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解析案例

合集下载

摄影赏析第11讲 作品--首届亚洲新闻摄影比赛 宽屏版

摄影赏析第11讲 作品--首届亚洲新闻摄影比赛 宽屏版

日本相扑比赛(体育新闻金奖 体育新闻金奖)
2005年11月16日 年 月 日 在日本举行的相 扑比赛。 扑比赛。 摄影 Munehiro Okumura (日本 日本
曼谷市政人员喷洒烟雾驱散蚊虫(自然环保新闻金 曼谷市政人员喷洒烟雾驱散蚊虫 奖)
2006年3月15日, 泰国曼谷市政人员喷洒烟雾以驱散蚊虫 年 月 日 Kraisornkhajit(泰国 泰国) 摄影 Wanchai Kraisornkhajit(泰国)
黄河两岸的黑污染
沿着黄河的中上游, 沿着黄河的中上游, 内蒙古、山西、 内蒙古、山西、陕西 境遭受到非常严重的 近几年来,许多高耗 近几年来, 高污染的工业园区相 立,林立的烟囱占据 来的草原, 来的草原,浓烟遮蔽 污水流入黄河, 空,污水流入黄河, 倒入草原。 倒入草原。当地居民 严重污染的环境中生 疾病不断爆发。 疾病不断爆发。 中国) 摄影 卢广 (中国 中国 在高污染企业工作的 没有任何防护措施, 没有任何防护措施, 地干活, 地干活,吸入大量的
红色中国(文化艺术新闻金奖 文化艺术新闻金奖)
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但凡遇上点儿开心事 高兴事儿, 高兴事儿,都离不开 颜色。 颜色。因为红色喜兴 红色热烈, 红色热烈,红色打眼 红色让人兴奋。 红色让人兴奋。更重 的是,我们的国家, 的是,我们的国家, 旗是红的, 旗是红的,党旗是红 国徽是红的,国车是 国徽是红的, 旗牌轿车, 旗牌轿车,国烟是红 国酒是红茅台。 华,国酒是红茅台。 家离不开红色, 家离不开红色,人民 活也离不开红色,不 活也离不开红色, 是一个响当当的“ 是一个响当当的“红 中国” 中国”。 摄影 郭建设
巴厘岛爆炸案首凶从监狱窗口伸出手臂(新闻人物 巴厘岛爆炸案首凶从监狱窗口伸出手臂 优秀奖单幅)

有真实的画面,——从一张照片看新闻摄影的角度

有真实的画面,——从一张照片看新闻摄影的角度

烈对 比 , 间击 中了我 的心灵 。作为媒体人 , 瞬 我对摄影
记者在这一刻体现 出来的职业水准深深佩 服。 画面至少包含着两方面 的强 烈对 比。首 先 , 画中人
“ ” 生 与画外人“ 的强烈对 比。他 是个被人们称作“ 死” 残 疾 人” 的肢 残者 。 跪在轮板 上行走 , 以乞讨 为生 。这 个离 地 面最近 的人 的人 生苦难 。 一定比画面外高高站 立在 1 4 舟山日 报记者吴琳 红 摄
衙州等地 设 立了 6 余家校 园记者 站 。 0 网络平 台注册 人
数 突破 1 0 5 0人 。尽 管我 们 网站 的小记 者平 台起步 较 晚, 但通 过扎实地开展线下活动 , 残运会主题采访 、 动漫 主题 采访 、 感恩节 主题采访 、 盲校 温暖行 等 , 学生 、 在 学 校和家长们中已赢得 了良好 口碑 。圊
B t 圜圃 E
今年 1 月下 旬开始到 2月, 国和北半球许 多国家一 我
象历史记载 吗?媒体对气 象信 息传播需要认真对待 , 从 事 实 出发 , 数字说 话 , 用 要有科 学 把握 , 而不 能人 云亦
云。
样 , 续 出现极端寒冷天 气, 持 民众颇 为关注气象报道。然 而在具体的 气象报道采写、 制作上 , 出现不 少不客观 而 却
扬言要跳楼 自杀。在数百名围观者 中。 一位跪坐在滑板
上 的肢 残乞丐 向站在 建筑 物 1 楼顶层 的 自杀男子大声 4 喊 话 。他告 诉轻 生者他 自 己的经历 , 劝说他 不要 跳下
来 。得 知轻 生男子最终放弃轻生念头 , 他才坐着滑板离
开现 场。 画面上 , 这个跪 地而行 的肢 残男人 仰面疾 呼 , 我 们看不到 他的 整张脸 。 但看得 清他声嘶 力竭的情状 , 他 因用 力呼喊眉毛 高高耸起 , 睛挤成一条 缝 , 出了 眼 带 三道深 刻有力的皱纹。这个抓拍 的画面 , 中包含 的强 其

