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仁不让于师》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仁不让于师》

当仁,不让于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掌握本节重要字词和其他相关文言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了解孔子作为万事师表的风范、人格魅力。

三、请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孔门弟子对老师的态度、孔子在弟子心中的地位。

教学重点:

1、积累重要字词,丰富自身语库。

2、孔子与弟子间的相互态度、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

对孔子在道德、学问诸境界的概括、评价。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尊师的故事:

尊师的故事,最有名、最感人的要数“程门立雪”了。《宋史•杨时传》载:有一天,杨时拜见程颐,程颐坐着睡了,杨时便侍立一旁,没有离去。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有一尺厚了。杨时看到先生醒了,这才踩着一尺深的积雪进去请教问题。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为什么说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①他周游列国十四年之后,潜心编纂了《诗》《书》《礼》《易》《春秋》六部著作。史称“六艺”或“六经",这六经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

②他开了平民教育的先河,使我国的教育从官府垄断进入民间。

③创立不少的教育理论(教学相长、循循善诱、有教无类)。

④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

一·创设情景,进入新课

“引入话题”导入。

二·本节内容与重点

1·明确13则章节的含义,掌握重点的实虚词。

2·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是怎样对待弟子的?弟子又是怎样评价老师的?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三·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处理好重点字词.

三名学生诵读13则内容。

2·再读思考:

提问:课文节选了孔子与弟子的对话,速读课文,可分为几大类?

提示: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检索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将本文中的句子进行筛选。

明确:可分为三大类

1)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与推崇—--1 2 3

2)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4 5 6 7 8

3)孔子对弟子的评价与感情—---9 10 11 12 13

(一)弟子眼中的孔子是怎样的

子贡眼中的孔子:

1、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2、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3、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颜渊眼中的孔子:

4、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总结:

孔子凭借自己的学识与德行,赢得了弟子们的敬仰与尊重。

(二)孔子对自己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孔子的自我认识:

(1)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拟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2)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

(3)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总结:

孔子自认为是一个努力追求圣与仁的人,自己的言行是光明磊落的,不隐瞒、不背道,愿意让天来评价衡量自己。

(三)孔子眼中的弟子是怎样的呢?

(1)贤哉,回也!贤哉,回也!

(2)吾与点也。

(3)斯人也而有斯病也!斯人也而有斯病也!

(4)天丧予!天丧予!

总结:

孔子对弟子充满了欣赏与关爱,反复的话语表达了对弟子的一片真情。

四·重点语段解读

1)重点段落:1 3 / 4 7 8 / 9 11 12 13

2)解读·思考·评析

【原文】

1·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评点】

写子贡面对叔孙武叔的诋毁,运用比喻、对比的手法,理直气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表现孔子的出类拔萃的才德以及子贡对孔子无限敬仰的感情。

诋毁其实是无能和妒忌的表现.

【原文】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评点】

写子贡面对陈子禽的挑拨,运用比喻、排比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孔子的才德,婉转表达对孔子的无限敬仰之情。陈子禽用心险恶,手段卑劣。

【原文】

3·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评点】

运用夸张式的比喻和对比,由衷的赞美表现孔子无以伦比的才德,及弟子们对孔子的极端崇拜之情.难能可贵的是他“克己复礼”(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视、听、言、动都符合礼的规定),从不凌驾于弟子之上。【原文】

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是一致的。这表现了孔子谦虚和执著的品格。【原文】

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评点】

表现孔子对仁的重视,对弟子人格的尊重和对平等师生关系的追求。

他从不偏爱贵族子弟,最赏识生活困顿而德行高尚的颜渊.

【原文】

6·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评点】

表明孔子心胸坦荡,光明磊落。以及孔子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原文】

7·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评点】子游的对答,是“当仁,不让于师"这句话的最好体现。这则里的孔子也是一个十分可爱的人.【原文】

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注释:

1、南子:卫灵公夫人,淫乱放荡,名声不好.当时把持着朝政。

2、“说”通“悦”,高兴。

3、“矢”通“誓”,发誓.

4、所……者:假如……的话.

思考:孔子为何见南子?子路为何不悦?

孔子是不得已而去见南子,她把持着政权。同时孔子还想以礼答之.

南子是卫灵公的宠妃,淫荡为人不齿。子路见到老师去见这种人,怀疑孔子做了不合礼的事,自然满肚子不高兴。

从上面可以看出子路是怎样的人?

耿直忠厚

孔子怎么对待子路的不悦?

对天发誓,(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思考:孔子为什么不明说情况?你对他发誓这一举动怎么看,可以看出孔子什么性格特点?

提示:

1、克己复礼,坚持原则。

2、尊重学生人格,没有给学生压力.

率真、可爱、善良、敦厚。平等、友好、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

提示:孔子是否做了不正当的事是一回事,别人是否相信孔子的清白是另一回事.尤其是作为一个教人做君子的老师如果不能证明自己没有做不正当的事,也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

孔子在无奈之下只能用赌咒发誓来为自己表白。

【原文】

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评析】

颜回是孔子心目中最理想的学生,虽生活艰辛,但品行卓越.这里孔子借赞扬颜回的机会,运用反复、对比的手法,再次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表现了孔子对“德”的重视和推崇.

【原文】

11·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有斯疾也!斯人也有斯疾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