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与行为——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态度)
工作满意度: 工作参与
一个人在心理上对其工作的认同程度,认为工作绩效是 自我价值的反映。
组织承诺
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并且希望维持组织 成员身份
4
态度
组织行为学
Meyer和 Allen提出的三成分模型
情感承诺:
员工对组织的情绪依恋、认同感和卷入程度
留任承诺
指基于员工离开组织带来的损失的一种承诺
组织行为学
9
态度
降低不协调愿望的3个因素
导致不协调的因素的重要性 个人认为他对于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 不协调可能带来的后果——如,奖赏
组织行为学
10
态度பைடு நூலகம்
组织行为学
A—B关系的测试
态度和行为关系受中介的权变变量的影响
中介变量:
具体态度和具体行为 社会对行为的限制 问题中所涉及的态度的体验
员工对组织的情绪依恋认同感和卷入程度留任承诺指基于员工离开组织带来的损失的一种承诺规范承诺指员工感到有责任留在组织组织行为学态度态度与一致性人们总是寻求态度之间的一致性以及态度和行为之间的一致性
授课内容
组织行为学
态度
• 什么是态度?
态度是个体对待一类 客观事物的心理倾向,是 关于客观事物、人和事件 的评价性陈述—要么喜欢 要么不喜欢。
7
态度
组织行为学
常见的两种失调情景
决策失调
作出决策后,所放弃事物的所 有优点和所选择事物的所有缺点都 会使你的决定产生失调。 例:如买电视机 工作选择
改变方法:改变对最终决定的 评估来减少失调,如增加对所选事 物的喜欢,减少对未选择事物的喜 好。
8
态度
组织行为学-员工态度
第四章员工态度第一节态度attitude一、态度的概念1.态度的定义态度是个体对某一具体对象相对持久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倾向。
首先,态度指向一定对象;其次,态度是一种内在心理倾向;(1)认知成分cognitive component 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认识、理解和评价(2)情感成分affective component 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喜爱或厌恶的情感体验。
(3)行为倾向成分behavioral component 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是行为的准备状态。
例:“老板很有魄力,非常随和”—员工对老板的态度认知成分;“我很钦佩我的老板”—员工对老板的态度情感成分;“我愿意与老板一起讨论事情,有时也偶尔开开玩笑”—员工对老板的态度行为成分。
2.态度与行为(1)态度能够预测行为一般态度能够有效预测一般行为;具体态度能够有效预测具体行为;态度测量与实际行为的间隔时间越短,态度与行为就越一致;原因: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
人们寻求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一致性。
这意味着,个体努力调节不同的态度,并使态度和行为保持一致,以使自己表现得富于理性和言行一致。
当出现不一致时,个体就会采取措施促使态度和行为回到一致的平衡状态。
人们采取的办法有改变态度、改变行为或为这种不一致寻找理由等。
例:烟草公司的经营者(2)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强弱行为意向模型behavioral intentions model :预测行为最佳的方法是关注行为意向,而意向取决于有关行为的态度和规范。
规范是社会或群体接受或允许的行为准则。
一个人的行为首先必须符合群体或社会规范。
当态度和规范都是正向的,意向才能强烈;如果态度和规范相冲突,两者的相对强度决定意向或行为。
二、态度理论1.平衡理论balance theory(1)美国心理学家纽科姆也使用了类似的A—B —X ”的模式来表明这种关系。
P :认知主体0:另一认知主体X:P 和O 之间的事物或态度对象图中“+”表示亲切或重要,“—”表示无关紧要。
组织行为学第十章 态度与行为
工作满意度影响工作行为主要有:工作绩效、离职率、缺勤 与迟到、偷窃和暴力等 2.工作投入度(或工作参与度)。指一个人在心理上对他的 工作的认同程度,认为工作绩效对自我价值的重要程度。 高分入校,挂科,“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 研究表明,工作投入度可以解释员工流动率中16%的变化。 3.组织承诺。指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并且希 望组织成员身份的一种状态。组织承诺高的员工流动率较低。 组织承诺包括三个成分:感情承诺[情感依赖]、持续承诺[虑 及跳槽成本]、规范承诺[责任和义务] 与个人特点有关:学历高承诺低、资历深承诺高。 与工作任务自主性和技能多样性成正相关。 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度和组织承诺与缺勤率和流动率成负 相关。 高工作投入意味着对特定工作的认同,高组织承诺意味着对 所在组织的认同。
(二)、影响人的态度转变的因素 态度转变的模式: C.Hovland与I.Janis 1959年提出,在整 个态度的转变的过程中,涉及四方面的 因素: 传达者 沟通信息 信息接受者 周围情境
态度改变的说服过程
专业性
说服者
可靠性 吸引力 相似性 信息的差异性
信息的情绪性 信息的组织性 信息的重复性 原有态度 人格特征 预防注射
(一)、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1、个体因素 A、 需要与愿望的满足与态度的形成 B、 个体心理特征:兴趣、爱好、气质、独立 性与依赖性等 C、 个体创伤与偶发性经验的影响 D、价值观的影响 2、个体所属群体的影响 3、知识与信息的影响:认知因素的影响(水 重要还是钱重要) 4、社会文化与其他因素的影响
勒温发现,个体态度的改变同群体的规范和价值 观密切相关。个体态度依赖于其参与群体活动的 方式和程度。 主动型和被动型。 勒温在二战期间比较了两种让家庭主妇去购买不 喜欢的食品的方法的优劣。第一种方法是由能言 善辩的人向主妇们讲解上述食品的营养价值,以 及食用这些食品对国家的贡献(当时物质非常缺 乏)。第二种方法是让主妇们进行群体讨论,讨 论的结果是大家一致决定购买。一段时间后,派 人调查实际购买情况,结果发现听讲解的主妇只 有3%的人购买了上述食品,而参与群体讨论主妇 有32%购买了原先不爱吃的上述食品。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1、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和组织结构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运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2、知觉: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知觉是指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实的整体反映)3、社会知觉:个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他人以及团体性的知觉。
