统,达到防治疾病的0的1K l现代研究表明,灸法nj•能是通过对机体温热刺激、光辐射、艾灸生成物(烟)的综合刺激,激发机体A身的内源性凋节系统,以治疗疾病M f t l《扁鹊心书》提出:“大病宜灸”,《医学入n》中言:“凡病药之+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都将灸法作为“针药力所不及”治疗疑难杂症的重要替代方法,消化道肿瘤术后并发症P G S,B前发病机制不明,治疗效欠缺,应归属r•临床疑难杂症的范畴,临床研究l l7“K|表明,在治疗p(;s灸法优丁•常规治疗,n.本法操作简便、效廉、安全段涛等1171将60例消化道肿瘤P(〕S患者随机分为艾灸组和常规治疗组,结果兄小治疗组总有效率优T1常规治疗组(P<0.05 );付强等|ls|将48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艾柱隔荽灸组和常规组,结采从示艾柱隔荽灸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均较常规组W矜缩短(P<〇.〇5).以丨:结论均表明艾灸在防治PGS方面可冇效恢复胃肠道功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穴位注射穴位注射乂称“水针”,诚丁•中医现代化技木成果之一,足将中西医药物通过穴位注射到体内的一种防治疾病的方法,其通过针刺对穴位的刺激和药物的靶向作丨II,达到双®疗效1根据现有文献研究归纳总结表明,防治PCS时疗效较好,选穴 以足二:fH为主,似W ft起效途径单一,临床多fit!合其他治疗技 术联合应用:方蝶箅1191将59例胃癌忾人部切除术P(;S患行随机分为观察组(甲钴胺穴位注射+多潘立酮)和对照组(多潘、>:酮),治疗后观察组日均胃液引流量低于对照组,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胃管留置天数等均优于对照组(P<〇.〇5);陈钦盛191将5丨例P G S患者随机分成穴位注射组(齊复安+維生素B6)和常规治疗组,结果显示穴位注射组进食和肠鸣音恢复时间均早丁常规治疗组(P<0.05):以上结论表明穴位注射能明显改善术后胃肠道功能,促进曾瘫恢复穴位贴敷穴位贴敷指药物通过相又腧穴及局部皮肤吸收外激发经z C,经过皮部-经络系统传达至五脏六腑,起到整体凋节作用|5'《K 学源流论》n:“使药性从皮肤入腠理,通经货讲,较之服药尤 有力,此致妙之法也”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宵,血管、神经1:-富,经皮绐药可促进药物吸收,汴随血液循环免令身或局部达 到治疗目的|61。
基层医院诊治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8例分析
基层医院诊治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8例分析1. 引言1.1 胃瘫综合征的定义胃瘫综合征是一种由于胃排空功能障碍,导致胃排空延迟或者不能排空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的综合征。
患者常常表现为腹胀、腹痛、恶心、呕吐、早饱感等症状。
胃瘫综合征的发生与神经调节、激素调节、胃肌肉运动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在临床上,胃瘫综合征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尤其是在腹部手术后患者中更为突出。
胃瘫综合征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及时有效地诊治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胃瘫综合征,目前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胃排空试验、胃肠道动力学检查、消化内镜等。
在诊断过程中,除了结合患者的症状和临床表现外,还需要依靠这些检查手段来明确诊断。
对于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治疗,常常需要综合运用药物治疗、饮食调节、物理治疗等手段,以恢复胃的正常功能。
基层医院在诊治胃瘫综合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能够及时准确地处理这一疾病,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1.2 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消化功能障碍,患者出现消化不良、进食后感到胀气、恶心、呕吐等症状。
其次是腹部疼痛,可能会出现腹痛、腹胀、腹部不适等症状。
患者还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体重下降、口干口苦、易饥饿等症状。
手术后胃瘫综合征还可能伴随有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情绪变化。
在临床上,患者的症状会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而有所不同,有的患者表现轻微,有的则症状较为明显,甚至会影响到生活质量。
