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中的国家观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作者:马霞来源:《中文信息》2018年第11期摘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既是人们认知历史中国、理解当下中国的思想起点,更是奋力开创新时代的精神武器。
关键词:历史观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11-0-01一、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树立正确历史观“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忠实记录下人类走过的足迹,是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否定历史,就是否认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过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1】。
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历史唯物主义,否定历史规律,颠覆唯物史观,伎俩在于把历史视为一种无主体的偶然结果,通过对个体性的挖掘和叙事,通过对个案的特殊性展示、用个体历史的细节来演绎整体历史,企图通过这种方式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否定其历史必然性,从而达到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目的。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对自己的错误所抱的态度,是衡量这个党是否真正履行对人民群众所负责任的一个最重要最可靠的尺度。
我们党对自己包括领袖人物的失误和错误历来采取郑重的态度,一是敢于承认,二是正确分析,三是坚决纠正,从而使失误和错误连同党的成功经验一起成为宝贵的历史教材。
”从这段讲话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共党人对待历史的科学态度。
“历史虽然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但总会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出现在当今人们的生活之中”。
“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2】,但历史不等于现在,也不等于未来。
我们不能把历史原样照搬到现在,也不能把未来搬到现在。
所以对待历史,割断和复制都是不切实际的,应从眼前和现状中找出历史的源头,从历史中看到眼前和現状的发展方向和前景,从历史经验教训中吸取营养。
1.1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原版)
二、中华民族的自觉发展阶段
1.为保卫领土、救亡图存,从黑龙江流域到天山南北,从青
藏高原到云贵边疆,从海南岛到台湾,中华各民族不论大 小,奋起反抗,共御外辱。 2.中日甲午战争后,孙中山在《兴中会章程》喊出了“振兴 中华”的响亮口号。1912年,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 “合汉满蒙回藏为一家”,“五族共和”,建立了中华民 国,开启了近代中华民族国家构建的进程。 3.在中华大地上,无论边疆或内地,无论是在全国正面战场、 还是在敌后战场,中华各民族同仇敌忾,与日本侵略者进 行了殊死的斗争。各民族人民还组成了东北抗日联军、海 南琼崖纵队、滇桂黔边区纵队、冀中渤海回民支队、大青 山蒙古族游击队等,开展抗日战争;新疆汉、维吾尔、哈 萨克等各民族人民捐款捐物,并建立了援助前线的国际通 道,成为抗日的大后方。经过各民族的浴血奋战,终于赢 得了百年来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汉族是中国的主要民族,现在占全国总人口的93.3%。
2、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各民族大融合 魏晋南北朝全称三国 两晋南北朝(公元220 年——公元589年)是 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 最频繁的时期。也是 各民族不断迁徙、相 互融合的时期。北方 及西部的匈奴、鲜卑、 羯、氐、羌等民族大 量涌入中原,与中原 汉族杂居混处,通婚 混血,渐渐融为一体。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 人口最多,历史最悠 久的民族之一,是经 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 逐步形成的。
阅读与思考: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 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黄河中下游
炎黄部落
长江中下 游
“天下”
“华夷五方之民”
夏、商、西 周 华夏族
春秋战国(中心地带)
东夷 南蛮 西戎
北狄
中华民族初具雏形
• 中华民族经历了古代的自在民族阶段、 近现代的自觉民族阶段和新中国成立 后的民族发展新阶段。
古代中国历史观与国家观
古代中国历史观与国家观
古代中国的历史观与国家观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在历史观方面,古代中国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认为历史是一个按照天道、人道运行的连续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朝代更迭,但天道永恒。
因此,历史的规律和趋势成为古代史书的重要内容。
同时,古代中国人也强调历史的教化功能,认为历史应该成为培养人们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工具。
在国家观方面,古代中国强调“家国天下”的理念,认为国家是由一个个家庭和家族构成的共同体。
在这个共同体中,君主的权威和责任是不可或缺的。
君主被视为“天子”,是天的代表,他的职责是维护天道、人道,确保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同时,古代中国也强调“民本”思想,认为君主应该以民为本,尊重人民的权利和利益,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古代中国的历史观与国家观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关系。