社会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自我知觉。
4、归因:就是指人们对于别人或者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或者冬季的过程。
5、个人决策:是指在面临某种问题的情况下,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在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6、个性:是指个体的,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个体的行为并使个体和其他个体有所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7、个性的特质理论:当一个人在各种情景下都表现出害羞、进取、顺从、懒惰、雄心、忠诚以及萎缩等特点时,称其为人格特质。
人格特质代表着组织中某些最基本的个体差异。
8、价值观:指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总评价和看法。
9、态度:指主体对特定对象做出价值判断后的反应倾向-----要么喜欢,要么不喜欢。
态度包括认知、行为、情感三个部分。
10、工作满意度:是指个人对他所从事工作的一般态度。
11、组织承诺:通常指员工对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感,以及对组织的归属感12、群体:是具有相同利益或感情的两个货两个以上的人以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的集合体(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13、从众: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意见分歧时,会感到群体压力。
会迫使成员违背自己意愿产生完全相反行为。
14、群体士气:群体工作精神或者服务精神。
士气不仅表示个人需要的满足状态,还包含了确认这种满足的获得群体,因而愿意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含义。
15、跨文化人际沟通: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之间的信息和情感相互传递的过程16、群体决策:是由群体中多数人共同进行决策,它一般是由群体中个人提出的方案,而后从若干个方案中进行优选17、领导:领导是指领导者对下属施加影响以完成他们的目标和任务的过程,其本质是影响力影响力这个词是选择题18、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之间的共同价值观体系,为组织所有的成员所接纳,成为组织的一种群体意识,表现为组织共同的信仰、追求和行为准则19、组织变革:是组织实现动态平衡的发展阶段。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一、名词解释1、组织: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系统性安排。
2、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3、组织网络化:竞争的加剧要求企业最大限度地利用内、外部资源,对顾客的要求尽可能快的反应,并与环境中变化的因素建立长期稳定的网络关系以减少经营风险。
(跨职能团队;高度依存,共享信息)4、组织扁平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员工素质的提高使管理跨度得扩大成为可能,从而管理层次减少,使原来高耸的组织扁平化。
5、需要:是指客观的刺激作用于人们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
6、动机: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念等心理因素。
7、价值观:从个人和社会角度来说,某种具体的工作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比之于相反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更为可取。
8、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反应。
9、态度: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
10、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
11、情商:包括情绪直觉、有效调控、自我激励、换位思考、情绪促进。
12、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相互依赖,在思想上相互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13、正式群体:是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的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义务和权利,有明确的职责分工。
14、非正式组织:是人们的共同的工作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以情感、喜好等情绪为基础的松散的、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
15、正式权利:正式权利主要依靠组织的规章制度或组织共有行为来强制实施。
16、非正式权利:由团队成员授予,其行使不需要遵循正式的指挥体制。
行政权利;权利无等级式的层级结构;权利有非理性和个人情感因素来维持。
17、B=f(P.E)18、M=V.EM—激发力量,这是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出人的内部潜力的强度;V—目标效价,这是指达到的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的大小。
00152《组织行为学》第二章第二节价值观、态度与行为 大纲
第二节价值观、态度与行为一、价值观1.价值观的含义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一个人基本的信念和判断。
价值观代表的是人们最基本的信念,这种信念会使人们对一些事物的认可和可接受程度高于其他事物。
2.价值观的属性价值观的属性包括内容属性和强度属性。
