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虎森 新区域经济学(第二版) 工业结构高加工度化
发展经济学第二版的知识点总结精华

一发展经济学演变阶段及特点(了解一下)第一阶段,大致从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
这一时期发展经济学发展的特点可以用惟资本化、惟计划化和惟工业化来概括。
第二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
由于在第一阶段极力推行工业化政策,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发展中国家虽然在工业化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付出了很大代价,即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也人满为患。
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在这一阶段,出现新古典主义的、鼓吹自由市场经济力量的经济理论和政策。
在理论方面,出现了供给经济学。
在政策方面,出现了鼓吹在发达国家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在发展中国家实行私有化、非计划化和减少政府干预的潮流。
第四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经济日益国际化、全球化。
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以电子电脑和互联网络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竞争体系。
在这种高新技术竞争体系下,世界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但是在高新技术领域中,发展中国家却没有获得相应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领域上的差距扩大了。
第五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
那些按照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进行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国家却遭受严重的失败,从而使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在人们的心目中大打折扣。
线性阶段理论〔有哪些阶段及每个阶段的特点〕1.传统社会阶段。
特点是:〔1〕经济处于原始状态。
〔2〕没有现代科学技术,赖以生存的产业以农业为主。
〔3〕社会结构僵化,阻碍经济变革。
〔4〕整个社会生产力低下,人均收入仅能够维持生存。
2 .为起飞创造条件阶段。
特点是:〔1〕新的科学技术正在应用于农业和工业。
〔2〕金融机构开始出现。
〔3〕交通运输状况得到很大改良。
〔4〕商业范围扩大。
〔5〕新的生产方法开始出现。
(完整版)高洪深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与课后答案

(完整版)高洪深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与课后答案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名词解释1、区域结构:区域并非是杂乱无章的众多事物和现象的聚集,而是由一种网络结构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区域的本质是一种结构。
这种结构并不是先无就有的,而是逐渐形成并不断演进而来的。
这种结构的过程也就是某一区域的形成过程。
当然对不同区域而言,这种结构的完善程度是千差万别的,如何把握该区域的结构特征是构建区域经济的关键所在。
2、区位论:研究如何为各个厂商寻找最佳的生产区位,以便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的理论。
3、区域经济: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
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课后答案1、传统的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观点有哪几种?请分别论述。
传统的区域经济学就是古典的区位论。
核心问题:如何确定最佳位置就是区位理论。
杜能:最早注意到运输费用的影响,指出距消费市场的远近对农作物的布局有重大影响,并以此为依据,把假设的孤立国划分成6个同心农业圈。
韦伯:继承了杜能的思想,增加了劳动力费用因素与集聚因素,认为原有根据运输费用所选择的区位将发生变化。
他第一次把工业区位理论系统化,综合分析运费、劳动力费用和集聚效应。
克里斯·泰勒、廖什:生产成本最低点不一定意味着利润最大,并不是厂商最优区位的选择点;而市场对生产活动起越来越大的作用,提出了以市场为中心的、以取得最大限度利润为目的的区位理论。
2、区域经济问题与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有什么关系?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老工业区结构性的衰退现象,30年代:爆发了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1936年,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承认经济运行存在大量的问题,必须运用市场机制以外的力量进行调节和干预,才能恢复经济的均衡发展。
虽然凯恩斯的理论并不是针对某一区域经济问题的,然而他所提出的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的思想对当时各国采取有效的区域经济政策影响很大。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课件:国际区域经济

2024年11月19日星期
国际区域经济
3
二
第一节 国际区域经济概述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 1.定义: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
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 内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 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
国际区域经济
19
二
三、APEC发展的特点 (1)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加强的形势下成立; (2)发展中制定了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明确目的;
(3)采取了特殊的合作方式,即“APEC模式”。 四、APEC存在的问题及其前景 问题:部门提前自由化失败、经济技术合作进展缓慢、对亚
洲金融危机反应迟缓、其政治化倾向越来越明显等。 原因: 1.原则的约束性与非约束性问题上的矛盾 2.自由化速度问题上的矛盾 3. 经济技术合作定位问题上的分歧 4. APEC性质认识上的争论
2024年11月19日星期
国际区域经济
20
二
3.
APEC的作用?
