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德育渗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时代的德育渗透
信息时代对传统的教育观念、途径、形式和内容都提出了挑战。要求我们改变德育模式,优化德育过程,活化教育形式。同时,要求学生具有明确是非观念的能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越性,抵御其消极作用,让孩子在网络时代健康、自由、快乐地翱翔。
关键词:互联网德育优化挑战明辨是非
今天的科技在飞速发展,信息风暴迅速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方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日益普及,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互联网正营造着人类文明的新殿堂。信息技术大潮对传统的教育观念、途径、形式和内容都提出了自教育事业诞生以来最富冲击力的挑战。
面对飞速到来的信息时代,学校德育工作如何创新,如何适应新形势的需求,就现实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从学校德育的角度看,信息技术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更新了观念,拓宽了德育的时空,改革了传统的德育模式,提高了教育的效率和质量,为学校德育带来了勃勃生机。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的基本游戏规则就是自由与开放,网络世界是个没有疆界的虚拟空间,五光十色。小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强,很容易受其中一些不良信息的误导而走上歧途,好多少年犯就是因为网络而毒害了自己,走向了深渊。因此树立正确的计算机道德观势在必行,“德育”之花定然要绽放在信息技术教育领域,才能让孩子在电脑时空中健康、自由、快乐地翱翔。笔者以下就从正负两方面对“德育”和“信息技术”这传统与新潮的教育现象之间的关系作一不成熟的阐述,和有志之士切磋。
一、信息技术解放了德育的时空,拓展了德育教育的信息资源,改变了传统的德育模式,为德育带来无限生机。
首先,信息技术解放了德育的时空,拓展了德育的信息资源。
网络的介入,使学生群体的生存环境发生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变化。全球超过十几亿台的计算机联成了一个无所不包,无处不在的神奇之网,数以千万的人在网上工作、学习、交流。传统教学以教室为中心,而开放的、交互式的、个性化的网络,连通学校、家庭、社会、图书馆和科研院校,使学校德育突破了时空的限制,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学习模式。我们江苏去年搞了“校校通工程”,他们可利用这一信息平台获得图、文、声、像并茂的一切教育信息和学习资料,还可以和其他学习者进行即时的交流,实现实时交互式教学。
例如,举行“祖国辉煌五十年”图片展,以前须翻阅无数书籍,有时甚至要跑上好几家书店或图书馆,现在,只要轻轻点击鼠标,祖国各地、各行各业的勃勃画面就会尽展眼前。十六大、奥运会、亚运会、世博会……开队会、做讲座、设计教育课件或展示平台,资料多多;长城、故宫、黄山、桂林、海南……祖国各地名胜,想“去”哪就“去”哪。网络的世界里,生生都像长了翅膀,开阔了他们的视野,陶冶了他们的情操,这对于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有很大的益处的。
其次,信息技术改变了德育模式,优化了德育过程,活化了教育形式。
网络的巨大信息,本身就是学生探究学习、发展其创新能力的源泉。模拟和虚拟的环境,不仅让师生“身临其境”获得“亲身的经历、感受。而且还能够提供安全的、不冒任何风险的、不花费太多经费的实验或实践机会,而这些有的在现实中是根本无法做得到的,只有通过网络虚拟才得以实现。这就不仅把知识教学与动手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而且
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学习等能力。
如可开通“互动网络课堂”上课,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在“互动网络课堂”进行课外活动,能发挥学生特长,发展他们的个性。高年级学生还可制作班级网页、个人主页,在校园内网上进行互动式交流,特别优秀的也可发送到互联网,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强调要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信息教育技术改变了这个顺序,它可以把远方的东西放到学生眼前,把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把抽象的事物化为具体,让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怎样有利于学生的认识就怎样运用。此外还可通过教育技术,可以把过去许多不容易理解的新科技内容增加到教学内容中,使教学内容现代化。由教育技术编制的教材软件,把声、像和文字结合起来的多媒体课件,增加了德育教育内容的艺术感染力。
我在执教《在大海中永生》一课时,就很有效地利用了网络这一渠道,将自己制作的课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搜集了许多有关邓小平爷爷的图片,搜索到了12,200,000多个有关邓小平的网页,共有44,900多张邓小平的图片,由于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课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这样的教育让他们充当学习的主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将枯燥的说教变为学习的乐趣。如此的内化式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二、网络给学校德育带来了新问题,新旧道德规范并存、交替、更迭,引发了大量的失范行为,使教育者面临严峻的挑战。
网络信息技术以一种新型方式为学生学业和道德发展带来便利和提供历史机遇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负面影响,它对孩子的成长是一把“双刃剑”。在多数家长和老师眼里,学生上网带来的更多的是忧虑。网上无效信息充斥,信息垃圾成堆,内容良莠不齐,价值观正邪并存,
对众多缺少道德判断力又极易模仿的少年儿童来说,上网容易学坏,而且会影响学业。因而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开展相应的网络道德教育,让学生明确是非观念、规范行为,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越性,抵御其消极作用呢?
首先,去伪存真,合理取舍网络信息。
按照传统的教育观念,知识越多说明学习越成功,很多家长鼓励孩子加入互联网正是看中了互联网络强大的知识传播功能。其实,知识传播仅是互联网的功能之一,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更重要的是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培养交流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培养科学素养,而不仅仅是掌握了多少信息。通过互联网络,孩子可以学习如何检索、核对、判断、选择和处理信息,以达到对信息的有效利用。这种能力在未来的社会中至关重要。
但是,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放任学生在网络世界中“驰聘”,他们就会在五光十色的网络中“迷航”。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善用网络资源,并教会他们如何分辨其中有害信息的内容。例如,有的学生分不清网络中的真实与虚假,把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到处传播;有的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反动、暴力甚至色情的内容等。这时,教师要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会提取信息,还要学会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信息,辨别是非,去伪存真,分清精华与糟泊,才能更好地取用网络信息。教育他们在网络使用时常常思考“为何用?怎样用?”的问题。为了帮助他们正确使用网络信息,教师可以搜集一些与小学生学习生活有关的网址,并介绍他们上一些专开放给小学生使用,具有一定学习价值的网站,让上网的同学学会如何运用网络去实现自主学习。如:中国少年雏鹰网、K12教育频道学生站、中国儿童网、中国国家图书馆等等。
其次,明辨是非,努力规范网络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