一方面,历史观为古代中国人提供了一种理解和评价国家政治、社会现象的视角和方法;另一方面,国家观也影响了古代中国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和解释。
这种影响深远而持久,一直延续至今。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历史观与国家观是一种高度整体、相互关联的观念体系。
它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历史、政治、社会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这种观念体系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其影响仍然深远,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探究中国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民族历史观
中国民族历史观中国的民族历史观是指对中国历史中各个民族的地位、作用和贡献的认识和评价。
它是一种对中国民族的历史认同和自豪感,也是构建中国民族认同和国家凝聚力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民族历史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中国的民族历史观强调“中华民族”的概念。
中华民族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是中国历史中各个民族的集合体。
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以及中国历史的演进,都离不开各个民族的共同努力和贡献。
因此,中国的民族历史观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并且具有连续性的整体。
其次,中国的民族历史观强调多元一体性。
中国历史上各个民族的相互影响和融合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中国民族历史观认为,中国各个民族的相互交流和互相融合,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普遍现象,并且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经济往来,促进了中国历史的进步和繁荣。
第三,中国的民族历史观重视多元文化的发展。
中国历史上拥有多个文明的并存,各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面貌。
中国的民族历史观认为,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互相尊重和保护。
这种观点反对一元化的国家文化观念,强调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
第四,中国的民族历史观注重历史的连续性和延续性。
中国历史上各个民族的贡献和成就都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的民族历史观认为,中国历史是一个连续的历史进程,各个民族的贡献和成就应该被充分肯定和弘扬。
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作用,都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积极影响。
最后,中国的民族历史观强调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中国历史上各个民族之间的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主题。
中国的民族历史观认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是各个民族共同利益的体现,也是中国历史进程的必然要求。
因此,中国的民族历史观注重维护国家的统一,强调民族团结和民族和谐。
综上所述,中国的民族历史观对中国历史中各个民族的地位、作用和贡献进行了积极评价和肯定,强调了中华民族的多民族性、多元一体性和多元文化的价值。
百年中国人的国家观
百年中国人的国家观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演变极其迅速,而且变化多端,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世界初还基本没有脱离古典式的专制君主王朝,却在环境逼迫下急匆匆预备立宪;皇族内阁刚刚有个影子,又在暴力革命和强势逼宫中火速奔入共和;共和的雏形才在喧嚣中显露,君王之梦又差点成真;各大军事力量分头割据的局面支掌了没几年,武力统一的步伐又踏响南北;大一统的表面架子没有维持多久,外来侵略的烽火又燃遍大地;八年御侮的胜利终于降临,内战的鼙鼓又动地而来;两军对垒不足四年,崭新的社会体制猛然摆在眼前;分田分地的喜悦、民族私有工业的曙光悄悄显露,社会主义改造又基本完成;国有国营的社会救济才在那里起步,,迎面而来的却是大冒进加大饥荒;调整的果实尚未尝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急风骤雨就席卷天地;计划经济的大干快上刚想恢复,市场经济的风雨又在吹打万物,昨天还在大讲精神万能,今日忽然满目物欲横流。
寿命长一点的,不但赶上了封建主义,遇见了三民主义,还碰到日本军国主义,转而又一步投入了社会主义。
其实,不用说前清的遗老遗少,即使生长在新时代,即便是那些社会变革的推动者,也未必适应和清楚这些来去匆匆的变化。
一百年来因种种社会迁而带来的各种观念,加上固有的思维方式,只能以一种大杂烩的形态储存在大脑里,互相搅合在一起,谁和谁都不挨着。
自我矛盾,此一时彼一时、什么都难以自圆其说,几乎成了二十世纪的思想特征。
(一)在二十世纪大杂烩般的各种观念中,有关国家的观念虽然最为混乱,接受起来却又最为轻易,共和、领土、主权、尊严、独立、解放、统一、爱国、内政、外交、人人挂在嘴边。
于是,古代的、近代的、现代的、外来的、自己生造的,加上未来理想式的,交错重叠,成为一个世纪里中国人国家观的基本来源。
1912年,民国肇建,民国就是共和,区别的是以往的帝制。
共和打倒的是皇帝,也就是万岁,可惜,一百年来,很少有人能够清晰地明白民国的那些统治者与专制王朝的皇帝究竟有哪些不同,不是皇帝的皇帝甚至比皇帝还要皇帝。
论中国的近代国家观念