2024年11月19日星期 二
促进了亚太地区成员 间的相互沟通,对亚 太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国际区域经济
21
关键术语 国际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一体化 欧洲联盟 北美自由贸易区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思考题 1.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有哪几种类型?其特点是什么? 2.欧盟要走向政治联盟需要哪些条件? 3.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宗旨是什么?说明商品贸易规则有哪些条 款? 4.阐述APEC制度创新的动力。
2024年11月19日星期
国际区域经济
16
二
第四节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区域经济特点
区域经济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区域经济学》 英文名称: Regional Economics学分: 2 总学时: 36实验(上机)学时: 无开课专业: 经济学专业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限定修课程之一。
该课程是在地理学基本知识,原理掌握之后,对区域研究的一个深化方向。
该课程主要介绍区域的基本概念,影响区域发展的基本要素,区域经济开发的模式与方法,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及方法,并能运用这些理论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程目的和要求全面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理解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任务,特点和方法,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培养运用这些理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及实践环节,达到能进行区域经济的初步分析和研究。
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区域实际调查,尽可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必须具备一定的自然地理,经济地理的基础知识。
二、预修课程:无三、课程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章节内容学时第一章绪论2课时第一节区域经济学赖以存在的客观基础区域。
空间。
空间阻滞规律。
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区位论。
农业区位论。
工业区位论。
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学的最新进展。
当前中国区域经济学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第四节区域经济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区域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与产业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与城市经济学。
第二章经济区位与区域产业布局6课时第一节产业布局的区位基本概念。
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
影响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
影响产业布局的主要机制。
第二节产业布局的指向工业的产业布局指向。
产业布局指向的类型。
第一第三产业的布局指向。
第三节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几合理布局的评价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
《新区域经济学》读书笔记

读书报告:区域经济学入门之安虎森与其《新区域经济学》李盼盼一、《新区域经济学》简介安虎森所着的《新区域经济学》(第三版),发表于2015年。
安虎森团队所着这本书可以作为区域经济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入门读物。
虽然外生的自然条件和要素禀赋的空间差异是经济活动空间差异的一个主要的原因,但区域经济学寻找的是经济系统的内生力量以及这些力量如何影响经济活动空间差异的问题。
因此在研究区域经济现象时,常常会做出同质性、偏好相同以及短期内生产技术(投入产出比)不变的假设,所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的使用状况。
1、块状区域之间的非均衡力及循环累计因果关系非均衡力 2 第一、经济系统中由市场接近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形成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决定了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
第二、区域经济系统的内生力量导致经济活动的空间差距,由于形成了循环累积因果链,因此在外生力量消失后,这种过程仍在进行。
第三、核心——边缘结构的形成,意味着生产要素的聚集,而生产要素聚集与否所决定的是采取何种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故发生质变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
量变是指某种经济增长模式下的资源重新配置和结构调整问题。
第四、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
不知何种缘故,历史上选择了某种产业分布模式或发展路径,那么在较长的历史过程中,各种经济活动已经适应这种模式或路径,紧紧黏上了这种模式或路径,要改变这种模式或路径需要很强的外生冲击。
第五、人们预期的变化以及政府的示范作用对经济增长路径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
聚集力 分散力:市场拥挤效应市场接近效生活成本效本地市场放大效见下图,块状经济的战斧图。
二、1.在地区的处境更加恶化,大量人口失业,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
对这种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英国、美国采取了一些措施。
例如,英国于1936年成立巴洛委员会,试图遏制产业和人口向英格兰东南部地区的集中,并通过建立工业开发区、税收优惠区等手段使产业向萧条区分散;美国于1941年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制订了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计划,其成功经验后来被许多国家借鉴。
区域经济学

三、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历程 (二)区域经济学最新进展 (三)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课 题