《新闻摄影与实践》课件第九单元--摄影构图-精选全文

《新闻摄影与实践》课件第九单元--摄影构图-精选全文

新闻摄影与实践--学习单元九 摄影构图
1.远景 拍摄景物范围最大。特点是 场景广阔深远,场面浩大, 主要以人文景观和大自然为 拍摄对象,如城市高楼大厦、 辽阔田野、壮美的山川等。 远景没有明确的主体和陪体 之分,更多强调景物的整体 结构和恢弘的气势。
新闻摄影与实践--学习单元九 摄影构图
2.全景 全景的被摄景物范围小于远景,主要记录与 主题有关的全貌,让读者对场景有一个整体 的印象。全景应交代人物、地点和所处的环 境等信息;全景照片拍摄范围的大小,取决 于事件的范围大小;全景拍摄通常需要选择 俯角度拍摄而获得。 在以人物为主的照片中,人物的外部线条一 定要完整流畅,并在画面中得到充分的展现。
新闻摄影与实践--学习单元九 摄影构图
二、相关知识
(一)拍摄距离 不管拍摄距离是近是远,只要拍摄距离改变了都会引起主体形象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变化,带来主体形象
在画面中比例大小的变化,我们称之为景别的变化。景别是指被摄景物所包含范围大与小的概念,被摄范围 越大,景别就越大,被摄范围越小,景别就越小。通常划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五种不同的景 别。 景别的变化有两种方式:通过改变摄距获得;二是不改变摄距,采用不同焦距的镜头获得。两种方法呈现的 效果却有异同。相同的是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和面积。不同的是画面内部结构形式的比例关系、背景范围、 透视和景深。前一种画面背景范围和景深都要大一些、透视效果明显。后一种实际上是将场景所有部分都等 量放大或缩小,前景与背景靠近了或远离了被摄对象,透视和空间被压缩或被放大,被摄对象的背景范围和 景深都比使用同一焦距镜头改变拍摄距离而获得的画面明显变小。
新闻摄影与实践--学习单元九 摄影构图
新闻摄影与实践--学习单元九 摄影构图
4.近景 近景主要表现被摄人物的神情质感和 被摄物体的局部细节等特征。以人物 为例,拍摄到人物胸部以上的部位就 是近景画面,主要表现的是主体人物 本身,通过这种景别来表达人物的神 态和心理活动,刻画人物的性格,表 现人物的情感,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摄影赏析第10讲 作品--第47届世界新闻摄影大赛获奖作品赏析 宽频版

摄影赏析第10讲 作品--第47届世界新闻摄影大赛获奖作品赏析 宽频版

新闻人物 单幅 三等奖
新闻人物 单幅 三等奖: 《利比里亚墓地》, 罗林·科尔,美国,《洛杉
矶时报》
新闻人物 组图 一等奖
新闻人物 组图 一等奖: 《老挝苗族游击队》, 菲利普·布朗金苏普,澳大
利亚,VU图片社
新闻人物 组图 二等奖
新闻人物 组图 二等奖: 《伊朗巴姆古城地震》, 吉安·格雷技普,丹麦,
图片社
日常生活类 组图 三等奖
日常生活类 组图 三等奖: 《郊区的物神崇拜者》, 桑迪·尼科尔森,澳大利亚,
瑞达克斯图片社
体育特写类 单幅 一等奖
体育特写类 单幅 一等奖: 《塞拉利昂截肢者足球
队》, 亚当·纳德尔,美国,《基
督科学箴言担》委派任务
体育动作类 单幅 一等奖
体育动作类 单 幅 一等奖:
《悉尼先驱晨报》
艺术娱乐类 单幅 三等奖
艺术娱乐类 单幅 三等奖: 《漂流在冰山之中的红沙
发:导游克拉拉·希格多 特》, 郝斯特·维克巴斯,德国, 《地理》杂志委派任务
艺术娱乐类 组图 二等奖
艺术娱乐类 组图 二等奖: 《布基纳法索电影院里的
两个男孩》, 史蒂芬·扎比特泽,法国
艺术娱乐类 组图 三等奖
伦比亚,《哥伦比亚人报》 谁斗谁呢?!
体育动作类 组图 二等奖
体育动作类 组图 二等奖: 《皮划艇》, 亚当·普里蒂,澳大利亚,
盖提图片社
体育动作类 组图 三等奖
体育动作类 组图 三等奖: 《跳水比赛》, 克雷格·寇尔丁,澳大利亚,
《悉尼先驱晨报》
谢 谢!
艺术娱乐类 组图 三等奖: 《地下城市》, 劳尔·贝林寇·修索,西班牙
当代热点 组图 三等奖
当代热点 组图 三等奖: 《帕梅拉之死》, 提皮·索勒,美国

新闻摄影例子

新闻摄影例子

新闻摄影例子
以下是一些新闻摄影的例子:
1. 《饥饿的女孩》:摄影师拍摄了苏丹大饥荒中的一名赤身裸体的小女孩,被秃鹰盯着的情景,这张照片获得了1994年普利策新闻奖。

2. 《手》:乌干达儿童的手的照片,获得了1982年世界新闻摄影大赛奖。

3. 《母爱》:尤金·史密斯在日本九州熊本县的渔村拍摄的母子照片,表现了大爱与大恨,是对人类现状的控诉。

4. 《悲伤》:一个小男孩因为家里的六只羊被计程车撞死而哭泣的照片,让人心碎,同时也为孩子和他家人的命运担心。

这些新闻摄影作品都捕捉到了重要的瞬间,反映了社会的真实问题和人类的情感。

新闻摄影图片造假分析

新闻摄影图片造假分析
3、最高超的摄影技巧
------以图说话
4、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过目不忘
5、最客观的真实反映
------新闻的基本要求
案例+方法
1、改颜色改气氛
1997年11月17日上午10时 左右,埃及乐蜀古城的着名 旅游景点哈特谢普苏特神庙, 有6名恐怖分子拿枪向游客 疯狂扫射,当场有68名外国 游客和埃及人被打死,20多 人受伤,当中包括不少瑞士 游客。当时瑞士的报纸 《Blick》,为了营造恐怖气 氛,竟然将神庙的水迹改为 红色以营造恐怖效果。
3、预设现场
二战时,五名海军陆 战队的士兵在硫磺岛战 役奋力插起一面美国国 旗的照片闻名世界,美 军看上去很英勇?其实 一切都是预先约定的, 当摄影记者上岛时,美 军士兵已在岛上插上美 国国旗三个小时了。
4、使用道具
各位Photoblog的读者都知 道,我们常常强调一张相片 中应该有一个拍摄重点/重 心。战地记者也深明这个道 理——有什么比在战争茫茫 一片的场景中放下一件玩具 来拍摄更有戏剧性呢?
客观的镜头与主观的意识
新闻+摄影 案例+方法 成因+建议
1
2
3
新闻摄影?
新闻+摄影=新 闻摄影??
瞬间的新闻形象性
新闻价值包含形象价值 形象性包含新闻性
社会系统结构中 的新闻与摄影
新闻摄影理念
1、最开阔的视野
------由此才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事情
2、最敏锐的洞察目光
------新闻不仅要表现的及时还要发现的深刻
6、合成
这张照片出现在911袭击仅几个星期后的互联网上。但调查人员这照片进行了 合理的评估后很快就发现相片是假的——在911前参观过世贸中心的人都知道,室 外观景台在2号世贸中心的楼顶上(南楼),但是这幅照片显示,游客面向北,脸 朝向帝国大厦,这与2号楼被飞机撞上的方向相反。这幅照片在这个历史时刻给美