在诊治过程中,及时观察和诊断患者的临床表现是非常重要的,以便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基层医院诊治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8例患者临床数据,探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总结基层医院诊治该病的策略,并观察治疗方法的疗效。
通过这些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为基层医院提供诊断和治疗该病的参考依据,提高基层医院对胃瘫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水平,减少并发症和病情恶化的发生。
术后胃瘫的治疗进展
术后胃瘫的治疗进展1、胃正常运动的解剖及电生理基础大体解剖胃分为四个区域:贲门、胃底、胃体、胃窦。
胃的动脉来自于腹腔干及其分支,包括胃左、右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胃网膜左、右动脉,胃短动脉。
支配胃的外在神经由迷走神经(副交感神经)和内脏神经(交感神经)组成。
胃平滑肌包括内层的环形肌肉(胃窦部最厚)和外层的纵形肌层。
胃体、胃窦部有内斜肌层存在。
幽门含有长约1.5厘米的较厚环形平滑肌,这些肌肉纤维和胃窦纵肌交错。
解剖上,幽门是通常被认为是通道屏障,以防止食物过快的从胃传送到小肠。
然而,胃的功能性解剖与上述的经典解剖是非常不同的。
胃分为两大功能区:“近端胃”和“远端胃。
近端胃由胃底和胃体的上半部组成。
近端胃的主要功能是容纳摄入的食物。
远端胃由胃体下半部和胃窦组成,其在研磨和排空食物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胃肠蠕动和功能方面,胃的内在神经系统比外在神经系统更重要。
这是因为去掉胃的外在神经后,其混合、研磨和排空食物的功能仍然存在。
内在的神经系统有三个主要部分:Cajal间质细胞(ICC)、连接ICC和其他神经细胞或神经节的网状纤维、肠神经系统(ENS)。
ENS的是负责将胃的感觉信息通过迷走神经胃传向大脑。
参与控制胃运动的结构包括平滑肌细胞、Cajal间质细胞、肠道神经和迷走神经。
迷走神经主要是一种感觉神经,其90%的纤维传入纤维,其将信息传至脑干孤束核。
传入信息经处理后,可激活迷走神经背运动核或疑核的运动神经元。
这一过程即迷走-迷走神经反射,其可参与调节胃的运动。
胃的内脏或交感神经支配源于6至9脊髓段。
其主要通过突触前抑制减少肌间神经丛乙酰胆碱的释放继而抑制胃肠道的运动。
近端胃的平滑肌细胞不显示电波振荡活动,它的特点是张力性收缩活动。
胃远端部分平滑肌细胞的特点是存在节律性的电活动(即慢波)和阶段性的收缩活动。
慢波膜电波振荡频率为每分钟3次,其由位于胃大弯起搏区的Cajal间质细胞激发。
慢波决定胃收缩的时机,动作电位在慢波的波峰处产生。
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治分析
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治分析魏旭【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方法.方法将12例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为资料,分析出现胃瘫综合征的原因,并给予促胃动力药等积极的治疗.结果经过治疗后12例患者均在9周内恢复正常.结论年龄、麻醉以及术后使用自控镇痛泵等均是导致胃瘫发生的原因,需要给予综合的治疗促进患者的康复.【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9(017)009【总页数】2页(P70-71)【关键词】腹部手术;胃瘫综合征;临床治疗【作者】魏旭【作者单位】沈阳维康医院,辽宁沈阳11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6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一般是指实施腹部手术之后由于非机械性的梗阻引起的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表现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
该疾病的诱导原因至今仍然不明确,因为其临床症状不典型,容易被误诊为吻合口或者输出端的梗阻[1-2]。
在上腹部手术实施一般为胃癌根治术或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后发生胃瘫综合征。
一旦发生胃瘫综合征不仅会影响患者的进食时间还会增加静脉营养的时间,延长术后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精神和经济的负担。
因此及时的发现胃瘫综合征并及时的治疗是保证腹部手术快速康复的方法,根据以上的情况,本次我们进行以下的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2例行腹部手术后出现胃瘫综合征的患者,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5例,年龄(70.1±1.2)岁,原发病:2例胃穿孔,3例胃癌;3例胃间质瘤;2例横结肠癌;1例小肠间质瘤;1例直肠癌。
麻醉方式:所有患者均为全麻,手术方式:胃穿孔修补术2例,1例小肠切除,1例经腹会阴直肠癌根治术,3例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分切除,3例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分切除,2例横结肠癌根治术。
