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游黄溪记》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小石潭记》对比阅读分析
![《小石潭记》对比阅读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59a5117581b6bd97f19ea8a.png)
对比阅读一、《小石潭记》与《观月记》(甲)《小石潭记》(乙)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月白如昼。
沙①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面环水。
余系船其下,尽却②童隶而登焉。
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③;月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④。
瑶台、广寒⑤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⑥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选自张孝祥《观月记》,有删节)注:①沙:指金沙堆,是处在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的小岛。
②尽却:使……全部退去。
③夺:争。
④体寒目眩:顿感凉意,似觉眼花,像到了仙境。
⑤瑶台、广寒:传说中的仙境。
⑥止耳:而已,罢了。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皆若.空游无所依徐公不若.君之美也B.似与游者相乐.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C.当亦如是.而止耳问今是.何世D.虽未尝身至.其地后狼止而前狼又至.2、下列选项中的“以”与例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以其境过清A.扶苏以.数谏故 B.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咨臣以.当世之事3、下列选项中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段记叙了作者伐竹取道,游览小石潭的见闻和感受。
B.乙文段记叙了作者中秋之夜,攀登金沙堆临水赏月的所见所感。
C.甲、乙两文段都是寄情山水的游记。
D.甲、乙两文段通篇都流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4、翻译下列句子:(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分)(2)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2分)参考答案:1、D 2、A 3、D 4、(1)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能够知道它的源头。
(2)写下来把它作为金沙堆观月记。
对比阅读二、《小石潭记》与《游居柿录》【乙】夜雪大作。
时欲登舟至沙市[1],竟为雨雪所阻。
然万竹中雪子敲戛[2],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
然流行坎止[3],任之而已。
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作品注释:[1]沙市:在湖北江陵县东南十五里长江北岸。
《小石潭记》《右溪记》比较阅读—阅读题答案
![《小石潭记》《右溪记》比较阅读—阅读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65676f0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91.png)
《小石潭记》《右溪记》比较阅读—阅读题答案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14分〕【甲】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假设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周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右溪①记〔节选〕元结道州②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③。
两岸悉皆怪石,敧嵌④盘屈,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此溪假设在山野,那么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那么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
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乃疏凿芜秽,俾⑦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⑧,以裨形胜。
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
刻铭石上,彰示来者⑨。
【说明】①右溪:道州〔州治在今湖南省道县〕城西的一条小溪,这里泉清石奇,草木葱郁,环境非常精美。
元结任道州刺史时,又对它进行了一番修葺,并刻石铭文,取名右溪。
②道州:今湖南省道县。
唐时偏僻荒芜,元结曾在此为官。
③合营溪:汇入营溪。
④敧:倾斜。
嵌:张开。
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
⑥置州:设置州郡。
⑦俾(b):以便,预备。
⑧兼之:并且在这里种植。
⑨彰示:宣扬,告示。
来者:后来的游者。
26.以下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①潭西南而望②而置州以不可知其源。
B.①以其境过清②以中有足乐者C.①乃记之而去。
②静者之林亭D.①其岸势犬牙差互②安陵君其许寡人27.依据上文,说明以下加点词语的意思。
〔4分〕〔1〕斗折蛇行〔〕〔2〕以其境过清〔〕〔3〕两岸悉皆怪石〔〕〔4〕不可名状〔〕28.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小石潭记》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小石潭记》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4918937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ff.png)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小石潭记》含答案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丙】①有泉焉其始出石罅②涓涓然冬温而夏寒。
浸③为小渠,冬夏不枯。
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
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④为大池。
又东注于若耶之溪⑤,又东北入于湖。
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
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
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
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鰿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
其草多水松、菖蒲。
有鸟大如鸜鹆,黑色而赤觜,恒鸣其上,其音如竹鸡而滑⑥。
有二脊令,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
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至是悉出。
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其何虫也。
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⑦来依,有君子之德焉。