优秀新闻摄影作品赏析及精讲

优秀新闻摄影作品赏析及精讲

优秀新闻摄影作品赏析及精讲
---------------------------------------
第二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获奖作品选
日期:2006年05月07日责任编辑:ansel
第二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评选工作于3月20日至24日在深圳市举行。

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的永恒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此次大赛共设8类16项大奖。

每个奖项分设金银铜奖各一以及五个优秀奖,此外还设有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一名。

大赛所有评选工作已于今日上午完毕,各大奖项花落各家。

其中美国Getty图片社柏拉-布洛恩斯坦(paula.bronstein)为《时代周刊》所拍摄的《克什米尔地震的难民》赢得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

图为2005年10月17日,一位母亲在轻轻的摸着她受伤的儿子的头.他们住在Balakot 一个废弃的城镇的帐篷中。

(华赛组委会供图)
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克什米尔地震的难民
突发性新闻类单幅:
突发性新闻类单幅金奖:黎巴嫩的汽车炸弹袭击
路透社Mohamed Azakir记者所拍摄的《黎巴嫩的汽车炸弹袭击》赢得了突发性新闻类单幅金奖,图为2005年2月14日,在贝鲁特的一个汽车炸弹的爆炸现场,一个黎巴嫩人在为伤者大声呼救。

据目击人士称,黎巴嫩的前任总理Rafik al-Hariri周二在贝鲁特湖滨地区的一次大规模汽车炸弹袭击中丧生。

除此之外,至少有包括其保镖在内的8个人也在这次袭击中丧生
感谢阅读,欢迎大家下载使用!。

新闻摄影作品鉴赏

新闻摄影作品鉴赏

新闻摄影作品鉴赏---------------------------------------“触动心灵的瞬间”——浅析新闻摄影作品《热身》班级:10新闻学号:姓名:刘璐在2013年2月第56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中,来自我国浙江日报图片中心摄影记者储永志拍拍摄的照片《热身》荣获本届“荷赛”体育动作类单幅二等奖。

在本届赛事中,我国共有四幅摄影作品获奖,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这对于中国新闻摄影事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今年, 荷赛调整奖项, 把体育类分成体育动作类和体育特写类两个类别。

我国记者一举拿下体育动作类单幅二、三等奖。

荷赛组委会对该类别的最新定位是:“指在主要运动项目或高级别竞赛中捕捉到的关键时刻体育动作类单幅照片”讲究的就是瞬间性,用摄影大师布列松的话就叫“决定性瞬间”,瞬间的精彩是该类的王道,储永志的《热身》就是这个类别的代表作。

这幅照片拍摄于7月10日的浙江省嘉兴市少体校体操训练馆,画面内容简明易懂,就是一群体操小选手正在做训练前的热身活动。

看似最普通不过的一个训练前的准备活动,储永志却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精妙的拍摄手法赋予了它不同寻常的意义,给人心底带来深深的震撼,让人过目难忘。

一队男孩在台边压腿,一个女孩在台上跳跃。

作者采用俯拍视角,将这两个毫无关联的训练内容拍进同一画面,形成了有趣的情景。

俯看之下,整个队伍如比赛中的赛艇,双腿犹如双桨,形成一条条平行又对称的竖线条。

地板台布颜色以及队列本身又形成数条平行的横线条,线条规则排列,成悦目的形式美感;远处,一个女孩在练习跳跃,双腿箭步伸展,双臂十字展开,姿态十分优美地从画面的右上角“飞”向左下角的瞬间,形成有形线条(伸展的双腿)和无形线条(朝向、视线和运动方向) 相结合的对角线构图,产生极强的动感效果,与画面下部列队压腿的静态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 相互衬托”,整个画面有矛盾、有冲突,也有和谐、有统一,这是构图的最高境界。

新闻摄影图片赏析

新闻摄影图片赏析

玉树痛别亲人
图为2010年10月17日,在结古镇扎西大通道西坡上,20岁的贡嘎正在安慰哭泣中的卓嘎,卓嘎的姨娘在4.14地震中遇难,按照当地习俗卓嘎姨娘遗体连通遇难者遗体一同火化。

这幅图片是第七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2010年度最佳摄影照片金奖。

赏析:1.彰显了华赛“和平与发展”的主题。

作品成功捕捉到了一对年轻夫妇在火化现场呈现出的不同面部表情的一瞬间。

卓嘎的哭泣,贡嘎的安慰,在火光的映衬下表现了地震灾民送别遇难亲人后悲痛而凝重的场景,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大灾大难中人的真情实感和人性的力量。

2.意识、技巧,作者在远方发现浓烟,迅速赶到现场,成功的捕捉到僧人火化遗体的事件,在反复取景的同时,敏锐的发现了贡嘎与卓嘎的一幕,在考虑画面时,为了防止选择焦点漂移,采用了手动
聚焦,呈现了这悲情的一幕。

3.意境上,作者采用了广角,仰视和特写的拍摄技巧,使照片有了心理和视觉的双重冲击。

通过一对普通夫妻的悲伤折射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创伤。

照片的设计也使得其与背景相互呼应,突出的灾难的严酷,给人心灵上的震撼。

新闻摄影解析案例

新闻摄影解析案例

案例十二新闻摄影解析案例一、荐语新闻摄影的内容繁多,其中,最常见的有会议摄影、领导活动摄影和活动摄影。

本讲将采取实例解析的方法,谈谈这三类最常见的新闻摄影。

一、会议摄影【图1】会议摄影常见问题之一:一维会场这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会议问题照片,整个会场缺乏空间感,似乎在一个平面上,所以我们称之为“一维会场”。