论中国的近代国家观念摘要:在近代动荡、复杂多变的世界格局和国内双重矛盾的影响中,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过程,经历了萌芽的初现阶段,民族资产阶级对西方近代国家观念的推进发展阶段,以及最终的形成确立阶段。
由于它的发展和形成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进行的,因此带着一定的时代背景特点,其最终的形成和确立,对中国社会的各方面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近代国家观念;形成过程;时代背景;影响近代的中国,是一个经历巨大考验与变化的国家,在清政府日渐腐朽时部分有识之士则在西方的文明与船坚利炮的冲击下,开始进行深刻的反思与思想的转变,对王朝与国家的相关概念也开始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并积极向社会传播他们所学到的新思想。
随着人们对西方近代国家文明的认识逐渐加深,旧的传统王朝“天下”观念开始逐渐被打破,国家和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并最终形成和确立了中国的近代化国家观念。
一、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过程从根深蒂固的古代王朝“天下”的国家观念,转换到以“民”为主的近代国家观念,是中国国家观念在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突变,其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一)初现阶段,传统国家观念的打破“天下”的传统国家观念,自封建王朝时代以来就深深根植在中国人的思想中,国家就是以当朝帝王为中心,以边缘地带为附属国,地大物博,无所不有的天朝大国。
直到自以中国为世界中心的盲目态度,仍然固步自封的大清王朝被西方列强的船坚利炮进攻的时候,人们才被迫重新开启了对世界的认知。
虽然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打破了人们传统的“天下”的王朝国家观念,使人们看到了西方列强的强大,以及中国之外的世界。
然而,对于“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这些概念在条约签订时,并没有被清王朝所意识到,仅把条约视为“权衡之计”而无动于衷。
但是,面对列强的种种侵略,当时的部分有识之士开始受到冲击了,使得他们开始正视世界,将自己所学习到的西方知识和理念,著书立说,向人们展示真实的世界面貌。
如徐继畲在《瀛环志略》中给人们介绍了世界地图板块的基本构成,以及各大洲的基本情况,魏源则在《海国图志》中对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人文风俗等进行了描绘,这些著作的出现为当时的人们重新认识世界,重新认识中国所处的世界位置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发。
[讲解]如何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1]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地大物博的国家。
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着56个民族,他们总称为中华民族。
据2000年11月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总人口为126583万(不包括台港澳同胞),其中汉族人口最多,有11594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91.59%,其他55个民族人口为10643万,占全国总人口的8.41%。
而我国55个少数民族大多处于边疆或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解放前他们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又不同程度地落后于汉族,且各民族间或同一民族内部的社会发展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那么如何在各民族中树立他们是一个整体,也即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呢?我们认为应在各民族中树立这样一些观点:一、中国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由多民族结合而成的国家。
自秦汉时期形成为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后的两千多年里,我国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的联系和交流从未间断过,在政治上的相互接近和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密切和深化,在共同的生活、劳动和发展中,各民族形成为今天56个民族和睦共处、不可分割的整体,形成了有共同利益和祖国的中华民族。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民族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汉族是中华民族中人口最多,经济文化一直比较先进的民族,所以在缔造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建立的中央王朝最多,历史地起着主导作用。
但我们不能据此说汉族就是中华民族,中华文明是汉民族的文明,而无视少数民族的存在和他们做出的贡献,这是非常错误的观点和认识。
要知道我国历代统治者都把征讨不服从管辖的民族,看成是巩固政权、整肃环宇的一部分,从没把这些民族或民族政权看成是外国,而把他们排斥在中国之外。
一些有作为的汉族皇帝,都很注意团结少数民族。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朱元璋说:“朕至为天下主,华夷无间,姓氏虽异,抚字如一。
”也要知道汉族所建立的中央王朝大都得到了少数民族的承认和支持。
