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与区域差异
说课稿区域和区域差异
![说课稿区域和区域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3246f3960b1c59eef9c7b465.png)
VV区域和区域差异>>说课稿,说教材本课是高一地理第一单元第一课,对整个必修三的学习起到方法论的作用。
为后面各章节案例学习提供学习的方法。
也是第一章以及整个必修三课本中非常重要的一节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了解区域的概念,特征以及分类。
重点是掌握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以及之间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三大自然区域的划分以及自然地理要素差异。
过程与方法:从区域概念以及特征分类导入,引出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以及运用比较的方法对比区域之间的差异。
教会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疆域辽阔,地域之间差异大。
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说重点和难点重点:区域特征和划分难点:三大自然区自然地理要素要素的差异及其原因。
四,说教学方法讲述法、分析类比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引入)我们的生活与区域有关,我们经常听说省、自治区、直辖市、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用语。
(提问)什么是区域?区域是如何划分的?如何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一)区域和区域差异:1、概念:区域一一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和可量度的实体;区域内自然、社会等要素间相互联系,使区域保持一定的相似特征2、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级别、界线(2)有明确的区位(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区域的级别有咼有低,划分的指标也不尽相同3、划分指标单一指标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的某一方面。
综合指标多种要素,思考:经济区域、社会区域、文化区域的划分是依据什么进行的? 经济条件产业结构、主要产业部门、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与发展方向等社会条件政治、文化、交通、人口、民族与宗教等自然区域的划分是依据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矿产资源等4、区域差异: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5、区域研究的重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联系。
高中地理 第1章 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 第1节 区域的含义和类型教案 选择性高中选择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 第1章 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 第1节 区域的含义和类型教案 选择性高中选择性地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fa3c720c1c708a1294a44b9.png)
【第一节区域的含义和类型】之小船创作1.概念:区域是人们根据认知和实践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指标对地球表面进行划分的空间范围。
2.划分目的:认识地球表面的复杂性,并进行有效的管理。
3.特征:(1)具有某种自然或社会、经济、文化等地理特征。
(2)占据着一定的空间范围。
(3)区域边界有些是明确的,如各级行政区的边界;有些则具有过渡性的特点,如干旱区、湿润区等自然区的边界。
1.常用划分方法(1)根据区域内部地理特征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划分①按照自然条件和景观特征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划分的自然区域:高原区、热带雨林区、红壤地带等。
②按照人文条件和景观特征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划分的人文区域:人口密度区、稻作农业区等。
(2)根据区域内部关联特点划分①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划分的行政区。
②按照贸易关系紧密程度划分的贸易区。
2.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1)大尺度区域:一般指全球或全大陆。
(2)中尺度区域:一般指较大地区或较大面积国家。
(3)小尺度区域:一般指局部地区。
1.热带雨林区与热带草原区有明确的界线( )2.“长三角”地区属于小尺度的区域。
( )3.华北平原区域内部的地形特征相对一致。
( )4.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按照自然特征划分的。
( )5.经济全球化体现了区域的A.整体性B.差异性C.联系性D.开放性提示:1.×热带雨林区和热带草原区属于自然区,二者之间的界线具有过渡性的特点。
2.ד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及其周边地区,共涉及三省一市的26个市,属于中等尺度区域。
3.√同一区域内部地理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华北平原地势平坦,区域内部的地形特征相对一致。
4.×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按照人文条件和景观特征的一致性划分的人文区域。
5.D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区域开放性的表现。
]区域的含义及划分试验区总体方案。
国务院批准的总体方案明确指出,山东自贸试验区的实施范围为119.98平方千米,涵盖济南、青岛、烟台三个片区。
区域和区域差异
![区域和区域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8f874342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74.png)
考向二 区域差异(3年12考)
(2010·福建文综)入海河流三角洲的土地利用类型受河流淡水和海洋咸水的共同影响。某三角洲面积增长较快,该三角洲地区2007年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如下表所示。完成5~6题。
占总面积比例(%)
17
12
32
18
21
100
5.该三角洲地区最有可能位于下图中的 ( )。
城镇用地比重明显增大,滩涂比重略有增加;其他各类用地比重减小。 不利影响:水资源缺少,水质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增强;生态调节功能减弱。
区域差异分析的思路