【图2】解决方案:更上层楼解决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更上层楼”,到高处俯拍。

必要时,脱掉鞋子,站在会议代表坐的板凳上去拍。

【图3】会议摄影常见问题之二:曝光不均这是在会场光线不足的情况下,常常出现的问题。

这样的图片,让编辑很为难。

即使要后期花气力调整,也很难达到好的效果。

【图4】解决方案:慎用闪光解决方法有二:一是传统相机选用快速胶片或将数码相机调到感光度范围中的最高档;二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必须用闪光灯时,尽可能采用多个闪光灯同步闪光的方法。

【图5】会议摄影常见问题之三:难识庐山这是会议人物拍摄中经常发生的问题。

人物低着头,真可谓‘难’识庐山真面目。

【图6】解决方案:耐心等待耐心是解决这类问题的良方。

往往发言者开头时、问题间和结尾处机会最多。

【图7】会议摄影常见问题之四:记录不全本来可能是幅完整的图片,但由于会议横幅中缺少了两个字,而留下遗憾。

【图8】解决方案:找准角度解决这类问题,只要心中有整体,后退一步、登高一点、左右挪一挪就成。

二、领导活动摄影【图9】领导活动摄影常见问题之一:形象走偏这是我们常见的领导活动的图片,看似领导在很显著的位置,但他却常常给拍摄者小半个脸,甚至是后脑勺。

【图10】解决方案:站好位置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是:站好你的位置。

当领导在你摄影构图的左边时,你应当处于领导的左前方。

换句话说,就是让领导在你自己的左手边。

反之亦同理。

有时,中间也是好位置。

拍摄行进中的领导活动,一定要搞清领导行进的路线和方向,千万不要跟着领导跑,而要按照如上提示的位置,自己向后退,“引导”领导走。

【图11】领导活动摄影常见问题之二:主次难分毫无疑问,这是张失败的照片,因为你找不出图片的主体在哪里,主角是何人。

新闻照片摄影作品分析

新闻照片摄影作品分析

新闻照片摄影作品分析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新闻照片摄影作品分析09年6月16日,德黑兰,大批伊朗总统候选人穆萨维的支持者走上街头进行反政府抗议活动。

断续的骚乱一直持续到09年末尾,最新进展是12月7日,8所伊朗大学的学生再次走上街头与警方爆发了冲突,最终军警向学生开枪。

这是一张抓拍的新闻照片,拍摄者采用的是自然光下拍摄,大全景构图。

照片的重心是位于左侧黄金分割点处的火光,前景是奔跑的学生,后景是浓烟笼罩的城市建筑。

摄影者注重画幅中的斜线、直线交错,注意光、影的分布。

这张照片旨在体现骚动与混乱,摄影师的照相机不撒谎,它只是忠实的记录了12月7日这天发生的事件的一个瞬间,至于穆萨维的支持者和军警谁对谁错,从这张照片上是无从判断的,我们甚至可以大胆的猜测,摄影师在拍摄时也是迷茫的,所以他没有选择拍摄人们的面部表情,而是捕捉背影。

这些学生奔向的是火光与烟雾,不是太阳,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快门控制拍摄的近景处呼喊男子的表情是不能被识别的。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作者不想让政府当局看清这个学生的面容,是一种中立、保护态度。

摄影术是瞬间的艺术,这张图片更多意义上来讲是瞬间的历史。

它可以让人们直观的看到伊朗持续了半年“选举事件”的一个侧面。

照片中最重要的是它所包含的信息。

看到这张照片,人们无从判断这火是怎么来的,究竟是军警扔的燃烧弹,还是示威游行的学生们纵火焚烧的政府官员头像的海报但是,读者们都能看出这火是一种征兆,是冲突不断升温后燃烧起来的,是伊朗内政中不和谐的音符。

也许它是一种自由的象征,象征学生们对政府选举的质疑,象征人们对公平公正的渴望,燃起的是人们的希望,所以照片中的人们都奔向那里。

也许这火是一种邪恶的元素,学生们被利用,然后无理取闹,破坏了伊朗人们安定的生活,浓烟笼罩在城市上空,就像一个不安定的魔鬼一直徘徊在德黑兰上空,阻挡光明前进的步伐。

专题新闻摄影报道范例

专题新闻摄影报道范例

专题新闻摄影报道范例专题新闻摄影报道范例一、引言在当代社会中,新闻摄影是一种重要的新闻表达方式。

通过图片的真实再现和生动呈现,新闻摄影能够直观地传达信息,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关注。

本文将以专题新闻摄影的方式,通过一组精心挑选的照片,详细报道一个热门话题。

二、背景介绍国家公园建设作为近年来环境保护的重点任务之一,受到了广泛关注。

为了展现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的进展情况,本文选择了以大熊猫保护为主题的专题新闻摄影报道。

三、第一幅照片:大熊猫的家园这幅照片展现了大熊猫的自然栖息地,照片中翠绿的竹林和挺拔的高山勾勒出大熊猫的家园的美丽景色。

照片中央正是一只可爱的大熊猫,它舒展着身体,悠闲地啃食着嫩绿的竹叶。

这张照片形象地反映了大熊猫的生态环境和习性,让人们感受到大熊猫生活在自然中的无忧无虑。

四、第二幅照片:人与大熊猫的和谐相处照片中展示了一位工作人员正仔细地喂养着一只大熊猫。

由于大熊猫的食性特殊,需额外提供竹子等食物,以保证其充足的营养摄入。

通过这幅照片我们看到,人类与大熊猫建立了一种互动关系,工作人员的细心照料使得大熊猫得到了好的生活保障,同时也促进了大熊猫保护工作的开展。

五、第三幅照片:保护意识的唤醒这张照片展示了一群学生正在参观大熊猫保护区。

他们戴着小红帽子,满怀好奇地观察着大熊猫。

这是由学校组织的研学活动,目的是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大熊猫保护的重要性,并提高环保意识。