1.2 方法1.2.1 临床表现:术后3~4 d患者正常排气从而停止胃肠减压后出现症状的3例,术后5~6 d排气排便正常进全流食后出现症状4例,术后7~8 d排气和排便均正常进半流食出现症状的5例,所有的患者均为腹部饱胀不适,并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含有胆汁和食物以及胃液的混合,呕吐后症状减轻。
胃肠手术后胃瘫综合征诊疗分析
胃肠手术后胃瘫综合征诊疗分析刘延军;王海波;吴俊本;代明莹;时强;王宗宝【摘要】目的探讨胃肠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病因、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31例胃肠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经营养支持、药物治疗等保守治疗后治愈,平均恢复时间19.5天. 结论胃肠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由综合因素所致,采取非手术疗法可治愈本病,营养支持是治疗的关键,应尽量避免再次手术.【期刊名称】《泰山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08(029)004【总页数】3页(P260-262)【关键词】胃瘫综合征;营养支持;诊断;治疗【作者】刘延军;王海波;吴俊本;代明莹;时强;王宗宝【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外科,山东,青岛,266003;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外科,山东,青岛,266003;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外科,山东,青岛,266003;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外科,山东,青岛,266003;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外科,山东,青岛,266003;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外科,山东,青岛,266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6胃瘫综合征(gastroparesis),是指手术后继发的非机械性梗阻因素引起的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简称胃瘫,又称为胃排空障碍( delayed gastric emptying DGE ),多发生于胃肠手术后,偶也可见于其他部位手术。
近年来,术后胃瘫的发生率逐渐升高[1]。
正确的诊断和治疗胃瘫,对避免盲目再手术,减轻病人痛苦有着重要意义。
我科自2001年至2007年共诊治胃瘫病人31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31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2例。
年龄28~76岁,平均年龄52.3岁。
原发疾病为:胃窦癌11例,胃底贲门癌4例,胃体癌6例,胃间质瘤1例,胃恶性淋巴瘤1例,胃溃疡2例,十二指肠球部癌2例,胰头癌1例,结肠癌2例,直肠癌1例。
胃肠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疗分析
胃肠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疗分析湛建伟;苏国森;黄国兴;李上芹【摘要】目的:探讨胃肠手术后胃瘫综合征诊断方法和治疗效果。
方法对我院胃肠手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的患者3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胃肠手术后胃瘫综合征诊断方法和治疗效果。
结果胃肠造影和胃镜检查,是胃肠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主要诊断方法;胃瘫综合征多发生于胃肠术后3~7d;33例患者中,给予保守的综合治疗后,胃肠功能均有明显的恢复,没有需要再次手术治疗的患者,患者恢复半流食1周后所有患者均未复发,全部出院。
胃动力恢复时间10~26d,平均(18.96±2.46)d。
结论给予胃肠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保守的综合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避免再次进行手术,值得临床推广。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yndrom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gastroparesis after gastrointestinal operation.