应用提醒:区域差异比较时的注意事项 对区域的分析不要面面俱到,要先找出最明显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素,要注意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目前社会经济地理环境的状况,从而探究区域人类活动的特点、存在问题和今后发展方向。
02
有利条件:未利用土地数量大;光照条件好等。 应注意的主要问题:解决淡水资源短缺;治理盐碱地;防治洪涝、低温灾害等;注重湿地等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从自然条件角度,说明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与珠江三角洲相比的有利条件和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考点 区域定位与区域特征分析
明确区域的空间范围
区域定位
分析思路
经纬度 位置
主要分析南、北所跨的纬度,东西所跨的经度;所处的热量带、气压带和风带、高中低纬等,如天然橡胶主要种植于热带地区
海陆位置
明确大洲、大洋的归属及所处的方位,如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侧
相对位置
从地理事物或相邻地理事物的特殊性来分析,如区域轮廓、地形、河流、交通等,如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西,祁连山以东,秦岭以北,古长城以南
[2012·福建文综,37(3)]下图示意中国东部某区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扩大文化、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积极支持东部地区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进一步提高能源、土地、海洋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区域的含义和类型+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
![区域的含义和类型+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https://img.taocdn.com/s3/m/7269a7b3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1e.png)
分级管理、经济协同发展——整合地区,发挥优势
区域划分的目的: 认识地球表面的复杂
性,并进行有效的管理。
区域的划分
区域划分的目的
认识地球表面的复杂性,并进行有效的管理。
行政区、经济特区、保税区、基本农田保护区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口支援地区、国家扶贫地区
发挥地区优势、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区域的含义和类型
1.了解区域的含义,举例说明其主要特征。(综合思维) 2.实例分析,掌握不同类型区域的划分标准与方法。(区域认知) 3.结合实例,正确认识不同区域空间尺度的区域特点。(区域认知 )
01 区域的含义
【知识拓展】区域的内涵
1、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是地表的一部分,占有一定空间,如广东省占有一定空间。
中国三大自然区区域示意图
Monsoon region in eastern China
朝鲜族民族舞蹈
素材来源:星球研究所
福建初溪土楼
3、差异性:不同区域之间的地理特征是不同的。同一区域内部地理特征
通常只是相对一致,其内部也存在一定差异。
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
4、开放性:区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通过物质交换、
02 区域的划分
区域的划分
自然特征
季风区 青藏地区
亚热带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人文特征
主体功能区
黄土高原区
综合特征 管理目标
国家扶贫地区
汉语北方方言区
经济特区
低硒地区 内流区
西北地区 历史文化保护区
客观存在
中国野生稻分布区
1.这些区域的划分依 据相同吗?你能找出 区域的划分标准有哪 哪些划分依据? 些? 2.你能否将这些区域 按照划分依据归类?
区域和区域差异
![区域和区域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8766581acc7931b765ce152f.png)
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
平原地形 土层深厚 东部季 风区
季风气候 雨热同期
河湖众多 水源充足
利 于 人 类 活 动
我国最主要的农 业区,人口最稠 密,经济最发达
江南地区油菜种植
西北干 旱半干 旱区
气候干旱 水源不足
有天然草原
较 利 于 人 类 活 动
以畜牧业为主, 有灌溉农业
主要问题:水源不足,
水文特征 植被和土壤
决定内部差异 的主导因素
寒温带落叶针叶林
温带草原 温带荒漠 温带落叶阔叶林
高寒荒漠
高寒草甸草原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热带季雨林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东部季风区
海拔1000米以下,平 原、低山丘陵为主, 地形和地势 分布在二、三级阶梯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海拔4000米以上,以 高原、盆地为主,位 于第一级阶梯 高寒气候,空气稀薄, 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风力大,气候垂直变 化显著
长江沿岸5个开放城市
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说明了什么问题?
三大自然区 东部季风区 人类活动的 比较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重要的畜牧业基 地;灌溉农业和 绿洲农业 影响一般,水源 不足。土地出现 荒漠化和盐碱化
农业生产
主要农耕区 主要农耕区 影响深刻人口 集中经济发达
高原畜牧业为 主;河谷农业 影响微弱,低温、 空气稀薄、风大、 少水、地形崎岖
目的: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 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1.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
基本 因素 地形
决定
形 成
植被
标志
气候
土壤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和区域差异表现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和区域差异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50f91c3af121dd36a22d8266.png)
四大分区的地理界线的确定
把秦岭—淮河一线、400毫米年降水量线和青藏高原边缘线 这三条重要的地理界线结合起来,并根据实际情况作一定的调 整,就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
下面大家看看下列几幅图各是哪 个地区的景观:
西北荒漠 江南水乡
华北平原 青藏高原
那么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这四大地理区域是按照什么标 准划分的呢?
1
“橘生淮南则为橘”的启示
晏子出使楚国时,楚王赏赐晏子饮酒。 宾主正尽兴,却见两个差吏捆绑着一个人来 到面前。楚王故意问:“被捆的人犯了什么 罪?”官吏说:“他是齐国人,犯了盗窃 罪。”楚王看着晏子说:“你们齐国人本来 就善于偷盗吗?”