(一)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历程
1、区位论初期研究主要发源地在德国。 2、战后主要集中到美国。 3、20世纪80年代后,区域化、集团化和一 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4、随着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矛盾不断加 剧升级,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 经济研究的新主题。
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的选择。工业企业 选择生产位置时,要尽量降低成本,尤其是运 输费用,以实现产品的最终销售。韦伯认为决 定工厂最佳位置的因子主要有:
• 运输成本 • 劳动力成本 • 集聚
工业寻求最优区位3阶段
(1)第一阶段,暂定劳动费与聚集效益因子 都不起作用,孤立地研究在只有运费因子单独起 作用的情况下,工业最合理的布局模式; (2 )第二阶段,研究在加进了劳动费因子的 作用时,上述工业布局模式将发生何种变形; (3 )第三阶段,研究当加进聚集效益因子的 作用时,这一工业布局模式又会相应地发生何种 变形。 企业的最优区位选择由最低运费点经过劳动 费因子、集聚因子修正后得出。
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一)空间结构:是指社会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的
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以及反映这种关系的客体 和现象的空间集聚规模和集聚形态。 微观层面:企业之间、企业与家庭之间、企业与政 府之间 中观层面:产业之间、城乡之间、城市之间、区域 之间 宏观层面:国家之间
(二)空间结构理论的基本内涵
杜能农业区位论“孤立国”理论的前提条 件
• 在孤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且位于中心,其他都是农村和 农业土地。 • “孤立国”内没有可通航的河流和运河,马车是城市与农 村间联系的唯一交通工具。 • “孤立国”是一天然均质的大平原,位于中纬,各地农业 发展的自然条件等都相同,宜于植物、作物生长。 • 农产品的运费与重量和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成正比关系。 • 农业经营者以获取最大经济收益为目的,并根据市场供求 关系调整他们的经营品种。
《区域经济学》讲义(1)

6、区域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 (1)我国是一个自然、人文条件差异大、发 展极不平衡的大国。
• (2)西方国家都曾经出现过萧条区、衰落区, 我国某些老矿区集中的地区,人口超载地区等 不同类型与成因的“问题区域”至今还没有针 对性强,具体可操作的区域政策。
• (3)任何资源空间优化配置方案的实现,必 须以各利益主体合理权益得到保证为前提。
《区域经济学》讲义
主讲:经济管理学院 韩纪江
联 系 电 话 : 0538-8249636
鸣谢
• 周起业、刘再兴等.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 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原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 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 朱传耿等.区域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 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
第一节 区位论的产生和初期发展
一、古典区位论 二、屠能的农业区位论 三、龙哈德三角区位论 四、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一、古典区位论
• 1、早在18世纪。欧洲古典经济学家如康 提隆、斯密、毕什等探讨并论述过运费、 距离、运输等对工业分布的影响。
• 2、特点:从单一的企业或中心出发,研 究成本和运费的最低化。
看不见的手理论。
二、屠能的农业区位论
• 1、屠能,V.Thünen • 区位理论的鼻祖。 • 1820-1830,初步形成的标志
《孤立国》
2、形成背景
• (1)19世纪初,德国的农业面临由庄园 式向自由式转变,提出了耕作业和畜牧 业的土地利用以及同市场的关系问题。
• (2)屠能从区位地租出发,得出农产品 种类围绕市场呈环带状分布理论化模式。
《新区域经济学》安琥森

《新区域经济学》安琥森《新区域经济学》——安琥森第一章导言1第一节区域的本质—空间经济组织1一、区域概念的理解1二、经济组织概念的理解3三、区域本质的理解41、专业化分工与均质性42、自组织能力53、交易的分层结构与城市等级系统64、监管的层级结构与地方政府7四、区域的形成81、城市以及城市体系的形成82、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以及城乡联系93、监管职能分层结构的形成104、自组织能力的形成11第二节区域经济的特征—块状经济12一、块状经济的形成12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132、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143、创新能力的区位锁定作用和知识溢出的局部性144、地方政府的补偿作用和地方财政16二、块状经济的主要特征171、块状之间的非均衡力以及循环累积因果关系172、块状经济的重要特征18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24一、规模收益递增与不完全竞争24二、非均衡力及循环累积因果律26三、市场开放度强化要素流动性27四、经济增长方式选择和结构优化的内生化理论29五、产业份额决定国民收入地区分配30六、二元结构与城乡联系理论31第四节区域经济学科的形成与发展32一、国外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33二、我国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361、改革开放前—我国区域经济学的萌芽时期362、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学初步形成阶段373、90年代以后—我国区域经济学蓬勃发展阶段。
384、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存在的问题39第五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40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401、经济活动空间分布402、经济活动协调413、区域决策42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431、区域的拓扑性质432、经济活动区位433、区域的自组织能力444、区际分工与联系465、区域内地域结构的演化476、政府的内生性与政策干预47三、内容安排48本章小结49第二章生产要素区际流动52第一节非均衡力与循环累积因果链54一、区域之间非均衡力的来源541、三种效应和两种作用力542、区域之间非均衡力的构成55二、循环累积因果链551、循环累积因果链的形成条件552、循环累积因果链的作用机制56第二节劳动力流动58一、循环累积因果链58二、对称结构(均衡增长模式)的破坏和突破点59三、核心-边缘结构(非均衡增长模式)的维持和维持点61四、劳动力流动的区域经济含义62第三节资本流动64一、循环累积因果链的消失65二、初始