回纥、突厥等民族首领在依附唐朝后,共同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承认唐政权的管辖;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机建立辽朝后,下诏书建立孔庙,崇奉孔子一如汉唐,并且实行和中原汉族政权一样的社会制度;明代后期,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在与明王朝“封贡互市”后,将自己管辖的区域称为“大明金国”,这些都说明少数民族是承认汉族中央政权的。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我国民族的基本情况很早以前,我国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
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对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是我国民族关系中的主要内容。
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至两汉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隋唐是我国多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各民族迅速发展,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形成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明清时期在统一政权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巩固。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全国现有56个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
其中,汉族人口最多,有11.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91. 59% 。
其余55个民族的人口为1.04亿,只占全国人口的8.41 %。
因为这55个民族所占的比例小,人口少,所以,习惯上把汉族以外的各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
在我国,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56个民族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都是我们伟大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的局面。
也可以表述为各民族“大分散、小集中”。
少数民族分布的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一方面,各民族都有大小不同的聚居区。
我国各民族的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局面,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第一、由于历代封建王朝的移民、屯田、屯军,汉族人民不断向边疆迁徙。
第二,由于战争、起义失败或者自然灾害等原因,迫使少数民族四处迁徙、或者是汉族起义失败后逃入民族地区。
第三,由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原因,形成各民族交错杂居的局面。
二、我国长期保持着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形态我国自秦汉以后就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此延绵不断,历经唐宋元明清诸朝,直到今天,国家统一局面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
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形成的国家观
自1 9 4 9年 台湾 问题 形成 以来 ,中国大 陆 也承 续 了孙 中 山先生所 说 的 中华
民族 历 史 意识 中 的国家 统 一观 念 ,始终 把 解 决 台湾 问题 、完成 祖 国统一 大业
作为 对 历 史 负 责 、对 民族 负 责 的神 圣使 命 ,并把 它 写入 了崇 高 的 《 宪法 》 。 1 9 8 2年 1月 1 1日,邓 小平 在会 见 美 国华人 协会 主 席李 耀滋 时 就说 : “ 国家 的 统 一是 我 们 整个 中华 民族 的愿 望 。这 不仅 有 利 于子 子孙 孙 后代 ,在 中国五千 年 的历 史上 也是 一件 大 事 。我 们 是从 这样 的角 度 着想 和对 待这 个 问题 的 。”⑨ 1 9 8 6年 9月 2日,邓 小 平在 接 受美 国记 者华 莱士 采访 时 回答 了他 提 出的 “ 台 湾 有什 么 必 要 同大 陆统 一 ”的 问题 。他 列 举 了三 个 理 由 : “ 首先 是 个 民族 问 题 ,民族 的 感情 问题 。凡 是 中华 民族 的子 孙 , 都希 望 中 国能 统一 ,分裂 状 况 是 违 背 民族 意 志 的 。其 次 ,只要 台湾 不 同大 陆 统一 ,台湾 作 为 中 国领土 的地 位 是没 有保 障 的 ,不 知道 哪 一天 又被 别人 拿 走 。第 三 点理 由是 ,我们采 取 ‘ 一
【 关键词 】中国梦
国家统一
历史结论
国家观
【 作者简介 】许世铨 ,第十届全 国政协委 员,中国社会科 学院台湾研究所前
所 长
【 中图分类号】D 6 1 8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 0 0 6 . 1 5 6 8 一 ( 2 0 1 3 ) 0 5 . 0 0 1 0 . 1 2
中华民族历史观指
中华民族历史观指
中华民族历史观指的是对中华民族历史的理解、解释和看法,通常包括了关于中华民族起源、发展、演变、成就和困境等方面的观点。
中华民族历史观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政治背景下可能会有不同的强调和解释。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的元素:
1. 中华民族的起源:对中华民族的起源有不同的理论和观点,其中一些包括黄帝时代、夏朝时期等。
不同的历史观可能强调不同时期的重要性。
2. 历史文化传统:强调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包括语言、文字、艺术、哲学等方面的传统。
这些传统在形成和发展中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历史伟人与事件:强调历史上的伟大人物、英雄和重要事件,如孙中山、毛泽东等人,以及抗日战争、文化大革命等历史时期。