晏子知道这是楚王要羞辱自己的花招, 便回答道:“我听说:橘子树如果生长在淮 河以南,果实就是橘子,但是生长在淮河以 北,结出的果实就是枳。为什么呢?水土不 同。老百姓生活在齐国并不偷盗,到了楚国 就盗窃,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盗吗? 楚王笑道: “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 我反而是自讨没趣了。”
三江营 与长江
相连秦岭-淮河一线源自1根据以前所学知识回答49页D图比较
南方冬季景观
2让同学思考秦岭-淮河南北两 侧差异,50页G表比较。
北方冬季景观
一月平均气温 年降水量 温度带 干湿地区
秦岭—淮河以北 0℃以下
800mm以下 暖温带
半湿润地区
秦岭—淮河以南 0℃以上
800mm以上 亚热带
湿润地区
2、其主导因素与气温和降水相关,即气候因素。
比较上面的几幅图片,我们可以得出哪些 结论呢 1、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1月 0°等温线,与我国800mm等降水量线,以及 秦岭—淮河一线相一致。
2、其主导因素与气温和降水相关,即气候因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秦岭淮 河一线 秦淮一线: 1 ,一月零度等温线 2 ,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3, 八百毫米等降水量线 4 ,湿润半湿润分界线 5, 亚热带暖温带分界线 6 ,南北方分界线
区域和区域差异文科分析
![区域和区域差异文科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f3cf9e4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59.png)
区域和区域差异文科分析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区域往往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以体现在地理、经济、人文等方面。
本文将从文科的角度,探讨区域和区域差异的现象及其分析。
一、区域差异的定义和背景区域差异是指不同地理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化现象。
人类社会的地理环境、资源分布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因素都会对区域之间的差异产生显著影响。
不同区域之间的区别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文化传统和社会结构等方面,还反映在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上。
二、区域差异的文科分析1.历史和文化因素历史和文化是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地域的历史经验、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会导致区域之间的差异。
例如,中国南方地区长期以来受到温暖湿润的气候和发达的水利条件的影响,培育了南方人热情开放、重视人际关系的特点,而北方地区则受到干燥寒冷的气候和较为简单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影响,塑造了北方人勤劳朴实、注重实用的性格。
2.经济发展差异经济发展差异是区域差异的重要体现。
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经济结构和政府政策等因素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例如,中国的沿海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和跨国企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先行者。
而内陆地区则由于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等原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3.社会结构和社会化差异不同地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化方式也会导致区域差异。
社会结构包括社会阶层、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差异。
例如,中国的农村地区相对于城市地区,社会阶层相对单一,社会结构相对简单,社会关系更加亲密和稳定。
而城市地区由于多元化的社会结构和更加复杂的社会关系,社会化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4.教育和知识差异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和知识传承也是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
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丰富,知识传授更加全面和前沿,培养了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而相对落后的地区,则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知识传承不及时,导致人才流失和经济发展的滞后。
三、区域差异的影响和对策由于区域差异的存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在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地理课件 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
![地理课件 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91897f88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4f.png)
[课标内容要求] 1.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 2.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 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学科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通过比较区域的差异,领悟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 的重要意义。 综合思维:结合实例,理解不同区域因地制宜发展的措施。 区域认知:结合实例,认知不同类型和不同尺度的区域的区域特 征与差异。
(4)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区域_生__态_系__统__稳定性增强,生态 退化和环境污染现象减少,整体生态效益提升。
02 关键能力·提升综合性
考点一 区域类型及特征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台湾海峡西 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北分 别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 濒台湾岛、西接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涵 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 地域经济综合体。读图,完成(1)、(2)题。
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 发展既要根据自身
_特_定__功__能__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❽ (2)优化开发区域:提升_国__家_竞__争__力__的重要
区域,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等。
的地理条件,合理 安排人类活动,又 要考虑自身地理条 件和区域关联的发
展变化,及时调整
人类的活动方式。
山高谷深,
以平__原__和
以高原、高 以山地、
地形
低__山__丘__陵__
大山地、盆 平原为主
为主
地为主
❹长江上、中、下 游的自然环境差 异,除地形、气 候、河流外,在土
异❹ 气候 多样性
降水年际 气候受海洋 壤、植被等方面也
变化大__ 影响大
存在较大的差异。
项目
2025年中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突破课件:专题四+区域差异与联系
![2025年中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突破课件:专题四+区域差异与联系](https://img.taocdn.com/s3/m/60a96341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da.png)
口
②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 __白__色____人种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仅
和
__印__度____、__中__国____、②人口自然增长率 有埃及、埃塞俄比亚和
国
日本、巴基斯坦、孟 在各大洲中最__低___, 利比里亚3个独立国家,
家
加拉国、印度尼西亚、人口老龄化严重 目前有54个独立国家
菲律宾
人 ③经济发展不平衡, 口 __日__本____、韩国、新 ③发达国家众多,是
区域差异:地理位置差异、自然环境差异、人文环境差异。 区域联系:以发展为目的,存在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东数西算等资源跨区域调配;城乡合作、区域合 作、乡村振兴等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互补合作。
情境背景
早在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 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道,流通着丝绸、瓷器、茶马和香料等商品。公 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正式贯通了中原至西域的通道。后 来,这些贸易通道有了个闪亮的名字——丝绸之路,它成为东西方交流合作 的象征,也是全世界共有的文化遗产。古代丝绸之路横跨亚欧非的数十国, 把中国、印度、埃及、波斯、阿拉伯及希腊、罗马等各国的古老文明联 结起来。不同文明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共同绘就了人类文明的壮丽篇章!