①内容属性:指某种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是否重要;②强度属性界定的是某种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的重要程度;3.价值观的形成一个人的价值观自出生的时候就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并最终稳定下来。
对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性作用的是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父母的职业和价值观以及早期学校的教育等。
随着时间和空间跨度的更迭,人们的一些观念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体现的是价值观的时代属性和社会属性。
4.价值观的作用价值观对于组织行为的重要作用:第一,价值观是研究各个成员对组织认同程度的核心衡量指标;第二,价值观是了解组织成员的态度及动机的基础,管理者可在此基础上对组织成员进行行为分析;第三,价值观会使个体对那些不被其所在群体或组织接受的信仰、态度及行为进行合理化,以解决内心的冲突,进而提高个体的道德感和自我效能感,以便在组织中保持和维护自己的尊严;第四,价值观会影响企业领导人的决策行为;二、态度1.态度的概念态度是指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趋向。
或者说,态度是一种带有评价性情感倾向的主观感受与意识状态。
态度的心理结构由三种成分构成:知觉成分、情感成分及行为意向成分,这三者合称为态度的ABC模型。
(1)态度知觉成分:指个体对客体的理解和价值评价;(2)态度情感成分:指个体对客体的情感体验,也就是个体对客观对象的情感倾向及其程度;态度中情感成分分为两类:①情境性的情绪,是情感过程在外部表现中可以测量的部分,带有冲动性并且容易变化;②比较稳定的情感,由对事物比较深入的认识所引起;(3)态度行为意向成分:指个体对客体的行为准备状态及行为反应的倾向。
对组织行为学中态度的认识
对组织行为学中态度的认识
我要的不是定义啊我要的不是定义啊我要的不是定义啊我要
的不是定义啊我要的不是定义啊我要的不是定义啊态度(Attitude),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
它的心理结构由
三种成分构成:认知,情感和意向。
而前国足教练米卢的那句“态度决定一切”随着2002年国足成功冲进世界杯,也响彻大江南北。
时至今日,组织行为学课上,我也听到了老师提出的“态度决定行为”这一说
法。
乍一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就拿米卢的例子,国足的球员因为在情感上热爱足
球这项运动,并且产生了荣誉感,于是便积极训练,最终冲进世界杯。
再说一
个反面的例子,几乎人人都知道救死扶伤,但是真的到自己哪天开车遇上路边
有人因车祸需要帮助的时候,有几许人却会毫不犹豫的一驶而过。
抛开道德的
方面,又是什么使他们竟然能够见死不救呢?我想个人动机,或者说优势动机
在一个人的行为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1)组织:是指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结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2)行为:是有机体的所作所为及其活动,狭义的行为是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
3)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4)测验的信度:即可靠性,它是测量反映被测特征的真实程度的指标,有人称为测验的准确性,也有人把信度作为测验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指标。
5)测验的效度:是指心理测验的有效性,即测验得到的是否是所要测定的心理与行为特征,也就是测验结果是否体现测验所预期效果的程度。
6)案例研究法:是对组织内的个体、群体或组织的一个或几个以至更多变量之间的关系做出描述和说明,一般来说,在这种研究中,研究人员是一个独立的观察员。
7)心理测验法:是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量表或精密的测验仪器以及各种图表,来测量被测试者有关智力、能力趋向、兴趣爱好、个性性格、成就需要等心理和行为特征的研究方法。
8)相关分析: 是用于揭示两组变量或几组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9)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它也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过程中最简单的最初的反映形式,是构成知觉和思维等复杂的高级的反映形式的基础,它的特点是只反应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10)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整体反映,知觉比感觉更高一级的反映形式,它比感觉更全面深刻.11)社会知觉: 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
包括对个人、群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
组织行为学态度与行为
组织行为学态度与行为引言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人们如何在组织中相互作用以及他们如何影响组织绩效的学科。
在组织行为学研究中,态度和行为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态度指的是个体对某一特定对象的评价,而行为则是人们在特定情境下的表现。
本文将探讨组织中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它们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组织行为学中的态度在组织行为学中,态度通常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变量,可以影响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
态度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其中认知是个体对某一对象的知识和信念,情感是个体对某一对象的好恶程度,行为则是个体对某一对象的倾向性。
态度可以影响人们对组织的投入程度、对工作的满意度以及对同事的评价等。
组织行为学中的行为行为是组织行为学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它指的是个体在组织中表现出来的动作和反应。
行为可以是显性的,比如言语和动作,也可以是隐性的,比如态度和动机。
在组织中,行为可以分为组织内部行为和外部行为。
组织内部行为包括工作绩效、工作投入,外部行为包括与客户的交往和市场表现等。
