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版中医妇科学整理

合集下载

中医妇科学重点

中医妇科学重点

中医妇科学:《中医妇科学》是2007年8月1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敏如。

研究范围: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施治等。

中医妇科学就是要运用这些基本理论,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系统地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特有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中医妇科学传统的研究范围,包括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子嗣、临产、产后、;乳疾,症瘕、前阴诸疾及杂病等项。

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活动规律,男女基本相同。

但妇女在脏器方面有胞宫,在生理上有月经、胎孕、产育和哺乳等特有的功能,必然在病理上就会发生经、带、胎、产、杂等特有的疾病。

如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妇人方》说:“妇人之别有方者,以其胎妊、生产、崩伤之异故也,所以妇人别立方也。

”由此说明,妇女脏腑、经络、气血的活动有其特殊的方面,必须进行专门的研究和讨论。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说:“男妇两科同一治,所异调经崩带症,嗣育胎前并产后,前阴乳疾不相同。

”这是对中医妇科疾病范围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病理研究:中医妇科学对妇科疾病的病理机转研究可以概括三个大方面:脏腑功能失常影响冲任为病;气血失调影响冲任为病;直接损伤胞宫影响冲任为病。

妇科病机与内科、外科等其他各科病机的不同点,就在于妇科病机必须是损伤冲任(督带)的。

在生理上胞宫是通过冲任(督带)和整个经脉联系在一起的,在病理上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等只有损伤了冲任(督带)的功能时,才能导致胞宫发生经、带、胎、产、杂诸病。

历代医家多是以此立论的。

《诸病源候论》论妇人病,凡月水不调候五论、带下候九论、漏下候七论、崩中候五论,全部以损伤冲任立论;《校注妇人良方》称:“妇人病有三十六种,皆由冲任劳损而致,盖冲任之脉为十二经之会海。

”《医学源流论》说:“凡治妇人,必先明冲任之脉冲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脉之海,此皆血之所从生,而胎之所由系,明于冲任之故,则本源洞悉,而候所生之病,则千条万绪,以可知其所从起。

中医妇科学重点笔记

中医妇科学重点笔记

1。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该书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并记载闭第一首妇科方剂是四乌贼骨—芦茹丸 .2。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3。

《达生篇》中提出的临产六字真言是睡,忍痛,慢临盆。

4.《金匮要略》开创了妇产科辨证论治和外治法治疗妇科病的先河。

5。

宋代:妇产科开始独立分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历史上第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的妇产科专著“妇人血为根本"。

第一章女性解剖生理特点1、子宫,又名女子胞、胞宫、胞脏、子脏、子处、胞室、血室.2、子宫的功能是:排出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排出恶露),特点是亦藏亦泻,藏泻定时。

3、阴道是连接子宫与阴户的通道,也是胎儿娩出的通道,故又称产道、子肠。

4、阴户:又称四边、产户,指女性外阴,包括阴道前庭及其两侧的大小阴唇,前面的阴蒂和后面的阴唇系带,会阴。

5、《诸病源候论》“已产属胞门,未产属龙门;未嫁属玉门。

”6、月经,是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月经来潮标志女性发育成熟;月经周期一般28~30天;每次月经持续的时间称经期,正常为3~7天.定期两月一至者为“并月”;三月一至者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至者为“避年”;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为“暗经”;妊娠早期,个别妇女仍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胎儿者称为“激经”.7、月经产生机理:月经的产生是肾—天葵—冲任—子宫相互调节,并在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协调作用下,子宫定期藏泻的结果.《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人脉虚,太冲脉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中医妇科学》笔记