一、古丝绸之路沿线主要大洲的联系与差异
知识整合
亚洲
欧洲
非洲
①半球位置:主要位于
①半球位置:主要位于
地
_东___半球,全部位于 ①半球位置:位于__东__
东半球,跨南、北半球
理
__北___半球
半球,跨__南__、__北___半球
②纬度位置:地
位 跨北寒 、北温、热 三 ②纬度位置:地跨__北__ ②纬度位置:赤道穿过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选择性必修2课件:1-1 区域含义和区域类型(31张)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选择性必修2课件:1-1 区域含义和区域类型(31张)](https://img.taocdn.com/s3/m/cded920c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bd.png)
行政区的边界 是明确的
♦第一章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
自然界的边界 具有过渡性
干旱区
半干旱区
半湿润区
-800-年等降水量线及数值/mm
湿润区
图1一1一2 中国干湿区1 : 40000000
♦第一章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
阅读
九州
九州是中国汉族先民在先秦时期典籍 《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地 域区划。自战国以来,九州即为古代中国的代称.《尚书•禹贡》记 载,大禹的时候,天下分为九州,分别为豫州、青州、徐州、扬州、 荆州、梁州.、雍州、冀州和兖州„
中尺度区域一般 指较大地区或较
大面积国家
小尺度区域一般 指局部地区
03
02
04
01
05
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
东部季风区
一个大区域内包含着若干小区域
省县 乡
三级行政区域
区域内部彼此关联形成的层次关系
层次性
统一的整体
区域由各地理要素或各部分组成, 各地理要素或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除山地中分布有森 荒漠植被和草原植
林、草甸等植被外, 被发育下的土壤,
大部分地区为荒漠, 有机质含量低。
部分地区为荒漠草
原或草原。
气候
降水少,流水侵蚀 作用微弱; 多风,风力侵蚀、 搬运和堆积作用明 显,广泛出现风沙 地貌景观。
水文
河流多为内流河, 湖泊多为咸水湖。 山地冰雪融水形成 的径流是重要的水 资源
♦选择一个区域,通过
搜集资料,整理其区域 地理特征及区域发展的 相关信息, 识别所选区 域的类型,,并并在在班班级进 行汇报或展示。
♦与其他同学所选的同
类型区域进行比较,分 析两个区域之间的地理 特征及区 域发展异同。
高中地理-1.1.3中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
![高中地理-1.1.3中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f2089b8bf5335a8103d22011.png)
北方
优势:森林、煤、石油、铁
资源丰富
发展重工业
限制:水资源不足, 能源工业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改革开放、 改善生态环境
南方
优势:热量、水分充足 有色金属、生物、 水力资源丰富 发展冶金工 业和轻工业
限制:洪涝灾害、环境污染、 山地丘陵地形破碎
发展方向:人地关系日趋紧张,注重生态保护
人均GDP则可以更好地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
(1)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
特征:东部最高, 中部次之,西部最 低。呈东、中、西 梯度排列方式,且 发展水平的差距还 在扩大。
(2)经济发展速度不同 经济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1978-2005年): 东部最快,中部、西部较慢。
人均地区 生产总值
西部 57%
10个
人口 43.1% 34.4% 22.5%
依据:自然条件的差异和 自然资源的分布与社会 经济发展水平
12个+3 9个
1、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
经济地带 东部经济地带12个
范围
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 粤桂琼(不含台港澳)
自然条件
优越
划 经济基础 分 依 发展水平 据 对外开放
程度
雄厚 较高 较高
第一节 区域和区域差异
一、区域和区域差异
三大自然区
二、自然区域差异
自然环境差异
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 人类活动差异
以东部季风区为例
三大经济区 三、经济区域差异
三大经济区的内部差异
五、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
1、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
三个经济地带所包括的 省级行政区有哪些?划 分依据是什么?