态度对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态度对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个体持有积极的态度时,他们更有可能表现出积极的行为。
相反,如果个体持有消极的态度,他们可能表现出消极的行为。
态度与行为之间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但并非完全一致。
因为个体的行为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周围环境、个体的能力等。
行为对态度的影响除了态度对行为的影响外,行为也会反过来影响态度。
这种现象被称为认知失调理论。
如果个体的行为与其态度不一致时,个体会产生一种不舒服的心理状态,从而让他们调整自己的态度以使其与行为一致。
这说明行为与态度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态度与行为的管理在组织中,管理者通常希望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态度,促使他们表现出积极的行为。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管理者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设定明确的目标,提供适当的激励措施,建立良好的团队氛围等。
通过这些方法,管理者可以引导员工形成积极的态度,从而提升组织的绩效。
组织行为学价值观与态度
第六讲价值观与态度一、价值观(一)基本概念1.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各种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总的看法,是一个人基本的信念和判断。
2.价值观的两种属性:{内容属性:一种事物是否重要、有意义强度属性:这种事物有多重要、有多大意义3.价值观体系:根据强度对一个人的价值观内容进行排序得到他的价值观体系。
4.价值系统:所有的人的价值观都是一个层次,这个层次形成了每个人的价值系统。
这个系统通过我们赋予如自由、快乐、自尊、诚实、服从、公平等观念的相对重要性而形成层级➢是非观,美丑观,人生观➢生活价值观,工作价值观,婚姻价值观(二)价值观的特性1.价值观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
2.价值观是隐含的,通过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体现出来。
3.价值观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4.价值观具有民族性差异。
(三)价值观的形成1.社会文化的影响(家庭、学校教育、同伴、社会舆论、大众传媒)2.早期社会经验习得3.遗传(四)价值观的分类1.奥尔波特:划分了六种价值观类型。
1)理论型(Theoretical):重视以批判和理性的方法寻求真理。
2)经济型(Economic):强调有效和实用。
3)审美型(Aesthetic):重视外形和和谐匀称的价值。
4)社会型(Social):强调对人的热爱。
5)政治型(Political):重视拥有权力和影响力。
6)宗教型(Religious):关心对宇宙整体的理解和体验的融合。
2.罗克奇价值观调查{终极价值观:理想的终极存在状态,是个体愿意终其一生去实现的目标工具价值观:个体更偏爱的行为方式或实现终极价值的手段3.施瓦茨的工作价值观➢是员工工作中希望得到的和个人需求的表现,反映付出与回报之间的权衡倾向。
➢它是个人对工作目的与工作行为的选择和评断标准。
是个人价值观结构中的重要一环,反映了个人在工作上的一般性态度,即个人对工作所持有的信念和偏好。
➢权力;成就;享乐;刺激;普遍主义;仁慈;自我导向;传统;顺从;安全秩序4.Meyer 1998的现代工作价值观➢将工作特征划分为三个结构:舒适与安全,能力与成长,地位与独立。
组织行为学笔记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一、什么是组织行为学1、美国学者威廉·迪尔认为:“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组织中个人、团体和组织的行为问题。
”2、美国学者安德鲁·J·杜布林在他的著作《组织行为学原理》中写到:“组织行为学是系统研究组织环境中所有成员的行为,以成员个人、群体、整个组织及其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作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3、美国管理学家罗宾斯认为: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研究分析工作组织中的行为,二、是提高管理者解释、预测、影响组织成员行为的能力。
4、组织行为学定义为: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这个定义有三层含义: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
因此又可分为:个体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以及整个组织的心理与行为。
3)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对象1、个体行为内部因素:态度、能力、个性、价值观、知觉、动机等外部因素(组织环境和政策):组织结构、工作设计、工作环境、技术、领导方式、奖励制度、管理控制方式2、群体行为研究组织中群体行为的方式,以及影响群体行为及工作绩效的因素。
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群体构成、群体的规范、沟通、团队建设和冲突、群体思维与决策以及群体文化、领导等等3、组织行为组织行为学也把整个组织作为研究对象,而不仅是把重点放在组织中的个体和群体上。
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组织结构与设计、组织规模与发展阶段、组织所应用的技术、组织文化、组织的变革与创新等等,而核心是发挥组织的功能,提高组织的有效性。
组织行为学态度与情商
组织行为学态度与情商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员工在组织环境中的行为的学科,它聚焦于个体、团队和组织的行为和互动。
在组织行为学中,态度和情商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对于个体在工作环境中的表现和影响具有显著的作用。
态度在组织行为学中的作用态度可以被理解为个体对于某一对象(比如工作、同事、领导等)的评价,它通常包括认知(认知评价)、情感(情感评价)和行为三个方面。
在组织行为学中,个体的态度与他们的行为表现密切相关,一个积极的态度可以促进积极的行为表现,而消极的态度则可能导致消极的行为表现。
个体的态度在组织行为学中还与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员工留任率等重要的组织绩效指标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拥有良好态度的员工往往更有动力、更有创造力,更愿意为组织贡献更多的价值,从而对组织的整体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
