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冲突发生后》说课稿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冲突发生后》说课稿

一、说教材——纵观教材,准确定位

《当冲突发生后》是《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成长的脚步”的第二课。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由一组学校中经常会看到的学生产生冲突、最后握手言欢的情境,然后是一个“辨析角”,教科书选择了四组较典型的冲突前后的事例,引起学生思考:当自己遇到这些情况,会怎么做?

第二部分,是一张调查表,先让学生回忆同学之间常常会发生哪些冲突,然后要求进一步探讨:遇到冲突后怎么办。

第三部分,教科书先通过一则成功化解冲突的故事,让学生有所感悟。接着是一个体验活动,学生在自己的身边寻找“人缘好”的小伙伴,从中发现这些人的共性:心胸开阔、乐于助人、能体谅别人……并以他们为榜样,联系自身情况,找一找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的优缺点,提高自身的修养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具备与人交往和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是一个人生存的基本前提,是一种重要

的人生技能。就小学生来说,他们人际交往的对象主要是同学、老师和家长。相对来说,同学之间的矛盾冲突会表现得比较明显,这一点在教材中的提示语中也非常明确地指出来了:同学之间难免会产生矛盾,甚至发生冲突……。同时纵观品德一至六年级的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你.我.他”中第三课《如果我是他》已初步渗透了在人际交往中要体谅和关心别人的教育;五年级上册中《父母——我特别的朋友》中提出“与父母发生冲突”该怎么办?《退一步海阔天空》也涉及到如何宽容他人的问题。考虑到教材的承前性和延续性,我将这节课定位于着重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化解同学伙伴之间产生的矛盾冲突。

二、说目标——解读教材,凸显目标

目标是整个教学的导向,是挖掘教材深度和广度的依据。教材是

重要的课程资源,它所呈现的信息往往是我们教学的重点所在,我们必须据此来确定教学目标,所以两者相辅相成。本课教材中所呈现的几组内容都是学生生活中与同学交往时发生冲突的事例,可见教材中编排本节课的意图是使学生掌握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和方法,帮助他们处理好人际关系,学会交往与合作,懂得尊重和理解,减少人际冲突,促进人际交往顺畅和谐。因此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指导学生与同学交往时如何避免发生冲突;当冲突发生后,能理解他人,宽宏待人。由此确立了如下目标:

1、认知目标——懂得宽容是一种美德,知道生活中应尊重、理解、善待他人。

2、技能目标——与人发生冲突后,能冷静面对,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多从自己

身上找原因,做到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3、情感态度价值观——珍惜友谊,与伙伴相处时,愿意多为别人着想,尽量避

免冲突的发生。

现实生活中,由于学生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和学生集体活动时间的.不足等多种原因,造成了许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容易为一些小事发生矛盾冲突,缺乏换位思考的体验。“如何来换位理解思考”,也成了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过程——深化教材,灵动课堂

教材虽然很重要,但非唯一的课程资源。对待教材,教师一定要充分研读、

挖掘,在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和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师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依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增、减、改变等再创造来设计教学活动,这样,教师手中的教材就能“厚”起来,课堂就能“活”起来,学生生活实践的天地就能“大”起来,学生品德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也就有了丰实的根基。

1、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了生活化是小

学品德和社会课程的首要特征。品德和社会课堂应从生活中来,再现生活,回归生活。在教学中我努力体现这一理念,达到一个目的——“教儿童学会自己解决冲突”。设计如下教学环节:(一)谈话中引出冲突(二)借故事面对冲突(三)回收自己的冲突(四)由冲突升华友谊

四个环节体现了“导入——明理——践行——升华”的过程,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2、自主探究,实践体验

在新课改中《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强调学生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教师要组织学生的活动,而非单纯地讲教科书。学生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这就需要把活动化教学贯穿到整个教学中,形成“认识—渐进—发展—飞跃”的轨迹,让学生已有的道德认识在活动中得以迁移,得以提升。在本堂课中,我是这样组织实施课堂活动的:活动一:谈话中引出冲突

谈话是品德课教学中最常见的活动形式,课的开始,我以《牙齿和舌头的故事》这则简短的笑话来引出“冲突”这一话题,告诉学生生活中时时处处会发生冲突,发生冲突很正常。然后通过一个小调查:曾经和同学发生过冲突的请举手。一下子拉近了“冲突”与学生的距离。从而开门见山,直奔本节课的主题——当冲突发生后。

活动二:走进故事屋

借助《小欣和小琪的故事》,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学会化解冲突的方法。我把故事分成了三个部分,通过“三问”来激发学生内心体验,体会化解冲突的方法:

(1)走进人物内心体验

片段一:小欣看到小琪因父母离婚后,一个人闷闷不乐的样子就跑过去安慰她。没想到小琪却甩开小欣的手,并生气地说:“走开,我讨厌你的同情。”在这段内容之后,我问:如果你是小欣会怎么样呢?让学生通过“小欣”这个特定的角色,体验人在常态下受冲突时的真实感受;让学生走进了小欣的心里,同时使学生懂得发生了冲突

不能冲动,要努力保持冷静。从而指导学生遇事如何使自己冷静下来,先由学生自己介绍好方法,然后老师适时补充。“深呼吸、数数、暂时遗忘、转移注意力”这些方法都可以帮助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冷静面对冲突。

(2)以旁观者的身份发表意见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片段二:通过一段录音旁白,让小欣来到学生中间,问:谁愿意劝劝她,帮帮她?在拉近学生与小欣的距离的同时,又把他们置身于旁观者的角度,引导他们理性地思考。在学生劝说的过程中,既凸显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又在老师适时地点拨,及时地总结中有所悟:懂得当冲突发生后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体谅他人,宽宏待人。

(3)设置悬念引起思考

片段三:第二天,放学了,小欣真诚地与小琪沟通,并邀请小琪到自己家里做作业。录像中小琪想要说什么,被小欣打断了。课堂上,我抓住这个疑点,提出了第三个问题:猜猜小琪想说什么?借“小琪”的话引导学生懂得,当冲突发生后,要问问自己做得对不对。如果做错了,就应该勇于认错。同时,让学生体会到面对面真诚沟通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误会,对化解冲突来说很重要。

(4)及时总结巩固

明理之后及时地总结非常重要,因为那些方法,道理往往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具有指导意义。所以故事之后,我要求学生谈谈体会,明确当冲突发生后,如果我有道理,我要宽宏待人。如果他有道理,我要向他道歉。然后,教师进一步用三句半的表演形式总结,既缓解了学生在故事中那一波三折的紧张情绪,同时对化解冲突的方法予以强化巩固。

活动三:实践“回收冲突“

1、“冲突对对碰”——再现冲突:首先,我通过课前的“冲突小调查”选择学生中发生冲突的典型事例,现场调解,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冲突的原因,帮助学生反思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是否正确,换位思考:如果我是他,我会怎样?由此,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多维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