《中医妇科学》笔记

《中医妇科学》笔记中医妇科学月经病一、月经先期1. 气虚证1)脾气虚证:补脾益气、固冲调经-补中益气汤2)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固冲调经-固阴煎2. 血热型1)阴虚血热型:养阴清热、凉血调经-两地汤2)阳盛血热型:清热降火、凉血调经-清经散3)肝郁化热证:清肝解郁、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二、月经后期1)肾虚型:补益肾气、养血调经-大补元煎2)血虚型:补血养营、益气调经-人参养荣汤3)虚寒型:温经扶阳、养血调经-大营煎4)实寒型: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5)气滞型:理气行滞、活血调经-乌药汤6)痰湿型:燥湿化痰、活血调经-芎归二陈汤三、月经先后无定期1)肾虚型:补益肾气、养血调经-固阴煎2)脾虚型:补脾益气、养血调经-归脾汤3)肝郁型:疏肝解郁、和血调经-逍遥散四、月经过多1)气虚型:补气升提、固冲止血-安冲汤2)血热型: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3)血瘀型:活血化瘀、固冲止血-桃红四物汤五、月经过少1)肾虚型: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饮2)血虚型:补血益气调经-滋血汤3)血寒型: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4)血瘀型:活血化瘀、理气调经-通瘀煎六、经期延长1)气虚型:补气升提、固冲调经-举元煎2)虚热型:养阴清热、凉血调经-清血养阴汤3)血瘀型:活血祛瘀、固冲调经-棕蒲散七、经间期出血1)肾阴虚型:滋肾益阴、固冲止血-一阴煎2)脾气虚型:健脾益气、固冲摄血-归脾汤3)湿热型:清热除湿、凉血止血-清肝止淋汤4)血瘀型:活血化瘀、理血归经-逐瘀止血汤八、痛经1)肾气亏损型:补肾填精、养血止痛-调肝汤2)气血虚弱型:补气养血、和中止痛-黄芪建中汤3)气滞血瘀型:行气活血、祛瘀止痛-膈下逐瘀汤4)寒凝血瘀型:温经散寒、祛瘀止痛-温经汤5)湿热蕴结型: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九、闭经1)肝肾不足:补肾养肝调经-归肾丸2)气血不足:补气养血调经-人参养荣汤3)阴虚血燥:养阴清热调经-一阴煎4)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调经-血府逐瘀汤5)痰湿阻滞:豁痰除湿、调气活血通经-苍附导痰丸合佛手散十、崩漏1)虚热证:滋阴清热、止血调经-保阴煎2)实热证:清热凉血、止血调经-清热固经汤3)肾阳虚证:温肾固冲、止血调经-右归丸4)肾阴虚证:滋水益肾、止血调经-左归丸合二至丸5)脾虚:补气摄血、养血调经-固本止崩汤6)血瘀:活血化瘀、止血调经-四物汤合失笑散十一、经行泄泻1)脾虚:健脾益气、化湿调经-参苓白术散2)肾虚:温肾扶阳、暖土固肠-健固汤合四神丸十二、经行吐衄1)肝经郁火:疏肝清热、引血下行-清肝引经汤2)肺肾阴虚:滋肾润肺、引血下行-顺经汤十三、绝经前后诸症1)肾阴虚:滋肾益阴、育阴潜阳-六味地黄丸2)肾阳虚:温肾壮阳、填精养血-右归丸带下病1)脾虚: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2)肾虚: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3)湿热下注:清利湿热-止带方4)湿毒蕴结:清热解毒除湿-五味消毒饮5)阴虚夹湿:滋阴益肾、清热祛湿-知柏地黄丸妊娠病一、妊娠恶阻1)胃虚: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2)肝热:清肝和胃、降逆止呕-加味温胆汤3)痰湿:化痰除湿、降逆止呕-青竹茹汤二、胎漏1)肾虚:补肾固冲、止血安胎-寿胎丸2)气虚:益气养血、固冲止血-固下益气汤3)血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加味阿胶汤三、胎动不安1)肾虚:补肾益气、固冲安胎-寿胎丸2)气虚:益气、固冲、安胎-举元煎3)血虚:补血、固冲、安胎-苎根汤4)血热:清热凉血、固冲安胎-保阴煎5)外伤:益气养血、固肾安胎-加味圣愈汤6)徵瘕伤胎:祛瘀消徵、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四、滑胎1)肾气亏损:补肾固冲安胎-补肾固冲丸2)气血两虚:益气养血安胎-泰山盘石散五、子肿1)脾虚:健脾行气-白术散2)肾虚:化气行水-真武汤3)气滞:理气行滞、健脾化湿-天仙藤散六、子淋1)阴虚津亏:滋阴润燥通淋-知柏地黄汤2)心火偏亢:清心泻火、润燥通淋-导赤清心汤3)下焦湿热:清热利湿、润燥通淋-加味五淋散七、难产1)气血虚弱:大补气血-蔡松汀难产方2)气滞血瘀:活血理气、化瘀催产-催生饮产后病一、产后血晕1)血虚气脱:益气固脱-清魂散、独参汤2)血瘀气逆:活血逐瘀-夺命散二、产后腹痛1)血虚:补血益气-肠宁汤2)血瘀: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生化汤三、恶露不绝1)气虚:益气摄血-补中益气汤2)血热:养阴清热、凉血止血-保阴煎3)血瘀:活血化瘀、理血归经-生化汤四、产后发热1)感染邪毒:清热解毒、凉血化瘀-解毒活血汤2)外感:养血祛风、散寒解表-荆防四物汤3)血虚:养血益气、和营退热-八珍汤4)血瘀:活血祛瘀、和营除热-血府逐瘀汤五、产后身痛1)血虚:补血益气、宣络止痛-黄芪桂枝五物汤2)血瘀:养血活络、化瘀止痛-生化汤3)外感:养血祛风、散寒除湿-独活寄生汤妇科杂病一、徵瘕1)气滞:疏肝解郁、行气散结-香棱丸2)血瘀:活血破瘀、散结消徵-桂枝茯苓丸、大黄庶虫丸3)痰湿:除湿化痰、散结消徵-散聚汤4)毒热:解毒除湿、破瘀消徵-银花蕺菜饮二、不孕症1)肾虚: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填精益髓-毓麟归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化湿固精-温胞饮肾阴虚证: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2)肺郁:疏肝解郁、理血调经-百灵调肝汤、开郁种玉汤3)痰湿:燥湿化痰、理气调经-启宫丸4)血瘀:活血化瘀、温经通络-少腹逐瘀汤三、阴痒1)肝肾阴虚:调补肝肾、滋阴降火-知柏地黄丸2)肝经湿热:泻肝清热、除湿止痒-龙胆泻肝汤3)湿虫滋生:清热利湿、解毒杀虫-萆藓渗湿汤方剂索引:1. 清经散:丹皮.地骨皮. 白芍. 熟地. 青蒿. 黄柏. 茯苓2. 两地汤:生地. 地骨皮. 玄参. 麦冬. 阿胶. 白芍3. 清热调血汤:牡丹皮. 黄连. 生地. 当归. 白芍. 川芎. 红花. 桃仁. 莪术. 香附. 延胡索4. 清热固经汤:生地. 地骨皮. 炙龟板. 牡蛎粉. 阿胶. 黄芩. 藕节. 陈棕炭. 焦栀子. 地榆. 甘草5. 固本止崩汤:人参.黄芪.白术.熟地.当归.黑姜6. 顺经汤:当归.熟地.沙参.白芍.茯苓.黑荆芥.丹皮7. 完带汤:白术. 山药. 人参. 白芍. 苍术. 甘草. 陈皮. 柴胡.车前子. 黑芥穗8. 止带方:猪苓. 茯苓. 车前子. 泽泻. 茵陈. 赤芍. 丹皮.黄柏. 栀子. 牛膝9. 寿胎丸:菟丝子. 桑寄生. 川断. 黄芩. 黄柏. 甘草10. 天仙藤散:天仙藤. 香附. 陈皮. 甘草. 乌药. 生姜. 木瓜.苏叶.茯苓. 猪苓. 白术. 泽泻11. 生化汤:当归. 川芎. 桃仁. 炮姜. 炙甘草12. 解毒活血汤:连翘. 葛根. 柴胡. 枳壳. 当归. 赤芍. 生地.红花. 桃仁. 甘草13. 毓麟珠:人参.白术.茯苓.芍药.川芎.炙草.当归.熟地.菟丝子. 鹿角霜. 杜仲. 川椒14. 启宫丸:制半夏. 苍术. 香附. 茯苓. 神曲. 陈皮. 川芎.15. 阴痒外治法:1)塌痒汤:鹤虱. 苦参. 威灵仙. 归尾. 蛇床子. 狼毒.2)蛇床子散:蛇床子. 花椒. 明矾. 苦参. 百部.。