情商在组织行为学中的作用情商,即情绪智商,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认知、理解、管理和利用的能力。
在组织行为学中,情商被认为是个体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个高情商的员工往往更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具有领导力、更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情商在组织环境中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压力、解决冲突、管理情绪,从而更好地适应工作和团队生活。
研究表明,情商高的员工往往更受欢迎、更容易建立良好的同事关系,更容易与他人合作,最终对组织的绩效产生积极影响。
态度与情商的互动关系态度和情商在组织行为学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一个个体的态度往往受到他的情商水平影响,情商高的个体更倾向于拥有积极的态度,更能够在工作中保持乐观、灵活和合作的心态。
另一方面,态度也会影响个体的情商表现。
一个积极的态度可能有助于个体更好地管理情绪、更好地与他人沟通,从而提升个体的情商表现。
态度与情商的培养和提升针对态度和情商在组织行为学中的重要性,组织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来培养和提升员工的态度和情商。
比如,组织可以通过定期的情商培训课程来帮助员工提升情商水平,从而更好地应对工作压力和情绪管理问题。
组织行为学价值观及态度
案例分析:苏黛薇的卓而不群
半年前,苏黛薇从一所名牌大学研究生毕业,应聘到冶金设计院工作。她芳 龄26岁,出身高知家庭,朝气蓬勃,大方直率。室主任派她到七组参加矿 山机修厂的扩建工作,同时参与这项任务还有七组的组长张工(38岁,在 本院工作了15年)及同组另两位工程师。
3.2.4 态度的改变
1、关于态度改变理论
1)态度改变平衡理论
O
O
O
O
+
+
+
-
-
-
-
+
P
XP
XP
XP
X
+
-
+
-
O
O
O
O
+
-
+
+
-
+
-
-
P
XP
XP
XP
X
+
-
+
-
图3.2 P-O-X关系模式
2)认知失调理论
第一,何时发生态度的改变? 第二,如何进行改变呢? 一是改变一种认知元素。 二是增加新的认知元素。 三是强化某一元素的重要性。
3.1.6 个体行为规律
1.动机律 2.优势律 3.曲线律 4.互代律
3.2 态度与管理
案例:成功取决于你的态度 3.2.1 态度的概念、功能和特点 1.态度的概念与结构 案例:态度实验 无论是哪种态度,都包含了三种心理成分:认知、情
感和行为倾向。 1)认知,指对态度对象(如吸烟)的知觉、理解、
雄心勃勃辛勤工作奋发向上心胸开阔开放能干有能力有效率欢乐轻松愉快清洁卫生整洁勇敢坚持自己的信仰宽容谅解他人助人为乐为他人的福利工作正直真挚诚实富于想象大胆有创造性独立自力更生自给自足智慧有知识的善于思考的符合逻辑理性的博爱温情的温柔的顺从有责任感自尊礼貌有礼的性情好负责可靠的自我控制自律的约束的舒适的生活富足的生活振奋的生活刺激的积极的生活成就感持续的贡献和平的世界没有冲突与战争美丽的世界艺术与自然的美平等兄弟情谊机会均等家庭安全照顾自己所爱的人自由独立自主选择幸福满足内在和谐没有内心冲突成熟的爱性和精神上的亲密国家的安全免遭攻击快乐快乐的闲暇的生活救世救世的永恒的生活自尊自重社会承认尊重赞赏真挚的友谊亲密关系睿智对生活有成熟的理解工具价值观终极价值观诚实助人为乐勇敢负责能干平等世界和平家庭安全自尊5
价值观、态度和行为(武汉科技大学组织行为学(周)
群体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
群体规范
群体内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标准,对群体行为起到约束和引 导作用。
群体压力
群体对成员施加的影响,使成员在行为上趋向于与群体保持一致。
群体决策
群体在决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行为特征,如头脑风暴、德尔菲法等, 以及影响群体决策的因素如群体规模、成员构成等。
04 价值观、态度与行为关系
态度在价值观与行为间作用
态度反映价值观
01
个人对某事物的态度往往反映了其内在的价值观,是价值观的
一种外在表现。
态度影响行为决策
02
态度作为个人对事物的倾向性看法,会影响其在特定情境下的
行为决策。
态度与行为一致性
03
一般来说,个人的态度与其行为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即持有积
极态度的人更可能采取积极的行为。
组织制度与规范
组织的制度和规范是组织价值观的具体体现。通过制定和 执行相应的制度和规范,组织能够强化员工对价值观的认 同和遵守。
领导者示范
领导者在组织价值观的塑造和传播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他 们的言行举止、决策方式等都会对员工产生示范效应,从 而影响员工的价值观念。
组织文化与氛围
组织文化和氛围是组织价值观的隐性体现。通过营造积极 向上、和谐共融的文化氛围,组织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员 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态度改变策略及方法
通过提供信息和论据,引导员工改变原有的态度。这 种方法需要注意论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以及员工的
接受程度。
输入 群体标影题响法
利用群体的力量来影响个体的态度。例如,通过组织 内的意见领袖或团队讨论等方式,引导员工形成新的 态度。
说服教育法
参与实践法
通过奖励或惩罚来强化或削弱员工的某种态度。这种 方法需要注意奖励和惩罚的公正性和合理性,以及员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2.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现象规律的科学,所谓心理现象的规律性包括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心理特征的规律两部分。
3.社会学: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关系的科学。
社会关系又可分为动态的和静态的两种。
动态的是指社会中人们的互动,如合作与冲突等等。
静态的是指社会现象的关系模式,如家庭结构、群体、组织、阶级等。
4.模型:模型就是对某中现实事物的抽象,是对现实事物的简化表示。
5.量表:量表是用于每一被观察单位的测量系统。
根据行为的变量研究的任务不同,量表测量的有关变量的精确程度也各不相同。
6.观察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观察者通过感官直接观察他人的行为,并把观察结果按时间顺序作系统记录的研究方法,称为观察法。