4. 民族团结与多元文化:一些历史观强调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和多民族融合的历史,强调民族团结和共同进步。
5. 历史的教训与自信:对历史中的挫折、失败和教训的反思,以及对中华民族未来的自信和奋斗目标。
6. 历史与国家认同:中华民族历史观通常与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紧密相连,反映了一个国家或社会对自身历史地位和使命的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中华民族历史观并非单一的、统一的观点,而是在历史学、社会学、文学等多个领域中形成的一系列观点和理论。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中华民族历史观可能会经历变化和演进。
1。
中国近代国家观的形成
中国近代国家观的形成作者:张慧芳来源:《卷宗》2013年第11期摘要: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是国家历史形态的分水岭。
中国古代的“天下观”体系,影响了历代王朝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政策。
从王朝天下到民族国家,华夷之辯,魏源“师夷”思想的现代意蕴,它依据“世界历史”的视野,提出了与文化中国“判然异趣的近代中外文化观,构建起“主权中国”理念的源头价值,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近代性的外交思路。
关键词:国家观;民族国家;近代国家观念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直到近代民族国家首先在欧洲兴起,而那时的中国并无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只有夷夏观念。
中国在“家天下”的封建时代,皇帝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而存在,对立阶级在缓和、冲突中相持了几千年。
这自然而然形成了当时人们的国家观念。
直到清朝社会中晚期,封建社会已走入群途末路时,仍自居“天朝大国”的中国对世界其他国家知之甚少,盲目自大,致使传统的国家观念并未改变,但世界形势的发展已不允许中国继续走“小国寡民”的休闲生活。
鸦片战争中英军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华帝国腐朽的大门,引起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动,亦使讲究礼仪道德的天朝失去了往日“协和万邦”、“宾服蛮荒”的威严,传统的封建文化已无法阻挡西方文化的冲击。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滑向了丧权辱国的深渊,令人欣慰的是中国的有识之士,通过著书立说,使中国人对世界、对自己有了新的,较为准确的看法与认识,推动着近代国家观念的酝酿和萌芽,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了当时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气候物产、文化教育制度、交通贸易、民俗风情等,其中有十七卷着重介绍欧洲各国,分析英国强大的原因,徐继畲在《瀛环志略》中介绍了有关地球的基本知识和亚洲、非洲、南北美洲各国的概况,这些书从不同角度描绘了世界大势及各国状况,第一次把“天下”的概念建立在近代地理科学的基础上,正如姚莹所说:“四海万国俱在目中,足破数千年茫昧。
”(1)中国人为我独尊的传统国家观念被打破,认识到了中国的落后以及向西方学习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开始了中国人在认知上由天下转变为国家的艰苦历程。
中国近代国家观的形成
主观念影 响的人 ,对 中国专制政体产生怀疑 。旱期维新派把关注点置 于政治上 ,认为 国家 的强大主要取决于 国内政治 ,郑观应认为 : “ 议 院者 ,公 议政事之 院也 。集众思广众益 ,” , ( 2 ) 特别是一批新 兴 的 民族资产 阶级 的代表人物 ,各 自提 出了救亡图存 ,建立民族民主国 家 的观点和方案 。翻开 当时的 中文报刊 ,保 国、保种 、合群等文字赫 然醒 目。梁启超在 《 时务报 》中断言 : “ 地者积人而成 ,国者积权 而 立 ,故全权之 国强 ,缺权之国殃 ,无权之国亡” ,( 3 ) 凸现了民权 和主 权意识 。近代 国人认为 ,只有高举近代意义的 民族主义的大旗 , 做 一 个有独立人格的 国民,建立一个民族国家 ,才能彻底 摆脱帝 国主义 的
上 中国近代 国家主权观念的形成 ,对中国社会产生 了深远影 响。 北京政府 时期 , 外交部在一些世界性外交家顾维钧 、颜惠庆等的 带领 下 ,为 国家 的利益顽 强的推行 收复权利 的工作 ,取 得 了很大 成 功 。1 9 2 4 年在中苏协定 中 , 使俄 国放弃驻外法权及在天津 、汉 口的租
理论探索
中国近代 国家观 业 学院 ,宁夏 银 川 7 5 0 0 2 1 ) 摘 要 :近 代 民族 国家 的兴起 是 国 家历 史形 态 的分 水岭 。中 国古 代 的 “ 天下 观 ”体 系 ,影 响 了历代 王朝 处 理 与外部 世 界 的关 系政 策 。从 王 朝天 下 、 到 民族 国家 ,华夷 之 辩 ,魏 源 “ 师夷 ”思想 的现代 意 蕴 ,它依 据 “ 世 界 历史 ” 的视野 ,提 出 了与 文化 中 国 “ 判 然异 趣 的近 代 中外 文化 观 ,构建 起 “ 主 权 中 国”理 念 的源 头 价值 ,为 中国文 化 走 向世 界提 供 了近代 性 的外 交思 路 。 关键 词 :国家 观 ;民族 国 家 ;近代 国家观 念
中国近代国家观的形成与发展:1898—1912
晋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nzhong University
Vol.36 No.2 Apr . 2019
中国近代国家观的形成与发展:1898—1912
秦磊
(云南民族大学 人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摘 要: “国家观”是一个意识形态层面的概念,亦可以理解为民众、统治阶级对于国家的认 识与归属感。鸦片战争之前,对于国人来说,并没有一个完整成型的“国家观”概念,有的只是几 千年来“天朝上国”唯我独尊的“天下观”。近代以来,战争敲开了紧闭已久的国门,也带来了许多 新思想、新理论,国人的近代国家观开始逐渐萌发并传播。
对天下观的讨论也有不同的看法,部分学者认