对称与资本流动661、初始对称结构的稳定性662、三种效应和作用力情况663、区域结构的稳定均衡67三、初始非对称与资本流动681、市场规模非对称682、市场开放度非对称703、要素禀赋非对称71四、资本流动的区域经济含义71第四节人力资本流动73一、循环累积因果链74二、区域结构的稳定性74本章小结75第三章经济区位及区位选择79第一节区位概述80一、区位主体与区位单元80二、区位要素801、区内投入要素与区内产出要素802、可转移投入要素与可转移产出要素81三、区位要素与区位选择81四、区位选择目标和区位选择过程83第二节静态区位选择84一、不同区位要素下的不同区位模式与区位选择841、运输导向型区位模式与区位选择852、市场导向型区位模式与区位选择893、聚集导向型区位模式与区位选择974、劳动力导向型区位模式与区位选择100二、生产理论与区位选择101三、多个市场区位选择105第三节动态区位选择106一、区位力106二、区位力与区位选择108三、区位优势的内生变动1101、聚集性循环累积因果链和区位优势的自我强化1102、分散性循环累积因果链和区位优势的消失112本章小结113第四章区域经济增长及增长模式115第一节凯恩斯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115一、哈罗德—多马模型1151、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假设与逻辑1162、哈罗德模型的主要内容和结论1163、多马模型与哈罗德模型的主要区别和特点116二、需求决定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117第二节新古典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118一、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1181、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假设以及主要内容1182、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结论119二、完全竞争下的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120三、垄断竞争下的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资本创造理论1201、资本创造理论的基本逻辑和假设1212、资本创造理论的主要内容1213、资本创造理论的基本结论123第三节新增长理论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增长125一、新增长理论1251、新增长理论的基本逻辑1262、新增长理论的主要内容1263、新增长理论的基本结论128二、含有空间维的内生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全域溢出模型1281、全域溢出模型的基本假设和逻辑1282、全域溢出模型的主要内容1293、全域溢出模型的基本结论131三、含有空间维的内生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局部溢出模型1321、局部溢出模型的基本假设和逻辑1332、局部溢出模型的主要内容1343、局部溢出模型的基本结论136第四节两种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138一、均衡增长模式1381、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1382、纳克斯的平衡增长理论139二、非均衡增长模式1391、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1402、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1403、增长极理论1414、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143第五节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144一、欠发达地区工业化的市场条件1441、市场规模、比较优势与工业化1442、单边贸易保护与工业化1443、贸易自由化与工业化145二、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战略1461、进口替代战略1462、出口替代战略148本章小结148第五章产业扩散、聚集与结构演进151第一节产业扩散151一、产业扩散的界定151二、两区域两部门的扩散1521、核心-边缘结构的维持与产业扩散1532、核心-边缘结构的打破与产业扩散154三、多区域多产业情况下的产业扩散1561、劳动密集度与产业转移1562、前后向联系与产业转移157第二节产业聚集159一、产业聚集研究的简单回顾1591、基于古典区位论的聚集1592、基于马歇尔产业区理论的聚集1603、基于新产业区理论的聚集1604、基于迈克尔?波特竞争经济理论的聚集1615、基于空间经济理论的聚集161二、只考虑要素流动下的产业聚集1621、劳动力不可转移下的产业聚集1622、资本可转移下的产业聚集1633、人力资本可转移下的产业聚集164三、产业内和产业间联系与产业聚集1651、聚集与分散1662、产业聚集与收入水平的变化166四、多要素下的产业聚集1671、某一产业全部聚集在某一区域的情况1672、产业均匀分布的情况168五、区域间产业分布总格局的形成168第三节产业结构演进169一、产业结构的划分1701、霍夫曼划分法1702、克拉克三次产业分类法1713、库茨涅茨的划分方法1714、其它分类方法171二、区域产业结构演变规律1721、配第定律1722、斯密顺序1733、克拉克定律1744、库茨涅茨的研究1745、钱纳里的产业结构演进177四、工业结构高度化规律1791、产业重工业化1792、霍夫曼定理1803、工业结构高加工度化1824、生产要素密集度转化规律1835、区域产业链条184五、产业结构演变的原因1851、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变动1852、劳动生产率的不均等上升1863、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186第四节产业聚集与结构演进的定量分析方法188一、产业结构演进的度量方法1881、工业化结构比重数1882、产业结构变化率1883、相关系数1894、相似系数1895、产业结构效益指数1896、结构影响指数1907、效益超越系数1908、投入产出法190二、产业聚集与分散的度量方法1971、产业比较优势度1972、区域产业专门化率1983、区位商1984、产业专门化系数1985、偏离-份额分析1996、区域产业结构联系水平分析200本章小结202第六章区际贸易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206第一节区际单边、双边与多边贸易问题206一、市场分割、市场统一与市场开放度2071、市场分割与市场统一2072、贸易成本和市场开放度207二、区际单边、双边与多边贸易问题208第二节单边贸易保护与工业化208一、贸易保护的降价效应及其分解209二、简单情形下的贸易保护降价效应2101、资本流动下的降价效应2102、贸易保护降价效应的条件性211三、多因素下的贸易保护降价效应2121、区位调整成本与区位调整陷阱2122、进口替代政策失效的原因215第三节贸易自由化与工业化216一、局部贸易自由化216二、全面贸易自由化217三、考虑市场规模和比较优势的贸易政策与工业化2181、欠发达国家、落后地区工业发展滞后之谜2182、资本流动与边缘化临界点218第四节经济一体化的生产和投资转移效应219一、资本多国流动情形下的生产和投资转移及基本结论220二、生产和投资转移及福利变动221三、两个层面的本地市场效应:空间不平衡及福利变动分析223四、多米诺效应和内生集团规模225五、轴心-附属协定226本章小结228第七章城乡二