8.实验法:研究者有目的地在严格控制的环境中或创设一定条件的环境下诱发被研究者产生某种行为特征,从而进行针对性研究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9.个案研究法: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研究方法也称为案例研究法。
10.个性: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心理面貌,是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
11.特质论:特质论就是从人的心理特征来研究人的个性。
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阿尔波特、艾森克和卡特尔。
12.心理分析论:这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学家弗洛依德及其学生荣格和阿德勒。
弗洛依德认为,人的个性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内包括着彼此关联而相互作用的三个部分。
这三个部分分别称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有关这三部分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内在动力,支配了个人所有行为。
阿德勒不再象其老师那样过分重视生物或本能的因素,而是转而强调个性发展中的社会因素。
荣格、阿德勒的理论又称新心理分析论。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绪论什么是组织:本书要研究的组织,是指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目标,运用态度、知识、技能和其他要素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边界的集体或团体,如党团组织、工会组织、企业组织、军事组织等。
学习组织行为学的意义:1学习组织行为学有助于我们更系统地认识和了解组织中人的行为特点和规律,对于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有帮助。
2随着实践的深入和中国企业的成长壮大,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管理的本质是对人的管理。
3. 学习组织行为学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组织中人的认识水平,为进一步推动认识的进步奠定基础。
4. 学习组织行为学有利于强化我们的民族自信和理论自信,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第一章什么是态度:是指个体对外界特定事物所持有的较为持久且稳定的内在心理倾向。
态度abc一般来说,态度的三种成分是相互协调一致的。
认知成分为情感成分奠定了基础,情感又会决定行为倾向人格:在组织行为学中,将人格(personality)定义为与工作相适应的个人品质的总和。
它不是一个纯自然的范畴,而是个体遗传与后天环境交互作用所形成的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什么是自我服务偏见:当人们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总是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身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而把失败归因于运气不佳等外部环境因素基本归因错误:通常情况下,我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表现时,总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如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高估内部特质与态度等个人因素的影响。
对应推断理论的主要内容:从一个人的外部行为可以推断出他对应的动机、人格、态度等内在品质海德的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海德认为,人们会像科学家一样对周围的事件进行分析、理解和推断,并且有预测和控制环境的基本需要,为了满足这种需要,人们会根据各种相关的外部信息或线索来推断事件发生的原因,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控制环境的目的。
情绪劳动:个体通过对自身情绪的管理以创造出一种公众能够觉察的面部和身体表现第二章什么是动机:动机(motive)的原意是引起动作。
组织行为学 第3章 态度和工作满意度
人格与价值观----人格特质
1. 2. 3. 4. 5. 五大模型 外向型 随和型 责任心 情绪稳定性 经验的开放性
人格与价值观----人格的测量
1. 2. 3. 人格测试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自评法 观察者评分法 投射测量法
人格与价值观----主要的人格特 质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 组织承诺 组织承诺包括三个维度: ① 情感承诺 ② 持续承诺 ③ 规范承诺 • • • 其他工作态度 组织支持感:是指员工对组织如何看待他们的贡献并关心他 们的利益的一种感知和看法。 员工敬业度:主要是指个体对工作的参与度、满意度及工作热情。 工作态度间的差异
态度----员工态度测量
• 方法:态度调查 • 调查问卷构成:一般是由一套陈述性的 题目或问题及表示其同意程度的分数评 估等级构成。 • 意义:定期使用态度调查能够为管理者 提供有价值的反馈信息,从而了解员工 对于他们工作环境的感受。
人格与价值观----价值观
价值观的类型 罗克奇价值观调查 终极价值观 工具价值观 当代的工作群体
人格与价值观----价值观
价值观、忠诚感和道德行为 不同文化下的价值观 霍夫斯泰德评估文化的构架 • 权利距离 •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 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 • 不确定性规避 • 长/短期取向
人格与价值观----价值观
用于文化评估的GLOBE 决断性 未来取向 性别差异 不确定性规避 权力距离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人格与价值观---组内集体主义 绩效取向 人本取向
人格与价值观----人格、价值观 与工作场所
人格—工作匹配 人格—工作适应性理论 现实型 研究型 社会型 传统型 企业型 艺术型
组织行为学 第3章 态度和工作满意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一个普遍性的假设:我们的个人信念和感 情决定我们的公众行为,而且如果要改变 行为,就必须改变精神和灵魂。 每个行为都源于一种想法。 ——艾默生
态度决定行为吗?