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33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after gastrointestinal operation gastroparesis syndrome were analyzed, to explore syndrom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gastroparesis after gastrointestinal operation. Results Gastrointestinal radiography and gastroscopy, were the main diagnostic methods of 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 after gastrointestinal operation; gastroparesis syndrome often occurs in patients after gastrointestinal operation 3~7 d; in 33 cases, given a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after conservative, has obvious recovery, no patient required again operation treatment, all patients had no recurrence recovery of semi-liquid diet after 1 weeks, all patients. Gastric motility recovery time 10~26 d, average (18.96±2.46)d. Conclusion Th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thepatients with conservative of 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 after gastrointestinal operation, can obtain a good therapeutic effect, avoid again operation, is worth the clinical promotion.【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4(000)009【总页数】2页(P10-11)【关键词】胃肠手术;胃瘫综合征;诊疗【作者】湛建伟;苏国森;黄国兴;李上芹【作者单位】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肿瘤外科,广东高州 525200;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肿瘤外科,广东高州 525200;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肿瘤外科,广东高州 525200;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肿瘤外科,广东高州 525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3随着人们生活习惯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腹部手术的患者每年均在快速增加。
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附13例分析)
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附13例分析)薛芳沁;李伟华;林孟波;黄若磊
【期刊名称】《福建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8(030)006
【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术后胃瘫综合征(PGS)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患者277例,术后出现PGS13例,分析其临床表现、诱发因素.结果年龄>70岁、术后高血糖水平,术后低蛋白血症,术后腹腔感染和术后使用镇痛泵是PGS的高危因素.结论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胃瘫的原因是多因素的,做好围手术期处理对预防术后胃瘫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总页数】3页(P9-11)
【作者】薛芳沁;李伟华;林孟波;黄若磊
【作者单位】福建省立医院肿瘤科,350001;福建省立医院肿瘤科,350001;福建省立医院肿瘤科,350001;福建省立医院肿瘤科,3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2
【相关文献】
1.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J], 张怀华;吴本国;杜滨亮
2.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的治疗及危险因素分析 [J], 杨军;关秀文;韦炳邓
3.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13例分析 [J], 胡元达;王海彪;王若腾;何敏霞
4.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13例分析 [J], 周国林;陈秀英;陈红军