元结构与城市231第一节区域空间的二元结构231一、基于经济活动强度差异的二元结构理论232二、基于交易效率差异的二元结构理论233三、基于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结构理论234第二节城市等级体系及城市内部结构237一、城市以及城市的分层结构2371、城市的形成2372、城市分层结构的形成2383、城市类型结构的形成238二、城市分层结构最优层次数和每层的城市规模2391、分层结构层次数与效率之间的关系2392、城市分层结构的层次数2403、城市规模与层次数的关系2414、城市分层结构演进过程244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及其演化过程245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类型245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化史246第三节城市土地利用248一、地租与土地利用2481、地租和土地价格基本原理2482、地租、土地区位与土地利用249二、区位选择与城市土地利用2501、家庭区位选择2502、企业区位选择251第四节城市就业253一、劳动力需求及其影响因素2531、乘数原理2532、劳动力需求曲线254二、劳动力供给及其影响因素255三、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均衡效应2571、劳动力供给变动对均衡的影响2572、劳动力需求变动对均衡的影响2583、劳动力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同时变动对均衡的影响259四、城市就业政策2601、城市失业类型2602、城市失业的政策措施261第一,失业保险制度。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整理

《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二版) Textbook of Regional Economics孙久文叶裕民编著资料整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 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简答题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区域经济发展(2)区际经济关系(3)区域经济政策。
2、区位理论(一)古典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2、工业区位论3、运输区位论(二)现代区位论1.市场区位论。
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转化。
市场区位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
2.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为:(1)一个区域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核心,它拥有若干大小不同的城镇。
(2)各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各级中心位于六边形的中心或边的中心与顶点上。
(3)不同规模的中心地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较小中心地提供需要较低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较大中心地能维持需较多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设施。
(4)同一等级的两个相邻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级别越低,相邻两个中心地间的距离越短。
(5)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采取三种模式分布。
3.区位经济学。
廖什于l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书。
研究了区域平衡理论、发展了工业区位理论、经济区理论与市场区位理论等。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包括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17布局、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和区域开发理论等。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第八章大都市圈经济空间地域结构

二、城市空间经济联系的作用方式:城市流
• 4.资金流 • 资金流动的作用不仅取决于资金流的量,而且取决于
会实体。 • 2.大都市圈往往是一个国家经济的核心区域。 • 3.大都市圈运行的基础就是拥有健全的基础设施网络 • 4.大都市圈在空间上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圈层结构,这
一、大都市圈的概念和特征
• (一)大都市圈的概念 • 大都市圈是指城市发挥其机能时与周边地区所形成的
种种密切联系所波及的空间范围,以一个或多个中心 城市为核心,以发达的交通联系为依托,吸引和辐射周 边区域,是一个超越城市行政地域、景观地域的功能 地域概念。
一、大都市圈的概念和特征
• (二)大都市圈的特征 • 1.大都市圈是一个具有密切职能联系的经济实体和社
城市经济空间发展中的主要联系
联系类型 自然联系 经济联系 人口运动联系 社会相互作用联系
服务传输联系
政治、行政和组织联系
联系要素
道路网络河流和水运交通网络铁路网络 生态的相互依赖
市场类型原料和中间产品流资本流生产 的前向、后向和侧向联系消费和购物类
型收入流部门和区域间的商品流
暂时和永久的迁移工作旅行
(一)经济联系作用量分析法
• 3.中心城市间经济联系量 • 经济联系量,或称作空间交互作用量,是用来衡量城市
域际间经济联系强度大小的指标,既能反映经济中心 城市对周围地区的辐射能力,也能够反映周围地区对 经济中心辐射能力的接受程度。 • 区域经济联系量有绝对经济联系量和相对经济联系量 之分。 • 绝对经济联系量是指某经济中心对某低级经济中心辐 射能力或潜在的联系强度大小;相对经济联系量是在 绝对经济联系量的基础上,结合低级经济中心本身的 接收能力,并比较其在区域内所有同级经济中心中条 件的相对优劣来确定的。
区域经济学第八章课件(高洪深)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

2015年7月22日星期三
第八章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
11
第三,地方这一极要依托和服务于中央企业与国家的重点建设, 加快发展步伐。 第四,在中间这个环节上,加强中等城市的经济实力,充实它们 的经济功能。
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
区域经济学
第二版 高洪深 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八章
重点问题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
● 区域产业结构总体评价 ● 区域产业结构多层次分析 ● 二重结构形成的原因和消极影响 ● 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导向理论
2015年7月22日星期三
第八章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
2