2005 东部 中部 面积 16% 27%
怎样分析区域差异
![怎样分析区域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293b2be2998fcc22bcd10d24.png)
【地理】怎样分析区域差异?(高考中经常出现比较区域差异的试题,但许多同学却不知从何入手,下面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区域差异类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帮助大家解决问题。
一、区域特征的基本方法区域特征就是指某特定区域内各种自然地理要素(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及自然资源等)和人文地理要素(人口、工业、农业、城市、交通等)综合作用形成的地理特征。
分析区域特征的方法主要有综合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具体如下:1.综合分析法:从整体上认识和分析某区域的特征。
区域特征是各种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形成的总体特征,需要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从整体上来认识。
在分析过程中要善于抓住主导因素,如气候酷寒是南极洲区域特征形成的主导因素,它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其他自然特征(烈风、淡水资源和风能资源丰富等)和人文特征(无常住居民)。
2.比较分析法:通过对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进行对照、比较和分析,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某地区的特征,多采用列表比较的形式,如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的地理分界线,下面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差异为例对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进行列表比较:二、区域特征分析区域特征是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体现。
区域特征的综合分析包括区域要素特征(地理位置特征、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文水系特征、经济特征等)分析、区域特征和成因的分析等。
对某一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综合分析,主要从区域地理位置、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区域人文地理环境三大方面考虑。
具体如下所示:1.区域地理位置特征的分析思路(1)绝对位置:主要是对某地区经纬度位置的分析判断,也就是根据一个地理事物的经纬度来确定该地理事物的区域位置和区域范围,如某地位于10°S~40°S,120°E ~150°E,即可判断该地是澳大利亚。
(2)相对位置:①海陆位置:主要包括大陆内部、大陆西岸、大陆东岸和被海洋包围的岛屿四种情况。
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及区域发展差异
![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及区域发展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72856b8828ea81c758f5785a.png)
①工业带形成,产业
结构日趋复杂,发展
发 展 特 点
了机械、化学、汽车
形成以匹兹堡为中心的钢铁中心,但整个区 、纺织等部门;第二
域的工业化、城市化、开放程度较低、农业 产业比重迅速上升;
占较大比重
②城市化水平提高,
形成“芝加哥—匹兹
城市化、工业化达到较高水平,传 统工业衰落,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 兴起,环境日趋改善,产生新的增 长活力
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发展阶段及区 域发展差异
区域的基本含义
01 区域的含义:区域是指
一定的地域空间。
02 区域的主要特征
一.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分明确的界 线和模糊的界线两种。
二.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 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如通过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对比关系, 将甘肃省分为四个不同的干湿地区。 图中a是干旱区;b是半干旱区;c是 半湿润区;d是湿润区。
1
概念:三
次产业及
其内部的
比例关系
2
。 3
差异表现:三次产
业占国内(地区)生
产总值的比重,三
次产业的就业比重
,三次产业的内部
构成等。
区域产业结构
影响因素: 自然地理条 件、经济发 展水平、资 源配置状况 、劳动力素 质等。
地
传统农业( 发展水平 较低)区域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 较大
区 工业(加速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
区域内部各要素具有相对一致性,但并不是说 其内部就不存在差异。例如,南方水田区作为 一个区域,其耕地类型以水田为主,但内部也 有旱地。
区域特征分析 区域的位置特征
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区域的人文 地理特征
区域差异分析 对比分析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 措施的前提。区域差异应主要从自然环境因素差异和人类活动因素差异两个 方面分析。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①地理位置差异 地理位置差异可从纬度位置差异、海陆位置差异、半球位置差异、相对位 置差异等方面分析。 ②气候差异的形成
区域发展与区域差异
![区域发展与区域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f1944454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a1.png)
区域发展与区域差异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区域发展与区域差异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也体现在社会、文化和环境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探讨区域发展与区域差异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区域发展的原因1. 经济条件: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交通等因素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沿海地区由于拥有丰富的港口资源和便利的交通网络,经济发展相对较快,而内陆地区由于缺乏这些条件,发展相对滞后。
2. 政策支持:政府的发展策略和政策支持对区域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一些地区得到了更多的政府资源和投资,从而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其他地区则没有得到充分的政策支持。
3. 教育和人力资源:高素质的人才是推动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些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富裕,培养出了大量的高级人才,从而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而其他地区则存在人才短缺问题,抑制了区域的发展。
二、区域差异的影响1. 经济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经济差距的拉大,富裕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快于贫困地区,这进一步加剧了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平现象。
2. 人口流动:因为人们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会引发人口的大规模流动。
大城市往往成为人口聚集的中心,而边远地区则面临人员流失和“空心化”的问题。
3. 社会问题:区域发展不均衡还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如贫困、失业、环境恶化等。
这些问题不仅给当地居民带来困扰,也会对整个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三、解决区域差异的方案1. 政策调控:政府应制定和实施更加平衡和可持续的发展政策,关注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发展需求,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政策支持和投入。
2. 教育和技能培训:加大对贫困地区和人才短缺地区的教育资源投入,提高当地居民的教育水平和技能素质,为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和交流,推动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促进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区域和区域差异