5.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 [J], 陈蓉;颜优贞;刘颖;林振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结肠癌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结肠癌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陆金英
【期刊名称】《护理与康复》
【年(卷),期】2010(009)007
【摘要】总结24例结肠癌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护理重点是加强病情观察,加强胃肠减压护理及营养支持,做好鼻空肠管香砂六君子汤滴注护理、新斯的明足三里穴位注射护理及情志护理,促进患者胃功能恢复.24例经治疗及护理,胃功能恢复时间5~12 d,平均(7.5±1.3)d.
【总页数】3页(P592-594)
【作者】陆金英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嘉兴中医院,浙江嘉兴,314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73
【相关文献】
1.高龄结肠癌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2.优质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对结肠癌术后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3.路径化中西医结合护理在结肠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4.结肠癌患者术后胃瘫综合征发生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5.高龄结肠癌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胃肠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诊治体会
胃肠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诊治体会
李长江;谢昌荣
【期刊名称】《吉林医学》
【年(卷),期】2013(034)033
【摘要】目的:探究胃肠手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选择64例胃肠手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31例使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33例使用综合疗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数据。
结果:观察组有效率高达93.94%,比对照组的83.87%有效率具有明显的优势,且观察组在不良反应率和治疗时间以及复发率和患者的满意率的比较中均有明显的优势,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胃肠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放生受许多因素的影响;综合疗法有效。
干预可控因素,有利于疾病预防。
【总页数】2页(P6904-6905)
【作者】李长江;谢昌荣
【作者单位】陕西省镇安县医院普外科陕西镇安711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3
【相关文献】
1.胃肠下合穴治疗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J], 李鹤;沈惠风
2.胃肠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诊治体会 [J], 李长江;谢昌荣
3.胃肠手术后胃瘫综合征临床分析 [J], 靳峰
4.胃肠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治疗 [J], 李荣辉;汤建国;曾业宏
5.胃肠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治疗 [J], 王红菊;何新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结肠癌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疗现状和进展(全文)摘要目前外科手术为主导的综合治疗是结肠癌获得治愈机会的重要措施。
然而, 外科手术在切除肿瘤的同时,也会带来术后胃瘫的风险。
由于术后胃瘫的发生风险较低,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故往往被临床忽视。
然而,术后胃瘫可增加营养不良的风险,延迟术后抗肿瘤治疗,增加肿瘤复发转移的风险。
因此,本文主要就结肠癌术后胃瘫的发生机制、临床危险因素、预防措施以及治疗进展展开综述。
旨在增加临床医生对结肠癌术后胃瘫的足够重视,从外科角度通过优化手术策略,降低结肠癌术后胃瘫的发生风险。
以外科手术为主导的综合治疗是目前结肠癌获得治愈机会的重要措施。
然而,外科手术在切除肿瘤的同时,也会带来并发症的风险。