第一节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第二节 二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第三节 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导向理论
5.相关分析法 不仅要研究产业系统内部各产业间的动态关系,也要综合 考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教育结构、投资结构、进出口结构、 空间结构等各种结构变动的相关性。
2015年7月22日星期三 第八章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 15
总结:
“动态比较费用说”:主要是从国际贸易、国际分工角度,论证 了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2015年7月22日星期三 第八章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 19
关键术语 区域产业结构 二重结构 变动导向理论
思考题 1.区域产业结构多层次分析的经济含义是什么? 2.论述二重结构的内涵和具体表现。 3.简单分析产业结构高级化所形成的各种具有代表性的理论。 4.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导向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孙久文

第一章:导论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应该与其他地区建立什么样的技术经济联系,如何建立这样的联系。
这是区域经济学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任何区域经济发展起码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域。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的,而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区域经济学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发展规律。
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研究它们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作用方式和作用特征。
同时,区域经济学是以一定的地理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必须要熟悉地理学。
实际上,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2.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深入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在中国跨世纪的发展中,中国区域经济学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第一,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
伴随着进入2l世纪的钟声,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发达国家及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都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信息高速公路缩短了空间距离,把世界密切地联为一体。
这无疑使经济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新的经济发展空间、扩张其经济统治变得更为容易,借助于知识经济的东风,发达国家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中国提出了极其严峻的挑战。
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中,既要完成传统的工业化过程,又要追赶世界知识经济发展的步伐。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二版) Textbook of Regional Economics孙久文叶裕民编着资料整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 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简答题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区域经济发展(2)区际经济关系(3)区域经济政策。
2、区位理论(一)古典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2、工业区位论3、运输区位论(二)现代区位论1.市场区位论。
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转化。
市场区位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
2.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为:(1)一个区域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核心,它拥有若干大小不同的城镇。
(2)各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各级中心位于六边形的中心或边的中心与顶点上。
(3)不同规模的中心地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较小中心地提供需要较低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较大中心地能维持需较多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设施。
(4)同一等级的两个相邻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级别越低,相邻两个中心地间的距离越短。
(5)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采取三种模式分布。
3.区位经济学。
廖什于l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书。
研究了区域平衡理论、发展了工业区位理论、经济区理论与市场区位理论等。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包括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17布局、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和区域开发理论等。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课件:总部经济

总部经济
14
四
三、北京发展总部经济的基本条件 1.首都的特有功能优势 2.科技、教育、人才优势 3.知识型服务业优势 4.总部存量资源优势 5.较为完善的城市设施和人居环境优势
关键术语 总部经济 概念与内涵 经济学解释 经济效应
思考题 1.比较全面准确地阐述总部经济的基本概念。 2.怎样理解总部经济的经济效应?并分析它的特征。 3.如何用经济学理论解释总部经济现象?