![区域和区域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479d644e102de2bd9705884f.png)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第1课时区域和区域差异、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学习目标1.了解区域的含义。
2.比较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一、区域和区域差异1.区域的含义: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①可度量的实体。
2.区域的特点⎩⎪⎨⎪⎧ 边界:有的明确,有的具有②过渡的特性整体性:各要素之间有内在的联系,表现出③相对一致的特性层次性:范围④有大有小,等级有高有低差异性: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3.划分指标:可以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某一方面的,也可以是综合性的。
4.研究区域和区域差异的目的 (1)探讨区域内部自然与人文要素之间、区域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2)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⑤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⑥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等因素影响。
2.自然区域划分:依据地形、气候、水文、⑦土壤、植被等因素来划分,其中⑧地形和气候是决定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⑨土壤和植被是自然区域的标志。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1)东部季风区Ⅰ.范围:包括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阔区域。
Ⅱ.特征a .⑩季风气候显著,风向、降水、气温等都随季节变化而变化;b .海拔较低,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 000米以下;c .随⑪纬度位置变化的气温状况是该区内部自然区域差异的主导因素。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Ⅰ.范围:包括⑫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和新疆大部分地区。
Ⅱ.特征a .地处内陆,四周多山,气候干旱;b .海拔较高,地形主要是高原或⑬高山和盆地;c .随距离海洋远近而变化的⑭干湿状况是决定该区内部自然区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3)青藏高寒区Ⅰ.范围:地处中国西南部,由一系列平行走向的山脉和⑮山间高地组成。
主要包括青藏高原及柴达木盆地。
Ⅱ.特征a .海拔高,形成独特的“⑯高寒气候”;b.内外流区兼备,高山耸立、湖泊众多;c.随海拔而变化的⑰水热组合状况是该区内部自然区域变化的主导因素。
高考地理复习(新高考1) 选择性必修2 第1章 第27讲 考点二 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
![高考地理复习(新高考1) 选择性必修2 第1章 第27讲 考点二 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https://img.taocdn.com/s3/m/02783a22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2c.png)
考点二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一、区域整体性1.区域要素:可以分为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通过景观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来。
(1)自然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
(2)人文要素:人口、文化、经济等。
2.体现(1)区域内各类要素是相互影响的,有些是直接影响,有些是间接影响。
(2)区域内各类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使得区域具有整体性,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
二、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1.区域差异(1)特点:普遍存在。
(2)表现:地理位置差异、自然条件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文化习俗差异等。
2.区域关联(1)实现方式:主要是通过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区域间流动。
(2)影响:区域之间流动的要素种类及其方向、强度的变化,可以改变区域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方向。
3.关系:区域差异是区域关联的基础。
区域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区域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
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并不是说区域内部就没有差异。
例如,我国南方水田区也存在旱地,西北干旱区也存在绿洲。
所谓整体性只是求大同存小异,一般而言,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小,区域内部的差异就越小。
三、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区域的发展,既要根据自身的地理条件,合理安排人类活动,又要充分考虑自身地理条件和区域关联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人类的活动方式,从而做到因地制宜。
以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比较为例,分析如下:1.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区域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要素地理位置纬度30°N~33°N附近大致位于44°N~48°N 海陆位置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入海口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气候条件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特征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雨热同期,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耕地条件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土壤以经过人们长期耕作改造而形成的水稻土为主,生产力较高黑土分布广泛,肥力更高矿产资源条件矿产资源贫乏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2.因地制宜的区域发展区域经济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农业类型水田耕作业、水产业旱地耕作业、畜牧业作物经济作物油菜、棉花等大豆、甜菜等粮食作物水稻玉米、春小麦耕作制度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工业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邻近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发展变化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人口持续增加,土地利用结构不断调整,耕地面积大幅减少,逐渐由全国的粮食净输出区变为粮食净输入区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气候变暖,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地理环境差异并非只影响产业活动地理环境的差异除了影响产业活动外,还对交通、建筑、文化等产生影响,如长江三角洲地区水运便利,而松嫩平原缺少水运;松嫩平原民居墙体严实厚重,屋顶坡度小,长江三角洲则墙体轻薄,屋顶坡度大。
区域和区域差异
![区域和区域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a944808bb9d528ea81c7791b.png)
乙
丙
课堂练习
3.下图为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分布简图。读图,回 答下列问题。 (3)、关于三大自然区概况的叙述, 甲 正确的是( )C 乙 A、甲区干旱面积最大,人口最少 B、甲区深居内陆,不受夏季风影响 C、丙区是我国最主要的农耕区 D、乙区海拔最高,面积最大,人口 最少
丙
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经济发展速度不同 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 国内生产总值(GDP)——衡量一个地 区经济发展实力或竞争力大小最基本的 总量指标,反映了该地区在一定时期内 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人均GDP则可以 更好地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
我国三个经济地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比较
变化(%)
从该折线图中,你能够分析出我国三大 70 经济地带经济发展的哪些信息?