照片中的学生们脸上洋溢着笑容,充满朝气,展现了新一代对大熊猫保护的关注与热爱。

六、第四幅照片: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这张照片展示了一群穿着白大褂的科研人员正在进行大熊猫繁育研究。

科研人员们通过观察和研究,努力提升大熊猫繁育技术,保护大熊猫种群的稳定发展。

照片中的科研人员们神情严肃,手持着仪器,展现了他们在科学研究中的认真态度和辛勤付出。

七、结语通过以上四幅照片的有机组合,本文以专题新闻摄影的形式全面展示了大熊猫保护的现状及取得的成果。

无论是大熊猫栖息地的美景、人与大熊猫的和谐相处、保护意识的唤醒,还是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都反映了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的积极进展。

复旦大学 《新闻学概论》教学案例(4)-摄影作品《枪毙越共》的幕后

复旦大学 《新闻学概论》教学案例(4)-摄影作品《枪毙越共》的幕后
这张照片已成为当代新闻摄影史上最著名的照片它囊括了1970年所有世界性新闻摄影比赛的大为这张照片亚当斯还在一直尽力为越战的创伤赎罪他也受到过来自同行的责问
《新闻学概论》课程教学案例之
摄影作品《枪毙越共》的幕后
美国著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影记者、普利策奖 得主爱迪.亚当斯于2004年19日在 纽约的家中病逝,享年71岁。 亚当斯在海军服役时就当过朝 鲜战争的战地记者。之后他回到新 肯士顿,在当地的一家报纸就职, 还为《费城晚报》工作过。1962年, 亚当斯开始为美联社工作,数次赴 越南拍摄。 在亚当斯的摄影师生涯中,从朝 鲜战争到海湾战争他一共参加过13 次战争。他在1972年到1976年间为 《时代》杂志工作。从1976年到 1980年又回到美联社,成为特派记 者。
图: 1965年,爱迪.亚当斯(左)与另一名战地摄影师在越南。
亚当斯是在1969年以一张震撼世界的《枪毙越共》赢得荷 赛和普利策奖。照片记录了一名南越军官在街边枪毙越共 战俘的骇人一刻。这张照片已成为当代新闻摄影史上最著 名的照片,它囊括了1970年所有世界性新闻摄影比赛的大 奖。
为这张照片,亚当斯还在一直尽力为越战的创伤赎罪, 他也受到过来自同行的责问。在一次颁奖典礼上,一位荷兰 记者曾这样问他:“你为什么不阻止他杀死那个人?”此后 两年间,亚当斯都无法使自己直面这张照片。 在得普利策奖后不久,亚当斯说:“我从展示一个人对 另一个人的杀戮中获取了利益。有两个人因此被毁,而我却 为此得奖,成为了一个英雄。” 当时,亚当斯在西贡跟随照片中的开枪者、南越警察队长 娄后来移民美国,在东北部开了小食店。但是,人们光顾小 店是为了,看看这个刽子手。为此,亚当斯就感到内疚, “我憎恨因为我的照片使被摄者受到影响”。

新闻摄影作品评析

新闻摄影作品评析

新闻摄影作品评析本文以《New York Times》为例对一张新闻摄影作品进行评析。

该作品于2021年6月,由该报记者Steven Keating拍摄。

照片中,一名年轻男子面对摄相机,戴着黑色口罩,两眼含泪,表情痛苦而无助。

背后是一片密集的警察与示威者混战的场景。

这张照片捕捉到了当下在美国多个城市持续发生的抗议示威活动中,广泛存在的暴力冲突与社会动荡。

这张照片的构图非常简洁而又有力。

以男子为中心,将观者的视线引导到他的面部表情。

男子嘴部被黑色口罩覆盖,突出了他眼部的泪痕和眼神中的无助和痛苦。

这种集中的焦点营造出一种令人感同身受的情绪,让观众不禁被吸引进照片内。

照片的色彩运用也非常出色。

整幅画面以黑白灰为主,突出了场景中的暴力与紧张气氛。

黑色口罩、男子的黑色上衣和背后警察的防护装备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强调了男子的孤立与无助。

此外,还有一些微弱的灯光和反光,增加了照片的层次感和动态感。

这张照片的价值在于其强烈的情感共鸣。

通过男子的眼睛和泪痕,观者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和无助。

此外,背景中的暴力场面也引起观众对示威活动和政治社会问题的深思。

这张照片通过准确捕捉瞬间并传达情感,打动了观众的心灵,引发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与讨论。

总而言之,这张《New York Times》的新闻摄影作品通过精准的构图、色彩运用和情感表达,成功地捕捉到了抗议示威活动中的暴力与社会动荡,并引发了观众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这种强烈的情感共鸣和社会意义使得这张作品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表达价值。

这张新闻摄影作品凝聚了丰富的社会意义和情感共鸣,值得进一步探讨和评析。

抗议示威活动一直以来都是新闻摄影师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因为它们代表着社会的不满与呼声,承载着民众对于公正和平等的期许。

这张照片不仅记录了抗议示威活动的现场,更通过一名年轻男子的面部表情,传递了他内心的痛苦与无助。

这位男子的眼神中透露出的绝望和沮丧,触动了观众的情感,引发了无数思考。

11张“金镜头”新闻照片背后的故事

11张“金镜头”新闻照片背后的故事

1.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挟尸要价》照片解读:2009年10月24日,长江大学15名同学在长江荆州宝塔湾江段野炊时因救两名落水儿童,陈及时、方招、何东旭三名同学不幸被江水吞没。