上人又曰:“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
”则其泽⑧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之深爱之也。
【注释】①本文作者刘基,字伯温。
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
他的诗文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
至元二年,他被元政府授为高安县丞。
他深入乡间,体察民情,一身正气赢得百姓赞誉。
《小石潭记》对比阅读(含答案)
![《小石潭记》对比阅读(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1256919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a2.png)
《⼩⽯潭记》对⽐阅读(含答案)《⼩⽯潭记》课内外对⽐阅读⼀、阅读⽂⾔⽂,完成11—14题,【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所依。
⽇光下彻,影布⽯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望,⽃折蛇⾏,明灭可见。
其岸势⽝⽛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树环合,寂寥⽆⼈,凄神寒⾻,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去。
(节选⾃柳宗元《⼩⽯潭记》)【⼄】道州城西百余步,有⼩溪,南流数⼗步,合营溪。
两岸悉皆怪⽯,敧嵌盘屈,不可名状。
清流触⽯,洄悬激注。
佳⽊异⽵,垂阴相映。
此溪若在⼭野,则宜逸民退⼠之所游处;在⼈间,则可为都⾢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置州以来,⽆⼈赏爱。
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注] 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
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
合营溪:汇⼊营溪。
③敧:倾斜。
④嵌:张开。
⑤逸民退⼠:遁世隐居的⼈。
⑥置州:设置州郡。
1、[甲]⽂第⼀段描写的内容是;[⼄]⽂中描写溪⽔的语句是2、解释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可:②以其境过清清:③南流数⼗步南:④不可名状名:3、⽤现代汉语说说下⾯句⼦的意思。
(6分)①其岸势⽝⽛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佳⽊异⽵,垂阴相映。
⽃折蛇⾏,明灭可见。
4、⾯对美景,[⼄]⽂作者为什么会产⽣“怅然”的情绪?(2分)5、甲⼄两⽂各从什么⾓度写出了⽔怎样的特点?(4分)甲⽂:⼄⽂:6、甲⼄两⽂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例说明。
(2分)⼆、阅读甲、⼄两选⽂,回答l2-l5题。
(l2分)【甲】从⼩丘西⾏百⼆⼗步,隔篁⽵,闻⽔声,如鸣佩坏,⼼乐之。
伐⽵取道,下见⼩潭,⽔尤清冽。
全⽯以为底,近岸,卷⽯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所依。
⽇光下澈,影布⽯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桥。
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
《小石潭记》《右溪记》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
![《小石潭记》《右溪记》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ababffa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95.png)
《小石潭记》《右溪记》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小石潭记》《右溪记》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
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qī)嵌盘屈(倾斜嵌叠、曲折盘旋),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设置)州已(通“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乃疏凿芜秽,俾(bǐ使)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增益)形胜。
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
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词。
(1)潭中鱼可百许头()(2)不可名状()(3)凄神寒骨()(4)以其境过清()小题2:下面划线的词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乃记之而去B.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C.可为都邑之胜境D.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小题4:【甲】文描写景物,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①远近交错。
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
②点面结合。
如写石:“_______”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③动静结合。
如写鱼:“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是静,“________”是动。
小题5:【甲】【乙】两文划线句子都是写水,试比较两者写法的不同:小题6:【甲】文中先后出现了两个“乐”字,却又以“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收篇,你认为这样写矛盾吗?请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你的理解。
初中语文文言文《小石潭记》对比阅读比较阅读合集
![初中语文文言文《小石潭记》对比阅读比较阅读合集](https://img.taocdn.com/s3/m/22acc7ac65ce0508763213f4.png)
初中语文文言文《小石潭记》阅读训练对比阅读8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12分)【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 柳宗元《小石潭记》 (节选)【乙】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
枕席而卧,则清冷冷状与目谋,滢滢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钴鉧潭西小丘记》(节选)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
(4分)⑴潭中鱼可百许头可⑵斗折蛇行蛇⑶以效兹丘之下之⑷虽古好事之士虽2.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⑴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⑵清冷冷状与目谋,滢滢之声与耳谋。
3.两段选文均系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其中的景物特点及心境体验大体一致,请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分)答案:【1】①大约②像蛇③的④即使【2】⑴因为环境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待下去,于是记下这番景致就离开了,⑵清冷的样子与眼睛相接,清脆的流水声与耳朵相接。