1、大致与中国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和800mm年 等降水量线相吻合; 6 、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
2、东部季风区内南方与北方分界线;
3 、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7 、水田与旱地分界线;
4、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5 、温带落叶阔叶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界线; 8 、河流有结冰期与无结冰期分界线。
甲 乙 丙
C、乙区与丙区南部距离海洋远近不同,故以 400mm等降水量线为界。 D、甲区比丙区北部降水少,故以400mm等降水量 线与丙区北部为界。
课堂练习
3.下图为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分布简图。读图,回 答下列问题。
甲
(2)、下列单元地貌中,不属于丙 区的是( C ) A、黄土高原 B、东北平原 C、内蒙古高原 D、云贵高原
60
东部
中部
西部
50
1、东部与中西部经济 40 发展水平差距大;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及三个经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及三个经](https://img.taocdn.com/s3/m/059adde6a76e58fafbb0035f.png)
第2课时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及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一、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1.成因:东部季风区地域辽阔,南北跨度大。
2.界线: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
3.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地域辽阔,南北跨度大,因而区域内部南北的自然面貌有很大差别。
具体表现如下:(1)对农业生产类型和耕作方式的影响:古代是“南船北马”,现代铁路和公路是南北方的主要运输方式,但南方地区由于河湖众多,内河运输也成为一种普遍的联系方式。
(4)对文化景观和文化行为的影响:[二、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 1.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1)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的差异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2)范围:在图中写出字母所对应省区的简称。
2.经济发展的差异(1)经济发展水平:东部最高,西部最低,东、中、西呈梯度排列,差距在逐渐扩大。
(2)经济发展速度:东部经济发展速度快,中、西部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3.区域位置差异(1)东部经济地带面向大海,具有便利的海运优势,地势平坦,区内及区际联系比较便捷。
(2)中、西部距海较远,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大部分地区交通不便。
4.历史背景和开放顺序(1)从历史上看,中国文化、经济和政治中心有东移趋势。
(2)改革开放首先从东部沿海地区开始。
知识点(一) | 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情景导入先思考———————“南船北马” 景观雕塑坐落于宁淮高速公路江苏淮安市出入口处。
“南船北马”雕塑设计紧扣淮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历史主题,主体由张开的风帆和奔驰的车马组成,整个造型酷似一艘巨驳,有“张帆远航”的意思,是对淮安的祝福与期盼。
(1)我国传统交通方式为什么会出现“南船北马”的差异?提示:主要是南北降水差异造成南方多水乡、北方多旱地。
(2)我国南北的人类活动差异还有哪些?(举例)提示:北方地区:面食为主;说话直率;方言较少。
南方地区:米食为主;说话婉转;方言较多。
————图表信息想周到————(教材P9图示)东部季风区图[信息获取](1)我国南北方分界线大致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方法
不同的学科对区域有不同的定义
地理学定义区域是地球表壳的地域单元, 并且具有可重叠性和不可遗漏性;
行政学定义区域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 并且具有可量性和层次性;
– 这种区域是由相互异质或者是由机能密切的空间单位所构成, 它是以构成空间单位的机能分化为前提。
– 区域内的经济活动或者人口分布集中在某些特定的空间单位 上,所以与其它空间单位相比,具有经济活动和人口更为集 中的特点,因此把这种空间单位一般叫做结节或者分极。
– 在这种分极区域里,资金、商品和劳动力的流向,一般都取 向于支配该区域的据点或者中心地点。