而打捞公司打捞尸体时挟尸要价,一共收取了3.6万元的捞尸费。

然而在照片《挟尸要价》以全票赢得最佳新闻照片奖的次日,长江大学党委宣传部长李玉泉发文称,《挟尸要价》被误读,建议组委会和评委会撤销该照片的获奖资格。

而作者张轶则拿出了当时现场拍摄的近百张图片证明自己并未作假。

羊子评点:路见不平尚且拨刀相助,长江大学三位同学见人遇难而落水营救本身是值得肯定值得表扬的。

世上多有不平事,他们是这人世间真正的英雄,是那些人造英雄远远不能比的。

世界之所以还美好,是因为还有一些他们这样的人儿,珍爱生命,珍重他人。

鲁迅先生讲,所谓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

所以说,这是一个悲剧的世界,救人英雄无法归来,没有鲜花和掌声相迎,倒迎来人们对于其救人行为的质疑,倒给他人做了一笔大生意。

对于他们因救人而丧生的事实,一方面是他们没有救人能力却意气用事,这何尝不是说明对于生命的敬畏和珍爱之心,那生命里不仅仅指代自己的生命,还有其他人的生命,这个社会不缺少不看重他人性命的人;一方面这个社会还是太淡漠,岸上发现有人溺水而且有能力救人的绝对不止于他们三人,他们三人一起下水救人多半是商量和度势的结果。

至于救人英雄的尸体都有人开高价捞尸费,还是人缺少敬畏之心,不敬鬼神不敬天,更遑论小小人命和一死之躯。

为什么会有人要求组委会和评委会撤销《挟尸要价》的获奖资格呢?能有什么原因,掩盖事实真相和阻止事件扩大呗,在贵国这样的事情从来不少。

据说相片曝光者是当地记者,后来也碾转离开,这样的结尾就符合中国国情了。

作一个更加丑陋的猜想,如果要求组委会和评委会撤销《挟尸要价》获奖资格的相关部门的相关领导位子高些职权大些关系多些,《挟尸要价》的获奖资格最后会不会撤销还真得两说。

2.非突发新闻类组照金奖:《自助透析室》照片解读:他们是尿毒症患者。

一幅新闻摄影作品的背后的故事

一幅新闻摄影作品的背后的故事

一幅新闻摄影作品的背后的故事一幅新闻摄影作品的背后的故事看过一幅新闻摄影作品:一列火车飞驰在青藏铁路大桥上,底下有一群藏羚羊横穿而过,前后排成一条纵队,与头顶上呼啸而来的火车形成直角。

对照鲜明,静中有动,无声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

铁路、风驰电掣的火车、欢快奔跑的藏羚羊,各取其道互不干扰,人与动物的和谐共处,在方寸之间被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拍案叫绝。

这是“《影响2006》CCTV年度新闻图片”的获奖作品之一,题为《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作者是《大庆晚报》的摄影记者刘为强。

早在青藏铁路设计之初,设计者就充分考虑了环保课题,为了保障沿途藏羚羊等珍稀野生动物的正常、自由迁徙和繁衍,青藏铁路沿线共设置了33处野生动物通道。

2006年6月23日,一列试运行的`火车驶过青藏铁路野生动物通道五北大桥,与此同时,一批迁徙的藏羚羊从桥下经过,这一美妙和谐的瞬间,被刘为强手中的镜头定格了。

作品的摄影技巧无可挑剔,但换了别人恐怕也不难做到,难就难在,并非谁都能遇上这种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摄影者要与火车、藏羚羊同时出现在同一地点。

尤其是火车与藏羚羊,二者不仅毫不相干,而且随时都在高速跑动,总不能让它们都乖乖地停下来给人拍吧?刘为强无疑是幸运的,占尽天时地利,这幅作品的产生几乎是个奇迹,获奖当属意料之中的事。

我对摄影粗通一二,业余时间也喜欢鼓捣两下。

或许是无知者无畏,惊叹羡慕之余,我曾暗想,假如自己也有那么好的运气,恰巧赶上了,不照样能捧个大奖回来吗?然而,那天看了颁奖典礼,听到主持人与刘为强的一段对话,却令我汗颜不已。

主持人问他:“你看这张照片,在海拔四五千米的无人区,你和火车、藏羚羊,出现在同一个时间和空间的几率有多大?”刘为强回答说:“用摄影的语言说这是一个瞬间,很短很短,因为藏羚羊生性特别胆小,即使人离得很远的情况下,它早已跑掉了。

我拍这张照片的时候,在前面挖了一个掩体,有半米多深。

我潜伏在掩体中,上面再盖上东西,所以藏羚羊才能有幸从对面冲到我的镜头跟前,实际上藏羚羊经过的时候大约也就是几秒钟,但是我在掩体中等了8天8夜!”主持人又问:“当你等到第7天的时候,怎么知道第8天藏羚羊一定会来?如果第8天还不来,第10天还不来,你怎么办?”刘为强不假思索:“我还会等下去,实际上我也知道,就是等到8天,甚至等到18天也不一定能等到这个瞬间,但是作为一个记者,我就应该坚守在那儿,就是为一个美好的瞬间,我可以等,别说是8天、18天,28天我也会等……”恍然大悟,原来所谓的“奇迹”并非妙手偶得,而是势在必得,在那一瞬间来临之前,有可能是永无止境的默默追求!想起另一位摄影家弗兰斯,他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著名摄影记者。

新闻摄影的审美三态兼评著名摄影作品《胜利之吻》

新闻摄影的审美三态兼评著名摄影作品《胜利之吻》

新闻摄影的审美三态:兼评著名摄影作品?胜利之吻?[摘要]把作品的创作过程与作品的传播效果联系起来,尤其对作品问世后的命运进行研究,可以进一步认识到思想荚感和情感升华是作品产生影响力的根本。