中医妇科学考点总结(精华笔记),记住可顺利通关!

中医妇科学考点总结(精华笔记),记住可顺利通关!

中医妇科学考点总结(精华笔记),记住可顺利通关!一、中医妇科学沿革1、“男女同姓,其生不藩。

”——指近亲遗传障碍,出自《曲礼》。

2、妇科的别称‘带下医’始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3、我国现存最早的产科专著是《胎产书》(马王堆帛书)最完备的产科专著是《经效产宝》。

4、‘子宫’名称始见于《神农本草经》。

5、最早设立妇科专篇的著作——《金匮要略》。

6、‘月经’名词始见于《脉经》(晋?王叔和)7、‘离经脉’‘居经’‘避年’‘激经’‘五崩’——出自《脉经》8、最早的胚胎学专著——《逐月养胎方》(徐之才)9、‘三冲’学说出自《卫生家宝产科备要》。

10、‘妇人以学为本’的学术观点始见于《妇人大全良方》(宋?陈自明)11、刘完素——天癸与肝、脾、肾的关系学说。

12、张子和——‘贵流不贵滞’的祛邪论治学说。

13、李东垣——‘滋阴固气’治疗崩漏学说。

14、朱丹溪——‘清热养血’的安胎学说。

15、‘五不女’学说‘螺、纹、鼓、角、脉’——出自《广嗣纪要?择偶篇》16、清代最有代表性的妇科专著——《傅青主女科》二、女性生殖系1、‘阴道’别称——‘阴户’‘四边’‘廷孔’。

2、‘宫颈’别称——‘子门’。

3、胞宫的生理功能——主司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发动分娩;排泄恶露。

三、女性生殖生理1、WHO定义的女性青春期为10-19岁。

2、青春期三大特征——女性体形与第二性征;生殖器官发育形成;月经来潮具备生育能力。

3、女性生理六期——新生儿期(4周内);儿童期(12岁以前);青春期;性成熟期(18-48);围绝经期;老年期(60岁以上)。

4、围绝经期三个阶段——绝经前期;绝经期(44-54岁);绝经后期。

5、掌握正常月经的生理特征:月经初潮——13-15岁。

月经周期——28-30天。

经期(又称为行经期)——3-7天。

月经量——50-80ml。

6、正常月经质色描述:色红略暗,质地正常,不凝结,无血块,无异味。

7、绝经——最后一次行经后,停经一年以上。

《中医妇科学》必背54首方歌!建议收藏

《中医妇科学》必背54首方歌!建议收藏

《中医妇科学》必背54首方歌!建议收藏1、一贯煎(《柳州医话》)一贯煎中用地黄,沙参杞子麦冬襄,当归川楝水煎服,阴虚肝郁是妙方。

2、四物汤四物地芍与归芎,血家百病此方通;经带胎产俱可治,加减运用在胸中。

3、八珍汤双补气血八珍汤,四君四物合成方;煎加姜枣调营卫,气血亏虚服之康。

4、大补元煎(《景岳全书》)大补元煎景岳方,淮山杜仲熟地黄,人参当归枸杞子,枣仁甘草共煎尝。

5、失笑散失笑灵脂蒲黄同,等量为散酽醋冲;瘀滞心腹时作痛,祛瘀止痛有奇功。

6、活络效灵丹活络效灵主丹参,当归乳香没药存;癥瘕积聚腹中痛,煎服此方可回春。

7、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益肾肝,茱薯丹泽地苓专。

8、金铃子散:金铃子散止痛方,玄胡酒调效更强,疏肝泄热行气血,心腹胸肋痛经匡。

9、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襄;肠痈初起腹按痛,苔黄脉数服之康。

10、开郁种玉汤(《傅青主女科》)开郁种玉傅氏方,归芍茯苓丹皮藏,白术香附天花粉,舒肝解郁功效彰。

11、止带方(《世补斋》)止带泽泻猪茯苓,茵陈赤芍丹皮寻,车前黄柏牛膝栀,清热利湿止带灵。

12、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甘草壳赤芍;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劳。