【3】美妙、冷清(2分)寄情山水排遣政治失意的痛苦(意思对即可)(2分)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5-9题。
(17分)【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节选)【乙】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小石潭记》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小石潭记》对比阅读(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745a732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cf.png)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小石潭记》对比阅读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其境过清卷石底以.出B.潭西南而.望时踞石而.坐C.乃记之.而去忘路之.远近D.其.岸势犬牙差互其.如土石何3.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4.翻译下面句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5.【甲】文最后柳宗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从中传达出了作者心情。
【乙】文从“恨僧少可语耳”中流露了作者的情绪。
阅读《小石潭记》《陋室铭》《游沙湖》,完成下列题目。
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甲】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乙】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游沙湖苏轼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①田,得疾。
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
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小石潭记》《右溪记》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小石潭记》《右溪记》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0b04c46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01.png)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小石潭记》《右溪记》含答案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
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修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
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
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选自元结《右溪记》)注释:①欹嵌(qī qiàn):石块错斜嵌插溪岸的样子。
②洄:水回旋而流。
③垂阴:投下阴影。
④逸民:不仕的隐者。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日光下澈.澈:(2)悄怆幽邃.邃:(3)不可名.状名:(4)乃.疏凿芜秽乃:10.✬请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
(断两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11.翻译下列句子。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
12.【甲】【乙】两文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答案】9.(1)穿透(2)深(3)说出(4)于是10.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11.(1)那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知道潭水的源头在哪里。
(2)但是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它)。
12.【甲】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被贬后内心的孤寂悲凉之情;【乙】文表达了对秀美山水的热爱之情以及怀才不遇的感慨。
《小石潭记》中考比较阅读5篇(含答案)
![《小石潭记》中考比较阅读5篇(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93a454d7f1922791688e8b3.png)
《小石潭记》中考比较阅读5篇(含答案)【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小石潭记》(节选)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2分)①往来翕.忽()②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解释下面划横线词的意思。
(2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_ ②怀民亦未寝.3.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其岸势犬牙差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②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用原文回答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4分)甲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仿照示例,赏析甲文中的句子。
(2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示例: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澈透明)。
句中没有写“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完整版)小石潭记对比阅读含答案解析
![完整版)小石潭记对比阅读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2caad6f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16.png)
完整版)小石潭记对比阅读含答案解析小石潭记从XXX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XXX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XXX上。
佁然不动,XXX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XXX,XXX,XXX。
隶而从者,XXX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心乐之:心情愉悦。
2)佁然不动:静止不动。
3)其岸势犬牙差互:岸边形势错综复杂。
4)乃记之而去:记录下来并离开。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全石以为底不足为外人道也B.乃记之而去有闻而传之者C.乃记之而去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心乐之山川之美答案:D。
都是表示对景色美丽的赞叹。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有上百条鱼,它们游来游去,仿佛没有归宿。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从潭的西南方向望去,弯弯曲曲像蛇一样,时隐时现。