其中的并发症包括术后胃瘫,又称之为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 , PGS ),即腹部手术后出现的以非机械性梗阻胃排空障碍为主要特点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1]。
PGS根据发病时间,可分为急性和慢性, 其中以急性较常见。
急性PGS发生在术后进食的1~2 d ;慢性胃瘫常发生在术后数周、数月甚至数年[2]。
据报道,PGS多见于右半结肠癌术后,发生率为L9%~3.8%[3,4,5]0由于术后初期的多数患者多表现为早饱、恶心和餐后腹胀等消化不良的临床症状,与术后胃瘫初期症状高度重叠⑹。
因此,术后胃瘫发生的早期往往被临床忽视。
术后胃瘫可能延迟出院,导致营养不良的风险增加,延迟术后化疗时间,增加肿瘤复发转移的风险。
因此,结肠癌术后胃瘫应引起足够重视。
基于目前国内外对结肠癌术后胃瘫鲜有系统介绍,本文主要就结肠癌术后胃瘫的发生机制、临床危险因素、预防措施以及治疗进展展开综述,以供临床医生了解参考。
一、术后胃瘫的发生机制目前,关于PGS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
但流行的观点认为,PGS的发病机制包括迷走神经功能紊乱、参与胃肠肌肉活动局部控制的Cajal间质细胞(intersitital cell ofCajal,ICC)受损和丢失以及免疫浸润细胞的功能下降[刀。
1 .迷走神经切断:有研究报道,胃窦切除术迷走神经干切断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率为26% ;而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除切断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率仅有5%[8],PGS的发生与迷走神经的功能状态密切相关。
当迷走神经受损时,近o这提示端的胃底发生紧张性收缩紊乱,导致近端胃内容物排空加快;远端的胃窦部,则由于迷走神经的切断,导致研磨食物的蠕动性收缩减慢, 引起胃内容物的排空延迟。
近端胃底的收缩性加快和远端胃窦部的蠕动性减慢,导致胃内容物滞留和胃排空延迟[9]。
既往研究发现,迷走神经幽门支可增加幽门节律的调节[10]。
而迷走神经的“乌鸦分支”和罗萨蒂神经(Rosati nerve )穿过右半结肠癌患者的手术区。
手术解剖胃网膜右区域淋巴结时,可能会切断支配幽门节律功能的迷走神经“乌鸦支”,损伤胃窦附近的其他迷走神经分支,导致术后胃瘫。
2 .胃大弯起搏点损伤:胃起搏点位于胃大弯近端1/3和远端2/3交界处的纵向肌肉[11]。
而这个部位有胃电活动的起搏细胞和介导神经肌肉运动的神经细胞,其中Cajal 间质细胞是介导胃起搏的关键细胞。
Cajal间质细胞网络通过产生慢波来加速消化食物,有序推进所必须的胃肠阶段性运动活动[12,13]。
在行左右半结肠根治术的时候,均有可能牵扯胃大弯,以达到最佳的暴露平面。
在此过程中,过度牵引可能损伤胃起搏点,导致胃瘫。
同时,左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均有可能行第4组和第6组淋巴结清扫,清扫过程可能会导致胃大弯胃壁的热损伤,继而损伤Cajal细胞,导致Cajal细胞的丢失。
Cajal细胞的丢失与胃瘫的发生密切相关。
0rd6g等[12]研究发现,Cajal细胞丢失可致小鼠自发发生胃瘫。
FOrSter等[14]的前瞻性研究发现,CajaI细胞的缺失与胃慢波异常、症状恶化和胃电刺激治疗效果差有关。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83%的胃瘫患者存在组织学异常,最常见的缺陷是Cajal 细胞的丢失、损伤和巨噬细胞的异常浸润以及神经纤维的减少[15]。
上述研究提示,损伤支配胃起搏点的Cajal细胞是胃瘫发生的重要原因。
3 .免疫系统的打击:手术创伤对患者的免疫功能有一定打击影响。
一些轻度胃瘫患者胃中Cajal细胞的减少和损害,与抗炎M2型巨噬细胞数量的减少有关,这些巨噬细胞通常表达甘露糖受体和血红素加氧酶1并介导细胞修复口6]。
M2巨噬细胞的减少,降低了对神经组织免受氧化应激和炎症影响的保护,可能导致胃内在神经功能障碍[1刀。
国外的一项临床研究,对11例糖尿病性胃瘫、6例特发性胃瘫和5例对照患者的胃窦全层活检组织发现,Cajal细胞的减少与胃窦环形肌中抗炎巨噬细胞的减少有关[18]。
这提示,胃窦M2型巨噬细胞的丢失是胃瘫发生的一个关键因素。
二、术后胃瘫的临床危险因素结肠癌术后胃瘫的发生与许多临床因素密切相关,包括老年、围手术期血糖升高、低血色素和低白蛋白水平以及手术时间延长,胃网膜弓淋巴结清扫以及心理焦虑等因素。
这些因素都值得关注,以更好地在术前评估术后胃瘫发生风险。
1 .老年患者:研究发现,年龄>70岁是结肠癌术后PGS发生的高危因素[19]。
对于高龄患者,身体机能和组织器官储备减少,组织脆性增加,血管硬化容易出血,消化系统运动性降低,心肺功能不全导致的术后活动能力降低,以及对手术创伤应激的反应能力降低,使老年人更容易发生术后胃肠功能障碍[19]。
2 .围手术期血糖水平升高:一项腹腔镜右半结肠癌的回顾性研究发现,围手术期血糖>1L 1 mmol/L 的患者术后更容易发生PGS[4z20]o刘德连等[21]研究发现,围手术期的血糖水平同样是发生PGS的高危因素。
其中原因在于应激压力条件下,围手术期禁食可引起术后胰岛素抵抗,降低胰岛素调节术后血糖的能力,从而升高血糖;可抑制胃动素的分泌和释放,导致自主神经传导功能下降, 正常慢波活动中断,增加胃房Il页应性,降低胃内压力,最终延迟或抑制胃排空[22]。
3 .术前低血色素和低白蛋白水平:术前低血色素和低蛋白水平均反应患者营养不良。
研究表明,血色素低于90 g/L 和低白蛋白血症的患者胃瘫发生率较高[5,20]。