13、少腹逐瘀汤少腹茴香与炒姜,元胡灵脂没芎当;蒲黄官桂赤芍药,调经种子第一方。

14、膈下逐瘀汤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乌药元胡甘;归芎灵脂红花壳,香附开郁血亦安。

15、逍遥散(《和剂局方》)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疏肝养血兼理脾,丹栀加入热能排。

16、艾附暖宫丸(《沈氏尊生书》)艾附暖宫四物配,吴萸续断芪肉桂,温经养血暖宫寒,止带调经腹痛退。

17、左归丸(《景岳全书》)左归丸内山药地,萸肉枸杞与牛膝,菟丝龟鹿二胶合,壮水之主方第一。

18、右归丸(《景岳全书》)右归丸中地附桂,山药茱萸菟丝归;杜仲鹿胶枸杞子,益火之源此方魁。

19、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中医妇科学总结完美打印版

中医妇科学总结完美打印版

中医妇科学复习提纲●总论1.《素问·腹中论》中记载的治疗血库经闭第一首妇科方剂是四乌贼骨—芦茹丸。

2.《达生篇》中提出的临产六字真言是睡忍痛,慢临盆。

3.胞宫具有排出月经和孕育胎儿的作用。

4.月经:是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月月如潮,经常不变,故有“月信”、“月事”、“月水”之称,以示月经有“节律性”的周期性。

5.第一次来月经称为月经初潮,初潮的年龄多在13~14岁。

6.月经周期一般为21~35天,平均28天。

正常经期为3~7天。

7.正常每月月经量约为30~50ml,超过80ml为月经过少,低于20ml为月经过少。

8.并月:身体无病而月经定期两个月来潮一次者,称为并月。

9.居经:身体无病三个月来潮一次者称为“居经”,又称“季经”。

10.避年:身体无病一年一行者称为“避年”。

11.暗经:终生不潮但是能受孕的,称为暗经。

12.激经:受孕初期仍能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称为“激经”,又称“盛胎”、“垢胎”。

13.天癸:是肾精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具有促进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一种精微物质。

14.月经产生的主要机理是:肾-天癸-冲任-胞宫轴。

●月经病1.月经病的治疗原则:一是重在治本以调经;二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2.试述月经病的治疗原则答:①重在治本调经②临证中要分清先病和后病③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崩漏: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症,是指经血非时爆下不止或淋漓不净,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

塞流:即止血,用于崩漏之际,急当塞流止血防脱。

澄源:即正本清源,亦是求因治本,是治疗崩漏的重要阶段。

一般用于出血缓解后的辨证论治。

复旧:即固本善后,是巩固崩漏治疗的重要阶段,用于止血后恢复健康,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选择不同的治法,如补肾、扶脾、疏肝,三经同调一调整月经周期,或促排卵使身体恢复正常。

1.最有意义的检查:诊刮和病检。

●闭经1.闭经:女子年逾16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周期已建立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或月经停闭超过了3个月经周期者,称为闭经。