4.下列对选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围绕着“石”来写,在移步换景中引导读者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B.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了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C.作者的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
D.XXX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
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答案:D。
虽然XXX在文中提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但并不代表他认为小石潭不值得游玩。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通过描写潭边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突出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美,与下文“四面竹树环合”相呼应。
《小石潭记》中考比较阅读5篇(含答案)
![《小石潭记》中考比较阅读5篇(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b12e4f56bec0975f465e2b4.png)
《小石潭记》中考比较阅读5篇(含答案)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2分)缀,参差披拂。
《小石潭记》(节选)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2分)①往来翕.忽()②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解释下面划横线词的意思。
(2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_ ②怀民亦未寝.3.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其岸势犬牙差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②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用原文回答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4分)甲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仿照示例,赏析甲文中的句子。
(2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示例: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澈透明)。
句中没有写“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完整版)小石潭记和右溪记对比阅读
![(完整版)小石潭记和右溪记对比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5129aa799e314332396893ed.png)
小石潭记和右溪记对比阅读【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
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元结《右溪记》【阅读思考】10.解释下列划横线的词。
①以其境过清(因为)②不可名状(说出)11.翻译下列句子。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
12.两文各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甲文:清澈透明,侧面(间接)描写乙文:水流湍急,正面(直接)描写13.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
借景抒情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
10.答案:①因为②说出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11.答案:①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②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12.答案:甲文:清澈透明,侧面(间接)描写乙文:水流湍急,正面(直接)描写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13.答案:借景抒情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
评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柳宗元《小石潭记》王禹偁《黄冈竹楼记》比较阅读答案内容提要:(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小石潭记》《右溪记》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小石潭记》《右溪记》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三)](https://img.taocdn.com/s3/m/057e4990f121dd36a32d828f.png)
[三](15分)【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
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
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③嵌④盘曲,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州⑥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节选自元结《右溪记》) [注] ①道州:在今湖南省道县。
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
②合营溪:汇入营溪。
③敧(qī):倾斜。
④嵌:张开。
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
⑥置州:设置州郡。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1)潭中鱼可百许头可: 大约(2)俶尔远逝俶尔: 忽然(3)乃记之而去乃: 于是(4)南流数十步南: 向南(5)不可名状名: 说出1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两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无法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2分)(2)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秀丽的树木与奇异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
(2分)17.【甲】【乙】两文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2分)【甲】文从侧面(间接)描写水的清澈透明。
(1分) 【乙】文从正面(直接)描写水流湍急。
(1分)18.【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请具体说明。
(4分)【甲】文作者借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2分)【乙】文作者借写右溪美好的景色无人欣赏,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慨叹。
(2分)【参考译文】【乙】从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