– 结节区域具有区域内的机能关系和等级结构这两个特点。在 这种区域里,周边空间单位和中心地点之间的机能关系大部 分是通过人口的流动,商品、服务的流动,上下班劳动力的 流动,电话等信息的流动而形成,而且这种流动都具有规律 性。这种流动是以周边空间单位转向中心地点为主,因此通 过这种流动关系,出现区域内等级的空间秩序。
一、区域的概念
英国的区域经济学家哈里·里查德逊(H.Richardson) 认为区域不存在唯一的概念定义
不同的学科对区域有不同的定义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区域的一般定义
区域经济学从经济的角度定义区域,但不同的学者有 不同的观点
综合起来,经济区域是按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 律划分的,具有均质性和集聚性,经济结构基本完整, 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特定作用的地域单元。
–把区域经济差异视为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增应包括各区域之间的在经济增长总量、增 长速度、经济结构乃至经济发展条件方面所存在的差异。
测度指标
–测度区域差异一般选取的是经济总量或人均经济总量指标, 常用的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 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人均国民收入等
不同学者的划分
– 布代维尔(J.R.Bouldeville)的划分 – 克劳森(L.H.Klaassen)的划分 – 汉森(N.Hansen)的划分 – 国内学者的划分
三、区域差异及其测度
概念
–认为区域经济差异是各区域之间经济增长总量上或人均意义 上的经济总量的差异。如区域之间在GNP、GDP、国民收入、 工农业总产值方面的差异。
区域经济学关于区域定义的观点
哈里·里查德逊认为,在讲区域经济时的区域就是指 国家的下位空间单位。
西伯特(H.Sibert)认为,“一个区域概念是一个中 间性范畴,它介于无空间维的总量经济与定义为一系 列空间点的高度分散的经济体系之间,这一新概念是 一个类似于部门的中间范畴,它使得人们可对众多单 个企业作某种程度的总量分析而无需对整个国民经济 作全面的总量分析”。
– 这里指的空间单位可以理解为行政区域或人为划分的区 域。
– 生产结构、消费方式、职种分布、地形、气候、人均收 入等诸因素可以成为同质区域的划分因素
– 但所划分的区域,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讲的同质区域。
分极区域:也称结节区域,是指由具有相互依存的互补 关系的几个空间单位所组成的区域。
– 这种区域具有最大限度的自足性,并且具有密切的依存关系 机能的空间单位集合体,所以区域内空间单位之间的依存关 系比其它区域的依存关系更为密切。
计划区域 :是指国家通过以就业或者收入达到最大 化的最优区域开发方法,实现开发目标的连续空间, 它是根据计划的必要性而设定的区域。
– 计划区域的设定应考虑空间单位之间的机能联系 – 在一般情况下,计划区域具有结节区域或者分极区域的性
质,但有时根据需要,结节区域也可以成为设定计划区域 的基础。
BACK
胡佛(E.M.Hoover)认为,区域,是基于描述、分析、 管理、计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 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它可以按照内部的同质性或功 能一体化原则划分。
BACK
布代维尔的划分
同质区域:是指根据地理的特性、经济社会的特性 等一些共同特性,由几个空间单位组合在一起所形 成的区域。
– (1)经济区域是一个地理空间概念; – (2)经济区域特指一个主权国家疆域内的各个组成部分; – (3)具有均质性和集聚性; – (4)经济结构基本完整; – (5)在全国专业化分工中分担一部分职能。
二、区域的类型
区域类型的划分是根据划分目的和划分标准的 不同而不同。
区域划分的标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同质性和依 存性两个标准。
BACK
汉森的划分
汉森利用三种资本或投资,即直接生产活动、经 常经济资本与经常社会资本,根据它们的组合状 况将区域分为三类:拥挤区、中间区与落后区。
– “社会资本”是指在一个社会群体中,行动者之间的 某种社会关系,它包括三要素——行动者之间的义务、 预期与信赖,群体中的信息渠道,惩罚的规范与效果。
–拥挤区:进一步扩张的边际社会成本(MSC)高于或 等于边际社会收益(MSB)的区域;
–中间区:MSC小于MSB、私人投资可明显获利的区域 –落后区:经济结构以小规模农业和下降或停滞的工业
克劳森的划分
克劳森针对传统的以收入水平为标准将区域分为增长 区、停滞区与退化区这一分类法缺乏动态观这一缺陷, 提出了按增长率进行区域分类。
划分指标
– 即区域人均收入水平与全国人均收入水平之比(A) – 区域增长率与全国增长率之比(B)
划分四种类型
– 繁荣区:A1,B 1 ; –发展中的低开发区:A<1,B 1 ; –潜在的欠发达区:A 1 ,B<1; –落后区:A<1,B<1。
社会学定义区域是具有共同语言,共同 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群落。
BACK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定义
“区域是指有内聚力的地区。根据一定 标准,区域本身具有同质性,并以同样 标准而与相邻诸区域相区别。区域是一 种学术概念,是通过选择与特定问题相 关的特征并排除不相关的特征而划定 的。”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