社会心理学家艾伦· 威克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学生对于作弊的态度与他们实际的作弊 行为几乎没有关系; 2、对教堂的态度与星期天做礼拜的行为只 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 3、自我描述的种族观与真实情境中的行为 几乎不存在什么相关
人 类 行 为 的 特 点
1.自发的。人的行为是自动自发的。外力 能影响人的行为,但无法发动其行为。外 在的权力、命令无法使一个人产生真正的 效忠行为。 2. 有原因的。任何一种行为的产生都是 有一定原因的。行为同人的需求有关, 还同该行为所导致的后果有关。就需求 来说,人们的行为受他自己的需求所激 励,而不受别人认为他应该有的需求所 激励。对于旁观者来说,一个人的需求 也许是离奇而不现实的,但对这个人来 说,这些需求恰恰是处于支配地位的。
案例2: 1973年,本杰明· 富兰克林证实了给他人提供帮助会 加强对其好感的观点。作为宾夕法尼亚组织大会的秘书,他 受到了另一个重要立法者的反对,所以富兰克林想着手把他 拉拢过来: “我并不打算通过向他表示任何卑躬屈膝的尊敬来博得其好 感,而是在一段时间后采取另一种方式。
当我听说他们图书馆里有一本非常稀奇古怪的书后,我给
意向 成分
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人对事物的看法、评 价以及带评价意义的叙述。
态度的情感成分是人对事物的好恶,带有 感情色彩和情绪特征。 态度的意向成分是人对事物的行为准备 状态和行为反应倾向。
我们老板很有魄 力,非常随和
我很欣赏我 的老板 我愿意与我的 老板一起讨论 事情
认知成分 情感成分 意向成分
有调查发现大学宿舍的人际关系普遍不佳,其实很大的原因 是认知不协调。我们在与室友发生冲突时,我们就先有了对 自己的认知:“我是善良、友好的”,而这一认知与“我和室友 发生了冲突”的认知是不一致的,出现了认知失调,为了减少 这一失调带来的不舒服感,我们往往为了保护自尊,维护自我 形象,因而将责任归因于室友,“是室友的问题”(产生了新的 认知,为我们的行为寻找理由) ,而不是我的问题,出现“自我 服务偏差”;或者是否认宿舍人际关系对我们的重要价值,认 为与室友发生了冲突对我们没有影响,抱无所谓的态度(改变 其中一项认知,为我们的行为寻找理由) ,从而重新达到心理 平衡的状态。
“也许需要放弃态度这一概念。
——艾伦· 威克1971”
课本教材P66页
教材中,认为态度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和 动力性的影响,它可以支配和决定人们的 行为。
我认为
态度在很多情况下决定不了行为,它是无 效的!我们经常扮演伪君子的角色!
案例1:生活中,当道德与贪婪同处在竞技场 中时,通常是贪婪大获全胜。这就是为什么中 国的贪污腐败之风盛行的原因。很多政府官员 心里十分清楚贪污腐败是违背道德的,是不应 该做的,但还是没有阻止他们的贪污受贿行为!
他写了封信,表达了我十分渴望读到这本书的热切心情并恳
求他将书借给我几天。他立即就寄给了我,而我在一周之内
归还了,并强烈地表达了我的谢意。当我们再次在议会厅见
面时,他主动和我打招呼(他以前从来没有这么做过),并
且非常彬彬有礼。随后,他甚至说在任何情况下都愿意随时 准备帮助我。就这样我们成了好朋友,我们的友谊一直持续 到他去世。”
行为可以决定态度吗?
如果我们的行为是马,那么我们的态度就是 马车。 ——罗伯特•埃布尔森
案例1:斯坦福大学心理系教授菲利普· 津巴多(Zimbardo, 1971;Haney & Zimbardo ,1998)设计了一个模拟监狱的 实验。 实验要求大学生自愿者在模拟的监狱中待一段时间,以此证 明到底是人使这个地方变得暴力,还是这个地方使人变得暴力。 实验过程: 津巴多用抛硬币的方式,指派一些学生做狱卒,给他们分发 制服、警棍和哨子,并且命令他们按规则行事。另一半学生扮 作犯人,穿着令人羞耻的衣服,并被关进了单人牢房里。
态度与行为
12工商孙灵勇——683630
什么是态度?
态度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
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 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准备状态,它一旦 变得比较持久稳定,就会成为态度。 态度有指向性,有态度主体和态度客 体,态度具有相对稳定的连续性。
态度的心理结构
认知 成分
情感 成分
员工工作态度的类型
工作满意度 类型 工作投入
组织承诺
组织公民行 为
员工工作态度的测量方法
态 度 调 查
员工工作态度 的 测量方法
组织承诺测量
工 作 满 意 度 测 量
测量、了解员工的工作态度,可以保证组织管 理的有效性。 态度调查的结果经常令管理层感到十分惊讶, 有时他们会发现最糟糕的抱怨可能来自那些拥 有最好的工作条件和最优厚待遇的员工身上, 那些管理层认为客观公正政策和实践可能被大 多数员工或其中一部分员工认为是不公正的。
1.态度虽然含有认知倾向,但不等于认知, 认知成分直接或间接地涉及态度表达 2.态度虽然含有情感倾向,但不等于情感, 情感情绪可以直接反映出态度 3.态度虽然含有行为倾向,但不等于行为, 人的行为反映其态度
什么是行为?