2014中医执业医复习精华-中医妇科学整理

2014中医执业医复习精华-中医妇科学整理

七版中医妇科学整理附妇科常用方剂方歌1 一阴煎《景岳全书》:一阴煎是景岳方,麦冬芍药二地黄,丹参膝草或杜仲,滋阴清热保安康。

组成:麦冬、芍药、生地、熟地、丹参、牛膝(一方有杜仲,无牛膝)、甘草。

功效:滋阴清热。

主治:治肾水真阴虚损所致烦渴咽干,潮热不退,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

2 二黄三白散《妇科玉尺》:二黄三白香附芍,黄连黄柏侧柏酌,白朮椿白白石脂,清热利湿治带卓。

组成:黄连、黄柏、香附、芍药、侧柏叶、白朮、椿白皮、白石脂。

功效:清热利湿。

主治:治带下赤白,甚或黄赤相兼,量多质粘稠、气臭秽、少腹坠胀,阴户瘙痒,舌红苔黄腻,脉濡滑数等症。

3 人参麦冬散《妇人秘科》:人参麦冬散知芩,生地竹茹草茯苓,清热养阴安心神,妊娠烦闷效验灵。

组成:人参、麦冬、知母、黄芩、生地、竹茹、甘草、茯苓。

功效:清热养阴,安神除烦。

主治:治妊娠心中烦闷,坐卧不宁,午后潮热,手足心烦热,口干咽燥,干咳无痰,舌红苔薄黄,脉细数而滑等症。

4 八物汤《济阴纲目》:八物沁扣四物匡,延胡川楝木香榔,疏肝理气调经血,经行肢肿服之康。

组成:当归、熟地、白芍、川芎、延胡索、木香、川楝子、槟榔。

功效:疏肝理气。

主治:治经行肢体肿胀,脘闷胁胀,善叹息,苔薄白,脉弦细等症。

5 大营煎《景岳全书》:景岳全书大营煎,当归熟地桂草添,杜仲牛膝枸杞子,扶阳散寒有效验。

组成:当归、熟地、肉桂、甘草、杜仲、牛膝、枸杞子。

功效:养血温经、扶阳散寒。

主治:治阳气不足,阴寒内盛所致的经行延后,色淡量少,质清稀,小腹作痛,腰酸无力,舌淡苔薄,脉沉延无力等症。

6 下乳涌泉散《清太医院配方》:下乳涌泉四物草,山甲留行芷通草,木通花粉漏芦桔,柴胡青皮解郁好。

组成:四物汤(当归、熟地、川芎、白芍)加山甲、王不留行、白芷、通草、木通、花粉、漏芦、柴胡、青皮、甘草。

功效:疏肝解郁,通络下乳。

主治:治产后乳汁分泌少。

胸胁胀闷、情志抑郁,饮食不振、苔薄黄,脉弦细带数等。

7 内补丸《女科切要》:鹿茸菟丝内补丸,蓍桂苁蓉附紫菀,潼白蒺藜桑螵蛸,温肾培元止带专。

中医妇科学复习重点

中医妇科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言1、中医妇科学定义: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妇女解剖生理、病因病机特点、诊断辨证规律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2、中医妇科学的研究范围:经、带、胎、产、杂3、夏商周萌芽时期:主要有关于不孕不育、难产和胎教理论的记载;《列女传》最早提出胎教理论;4、夏春秋战国里程碑时期:《黄帝内经》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女子胞和与之相关的子门、胞脉、胞络。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同时记载了治疗血枯经闭的第一药方:四乌贼骨芦茹丸;《神农本草经》最早提出子宫这个脏器的名称。

5、秦汉时期:《金匮要略》开创了我国医学史上最早使用阴道清洗和阴道纳药治疗妇科疾病的先河并奠定做衣服科治疗学的基础。

6、魏晋唐时期:晋·王叔和《脉经》首见月经之名,且论述最为详尽;首次提出各种特殊的月经现象,如:“居经”“避年”“激经”隋·巢元芳《诸病源候论》标志中医妇科学的初步形成。

咎殷·《经效产宝》为第一部妇产科专著。

7、宋代:开始独立分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历史上第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的妇产科专著。

8、明清民国时期:清· 斋居士《达生篇》临产六字箴言“睡忍痛,慢临盆”第二章女性解剖生理特点1、子宫,又名女子胞、胞宫、胞脏、子脏、子处、胞室、血室。

2、子宫的功能是:排出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排出恶露),特点是亦藏亦泻,藏泻定时。

3、阴道是连接子宫与阴户的通道,也是胎儿娩出的通道,故又称产道、子肠。

4、阴户:又称四边、产户,指女性外阴,包括阴道前庭及其两侧的大小阴唇,前面的阴蒂和后面的阴唇系带,会阴。

5、《诸病源候论》“已产属胞门,未产属龙门;未嫁属玉门。

”6、月经,是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月经来潮标志女性发育成熟;月经周期一般28~30天;每次月经持续的时间称经期,正常为3~7天。

中医全科妇科学整理(更新版)

中医全科妇科学整理(更新版)
治则
养血益气调经
方药
大补元煎
虚寒
血寒
月经
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红、质稀。
症状
小腹冷痛、喜温喜按、腰膝酸软、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薄、脉沈迟或沈细弱无力(肾阳虚)。
治则
扶阳祛寒调经
方药
温经汤
实寒
血寒
月经
月经后期、量少、色紫暗或紫黑、质稠夹血块。
症状
小腹冷痛、得热则减、肢寒畏冷、面色清白、舌淡紫苔薄白、脉沈紧。
方药
保阴煎
血瘀
月经
月经周期正常、量多、色紫暗或黑、质稠有血块。
症状
小腹疼痛拒按、块下则痛减、舌质紫黯边有瘀斑、脉涩。
治则
活血化瘀止血调经
方药
失笑散
月经过少
月经周期正常,但经量明显减少,甚或点滴即净。
肾虚
月经
月经周期正常或后期、量少、色淡红或黯红、质稀(初潮迟)。
症状
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大便溏薄、小便清长、夜尿、舌淡、苔薄、脉沈细无力。
脉弦滑。
治则
豁痰除湿,调气活血通经
方药
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或苍附导痰丸合佛手散
痛经
时间在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骶部疼痛,剧痛难忍,甚则影响工作或学习,症状伴随月经周期性反复发作。
气滞血瘀
月经
行而不畅、量少、色紫黯、夹有血块,如腐肉样物质
痛经
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阵痛拒按,块下则痛减。
症状
小腹胀痛拒按、胸胁乳房胀满、精神抑郁、善太息、烦躁易怒、舌质紫黯边有瘀斑、脉沈涩或弦涩。
证型
主证
治则
方药
经行泄泻
脾虚
经前或经期泄泻、量多、色淡、质稀、脘腹胀满、神疲肢倦、面浮肢肿