为天下观是近代国家观的前身,是古人对于中国的 国际地位、域内域外概念的早期认识,也有学者认 为天下观是东亚民族中以中国为中心的一种世界 观,是东亚民族对世界的专有概念。而以古代中国 的天下观而言,就是以中华文明为天下核心的特有 的一种世界观。这种世界观包含着以本国为中心的 地位和本国与周边国家、民族的尊卑关系,其认识 范围已经超越了自身民族和国家的单纯的地域范 围。《尚书·禹贡篇》中提到的五服(甸、侯、绥、要、 荒)和《周礼·大司马》《周礼·职方式》提到的九服九 畿说,首先体现的就是中国为天下的中心,而四方 外服广阔的领域组成了天下。而形成这样的认识, 跟当时所处地理环境以及对此种地理环境认识不 足也有一定关系。“先秦形成的天下观,是以一个中 心为基础向外扩展的有限疆域概念,因此‘中心’为 何便成为此概念中的关键。后世的儒生根据不同政 治环境的需要,以此为基础建构了大一统政治观念 和夷夏有别的观念,而随着儒学地位不断上升,这 些观念便逐渐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层面。”[2]这 里作者认为,秦汉时期天下归于一统,而秦朝又采 取了与之前不同的郡县制管理地方,这就需要建立 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来维护和促进统一,而这种意识 形态的需要到了汉朝愈发急切,特别是在“七国之
中国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发展的历史考察和理论思考
中国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发展的历史考察和理论思考谢丹【摘要】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自觉不同于西方国家是由于国家自身原因而发生的,它更多的是迫于外部挑战刺激下的一种被动回应.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意识萌芽于晚晴,甲午战败后,中国的知识精英阶层逐渐觉醒了“我”族意识,他们为中华民族在国际上争取平等地位和民族的独立作了深刻的思考和艰苦的努力;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在知识政治精英的启蒙以及国内外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中国普通民众的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抗日战争的爆发,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民族国家意识高度觉醒,并且参与到维护中华民族领土和主权完整的战斗中,“民族国家”之观念被广泛和深入地传播与接受.【期刊名称】《内蒙古电大学刊》【年(卷),期】2016(000)003【总页数】4页(P69-72)【关键词】民族国家;民族危机;精英阶层;普通民众【作者】谢丹【作者单位】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贵阳 5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02“民族国家”这一名称,来自于英文的“nation--state”,即“民族——国家”,是对一种特定的国家形态的概括。
厄内斯特·盖尔纳认为,“民族和国家注定是连在一起的;哪一个没有对方都是不完整的一场悲剧。
”[1]尽管两者的发生、形成或各有先后,但在一般情况下,没有不包含“民族”的“国家”,也没有不属于“国家”的“民族”。
在民族国家中,以“他者”作为参照物,想象中的民族共同体得以体现,民族的情绪得以寄托,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民族身份得以界定。
[2] 中国关于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萌芽,时间则相当晚近,大致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究其原因,如有学者谈到,直到那时的中国“一个统一的民族概念和统一的民族身份才遭遇历史的需要。
”[3]清季民初,国内外矛盾交相冲突,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意识正是在这样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下开始萌芽,并且还肩负着反抗外来侵略和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国内专制统治和实现民族平等的双重使命。
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书-解释说明
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深刻的历史过程。
自19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动荡,这些外部和内部因素共同影响了中国国家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本文将从中国国家观念的起源、发展和变迁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所谓国家观念,是指人们对于国家的认同、归属、责任和使命的理解和感知。
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家观念的演变与中国社会的转型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的晚清时期,当时中国面临着外国侵略和国家动荡的危机。
这种危机使得一些思想家开始重新思考中国的国家性质和发展方向,努力在中国社会中培养和推广国家意识和国家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国家观念逐渐发展并与现代化进程相互影响。
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自19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的近代国家观念的培育阶段,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现代国家观念的塑造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变革对国家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中国近代国家观念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和挑战。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革命和战争,这些事件对国家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国家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政治环境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传统的中华文明观念到近代的爱国主义观念,再到现代的社会主义观念,不同的国家观念在不同的时期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总之,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多样化的历史过程。