本文试以历经60年而不衰的影作?胜利之吻?为蓝本,说明新闻摄影审美的三种形态即现场势态、审美情态、象征意态是作品产生影响力的根本。

[关键词]新闻摄影;审美;形态?国际新闻界?杂志①刊登了一幅图片?瞬间的力量?(同名?胜利之吻?),配文介绍:这幅作品摄于1945年8月14日,它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向往和平、痛恨战争的主题,感染了每一位读者,产生了经久不衰的魅力。

此前,?环球时报?②在?“世纪之吻〞从何来??的文章中曾披露:“一位名叫吉姆·雷诺尔斯的75岁老人公开成认照片中的男性公民就是自己。

照片并非摄于当年8月,而是5月,也就是战胜德国纳粹的日子。

〞3个月后公布于世,造成了时代背景的错位。

拍摄这幅照片的摄影师名叫阿尔弗雷德·艾森施泰特(AlfredEisentaedt)③。

这是他根据?生活?杂志老板的授意,从创意、构图,直至被吻护士小姐身体的姿态,都是经过精心筹划的。

而作者艾森施泰特却说:日本宣布投降那天,我在时代广场上看见一个士兵沿着大街奔跑,一路上拥抱任何一位成年女性,当他抱住一位白衣护士时,我一口气拍了4张他与护士接吻的镜头。

美国?生活?杂志1945年8月第一次发表这幅作品时的文字说明是这样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吻〞。

而且第二次世界大战④“结束〞是在8月,而不是5月,这也是铁的历史事实。

从以上有关材料来看,?胜利之吻?在真实性与实效性方面是存在争议的⑤。

但有意味的是:这幅作品距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了,它仍然在各类杂志的评选中居20世纪最具影响的摄影作品之首。

几年前,国外报刊发起寻找该作“画中人〞的信息,竟应招了好几位“画中人〞,护士太太让问“吻后说了啥〞,终于辨出“无言〞是真人。

直到今天,作品仍在高频率放映,众多读者认为:即使作品与新闻事实不符,也难以忘怀其画面及其感人魅力。

十大震撼新闻摄影作品【组图】

十大震撼新闻摄影作品【组图】

十大震撼新闻摄影作品【组图】纵观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给人感觉是相当有冲击力。

正如人们说的,如果你拍的不够好,那是你离的不够近。

水平、技巧、态度、运气都会在图片的质量上起作用,你做好准备了吗?机遇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还是欣赏这些图片作品吧。

■化学品运输车在无锡发生重大险情/张立伟采编过程:2007年1月2日上午我接到电话得知一辆运输铝粉的化学危险品运输车正在燃烧。

于是我马上拿起相机赶到了现场。

当时无锡下着大雨,而对于遇水燃烧的铝粉来讲则意味着危险,爆炸时时都可能发生。

此时我与消防官兵坚持并肩作战,共进共退。

随着时间的推移,铝粉车上的火焰越烧越大,当消防官兵发起总攻的时候,画面上的一瞬间发生了。

只听“轰”的一声巨响,运输车发生了强烈的爆炸。

而这时的我始终盯紧了相机取景器中一切。

当回看这张照片时才体会到了一丝后怕,但瞬间永久的定格在了相机中。

■34座的校车上挤了118个孩子/唐光峰该作品及时揭示了目前民工子弟学校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画面简洁,瞬间抓取到位,信息量丰富,牵动了广大读者的心,可谓一图胜千言。

■怒打女婿/夏永采编过程:2007年11月21日,打工者肖志军因为拒绝在手术通知单上签字,导致妻子李丽云和即将临产的孩子不治身亡。

11月23日,本报派出记者追踪报道。

摄影记者夏永在现场一路追随,完整记录下一位母亲在痛失女儿后的悲痛与无助。

在医院会议室内,死者母亲声嘶力竭地哭喊着冲向肖志军,用桌上的矿泉水瓶使劲砸去,肖志军低着头,一言不发。

水花飞溅中,夏永按下了快门。

亲人逝去,悲痛是人之常情,但以愤怒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是这位母亲无奈的宣泄,也是该事件当日的冲突核心和最高潮。

画面构成上,摄影记者以成熟的手法凝固了最为激烈的击打瞬间,忠实并且较为完美地记载了冲突双方的情感表现。

基于这样的考虑,选择图片时,图片编辑把这张图片放在了当日本报最为重要的位置——头版。

■五瓣公章彰显民主/张宏伟民主与法制建设是中国的热门话题,也是新闻摄影的难题。

中国新闻奖获奖摄影作品赏析

中国新闻奖获奖摄影作品赏析

中国新闻奖获奖摄影作品赏析
近日,中国新闻奖揭晓,其中摄影作品也备受瞩目。

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些获奖作品。

首先是摄影新闻类,一张名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照片获得了银奖。

这张照片通过镜头展现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与无助,画面中的小男孩寂寞地坐在床上望着窗外,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接下来是摄影人物类,一张名为《独行侠》的照片获得了金奖。

照片中的主人公是一名身着红色马甲的老人,他独自一人在茫茫人海中前行,显得孤独而坚定。

这张照片寓意深刻,让人感受到了老年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处境。

最后是摄影图表类,一张名为《中国制造业增长情况》的照片获得了铜奖。

照片通过图表的形式展示了中国制造业的增长情况,让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了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以上就是今年中国新闻奖摄影作品的获奖情况,每一张照片都有着深刻的寓意和精湛的拍摄技艺,相信它们也将成为人们了解时事和社会的重要窗口。

- 1 -。

“新闻提炼”法在新闻摄影中的运用

“新闻提炼”法在新闻摄影中的运用

新闻摄影,是用一幅或多幅图片讲述新闻故事。

新闻报道,不论是文字新闻还是图片新闻都有一个总的原则,即回答读者急需知道的有关每则新闻的五个基本问题:何人,何事,何处,何时,如何。

成功的文字新闻千方百计地在第一句话里就把这些信息表达出来,而优秀的新闻图片则想方设法在一张图片中让读者尽可能多地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