这条小溪向南流几十步远,汇入营溪。
水流拍打着两岸,(两岸的岩石)全是一些奇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不能够用言语形容(它们的美妙)。
《小石潭记》2023-2023年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
![《小石潭记》2023-2023年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2430ae0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a3.png)
空谈误人子弟,实干提高成绩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2)伐竹取道伐:(3)佁然不动佁然:(4)其岸势犬牙差互差互: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心乐之(之:指代篁竹)B、不可知其源(其:指代小溪)C、以其境过清(以:因为)D、乃记之而去(乃:于是,就)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答案:17.(1)向西(2)砍伐(3)呆呆的样子(4)参差不齐18.A19.(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2)(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0.孤独忧伤(凄凉)18、(2023·上海市)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呜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答案:9.柳宗元《江雪》、《捕蛇者说》等10.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11.B19、(2023·湛江市)阅读《小石潭记》完成24-28题10分空谈误人子弟,实干提高成绩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坎,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指。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小石潭记》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小石潭记》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af2e021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34.png)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小石潭记》含答案阅读《小石潭记》,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潭记柳宗元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0.✬“隶而从者”中的“从”与下列词语中加点的“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从头至尾B.择善而从C.从长计议D.从天而降11.对“其境过清”中“境”的理解,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A.溪水时隐时现,溪岸交错不齐,渺远不见源头。
B.竹子树木丛生,枝叶茂密繁多,环绕小潭四周。
C.地处荒僻之野,平时没有人来,环境寂静寥落。
D.小潭清幽深邃,风光明媚可爱,空气清爽宜人。
12.根据《小石潭记》及下面的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二十五,游里湖,登放鹤亭,旋泊西泠桥。
登岸步入西村,隔岸望孤山后。
朱阑傍水,翠幕垂窗,古楼覆屋,小艇系门。
余乃悦其幽寂,呼舟对渡,果佳境也。
(取材于浦访君《游明圣湖日记》)“隔”,产生距离,引发好奇。
柳宗元隔竹听声,小石潭水声“如鸣佩环”,他“心乐之”,于是“①”,探看小潭全貌;浦枋君隔岸观景,孤山后景色秀丽,色彩斑斓,他“悦其幽寂”,于是“②”,得以欣赏“佳境”。
【答案】10.B 11.D 12.伐竹取道呼舟对渡【解析】1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隶而从者”的句意是:跟随着去的人,“从”意思是跟从;A.从头至尾:意思是从开头至结尾,指某件事物的全过程或全部内容。
从:指拿……作起点,起于……;B.择善而从:(同行者中)选择好的(人),跟从(向他学习),后指采纳正确的意见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从:跟从;C.从长计议:①慢慢儿地多加商量②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从:指拿……作起点;D.从天而降:从天上突然降下来。
名校版中考文言文专练《小石潭记》对比阅读四篇
![名校版中考文言文专练《小石潭记》对比阅读四篇](https://img.taocdn.com/s3/m/ab957e09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25.png)
名校版中考文言文专练《小石潭记》对比阅读四篇一、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①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②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③,不得其所止。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水厓④有巨人迹⑤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壮甚。
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⑥弄珠璧。
到家二皷⑦,复与过饮酒,食余甘⑧,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
东坡翁。
(选自苏轼《游白水书付过》)[注]①幼子过:苏轼的三儿子苏过。
②殆:大概,恐怕。
③磓(duī)石五丈:用五丈长的绳子系上石头投入水中,是测水深的方法。
④厓:岸边。
⑤巨人迹:巨大的脚印。
⑥掬(jū):双手捧取。
⑦皷:古同“鼓”。
⑧余甘:水果名。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佁然不动佁然:(2)凄神寒骨凄:(3)折处辄为潭辄:(4)书以付过书: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2)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3.下列对甲、乙两个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使用比喻手法,写出了小溪岸势高高低低,凹凸不平,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B.“悄怆幽邃”写出了作者的内心感受。
作者一来到小石潭,心情就凄苦忧伤。
他游山玩水,是为了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
C.“掬弄珠璧”写出了江月倒映水中,父子二人捧水弄影的幽雅情趣。
D.“顾影颓然,不复甚寐”的情状刻画蕴含丰富,作者的山水之乐、身世之悲交织其间。
4.【甲】【乙】两文都写了水,结合画波浪线句子,分析写法上有何不同,写出水怎样的特点?【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小石潭记》《游青溪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小石潭记》《游青溪记》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1552e14431b90d6d85c705.png)
(二)阅读以下文言文,达成11-14 题( 15 分)【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认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来往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行知其源。