生产组织功能
赵弘: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 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通过极化效应和 扩散效应,企业总部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通过各种形 式安排在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 值链分工的经济活动的总称。
2024年11月14日星期
总部经济
9
四
林文俏:总部经济是指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
三、总部经济的理论背景
1.新古典经济学把企业视为一个“黑箱” 2.钱德勒揭示了企业在内部的运行中存在一只“看得见的手”
3.科斯和威廉姆森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回答了 为何有“看
不见的手”
4.威廉姆森论证了决定企业对市场替代的条件和因素
5.现代信息经济学和代理理论
2024年11月14日星期
总部经济
6
四
四、总部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发展总部经济的中心城市一般都拥有优越的地理区位、
丰富的人力资源、良好的基础设施、较强的经济基础和工 业配套能力以及宜人的生存环境等方面的优势条件。
国内外考察总部经济的指标设置和发展情况:
1.指标设置
包括
2.国外总部经济发展情况
3.国内城市总部经济的发展情况
2024年11月14日星期
区域经济学孙久文重点-(寝室合作完成)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指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能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各种力量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可以概括为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及其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共同的作用力。
1.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
城市化总是起步于农业基础良好的地区。
农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寻求新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进入城市。
地域合理规模的构成
1.企业的合理规模(企业的合理规模是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的基础。)
企业的规模效益:1.单项设备的经济合理规模。2.联合企业的合理规模。
2.地域合理规模
地域合理规模主要由地域的环境容量来决定,地域的环境容量主要取决于下列三点:
⑴资源要素的供给限度。 ⑵基础设施要素的容量。 ⑶管理要素的能力边界。
第一章导论
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它的许多理论和方法都成为区域经济学理论的组成部分,是微观经济理论,它要解决的主要是厂商如何进行布局才能成本最低或利润最大的问题。
(一)古典区位理论
二、三次产业的演化规律
1.配第一克拉克定律
⑴配第定律
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弟(William Petty)。早在17世纪,他在其著名的《政治算术》一书中描述了不同产业之间的,并将这种差异与劳动力就业结构联系起来。
他说:工业的收益比农业多得多,而商业的收益又比工业多得多。”这种产业之间的收益差异会推动劳动力由低收入产业向能获得高收入的产业流动。这就是所谓的配第定律。
2.由于资源耗竭而产生经济停滞,迫切需要从发达地区转入新的产业部门,改善部门结构。
3.由于区位条件变化而产生经济停滞,迫切需要从发达地区引入新的产业机制,加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联系,改善区位条件。
以地区竞争力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论卡佩罗《区域经济学(第二版)》一书的主要特点

以地区竞争力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论卡佩罗《区域经济学(第二版)》一书的主要特点
安虎森
【期刊名称】《开发研究》
【年(卷),期】2022()5
【摘要】《区域经济学(第二版)》一书,强调了以地区竞争力为核心的经济发展理论。
该书认为,经济活动空间聚集和多元要素空间相互邻近形成以聚集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地区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推动区域发展。
研究区域发展,就是要寻找和揭示这些决定地区竞争力的因素及其作用途径的过程。
这种主张,对加快我国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区际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总页数】5页(P156-160)
【作者】安虎森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
【相关文献】
1.西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西方区域经济学述评(下)
2.全球化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第八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变革时代的中国区域经济学术研讨会综述
3.发展中区域的区域经济发展——来自发展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整合
4.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有益探索——评介《区域经济学》