七版中医妇科学重点整理

七版中医妇科学重点整理
月经后期、量少、色紫暗、质稠夹血块、经行不畅。
症状
小腹胀痛、胸胁乳房胀满、精神抑郁、善太息、烦躁易怒、舌淡苔薄、脉弦。
治则
理气行滞调经
方药
乌药汤
月经先后
无定期
月经不按周期来潮,提前或错后超过七天以上者,又称经乱;月经量多兼经期延长皆可渐致崩漏。
肾虚
月经
月经周期或先或后、量或多或少、色黯淡、质稀。
症状
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大便溏薄、小便清长、夜尿、舌淡、苔薄、脉沈细无力。
治则
补肾调经
方药
固阴煎
肝郁
月经
月经周期或先或后、量或多或少、色暗红或紫红或有血块,或经行不畅。
症状
胸胁乳房或少腹胀痛,脘闷不舒,嗳气食少,苔薄黄或薄白,脉弦。
治则
疏肝理气调经
方药
逍遥散
崩漏
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紊乱,忽然大下者为崩,淋漓不断出血者为漏,月经非时而下。
症状
小腹胀痛、胸胁乳房胀满、嗳气吐酸、情志抑郁、烦躁易怒、舌淡苔薄黄、脉弦滑。
治则
疏肝解郁,养血安胎
方药
逍遥散
血瘀
腹痛
隐痛或刺痛,痛处不移。
症状
素有症瘕,舌暗有瘀点,脉弦滑。
治则
养血活血,补肾安胎
方药
桂枝茯苓丸和寿胎丸
胎漏
胎动不安
胎漏:阴道不时下血,时下时止,淋漓不断,但无腰酸腹痛。
胎动不安:妊娠时下血,出现腰酸、腹痛、胎动下坠或阴道有少量出血。
症状
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大便溏薄、小便清长、夜尿、舌淡、苔薄、脉沈细无力。
治则
补肾养血调经
方药
当归地黄饮
血虚
月经
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质稀。

中医妇科学全套教学及学习资料(珍藏版)

中医妇科学全套教学及学习资料(珍藏版)

中医妇科学全套教学及学习资料(珍藏版)目录中医妇科学知识点第一单绪论妇产科学是专门研究妇女特有的生理和病理的一门学科,包括产科学与妇科学两大部分。

⏹产科学:是研究妇女从妊娠、分娩、产褥全过程,并对该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生理、心理、病理改变进行诊断处理的医学科学。

⏹妇科学:是研究妇女在非妊娠期生殖系统的一切生理和病理改变,对其进行诊断、处理的医学科学。

⏹在我国,妇产科学还包括计划生育。

第二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第一节外生殖器亦称外阴,为女性生殖器外露部分,位于两股之间,前方以耻骨联合,后方以会阴为界。

包括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蒂、阴道前庭(前庭球、前庭大腺、尿道口、阴道口、处女膜及会阴等)。

外生殖器:⏹阴阜:位于耻骨联合前方,为一隆起的脂肪垫。

⏹大阴唇:外阴两侧的一对皮肤皱壁,前接阴阜,后端于会阴处互相融合。

⏹小阴唇:大阴唇内侧,一对薄的扁平皮肤皱襞。

⏹阴蒂:外阴的前方,两侧小阴唇顶端的联合出,与男性的阴茎海绵体相似,分为三部分:前端为阴蒂头,中为体,后为脚。

⏹阴道前庭:两侧小阴唇之间,处女膜之外的菱形间隙,前为阴蒂,后止于阴唇系带。

1.阴道前庭包括:(1)前庭球:前庭两侧,并与阴蒂相接,后与前庭大腺相邻。

(2)前庭大腺:又称巴氏腺,两侧大阴唇后部内方,是阴道口两侧的腺体,开口于小阴唇与处女膜之间中下1/3交界的沟内。

(3)尿道口:为一不甚规则的卵圆形小孔,位于阴道前庭的前部,阴蒂头的后方,较为隐蔽。

女性尿道短而直,长约2.5~4CM,易发生感染。

(4)阴道口及处女膜:阴道口位于前庭后半部,周围有一环形薄膜,为处女膜。

(5)会阴为阴唇后联合至肛门之间的软组织,由皮肤、肌肉及筋膜形成,构成骨盆底的一部分。

分娩时会阴承受压力最大,很易撕伤,故接生时应适当保护会阴。

第二节内生殖器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及卵巢,后两者合称为子宫附件.一、阴道⏹系性交器官、经血排出及胎儿娩出的通道。

⏹解剖特点:其上端呈顶棚环绕宫颈,称为穹隆。

中医妇科学54首大纲要求的必背方歌整理

中医妇科学54首大纲要求的必背方歌整理

中医妇科学54首大纲要求的必背方歌整理一贯煎(《柳州医话》):四物汤:八珍汤:大补元煎(《景岳全书》):大补元煎景岳方,淮山杜仲熟地黄,人参当归枸杞子,枣仁甘草共煎尝。

失笑散:活络效灵丹:活络效灵主丹参,当归乳香没药存;癥瘕积聚腹中痛,煎服此方可回春。

六味地黄丸:金铃子散: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郁种玉汤(《傅青主女科》):开郁种玉傅氏方,归芍茯苓丹皮藏,白术香附天花粉,舒肝解郁功效彰。

止带方(《世补斋》)止带泽泻猪茯苓茵陈赤芍丹皮寻,车前黄柏牛膝栀清热利湿止带灵。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少腹逐瘀汤:少腹茴香与炒姜,元胡灵脂没芎当;蒲黄官桂赤芍药,调经种子第一方。

膈下逐瘀汤: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乌药元胡甘;归芎灵脂红花壳,香附开郁血亦安。