行为是人类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生活
态度及具体的生活方式,它是在一定 的物质条件下,不同的个人或群体, 在社会文化制度、个人价值观念的影 响下,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 或对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所做出的能动 反应。
以上2个案例说明了行为对态度也有 重要的影响作用!
基于行为对态度的影响,你如果想要别人帮 你一个大忙,一个有效的策略是:先请他们 帮你一个小忙。
态度
行 为
一般的假设,态度决定行为太过于绝对,我 们在现实中也要重视行为对态度的影响。我 认为态度与行为并不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 它们只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3.有目标的。人类行为不是盲目的,它不但有起因, 而且有目标。有时,在旁人看来是毫不合理的行为, 对其本身来说却是合乎目标的。 4.持久性的。任何行为在目标没有达成以前,是 不会终止的,也许会改变行为方式,或由外显行 为转为潜在行为,但总是不断地向着目标进行 5.可改变的。人类为了达到目标,不仅常改变行 为方式,而且经过学习或训练而改变行为的内容。 这与其他受本能支配的动物行为不同,人类的行 为具有可塑性。之所以人类的行为具有这些特征, 是因为人类的行为都是有动机性的行为。
1.组织公民行为可能是一种对组织有利但是对个体造成损失 的行为 2.组织公民行为可能出于利己的动机 3.组织公民行为不见得一定会给组织带来有益的效果
4.组织公民行为有时也不一定会使组织建立一个有吸引力的 环境
管理者应该如何利用组织公民行为
组织公民行为往往会给组织带来有益的效 果,因此管理者应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体贴下属,关注下属,建立以人为本的企 业文化,更重要的是确保企业各项程序的 公正性,比如晋升机制,让员工感受到企 业的温暖,影响员工的态度,促使员工做 出更多的组织公民行为,为企业带来更多 的社会资本。
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
组织公民行为充当了组织运行的润滑剂,减少人际矛 盾 冲突。 能提升同事和管理者的生产力。 自愿合作行为能使组织更有效率的利用资源,减少不必要 的资源争夺,特别是能更有效的利用稀缺资源。 促进团队成员之间及跨团队的工作协调沟通。 过创造一个使人更加愉快工作环境,从而吸引和保留高素。 质的员工提升组织绩效的稳定性,增强对环境变化的适应 能力。
态度在管理中的应用
(一)、要充分认识员工态度在管理中的作用和这种作用 的复杂性。 (二)、要运用多种方法定期进行员工态度调查 (三)、 要持续改进与态度有关的分析方法,提升研究水 平的深度和广度 (四) 、改善对员工的态度,同时要加强对职工的教育
什么是组织公民行为?
奥根教授将组织公民行为定义为:未被正常的报酬体系所 明确和直接规定的、员工的一种自觉的个体行为,这种行 为有助于提高组织功能的有效性。这些行为一般都超出了 员工的工作描述,完全出于个人意愿,既与正式奖励制度 无任何联系,又非角色内所要求的行为。组织公民行为应 由五个因素组成,分别是利他行为、尽职行为、运动家精 神、谦恭有礼和公民道德。
认知失调理论
是指个体认识到自己的态度之 间、或者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 着矛盾。在费斯廷格看来,所 谓的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 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 的不舒服的感觉,比如你本来 想帮助你的朋友,实际上却帮 了倒忙。费斯廷格认为,在一 般情况下,人们的态度与行为 是一致的,如你和你喜欢的人 一起郊游或不理睬与你有过节 的另一个人。但有时候态度与 行为也会出现不一致,如尽管 费斯廷格 你很不喜欢你的上司夸夸其谈, 利昂· 但为了怕他报复你而恭维他。
在经过一天愉快的角色扮演后,狱卒和犯人,甚至研究者都 进入了情境。 狱卒开始贬损犯人,并且一些人开始制造残酷的侮辱性规则。 犯人崩溃、造反,或者变得冷漠。 津巴多(1972)报告说:“人们越来越分不清现实和幻觉, 分不清自己扮演的角色和自己的身份。。。。。。这个创造 出来的监狱,正在同化我们,使我们变成它的傀儡。” 随后,津巴多在第六天就放弃这个原本计划为两周的实验。
案例2:呼吁安全驾驶的效力远远低于对限速 驾驶、隔离高速路和酒后驾车的惩罚。许多 驾驶员知道酒驾会对自身和社会带来灾难, 但还是没阻止他们的酒驾行为!
态度究竟在何时是有效的
影响行为的非态度因素很多,把“非态度” 因素的影响最小化 态度是针对具体行为的 态度是强有力的时候 当我们的行为是自发做出来的 人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
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
吸烟者在抽烟 时,其实知道 抽烟的危害性, 但是他们却并 未停止抽烟, 而是改变态度, 自我辩解,安 慰自己抽烟并 没多大危害, 从而让自己更 加舒适。
这葡萄一定 是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