5.2019年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全球化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研讨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加工度化” 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战略目标
❖第一,产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是工业化过程的 必经之路。
在中国现实的产业结构中,经过前一阶段的战略发 展后,尽管农业滞后、能矿产业滞后的情况仍然严重存 在,但从产业质量、技术及装备水平、规模经济及以其 为基础的成本水平、产量规模等方面看;从相对增长速 度、产品结构改善速度、外资引进速度、与世界先进水 平的差距等方面看,最薄弱的产业环节却是加工产业, 特别是国民经济装备业。正在踏上赶超征途的中国,在 本世纪末所要缩小的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中,最紧迫 的应当是生产手段上的差距。
“高加工度化” 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战略目标
❖ 第三,产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是进一步扩大对 外开放的必然要求。
在跨世纪发展过程中,发达国家以贸易与产业保护 为基点的集团化和部分发展中国家为争夺第三国市场的 集团化趋势对中国目前出口产品结构的排斥指向都十分 明显。
从中、长期发展过程看,中国的对应措施应当是尽 快完成从一般贸易交换为主向产业分工为主的转换,实 现对国际分工的稳定参与。在新的战略发展时期内,一 方面这种对国际分工的稳定参与显然已经不能单纯指望 传统的劳动力优势;另一方面中国在国际竞争中尚不具 备走出主要依靠价格竞争阶段的实力;因而现实的选择 应当是通过发展深层次加工,利用规模经济及其基础上 的成本降低来形成新的国际比较优势。
“高加工度化” 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战略目标
❖ 第二,产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是实现增长方式 转变的必然要求。
工业化阶段产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趋势发展始终与 摆脱资源约束,不断使国民经济的增长快于采掘、原材 料产业的产出增长密切相联。目前中国单位产值能耗是 发达国家的3倍至4倍,主要工业产品能量单耗比国外 平均水平还高40%,能源利用率只有30%左右;其 基本原因之一就在于产业结构缺陷,在于对资源投入的 加工程度过低,有限的加工能力又集中于粗加工阶段。 在本世纪末最后五年的中期发展过程中,中国经济增长 方式的转换将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以较少资源投入支持较 大产出增长的产业结构高加工度化。
产业结构高加工度化
❖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产业结构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转变的过程, 是经济发展的历史和逻辑序列顺向演进的过程。
❖ 创新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动力
(1)创新通过改变要素之间的相对收益影响要素在产 业之间的分配直接影响产业结构; (2)创新通过创造新的潜在需求间接影响产业结构 ;
产业结构高加工度化
关于日本工业结构高加工度化的分析
❖ 日本产业经济学家佐贯利雄在其著作《产业 结构》中对战后日本各工业部门依次领先增 长的形象描述,深刻地揭示了日本重工业化 过程中的工业结构高加工度化的演进过程。
❖ 佐贯认为,战后日本工业的发展先后出现过 三组带头的主导产业:
▪ 第一组带头产业是电力,尤其是火力发电; ▪ 第二组带头的产业是石油、石油化工、钢铁和造
❖ 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机制
产业结构高度化是通过产业之间优势地位的更迭来实现 的。
❖ 产业优势地位消失的原因
(1)技术进步速度缓慢 (2)扩张资金减少 (3)国际比较优势消失 (4)需求增长放缓或停滞
产业结构高加工度化
❖ 产业结构的正常发展顺序
农业 轻纺工业 基础工业 低加工度组装工业 高加工度组装工业 第三产业 信息产业
❖ 通过表5-9可以看出日本工业结构高度化的趋势:
显然,以服装业、家具木器业、机械工业为代 表的组装加工工业的增长速度是以纺织业、木 材业、钢铁和有色冶金工业为代表的原材料工 业的2-5倍不等,显然,日本工业结构已高加工 度化了。
❖ 表5-10是日本1965-1982年期间加工和原材料的 附加价值额、就业人数和有形固定资产投资额 三个指标的变动状况,其中加工工业各项指标 的上升和原材料型产业指标的下降,反映了其 工业结构由原材料型向加工型的转变。
工业结构高加工度化
❖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结构演变的第一个趋向是重 工业化;第二个趋向则是高加工度化。
❖高加工度化的含义:
指轻、重工业由以原材料为重心的结构,向以加工、组 装工业为重心的结构的发展趋势。
❖ 重工业化的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 第一阶段是以原材料工业发展为重心的阶段,出现 在重工业化初期;
▪ 第二个阶段是以加工组装工业发展为重心的阶段, 出现在重工业化过程的中后期。
工业结构高加工度化
第五组:朱亚坤 丁立 周经纬
本节回顾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通过对配第、斯密、 克拉克、库兹涅茨和钱纳里等人关于产业 结构演变规律分析的学习,得知工业是对 科学技术进步最敏感的部门,因此人们把 经济发展过程称为“工业化”过程。
❖工业结构高度化规律:
工业结构由重工业化到高加工度化,由高为后者的过程就是工业结 构的高加工度化。
工业结构高加工度化
❖工业结构高加工度化趋向表明,工业的增 长对原材料的依赖程度到工业化一定时期 会出现相对下降趋势,从而对能源、资源 的依赖程度也将下降。
关于日本工业结构高加工度化的分析
关于日本工业结构高加工度化的分析
关于日本工业结构高加工度化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