坐潭上,四周竹树环合,寥寂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深。
以其境过清,不行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
盖人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①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
今见此水,乃悟人间真有碧色。
如秋季,如晓岚②;比之舍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③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④;至寒至腴,可拊⑤可。
(节选自袁中道《游青溪记》)(tu ò) :【注】①其为正也间也: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绿、红、紫)。
②岚:林中雾气。
③箨竹笋皮,笋壳。
④纨:白色的丝绢。
⑤拊( f ǔ):抚摩。
11.解说下边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 4 分)(1)潭中直可百许头 _____________ __ (2 )斗折蛇行 _________________(3)独于碧不甚了然 ________________ ( 4)乃悟人间真有碧色 ____________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边句子的意思。
( 4 分)(1)以其境过清,不行久居,乃记之而去。
(2)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
13. 在语段【甲】中,作者的心情有如何的变化,从哪些内容能够看出来? (3 分)14. 两个语段分别是如何突出水的特色的?请联合详细内容剖析。
( 4 分)语段【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段【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1.共 4分,每题 1分(1) 大概 (2) 像北斗星那样波折( 3 )对( 4)理解12.共 4分,每句 2分(1 )由于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可以久留,于是题字( 记下这里的景致或记着这个地方) 后就走开了。
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专题23 小石潭记(解析版)
![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专题23 小石潭记(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c1097d65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25.png)
专题23小石潭记(2023·山东济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缓,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门北向,甃①石为路,路尽复为门,两垂柳夹之,婀娜可爱。
有堂亦北向,颜②曰“漱玉”。
堂之后为池,白石为栏槛,水清碧可鉴毛发,下视石子纵横,如樗蒲③,中多龟鱼。
金鲫被水,大有径尺者,游泳萍藻间,见人殊不畏。
池上有杨柳合抱,长条下垂披拂,与萍藻相乱。
荫可一亩许,炎景却避,凉风洒然,游者徒倚不能去。
池之东,循廊而南,为清皓之阁。
级石而上,南山如画屏,萦青缭碧,争效于栏楯之下。
下俯清流,曲折而东……阁上或书唐人诗,一联云:“泉声到池尽,山色上楼多。
”风景宛然。
石磴北下,复长廊,廊西即大溪阁。
跨溪水登阁者不知水至是乃知之则阁如海市蜃楼矣。
(选自王士祯《游漪园记》,有删改)【注释】①甃:砌。
②颜:门上的匾额。
③樗蒲:古代的一种棋类游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日光下澈.澈:清澈B.不可久居.居:停留C.水清碧可鉴.毛发鉴:照视D.荫可一亩许.许:表示约数2.下列句子中,加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乃记之.而去A.何陋之.有B.已而之.细柳军C.属予作文以记之.D.争效栏楯之.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同为游记散文,甲文主要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乙文则主要采用定点观察的写法。
B.两文都用水底的石和水中的鱼来衬托潭水或池水的清澈,动静结合,十分传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石潭记》《游黄溪记》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共16分)
【甲】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游黄溪记(节选)柳宗元
黄溪距州治七十里。
由东屯南行六百步,至黄神祠①。
祠之上,两山墙立,如丹碧之华叶骈植②,与山升降。
其缺者③为崖峭岩窟。
水之中,皆小石平布。
黄神之上④,揭水八十步至初潭最奇丽,殆不可状。
其略⑤若剖大瓮,侧立千尺。
溪水积焉,黛蓄膏渟⑥。
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
(选自《柳河东集》有删节)
注解:①黄神祠:黄溪居民为黄神立的祠堂。
②丹碧之华叶骈植:丹碧,形容两座山的红花绿叶。
骈植,并行种植。
③其缺者:指缺花叶之处。
④黄神之上:从黄神祠沿溪水溯源而上。
⑤其略:指初潭的大概轮廓。
⑥黛蓄膏渟:黛,古代妇女画眉用的颜料。
膏,油脂。
渟(t íng),水停止不流。
3. 给文中的下面一句话断句(限两处)(2分)
揭水八十步至初潭最奇丽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祠之上,两山墙立。
墙:像墙壁一样
B. 揭水八十步揭:撩起(衣裳)
C.至初潭,最奇丽,殆不可状。
状:形状。
D.溪水积焉焉:兼词,于此,在这里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加点的字。
(8分)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
9.下列各句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石潭记》作者按游览观察的顺序,非常自然:循声而入发现小石潭,环顾小石潭的全貌和周围环境,观察了小石潭里的游鱼,远望了小石潭的水源,最后写离开小石潭的情景。
B.《小石潭记》抓住景物特征,精细生动地描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者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被贬后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C.《游黄溪记》用四幅画面描摹黄溪初潭的美景:写高山如剖瓮,二写潭水似黛膏,三写日影若白虹,四写石下有鱼儿,全用比喻,手法神奇,蔚为壮观
D.《游黄溪记》作者探幽赏奇,欣然自适,似无发挥,而兴会心得,夷然自信。
其艺术老到,浅而深,奇而实,得心应手,触处适源,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答案:
6.给文中的下面一句话断句(限两处)(2分)
揭水八十步∕至初潭∕最奇丽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状:形容。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加点的字。
(8分)
(1)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有几百尾鱼儿正游来会聚在石头下。
9.下列各句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解析】“日影若白虹”概要有误,细读原文,应是溪水与日光相互作用的结果:“全用比喻”是以偏概全,“石下有鱼儿”未用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