逍遥散(《和剂局方》)丹栀逍遥散(《女科辑要》):艾附暖宫丸(《沈氏尊生书》):艾附暖宫四物配,吴萸续断芪肉桂,温经养血暖**,止带调经腹痛退。

左归丸(《景岳全书》):左归丸内山药地,萸肉枸杞与牛膝,菟丝龟鹿二胶合,壮水之主方第一。

右归丸(《景岳全书》):右归丸中地附桂,山药茱萸菟丝归;杜仲鹿胶枸杞子,益火之源此方魁。

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归脾汤(《校注妇人良方》):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随;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怔忡健忘俱可却,肠风崩漏总能医。

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仙方活命金银花,防芷归陈草芍加;贝母花粉兼乳没,穿山角刺酒煎佳;一切痈毒能溃散,溃后忌服用勿差。

生化汤(《傅青主女科》):生化汤是产后方,归芎桃草酒炮姜;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桂枝汤(《金匮要略》)当归建中汤(《千金翼方》):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两地汤(《傅青主女科》):两地胶芍麦玄参完带汤(《傅青主女科》):完带汤中用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辅,苍术车前黑芥穗,陈皮甘草与柴胡。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固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固冲汤中用术芪,龙壮芍萸茜草施;倍子海蛸棕榈炭,崩中漏下总能医。