通过对中国国家观念的起源、发展和变迁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和国家意识的塑造。
同时,对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国家建设的意义与启示。
在接下来的章节,本文将详细探讨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起源、发展和变迁,并分析影响中国国家观念形成与发展的因素,以及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特点和对中国未来的意义与启示。
中华民族大团结知识点总结
中华民族大团结知识点总结中华民族大团结知识点总结1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富强。
2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
3四个认同:对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
第一课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1、中华民族经历了古代的自在民族阶段,近现代的自觉民族阶段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发展新阶段。
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杂居交融,共生互补的格局,汇聚成了统一的中华民族。
2、当代中国人的宝贵遗产有三项:一是56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二是960多万平方千米的陆地国土和473万平方千米的海洋疆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共有家园;三是异彩纷呈、相互包容的中华文化。
3、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源多流的。
“华夷五方之民”交错居住,经济文化交流密切,通婚联姻不断出现,政治上统一的趋势不断加强,中华民族初具雏形。
4、中华民族的自在发展阶段秦汉时期:同意的多民族国家初步形成。
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各民族大融合。
元明清时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渐趋稳定。
5、在维护国家统一的领土完整的长期斗争中,中国各民族的国家意识、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成为各民族普遍认同和共同归属。
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中华民族”为族称的新型民族共同体获得了稳固的国家形态,标志着当代中国民族国家的构建完成。
第二课中华民族的内涵与中华民族精彩1、中华民族的内涵: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是中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共同利益等方面密切结合、相互交融的多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各成员具有共同的民族认同中华民族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多元”是指兄弟民族都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具有多样性。
“一体”是指我国各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各民族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交融、相互依存,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的民族利益,形成了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的民族复合体。
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
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教育概论考点绪论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简称马克思主义“四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的任务和基本内容(一)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的任务第一,教育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牢固树立祖国观念,培养深厚的爱国情感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坚定正确的思想信念,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二,教育学生认清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尖锐性和复杂性,掌握反分裂斗争的思想武器,戳穿达赖集团的支持他们的国际敌对势力所散布的种种谬论,自觉抵制达赖集团的政治渗透和影响,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
第三,教育和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综合素养,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为投身于西藏全面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好准备,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p(1~2)(二)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的基本内容第一,马克思主义祖国观。