[1]新闻提炼,对记者而言,新闻作品的完成过程就是新闻提炼的过程,而新闻事实的提炼,是这一过程的核心。

记者在对新闻事实掌握的基础上,寻找新闻的亮点,进行精心策划;选择新的角度和主题;运用新闻背景,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等,都能发现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形成新闻精品。

[2]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各新媒体平台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传统媒体追求的内容为王的运营理念。

传统媒体发展的基石是内容,新媒体发展的基石也是内容。

[3]内容为王,本质上就是新闻提炼。

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不断融合发展的今天,新闻提炼成为所有媒体的共同追求,提炼出优秀的新闻作品,成为所有媒体的共同目标。

新闻摄影中的新闻提炼,即在新闻摄影采访过程中,记者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用图片的方式表达新闻主题,使之成为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

一、抓角度与政务新闻的适配性2011年7月7日,安徽省首批乡镇新闻发言人集中亮相长丰县。

当日,长丰县举行新闻发言人培训班暨首批新闻发言人集体亮相仪式,全县67名新闻发言人集中亮相,其中15名是安徽省首批乡镇新闻发言人。

[4]客观来说,上述事件新闻具有普遍性,很难挖掘出新闻价值。

但作为多年联系互动的业务单位,笔者在了解了基本信息后,做了相关准备工作。

“新闻提炼”法在新闻摄影中的运用○虞俊杰【摘要】新闻提炼对新闻作品的最终呈现效果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结合实例,从抓角度、抓亮点、巧策划、把握时机四个方面,分析新闻提炼方式在新闻摄影作品中的运用。

在媒体融合时代,经过深度主题提炼、创新表达方式的新闻摄影作品,通过手机、客户端、公众号等新媒介走进千家万户,为新闻摄影带来了全新语境和发展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十二
新闻摄影解析案例
一、荐语
新闻摄影的内容繁多,其中,最常见的有会议摄影、领导活动摄影和活动摄影。

本讲将采取实例解析的方法,谈谈这三类最常见的新闻摄影。

一、会议摄影
【图1】会议摄影常见问题之一:一维会场
这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会议问题照片,整个会场缺乏空间感,似乎在一个平面上,所以我们称之为“一维会场”。

【图2】解决方案:更上层楼
解决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更上层楼”,到高处俯拍。

必要时,脱掉鞋子,站在会议代表坐的板凳上去拍。

【图3】会议摄影常见问题之二:曝光不均
这是在会场光线不足的情况下,常常出现的问题。

这样的图片,让编辑很为难。

即使要后期花气力调整,也很难达到好的效果。

【图4】解决方案:慎用闪光
解决方法有二:一是传统相机选用快速胶片或将数码相机调到感光度范围中的最高档;二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必须用闪光灯时,尽可能采用多个闪光灯同步闪光的方法。

【图5】会议摄影常见问题之三:难识庐山
这是会议人物拍摄中经常发生的问题。

人物低着头,真可谓‘难’识庐山真面目。

【图6】解决方案:耐心等待
耐心是解决这类问题的良方。

往往发言者开头时、问题间和结尾处机会最多。

【图7】会议摄影常见问题之四:记录不全
本来可能是幅完整的图片,但由于会议横幅中缺少了两个字,而留下遗憾。

【图8】解决方案:找准角度
解决这类问题,只要心中有整体,后退一步、登高一点、左右挪一挪就成。

二、领导活动摄影
【图9】领导活动摄影常见问题之一:形象走偏
这是我们常见的领导活动的图片,看似领导在很显著的位置,但他却常常给拍摄者小半个脸,甚至是后脑勺。

【图10】解决方案:站好位置
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是:站好你的位置。

当领导在你摄影构图的左边时,你应当处于领导的左前方。

换句话说,就是让领导在你自己的左手边。

反之亦同理。

有时,中间也是好位置。

拍摄行进中的领导活动,一定要搞清领导行进的路线和方向,千万不要跟着领导跑,而要按照如上提示的位置,自己向后退,“引导”领导走。

【图11】领导活动摄影常见问题之二:主次难分
毫无疑问,这是张失败的照片,因为你找不出图片的主体在哪里,主角是何人。

【图12】解决方案:适当调整
在此处所说的调整,一是指调整你的构图,把人物“拉”近一些,焦点对准主角;二是指调整拍摄的角度,让主角处于显著的位置;三是指调整拍摄的环境,莫让无关者挡了镜头。

【图13】领导活动摄影常见问题之三:瞬间不好
这类图片我们经常见到,也许“位置”站得不错,“构图”也较好,就是图片中的主要人物或是闭眼,或是表情不协调,或是动作不适宜。

我们通称为“瞬间不好”。

【图14】解决方案:多拍多练
解决这类问题的途径,一是多拍摄,即在拍摄中不要“浅尝辄止”,要试着多拍几张(如上图);二是多练习,掌握抓好典型瞬间的决窍。

【图15】活动摄影常见问题之一:主题不清
“主题不清”是活动摄影中最常见的问题,不说受众,就是有时连拍摄者自己本人,都搞不清图片要说明的是什么。

【图16】解决方案:作好案头
但是,只要他“作好案头”,就会“心中有数”,把握好自己采访的主题。

三、风景摄影
【图17】活动摄影常见问题之二:画面不美
如何拍美活动画面,时常困惑着每个拍摄者,特别是初学者。

【图18】解决方案:学会构图
本图与上图相比,仅仅是摄影构图上稍有不同。

然而,构图方式上的“差之毫厘”,视觉效果却“失之千里”。

【图19】摄影常见问题之三:不抓眼球
“不抓眼球”,简单地说,就像本图一样,图片主体不突出,画面不吸引人。

【图20】解决方案:掌握技巧
摄影的技巧很多,本图完整而地记录了一个绿水绕城的场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