我国中医妇科学总结完美打印版

我国中医妇科学总结完美打印版
① 念珠菌性阴道炎——凝乳状、或豆腐渣样、质稀薄而有臭气。外阴奇痒难忍。 ② 滴虫性阴道炎——灰黄或黄绿色,稀薄,或成脓性状,腥臭味,有泡沫。 ③ 细菌性阴道病——淡黄色或血样脓性赤带,质稀。外阴坠胀,灼热或疼痛。 ④ 老年性阴道炎——稀薄淡黄,或赤白,甚者为脓性。阴道烧灼感。
妊娠病: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称为妊娠病,又称“胎前病”。
月经病
1. 月经病的治疗原则:一是重在 治本以调经 ;二是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 2. 试述月经病的治疗原则答:①重在治本调经②临证中要分清先病和后病 ③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崩漏: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症,是指经血非时爆下不止或淋漓不净,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 塞流:即止血,用于崩漏之际,急当塞流止血防脱。 澄源:即正本清源,亦是求因治本,是治疗崩漏的重要阶段。一般用于出血缓解后的辨证论治。 复旧:即固本善后,是巩固崩漏治疗的重要阶段,用于止血后恢复健康,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选择不同的治法,如补肾、扶脾、疏肝,三经同调一调整月经周期,或促排卵使身体恢复正常。 1. 最有意义的检查:诊刮和病检。 闭经 1. 闭经:女子年逾 16 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周期已建立后又中断 6 个月以上或月经停闭超过了 3 个月经周期者,称为闭经。中医学称之为“经闭”、“不月”、“月事不来”、“经水不通”。 2. 西医根据闭经部位的分为:子宫性闭经、卵巢性闭经、垂体性闭经、下丘脑性闭经、其他内分泌异常性闭经。 3. 治疗原则: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虚实夹杂,补中有通,攻中有养。 痛经 :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又称“经行腹痛”。 1. 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无器质性病变痛经者,又称功能性痛经。以青少年女性多见。 2. 继发性痛经:由于盆腔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或宫颈狭窄等引起的为继发性痛经,多见于育龄期妇女。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肾 气 虚
气 虚
月经
月经先期、量多、色黯淡、质稀。
症状
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大便溏薄、小便清长、夜尿、舌淡、苔薄、脉沈细无力.
治则
补益肾气,固冲调经
方药
固阴煎或归肾丸
脾 气 虚
气 虚
月经
月经先期、量多、色淡红、质稀.
症状
面色晃白、神疲肢倦、腹胀纳呆、面浮肢肿、大便溏薄、带下量多、舌淡苔薄、脉缓弱无力。
治则
温经散寒调经
方药
《妇人大全良方》温经汤
气 滞
月经
月经后期、量少、色紫暗、质稠夹血块、经行不畅.
症状
小腹胀痛、胸胁乳房胀满、精神抑郁、善太息、烦躁易怒、舌淡苔薄、脉弦.
治则
理气行滞调经
方药
乌药汤
月经先后
无 定 期
月经不按周期来潮,提前或错后超过七天以上者,又称经乱;月经量多兼经期延长皆可渐致崩漏。
方药
逍遥散
月经过多
月经周期正常,但经量明显增多,相当于西医学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子宫肥大症、盆腔炎、
子宫内膜异位症等。
气 虚
月经
月经先期、量多、色淡红、质稀。
症状
面色晃白、神疲肢倦、腹胀纳呆、面浮肢肿、大便溏薄、带下量多、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则
补气摄血固冲
方药
举元煎或安冲汤
血 热
月经
治则
补脾益气,摄血调经
方药
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
阳 盛 血 热
血 热
月经
月经先期、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稠(流出有热感、有臭气)。
症状
头晕面赤、心烦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或洪数。
治则
清热凉血调经
方药
清经散
肝 郁 血 热
血 热
月经
月经先期、量或多或少、色深红或紫红、质稠夹血块.
两颧红赤、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舌红无苔或舌绛少苔、脉细数。
治则
养阴清热止血
方药
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芦茹丸或固经丸
血 瘀
月经
周期正常、经期延长、量或多或少、色紫黑或紫黯、质稠夹血块.
症状
小腹疼痛拒按、块下则痛减、舌质紫黯边有瘀斑、脉沈涩或弦涩.
治则
活血化瘀止血
方药
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味,或桂枝茯苓丸加味
症状
头晕目眩、口苦咽干、精神抑郁、烦躁易怒、乳房胸胁小腹胀痛、善太息、便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则
疏肝清热,凉血调经
方药
丹栀逍遥散
阴 虚 血 热
血 热
月经
月经先期、量或多或少、色鲜红、质稠。
症状
两颧红赤、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舌红无苔或舌绛少苔、脉细数(肾阴虚).
治则
养阴清热调经
方药
症状
口苦、头晕、心烦胸闷、口腻纳呆、带下量多色黄、舌红苔薄黄腻、脉滑数。
治则
清利湿热,固冲止血
方药
清肝止淋汤
血 瘀
月经
两次月经中间有少量出血、色紫黑或紫黯、质稠夹块。
症状
小腹疼痛拒按、块下则痛减、舌质紫黯边有瘀斑、脉沈涩或弦涩。
治则
化瘀止血
方药
逐瘀止血汤
崩 漏
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紊乱,忽然大下者为崩,淋漓不断出血者为漏,月经非时而下。
七版中医妇科学整理
第八章 月经病
月经先期
涵义:1先期→ 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者(且连续三个周期以上)。
2过多→ 月经周期正常,仅是经量明显增多(大于80~100ml)。
西医:1先期→ 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失调出血的黄体不健全;盆腔炎导致的出血。
2过多→ 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失调出血的月经过多;肌瘤、内异症、盆腔炎等导致的量多。
肾 虚
月经
月经周期正常或后期、量少、色淡红或黯红、质稀(初潮迟)。
症状
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大便溏薄、小便清长、夜尿、舌淡、苔薄、脉沈细无力。
治则
补肾益精,养血调经
方药
当归地黄饮或归肾丸
血 虚
月经
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红、质稀.
症状
头晕眼花、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小腹空坠、面唇舌爪甲淡白、皮肤干燥不泽、舌淡苔薄、脉细弱无力.
治则
补血益气调经
方药
大补元煎
虚 寒
血 寒
月经
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红、质稀.
症状
小腹冷痛、喜温喜按、腰膝酸软、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薄、脉沈迟或沈细弱无力(肾阳虚)。
治则
扶阳祛寒调经
方药
温经汤或艾附暖宫丸
实 寒
血 寒
月经
月经后期、量少、色紫暗或紫黑、质稠夹血块.
症状
小腹冷痛、得热则减、肢寒畏冷、面色清白、舌淡紫苔薄白、脉沈紧。
治则
活血化瘀调经
方药
通瘀煎或桃红四物汤
经期延长
经期超过七天以上,甚至达到两周。
气 虚
月经
周期正常、经期延长、量多、色淡红、质稀。
症状
面色晃白、神疲肢倦、腹胀纳呆、面浮肢肿、大便溏薄、带下量多、舌淡苔薄、脉缓弱无力。
治则
补气摄血,固冲调经
方药
举元煎
虚 热
月经
周期正常、经期延长、量少、色鲜红、质稠。
症状
两地汤
月经后期
月经周期后延七天以上,又称经迟;月经后期兼月经过少可渐渐发展成闭经。
肾 虚
月经
月经后期、量少、色黯淡、质稀.
症状
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大便溏薄、小便清长、夜尿、舌淡、苔薄、脉沈细无力。
治则
补肾养血调经
方药
当归地黄饮
血 虚
月经
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质稀。
症状
头晕眼花、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小腹空坠、面唇舌爪甲淡白、皮肤干燥不泽、舌淡苔薄、脉细弱无力.
经间期出血
两次月经中间(即絪缊期、排卵期),周期性出血现象.
肾 阴 虚
月经
两次月经中间有少量出血、色鲜红、质稠。
症状
两颧红赤、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舌红无苔或舌绛少苔、脉细数.
治则
滋肾养阴,固冲止血
方药
加减一阴煎或两地汤合二至丸
湿 热
月经
两次月经中间有少量出血、色黯红或深红、质稠有臭气。
肾 虚
月经
月经周期或先或后、量或多或少、色黯淡、质稀。
症状
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大便溏薄、小便清长、夜尿、舌淡、苔薄、脉沈细无力。
治则
补肾调经
方药
固阴煎
肝 郁
月经
月经周期或先或后、量或多或少、色暗红或紫红或有血块,或经行不畅。
症状
胸胁乳房或少腹胀痛,脘闷不舒,嗳气食少,苔薄黄或薄白,脉弦。
治则
疏肝理气调经
治则
养血益气调经
方药
滋血汤或小营煎
痰 湿
月经
月经周期正常或后期、量少、色淡红、质黏如痰。
症状
形体肥胖,胸闷呕恶,或带多粘腻,舌淡苔白腻,脉滑.
治则
燥湿化痰调经
方药
苍附导痰丸或二陈加芎归汤
血 瘀
月经
月经周期正常或后期、量或多或少、色紫黑、质稠夹血块。
症状
小腹疼痛拒按、块下则痛减、舌质紫黯边有瘀斑、脉沈涩或弦涩.
月经先期、量多、色深红或鲜红、质稠或有血块。
症状
头晕面赤、心烦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则
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方药
保阴煎
血 瘀
月经
月经周期正常、量多、色紫暗或黑、质稠有血块。
黯边有瘀斑、脉涩.
治则
活血化瘀止血
方药
失笑散
月经过少
月经周期正常,但经量明显减少,甚或点滴即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