正确的祖国观是大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维护祖国统一,坚决反对分裂势力的政治基础。
第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正确的民族观是大学生自觉地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理论基础。
第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正确的宗教观是大学生正确对待宗教问题、树立科学世界观的认识基础。
第四,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正确的文化观是大学生正确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
第五,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促进发展,是西藏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西藏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
P(2~3)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的重要意义(一)是提高西藏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有效途径(二)是西藏大学生承担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三)是西藏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P(3~4)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关于祖国问题的基本观点一、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的基本概念考点:1、祖国:祖国是一个国家的国民或公民对自己国家的敬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中的国家观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中的国家观
国家观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国家的认识、理解和主张的总和。
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国家观经历了从原始部落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演进和发展。
这一过程中,中华民族的国家观也经历了不同的变化和创新。
1.原始社会中的国家观
在原始部落社会时期,人们的国家观还未形成,因为当时的人们尚未进入到国家形成的历史阶段。
其社会组织形态以部落为基础,以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一个以亲戚关系为核心的群体。
在这个群体中,人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主要来自于家族和部落,并没有形成更大规模的国家观。
2.奴隶社会中的国家观
进入奴隶社会之后,国家观开始形成。
奴隶制度的出现,带来了
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政治制度也开始出现。
居于统治地位的奴隶
主阶级渐渐形成了国家观,认为国家的存在和运作是为了维护他们的
阶级利益。
在奴隶社会中,国家是表现阶级利益和实现统治者统治的
权力机构。
3.封建社会中的国家观
封建社会的形成,对国家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封建社会以
地主阶级为中心,主要通过土地所有权实现对人的支配关系,并在此
基础上建立封建国家。
在封建社会中,国家观开始以“天命”为核心,封建君主认为自己是由上天赋予的统治权力的代表,国家的存在和发
展是为了维护天命和统治家族的利益。
4.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国家观
中国进入近代以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使中国的国家观
发生了深刻变化。
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割地让中国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受
到严重威胁,国家认识不再是封建统治者的狭隘观念,而是整个民族
的共同诉求。
这一时期,中国爆发了一系列的民族独立运动,人们开
始不断探讨和呼唤民族独立、国家独立的观念。
5.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国家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的国家观带来了新的理论和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使中国的国家观与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相吻合。
社会主义国家观认为,国家是人民的国家,为人民的利益服
务的工具。
国家的存在和工作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保障
人民的权益和发展需求。
总体来说,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中的国家观经历了从原始部落
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
会的演进和发展。
国家观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变化和创新。
从奴隶
主的阶级利益到君主的天命观念,再到民族独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观念,中国的国家观逐渐走向全民利益和服务社会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