临床实践中,严重低蛋白血症的患者往往有胃肠道组织水肿,而水肿可产生局部运动功能障碍,延迟胃肠功能恢复,增加PGS的发生率。
胃周小血管对胃周迷走神经的功能有滋养作用,低血色素可导致血供不足,抑制迷走神经的功能,术后胃动力有较大的影响。
4 .手术时间长:手术时间延长是术后发生PGS的危险因素[23]。
其原因在于延长手术时间, 会增加麻醉药物使用时间。
麻醉镇痛药物使用时间过长,可持续抑制交感神经、血管扩张,机体血压继而下降,人体代偿性收缩胃肠道血管,以维持心肺脑等重要器官的血供。
当术后停用麻醉镇痛药,交感神经功能恢复, 胃肠道血管扩张,从而引起胃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胃肠道出现黏膜充血水肿,胃肠蠕动减缓,严重者可引起胃瘫[24]。
此外,麻醉镇痛药导致机体迷走神经功能紊乱[25]。
停用药后迷走神经阈值上升,幽门括约肌处于挛缩状态,引起胃输出道不同程度的梗阻,由此也可引起胃瘫。
5 .胃网膜弓淋巴结清扫:近年来,一些回顾性研究分析了右半结肠癌扩大清扫胃网膜弓淋巴结的手术方式[25,26,27,28,29]。
HUang 等[26]报道,pTl~2、pT3 和pT4 横结肠或肝曲癌患者的胃网膜弓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分别为0、5.2%和10.1% ; 与未进行胃网膜弓淋巴结清扫的患者相比,接受胃网膜弓淋巴结清扫(包括幽门下淋巴结清扫)的横结肠或肝曲结肠癌患者发生胃瘫的风险显著增加(3.2%对0.3% z P<0.001 X Deng等[30]研究也发现,胃网膜弓淋巴结清扫是胃瘫发生高危风险因素。
还有研究发现,在胃切除术期间保留幽门和幽门下血管可以降低胃瘫的风险[31]。
考虑到幽门下区血供丰富,血管多变性,胃网膜弓血管区域淋巴结解剖可能需要结扎幽门下动静脉,影响幽门的血液循环,从而引起幽门周围水肿,影响胃部排空功能[32]。
6 .心理焦虑因素:心理问题与PGS的发生密切相关抑郁和焦虑是恶性肿瘤患者较常见的心理问题。
据报道,40%的PGS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症状[32,33,34]。
Zheng等[35]研究发现,PGS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抑郁和焦虑症状,并显著影响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胃动力的恢复。
而预期手术的过度紧张、留置各种管道的不适和对治疗预后的不确定性以及经济负担等,均会加重患者的焦虑情绪[36]。
在围手术期,焦虑、失眠、神经质等可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使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刺激交感神经,抑制胃肠道神经丛激活的神经元,还可通过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儿茶酚胺直接结合胃肠道平滑肌细胞膜上的α受体和B受体,抑制胃肠道平滑肌的收缩,导致胃排空延迟[36,37]。
三、外科角度预防术后胃瘫发生PGS可致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并可能诱发其他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因此,预防PGS的发生应贯穿于围手术期的治疗当中。
术前心理和营养支持,优化手术策略,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术中出血,均有助于降低术后胃瘫的发生率。
1 .术前营养支持治疗:对于禁食时间较长,存在低血色素<90 g/L和低白蛋白血症的患者,术前应予以充分的营养支持,必要时予以静脉营养支持治疗,最大程度纠正营养不良状态,减轻胃肠组织间隙水肿。
2 .保留胃网膜右血管:Kiyokawa等[38]研究了保留胃网膜右血管的腹腔镜胃癌术后胃瘫发生率, 发现与不保留胃网膜右血管的术式相比,术后胃部瘀滞和胃排空延迟的发生率显著降低(0比&5% , P=0.03 ; 0比7.4% , P=0.046 \保留胃网膜右血管,一方面减少了胃壁的牵拉和热损伤;另一方面维持了胃部的静脉回流,减少了胃组织水肿和胃排空延迟的发生。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一项前瞻性研究,收集了行右半结肠癌全结肠系膜切除+胃网膜弓淋巴结清扫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共有154例患者纳入研究,术后只有0.6%(1/154 )患者出现胃瘫,这得益于术中大部分患者保留了胃网膜右血管(该数据未发表\3 .优化手术策略来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术中出血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手术策略。
临床医生术前应仔细评估肿瘤部位以及局部分期。
以右半结肠切除术为例,可进行术前通过腹部CT血管成像及三维重建技术,提前了解术区血管走行以及是否存在血管变异[39]。
术中应选择合适的入路,对于肥胖患者及局部组织粘连,致解剖结构显示不清的肝曲结肠癌的患者,可选择尾侧入路[40]。
而对于肠系膜下静脉投影清晰者,可优先中间入路。
我们的经验是,可综合使用中间、尾侧以及头侧入路,形成对升结肠系膜分步合围的方式,遵循膜解剖的原则完整切除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