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教材用好教材把握好教学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读教材把握好教学目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杨丽芳
教材应当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基本素材,它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
对学生而言,教材是他们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结目标”。
如果用一句简短的句子进行概括,即它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基础,它是师生完成教与学双边活动必不可少的媒体。
教材即“结果”,教材是静态的,是不能开口说话的,是只能呈现“结果”的材料。
因为新课程教材提供的是学生从数学学习的基本素材、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学习活动的机会。
如数学原来的概念,法则、公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情境,解决问题的经历。
当我们翻开教材一看:图文并茂呈现方式,使人们耳目一新,但教材上呈现的知识内容少而精,有的只有主题图、教材呈现的问题。
这点内容能上一节课吗?教学目标如何制定?知识点又在哪?怎样利用这些图来凸现新课程理念?一个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因此研读教材是备课的第一步。
在新的理念、新的教材的今天,我们将如何把握它?熟悉它?领悟它?
首先要明确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会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也是数学教学的内涵。
让学生通过学习产生兴趣;感受数学与
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的可全面、和谐、持续发展。
这就是数学学习的“外延”。
关于数学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础上修订提出了“四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习的基础,必须要达成的双基,但在学习过程中数学的思考→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也是我们数学课必须训练的。
怎么训练?课改中所倡导的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不但注重知识与技能,更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不但重结果,更要注重知识的获取的方法过程,从而学会基本的思想,基本的活动经验!
(1)明确三级目标:教学目标、学科(课程)目标、课堂教学目标*、不同历史阶段的数学教学目标
A、建国初—60年代
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强“双基”教学
B、60年代中——70年代末
不仅要加强双基,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加强双基,培养能力
C、80年代初——80年代末
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还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D、90年代初——90年代末
不但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还要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时发展
E、21世纪初始
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从这样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目标的认识一直在做“加法”而不是做“减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教育目标不断地丰富,不断地提高要求,这是时代的反映,历史发展的必然。
*、课程目标与课堂目标的分析
我们要注意的是上面所列举的目标指的是不同历史阶段的数学教学(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指学完这一门课程应该达到的目标,而并不是在学习这门课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达到课程目标中所规定的目标,更不是每一节课都要达到的目标。
这里有一个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有一个一般与特殊的区别,虽然整体目标是由一节一节课的课时目标累加起来而达到的,但决非每一节课都要“面面俱到”,因此准确制定和把握每节课时目标,才能最终完成课程的目标。
在现实教学实践中,会有一些小学数学课可以做到面面俱到——“鱼与熊掌兼得”,如既强调过程又注意结果,但多数的课只能做到要么得“鱼”、要么得“掌”,之所以两者只能得一,除了一些主观因素(比如教师本身)以外,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时间。
课堂教学时间是一常量(40分钟),真正让学生经历与体验,真正让学生独立思考,真正让学生交流与合作,要实现任何教学目标,时间是一个保证要素。
如果我们既要强调过程让学生体验充分,又要让学生落实“双基”,往往是行不通的。
事实上,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不是在一节课上方方面面都突出,而是突出一两个方面。
*、准确制定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
对于数学教学目标,我们要有一个整体观念,一方面要认识到数学
教育的课程目标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大目标,是通过一节一节课的教学,一个一个单元的教学,一个一个知识领域的教学,一个一个年级的教学目标组合起来完成的。
另一方面,每节课都是整体中的一个部分,每一节课的课时目标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的一部分,即每一节课是对整体目标达成作出某一方面的贡献。
如有一些课可能贡献“过程”,另一些课可能贡献“结果”。
从整体上看,过程与结果同样重要,但在涉及到一节课时,可能会在教学目标上有所侧重,这节课可能会强调过程、强调经历、强调体验,这样的课常常是探索性比较强的课;而另一些课,可能在目标上更侧重知识与技能的练习与巩固,或者是注重学习某种数学思想、方法。
学生的学习也一样,各种学习方法都有自己的独特作用,学生学习需要经历各种方式。
这节课在强调过程上更加侧重一些,更加重视一些,学生就会对结论从多角度、多层次、多种感觉上去理解,对结论产生的理解会更深透一些,而下一节课可能是“双基”的落实做得更好一些,这就可能会对结论掌握的更加牢固,技能更加熟练,但总体上说,学生的“营养均衡”,这就达到了数学教学的课程目标。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在制定数学课堂教学目标时,首先考虑的是学生终身“受用”的因素,如主动学习的态度、学习的热情、学会学习、相互尊重、诚实待人等等。
同时我们更应该注意到在新课标中,用来阐述目标的动词有二大类:一类是用“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目标动词;另一类是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
从这两类动词着手,我们可以把课分成两类:一类更侧重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另一类更侧重过程性
目标的实现。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更侧重”,事实上任何一节课都会有知识与技能目标以及过程目标两个方面,这两类目标从理论上说是辩证统一的,在一个单元或更长的一个教学时段内也是没有冲突的,但在一节课中有时会有矛盾,因此我们在考虑课时目标时,应注意“更侧重”,否则就可能会出现两类目标都不能很好达到的现象。
在一节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常常有许多想法非常好,目标十分丰富,但当进入课堂真正与学生交流时,就会发现很多设想只有在“理论”上可以实行,实际上难以达到,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学会用“更侧重”的方法确定小学数学教学目标。
(2)准确地理解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以解决了课堂教学要“干什么”的问题,其定位准不准确,恰不恰当是一节课是否有效的关键指标,那么针对一节课如何确定恰到好处的教学目标呢?怎么做?
同样的内容,由于认识不同和对教学目标内涵把握的层次不同,因而出现不同的教学效果。
教学中,教师应关注“三维目标”,这是课堂教学的基础。
确定教学目标的具体视角是对知识技能地学习与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这四个方面的目标进行有效整合。
常用的方法是教师在解读课标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细读、研读教材。
首先反复读教学参考书!教参中的教学建议、教材说明讲的非常好,认真读!仔细体会!读懂教材中教学内容是怎样组织的?为什么这样组织?很好地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准确地理解教学目标,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科学地构建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渗透方法能力的培养,这应该是我们研
讨教材重点思考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在头脑中有一个宽泛的意图或要求后,在考虑具体学生与情境的基础上,预设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